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 毕生践行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古冈州的“冈”在哪里?dzb.jmrb.com:8080/jmrb/page/21/2016-03-04/A11/44681457019502… · 他毕生践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Transcript
  • 2016年3月4日 星期五

    社会新闻部主编 责编/崔怡娟 美编/方雨平A11记忆·MEMORY电话:3502669 E-mail:[email protected]

    地名地名溯溯溯溯源源源源

    他毕生践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毕生践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追忆把生命献给抗日救国的旅加医学博士徐如悦

    徐如悦博士是我们村(广东省恩平市良西镇横屋村)一位德高望重的叔公,我少年时经常听到村中长者对他赞誉。近两年,更有幸与他的孙女徐珮文女士(具有多国执业资格的香港著名律师,政协山西省第十届、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政协恩平市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委员会委员)会晤,聆听她对祖父徐如悦博士光辉一生的追忆。我怀着无比崇敬和激动的心情,将村中长者的赞誉和徐珮文女士的追忆笔录于后。忧国忧民,植在心奋于行村中长者回忆:“1911年,10岁刚出头的徐如悦随兄长离开家乡,远赴加拿大。他少年出洋,笃志苦学, 1925年毕业于多伦多大学,荣获医学博士学位,后又在美国纽约医学研究院深造。”

    “徐如悦自幼闻知家乡附近有个规模颇大的“热水镬”(自然温泉),但一直未到过现场。他修完学业就业之后,曾回过家乡,虽然逗留时间短暂,还是抽空同几位父老一齐到现场考察。他觉得这个“热水镬”水温高、水质靓、流量大,任其长年累月白白流失,十分可惜。于是当场提出开发利用的见解,几位父老一致赞同,认为能开发利用当然是大好事,实现几代人的夙愿,让世代得益。跟着,徐如悦设想首先在“热水镬”建造皮肤科疗养院,然后逐步增加项目,并绘制出初步开发蓝图。然而时值日寇正入侵中华,战火迅速蔓延,大有亡国之危,他要迅即赶返出去动员组织侨胞支援国民抗日,当然是心愿未遂啊!但他预言,这么好的地热资源,一旦碰上好机遇,定能好好地开发利用,益于民生。他的预言如今果然已成为现实,这个“热水镬”已开发成恩平四大温泉之一的帝都温泉,成为世界温泉养生基地。徐如悦博士与我们乡亲父老是一条心啊!”

    “徐如悦回到家乡的短短时间里,还组织村里男女老少进行跑步比赛,买来一袋袋黄榄奖励优胜者。他还语重意长的勉励大家积极开展体育运动,增强体质,以实际行动痛击粉碎日本帝国主义者污蔑我们为“东亚病夫”的谬论!”徐珮文女士追忆说:“从祖父遗下的文史资料里,我深知祖父青年时期受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熏陶,笃信‘三民主义’,加入国民党,并当选为国民党驻加拿大总支部执行委员。他立志为祖国的独立、强盛,为民主革命胜利努力奋斗。他应邀在加拿大神道大学演讲时,明朗地表述自己的奋斗意向是‘推翻专制而建共和;废除科举而兴学校;辟道路而成康庄;建医院以济贫民;破迷信而尚文明;立工厂而兴工艺’。”

    “祖父修完学业后,在温哥华埠悬壶济世。他对贫穷患者非常优惠,甚至免费治疗。当地报纸多次报道祖父悬壶济世,救死扶伤无数,称‘芸芸众生感其再造之恩者大不乏人’;许多人士称赞他‘仁术仁心世所尊’,可祖父非常谦逊,他说:‘惟医生医好病人乃系本分内之事’,‘许多经本医生医好之病者拟登报颂谢弟之医术,弟自觉悬壶愧乏长生术,济世难寻大愿船。弟如此皆劝止,回谢盛意。余自奋勉尽己所能为侨界服务,不以此为自满。’”国难当头,奋力抗击倭寇

    “正当祖父医业走向兴盛之时,1931年,日本侵略者竟然野心勃勃,重兵大出,入侵中华,强占我东三省。日寇所到之处,无恶不作,惨无人道。国家面临危亡之际,祖父主动邀集华侨社团、国民党驻加各分支部、大中侨校等各界代表林逸如、胡峰卓、李给珉、周励如、叶求钧、卢启元、黄生元、林善同等共同商议,分析中国形势,谋求抗日救国对策。在场者一致认为日寇狼子野心是觊觎亡我中国,灭我中华;国内民众无比义愤,有与日寇决战到底之意气;但昏庸无能的中国政府却持不抵抗态度,国际盟会又不仗义,不予以公正裁判,甚至偏袒日寇。若任由日寇继续作恶,不但国家会灭亡,世界和平也必然会遭到严重破坏。他们体会深刻地说:‘惟有独立自主强盛之祖国,我们华侨才能立足,免受欺凌。’‘凡有血性之中国人,皆应奋起抗击倭寇,捍卫祖国!’于是,商定要成立温哥华华侨抗日救国会,动员组织侨胞投入支援国民抗日救国,并由祖父拟写抗日救国会宣言。抗日救国会成立大会在温哥华哥林比街大舞台戏院举行,全埠侨胞踊跃参加。到会侨胞一致推选祖父为大会主席兼任主持华侨抗日救国工作主要领导常务委员。祖父在会上宣读了宣言。他在宣言中呼吁:‘望我侨胞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之义,联合起来,铁下我存日亡之决心,与日寇决战。’并提出,‘坚决抵制日货,予日寇以极大之惩创。’祖父最后高声号召:‘国家存亡,在此一举,爱国侨胞,尚祈勉之,’此刻,全场涌动,侨胞们热烈响应,纷纷当场解囊捐资,会后继续,并多次把募集之资金迅速汇回国内,支持抗日队伍。”

    “祖父觉得国难当头,抗日救国是中华民族急中之急,重中之重,为此,从成立温哥华华侨抗日救国会起,他就把正在当旺的医业搁置一旁,不惜牺牲个人重大经济利益,不顾六口之家生活严重受到影响,把全部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组织发动侨胞支援抗日救国的工作中去。”

    “祖父很有才华,演讲尤其杰出,文章也好。他善于将自己的才华用到工作中去,常应邀到电台和各种

    场合进行演说,撰写文章在当地报纸发表,加强对外宣传。从他遗下的文史资料里,我粗略统计过,温哥华华侨抗日救国会成立以后近13年间,祖父应邀分别在华侨社团、电台、大学、教会、西人聚集场所等进行演说,对外宣传,平均每年不少于25场次。他演说的内容包括有:揭露日寇侵华之野心和罪行,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奋起抗日,侨胞团结一致支持抗日救国,中国人热爱和平和坚持正义,中国人勤劳、诚信、和善之优良传统美德,中华之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定能走向强盛之前瞻等等。而每场演说,则视收听对象、层面有所选择和侧重。每场演说都很精彩,给收听者深刻启迪和极大激励,博得热烈的掌声和赞许声,特别是关于抗日救国的演说,使侨胞们激发出高涨的爱国热情,激起对日本侵略者无比义愤,也博得外国友人对中国人民抗日的同情和支持。”

    “祖父还响应祖国的召唤,1933年,应聘毅然带领全家大小不辞劳苦返回祖国,担任中国陆军军医学校广州分校主任教官、国民政府军政部第四路军一等军医正、第一集团军上校医官。有篇题为《熙庐闲谭——送徐如悦林逸如两君东归》的文史记载,祖父与同事林逸如临行前,一位前来送行的挚友、侨报记者对他们赠言道:‘环观吾国,国民之患病者正多。上焉者,病在于媚外卖国;中焉者,病在于骄奢淫佚;下焉者,病在于无国家观念。社会上人群心理之病洵是病入膏肓,非得大国手如徐君如悦、大药师如林君逸如,以至有烈性且可立奏奇效之药石而攻治之不可。行矣!国内同胞,病卧床褥,辗转呻吟,以待名医之来临久矣,尚望举患病之人,一一医治之,俾吾国社会得放一线之曙光也。贵药房名《福星》,今谨以贵药房之名,而祝两君之行,并望扩而大之,使全国同胞,得瞻《福星》!’”

    “挚友之赠言一直在祖父心中产生强烈共鸣,给他很大激励鼓舞,因此回国就职后,他工作认真负责、非常积极。他在认真主持好医务、悉心培养军医学生的同时,利用一切机会,以其令人信服的理论、杰出的口才,孜孜不倦地对军医学校学生、部队官兵加强政治思想教育,使之人人树立‘尽忠报国’的思想理念,增强抗日信心、决心和斗志,精神振作起来。祖父抗日有功于国家,蒋介石赠以刻有‘蒋中正赠’青铜剑,以示鼓励。”抗日救国,直到生命停息

    “祖父回到祖国后,从多位在温哥华与他并肩战斗战友的来函中,深知哪里的华侨支援抗日救国工作更加急切需要他,加上有家人护照事宜要办,于是1938年又返出温哥华,继续投入到华侨支援抗日救国工作中去。当年,正处于中国人民向日寇展开全面反攻之形势,支援抗日工作更加繁重紧张,祖父奋不顾身夜以继日扑在工作上面:及时获取、传递信息,关注中日战局;坚持演说、撰文,加强对外宣传;募集抗日资财,速寄回国;加强与侨胞联络,东奔西走呼号等等,忙得不可开交。由于他长时间超负荷工作,过度劳累,不幸颈部患上了恶疾,且病情迅速趋向严重。祖父顽强地坚持带病工作一段时间,至病情严重时才到多伦多公立医院就医,病情非常严重时还强撑住向同事、战友询问抗日局势,了解华侨支援抗日救国工作情况。因病太重,终于医治无效,尊敬的祖父,于1944年1月18日病逝,享年仅46岁。祖父毕生为祖国和民族的独立自主强盛而呕心沥血,却看不到抗战胜利之日,英年早逝,我们全家万分悲痛,温哥华埠各界人士闻者都深感痛惜,许多侨胞痛哭流涕。祖父的同事、战友林逸如更是痛切心扉,作了《哭徐如悦博士》诗篇,寄托哀思。”(一)“噩耗无端蓦地来,都城遥望有沉哀;廿年影事随流水,俯首何堪一溯洄。”(二)“久从医学苦探源,仁术仁心世所尊;只为救人忘自救,遂令稚子泣黄昏。”(三)“分工合作想连年,朗照心情久愈坚;树帜羊城原有待,可怜小别竟人天。”(四)“世事堪叹似白云,幻影苍狗自纷纷,如何萱谢心犹恸,热泪飘洒又为君。”

    “祖父虽然生命短暂,但他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悬壶济世,广受赞誉。他忧国忧民,身在国外心系中华民族安危;他毕生践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把宝贵的生命献给抗日救国,这崇高的爱国爱乡精神深深激励着海内外的中国人!”徐珮文女士含着泪水最后激动地说:“我是尊敬的祖父徐如悦博士的后代,定要以祖父的光辉照亮心眼,传承发扬他的崇高精神品格,奋发努力,积极向上,做个有益于国家和民族的中国人。”(本稿附有照片三张)

    “祖父回到祖国后,从多位在温哥华与他并肩战斗战友的来函中,深知那里的华侨支援抗日救国工作更加急切需要他,加上有家人护照事宜要办,于是1938年又返回温哥华,继续投入到华侨支援抗日救国工作中去。当年,正处于中国人民向日寇展开全面反攻之形势,支援抗日工作更加繁重紧张,祖父奋不顾身、夜以继日扑在工作上面,比如,及时获取、传递信息,关注中日战局;坚持演说、撰文,加强对外宣传;募集抗日资财,速寄回国;加强与侨胞联络,东奔西走呼号等等,忙得不可开交。由于他长时间超负荷工作,过度劳累,不幸颈部患上了恶疾,且病情迅速趋向严重。祖父顽强地坚持带病工作一段时间,至病情严重时才到多伦多公立医院就医,病情非常严重时还强撑着向同事、战友询问抗日局势,了解华侨支援抗日救国工作情况。

    因病情太重,终于医治无效,尊敬的祖父,于1944年1月18日病逝,享年仅46岁。祖父毕生为祖国和民族的独立自主强盛而呕心沥血,却看不到抗战胜利之日,英年早逝,我们全家万分悲痛,温哥华埠各界人士闻者都深感痛惜,许多侨胞痛哭流涕。祖父的同事、战友林逸如更是痛彻心扉,作了《哭徐如悦博士》诗篇,寄托哀思。”

    现摘录部分《哭徐如悦博士》如下:

    (一)噩耗无端蓦地来,都城遥望

    有沉哀;廿年影事随流水,俯首何堪

    一溯洄。(二)久从医学苦探源,仁术仁心

    世所尊;只为救人忘自救,遂令稚子

    泣黄昏。(三)

    分工合作想连年,朗照心情久愈坚;

    树帜羊城原有待,可怜小别竟人天。

    (四)世事堪叹似白云,幻影苍狗

    自纷纷,如何萱谢心犹恸,热泪飘洒

    又为君。“祖父虽然生命短暂,但他

    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悬壶济世,广受赞誉。他忧国忧民,身在国外心系中华民族安危;他毕生践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把宝贵的生命献给抗日救国,这崇高的爱国爱乡精神深深激励着海内外的中国人!”

    徐珮文女士含着泪水最后激动地说:“我是尊敬的祖父徐如悦博士的后代,定要以祖父的光辉照亮心眼,传承发扬他的崇高精神品格,奋发努力,积极向上,做个有益于国家和民族的中国人。”

    毕生践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追忆把生命献给抗日救国的旅加医学博士徐如悦

    徐如悦博士是我村——

    恩平市良西镇横屋村一位德

    高望重的叔公,少年时我经常

    听到村中长者对他赞誉。近

    两年,更有幸与他的孙女徐珮

    文女士(具有多国执业资格的

    香港著名律师,政协山西省第

    十届、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

    政协恩平市第六届、第七届、

    第八届、第九届委员会委员)

    会晤,聆听她对祖父徐如悦博

    士光辉一生的追忆。我怀着

    无比崇敬和激动的心情,将村

    中长者的赞誉和徐珮文女士

    的追忆笔录于后。

    村中长者回忆:1911年,10岁刚出头的徐如悦随兄长离开家乡,远赴加拿大。他笃志苦学,1925年毕业于多伦多大学,荣获医学博士学位,后又在美国纽约医学研究院深造。

    徐如悦自幼闻知家乡附近有个规模颇大的“热水镬”(自然温泉),但一直未到过现场。他修完学业之后,曾回过家乡,虽然逗留时间短暂,还是抽空同几位父老一齐到现场考察。他觉得这个“热水镬”水温高、水质靓、流量大,任其长年累月白白流失,十分可惜。于是当场提出开发利用的见解,几位父老一致赞同,认为能开发利用当然是大好事,实现几代人的夙愿,让世代得益。跟着,徐如悦设想首先在“热水镬”建造皮肤科疗养院,然后逐步增加项目,并绘制出初步开发蓝图。然而时值日寇正入侵中华,战火迅速蔓延,大有亡国之危,他要迅即赶返出去动员组织侨胞支援国民抗日,于是心愿未遂。但他预言,这么好的地热资源,一旦碰上好机遇,定能好好地开发利用,益于民生。他的预言果然成为现实,这个“热水镬”已开发成恩平四大温泉之一的帝都温泉,成为世界温泉养生基地。

    村中长者说,徐如悦回到家乡的短短时间里,还组织村里男女老少进行跑步比赛,买来一袋袋黄榄奖励优胜者。他还语重意长的勉励大家积极开展体育运动,增强体质,以实际行动痛击粉碎日本帝国主义者污蔑我们为“东亚病夫”的谬论!”

    徐珮文女士追忆说:“从祖父遗下的文史资料里,我深知祖父青年时期受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熏陶,笃信‘三民主义’,加入国民党,并当选为国民党驻加拿大总支部执行委员。他立志为祖国的独立、强盛,为民主革命胜利努力奋斗。他应邀在加拿大神道大学演讲时,明确地表述自己的奋斗意向是‘推翻专制而建共和;废除科举而兴学校;辟道路而成康庄;建医院以济贫民;破迷信而尚文明;立工厂而兴工艺’。”

    “祖父修完学业后,在温哥华埠悬壶济世。他对贫穷患者非常优惠,甚至免费治疗。当地报纸多次报道祖父悬壶济世,救死扶伤无数,称‘芸芸众生感其再造之恩者大不乏人’;许多人士称赞他‘仁术仁心世所尊’,可祖父非常谦逊,他说:

    ‘惟医生医好病人乃系本分内之事’,‘许多经本医生医好之病者拟登报颂谢弟之医术,弟自觉悬壶愧乏长生术,济世难寻大愿船。弟如此皆劝止,回

    谢盛意。余自奋勉尽己所能为侨界服务,不以此为

    自满。’”

    “正当祖父医业走向兴盛之时,1931年,日本侵略者竟然野心勃勃,重兵大出,入侵中华,强占我东三省。日寇所到之处,无恶不作,惨无人道。国家面临危亡之际,祖父主动邀集华侨社团、国民党驻加各分支部、大中侨校等各界代表林逸如、胡峰卓、李给珉、周励如、叶求钧、卢启元、黄生元、林善同等共同商议,分析中国形势,谋求抗日救国对策。在场者一致认为日寇狼子野心是觊觎亡我中国,灭我中华;国内民众无比义愤,有与日寇决战到底之意气;但昏庸无能的中国政府却持不抵抗态度,国际盟会又不仗义,不予以公正裁判,甚至偏袒日寇。若任由日寇继续作恶,不但国家会灭亡,世界和平也必然会遭到严重破坏。他们体会深刻地说:‘惟有独立自主强盛之祖国,我们华侨才能立足,免受欺凌。’‘凡有血性之中国人,皆应奋起抗击倭寇,捍卫祖国!’于是,商定要成立温哥华华侨抗日救国会,动员组织侨胞投入支援国民抗日救国,并由祖父拟写抗日救国会宣言。抗日救国会成立大会在温哥华哥林比街大舞台戏院举行,全埠侨胞踊跃参加。到会侨胞一致推选祖父为大会主席兼任主持华侨抗日救国工作主要领导常务委员。祖父在会上宣读了宣言。他在宣言中呼吁:‘望我侨胞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之义,联合起来,铁下我存日亡之决心,与日寇决战。’并提出,‘坚决抵制日货,予日寇以极大之惩创。’祖父最后高声号召:‘国家存亡,在此一举,爱国侨胞,尚祈

    勉之。’此刻,全场涌动,侨胞们热烈响应,纷纷当场解囊捐资,会后继续,并多次把募集之资金迅速汇回国内,支持抗日队伍。”

    “祖父觉得国难当头,抗日救国是中华民族急中之急,重中之重,为此,从成立温哥华华侨抗日救国会起,他就把正在当旺的医业搁置一旁,不惜牺牲个人重大经济利益,不顾六口之家生活严重受到影响,把全部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组织发动侨胞支援抗日救国的工作中去。”

    “祖父很有才华,演讲尤其杰出,文章也好。他善于将自己的才华用到工作中去,常应邀到电台和各种场合进行演说,撰写文章在当地报纸发表,加强对外宣传。从他遗下的文史资料里,我粗略统计过,温哥华华侨抗日救国会成立以后近13年间,祖父应邀分别在华侨社团、电台、大学、教会、西人聚集场所等进行演说,对外宣传,平均每年不少于25场次。他的每场演说,视收听对象、层面有所选择和侧重。场场精彩,给人深刻启迪和极大激励,博得热烈的赞许。”

    “祖父还响应祖国的召唤,1933年,应聘毅然带领全家大小不辞劳苦返回祖国,担任中国陆军军医学校广州分校主任教官、国民政府军政部第四路军一等军医正、第一集团军上校医官。有篇题为《熙庐闲谭——送徐如悦林逸如两君东归》的文史记载,祖父与同事林逸如临行前,一位前来送行的挚友、侨报记者对他们赠言道:‘环观吾国,国民之患病者正多。上焉者,病在于媚外卖国;中焉者,病在于骄奢

    淫佚;下焉者,病在于无国家观念。社会上人群心理之病洵是病入膏肓,非得大国手如徐君如悦、大药师如林君逸如,以至有烈性且可立奏奇效之药石而攻治之不可。行矣!国内同胞,病卧床褥,辗转呻吟,以待名医之来临久矣,尚望举患病之人,一一医治之,俾吾国社会得放一线之曙光也。贵药房名《福星》,今谨以贵药房之名,而祝两君之行,并望扩而大之,使全国同胞,得瞻《福星》!’”

    “挚友之赠言一直在祖父心中产生强烈共鸣,给他很大激励鼓舞,因此回国就职后,他工作认真负责、非常积极。他在认真主持好医务、悉心培养军医学生的同时,利用一切机会,以其令人信服的理论、杰出的口才,孜孜不倦地对军医学校学生、部队官兵加强政治思想教育,使人人树立‘尽忠报国’的思想理念,增强抗日信心、决心和斗志,精神振作起来。祖父抗日有功于国家,蒋介石赠以刻有‘蒋中正赠’青铜剑,以示鼓励。”

    抗日救国,直到生命停息

    国难当头,奋力抗击日寇

    忧国忧民,植在心奋于行

    1

    2

    3

    新会古称冈州。初建于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的新会郡,隋开皇十年(590年)经行政区域调整变为州——封州,翌年改名允州,又过2年才改称冈州。之后,冈州之名隋唐基本不变。名封州、允州是因境内有封水、治在盆允;又为何称冈州呢?《新唐书·卷四十三上》解释:“以地有金冈以名州。”刨根问底,此金冈山在哪里?

    会城古冈山?古冈州的“冈”,不少新会人误以为是会城金紫街旁、

    旧城隍庙前的古冈山。清康熙《新会县志》首设“古冈州山”条:“在城隍庙前,相传隋设冈州治其下,故名。”稍后的乾隆县志,省称为“古冈山”,但该志所列的“新会八景”中还未有“古冈独松”一景,以后才有人添上(可参读拙文

    《活在口头传说中的“古冈独松”》,2013年1月21日《江门日报》)。 隋唐时,古冈山附近大概还是海滩,此古冈山实为低矮的土丘,不可能“州治其下”。明清史志多说,相传唐冈州故治在黄云山。但无论如何,“古冈山”与古书所称的“金冈山”不同山名,冈州也不可能因这15米高的土丘而得名。

    四会金冈山?过去,也有人“唯书”,搬出宋初乐史撰地理总志《太

    平寰宇记》,该书卷一百五十七说:“废冈州,今县理也。按《广州记》:‘四会有金冈,新会即冈州,在侧因冈为州名也。’”(中华书局2007年版)此段文字援引《广州记》,说四会有金冈山(一名金山,又名金鸡山),新会(冈州)在其侧,因此以“冈”为州名。不过,此说遭到人们强烈反对,邻县有金冈山,与我何干,还要用人家县级的山名来命名我州级的大名?命名理据不足。

    《广州记》是晋代顾微(一说南朝)的著作,而冈州到隋朝才置,难道《广州记》能预言一百几十年之后的事情吗?《太平寰宇记》的这段话,还被南宋中期王象之撰《舆地纪胜》卷八十九“废冈州”条使用。《广州记》早已失佚,看来,此段话有可能是被人伪托入《广州记》中;但更可能是断句不对,是否应读作“按《广州记》‘四会有金冈’,新会即冈州,在侧因冈为州名也。”说新会冈州以四会金冈山命名,那是《太平寰宇记》,而《广州记》并没有提到冈州,那只是误读,断句下错标点。

    新会金冈山?《新唐书》的解释是毫无争议的,“以地有金冈以名

    州”,而不是“以外地有金冈以名州”。其实,不仅四会县有金冈山、金场(《舆地纪胜》记:“昔刘氏置场采金于此。”),冈州境内也有金冈山、金坑。

    金冈山究竟在何处?古人也意识到这是个问题。清初顾祖禹作出考证,他的大著《读史方舆纪要·新会县》有

    “金冈山”条:“在县西八十里。唐志:‘冈州以金冈而名’。其地产金,下有淘金坑,旁皆沃壤,延袤八十里。今皆为民田,不复有金坑矣。西北有石洞,曰金山岩,深广皆二丈,岩顶飞瀑如练,有盘石,可坐数十人,旧为乡人游赏处。今为盗薮,俗呼鬼子窟。”

    开平梁金山?县西八十里,即位于今开平市;开平是明末才从新会

    分出置县的。顾祖禹所记的“金冈山”,即今开平梁金山,元末明初新会学者黎秫坡文集写法“良金山”。清道光《广东通志》、同治《广州府志》作“金山”,却还记在新会县的名下。明万历《新会县志·舆地略上》有“梁金山”条可供对照:

    梁金山,在县西八十里,登名(注:登名都)。自狮子山来,左有云裘山,右为五坑径,前有大神岭、古州冈。传昔道人梁金修炼于此,故名。其下沃壤,延袤七八十里,民环居田之,南接新宁止,间一水北出岭西,仅数十里,为一方险要之冲。成化间,陶鲁于山径中立营,开堑数百丈,以御西寇,废址尚存。嘉靖二十六年,贼乱,御史杨以诚复立五坑径营,拨兵守之,地险兵逃。三十二年,随废。今乡民议立县其下云。……

    西北有岩,曰“金山岩”,俗名“鬼子窟”,飞瀑出焉。一名“西岩”,深二丈余,阔称之。一水自岩顶飞下,白如练。有盘石,可坐数十人,每岁九日[月],乡人游赏于此。

    此地历史上曾产金,有淘金坑。明万县《新会县志》卷一“县纪”记载:“仁宗昭皇帝洪熙元年(1425年)春正月,诏弛金银坑冶之禁。诏金银场矿,除官封外,其有司看守及禁约者,诏书到日,听民采取。新会淘金坑诸处,民竞掘淘,然终无所得。”大概此时已无金可采了。

    读史志可知,金冈山、金山、良金山、梁金山为各个时期名称的不同叫法。由此来看,古冈州的“冈”,应就在今梁金山。

    后话:冈州治后迁今会城隋朝立冈州,州治并不在今新会城,是40多年后,

    于唐代初才迁建于今新会城的。开平旧史志认为,冈州治原在梁金山南之古州墟。民国《开平县志》卷四十三说:

    张启琛乡土史则以梁金山南之古州墟当之,谓墟为古冈州所治,故名,其说曰《寰宇记》据《唐书》“冈州以地有金冈得名”,又曰“废冈州在狮子山前,其地有金鸡山,即金冈也”,金冈即梁金山。今古州墟正北有狮山,西侧有金鸡山,疑唐时义宁县治与冈州州治,即同其地云。

    州治设金冈山下,名冈州,是合情合理的解释。至于当年冈州治是否真的在此古州墟,还存疑点。原新会郡治在盆允(据《宋书》等),而非义宁;新会郡初改置冈州,州治仍在盆允。史书记载清楚,冈州治原设在盆允城(盆源城、盆元城),初名允州亦由此而来。且义宁在新夷西,而盆允在新夷东,方位不合。名冈州是因地有金冈,而不一定是州治在金冈。盆允城更多人倾向于今杜阮;古州墟当年是宋代义宁县改置信安县的治地(见拙文《义宁县的来龙去踪》)。

    据《旧唐书》记载,旧治盆源城。唐代贞观十三年(639年)曾撤销冈州,县属广州。但同年,又“复置州于今治也”,即今会城。相传,会城建冈州城之前为“瑶城”,是土著民聚居地,城的主体在黄云山一带。

    会城原为冈州治,雅称“冈城”,并非县城。《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五十七记,冈州于“开元二十三年废,县入广州,遂移县于废州。”由于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冈州一度撤销了,新会县城从盆允城始迁入废冈州治,冈州城从此又成为新会县城。至今,建城已有1370多年历史。

    古冈州的“冈”在哪里?林福杰

    一身戎装的上校医官徐如悦博士。

    徐如悦博士孙女徐珮文律师。

    徐如悦博士。

    文/徐贵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