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质购剧 是行业的一种刚健之姿wyb.chinawriter.com.cn/attachment/202006/10/8dd9cb... ·...

1
3 4 责任编辑:许 电话:(010)65389197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2020年6月10日 星期三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邮政编码:100125总编室电话/传真:(010)65003319新闻部电话/传真:(010)65002492宣传发行部电话:(010)65935482广告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20170145号零售每份1.50元印刷:中国青年报社印刷厂 今年2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 电视剧网络剧创作生产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在通知中,不 仅剧集的备案申报流程发生了重要调整,更提出要加强对 “注水”问题的综合施策。 这一系列举措,指向的是“更加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行 业标准”,对产业的良性发展,指出了“按质购剧”的正本清源。 “按质购剧”对制播双方,都是一次梳理、反思和蓄势。它 要求我们从弯路里走出真正的捷径—回到内容、回到本质。 以集数为例,总局要求“电视剧网络剧拍摄制作提倡不 超过 40 集,鼓励 30 集以内的短剧创作”。集数的缩减,看似是 量化标准,但其目的是引导创作质量的提升,一言以蔽之,是 要“从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进一步看,剧集的质量标准的 确较难量化,事实上5集也可以注水,那我们该从何种方面 把握、判断“质”之优劣? 简言之,要剧集“不注水”,就要在制作流程的每一个环 节上“不注水”。首当其冲,把握源头,就是创作之初的剧本。 剧本作为“质”的核心和始发地,其“质”主要取决和体现于以 下三方面: 其一,剧本写作者的创作诚意。一望即知的是,剧集的源 头是剧本,剧本的源头是编剧。编剧作为链条中把握“0”到”1” 的环节,应该说,处于“1”字不立,则其后无基的位置。一方面, 有多大重要性,就有多大责任,另一方面,编剧既是职业,也是 职业中人,是精微的、动态的。这既是文化产业是人的智力产 业的彰显,也说明了对从业者专业能力、职业操守的依赖。 而所谓剧本写作者的诚意,也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具 有创作热情;第二,具有敬业精神。 我们深知,具有创作热情、真诚表达的作品与泛泛之作的 天壤之异。作品的“不注水”不光是信息量上的“不注水”,还有 诚意上的“不注水”。而这背后必然取决于编剧个人的职业心 态和敬业程度:写的是不是真挚,写的是不是严谨,写的是不 是勤勉律己。而这三个因素,是能核准一个编剧是否足够“去 水份化”,是否能为剧集从第一阶段,就注入“质”的基因。 这和剧本质量、制作质量、商业回报、口碑影响力,其实一 脉相通:永远不能背离文化产业是“人”的产业。而“人”是社会 经验、情感共鸣交相辉映的主体,他们既是创作者,也是购剧 方,更是受众方,但无可例外的是,我们都会受到真情实意的 打动,这也是为何国剧的豆瓣高分,评论里几乎都有关键词为 “诚意”,而未必是什么“强情节”。这也是为何商业先行的作 品、为何完全“不走心”的剧集,不断进入式微期的原因。 越跟风越危险、越堕怠越艰难。观众也在不断迭代,真诚 与否,一见便知。文化产品面向 C 端观众时,一定会受到越来 越多的心灵检验。在情感上能连接观众,才是真正的符合刚 需,才是真正机智的风险控制。 因此在购剧时,对剧本的先发判断,既要来自头脑也来 自心灵,要判断这是不是一部具有编剧本人创作真诚、倾注 热情、付之心血的作品。而这一角度,将成为只用大数据跑关 键词、盲目追逐大IP纷纷折戟后的正途,因此未来的品质剧 的“质”,首先就是编剧创作心态的质量。而纵观中国电视剧 发展史中的经世佳作,无一不是编剧在创作之初就有要创作 一部“留得住”的作品的初衷的。再看当下,车轮流水的走 “量”的剧集仍然较多。而未来,作为剧集接力棒的第一棒,唯 有编剧保有写出“留得住”的作品的愿望,数据和口碑也才会 跑得多、跑得快、跑的久。 剧本优质的因素之二,即是否具有“有质量”的价值观。 “注水”也包括价值观的注水,陈腐观念、狭隘之说、幼稚 之见、与观众的价值观相脱离的作品将被不断淘汰,值得把 握的方向应该是:一个剧本是否映照着当下的话题、民生,是 否张扬着健康积极的价值观。 现实题材曾被玄幻、宫斗、甜宠等题材不断挤压,“造梦” 之余,也是对现实生活中观众价值观上的“注水”。事实上,中 国电视剧的真正“质”的长板,仍被大量之前成功的现实主义 作品所证明。 对“质”的回归,将呼吁越来越多现实主义作品的回归, 而创作群体也将走出闭门造车,走进风雨人生。创作者将要 更多地关心当代生活、关心人的真实情感、人的生活风波,从 而催生出清新务实、撼动人心的作品的问世,而非仅仅是表 面华彩、内里囊絮的脱节之作。 剧本优质的因素之三,就是专业质量。近年来大量的网 文改编,本身既扩充了行业队伍,也拉低了行业门槛,让观众 对作品的粗制滥造抱怨不迭。 以“质”购剧的基准线,就是要挑选出专业的剧本,不断 用具有专业度的作品来制定出高水平的行业标准。 专业的编剧、专业的剧本要经过专业的背景教育、艰苦的 训练、不惜的实战、外加行业中经年累月的耕耘经验。这也是 为何行业中从业者数量不断增加,但好编剧始终匮乏的原因。 剧本创作是一种专业性的工作,以“质”购剧,也将是一种 专业化的筛选过程:去粗取精、去水分化。这就要求制播双方 都上升其“专业”能力,前者更专业地创造,后者更专业地判 断,从而形成更专业的生态闭环,提高整体行业的审美水平。 而行业内的优胜劣汰将在“按质购剧”的市场化行为过 程中不断进行,在可期的未来,一个更蓬勃的造血库,将产生 深植于内的免疫力,成为整个产业健康肌体的保证。 按“质”购剧的第二个方面,就是剧集的制作质量。 实际上,它指向着制作理念的博弈,首先就是演员阵容 的选择:用流量明星还是用“最适合的人”。前者是市场化的 结果,也是之前演员片酬久降难下的深层原因。但从商业行 为学的角度,仍是一种懒惰的产品判断,因此经常适得其 反,大阵容大演员高成本却最终不成功的作品比比皆是,性 价比问题更是长久之痛。 演员阵容能不能“去水分化”,挂钩的其实是制作方的议 价能力。之前制作方在演员选用上的难题,在于一种议价倒 挂。精心制作但演员阵容不占优势的作品,发行上比启用流 量明星但粗制滥造的作品要艰难得多,这让制作方不得不把 有限的制作费用花在演员身上。 天平的长期失衡,使得制作的“质”因为缺乏议价能力, 而陷入窘局。所以在转向“按质购剧”的时刻,意味着制播双 方都有一种回归正途的魄力,商业市场既需要满足,也需要 理性引导,更需要相互激发: 一部剧制作品质的参数,除了演员之外,还有很多其他 重要因素。因此在总成本的控制上,将会不断细腻化,对“钱 袋子”的使用更多取决于为作品本身服务,而不是简单机械 的流量堆砌,与之相应的,演员有流量而作品没流量的怪圈 也将打破。而有“质”之剧,将会带来真正有“质”的“流量”,以 及流量的影子,观众的“口碑”。 按“质”购剧的第三个方面,就是提前结合 C 端观众的声 音。因此按“质”购剧,也是一种心态调整,即不能只站在产业 内一厢情愿地看问题,不能把产业的目光放在一个小圈子, 要让 C 端声音前置。 近几年,这一过程都用大数据来完成,但也因此涉及对 大数据使用方式的困惑,即如何对大数据“去水分化”?以下 细节,值得思量: 第一,数据是既往数据的 A(过去)到 B(现在),B 是否可 以应运而生 C(未来)? 第二,如何不是“从数据到数据”,而是“从数据到专业信 息”?如何从“大量的数据”到“有效的数据”?数据分析如何精 细化、专业化?数据分析是否需要引入行业内专业人士的灼 见,以便发现表面规律之下的内在规律,即如何让信息成为 知识、知识成为智慧,形成一个深加工的过程? 第三,如何从“人为数据服务,到数据为人服务”,让人和 作品成为数据的主人?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按“质”购剧,也是一次产业内壁垒 不断打通、闭门造车的情况不断改革、扁平的数据生态不断 立体化,生产效率不断“去水分化”的过程。并且,以“质”购 剧,将逐渐完成一种和C端观众的关系转化:观众既需要被 满足,也需要被培育,我们既要以飨昨天的观众,也要创造明 天的观众。 最后,总局倡导的“从追求量到追求质”,是产业从粗放走 向专业的方向所在:对内容端来说,它是灿然之声,因它既是 进步,又是回归;对购剧方来说,它是一条风险压缩、能力提升 之路;对观众来说,他们将看到更多有行业自尊心的作品。 如此“三赢”,固然也将正道沧桑。但一个行业的生命力, 本就需要行业中人自己的明智与热情。 “质”是一种刚健之姿,不亚于一次产业的“健身”,去除 煊浮,磨砺核心。“质”是挑战下的机遇。让我们如怀璧之人, 栉风沐雨,永抱进取之心。 年轻人逐渐成为纪录片的主要观 影群体,“年轻化”也因此成为许多纪录 片创作的探索方向和追求。一方面,关 于青年生活与潮流文化等年轻人关注 的纪录片题材被不断开发;另一方面, 电视人制作的纪录片往往颇具严肃性, 因此纷纷从叙事和形式两方面着手,寻 求符合年轻人审美的表达方式,试图通 过创新实现“破圈”。 近日在优酷完成全片上线,由广东 广播电视台和澳门有线电视股份有限 公司联合制作的历史题材纪录片《十三 行》,则用创新表达讲述了一段冷门历 史。“十三行”是清朝年间官办的、垄断 的商业机构,在广州这个全国唯一的对 外通商口岸从事西洋买卖,曾是全球贸 易的领先阵地。这部纪录片一改以往历 史纪录片给观众留下的“高冷”印象,得 到的评价大多都是“有趣”、“可爱”,制 作者也称这是一部“为年轻人定制的纪 录片”。 《十三行》解构了传统历史纪录片 相对严肃、略显呆板的叙事手法和美学 范式,改用活泼的动画与幽默的解说对 历史知识进行生动阐述,迎合了年轻人 的观看心理。动画的运用在历史纪录片 里并非前所未有,它能够对一些缺失的 材料进行补充,也能用可视化方便观众 理解,但一般会按照历史原型进行还 原,风格偏向大气典雅。《十三行》不仅 采用了动画,还大胆地将所有历史人物 转换成憨态可掬的卡通猫咪,无论是乾 隆皇帝、十三行最富商人伍秉鉴、外国 商人,还是路人,都是一只只圆滚滚但 各有特色的猫咪,每次出场都引发观众 表达喜爱的弹幕高潮。历史被“萌化”, 主动走下“神坛”,让年轻人们忍不住亲 近,拟人化的猫咪独树一帜的风格与年 轻人追求个性的特点不谋而合。此外,幽 默俏皮的解说词也为影片增添了趣味: “夷人就喜欢‘搞事情’”、“做生意有时候 就像谈恋爱”、乾隆因为喜爱西洋钟表而 带动行商们大批进口,被称为“带货一 哥”……年轻人是互联网的原住民,这些 充满“网感”的解说符合他们的阅读习 惯,方便他们理解晦涩的历史知识;网络 用语也成为一种打入年轻人内部的接头 暗号,纪录片从高高在上的的说教者摇 身一变,成为与年轻人一起调侃的“哥 们”,消解了年轻人对历史的抗拒,甚至 还使他们与影片形成情感的连结。 真人实景体验成为《十三行》让人眼 前一亮的形式创新。过去,历史人文纪录 片一般会结合历史影像资料与文物特 写,采用“上帝之音”或“专家之声”进行 解说,这种形式虽然能够以第三人称视 角凸显出影片的客观性与权威性,但同 时也不断强化了纪录片“高冷”和“高深” 的气质。观众始终以一种“仰望”的姿态 进行观看,难以从中得到情感共鸣,因此 容易“敬而远之”。乘着媒体融合的浪潮, 《十三行》创新性地让纪录片与真人秀碰 撞出奇妙的火花。影 片邀请了青年演员 赵予熙和极限运动 员廖锡荣,在海上水 屋用 7 天的时间,体 验300多年前从外 国前往广州的水手 的生活。汹涌的海 浪、难以下咽的食 物、狭小的空间,观 众们从两位嘉宾的 绝望中窥见了当年 恶劣的生存环境,水手们追求财富的疯 狂也进一步印证了十三行在全球贸易中 的顶尖地位。影片还邀请了人气偶像蔡 徐坤,在约一百米的体验场中将白蜡点 燃,还原1822年火烧十三行后大量白银 从富商家里流出的场景。烈火燃烧的场 景非常震撼,然而这只是当年“白银洗 街”的 3%,观众可以从中想象出十三行 商人的富可敌国。真人秀开拓了重现历 史的新路径:遥不可及的历史被具象化 为一场趣味体验,直观的呈现方式加深 观众的理解,刺激的体验内容也契合了 年轻人追求新鲜、敢于冒险的精神;年纪 相仿的嘉宾具有天然的亲近感,年轻人 通过这些“替身”参与其中,与纪录片的 联动更加紧密,因此更能激起共鸣、启迪 思考。 《十三行》并不是单纯讲历史,而是 立足当下来回望历史,创新地将历史与 现实粘合在一起,为观众提供了崭新的 解读视角。纪录片搜罗了全球各地熟悉 十三行的人的故事:有因为祖上当年参 加了与东方的贸易积累了巨大财富,至 今仍拥有超过几千万英镑身家的英国 爵士;有十三行商人和十三行主要茶叶 供货商的传人;有当年来往中英的水手 的后代;有捐赠了十三行博物馆其中一 层90%文物的广州收藏家;有执意于留 在中国开作坊修复广州西关(十三行商 馆区旧址)老物件的美国人……影片站 在现代,以小切口重新观照这段历史, 有血有肉的个体比冰冷的文物更具有 感染力,历史的传承与坚守在现代人的 身上更显张力。此外,影片并没有只勾 勒出十三行的历史图景,还进一步拓展 延伸,让观众看到十三行这段历史对现 代产生的影响。当年的贸易使澳门成为 多元文化交融的城市,葡挞后来变成澳 门的招牌小吃;法国人阮奕信自主创业 生产中国风手表,背后跟十三行贸易中 西交融的品牌思维如出一辙;十三行的 商业模式还可以帮助珠海桂山岛的渔 民实现增收……历史与现代生活的接 轨,不仅赋予了历史生命力与趣味性, 丰富了历史的内涵和意义,还拉近了影 片与观众的距离,引发观众对历史的强 烈兴趣,加强纪录片在年轻群体里的传 播效果。 在媒体融合走向深入的语境下,电 视人制作的纪录片努力探索网络化表 达,在思维上向年轻用户的喜好靠拢, 在内容和形式上向其他视听产品借力, 不断拓展美学范式,越来越具备碎片 化、平民化的新媒体传播特征。传统媒 体的媒体融合本质上是传统媒体的互 联网化。《十三行》便是由电视人创作 的,该片成功吸引了年轻人对历史题材 的重新关注与思考,耳目一新、灵活巧 妙的表现手法值得肯定与借鉴。 然而,电视人制作的纪录片“年轻 化”转型仍在探索之中,尤其在“去电视 媒介化”的语境下如何坚守纪录片的价 值仍然非常重要。抛弃以往惯用的宏大 线性叙事后,碎片化表达成为新宠,但过 于散漫无疑会消解传统纪录片美学的主 体性,主题传达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年轻化”是一种基于新传播语境下的用 户导向反作用于创作上的观念和方法 论,但过度追求所谓的“年轻化”表达容 易剑走偏锋,忽视纪录片的文化意义与 文献价值,纪录片仍需时刻牢记纪实影 像的价值传播,充分发挥引导年轻人的 积极作用,在创新求变中找到平衡。 纪录片如何亲近年轻人 纪录片如何亲近年轻人 以纪录片 以纪录片 十三行 十三行 为例 为例 黄绮婷 黄绮婷 新作点评 按质购剧 按质购剧 是行业的一种刚健之姿 是行业的一种刚健之姿 《北平无战事》 猎狐 猎狐 我爱我家 我爱我家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士兵突击 士兵突击 甘肃省电影家协会于 6 月 5 日在兰州召开会员代表大 会。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马青山参加了会议。大会认 真审议并通过了甘肃省电影家协会五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讨论并通过了新修订的《甘肃省电影家协会章程》,规划部 署今后五年协会事业发展的蓝图,选举产生了协会新一届 领导机构。作家、学者、影视理论与批评家、西北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院长徐兆寿当选为甘肃省电影家协会主席。 (影 讯) 徐兆寿当选为 甘肃省电影家协会主席

Transcript of 按质购剧 是行业的一种刚健之姿wyb.chinawriter.com.cn/attachment/202006/10/8dd9cb... ·...

Page 1: 按质购剧 是行业的一种刚健之姿wyb.chinawriter.com.cn/attachment/202006/10/8dd9cb... · 训练、不惜的实战、外加行业中经年累月的耕耘经验。这也是

34责任编辑:许 莹 电话:(010)65389197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2020年6月10日 星期三影 视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 邮政编码:100125 总编室电话/传真:(010)65003319 新闻部电话/传真:(010)65002492 宣传发行部电话:(010)65935482 广告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20170145号 零售每份1.50元 印刷:中国青年报社印刷厂

关 注

今年2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剧网络剧创作生产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在通知中,不仅剧集的备案申报流程发生了重要调整,更提出要加强对

“注水”问题的综合施策。这一系列举措,指向的是“更加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行

业标准”,对产业的良性发展,指出了“按质购剧”的正本清源。“按质购剧”对制播双方,都是一次梳理、反思和蓄势。它

要求我们从弯路里走出真正的捷径——回到内容、回到本质。以集数为例,总局要求“电视剧网络剧拍摄制作提倡不

超过40集,鼓励30集以内的短剧创作”。集数的缩减,看似是量化标准,但其目的是引导创作质量的提升,一言以蔽之,是要“从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进一步看,剧集的质量标准的确较难量化,事实上5集也可以注水,那我们该从何种方面把握、判断“质”之优劣?

简言之,要剧集“不注水”,就要在制作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上“不注水”。首当其冲,把握源头,就是创作之初的剧本。剧本作为“质”的核心和始发地,其“质”主要取决和体现于以下三方面:

其一,剧本写作者的创作诚意。一望即知的是,剧集的源头是剧本,剧本的源头是编剧。编剧作为链条中把握“0”到”1”的环节,应该说,处于“1”字不立,则其后无基的位置。一方面,有多大重要性,就有多大责任,另一方面,编剧既是职业,也是职业中人,是精微的、动态的。这既是文化产业是人的智力产业的彰显,也说明了对从业者专业能力、职业操守的依赖。

而所谓剧本写作者的诚意,也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具有创作热情;第二,具有敬业精神。

我们深知,具有创作热情、真诚表达的作品与泛泛之作的天壤之异。作品的“不注水”不光是信息量上的“不注水”,还有诚意上的“不注水”。而这背后必然取决于编剧个人的职业心态和敬业程度:写的是不是真挚,写的是不是严谨,写的是不是勤勉律己。而这三个因素,是能核准一个编剧是否足够“去水份化”,是否能为剧集从第一阶段,就注入“质”的基因。

这和剧本质量、制作质量、商业回报、口碑影响力,其实一脉相通:永远不能背离文化产业是“人”的产业。而“人”是社会经验、情感共鸣交相辉映的主体,他们既是创作者,也是购剧方,更是受众方,但无可例外的是,我们都会受到真情实意的打动,这也是为何国剧的豆瓣高分,评论里几乎都有关键词为

“诚意”,而未必是什么“强情节”。这也是为何商业先行的作品、为何完全“不走心”的剧集,不断进入式微期的原因。

越跟风越危险、越堕怠越艰难。观众也在不断迭代,真诚与否,一见便知。文化产品面向C端观众时,一定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心灵检验。在情感上能连接观众,才是真正的符合刚需,才是真正机智的风险控制。

因此在购剧时,对剧本的先发判断,既要来自头脑也来自心灵,要判断这是不是一部具有编剧本人创作真诚、倾注热情、付之心血的作品。而这一角度,将成为只用大数据跑关键词、盲目追逐大IP纷纷折戟后的正途,因此未来的品质剧的“质”,首先就是编剧创作心态的质量。而纵观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中的经世佳作,无一不是编剧在创作之初就有要创作一部“留得住”的作品的初衷的。再看当下,车轮流水的走

“量”的剧集仍然较多。而未来,作为剧集接力棒的第一棒,唯

有编剧保有写出“留得住”的作品的愿望,数据和口碑也才会跑得多、跑得快、跑的久。

剧本优质的因素之二,即是否具有“有质量”的价值观。“注水”也包括价值观的注水,陈腐观念、狭隘之说、幼稚

之见、与观众的价值观相脱离的作品将被不断淘汰,值得把握的方向应该是:一个剧本是否映照着当下的话题、民生,是否张扬着健康积极的价值观。

现实题材曾被玄幻、宫斗、甜宠等题材不断挤压,“造梦”之余,也是对现实生活中观众价值观上的“注水”。事实上,中国电视剧的真正“质”的长板,仍被大量之前成功的现实主义作品所证明。

对“质”的回归,将呼吁越来越多现实主义作品的回归,而创作群体也将走出闭门造车,走进风雨人生。创作者将要更多地关心当代生活、关心人的真实情感、人的生活风波,从而催生出清新务实、撼动人心的作品的问世,而非仅仅是表面华彩、内里囊絮的脱节之作。

剧本优质的因素之三,就是专业质量。近年来大量的网文改编,本身既扩充了行业队伍,也拉低了行业门槛,让观众对作品的粗制滥造抱怨不迭。

以“质”购剧的基准线,就是要挑选出专业的剧本,不断用具有专业度的作品来制定出高水平的行业标准。

专业的编剧、专业的剧本要经过专业的背景教育、艰苦的训练、不惜的实战、外加行业中经年累月的耕耘经验。这也是

为何行业中从业者数量不断增加,但好编剧始终匮乏的原因。剧本创作是一种专业性的工作,以“质”购剧,也将是一种

专业化的筛选过程:去粗取精、去水分化。这就要求制播双方都上升其“专业”能力,前者更专业地创造,后者更专业地判断,从而形成更专业的生态闭环,提高整体行业的审美水平。

而行业内的优胜劣汰将在“按质购剧”的市场化行为过程中不断进行,在可期的未来,一个更蓬勃的造血库,将产生深植于内的免疫力,成为整个产业健康肌体的保证。

按“质”购剧的第二个方面,就是剧集的制作质量。实际上,它指向着制作理念的博弈,首先就是演员阵容

的选择:用流量明星还是用“最适合的人”。前者是市场化的结果,也是之前演员片酬久降难下的深层原因。但从商业行为学的角度,仍是一种懒惰的产品判断,因此经常适得其反,大阵容大演员高成本却最终不成功的作品比比皆是,性价比问题更是长久之痛。

演员阵容能不能“去水分化”,挂钩的其实是制作方的议价能力。之前制作方在演员选用上的难题,在于一种议价倒

挂。精心制作但演员阵容不占优势的作品,发行上比启用流量明星但粗制滥造的作品要艰难得多,这让制作方不得不把有限的制作费用花在演员身上。

天平的长期失衡,使得制作的“质”因为缺乏议价能力,而陷入窘局。所以在转向“按质购剧”的时刻,意味着制播双方都有一种回归正途的魄力,商业市场既需要满足,也需要理性引导,更需要相互激发:

一部剧制作品质的参数,除了演员之外,还有很多其他重要因素。因此在总成本的控制上,将会不断细腻化,对“钱袋子”的使用更多取决于为作品本身服务,而不是简单机械的流量堆砌,与之相应的,演员有流量而作品没流量的怪圈也将打破。而有“质”之剧,将会带来真正有“质”的“流量”,以及流量的影子,观众的“口碑”。

按“质”购剧的第三个方面,就是提前结合C端观众的声音。因此按“质”购剧,也是一种心态调整,即不能只站在产业内一厢情愿地看问题,不能把产业的目光放在一个小圈子,要让C端声音前置。

近几年,这一过程都用大数据来完成,但也因此涉及对大数据使用方式的困惑,即如何对大数据“去水分化”?以下细节,值得思量:

第一,数据是既往数据的A(过去)到B(现在),B是否可以应运而生C(未来)?

第二,如何不是“从数据到数据”,而是“从数据到专业信息”?如何从“大量的数据”到“有效的数据”?数据分析如何精细化、专业化?数据分析是否需要引入行业内专业人士的灼见,以便发现表面规律之下的内在规律,即如何让信息成为知识、知识成为智慧,形成一个深加工的过程?

第三,如何从“人为数据服务,到数据为人服务”,让人和作品成为数据的主人?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按“质”购剧,也是一次产业内壁垒不断打通、闭门造车的情况不断改革、扁平的数据生态不断立体化,生产效率不断“去水分化”的过程。并且,以“质”购剧,将逐渐完成一种和C端观众的关系转化:观众既需要被满足,也需要被培育,我们既要以飨昨天的观众,也要创造明天的观众。

最后,总局倡导的“从追求量到追求质”,是产业从粗放走向专业的方向所在:对内容端来说,它是灿然之声,因它既是进步,又是回归;对购剧方来说,它是一条风险压缩、能力提升之路;对观众来说,他们将看到更多有行业自尊心的作品。

如此“三赢”,固然也将正道沧桑。但一个行业的生命力,本就需要行业中人自己的明智与热情。

“质”是一种刚健之姿,不亚于一次产业的“健身”,去除煊浮,磨砺核心。“质”是挑战下的机遇。让我们如怀璧之人,栉风沐雨,永抱进取之心。

年轻人逐渐成为纪录片的主要观影群体,“年轻化”也因此成为许多纪录片创作的探索方向和追求。一方面,关于青年生活与潮流文化等年轻人关注的纪录片题材被不断开发;另一方面,电视人制作的纪录片往往颇具严肃性,因此纷纷从叙事和形式两方面着手,寻求符合年轻人审美的表达方式,试图通过创新实现“破圈”。

近日在优酷完成全片上线,由广东广播电视台和澳门有线电视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制作的历史题材纪录片《十三行》,则用创新表达讲述了一段冷门历史。“十三行”是清朝年间官办的、垄断的商业机构,在广州这个全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从事西洋买卖,曾是全球贸易的领先阵地。这部纪录片一改以往历史纪录片给观众留下的“高冷”印象,得到的评价大多都是“有趣”、“可爱”,制作者也称这是一部“为年轻人定制的纪录片”。

《十三行》解构了传统历史纪录片相对严肃、略显呆板的叙事手法和美学范式,改用活泼的动画与幽默的解说对历史知识进行生动阐述,迎合了年轻人的观看心理。动画的运用在历史纪录片里并非前所未有,它能够对一些缺失的材料进行补充,也能用可视化方便观众理解,但一般会按照历史原型进行还原,风格偏向大气典雅。《十三行》不仅

采用了动画,还大胆地将所有历史人物转换成憨态可掬的卡通猫咪,无论是乾隆皇帝、十三行最富商人伍秉鉴、外国商人,还是路人,都是一只只圆滚滚但各有特色的猫咪,每次出场都引发观众表达喜爱的弹幕高潮。历史被“萌化”,主动走下“神坛”,让年轻人们忍不住亲近,拟人化的猫咪独树一帜的风格与年轻人追求个性的特点不谋而合。此外,幽默俏皮的解说词也为影片增添了趣味:

“夷人就喜欢‘搞事情’”、“做生意有时候就像谈恋爱”、乾隆因为喜爱西洋钟表而带动行商们大批进口,被称为“带货一哥”……年轻人是互联网的原住民,这些充满“网感”的解说符合他们的阅读习惯,方便他们理解晦涩的历史知识;网络用语也成为一种打入年轻人内部的接头暗号,纪录片从高高在上的的说教者摇

身一变,成为与年轻人一起调侃的“哥们”,消解了年轻人对历史的抗拒,甚至还使他们与影片形成情感的连结。

真人实景体验成为《十三行》让人眼前一亮的形式创新。过去,历史人文纪录片一般会结合历史影像资料与文物特写,采用“上帝之音”或“专家之声”进行解说,这种形式虽然能够以第三人称视角凸显出影片的客观性与权威性,但同时也不断强化了纪录片“高冷”和“高深”的气质。观众始终以一种“仰望”的姿态进行观看,难以从中得到情感共鸣,因此容易“敬而远之”。乘着媒体融合的浪潮,《十三行》创新性地让纪录片与真人秀碰

撞出奇妙的火花。影片邀请了青年演员赵予熙和极限运动员廖锡荣,在海上水屋用7天的时间,体验300多年前从外国前往广州的水手的生活。汹涌的海浪、难以下咽的食物、狭小的空间,观众们从两位嘉宾的绝望中窥见了当年

恶劣的生存环境,水手们追求财富的疯狂也进一步印证了十三行在全球贸易中的顶尖地位。影片还邀请了人气偶像蔡徐坤,在约一百米的体验场中将白蜡点燃,还原1822年火烧十三行后大量白银从富商家里流出的场景。烈火燃烧的场景非常震撼,然而这只是当年“白银洗街”的3%,观众可以从中想象出十三行商人的富可敌国。真人秀开拓了重现历史的新路径:遥不可及的历史被具象化为一场趣味体验,直观的呈现方式加深观众的理解,刺激的体验内容也契合了年轻人追求新鲜、敢于冒险的精神;年纪相仿的嘉宾具有天然的亲近感,年轻人

通过这些“替身”参与其中,与纪录片的联动更加紧密,因此更能激起共鸣、启迪思考。

《十三行》并不是单纯讲历史,而是立足当下来回望历史,创新地将历史与现实粘合在一起,为观众提供了崭新的解读视角。纪录片搜罗了全球各地熟悉十三行的人的故事:有因为祖上当年参加了与东方的贸易积累了巨大财富,至今仍拥有超过几千万英镑身家的英国爵士;有十三行商人和十三行主要茶叶供货商的传人;有当年来往中英的水手的后代;有捐赠了十三行博物馆其中一层90%文物的广州收藏家;有执意于留在中国开作坊修复广州西关(十三行商馆区旧址)老物件的美国人……影片站在现代,以小切口重新观照这段历史,有血有肉的个体比冰冷的文物更具有感染力,历史的传承与坚守在现代人的身上更显张力。此外,影片并没有只勾勒出十三行的历史图景,还进一步拓展延伸,让观众看到十三行这段历史对现代产生的影响。当年的贸易使澳门成为多元文化交融的城市,葡挞后来变成澳门的招牌小吃;法国人阮奕信自主创业生产中国风手表,背后跟十三行贸易中

西交融的品牌思维如出一辙;十三行的商业模式还可以帮助珠海桂山岛的渔民实现增收……历史与现代生活的接轨,不仅赋予了历史生命力与趣味性,丰富了历史的内涵和意义,还拉近了影片与观众的距离,引发观众对历史的强烈兴趣,加强纪录片在年轻群体里的传播效果。

在媒体融合走向深入的语境下,电视人制作的纪录片努力探索网络化表达,在思维上向年轻用户的喜好靠拢,在内容和形式上向其他视听产品借力,不断拓展美学范式,越来越具备碎片化、平民化的新媒体传播特征。传统媒体的媒体融合本质上是传统媒体的互联网化。《十三行》便是由电视人创作的,该片成功吸引了年轻人对历史题材的重新关注与思考,耳目一新、灵活巧妙的表现手法值得肯定与借鉴。

然而,电视人制作的纪录片“年轻化”转型仍在探索之中,尤其在“去电视媒介化”的语境下如何坚守纪录片的价值仍然非常重要。抛弃以往惯用的宏大线性叙事后,碎片化表达成为新宠,但过于散漫无疑会消解传统纪录片美学的主体性,主题传达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年轻化”是一种基于新传播语境下的用户导向反作用于创作上的观念和方法论,但过度追求所谓的“年轻化”表达容易剑走偏锋,忽视纪录片的文化意义与文献价值,纪录片仍需时刻牢记纪实影像的价值传播,充分发挥引导年轻人的积极作用,在创新求变中找到平衡。

纪录片如何亲近年轻人纪录片如何亲近年轻人————以纪录片以纪录片《《十三行十三行》》为例为例 □□韩韩 飞飞 黄绮婷黄绮婷

新作点评

按质购剧按质购剧是行业的一种刚健之姿是行业的一种刚健之姿

□□俞俞 露露

《北平无战事》

《《猎狐猎狐》》

《《我爱我家我爱我家》》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士兵突击士兵突击》》

甘肃省电影家协会于6月5日在兰州召开会员代表大会。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马青山参加了会议。大会认真审议并通过了甘肃省电影家协会五届理事会工作报告,讨论并通过了新修订的《甘肃省电影家协会章程》,规划部署今后五年协会事业发展的蓝图,选举产生了协会新一届领导机构。作家、学者、影视理论与批评家、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院长徐兆寿当选为甘肃省电影家协会主席。

(影 讯)

徐兆寿当选为

甘肃省电影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