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rsion 4 手冊-104 10...

174
中華民國國際關係學會 2015 年會暨第八屆學術研討會 新面貌或是舊故事?: 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重組下的國際格局 New Story or More of the Same? The International Order in the Face of Geopolitical and Geo-economic Restructuring 會議手冊 主辦單位:中華民國國際關係學會、國立成功大學政治學系 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 間:2015 10 24 日(星期六) 點:國立成功大學力行校區社會科學院大樓及綠建築 合辦單位: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臺南市政府新聞及國際關係處 補助單位:財團法人臺灣民主基金會、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 國立成功大學社會科學院、國立成功大學研究發展處 協辦單位:財團法人台北論壇基金會、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歐洲聯盟中心、財團法人二十一 世紀金基會

Transcript of version 4 手冊-104 10...

  • 中華民國國際關係學會 2015 年會暨第八屆學術研討會

    新面貌或是舊故事?: 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重組下的國際格局

    New Story or More of the Same?

    The International Order in the Face of Geopolitical and Geo-economic

    Restructuring

    會議手冊

    主辦單位:中華民國國際關係學會、國立成功大學政治學系

    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

    時 間:2015 年 10 月 24 日(星期六) 地 點:國立成功大學力行校區社會科學院大樓及綠建築

    合辦單位: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臺南市政府新聞及國際關係處

    補助單位:財團法人臺灣民主基金會、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

    國立成功大學社會科學院、國立成功大學研究發展處

    協辦單位:財團法人台北論壇基金會、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歐洲聯盟中心、財團法人二十一

    世紀金基會

  • 目錄 壹、中華民國國際關係學會簡介 ..................................................................................... 1

    貳、議事規則 ........................................................................................................................... 2

    参、中華民國國際關係學會 2015 年會暨第八屆學術研討會議程 ..................... 3

    肆、各場次發表論文摘要 ................................................................................................... 15

    Panel A-1 ................................................................................................................................... 16

    兩種全球民主理論之比較 .................................................................................................. 17

    從環境權入憲探討南韓環境政策之演變:以李明博執政時期為例 .............................. 18

    日本的戰略憂慮與 2015 年美日防衛合作指針 ................................................................ 19

    亞洲區域地緣經濟戰略的制度參數檢驗 .......................................................................... 21

    Panel B-1 ................................................................................................................................... 22

    AIIB 對歐美中三角關係的戰略影響 ................................................................................. 23

    中國與歐洲的多邊治理競合:從世界銀行到亞投行規則建制的初探 ............................. 24

    研析中國的 AIIB 戰略及其影響─以區域整合的角度為核心─ ....................................... 25

    Panel C-1 ................................................................................................................................... 26

    從孟加拉灣到阿拉伯海:中印博奕之地緣政治分析 ...................................................... 27

    中國大陸對拉丁美洲的財經外交:地緣政治經濟學的觀點 .......................................... 28

    中國大陸「一帶一路」在歐亞大陸之戰略意涵及俄羅斯之回應 .................................. 29

    Panel D-1 .................................................................................................................................. 30

    台印合作:戰略三角理論之適用性 .................................................................................. 31

    論亞太國家政府績效管理 .................................................................................................. 32

    角色理論與外交決策分析:以越南對中政策為例 .......................................................... 33

    Panel E-1 ................................................................................................................................... 34

    The Origins of U.S.-China-Taiwan Relations ....................................................................... 35

    Power Position and Taiwan Policy: How Beijing Responds to Taipei’s Stimuli During

    the Jiang Zemin and Hu Jintao Periods ................................................................................ 36

    How Does China Become Assertive? Examing Ching's Foreign Policy Chang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ross-Strait Relations ................................................................................. 37

    Panel F-1 ................................................................................................................................... 38

    Decentralization of Chineseness: The Making of the Mainland Chinese Community in

    Cambodia .............................................................................................................................. 39

    變遷中的伊斯蘭教對馬來西亞政治的影響與發展 .......................................................... 40

  • 緬甸政治的變與不變:從政治結構變遷分析 .................................................................. 41

    民主能否建構共同體?東協成員國雙邊衝突之分析(1990-2012) .................................. 42

    Panel G-1 .................................................................................................................................. 43

    第二次安倍政權開發協力大綱之下的對東南亞經濟合作:以菲律賓、越南為例 ....... 44

    日本 FTA 外交戰略的國際政治經濟分析—TPP 與 RCEP 的選擇 ................................. 45

    新瓶裝舊酒?日本國家創新體系的重組 .......................................................................... 46

    Panel H-1 .................................................................................................................................. 47

    南海衝突的三個層次分析 .................................................................................................. 48

    分化聯盟戰略的理論與實踐:以中國對美澳聯盟關係為例 .......................................... 49

    中國與澳洲在大洋洲區域的外交競逐:以對斐濟的外交援助為例 .............................. 50

    Panel I-1 .................................................................................................................................... 51

    議題聯結與我國處理海洋衝突之決策行為:以「廣大興 28 號漁船」事件為例 ......... 52

    2015 巴黎氣候協議談判下的國際格局 ............................................................................. 53

    Panel J-1 .................................................................................................................................... 54

    反思歐盟食安問題暨其治理規範:非傳統安全的觀點 .................................................. 55

    英國卡麥隆政府對歐政策(2010-2015)之分析 .................................................................. 56

    卡麥隆聯合政府下的英國外交政策:遵循舊傳統抑或找尋新方向?........................... 57

    British Foreign Policy under Cameron-led Coalition Government: Following Conservative

    Traditions or Pursuing a New Direction? ............................................................................. 57

    Panel K-1 .................................................................................................................................. 58

    全球天下觀‐由平面到球型的國際秩序治理與變遷 ......................................................... 59

    朝貢關係本質:明中國與安占爭戰之處理政策 .............................................................. 60

    韜光養晦的終結?漢文帝到漢武帝對匈奴政策之轉變 .................................................. 61

    Panel L-1 ................................................................................................................................... 62

    低碳城市建構決策過程中公民參與機制建立-國際成功案例比較 ................................. 63

    懷璧其罪?:以金門作為地緣政治之分析對象時的理論意義 ......................................... 64

    國際關係歷史社會學中的全球化理論爭論:時代精神或是時事諷刺劇? ................... 65

    選舉與和平?選舉競爭程度、聽眾成本與國家間衝突 .................................................. 66

    Panel A-2 ................................................................................................................................... 67

    恐怖主義理論的分析層次:個人、組織與國家 .............................................................. 68

    政治模擬研究法初探--以戰略三角理論之檢証為例 ........................................................ 69

    歐洲主要國家安全政策的分殊與趨同 .............................................................................. 70-1

  • Panel B-2 ................................................................................................................................... 71

    中國石油外交的戰略思維 .................................................................................................. 72

    哈薩克對中國地緣戰略之意涵 .......................................................................................... 73

    新古典地緣政治理論的再起:以中共「一帶一路」地緣政治經濟戰略布局為例 ....... 74

    Panel C-2 ................................................................................................................................... 75

    台灣對外區域貿易協定形成之雙層賽局─以台美 TIFA 與兩岸 ECFA 為例 ................. 76

    南韓經貿政策與 FTA 策略之分析 ..................................................................................... 77

    地緣經濟重組下的國際格局-古巴政經決策簡析 ............................................................. 78

    中國的共同發展戰略加速參與東協整合 .......................................................................... 79

    Panel D-2 .................................................................................................................................. 80

    國際脈絡下「一個中國」的實踐進程:兩岸權力關係的角力、翻轉與重組 ............... 81

    高雄市兩岸交流策略與城市行銷效益 .............................................................................. 82

    臺灣國族身份與南海主權策略—兼論蔡英文政府的抉擇 .............................................. 83

    Panel E-2 ................................................................................................................................... 84

    Compliance and Conformity with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Ontological Clarification

    and the 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Regime .......................................................................... 85

    遲來正義或終極毀滅: 以新、舊人道干預主義分析北約於科索沃事件中矛盾之

    角色與其政治意象 .............................................................................................................. 87

    Panel F-2 ................................................................................................................................... 88

    台灣參與東協策略: 政策檢討與建議 ............................................................................... 89

    一帶一路戰略下的中國與泰國 .......................................................................................... 90

    南海問題的渾沌與治理 ...................................................................................................... 91

    中國大陸經濟外交對越南的影響:以南海問題為例 ...................................................... 92

    Panel G-2 .................................................................................................................................. 93

    田中角榮的政治思想與對美、對中外交政策構思 .......................................................... 94

    日本防衛政策中內閣法制局的角色 .................................................................................. 95

    日本安倍晉三內閣與新安保法制化 .................................................................................. 96

    琉球/沖繩認同的形成與發展─琉球地區的「自己意識/自我認同的形成」觀點.......... 97

    Panel H-2 .................................................................................................................................. 98

    變遷中的東北亞新經濟秩序:陸韓軸心 vs.美日 TPP .................................................... 99

    形塑東亞區域整合:建構 2015 年東協共同體的“3C”安全文化國關理論 .................... 100

    兩大之間難為小?南韓朴槿惠政府之對美及對中政策初探 ............................................. 100-1

    北京對「核心利益」之論述:東亞區域秩序重塑? ......................................................... 100-2

  • Panel I-2 .................................................................................................................................... 101

    網路恐怖主義與網路反恐 .................................................................................................. 102

    超越地緣的新戰略:國家資安戰略初探 ............................................................................. 103

    網路安全對國家安全之重要性:以台灣的網路安全為例 .............................................. 104

    一帶一路地緣經濟安全探討 .............................................................................................. 105

    Panel J-2 .................................................................................................................................... 106

    恐懼、安全治理與歐盟的邊境管理 .................................................................................. 107

    歐盟非傳統安全政策-以地中海污染防治為例 ................................................................. 108

    歐盟共同移民政策的發展與實踐:新制度主義的視角 ..................................................... 109

    小國非傳統安全研究與芬蘭氣候政策發展 ...................................................................... 110

    Panel K-2 .................................................................................................................................. 111

    東亞朝貢體系的實證檢驗:朝鮮的案例研究 1618-1637 ................................................ 112

    天下秩序下的國際秩序:唐與吐蕃和親、會盟案例的意義初探 .................................. 112-1

    初探中國近代戰爭資料庫的建立:以清朝為例 .............................................................. 112-2

    Panel L-2 ................................................................................................................................... 113

    朝貢的名實與朝貢之外的東亞:遼宋時期案例考察 ...................................................... 114

    「斷腕」:能力對比落差情境下的劣勢國戰略——以夫椒之戰為例............................. 115

    春秋戰國時代的系統戰爭:一個新古典現實主義的世界(初稿) .................................... 116

    Panel A-3 ................................................................................................................................... 117

    戰略文化研究與國際關係理論 .......................................................................................... 119

    悲劇溯源:全球與區域層次辯證下的攻勢現實主義 ...................................................... 120

    盧梭的矛盾―初探戰爭權利與永久和平間之張力 .......................................................... 121

    巨龍出海?從古典海權理論檢證中共當代海權作為 ...................................................... 122

    Panel B-3 ................................................................................................................................... 123

    邊界衝突對國家貿易互動之影響:以印度和中國的情況為例 ...................................... 124

    解釋中國大陸在非洲投資的政治風險與對策:內戰、徵收與經濟改革....................... 125

    Panel C-3 ................................................................................................................................... 126

    援助在國內衝突中角色之探討 .......................................................................................... 127

    雙邊投資協定與國際衝突:1950-2010 ......................................................................... 128

    從援外理論解析歐盟紓困希臘主權債務危機的挫折 ...................................................... 129

    Panel D-3 ....................................................................................................................................... 130

    Taiwan’s New Strategic Alternative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 Offensive Realist

    Understanding ....................................................................................................................... 131

  • Taiwan’s strategic value in the US-China-Taiwan triangular relationship ........................... 133

    Trading Avay Taiwan: Strategically Ill Advised, Politically Untenable ............................. 133-1

    Panel E-3 ................................................................................................................................... 134

    此路不通? 印度視野下的「一帶一路」 ........................................................................... 135

    「一帶一路」對南亞地緣政治的衝擊:中、印、巴戰略三角關係探析....................... 136

    轉變中的俄印關係──俄羅斯的觀點 .............................................................................. 137

    莫迪政府對美國「亞洲再平衡」政策回應之初探 .......................................................... 138

    Panel F-3 ................................................................................................................................... 139

    美國中東盟友的中國夢:論以色列、中國、美國的戰略三角關係 .............................. 140

    無霸權領導的建制與跨國社會化:東協人權建制的形成與挑戰 .................................. 141

    Panel G-3 .................................................................................................................................. 142

    中東海灣區域三角結構關係研究初探(2011-2015 年):區域三角結構模式的提出 .. 143

    德國對外角色與對外政策-以利比亞內戰與烏克蘭危機為例 ...................................... 144

    探討 2015 年中俄首次在地中海與日本海舉行聯合演習之戰略圖謀............................. 145

    Panel H-3 .................................................................................................................................. 146

    從「人類安全」角度看地中海難民船船難與《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之適用* ............. 147

    海洋法與現代海洋奴隸制度 .............................................................................................. 147-1

    海洋法與海上言論自由 ...................................................................................................... 147-2

    Panel I-3 .................................................................................................................................... 148

    近代中國對島礁主權的認識與實踐:以清代牡丹社與東沙島主權爭議為例 ............... 149

    中國文化與中國對外行為:「濟弱扶傾」的實證檢驗倡議 ............................................. 150

    文明研究與「後西方國際關係」的可能性 ...................................................................... 152

    Panel J-3 .................................................................................................................................... 153

    美中權力轉移?何時轉?如何轉?-南海摩擦映照下的亞太安全形勢 ......................... 154

    中共東海防空識別區法理基礎分析 .................................................................................. 155

    軍用機器人與正義戰爭傳統 .............................................................................................. 156

    中國與日本軍事權力發展現況與對區域安全之影響 ...................................................... 157

    伍、成大校區地圖 ................................................................................................................. 159

    陸、臺南大阪直航啟飛 ............................................................................................................... 159

  • 1

    壹、中華民國國際關係學會簡介

    國際關係學是二十世紀興起的新興學門,隨著全球化與國際學術的發展,國際關係學門

    的重要性與日俱增,特別在東亞區域,伴隨東亞整合與經濟發展,國際關係學門更是備受關

    注,各大學紛紛成立國際關係學院或科系,以強化國際關係的學術研究與專業發展。

    臺灣身為國際社會一分子,從產業結構與國際聯繫層面言之,應該是一個相當國際化的

    社會,甚至掌握國際脈動就是臺灣的出路與發展。然而,臺灣雖然在民主化與本土化層面日

    漸展開,卻並未同時重視掌握全球化影響下的國際脈動,使得臺灣與國際和東亞社會出現無

    法有效接軌的現象。

    有鑑於此,我們成立「國際關係學會」以扮演學術平臺的角色,作為提供國內國際關係

    學者與科系彼此之間的溝通橋樑、與國際相關學會與會議活動的聯繫管道、推動國際關係學

    術發展與研究討論的論壇場所、以及促進國際關係教學研究與教育推廣的整合機制。我們相

    信「國際關係學會」的成立能夠促進國內國際關係學門的維繫與創新,進一步培養更專業、

    更優秀的國際關係學術研究人員與環境。

    本學會以推動國際關係研究為宗旨,將集結國內外教授和研究國際關係為主的學者、學

    習並熱愛研究國際關係的學生,以及對國際關係研究有貢獻之人士,秉持著促進此學門之發

    展與創新的理念,扮演學術研究與政策分析之平臺,且冀望在當前臺灣於全球化與本土化交

    錯衝擊之下,能夠對於加強臺灣與國際接軌有所貢獻,並提昇我國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中華民國國際關係學會」經內政部 96 年 07 月 26 日臺內社字第 0960116907 號函准設立,並於 96 年 9 月 8 日正式成立。第一屆-會長:林碧炤、秘書長:楊永明、財務長:林文程。第二屆-會長:林碧炤、秘書長:宋學文、財務長:林文程。第三屆-會長:包宗和、副會長:吳玉山、秘書長:甘逸驊、財務長:左正東。第四屆-會長:楊永明、秘書長:何思慎、財務長:張登及。

    學會成立後每年舉辦學術研討會,由國內國際關係領域相關學系與學會共同主辦,第 1 年由臺灣大學承辦,主題「臺灣與國際關係的新紀元」;第 2 年由中正大學主辦,主題:「國際新情勢與兩岸新紀元:機會與挑戰」;第 3 年由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承辦,主題:「理論與實務的對話」;第 4 年由淡江大學國際研究學院主辦,主題:「國關理論與全球發展」;第 5 年與中興大學共同主辦,主題:「全球變遷與興起中的國際秩序」。第 6 年與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及歐美研究所共同主辦,主題:「變動世界中的衝突與和平」。第 7 年與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共同主辦,主題為:「亞太政治經濟之轉型與挑戰」。今年則是與國立

    成功大學政治學系共同主辦,主題為:「新面貌或是舊故事?: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重組下

    的國際格局」

  • 2

    貳、議事規則

    歡迎參加「中華民國國際關係學會 2015 年會暨學術研討會」。為使本研討會順利進行,敬請注意下列事項: 一、 各場次發表與評論時間依論文篇數而定

    4 篇文章時,每篇文章發表 8 分鐘,評論 7 分鐘; 3 篇文章時,每篇文章發表 10 分鐘,評論 10 分鐘; 2 篇文章時,每篇文章發表 10 分鐘,評論 10 分鐘。

    二、 響鈴規則:

    於時限前 1 分鐘按鈴一響。 已達時限,按鈴兩響。 超過 1 分鐘,按鈴三響。

    三、 待所有講評結束後,開放現場討論時,每位提問者發言以 2 分鐘為限,每位發表

    人回應以 3 分鐘為限,請主持人負責掌控現場提問之流程。 四、進入會場後,請將行動電話保持關機或靜音模式,以利議事進行。

    文章篇數 發表人 評論人 Q&A 總時間

    4 篇 8×4 7×4 30 90

    3 篇 10×3 10×3 30 90

    2 篇 10×2 10×2 50 90

  • 3

    参、中華民國國際關係學會 2015 年會暨第八屆學術研討會議程

    時 間 Panel / 場地 104 年 10 月 24 日(星期六)

    09:30 │

    10:00 綠建築崇華廳 報 到

    10:00 │

    11:00 綠建築崇華廳

    開幕式 貴賓致詞 中華民國國際關係學會楊永明會長 韓國國際研究學會,金泰炫理事長 國立成功大學社會科學院許育典院長

    專題演講 講題:處於兩強間的戰略抉擇:樞紐、伙伴與避險 (Caught in Great Power Rivalry: Pivot, Partner, or Hedger) 主講人:吳玉山教授 (中研院政治所特聘研究員、台大政治系教授 )

    11:00 │

    12:30

    城市外交論壇 社科院大演講廳

    主持人: 宋學文(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教授) 與談人(以下依姓名筆劃排序):

    吳志中(東吳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劉世忠(臺南市政府副秘書長) 賴怡忠(台灣智庫副執行長) 顏建發(健行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副教授)

    11:00 │

    12:30

    Panel A-1

    80201

    A-1 國際關係理論(一) 主持人:梁文韜 (國立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1. 兩種全球民主理論之比較 發表人:梁文韜 (國立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評論人:孫國祥 (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副教授) 2. 從環境權入憲探討南韓環境政策之演變:以李明博執政時期為例 發表人:盛盈仙 (東海大學政治系兼任助理教授)

    評論人:孫國祥 (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副教授) 3. 日本的戰略憂慮與 2015 年美日防衛合作指針 發表人:郭育仁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副教授)

    評論人:飯田將史(日本防衛省防衛研究所主任研究官) 4. 亞洲區域地緣經濟戰略的制度參數檢驗 發表人:孫國祥 (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副教授) 評論人:郭育仁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副教授)

    11:00 │

    12:30

    Panel B-1

    80203

    B-1 中國大陸對外關係(一) 主持人:莫大華 (國防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1.亞投行(AIIB)對歐美中三角關係的戰略影響 發表人:林子立 (東海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

    評論人:張登及 (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 4

    2. 中國與歐洲的多邊治理競合:從世界銀行到亞投行規則建制的初探 發表人:邱昭憲 (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助理教授)

    評論人:張登及 (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3. 研析中國的 AIIB 戰略及其影響─以區域整合的角度為核心─ 發表人:宇都宮溪 (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評論人:王宏仁(國立成功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

    11:00 │

    12:30

    Panel C-1

    80205

    C-1 地緣政治經濟學 主持人:鄧中堅(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特聘教授) 1. 從孟加拉灣到阿拉伯海:中印博奕之地緣政治分析 發表人:蔡東杰 (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

    評論人:向駿(致理科技大學教授兼拉丁美洲經貿研究中心主任) 2. 中國大陸對拉丁美洲的財經外交:地緣政治經濟學的觀點 發表人:鄧中堅(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特聘教授)

    評論人:向駿(致理科技大學教授兼拉丁美洲經貿研究中心主任) 3.中國大陸「一帶一路」在歐亞大陸之戰略意涵及俄羅斯之回應 發表人:連弘宜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副教授)

    評論人:向駿(致理科技大學教授兼拉丁美洲經貿研究中心主任)

    11:00 │

    12:30

    Panel D-1

    80207

    D-1 東南亞與印度 主持人:趙文志(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副教授) 1. 台印合作:戰略三角理論之適用性 發表人:郭家瑾(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生)

    評論人:方天賜(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2. 論亞太國家政府績效管理 發表人:沈建中(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政府系訪問學者、臺北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評論人:方天賜(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3. 角色理論與外交決策分析:以越南對中政策為例 發表人:黃瓊萩 (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助理教授)

    評論人:趙文志(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副教授)

    11:00 │

    12:30

    Panel E-1

    D401

    E-1 英文場次(一) 主持人:徐斯勤(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1. The Origins of U.S.-China-Taiwan Relations. 發表人:陳一新 (淡江大學美洲研究所教授)

    評論人:林正義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 2. Power Position and Taiwan Policy: How Beijing Responds to Taipei’s Stimuli During the Jiang Zemin and Hu Jintao Periods 發表人:吳玉山、陳冠吾 (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生)

    評論人:林正義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

  • 5

    3. How Does China Become Assertive? Examining China's Foreign Policy Chang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ross-Strait Relations 發表人:張廖年仲 (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所助研究員)

    評論人:徐斯勤(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11:00 │

    12:30

    Panel F-1

    80103

    F-1 東南亞區域政經與社會變遷 主持人:顧長永(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教授) 1. Decentralization of Chineseness: The Making of the Mainland Chinese Community in Cambodia 發表人:陳世倫 (Shihlun Allen Chen, PhD, Anthropology, 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anoa)

    評論人:宋興洲(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 2. 變遷中的伊斯蘭教對馬來西亞政治的影響與發展 發表人:游雅雯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亞洲政策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評論人:宋興洲(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

    3. 緬甸政治的變與不變:從政治結構變遷分析 發表人:陳怡君、宋鎮照、王柏穎 (國立成功大學政經所博士、國立成功大學政經所教授、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 評論人:顧長永(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教授) 4. 民主能否建構共同體?東協成員國雙邊衝突之分析(1990-2012) 發表人:陳偉華 (政治大學外交學系博士候選人) 評論人:宋興洲(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

    11:00 │

    12:30

    Panel G-1

    80109

    G-1 日本政經 主持人:何思慎(輔仁大學日文系教授) 1. 第二次安倍政權開發協力大綱之下的對東南亞經濟合作:以菲律賓、越南為例發表人:石原忠浩 (國立政治大學日本研究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評論人:何思慎(輔仁大學日文系教授) 2. 日本 FTA 外交戰略的國際政治經濟分析—TPP 與 RCEP 的選擇 發表人:沈家銘 (京都大學法學研究科研究生)

    評論人:吳明上(義守大學大眾傳播學系教授) 3. 新瓶裝舊酒?日本國家創新體系的重組 發表人:林文斌 (嘉南藥理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副教授)

    評論人:吳明上(義守大學大眾傳播學系教授)

    11:00 │

    12:30

    Panel H-1

    綠建築第二會議

    H-1 美中與東亞(一) 主持人:劉必榮 (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1. 南海衝突的三個層次 發表人:劉必榮 (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評論人:林若雩(淡江大學東協研究中心主任 暨 亞洲研究所副教授) 2. 分化聯盟戰略的理論與實踐:以中國對美澳聯盟關係為例

  • 6

    發表人:陳麒安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韓國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評論人:陳仲志(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3. 中國與澳洲在大洋洲區域的外交競逐:以對斐濟的外交援助為例 發表人:黃恩浩、陳仲志(澳洲墨爾本大學社會暨政治科學院榮譽研究員、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評論人:陳麒安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韓國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11:00 │

    12:30

    Panel I-1

    綠建築第三會議

    I-1 海洋與環境安全 主持人:甘逸驊(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1. 議題聯結與我國處理海洋衝突之決策行為:以「廣大興 28 號漁船」事件為例 發表人:戴政龍、張忠銘 (亞太安全治理研究會籌備處執行長、國防大學戰略與國際事務研究所研究生)

    評論人:王冠雄(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 2. 2015 巴黎氣候協議談判下的國際格局 發表人:曾維國 (陸軍軍官學校政治學系助理教授)

    評論人:王冠雄(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

    11:00 │

    12:30

    Panel J-1

    80101

    J-1 歐盟與非傳統安全(一) 主持人:羅至美(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 1. 反思歐盟食安問題暨其治理規範:非傳統安全的觀點 發表人:譚偉恩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助理教授)

    評論人:鍾志明(南華大學歐洲研究所副教授) 2.英國卡麥隆政府對歐政策(2010-2015)之分析 發表人:黃琛瑜 (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

    評論人:鍾志明(南華大學歐洲研究所副教授) 3. 卡麥隆聯合政府下的英國外交政策:遵循舊傳統抑或找尋新方向? 發表人:張心怡 (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副教授兼主任)

    評論人:羅至美(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

    11:00 │

    12:30

    Panel K-1

    D 501

    K-1 東亞朝貢體系的理論檢證 主持人:林文程教授(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 1. 全球天下觀-由平面到球型的國際秩序治理與變遷 發表人:陳欣之 (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

    評論人:蘇宏達(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2. 朝貢關係本質:明中國與安占爭戰之處理政策 發表人:鄭永常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

    評論人:蘇宏達(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3. 韜光養晦的終結?漢文帝到漢武帝對匈奴政策之轉變 發表人:唐欣偉 (文化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評論人:林文程教授(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

    11:00 │ Panel L-1

    L-1 國關理論(四)

  • 7

    12:30 綠建築第四會議

    主持人:林泰和(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 1. 低碳城市建構決策過程中公民參與機制建立-國際成功案例比較 發表人:劉淑華 (東海大學政治系博士生)

    評論人:李俊毅(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2. 懷璧其罪?:以金門作為地緣政治之分析對象時的理論意義 發表人:劉名峰 (國立金門大學閩南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評論人:李俊毅(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3. 國際關係歷史社會學中的全球化理論爭論:時代精神或是時事諷刺劇?發表人:郭雪真 (陸軍官校政治系助理教授)

    評論人:郭祐輑(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 4. 尋找聽眾成本:選舉競爭與國際衝突,1975—2006 發表人:陳政宜、張文揚 (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生、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助理教授)

    評論人:童涵浦(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 12:30 │

    14:00

    中華民國國際關係學會會員大會(綠建築地下 1 樓會議室 ) 午 餐

    14:00 │

    15:30

    Panel A-2

    80201

    A-2 國際關係理論(二) 主持人:宋學文(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教授) 1. 恐怖主義理論的分析層次:行為者、組織與國家 A Level Analysis of Theories of Terrorism: Agent, Organization and State 發表人:林泰和(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

    評論人:翁明賢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 2.歐洲主要國家安全政策的分殊與趨同 發表人:甘逸驊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評論人:林泰和 (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 3.政治模擬研究法初探--以戰略三角理論之檢証為例 發表人:邵軒磊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助理教授)

    評論人:甘逸驊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14:00 │

    15:30

    Panel B-2

    80203

    B-2 地緣戰略 主持人:林碧炤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教授) 1. 中國石油外交的戰略思維 發表人:趙俊筌 (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行銷與消費行為研究所佐理研究員)

    評論人:蔡育岱(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教授) 2. 哈薩克對中國地緣戰略之意涵 發表人:吳雪鳳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副教授)

    評論人:蔡育岱(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教授) 3. 新古典地緣政治理論的再起:以中共「一帶一路」地緣政治經濟戰略布局為例發表人:莫大華 (國防大學政治系教授)

  • 8

    評論人:林碧炤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教授)

    14:00 │

    15:30

    Panel C-2

    80205

    C-2 區域貿易與整合 主持人:辛翠玲 (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教授兼主任) 1. 台灣對外區域貿易協定形成之雙層賽局─以台美 TIFA 與兩岸 ECFA 為例 發表人:蒙志成、許嘉軒 (國立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暨政治經濟所助理教授、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所碩士生) 評論人:譚偉恩(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助理教授) 2. 南韓經貿政策與 FTA 策略之分析 發表人:宋興洲、盧國益 (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東海大學政治系博士候選人)評論人:辛翠玲 (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教授兼主任) 3.地緣經濟重組下的國際格局 - 古巴政經決策簡析 發表人:龔建華 (致理科技大學 拉丁美洲經貿研究中心研究員)

    評論人:陳小雀(淡江大學美洲研究所教授) 4. 中國的共同發展戰略加速參與東協整合 發表人:鄧克禮 (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生、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兼任講師)

    評論人:王群洋(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副教授)

    14:00 │

    15:30

    Panel D-2

    80207

    D-2 兩岸關係 主持人:廖達琪 (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1. 國際脈絡下「一個中國」的實踐進程:兩岸權力關係的角力、翻轉與重組 發表人:陳重成 (銘傳大學新聞學系副教授)

    評論人:王嘉州(義守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系教授) 2. 高雄市兩岸交流策略與城市行銷效益 發表人:王嘉州、吳羿盈 (義守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系 教授、學生) 評論人:廖達琪(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3. 國族身份認同與南中國海主權爭端—臺灣的抉擇 發表人:倪世傑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國立虎尾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兼任講師)

    評論人:王嘉州(義守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系教授)

    14:00 │

    15:30

    Panel E-2

    D401

    E-2 英文場次(二) 主持人:包宗和(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1.Compliance and Conformity with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Ontological Clarification and the 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Regime 發表人:森亞博 (Lecturer, IAD, Ming Chuan University; PhD Candidate,GIIASS, TamkangUniversity) 評論人:包宗和(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2. Belated Justice or Utmost Destruction: Of NATO's Role as Paradox in Kosovo Event Through Traditional and New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ism and its Political Representation 發表人:Peter Chien-Yu, Kao; Alex Yi-Cheng, Chen (Graduate Institute of Strategic

  • 9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CCU; Graduate Institute of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CCU)

    評論人:鄧中堅(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特聘教授)

    14:00 │

    15:30

    Panel F-2

    80103

    F-2 東南亞區域綜合安全 主持人:曹雲華(中國大陸暨南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華僑華人研究院教授) 1.台灣參與東協策略: 政策檢討與建議 發表人:陳佩修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教授、台灣東南亞學會理事長)

    評論人:楊聰榮(台灣師範大學國際與僑教學院助理教授) 2. 一路一帶戰略下的中國與泰國 發表人:陳尚懋、林珮婷 (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教授兼系主任、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評論人:楊聰榮(台灣師範大學國際與僑教學院助理教授) 3. 南海問題的渾沌與治理 發表人:謝明勳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所博士)

    評論人:楊聰榮(台灣師範大學國際與僑教學院助理教授) 4. 中國大陸經濟外交對越南的影響:以南海問題為例 發表人:趙文志 (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副教授)

    評論人:曹雲華(中國大陸暨南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華僑華人研究院教授)

    14:00 │

    15:30

    Panel G-2

    80109

    G-2 日本政治 主持人:楊鈞池(國立高雄大學政治法律系教授) 1.田中角榮的政治思想與對美、對中外交政策構思 發表人:陳慧瑩 (育達科技大學應用日語系助理教授)

    評論人:李世暉(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副教授) 2. 日本防衛政策中內閣法制局的角色 發表人:吳明上 (義守大學大眾傳播學系教授)

    評論人:李世暉(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副教授) 3. 日本安倍晉三內閣與新安保法制化 發表人:林賢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副教授)

    評論人:楊鈞池(國立高雄大學政治法律學系教授) 4. 琉球/沖繩認同的形成與發展─琉球地區的「自己意識/自我認同的形成」觀點 發表人:比屋根亮太 (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生)

    評論人:楊鈞池(國立高雄大學政治法律學系教授)

    14:00 │

    15:30

    Panel H-2

    綠建築第二會議

    H-2 美中與東亞(二) 主持人: 林正義(中央研究院歐美所研究員) 1. 變遷中的東北亞新經濟秩序:陸韓軸心 vs. 美日 TPP 發表人:劉德海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評論人:蔡東杰 (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 2. 兩大之間難為小?南韓朴槿惠政府之對美及對中政策初探 發表人:盧業中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副教授)

  • 10

    評論人:劉德海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3. 形塑東亞區域整合:建構 2015 年東協共同體的“3C”安全文化國關理論 發表人:林若雩(淡江大學東協研究中心主任 暨 亞洲研究所副教授)

    評論人:劉德海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4. 北京對「核心利益」的論述:東亞區域秩序重塑? 發表人:周繼祥、劉振安 (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評論人:盧業中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副教授)

    14:00 │

    15:30

    Panel I-2

    綠建築第三會議

    I-2 網路與資訊安全 主持人:張心怡(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副教授兼主任) 1. 網路恐怖主義與網路反恐 發表人:周宗漢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博士生)

    評論人:張競(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 2. 超越地緣的新戰略:國家資安戰略初探 發表人:林穎佑 (聖約翰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評論人:張競(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 3. 網路安全對國家安全之重要性:以台灣的網路安全為例 發表人:曾于蓁 (義守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系博士後研究)

    評論人:張競(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 4. 一帶一路地緣經濟安全探討 發表人:陳玉珍 (文藻外語大學國際事務系助理教授兼系主任)

    評論人:張心怡(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副教授兼主任)

    14:00 │

    15:30

    Panel J-2

    80101

    J-2 歐盟與非傳統安全(二) 主持人:吳東野(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兼所長) 1. 恐懼、安全治理與歐盟的邊境管理 發表人:李俊毅 (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評論人:吳東野(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兼所長) 2. 歐盟非傳統安全政策-以地中海洋污染防制為例 發表人:卓忠宏 (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教授)

    評論人:孫國祥 (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副教授) 3.從敘利亞難民危機檢視歐盟共同庇護體系的發展與困境 發表人:陳蔚芳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講師,台灣大學兩岸暨區域統合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評論人:吳東野(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兼所長) 4.小國非傳統安全研究與芬蘭氣候政策發展 發表人:楊三億 (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所副教授)

    評論人:孫國祥 (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副教授)

    14:00 │

    Panel K-2

    D 501

    K-2 中國外交運籌的實踐 主持人:蘇宏達(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 11

    15:30 1. 天下秩序下的國際關係:唐與吐蕃和親、會盟案例的意義初探 發表人:張登及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評論人:蘇宏達(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2.東亞朝貢體系的實證檢驗:朝鮮的案例研究 1618-1637 發表人:楊仕樂(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副教授)

    評論人:蘇宏達(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3. 初探中國近代戰爭資料庫的建立:以清朝為例 發表人:平思寧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兼任助理教授)

    評論人:張文揚(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助理教授)

    14:00 │

    15:30

    Panel L-2

    綠建築第四會議

    L-2 歷史與國際關係(二) 主持人:林炫向(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1. 朝貢的「名」「實」與朝貢之外的東亞:遼宋時期案例考察 發表人:萬曉(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生)

    評論人:王宏仁(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 2. 「斷腕」:能力對比落差情境下的劣勢國戰略——以夫椒之戰為例 發表人:張逸帆 (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生)

    評論人:王宏仁(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 3. 春秋戰國時代的系統戰爭:一個新古典現實主義的世界 發表人:薛健吾 (國立政治大學東亞所助理教授)

    評論人:林炫向(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15:30 │

    16:00 茶 敘(社會科學大樓 1 樓中庭)

    16:00 │

    17:30

    Panel A-3

    80201

    A-3 國際關係理論(三) 主持人:張登及 (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1. 戰略文化研究與國際關係理論 發表人:巫穎翰 (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評論人:游智偉 (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 2. 悲劇溯源:全球與區域層次辯證下的攻勢現實主義 發表人:陳冠安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國際關係組碩士生) 評論人:張廖年仲 (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3. 盧梭的矛盾—初探戰爭權利與永久和平之張力 發表人:杜坤峰 (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研究所研究生) 評論人:張廖年仲 (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4. 巨龍出海?從古典海權理論檢證中共當代海權作為 發表人:滕昕雲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評論人:游智偉 (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 16:00 │

    17:30

    Panel B-3

    80203

    B-3 中國大陸對外關係(二) 主持人:鄭端耀 (康寧大學人文資訊學院院長)

  • 12

    1. 重新思考中印互動:福兮禍所伏的經濟發展與貿易合作 發表人:譚偉恩、金娜(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助理教授、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研究生) 評論人:莫大華 (國防大學政治系教授) 2. 解釋中國大陸在非洲投資的政治風險與對策:內戰、徵收與經濟改革 發表人:張文揚(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助理教授)

    評論人:莫大華 (國防大學政治系教授)

    16:00 │

    17:30

    Panel C-3

    80205

    C-3 國際政治經濟 主持人:蔡東杰 (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 1. 援助在國內衝突中角色之探討 發表人:平思寧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兼任助理教授)

    評論人:薛健吾 (國立政治大學東亞所助理教授) 2. 雙邊投資協定與國際衝突:1950-2010 發表人:湯智貿、蔡季廷(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台灣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

    評論人:薛健吾 (國立政治大學東亞所助理教授) 3.從援外理論解析歐盟紓困希臘主權債務危機的挫折 發表人:蘇宏達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系莫內講座教授,臺灣歐洲聯盟中心主任)

    評論人:蔡東杰 (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

    16:00 │

    17:30

    Panel D-3

    80207

    D-3 英文場次(三) 主持人:唐欣偉 (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1. Taiwan’s New Strategic Alternative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 Offensive Realist Understanding 發表人:Kuo-cheng Chang (Associate Professor, Center for General Education, Taipei Medical University)

    評論人:黃奎博(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副教授) 2. Trading Away Taiwan: Strategically Ill Advised, Politically Untenable 發表人:Leif-Eric EASLEY (Assistant Professor, Divis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Ewha University Research Fellow at the Asan Institute for Policy Studies in Seoul, Korea)

    評論人:唐欣偉 (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3. Taiwan’s strategic value in the US-China-Taiwan triangular relationship 發表人:周志偉 (Assistant Professor, Dept of Global Politics and Economics, Tamkang University)

    評論人: 黃奎博(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副教授)

    16:00 │

    17:30

    Panel E-3

    D 401

    E-3 南亞區域安全 主持人:陳牧民 (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副教授) 1. 此路不通? 印度視野下的「一帶一路」

  • 13

    發表人:方天賜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評論人:沈明室(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所長) 2. 「一帶一路」對南亞地緣政治的衝擊:中、印、巴戰略三角關係探析 發表人:張棋炘 (清華大學亞洲政策中心/助理研究員)

    評論人:沈明室(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所長) 3. 轉變中的俄印關係──俄羅斯的觀點 發表人:劉蕭翔(國立政治大學國際談判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評論人:陳偉華(國家安全會議助理研究員) 4. 莫迪政府對美國「亞洲再平衡」政策回應之初探 發表人:李思嫺 (政治大學外交學系博士)

    評論人:陳偉華(國家安全會議助理研究員)

    16:00 │

    17:30

    Panel F-3

    80103

    F-3 美中與東亞(三) 主持人:陳尚懋(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1. 美國中東盟友的中國夢論以色列、中國、美國的戰略三角關係 發表人:方肇頤 (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國際關係學系客座研究員,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博士生)

    評論人:連弘宜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副教授) 2. 無霸權領導的建制與跨國社會化:東協人權建制的形成與挑戰 發表人:李明勳 (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生)

    評論人:陳尚懋(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16:00 │

    17:30

    Panel G-3

    80109

    G-3 區域安全 主持人:何思慎(輔仁大學日文系教授) 1. 中東海灣區域三角結構關係研究初探(2011-2015):區域三角結構模式的提出發表人:李賜賢 (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評論人:盧業中(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副教授) 2. 德國對外角色與對外政策-以利比亞內戰與烏克蘭危機為例 發表人:蔡立欣 (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生)

    評論人:盧業中(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副教授) 3. 2015 年中俄首次在地中海與日本海聯合演習之戰略意涵 發表人:陸文浩 (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博士生)

    評論人:盧業中(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副教授)

    16:00 │

    17:30

    Panel H-3

    綠建築第二會議

    H-3 國際海洋法與人類安全議題 主持人:周志杰(國立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1. 海洋法與海上難民 發表人:陳貞如 (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助理教授)

    評論人:陳怡凱(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 2. 海洋法與現代海洋奴隸制度 發表人:翁燕菁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

    評論人:宋承恩(國立政治大學國際法學中心研究員)

  • 14

    3. 海洋法與海上言論自由 發表人:蔡季廷 (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 評論人:宋承恩(國立政治大學國際法學中心研究員)

    16:00 │

    17:30

    Panel I-3

    D501

    I-3 中國涉外活動的文化證成 主持人:吳玉山(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1. 近代中國對島礁主權的認識與實踐-以清代牡丹社與東沙島主權爭議為例 發表人:曾雅真 (南台科技大學國際企業系教授)

    評論人:陳欣之(國立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2.中國文化與中國對外行為:「濟弱扶傾」的實證檢驗倡議 發表人:楊仕樂 (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副教授)

    評論人:吳玉山(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3. 文明研究與「後西方國際關係」的可能性 發表人:林炫向 (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評論人:陳欣之(國立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16:00 │

    17:30

    Panel J-3

    80101

    J-3 東亞安全議題 主持人:翁明賢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 1. 美中權力轉移?何時轉?如何轉?─ 南海摩擦映照下的亞太安全形勢 發表人:羅慶生 (陸軍專科學校兼任助理教授)

    評論人:翁明賢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 2. 中共東海防空識別區法理基礎分析 發表人:張競 (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 評論人:蔡明彥(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

    3.機器人與正義戰爭傳統 發表人:賴文儀 (文藻外語學院國際事務系副教授) 評論人:蔡明彥(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

    4. 中國大陸與日本軍事權力發展現況與對區域安全之影響 發表人:王信力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評論人:蔡明彥(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

  • 15

    肆、各場次發表論文摘要

  • 16

    Panel A-1

    國關理論(一)

    主持人: 梁文韜 教授

  • 17

    兩種全球民主理論之比較

    梁文韜 國立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摘要

    民主的全球主義模式可以分為兩種,一為憲政大同民主(constitutional

    cosmopolitan democracy),二為論述跨國民主(discourse transnational democracy)。

    本文之目的是從政治哲學的角度探討 Dryzek 及 Bohman 的全球民主及其相關理論議題,兩

    人理論的共同點在於對世界性場境中的憲政主義存疑。

    兩人都受到批判理論的影響,並試圖發展出帶有濃烈實用主義(pragmatism)色彩的

    理論。Dryzek 指出全球化經過了論述霸權及論述競逐的階段,主張論述融通(discourses

    engagement);Bohman 從政治哲學的視角試圖發展出有別於強調憲政的自由主義理論,提

    出共和式大同主義(republican cosmopolitanism)。

  • 18

    從環境權入憲探討南韓環境政策之演變:以

    李明博執政時期為例

    盛盈仙 東海大學政治系兼任助理教授

    摘要

    南韓憲法於一九四八年七月十七日頒布,從南韓憲法第三十五條的諸多內容中,可清

    楚觀察其明白將環境保護及「環境權」列入憲法條文之中,如:第三十五條第一款內容:「全

    體公民皆享有健康舒適的環境之權,國家跟公民皆應盡力保護環境。」第二款內容:「環境

    權的本質乃受到法律的確定。」從第一款內容中,可看出其保障公民享有重要的「優適環

    境之權」,此乃列屬公民及政府共同的責任。在第二款內容中,更是明白提及「環境權」及

    其受到法律所確認之事實。

    據報導,南韓國會二Ο一二年以壓倒性票數(一四八比Ο票)通過《碳排放交易法》,預

    計將於二Ο一五年開始實施。據觀察,韓國國會此次差異懸殊的勝利,展現國家朝向「低

    碳經濟」路線發展的決心。該法規範的管制對象將涵蓋國內六成的單位及企業體,主要設

    定以大宗碳排放量的對象為主。目的希望能從部分管制對象著手,致使企業體能更關注此

    項立法及背後的環境意義。

    南韓的《碳排放交易法》使其成為亞太第三個通過全國性碳排放交易法之國。而已於

    二Ο一一年十一月通過《乾淨能源法》的澳洲,亦主動表示欲進一步串連起韓國碳交易市

    場的想法,可見未來架構起亞太區域性碳交易市場的網絡已不遠矣。本文欲將南韓視為主

    要研究對象,研究範圍則自李明博總統執政時期(二ΟΟ八年至二Ο一三年)為例,試圖

    就環境權入憲後的南韓環境政策演變作為研究主軸。藉此檢視台灣現有法條之不足與推動

    環境保護議題的迫切與重要性。

  • 19

    日本的戰略憂慮與 2015 年美日防衛合作指

    郭育仁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副教授

    摘要

    第二次安倍晉三內閣於 2014 年 7 月 1 日通過「建立保障國家生存與保護國民之完整安全保障法制」內閣決議。閣議解釋戰後日本《憲法》第 9 條並允許日本採取最低限度與必要的「武力行使」進行集體自衛措施。從美日同盟角度而言,安倍通過釋憲無非是積極

    落實 2013 年 10 月 2 日美日「2+2」會談修訂〈美日防衛合作指針〉的決議,特別是兩國未來在網路與太空等新戰略領域的合作。此外美日兩國也在 2015 年 4 月 27 日公布新〈美日防衛合作指針〉做為 21 世紀美日同盟改革與結構轉型的主要依據。事實上從 1978 年〈指針〉開始,日本整體國防政策便跟隨著美國的全球戰略調整而逐漸演變。兩國在過去幾十

    年的長期軍事戰略合作下,逐漸演變成一個高度互補與分工專業化的廣泛性的國家聯盟與

    合作架構,以共同保障兩國在亞太地區的國家利益。

    關鍵詞:美日防衛合作指針、日本防衛政策、美日同盟、集體自衛權

    Abstract On July 1, 2014, the Second Shinzo Abe Cabinet reinterpreted the Article 9 of Japan’s

    constitution to allow Japan to exercise rights for collective self-defense with necessary and minimum use of force. Undoubtedly, this decision is an effort to realize the decision to revise the U.S.-Japan Defense Cooperation Guidelines from the “2+2 meeting” on October 2, 2013, especially on the future cooperation on cyber and space security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n addition, on April 27, 2015 the U.S. and Japan released the new “Guidelines for U.S.-Japan Defense Cooperation” as the main foundation for the alliance reforms and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In fact, Japan’s postwar defense policy has been transforming with the adjustments of the global strategy of the U.S. since the 1978 Guidelines. This decade-long strategic cooperation has also allowed the two nations to 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and highly supplementary alliance in order to safeguard their core interest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KEYWORDSs:Guidelines for U.S.-Japan Defense Cooperation, Japan’s Defense Policy,

  • 20

    U.S.-Japan Alliance, Rights for Collective Self-Defense

  • 21

    亞洲區域地緣經濟戰略的制度參數檢驗

    孫國祥 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副教授

    摘要

    對未來亞洲區域經濟協定的創造,一直是區域貿易政策制定者的熱門話題。「地緣經

    濟學」是 2010 年亞太經合會峰會的聲明中明確指出,各成員應該立基於各種現行區域合作架構來追求亞太自由貿易區,包括東協加三或加六(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以及跨太

    平洋夥伴協定。

    本文認為,無論理論還是實證,目前的談判架構即是對亞洲未來區域經濟協定的路徑

    或排序。本文試圖透過對各種途徑支持和反對的釐清,以提高序列問題的政策論證。本文

    首先論述合併和擴展兩種可能的區域經濟協定途徑。

    然後,探討兩途徑差異顯示有關經濟協定演變四項政治經濟學理論的關鍵問題:首先

    是談判時機;其次是談判格式;其三是廣泛與深層的權衡,以及最後的參與過程。最後分

    析並認為,現有東協加自貿協定、跨太平洋夥伴協定以及亞太自貿協定的三個經濟協定對

    未來區域經濟協定的潛力比較。

    關鍵詞:跨太平洋夥伴協定、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亞太自由貿易協定、合併途徑、擴

    大途徑、地緣經濟

  • 22

    Panel B-1

    中國大陸對外關係(一)

    主持人: 莫大華 教授

  • 23

    AIIB 對歐美中三角關係的戰略影響

    林子立 東海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索何以美國在 2005 年歐中關係最高峰時間,能夠成功介入歐盟對中國武器禁運之解禁,並造成歐中之戰略伙伴關係有名無實,而卻在 2015 年無法阻擋歐洲盟國加入由中國倡議成立的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AIIB),不僅如此,而歐巴馬政府更在今年 9 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美之際,宣布在中國 AIIB 議題上美中休戰,似乎顯得 AIIB大獲全勝。歐盟成員國第一個加入 AIIB 的正是美國最親密的戰友英國,隨後德、法、西班牙、奧地利、荷蘭、芬蘭、丹麥、瑞典、葡萄牙以及波蘭都依序宣布加入,歐盟中的西

    歐北歐南歐東歐都有主要大國加入,影響所及,不僅深化歐中關係從貿易夥伴成為政治夥

    伴,也挑戰了歐美傳統的泛大西洋關係。而美國從拒絕加入 AIIB 到停止杯葛,這種能夠迫使美國改變外交政策的力量,更突顯出 AIIB 此一議題之重要性。在系統性的分析研究問題後,最後提出 AIIB 對美、中、歐三角關係產生的戰略影響。

    儘管中國的一帶一路這個戰略指導原則與 AIIB 此一實踐戰略工具,其未來成效如何還有待時間證明,然本文著重在歐美中三角關係的戰略變化。2004 年歐中關係在互相宣稱彼此為戰略伙伴關係時達到巔峰,開始討論被北京政府視為政治印記的武器禁運之解

    禁。美國隨後介入並成功阻止歐盟解除禁運後,中歐關係迅速冷卻,可見美國因素對中歐

    關係已形成三角互動關係。因此,本次歐盟許多會員國加入 AIIB,而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係(TTIP)又進展緩慢,為三角戰略關係的是否往歐中這一邊移動,提供了檢驗的基礎。

    本文將以新古典現實主義的理論架構,分析國際體系、國際次級體系之外部因素,與

    國內政治經濟之內部因素,如何帶給國家外交決策影響,說明內部經濟成長動能不足,會

    因缺乏政治支持而迫使行為者外部行為改變;相對的,當內部經濟旺盛,行為者的外部行

    為亦會突破原本的框架。最後,AIIB 對三角關係的戰略影響是美國對亞洲再平衡政策短暫的挫敗與 AIIB 成為中國改變歐亞經貿秩序移轉的起點,而在美中博奕過程中,歐盟選擇了正面共同參與,除了經濟上的獲益,更能扮演平衡的角色,凸顯自身在全球戰略的地

    位。

    關鍵字:歐中關係、美歐中三角戰略關係、AIIB、歐洲整合

  • 24

    中國與歐洲的多邊治理競合:從世界銀行到亞投行規則建制的初探

    邱昭憲

    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助理教授

    摘要

    繼西方國家關切中國是否會致力於成為全球體系中「負責任的利益相關者」之後,北

    京將其「一帶一路」的歐亞經濟圈戰略的具體規劃中,以主導創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

    行(簡稱亞投行)作為首波攻勢,再度引起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關切一個崛起的中國是否計畫建立一個能夠與現行金融制度並存的架構?而超乎中國預期的,是歐洲國家未顧及與美國長期共構世界經濟秩序的戰略共識,競相加入可能與現行世界銀行競爭的新興金融組

    織中,更代表著全球經濟治理正發生重大變化。

    在中國與歐洲國家同為世界銀行成員,又將成為亞投行的創始成員的事實中,2010年將已開發國家的投票權移轉到新興經濟體作為治理結構的改革,在中國有意在亞投行建

    立區別世界銀行運作規則的治理機制之際,歐洲國家在亞投行為「一帶一路」建立融資過

    程中,發揮影響與監督作用,以利推進歐洲企業受益與經濟復甦,此即成為中國與歐洲國

    家必須要面對的合作與競爭議題。由此,本文對於中國與歐洲在轉變中的國際經濟治理所

    存在的競合關係,從世界銀行到亞投行的規則建立與運行進行初探,將從治理結構、決策

    機制、政策形成、資金發放運用以及經貿整合等面向,探究中國與歐洲的互動對於多邊治

    理架構發展與建構的影響。

  • 25

    研析中國的 AIIB 戰略及其影響─以區域整合的角度為核心─

    宇都宮溪

    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摘要

    本文從區域整合的角度分析與評估中國的 AIIB 戰略及其對於區域的影響。本文主要以過去中國的區域整合戰略邏輯為出發點,接著,分析在中國推動 AIIB 政策以後如何修正本身的戰略方向,最後探討對於東亞區域整合的影響。

    過去的中國區域整合戰略特色也根據此規範所發展,本文認為其戰略特色歸結為如下三項:(一)本身不會直接主導區域整合,並且尊重東協的主導與其方式;(二)可稱為

    「被動」的方式推動東亞區域整合;以(三)以自己的巨大「市場」為「國際公共財」吸

    引周遭國家並且建立有利於本身的區域整合。然而,中國著手籌建 AIIB 以後,中國修正過去的東亞區域整合戰略,其特色轉向為(一)自己主導東亞區域整合、(二)推動「積

    極」的東亞區域整合以及(三)在此過程中會提供的「國際公共財」從本身的「巨大市場」

    改為「金錢」。

    本文認為,中國推動 AIIB 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東亞區域整合進一步的發展。但與此同時,中國在籌建 AIIB 後,修正過去的東亞區域整合政策的戰略方向,並且其與過去東亞區域國家所累積的經驗與規範有所不同,因此本文指出,若中國忽略與不尊重其經驗

    與規範,AIIB 未來會陷入困境以及對於東亞區域整合產生負面的效應。

    關鍵詞:AIIB、中國、東亞區域整合

  • 26

    Panel C-1

    地緣政治經濟學

    主持人: 鄧中堅 特聘教授

  • 27

    從孟加拉灣到阿拉伯海:中印博奕之地緣政

    治分析 From Bay of Bengal to Arabian Sea: Geopolitics of Sino-India Relations

    蔡東杰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

    摘要

    由於印度突出於印度洋中部,且周邊缺乏強大鄰國的地緣特性,不僅使海權擴張(尤其著重於控制整個印度洋)長期成為其基本國策,該國國防部長還曾公開宣稱「印度的利

    益範圍將從阿拉伯海北面延伸至南中國海」。於此同時,中國對印度洋地區的關注也與日

    俱增。可以這麼說,不僅全球將近半數的海運商務經過印度洋,其中,又有 20%左右與石油及天然氣有關,這對期盼維持發展的中國而言自然極其重要;為保障中國自身利益,它

    一方面努力提升海軍能量,強化與印度洋周邊國家能源合作關係,同時不斷派遣艦隊穿越

    印度洋;就結果而言,這些作為固然提升了中國的能源安全係數,但也深化了印度對中國

    存在海洋戰略威脅的認知,以及兩國在印度洋進行競爭的趨勢。在此,本文將針對中印兩

    國在印度洋周邊的地緣戰略競逐進行分析。

    關鍵詞:中國、印度、印度洋、地緣政治、大戰略

  • 28

    中國大陸對拉丁美洲的財經外交:地緣政治

    經濟學的觀點

    鄧中堅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 特聘教授

    摘要

    在 2015 年 5 月的拉丁美洲之行時,李克強特別提出中國與拉美產能合作「3 乘 3」新模式,在企業、社會、政府三方良性互動下拓寬基金、信貸、保險三條融資渠道,與拉美

    國家共建物流、電力、信息三大通道。例如,這次訪問的最大項目,是造價約 100 億美元橫貫南美大陸的鐵路,銜接巴西大西洋岸東北部地區與秘魯太平洋岸伊洛港。此外,中國

    大陸簽署了有關基礎設施建設、金融、航空、農業、新能源、通信、科技等領域 35 項合作文件,總金額 530 億美元。透過這些產業合作,中國大陸意欲強話語拉丁美洲國家雙贏的局面。

    幾乎是在前一年,李克強總理出訪非洲前夕接受非洲媒體聯合採訪時,特別駁斥中國

    在非搞「新殖民主義」的質疑,強調中國對非援助從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幾十年來始終

    如一,目的是要改善非洲的人民生活。 他重申中國不會走殖民主義的老路子,也不允許殖民主義在非洲重現。

    將前述兩個場景放在一起對比,我們可以觀察到中國對新殖民主義的指控深感困擾,

    不希望因此影響到與第三世界的關係。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選擇了一個建設性的方式,

    彰顯其有決心和能力與第三世界伙伴合作,促進比使在經濟上的發展。

    因之,數個問題浮現在我們的心中:中國對拉丁美洲的戰略思考為何?在這樣的戰略

    思考下,中國大陸對拉丁美洲外交的新方向為何?中國大陸對拉丁美洲的經貿、投資和金

    融借貸等之新思考為何?

  • 29

    中國大陸「一帶一路」在歐亞大陸之戰略意

    涵及俄羅斯之回應

    連弘宜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副教授

    摘要

    中俄關係的發展自戈巴契夫時期的「新思維」(New Thinking, новоемышление)外交政策提出後逐漸正常化,雙方開始恢復外交往來。1994 年《面向 21 世紀的建設性夥伴關係》提出後,中俄開始發展以「和平共處五原則」下的夥伴關係,此種關係既非同盟亦非對抗,

    僅係中國大陸對外政策的基本原則之一,是以此時的「夥伴」關係仍屬於正常化的具體政

    策。1996 年 4 月,中俄領導人在北京會晤,雙方決定發展「平等信任的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並於會後通過《中俄聯合聲明》。根據該聲明對「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解釋,

    係指雙方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上全面地相互合作。由於中國大陸在對外關係的處理

    中,屢有「夥伴關係」的建立,惟些微字面的差異亦對應著全然不同的內涵。這些夥伴關

    係的種類可歸納如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戰略夥伴關係、合作夥伴關係、全面戰略協作

    夥伴關係、共同發展的友好夥伴關係、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全面合作夥伴關係、新型戰略

    夥伴關係。

    這些夥伴關係分別對應的是親疏不一的對外政策,然而強調「夥伴」一詞則係意指雙

    方的平等合作,此觀之中俄的「建設性夥伴關係」自明。然而隨著中國大陸政經實力逐漸

    崛起,與周邊的國家皆發展睦鄰友好關係,其中又以中俄關係的發展最為順利。雙方自

    1990 年代中期之「建設性夥伴關係」、「平等信任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發展成 2003 年 5月的互信、互利、平等及協作新安全觀之「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以及 2015 年 5 月所簽署的「深化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聲明」。根據該聲明,雙方在重要的能源議題上將進一步

    深化合作,此外俄方更就中國大陸的「一帶一路」正式表達支持。本文的主要命題,在於

    中俄關係發展至今,已從中國崛起前的平等互利關係及相互競爭的抗衡關係,逐漸轉而成

    為以中國大陸為首的扈從關係,而雙邊關係變化的轉捩點,便是中國大陸「一帶一路」的

    提出,使俄方的態度從矛盾到妥協。而中俄扈從關係的成形,將對俄方近年實施的民族主

    義對外政策產生何種影響,亦為本文所欲探討的重要問題。

  • 30

    Panel D-1

    東南亞與印度

    主持人: 趙文志 副教授

  • 31

    台印合作:戰略三角理論之適用性

    郭家瑾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研究生

    摘要

    深化台印合作是近幾年台灣學界和政商界的呼聲,然而觀之目前台印合作現況,無論

    政治或經濟層面,均遠不及兩岸或中印互動的密度。若將中印和兩岸政治互動,定性為一

    種「敵對關係」本質的互動,則根據 Lowell Dittmer 的戰略三角理論,台印兩國應有機會建立友好的政治關係。但目前看來,台印兩國之合作領域似乎只有經貿、教育和科技等面

    向。何以如此?傳統觀點認為,「法律地位狀態特殊」是造成台印兩國無法建立政治合作

    的因素,但本研究發現,台灣在國際法上地位的特殊性並非是影響台印能否建立政治關係

    的因素。

    關鍵詞:中印關係(Sino-Indian Relations)、戰略三角理論(The Strategic Triangle Theory)、印巴關係(India-Palestine Relations)、印庫關係(India-Kurdistan Relations)、台印關係(Taiwan-Indian Relations)

  • 32

    論亞太國家政府績效管理

    沈建中 臺灣大學法學博士、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政府系訪問學者

    臺北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摘要

    所謂績效管理,國內學者丘昌泰認為係指:「公部門對於公共服務或計畫目標進行設

    定及在實現的過程蒐集績效資訊、進行績效衡量,並對實現結果進行系統性績效評鑑的整

    體過程(丘昌泰,2002:47)」。郭昱瑩認為績效管理係指:「衡量、監測和評估公部門機關於某一特定時間內的表現,並提供公務人員工作回饋的資訊,期能為公部門機關持續注

    入績效提升的能力(郭昱瑩,2004:166)」。本論文研究目的係就亞太國家政府績效管理作一檢視與探討。

    本論文研究方法,因基於研究時間因素,擬採文獻的探討與分析。本論文預期的研究

    發現,對於上述國家現行推動之績效管理現狀作一探討。本論文預期學術貢獻,則是就上

    述國家政府績效管理的探討,就應然面與實務面的探討分析,作為在此一學術領域的貢獻。

  • 33

    角色理論與外交決策分析:以越南對中政策

    為例

    黃瓊萩 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助理教授

    摘要

    近年在國際關係研究的領域中,角色理論又再度為理論家所注意,並沿用來研究國家

    的外交決策制定過程。這個最早由社會學與人類學開展的理論,後來被引進國際關係理論

    界;許多支持角色理論的學者認為它具有跨層次分析的實力,能夠提供研究者在解讀國家

    的外交決策時,一種不同於現實主義或自由主義等主流理論的新視野。本文即承接上述觀

    點,首先解釋為何偏重結構性分析的理論無法全面解釋當前越南對中國的政策,而這正是

    角色理論能夠補足並強化其論點之處。本文在案例研究上發現越南面對中國的態度,時而

    強硬,時而屈從,而在對中政策的制定之上,也多次出現分歧與不一致。本文主張必須從

    越南面對中國時的兩種角色概念(national role conceptions)以及因此產生的角色衝突(inter-role conflict),來理解何以越南對中政策會看似如此不一致,卻又不至於再次發生真正的武力衝突。本文並主張越南事實上已經發展出一種在面對中國時,能順利處理角色

    衝突的機制(mechanism),但這樣的機制目前在南海主權爭議上還未能有效應用,這是因為南海議題本身的複雜性所致。本文在結論部分主張未來越南會更加完善地利用此機制來

    處理角色衝突,以及避免讓爭端影響其與中國之間關係的穩定性。

  • 34

    Panel E-1

    英文場次(一)

    主持人:徐斯勤 教授

  • 35

    The Origins of U.S.-China-Taiwan Relations

    陳一新 (Edward I-Hsin Chen) 淡江大學美洲研究所教授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what the origins of U.S.-China-Taiwan relationship are. One of the origins U.S.-China-Taiwan relations could at least date back to 1899 and 1990 when then U.S. Secretary of State John Hay announced his famous Open Door Policy toward China, fearing that the Europeans would carve up the China pie before the U.S. could get a slice. Other origins include U.S. White Paper on U.S.-China relations in 1949, “hands-off” policy in 1949 and Korean War in 1950 during the Truman administration; U.S.-ROC Mutual Defense Treaty in 1954, Formosa Resolution in 1955, Bandung Conference (Asian-African Conference), U.S.-ROC Joint Communiqué in 1958, and Eisenhower-Chiang Joint Communiqué in 1960 during the Eisenhower administration; a U.S. policy of avoiding a cross-Strait war and a “Two-China” policy during the Kennedy administration:; no U.S.-China official communication channel during the Johnson administration; U.S.-China Shanghai Communiqué in 1972 and U.S.-China normalization negotiations during the Nixon administration; Joint Communiqué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in 1979 during the Carter administration; Joint Communiqué on Arms Sales to Taiwan and “Six Assurances To Taiwan” in 1982 during the Reagan administration; a U.S. active engagement policy, together with an aborted “fan-structured strategy” in 1992, during the H.W. Bush administration while maintaining a good relationship with Taiwan with very impressive arms sales; a U.S. constructive engagement policy toward China and “three noes” policy toward Taiwan during the Clinton administration; a “hedging strategy” toward China and a huge arms sales to Taiwan during the George W. Bush administration; and a policy of accommodating China in 2009-2010 and a rebalancing Asia policy after 2011 during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Therefore, the main theme of this article is that the origins of U.S.-China-Taiwan relations could not only help account for U.S. policy toward both China and Taiwan but also help predict or at least analyze the behaviors and trends in the U.S.-China-Taiwan relations. Key terms: Open Door policy toward China, “hands off” policy toward Taiwan, three communiqués, Taiwan Relations Act, Six Assurances

  • 36

    Power Position and Taiwan Policy: How Beijing Responds to Taipei’s Stimuli During

    the Jiang Zemin and Hu Jintao Periods

    吳玉山 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陳冠吾 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生

    Abstract

    There is a rich literature on decision-making by Washington and Taipei in the US-PRC-ROC strategic triangle, but Beijing’s Taiwan policy has been scantly researched. What is blatantly missing is the linkage between domestic politics and Taiwan policy. This paper hypothesizes on the power position of the CCP’s top leader, i.e. its general secretary, and the way Beijing responds to stimuli from Taipei. The top leader goes through two stages in his career: power transition (stage I) and power consolidation (stage II). He has greater power during the second stage and is thus less vulnerable to attacks on his Taiwan policy. This means compared to the transition period (stage II), the top leader with consolidated power can respond to Taipei’s positive stimuli with greater reciprocity and to Taipei’s negative stimuli with less hostility. We measure all significant stimuli from Taiwan between 1989 and 2012, i.e. during the reign of Jiang and Hu, and compare the highs and lows of Beijing’s responses to those stimuli, in an attempt to prove that the top leader always reciprocates more vigorously to Taipei’s friendly gestures and constrains its reactions to Taipei’s provocations during stage II in comparison with stage I. There are significant policy implications. Keywords: Taiwan policy, political succession, cross-Strait relations, Jiang Zemin, Hu Jintao, power transition, power consolidation

  • 37

    How does China Become Assertive? Examining China’s Foreign Chang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ross-Strait Relations

    Nien-chung Chang Liao

    assistant research fellow at th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at Academia Sinica (IPSAS)

    Abstract The question of Chinese assertiveness is a hotly debated issue amongst scholars on Chinese foreign policy. Whilst studies on this topic present two opposing opinions on the external behavior of China, the key question is not to ask whether China has become more assertive, but more to ask whether China is about to change its foreign policy approach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new Premier, Xi Jinping. Most studies on this topic do not use a complex set of indicators to grasp the dynamics of changing foreign policy. Therefore, with particular focus on cross-Strait relations, this paper presents a set of interrelated indicators regarding changes in a state’s foreign policy to grasp the long term dynamics of China’s foreign policy. We argue that variation in Chinese foreign policy can be defined as a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nature and level of: military spending, foreign aid, alliance commitment, and diplomatic initiatives. The results not only show a marked increase in all of these indicators,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assertive argument, larger still they indicate an complete transformation in China’s foreign policy. This, in turn will have regional security implications for China’s neighbors, in particular Taiwan, as well as with the U.S. Keywords: assertiveness, China’s Foreign Policy, China-U.S. Relations, cross-Strait relations, foreign policy change

  • 38

    Panel F-1

    東南亞區域政經與社會變遷

    主持人: 顧長永 教授

  • 39

    Decentralization of Chineseness: The Making of the Mainland Chinese

    Community in Cambodia

    陳世倫(Shihlun Allen Chen) (PhD, Anthropology, 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anoa)

    Abstract

    Since 2002, mainland Chinese immigrants has boomed and become one of the biggest immigrant communities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