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孟连 - yndaily.yunnan.cnyndaily.yunnan.cn/images/2018-01/27/08/2018012708_pdf.pdf ·...

1
那天早上,我们从西盟的孟梭 去往孟连。汽车才驶出几公里,就淅 淅沥沥地飘着细雨,公路两旁的树 枝叶上都挂上了晶莹的雨珠。空气 极为清新。 这亚热带南方边地的冬天,一向 干旱少雨。早晨的浓厚白雾覆盖着大 地时,还感觉凉爽;中午浓雾一散,就 烈日当空如夏天般闷热;如今孟连的 冬天,也经常有雨水,这表明,周围山 林的植被保养得好,蓄水充足,大地 也就能保持湿润了。 位于澜沧江以南的孟连、澜沧、 西盟都紧邻中缅边界,气候温和。其 中又以孟连阳光充足、雨水均匀,山 林绿化面积也就更广。远在千百年 前,就吸引了大量的善于耕作的傣族 人来这里居住;文化、商业、建筑也就 比附近的澜沧、西盟发达。 所以傣族人把这地方称之为“孟 连”;意为“寻找到了好地方”。 孟连离西盟约 54 公里。道路也 平坦。只是我们这天没有直趋孟连, 而是先在距离孟连约 18 公里的景信 乡停下。孟连的傣族女副县长陶婉 香,已经带着人先在这个被称为“宾 弄赛海”的地方等待我们。 “宾弄赛海”在傣族话里是“像亲 戚一样的朋友”。 景信乡确实是一个好客的地方。 不仅远处的傣族人常来走亲戚,周围 山区的拉祜族人、哈尼族人也经常下 山来做客。那天我们在傣族人波岩凤 家访问时,他家就住着几位刚从山上 下来的拉祜族男子。看来是常客,相 互之间颇为亲密、无拘束。 民族之间这样和睦,令人感动。 给客人以歌舞享受,一向是好客 的傣家人的传统。我们是远客,孟连 的朋友特意在景信乡为我们组织了 一场具有民族特色的表演。 村寨里的年轻人都远出打工了, 文艺活动只能由中年人来承担。不过 她们年轻时都是能歌善舞的好手,如 今仍然不减昔日风采,在音乐声中把 高难度的舞蹈动作运用得自如。 傣族舞蹈一向妙曼、轻柔;从前 多数是赤着脚跳,如今全部穿上了鲜 艳的红皮鞋,这表明她们的生活条件 和舞蹈技巧都提高了。 过去一些难度较大、要费大力 气表演的舞蹈,如“竹筒舞”都是由 壮健的男子来承担,这天却是由 8 个轻衫短裙的女子来主跳。她们跳 得如男子般刚健有力,又保持着女 性特有的温柔。 “欢乐傣乡行”是一场节奏鲜明 的舞蹈, 9 个发髻上束着红、白花朵, 身着黄、白相间的长裙,脚踏鲜红高 跟鞋的傣族女子也就把这舞蹈跳得 极为欢快,场子外边的一些年轻人和 小孩,被音乐声和她们的舞姿所感 染,也跟随着跳了起来。跳着跳着就 纷纷挤进了场子里,热闹地不分场内 外了…… 陶婉香告诉我,下午在孟连娜允 土司府还可以看到一场更精彩的歌 舞表演。 云南各地的傣族土司,都建有 各具特色的土司府,只是因为经济 实力不同,建筑规模不一;孟连土司 (宣抚司)自明清以来, 28 代相传,有 660 余年的历史,经济力量一向 雄厚。那巍立于高大、宽阔的 13 台阶之上、占地 6738 平方米的土司 府,建筑雄伟,装饰豪华,因而被颂 为“金色的王宫”。 娜允是孟连土司府的内城,又是 云南的少数民族 18 座土司府中,保 护得较为完善的建筑,如今也就成了 可贵的历史遗迹,被国务院列为“国 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供海内外人士来 参观、研究。 土司府内还建有供演出的舞台。 陶婉香告诉我,孟连刀土司喜欢娱 乐,一年 365 天,他有 100 天在看歌 舞。所以这地方的傣族歌舞,也就高 于其他地方的水平。 上世纪 50 年代初,我们从澜沧 去往西盟佤山,有两条路线可选择, 一条从孟梭上山,一条途经孟连。不 少人情愿多走一些路,绕道孟连。这 不仅是因为这一带山路较平坦,还可 以在孟连歇宿一夜,吃点傣族风味的 食品,欣赏傣族的民间歌舞。 当天下午在娜允土司府的演出, 确实精彩。以昆弄为首的 16 个人组 成的乐队、 9 个少女表演的“金莲花 宫女”、老艺人李福春领舞的“腊条 舞”、 8 个蓝衣黑裙女子如怨如诉的 “谢利马舞”,傣族女歌手玉样的独 唱,少女相罕章用笛子吹奏的乐曲, 都极具傣族情调。 如今交通发达、信息传播也快, 外来文化正如激流般汹涌进入边地, 那色彩、流派的繁复,令人目眩。边地 的艺术家们如何才能正确地选择、吸 收?得有清醒的头脑,稍有不慎,民族 的优秀文化就会受到严重的冲击,孟 连的朋友还能够把他们具有民族特 色的建筑和歌舞保留下来并加以发 扬,这很不容易! 2018年1月27日 星期六 编辑/王宁 美编/杨千红 制作/张学成 8 花潮 之美 云南日报文化生活部 主办 云南省文联 云南省作协 云南北辰高级中学 协办 第十二届 在孟连 彭荆风 云南日报文化生活部 云南省文联、云南省作协 —见证脱贫攻坚、讴歌跨越发展文学征文活动 我们共同走过 本报地址:昆明市新闻路337号 集团办:64143341 编委办:64141890 经委办:64166892 编辑出版中心:64141286 舆论监督中心:64145865 邮政编码:650032 广告许可证:滇工商广字第1号 零售每份一元五角 云南日报印务中心印刷 一个翻身就是故乡 夜很长很长 长得横躺在床上 一个翻身就是故乡 故乡的梦里 听见母亲 在灶台收拾碗筷 我翻了个身 准备再回梦里 父亲的斧头 又把一堆柴火 劈得惊叫 母亲轻声对父亲说 “轻点,让他多睡一会儿” 父亲反驳 “他等会起来没火烤” 听着父母的对话 我把梦一块一块的扯 一扯又把我扯到童年 关于故乡的梦 之所以我不开腔 摆弄南腔北调 是因为找到了 乡愁的根源 尽管用手摸不着 用眼看不见 但它确是一根 细小的针 在你得意忘形时 扎一下 在你心灰意冷时 戳一下 你就会脚踏实地 在他乡安顿好 关于故乡的梦 把灵魂安放他乡 这些风就一个劲的叫唤 一声比一声凄惨 从这个山头撵到那个山头 无非是争个你强我弱 看谁先把冷沁入骨头 再刻写一些冷的符号 你看这雾把双眼 都笼罩成鼠目之光 除了眨眼可以应急之外 再怎么猛加油门 目光还是一寸一寸的走 我不敢环视周围 因为在这穷山恶水之中 稍不留神就会把肉身 削落在万丈深渊 就会把灵魂 安放他乡 (一)大山深处的村寨 撩开哀牢厚厚的云雾, 绕过九曲十八弯的山路, 找到库独木, 层峦叠嶂的哀牢腹地, 一个拉祜族村寨, 藏在绿色的秘境中。 卸下扶贫攻坚队员 重重的行囊, 想让这个山村沸腾的 雄心壮志, 在颠簸得跳跃前行时 泼撒了一路, 想给这个看起来, 孤寂贫困的山村, 一个悲悯的拥抱, 手臂环绕的, 是自己的寒冷, 耕作的老夫妇归家了, 几缕或远或近的烟火气息, 村寨暖了起来, 暮色中升起 如烟似雾的苍茫, 老屋寒枝包谷茬, 纠缠在一起, 仿佛是遗忘在很久之前 的家园模样, 可会有一张皱纹满布的脸 喊我的乳名, 可会有一双思念干涩的眼睛 抚摸我的脸, 村庄静静睡去 一如往常, 我在乳白色的云雾中 站了很久很久, 把结在衣襟的冰棱 紧紧握在手中。 (二)路 一直在走 库独木…… 轻轻念诵这个名字, 刀耕火种中走来的, 拉祜人的古老岁月, 以黑白照的方式 一幕幕浮现, 想去触摸那些岁月, 读懂这片土地, 放弃高跟鞋, 两双“踢不烂”, 晴天雨天换着穿, 走进贫困群众的小院, 在茶园和林地里, 在夜晚的火塘边, 听茶水煮开的家常, 拾记忆深藏的点滴。 拉祜语中, “库独木”蕴意着美丽吉祥, “找到银子的地方”! 在山脉深处, 在村寨旁边, 有金矿在开采, 拉祜人不贪图, 那些闪着光泽的岩石, 大山中的年岁 渐渐缓慢, 日复一日 不停歇的劳作, 村寨却一天比一天陈旧, 人们期待, 扶贫攻坚萌发新的生机, 人们希望, 有一条平坦顺畅的路, 能方便快捷地把收获, 运到山外去, 离开家的人, 回家的路能好走一些, 路 一直在走, 用辛劳赢得尊重富足的路, 离乡的人回家的路, 正在修筑抵达。 (三)库独木的茶香 居住在云雾缭绕的高山, 高山赠与了甘甜的泉水, 守护了祖祖辈辈的家园, 祖先们赠与了这一片, 神奇的叶子, 拉祜人的茶, 和拉祜人的酒一样醇, 拉祜人的茶, 和拉祜人的歌一样长, 火塘边的葫芦瓢, 红红的栎炭里, 焯香煮酽的茶, 是治病的药, 是待客的情, 更要换来柴米油盐, 供给读书的孩子, 几亩山地 栽不出几斤包谷, 核桃才刚刚挂果, 一切指望着这棵茶, 森林边的古茶树, 茶园里嫁接改良的 普洱大叶种, 发了肥厚的新芽, 用套种的中药材, 做了杜仲雄花茶, 借着清晨 湿漉漉的阳光, 我采下一芽茶叶, 老父亲椿树般的手掌, 揉捻出 山野的香气, 揉捻出 库独木的茶香。 (四)拉祜老人的新屋 晴得稳稳的太阳天, 拉祜老人在小院里, 晒两簸箕 自己吃的秋茶, 他的容颜像一棵树, 深刻沉静, 发出几株新枝, 邀我做客, 他的新屋, 祖辈们“缘箐而居” 留下的土木小屋, 漏了补一下, 歪了撑一下, 年成好有节余时, 搭出个小厦来, 将就着也几十年了, 拆老房那天,他落了泪, 起屋建房是大事, 没想到自己能办成, 建档立卡户的建房补助, 自己的一点积累, 房子真建起来了, 牢实的砖瓦房! 儿子在园子里苦了几年, 觉得没盼头, 正闹着要出去打工, 现在该盘算着讨媳妇的事了, 明年春天 茶叶能卖个好价钱, 黄精重楼长势不错, 路正从山外修进来, 没有走出过大山的老人, 也想去看看山外的稀奇, 屋子亮亮堂堂的, “篾达啦”插在山墙上, 新画像挂在正堂屋中, 心里踏踏实实的, 喝了几碗, 香醇的苦聪焖锅酒, 身子暖了 人也醉了, 整个库独木 枕着厚厚的云雾, 香甜地睡了。 秋色正浓,群山如画。阳光穿过 树林洒下美丽的光影,汽车沿着 213 国道飞驰前行。路边的凤凰树向我们 招手,芭蕉花绽放笑靥,凤尾竹随风 起舞,青山树笑口盈盈。抬头望去,青 青茶园,瓜果遍地,鲜花盛开,好山好 水好地方,这里就是那柯里。 到过宁洱的人,都说那柯里是古 老驿道上,至今还能追寻到昔日马帮 足迹的地方,即使光阴似箭,岁月流 逝,这里依然是以民俗风情,秀美景 色,沧桑风雨。传统村落还原茶马古 道的历史,书写茶马史诗的篇章,见 证马蹄踏出的辉煌。 历史上,举世闻名的“南方丝绸 之路—茶马古道”就是以普洱府 (今天的普洱市宁洱县)为中心的。那 柯里距离宁洱县城 16 公里,是“茶之 源,道之始”的缘起地,是普洱府茶马 古道上一个重要驿站,是至今保存较 为完好的茶马古道遗址。 我沿着路边长着花草的石板路 走进那柯里村。眼前古村落的屋舍瓦 楞上长满绿茸茸的青苔,红色土坯泥 墙上爬满了牵牛花,缠绕着豆角藤, 砖雕的墀头,发黄的梁柱与狭窄的街 巷一起站立在历史的深处,仿佛一位 耄耋老人用幽寂而专注的神情,向我 讲述着那柯里长长短短的故事,语气 平和,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关于那柯里的由来,可谓人云 亦云。我听到一位村民这样解释:那 柯里,原名“马哭里”。相传,无论从 磨黑孔雀屏下来,还是从过去的思 茅上来,经官府大道进京的马帮,都 要在那柯里的“荣发马店”歇脚过 夜。凡是进出“荣发马店”的马帮须 涉水淌过马店前的一条小河,因劳 累过度,睡眼惺忪的马儿,面对冰冷 清澈的水流下了伤心的眼泪,因此 而得名“马哭里”。视马帮为生命的 马锅头们,多次上书官府,最终遂了 马锅头心愿,修建了一座长 20 多米 的五格“风雨桥”,从此,“马哭里”更 名为“那柯里”。 “那柯里”在傣语发音中, “那”为 田, “柯”为桥, “里”为好,因此, “那柯 里”之意为村子里小桥流水,沃土肥 田,岁时年丰,是理想的人居之地。 听到人们对那柯里的各种解释, 让我对“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 道”上的驿站村落越发产生好奇。这 个传统古村落的厚重历史与现代社 会隔着遥远的时空,正如众多的传说 中那样神秘又朦胧,但距离喧嚣的生 活却又是那么近。 45 岁的村民杨萍 一家,在那柯里茶马古道老街上开办 “农家乐”已经 4 年。坐在我面前的她 满面春风,快人快语: “过去靠种玉米 等粮食作物为生,辛苦一年到头,全 5 口人总收入还不到 5 万元,日子 过的很艰辛。现在党的政策好,我们 那柯里人靠着老祖宗沾光了,我家开 办起‘高老庄农家’,经营正宗马帮 菜,生意红火,收入倍增”。说到这里 杨萍脸上的幸福溢于言表。她说,大 儿子从医学院医师班毕业已经工作, 二儿子考上了大专后,遇上一个好老 师李兴昌,他家世代制作普洱贡茶, 他是古法技艺第八代传承人,普洱贡 茶制作技艺的国家级传承人。我家二 儿子就是跟着李老师学习手工制茶, 毕业后回到村里自己制茶,传承了古 法技艺手工制茶的文化传统,吸引了 不少对普洱茶和马帮菜感兴趣的回 头客。现在我们家年收入已经超过 10 万元,还盖起了新瓦房,日子过得 越来越好。 说话间,杨萍为我们端上了热腾 腾香喷喷的油炸肉、土鸡汤、铜锅饭, 还特意为我们介绍了一道菜“马帮 三姐妹”,即豆腐、豆花、豆浆,这是当 年马帮队伍路过时马帮菜中必吃的 一道菜。 上天赐予那柯里青山秀水,这里 天时地利人和。站在“风雨桥”上,一 副“廊桥走千骑风雨几度,古道留印 蹄岁月如斯”的对联,道出那柯里百 年的风雨沧桑。 记得我们到达那柯里,离午餐前 还有一点时间,我急忙踏着“风雨 桥”,迫不及待去村里看看,那柯里就 像是一位世外高人让我慕名拜访。当 我走下“风雨桥”的石阶,面对一座灰 色砖墙的院子,大门两边红木雕刻的 金色大字对联吸引了我的目光:“关 山难越谁为主,萍水相逢我做东”,横 批:“荣发驿站”。只见眼前一位身穿 黑色镶红边彝族马褂、一头银发的老 人站在这座没有院门的老宅前,微笑 着和我打招呼: “请问你从哪里来?欢 迎到我们荣发马店来做客”。见此景, 宁洱县委宣传部部长傅礌向我介绍, 这里就是习总书记当年来那柯里调 研时到过的“荣发马店”。 我走进小院,只见李天林的老伴 儿正坐在丰收的玉米堆里,将金灿灿 的玉米掰下,再用簸箕盛满放进粮 仓。望着丰收的玉米,她一脸笑靥,一 脸幸福。李天林老人回忆, 2008 11 18 日是我一生中最高兴难忘的日 子,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总书记 来到我们家,坐在院子里的小木桌前 和我们拉家常,他问我们“粮食够不 够吃?” “孩子们都能上学吗?”他嘘寒 问暖,亲切和蔼。李天林的老伴儿刀 会珠在一旁高兴的说,习总书记平易 近人,说话和气,他笑起来就像太阳, 让我们心里暖洋洋的。 九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到那柯里 看望受灾群众时,走进李天林家的厨 房,揭开锅盖看看他家吃的怎么样? 又来到他的房间,关心他家住的怎么 样?在茶马古道旁习总书记与村民们 围坐在一起,拉家常话,听到村民们 说开办农家乐“生意不太好”时,他热 心的为大家出谋划策,并鼓励村民们 “要相信有了党的好政策和大家的共 同努力,你们一定能走上致富之路”。 那柯里村民的温饱冷暖,一直装 在总书记心里,对那柯里群众的牵挂 始终萦绕在总书记心头。 2015 1 12 日,习近平总书记同中央党校第 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听到 时任宁洱县委书记、现任普洱市副市 长李鸿发言时,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地 询问“现在茶马古道那条路还通吗?” “村民们生活有变化吗?”殷殷之情, 溢于言表。 那柯里村是宁洱“6·3”地震的重 灾区,恢复重建时政府将这里规划成 旅游小镇。李天林家祖祖辈辈都是赶 马人,在地震重建中,他家盖起了两 层小楼,开办了“荣发马店”农家乐。 院中的走廊上悬挂着习近平总书记 当年来到李天林家看望他们时的合 影。在与李天林老人聊天时,他高兴 地告诉我,这几年他家养了土鸡、土 猪,办起了“荣发马店”由大儿子李韶 勐经营,生意兴隆。去年又开办了“荣 发驿站”由小儿子李韶浮经营,全家 的收入翻了两到三倍。李天林家的 “农家乐”,除了注重菜品质量,经营 地道的“马帮菜”,还在墙上挂满了老 照片,在茶马古店摆放了马帮油灯、 马驮子、皮包等当年开马店时用过的 物品,再现了当时茶马古道驿站马帮 生活的真实场景,让客人来到这里就 能感受到厚重沧桑的茶马古道文化。 乡愁不仅是绿色的生活方式,还 蕴含着传统的建筑文化。在与那柯里 村民的交谈中我了解到,按照习近平 总书记要求,近年来,普洱市委、市政 府,宁洱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茶 马古道的保护管理工作,利用“茶马 古道”驿站位置优势,充分挖掘古道 文化内涵,先后投资修复重建那柯里 古道、河道自然景观、马鞍人行栈道、 风雨桥等基础设施,打造特色饮食文 化,发展古道旅游带动村民致富。李 天林老人感概的说:“那柯里村的脱 贫致富和变化,离不开村里党员干部 的带头。现在的干部和过去不一样 了,他们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早起晚 睡,吃顿饭还非要给钱,你不收钱他 们就不吃饭……”短短几句朴实的话 语,道出了那柯里村民的心声。 如今,那柯里这个仅有 66 户村 民、 231 人,少数民族占 57%、以哈尼 族、彝族为主的古村寨,先后被授予 “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文明 村”和“民族团结示范村”。总书记的 嘱托,已经变为现实。今天的那柯里 村名扬四海,吸引了全国乃至马来 西亚、新加坡、美国的宾客前来观光 游览。 在那柯里村,我听到一位年过花 甲的哈尼族大妈这样表白:“辛苦的 是共产党,幸福的是老百姓。”这句话 听起来很简单,但我仔细想来却一点 不简单,如果不是身临其境,如果不 是深入到那柯里村民家里采访,聊天 谈心,我无法感受到这样的表白是那 么的真诚朴实。 阳光下,李天林老人指着院子 里的一棵石榴树对我说,你看树上 挂满石榴果实累累,今年又是丰收 年。他指着另一棵树告诉我,原先我 家是没有这棵滇橄榄树的,自从习 总书记来过之后,院子里就自己生 长出来这棵橄榄树,现在已是枝繁 叶茂,生机盎然。你知道吗?滇橄榄 含在嘴里苦涩回甘,我们那柯里村 民的生活,就好像滇橄榄一样,先苦 后甜,回味无穷。 站在古老的院落,眼前花卉满 庭,菊花朵朵在绽放,鸡冠花开红似 火,在我眼里,这美丽的花朵开放在 那柯里芬芳的土地上,这幸福的花朵 绽放在那柯里百姓的心里。 幸福花开那柯里 杜京 云雾歇在库独木 周德梅 我只是乡愁的一条缝 巴山一民 本报美编 赵行伟 制图

Transcript of 在孟连 - yndaily.yunnan.cnyndaily.yunnan.cn/images/2018-01/27/08/2018012708_pdf.pdf ·...

那天早上,我们从西盟的孟梭去往孟连。汽车才驶出几公里,就淅淅沥沥地飘着细雨,公路两旁的树枝叶上都挂上了晶莹的雨珠。空气极为清新。

这亚热带南方边地的冬天,一向干旱少雨。早晨的浓厚白雾覆盖着大地时,还感觉凉爽;中午浓雾一散,就烈日当空如夏天般闷热;如今孟连的冬天,也经常有雨水,这表明,周围山林的植被保养得好,蓄水充足,大地也就能保持湿润了。

位于澜沧江以南的孟连、澜沧、西盟都紧邻中缅边界,气候温和。其中又以孟连阳光充足、雨水均匀,山林绿化面积也就更广。远在千百年前,就吸引了大量的善于耕作的傣族人来这里居住;文化、商业、建筑也就比附近的澜沧、西盟发达。

所以傣族人把这地方称之为“孟连”;意为“寻找到了好地方”。

孟连离西盟约 54公里。道路也平坦。只是我们这天没有直趋孟连,而是先在距离孟连约18公里的景信乡停下。孟连的傣族女副县长陶婉香,已经带着人先在这个被称为“宾弄赛海”的地方等待我们。

“宾弄赛海”在傣族话里是“像亲戚一样的朋友”。

景信乡确实是一个好客的地方。不仅远处的傣族人常来走亲戚,周围山区的拉祜族人、哈尼族人也经常下

山来做客。那天我们在傣族人波岩凤家访问时,他家就住着几位刚从山上下来的拉祜族男子。看来是常客,相互之间颇为亲密、无拘束。

民族之间这样和睦,令人感动。给客人以歌舞享受,一向是好客

的傣家人的传统。我们是远客,孟连的朋友特意在景信乡为我们组织了一场具有民族特色的表演。

村寨里的年轻人都远出打工了,文艺活动只能由中年人来承担。不过她们年轻时都是能歌善舞的好手,如今仍然不减昔日风采,在音乐声中把高难度的舞蹈动作运用得自如。

傣族舞蹈一向妙曼、轻柔;从前多数是赤着脚跳,如今全部穿上了鲜艳的红皮鞋,这表明她们的生活条件和舞蹈技巧都提高了。

过去一些难度较大、要费大力气表演的舞蹈,如“竹筒舞”都是由壮健的男子来承担,这天却是由 8个轻衫短裙的女子来主跳。她们跳得如男子般刚健有力,又保持着女性特有的温柔。

“欢乐傣乡行”是一场节奏鲜明的舞蹈,9个发髻上束着红、白花朵,身着黄、白相间的长裙,脚踏鲜红高跟鞋的傣族女子也就把这舞蹈跳得极为欢快,场子外边的一些年轻人和小孩,被音乐声和她们的舞姿所感染,也跟随着跳了起来。跳着跳着就纷纷挤进了场子里,热闹地不分场内

外了……陶婉香告诉我,下午在孟连娜允

土司府还可以看到一场更精彩的歌舞表演。

云南各地的傣族土司,都建有各具特色的土司府,只是因为经济实力不同,建筑规模不一;孟连土司(宣抚司)自明清以来,28代相传,有着 660余年的历史,经济力量一向雄厚。那巍立于高大、宽阔的 13级台阶之上、占地 6738平方米的土司府,建筑雄伟,装饰豪华,因而被颂为“金色的王宫”。

娜允是孟连土司府的内城,又是云南的少数民族 18座土司府中,保护得较为完善的建筑,如今也就成了可贵的历史遗迹,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供海内外人士来参观、研究。

土司府内还建有供演出的舞台。陶婉香告诉我,孟连刀土司喜欢娱乐,一年 365天,他有 100天在看歌舞。所以这地方的傣族歌舞,也就高于其他地方的水平。

上世纪 50年代初,我们从澜沧去往西盟佤山,有两条路线可选择,一条从孟梭上山,一条途经孟连。不少人情愿多走一些路,绕道孟连。这不仅是因为这一带山路较平坦,还可以在孟连歇宿一夜,吃点傣族风味的食品,欣赏傣族的民间歌舞。

当天下午在娜允土司府的演出,

确实精彩。以昆弄为首的 16个人组成的乐队、9个少女表演的“金莲花宫女”、老艺人李福春领舞的“腊条舞”、8个蓝衣黑裙女子如怨如诉的

“谢利马舞”,傣族女歌手玉样的独唱,少女相罕章用笛子吹奏的乐曲,都极具傣族情调。

如今交通发达、信息传播也快,外来文化正如激流般汹涌进入边地,那色彩、流派的繁复,令人目眩。边地的艺术家们如何才能正确地选择、吸收?得有清醒的头脑,稍有不慎,民族的优秀文化就会受到严重的冲击,孟连的朋友还能够把他们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和歌舞保留下来并加以发扬,这很不容易!

2018年1月27日 星期六编辑/王宁 美编/杨千红 制作/张学成8 花潮之美

云南日报文化生活部主办

云南省文联云南省作协

云南北辰高级中学协办

第十二届

在 孟 连彭荆风

云南日报文化生活部 云南省文联、云南省作协

——见证脱贫攻坚、讴歌跨越发展文学征文活动我们共同走过

本报地址:昆明市新闻路337号 集团办:64143341 编委办:64141890 经委办:64166892 编辑出版中心:64141286 舆论监督中心:64145865 邮政编码:650032 广告许可证:滇工商广字第1号 零售每份一元五角 云南日报印务中心印刷

一个翻身就是故乡

夜很长很长长得横躺在床上一个翻身就是故乡

故乡的梦里 听见母亲在灶台收拾碗筷我翻了个身准备再回梦里父亲的斧头又把一堆柴火劈得惊叫母亲轻声对父亲说

“轻点,让他多睡一会儿”父亲反驳

“他等会起来没火烤”听着父母的对话我把梦一块一块的扯一扯又把我扯到童年

关于故乡的梦

之所以我不开腔摆弄南腔北调是因为找到了乡愁的根源尽管用手摸不着用眼看不见

但它确是一根细小的针在你得意忘形时扎一下在你心灰意冷时戳一下你就会脚踏实地在他乡安顿好关于故乡的梦

把灵魂安放他乡

这些风就一个劲的叫唤一声比一声凄惨从这个山头撵到那个山头无非是争个你强我弱看谁先把冷沁入骨头再刻写一些冷的符号你看这雾把双眼都笼罩成鼠目之光除了眨眼可以应急之外再怎么猛加油门目光还是一寸一寸的走我不敢环视周围因为在这穷山恶水之中稍不留神就会把肉身削落在万丈深渊就会把灵魂安放他乡

(一)大山深处的村寨撩开哀牢厚厚的云雾,绕过九曲十八弯的山路,找到库独木,层峦叠嶂的哀牢腹地,一个拉祜族村寨,藏在绿色的秘境中。卸下扶贫攻坚队员重重的行囊,想让这个山村沸腾的雄心壮志,在颠簸得跳跃前行时泼撒了一路,想给这个看起来,孤寂贫困的山村,一个悲悯的拥抱,手臂环绕的,是自己的寒冷,耕作的老夫妇归家了,几缕或远或近的烟火气息,村寨暖了起来,暮色中升起如烟似雾的苍茫,老屋寒枝包谷茬,纠缠在一起,仿佛是遗忘在很久之前的家园模样,可会有一张皱纹满布的脸喊我的乳名,可会有一双思念干涩的眼睛抚摸我的脸,村庄静静睡去一如往常,我在乳白色的云雾中站了很久很久,把结在衣襟的冰棱紧紧握在手中。

(二)路一直在走库独木……轻轻念诵这个名字,刀耕火种中走来的,拉祜人的古老岁月,以黑白照的方式一幕幕浮现,想去触摸那些岁月,读懂这片土地,放弃高跟鞋,两双“踢不烂”,晴天雨天换着穿,走进贫困群众的小院,在茶园和林地里,在夜晚的火塘边,听茶水煮开的家常,拾记忆深藏的点滴。拉祜语中,

“库独木”蕴意着美丽吉祥,“找到银子的地方”!在山脉深处,在村寨旁边,有金矿在开采,拉祜人不贪图,那些闪着光泽的岩石,大山中的年岁渐渐缓慢,日复一日不停歇的劳作,村寨却一天比一天陈旧,人们期待,扶贫攻坚萌发新的生机,人们希望,有一条平坦顺畅的路,能方便快捷地把收获,运到山外去,离开家的人,回家的路能好走一些,路 一直在走,用辛劳赢得尊重富足的路,离乡的人回家的路,正在修筑抵达。

(三)库独木的茶香居住在云雾缭绕的高山,高山赠与了甘甜的泉水,守护了祖祖辈辈的家园,祖先们赠与了这一片,神奇的叶子,拉祜人的茶,和拉祜人的酒一样醇,拉祜人的茶,和拉祜人的歌一样长,火塘边的葫芦瓢,红红的栎炭里,焯香煮酽的茶,是治病的药,是待客的情,更要换来柴米油盐,供给读书的孩子,几亩山地栽不出几斤包谷,核桃才刚刚挂果,一切指望着这棵茶,森林边的古茶树,茶园里嫁接改良的普洱大叶种,发了肥厚的新芽,用套种的中药材,做了杜仲雄花茶,借着清晨湿漉漉的阳光,我采下一芽茶叶,老父亲椿树般的手掌,揉捻出山野的香气,揉捻出库独木的茶香。

(四)拉祜老人的新屋晴得稳稳的太阳天,拉祜老人在小院里,晒两簸箕自己吃的秋茶,他的容颜像一棵树,深刻沉静,发出几株新枝,邀我做客,他的新屋,祖辈们“缘箐而居”留下的土木小屋,漏了补一下,歪了撑一下,年成好有节余时,搭出个小厦来,将就着也几十年了,拆老房那天,他落了泪,起屋建房是大事,没想到自己能办成,建档立卡户的建房补助,自己的一点积累,房子真建起来了,牢实的砖瓦房!儿子在园子里苦了几年,觉得没盼头,正闹着要出去打工,现在该盘算着讨媳妇的事了,明年春天茶叶能卖个好价钱,黄精重楼长势不错,路正从山外修进来,没有走出过大山的老人,也想去看看山外的稀奇,屋子亮亮堂堂的,

“篾达啦”插在山墙上,新画像挂在正堂屋中,心里踏踏实实的,喝了几碗,香醇的苦聪焖锅酒,身子暖了 人也醉了,整个库独木枕着厚厚的云雾,香甜地睡了。

秋色正浓,群山如画。阳光穿过树林洒下美丽的光影,汽车沿着 213国道飞驰前行。路边的凤凰树向我们招手,芭蕉花绽放笑靥,凤尾竹随风起舞,青山树笑口盈盈。抬头望去,青青茶园,瓜果遍地,鲜花盛开,好山好水好地方,这里就是那柯里。

到过宁洱的人,都说那柯里是古老驿道上,至今还能追寻到昔日马帮足迹的地方,即使光阴似箭,岁月流逝,这里依然是以民俗风情,秀美景色,沧桑风雨。传统村落还原茶马古道的历史,书写茶马史诗的篇章,见证马蹄踏出的辉煌。

历史上,举世闻名的“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就是以普洱府(今天的普洱市宁洱县)为中心的。那柯里距离宁洱县城16公里,是“茶之源,道之始”的缘起地,是普洱府茶马古道上一个重要驿站,是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茶马古道遗址。

我沿着路边长着花草的石板路走进那柯里村。眼前古村落的屋舍瓦楞上长满绿茸茸的青苔,红色土坯泥墙上爬满了牵牛花,缠绕着豆角藤,砖雕的墀头,发黄的梁柱与狭窄的街巷一起站立在历史的深处,仿佛一位耄耋老人用幽寂而专注的神情,向我讲述着那柯里长长短短的故事,语气平和,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关于那柯里的由来,可谓人云亦云。我听到一位村民这样解释:那柯里,原名“马哭里”。相传,无论从磨黑孔雀屏下来,还是从过去的思茅上来,经官府大道进京的马帮,都要在那柯里的“荣发马店”歇脚过夜。凡是进出“荣发马店”的马帮须涉水淌过马店前的一条小河,因劳累过度,睡眼惺忪的马儿,面对冰冷清澈的水流下了伤心的眼泪,因此而得名“马哭里”。视马帮为生命的马锅头们,多次上书官府,最终遂了马锅头心愿,修建了一座长 20多米的五格“风雨桥”,从此,“马哭里”更名为“那柯里”。

“那柯里”在傣语发音中,“那”为田,“柯”为桥,“里”为好,因此,“那柯里”之意为村子里小桥流水,沃土肥田,岁时年丰,是理想的人居之地。

听到人们对那柯里的各种解释,让我对“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上的驿站村落越发产生好奇。这个传统古村落的厚重历史与现代社会隔着遥远的时空,正如众多的传说中那样神秘又朦胧,但距离喧嚣的生活却又是那么近。45岁的村民杨萍一家,在那柯里茶马古道老街上开办

“农家乐”已经4年。坐在我面前的她满面春风,快人快语:“过去靠种玉米等粮食作物为生,辛苦一年到头,全家 5口人总收入还不到 5万元,日子过的很艰辛。现在党的政策好,我们那柯里人靠着老祖宗沾光了,我家开办起‘高老庄农家’,经营正宗马帮菜,生意红火,收入倍增”。说到这里杨萍脸上的幸福溢于言表。她说,大儿子从医学院医师班毕业已经工作,二儿子考上了大专后,遇上一个好老师李兴昌,他家世代制作普洱贡茶,他是古法技艺第八代传承人,普洱贡茶制作技艺的国家级传承人。我家二儿子就是跟着李老师学习手工制茶,毕业后回到村里自己制茶,传承了古法技艺手工制茶的文化传统,吸引了不少对普洱茶和马帮菜感兴趣的回头客。现在我们家年收入已经超过10万元,还盖起了新瓦房,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说话间,杨萍为我们端上了热腾腾香喷喷的油炸肉、土鸡汤、铜锅饭,还特意为我们介绍了一道菜“马帮三姐妹”,即豆腐、豆花、豆浆,这是当年马帮队伍路过时马帮菜中必吃的一道菜。

上天赐予那柯里青山秀水,这里天时地利人和。站在“风雨桥”上,一副“廊桥走千骑风雨几度,古道留印蹄岁月如斯”的对联,道出那柯里百年的风雨沧桑。

记得我们到达那柯里,离午餐前还有一点时间,我急忙踏着“风雨桥”,迫不及待去村里看看,那柯里就像是一位世外高人让我慕名拜访。当我走下“风雨桥”的石阶,面对一座灰色砖墙的院子,大门两边红木雕刻的金色大字对联吸引了我的目光:“关山难越谁为主,萍水相逢我做东”,横批:“荣发驿站”。只见眼前一位身穿黑色镶红边彝族马褂、一头银发的老人站在这座没有院门的老宅前,微笑着和我打招呼:“请问你从哪里来?欢迎到我们荣发马店来做客”。见此景,宁洱县委宣传部部长傅礌向我介绍,这里就是习总书记当年来那柯里调研时到过的“荣发马店”。

我走进小院,只见李天林的老伴儿正坐在丰收的玉米堆里,将金灿灿的玉米掰下,再用簸箕盛满放进粮仓。望着丰收的玉米,她一脸笑靥,一脸幸福。李天林老人回忆,2008年11月18日是我一生中最高兴难忘的日子,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们家,坐在院子里的小木桌前和我们拉家常,他问我们“粮食够不

够吃?”“孩子们都能上学吗?”他嘘寒问暖,亲切和蔼。李天林的老伴儿刀会珠在一旁高兴的说,习总书记平易近人,说话和气,他笑起来就像太阳,让我们心里暖洋洋的。

九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到那柯里看望受灾群众时,走进李天林家的厨房,揭开锅盖看看他家吃的怎么样?又来到他的房间,关心他家住的怎么样?在茶马古道旁习总书记与村民们围坐在一起,拉家常话,听到村民们说开办农家乐“生意不太好”时,他热心的为大家出谋划策,并鼓励村民们

“要相信有了党的好政策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你们一定能走上致富之路”。

那柯里村民的温饱冷暖,一直装在总书记心里,对那柯里群众的牵挂始终萦绕在总书记心头。2015年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听到时任宁洱县委书记、现任普洱市副市长李鸿发言时,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地询问“现在茶马古道那条路还通吗?”

“村民们生活有变化吗?”殷殷之情,溢于言表。

那柯里村是宁洱“6·3”地震的重灾区,恢复重建时政府将这里规划成旅游小镇。李天林家祖祖辈辈都是赶马人,在地震重建中,他家盖起了两层小楼,开办了“荣发马店”农家乐。院中的走廊上悬挂着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来到李天林家看望他们时的合影。在与李天林老人聊天时,他高兴地告诉我,这几年他家养了土鸡、土猪,办起了“荣发马店”由大儿子李韶勐经营,生意兴隆。去年又开办了“荣发驿站”由小儿子李韶浮经营,全家的收入翻了两到三倍。李天林家的

“农家乐”,除了注重菜品质量,经营地道的“马帮菜”,还在墙上挂满了老照片,在茶马古店摆放了马帮油灯、马驮子、皮包等当年开马店时用过的物品,再现了当时茶马古道驿站马帮生活的真实场景,让客人来到这里就能感受到厚重沧桑的茶马古道文化。

乡愁不仅是绿色的生活方式,还蕴含着传统的建筑文化。在与那柯里村民的交谈中我了解到,按照习近平

总书记要求,近年来,普洱市委、市政府,宁洱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茶马古道的保护管理工作,利用“茶马古道”驿站位置优势,充分挖掘古道文化内涵,先后投资修复重建那柯里古道、河道自然景观、马鞍人行栈道、风雨桥等基础设施,打造特色饮食文化,发展古道旅游带动村民致富。李天林老人感概的说:“那柯里村的脱贫致富和变化,离不开村里党员干部的带头。现在的干部和过去不一样了,他们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早起晚睡,吃顿饭还非要给钱,你不收钱他们就不吃饭……”短短几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那柯里村民的心声。

如今,那柯里这个仅有 66户村民、231人,少数民族占 57%、以哈尼族、彝族为主的古村寨,先后被授予

“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文明村”和“民族团结示范村”。总书记的嘱托,已经变为现实。今天的那柯里村名扬四海,吸引了全国乃至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的宾客前来观光游览。

在那柯里村,我听到一位年过花甲的哈尼族大妈这样表白:“辛苦的是共产党,幸福的是老百姓。”这句话听起来很简单,但我仔细想来却一点不简单,如果不是身临其境,如果不是深入到那柯里村民家里采访,聊天谈心,我无法感受到这样的表白是那么的真诚朴实。

阳光下,李天林老人指着院子里的一棵石榴树对我说,你看树上挂满石榴果实累累,今年又是丰收年。他指着另一棵树告诉我,原先我家是没有这棵滇橄榄树的,自从习总书记来过之后,院子里就自己生长出来这棵橄榄树,现在已是枝繁叶茂,生机盎然。你知道吗?滇橄榄含在嘴里苦涩回甘,我们那柯里村民的生活,就好像滇橄榄一样,先苦后甜,回味无穷。

站在古老的院落,眼前花卉满庭,菊花朵朵在绽放,鸡冠花开红似火,在我眼里,这美丽的花朵开放在那柯里芬芳的土地上,这幸福的花朵绽放在那柯里百姓的心里。

幸福花开那柯里杜京

云雾歇在库独木周德梅

我只是乡愁的一条缝巴山一民

本报美编赵行伟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