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引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

Post on 12-Jun-2020

35 views 0 download

Transcript of 科技引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

2019年11月13日 星期三编辑/樊丽川 美编/赵行伟 制作/童发顺

“提起顾方舟可能很多人略感陌生,但是提起‘糖丸爷爷’,这可能承载着几代人的共同记忆。”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杨净思说,生物所先后研发的多个脊髓灰质炎疫苗自上市至今,已生产并向全国儿童免疫规划累计提供约60亿人份。

从在云南建所之初,生物所就承担着研发、生产骨髓灰质炎减毒

活疫苗的使命与责任。1962年,生物所研制成功全国首剂脊髓灰质炎减毒疫苗糖丸;自 1983年开始,经过30年的持续科技攻关,生物所研制成功Sabin株骨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填补了我国在骨髓灰质炎灭活疫苗生产领域的空白。

在长期发展中,生物所紧紧围绕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需求,建立了涵盖实验室研

究、非临床研究、中试放大、临床研究、产业化生产及上市后再评价的全产业链自主创新疫苗研制体系。1992 年,生物所获得全国首家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新药证书和试生产文号;2015 年,EV71 灭活疫苗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上市,成为全球首个预防 EV71 型病毒感染引起手足口病的疫苗,也是唯一采

用人源性细胞基质生产的 EV71疫苗产品。

“多个‘全球首创’‘中国第一’的研发成果,推动了我国医学科技相关领域从‘跟跑’到‘领跑’。”杨净思介绍,目前,生物所研发的新型骨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已投入生产,将于今年底获得签发并供应全国,对我国骨髓灰质炎系列疫苗起到补充和完善的作用。

> 一线传真一线传真

卫生视点

今年 6月,屠呦呦及其团队发布了青蒿素相关研究取得新进展的信息。作为全球第一家青蒿素生产企业,同时又是“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临床试验负责单位的昆药集团也受到广泛关注。

“植物药是昆药集团最成功的产品系列,也是昆药集团发展的动力。”昆药集团研究院天然产物部部长龚云麒认为,长期以来,

昆药集团始终专注于青蒿素、三七和天麻“三棵草”的研究与开发,多项成果与产品填补了国内外空白。

昆药集团先后完成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蒿甲醚(治疗疟疾)、血塞通(治疗心血管疾病)、天麻素(治疗神经疾病)三大产品的创新研发,并首先实现产业化生产。2010年以来,昆药集团开展了以天

然药物为主的创新药研究,并制定了以心血管治疗领域为核心,逐步扩展至慢病领域的发展规划。经过多年的研发,企业成功研制出国内第一个用于治疗脑卒中的天然药物1类注射用新药KPCXM18,并获得国家药监局下发的临床批件。与传统治疗脑卒中的药物相比,新药将最佳治疗时间窗从 3至 4.5小时延长到 8至 14小时,降低了病

人出血风险。“‘三棵草’衍生出来的系列

原研产品,奠定了昆药集团在云南省医药界的地位。”龚云麒说,随着企业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昆药集团将致力发展成为聚焦心脑血管、专注慢病领域的国际化药品提供商,力争成为全球心脑血管药物的知名品牌和杰出代表。

本报讯(记者 陈鑫龙)近日,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昆明市云瑞公园开展“守初心、担使命、解难题、促发展”义诊活动,为身边群众解难题,办实事,提供优质中医药健康服务,增强广大群众获得感。

义诊现场,来自医院风湿病科、骨伤科、推拿科、肿瘤科、老年病科等科室的 13名专家为近 400名群众诊疗,并进行用药指导;对于群众关心的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作个体化指导和帮助;医院 14名志愿者为现场群众免费测量血

压,发放健康宣传材料,普及中医健康知识及季节性多发病防治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医院副院长叶建州说,医院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结合,注重实际效果,解决实质问题,瞄准群众痛点、矛盾焦点开展专项调查研究,协调解决关系医护教职员工、患者切身利益以及患者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在为民服务解难题上出实招,着力解决一些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防病治病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本报讯(记者 陈鑫龙)近日,云南博亚医院儿童健康管理部成立,昆明儿童可以在家门口享受国际化标准的儿童健康管理及疫苗接种服务。

“在孩子出生后的 36 个月,大脑的信息传递通道迅速发育,支配孩子一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的运动神经原处于形成阶段。这是孩子一生中最容易通过培养、正确刺激而快速发展的阶段,也是最需要被关怀的时期,但是由于很多年轻的父母缺乏育儿知识和经验,不知如何有效地让孩子

更好地成长发育。”云南博亚医院运营中心总监廖沛宸说,医院成立了儿童健康管理部,希望给孩子们提供舒适、温馨的医院环境,精准、流畅的就医流程,国际水平的医疗标准,充足的就诊时间,以及合理的照护。

据了解,博亚医院儿童健康管理部汇集了多名国际和省内儿科专家,开发了 0至 3岁儿童健康管理套餐,还提供 0至 6岁儿童的疫苗接种,其中包括 12种云南省免疫规划疫苗一类疫苗和 56种二类疫苗。

本报讯(记者 陈鑫龙)近日,云南首家女子中医院——圣爱中医特色女子医院在昆明开业运营。

该医院以妇科、不孕、乳腺等经、带、胎、乳疾病的专业诊疗作为特色科目,开设妇科疑难病治疗中心、不孕不育治疗中心、乳腺治疗中心、中医妇科治疗中心。早在2008年,圣爱中医馆就在昆明东寺街店专门成立了女性专属看病

的中医女子馆,填补了专门为女性提供中医诊疗服务的空白,成为昆明、云南乃至全国提供专属女性治病养生的中医馆。

据介绍,与西医相比,中医在女性疾病诊疗上注重整体观念,倡导扶正祛邪,与患者沟通多,更了解患者,强调因时、因地制宜,把疾病与个人体质、自然及社会环境、个人心理特征密切结合。

本报讯(记者 陈云芬) 近日,云南农业大学申报的“食药同源资源开发与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获得教育部批准,这是云南农业大学首次获批的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有数千年的食药同源饮食文化,食药同源产业化已成为了大健康产业的发展趋向。云南生物资源极为丰富,是世界闻名的“动物王国”“植物王国”“微生物宝库”,特别是药用植物资源有6559种,总量占全国的 51.4%,位居第一。多年来,云南农业大学立足于云南资源优势,围绕茶叶、辣木、核桃、三七、天麻、石斛、食用菌、鲜花等生物资源,开展了食药同源资源的功能因子挖掘、健康功效评价、新型功能及营养健康

产品开发等工作,实现了食药同源资源的科研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为食药同源资源产业化开发及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该中心将依托云南农业大学学科和人才优势,整合云南农业大学及国内外相关学科科研与技术成果,围绕食药同源资源深加工关键技术、功能因子研究及功效评价、新型营养食品开发及副产物综合利用,开展研究及产业化开发,实现食药同源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的突破,构建技术创新和应用的工程化研发体系及平台,联合相关企业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助推食药同源资源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本报讯(记者 陈怡希)近日,昆明理工大学 2020届毕业生双向选择洽谈会在呈贡校区举办,来自省内外的 636家用人单位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 1.2万余个,校内外近 8000名毕业生参会应聘。

此次招聘活动吸引了山东省公共就业与人才服务中心、湖南宁乡市人社局、昆明高新区、江苏灌云县人社局、中国有色金属人才中心等人才机构组团前来招聘。其中江苏连云港灌云县

通过特殊人才通道招聘毕业生,涉及县属 14家事业单位,组织考核相关人员在学校直接进行面试工作。

会场设置政策宣传展区和就业法规展区,介绍基层就业、应征入伍、升学、自主创业及教育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三严禁”和“四不准”等信息,引导毕业生通过各类政策性就业项目就业创业。此外,会场还延续往年双选会的设置,继续开设“简历门诊”,为毕业生提供职业咨询、简历修改等服务。

本报讯(记者陈怡希)近日,不可思议的·印度——印度古典舞蹈“卡塔克舞”昆明专场演出在云南民族大学金色大厅亮相。此次演出是卡塔克舞团(Abhyas)在中国巡演的收官站,500余名师生现场感受了印度古典舞剧之美。

在绚丽的舞台背景下,浓郁的异域风情随着舞者节奏感十足的踏步、旋转而感染着现场观众。卡

塔克舞是印度古典舞剧的主要形式之一,卡塔克舞者通过手部动作、大量的步法及面部表情来讲述各种各样的故事。

据介绍,卡塔克舞团(Abhyas)此次到访中国,先后在北京、天津、西安、兰州、都江堰等地进行了演出。此次举办云南民族大学专场演出,旨在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印度的文化艺术交流。

深秋时节,在刘厂村的祥云泰兴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蔬菜生产基地里,一畦畦大白菜碧绿养眼,鲜嫩喜人,穿插其中的彩色粘虫板、光谱太阳能灭虫灯、昆虫性诱剂等植保设施也颇为引人注目。

科技在“一村一品”建设中如何发力?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着力推进产研融合,下沉一线服务基层,助力祥云县刘厂镇刘厂村发展绿色蔬菜产业,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为实现蔬菜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生产,环资所与泰兴公司签订科技服务协议,以省农科院专家为主的土壤肥料、植物保护、农业环境、农业经济、作物栽培等不同专业背景的 60多名专家组建专家工作站,截至目前,已有200多人次深入一线,为企业及蔬菜产业辐射区提供技术支撑。

十字花科根肿病、土壤酸碱贫瘠改良与健康管理等问题,是蔬菜生产中“卡脖子”的技术难题。2014年起,环资所植保专家杨明英、李向东等科技人员便来到泰兴公司,手把手地进行技术指导,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有效的管理生产流程及措施,减少病害造成的生产性损失近 1000 万元。针对健康土壤持续科学管理,环资所科

技人员与泰兴公司生产人员共同研究、讨论、分析、制定、完善清洁健康生产方案。随着土壤深翻耕与休耕绿肥种植、设施棚 +高畦 +深宽沟 +沟间覆黑膜、外源有机肥增施与石灰撒施、十字花科与菊科轮作、设施水肥一体化及微喷雾技术、全程绿色植保技术等科技成果的应用,蔬菜生产实现节水 45%、化肥减施 25%、化学农药减施36%以上。此外,专家们还开展

“订单式”“靶标式”农业科技培训,培训返乡务工人员、就地创业人员、职业新型农民达 600多人次。

“我在泰兴公司种了 33 亩地,每个月有 5000多元的收入,比丈夫打工的收入都要高。”刘厂镇大波那村村民付连慧高兴地告诉记者。产研融合,促进了泰兴公司稳步发展,公司现已建成标准化蔬菜种植基地 3108亩,发展订单基地 1万多亩,直接带动 3000多农户增收 1700多万元,带动 4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为刘厂村村民人均年纯收入超过 1.4万元作出了贡献。这里生产的蔬菜中,有 7个品种获绿色食品认证,“七彩泰兴”大白菜获 2019年云南省绿色食品“十大名菜”称号,产品远销省内外。

本报记者陈云芬

本报讯(记者 陈云芬)近日,在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甸沙乡“低纬高原山区大春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田间鉴评”中,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的高产、抗病品种“云薯 108”实测亩产量达5634.3千克,创云南省马铃薯历史最高产量纪录。

由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委托省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研发中心及省市相关部门组织的专家组按照相关高产创建测产办法,在甸沙乡对相关地块采取整田实收的方法进行了实地测产。

测产结果显示,“青薯 9号”实测面积 864平方米,实收产量为 6605.1千克,其中商品薯有 6001.7千克,商品薯率为90.7%,扣除杂质,折算实际亩

产量5020.3千克。“云薯108”实测面积889.5平方米,实收产量为 7631.8千克,其中商品薯有7258.2 千 克 ,商 品 薯 率 为95.1%,扣除杂质,折算实际亩产量为5634.3千克。专家介绍,

“ 云 薯 108”实 测 亩 产 量 达5634.3千克,是目前云南省马铃薯的最高产量。“云薯108”作为我省自主选育的一个突破性马铃薯品种,高产,抗病,食味好,市场潜力大,有望成为西南地区最重要的马铃薯品种。同时,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了大垄双行、优质种薯、膜下滴灌、科学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控等关键技术,应用效果好。高产抗病品种和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良好融合应用,创造了我省马铃薯新的高产纪录,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7科教卫生关注

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展惠民义诊活动

国际化儿童健康管理服务落地云南博亚医院

云南首家女子中医院在昆运营

资讯荟萃

云南农大获批“食药同源资源开发与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昆理工大举办2020届毕业生首场双选会

印度古典舞蹈“卡塔克舞”在云南民大演出

产研融合产研融合 服务下沉服务下沉

刘厂村绿色刘厂村绿色蔬菜美名扬蔬菜美名扬

> 本期焦点

科技引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本报记者季征

生物医药产业是云南省大力

发展的8大重点产业之一。近年

来,我省通过实施生物医药重大

科技专项、重点新产品开发计划

等项目,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引

领作用,推动全省生物医药产业

可持续发展。2018年云南生物

医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1685.9亿元。

在强有力的政策推动下,我

省相关企业和医疗、研究机构立

足资源优势,加快创新步伐,在

疫苗、医药产品、中药饮片、医用

护肤品开发等领域取得丰硕成

果。2018年,我省生物医药产品

制 造 业 实 现主营业 务收入

626.27亿元。

> 图片新闻图片新闻

亩产达亩产达56345634..33千千克克

““云薯云薯108108””创创云南马铃薯最高单产云南马铃薯最高单产

早在去年“双11”当天,云南贝泰妮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品牌“薇诺娜”仅 24小时就实现线上线下销售额4亿元,和兰蔻、欧莱雅等国际化妆品品牌一起跻身天猫美妆类销量排名前十。

谈及企业为何能够取得骄人成绩,公司董事长助理钟巍用了

“天时、地利、人和”三个词。从立

足本地植物资源优势到积极响应云南提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从聚集大量富有从业经验的团队到每年研发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超过3%……贝泰妮集团的产品逐渐有了与国际大品牌一较高下的资本。

与传统护肤品主要成分为活性矿物质不同,贝泰妮集团与昆

明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合作,通过高效能运用现代生物学技术,集中放大云南高原特色植物活性功效,将青刺果、马齿苋、滇重楼、滇山茶作为产品中重要的活性成分,重点打造的敏感肌肤护理品牌,以良好的效果赢得了市场的认可和消费者的口碑。

2008年“薇诺娜”医学护肤品通过国内16家三甲医院临床验证,2015年“薇诺娜”亮相世界皮肤科大会,实现中国品牌零的突破……经过多年的发展,贝泰妮集团获授权发明专利 13项、实用新型专利 6项、外观设计专利 35项,并先后获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云南省创新团队一等奖等奖项。

2019 年,对于昆医大附二院康复科主任姚黎清来说异常忙碌,在正常的 5个工作日外,每逢周末,她和同事都要飞往全国各地介绍自己的康养项目。“我们的康养项目不仅仅是让病人简单接受照顾,更是让他们有质量地生活。”姚黎清说。

姚黎清所说的康养项目是昆

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部于 2018年获批的云南省科技厅重大科技专项“基于生命健康的医、检、康、养服务推广与技术转移平台建设项目”。

一年多来,该部以探索医疗资源下沉、病人双向转诊及分级诊疗为突破口,基于物联网、云技术、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和手段,积

极搭建云南省四级康复区域性医疗联合体,有效地连接各级医院、社区、养老机构,助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致力打造“创新—集成—示范—推广”的医、检、康、养服务推广与技术转移平台建设及运营模式。

经过建设,目前,全省共设立

12家重点帮扶试点医院,云贵区域康复专科联盟正式成立,137家医院在专科联盟平台注册,注册人数达 1288人,包括康复医师 449人、治疗师432人、护士333人。联盟单位成员可在平台上实现资源学习、接诊转诊、疑难病例会诊等功能,体现了专家共享、临床共享、科研共享和教学共享。

专注 奠定行业地位

创新 带来快速发展

推广 引领康养模式

坚守 保障公众健康

研发生物医药研发生物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