高等管理理論研討 期末報告

25
高高高高高高高高高高高高 高高高高 高高高 高高 高高高 R78061017

Transcript of 高等管理理論研討 期末報告

Page 1: 高等管理理論研討 期末報告

高等管理理論研討期末作業

授課老師:李元德 教授 學 生:高曉光學 號: R78061017

Page 2: 高等管理理論研討 期末報告

AMR 的編輯 David A. Whetten 試圖以一種簡單的方式說明對理論有所貢獻的必要成分。

許多優秀的論文在談到這個問題時,因為涉及許多術語及概念,因此造成作者與審稿者無法溝通的情況。

2

Page 3: 高等管理理論研討 期末報告

與其說是要創造一個概念化的理論,本文的目的是要提出幾個討論理論發展過程的簡單概念。

動機是減緩在溝通時所引起之期望與標準問題。3

Page 4: 高等管理理論研討 期末報告

本文圍繞 3 個問題 (a) 何謂理論發展的基石? (b) 何謂理論發展之增值貢獻? (c) 何謂判斷概念性論文所考慮的因素?

第一部分介紹理論的構成要素。第二部分利用此框架建立標準,作為理論發展之過程。第三部分總結審稿者對投稿AMR 的論文所應有之貢獻與適當性的期望。

4

Page 5: 高等管理理論研討 期末報告

一個完整的理論必須包含 4 個基本要素:1. What :哪些因素 ( 變數、構念、構想 ) 在邏輯上可能對社

會或單一有興趣之現象提供解釋?有 2 個要件用以判斷這些因素是否正確:週全 (comprehensiveness) 、簡要(parsimony) 。 5

Page 6: 高等管理理論研討 期末報告

2. How :用箭頭及框框來說明因果順序。

3. Why :對因果關係下所隱含的意涵提出假設,把因與果做合理的連結。

6

Page 7: 高等管理理論研討 期末報告

4. 一個研究是如何形成的 -在理論發展及實證研究之間的連結具有重要意義。結合 Hows 及 Whats 而產生的典型模式,從中可得出可供檢驗之命題。( 命題與假設之區別是:命題涉及的是概念;假設需要的是量測。 )

7

Page 8: 高等管理理論研討 期末報告

總結: How 及 What 用於描述,為實證觀察提供解釋模式或差異之框架; Why 用於解釋。

完好的理論-包含一個合理的及有說服力的解釋,及有相當關係的數據。

這三者結合成為一個簡單理論的基本要素,亦為其提供說明及解釋。 8

Page 9: 高等管理理論研討 期末報告

並非所有有貢獻的理論都要求命題,論文亦可不遵循相同的格式。

然而當論文的目的是提出新的理論、或質疑現有理論的基本結構時,提出可研究之命題是極為有用的。

9

Page 10: 高等管理理論研討 期末報告

對以經驗為基礎的論文來說,其上下文的敏感性非常重要。

作者有責任對理論通用性的限制加以討論。10

Page 11: 高等管理理論研討 期末報告

大多數有組織的學者都不會至始提出一個新理論;相反的,他們通常致力於改進已經存在的理論。

在此情況下,對那些刊登於重視理論的期刊如 AMR 的論文來說,往往不易判斷其貢獻。

11

Page 12: 高等管理理論研討 期末報告

在多種因素清單的變化下,展示價值的方法之一是確定這些變化是如何影響被接受的變數 (Hows) 之間的關係。

一個變數列表,並不構成理論;將一個新的變數放入現有列表中則不應該被視為一個對理論的貢獻。

12

Page 13: 高等管理理論研討 期末報告

Poincare(1983)指出:科學是事實,如同房子由石頭所組成; 但一堆石頭不是房子,一個集合或事實不一定是科學。

13

Page 14: 高等管理理論研討 期末報告

Who 、 When 、 Where 通常只是用來指出概念性理論應用範圍的限制。

將舊模式應用在一個新的設置,其顯示出的作用符合預期般的效果,這一結論反而具有理論價值。

14

Page 15: 高等管理理論研討 期末報告

在此部分討論三大主題:1.僅對現有理論的單一元素提出改善建議,並不足夠;應該著眼於該理論的多重元素,如此一來可增加理論化工作的完整性及素質。

15

Page 16: 高等管理理論研討 期末報告

2. 理論化的批評應該提出可令人信服的證據。此證據必須是符合邏輯、經驗、及認識論的限制。

16

Page 17: 高等管理理論研討 期末報告

3. 一般來說,理論化的批評必須要提出補救措施或替代方案;批判者必須分擔改善概念化的責任。若不如此,就很難了解-究竟是原有的理論含有缺陷?或是該理論在此複雜的世界中最好的一個。

17

Page 18: 高等管理理論研討 期末報告

評斷概念性論文需具備的元素:1.是否有任何新議題?是否有任何顯著、增值的貢獻。

18

Page 19: 高等管理理論研討 期末報告

2. 若是有的話又如何?該理論是否可對此一領域之組織科學提供實務上之改變?標準的理論化論文應該在實務上對研究有所改變,而不只是簡單的調整一個無關的概念模型。

19

Page 20: 高等管理理論研討 期末報告

3. 為何會如此?隱藏在其中的邏輯及用以支持的證據是否令人信服?

20

Page 21: 高等管理理論研討 期末報告

4. 做得很好了嗎?該論文是否反應另類思維?其中的概念是否完整及徹底的傳達?是否涵蓋多元理論要素 (What 、 How 、 Why 、 When-Where-Who) ?

21

Page 22: 高等管理理論研討 期末報告

5. 做得令人滿意嗎? 該論文是否寫得很好?是否符合邏輯?其中心思想是否容易明白?是否涵蓋應有的重點,但篇幅不長又能引起興趣?該論文是否符合專業標準?其格式與內容是否符合要求?

22

Page 23: 高等管理理論研討 期末報告

6. 為何是現在?該主題是否能引起當代此領域學者的興趣?是否能夠延伸現有的討論、 激發新的思維、或是振興舊有的想法?

23

Page 24: 高等管理理論研討 期末報告

7. 誰會在乎?對此主題有興趣的學術讀者比例有多少?論文若是其技術層面足夠,但卻無法引起大眾的興趣 (主題無吸引力 ) ,則此論文便會被更高的標準來審查; 因為此論文有可能為當代思想及實務上之研究有所貢獻。

24

Page 25: 高等管理理論研討 期末報告

總結來說,理論之發展過程與評斷其貢獻之標準需要得到廣泛的理解與接受,如此編輯與貢獻者才能達成有效的溝通。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