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 -...

Post on 13-Sep-2019

8 views 0 download

Transcript of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 -...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

复旦大学护理学院

周英凤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女性生殖系统包括:

内生殖器

外生殖器

相关组织与邻近器官

外生殖器解剖

外生殖器

指从耻骨联合上缘及

两股内侧至会阴之间

的组织.

外生殖器

阴阜:耻骨联合前面的

脂肪垫,青春期开始生长

阴毛,呈尖端向下的三角

形分布,是女性的第二性

征;

外生殖器

大阴唇:

靠近两股内侧,起于阴阜,

止于会阴;青春期长出阴

毛;大阴唇内含有丰富的

血管、淋巴管、神经;

(外伤后易形成血肿)

外生殖器

小阴唇:

位于大阴唇内侧,无

毛,富含神经末梢;

(对性刺激敏感)

外生殖器

阴蒂:位于两侧小阴唇的

顶端,由海绵体构成,含

有丰富的神经末梢,极为

敏感,具有勃起性;(对

性刺激极为敏感)

外生殖器

阴道前庭:两侧小阴唇

之间的菱形区;

前庭球

前庭大腺(脓肿/囊肿)

尿道口

阴道口及处女膜

内生殖器解剖

内生殖器包括:

阴道

子宫

输卵管

卵巢

阴道

子宫

卵巢

输卵管

输卵管 卵巢

子宫

阴道

内生殖器矢状面观

阴道(vagina)

解剖位置

上端包绕宫颈

下端开口于阴道前庭后部

前壁与膀胱和尿道邻接

后壁与直肠贴近

阴道

阴道(vagina)

阴道是一上宽下窄的管道,前壁7~9cm,后壁10~12cm;

阴道穹窿:阴道的顶端包绕宫颈的部分,分为前、后、

左、右四部分;

阴道后穹窿:与子宫直肠陷凹贴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

义:做后穹窿穿刺或引流,检查盆腔积液诊断某些疾病

或实施手术的途径.

阴道特点

阴道壁有很多皱壁及弹力纤维,具有很大的伸展性;

阴道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青春期后受卵巢分泌的性

激素的影响发生周期性变化,所以对阴道脱落细胞检

查,可了解卵巢的功能;

阴道壁无腺体,有少许分泌物称为白带;

阴道特点

阴道粘膜上皮细胞内的糖原分解后产生乳酸,所以阴道呈

酸性环境,PH值为4~5;

在病理状况下,阴道分泌物的性状,酸碱度会发生改变,

所以临床上去阴道分泌物检查,可诊断某些疾病.

阴道(vagina)

阴道的功能:

性交器官

分娩通道

排泄月经及分泌物通道

预防感染(阴道的天然屏障作用:1大阴唇自然合拢、2阴道

内酸性环境、3复层鳞状上皮、周期性脱落)

子宫(uterus)

位置:

位于骨盆腔中央,呈轻度

前倾前屈位

前面有膀胱,后面有直肠;

宫颈外口在坐骨棘水平

子宫

子宫(uterus)

形状:

呈倒置梨形,前面扁平,后面稍凸出;

大小:

成人子宫重约50g,长约7~8cm,宽约4~5cm,厚约

2~3cm,宫腔容积约5ml.

4~5cm

长 7~8cm 厚

2~3cm

子宫的大小

子宫包括三部分:

子宫体

子宫峡部

子宫颈

宫体与宫颈的比例:

婴儿期1:2;

成年2:1;

老年1:1;

子宫底

子宫角

子宫体

子宫峡部

子宫颈

子宫(uterus)

子宫(uterus)

子宫峡部:子宫体与

子宫颈之间最狭窄的

部分,非孕期长约1cm

解剖学内口

组织学内口

子宫(uterus)

子宫颈:主要有结缔组

织构成,梭形子宫颈管

2.5~3cm

根据宫颈与阴道的关系

分:

宫颈阴道上部

宫颈阴道部

子宫(uterus)

子宫颈的组织学特点:

宫颈阴道上部为高柱状上皮细胞,宫颈阴道部为复层

鳞状上皮细胞,两者交界处是宫颈癌的好发部位;

宫颈含有很多腺体,能分泌碱性粘液,宫颈粘液受卵

巢激素的影响发生周期性的变化;

未产妇宫颈外口为圆形,经产妇为横裂状

子宫(uterus)

浆膜层

内膜层

肌层

子宫体壁

内膜层

肌层

浆膜层

功能层2/3

基底层1/3

致密层

海绵层

浆膜层:为覆盖子宫

体的盆腔腹膜

在前面向前反折覆盖膀

胱,形成膀胱子宫陷凹

在后面反折覆盖直肠,

形成直肠子宫陷凹

直肠子宫陷凹

膀胱子宫陷凹

子宫(uterus)

子宫(uterus)

肌层

有平滑肌组织、少量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组成

分为三层:

外层:纵形排列,极薄,子宫收缩的起点

中层:交叉排列,“8”字形围绕血管,收缩时可压迫

血管,有效止血

内层:环形排列,痉挛性收缩时可形成子宫收缩环

肌层中间穿插着丰富的血管;

子宫(uterus)

子宫内膜层:

功能层(致密层和海绵层):对性激素敏感,在卵

巢激素影响下发生周期性变化;

基底层:对性激素不敏感,无周期性变化。青春期

开始,功能层发生周期性脱落,由基底层再生.

子宫(uterus)

子宫韧带

圆韧带:维持子宫于前倾位;

阔韧带:维持子宫在盆腔的正中位置;

主韧带:维持子宫颈于正常位置,防止子宫下垂;

宫骶韧带:间接保持子宫于前倾位置。

阔韧带

圆韧带

主韧带

维持子宫

正中位置

维持子宫

前倾位置

固定宫颈

位置

子宫韧带

子宫骶骨韧带

间接维持子宫

前倾位置

子宫功能

是精子到达输卵管的通道;

受孕后,是受精卵着床、发育、成长的场所;

分娩时,子宫收缩排出胎儿及附属物;

非妊娠时,产生并排出月经.

输卵管(fallopian tube)

位置:内侧与子宫角相连,外端游离,全长约8~14cm;

形状:输卵管是一对细长弯曲的管,形状如喇叭;

输卵管

输卵管(fallopian tube)

根据输卵管的形态由内向外分为:

间质部

峡部:最狭窄,是结扎部位;

壶腹部:最宽大,是受精的部位,也是宫外孕常见的

部位

伞部:游离于腹腔,有“拾卵”作用

伞部

壶腹部 峡部 间质部

输卵管分部

输卵管(fallopian tube)

输卵管组织结构:

粘膜层:其上皮细胞上有纤毛,纤毛向宫腔方向摆

动,利于输送受精卵;

肌层:收缩(由远端向近端蠕动:拾卵、运送受精卵、

防止经血逆流及宫腔内感染向腹腔内扩散)

浆膜层:伞部无腹膜

输卵管功能:

精子和卵子受精的场所;

将孕卵输送入宫腔.

卵巢(ovary)

位置:

位于子宫两侧,输卵管下方,阔韧带后方;

内侧借助卵巢固有韧带与子宫相连

外侧通过骨盆漏斗韧带与盆壁相连;

卵巢解剖位置

卵巢固有韧带

卵巢漏斗韧带

卵巢韧带

卵巢(ovary)

形状:卵巢呈扁椭圆形,灰白色性腺,成人卵巢约

4×3×1cm大小,重约5~6g;

结构:

生发上皮:单层立方上皮细胞

皮质:内含发育不同程度的卵细胞,是卵巢主体

髓质:结缔组织及血管、神经、淋巴等组成

功能:产生卵子和性激素;

生发上皮 皮质层

髓质层

发育卵泡

成熟卵泡

排卵

原始卵泡

成熟黄体

白体

卵巢组织结构

临近器官

尿道:短而直,临近阴道,易发生感染;

膀胱:妇科检查及手术前必须排空膀胱;

输尿管

直肠:妇科手术、分娩时容易损伤直肠;

阑尾:炎症时可累及生殖器

骨盆(pelvis)

骨盆的骨骼组成

髋骨(由髂骨、坐骨、耻骨联合)

骶骨:由5~6块骶椎组成

尾骨:由4~5块尾椎组成

2.髋骨

1.骶骨

3.尾骨

2.1髂骨

2.2耻骨

2.3坐骨

骨盆的骨骼组成

骨盆(pelvis)

骨盆关节:骨盆主要有三个关节:

耻骨联合

骶髂关节

骶尾关节

关节可使骨盆在分娩时有一定活动度,利于胎儿娩出

骶髂关节

骶尾关节

耻骨联合 骨盆的关节

骨盆韧带

骶结节韧带

骶棘韧带(宽度是判断中

骨盆是否狭窄的重要指标)

骶棘韧带

骶结节韧带 妊娠期韧带受激素影响略松弛,有利于分娩

骨盆的分界

分界线:以耻骨联合上缘、髂耻线、骶岬上缘

为界,将骨盆分为:

真骨盆 (true pelvis):影响胎儿阴道分娩;

假骨盆 (false pelvis):可间接了解真骨盆大小

骨盆的骨性标记

骶岬:骨盆内测量及妇科腹腔镜手术的重要标志

坐骨棘:肛查、阴道检查(判断中骨盆是否狭窄的标识)

耻骨联合:骨盆外测量

坐骨结节:骨盆外测量

髂棘:骨盆外测量

髂嵴:骨盆外测量

耻骨弓:正常角度90~100°

耻骨联合

骶岬 髂嵴

髂棘

坐骨棘

坐骨结节

耻骨弓

骨盆的骨性标记

骨盆的平面

入口平面:为真假骨盆的交接面,呈横椭圆形,

影响胎儿入盆

中骨盆平面:最狭窄的平面,呈纵椭圆形,影

响胎儿顺利通过骨盆

骨盆的平面

出口平面:有两个不在同一平面但有共同底边

的三角形组成,影响胎儿出盆

骨盆的平面

骨盆的类型

按Callwell and Moloy的骨盆分类方法,骨

盆分为

女性型:入口呈横椭圆形,横径>前后径,侧壁直,

坐骨棘不突出,耻骨弓宽,坐骨棘间径≥10cm

男性型

类人猿型

扁平型

女性型 男性型 类人猿型 扁平型

骨盆的基本类型

骨盆特点

女性骨盆的特点:

盆腔浅

入口大

出口宽

骨盆轴

骨盆轴(pelvic axis):连接骨盆各假象平面

中点的曲线,胎儿沿此轴娩出.

入口平面

中骨盆平面

出口平面

骨盆轴

骨盆倾斜度

骨盆倾斜度(pelvic inclination):妇女直立时,

骨盆入口平面与地面所形成的角度

一般为60度,角度过大会影响胎头衔接

60O

骨盆

入口平面

地平面

骨盆倾斜度

骨盆底

骨盆底(pelvic floor):封闭骨盆出口的多层

肌肉和筋膜

支持盆腔脏器保持正常位置;

分娩时,盆底组织向前伸展称为软产道的一部分,

协调胎先露的转动和前进;

分娩可造成骨盆底组织损伤

骨盆底分层

外层:浅层的筋膜和肌肉

3对

1块

中层:即泌尿生殖膈,由两层筋膜和一层肌肉组成

1块

1对

2层筋膜

内层:即盆膈,由肛提肌及筋膜组成,在盆底肌肉中

起重要的支持作用

会阴

会阴(perineum):指阴道口与肛门之间的组织

厚约3~4cm,分娩时变薄

在妊娠期会阴组织变软,有利于分娩;

分娩要注意保护会阴,以免裂伤;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女性一生不同阶段的生理特点

1.新生儿期(neonatal period):出生4周内.

特点:乳房肿大或有乳样分泌物、阴道少量分泌物,

在短期内自然消失.

2.幼儿期(childhood):出生4周到12岁左右.

特点:10岁以前,生殖器官仍为幼稚型

10岁以后,生殖器官开始发育,女性特征出现

3. 青春期(adolescence):一般10—19岁.

特点:体格生长发育迅速

生殖器官(第一性征)发育成熟

第二性征发育明显

月经来潮

4. 性成熟期 (sexual maturity):生育期,18岁左右开始,

持续约30年.

特点:规律的月经周期

生育功能处于最旺盛的时期

5. 围绝经期 (peri-menopausal period):一般发生在45—

52岁,出现的早晚、持续长短因人而异.

特点:卵巢功能减退;

生殖器官开始萎缩;

月经量渐减少,周期不规则,最后绝经;

部分妇女出现围绝经期症状

6. 老年期(senility):一般60岁以后.

特点:卵巢功能衰退

生殖器官萎缩

易发生骨质疏松、肥胖、高血压等

月经及临床表现

在内分泌周期性调节下,子宫内膜发生从增生到分泌

的反应,如不发生受精和孕卵着床,子宫内膜则萎缩

脱落并伴有出血,如此周而复始的发生子宫内膜剥脱

性出血称为月经(menstruation)

简言之:月经是伴随卵巢周期的子宫内膜剥脱及出血

规律性月经是生殖功能成熟的标志

月经及临床表现

初潮(menarche)

月经第一次来潮称为初潮。初潮年龄约11~18周岁,多

数为13~15周岁

月经初潮的迟早受遗传、营养、体重、气候、环境等

多种因素影响

15周岁月经尚未来潮应引起重视!

月经及临床表现

月经周期(menstrual cycle)

两次月经第1天的间隔时间,称为月经周期。一般约

28~30天

28+7天都属正常

月经及临床表现

月经期

月经持续的天数称为月经期。一般约3~7天

经量

经血量一般约30~50ml,超过80ml为病理状态

月经及临床表现

经血特点

经血内含有血液、子宫内膜碎片、宫颈粘液、脱落的

阴道上皮细胞;

经血呈暗红色,不凝固(含前列腺素及纤维蛋白溶

酶);

经血呈碱性(月经期阴道酸性降低,抵抗力下降)

月经及临床表现

月经期症状

下腹及腰骶部下坠感

尿频

头痛、失眠、抑郁或易激动

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

鼻粘膜出血等

月经及临床表现

经期保健

劳逸结合,不宜从事重体力劳动;

防寒保暖;

忌辛辣刺激性饮食;

忌冷水浴、游泳、盆浴、坐浴、阴道冲洗;

保持外阴清洁,正确应用内置式卫生棉条

月经周期的调节激素

女性生殖系统的生理特点之一是它的周期性变化,月

经是这个周期性变化的重要标志;

月经周期的调节主要通过下丘脑-垂体-卵巢的激素作

用,称为下丘脑-垂体-卵巢轴.

月经周期的调节激素

1.下丘脑性调节激素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 GnRH):促使垂体合成和释放黄体生成素

和促卵泡素.

生乳素抑制激素(prolactin inhibitory hormone, PIH):

调节垂体生乳素的分泌和释放.

月经周期的调节激素

2. 垂体性调节激素

促卵泡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 FSH):主要促

进卵泡细胞与颗粒细胞增生;并在少量黄体生成素的协

同下,促使卵泡发育成熟并分泌雌激素.

促黄体生成素(luteinzing hormone, LH):主要是与

FSH协同,促使成熟卵泡排卵,从而促使黄体形成并分

泌孕激素和雌激素.

月经周期的调节激素

卵巢激素:

雌激素

孕激素

雄激素

卵巢产生的激素可对下丘脑产生反馈作用

正反馈(雌激素)

负反馈(雌激素、孕激素)

雌孕激素的作用既协同又拮抗

卵巢激素及功能

雌激素 孕激素

子宫 维持和促进子宫发育;

子宫肌

增强子宫收缩力 使子宫放松

提高子宫平滑肌对催产素

的敏感性

降低子宫肌对催产素的

敏感性

子宫

内容 促进子宫内膜增生

促进子宫内膜进一步增

生,并转为分泌期

宫颈 促进 宫颈变软,宫口松弛; 促使宫颈闭合;

雌激素 孕激素

宫颈

促进宫颈粘液的分泌,有利于精子的通过;

减少宫颈粘液分泌,不利于精子通过;

宫颈粘液涂片:呈羊齿植物叶状结构

宫颈粘液涂片:晶体消失,出现椭圆体

阴道 促进阴道上皮细胞增生,角化成熟;

角化现象消失,加快脱落

促进阴道上皮细胞内糖原储存,维持酸性环境

输卵管 促进输卵管发育并加强其蠕动

抑制输卵管收缩

卵巢激素及功能

雌激素 孕激素

乳腺

促进乳腺管增生; 促进乳腺腺泡发育;

产后用大量雌激素可抑制乳汁分泌

体温

孕激素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使体温升高,正常排卵后体温升高约0.3~05℃;

性征 促进女性第二性征的发育;

卵巢激素及功能

雌激素 孕激素

新陈代谢

促进水钠潴留; 促进水、钠排泄;

促进钙的沉积;

降低循环中胆固醇水平,有利于防治冠心病

内分泌调节 对下丘脑有正、负反馈作用

对丘脑仅有负反馈作用

卵巢激素及功能

卵巢激素及功能

雄激素的生理功能:

对生殖系统的影响

促进第一性征发育

促进阴毛、腋毛生长

对代谢的影响

促进蛋白质合成、肌肉生长

性成熟前,促使长骨骨基质生长和钙保留

性成熟后,导致骨骺关闭

促进水钠重吸收和钙保留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相互关系

下丘脑

垂体

卵巢

子宫

GnRH

FSH、LH

雌激素 孕激素

负反馈 正、负反馈

卵巢的周期性变化

从青春期到绝经前,卵巢在形态和功能上发生周期性

变化,卵巢内约有10万个始基卵泡,但仅有400~500

个卵泡发育成熟,其余的发育到一定程度,发生卵泡

闭锁;

卵巢的周期性变化

周期性变化

卵泡的发育、成熟、排卵、黄体形成、退化

始基卵泡

是女性的基本生殖单位

卵巢具有生殖和内分泌双重功能

卵巢的周期性变化

卵巢的周期性变化:

卵泡(graafian follicle)的发育和成熟

排卵(ovulation)

黄体(corpus luteum)的形成

黄体的退化

发育卵泡

成熟卵泡

排卵

原始卵泡

成熟黄体

白体

卵巢的周期性变化

卵巢的周期性变化

卵泡的发育和成熟

从青春期开始,始基卵泡开始发育,卵母细胞增大,

周围的颗粒细胞增多,间质细胞环绕卵泡形成两层卵

泡膜,并逐渐发育成熟.

该过程依赖于促性腺激素的刺激 每月一批卵泡发育,经过募集、选择,一般只有一个优势卵泡可发育成熟 该过程中,分泌雌、孕激素

卵巢的周期性变化

排卵

发育成熟的卵泡在促性腺激素的作用下,向卵巢表

面移行,卵巢表面的细胞变薄、破裂,卵细胞排至

腹腔,称为排卵.

该过程需要雌激素正反馈调节 LH峰是即将排卵的可靠指标 排卵前雌激素达到高峰

卵泡发育成熟、排卵

始基卵泡

窦前卵泡

窦状卵泡

排卵前卵泡 排卵

卵巢的周期性变化

黄体的形成

排卵后卵泡膜血管破裂,血液

流入卵泡腔内形成血体,同时残

留的颗粒细胞及卵泡内膜细胞增大,

成为黄体细胞,排卵后的7~8天黄体发育为成熟黄体.

黄体成熟时,雌、孕激素达到高峰

黄体的退化

若卵细胞未受精,在排卵后的9-10天黄体开始退化、

萎缩、变性,逐渐成为白体。黄体的平均寿命为14天,

黄体衰退月经来潮.

卵巢的周期性变化

FSH LH

雌激素 雌激素、孕激素

正反馈

负反馈

卵巢周期性变化与激素调节

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子宫内膜在卵巢分泌的性激素的作用下,发生周

期性的变化:

增生期

分泌期

月经期

卵巢周期促使子宫内膜发生周期性变化

卵巢周期

子宫内膜

月经期 增生期 分泌期 月经期 5 14 28

卵巢与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月经周期 卵巢变化 激素水平 子宫内膜变化

增生期 第5~14天 卵泡发育成

熟、排卵 雌 增生

分泌期 第15~28天 排卵后黄体

形成并发育

进一步增生,呈

分泌期变化

月经期 第1~4天 黄体退化 雌

内膜缺血、缺氧、

坏死、脱落,月

经来潮

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月经周期的激素调节

月经周期主要受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神经内分泌调节;

下丘脑合成与分泌GnRH,调节垂体FSH、LH,并调节卵巢功能

卵巢产生的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正、负反馈

月经周期的激素调节

卵泡期:

黄体退化 雌、孕激素水平降至最低 解除对

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 下丘脑分泌GnRH增加、垂体

分泌FSH增加 卵巢内卵泡发育 雌激素增加

子宫内膜发生增生期变化 雌激素继续增加对下丘

脑负反馈加强 下丘脑GnRH、垂体FSH减少 卵

泡发育至成熟卵泡,雌激素分泌达高峰 对下丘脑、

垂体正反馈 FSH、LH高峰 成熟卵泡排卵

月经周期的激素调节

黄体期:

FSH、LH 黄体形成并发育成熟 分泌孕激素、

雌激素 子宫内膜发生分泌期变化 若未受精:

大量雌孕激素对下丘脑产生负反馈 垂体FSH、LH

分泌减少 黄体萎缩 雌孕激素减少 子宫内

膜脱落出血,月经来潮 雌孕激素减少解除了对下

丘脑的抑制,GnRH分泌增加,下一个周期开始.

月经周期的激素调节

黄体期:

FSH、LH 黄体形成并发育成熟 分泌孕激素、

雌激素 子宫内膜发生分泌期变化 若发生受

精:在胚胎滋养细胞分泌的hCG作用下 黄体增加

变为妊娠黄体,继续分泌雌孕激素 至妊娠3个月胎

盘形成.

FSH LH

雌激素 雌激素、孕激素

正反馈

负反馈

卵巢与子宫的周期性变化

子宫颈的周期性变化

排卵前,受雌激素的影响,宫颈粘液分泌的量增多,

稀薄透明,涂片见羊齿植物叶结晶。这种结晶于月经

周期的6~7天出现,排卵期最明显;

排卵后,受孕激素的影响,宫颈粘液分泌量减少,变

混浊粘稠,涂片见椭圆体;

宫颈粘液涂片可了解激素的变化

阴道粘膜的周期性变化

在卵泡期,阴道粘膜受雌激素作用,上皮增厚,表皮

细胞角化;阴道上皮细胞内糖原丰富,在阴道杆菌作

用下分解为乳酸,保持阴道的酸性环境;

排卵后,受孕激素作用,阴道粘膜上皮大量脱落,角

化现象消失;

输卵管的周期性变化

在卵泡期,输卵管黏膜纤毛细胞生长,非纤毛细胞分

泌增加,为卵子提供运输和种植前的营养,输卵管蠕

动加强;

排卵后,抑制输卵管黏膜纤毛细胞生长及非纤毛细胞

的分泌,为输卵管蠕动减弱;

卵巢、子宫内膜、阴道上皮、宫颈粘液、基础体温

的周期性变化

卵巢周期

子宫内膜

阴道上皮

宫颈粘液结晶

基础体温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