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碰撞可展式機器包裏...

Post on 13-Oct-2020

4 views 0 download

Transcript of 防碰撞可展式機器包裏...

修帄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系

實務專題報告書

防碰撞可展式機器包裏

之機構設計研究

指導教授: 康振雄

班 級: 四機四甲

組 長: 黃智豪 BA99001

組 員: 簡志豪 BA99012

李權展 BA99019

周明弘 BA99022

連偉傑 BA99025

徐治誠 BA99099

中 華 民 國 一○二 年 十二 月 三十一 日

I

摘要

本專題研究目的希望設計一個以日常生活中防碰撞可展式機器包裏之機構

設計出自動展開與閉合。本研究乃以工程設計的方法,結合創意構想,思考出可

行性方案,從設計程序、需求確認、問題定義、設計概念產生、模型準備、模型

評估、設計表達到產出作品,完成之設計成品。設計過程中,運用所學專業知識,

對材料、尺寸、規格選用外,更要考慮規格、尺寸、角度及配合的問題,包含:

驅動方式、氣囊、防水布.........等,並經實作過程,克服製作加工過程及測詴所

產生之困難,最後產出構想設計成品。最後,對本專題製作防碰撞裝置,以作為

未來研究可以突破改進及實現的一個方向。

關鍵詞:防碰撞、可展式、機器包裹

II

致謝

這次的專題,首先要先感謝康振雄老師,提供非常多的意見與建議,雖然當

中碰到的挫折很多,老師還是耐心的一步步教導我們,包含寫報告的格式、作品

的故障排除;再者,要謝謝組長與組員們之間互相幫忙,各展所長,發揮自己螺

絲釘的精神,大家都辛苦了!

III

目錄

摘要................................................................................................................................I

誌謝...............................................................................................................................II

目錄..............................................................................................................................III

圖目錄..........................................................................................................................IV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動機..........................................................................................................1

1.2 研究目的與方法..............................................................................................1

1.3 專利搜尋與文獻回顧......................................................................................2

1.4 專題架構..........................................................................................................8

第二章 設計方法

2.1 設計程序……………......................................................................................9

2.2 需求確認........................................................................................................10

2.3 問題定義........................................................................................................10

2.4 設計概念產生................................................................................................10

2.5 模型準備........................................................................................................10

2.6 模型評估........................................................................................................10

2.7設計表達.........................................................................................................11

2.8小結.................................................................................................................11

第三章 基本元件介紹

3.1 馬達................................................................................................................12

3.2 氣囊................................................................................................................16

3.3 防水布............................................................................................................16

3.4 小結................................................................................................................16

第四章 設計流程

4.1 需求確認........................................................................................................17

4.2 問題定義........................................................................................................17

4.3 設計限制........................................................................................................17

4.4 構想設計........................................................................................................18

4.5 選擇設計構想................................................................................................20

4.6 模型製作與測詴............................................................................................21

4.7 製造藍圖........................................................................................................23

4.8 小結................................................................................................................23

第五章 設計成品

5.1 完成品……………........................................................................................24

5.2 討論................................................................................................................26

IV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6.1 結論................................................................................................................27

6.2 建議................................................................................................................27

V

圖目錄

圖 1.1 帄行連桿機構……........................................................................................3

圖 1.2 衛星天線展開機構之設計…........................................................................4

圖 1.3 農作物採取器結構…....................................................................................4

圖 1.4 多功能布匹製法…........................................................................................5

圖 1.5 可拆多功傘具…............................................................................................5

圖 1.6 充氣傘…........................................................................................................6

圖 1.7 發光充氣袋體…............................................................................................6

圖 1.8 智慧傘…....................................................................................................…7

圖 1.9 安全帽內部自動充氣裝置…........................................................................7

圖 1.10 專題架構........................................................................................................8

圖 2.1 設計流程圖....................................................................................................9

圖 3.1 直流馬達......................................................................................................12

圖 3.2 交流馬達......................................................................................................13

圖 4.1 相機鏡頭蓋..................................................................................................18

圖 4.2 電燈泡..........................................................................................................19

圖 4.3 可拆多功傘具..............................................................................................19

圖 4.4 設計圖..........................................................................................................19

圖 4.5 手動開合雨傘..............................................................................................21

圖 4.6 馬達大小種類..............................................................................................22

圖 4.7 成品圖………..............................................................................................22

圖 4.8 3D立體圖.....................................................................................................23

圖 5.1 蓋菜的支架..................................................................................................24

圖 5.2 加工及組裝過程..........................................................................................25

圖 5.3 完成品照片…………………......................................................................25

1

第一章 前言

在全球競爭的環境裡,為了讓國內傳統的包裝與運輸業,能大大提升競爭

力,就需要避免人工所消耗較多時間來做的工作,這樣才可以增加生產速度,以

減少許人為的不可預知問題,並且克服一次性的問題,使產品可以達到重複與實

用性,以減少不必要的成本。更可讓此研究不僅只能,運用在包裝與運輸,更可

以使包裝與運輸拓展到民生物資、野外用具…等等。也可運用在一些特殊的場

合,像是在山區運送物資時,會因為道路顛簸,使的一些物資在半途中就撞壞了,

使得物資無法全部運往山區。

1.1 研究動機

隨著時代的進步,宅經濟的興起,帶動整個網購拍賣業的風潮,也使得包裝

運輸業也跟著繁榮,但是傳統的包裝運輸方法,是採用木箱、紙箱、氣泡布、泡

棉、保麗龍等包材來包裝,並且在箱子裡塞報紙及保利龍以達到防震作用,雖然

有效但效果不大,所以一些易碎品像是女性化妝品,餅乾…等等,常常 10 件有

1件受損,而且傳統包材都是屬於一次性的物品,並不符合重複與實用性,而且

在人工方面,也會消耗較多的人力與時間,而在輸送過程中,遇到颱風、下雨,

也比較容易使產品受損。

1.2 研究目的與方法

本研究的目的是以馬達驅動的方式,讓防碰撞仿生機器包裏自動展開與蓋

上,並且希望能好好運用,在校學所學習到的技術及創造,讓創意上的構思,加

上技術上的改良以及創新。因此本研究的方法乃以工程設計程序結合創意的方

法,並且由創意構想產生創意概念設計並依設計程序中之步驟修正設計結果,以

滿足設計功能需求,最後以設計藍圖及成品來表達設計結果。

2

1.3 專利搜尋與文獻回顧

2001年,田氏做過帄行連桿機構、曝光裝置及其製造方法、以及元件製造

方法 [1],圖 1.1 所示,帄行連桿機構,係藉由具有至少 3 隻能伸縮之連桿進行

可動體之位置,並藉由可動構件間之電磁性的相互作用所產生之驅動力,在利用

並聯或串聯之方式,在配置馬達之氣缸。 2002年,王氏衛星天線展開機構之設

計[2],如圖 1.2所示,是利用線性展開機構將成型的工作帄面加以展開,並且配

以啟動裝置,啟動裝置是負責傳遞動力與驅動展開裝置,而且將展開機構,由收

起狀態驅動成展開狀態。2012年,吳氏做過農作物採取器結構[3],圖 1.3 所示,

此採取器含有一中空狀之桿體,桿體內部設有傳動機構,該桿的頂端設有一夾持

裝置,底端設有一手把,傳動方式是透過手把,傳動至夾持裝置,以進行張開與

收合操作。2011 年,張氏等做過兼具阻風/吸汗/隔熱/保溫/防撞/防滑/

防滲透之布匹製法[4],如圖 1.4 所示,以聚氨酯或聚醋酸乙烯酯或乙烯-醋酸乙

烯酯共聚物單一性液態接著劑或聚醋酸乙烯酯及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兩者混

合液形成一發泡層,該發泡層產生防滑及防撞材料。2012 年,陳氏等做過可拆

多功傘具[5] 傘帽具有一帽頂,而帽頂設有一套筒;一傘裙,其係由一裙部設一

注氣孔及線狀佈設複數氣囊部所構成,藉由至少一結合元件以銜設該傘帽可活動

拆裝;一傘桿,使該傘桿銜固該傘帽。2013 年,簡氏做過充氣傘[6] ,如圖 1.6

所示,利用一氣囊,在塑膠膜構成的一中空柱體,該中空柱體的選定處設有連通

到內部的一氣口;一傘面,其包含結合在該中空柱體上端的一傘布,及至少一結

合在該傘布上的支撐元件,一握持裝置,其包含一握把,該握把結合在該氣囊的

中空柱體的下端。2013 年,吳氏做過發光充氣袋體[7] ,如圖 1.7所示,充氣袋

體,係由二片第一薄膜所構成,該等第一薄膜之周緣係氣密地封合在一起,以在

該充氣袋體內形成一充氣空間,一帶狀氣嘴,在該帶狀氣嘴內形成一進氣通道,

該帶狀氣嘴之一端係延伸至該充氣袋體內形成一自由端一發光元件,各該導線之

一端分別與該發光元件之二電極相連接及一電源模組,係與該二導線之另端相連

3

接。2013年,蕭氏做過智慧傘[8] ,如圖 1.8 所示,一握把,該握把內安裝一蓄

電單元、一與蓄電單元電性連接之馬達、馬達電性連接觸動開關,一傘體包括複

數傘骨及複數支架,藉以啟動馬達之轉軸帶動主螺桿反轉,令螺套座相對螺軌向

下螺移,進而拉動支架收合傘骨;反之,啟動馬達之轉軸帶動主螺桿正轉,該螺

套座相對螺軌向上螺移,以推動支架展開傘骨,因此達到自動開收合傘骨的效

果。2013年,杜氏做過安全帽內部自動充氣裝置[9] ,如圖 1.9所示, 一安全

帽,主要係由帽殼、充氣囊與孔洞所組成,帽殼內設有一保麗龍,而保麗龍內側

佈設有一充氣囊,且帽殼前端外側向內穿設有一孔洞,其孔洞內可裝設進氣裝置

之進氣閥,該進氣閥頂部向上穿設有一穿孔並穿至帽殼外側,且穿孔內設ㄧ按鈕

便於進氣閥洩氣者。

圖 1.1 帄行連桿機構[1]

4

圖 1.2 衛星天線展開機構之設計[2]

圖 1.3 農作物採取器結構[3]

5

圖 1.4 多功能布匹製法[4]

圖 1.5 可拆多功傘具[5]

6

圖 1.6 充氣傘[6]

圖 1.7 發光充氣袋體[7]

7

圖 1.8 智慧傘[8]

圖 1.9 安全帽內部自動充氣裝置[9]

8

1.4 專題架構

本專題架構如圖 1.4所示,全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為前言,包括研究動機、

研究目的與方法、專利與文獻回顧、以及專題架構;第二章為設計方法,包括設

計程序、需求確認、問題定義、設計概念產生、模型準備、模型評估、設計表達、

小結;第三章為基本元件介紹,包括馬達、氣囊、防水布、小結;第四章為設計

原理,包括需求確認、問題定義、設計限制、構想設計、設計、分析、雛型製作

與測詴、製造藍圖、小結;第五章為設計成品,包含完成品、討論;第六章為結

論與建議,作為未來研究之契機。

圖 1.10 專題架構

9

第二章 設計方法

本章乃介紹設計方法的邏輯程序,修正設計構想並產出設計成果。

2.1 設計程序

工程設計中,必頇有一套可供遵循的邏輯程序,以保證可以成功地創造出有

用的裝置、產品、系統、或程序,此邏輯順序過程稱為設計程序。依照工程設計

程序,包含需求確認、問題定義、設計概念產生、模型準備、模型評估、設計表

達,如下圖 2.1。

需求確認

問題定義

設計概念產生

模型準備

模型評估

設計表達

圖 2.1 設計流程圖

10

2.2 需求確認

設計的第一步就是先從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觀察生活周遭事物,有無不良的

地方,加以改進,讓使用者更方便、甚是安全,以滿足需求。

利用包裹自動開闔的優點,以減少裝訂的時間,而且該內部設有氣囊,以增加抗

震效果,而在外部設有防水布,以增加防水功能,此乃需求確認。

2.3 問題定義

設計的第二步發掘問題所在,訂定題目,之後遵循邏輯順序,列出問題定義,

分析可行與不可行的因素,找出可解決不可行的方案,以及在可行及條件允許的

情況下的設計方案。

2.4 設計概念產生

當設計概念構想產生時,必頇做適當的判斷,以圖畫產出設計草稿,再將可

行的概念構想,轉成工程設計圖,作為模型準備步驟的基本設計構形。

2.5 模型準備

設計概念產生出來的構想,化為實作的動力,首先,從模型準備當中,決定

所需要的材料以及預算成本,考量空間限制......等。

2.6 模型評估

模型作出後,除了評估成本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去分析是否有干涉或者是配

合度不佳,所造成的誤差,使模型在運轉中,發生某些原因,讓模型無法順利完

成後續的動作。

若在運轉中,發生些微故障或誤差,可以用微調或其他方法來使故障排除。

11

2.7 設計表達

模型評估完成後,設計表達是最困難的部份,除了設計圖要讓人一目了然之

外,零件與零件的配合與合理度是表達中,也是最重要不可忽略的一環。一般工

程設計表達,可以用 3D建模方式呈現,配合爆炸圖及帄面工程圖,除可讓人明

瞭外,亦有利於加工製作及組裝進行。

2.8 小結

本章乃介紹設計方法的邏輯程序,從設計程序、需求確認、問題定義、設計

概念產生、模型準備、模型評估、設計表達,遵循此規則做腦力激盪,而本專題

之設計部份在第四章會做詳細的介紹。

12

第三章 基本元件介紹

本章乃介紹防碰撞可展式仿生機器包裏之機構設計研究,所使用之基本零

件。此基本零件組成傳動機構,包括:馬達、氣囊及防水布等基本零件介紹。

3.1 馬達

電動機(Electric motor),又稱為馬達或電動馬達,是一種將電能轉化成機

械能,並可再使用機械能產生動能,用來驅動其他裝置的電氣設備,本節介紹交

流馬達及直流馬達之基本結構。

交流馬達與直流馬達比較

直流有刷馬達,用法簡單,只頇控制電壓大小已可控制共轉速,不宜在高溫、

易燃等環境下操作。需要以碳刷作為電流變換器的部件,要定期清理炭刷磨擦所

產生的污物。直流無刷馬達,是同步電機的一種,相對於有刷,無刷馬達因為少

了碳刷與軸的摩擦因此較省電也安靜,但價格較高,需要添加無刷控制器,如圖

3.1所示。

圖 3.1 直流馬達

13

交流馬達(AC Motor)可在高溫、易燃等環境下操作,不用清理碳刷,但

在控速上比較困難。控制交流電動機轉速方法有二種:一種是使用變頻器控制交

流電的頻率,另一種是使用感應馬達,增加內部阻力的方式,在相同交流電頻率

下降低電動機轉速,控制其電壓會影響電動機的扭力,如圖 3.2所示。

圖 3.2 交流馬達

馬達原理

馬達的旋轉原理為佛來明左手定則或是右手開掌定則,當導線置放於磁場

內,則導線會切割磁場線使導線產生移動,利用電流的磁效應,使電磁鐵在固定

的磁鐵內連續轉動的裝置,將電能轉換成力學能,與永久磁鐵或由另一組線圈所

產生的磁場互相作用產生動力,直流馬達的原理是定子不動,轉子依交互作用所

產生作用力的方向運動。交流馬達則是定子繞組線圈通上交流電,產生旋轉磁

場,旋轉磁場吸引轉子一起作旋轉運動。

基本構造

主要由定子和轉子所構成。定子在空間中靜止不動,轉子則可繞軸轉動,由

軸承支撐。定子與轉子之間會有一定空氣間隙(氣隙),以確保轉子能自由轉動。

機殼需要用高導磁係數材料製成,當作磁路用。

14

應用發展

電源分類:

名稱 特性

直流

馬達

使用永久磁鐵或電磁鐵,電刷和整流子將外部所供應的直流電源,改

變電流的方向,使轉子能依同一方向持續旋轉。

交流

馬達

將交流電通過馬達的定子線圈,設計讓周圍磁場在不同時間、不同的

位置推動轉子,使其持續運轉。

構造分類:

名稱 特性

同步

馬達

特點是恆速不變與不需要調速,起動轉矩小,且馬達達到運轉速度

時,轉速穩定,效率高。

感應

馬達

特點是構造簡單耐用,且可使用電阻或電容調整轉速與正反轉。

可逆

馬達

藉由加入摩擦負載,以達到瞬間可逆的特性,並可減少感應馬達因作

用力產生的過轉量。

步進

馬達

採用開迴路控制方式,不需要位置檢出和速度檢出的回授裝置,就能

達成精確的位置和速度控制,且穩定性佳。

15

伺服

馬達

特點是具有轉速控制精確穩定、加速與減速反應快、輸出功率大、效

率高,廣泛應用於位置和速度控制上。

用途

電動機用途眾多,大至重型工業,小至小型玩具都有其蹤跡。在不同的環境

下都會選擇不同類型的電動機,以下是一些例子:

一、製風設備,如電風扇

二、電動玩具車、船等

三、升降機(電梯)

四、以電力推動的交通工具,如地下鐵路、電車

五、工廠與大賣場的運輸帶

六、公車電動自動門

民生用品

一、光碟機

二、印表機

三、洗衣機

四、電動刮鬍刀

五、錄音機

六、錄影機

16

工業與商業用途

一、紡織機

二、攪拌機

3.2 氣囊

參考汽車氣囊是在極短的時間內噴射氣體至某一容積的“氣球”內,讓其輔助

安全帶來保證內部其他配件發生碰撞,氣囊由纖細的尼龍纖維製成,感測器是通

知氣囊充氣的設備。當物體撞擊於地面時,氣囊便會開始充氣,感測器從內置於

微晶片中的加速計接收信號。安全氣囊充氣原理是疊氮化鈉(NaN3)和硝酸鉀

(KNO3)發生反應,生成氮氣,氮氣形成熱流會讓氣囊迅速膨脹,產生大量氣

體為氣囊充氣。

3.3 防水布

以聚氨酯或聚醋酸乙烯酯或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單一性液態接著劑或聚

醋酸乙烯酯及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兩者混合液形成一發泡層,該發泡層產生

防滑及防撞材料。

3.4 小結

本章乃介紹馬達、氣囊、防水布基本元件的種類介紹,以及汽車氣囊的參考。

17

第四章 設計流程

本章主要以第二章之設計方法為基礎,結合創意設計,構思出可行性之設計

方案。

4.1 需求確認

以馬達驅動開合使氣囊輔助包裹內物品可達到防衝撞之目的,在現有之設計

產品中很少有此方面設計,故此構想設計可深入研究。

4.2 問題定義

以馬達驅動機構將電能轉為機械能,經由骨架帶動,達到開合效果。

4.3 設計限制

根據展場的所在位置,以及成本的問題...等限制,以下是歸納整理:

一、包覆物品的大小:

整體模型規格必頇在直徑 80cm 之內。

二、骨架及防水布材料選用的方面

我們選用鐵(骨架)、舒美膠布(防水布)這兩種材料。

三、攜帶的方面

做的模型太大,內部重量太重,在搬動的時候,可能要運用機具,搬動的

時候一不小心也會造成內部機構損傷的情況發生。

集資所有問題項目:

1.模型的大小限制。

2.材料的選用。

18

3.部分自行加工或者承包廠商。

4.失敗風險與成本考量。

5.傳動機構的慣性是否會影響整體運轉。

4.4 構想設計

此防碰撞可展示仿生機器包裹之機構設計與日常生活中所應用的機構,做一

個聯結,並列出所有可行之條件。

一、參考相機鏡頭蓋,如圖 4.1所示。

三葉片式結構,根據鏡頭伸縮而自動開閉,可以有效保護內置鏡頭,鏡頭蓋

有彈簧設計,能夠自動復位。

(a)實體圖 (b)內部構造

圖 4.1 相機鏡頭蓋

19

二、電燈泡,如圖 4.2所示。

鹵素燈泡(Halogen lamp),亦稱鎢鹵燈泡,原理是在燈泡內注入碘或溴等

鹵素氣體。在高溫下,蒸發的鎢絲與鹵素進行化學作用,蒸發的鎢會重新凝固在

鎢絲上,形成帄衡的循環,避免鎢絲過早斷裂,如圖 4.2所示。

(a)實體 (b)設計圖

圖 4.2 電燈泡

三、可拆多功傘具,如圖 4.3所示。

具有一帽頂,而帽頂設有一套筒;一傘裙,其係由一裙部設一注氣孔及線狀

佈設複數氣囊部所構成,藉由至少一結合元件以銜設該傘帽可活動拆裝;一傘

桿,使該傘桿銜固該傘帽。如圖 4.3所示。

圖 4.3可拆多功傘具

20

4.5 選擇設計構想

根據構想設計中提出的條件,從中選擇可行的機構,當成設計構想,而後產

出設計與設計圖。

一、利用馬達驅動機構裝置

藉由馬達傳動,使骨架開合,達到包覆的目的。利用構想設計所提到的鏡頭

蓋的結構,再利用自動充氣裝置(氣囊),以達到防水及防震的效果,如圖 4.6 所

示。

圖 4.4 設計圖

21

二、利用手動開合裝置

傘的構造大體是傘柄、傘骨、傘面三部分,傘柄是傘的主心骨,支撐著整把

傘,主要是用木頭、竹子、金屬等材料製成,傘骨是支撐整個傘面,它能折疊能

撐開,傘面是擔負著遮雨的責任,製作材料有塑膠布、油布、綢布以及經久耐用

的尼龍布等。如圖 4.7所示。

(a) (b)

圖 4.5 手動開合雨傘

4.6 模型製作與測詴

現有設計:馬達、氣囊、防水布

1.馬達:選取馬達大小來配合整體的動作加以測詴動作實況,如圖 4.8 及 4.9 所

示。

22

圖 4.6 馬達大小種類

2.氣囊:利用氣嘴使氣囊膨脹。

3.防水布:骨架周圍以防水布包覆,可保護內部達到防震效果。

圖 4.7 成品圖

23

4.7 製造藍圖

由 3D立體圖中,進行裝配、加工,如圖 4.10所示。

圖 4.8 3D立體圖

4.8 小結

本章乃結合第二章基礎,結合創意設計,構思出可行性之設計方案,間接去

製作。

24

第五章 設計成品

本章集結由第四章之構想設計,結合創意設計,構思出可行性之設計方案產

出成品。

5.1 完成品

從收集資料到運用現有設計,經由分析、實際測詴,所產出之成品。

一、製作過程如下:

1.利用餐桌上蓋菜的作為主要傳動的方式,如圖 5.1所示。

圖 5.1 蓋菜的支架

25

2.外殼加工。

圖 5.2 加工及組裝過程

3.完成品

圖 5.3 完成品照片

26

5.2 討論

在第四章設計過程中,論述的問題項目是否解決,若有故障,如何進行故障

簡易排除?

一、模型的大小限制,是不是在合理值範圍?

二、材料的選用,金屬、塑膠,還是其他?

三、模型是否產生干涉,如是,有沒有應變措施?

四、部分自行加工或者承包廠商?

五、失敗風險與成本考量?

六、內部馬達帶動問題,是否解決?

27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以馬達驅動的方式,讓防碰撞仿生機器包裏自動展開與蓋上,以達到防震作

用。

6.1 結論

本專題經由工程設計的邏輯程序產出設計構想,分析可行性條件,進而產出

設計作品,結合人們的生活以及倡導綠化的重要。其所獲得成果為:

一、產出可以保護物品為主,防碰撞仿生機器包裏自動展開與蓋上,以達到防震

作用。

二、在有效空間尺寸內,可依需求放入物品。

三、以馬達驅動的方式為主讓防碰撞仿生機器包裏自動展開與蓋上,以達到防震

作用。

四、本設計構想在未來可考慮搭配專利申請,達到智慧產能及研究創新之效果。

6.2 建議

在設計成品之後,本專題仍有不足以及礙於限制的原因,無法做出完美至極

的成品,以下是可供改良之設計方針,懇請不吝批評指教,讓防碰撞仿生機器包

裏自動展開與蓋上能更臻完美,讓未來的包裝與運輸業更加美好。對於未來專題

製作提出下面 3點建議,供參考如下:

28

一、空間的限制

原本的方案是將與發射到無人星球的探測器外面所包覆的物品,但設施大多

為大型機型,如果要使用空間是一大限制,對其改進加強已便在生活上更加

利用,例如:包裝、貨運。避免使一些物資在半途中就撞壞了所以加強運送

的防震的效果。

二、材料以及成本問題

我們考慮有金屬、塑膠這兩種材料,在價格方面:金屬成本高;塑膠成本

低。

三、耗損方面

每樣零件都有使用期與壽命期,使用至幾年還才不會對物品造成損壞,是

否在有效時間裡有效的利用?

29

參考文獻

[1] 田中慶一, 2001 年,帄行連桿機構,尼康股份有限公司

http://twpat-simple.tipo.gov.tw/tipotw_imgusr/twpat4.tipo.gov.tw/00022/ga-4469

98.pdf?2029993717

[2] 王霖崑,2002年,衛星天線展開機構之設計,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3] 吳錦松,2012年,農作物採取器結構,崧豪園藝工具有限公司

http://twpat4.tipo.gov.tw/tipotwoc/tipotwkm?@@368862321

[4] 張勝素,2011年,阻風/吸汗/隔熱/保溫/防撞/防滑/防滲透之布匹製

法,晉溢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 陳立元,2012年,可拆多功傘具,健行學校財團法人健行科技大學

http://twpat4.tipo.gov.tw/tipotwoc/tipotwkm?@@368862321

[6] 簡三寶,2013年,充氣傘,宜蘭縣宜蘭市民權新路 263號

http://twpat-simple.tipo.gov.tw/tipotw_imgusr/twpat4.tipo.gov.tw/00022/ga-M44

9490.pdf?1605023896

[7] 吳登輝,2013年,發光充氣袋體,台北市南港區中南街 42巷 46 之 2號

http://twpat-simple.tipo.gov.tw/tipotw_imgusr/twpat4.tipo.gov.tw/00022/ga-I394

609.pdf?645976840

[8] 蕭添進,2013年,智慧傘,彰化縣田中鎮斗中路 1段 137巷 15 弄 7號

http://twpat4.tipo.gov.tw/tipotwoc/tipotwkm?@@368862321

[9] 杜兆飛,2013年,安全帽內部自動充氣裝置,台南市鹽水區西門路 19號之 2

http://twpat4.tipo.gov.tw/tipotwoc/tipotwkm?@@368862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