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翠微村的前世今生 -...

1
名人志 2018年3月6日 星期二 责任编辑:冯磊 美编:于仁智 校对:张世强 07 专题 翠微村的历史,也为珠海历 史中浓重的一笔。如今,城市化 的浪潮不断翻涌前进,这条古老 的村落即将迎来新的变化。它 的前世今生有怎样的魅力?我 们应该记住翠微村怎样的容 颜?拨开历史的烟尘,让我们一 起走进翠微村的前世今生。 翠微村已有七百年历史 汉语释义中,“翠微”一词 的意思,指的是青翠掩映的山 腰幽深处,古往今来,常见于文 人雅客的著作中,李白笔下就 写过“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 微”的诗句,《珠海地名志》中则 写道:“宋代末期建村,原称‘翠 环’,后在清康熙年间村人郭以 治中科举,任福建漳浦县知县, 回乡题词一首。词中有一句‘苍 苍横翠微’,村人便以‘翠微’取 名。” 据村民讲述,翠微村有一祠 堂,上面有一副“翠水交前带,环 山倚后屏”的对联。此外,村中 老人回忆,在翠微村还曾有一处 “翠环社稷之灵位”的石刻,“社 稷神”即土地神,被古代香山一 带的村民视为村落重要的守护 神,照此逻辑,“翠环”自然所指 的就是翠微村。 关于翠微村的历史,可以追 溯到南宋宁宗年间,距今已经 700 多年,据《珠海市志》记载, 当时南雄珠玑巷村民为避兵祸, 有部分迁徙珠海的唐家、山场、 翠微、南屏、北山等地。南宋末 年,宋军兵败之后,一部分随从 军民散居在珠海地区。到了明 朝万历中期,珠海立村的村庄达 50多个,先民们开垦荒芜的土 地谋生。明朝天启元年 (1621 年) ,随着前山寨的建立,来前山 定居的人也越来越多,翠微村也 开始兴盛起来。 “小澳门”曾繁华一时 走进翠微村,无论你是徜徉 在青石铺就的窄巷,还是行走在 热闹的大街上,都能感受到一种 古朴的繁华。《翠微村简史》描述 这里有“七街七里一条巷” ,“七 街”包括长水街、大方街、中心 街、槟榔街、街市上街、街市下 街、北闸大街;“七里”包括南溟 里、诒谷里、腾凤里、敦睦里、中 和里、人和里、圣堂里;“一巷”则 为茶子巷。年过八旬的村民吴 辉楚近日带我们在翠微村“走街 串巷”,在不足百米的茶子巷前, 老人家告诉我们,这是翠微村最 早一批村民居住的地方。曾经 的“七街七里一条巷”已被时间 磨砺得破旧不堪,但走在青石板 路上,穿过里巷祠堂,仍能触摸 到翠微村昔日的光辉岁月。 “里”是古代的里甲制度,一 里一般有110户人家,古时很多 村只有一里,而翠微村坐拥“七 街七里一条巷”的规模,也让其 成为香山地区数一数二的繁华 大 村 。 据《翠 微 村 史 简 介》和 1932 年出版的《中山县政季刊》 记载,翠微村一度有商铺约100 间,鼎盛时期,四面云集而来的 商贾就有近万人之众。光绪年 间,织布厂、典当铺、酿酒铺、烤 烟铺、工艺纸扎铺、中西医诊所、 茶楼食肆、猪肉档、服装店、理发 铺,各类商铺多不胜数。吴辉楚 老人告诉我们,翠微村旧时被称 作“小澳门”,从明清时期一直到 解放初期,一直都是香洲一带的 商 业 中 心 ,在 1941 年 至 1944 年,甚至出现过24小时营业的 “通宵集市”。 作为交通枢纽连通中山、澳门 翠微村不仅曾是商业中心, 它还担当过交通枢纽的角色。 市博物馆顾问吴流芳就考证过, 翠微村的位置曾是凤凰山三条 古道的交会点。据说,凤凰山曾 经有东线、中线、西线三条古道, 最早在宋朝时就已经启用,成为 官府及商贾往来香山、澳门的交 通要道。清咸丰十年(1860 年) 修筑的岐澳古道,被誉为“香山 近代的茶马古道”,当时有不少 香山、四邑民众,从古道经珠海 前往澳门谋生,甚至参与海外贸 易。路途险峻,谋生不易,故近 代革命家、学者郑彼岸有诗《走 翠微》为证,诉说了年轻丫鬟“走 翠微”的艰辛。“走翠微”是一句 俚语,在当时的意思是将货物运 往珠海贩卖,然后再购置其它货 物运回石岐售卖,从而获得微薄 的盈利。可见在那时香山县及 四邑居民的观念中,翠微即等同 于珠海。 民 国 17 年 (1928 年) 3月7 日,在岐关东路翠微至拱北关闸 路段开通后,华侨郑芷湘发起组 建了岐关车路有限公司,从香港 购买并改装美式“雪佛兰”旧汽车 经营,当时这家运输企业设有翠 微、前山、北岭和拱北关闸 4 个上 下站的公路客运业务。该公司在 营运初期,每天4辆客车往返于 翠微与澳门之间达19班次,大大 方便了两地人员的交往。 文教兴盛人才辈出 乾隆二十二年 (1757 年) ,这 一年在翠微村发生了一件影响 深远的大事:凤池书院落成并正 式招生。 翻开《香山县志》可以了解 到这样的信息:清朝时期,在香 山知县彭科的提倡和县丞魏绾 的主持下,香山县始建书院,之 后共有九大书院,可谓是香山地 区的“高等学府”,翠微村的凤池 书院位列其中。书院的主要招 生对象是经过私塾启蒙教育后 的学童,在书院经过学习后,学 童参加县试取得生员资格(俗称 秀才),然后在县级学府学习,参 加乡试考举人。据志书记载,当 时香山县的书院和学堂一般都 有学田,办学经费以学田田租作 为主要来源。凤池书院的开办, 大大提升了翠微村村民的教育 水平,也让读书识字成为历代翠 微人一直秉承的优良传统。另 外,据村中老人讲述,翠微村还 有一所民办女子学校,名叫凤懿 女子学校,其旧址在凤池书院斜 对面,肇和祠旧址的偏厅,由私 塾老师韦闰珍和才女韦若瑶合 办,建于民国9年 (1920 年) 1931 年停办。几经沧桑,文教 之风不改,如今的翠微小学前身 就是大名鼎鼎的凤池书院,校址 至今未变,校内仍有“凤池书院” 的牌匾。 翠微的孩子们在书院不仅 学会了读书识字,在那个民族危 亡的时代,更懂得了什么是家国 情怀。退休教师韦道实曾经在 抗战时期就读于凤池书院 (1934~1944 年改名为“中山五 区凤池一小”) ,日军侵占珠海香 洲一带后,在学校强行推行奴化 教育,强迫中国学生学习日语, 韦阿姨说,当时他们班上的老师 依旧教授学生国文,但一听到街 上马蹄声响,就知道是日本人骑 着马来学校监视了,于是马上擦 掉黑板上的中文,写上日文,以 应付日寇的检查。等日本人一 走,老师马上争分夺秒给学生上 国文课,并讲述抗日救亡的内 容。“血,中国人民流的血;火,东 洋鬼子放的火。”至今韦阿姨仍 能念出当年老师在课堂所教的 语句。 开村700载,翠微村涌现出 了许多杰出人才。清康熙到宣 统年间,一共出了 9 名举人、4 名 武举、1位进士。翠微人的足迹 遍布全国乃至海外,也在历史长 河中留下了印记。清朝光绪时 期大商贾韦鲁桐,近现代中国最 早、最有影响力的买办家之一吴 健彰,中国第一个赴日留学生韦 汝聪,知名教育家、哲学家韦卓 民,黄花岗烈士韦德等,均是翠 微村人。这与翠微村历代重视 文化教育的风气密不可分。 沿着凤凰山脉往南不到十公里,便是翠微村,提起它,大多数珠海人脑海里第一 印象便是那条人口稠密,道路逼仄的城中村。时光倒流数百年,它却是另外一番模 样。志书记载,翠微村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 700 多年前的南宋,“七街七里一条巷,祠 堂庙宇状村容”,古时这里是教育兴盛的书香之地,近代也曾因商贾辐辏而享有“小澳 门”的美誉。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涌现出许多香山名人,一直被后人传颂铭记。 【韦东暄】 韦东暄(1800—1851),字允升,号辉 垣。前山翠微乡人。出身于富豪之家。 自幼爱使刀弄枪,臂力过人。乡人称其 为“铁牛”。及长,师于香山著名武师。 清道光八年(1828),考中广东武举。清 道光十二年(1832)会试京师不第,归途 经武汉时,湖广总督周天爵慕其武功,留 他任教头,因缉盗有功,升至千总,后回 籍。清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爆发 后,韦东暄接两广总督祁贤谕,在家乡募 集兵勇千名到新奄山营练,后因清政府 在战争中失败,中英和议,团勇解散。韦 乃在乡设馆授徒,被誉为香山八大教头 之一。 【韦德】 韦德(1900—1925)翠微人。早年肄 业于香港皇仁书院,受孙中山革命思想 影响,于 1921 年加入苏兆征、林伟民领导 下的香港海员工会,参加香港海员大罢 工。韦德热情支持革命运动。1925年 冬,陈炯明部被国民革命军击垮后,与亲 信洪兆麟逃到香港。陈炯明心犹不甘, 令洪秘密乘船赴上海,与孙传芳勾结,以 图对革命进行反扑。洪所乘的船正好是 韦德所在的外轮,其行踪为韦德的秘密 小组侦得。韦德与船上伙伴决定予以制 裁。1925 年 12 月 7 日晨,韦德穿侍应生 服装将早餐送进洪兆麟房舱,拔枪向洪 兆麟连发数枪,洪胸中数弹,瘫在床上, 韦德知难以脱身,开枪自尽。同伴们在 他内衣中取出遗书,披露洪之罪恶及自 己舍身除恶的决心,洪虽被救醒,亦因伤 重不治,于9日死去。韦德刺杀洪兆麟 事件,震动了广东及港澳地区,革命者拍 手称快,陈炯明吓得再也不敢轻举妄 动。人民群众为表彰这位舍身除奸的热 血志士,在广州与他的故乡前山镇,为其 举行隆重的追悼会,他的遗体葬于广州 黄花岗。 【韦卓民】 韦卓民(1888—1976),前山翠微人。 出生于茶商家庭,我国现代著名的哲学 家、翻译家、教育家和宗教学家,他学贯 中西,在西方,不少人称他是“伟大的中 国学人”。韦卓民曾长期担任华中大学 校长(1929-1951)。他早年求学于武昌 文华书院,后留学美国哈佛大学,又遍历 伦敦大学、牛津大学、巴黎大学、柏林大 学等著名学府进修深造,是一位学贯中 西、融通古今的学者大家,在中外哲学 史、逻辑学、教育学和宗教神学等领域均 有精深造诣与众多建树。建国后历任华 中大学校长、政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 北省基督教联合会主席,华中师范学院 外语系、政治系教授,湖北省对外文化协 会副会长等职。1976 年病逝武昌。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张伟宁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钟凡 希望古村焕发新生 曾被誉为繁华的“小澳门”,拥有“七 街七里一条巷”,商贾云集,文教兴盛的 翠微村,在近二十年的城镇化浪潮中,却 渐渐没落。据了解,目前翠微村面积超 过30万平方米,高峰期常住人口一度超 过3万人。早期的村民以务农为生,改革 开放后,不少村民外出打工,同时随着外 来人口的不断迁入,翠微村的村民旧宅 大多改建为出租屋,“七街七里一条巷” 早已进化成迷宫式的背街小巷,九转十 八弯,普通人一头钻进去,绕半天才能走 出来。行走在翠微村,如果不是见到残 旧的牌坊、大多数已经破落不堪的祠堂 古宅,以及几乎难以辨认的浮雕壁画、题 字,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一条具有数百年 历史的古村。 残垣败瓦,古韵式微,但翠微村的包 容精神还在。对于许多“新珠海人”来 说,翠微村是充满回忆与情怀的地方。 来珠海打拼十四年的陈礼生,在翠微村 住了四年。“2004 年我从湖南老家来到 珠海,一个人背着一个红白蓝塑料袋装 的行李,第一个落脚点就是翠微村。”他 说,四年里已经记不得自己搬了多少次 家,“不变的还是巷子里的青石板路,和 一到夏天就臭气熏天的下水道。”在翠微 村,陈礼生靠开餐厅赚了第一桶金, 2008年他从翠微村搬到新买的商品房 里。“我还有一些朋友现在还住在村里, 有时候也去看看他们。”在陈礼生眼中, 翠微村是许多来珠海打拼的人的第一个 家,也寄托了青春与情怀,他说,如今改 造在即,许多新老翠微人都希望这条古 村焕发新生。 链接 穿韦氏大宅。 圣堂里一横巷 圣堂里一横巷 10 10 号大屋门口 号大屋门口

Transcript of 走进翠微村的前世今生 -...

  • 名人志

    2018年3月6日 星期二 责任编辑:冯磊 美编:于仁智 校对:张世强

    07 专题

    翠微村的历史,也为珠海历史中浓重的一笔。如今,城市化的浪潮不断翻涌前进,这条古老的村落即将迎来新的变化。它的前世今生有怎样的魅力?我们应该记住翠微村怎样的容颜?拨开历史的烟尘,让我们一起走进翠微村的前世今生。

    翠微村已有七百年历史

    汉语释义中,“翠微”一词的意思,指的是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处,古往今来,常见于文人雅客的著作中,李白笔下就写过“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的诗句,《珠海地名志》中则写道:“宋代末期建村,原称‘翠环’,后在清康熙年间村人郭以治中科举,任福建漳浦县知县,回乡题词一首。词中有一句‘苍苍横翠微’,村人便以‘翠微’取名。”

    据村民讲述,翠微村有一祠堂,上面有一副“翠水交前带,环山倚后屏”的对联。此外,村中老人回忆,在翠微村还曾有一处

    “翠环社稷之灵位”的石刻,“社稷神”即土地神,被古代香山一带的村民视为村落重要的守护神,照此逻辑,“翠环”自然所指的就是翠微村。

    关于翠微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宁宗年间,距今已经700多年,据《珠海市志》记载,当时南雄珠玑巷村民为避兵祸,有部分迁徙珠海的唐家、山场、翠微、南屏、北山等地。南宋末年,宋军兵败之后,一部分随从军民散居在珠海地区。到了明朝万历中期,珠海立村的村庄达50多个,先民们开垦荒芜的土地谋生。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随着前山寨的建立,来前山定居的人也越来越多,翠微村也开始兴盛起来。

    “小澳门”曾繁华一时

    走进翠微村,无论你是徜徉在青石铺就的窄巷,还是行走在热闹的大街上,都能感受到一种古朴的繁华。《翠微村简史》描述这里有“七街七里一条巷”,“七街”包括长水街、大方街、中心街、槟榔街、街市上街、街市下街、北闸大街;“七里”包括南溟里、诒谷里、腾凤里、敦睦里、中和里、人和里、圣堂里;“一巷”则为茶子巷。年过八旬的村民吴辉楚近日带我们在翠微村“走街串巷”,在不足百米的茶子巷前,老人家告诉我们,这是翠微村最早一批村民居住的地方。曾经的“七街七里一条巷”已被时间磨砺得破旧不堪,但走在青石板

    路上,穿过里巷祠堂,仍能触摸到翠微村昔日的光辉岁月。

    “里”是古代的里甲制度,一里一般有110户人家,古时很多村只有一里,而翠微村坐拥“七街七里一条巷”的规模,也让其成为香山地区数一数二的繁华大村。据《翠微村史简介》和1932年出版的《中山县政季刊》记载,翠微村一度有商铺约100间,鼎盛时期,四面云集而来的商贾就有近万人之众。光绪年间,织布厂、典当铺、酿酒铺、烤烟铺、工艺纸扎铺、中西医诊所、茶楼食肆、猪肉档、服装店、理发铺,各类商铺多不胜数。吴辉楚老人告诉我们,翠微村旧时被称作“小澳门”,从明清时期一直到解放初期,一直都是香洲一带的商业中心,在 1941 年至 1944年,甚至出现过24小时营业的

    “通宵集市”。

    作为交通枢纽连通中山、澳门

    翠微村不仅曾是商业中心,它还担当过交通枢纽的角色。市博物馆顾问吴流芳就考证过,翠微村的位置曾是凤凰山三条古道的交会点。据说,凤凰山曾经有东线、中线、西线三条古道,最早在宋朝时就已经启用,成为官府及商贾往来香山、澳门的交通要道。清咸丰十年 (1860 年)修筑的岐澳古道,被誉为“香山近代的茶马古道”,当时有不少香山、四邑民众,从古道经珠海前往澳门谋生,甚至参与海外贸易。路途险峻,谋生不易,故近代革命家、学者郑彼岸有诗《走翠微》为证,诉说了年轻丫鬟“走翠微”的艰辛。“走翠微”是一句俚语,在当时的意思是将货物运往珠海贩卖,然后再购置其它货物运回石岐售卖,从而获得微薄的盈利。可见在那时香山县及四邑居民的观念中,翠微即等同于珠海。

    民国17年(1928 年)3月 7日,在岐关东路翠微至拱北关闸路段开通后,华侨郑芷湘发起组建了岐关车路有限公司,从香港购买并改装美式“雪佛兰”旧汽车经营,当时这家运输企业设有翠微、前山、北岭和拱北关闸4个上下站的公路客运业务。该公司在营运初期,每天4辆客车往返于翠微与澳门之间达19班次,大大方便了两地人员的交往。

    文教兴盛人才辈出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这一年在翠微村发生了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凤池书院落成并正式招生。

    翻开《香山县志》可以了解到这样的信息:清朝时期,在香山知县彭科的提倡和县丞魏绾的主持下,香山县始建书院,之后共有九大书院,可谓是香山地区的“高等学府”,翠微村的凤池书院位列其中。书院的主要招生对象是经过私塾启蒙教育后的学童,在书院经过学习后,学童参加县试取得生员资格(俗称秀才),然后在县级学府学习,参加乡试考举人。据志书记载,当时香山县的书院和学堂一般都有学田,办学经费以学田田租作为主要来源。凤池书院的开办,大大提升了翠微村村民的教育水平,也让读书识字成为历代翠微人一直秉承的优良传统。另外,据村中老人讲述,翠微村还有一所民办女子学校,名叫凤懿女子学校,其旧址在凤池书院斜对面,肇和祠旧址的偏厅,由私塾老师韦闰珍和才女韦若瑶合办,建于民国 9 年(1920 年),1931年停办。几经沧桑,文教之风不改,如今的翠微小学前身就是大名鼎鼎的凤池书院,校址至今未变,校内仍有“凤池书院”的牌匾。

    翠微的孩子们在书院不仅学会了读书识字,在那个民族危亡的时代,更懂得了什么是家国情怀。退休教师韦道实曾经在抗 战 时 期 就 读 于 凤 池 书 院(1934~1944 年改名为“中山五区凤池一小”),日军侵占珠海香洲一带后,在学校强行推行奴化教育,强迫中国学生学习日语,韦阿姨说,当时他们班上的老师依旧教授学生国文,但一听到街上马蹄声响,就知道是日本人骑着马来学校监视了,于是马上擦掉黑板上的中文,写上日文,以应付日寇的检查。等日本人一走,老师马上争分夺秒给学生上国文课,并讲述抗日救亡的内容。“血,中国人民流的血;火,东洋鬼子放的火。”至今韦阿姨仍能念出当年老师在课堂所教的语句。

    开村700载,翠微村涌现出了许多杰出人才。清康熙到宣统年间,一共出了9名举人、4名武举、1位进士。翠微人的足迹遍布全国乃至海外,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印记。清朝光绪时期大商贾韦鲁桐,近现代中国最早、最有影响力的买办家之一吴健彰,中国第一个赴日留学生韦汝聪,知名教育家、哲学家韦卓民,黄花岗烈士韦德等,均是翠微村人。这与翠微村历代重视文化教育的风气密不可分。

    沿着凤凰山脉往南不到十公里,便是翠微村,提起它,大多数珠海人脑海里第一印象便是那条人口稠密,道路逼仄的城中村。时光倒流数百年,它却是另外一番模样。志书记载,翠微村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700多年前的南宋,“七街七里一条巷,祠堂庙宇状村容”,古时这里是教育兴盛的书香之地,近代也曾因商贾辐辏而享有“小澳门”的美誉。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涌现出许多香山名人,一直被后人传颂铭记。

    【韦东暄】韦东暄(1800—1851),字允升,号辉

    垣。前山翠微乡人。出身于富豪之家。自幼爱使刀弄枪,臂力过人。乡人称其为“铁牛”。及长,师于香山著名武师。清道光八年(1828),考中广东武举。清道光十二年(1832)会试京师不第,归途经武汉时,湖广总督周天爵慕其武功,留他任教头,因缉盗有功,升至千总,后回籍。清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爆发后,韦东暄接两广总督祁贤谕,在家乡募集兵勇千名到新奄山营练,后因清政府在战争中失败,中英和议,团勇解散。韦乃在乡设馆授徒,被誉为香山八大教头之一。

    【韦德】韦德(1900—1925)翠微人。早年肄

    业于香港皇仁书院,受孙中山革命思想影响,于1921年加入苏兆征、林伟民领导下的香港海员工会,参加香港海员大罢工。韦德热情支持革命运动。1925 年冬,陈炯明部被国民革命军击垮后,与亲信洪兆麟逃到香港。陈炯明心犹不甘,令洪秘密乘船赴上海,与孙传芳勾结,以图对革命进行反扑。洪所乘的船正好是韦德所在的外轮,其行踪为韦德的秘密小组侦得。韦德与船上伙伴决定予以制裁。1925 年 12 月 7 日晨,韦德穿侍应生服装将早餐送进洪兆麟房舱,拔枪向洪兆麟连发数枪,洪胸中数弹,瘫在床上,韦德知难以脱身,开枪自尽。同伴们在他内衣中取出遗书,披露洪之罪恶及自己舍身除恶的决心,洪虽被救醒,亦因伤重不治,于 9 日死去。韦德刺杀洪兆麟事件,震动了广东及港澳地区,革命者拍手称快,陈炯明吓得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人民群众为表彰这位舍身除奸的热血志士,在广州与他的故乡前山镇,为其举行隆重的追悼会,他的遗体葬于广州黄花岗。

    【韦卓民】韦卓民(1888—1976),前山翠微人。

    出生于茶商家庭,我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翻译家、教育家和宗教学家,他学贯中西,在西方,不少人称他是“伟大的中国学人”。韦卓民曾长期担任华中大学校长(1929-1951)。他早年求学于武昌文华书院,后留学美国哈佛大学,又遍历伦敦大学、牛津大学、巴黎大学、柏林大学等著名学府进修深造,是一位学贯中西、融通古今的学者大家,在中外哲学史、逻辑学、教育学和宗教神学等领域均有精深造诣与众多建树。建国后历任华中大学校长、政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基督教联合会主席,华中师范学院外语系、政治系教授,湖北省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1976年病逝武昌。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张伟宁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钟凡

    希望古村焕发新生曾被誉为繁华的“小澳门”,拥有“七

    街七里一条巷”,商贾云集,文教兴盛的翠微村,在近二十年的城镇化浪潮中,却渐渐没落。据了解,目前翠微村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高峰期常住人口一度超过3万人。早期的村民以务农为生,改革开放后,不少村民外出打工,同时随着外来人口的不断迁入,翠微村的村民旧宅大多改建为出租屋,“七街七里一条巷”早已进化成迷宫式的背街小巷,九转十八弯,普通人一头钻进去,绕半天才能走出来。行走在翠微村,如果不是见到残旧的牌坊、大多数已经破落不堪的祠堂古宅,以及几乎难以辨认的浮雕壁画、题字,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一条具有数百年历史的古村。

    残垣败瓦,古韵式微,但翠微村的包容精神还在。对于许多“新珠海人”来说,翠微村是充满回忆与情怀的地方。来珠海打拼十四年的陈礼生,在翠微村住了四年。“2004年我从湖南老家来到珠海,一个人背着一个红白蓝塑料袋装的行李,第一个落脚点就是翠微村。”他说,四年里已经记不得自己搬了多少次家,“不变的还是巷子里的青石板路,和一到夏天就臭气熏天的下水道。”在翠微村,陈礼生靠开餐厅赚了第一桶金,2008年他从翠微村搬到新买的商品房里。“我还有一些朋友现在还住在村里,有时候也去看看他们。”在陈礼生眼中,翠微村是许多来珠海打拼的人的第一个家,也寄托了青春与情怀,他说,如今改造在即,许多新老翠微人都希望这条古村焕发新生。

    链接

    穿越七百年的历史沧桑

    韦氏大宅。

    圣堂里一横巷圣堂里一横巷1010号大屋门口号大屋门口。。

    走进翠微村的前世今生

    走进翠微村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