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04兩岸關係

Post on 31-May-2015

2.389 views 4 download

Transcript of 20100604兩岸關係

1

兩岸關係的重大爭議定位與走向

胡全威

Ph.D., Political Science, NTU2010.05.07

chuanweihu@gmail.comhttp://politicsvocation.blogspot.com/

98 學年度(二)政治學乙

2

一、台、中、美的立場 二、兩岸交流與瓶頸 三、「九二共識」 四、兩國論 五、思考未來的走向

3

戰略三角形 雙邊關係不足以解釋各自行為 以三邊關係,簡化多邊互動

【思考架構】

4

戰略三角形的類型

友好

敵對

三邊家族型 羅曼蒂克型

結婚型 單位否定型

5

歷史事實 1911 年

中華民國成立 1949 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71 年

台灣(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 1979 年

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

6

問題 誰代表「中國」? 台灣(中華民國)與中國的關係?

7

中華民國(台灣)的立場 對一個中國的立場

1949-1991 年 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 合法政府:中華民國 叛亂團體:中華人民共和國

8

李登輝時期 一個中國,各自表述 特殊的國與國關係

民進黨執政 「一個中國」是議題,不是前提 台灣、中國,一邊一國

馬英九政府 九二共識 不統、不獨、不武

9

中共「一個中國」原則 三段論

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 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新三段論 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 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 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

10

中共對台政策的演變與發展 一、武力解放台灣( 40 年代末 -50 年代中)

二、和平解放台灣( 50 年代 -70 年代末)

三、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70 年代末 - )

徐博東&楊憲村( 2002 : 88-104 )

11

中共最新對台政策( 2008.12 ) 胡六點

1. 恪守「一個中國」,增進政治互信。 2. 兩岸簽訂綜合性經濟合作協定 3. 協商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協議,弘揚中華文化,加強精神紐帶。

12

4. 加強善意溝通,增進相互瞭解。希望民進黨停止台獨分裂活動,只要民進黨改變台獨立場,大陸願正面回應。

5. 臺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問題,在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可通過兩岸務實協商,做出合情合理的安排。

6. 兩岸探討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在“一中”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

13

美國 一個中國政策( One China Policy )

承認( recognize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但美國將與台灣維持非官方往來關係。

認知( acknowledge )中國的立場,即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14

美國的台海政策 一個中國政策 三大支柱

一個中國、兩岸對話、和平解決 四項文獻

1972 上海公報、 1979 建交公報、 1982 八一七公報、台灣關係法

15

1982 年 雷根政府對台六項保證

六項保證 未同意設定停止軍售中華民國的日期。 未同意就軍售中華民國一事先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協商

不會在中共與中華民國之間擔任斡旋的角色 不會修訂〈台灣關係法〉 未改變美國對於台灣「主權」( sovereignty )的立場

不會迫使中華民國與中共進行談判

16

一、台、中、美的立場 二、兩岸交流與瓶頸 三、「九二共識」 四、兩國論 五、思考未來的走向

17

1949-1987 三不政策

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 1987.11.2

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

18http://www.gwytb.gov.cn/jlwl/rywl1.htm

19資料來源 :我國海關出進口統計,貿易局整理

我國與其它國家的貿易金額與比重

1989 1999 2009

國家 金額 比重%

國家 金額 比重%

國家 金額 比重%

美國 240.7 36.3 美國 308.8 25.4 大陸 837.2 41.1

歐洲 109.4 16.5 大陸 284.5 23.4 東協 301.5 14.8

日本 90.8 13.7 歐洲 199.4 16.4 美國 236.3 11.6

大陸 * 70.9 10.7 東協 139.8 11.5 歐洲 226.1 11.1

東協 **

55.0 8.3 日本 119.1 9.8 日本 144.6 7.1

其他 96.1 14.5 其他 164.1 13.5 其他 291.3 14.3

單位:億美元

*:中國大陸含香港; **:東協六個創始成員國轉載自:江丙坤,《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之目的與內涵》,PPT 檔。

20

兩岸交流的瓶頸 1992 年,欲解決文書驗證、共同打擊犯罪 無法避免處理「一個中國」的議題

事務性協商,還是要面對政治議題

21

1992 年 兩會香港會談 雙方在 1992 年 10月 28日香港會談

對於「一個中國」的議題仍無共識 我方人員待到 11月 5日返國

22

「一個中國,各自表述」 「對「一個中國」原則……本會經徵得主管機關同意,以口頭聲明方式各自表達,可以接受」(〈海基會新聞稿〉, 1992.11.03 )。

「貴會來函正式通知我會,表示已徵得台灣有關方面的同意『以口頭聲明方式各自表達』。我會充分尊重並接受貴會的建議」(〈海協會來函〉, 1992.11.16 )。

23

對「一個中國」原則,用口頭聲明方式各自表達。

我方表述:根據國統綱領與國統會對一個中國涵義的決議。

中共表述:海峽兩岸都堅持依個中國的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的統一,事務性商談不涉「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

24

國家統一委員會 關於一個中國的涵義( 1992.8.1 )

一、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之原則,但雙方賦予之涵義有所不同,中共當局認為『一個中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將來統一後台灣將成為其轄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我方則認為「一個中國」應指 1912 年成立迄今之中華民國,其主權及於整個中國,目前之治權,則僅及於台澎金馬,台灣固為中國之一部分,但大陸亦為中國之一部分。

25

大陸方面的轉折 為什麼 1992 年 11月 16日,中共海協會突然回函表示接受「我會充分尊重並接受貴會的建議」?

26

兩岸密使

由南懷瑾牽線共 9次( 1990.12.31-1992.08 ) 兩岸自行密會 18次( -1995.3 ) 合計 27次

《李登輝執政告白實錄》

27

成果 1993-1995 辜汪會談( -1999辜汪會晤) 兩岸對等

辜汪對等 達成四項制度性協議 台灣:民主

向民意負責 一日三次記者會

28

「九二共識」的誕生 蘇起(陸委會主委 , 2000.04.28 )

兩岸問題卡在「一個中國」 中共:「一個中國原則」 民進黨:一個中國是議題,不是前提 國民黨:一個中國,各自表述

解決僵局 提出「兩岸回到 1992 年共識」

29

各方對「九二共識」的反應 陳水扁總統

本諸「九二年的精神」,「對話、交流及擱置爭議」( 2000.07.31 )

所謂九二共識,便是只有中國,沒有中華民國的一國兩制( 2001.10.26 )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 兩岸應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重開談話

30

「九二共識」的困境 1. 並非操之在己

1995 年,李登輝康乃爾之行 「民之所欲,長在我心」演講

1996 台海飛彈試射危機 1996.11 中共首次否認「一個中國,各自表述」

2. 定位模糊,難以說服民眾 2004 年總統大選,國民黨放棄提出「兩岸政策白皮書」

3. 缺乏長遠戰略思考

31

一、台、中、美的立場 二、兩岸交流與瓶頸 三、「九二共識」 四、兩國論 五、思考未來的走向

32

兩國論 1999.7.9 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兩國論)

李登輝總統 2002.8.3 「台灣、中國,一邊一國」

陳水扁總統 2008推動「以台灣名義,公投加入聯合國」

台獨公投

33

兩國論的困境 1. 形勢比人強,無法開展兩岸對話

中國經濟成長快速 台商資金大量流入中國

34

2. 聯美、日抗衡中國,效果有限 2001.4.1 中美軍機擦撞

美國與中國的對抗升高 2001.04.25, 30

小布希:「美國將竭盡所能防衛台灣」 宣佈 60億美元的軍售案

2001.11 911恐怖攻擊,美國轉而向中國尋求支持

2003.03.20 伊拉克戰爭開打,美國陷入中東戰爭泥淖

35

【思考架構】

36

兩岸國力比較中國大陸 台灣 比值

土地(平方公里) 9,565,216 36,006 265.66

人口 1,331,288,660

23,063,027

57.27

GDP (百萬美元) 4,421,618 391,278

11.30

人均 GDP (美元) 3,267 17,083 0.19

轉載自吳玉山,〈權力不對稱與兩岸研究〉,《重新檢視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頁 33 。

37

中國大陸 台灣 比值

經濟成長速度(%)

9 0.06 150

承認國家 170 23 7.39

外匯存底( US $ BILLION)

1,953.7 312.64

6.25

38

大小政治實體模式 權力不對稱架構

小國的兩種選擇 抗衡( balancing ):

小國藉著增強本身實力或透過聯盟運用外力抗拒 扈從( bandwagoning ):

避免與大國衝突

39

一、台、中、美的立場 二、兩岸交流與瓶頸 三、「九二共識」 四、兩國論 五、思考未來的走向

40

五、思考未來的走向 (一)中國的立場與發展 (二)美國的態度 (三)台灣民眾的立場 (四)當前面臨的問題 (五)可能的選項 (六)台灣的突圍

41

中國為何要統一台灣? 1. 台灣是最重要的失土 2. 「大一統」的歷史觀 3. 避免國家分崩離析(藏獨、疆獨) 4. 重要戰略地位

42

1. 台灣是最重要的失土 民族主義 「百年羞辱」( 1894 年中日甲午戰爭) 國共內戰的延續

43

「中國」的概念 「當中國人講到『中國』時,通常不是指國家,而是指中國文明—歷史、朝代、儒家思想、思考方式、親屬關係與習俗、『關係』(人際網路)、家庭、孝順、祭拜祖先,以及價值與明確的哲學觀等。與歐洲人不一樣,中國人並不認為自己是個民族國家,而是文明 / 化的國度,民族國家太過於表面了」 ( Jacques , 2010 : 243 ) 。

44

余秋雨,《山居筆記》 「記得很小的時,歷史老師…講到『火燒圓明園』、『戊戌變法』時又有淚花了… . 清代歷史,是小學中唯一用眼淚浸潤的課程。從小種下的怨恨,很難化解得開」。

「老人的眼淚和孩子們的眼淚拌和在一起,使這種歷史情緒有了一個種最世俗的力量」( p.1)。

45

2. 「大一統」的歷史觀 《春秋》開篇首句就是:「元年,春,王正月」。

《公羊傳》:「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為先言王而後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

http://www.cntheory.com/news/Llls/2008/813/08813142327CCH8EFFHE7GDHD166K1G.html

46

3. 避免國家分崩離析

http://hm.people.com.cn/BIG5/42490/9608294.html ; http://www.taiwaneseny.com/coranto/taa/EEkZluAApANvvnUbeI.shtml

西藏獨立新疆獨立

47

48

4. 重要戰略地位

美國 日本

49

中國的未來發展 情況 1 :更為強盛,成為世界強權

維持威權統治 有限度的自由民主

情況 2 : 發展遲緩,但仍為區域強權 情況 3 : 內部動亂,紛爭割據

3. 更糟 2. 維持現狀 1. 更強

50

華盛頓共識 vs. 北京共識? 華盛頓共識

市場經濟 削減公共福利支出 金融貿易自由化

北京共識 ( 中國模式 ) ? # 1 創新、實用主義 財富平均分配 尊重國家自主 #2 民族主義 威權政治 混合經濟

Jacques ( 2010 : 39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2/5632600.shtml

51

中國大陸的隱憂 一、貧富差距,急速擴大 二、行政官僚貪污腐敗嚴重 三、少數民族獨立問題 四、自然環境的惡化 五、中國與其它國家的衝突

52

中國的對台立場 一個中國原則 「一國兩制」 統戰策略

以商逼政 以經促統 以通促統

台灣問題並非中國的首要問題 但「台獨」卻是中國的急迫性問題

53

五、思考未來的走向

(一)中國的立場與發展 (二)美國的態度 (三)台灣民眾的立場 (四)當前面臨的問題 (五)可能的選項 (六)台灣的突圍

54

( 二 ) 美國的立場 1. 兩岸對話、和平解決 2. 民主同盟、太平洋第一島鏈防線 3. 軍售利益 4. 分裂的中國 vs. 統一的中國

55

《台灣關係法》第二條第 2 項美國的政策如下 1. 維持及促進美國人民與臺灣之人民間廣泛、密切及友好的商務、文化及其他各種關係;並且維持及促進美國人民與中國大陸人民及其他西太平洋地區人民間的同種關係;

56

2. 表明西太平洋地區的和平及安定符合美國的政治、安全及經濟利益,而且是國際關切的事務;

3. 表明美國決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之舉,是基於臺灣的前途將以和平方式決定這一期望;

57

4. 任何企圖以非和平方式來決定臺灣的前途之舉 -- 包括使用經濟抵制及禁運手段在內,將被視為對西太平洋地區和平及安定的威脅,而為美國所嚴重關切;

58

5. 提供防禦性武器給臺灣人民;

6. 維持美國的能力,以抵抗任何訴諸武力、或使用其他方式高壓手段,而危及臺灣人民安全及社會經濟制度的行動。

http://www.ait.org.tw/zh/taiwan-relations-act.html

59

五、思考未來的走向 (一)中國的立場與發展 (二)美國的態度 (三)台灣民眾的立場 (四)當前面臨的問題 (五)可能的選項 (六)台灣的突圍

60

(三)台灣民眾的立場

http://www.gvm.com.tw/gvsrc/201003_GVSRC_others.pdf

61

62

63

64

65

66

五、思考未來的走向 (一)中國的立場與發展 (二)美國的態度 (三)台灣民眾的立場 (四)當前面臨的問題 (五)可能的選項 (六)台灣的突圍

67

(四)面臨的問題 1. 台灣內部對於未來發展沒有共識

藍綠糾結於國家認同的議題上 2. 維持現狀,可是時間在我們這邊嗎 ? 3. 不知「為何而戰,為誰而戰」?

軍購案是否要繼續? 「防災」還是「作戰」?

4. 夾縫中求生存:親美、和中、友日 隨大國態度起伏

5. 國家發展方向,依不同的政黨上台,大轉彎?

68

五、思考未來的走向 (一)中國的立場與發展 (二)美國的態度 (三)台灣民眾的立場 (四)當前面臨的問題 (五)可能的選項 (六)台灣的突圍

69

( 五 ) 台灣可能的未來 一中各表,民主統一 一中一台,和平發展 一國兩制,和平統一 一中三憲,兩岸三席 …………………………………..

70

一中三憲 張亞中教授(兩岸統合學會)

整個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民國

對內:法律地位平等 對外:兩岸三席 兩岸統合

71

五、思考未來的走向 (一)中國的立場與發展 (二)美國的態度 (三)台灣民眾的立場 (四)當前面臨的問題 (五)可能的選項 (六)台灣的突圍

72

1. 從社會層面影響 政治層面

對峙 打壓

經濟層面 產業分工 過度依賴 剝削弱勢勞工

73

〈經略中國 從社會運動戰略入手〉 「台灣社會的多元差異、秩序繽紛、層疊交錯的歷史厚度,有絕佳的機會,促成兩岸形成「泛華人公民社會」的大架構。這個華人公民社會,同時也應建構成全球公民社會普世價值的一環。在這個大架構下,對跨海峽政商集團施壓,使其同步改善兩岸勞動環保條件,遵守人權規範。這樣,才能夠真正制衡無良台商與中資聯手壓榨兩岸弱勢階級。」

吳介民,《中國時報》, 2010.05.03 。

74

2. 重新塑造民意,彈性發展 什麼是對台灣二千三百萬人民有利

Cf. 交由二千三百萬人決定 領導者的遠見

75

全國性公民投票議案 投票率(﹪) 結果

2004 撤飛彈 45.17 否決2004 兩岸談判 45.12 否決2008 討黨產 26.34 否決2008 反貪腐 26.08 否決2008 入聯 35.82 否決2008 返聯 35.74 否決

Source: http://zh.wikipedia.org/wiki/中華民國全國性公民投票

76

曹興誠 ( 聯電榮譽董事長 )

總統的責任,是領導國家,不能以所謂「順從民意」托辭卸責。

http://blog.yam.com/straitpeace/article/26211863

77http://pic.jxnews.com.cn/0/02/05/04/2050458_986375.jpg

78

3. 珍惜民主政治的發展 「因為台灣是全球唯一在中華文化土壤中,順利完成二次政黨輪替的民主範例,是全球華人寄以厚望的政治實驗。如果這個政治實驗能夠成功,我們將為全球華人的民主發展作出史無前例的貢獻,這是我們無法推卸的歷史責任」。

http://www.president.gov.tw/php-bin/prez/shownews.php4?Rid=14000

79

4. 爭取大陸民心 以「軟實力」獲得尊重

慈善事業 流行文化 創意 與西方文化的結合

80

Benedict Anderson

鼓勵台灣 繼續發展民主、自由、開放

無須接受中國虛幻式的民族主義 也不要落入愛爾蘭式極端民族主義與狹隘的地方怨恨

Fortitude(勇氣) 「這是一種長途跋涉的勇氣,是一個得了不治之癌的孩子在自知正逐步逼近前方的死亡時,依然夢想,依然微笑的勇氣」。

轉載自林欣誼,〈遊俠般的學者,勉台灣向前走〉,《中國時報》, 2010.05.10.A7 。

81

你/妳認為台灣應如何因應兩岸關係的發展?

82

推薦閱讀資料 蘇起( 2003 ),《危險邊緣:從兩國論到一邊一國》。台北:天下。

包宗和、吳玉山主編( 2009 ),《重新檢視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五南。

張亞中,〈兩岸統合與和平發展:一條互利雙贏的穩健道路〉,《遠東 60週年白皮書》。 http://www.feg.com.tw/60wp/FEG60WP_012.pd

f Martin Jacques ( 2010 ),《當中國統治全世界》。李隆生(譯)。台北:聯經。

83

參考資料 楊憲村 and 徐博東 (2002). 世紀交鋒:民進黨如何與共產黨打交道 . 台北 : 時報 .

蘇起( 2003 ),《危險邊緣:從兩國論到一邊一國》。台北:天下。

蘇起&鄭安國主編( 2002 ),《「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共識的史實》。台北:國家政策基金會。

包宗和&吳玉山主編( 2009 ),《重新檢視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五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