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n -...

12
南洋华侨华人概览 * 陈玉兰 (S.Tantayakul) 泰国蓝康恒大学政治学院助理教授 一直以来,研究中国方面的学者们对“华侨华人研究”课题感兴趣,想了解 华侨在居住国如何维护华人文化特征,资本积累,并逐渐在当地靠从事商业发家 致富。1978 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有许多华侨富商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做出了贡 献(Lynn, 1999; Gordon, 2004)。从另一个角度看,华侨作为当地的一个少数 民族群体,对居住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都产生了影响(Skinner, 1957; Poston, 1990)。在国际社会看来,华侨还扮演着“非国家行为体”的角色。(Hong, 1998; Josselin and Wallace, ed., 2002) 在华侨迁移到的世界各地区中,东南亚地区或者中国人所指的“南洋” 华侨聚居最多的地区。华侨已成为该地区许多国家的重要少数民族,比如马来西 亚、泰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这些国家的华侨有着共同的华人特征,例如, 讲中文、食用中式菜肴、受儒家文化影响、祭拜神灵、祭拜祖先以及庆祝各种中 国风俗(Pornpan Juntaronanont,2004),后来慢慢在国外建立起华人社区或者 “唐人街”(Chinese Communities)。尽管如此,各个国家的华侨生活方式和命 运却完全不一样,因为各国的政治环境不同,各国政府对华侨所采取的态度和政 策也不一样,南洋华侨华人的生活需要适应当地的环境,接受当地政府的政策。 这篇论文研究东南亚地区的华侨华人,主要选择分析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泰国和菲律宾华侨华人的现状,对比各个国家华侨的特点。采用为多层次分析框 架,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将有助于从整体了解南洋华侨华人的现状,如下: 微观层面 (族群)---分析双重国籍问题、种族和民族特征 中观层面 (国家)---分析华侨的商业地位和政治参与度 宏观层面 (国际)---分析国际华侨华人社团组织关系网 * 这篇文章曾出版在第七届泰国国家政治和公共管理研讨会论文集(2006 27-29 日)研讨 会在泰国蓝康恒大学举行。原稿为泰语版。2015 8 月翻译成中文略有改动,笔者感谢张锡镇 教授提出的宝贵意见,以及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泰语系学生张莲莲的协助翻译。 “南洋”按中文直译为南边的海洋,在华侨学者们看来“南洋”是指与中国隔海相邻的 地区,也就是指东南亚的沿海地区(包括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文莱), 同时也包括与南中国海相连着的泰国、越南以及柬埔寨。另外“南洋移民”指的是坐船经南中 国海迁移来的中国人,不包括从陆路进入东南亚大陆的中国人(Lynn,1995:15)。

Transcript of Lyn -...

  • 南洋华侨华人概览*

    陈玉兰 (S.Tantayakul)

    泰国蓝康恒大学政治学院助理教授

    一直以来,研究中国方面的学者们对“华侨华人研究”课题感兴趣,想了解

    华侨在居住国如何维护华人文化特征,资本积累,并逐渐在当地靠从事商业发家

    致富。1978 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有许多华侨富商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做出了贡

    献(Lynn, 1999; Gordon, 2004)。从另一个角度看,华侨作为当地的一个少数

    民族群体,对居住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都产生了影响(Skinner, 1957; Poston,

    1990)。在国际社会看来,华侨还扮演着“非国家行为体”的角色。(Hong, 1998;

    Josselin and Wallace, ed., 2002)

    在华侨迁移到的世界各地区中,东南亚地区或者中国人所指的“南洋”是

    华侨聚居最多的地区。华侨已成为该地区许多国家的重要少数民族,比如马来西

    亚、泰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这些国家的华侨有着共同的华人特征,例如,

    讲中文、食用中式菜肴、受儒家文化影响、祭拜神灵、祭拜祖先以及庆祝各种中

    国风俗(Pornpan Juntaronanont,2004),后来慢慢在国外建立起华人社区或者

    “唐人街”(Chinese Communities)。尽管如此,各个国家的华侨生活方式和命

    运却完全不一样,因为各国的政治环境不同,各国政府对华侨所采取的态度和政

    策也不一样,南洋华侨华人的生活需要适应当地的环境,接受当地政府的政策。

    这篇论文研究东南亚地区的华侨华人,主要选择分析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泰国和菲律宾华侨华人的现状,对比各个国家华侨的特点。采用为多层次分析框

    架,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将有助于从整体了解南洋华侨华人的现状,如下:

    微观层面 (族群)---分析双重国籍问题、种族和民族特征

    中观层面 (国家)---分析华侨的商业地位和政治参与度

    宏观层面 (国际)---分析国际华侨华人社团组织关系网

    *这篇文章曾出版在第七届泰国国家政治和公共管理研讨会论文集(2006 年 27-29 日)研讨

    会在泰国蓝康恒大学举行。原稿为泰语版。2015 年 8 月翻译成中文略有改动,笔者感谢张锡镇

    教授提出的宝贵意见,以及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泰语系学生张莲莲的协助翻译。 “南洋”按中文直译为南边的海洋,在华侨学者们看来“南洋”是指与中国隔海相邻的

    地区,也就是指东南亚的沿海地区(包括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文莱),

    同时也包括与南中国海相连着的泰国、越南以及柬埔寨。另外“南洋移民”指的是坐船经南中

    国海迁移来的中国人,不包括从陆路进入东南亚大陆的中国人(Lynn,1995:15)。

  • 华侨迁移 “南洋”

    华侨的移民史已有上千年历史,打从航海造船技术发展,使得中国人能驾船

    去到各个移民目的地。大部分的华侨迁移到了南洋,也就是如今的东南亚地区,

    尤其是沿海的地区,其中也包括泰国、越南和柬埔寨,从古至今,南洋地区的华

    侨数量在全世界华侨总人数中占的比例是最高的。(Poston,1990; 481;

    Wikipedia,2006)

    没有确切的历史证据表明华侨是从何时开始移民到南洋地区,但记述玄奘西

    游亲身经历的《大唐西域记》记载道,玄奘从中国通过陆路到达印度,但公元

    412年,玄奘的返程是从斯里兰卡坐船经苏门答腊岛回到中国的。此外还记载道,

    广东到苏门答腊岛之间有船只来往,有华侨在南洋安家立业以及中国和南洋的沿

    海地区有贸易往来。 还有从公元 1405-1433年郑和率领船队到达印度洋留下的

    记录来看,发现南洋一带有更多的华侨居住了,有一部分华侨还被授官封爵,在

    商业贸易方面以及与中国王朝的朝贡贸易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Puwadol

    Songprasert,2004:33-37)

    华侨移民热潮正值西方殖民主义入侵的时期,需要大量的劳工,尤其是在

    19世纪。当时的华侨都是两手空空地涌入东南亚地区,他们大多是听说有人下

    南洋然后富裕起来了,加上晚清时期人民的生活困苦不堪,于是,居住在中国东

    南沿海地区的人都抱着碰运气的心态、抱着过上更好生活的梦想下到了南洋。

    东南亚华侨主要是来自中国南部的省份,福建、广东和海南。由于每个地区

    说的方言都不一样,所以可分为不同的群体,其中有福建人、客家人、潮州人、

    广东人和海南人,但并没有明确地划分哪种方言的人要在哪个国家,华侨自身会

    按照所说方言来聚居。在华侨聚居区里,要是会该聚居区的主要方言,地位会比

    说其他方言的人要好。比如潮州人在郑信王(郑信王是潮州人)时期就大量移民

    到泰国,以前的海峡殖民地(The Strait Settlement)如今的马来西亚和新加

    坡、泰国南部和菲律宾是福建人的聚居区,而客家人大多移民到了印度尼西亚。

    华侨纷纷移民到东南亚地区,于是形成了许多华人聚居区或华人社区,在华

    人社区里有华侨学校、华文报纸和各种形式的华人社团(Hong, 1998:1)。这些

    组成部分是为了维护华侨的文化特征。

    微观层面分析 : 双重国籍问题 、种族和民族特征

    双重国籍问题

    华人族群作为在东南亚国家中的少数民族,往往受到所在国政府和当地人民

    的猜忌,这是由于在冷战时期(1947-1990年)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不稳定、华人

    在经济方面比原住民更有影响力以及华人占的人口比重大。1950 年,华侨和华

    裔所占的人口比重在马来西亚高达 38.4%,泰国达 16.7%,菲律宾达 1.2%,在印

    度尼西亚尽管只占 2.9%,但数量却高达 200多万人(Skinner, 1951: 79),所

    以当地政府对于具有双重国籍的华人存在担忧。同时,双重国籍问题也是新中国

    政府制定对东南亚国家外交政策的重要影响因素。

  • 1949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新中国,统治了中国大陆。新政府对于华侨的政策

    与国民党政府很相似,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The 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负责执行政策,另外,1954 年宪法也规定要保

    护海外华侨的权益。(Peaslee, 1966:265; Suryadinata, 1985:25; Suracai

    Sirikai,1994:32)中国政策规定,出生在国外的华人,可以选择持有居住国国

    籍或者中国国籍。实际情况中大多数人选择同时持有两国国籍,因为当他们受到

    所在国政府的政治压迫和经济排斥时,需要中国政府的保护。(Suracai

    Sirikai,1994:32)

    1955 年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The Asia-African Conference)

    时,国际社会对中国政府施压,要求中国解决双重国籍问题。中国总理周恩来表

    示双重国籍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中国已经准备好与当事国处理这一问题(Li

    and Shang, 1985 ; Poston, 1990:482 ),可是上述问题在当时也没有完全解决。

    直到 20 世纪 70年代东南亚国家改变政策要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时才解决。

    东南亚地区的国家强烈要求中国政府解决双重国籍问题。1980年 9月第五

    次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中国政府公布了关于华侨华裔国籍的法律,规定持有外

    国国籍的华人,不能保留中国国籍,彻底解决了华人的双重国籍问题(Gong, 1980;

    Poston, 1990:482-483)。 这项法律的通过,再次重申中国推行和平共处五项原

    则的立场。海外华人只能保留一个国籍,并要尊重当地国家的法律和风俗习惯。

    这一次华人有自由选择国籍的权利,表明中国政府按照血统主义原则和出生地原

    则来选择国籍,而不是仅按照血统主义原则。(Suracai Sirikai, 1994:35)

    因此,现在习惯把迁移到国外却仍然保留中国国籍的人称为“华侨”;把已

    经取得外国国籍的华侨或根据出生地取得外国国籍的华侨后代称为“华人”;把

    有中国人血统的后裔称为“华裔”(Poston, 1990:482-483)。现今的情况是华侨

    人数在日渐减少,而且大部分人都已经成老人辈,而华侨的后代也都取得了出生

    地的国籍。

    种族问题和民族特征

    双重国籍问题解决之后,所有华侨后代都可以获得出生地国家的国籍,并在

    身份证上注明其华裔身份。对于东南亚国家政府来说,尽管对国家安全产生威胁

    的双重国籍问题解决了,但华人与土著民族的冲突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却日

    渐升级。1969年马来西亚发生了 “五一三”反华大屠杀事件(The May 13

    Tragedy),导致大量华人死亡和重伤,财产被洗劫一空,6000 多户房屋被烧毁

    (Ramamathan, 1994: 46; Wang, 1981: 224; Puwadol Songprasert,2004: 325)。

    在印度尼西亚,种族冲突也升级到暴力程度。1998年印尼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

    重创,苏哈托总统下台,同年五月爆发了严重排华事件。

    1970 年马来西亚政府推行新经济政策(New Economic Policy: NPC),目的

    在于提高马来西亚土著(Bumiputera)或原住民的经济社会地位,因此马华

    (Malaysian-Chinese)在社会上遭受排挤,没有机会在警察局和军队里担任高

  • 级职位,也不能开加油站(Post Today,2006:A14)。这个种族歧视政策迫使马

    华成为国家的二级公民。尽管如此,马华在政府封锁不了的其他商业领域仍然具

    有一定影响力。

    另一方面,马来西亚政府推行多元化社会的政策,华人和马来土著融合同化

    的程度是比较低的,因此,华人社区(唐人街)得到持续发展,尤其是在槟城这

    样的华人密集区,华人进行各种形式的社团活动、保护本民族的宗教场所、发展

    华文报纸、保护中华民族文化。

    在马来西亚,华侨学校对于保护民族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今马来有

    1000多所华侨学校,其中 60多所是中学级别的(Cao,2000)。马来有许多华侨

    学校非常有名,课程全部使用中文教学,此外,有 27%的华侨小学得到政府的资

    金支持(Puwadol Songprasert,2004:544)。因为,马华的中文水平要远超其他

    东南亚国家华人的中文水平。

    在印度尼西亚推行强制同化(Forced assimilation)政策,印尼华侨华人

    不能保留自己的民族文化,被迫使用印尼名字,禁止使用中文、禁止发展华文报

    纸事业、禁止组建民族性质的政党。1959年,印尼发生了反华暴乱,30万华人

    被禁止从事零售生意 ,军方下令关闭华侨学校和华文报社,同时还宣扬说印尼土

    著(Pribumi)的贫穷是由于印尼华人的经济剥削。在此期间,中国政府派船到

    印尼把十万名华侨接回中国(Puwadol Songprasert,2004:267)。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蔓延到印尼之后,野蛮暴力的排华活动越演越烈,时

    间从 1997 年年尾一直持续到了 1998 年年中,范围是在爪哇岛、首都雅加达和其

    他外围岛屿。华人社区被洗劫一空然后烧毁,妇女被强暴,残暴之极就好像整个

    国家没有法律的监管。富裕的印尼华人 4万人被迫逃离印尼到其他国家去避难,

    任由自己的财产、别墅和店铺被人破坏。至于那些经济条件不好的华人只能成为

    牺牲品,损失的财产不计其数(Puwadol Songprasert,2004:540-541)。

    苏哈托总统下台后,印尼华侨华人的状况渐渐好起来,华人文化传统也得到

    恢复,比如,春节、中秋节和九皇斋节。新上任的瓦希德总统有华人血统,尽管

    如此,在印尼组建民族性质的政党对于印尼华人来说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出路

    (曹云华 2000:32;Puwadol Songprasert, 2004:572-574)。所以印尼华人维护

    自身利益的方式就是支持那些反对民族歧视的政党,比如梅加瓦蒂·苏加诺普特

    丽领导的、有许多华人知识分子成员的民主斗争党(PDIP)。同时,1997年亚洲

    金融危机后,印尼政府也努力解决问题,给暂时逃到新加坡和香港的华侨投资者

    增加信心,让他们再次回到印尼投资(Puwadol Songprasert, 2004:574)。

    至于泰国和菲律宾,两国的种族问题没有那么突出。 这是由于泰国政府的

    同化政策和菲律宾政府的民族融合政策,加上文化融合、跨文化通婚以及华人的

    文化适应,华人在语言和文化方面渐渐失去了民族特性。如果跟马华对比,泰华

    (泰国华人)和菲华(菲律宾华人)在使用华文的能力方面与马华大相径庭。

    两国的华侨学校大部分都没有认真地教华文,目前菲律宾有 129 所华侨学校,每

    天教授华文的时间不能超过 2 小时(Puwadol Songprasert, 2004:533)。

  • 即便如此,华人的民族特性也没有被完全磨灭,从菲律宾华侨建造豪华的坟墓

    (曹云华 2000:26)和泰国华人清明节祭拜神灵和祖先就可看出。

    尽管目前菲律宾华人家庭受到西式教育的影响,但各种慈善机构对于维护

    华人社区的团结统一还是起到很大的作用。此外,中产阶级华人妇女还组建了有

    名的妇女组织“华人青少年会馆”,以帮助华人后代加强民族融合意识,让自己

    的社区融进菲律宾社会,还有推动传播华人传统文化和教授华文日常用语的节目

    活动,每个星期在菲律宾的各个电视台播放,目的在于帮助华人青少年建立起

    维护自己民族特性和忠于自己生存国家的意识。再者,这个组织还有一个重要

    责任就是呼吁菲律宾政府解决儿童(特指华人后代)绑架案,因为这是目前华人

    社区遭遇的最严重的问题(Suryadinata, 1997:196; Puwadol Songprasert,

    2004:535)。

    如果要了解同化程度非常高的泰国华人的情况,要回顾泰国政府的民族主义

    政策,尤其是披汶政府时期。披汶政府极力推动华人的泰民族化,例如让华人采

    用泰文姓氏。出于对共产主义威胁的恐惧以及维护稳定的需要,披汶还下令关闭

    了 300多所华侨学校,并在 1948 年公布华侨学校的数量,允许曼谷有 8所华侨

    学校,吞武里府、清迈府、 洛坤府、乌汶府可以分别有 3所,剩下的府每个府

    不能多于 2所,同时还要规定每个星期教授华文的时间不超过 6个小时(Puwadol

    Songprasert, 2004:215-221)。

    由于上述原因,大多数泰华不会说汉语,即使有汉语名字也不会写,这个现

    象在泰国随处可见。后来,每当地方华人社区举行年度祭祀活动时,都没有人观

    看戏剧表演,因为泰华听不懂汉语。至于泰国政府的民族主义政策对华人产生的

    心理影响,一名学者曾说过“泰国华人后代成为民族文化上的矮子,对华人民族

    及本民族的文化特征渐渐失去自信感和自豪感。”(Kasian Techapira,1994:44)。

    泰华和菲华有相似的特点,如果从积极的角度看,华人民族特性的丧失也可

    能是泰华在泰国社会生活比较幸福的一个因素。现在泰国华人也回来要保护华人

    民族文化,比如庆祝九皇斋节、修葺中国庙宇、 教导子孙后代传承优秀的民族

    文化,华侨建立的华人社团以及地方庙宇在这些方面发挥着主要的作用。此外,

    泰华还有一个突出的共同点是对泰国九世王的忠心。在泰国唐人街建立了一座感

    谢圣恩的拱门,还把华侨大学取名为“华侨崇圣大学”。

    中观层面分析:华侨的商业地位和政治参与度

    华侨财团的经济影响

    即使华侨与土著民族的种族冲突一直存在,但华侨也能从生意经营中积累越

    来越多的财富。在对东南亚大财团的调查中,华侨富商和华人财团对于马来西亚、

    印度尼西亚、泰国和菲律宾的经济影响力不亚于当地政府。华人财团甚至可以控

    制国家经济的增长,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Puwadol Songprasert,

    2004:616 )。 华人大财团的投资覆盖各经济领域,例如,金融银行业、工业、

    房地产、建筑业、电信业、餐饮业和酒店业。详细内容如下表所示:

  • 财团或公司 主要投资领域 大股东

    马来西亚

    云顶集团

    (Genting)

    金融、银行、证券、度假村、酒店

    种植园、发电厂和博彩业

    林梧桐

    YTL 集团

    (YTL Corporation)

    建筑业、工厂和发电厂 杨忠礼

    大众银行集团

    (Public Bank Group)

    金融、银行、证券和房地产开发 郑鸿标

    成功集团

    (Berjaya Group)

    博彩业、金融、证券、工厂、

    电信、商品批发和大众传媒

    陈志远

    印度尼西亚

    林氏集团

    (Salim Group)

    金融、银行、证券、保险、工厂、

    工业、食品、饮料、水泥、纺织品 大众

    传媒、电信和房地产开发

    林绍良

    金光集团

    (Sinar Mas Group)

    纸浆造纸业、种植园、金融、银行、证券、

    房地产开发和酒店开发

    黄奕聪

    力宝集团

    (Lippo Group)

    金融、银行、证券、保险和房地产开发 李文正

    泰国

    盘古银行集团 金融、银行、证券、房地产开发、

    电信、工厂和保险

    陈弼臣

    正大集团 农业、房地产开发、电信、工厂和保险 谢国民

    泰国酿酒集团

    (Thai Beverage)

    啤酒厂、饮料、酒店、房地产 苏旭明

    西那瓦集团 金融、银行、证券、电信、电脑、

    电视台、房地产开发、酒店、医院和

    广告业

    西那瓦

    家族

    开泰银行集团 金融、银行、证券、农业、发电、电信、

    房地产开发、医院、工厂和保险

    伍伯林

    菲律宾

    控股公司(Lucio Tan’s

    Holdings)

    啤酒厂、烟草厂、航空、金融、银行、

    保险、证券和房地产开发

    陈永栽

    首都银行集团

    (Metropolitan Bank

    Group)

    金融、银行、保险、证券和房地产开发 郑少坚

    SM集团(SM Prime

    Holdings Group)

    金融、银行、保险、证券、零售业

    和房地产开发

    施至成

    来源: 华人大型财团(Puwadol Songprasert,2004:617-626)

  • 除了大型的财团,在东南亚许多中小型企业也是由华人经营。在当地各个城

    市可以看到,华人经营着店铺、餐厅和酒店,还从事各种手工业。以泰国华人为

    例,从整体上观察,同一方言群的华人在从事的职业上有相同点,比如,潮州人

    擅长做生意,客家人擅长手工制作,海南人擅长烹饪(以出名的海南清鸡饭为例)。

    在南洋地区,华侨和华人在商业方面很有影响力,即使在某些国家被政府的

    政策打压。国际上有名的华侨研究专家王赓武教授曾分析道,华人能适应各种新

    事物,即使在与当地土著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华人也不起来跟他们对抗...因为

    他们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做生意发家致富。”(Post Today,2006:A14)

    所以华侨华人整体上都比较富有,大部分属于中产阶级,这是不足为奇的。

    东南亚华侨华人的政治参与

    这篇文章从中观层面分析华侨华人的政治参与度以及在政治方面产生的影

    响力。各个国家的华侨华人会根据每个国家不同的政治条件采取不同的形式。

    (一)种族政治

    以马来西亚为例,华侨华人通过组建华人政党参与政治。马华组建合法政党

    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949 年马来西亚华人公会的建立(The Malayan Chinese

    Association: MCA, 简称马华公会),。当时马华公会与马来民族统一机构(The

    United Malay National Organization: UMNO,简称巫统) 以及马来西亚印度人

    国大党(The Malaysian Indian Congress: MIC)组成联盟,组建了马来西亚联邦。

    但部分华人领导认为,马华公会并没有真正履行好为马华争取政治利益和社会利

    益的责任,因为马华公会接受了巫统提出的条件,让马来土著的权利高于马华,

    使得马华成为国家次级公民。

    在 1995 年的选举运动中,除了马华公会与巫统联盟以外,还有其他华人政

    党也加入联盟,其中包括马来西亚人民运动党(GERAKAN)、沙捞越国民党(The

    Sarawak National Party: SNPA)和沙巴进步党 (The Chinese Sabah Progressive

    Party :CSPP) 。前首相马哈迪医生的“2020宏愿”提出,要恢复华人的风俗文

    化和教育,发展“多元化”社会,成为连接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的桥梁。(Puwadol

    Songprasert,2004:578-579)

    由于“2020宏愿”提出要巫统继续与华人政党合作。许多华侨华人纷纷支

    持上述的华人政党,再加上马华公会与巫统组成联盟,使得由巫统领导、联合 4

    个华人政党的政府支持率高于反对派,即马来西亚伊斯兰教党(The Islamic

    Party of Malaysia or Party Islam SeMalaysia: PAS) 和部分华人支持的民主

    行动党(Democratic Action Party : DAP) 。

    (二)作为公民参与政治

    以泰国和菲律宾为例子,在泰国政府的同化政策和菲律宾政府的民族融合政

    策下,华人和土著民族有同等的政治权利,没有种族政党的建立。泰华和菲华可

    以公民的身份参与政治,有投票选举和直接参与竞选的权利,所以,泰华和菲华

    可以在地方政治和国家政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1992年泰国发生大规模民主运

    动之后,好几位华人政党领袖当上了国家总理。泰国第二十三位总理他信也曾到

  • 祖籍梅县(客家人聚集地)祭祖。1986-1992年期间任菲律宾总统的科拉松·阿

    基诺也直接对外宣布自己是福建人的后代,在访问中国期间曾回到福建寻根祭祖

    (Puwadol Songprasert,2004:563)。阿基诺总统的这一举动可以看出,东南亚国

    家有华人血统的领导人希望借助这层联系,密切与中国的关系。

    (三)幕后援助与庇护制度

    这是海外华侨没有机会直接参与政治时所采用的形式(曹云华,2000:31)。

    这种形式可以很好地解释印尼华侨华人的情况。印尼富豪、林氏集团董事长林绍

    良(外文名叫 Sudono Salim),与前总统苏哈托是深交,与拥有家族企业的一位

    重要将军是好友。林氏集团垄断了好多种消费品行业,还与印尼军队和国企合资

    垄断,直到建立了属于集团的商业银行。林氏集团还可以与新加坡、泰国和马来

    西亚的华侨财团联合起来,扩大在地区的经济影响力。

    1970 年马来西亚推行新经济政策后,马华也在幕后援助政府中有权势的人。

    生意成功的华人要依赖政治势力和政府的庇护制度。泰国的华侨富豪向权利持有

    者赠送公司股份,至今,一些大的财团仍旧采用出资赞助政党的方法,而不是亲

    自参与竞选。在菲律宾,陈永栽曾经与前总统约瑟夫的亲信合作,投资垄断博彩

    业(Puwadol Songprasert,2004:570)。可以说,庇护制的政治参与形式是该地

    区华侨财团在扩展业务过程中共同使用的一种形式,也反映出了东南亚社会中存

    在庇护制政治这种现象。

    宏观层面分析:现代华侨关系网的建立

    尽管“下南洋”的移民潮已经结束,那个时代的华侨大部分都已逝世,只留

    下坟墓供后人祭拜,但先辈给后代留下了很宝贵的遗产,那就是慈善机构以及各

    种华人社团。例如,由泰国著名侨领郑智勇发起的泰国华侨报德善堂,为社会做

    了大量的施医义葬以及扶贫救灾工作,还创立了“泰国华侨崇圣大学”。此外还

    有华人建立的泰国佛教众明联谊救护队,也创立了基金会和救援队,帮助遭遇灾

    难的平民和管理华人墓园。

    现在华人社团架起了海外华人联系的桥梁,形成了广大海外华侨进行经济和

    社会合作的交际网络:竹网(Bamboo Network)。这些国际华人组织反映出几个

    方面:第一,华人有共同的民族特征,在全球化下寻求合作,华人企业家借助竹

    网,扩大自己的商业领域,并获得华人族群的认可,第二,在华人的祖籍国中国

    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海外华人建立令人期待的“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合作,

    成立跨越国界的国际华人民间组织。

    从 19世纪 80年代至今,基础资料显示,世界级的华侨大会有 100多次(Hong,

    1998),可以按照以下的特点进行分类:

    地缘性组织(同乡会馆)同乡华侨大会的举办,促进华侨之间的合作,有助

    于侨乡的发展。1994年召开第二届世界安溪乡亲联谊大会(The 2nd Anxi World

    Convention)第二届世界同安联谊会(The 2nd Tongan World convention)达成

    了投资金额约 1500万元的合作谅解备忘录。

  • 血缘性组织(宗亲会馆)姓氏是华侨从出生开始就伴随一生的,也是华侨作

    为组建社团的根据之一。比如,林氏宗亲会、刘氏宗亲会和陈氏宗亲会,等等。

    2009年 5 月 18 日 在江苏沛县刘高祖刘邦的古乡建成了世界刘氏宗亲会馆。

    现在华人利用姓氏宗亲会建立商贸合作,与同姓华人进行合作以及建立联系回到

    中国大陆投资。

    方言群组织 是华人方言群体建立合作关系网的一种形式。比如,1994年世

    界客属恳亲大会(The 12th International Hakka Reunion)在广东梅州举行,

    筹到善款 7000万元;1996年第二届福建同乡恳亲大会(The 2nd Fujianese World

    Convention) 在马来西亚的浪交怡岛举行,促成了价值 2亿 2 千万元的 6个大型

    投资项目(Hong, 1998:601)。2005年第十三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The 13th

    Teochew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在澳门举行。

    中华商会 1995年第三届世界华商大会(The 3rd World Chinese Entrepreneur

    Convention)在泰国曼谷举行,来自 23个国家 55个中华商会的 1500名华商代

    表与会(Hong, 1998:568),2005 年第八届世界华商大会(The 8th World Chinese

    Entrepreneur Convention)在韩国汉城举行。

    综上所述,在全球化时代华侨间的合作属于民间合作,但在某些联谊大会上,

    中国的地方政府也参与其中,促进华侨华人建立稳固的关系网,尤其在关系到华

    侨家乡商业投资建设。对于那些出资举办联谊大会的华侨富商,竹网也是一个交

    流平台。同时,那些从各个国家的各个华人社团来的代表,大都是富裕的华人。

    至于那些经济状况不好也不关心外部世界的华人,也可能对这些情况一无所知。

    结论

    对南洋华侨华人的研究要进行多层次分析,借助上文提到的微观、 中观和

    宏观三个层面分析框架。但对于分析有经济影响力的少数群体,现在使用范围

    较广的主要分析思路是以“政府”和“民族”为对象,包括政府对华侨的政策,

    华侨华人的适应、华人社团与国家政府的联系以及建立国际华人组织。

    东南亚华侨华人未来发展的方向如何,还需继续进一步研究。随着国际形势

    的变化,中国“走出去”战略使得许多中国投资者到东南亚投资。加上将来建设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将促进中国和东南亚国

    家的民间交流。关于东南亚华侨华人的分析也将有助于中国与东盟的战略施行,

    因为东南亚华侨华人在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

    -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要求将“互相尊重人权、互相尊重文化风俗的差异以及

    尊重少数民族的权利”作为共同遵循的原则,以此促进文化多样性(Cultural

    Diversity)的发展。

  • 参考文献

    曹云华:《变异与保持—东南亚华人的文化适应》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

    กมล จนัทรศร (2506). อทิธิพลของชาวจีนโพ้นทะเล. กรุงเทพฯ : โรงพิมพรุ่์งเรืองรัตน์.

    เกษียร เตชะพีระ (2537). แลลอดรายมังกร (รวมข้อเขียนว่าด้วยความเป็นจีนในสยาม). กรุงเทพฯ :

    คบไฟ

    ขจดัภยั บุรุษพฒัน์ (2515). “นโยบายผสมกลมกลืนของรัฐบาลไทยต่อจีน,” วารสารสังคมศาสตร์.

    9 (1), 11-34.

    เจดจ็ อินสวา่ง (2518). กลุ่มอทิธิพลและกลุ่มผลประโยชน์ชาวจีนโพ้นกบัการพฒันาระบอบ

    ประชาธิปไตยในเมืองไทย ศึกษาเฉพาะกรณชีนช้ันกลางบางกลุ่มกบัการมีส่วนร่วมทางการ

    เมือง. (วิทยานิพนธ์รัฐศาสตร์มหาบณัฑิต คณะรัฐศาสตร์ มหาวิทยาลยัธรรมศาสตร์)

    เฉาหยนุหวั. (2000). “บทบาทชาวจีนโพน้ทะเลในภูมิภาคเอเชียตะวนัออกเฉียงใต,้” (การบรรยาย

    พิเศษ) จุลสารศูนย์ศึกษาเอเชียตะวนัออก. 2 (2), 24-32.

    ประทุมพร วชัรเสถียร และ ไชยวฒัน์ ค ้าชู (บรรณาธิการ) (2541). จีนในโลกทีก่ าลงัเปลีย่นแปลง.

    กรุงเทพฯ : สถาบนัเอเชียศึกษา จุฬาลงกรณ์มหาวิทยาลยั.

    พรพรรณ จนัทโรนานนท ์(2546). วถิีจีน. กรุงเทพฯ : ประพนัธ์สาส์น.

    . (2546). ฮก ลก ซ่ิว โชค ลาภและอายุยืน. กรุงเทพฯ : มติชน.

    พรพรรณ เตียรักษกิ์จสกลุ (2536). พฒันาการบทบาทของสมาคมชาวจีนในกรุงเทพทีมี่ต่อคนไทยเช้ือ

    สายจีน. (วิทยานิพนธ์สังคมวิทยาและมนุษยวิทยามหาบณัฑิต คณะสังคมวิทยาและมนุษยวิทยา

    มหาวิทยาลยัธรรมศาสตร์)

    ภูวดล ทรงประเสริฐ. (2519). นโยบายของรัฐบาลที่มีต่อชาวจีนในประเทศไทย (พ.ศ. 2475 – 2500).

    (วิทยานิพนธ์อกัษรศาสตร์มหาบณัฑิต จุฬาลงกรณ์มหาวิทยาลยั)

    . (2547). จีนโพ้นทะเลสมัยใหม่. กรุงเทพฯ : ไฮเออร์.

  • สุภางค ์ จนัทวานิช และคณะ. (2549). ส าเพง็ : ประวตัิศาสตร์ชุมชนชาวจีนในกรุงเทพฯ. กรุงเทพฯ :

    เลค แอนด ์ฟาวเดเ์ท่น พร้ินต้ิง จ ากดั.

    สุรชยั ศิริไกร. (2537). นโยบายต่างประเทศของจีนต่อประเทศอาเซียน. กรุงเทพฯ :

    มหาวิทยาลยัธรรมศาสตร์

    “จีนมาเลย์มสิีทธ์ิมเีสียงจริงหรือ,” โพสต์ทูเดย์. (17 ต.ค. 2549) หนา้ A14.

    Coughlin Richard J. (1960). Double Identity : The Chinese in Modern Thailand. Hong Kong :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Freeman, Amy L.(2000).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Ethnic Minorities (Chinese Overseas in

    Malaysia, Indones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 Routledge.

    Gong, Q.X. (1980). “On the Nationality Law,” Beijing Review. (Nov. 10), 24-25.

    Hong Liu. (1998). “Old Linkage, New Networks : The Globaliza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Voluntary Associations and its Implementations,” The China Quarterly.

    (September), 582-609.

    Josselin, Dephne’ and Wallace William. (2001). Non-State Actors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

    Palgrave.

    Li, S.Z. and Y. Shang. (1985). “the Day Zhou Enlai Sopke at Bandung,” China Reconstructs

    (May), 14-16.

    Lynn, Pan (ed.) (1999). The Encyclopedia of the Chinese Overseas. Massachusett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Peaslee, Amos J.(1966). Constitutions of Nations (Vol II : Australia and Oceania). The Hague :

    Nijhoff, C.

  • Poston, Dudley L. Jr., Mei-Yu Yu. (1990).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24 (3), 480-508.

    Ramamathan, Indira. China and Ethnic Chinese in Malaysia and Indonesia, 1949-1992. (New Delhi :

    Sangam Books, 1994.)

    Skinner, Willam G. (1951). Report on the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 New York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Skinner, Willam G. (1957). Chinese Society in Thailand : An analytical History. New York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Skinner, Willam G. (1958). Leadership and Power in the Chinese Community of Thailand.

    New York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Suryadinata, Leo. (1985). China and the ASEAN state : the Ethnic Chinese Dimension.

    Singapore :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Wang, Gungwu. (1981). Community and Nation : Essay on Southeast Asia and the Chinese.

    Sydney : George Allen & Unwin.

    “Overseas Chinese,” from http:// en.wikipedi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