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的四大聚焦点 -...

Post on 11-Feb-2020

9 views 0 download

Transcript of 高效课堂的四大聚焦点 -...

主编:王占伟 电话:010-82296726 投稿邮箱:zgjsbxdkt@vip.163.com 美编:孙东 电话:010-82296729 图片新闻投稿邮箱:zgjsbtp@vip.163.com

2016年10月19日 7版思想

微语录 王占伟 辑

专栏 解码高效课堂 李 平 北京市房山区第二中学校长助理 杜金山 本报特聘专家、山东省兖州一中原校长

高效课堂的四大聚焦点(三)

在课堂上同时培优补差是否可能

(三)

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离不开培优与补差。然而,如果教师上课偏重于培优,那么教学时就会不自觉地增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势必增加难度,结果造成差生无法消化的现象;如果教师注重基础,强调“双基”,那么教学就会出现浅薄,又会造成优生吃不饱甚至不愿吃的现象。那么,教师在课堂同时培优补差是否可能?

□本期主持 王占伟

□张菊荣

他们在学习吗他们在学习吗

教学观察

本期话题:《在课堂上同时培优补差是否可能》

欢迎您提供话题或来稿。投稿邮箱:362149788@qq.com来稿请注明“辩课”截稿日期:10月30日

倾听是比表达更困难的学习方式

王柱华/

漫画课堂

没有最好的课堂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没有完成时,只

有进行时;课堂教学没有最好,只求更好。课堂时间有限,教学内容无限,以有限应对无限,自然存在短缺。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有可能留下教学内容上的短缺;即使课前准备充分,紧扣课标,吃透教材,准确把握重难点,深入了解学情,大胆取舍,精选方案,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过程,也有可能满足不了每个学生学习要求的短缺;即使在课堂与学生配合得“严丝合缝”,赢得阵阵喝彩,也有可能留下未解之谜的短缺。教师努力减少短缺,同时也要坦然面对短缺,发现短缺,自我反思,不断进步;指导学生了解自身短缺,为他们创造填补短缺的机会。如此,让每个学生在填补各自短缺中进步,完全可以实现。

就学生来说,存在短缺实属正常,课堂上拓展的短缺可在课下填补。但不论课上课下,优势生都要主动自培,质疑问难,攻坚克难,精益求精;弱势生都要保持健康心态,不急不躁,补缺补差,稳步前进。如此,在课堂同时完成培优和补差,将成为可能。

(安徽省淮南市金岭中学 赵尚贵)

“两轮”驱动“优差”前行如何在课堂同时完成培优补差呢?我

认为,要充分发挥课堂激励和引领“两轮”的作用,驱动优生和潜能生都能前行。

激励、赏识学生,可以打动学生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越激励、赏识学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进步的可能性就越大。课堂上,对潜能生激励他“再试一试,就能越过这道坎”;对优生激励他“再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就会有前行的动力。

课堂教学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引领、点拨、启发,把学生引领到正确的学习轨道上来。一要引领独立自主学习。在独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个体差异,不搞“一刀切”、

“齐步走”,搞好分层学习、分层达标。二要引领小组合作学习。以学习小组为组织单位,组织开展有效的合作、探究、对子帮扶,真正实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潜能生的疑难得到了解决,表达能力、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而优生解决独学中存在问题的过程,也是发现新问题、探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进而培养了优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广东省东莞市黄江培英小学 李杰)

让培优补差更具操作性课堂同时培优补差不应只是一句口

号,而应成为自觉的行动。大量实践证明,课堂同时培优补差是完全可行的。

教师可巧借开放型问题,搭建培补平台。问题开放,学习空间开放,解题过程开放,而答案又是丰富多彩的,文科常常如此。理科,解题方法多种多样,解题步骤多层级,不可能一步完成。这就为各层次学生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不同的学生知识积累有多寡,情感体验有深浅,思维方法有差异,语言风格明显不同。只要学生自学、研讨时间充分,教师助学时机、手段、内容适当,培优补差就有成效。

教师还可以善用展示技巧,促进全体发展。教师要注意语言诱导,如“还有补充吗?”

“还有不同意见吗?”“还有更好的办法吗?”要注重姿态语暗示,如对发言学生眼睛一亮、大拇指一伸、颔首赞许等。要善用“激将法”,如

“谁先来抢答”“我看未必”“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是三星级答案,还有没有四星级、五星级、六星级答案?”如此种种,培优补差就会由伪命题走向真命题,全体发展就会驶入良性发展的健康轨道!

(四川省邻水县鼎屏镇第三小学 张芬)

儿童对我们而言还是一个黑匣子。儿童的许多神奇之处、伟大之处我们没有认识到。儿童是怎么认识这个世界的,儿童的个性又是怎么形成的?我们必须很谦卑地承认,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还很不充分,还需要更多探索。

(民进中央副主席 朱永新)

我爱你,所以你要听我的。这是最典型的一个谎言,父母用这个谎言控制孩子,教师用这个谎言控制学生。这个谎言是我们的一个集体无意识。孩子跌跌撞撞地拿玩具时,大人递给他;孩子四处爬

来爬去时,大人因担心而制止他……帮孩子解决一切难题,替孩子做所有的决定,当孩子拒绝接受时,就以“爱”的名义强迫孩子接受。这样做,是在扼杀孩子的精神生命。 (心理专家 武志红)

教师就是园丁,孩子们就是花朵,这是农业时代的说法。到了工业时代,教师成了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工业思维的特点是有目标、有预设,讲究程序、操作、设计,最后产生效能。今天,应该用生态的思维研究教育教学。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叶澜)

你希望跟哪些人一起工作甚至成为朋友?我们往往羡慕那些卓越者,但却不自觉地远离甚至憎恨他们,而与平庸者紧密地结盟。

(新教育实验教师专业发展项目主持人 魏智渊)

要干好教育这一行,绝对不能只在教育圈中混,绝对不能只读教育方面的书,恰恰相反,应该尽可能多地与教育圈外的人交往,尽可能多地读教育之外的书籍。

(北京市十一学校特级教师 魏勇)

只要自己能够成长,再低的工资都是高待遇;只要自己不成长,再高的工资都是低待遇。校长、厂长、董事长……什么都不如成长。

(教育培训师 龙林霞)

只要下课铃一响,时间就不是我的了。我要占人家的时间,只好与人家商量。这不是什么“爱”,这是起码的尊重,这是教师的法制观念问题。我不能借口

“我是为你们好”来侵犯学生的休息权。(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王晓春)

在听课的时候,我总是最迷恋这样的问题:那些坐在下面的学生,他们究竟在干什么?他们在学习吗?他们在学些什么?学得怎样?体验了什么?获得了什么?在课堂,他们的智力生活是怎样的,他们的精神世界是怎样的?

事实上,“心在曹营心在汉”的学生并不少见。我曾经以“学生学习投入状态”为主题组织过课堂观察,请听课者每人跟踪 4 个学生,观察和记录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投入情况。在汇总听课结果时,听课教师说很震惊,因为看似顺利推进的课堂背后,却有不少学生根本没在学习;上课教师更是震惊,她说,如果没有这样的观察,她根本无法相信,看似“认真听讲”的学生其实有着许多的“假相”,只有真切地观察和关注学生,我们才能了解课堂的“真相”。何况

这还是“公开课”,“日常课”情况也就更令人担忧了。

教师怎样思考课堂?我想,我们一定要立足于“学生在学吗”这种最基本问题的思考,必须建立这样的视角,否则课堂一定会出方向性大问题。

如果只看教师单方的课堂表现,只看优秀学生如何出彩,我们可能会陶醉于虚假繁荣的“莺歌燕舞”。因为习惯于看学生在干什么,对于课堂现状我常常会忧心忡忡;因为我常常看到教师只管教,只管推进教学进度,而不管学生的学,也不了解学生的“学况”。我们称这样的教学是“蒙着眼睛的教学”“目中无人的教学”,陶行知先生称之为“教”“学”分离。这很可怕,但并不鲜见。这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头号杀手。

那么,课堂上我们要看学生的什么呢?

要看学生是在学习,还是无所事事。不要以为我们讲得兴致勃勃学生就一定专心致志,不要把眼光总盯着几个

“配合得好的学生”,不要总盯着自己的教案,不要得意于自己的“教案剧”正在如期推进,要首先关注学生:他们在学习吗?学生不学习还算是上课吗?这听上去危言耸听,但根据我多年的观察,这绝对不容乐观。

要看学生是奔着目标学习,还是游离目标“乱跑”。不要被偶尔的“精彩生成”所陶醉,生成是美好的,但要立足于

“目标”,在奔向目标的过程中,“生成”是有底气的美丽邂逅。但没有“目标”而一味地期盼生成,就只能是“守株待兔”,只能生产“课堂泡沫”。

要 看 学 生 是 专 注 的 ,还 是 冷 淡的。学习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或者说,课堂智力活动一定是伴随着

情绪、情感的,如果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抱着一种冷淡的态度,对于所进行的学习是“被拖着”而不是“我想要”的,知识与学习就会没有温度,学习生活就不可能饶有兴趣。正如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一书中告诉我们的,我们应该像原始人一样“聚集在火堆周围”,那是一种带着饱满情感的思考与探究。

要看学生在课堂是不断超越了,还是始终重复着。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告诉我们,要让学生有成功的感觉,我们的今天要比昨天丰富。这种自我超越,这种学习上的成长感觉,乃是“学习愿望的源泉”,“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取得胜利的欢乐”。如果日复一日的课堂学生没有“我超越了”、没有经过努力“我终于学会了”的感觉,学习愿望就会渐渐暗淡下去,课堂就不会成为儿童的精神圣殿。

教师必须养成一个习惯,或者说是“专业习惯”,那就是要时刻观察和思考“他们在学习吗”,这是理解课堂、提升课堂教学的“总开关”。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汾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李平:第三逻辑是知识体系本身的内在逻辑。

杜金山:是的。知识问题化被一些朋友理解为知识碎片化,其实这是一个误解。我们知道,无论用何种工具(语言、文字、诗歌、音乐或其他艺术形式)从一个主体把信息承载的知识传输给另一个主体,这种传输都不可能是连续性的,都是“量子化”的。我们只能选取以一个个信息承载的知识“点”,一点一点地非连续地表达。这种表达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随意性的,一种是有逻辑性的。如果是随意性的,知识的传输是碎片化的,但如果点与点之间是具有逻辑性的,则是正常的传输行为,没有所谓的碎片化。高效课堂的导学案内容,虽然有四级呈螺旋式上升,但是在每一级内容的设计上,都非常重视对课本(文章、主题知识)内在逻辑的尊重,并不会随意摆治。

李平:比如一首诗歌,在进行每一级问题设计时,虽然选取的是一个个知识点,但点与点之间都严格遵守了诗歌本身的表达逻辑。

杜金山:是,其他学科也是如此,并没有随意对一篇文章或者一个学习主题进行肢解或拼割。

高效课堂聚焦的最后一个逻辑是课堂发展的推进逻辑。课堂看似随意,停停走走、磕磕绊绊,甚至为了尊重学情和生成,随时调整内容和进度,其实有着极其严格的推进逻辑。

李平:知识的内在逻辑在导学案的设计过程中得以落实,学习认知的逻辑和学习行为的逻辑则在课堂的推进逻辑中得到保障。没有对课堂推进逻辑的遵守,前两个逻辑将缺乏空间、时间、内容和人物事件行为的具体支撑。

杜金山:说到底,高效课堂流程设计的背后,就是高效课堂学习推进的内在逻辑。关于高效课堂的模式,我们在后面要用专门的篇幅讨论,今天先说说高效课堂模式设计背后的逻辑。

从根本上说,高效课堂遵循学习前置的根本逻辑。所谓“前置”,是相对于传统课堂“后置”而言。传统课堂是从

“教”开始学的,在教师“完成”教的任务后,大量的学习任务其实并没有真正完成,于是,传统课堂有一个巨大的尾巴叫课后,课后的主要内容叫作业。课后有多长?有些问题解决的长度甚至与学习主体的生命一样长久,因为这些问题,有人到生命终结时也未必真正明

白。我们把这种课堂叫后置式课堂,特点是有一个很长的尾巴。本质上,教师的教只是学生学的起点,教师教完绝不等于学生学完。高效课堂把学习的起点放在教师介入之前,学习在学生没见到教师时就已经发生,教师介入时,学生已经部分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教师只是过来帮助他们完成难以完成的学习任务。只有对前置逻辑的遵守,才能实现高效课堂的两个前提——情感前提和认知前提的产生。

李平:只要实现了学习推进过程的前置,就遵守了高效课堂的推进逻辑,其呈现出的学习就可能是高效课堂要求的样子。

杜金山:是。在第二层次,我把这个逻辑分为三段,即教(交)前、教(交)中和教(交)后。注意,有些学校在这个层次往往表达为课前、课中、课后,显然这不够严谨。因为,此时的“课”究竟是传统的“课”还是高效课堂的“课”?高效课堂的课是三部分(前、中、后)为一课;传统课堂的课,课堂才算“课”,其余

皆叫课外。李平:我们仍然不用具体看时间、

任务和学习内容是如何安排的,高效课堂的课,一定由三部分构成,这是对课堂推进逻辑的第二层次表达。

杜金山:好,我们再看看高效课堂推进逻辑的第三层次表达。在这个层次,我必须借助一个具体的范式,因为三生万物,在这个层面,全国已有高效课堂范式不下上百种。我借用普及率最高的“五步三查”范式,解释高效课堂的推进逻辑。

需要说明一下,这里的前、中、后,既可能发生在教室内的一节课上,也可能发生在教室内+教室外。不管各学校如何安排时间和空间,其内在逻辑都是一样的。

李平:您是说,目前全国各地高效课堂范式,无论是安排课的长短,还是安排学习空间和学习内容,尽管表面上看千差万别,但其范式背后的逻辑都是一样的?

杜金山:是的。第一,一定要先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对学习内容进行独立的认知;第二,根据时间资源有限性和空间资源分布情况,在独立认知达到一定效果后开启小范围交互认知;第三,在小范围交互认知无法实现新的推进或相互印证时,及时开启更大的空间范围,再次进行交互认知;第四,在同学间的交互认知进入无法实质推进时,及时开启教师的介入窗口,让教师参与到高层次交互认知中;第五,交互认知的条件和手段,最终的认知一定是主体性的,在交互认知达成共识后,开启回归个体的认知窗口;第六,在公共时间资源、空间资源和智力资源使用完毕后,每个个体清楚自己的认知状况,所以一定在最后开启个性化查缺补漏修补窗口。

李平:课堂流程设计背后的逻辑可以分为三种层次进行表达。第一层次逻辑表述:前置;第二层次逻辑表述:前、中、后;第三层次逻辑表述:一、二、三、四、五、六。很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