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EKLY 教育周刊 B8 -...

1
2015 年 10 月- 2016年7月 探索阶段 名校培育计划 ●教育高端峰会:定期邀请知名 教育专家与校长举办大型学术报 告会。 ●校长管理沙龙:开展区域校长 管理论坛,每学期各举行1-2场, 各辅导学校轮流承办。 名师培育工程 名生培育行动 ●学术领衔计划:成立各学科学 术专业委员会以及学科大组教研 中心,组建三城教育名师人才库。 ●名优站室助推:依托校长工作 坊、特级教师工作站、名师工作室 定期开展专业研训。 ●名师名课研讨:以学科专场的 形式,举行名师课堂展示、专家点 评与专题报告系列活动。 ●德育工作论坛:成立三城教育 模范班主任工作室,定期召开区 域学校德育与班主任工作论坛, 推广育人经验,提升德育实效。 ●课程建设研讨:成立三城教育课 程改革建设研究中心,深化基础教 育课改。 ●校际游学通道:建立学生互访 机制,加大师生校际交流的频次 与力度,促进经验的推广、特色的 辐射。 名校培育计划 ●探讨新课程背景下科学合理、 操作性强的教师考核评价与绩效 制度。 ●以区域内外名校为基地,开展 干部挂职交流,研究制定切实可 行的后备干部培养制度。 名师培育工程 ●成立三城教师发展学校,统筹 区域内外名优教师资源,多渠道 创设教师专业成长的研修平台。 ●在资源通用、名师共享的基础 上,实践三城统筹下师资交流机 制的探索,搭建城乡教育均衡发 展的互通互助平台。 拓展阶段 2016 年 8 月- 2017年1月 名生培育行动 ●收集学校德育与班主任心得, 编印《三城育人心语》,推广育人 经验,提升德育实效。 ●充分利用各校的特色资源,打 通学生之间游学的通道,为学生 提供更广阔的学习活动天地。 完善阶段 2017 年 2 月- 2017 年 12 月 在近三年的探索、拓展实践 之后,及时总结名校培育计划、名 师培育工程、名生培育行动等工 作经验,寻找不足,研究对策,完 善原有方案,以促使各校教师的 专业水平继续得以快速发展,使 各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得以最大 发挥,从而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教育周刊 B B B8 8 8 XIAOSHAN DAILY WEEKLY 2015 年 10 月 26 日 星期一 总第 435 期 执行主编:朱颖华 责任编辑:冯益华 话:83518281 PAT 家长会(萧报教育) 我国语文教育的问题主要存在 于课程层面。语文教育改革关注的 主要是教学层面的问题,比如如何 改革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 学,很少从课程论层面去反思语文 课程的症结所在。其实,语文的问 题更主要的是存在于课程层面上, 诸如课程形态设计不合理,课程内 容不成体系,课程重点取向失当,课 程教材编写不够合理等。 作为一种社会交际工具,“语 文”的核心功能在于能够熟练“运 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参与社会交 际。但是,我国语文课程将大量时 间消耗在文本解读上,文本解读式 的课程形态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社 会交际能力的诉求是不对称的。语 文课程应该对接现代社会对本课程 的诉求,建构“理解”和“运用”并重, 并且朝向“运用”的课程形态。 现代语文课程的一大问题是混 淆了“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这两 个不同的概念。“课程”与“教学”是 有区别的。课程决定教育的方向和 内容,规定“教什么”,而教学是教育 的过程或手段,它决定“怎样教”;课 程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 外预设好了的,而教学过程是忠实 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简单地 说,课程内容就是指“教什么”,而教 材内容是指“用什么来教”。 当下,很多语文老师是把“教材 内容”当成了“课程内容”,所以语文 课上完,学生留下的多是教材内容 的痕迹,而不是语文课程内容的痕 迹。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选择 的课文内容是可以不确定的。因为 这些课文不属语文课程内容,课文 只是学语文的“例子”,是可以替代 的。我们可以用这一篇课文来教这 些语文知识、方法,也可以换一篇课 文来教这些语文知识、方法。但现 在我们在教学研究时把重点落在教 材内容上,而不是落在教材所承载 的课程内容上。 教师的角色定位应该是这门课 程内容的执行者,他所承担的应该 是“怎样教”的任务,至于“教什么”, 理应是在教这门课程前就已有明确 规定,或由课程制定者和专家选择 给出,或由教材编写者通过教材具 体呈现。但是我们的语文课程现状 恰恰是将专业要求极高的课程内容 的选择权交给了教师,每篇课文“教 什么”需要每个语文教师自己去决 定、去选择。 优秀教师通过多年的探索,形 成了自己的语文课程内容体系,尽 管是经验化的,但有可能比较符合 儿童语文学习规律;大部分有经验 的教师能够自觉或不自觉地认识 “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的区别, 知道语文课不应该是教课文,而应 该用课文来教语文,所以备课钻研 教材时重点关注课文中“课程内容” 的挖掘,但是所挖掘的“课程内容” 往往是零散、随意的,没能形成结构 化的课程内容体系;相当部分教师 包括大多数入职教师由于对语文 “课程内容”认识肤浅,难以区分“教 材内容”和“课程内容”,甚至误将 “教材内容”当成语文课的主要目 标,课堂教学中大量时间花费在了 文本内容的梳理和思想情感的感悟 上了,这样的语文课其语文“含量” 当然很低,学生上完语文课收获的 就是课文情节内容,这样的语文课 上和不上也就没有多少差别了。 在我看来,语文课堂应该要注 重“三个得”,即得意、得言、得法。 “得意”为径,从文本的语言文字入 手,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得言”为 纬,领会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文字阐 述表达情感的,落实言语形式的训 练;“得法”融入其间,注重学习方法 和能力的培养。 多点“课程意识” 实现语文课堂转型和升级 浙江省特级教师、绍兴市柯桥区实验小学校长金明东专家点评: 是我心目中传统语文低 段中的佼佼者,一个字—美。非常欣 喜看到老师认真的板书和板画。板书 一笔一划写过去,孩子的思维是跟随老 师的板书在同步进行的。我们语文教 师要守住我们的教学根据地,一堂课的 板书设计好了,这堂课就基本形成了。 板书、板画带着老师的情感和温度,是 有生命力、情感和力度的。 高桥金帆实验学校方卫卫执教:《纸船和风筝》 宁围初中张慧芳执教李清照的《武陵春》 专家点评: 张老师让学生听写猜读 诗歌内容,在纠错字的过程中,通过“以 诗解诗”的方法,感悟李清照浓厚的愁 情,走近李清照其人以及她的婉约词风, 一堂课听写开始背诵结束,大象无形,不 经意间高效完成了诸多教学内容。 闻堰初中陈颖执教《小圣施威降大圣》 专家点评: 陈老师的心中有文、有 人,课堂紧扣文体特色,围绕情节分析, 有强烈的读文意识、语言意识。 宁围小学王黎燕执教《白公鹅》 专家点评: —这是我对这堂课 最大的感受。比较性阅读在常态的语文 课中运用较少,它涉及到语文学习中的 一种方法:比较。这堂课的第一环节四 道关于《白鹅》的判断题,很好地关注了 语言文字的训练,融入了浓浓的语文味 儿。让学生既经历了复习,也为学生更 好地学习新课进行了铺垫,让人惊叹、佩 服、欣喜! 闻堰镇小张丽娟执教《群文:“反转”新闻一组》 专家点评: 新闻导学课,一个字新。这堂课是语文课程中的一类课:语 文知识性拓展课程。这样的课堂,充满 激情,对于一个人智慧的成长是很有帮 助的。感谢张老师的“拓荒”,让在座的 老师都得到了启发和借鉴。我们语文老 师要有课程意识,课程往往不是一节课, 是一种语文教学的拓展和延伸!让学生 从学习取向转向成长取向。 朝晖郑素欢执教《香菱学诗》 专家点评: 郑老师对教材的解读独 具慧眼,她突破名家以“苦”解读香菱的 窠臼,而将之还原为彼时欢乐徜徉于诗 歌乐园的慧心女子,对教材的处理可谓 独具匠心。而她授课的不拘一格还在 于,课前她让学生自学质疑,课堂上她将 学生问题有梯度地排列,再予以恰到好 处的高妙引领,课堂气氛民主开放。郑 老师解读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文 ,关注学生需求、关注学生阅读体验,关 注学生生命发展走向,课堂充满人文关怀。 “美”、“实”、“新” —三地名师课堂展示获专家一致好评 ■通讯员 郭亚萍 许羿 朱琼英 10 月 21 日至 22 日,在城区教育管 理中心、宁围中心学校、闻堰中心学校精 心组织安排下,三地名师名课系列研讨 活动之小学语文专场、初中语文专场分 别在高桥小学和朝晖初中举行。 来自城区高桥金帆实验学校的方卫 卫老师、宁围小学王黎燕老师、闻堰镇小 张丽娟老师进行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名师 课堂展示。来自闻堰初中的陈颖老师、 朝晖初中郑素欢老师和宁围初中张慧芳 老师作了初中语文课堂展示。 这些课堂展示有的优美动听,展现 了语言的优美;有的功底扎实,对生字的 教学令人印象深刻;还有的联系当前热 点新闻,教导学生思考、辨别新闻的真 伪,新颖别致。浙江省特级教师金明东、 阮长海以及区教研室教研员等对老师们 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肯定。 来自城区、宁围、闻堰三地学校的语 文教研组长、教学骨干参加了本次活动。 ■记者 冯益华 通讯员 郭亚萍 许羿 朱琼英 10 月 20 日,由城区教育管理中心、宁 围中心学校和闻堰中心学校联合主办的 “城区 · 宁围 · 闻堰‘三城教育’战略合作暨 名师名课系列研讨活动”在高桥小学举 行,三地正式吹响组团发展的“集结号”。 萧山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吴波, 副局长夏国良,城厢、北干、新塘、蜀山、宁 围、闻堰六街道分管教育的领导出席会 议。城区教育管理中心主任倪柏根就“三 城教育”战略合作的背景、愿景与行动作 简要介绍。 据了解,当前萧山教育已经进入由高 均衡为发展目标,到以高品质为价值取向 的新时期。城区、宁围、闻堰“三城”地域 面积近180平方公里,现有专任教师5627 名,在校学生近 8 万人,25 所学校与北京、 杭州等名校结成战略合作伙伴,教育体量 大、发展先、品质优。近年来,“三城”在教 育局的引领和当地街道党委政府的关心 支持下,呈现出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的发展态势,近期我区引进的区外名校名 园,全部落户在“三城”,可以说是我区教 育的高地。 本次战略合作项目的启动,是“三城 教育”为贯彻落实区教育局“打造大城区, 接轨主城区”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加强合 作和交流,共同探索学科教学艺术及规 律,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一次 新探索、新行动。“三城“教育人在经过前 期缜密调研与论证的基础上,以“地域文 化、学校结构、师生团队、教育品牌”等基 于教育高均衡发展的结构性差异为基点, 以校际“优势互补、短板互助、联动互进、 多元发展”为联合发展的价值取向,以“机 制文化、团队文化、品牌文化”共建共融共 创共享为行动项目,紧密集合在一起,将 进一步统筹打造萧山教育的新高地、新名 片。 目前,“三城教育”已制定三年行动规 划,重点将从“机制共建,三城统筹,搭建 城乡均衡发展的互助平台;站室共融,合 作共享,创建师生高位发展的快速通道; 项目共创,资源共享,打造三城合作教育 的品牌文化”这三个维度开展全方位、立 体式、多渠道的战略合作。此外,“三城教 育”还将着力打造优化培植育“三名” 名师、名校、名生。通过先行先试紧密联 系与依托“新学校研究、新课程建设、新范 式教研、新教育推进”区域课改四大项目, 寻找名校打造最适切、名师成长最适合、 名生成才最适宜的可行性路径,为成就名 校云集、名师荟萃、名生璀璨的教育理想 而发力。 区教育局副局长夏国良对“三城教 育”的组团发展寄予厚望。夏国良说,“三 城”的位置是萧山接轨杭州主城区的桥头 堡,希望“三城”在缔结战略合作关系后能 推动管理水平提升,教师水平和学生综合 素养提升,达到共赢的目的,成为萧山教 育接轨杭州主城区的“桥头堡”。 启动仪式上,“三城”名师同台演绎, 弄潮课改,尽显风采,获得浙江省特级教 师金明东和与会 300 多名听课教师的一致 好评。随后,特级教师金明东作了专题报 告。据悉,像这样的名师名课活动在本学 期将进行 6 个专场,涉及语文、数学、科学 等多个学科。其他如教育高端峰会、校长 管理沙龙、学术领衔计划、名优站室助推 正在安排之中。 城区 · 钱江世纪城宁围 · 湘湖新城闻堰 “三城教育”吹响组团发展“集结号”

Transcript of WEEKLY 教育周刊 B8 -...

2015年10月-2016年7月

探索阶段

名校培育计划

●教育高端峰会:定期邀请知名教育专家与校长举办大型学术报告会。●校长管理沙龙:开展区域校长管理论坛,每学期各举行1-2场,各辅导学校轮流承办。

名师培育工程

名生培育行动

●学术领衔计划:成立各学科学术专业委员会以及学科大组教研中心,组建三城教育名师人才库。●名优站室助推:依托校长工作坊、特级教师工作站、名师工作室定期开展专业研训。●名师名课研讨:以学科专场的形式,举行名师课堂展示、专家点评与专题报告系列活动。

●德育工作论坛:成立三城教育模范班主任工作室,定期召开区域学校德育与班主任工作论坛,推广育人经验,提升德育实效。●课程建设研讨:成立三城教育课程改革建设研究中心,深化基础教育课改。●校际游学通道:建立学生互访机制,加大师生校际交流的频次与力度,促进经验的推广、特色的辐射。

名校培育计划

●探讨新课程背景下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教师考核评价与绩效制度。●以区域内外名校为基地,开展干部挂职交流,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后备干部培养制度。

名师培育工程

●成立三城教师发展学校,统筹区域内外名优教师资源,多渠道创设教师专业成长的研修平台。●在资源通用、名师共享的基础上,实践三城统筹下师资交流机制的探索,搭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互通互助平台。

拓展阶段 2016年8月-2017年1月

名生培育行动

●收集学校德育与班主任心得,编印《三城育人心语》,推广育人经验,提升德育实效。●充分利用各校的特色资源,打通学生之间游学的通道,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活动天地。

完善阶段2017年2月-2017年12月

在近三年的探索、拓展实践之后,及时总结名校培育计划、名师培育工程、名生培育行动等工作经验,寻找不足,研究对策,完善原有方案,以促使各校教师的专业水平继续得以快速发展,使各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得以最大发挥,从而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教育周刊 BBB888XIAOSHAN DAILY

WEEKLY2015年10月26日 星期一 总第435期

执行主编:朱颖华责任编辑:冯益华电 话:83518281

PAT家长会(萧报教育)

我国语文教育的问题主要存在

于课程层面。语文教育改革关注的

主要是教学层面的问题,比如如何

改革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

学,很少从课程论层面去反思语文

课程的症结所在。其实,语文的问

题更主要的是存在于课程层面上,

诸如课程形态设计不合理,课程内

容不成体系,课程重点取向失当,课

程教材编写不够合理等。

作为一种社会交际工具,“语

文”的核心功能在于能够熟练“运

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参与社会交

际。但是,我国语文课程将大量时

间消耗在文本解读上,文本解读式

的课程形态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社

会交际能力的诉求是不对称的。语

文课程应该对接现代社会对本课程

的诉求,建构“理解”和“运用”并重,

并且朝向“运用”的课程形态。

现代语文课程的一大问题是混

淆了“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这两

个不同的概念。“课程”与“教学”是

有区别的。课程决定教育的方向和

内容,规定“教什么”,而教学是教育

的过程或手段,它决定“怎样教”;课

程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

外预设好了的,而教学过程是忠实

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简单地

说,课程内容就是指“教什么”,而教

材内容是指“用什么来教”。

当下,很多语文老师是把“教材

内容”当成了“课程内容”,所以语文

课上完,学生留下的多是教材内容

的痕迹,而不是语文课程内容的痕

迹。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选择

的课文内容是可以不确定的。因为

这些课文不属语文课程内容,课文

只是学语文的“例子”,是可以替代

的。我们可以用这一篇课文来教这

些语文知识、方法,也可以换一篇课

文来教这些语文知识、方法。但现

在我们在教学研究时把重点落在教

材内容上,而不是落在教材所承载

的课程内容上。

教师的角色定位应该是这门课

程内容的执行者,他所承担的应该

是“怎样教”的任务,至于“教什么”,

理应是在教这门课程前就已有明确

规定,或由课程制定者和专家选择

给出,或由教材编写者通过教材具

体呈现。但是我们的语文课程现状

恰恰是将专业要求极高的课程内容

的选择权交给了教师,每篇课文“教

什么”需要每个语文教师自己去决

定、去选择。

优秀教师通过多年的探索,形

成了自己的语文课程内容体系,尽

管是经验化的,但有可能比较符合

儿童语文学习规律;大部分有经验

的教师能够自觉或不自觉地认识

“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的区别,

知道语文课不应该是教课文,而应

该用课文来教语文,所以备课钻研

教材时重点关注课文中“课程内容”

的挖掘,但是所挖掘的“课程内容”

往往是零散、随意的,没能形成结构

化的课程内容体系;相当部分教师

包括大多数入职教师由于对语文

“课程内容”认识肤浅,难以区分“教

材内容”和“课程内容”,甚至误将

“教材内容”当成语文课的主要目

标,课堂教学中大量时间花费在了

文本内容的梳理和思想情感的感悟

上了,这样的语文课其语文“含量”

当然很低,学生上完语文课收获的

就是课文情节内容,这样的语文课

上和不上也就没有多少差别了。

在我看来,语文课堂应该要注

重“三个得”,即得意、得言、得法。

“得意”为径,从文本的语言文字入

手,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得言”为

纬,领会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文字阐

述表达情感的,落实言语形式的训

练;“得法”融入其间,注重学习方法

和能力的培养。

多点“课程意识”实现语文课堂转型和升级

浙江省特级教师、绍兴市柯桥区实验小学校长金明东——

专家点评:是我心目中传统语文低段中的佼佼者,一个字——美。非常欣喜看到老师认真的板书和板画。板书一笔一划写过去,孩子的思维是跟随老师的板书在同步进行的。我们语文教师要守住我们的教学根据地,一堂课的板书设计好了,这堂课就基本形成了。板书、板画带着老师的情感和温度,是有生命力、情感和力度的。

高桥金帆实验学校方卫卫执教:《纸船和风筝》

宁围初中张慧芳执教李清照的《武陵春》

专家点评:张老师让学生听写猜读诗歌内容,在纠错字的过程中,通过“以诗解诗”的方法,感悟李清照浓厚的愁情,走近李清照其人以及她的婉约词风,一堂课听写开始背诵结束,大象无形,不经意间高效完成了诸多教学内容。

闻堰初中陈颖执教《小圣施威降大圣》

专家点评:陈老师的心中有文、有人,课堂紧扣文体特色,围绕情节分析,有强烈的读文意识、语言意识。

宁围小学王黎燕执教《白公鹅》

专家点评:实——这是我对这堂课最大的感受。比较性阅读在常态的语文课中运用较少,它涉及到语文学习中的一种方法:比较。这堂课的第一环节四道关于《白鹅》的判断题,很好地关注了语言文字的训练,融入了浓浓的语文味儿。让学生既经历了复习,也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新课进行了铺垫,让人惊叹、佩服、欣喜!

闻堰镇小张丽娟执教《群文:“反转”新闻一组》

专家点评:新闻导学课,一个字——新。这堂课是语文课程中的一类课:语文知识性拓展课程。这样的课堂,充满激情,对于一个人智慧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感谢张老师的“拓荒”,让在座的老师都得到了启发和借鉴。我们语文老师要有课程意识,课程往往不是一节课,是一种语文教学的拓展和延伸!让学生从学习取向转向成长取向。

朝晖郑素欢执教《香菱学诗》

专家点评:郑老师对教材的解读独具慧眼,她突破名家以“苦”解读香菱的窠臼,而将之还原为彼时欢乐徜徉于诗歌乐园的慧心女子,对教材的处理可谓独具匠心。而她授课的不拘一格还在于,课前她让学生自学质疑,课堂上她将学生问题有梯度地排列,再予以恰到好处的高妙引领,课堂气氛民主开放。郑老师解读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文本,关注学生需求、关注学生阅读体验,关注学生生命发展走向,课堂充满人文关怀。

“美”、“实”、“新”——三地名师课堂展示获专家一致好评

■通讯员 郭亚萍 许羿 朱琼英

10月21日至22日,在城区教育管理中心、宁围中心学校、闻堰中心学校精心组织安排下,三地名师名课系列研讨活动之小学语文专场、初中语文专场分别在高桥小学和朝晖初中举行。

来自城区高桥金帆实验学校的方卫卫老师、宁围小学王黎燕老师、闻堰镇小张丽娟老师进行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名师课堂展示。来自闻堰初中的陈颖老师、

朝晖初中郑素欢老师和宁围初中张慧芳老师作了初中语文课堂展示。

这些课堂展示有的优美动听,展现了语言的优美;有的功底扎实,对生字的教学令人印象深刻;还有的联系当前热点新闻,教导学生思考、辨别新闻的真伪,新颖别致。浙江省特级教师金明东、阮长海以及区教研室教研员等对老师们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肯定。

来自城区、宁围、闻堰三地学校的语文教研组长、教学骨干参加了本次活动。

■记者 冯益华通讯员 郭亚萍 许羿 朱琼英

10月20日,由城区教育管理中心、宁围中心学校和闻堰中心学校联合主办的

“城区·宁围·闻堰‘三城教育’战略合作暨名师名课系列研讨活动”在高桥小学举行,三地正式吹响组团发展的“集结号”。

萧山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吴波,副局长夏国良,城厢、北干、新塘、蜀山、宁围、闻堰六街道分管教育的领导出席会议。城区教育管理中心主任倪柏根就“三城教育”战略合作的背景、愿景与行动作简要介绍。

据了解,当前萧山教育已经进入由高均衡为发展目标,到以高品质为价值取向的新时期。城区、宁围、闻堰“三城”地域面积近180平方公里,现有专任教师5627

名,在校学生近8万人,25所学校与北京、杭州等名校结成战略合作伙伴,教育体量大、发展先、品质优。近年来,“三城”在教育局的引领和当地街道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呈现出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发展态势,近期我区引进的区外名校名园,全部落户在“三城”,可以说是我区教育的高地。

本次战略合作项目的启动,是“三城教育”为贯彻落实区教育局“打造大城区,接轨主城区”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加强合作和交流,共同探索学科教学艺术及规律,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一次新探索、新行动。“三城“教育人在经过前期缜密调研与论证的基础上,以“地域文化、学校结构、师生团队、教育品牌”等基于教育高均衡发展的结构性差异为基点,以校际“优势互补、短板互助、联动互进、

多元发展”为联合发展的价值取向,以“机制文化、团队文化、品牌文化”共建共融共创共享为行动项目,紧密集合在一起,将进一步统筹打造萧山教育的新高地、新名片。

目前,“三城教育”已制定三年行动规划,重点将从“机制共建,三城统筹,搭建城乡均衡发展的互助平台;站室共融,合作共享,创建师生高位发展的快速通道;项目共创,资源共享,打造三城合作教育的品牌文化”这三个维度开展全方位、立体式、多渠道的战略合作。此外,“三城教育”还将着力打造优化培植育“三名”——名师、名校、名生。通过先行先试紧密联系与依托“新学校研究、新课程建设、新范式教研、新教育推进”区域课改四大项目,寻找名校打造最适切、名师成长最适合、名生成才最适宜的可行性路径,为成就名

校云集、名师荟萃、名生璀璨的教育理想而发力。

区教育局副局长夏国良对“三城教育”的组团发展寄予厚望。夏国良说,“三城”的位置是萧山接轨杭州主城区的桥头堡,希望“三城”在缔结战略合作关系后能推动管理水平提升,教师水平和学生综合素养提升,达到共赢的目的,成为萧山教育接轨杭州主城区的“桥头堡”。

启动仪式上,“三城”名师同台演绎,弄潮课改,尽显风采,获得浙江省特级教师金明东和与会300多名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随后,特级教师金明东作了专题报告。据悉,像这样的名师名课活动在本学期将进行6个专场,涉及语文、数学、科学等多个学科。其他如教育高端峰会、校长管理沙龙、学术领衔计划、名优站室助推正在安排之中。

城区·钱江世纪城宁围·湘湖新城闻堰

“三城教育”吹响组团发展“集结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