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中国城市的韧性img.wzrb.com.cn/epaperfile/20201209/2020120924222.pdf2020/12/09  ·...

1
3 2020 年 12 月 9 日 星期三 主编/严芒芒 美编/郑群 组版/林姬 电话:88869996邮箱:[email protected] 要闻 突破瓶颈的可行解决方案 4 “最佳拍档”: 政府与企业的良性互动 3 温州夺取了“战疫情、促发展”的阶段性重大成果。 企业转型步伐的脚步正在加快。 在张志学教授看来,从防控和发展来看,温州有很 好的韧性,这也是该地区过去从赤贫走向富裕的重要原 因之一。但从长远看,仅仅拥有应对突发事件的“韧性” 尚不足以支撑一座城市、一个区域成为创新高地和领先 垂范,为此课题组针对该区域的产业发展与政府引导提 供了详细的政策建议,为“韧性城市”注入了更为丰富的 内涵。 基于调研团队近两周的实地考察,结合国际国内产 业发展趋势,总体来看温州民营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 级还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产业集群生态需要优化。温州目前的产业集 群,囿于家族企业在用人机制、融资渠道等方面的局限, 暴露出了明显的弱点。 第二,企业发展所需的优秀人才短缺。在调研中, 当问及企业经营存在的最大困难时,绝大多数企业都认 为引进高端人才是首要难题,尤其对先进制造业、生物 科技等高科技企业而言,引入高端人才直接关系到企业 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下来。 第三,数字化转型有待提速。调研结果显示,目前 温州的企业数字化更多集中在资产的数字化上。在访 谈中一些技术人员及专家表示,珠三角地区的企业由于 外向型经济更明显,受到客户驱动的转型压力,更早地 对数字化进行布局和提升,这给温州企业带来了一定的 竞争压力。 第四,企业传承与基业长青存在挑战。通过访谈和 调研,了解到温州大部分家族企业依旧将家族内部接班 人作为企业传承的第一考虑,而不是向引入职业经理人 的方向演化。然而,很多家族企业的二代成员不愿意继 续从事“艰苦”的制造业,企业的长期发展和永续经营受 到挑战,这进一步降低了现存企业投入技术改造和升级 转型的意愿及决心。 第五,需要更多的专家型干部。政府干部需要积极 学习和掌握新兴产业领域的知识,提高产业政策与企业 实际情况整体的贴合度。政府部门需以服务态度贴近 企业,在对内政企互动或对外招商引资的过程中,流畅 的互动、切实的优惠对于提升政府软性竞争力至关重 要。 温州政府清楚地意识到目前存在的问题,已经采取 了若干有效的对策。除了已有的努力之外,调研团队从 四个大的方面提出若干方案供参考。 产业规划与升级 在这个方面,张志学教授及其团队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促进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产业集群的进一步 转型升级,需要促进集群内企业加强专业化程度,深化 分工协作,做精做专,逐渐形成高效的专业化分工协作 体系。在协作中增强企业的产品互补性和活动互补性, 提高集群的生产率,塑造区域专业化的品牌。此外,伴 随着企业之间协作的扩大,不仅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之 间能够相互交流,处于供应链同一环节的企业之间也能 相互开展技术和知识的学习,从而促进创新活动,推动 知识外溢和技术扩散。 产业集群的演化难以通过企业自我实现,需要政府 通过顶层设计,来促进和完善产业集群的协调机制。政 府是产业集群协调机制的重要主体,可以通过资源整 合、投资公共产品、建构产业网络等举措来协助集群内 企业解决集群升级的一般性约束和共同性约束。 第二,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通过企 业调研得知,温州目前的制造业企业对高附加值服务环 节投入较少,当地高端制造业生产的服务业供给不足。 政府可以引导温州制造业企业增加对高附加值服务环 节的投入,在研发设计、信息服务等环境,增强与北京、 杭州等信息服务发达地区的企业合作,并推动信息服务 企业在温州设立分公司,支持发展高端制造业。 此外,温州时尚产业制造业较为发达,但是融合 制造、品牌、设计、文化、时尚等因素的跨界产业发展 滞后,可以和上海等地的时尚产业融合发展。服装、皮 鞋等制造业可以迅速推动完全数字信息化管理,做好用 户数据采集,通过数据监测分析,向产业下游延伸,做 好售后服务。同时,通过数据反馈,向产业上游延伸, 为研发设计提供数据支撑,开展个性化定制等新型服 务;建设综合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开展国家级 和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高端 化发展。 第三,打造核心产业的国家研发中心。温州可借鉴 台湾工业研究院( ITRI )的成功经验,让研发中心形成的 专利技术辐射行业,既助力行业领军企业实现技术和产 品升级,也可以带动生态圈中的中小企业实现升级。 以正泰集团为例,虽然正泰集团已经成为中国电 气领域的领导者,但是电气制造领域所涉及的基础技 术问题,仍然会制约正泰与国际领先企业的竞争。为 此,可以考虑由省、市和企业共同设立电气工业技术 研究院,获得国家级专家的支持,向国内招收顶级人 才,专攻电气领域的重大和基础问题。 人才引进与培育 高端人才缺乏是温州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的最明 显短板。我们建议通过以下方式解决这一问题。 第一,与知名科研机构形成联盟。在调研中发现, 已有温州企业以不同的方式与大学或研究所展开了合 作,并从中受益,但多数企业与高校直接对接都存在一 定的困难,政府可以分行业了解重点企业的具体诉求, 识别能够解决技术难题的知名高校或科研院所,以温州 政府的名义与这些机构形成联盟,从而帮助企业获得急 需的高端人才,实现企业与科研机构的精准对接,推动 企业实现技术升级。 第二,改革职业教育模式。通过企业调研得知,温 州制造业企业普遍缺乏高端技术人才。职业技术学校 培养方式应更贴合企业需求,和企业进一步开展深度合 作。温州可借鉴德国的“双轨制教育”模式,发挥温州制 造业发达的优势,让学生走出校园,到工厂车间去实习; 总结分析已实施的现代学徒制的经验和不足,创新高水 平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式,通过输送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反 哺温州制造业。 为此,职业学院的院系可以成立教学发展与改革 委员会,邀请企业界加入,帮助挑选学员、评审教学 内容、开发教学工具、提供实习场所、合作攻克中等 难度的技术项目等,将职业教育与实地技能演练紧密 结合起来。同时,挑选成长状况良好、愿意投入技 改、纳税稳定、在产业升级过程中遇到具体困难的企 业,加入技校的教育培养工作委员会。通过校企联合 培养,使得学生和企业建立长期交流合作关系,既提 高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也降低了企业人才招聘和 人才流动成本。这类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 技能,使其定向熟悉自己感兴趣的业务方向,为毕业 后加入温州企业,若干年后将成为优秀的技术人才奠 定基础。坚持若干年,温州可能会成为中国最有特色 的高等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 第三,建构企业间网络和产学研网络平台。通过服 务中介类第三方专业机构推动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借 助服务中介类型企业的专家平台解决重要问题,比如, 天心天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为制造业企业提供智能 制造的解决方案过程中,面对企业的技术改造或工艺流 程问题,会邀请自己平台上的行业专家,以公司的名义 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问题。鉴于温州在现阶段难以大量 引进高端人才常驻,温州可以借鉴天心天思智能科技有 限公司的模式“借鸡生蛋”。 数字化转型与企业传承 数字化转型不仅可以促进商业模式更新、提升企业 的竞争力,也为企业实现顺利传承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调研团队针对这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政商携手推动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调研团 队了解到除了政府的直接激励外,来自市场的激励更能 有效推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并将转型落到提升效益的 实处。比如企业为了获得优质客户的订单而完成优质 客户企业要求的数字化改造,就让企业有更直接的投入 动力、更清晰的改造方向和更确定的效益收入。这就需 要政府深入了解企业在经营中碰到的机会和挑战,寻找 和挖掘有潜力承接更多优质和高端客户的企业,为这类 企业解决资金、资源和人才上可能存在的不足,鼓励并 支持这类企业大胆投入数字化转型。 第二,借助数字化转型传承家族企业。如前所述, 温州的企业以家族企业为主,如何保持企业的基业长 青、如何培育和维持跨代接班人的企业家精神与创业 激情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制造业企业由于生产环 境相对艰苦、经营利润相对薄弱,同时还存在企业中 的“老臣”山头林立的问题,让创始家族的二代成员对 接班往往望而生难、望而生畏。而由创始人支持、二 代接班人主导的数字化转型,则可能成为鼓励企业二 代接班、促进家族企业永续经营和长期发展的一个切 入口。 张志学教授调研团队在在访谈和调研中发现,不少 企业由家族二代来主导数字化转型,并通过数字化转型 完成接班使命的传承。政府可以结合企业二代接班这 一重要问题推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与知名高校建立合 作,为家族二代提供相关方向的专业培训,既帮助家族 企业解决接班的难题,又通过解决这一问题提升企业的 长期导向和对技术升级的重视,推动企业提升自身能 力,在竞争中建立长远的优势。 建立有特色的城市定位与发展 近年来,温州大力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上海 开展全方位合作,设立“科创飞地”,助力温州高新技术 企业更好地吸引上海优秀研发人才,承接上海高端创新 资源。但另一方面,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温州也很可 能成为“虹吸效应”的对象,温州的人才、资金、优势产业 等更容易流动到上海和杭州,这也是未来温州面临的问 题与挑战。 因此,面对未来交通便利的大趋势,温州应注意和 上海、杭州的错位发展,侧重于发展本土优势产业,如电 子、电气等先进制造业,守住制造业并推动智能制造和 科技创新,并培育高科技新兴产业。做好产业分工和协 同发展,充分利用交通优势和长三角大城市资源,融入 长三角经济圈,并避免温州的人才、投资等被大城市虹 吸。另外,温州在承接长三角核心城市产业转移时,也 应有所选择、有所取舍,构建自己的核心的智能制造产 业集群和优势。 通过调研发现,情感联系也是留住人才的因素之 一。17 年来,温州用心办好每一届“世界温州人大会”, 努力打造内外温州交流互动、联络联谊的重要平台和温 州统战工作“金字招牌”。温州市“温州人家园”等项目 的成立,加强了海内外温州人的家乡归属感,也促进了 其回温州创业投资。因而如何通过“情感留人”,加强经 商联系,爱才惜才,也是温州及其他中等城市应考虑的 问题。 (下转第 4 版) (上接第 1 版) 智能化改造方兴未艾 近年来,无论是温州党委政府还是广大企业,都把实 施智能化改造作为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发 展的关键性举措。 针对企业“不想改”的问题,召开智能化改造现场会, 在企业现场参观和典型案例推广等基础上,拓展智能化改 造工程服务展示、洽谈对接等活动。针对企业“不会改”问 题,温州市精选 48 家工程服务公司和咨询机构,为企业免 费开展“一对一”入户诊断服务,帮助企业量身定制智能化 改造方案,服务费用由政府买单;针对企业“不敢改”问题, 加大企业技改支持力度,补助比例最高可达 30%,优化技 改补贴申报流程。 在此次疫情中,智能化水平高的企业和地区,复工复 产的速度更快,受疫情的影响更小,因此广大民营企业实 施智能化改造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提升。今年上半 年,全市新增智能化改造项目 881 个、上云企业 5,258 家、 工业机器人 1,416 台、 5G 基站 4,812 个,工业技改投资增速 全省第一。 温商的企业家精神 通过在温州的一系列调研和访谈发现,温州之所以在 此次抗击疫情和复工复产中“两手抓两手硬”,还与温商的 企业家精神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第一,追求卓越。此次访问的温州企业家多为创始 人,许多都是从学徒起步,经历过艰难的创业过程,对企业 发展的局限有清晰的认识,为企业树立了高远目标。比 如,金龙电子以日本高精尖的制造企业为标杆,坚持生产 高品质的产品,获得了国际大企业的稳定订单。 第二,创新应变。在复杂环境下展现出极强的生命 力,这主要是源于温州企业家开拓创新的意识和强大的适 应能力。比如,疫情爆发之后,温州欧伟机械在创始人的 带领下,克服各种困难,在极短的时间内开发出了口罩生 产设备,体现了其强大的适应能力。 第三,精诚团结。借助以家族、血缘、朋友等形成的 “强关系”来经营企业,降低了企业之间的信任成本,对于 资源匮乏、体量不大的民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积极效 果。 第四,执着坚韧。对成功有极其强烈的欲望,内心强 大,极度勤奋,且具有极强的忍耐力。 第五,大爱精神。近年来,温商群体持续掀起回归创 业、反哺家乡的热潮,积极推动总部回归、资本回归、人才 回归、优质项目回归,有力推动了温州人经济和温州经济 深度融合发展。 企业积极响应党委政府的号召和动员 企业有担当是温州复工复产最坚实的基础。疫情期 间,温州企业都全力支持与配合政府的一系列抗疫措 施,坚决扛起作为企业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 疫情期间,温州民营企业积极捐款捐物,并投入 “战疫情”活动中。 如浙江天心天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紧急开发并捐赠 OnlineERP 软件 (温州市疫情应急物资管理系统),同一 时间组建 40 多名工程师团队,24 小时线上答疑解惑,数 位工程师连夜驱车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提供最及时的技术 支持。 温州的国有企业同样成为应对疫情的重要力量。比 如,市现代集团组织力量开展“平价菜”进社区,为市 民居家防护提供了重要保障。市公用集团确保每家每户 供水、供气不断,二级公司环发公司承担了市区 10 家定 点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的收集、处置等工作。 高效而“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 优化营商环境是新时代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重要抓手,是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吸引力的重要举措。 调研团队发现,温州政府贴近企业,想企业之所 想,急企业之所急,体现了典型的服务型政府特征。温 州市领导要求政府工作人员调研熟悉所负责企业的状 况,切实而高效地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在调研团队问起 某些企业的具体情况时,他们可以说是如数家珍。温州 的干部不教条、不呆板。领导干部与企业交往时,一方 面杜绝利益输送和钱权交易,另一方面与企业家和企业 走得近,了解企业的状况,倾听他们的困难和诉求。 积极有为的政府 温州的民营企业是凭借自己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和不 屈不挠的毅力成长起来的,它们从骨子里养成了自我奋 斗、不靠政府的习惯。然而,大部分温州草根式的中小 微企业缺乏大的产业视野,难以抢占行业升级的先机, 单靠企业自身无法实现升级改造。 近年来,温州政府持续加大产业引导力度,全力当 好“有为”政府。2018 11 月以来先后出台文件,为全 市数字经济发展画好蓝图、提供指导。在具体实施路径 上,温州市委市政府依托传统制造业基础,大力推动 “千企智能化改造”、“万企上云”行动,推广“5G+工业 互联网”应用场景,培育工业互联网赋能产业集群试 点,以点带面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 温州市以服务员的角色重新定位政府角色,改行政 命令式的社会治理为政企相融的互动模式,树立了有为 而具有服务意识的政府定位。 创新驱动与人才引导 近年来,温州坚定走好创新驱动“华山一条路”, 抢抓战略机遇弯道超车,着力构建“一区一廊一会一实 验室”创新格局。 2019 年,温州召开了“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 有来自 102 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近 800 名著名科 学家、企业家、青年科技才俊代表参加了开幕式,开创 了科学家、企业家、创投家“三界融合”创新发展路 径,促进温州实现与世界前沿科技、顶尖人才的紧密联 系和直接互动。2019 年,顶尖人才、领军人才新引进数 分别增长 169%198%

Transcript of 见中国城市的韧性img.wzrb.com.cn/epaperfile/20201209/2020120924222.pdf2020/12/09  ·...

Page 1: 见中国城市的韧性img.wzrb.com.cn/epaperfile/20201209/2020120924222.pdf2020/12/09  ·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发 布 温州调研报告 : 在温州,看 见中国城市的韧性

32020年12月9日 星期三 主编/严芒芒 美编/郑群 组版/林姬电话:88869996 邮箱:[email protected]

要闻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发布温州调研报告:

在温州,看见中国城市的韧性

突破瓶颈的可行解决方案44

“最佳拍档”:政府与企业的良性互动

3

温州夺取了“战疫情、促发展”的阶段性重大成果。

企业转型步伐的脚步正在加快。

在张志学教授看来,从防控和发展来看,温州有很好的韧性,这也是该地区过去从赤贫走向富裕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从长远看,仅仅拥有应对突发事件的“韧性”尚不足以支撑一座城市、一个区域成为创新高地和领先垂范,为此课题组针对该区域的产业发展与政府引导提供了详细的政策建议,为“韧性城市”注入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基于调研团队近两周的实地考察,结合国际国内产业发展趋势,总体来看温州民营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还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产业集群生态需要优化。温州目前的产业集群,囿于家族企业在用人机制、融资渠道等方面的局限,暴露出了明显的弱点。

第二,企业发展所需的优秀人才短缺。在调研中,当问及企业经营存在的最大困难时,绝大多数企业都认为引进高端人才是首要难题,尤其对先进制造业、生物科技等高科技企业而言,引入高端人才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下来。

第三,数字化转型有待提速。调研结果显示,目前温州的企业数字化更多集中在资产的数字化上。在访谈中一些技术人员及专家表示,珠三角地区的企业由于外向型经济更明显,受到客户驱动的转型压力,更早地对数字化进行布局和提升,这给温州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竞争压力。

第四,企业传承与基业长青存在挑战。通过访谈和调研,了解到温州大部分家族企业依旧将家族内部接班人作为企业传承的第一考虑,而不是向引入职业经理人的方向演化。然而,很多家族企业的二代成员不愿意继续从事“艰苦”的制造业,企业的长期发展和永续经营受到挑战,这进一步降低了现存企业投入技术改造和升级转型的意愿及决心。

第五,需要更多的专家型干部。政府干部需要积极学习和掌握新兴产业领域的知识,提高产业政策与企业实际情况整体的贴合度。政府部门需以服务态度贴近企业,在对内政企互动或对外招商引资的过程中,流畅的互动、切实的优惠对于提升政府软性竞争力至关重要。

温州政府清楚地意识到目前存在的问题,已经采取了若干有效的对策。除了已有的努力之外,调研团队从四个大的方面提出若干方案供参考。

产业规划与升级在这个方面,张志学教授及其团队提出以下建议。第一,促进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产业集群的进一步

转型升级,需要促进集群内企业加强专业化程度,深化分工协作,做精做专,逐渐形成高效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在协作中增强企业的产品互补性和活动互补性,提高集群的生产率,塑造区域专业化的品牌。此外,伴随着企业之间协作的扩大,不仅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之间能够相互交流,处于供应链同一环节的企业之间也能相互开展技术和知识的学习,从而促进创新活动,推动知识外溢和技术扩散。

产业集群的演化难以通过企业自我实现,需要政府通过顶层设计,来促进和完善产业集群的协调机制。政府是产业集群协调机制的重要主体,可以通过资源整合、投资公共产品、建构产业网络等举措来协助集群内企业解决集群升级的一般性约束和共同性约束。

第二,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通过企业调研得知,温州目前的制造业企业对高附加值服务环节投入较少,当地高端制造业生产的服务业供给不足。政府可以引导温州制造业企业增加对高附加值服务环节的投入,在研发设计、信息服务等环境,增强与北京、杭州等信息服务发达地区的企业合作,并推动信息服务企业在温州设立分公司,支持发展高端制造业。

此外,温州时尚产业制造业较为发达,但是融合制造、品牌、设计、文化、时尚等因素的跨界产业发展滞后,可以和上海等地的时尚产业融合发展。服装、皮鞋等制造业可以迅速推动完全数字信息化管理,做好用户数据采集,通过数据监测分析,向产业下游延伸,做好售后服务。同时,通过数据反馈,向产业上游延伸,为研发设计提供数据支撑,开展个性化定制等新型服务;建设综合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开展国家级和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高端化发展。

第三,打造核心产业的国家研发中心。温州可借鉴台湾工业研究院(ITRI)的成功经验,让研发中心形成的专利技术辐射行业,既助力行业领军企业实现技术和产品升级,也可以带动生态圈中的中小企业实现升级。

以正泰集团为例,虽然正泰集团已经成为中国电气领域的领导者,但是电气制造领域所涉及的基础技术问题,仍然会制约正泰与国际领先企业的竞争。为此,可以考虑由省、市和企业共同设立电气工业技术研究院,获得国家级专家的支持,向国内招收顶级人才,专攻电气领域的重大和基础问题。

人才引进与培育

高端人才缺乏是温州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的最明显短板。我们建议通过以下方式解决这一问题。

第一,与知名科研机构形成联盟。在调研中发现,已有温州企业以不同的方式与大学或研究所展开了合作,并从中受益,但多数企业与高校直接对接都存在一定的困难,政府可以分行业了解重点企业的具体诉求,识别能够解决技术难题的知名高校或科研院所,以温州政府的名义与这些机构形成联盟,从而帮助企业获得急

需的高端人才,实现企业与科研机构的精准对接,推动企业实现技术升级。

第二,改革职业教育模式。通过企业调研得知,温州制造业企业普遍缺乏高端技术人才。职业技术学校培养方式应更贴合企业需求,和企业进一步开展深度合作。温州可借鉴德国的“双轨制教育”模式,发挥温州制造业发达的优势,让学生走出校园,到工厂车间去实习;总结分析已实施的现代学徒制的经验和不足,创新高水平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式,通过输送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反哺温州制造业。

为此,职业学院的院系可以成立教学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邀请企业界加入,帮助挑选学员、评审教学内容、开发教学工具、提供实习场所、合作攻克中等难度的技术项目等,将职业教育与实地技能演练紧密结合起来。同时,挑选成长状况良好、愿意投入技改、纳税稳定、在产业升级过程中遇到具体困难的企业,加入技校的教育培养工作委员会。通过校企联合培养,使得学生和企业建立长期交流合作关系,既提高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也降低了企业人才招聘和人才流动成本。这类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技能,使其定向熟悉自己感兴趣的业务方向,为毕业后加入温州企业,若干年后将成为优秀的技术人才奠定基础。坚持若干年,温州可能会成为中国最有特色的高等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

第三,建构企业间网络和产学研网络平台。通过服务中介类第三方专业机构推动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借助服务中介类型企业的专家平台解决重要问题,比如,天心天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为制造业企业提供智能制造的解决方案过程中,面对企业的技术改造或工艺流程问题,会邀请自己平台上的行业专家,以公司的名义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问题。鉴于温州在现阶段难以大量引进高端人才常驻,温州可以借鉴天心天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模式“借鸡生蛋”。

数字化转型与企业传承

数字化转型不仅可以促进商业模式更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也为企业实现顺利传承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调研团队针对这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政商携手推动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调研团队了解到除了政府的直接激励外,来自市场的激励更能有效推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并将转型落到提升效益的实处。比如企业为了获得优质客户的订单而完成优质客户企业要求的数字化改造,就让企业有更直接的投入动力、更清晰的改造方向和更确定的效益收入。这就需要政府深入了解企业在经营中碰到的机会和挑战,寻找和挖掘有潜力承接更多优质和高端客户的企业,为这类企业解决资金、资源和人才上可能存在的不足,鼓励并支持这类企业大胆投入数字化转型。

第二,借助数字化转型传承家族企业。如前所述,温州的企业以家族企业为主,如何保持企业的基业长青、如何培育和维持跨代接班人的企业家精神与创业激情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制造业企业由于生产环境相对艰苦、经营利润相对薄弱,同时还存在企业中的“老臣”山头林立的问题,让创始家族的二代成员对接班往往望而生难、望而生畏。而由创始人支持、二代接班人主导的数字化转型,则可能成为鼓励企业二代接班、促进家族企业永续经营和长期发展的一个切入口。

张志学教授调研团队在在访谈和调研中发现,不少企业由家族二代来主导数字化转型,并通过数字化转型完成接班使命的传承。政府可以结合企业二代接班这一重要问题推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与知名高校建立合作,为家族二代提供相关方向的专业培训,既帮助家族企业解决接班的难题,又通过解决这一问题提升企业的长期导向和对技术升级的重视,推动企业提升自身能力,在竞争中建立长远的优势。

建立有特色的城市定位与发展

近年来,温州大力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上海开展全方位合作,设立“科创飞地”,助力温州高新技术企业更好地吸引上海优秀研发人才,承接上海高端创新资源。但另一方面,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温州也很可能成为“虹吸效应”的对象,温州的人才、资金、优势产业等更容易流动到上海和杭州,这也是未来温州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因此,面对未来交通便利的大趋势,温州应注意和上海、杭州的错位发展,侧重于发展本土优势产业,如电子、电气等先进制造业,守住制造业并推动智能制造和科技创新,并培育高科技新兴产业。做好产业分工和协同发展,充分利用交通优势和长三角大城市资源,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并避免温州的人才、投资等被大城市虹吸。另外,温州在承接长三角核心城市产业转移时,也应有所选择、有所取舍,构建自己的核心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和优势。

通过调研发现,情感联系也是留住人才的因素之一。17年来,温州用心办好每一届“世界温州人大会”,努力打造内外温州交流互动、联络联谊的重要平台和温州统战工作“金字招牌”。温州市“温州人家园”等项目的成立,加强了海内外温州人的家乡归属感,也促进了其回温州创业投资。因而如何通过“情感留人”,加强经商联系,爱才惜才,也是温州及其他中等城市应考虑的问题。

(下转第4版)

(上接第1版)

智能化改造方兴未艾近年来,无论是温州党委政府还是广大企业,都把实

施智能化改造作为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性举措。

针对企业“不想改”的问题,召开智能化改造现场会,在企业现场参观和典型案例推广等基础上,拓展智能化改造工程服务展示、洽谈对接等活动。针对企业“不会改”问题,温州市精选48家工程服务公司和咨询机构,为企业免费开展“一对一”入户诊断服务,帮助企业量身定制智能化改造方案,服务费用由政府买单;针对企业“不敢改”问题,加大企业技改支持力度,补助比例最高可达30%,优化技改补贴申报流程。

在此次疫情中,智能化水平高的企业和地区,复工复产的速度更快,受疫情的影响更小,因此广大民营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提升。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智能化改造项目 881个、上云企业 5,258家、工业机器人1,416台、5G基站4,812个,工业技改投资增速全省第一。

温商的企业家精神通过在温州的一系列调研和访谈发现,温州之所以在

此次抗击疫情和复工复产中“两手抓两手硬”,还与温商的企业家精神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第一,追求卓越。此次访问的温州企业家多为创始人,许多都是从学徒起步,经历过艰难的创业过程,对企业发展的局限有清晰的认识,为企业树立了高远目标。比如,金龙电子以日本高精尖的制造企业为标杆,坚持生产高品质的产品,获得了国际大企业的稳定订单。

第二,创新应变。在复杂环境下展现出极强的生命力,这主要是源于温州企业家开拓创新的意识和强大的适应能力。比如,疫情爆发之后,温州欧伟机械在创始人的带领下,克服各种困难,在极短的时间内开发出了口罩生产设备,体现了其强大的适应能力。

第三,精诚团结。借助以家族、血缘、朋友等形成的“强关系”来经营企业,降低了企业之间的信任成本,对于资源匮乏、体量不大的民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积极效果。

第四,执着坚韧。对成功有极其强烈的欲望,内心强大,极度勤奋,且具有极强的忍耐力。

第五,大爱精神。近年来,温商群体持续掀起回归创业、反哺家乡的热潮,积极推动总部回归、资本回归、人才回归、优质项目回归,有力推动了温州人经济和温州经济深度融合发展。

企业积极响应党委政府的号召和动员企业有担当是温州复工复产最坚实的基础。疫情期

间,温州企业都全力支持与配合政府的一系列抗疫措施,坚决扛起作为企业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

疫情期间,温州民营企业积极捐款捐物,并投入“战疫情”活动中。

如浙江天心天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紧急开发并捐赠OnlineERP软件(温州市疫情应急物资管理系统),同一时间组建40多名工程师团队,24小时线上答疑解惑,数位工程师连夜驱车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提供最及时的技术支持。

温州的国有企业同样成为应对疫情的重要力量。比如,市现代集团组织力量开展“平价菜”进社区,为市民居家防护提供了重要保障。市公用集团确保每家每户供水、供气不断,二级公司环发公司承担了市区10家定点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的收集、处置等工作。

高效而“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优化营商环境是新时代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重要抓手,是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吸引力的重要举措。调研团队发现,温州政府贴近企业,想企业之所

想,急企业之所急,体现了典型的服务型政府特征。温州市领导要求政府工作人员调研熟悉所负责企业的状况,切实而高效地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在调研团队问起某些企业的具体情况时,他们可以说是如数家珍。温州的干部不教条、不呆板。领导干部与企业交往时,一方面杜绝利益输送和钱权交易,另一方面与企业家和企业走得近,了解企业的状况,倾听他们的困难和诉求。

积极有为的政府温州的民营企业是凭借自己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和不

屈不挠的毅力成长起来的,它们从骨子里养成了自我奋斗、不靠政府的习惯。然而,大部分温州草根式的中小微企业缺乏大的产业视野,难以抢占行业升级的先机,单靠企业自身无法实现升级改造。

近年来,温州政府持续加大产业引导力度,全力当好“有为”政府。2018年11月以来先后出台文件,为全

市数字经济发展画好蓝图、提供指导。在具体实施路径上,温州市委市政府依托传统制造业基础,大力推动

“千企智能化改造”、“万企上云”行动,推广“5G+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培育工业互联网赋能产业集群试点,以点带面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

温州市以服务员的角色重新定位政府角色,改行政命令式的社会治理为政企相融的互动模式,树立了有为而具有服务意识的政府定位。

创新驱动与人才引导近年来,温州坚定走好创新驱动“华山一条路”,

抢抓战略机遇弯道超车,着力构建“一区一廊一会一实验室”创新格局。

如 2019年,温州召开了“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有来自 10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近 800名著名科学家、企业家、青年科技才俊代表参加了开幕式,开创了科学家、企业家、创投家“三界融合”创新发展路径,促进温州实现与世界前沿科技、顶尖人才的紧密联系和直接互动。2019年,顶尖人才、领军人才新引进数分别增长169%和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