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小莉 人生为 一大事来 - 1news.ccepaper.1news.cc/ccrb/pc/paper/att/201912/03/... ·...

1
赴美学习 成绩优异 朱光亚1924年出生于湖北省,由于父亲 在法国企业工作,他和兄弟姐妹从小接受西式 教育。1938年,受抗日战争形势所迫,刚刚 初中毕业的朱光亚转移到重庆,就读于重庆南 开中学。1941年,他考入了西迁至重庆的国 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物理系,通过从美 国留学归来的赵广增等教授了解了国际物理学 科的新发展。1942年夏天,朱光亚转学到西 南联大,在周培源、赵忠尧、王竹溪、叶企 荪、吴大猷等众多名师的悉心教导下,打下了 坚实的基础。 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著名物理学家吴大 猷、化学家曾昭抡、数学家华罗庚被派往美国 考察,学习原子弹的相关技术。年轻学者朱光 亚、李政道被吴大猷选为助手,与他同行。 1946 年 9 月,朱光亚进入密歇根大学,一 边担任吴大猷的助手做物理课题,一边攻读博 士学位,学习实验核物理。其间,他连续四年 获得了全额奖学金,各科成绩都是 A。1947 年 初,他在世界著名的物理学期刊《物理评论》 上连续发表英语论文,核物理新兴科学前沿从 此开始出现中国人的名字。1949年秋天,朱 光亚获得博士学位,这一年他仅仅 25 岁。 毅然回国 投身教育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消息 传到美国,朱光亚和很多进步同学兴奋不已, 感到报效祖国的机会到了。朱光亚牵头组织起 草了那封著名的《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 信》,在美国各地的留学生中传阅。到1950年 初,有52名决定回国的留学生在上面签名。 我们今天在泛黄的报纸上,仍能看到朱光亚当 年呼唤海外学子回国参加建设的肺腑之言: “同学们,听吧!祖国在向我们召唤,四万万 五千万的父老兄弟在向我们召唤,五千年的光 辉在向我们召唤……我们中国要出头的,我们 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 已经站起来了!回去吧,赶快回去吧!祖国在 迫切地等待我们!” 1950 年 2 月,朱光亚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 毅然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接下来,一大批 优秀青年学者也受到感召,陆续回国。 朱光亚回到祖国仅仅四天,就站在了北京 大学物理系的讲台上,他是当时北大最年轻的 教授,主讲的是光学和普通物理。在此期间, 他还出版了系统论述核武器的学术著作《原子 能和原子弹》。 1952年,朱光亚被选为板门店谈判的翻 译。当时美方虽然在战场上已经失利,但因为 有核武器的底牌,所以态度仍十分强硬,谈判 异常艰难。这令朱光亚如芒在背,他知道,新 中国要想真正独立,不受人欺侮,必须拥有强 大的现代化国防。他暗下决心:这辈子主要就 做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 奔赴长春 忘我工作 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困难,人才奇缺。 1952年,中央决定在东北地区建立一所能与 国际交流的综合性大学,培养经济建设人才。 在这种形势下,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前 身,最初为1946年党在哈尔滨建立的东北行 政学院)经过院系调整,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我 党亲手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这一时期,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院校的一批 知名学者来到这所学校,充实师资队伍,加强 学校实力。余瑞璜、朱光亚、吴式枢等一批优 秀的物理学家放弃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以 高昂的热情奔赴长春,投入到东北人民大学物 理系的创建工作中。 当时,朱光亚被任命为特殊实验计划组副 组长。那一年他只有 28 岁,仍是当时国内最 年轻的教授之一。当时的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 可谓一穷二白,但是面对困难,朱光亚没有退 缩,而是把浑身的干劲儿都用在了学科创建 上,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 在领导创建物理系的同时,朱光亚还承担 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他先后为五个年级的学生 讲授普通物理力学、热学、光学和原子物理等 课程,还要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论文。 朱光亚非常讲究教学方法,他印制了“答 疑卡片”,学生们可以把问题写在上面,交给 老师作书面回答。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张昌达至 今仍保留着大学时朱光亚老师给他做的原子物 理学书面答疑卡片。朱光亚讲课思路明晰,概 念透彻,语言简练,他的课程被学生们称为 “艺术精品”。他的学生陈佳洱院士回忆说: “听朱老师的课就是一种享受。在教学中,他 不仅给我传授各门课的基础知识,还教会我怎 么思考问题、研究问题,把握科学的思维方 式。” 在东北人民大学执教期间,朱光亚十分关 爱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他的学生张在宣回 忆说:“除了课堂教学外,朱老师也十分关心 我们的健康,他经常在下午课后与我们一起进 行体育锻炼,打篮球、跳集体舞等等。”朱光 亚非常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要求他们编写 上习题课用的习题卡片,并亲自审阅、修改。 吉林大学校史馆珍藏着1954年朱光亚为青年 教师审订修改的 26 份习题卡片,从中可以看 出朱光亚严谨的学风和极其负责的工作态度。 朱光亚与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的创业者们 个个意气风发,为创建国内第一流的物理系而 夙兴夜寐。现存的朱光亚教学手稿显示,1953 年主讲力学课程时,从 10 月 16 日至 12 月 31 日 短短两个半月之内,朱光亚就主持召开了 7 次 教材研究会,对教学内容方法进行深入研讨。 物理系创建之初,他就确立了举行科学报告会 的制度,每个月至少举行一次。这种忘我的创 业精神,使得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在短短几年 之内便跻身全国大学物理系前列。 1955 年 5 月,朱光亚调离东北人民大学, 离开了他辛勤奉献的白山黑水。3 年时间里, 该校物理系从无到有,师资队伍发展到 50 多 人,建成12个实验室,在国内处于领先地 位。朱光亚在东北人民大学教过的学生有 519 人。他的学生中,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 有 3 人,教育部副部长 1 人,著名大学校级领 导 6 人,国家科学奖项获得者、著名专家、博 士生导师数百人。 一生一事 功勋卓著 1955年,新中国决定发展自己的原子能 事业,朱光亚被召唤回到北京,培养第一批原 子能专业人才,这批人后来成为上世纪六七十 年代我国核事业的骨干力量。1956年,他光 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 年 6 月,中苏关系 恶化,中国唯有自力更生发展自己的原子能事 业。当时核武器研究所急需一位负责原子弹产 品的“科学技术领导人”,35岁的朱光亚义无 反顾地挑起了重担。王淦昌、彭桓武、郭永 怀、程开甲等当时颇有名望的科学家都在朱光 亚的建议下加入了核武器发展团队。 1957年至1959年,朱光亚先后担任第二 机械工业部四〇一所(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 所)研究室副主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 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主管科研工 作,把全部精力和智慧投入到核武器研制工程 中。后来,朱光亚亲手起草了原子弹发展的两 个纲领性文件。1964 年 10 月 16 日,我国第一 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朱光亚在从原子弹试验场 撤回途中看到腾空而起的蘑菇云,潸然泪下。 此后,朱光亚又参与组织领导了第一枚空 投航弹、首次导弹与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 任务。在短短两年时间内,使中国成为世界上 少数几个独立掌握核技术的国家之一。1967 年 6 月,朱光亚参与组织领导的中国第一颗氢 弹爆炸成功。1969 年 9 月,朱光亚参与组织指 挥的中国首次地下核试验取得成功,实现核试 验转入地下的目标。此后几十年间,他又参与 组织领导了秦山核电站筹建、放射性同位素应 用开发研究,还有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即著名的“863计划”)以及中国工程院的 筹建工作,并在1994年全票当选中国工程院 首任院长。 1999年,国家授予朱光亚“两弹一星功 勋奖章”。2004年12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 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我国国家天文台发 现的、国际编号为 10388 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 为“朱光亚星”。 2011 年 2 月 26 日 , 朱 光 亚 因 病 溘 然 长 逝,享年 87 岁。这一年,朱光亚当选“感动 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如是说:“人生为一大 事来,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 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的力量,细推物理即是 乐,不用浮名绊此生。遥远苍穹,他是最亮的 星。”一生就做一件事,这句话的“原创”正 是朱光亚本人。他曾说过:“我这一辈子主要 做的就这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 虚怀若谷 淡泊名利 朱光亚有着虚怀若谷的博大胸怀和淡泊名 利的精神境界,他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从 不张扬,这在中国工程科技界有口皆碑。 1996年初,解放军出版社策划出版一套 “国防科技科学家传记丛书”,报请审批时,朱 光亚毫不犹豫地划掉了自己的名字。在他有关 国防科技历史的文章中,都是只谈别人和集 体,从不谈自己。 1996年10月,朱光亚荣获“何梁何利科 学技术成就奖”,奖金为 100 万元 (港币)。颁 奖的前一天,他便对身边的同志说要把奖金全 部捐出去,作为中国工程科技基金。捐款后, 朱光亚反复叮嘱周围的人不要把这件事说出 去。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即便在中国工 程院的院士中也很少有人知道这件事,社会上 更是无人知晓。 (作者为长春历史研究者) 清朝入关以后,满洲民众编于八旗之下,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以驻防 征战为职责,仰赖俸饷钱粮为生业,并日益接受汉文化的浸染。然而,萨满教作 为一种传统信仰,在满洲旗人的生活中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 吉林地区的一些满族人家,至今保留着“神本子”,记录着萨满祭祀时诵唱的 祷词。早期的萨满一般斟酌事体,编为吉祥之语以祝祷。清中期以后,满语日渐 衰微,但萨满祭祀时必须使用本民族语言祝祷,因此,一些家族的萨满或精通祭 祀的族人将萨满祷词用满文记录,当满文难以识别时,便用汉字记录满语读音。 这些被称为“神本子”的文本流传至今,是萨满文化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综观各姓萨满神词,其祝祷有一定规程,先要向神灵报告姓氏、祭祀人的属 相,然后要报告祭祀缘由,即因何事而祭,之后是各类祝祷。其中,由于祭祀缘 由类别繁杂,一般会附列于神词之后,多者达十余条。在这些祭祀缘由中,有的 为阖家安康而祭,有的因出天花、孕妇生产而祭,也有的为马生病、丢东西急于 找回而祭,还有一些祭祀与入关后满洲旗人特定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能够反 映出当时的社会面貌。以下综合杨姓、石姓、海尊富姓、臧姓、付姓、关姓等家 族神词进行分类介绍。 (一)立“祖宗板”祭祀 吉林杨姓神词中列有如下条目: “盖新房子”:“为使玛法、神灵喜乐,今已盖了新房,敬立祖 宗龛,乞请祖先神灵保佑。” “为买旧房子新立祖先用”:“因购买了旧房,需立 新祖宗板,今祭祀神灵、玛法,望祖先神灵喜乐为 好。” “借房子上名堂用”:“萨满宴请色夫、神灵、 玛法,统统降临受祭。今在借的房中,重新设立 祖宗板,祭祀祖先、神灵、玛法。望神灵、玛 法喜乐为好。” “为房屋不净另换祖先板祭祀”:“因为 房屋不干净,侵入了邪气,使父母妻子得 病。今上牙碰下牙,亲口许愿,保佑家中 太平康宁。需更换供神板,祭祀祖先神 灵。” 分析以上神词可知,无论建新房、买旧房还是 借房子,都要举行立“祖宗板”的祭祀仪式。结合民间 调查得知,满族人在入住新房之前要先“立祖宗板”, 也称“立祖爷”或“上名堂”,即在正房西屋西墙上方 立一横板,上供香牒。此板虽称“祖宗板”,但从满族 萨满信仰观念看来,乃是该家所祀诸多神灵的简化象 征,神词中所称“色夫、神灵、玛法”即是对不同种类神 灵群体的概称。迁居新房先立“祖宗板”,其背后隐含着 萨满教的信仰逻辑,即先请神灵入住,家宅得到护佑,便具 有了神圣性和安全性,家中诸事才得平安。如果入住后诸事 不顺,说明神灵没有降临保佑,还要另换“祖宗板”再行祭祀。 清代满洲旗人的住宅,除东北屯居旗人自建住房外,京畿等地驻 防八旗所住房屋多为官修,虽形制不同,但普遍供奉“祖宗板”。立 “祖宗板”时必有相应的祭祀仪式,这一方面说明萨满祭祀的普遍性,另 一方面也体现出萨满信仰在满洲旗人生活中的重要性。他们虽已迁居各 地,仍要祈祷萨满教的神灵保佑家宅平安。 (二) 与出征相关的祭祀 杨姓、海尊富姓、关姓、石姓神词中,都有与出兵相关的神词。 杨姓“因当兵回家用”神词:“乞请神灵、玛法仁爱,保佑军营效 力行走之人,早日回归,阖家团聚。保佑太平安康。” 杨姓“为在军营与贼人打仗得胜祭祖用”神词:“为杨姓家族的, 在军营中行走效力者,打了胜仗,为庆贺而祭祀。望神灵、玛法喜乐。” 杨姓“为出征某人与家捎信,在军营升授何缺喜乐祖先”神词: “在兵营当差的壮丁,因为被提升并捎信家中,祖先神可为喜乐。” 杨姓“为在军营多年抽撤回籍祭祖”神词:“因为在兵营多年而撤 回家乡而祭祖。” 海尊富姓“出兵”神词:“为某属相男子,出兵某地,保佑平安吉 祥。” 海尊富姓“出兵升官”神词:“为某属相男子,军营新升几品顶 戴,佩戴花翎 (蓝),保佑平安吉祥。” 关姓“出兵用”神词:“急忙去了额真处,圣旨催促出兵,呈上了 奏折,骑马踏上万山千水福路开,万军出兵,千军兴盛,神灵玛法降 福,祈求神灵玛法,造做大供。” 由以上神词可知,从准备出兵、作战胜利,到军营升迁、抽撤回籍,都会祭祀神 灵,或求神灵保佑,或向神灵报喜。清代八旗制度下,披甲或当差是满洲男丁的职 责,加之清代战事不断,几乎家家都有男儿出征。吉林满族伊尔根觉罗赵氏家族收 藏着自清代嘉庆至民国年间所修的多部族谱,详细记载了族人出征各地的情况,自 三世到八世出征者有 47 人,他们的职务从披甲、领催、防御、佐领、参领到副都统, 多人获赏蓝翎、花翎和“巴图鲁”称号,还有许多人战死沙场,名字后面写着“无后”, 这是众多为国奉献的满洲旗人家族的一个缩影。出兵征战使命难违,家人牵挂安 危,便以萨满祭祀的形式,祈求神灵保佑出征将士。 (三) 与公差相关的祭祀 海尊富姓神词中有如下神词: “捕珠”:“为某属相男子,采捕东珠,保佑平安吉祥。” “都京送珠差”:“为某属相男子,到京城送东珠,保佑平安吉祥。” “打冬鱼”: “为某属相男子,冬天去打鱼,保佑平安吉祥。” “盛京送细鳞鱼”:“为某属相男子,送水里的细鳞鱼,保佑平安吉 祥。” 海尊富姓家族居于吉林市乌拉街,这里是清代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所在地,周 边世代居住着打牲丁后代。打牲丁的职责就是采捕东珠、鲟鳇鱼、细鳞鱼、蜂 蜜、松子等东北特产,并定期定额贡交到盛京和北京。采捕工作非常辛劳,甚至 有生命危险,乾隆曾有谕旨:“向来打牲乌拉采珠人等间有淹毙,并无恩赏,嗣 后,著照恩赏兵丁白事例,加一倍赏给。”由海尊富姓的神词可知,打牲丁们对 待采捕、贡差十分谨慎,也要举行萨满祭祀,祈祷神灵保佑顺利。 此外,清代满洲旗人的升授途径较多,普通人可通过当差谋得职位,也可参 加科举进入仕途。杨姓神词中有“为在衙门当差升授何缺喜乐祖先”一条,神词 为:“为了升任衙门当差行走,祖先神们很喜乐。”又有“为读书得仲生贡举喜乐 祖先”一条,神词为:“读书有方,而得了书吏、举人之位,望祖先神可为喜 乐。”可知升职、中举也有相应的萨满祭祀。 从上述情况来看,清代的萨满教虽然脱离了与原始宗教相对应的自然与社会 环境,但其作为传统信仰,经过漫长岁月的沉淀,已固化为满族文化结构中的稳 定元素。尽管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或已不清楚神灵的名称和来 历,甚至接受了其他宗教信仰,但在应对新生活的各种变故时,他们仍然习惯性 地寻求以往神灵的佑护。因此,萨满教在清代满洲旗人的社会生活中仍然发挥着 重要作用。 (作者为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长白山文化 长白山文化溯源 溯源 清代满洲旗人 生活中的萨满祭祀 姜小莉 1. 《细推物理即是乐 不用浮名绊此生—追记“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朱光亚》 (吉林 大学新闻中心) 2. 《朱光亚: “我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 (黄铭) 3. 《中国“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 (乔月梅 张波) 本版组稿 毕春慧 07 2019年12月3日 星期二 副刊·文史 责编 张正忠 常立志 版式 王曜宇 美编 聂丹 审读 高翀航 提起朱光亚,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他“两弹一星元勋”的 不朽功绩。其实,他不仅为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 大贡献,对教育事业的贡献也同样令人瞩目。作为吉林大学物理 学创始人之一,朱光亚曾在长春忘我地工作,为祖国培养了一批 栋梁之才,也把严谨治学、无私奉献的精神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工作中的朱光亚。 (资料图片) 青年时代的朱光亚。 (资料图片)

Transcript of 姜小莉 人生为 一大事来 - 1news.ccepaper.1news.cc/ccrb/pc/paper/att/201912/03/... ·...

赴美学习 成绩优异

朱光亚 1924 年出生于湖北省,由于父亲在法国企业工作,他和兄弟姐妹从小接受西式教育。1938 年,受抗日战争形势所迫,刚刚初中毕业的朱光亚转移到重庆,就读于重庆南开中学。1941 年,他考入了西迁至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物理系,通过从美国留学归来的赵广增等教授了解了国际物理学科的新发展。1942 年夏天,朱光亚转学到西南联大,在周培源、赵忠尧、王竹溪、叶企荪、吴大猷等众多名师的悉心教导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化学家曾昭抡、数学家华罗庚被派往美国考察,学习原子弹的相关技术。年轻学者朱光亚、李政道被吴大猷选为助手,与他同行。

1946年9月,朱光亚进入密歇根大学,一边担任吴大猷的助手做物理课题,一边攻读博士学位,学习实验核物理。其间,他连续四年获得了全额奖学金,各科成绩都是A。1947年初,他在世界著名的物理学期刊《物理评论》上连续发表英语论文,核物理新兴科学前沿从此开始出现中国人的名字。1949 年秋天,朱光亚获得博士学位,这一年他仅仅25岁。

毅然回国 投身教育

1949 年 10 月 1 日,新中国成立了!消息传到美国,朱光亚和很多进步同学兴奋不已,感到报效祖国的机会到了。朱光亚牵头组织起草了那封著名的 《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在美国各地的留学生中传阅。到1950年初,有 52 名决定回国的留学生在上面签名。我们今天在泛黄的报纸上,仍能看到朱光亚当年呼唤海外学子回国参加建设的肺腑之言:

“同学们,听吧!祖国在向我们召唤,四万万五千万的父老兄弟在向我们召唤,五千年的光辉在向我们召唤……我们中国要出头的,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回去吧,赶快回去吧!祖国在迫切地等待我们!”

1950年2月,朱光亚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接下来,一大批优秀青年学者也受到感召,陆续回国。

朱光亚回到祖国仅仅四天,就站在了北京大学物理系的讲台上,他是当时北大最年轻的教授,主讲的是光学和普通物理。在此期间,他还出版了系统论述核武器的学术著作《原子能和原子弹》。

1952 年,朱光亚被选为板门店谈判的翻译。当时美方虽然在战场上已经失利,但因为有核武器的底牌,所以态度仍十分强硬,谈判异常艰难。这令朱光亚如芒在背,他知道,新中国要想真正独立,不受人欺侮,必须拥有强大的现代化国防。他暗下决心:这辈子主要就做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

奔赴长春 忘我工作

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困难,人才奇缺。1952 年,中央决定在东北地区建立一所能与国际交流的综合性大学,培养经济建设人才。在这种形势下,东北人民大学 (吉林大学前身,最初为1946年党在哈尔滨建立的东北行政学院)经过院系调整,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党亲手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这一时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院校的一批知名学者来到这所学校,充实师资队伍,加强学校实力。余瑞璜、朱光亚、吴式枢等一批优秀的物理学家放弃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以高昂的热情奔赴长春,投入到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的创建工作中。

当时,朱光亚被任命为特殊实验计划组副组长。那一年他只有28岁,仍是当时国内最年轻的教授之一。当时的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可谓一穷二白,但是面对困难,朱光亚没有退缩,而是把浑身的干劲儿都用在了学科创建上,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

在领导创建物理系的同时,朱光亚还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他先后为五个年级的学生讲授普通物理力学、热学、光学和原子物理等课程,还要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论文。

朱光亚非常讲究教学方法,他印制了“答疑卡片”,学生们可以把问题写在上面,交给老师作书面回答。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张昌达至今仍保留着大学时朱光亚老师给他做的原子物理学书面答疑卡片。朱光亚讲课思路明晰,概念透彻,语言简练,他的课程被学生们称为

“艺术精品”。他的学生陈佳洱院士回忆说:“听朱老师的课就是一种享受。在教学中,他不仅给我传授各门课的基础知识,还教会我怎么思考问题、研究问题,把握科学的思维方式。”

在东北人民大学执教期间,朱光亚十分关

爱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他的学生张在宣回忆说:“除了课堂教学外,朱老师也十分关心我们的健康,他经常在下午课后与我们一起进行体育锻炼,打篮球、跳集体舞等等。”朱光亚非常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要求他们编写上习题课用的习题卡片,并亲自审阅、修改。吉林大学校史馆珍藏着1954年朱光亚为青年教师审订修改的26份习题卡片,从中可以看出朱光亚严谨的学风和极其负责的工作态度。

朱光亚与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的创业者们个个意气风发,为创建国内第一流的物理系而夙兴夜寐。现存的朱光亚教学手稿显示,1953年主讲力学课程时,从10月16日至12月31日短短两个半月之内,朱光亚就主持召开了7次教材研究会,对教学内容方法进行深入研讨。物理系创建之初,他就确立了举行科学报告会的制度,每个月至少举行一次。这种忘我的创业精神,使得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在短短几年之内便跻身全国大学物理系前列。

1955年5月,朱光亚调离东北人民大学,离开了他辛勤奉献的白山黑水。3年时间里,该校物理系从无到有,师资队伍发展到50多人,建成 12 个实验室,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朱光亚在东北人民大学教过的学生有519人。他的学生中,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

有3人,教育部副部长1人,著名大学校级领导6人,国家科学奖项获得者、著名专家、博士生导师数百人。

一生一事 功勋卓著

1955 年,新中国决定发展自己的原子能事业,朱光亚被召唤回到北京,培养第一批原子能专业人才,这批人后来成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核事业的骨干力量。1956 年,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6月,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唯有自力更生发展自己的原子能事业。当时核武器研究所急需一位负责原子弹产品的“科学技术领导人”,35岁的朱光亚义无反顾地挑起了重担。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程开甲等当时颇有名望的科学家都在朱光亚的建议下加入了核武器发展团队。

1957 年至 1959 年,朱光亚先后担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四〇一所(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主管科研工作,把全部精力和智慧投入到核武器研制工程中。后来,朱光亚亲手起草了原子弹发展的两个纲领性文件。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朱光亚在从原子弹试验场撤回途中看到腾空而起的蘑菇云,潸然泪下。

此后,朱光亚又参与组织领导了第一枚空投航弹、首次导弹与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任务。在短短两年时间内,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独立掌握核技术的国家之一。1967年6月,朱光亚参与组织领导的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9年9月,朱光亚参与组织指挥的中国首次地下核试验取得成功,实现核试验转入地下的目标。此后几十年间,他又参与组织领导了秦山核电站筹建、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开发研究,还有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著名的“863 计划”) 以及中国工程院的筹建工作,并在1994年全票当选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

1999 年,国家授予朱光亚“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4年12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我国国家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10388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朱光亚星”。

2011 年 2 月 26 日,朱光亚因病溘然长逝,享年87岁。这一年,朱光亚当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如是说:“人生为一大事来,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

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的力量,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绊此生。遥远苍穹,他是最亮的星。”一生就做一件事,这句话的“原创”正是朱光亚本人。他曾说过:“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这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

虚怀若谷 淡泊名利

朱光亚有着虚怀若谷的博大胸怀和淡泊名利的精神境界,他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从不张扬,这在中国工程科技界有口皆碑。

1996 年初,解放军出版社策划出版一套“国防科技科学家传记丛书”,报请审批时,朱光亚毫不犹豫地划掉了自己的名字。在他有关国防科技历史的文章中,都是只谈别人和集体,从不谈自己。

1996年10月,朱光亚荣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成就奖”,奖金为100万元(港币)。颁奖的前一天,他便对身边的同志说要把奖金全部捐出去,作为中国工程科技基金。捐款后,朱光亚反复叮嘱周围的人不要把这件事说出去。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即便在中国工程院的院士中也很少有人知道这件事,社会上更是无人知晓。

(作者为长春历史研究者)

朱光亚:

人生为一大事来

□巴

清朝入关以后,满洲民众编于八旗之下,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以驻防征战为职责,仰赖俸饷钱粮为生业,并日益接受汉文化的浸染。然而,萨满教作为一种传统信仰,在满洲旗人的生活中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

吉林地区的一些满族人家,至今保留着“神本子”,记录着萨满祭祀时诵唱的祷词。早期的萨满一般斟酌事体,编为吉祥之语以祝祷。清中期以后,满语日渐衰微,但萨满祭祀时必须使用本民族语言祝祷,因此,一些家族的萨满或精通祭祀的族人将萨满祷词用满文记录,当满文难以识别时,便用汉字记录满语读音。这些被称为“神本子”的文本流传至今,是萨满文化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综观各姓萨满神词,其祝祷有一定规程,先要向神灵报告姓氏、祭祀人的属相,然后要报告祭祀缘由,即因何事而祭,之后是各类祝祷。其中,由于祭祀缘由类别繁杂,一般会附列于神词之后,多者达十余条。在这些祭祀缘由中,有的为阖家安康而祭,有的因出天花、孕妇生产而祭,也有的为马生病、丢东西急于找回而祭,还有一些祭祀与入关后满洲旗人特定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能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面貌。以下综合杨姓、石姓、海尊富姓、臧姓、付姓、关姓等家族神词进行分类介绍。

(一)立“祖宗板”祭祀

吉林杨姓神词中列有如下条目:“盖新房子”:“为使玛法、神灵喜乐,今已盖了新房,敬立祖

宗龛,乞请祖先神灵保佑。”“为买旧房子新立祖先用”:“因购买了旧房,需立

新祖宗板,今祭祀神灵、玛法,望祖先神灵喜乐为好。”

“借房子上名堂用”:“萨满宴请色夫、神灵、玛法,统统降临受祭。今在借的房中,重新设立祖宗板,祭祀祖先、神灵、玛法。望神灵、玛法喜乐为好。”

“为房屋不净另换祖先板祭祀”:“因为房屋不干净,侵入了邪气,使父母妻子得病。今上牙碰下牙,亲口许愿,保佑家中太平康宁。需更换供神板,祭祀祖先神灵。”分析以上神词可知,无论建新房、买旧房还是

借房子,都要举行立“祖宗板”的祭祀仪式。结合民间调查得知,满族人在入住新房之前要先“立祖宗板”,也称“立祖爷”或“上名堂”,即在正房西屋西墙上方立一横板,上供香牒。此板虽称“祖宗板”,但从满族萨满信仰观念看来,乃是该家所祀诸多神灵的简化象征,神词中所称“色夫、神灵、玛法”即是对不同种类神灵群体的概称。迁居新房先立“祖宗板”,其背后隐含着萨满教的信仰逻辑,即先请神灵入住,家宅得到护佑,便具有了神圣性和安全性,家中诸事才得平安。如果入住后诸事不顺,说明神灵没有降临保佑,还要另换“祖宗板”再行祭祀。清代满洲旗人的住宅,除东北屯居旗人自建住房外,京畿等地驻防八旗所住房屋多为官修,虽形制不同,但普遍供奉“祖宗板”。立

“祖宗板”时必有相应的祭祀仪式,这一方面说明萨满祭祀的普遍性,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萨满信仰在满洲旗人生活中的重要性。他们虽已迁居各地,仍要祈祷萨满教的神灵保佑家宅平安。

(二)与出征相关的祭祀

杨姓、海尊富姓、关姓、石姓神词中,都有与出兵相关的神词。杨姓“因当兵回家用”神词:“乞请神灵、玛法仁爱,保佑军营效

力行走之人,早日回归,阖家团聚。保佑太平安康。”杨姓“为在军营与贼人打仗得胜祭祖用”神词:“为杨姓家族的,

在军营中行走效力者,打了胜仗,为庆贺而祭祀。望神灵、玛法喜乐。”杨姓“为出征某人与家捎信,在军营升授何缺喜乐祖先”神词:

“在兵营当差的壮丁,因为被提升并捎信家中,祖先神可为喜乐。”杨姓“为在军营多年抽撤回籍祭祖”神词:“因为在兵营多年而撤

回家乡而祭祖。”海尊富姓“出兵”神词:“为某属相男子,出兵某地,保佑平安吉

祥。”海尊富姓“出兵升官”神词:“为某属相男子,军营新升几品顶

戴,佩戴花翎(蓝),保佑平安吉祥。”关姓“出兵用”神词:“急忙去了额真处,圣旨催促出兵,呈上了

奏折,骑马踏上万山千水福路开,万军出兵,千军兴盛,神灵玛法降福,祈求神灵玛法,造做大供。”由以上神词可知,从准备出兵、作战胜利,到军营升迁、抽撤回籍,都会祭祀神

灵,或求神灵保佑,或向神灵报喜。清代八旗制度下,披甲或当差是满洲男丁的职责,加之清代战事不断,几乎家家都有男儿出征。吉林满族伊尔根觉罗赵氏家族收藏着自清代嘉庆至民国年间所修的多部族谱,详细记载了族人出征各地的情况,自三世到八世出征者有47人,他们的职务从披甲、领催、防御、佐领、参领到副都统,多人获赏蓝翎、花翎和“巴图鲁”称号,还有许多人战死沙场,名字后面写着“无后”,这是众多为国奉献的满洲旗人家族的一个缩影。出兵征战使命难违,家人牵挂安危,便以萨满祭祀的形式,祈求神灵保佑出征将士。

(三)与公差相关的祭祀

海尊富姓神词中有如下神词:“捕珠”:“为某属相男子,采捕东珠,保佑平安吉祥。”“都京送珠差”:“为某属相男子,到京城送东珠,保佑平安吉祥。”“打冬鱼”:“为某属相男子,冬天去打鱼,保佑平安吉祥。”“盛京送细鳞鱼”:“为某属相男子,送水里的细鳞鱼,保佑平安吉

祥。”海尊富姓家族居于吉林市乌拉街,这里是清代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所在地,周

边世代居住着打牲丁后代。打牲丁的职责就是采捕东珠、鲟鳇鱼、细鳞鱼、蜂蜜、松子等东北特产,并定期定额贡交到盛京和北京。采捕工作非常辛劳,甚至有生命危险,乾隆曾有谕旨:“向来打牲乌拉采珠人等间有淹毙,并无恩赏,嗣后,著照恩赏兵丁白事例,加一倍赏给。”由海尊富姓的神词可知,打牲丁们对待采捕、贡差十分谨慎,也要举行萨满祭祀,祈祷神灵保佑顺利。

此外,清代满洲旗人的升授途径较多,普通人可通过当差谋得职位,也可参加科举进入仕途。杨姓神词中有“为在衙门当差升授何缺喜乐祖先”一条,神词为:“为了升任衙门当差行走,祖先神们很喜乐。”又有“为读书得仲生贡举喜乐祖先”一条,神词为:“读书有方,而得了书吏、举人之位,望祖先神可为喜乐。”可知升职、中举也有相应的萨满祭祀。

从上述情况来看,清代的萨满教虽然脱离了与原始宗教相对应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但其作为传统信仰,经过漫长岁月的沉淀,已固化为满族文化结构中的稳定元素。尽管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或已不清楚神灵的名称和来历,甚至接受了其他宗教信仰,但在应对新生活的各种变故时,他们仍然习惯性地寻求以往神灵的佑护。因此,萨满教在清代满洲旗人的社会生活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为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长白山文化长白山文化溯源溯源((九九))

清代满洲旗人生活中的萨满祭祀

□ 姜小莉

1.《细推物理即是乐 不用浮名绊此生——追记“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朱光亚》(吉林大学新闻中心)

2.《朱光亚:“我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黄铭)3.《中国“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乔月梅 张波)

参考参考

文献文献

本版组稿 毕春慧

07 2019年12月3日 星期二副刊·文史

责编 张正忠 常立志 版式 王曜宇 美编 聂丹 审读 高翀航

提起朱光亚,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他“两弹一星元勋”的

不朽功绩。其实,他不仅为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

大贡献,对教育事业的贡献也同样令人瞩目。作为吉林大学物理

学创始人之一,朱光亚曾在长春忘我地工作,为祖国培养了一批

栋梁之才,也把严谨治学、无私奉献的精神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工作中的朱光亚。 (资料图片)

青年时代的朱光亚。 (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