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 走进翠微村的前世今生 - zhuhaidaily.hizh.cnzhuhaidaily.hizh.cn/resfile/2018-03-06/07/tqb2018030607.pdf · 茶楼食肆、猪肉档、服装店、理发 铺,各类商铺多不胜数。吴辉楚

Transcript
  • 名人志

    2018年3月6日 星期二 责任编辑:冯磊 美编:于仁智 校对:张世强

    07 专题

    翠微村的历史,也为珠海历史中浓重的一笔。如今,城市化的浪潮不断翻涌前进,这条古老的村落即将迎来新的变化。它的前世今生有怎样的魅力?我们应该记住翠微村怎样的容颜?拨开历史的烟尘,让我们一起走进翠微村的前世今生。

    翠微村已有七百年历史

    汉语释义中,“翠微”一词的意思,指的是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处,古往今来,常见于文人雅客的著作中,李白笔下就写过“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的诗句,《珠海地名志》中则写道:“宋代末期建村,原称‘翠环’,后在清康熙年间村人郭以治中科举,任福建漳浦县知县,回乡题词一首。词中有一句‘苍苍横翠微’,村人便以‘翠微’取名。”

    据村民讲述,翠微村有一祠堂,上面有一副“翠水交前带,环山倚后屏”的对联。此外,村中老人回忆,在翠微村还曾有一处

    “翠环社稷之灵位”的石刻,“社稷神”即土地神,被古代香山一带的村民视为村落重要的守护神,照此逻辑,“翠环”自然所指的就是翠微村。

    关于翠微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宁宗年间,距今已经700多年,据《珠海市志》记载,当时南雄珠玑巷村民为避兵祸,有部分迁徙珠海的唐家、山场、翠微、南屏、北山等地。南宋末年,宋军兵败之后,一部分随从军民散居在珠海地区。到了明朝万历中期,珠海立村的村庄达50多个,先民们开垦荒芜的土地谋生。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随着前山寨的建立,来前山定居的人也越来越多,翠微村也开始兴盛起来。

    “小澳门”曾繁华一时

    走进翠微村,无论你是徜徉在青石铺就的窄巷,还是行走在热闹的大街上,都能感受到一种古朴的繁华。《翠微村简史》描述这里有“七街七里一条巷”,“七街”包括长水街、大方街、中心街、槟榔街、街市上街、街市下街、北闸大街;“七里”包括南溟里、诒谷里、腾凤里、敦睦里、中和里、人和里、圣堂里;“一巷”则为茶子巷。年过八旬的村民吴辉楚近日带我们在翠微村“走街串巷”,在不足百米的茶子巷前,老人家告诉我们,这是翠微村最早一批村民居住的地方。曾经的“七街七里一条巷”已被时间磨砺得破旧不堪,但走在青石板

    路上,穿过里巷祠堂,仍能触摸到翠微村昔日的光辉岁月。

    “里”是古代的里甲制度,一里一般有110户人家,古时很多村只有一里,而翠微村坐拥“七街七里一条巷”的规模,也让其成为香山地区数一数二的繁华大村。据《翠微村史简介》和1932年出版的《中山县政季刊》记载,翠微村一度有商铺约100间,鼎盛时期,四面云集而来的商贾就有近万人之众。光绪年间,织布厂、典当铺、酿酒铺、烤烟铺、工艺纸扎铺、中西医诊所、茶楼食肆、猪肉档、服装店、理发铺,各类商铺多不胜数。吴辉楚老人告诉我们,翠微村旧时被称作“小澳门”,从明清时期一直到解放初期,一直都是香洲一带的商业中心,在 1941 年至 1944年,甚至出现过24小时营业的

    “通宵集市”。

    作为交通枢纽连通中山、澳门

    翠微村不仅曾是商业中心,它还担当过交通枢纽的角色。市博物馆顾问吴流芳就考证过,翠微村的位置曾是凤凰山三条古道的交会点。据说,凤凰山曾经有东线、中线、西线三条古道,最早在宋朝时就已经启用,成为官府及商贾往来香山、澳门的交通要道。清咸丰十年 (1860 年)修筑的岐澳古道,被誉为“香山近代的茶马古道”,当时有不少香山、四邑民众,从古道经珠海前往澳门谋生,甚至参与海外贸易。路途险峻,谋生不易,故近代革命家、学者郑彼岸有诗《走翠微》为证,诉说了年轻丫鬟“走翠微”的艰辛。“走翠微”是一句俚语,在当时的意思是将货物运往珠海贩卖,然后再购置其它货物运回石岐售卖,从而获得微薄的盈利。可见在那时香山县及四邑居民的观念中,翠微即等同于珠海。

    民国17年(1928 年)3月 7日,在岐关东路翠微至拱北关闸路段开通后,华侨郑芷湘发起组建了岐关车路有限公司,从香港购买并改装美式“雪佛兰”旧汽车经营,当时这家运输企业设有翠微、前山、北岭和拱北关闸4个上下站的公路客运业务。该公司在营运初期,每天4辆客车往返于翠微与澳门之间达19班次,大大方便了两地人员的交往。

    文教兴盛人才辈出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这一年在翠微村发生了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凤池书院落成并正式招生。

    翻开《香山县志》可以了解到这样的信息:清朝时期,在香山知县彭科的提倡和县丞魏绾的主持下,香山县始建书院,之后共有九大书院,可谓是香山地区的“高等学府”,翠微村的凤池书院位列其中。书院的主要招生对象是经过私塾启蒙教育后的学童,在书院经过学习后,学童参加县试取得生员资格(俗称秀才),然后在县级学府学习,参加乡试考举人。据志书记载,当时香山县的书院和学堂一般都有学田,办学经费以学田田租作为主要来源。凤池书院的开办,大大提升了翠微村村民的教育水平,也让读书识字成为历代翠微人一直秉承的优良传统。另外,据村中老人讲述,翠微村还有一所民办女子学校,名叫凤懿女子学校,其旧址在凤池书院斜对面,肇和祠旧址的偏厅,由私塾老师韦闰珍和才女韦若瑶合办,建于民国 9 年(1920 年),1931年停办。几经沧桑,文教之风不改,如今的翠微小学前身就是大名鼎鼎的凤池书院,校址至今未变,校内仍有“凤池书院”的牌匾。

    翠微的孩子们在书院不仅学会了读书识字,在那个民族危亡的时代,更懂得了什么是家国情怀。退休教师韦道实曾经在抗 战 时 期 就 读 于 凤 池 书 院(1934~1944 年改名为“中山五区凤池一小”),日军侵占珠海香洲一带后,在学校强行推行奴化教育,强迫中国学生学习日语,韦阿姨说,当时他们班上的老师依旧教授学生国文,但一听到街上马蹄声响,就知道是日本人骑着马来学校监视了,于是马上擦掉黑板上的中文,写上日文,以应付日寇的检查。等日本人一走,老师马上争分夺秒给学生上国文课,并讲述抗日救亡的内容。“血,中国人民流的血;火,东洋鬼子放的火。”至今韦阿姨仍能念出当年老师在课堂所教的语句。

    开村700载,翠微村涌现出了许多杰出人才。清康熙到宣统年间,一共出了9名举人、4名武举、1位进士。翠微人的足迹遍布全国乃至海外,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印记。清朝光绪时期大商贾韦鲁桐,近现代中国最早、最有影响力的买办家之一吴健彰,中国第一个赴日留学生韦汝聪,知名教育家、哲学家韦卓民,黄花岗烈士韦德等,均是翠微村人。这与翠微村历代重视文化教育的风气密不可分。

    沿着凤凰山脉往南不到十公里,便是翠微村,提起它,大多数珠海人脑海里第一印象便是那条人口稠密,道路逼仄的城中村。时光倒流数百年,它却是另外一番模样。志书记载,翠微村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700多年前的南宋,“七街七里一条巷,祠堂庙宇状村容”,古时这里是教育兴盛的书香之地,近代也曾因商贾辐辏而享有“小澳门”的美誉。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涌现出许多香山名人,一直被后人传颂铭记。

    【韦东暄】韦东暄(1800—1851),字允升,号辉

    垣。前山翠微乡人。出身于富豪之家。自幼爱使刀弄枪,臂力过人。乡人称其为“铁牛”。及长,师于香山著名武师。清道光八年(1828),考中广东武举。清道光十二年(1832)会试京师不第,归途经武汉时,湖广总督周天爵慕其武功,留他任教头,因缉盗有功,升至千总,后回籍。清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爆发后,韦东暄接两广总督祁贤谕,在家乡募集兵勇千名到新奄山营练,后因清政府在战争中失败,中英和议,团勇解散。韦乃在乡设馆授徒,被誉为香山八大教头之一。

    【韦德】韦德(1900—1925)翠微人。早年肄

    业于香港皇仁书院,受孙中山革命思想影响,于1921年加入苏兆征、林伟民领导下的香港海员工会,参加香港海员大罢工。韦德热情支持革命运动。1925 年冬,陈炯明部被国民革命军击垮后,与亲信洪兆麟逃到香港。陈炯明心犹不甘,令洪秘密乘船赴上海,与孙传芳勾结,以图对革命进行反扑。洪所乘的船正好是韦德所在的外轮,其行踪为韦德的秘密小组侦得。韦德与船上伙伴决定予以制裁。1925 年 12 月 7 日晨,韦德穿侍应生服装将早餐送进洪兆麟房舱,拔枪向洪兆麟连发数枪,洪胸中数弹,瘫在床上,韦德知难以脱身,开枪自尽。同伴们在他内衣中取出遗书,披露洪之罪恶及自己舍身除恶的决心,洪虽被救醒,亦因伤重不治,于 9 日死去。韦德刺杀洪兆麟事件,震动了广东及港澳地区,革命者拍手称快,陈炯明吓得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人民群众为表彰这位舍身除奸的热血志士,在广州与他的故乡前山镇,为其举行隆重的追悼会,他的遗体葬于广州黄花岗。

    【韦卓民】韦卓民(1888—1976),前山翠微人。

    出生于茶商家庭,我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翻译家、教育家和宗教学家,他学贯中西,在西方,不少人称他是“伟大的中国学人”。韦卓民曾长期担任华中大学校长(1929-1951)。他早年求学于武昌文华书院,后留学美国哈佛大学,又遍历伦敦大学、牛津大学、巴黎大学、柏林大学等著名学府进修深造,是一位学贯中西、融通古今的学者大家,在中外哲学史、逻辑学、教育学和宗教神学等领域均有精深造诣与众多建树。建国后历任华中大学校长、政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基督教联合会主席,华中师范学院外语系、政治系教授,湖北省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1976年病逝武昌。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张伟宁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钟凡

    希望古村焕发新生曾被誉为繁华的“小澳门”,拥有“七

    街七里一条巷”,商贾云集,文教兴盛的翠微村,在近二十年的城镇化浪潮中,却渐渐没落。据了解,目前翠微村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高峰期常住人口一度超过3万人。早期的村民以务农为生,改革开放后,不少村民外出打工,同时随着外来人口的不断迁入,翠微村的村民旧宅大多改建为出租屋,“七街七里一条巷”早已进化成迷宫式的背街小巷,九转十八弯,普通人一头钻进去,绕半天才能走出来。行走在翠微村,如果不是见到残旧的牌坊、大多数已经破落不堪的祠堂古宅,以及几乎难以辨认的浮雕壁画、题字,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一条具有数百年历史的古村。

    残垣败瓦,古韵式微,但翠微村的包容精神还在。对于许多“新珠海人”来说,翠微村是充满回忆与情怀的地方。来珠海打拼十四年的陈礼生,在翠微村住了四年。“2004年我从湖南老家来到珠海,一个人背着一个红白蓝塑料袋装的行李,第一个落脚点就是翠微村。”他说,四年里已经记不得自己搬了多少次家,“不变的还是巷子里的青石板路,和一到夏天就臭气熏天的下水道。”在翠微村,陈礼生靠开餐厅赚了第一桶金,2008年他从翠微村搬到新买的商品房里。“我还有一些朋友现在还住在村里,有时候也去看看他们。”在陈礼生眼中,翠微村是许多来珠海打拼的人的第一个家,也寄托了青春与情怀,他说,如今改造在即,许多新老翠微人都希望这条古村焕发新生。

    链接

    穿越七百年的历史沧桑

    韦氏大宅。

    圣堂里一横巷圣堂里一横巷1010号大屋门口号大屋门口。。

    走进翠微村的前世今生

    走进翠微村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