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fengshuxunno.377

67
1 季风书讯 NO.377 Living or Live 生·活

description

Made by 上海季风书园 Shanghai Jifeng Books Co.Ltd

Transcript of jifengshuxunno.377

Page 1: jifengshuxunno.377

1

季风书讯NO.377

Living or Live

生·活

Page 2: jifengshuxunno.377

编后小记

2

编后小记亲爱的读者朋友:

在此特别说明,因撰者身体抱恙,暂停本期编后小记,遗憾并致歉!《季风书讯》

每期用心编写,希望传递自由思想的声音。感谢各位读者一路相伴,你们的支持对我们

尤其重要!也祝愿亲爱的同事尽早康复!

2014.11.20

上海季风书园读书俱乐部

Page 3: jifengshuxunno.377

目录

3

目录

编后小记

目录

季风本周推荐

第一部分

《法哲学》

《哲学评书》

《法国革命恐怖统治的降临(1792 年 6 月

-9 月)》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光辉灿烂”三部

曲中的社群意识研究》

《呈现意义:晚清中国新学领域》

《战后台湾农会研究:1945~1975》

第二部分

《噪音书:你想要的一切,你不想要的声

音》

《一面多彩的镜子》

《你是尘埃也是光:面纱下的阿富汗》

《东西方艺术的交会》

《中国凤凰:从神坛到人间》

《“为了灵魂的纯洁而含辛茹苦” ——

艾·巴·辛格与创伤书写》

《与鲁迅有关》

《法兰西帝国玫瑰:波利娜·波拿巴的自

由、爱与欢愉》

季风本周排行

非学术类

学术类

声音

中国年轻人对主流意识形态持什么态

度?

如果《星际穿越》的那首诗未惊艳到你,

一定是没用巫宁坤译本

钱钟书是这样做读书笔记的

评论

何为道德 何为价值

徐贲:中国特色的势利

《一滴泪》新版序(余英时)

本周最新到货

文学类

社科类

经管类

人文类

艺术类

三辉链接

《明代的社会与国家》导言:南昌墓地案

(节选)

季风征文

旅行的意义(三等奖获奖作品)

人文行走之天台山(三等奖获奖作品)

行走的路上(三等奖获奖作品)

制作者 上海季风图书有限公司 上海季

风书园读书俱乐部

Page 4: jifengshuxunno.377

季风本周推荐

4

季风本周推荐

第一部分

《法哲学》

《哲学评书》

《法国革命恐怖统治的降临(1792 年 6月-9 月)》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光辉灿烂”三部曲中的社群意识研究》

《呈现意义:晚清中国新学领域》

《战后台湾农会研究:1945~1975》

Page 5: jifengshuxunno.377

季风本周推荐

5

《法哲学》安德瑞·马默 (Andrei Marmor)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4-11 / 28.00 / 法哲学

在本书里,安德烈·马莫提供了一个全面

的分析当代辩论有关法律的基本性质——法

哲学的心脏这个已经存在几个世纪的问题。法

律是什么,似乎是一个事实问题,但这一事实

的规范性意义:它告诉人们他们应该做什么。

有什么法律可以规范的道德约束?我们完全

可以定义和分类的法律,但不承担什么法律应

该是一个道德观念吗?最后,是法哲学来描述

法律是什么,或应对方式应该是什么?马莫认

为,无数的问题所提出的事实和规范性的法律

特征实际上取决于减少的可能性——无论是

在别的东西,更多的基础性法律领域可以解

释。

安德瑞·马默(Andrei Marmor),美国南

加州大学法学院法学教授,法学与哲学研究中

心主任。英国牛津大学法学博士,师从拉兹。

在法律道德性与政治学之间的关系问题上著

述颇丰,著有《社会惯习—从语言到法律》

(Social Conventions : From Language to

Law)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

《解释与法律理论》(Interpretation and

Legal Theory)(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2 年初

版;哈特出版社 2005 年第 2版)、《法哲学》

(Philosophy of Law)(普林斯顿大学出版

社 2011 版)等及大量学术论文。

节选

我将要从法律的权威性性质中提出的第

二个经验在于,法律规范基本上是权威者旨在

引导他人行为而发布的指令或指示。我将论

证,法律规范在这一点上与道德规范和其他社

会规范之间存在着关键性的区别。这将被证明

是一个有争议的命题,我将仅在下一章中给出

对它的部分辩护。

最后,我们能够汲取的第三个经验在于,

尽管哈特很努力地将对法律的理解与政治主

权分开,但是这一努力有点过头了。约翰·奥

斯丁的法律命令理论的确可能过于粗糙和简

单化,但是他关于法律是政治主权者的一种工

具这一基本观点,在方向上并没有错。拉兹对

法律在本质上是一种权威性制度的看法把这

两点结合在了一起。这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法律

规范性的一些独特之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

比之于哈特的理论,它把法律与政治权威更加

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不会提出任何特定的理

由来支持这最后一点,但是我在接下来的讨论

中会提到它。

目录

导论

第一章一种纯粹法理论?

第二章作为法律基础的社会规则

第三章权威、惯习及法律的规范性

第四章法律是由道德所决定的吗?

第五章法哲学是规范性的吗?

第六章法律的语言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Page 6: jifengshuxunno.377

季风本周推荐

6

《哲学评书》尼克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2014-9 / 34.00 / 西方哲学

本书作者对西方哲学史和逻辑史有深湛

的研究,本书主要谈维特根斯坦、罗素、哥德

尔、奎因等哲学家的思想和逸事。作者文笔活

泼,思想性强,在幽默风趣中把这些大哲学家

的学说和个人风采展现给读者。是《六合丛书》

之一。

尼克,职业读书人,业余投资者,作品主

要发表于《上海书评》。

目录

自序

王浩师友记

谜一样的图灵

万·海恩诺特:革命的代数

罗素在中国

小说张申府

维特根斯坦是谁

维特根斯坦和图灵

哥德尔轶事

附录:蒯因论哥德尔

塔尔斯基:不逻辑的私生活

《皮尔士传》及其翻译

雷·蒙克谈哲学家的传记

郎 VS亨廷顿

中国人的数学好过其他人吗?

湿的汤显祖和干的翻译

计算历史学,大数据时代的读书

图书馆,维基百科和大数据

百科全书死了,百科全书万岁!

丛书

六合丛书

这套丛书还有《洛城论学集》,《人物百一录》,

《无声无光集》,《朝歌集》,《编余问学录》

等。

Page 7: jifengshuxunno.377

季风本周推荐

7

《法国革命恐怖统治的降临(1792 年 6月-9 月)》张弛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2014-10 / 68.00 / 法国大革命

本书主要讲述了,法国革命时期,于六周

时间(1792 年 8 月 10 日—9月 22 日)内发生

了体制和政治文化的转型。这一时期被称为

“第一次恐怖统治”。由张弛编著的《法国革

命恐怖统治的降临(1792 年 6 月-9 月)》依据

原始材料和议会档案,并借鉴法哲学家阿冈本

的“例外状态”概念,详尽分析了宪政体制向

恐怖统治的转变。

张弛,浙江湖州人,历史学博士,2012 年

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现任教于浙江大学人

文学院历史系,研究方向为 18 世纪法国史。

译作《法国革命的起源》、《牛津法国革命史》

(合译)、《罗伯斯庇尔传》(合译),并在

《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Annales

historiques de la R4volution francaise 等

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

丛书

葛尼菲认为,在恐怖统治正式开始之前,

某些具有恐怖性质的做法已经出现了。比如,

1789 年,巴黎市府就设立了搜查委员会,从这

个委员会的所作所为中已经能看到共和二年

治安委员会的影子。葛尼菲之所以要强调这一

点,是因为他根本上还是坚持孚雷的观点,即

恐怖内在于革命的意识形态,受到事态等外因

的催化,才变成现实。史家巴茨柯(Bronislaw

Baczko)也有类似的观点,他分析了恐怖得以

实现的那些前提条件是如何在革命头两年的

政治经历中成型。但是由于他们分析的对象都

比较特殊,如逮捕疑犯,惩处叛国罪等,一旦

拓宽分析范围,问题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实际

上,我们很难区分到底哪些措施是具有“恐怖

潜质”。比如,在 8 月 10 日革命后,市镇邮

局成了地方革命委员会搜捕反革命罪证,进行

舆论监控的武器之一。这是恐怖统治的一项基

本措施,但是能说邮局的存在就预示了未来的

恐怖统治的吗?再者,在第一次恐怖统治中,

负责市镇治安的警察承担了镇压骚乱,搜捕疑

犯,挨家挨户搜查等各项职能,那么,是否因

此就能认为这种警备力量也是具有恐怖潜质

的?问题在于,恐怖统治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之

间有着根本区别,甚至可以认为,根本不存在

所谓的“恐怖的可能性”。因为恐怖统治与日

常秩序之间存在着根本断裂性,在恐怖统治

下,措施与实践方式的专断与强制皆与这个新

出现的例外状态有关。

目录

导论 解读革命恐怖

第一编 悬法

第一章 序曲:人民登台

第一节 两种秩序观念的角逐

第二节 祖国在危急中:人民的呼声

第三节 行动中的人民:汇聚巴黎的主权者

第四节 主权的申辩

第二章 主权与例外状态:理解“祖国在危急

中”

第二编 例外状态与恐怖

第三章 8月 10 日革命

第四章 人民的复仇:恐怖的开始

……

Page 8: jifengshuxunno.377

季风本周推荐

8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光辉灿烂”三部曲中的社群意识研究》

孙艳萍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2014-10 / 38.00 / 文学研究

本书以英国当代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德

拉布尔的“光辉灿烂”三部曲为研究对象,通

过梳理西方哲学、社会学、英国文学传统和文

化研究中社群意识的演变,揭示作家为当代英

国把脉出的各种离群症状,从个体自我认同、

家庭关系维护、社会社群建立以及多元文化共

存四个层次反映作家建构当代社群文化的愿

景和努力,归纳其社群意识所包含的爱、共同

理解、勇于实践、尊重历史等道德要素。

孙艳萍,浙江宁波人,1975 年 4 月生。2013

年毕业于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获得比较文学与

世界文学博士学位。2001 年 4月至今,任教于

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主要

教授《英语文学名著精读》(省级精品课程)、

《英美文学导论》和《英语专业四级》等课程。

2007 年前往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进修;2012 年

前往英国剑桥大学访学。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

文学、比较文学;已在《外国文学研究》等期

刊发表多篇论文;曾获第十八届“董氏基金”

优秀成果论文奖、浙江省第一届外国文学优秀

论文奖等荣誉;目前主持省部级项目 1项,参

与多个国家社科规划项目。

节选

《坎特伯雷故事》的主框架就是有关复活

节期间的一次朝圣旅行。作为一种宗教活动,

朝圣在宗教信仰至上的中世纪欧洲具有普遍

而深刻的象征意义。朝圣既是人存在的一种基

本方式,又是宗教群体性生活的主题。进一步

说,中世纪封建社会等级森严,要把几乎所有

不同阶层、不同教养、不同背景的人聚集在一

起,朝圣旅程也许是唯一能够实现的场合。乔

叟笔下的香客们职业不同,经历迥异,思想意

识和价值观念也大相径庭。他们来自各个社会

阶层,有骑士、修士、托钵僧、商人、医生、

海员、农夫、律师、地主、磨坊主、管家、厨

师、差役等等。他们来自当时英国几乎所有的

主要行业,从而形成了中世纪后期英国社会极

具代表性的缩影。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西方社群意识的传统和当代语境

第一节 何为“社群”?为何“社群”?

一、何为“社群”?

二、为何“社群”?

第二节 “希伯来圣经”中的社群意识

一、从“希伯来圣经”说起

二、正典语境中的社群经验

第三节 西方哲学传统中的社群意识

一、古希腊时期的社群观

二、中世纪神学中的社群观

三、黑格尔的社群观

四、上升为社群主义的社群观

第四节 英国文学和文化中的社群意识

一、群体的宗教叙述,共同的生命诉求——《坎

特伯雷故事》

二、英国文学的乌托邦情结

……

Page 9: jifengshuxunno.377

季风本周推荐

9

《呈现意义:晚清中国新学领域》朗宓榭 / 费南山(德)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2014-10 / 98.00 / 文化交流

本书是 1999 年德国哥廷根大学召开的“晚

清西学译介”,国际学术讨论会的论文集,收

录来自德国、美国、法国、日本、捷克、挪威

以及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学者的 25 篇论文,

主要围绕晚清时期西学翻译成汉语这一主题,

对于诸多近代学科及其相关术语汉译名称的

产生、演变和形成过程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这些论文视野宏阔,重视实证,在许多领

域填补了目前学术研究的空白。

西学与传统碰撞,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

程,学界多从中西思想差异的角度来理解这一

问题;本书有助于人们从学术史角度理解西学

与传统融合的艰难历程。

朗宓榭(Michael Lackner),德国埃尔

朗根-纽伦堡大学国际人文研究中心教授。

节选

中国思想史与西方思想史都经历了几次

决定性的断裂:对于汉语世界,我们应记得佛

教的传入或宋代理学的兴起;对于西方世界,

我们会想起笛卡尔转折或启蒙运动。这些断裂

的结果之一是古代文本不再像先前那样被解

读(和理解)。文化内部翻译进程开始发生。

词汇的意义和它们在多少具有连贯性的体系

里的映象发生变化。在西方,“翻译权”

(translatio imperri)的概念,即承继古代

文化遗产的职责经常从一种文明(及相应的语

言)转向另一种文明,持续不断的翻译便成为

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翻译权”的概

念,总是指同一个“权”(imperium)。这养

成了这样的信念,即所有的断裂、变化和修正

都来自内部而不是外部。“亚里士多德是一个

西方哲学家,但他讲着不同的语言”一句话,

只有同时反过来读“亚里士多德讲着不同的语

言,但他是(而且永远是)一个西方哲学家”

时,才能显示其全部含义。至少,在理想的西

方自我理解的领域,文化的连续性和不连续性

就这样处于一种令人鼓舞的平衡中。

目录

上册

导论

全球知识的政治学

从前近代中国的“格致学”到近代中国的“科

学”

19世纪中国新学领域的社会活动家

日语和汉语中“政治经济学”术语的形成与发

汉语“劳动”术语发展史札记

晚清西方军衔名称翻译简要研究

话语的交界面:语言和媒介

译者言易也——语言的多样性和中国古代表

示“翻译”的词语

通过语言迁移语法:汉语个案

重释“信、达、雅”:晚清的翻译问题

官话、白话和国语——20世纪初“中国”概念

的出现

在中国传播实用知识:广州贸易体制

时期的信息战略

转变文体:LEADING ARTICLE 如何变成社论

……

Page 10: jifengshuxunno.377

季风本周推荐

10

《战后台湾农会研究:1945~1975》程朝云、张海鹏 (编者) / 凤凰出版社 / 2014-7 / 59.00 / 农民协会研究

本书在总体架构上,除绪论、结论外,共

分九章来进行论述:第一章对日据时期的台湾

农民组织做了回顾。第二章对 1949 年以前大

陆的农民组织经验进行了梳理,以便对战后台

湾农会的制度设计有背景性的了解。第三章尽

量还原光复初期台湾农民组织的遭遇。第四章

重点考察1950-1954年间由农复会和国民党政

权共同主导的农会体制改革。这场改革仍由农

复会倡导发起,而农复会的主要意图是将战后

台湾第五章是对改革后农会组织发展情形、农

会内部组织架构、农会外部关系的介绍。重点

介绍农会内部采取的权能划分制度,农会各选

用和聘用职员,以第六章结合农会经费收支安

排情况,考察改革后至 1960 年代中期农会三

大业务部门。第七章重点考察国民党与农会的

关系以及围绕农会国民党与地方派系的关系,

从而了解改革后的农会与政治的关联。第八章

为下一章的农会法修改及农会体制调整做铺

垫。第九章的内容有关修改农会法与农会体制

再改革。最后,是结语部分,主要围绕农会与

国民党政权、农会和农民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节选

产业组合以市街庄行政区域为组织范围,

以一户一社员为原则,社员交纳股金,并可享

受盈余分配。产业组合的主管机关为总督府殖

产局商工课。为扶持产业组合的发展,政府对

产业组合采取低利率的资金融通特别保护措

施。组合本身设社员代表大会和理事会、监事

会三种机构,分别作为组合的权力机关、执行

机关和监督机关。和日本本土的产业组合不

同,台湾产业组合理事、监事的选任、解任都

需要经过州知事或厅长的许可,也就是采取

“主管机关认可制”。殖民政府对台湾产业组

合的差别待遇还表现在:取消了日本产业组合

法中,有关设置联合会及中央会的条款,使台

湾各产业组合只能各自独立经营,缺乏组合间

的业务统筹联系;限制每一社员出资股数,规

定除非获得台湾总督府许可,否则不得超过 30

股,社员的盈余分配比率也与日本本土不同

②。台湾产业组合法规与日本本土的种种不

同,使台湾产业组合的自主精神大打折扣,成

为主管机关直接干预的“官制团体”③。

目录

总序

绪论

一 问题与思路

二 现有研究介绍

三 资料运用与研究框架

第一章 日据时期台湾的农民组织

一 农会

二 产业组合

三 农业会

第二章 1949 年以前大陆农民组织经验

一 大革命时期的农民协会(1924-1927)

二 《 农会法》与抗战爆发前的农会

(1928-1937)

……

Page 11: jifengshuxunno.377

季风本周推荐

11

第二部分

《噪音书:你想要的一切,你不想要的声音》

《一面多彩的镜子》

《你是尘埃也是光:面纱下的阿富汗》

《东西方艺术的交会》

《中国凤凰:从神坛到人间》

《“为了灵魂的纯洁而含辛茹苦” ——艾·巴·辛格与创伤书写》

《与鲁迅有关》

《法兰西帝国玫瑰:波利娜·波拿巴的自由、爱与欢愉》

Page 12: jifengshuxunno.377

季风本周推荐

12

《噪音书:你想要的一切,你不想要的声音》[美] 加列特·基泽尔 / 赵卓 / 重庆大学出版社/楚尘文化 / 2014-10 / 48.00 / 社会学

我们在多大程度上希望避免噪音,我们就

在多大程度上渴望噪音——它既与现代生活

离不开的机器有关,也与我们内心矛盾的愿望

有关。它是自古以来人类不息奋斗的副产品,

它已经成为压力、疾病和暴力斗争的显著诱

因。从坦桑尼亚的原始草原,到孟买的现代化

街道,从南达科他州斯特吉斯镇上世界最大的

摩托车拉力赛,到缅因州的风力发电厂,噪音

无处不在。基泽尔邀请我们在历史中、在流行

文化中聆听噪音,尤其是聆听我们自家后院的

噪音。这本书会改变我们聆听世界的方式,并

让我们重新衡量世界发出的音量。

加列特•基泽尔(Garret Keizer),自

由撰稿人,《哈泼斯杂志》特约编辑,新近成

为古根海姆学者。他曾出版六本书,包括广受

好评的《帮助》(Help)和《愤怒之谜》(The

Enigma of Anger)。他的散文和诗歌散见于

《洛杉矶时报》、《琼斯母亲》、《纽约客》、

《美国最美散文》和《美国最美诗歌》。

节选

成立于 1929 年的纽约噪音控制委员会在

1932 年解散,据称这是经济危机时期最糟糕的

年头之一。就算在纽约,直到 20 世纪 60年代,

噪音再也没能成为一个受重视的问题。

噪音可能会被认为是个很小或者很“弱”

的问题。当有些人问我到底为什么要写一本关

于噪音的书时,他们脑子里想的是我在小题大

做。我的父亲第一次听到我的计划时,同我其

他朋友或熟人的反应一样,他问:“为什么关

注噪音?”这是个好问题,我认为最好的回答

是:我选择写这本关于噪音的书,是因为噪音

太容易被当作一个小问题而轻易打发。还有,

在了解为何噪音受到忽略的同时,我相信能找

到理解很多重大问题的关键。

说起噪音,我想起一段北欧神话。雷神托

尔被巨人国国王邀请和其年迈的奶妈摔跤。尽

管托尔是北欧诸神中最强的一个,但他在和老

太婆的角力中占不到丝毫优势。他举不动她,

推不动她,无论如何也胜不了她。后来他被告

知,他其实是在和“时间”摔跤。

噪音就像是神话中托尔的对手,它看上去

轻微,甚至乍看之下很虚弱,一旦你想动一动

它,你会发现自己正在举起整个世界。

目录

第一部分

当我们谈论噪音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基本

介绍

第一章 噪音对你兴趣正浓

第二章 我们想要的生活,我们不想要的声音

第三章 政治动物的噪音

第二部分

莱托里的脚印:噪音简史

第四章 蟒蛇说了什么:史前阶段到工业时代

前夕

第五章 萝拉听到了什么:工业时代直到现在

……

Page 13: jifengshuxunno.377

季风本周推荐

13

《一面多彩的镜子》[美] 弗里曼·戴森 / 肖明波、杨光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2014-9 / 38.00 / 自然科学

本书作者弗里曼·戴森是 20 世纪伟大的物

理学家,也是 21 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本

书主要谈生物科技发展的未来前景,以及生命

的宇宙维度,生物学与宗教的交汇融合,作者

以其优美而富于表现力的文笔,清澈而明晰的

激情,让宇宙展现在我们面前。

弗里曼·戴森(Freeman Dyson,1923 一),

1923 年 12 月 15 日出生于英国。他早年追随著

名的数学家 G H 哈代研究数学,二战后去了美

国,师从汉斯’贝特和理查德-费曼等人,开

展物理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他证明了施温格与

朝永振一郎的变分法方法和费曼的路径积分

法相互等价,为量子电动力学的建立作出了决

定性的贡献,是量子电动力学的第一代巨擘。

后来,费曼、施温格和朝永振一郎因为在量子

电动力学方面的成就获得了 1965 年的诺贝尔

物理奖,而戴森却因获奖人数的限制而与诺贝

尔奖失之交臂。他发表于 1956 年的论文《自

旋波》堪称物理学史上的重量级论文之一。

1960 年,他又提出了旨在有效利用外太空能量

的“费曼球”理论。因为卓越的学术成就,他

先后获得了伦敦皇家学会休斯奖、德国物理学

会普朗克奖、奥本海默纪念奖、以色列海法理

工学院的哈维奖等多项殊荣。

戴森教授不仅是一位大科学家,更是一位

科学界的通人。1953 年后,他一直在举世闻名

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担任教授,与爱因斯

坦、奥本海默、费米、费曼、杨振宁、李政道

和维纳等科学巨匠有密切的交往,对美国科学

界近几十年的发展动态和内幕相当了解。他一

生优游于数学、粒子物理、固态物理、核子工

程、生命科学和天文学等广阔的学科领域,同

时又热爱和平,关心人类命运,思索宇宙与人

类心智的奥秘,检讨人类道德伦理的困境,还

特别以在核武器政策和外星智能方面的工作

而闻名。尤为难得的是,他从小就喜爱文学作

品,文字根底深厚,并重视普及性读物的撰写,

先后出版了《全方位的无限》、《武器与希望》、

《宇宙波澜》、《想象的未来》、《太阳、基

因组与互联网:科学革命的工具》、《想象中

的世界》和《多彩的镜子:生命在宇宙中的位

置的反思录》等多部广受读者欢迎的著作。

目录

前言

第 1章生物技术的未来

刺猬和狐狸

高技术的大众化

开源软件

新世纪的新生物学

绿色技术

生物学中的摩尔定律

生命的起源

第 2章与比尔·乔伊的一场辩论

受邀上“魔山”

比尔·乔伊的演说

戴森的回应

第 3章关于科学与社会的一些异端思想

……

Page 14: jifengshuxunno.377

季风本周推荐

14

《你是尘埃也是光:面纱下的阿富汗》梁子 / 中信出版社 / 2014-11 / 48.00 / 作品集

被波尔卡包裹的阿富汗女人没有面容,也

没有言语。她们是废墟中的尘埃,在被粉碎的

生活中,活出完整的自己。2003年至 2013年,

10年间,梁子 4次独自进入阿富汗。这个没有

任何官方背景的自由女摄影师遭遇了“人体炸

弹”、住进了“特工窝子”,却想尽一切办法

去体验阿富汗百姓的生活:混进当地人的婚

礼,神秘的形式让她目瞪口呆;潜入藏在地下

的美容店,美女如云让她大开眼界。梁子始终

坚持一个目的:即使有战争,人们也要生活,

男人打战,女人怎么个活法?于是她结识了一

大批好友,她们是立下战功的女将军、靠烤馕

为生的勤劳寡妇、用乐观撑起破碎家庭的普通

妇女。梁子发现,乱世中的阿富汗女性各有自

己的活法,她们面纱下的真容就是最美的阿富

汗,她们的一举一动都透着光。在记录平民生

活之余,梁子也进入北约坎大哈空军基地体验

着真实的战地生活。只有见证了战乱中的日

常,也许才能完整地认识阿富汗。

梁子,北京人。16岁当兵。毕业于解放军

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云南老山前线作战军中

唯一一名女战地摄影干事。1987年老山前线

10位英模报告团成员之一。中国第一位深入非

洲部落进行人文调查的女摄影师,先后 10次

独自前往非洲国家。4次独自进入阿富汗采访

和拍摄,也是第一位进入驻阿富汗北约军营的

中国女摄影师。

节选

我至今都特别庆幸,要不是 2003 年我第

一次走进卡莱玛的女子理发店,能够被她毫无

顾忌地接纳,也就没有我亲眼看到阿富汗女子

美丽又夸张妆容的时刻,这一切像是老天有意

安排的。

2003 年初,许多避难的阿富汗人流亡在

外还没有回国,我走在十分萧条的大街上,一

间挨着一间女子理发店询问能否进去拍照,遭

到七八家拒绝后,原以为我与这种地方彻底无

缘了。谁知,就在市中心一个并不宽敞的巷子

里,我看到房子上端架了一个展示漂亮女人发

型的广告牌,广告牌下是一个用白色花布遮盖

着的玻璃门。

我鼓足勇气敲开了门,一个 30 多岁胖胖

的女人出现在我眼前。

“我是中国人,能进去拍张照片吗?”我

举着手中的相机,小心翼翼地问。

胖女人摇了摇头。又被拒绝了,这最后的

希望就要破灭了。没想到,她摇完了头却笑着

把我拉了进去。

目录

上篇:

第一章 行走的“波尔卡”

为什么要去阿富汗

约束妇女的缺德条款

波尔卡暗藏私货

蒙头盖脸挑金饰

第二章 弹孔下的爱情

“幸运”的女子监狱

带着孩子坐牢

……

Page 15: jifengshuxunno.377

季风本周推荐

15

《东西方艺术的交会》[英] 迈克尔·苏立文 / 赵潇 /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14-10 / 59.00

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影响已经成为公认的、

自文艺复兴以来世界历史上最有意义的事件。

本书讲述的便是从 16世纪到现代,以中国和

日本为代表的东方艺术,与以西欧和美国为代

表的西方艺术之间相互交流影响的历史。

迈克尔·苏立文(Michael Sullivan,1916

—2013),牛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荣誉退休院

士,曾在剑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多所高校和

研究机构从事教学及研究。荣获过美国国家人

文基金会、古根海姆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

等多所机构颁发的多项荣誉和研究基金。

1940 年代来到中国,并开始接触中国艺

术,结识了庞薰琹、吴作人、丁聪、郁风、关

山月、刘开渠等中国现代艺术家,此后一直与

几代中国艺术家和诸多艺术机构来往密切。毕

生专注于中国艺术的研究和传播,是最早向西

方引介中国现代艺术的西方学者之一,并成为

这一领域的国际权威。著有《中国艺术史》《20

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东西方艺术的交会》

等多部深具影响力的专著。

目录

第一版致谢

第二版致谢

引言

第一章 日本与西方的初期接触:1550—1850

基督教百年

……

名家推荐

关于东西方美术的相互影响,苏立文教授

的这本书是迄今为止材料最详尽完备,论述最

清晰准确的著作。

——陈瑞林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苏立文教授这部著作同时吸收了东方和

西方的人文主义遗产,这是个非常重要而艰巨

的任务。

——包华石(Martin J. Powers) 密歇根大

学艺术史教授

丛书

苏立文作品集

这套丛书还有《20 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上

下)》,《中国艺术史》。

Page 16: jifengshuxunno.377

季风本周推荐

16

《中国凤凰:从神坛到人间》吴艳荣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2014-10 / 48.00 / 民族文化

本书分七个章节撰写,主要论述了凤凰的形态及文化意蕴

在历史上的演变;凤凰人格化后从单一的喻指男性转变到喻指

女性的演绎过程;人们寄托在凤凰形象上的祥瑞观、德才观、

婚姻情爱观;凤凰在生活装饰中的美化作用与象征意义;凤凰

文化在当代的价值与意义等。全书配有 200 多副图片,图文相

照,充分展现了凤凰的形态美、意蕴美、装饰美,既阐述了各

个时代凤凰形象的风格特色,又指出形成其风格特色背后的宗

教、政治、文化心理等作用因素,在中国凤凰研究领域堪称一

部不乏新见、具有开拓性的学术佳作。

吴艳荣,女,汉族,湖北武汉人,1973 年 生,历史学硕士,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科研人 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荆楚文化、凤文

化。独 著或参编的著作有:《荆楚记忆》、《荆楚 百个中华

之最》、《荆楚名水》、《楚文化 概要》、《中国地域文化通

览》(湖北卷) 等。在《江汉考古》、《江汉论坛》、《中 南

民族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 十篇。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凤凰的形神之变

第一节 原始凤鸟的神异

一、凤凰的起源

二、典型原始凤鸟形象

第二节 商周凤鸟的威严神秘

一、巫术宗教下的风鸟

二、“风鸣岐山”——创造天

命王权的神话

第三节 楚凤的独具性灵

一、土著与“客户”崇风情结

的混融与升华

二、刚柔并济楚灵凤

三、“灵凤”之灵

第四节 秦汉凤凰的神性与仙

一、为儒学与仙学代言的凤凰

与朱雀

二、穿越“三界”——凤凰的

多重身份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佛道凤

凰”

第六节 隋唐凤凰的世俗化与

烟火气

一、走下神坛的凤凰

二、时世与心态造就“凤凰热”

第七节 宋元凤凰的清幽典雅

第八节 明清凤凰的精致华丽

第二章 凤凰的“性”变

第一节 凤凰自然属性中的

“性”变

一、凤与凰(皇)

二、风与鸾

第二节 凤凰人格化后的“性”

一、得“性”之始

二、“性”变轨迹

三、“性”变缘由

第三章 凤凰与祥瑞

第一节 凤凰与王朝政治

一、凤凰与政治神化

二、凤凰与宫廷雅乐

第二节 凤凰与民俗

……

Page 17: jifengshuxunno.377

季风本周推荐

17

《“为了灵魂的纯洁而含辛茹苦”——艾·巴·辛格与创伤书写》

丁玫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39.00 / 小说研究

辛格独特的成长经历建构了他对于创伤

的记忆和体悟。在某种程度上,文学创作成为

他对创伤体验和记忆的艺术应对。辛格的创伤

书写不仅涉及小说主题与人物塑造,而且将创

伤的过程、节奏及不确定性融合于小说的结构

和意识之中。

丁玫著的《为了灵魂的纯洁而含辛茹苦--

艾·巴·辛格与创伤书写》以辛格的长篇代表作

为切入点,用创伤理论作导引,从信仰迷失创

伤、战争创伤以及女性创伤三个方面对辛格及

其作品进行研究,试图挖掘出在特异的语言表

象下的深层含义,以证实辛格本人及其作品所

体现的“我是犹太人的儿子”这一民族内涵,

并还原小说研究的原始初衷和本来面目。

丁玫,1973 年 11 月出生,现为山东建筑

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2012 年毕业于上海外

国语大学,获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学位。主

要从事英美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在

CSSCI、外语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

持并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并荣获山东

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等多项奖励。

节选

我国对辛格的全面介绍和研究起步较晚,

大致是从 1978 年辛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

开始的。自 1979 年梅绍武先生、冯亦代先生

首次在《读书》杂志上介绍辛格以来,辛格及

其作品进入中国,已经 30多个年头了。从己

发表的论文看,我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的确

取得了一些成就。然而由于语言和资料等因素

的制约,中国的辛格研究从质和量两方面来说

均与欧美的成绩存在差距。

从译介的广度和深度上看,研究似乎仍然

未能全面展开。例如辛格称为“精神传记”的

自创的文学性回忆录,被欧美批评界誉为“辛

格最好的作品”,是研究辛格的珍贵资料,然

而目前只翻译了《在我父亲的法庭上》这一部。

可见国内批评界对辛格这位罕见的高产双语

作家,还没有足够的认识。

从批评研究来看,根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

库统计,自 1979 年至 2011 年,大约有上百篇

文章介绍或讨论了辛格的创作。也就是说,平

均每年大约有 2.5 篇文章。其中,约有 9年的

时间发表为空白。2从刊物发表的层次上来看,

约有 43 篇文章(54%)发表在核心期刊上,

其余的文章均发表在地方大学/学院的期刊

或一些大众文化类的杂志上。

目录

绪论

第一节辛格研究简述

第二节本书的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及研究价值

第一章辛格与创伤文学创作

第一节辛格生平简介

第二节创伤研究的兴起与创伤内涵的文学构

第三节辛格的创伤记忆与文学创作

第二章《卢布林的魔术师》:信仰迷失的创伤

第一节认同困境中的挣扎之痛

……

Page 18: jifengshuxunno.377

季风本周推荐

18

《与鲁迅有关》顾农 / 凤凰出版社 / 2014-9 / 35.00 / 随笔

在去世前不久,躺在病榻上的鲁迅说过:

“……熟识的墙壁,壁端的棱线,熟识的书堆,

堆边的未订的画集,外面的进行着夜,无穷的

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且介

亭杂文末编·“这也是生活”……》)

这本小册子里所谈的种种,与鲁迅的关系

那是更加密切得多了,没有任何无关的东西。

顾农, 1944 年 4 月生于江苏泰州,

1966 年 6 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

业, 1968 年夏天开始教书,现为扬州大学文

学院教授。主要著作有《建安文学史》、《魏

晋文章新探》、《文选与文心》、《花间派词

传》、《听箫楼五记》等,又曾编过《大学语

文》教材和一部散文选《扬州的风景》。此外

在《文学遗产》、《燕京学报》、《文史知识》、

《书品》、《鲁迅研究月刊》、《散文》等处

发表过论文和散文多篇。

目录

小引

鲁迅考秀才

早年鲁迅与草木虫鱼

鲁迅在东京弘文学院

鲁迅的《自提小像》诗

鲁迅在北洋教育部

周氏兄弟之决裂与爱罗先珂

鲁迅的“青年必读书”

鲁迅手书项圣谟题画诗

……

Page 19: jifengshuxunno.377

季风本周推荐

19

《法兰西帝国玫瑰:波利娜·波拿巴的自由、爱与欢愉》[英]弗洛拉•弗雷泽 / 余彬 / 重庆出版社 / 2014-10 / 49.80 / 传记

素有“欧罗巴第一美人”之称的波利娜•

波拿巴是拿破仑时代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她

特立独行、自由奔放,过着浪漫奢华的宫廷生

活;她两次步入婚姻殿堂,拥有众多情人,上

演了一幕幕的香艳故事,她和拿破仑本人的不

伦之恋的传闻和她如影随形。她对时尚情有独

钟,并热衷举办沙龙和舞会,将光彩气势和时

尚品位带到了波拿巴皇室,她的光芒照耀了巴

黎和罗马。

英国著名传记作家弗洛拉•弗雷泽在《法

兰西帝国玫瑰:波利娜•波拿巴的自由、爱与

欢愉》中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波利娜,并透过浩

瀚史料洞烛她的内心世界,详尽呈现了她跌宕

起伏的一生。同时,《法兰西帝国玫瑰:波利

娜•波拿巴的自由、爱与欢愉》再现了拿破仑

叱咤风云的传奇经历和彼时达官贵人的生活

状态,对拿破仑时代的社会风貌、文化风情以

及政治和军事纷争有独特的阐释和披露,栩栩

如生刻画出一幅辉煌瑰丽的法兰西帝国画卷。

弗洛拉•弗雷泽(Flora Fraser),英国

著名传记作家。出身于英国贵族的她研读欧洲

历史,并致力于对女性历史人物的研究和创

作,现已著有多部饱受赞誉的传记作品。此外,

她还担任过英国三大文学奖之一的科斯塔文

学奖的评委,并且创办和资助了其他一些文学

奖项。《法兰西帝国玫瑰:波利娜•波拿巴的

自由、爱与欢愉》是她历经四年完成的心血之

作。其他作品有:《汉密尔顿夫人》、《卡罗

琳皇后的一生》、《乔治三世的六位女儿》。

目录

中文版序言

第一章 马赛的晚餐,1796

第二章 驻地的新娘,1797—1798

第三章 勒克莱尔夫人在巴黎,1798—1799

第四章 第一执政的妹妹,1800—1802

第五章 远征海地,1802

第六章 遭遇瘟疫,1802—1803

第七章 邂逅罗马王子,1803

……

Page 20: jifengshuxunno.377

季风本周排行

20

季风本周排行

1 2 3

非学术类

序号 书名 出版社 作者 单价

1 知日·手帐最高 中信 苏静 35

2 故宫日历 2015 年 故宫出版社 华胥 66

3 给孩子的诗 中信 北岛 30

4 青春咖啡馆 人民文学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16

5 洗澡之后 人民文学 杨绛 29

6 夜半撞车 人民文学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20

7 (附光盘)云来云去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林青霞 79

8 洗澡 人民文学 杨绛 36

9 如何看一幅画 中信 弗朗索瓦斯.芭布.高尔 48

10 时间回旋-幻想基地 新星出版社 罗伯特.查尔斯.威尔森 30

Page 21: jifengshuxunno.377

季风本周排行

21

1 2 3

学术类序号 书名 出版社 作者 单价

1 带人的技术:

不懂带人你就自己做到死 京华出版社 [日]石田淳 36

2 心灵的平静 华东师大 安塞尔姆.格林 26.8

3 一本书的历史:

胡乔木、胡绳谈《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中央文献 金冲及 38

4 М耳语者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英]奥兰多·费吉斯 108

5 哈佛最受欢迎的营销课 中信 [美]穆恩 42

6 2 日常生活实践:居住与烹饪 南京大学 [法]米歇尔·塞托等 48

7 21 世纪资本论 中信 [法]托马斯·皮凯蒂 98

8 当知识分子遇到政治 中信 [美]马克·里拉 38

9 (卷一)1945-1953 战后欧洲史:

旧欧洲的终结 中信 [美]托尼·朱特 45

10 自由的阶梯:美国文明札记 东方 钱满素 46

Page 22: jifengshuxunno.377

声音

22

声音中国年轻人对主流意识形态持什么态度?

如果《星际穿越》的那首诗未惊艳到你,一定是没用巫宁坤译本

钱钟书是这样做读书笔记的

中国年轻人对主流意识形态持什么态度?廉思/袁训会 采 共识网(2014-11-13)

青年向上流通渠道变慢变窄

主持人: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叫底层青年,要说底层的话,可能是生活条件比较差,收入比

较低,生活现状没那么好的这么一个群体。但是,它到底是怎么样一个群体,好像还没有几个人

能说得清楚,您能在这儿大概介绍一下这样一个群体的基本特征吗?

廉思:在我们的学术研究中,原来比较避免出现像底层群体这类的判断,因为我们认为它的

外延是比较模糊的,而且,从社会学角度来讲,它也不是一个特别严谨的学术概念。但是,确实

Page 23: jifengshuxunno.377

声音

23

很多人有底层的感觉,或者说底层的认知,而且越来越强烈。当然,从我们这几年的研究来看,

总体上也验证了这样的认知和判断,不少人都觉得自己的生活越来越艰难。尽管从经济状况上来

讲,他们的收入并不是特别低。

很多人说农民工和白领的差距在缩小,其实这里边有其他一些因素在起作用,青年群体本身

他正处于人生的上升期,在这样一个特定的人生阶段,他本身的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就相对较少。

应当讲,一般的年轻人或者大多数年轻人他没有很强的家族资源,尤其是中国现在贫富差距这么

大,青年人难免会有这种感受,这是第一点。

第二,即使是青年人,也有不同的社会层次和社会群体,像蚁族、白领和农民工,他们的感

受就会有差别。

在青年的时候,我们要强行的分开他不同的社会层次和社会群体,像蚁族、白领和农民工,

他们之间,我们发现现在也会有差别,但是有些方面也有共同特点。比如说像蚁族,我们确实碰

到过一个月挣一万多块钱的蚁族,也住在聚集村。这种情况会延续到 35岁,他会在相当长的时间段内经历这样的情况。所以我们可能要重新定义贫困,现在还可以说白领和农民工有区别,但

是白领和蚁族基本很难划分。我们调查中确实是在北京的金融街、CBD周围出现了一些聚集村,这种情况在武汉也出现了,所以并不是个案,我们给他们起了一个名称叫“在职贫困”。

如果有一天你一旦生病或者不工作,一下子进入贫困状态。有一点很有意思就是住房,由于

住房的存在,它会压缩你生活的所有开支和成本。也就是说,住房资源一旦弱势,会导致你成为

弱势群体。而且由于住房上你处于弱势,你不敢消费,不敢买东西,甚至不敢结婚。这一点特别

明显。一个外地的年轻人,一个月可能挣一万块钱,他在北京不敢消费,他可能要存起来买房子,

为了以后能够在北京长期的定居。但是一个北京的青年人,可能一个月挣三千块钱,他有两套房,

他可以做月光族。社会学上划分人的阶层有三个标准,职业、收入、声誉,在中国目前来看很有

意思的是就只有一个标准,就是住房,尤其在特大型城市这种感觉特别强烈。这样穷忙族的感觉

在青年中尤其更甚,这几年我们也确实能感觉到青年向上流动的通道在变慢变窄,也出现了社会

阶层的断裂的情况。

在这样的一个大的社会的背景下,青年的这种焦虑感和他的不安感在增强也是可以理解的。

横向流动与纵向流动同时受阻就可能出现暴力革命

廉思:去年我们一直在做国际青年运动方面的研究,也有人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说廉老师

为什么中国青年出现这么多的困境,仍然没有爆发特别大的革命暴乱,或者说叫社会运动。为什

么没有爆发社会运动?有一个对比性,就是突尼斯。突尼斯的经济发展水平跟中国很像,在世界排名比中国还靠前,突尼斯爆发革命之前,他的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率据世界银行的统计高于 52%。突尼斯跟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特别像,还有一点跟中国非常像,经济好了以后干了一件事,大量

扩招大学毕业生,所以他的所谓的暴乱就是大学生卖水果摆摊,被城管发现了,然后点燃自焚,

最后传到脸书上。中国为什么没有发生?中国横向流动的相对顺畅,有利减缓了纵向流动变慢对社会结构和政治稳定的冲击。这是我们一个判断。

我们认为一个社会的结构流动性分为两种,一个是横向流动,一个是纵向流动。纵向流动有

三个关键词,教育、阶层,年轻人都想通过上好大学,找到一个好工作,最后实现阶层的跃升。

Page 24: jifengshuxunno.377

声音

24

对于很多的年轻人来讲,我们最新的调查表明,蚁族,包括白领,他们跟之前相比,他们坚守在

北京的执著程度在下降。我们有一个问题问他们是否坚持在北京买房,2010年 35%多,现在已经 20%多。

主持人:我身边就有几个朋友在北京工作,收入还可以,但是他们选择在家乡的城市买房,

在北京供月供。

廉思:其实我们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一种情况是我的父母在农村,我在北京工作,但我

以后安家是在二、三线城市。这是一种新的结构。还有一种是实际上我在北京,如果他这儿有我

的上升通道,我先平移到一个稍弱一点的城市,先横向流动,再纵向流动,回游青年就是这个道

理。我在北上广干了 5年,开阔了眼界,再回到家乡。恰恰是中国横向流动的相对顺畅,还比较容易,有效减缓了纵向流动变慢对社会结构造成的冲击。突尼斯太小,没有横向流动,只有纵向

流动,他的横向流动就只有出国了。

研究中国问题有一个视角很重要,中国的面积大是他的弱势,也是它的优势,空间大就可以

替换。这样可以实现先横向流动,凡是在历史上发生大的暴力流血冲突或者大的暴力革命的时候,

关键的时间点,包括英国革命、法国大革命,都是这个社会当时的横向流动和纵向流动同时受阻,

那就没有办法了。所以从十八届三中全会我们的决议精神来看,中央对特大型城市是严控人口的,

但对中小城市是放开人口的,实际上横向流动是加强了,是要打破这种壁垒。所以说怎么缓解青

年的问题,其实原则上来讲就是一方面要增强纵向的流动性,一方面要继续保持比较高的横向流

动的顺畅。这两方面都要做好才可以。

中国年轻人对主流意识形态消极接受、被动认可

廉思:我们在做宣传工作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个状况,感觉年轻人不像原来那么好把控了,年

轻人对主流意识形态是消极接受和被动认可,而不会主动传播。你问他拥护中国共产党吗?拥护。听说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吗?听说过,挺好,出现一种叫被动认可但不主动传播的现象。我们的文化产品整体是很粗糙的,非常粗糙,美国我们认为也宣传他的意识形态,美国好莱坞大片就是

他意识形态的最佳宣传,但你看美国是怎么宣传的,做的很细,很到位,很精准。美国的宣传,

我们经常开玩笑,《美国队长》那部电影,他那身衣服就是意识形态,美国的意识形态,穿着美

国的国旗。前几年有一部电影叫《复仇者联盟》,集合了所有美国的英雄。领导者是一个最差的

美国队长,为什么他当头?很明显不是他能力强就当头,是他穿的那身衣服决定了他必须当领导者。美国人通过这样的宣传告诉年轻人,它在有意的引导年轻人。

我们认为价值观是多元的,中国的价值观有自己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西方有西方的,但

是表现形式在价值观的推销和技术上是有差别的,美国的技术是强的。在这种情况下价值观可能

没有差别之分,但技术有强弱之分,导致技术强的价值也强,因为他会宣传,你不会。而且美国

现在对电影的配置,我看过他们的研究资料,已经细到了百分之多少电影要出现一个笑点,因为

是高度工业化,所以对年轻人的心理需求非常的精准。导致年轻人对我们的主动宣传相对是有排

斥心理的。我们经常打个比方,美国是爱情片里面插播主旋律,我们是主旋律里面插播爱情片,

能一样吗?■

Page 25: jifengshuxunno.377

声音

25

如果《星际穿越》的那首诗未惊艳到你,一定是没用巫宁

坤译本朱戟影 澎湃新闻(2014-11-13)

迪伦·托马斯在为 BBC 朗诵诗歌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老年应当在日暮时燃烧咆哮;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克里

斯托弗·诺兰的新电影《星际穿越》里,迪伦·托马斯的这首诗不时地在影院里回响。

迪伦·托马斯 1914年 10月 27日生于英国南威尔士的斯温西(Swansea),20岁时就出版了诗集。他没有固定工作,却酗酒,除了写诗,还写散文、广播剧,以及为 BBC朗诵诗歌来维持生计。他也受邀去美国为公众朗诵诗歌,因而结识了艾伦·金斯堡等“垮掉的一代”的诗人。在

1953年三度去美国时,他因为饮酒过量而亡。

今年恰好是这位大诗人诞辰 100周年的纪念日,在他生日十多天后,《星际穿越》上映。不知道克里斯托弗·诺兰在电影中引用他的诗歌是否有向其致敬的意思?

听说克里斯托弗·诺兰在他的最新电影《星际穿越》中,引用了威尔士诗人迪伦·托马斯(DylanThomas)的一首名诗《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我不知道汉语字幕翻译得水平如何,但提起这首诗,却不能不令人想起巫宁坤先生的经典译本。

Page 26: jifengshuxunno.377

声音

26

巫宁坤先生曾就读于西南联大外文系,1943年赴美担任中国在美受训空军师的翻译,随后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51年受赵萝蕤邀请回国,在燕京大学任教,经历多次政治运动,晚年定居美国。他最为公众熟悉的翻译作品恐怕要数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

茨比》。

除了译作之外,巫先生还曾写有一部自传,名为《一滴泪》,在这本饱含个人血泪与苦难的

回忆录里,巫先生曾两次提及迪伦·托马斯与他的诗歌,第一次出现是巫先生 1957年遭遇“阳谋”划成右派之后,被北大英语系学生监视着在图书馆内做英文书刊的编目工作:

有一天,我年轻的监工把我叫到他办公桌面前,指着一堆美国出版的新书,都是我在运动开

始前通过学校订购的,刚刚从日内瓦的中国大使馆寄到。“巫宁坤,这些书你还要吗?”他板着

面孔问我。“你要的话就说要。你如不要,我就马上盖上图书馆的公章。”我一直在等着这些书,

其中多半是我在芝加哥大学受教的老师们的最新学术著作;我怎么会不要呢?但是我怎么买得起

呢,现在只剩下一个月的工资了?我一本一本拿起又放下,他可不耐烦了。“我还有革命工作要

做,你也得回去劳动。不要浪费时间。”我捡起薄薄的一本,那是我的老师奥尔逊教授诠释英国

诗人狄伦·托玛斯诗作的专著,忍痛放弃了其它几本。当我手里抓着书离开他的办公桌往回走时,

我听到他劈劈啪啪往我买不起的几本新书上盖上公章的声音,仿佛他们是该消灭的阶级敌人。那

天夜晚,我很晚未睡,对照奥尔逊精湛的诠释重读托玛斯的一些感人的诗篇。在寂静的深夜,我

仿佛可重新听到,在我回国的前一年,在芝加哥大学洛克菲勒教堂,诗人热情澎湃的声音朗诵他

自己的诗《死亡也一定不会战胜》:

当筋疲腱松时在拉肢刑架上挣扎,

虽然绑在刑车上,他们却一定不会屈服;

死亡也一定不会战胜。

在回忆录即将结束的时候,巫先生记叙了改革开放之后他所翻译的几部文学作品,其中再次

提及迪伦·托马斯:

我也应一些老朋友之约,开始翻译一些英美文学作品。袁可嘉教授主编《欧美现代十大流派

诗选》,约我翻译几首狄伦·托玛斯的诗。谁都知道他的诗常晦涩难懂,更难翻译。但是,这位

威尔斯天才诗人椎心泣血的诗篇曾伴我走过漫长的灵魂受难的岁月,我勉为其难翻译了五首。其

中一首,《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作于诗人的父亲逝世前的病危期间: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老年应当在日暮时燃烧咆哮;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对于我们这一代饱经沧桑的老人,这好比暮鼓晨钟!

正如巫先生所言,《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是迪伦·托马斯作于父亲病危期间,整首诗

充斥着夜晚与白昼、黑暗与光明、温和与狂暴、死亡与生命的二元对立,因此语言的张力十分饱

满。托马斯面对父亲的衰老和即将到来的大限,并没有显示出丝毫的怯懦与哀怜,相反却用无比

热烈的语调吟唱着:

您啊,我的父亲,在那悲哀的高处,

Page 27: jifengshuxunno.377

声音

27

现在用您的热泪诅咒我,祝福我吧,我求您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这首诗原诗的韵律是 aba的节奏,朗读起来颇有复沓之美,注重音乐的节奏性正是托马斯诗歌的特征之一,中国当代诗人多多就曾在访谈中说过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接触到迪伦·托马斯的

“词组节奏”时的震撼。现在网上也可以找到托马斯亲自朗读这首诗的录音,相信所有听过的人

耳边都会持续震荡着他那抑扬顿挫的低音。

巫宁坤先生生前虽然只翻译了五首迪伦·托马斯的诗(《通过绿色茎管催动花朵的力》、《死

亡也一定不会战胜》、《那只签署文件的手》、《当我天生的五官都能看见》、《不要温和地走

进那个良夜》),但这五首都堪称英诗汉译的精品,并且成为“朦胧诗”以降中国当代诗人的精

神养料。许多中国当代诗人在成名后都曾谈起过巫先生翻译的迪伦·托马斯给予他们创作的巨大

影响。

巫宁坤,中国著名翻译家,英美文学研究专家。

著名诗歌翻译家黄灿然也在《译诗中的现代敏感》(载《读书》1998年 05期)这篇文章中从同行的角度对巫先生的译作称赞道:“巫译托马斯采取的正是直译,几乎是一字对一字,字字

紧扣,准确无误,连节奏也移植过来了,从而使得汉译托马斯具有一种少见的现代锋芒。这些译

诗远远超出了一般汉语的普通语感,以陌生又令人砰然心动的冲击力扎痛着读者,这锋芒对于高

扬中国青年诗人的想像力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自己就是受益者之一,我的很多诗人朋友也都

深受影响。”

接下去,黄灿然还通过细读《死亡也一定不会战胜》(And Death Shall Have No Dominion)这首诗的第一节,并将巫译本与余光中译本进行比对,揭橥出中译者在侈译西方现代诗时所需注

Page 28: jifengshuxunno.377

声音

28

意的细节问题,从而高度评价了巫先生翻译的迪伦·托马斯,甚至直接称其为“现代英语诗汉译

的典范”。

由此可见,迪伦·托马斯在巫先生命途多舛的一生中,是给予过他精神力量的诗人之一,其

诗作所起到的慰藉之功应该丝毫不逊于巫先生在回忆录里另外提及的《杜甫诗选》与《哈姆莱特》。

后来,在美国记者何伟(Peter Hessler)对巫先生的采访中,我们也能够得知先生在落难之际常常想到的就是杜甫、莎士比亚和迪伦·托马斯。

而迪伦·托马斯在我个人的阅读系谱中,绝对属于强力抒情诗人的序列,他的名字是和特拉

克尔、保罗·策兰、曼德尔施塔姆、洛特雷阿蒙、兰波、巴列霍等人联系在一起的。不同于 T.S.艾略特、奥登和史蒂文斯等智力思辨型诗人,托马斯在他的诗歌中经常通过使用密集开阔的自然

意象排列,营造出粗犷激越的情感象征。

当然,除了《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他还有很多诗作的标题本身就足以让人过目难忘,

例如《他们的面孔闪动着光芒》、《耳朵在塔楼里聆听》、《心灵的气候的程序》、《通过绿色

茎管催动花朵的力》、《没有太阳而日光碎裂》、《时间像一座奔跑的坟墓》、《这些布谷鸟月

份中的古老分钟》等等。

巫宁坤先生的五首经典译作算是“道夫先路”,如今国内出版的迪伦·托马斯诗歌的汉译单

行本已有三种,它们分别是《狄兰·托马斯诗集》(王烨、水琴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9年版,收入“二十世纪外国大诗人丛书”)、《狄兰·托马斯诗选》(海岸、傅浩、鲁萌译,河北

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收入“20世纪世界诗歌译丛”)、《狄兰·托马斯诗选》(韦白译,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2年版,收入“ 诗苑译林”)。应该说,这些译本都为读者进一步欣赏托马斯的诗歌提供了帮助。■

Page 29: jifengshuxunno.377

声音

29

钱钟书是这样做读书笔记的杨绛 腾讯文化(2014-11-15)

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

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

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

他做笔记的习惯是在牛津大学图书馆(Bodleian——他译为饱蠹楼)读书时养成的。因为饱蠹楼的图书向例不外借。到那里去读书,只准携带笔记本和铅笔,书上不准留下任何痕迹,只能边读

边记。钟书的“饱蠹楼书记”第一册上写着如下几句:“廿五年(一九三六年)二月起,与绛约间日赴大学图书馆读书,各携笔札,露钞雪纂、聊补三箧之无,铁画银钩,虚说千毫之秃,是为引。”

第二册有题辞如下:“心如椰子纳群书,金匮青箱总不如,提要勾玄留指爪,忘筌他日并无鱼。

(默存题,季康以狼鸡杂毫笔书于灯下)”这都是用毛笔写的,显然不是在饱蠹楼边读边记,而是经过反刍,然后写成的笔记。

做笔记很费时间。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他说,一本书,第二遍

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

钟书读书做笔记成了习惯。但养成这习惯,也因为我们多年来没个安顿的居处,没地方藏书。

他爱买书,新书的来源也很多,不过多数的书是从各图书馆借的。他读完并做完笔记,就把借来

的书还掉,自己的书往往随手送人了。钟书深谙“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有书就赶紧读,读

完总做笔记。无数的书在我家流进流出,存留的只是笔记,所以我家没有大量藏书。

Page 30: jifengshuxunno.377

声音

30

钟书的笔记从国外到国内,从上海到北京,从一个宿舍到另一个宿舍,从铁箱、木箱、纸箱,

以至麻袋、枕套里出出进进,几经折磨,有部分笔记本已字迹模糊,纸张破损。钟书每天总爱翻

阅一两册中文或外文笔记,常把精彩的片段读给我听。我曾想为他补裰破旧笔记,他却阻止了我。

他说:“有些都没用了。”哪些没用了呢?对谁都没用了吗?我当时没问,以后也没想到问。钟

书去世后,我找出大量笔记,经反复整理,分出三类。

外文笔记(外文包括英、法、德、意、西班牙、拉丁文)

除了极小部分是钟书用两个指头在打字机上打的,其余全是手抄。笔记上还记有书目和重要

的版本以及原文的页数。他读书也不忽略学术刊物。凡是著名作家有关文学、哲学、政治的重要

论文,他读后都做笔记,并记下刊物出版的年、月、日。钟书自从摆脱了读学位的羁束,就肆意

读书。英国文学,在他已有些基础。他又循序攻读法国文学,从十五世纪到十九世纪而二十世纪;

也同样攻读德国文学、意大利文学的历代重要作品,一部一部细读,并勤勤谨谨地做笔记。这样,

他又为自己打下了法、德、意大利的文学基础。以后,他就随遇而读。他的笔记,常前后互相引

证参考,所以这些笔记本很难编排。而且我又不懂德文、意大利文和拉丁文。恰逢翻译《围城》

的德国汉学家莫宜佳博士(ProfessorDr.MonikaMotsch)来北京。我就请她帮我编排。她看到目录和片断内容,“馋”得下一年暑假借机会又到北京来,帮我编排了全部外文笔记。笔记本共一百七

十八册,还有打字稿若干页,全部外文笔记共三万四千多页。

钟书在国内外大学攻读外国文学,在大学教书也教外国文学,“院系调整”后,他也是属于

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组的。但他多年被派去做别的工作,以后又借调中国古典文学组,始终未能

回外文组工作。他原先打算用英文写一部论外国文学的著作,也始终未能如愿。那些外文笔记,

对他来说,该是“没用了”。但是对于学习外国文学的人,对于研究钱钟书著作的人,能是没用

吗?

中文笔记

他开始把中文的读书笔记和日记混在一起。一九五二年知识分子第一次受“思想改造”时,

他风闻学生可检查“老先生”的日记。日记属私人私事,不宜和学术性的笔记混在一起。他用小

剪子把日记部分剪掉毁了。这部分笔记支离破碎,而且都散乱了,整理很费功夫。他这些笔记,

都附带自己的议论,亦常常前后参考、互相引证。以后的笔记他都亲自记下书目,也偶有少许批

语。中文笔记和外文笔记的数量,大致不相上下。

“日札”———钟书的读书心得

日札想是“思想改造”运动之后开始的。最初的本子上还有涂抹和剪残处。以后他就为日札

题上各种名称,如“容安馆日札”、“容安室日札”、“容安斋日札”;署名也多种多样,如“容

安馆主”、“容安斋居士”、“槐聚居士”等等;还郑重其事,盖上各式图章。我先还分门别类,

后来才明白,这些“馆”、“斋”、“室”等,只是一九五三年“院系调整”后,我家居住的中

关园小平房(引用陶渊明《归去来辞》“审容膝之易安”)。以后屡次迁居,在钟书都是“容膝易安”的住所,所以日札的名称一直没改。

日札共二十三册、二千多页,分八百零二则。每一则只有数目,没有篇目。日札基本上是用

中文写的,杂有大量外文,有时连着几则都是外文。不论古今中外,从博雅精深的历代经典名著,

Page 31: jifengshuxunno.377

声音

31

到通俗的小说院本,以至村谣俚语,他都互相参考引证,融会贯通,而心有所得,但这点“心得”

还待写成文章,才能成为他的著作。《管锥编》里,在在都是日札里的心得,经发挥充实而写成

的文章。例如:《管锥编.楚辞洪兴祖补注》十八则,共九十五页,而日札里读《楚辞》的笔记一则,只疏疏朗朗记了十六页;《管锥编.周易正义》二十七则,共一百零九页,而日札里读《周易》的笔记,只有一则,不足十二页;《管锥编.毛诗正义》六十则,共一百九十四页,而日札里读《毛诗》的笔记二则,不足十七页。

钟书在《管锥编》的序文中说:“……遂料简其较易理董者,锥指管窥,先成一辑”、“初

计此辑尚有《全唐文》等书五种,而多病意懒,不能急就。”读《全唐文》等书的心得,日札里

都有。他曾对我说:“我至少还想写一篇《韩愈》、一篇《杜甫》。”这两篇,想是“不易理董

者”,再加“多病意懒”,都没有写出来。日札里的心得,没有写成文章的还不少呢。

这大量的中、外文笔记和读书心得,钟书都“没用了”。但是他一生孜孜石乞石乞积聚的知

识,对于研究他学问和研究中外文化的人,总该是一份有用的遗产。我应当尽我所能,为有志读

书求知者,把钟书留下的笔记和日札妥为保存。

感谢商务印书馆愿将钱钟书的全部手稿扫描印行,保留着手稿原貌,公之于众。我相信公之

于众是最妥善的保存。但愿我这办法,“死者如生,生者无愧”。

杨绛敬序 二零零一年五月四日■

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

钱锺书 / 商务印书馆 / 2011-8

Page 32: jifengshuxunno.377

评论

32

评论何为道德 何为价值

徐贲:中国特色的势利

《一滴泪》新版序(余英时)

何为道德 何为价值丁力 经济观察报书评(2014-11-16)

《何为道德?一本哲学导论》是一本 8.1 万字的小书,共有 8章和一个附录。作者诺伯托?

霍尔斯特曾长期担任德国美因茨大学的法哲学和社会哲学教授。在这本书里,他既没有愤怒批判,

也没有热情讴歌。他只是理性地阐述――以德国学者的干巴巴方式。

中国是一个道德大国,准确地说,是伦理学或道德哲学大国。中国古代学术以伦理学为核心。

孔子设立了道德规范,孟子发扬光大。汉武帝时把儒学定为官方意识形态,到了东汉时期,风气

倒也淳朴。唐朝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时期。两宋时理学兴起,当时有不少理学信徒们是认真的。到

Page 33: jifengshuxunno.377

评论

33

了明清两朝,理学的模样可以换取功名利禄,以理学杀人的事情就多了起来。在泛道德的风气中,

道德愈低下,而道德之调则愈高,却很少有人追究“何为道德?”这个问题。

现在,在宣传方面,中国仍然保持了道德大国的地位;但在现实生活中,道德却在危机中:

传统的道德规范已被打破,新的道德体系还无从建立。类似的现象在西方也存在。自 16 世纪文

艺复兴以来,道德体系又一次被突破,当前也在调整中。伦理学家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他们的思考

结果。

这本书的方法

德国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说过,德国有一个走向极端的倾向,即把逻辑论据推进到终极结

论。

虽然霍尔斯特是一位德国学者,但他做的是用具体的范例、而不是抽象的概念来确定“道德”

的概念。他“通过符合道德标准的规范和道德规范的具体例子”来探讨问题。他认为:“这些都

是丝毫不被质疑的规范(规则、原则),它们处于道德的中心。”这些“规范”并不只适用一时

一地一人。他接着又说:“道德的其他要素,正如价值观、义务,基本上都是可以转换为规范的。”

所以,在他看来,价值也可以成为超越一时一地一人的普遍规范。

这本小书还附了作者早前的一篇文章:《非形而上的道德创建》(2003 年),从标题就可以

看出,文章内容更接近英美哲学的传统。他在附文中说:“我让道德规范服务于经验可感的、个

体的利益。”不是绝对命令,与普遍流行的对道德的理解是相反的。

当然,英美学者也重视逻辑推理,但不像德国人走得那么远。作为伦理学家,经验的方法可

能比从神学或形而上学出发的推理更现实一些。毕竟,道德规范就在日常生活中。

霍尔斯特是一位道德相对主义者。在第二章,“道德是先于人而存在的吗?”他都在反对“德

国当代极富影响力的伦理学家罗伯特?施贝曼”的观点。施贝曼主张,道德规范“是普遍有效的

而且是先于人们存在的”,是上帝创造的规范――有些类似孟子的道德观,很像宋儒的“天理”

说。霍尔斯特采取经验的立场,他认为:“所有的道德规范都是人们的良知的内容,因此与施贝

曼的理论相反,所有的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他说,道德不可能从主观性中剥离出来。当然,

霍尔斯特不否认人们(即人类)的经验和良知是大体一致的事实。

一神教的信徒都是普世主义者。中国古人希望“用夏变夷”,相信“四海皆准”,也是普世

主义者。以宗教般关怀为出发点的思想家,如卡尔?马克思,都是普世主义者。以理性为出发点

的哲学家,如康德,也都是普世主义者,因为人的理性更是相同的,否则就不会有科学的普及。

霍尔斯特反对形而上学的道德起源理论,为道德准则的与时俱进留下了空间。在第六章,“道

德应该是一视同仁的吗?”他试图清理道德的内容,还原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要把“个人的价值

观、愿望或者世界观中的信仰”清除出去,因为这些东西“与其说是所谓的客观的依据,不如说

是意识形态上的伪依据。”这是“那些相信预定给定的道德规范的人”的倾向。确实如此,道德

规范经常被塞进很多私货,尤其是那些热衷制造新的道德规范的人。

黄金定律的有限效用

Page 34: jifengshuxunno.377

评论

34

这本书的第四章是“黄金定律能做什么?”黄金定律是一种对等原则,可以当作其他道德规

范的基础。

霍尔斯特指出,黄金定律在《旧约》和《新约》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特

别可信的”。黄金定律可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方面。积极的表述是:如果希望人们以某种方式

对待自己,就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消极的表述是:如果不希望别人以某种方式对待自己,就

不要以这种方式对待别人。

中国同样有这条黄金定律。在《论语?雍也》中,孔子从积极方面论述:“己欲达而达人,

己欲立而立人。”孔子更注重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流传更广,这是从消极的方面来规定的。

后面这句话在《论语》中出现过两次,分别在“颜渊”和“卫灵公”篇。

霍尔斯特认为,道德对所有人都是平等有效的这一条,在黄金定律中只能部分地得以实现。

他说,例如,一个不在乎别人偷他的东西的人,仍不可以依据黄金定律偷窃。

因此,黄金定律能做的是有限的,还需要受到其他通行的道德准则的制约。一个人不可以凭

借自己的喜好为他人设定道德标准。小人之心岂可度君子之腹?道德不是权力的附属品。不应该

出现这种情况:谁的权力大,谁的道德就高,谁就可以为别人制定道德标准,并监督他人实行。

与现代不同,儒家对君子、权力占有者的要求更高。《礼记?檀弓上》记载曾子的话:“君

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君子用道德规范去爱别人,而小人用姑息的方法去爱

别人。君子和小人都在运用黄金定律,而两者确实难以通用。他们之间的区别就在道德标准上。

何为道德:一本哲学导论

诺博托·霍尔斯特 (Norbert Hoerster)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4-3

Page 35: jifengshuxunno.377

评论

35

道德与价值的通行性

价值就是我们珍惜的东西。当然,价值观必须符合基本的道德规范。因此,也可以把道德观

看作是道德的一部分。

《西游记》说,在见到唐僧之前,老猪已经受了戒行。在高老庄老丈人家入赘后,天蓬元帅

“倒也勤谨”,不仅耕耙收割,而且还“持斋把素”。他戒除的“五荤三厌”,分别是佛教和道

教的饮食禁忌,加起来共有八项。见了唐僧之后,老猪以为功德圆满,要求开斋。唐僧说“不可”,

还据此规定给他起了一个别名“八戒”。“那呆子……因此又叫做猪八戒。”

但在佛教中,“八戒”指“八关斋戒”。具体有哪八条,有几个稍有不同的说法,常见的是: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包括两舌、恶口、妄语、绮语等),不饮酒,不眠坐高广大

床,不以香花装饰自身,过午不食。

这八条戒律,前四条在各大文明都是一致的,属于基本的道德守则。第五条也不独特,伊斯

兰教禁酒,俄国、美国也都有过政府禁酒的历史。第六和第七条大致符合中华的节俭传统。唯“过

午不食”略显不同,但通过节制饮食提升自我的做法在各大文明中却很常见,而贪食是基督教七

宗罪之一。其实,各大文明都在戒律中发展起来的,并具有相近的基础。

在第三章“宗教可以创立道德吗?”霍尔斯特得出的结论是:“基督教的确不可能成为道德

创立的基础。”他也理解那些认为“道德是建立在宗教基础上的理论”,但他指出,“一定会有

某些基本价值”是“我们不需要通过上帝的规范去证明它们,也就是一些有关尽可能充满意义的、

充实的和幸福的生活的基本价值”。这些基本价值至少应当包括八戒的前四戒吧。

实际上,道德是相当原始的规范。道德源于生活,早于宗教。道德的创立不仅早于耶稣的登

山宝训,也早于摩西十诫。道德规范虽然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其核心部分却从来没有改变过。

人类属于同一个物种。各地的文化、自然条件有差异,但他们有相似和相同的心理,也有相

同和相近的利益诉求。因此,在各文明之间,最基本、最核心的道德规范是相同的。霍尔斯特也

说:“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人们既有各不相同的利益,也有相同指向的利益。”以这些道德规范

为(博客,微博)出发点,可以推导出各文明共同接受的价值。政治也需要遵守一般的道德规范,

其中包括权力来源的正当性。中华文明早在 3000 多年前的周初就回答了这个问题:权力来自天

意,而天意来自人民的意志。

佛教在东汉初年从西方传来中国,到隋唐大致完成本土化过程。《西游记》成书于明代。那

时,佛教已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天蓬元帅屡屡犯戒,却不敢对戒律公然提出质疑。

所以,一头猪混的圈子很重要。八戒有善根,又有师父、师兄的教导和监督。老猪终究站在正义

的一边,与妖魔鬼怪战斗,最后修成正果。“呆子”领会了师父的“中心思想”。■

Page 36: jifengshuxunno.377

评论

36

徐贲:中国特色的势利徐贲 共识网(2014-11-16)

近读报道《男子冒充巡视组官员行骗 受审时敬礼打官腔》,感觉像是一个笑话。湖南邵阳

人杨某,一个说话结结巴巴的下岗职工,冒充“中央巡视组官员”,以可以帮人办事为由行骗,

竟然也能得手。2014 年 11 月 4 日,杨某在法庭上受审,连法官所说的是否有“异议”或要“辩

护”都听不懂,每次接受检察官的讯问,他都会毕恭毕敬地鞠躬,对检察官说“你好”。他在弄

明白“最后陈述”的意思后,举手朝法官敬了个礼——整个就是一个活脱脱的傻骗子。

杨某对法官有一种本能的势利,他冒充巡视组官员,利用的也是别人对“官”的本能势利。

这是一种在当今社会里成为许多人条件反射式的“势利”。

势利分为两种:一种是虚荣和优越感的势利,另一种是自卑和无自尊的势利。西方人表现出

来的经常是第一种势利,而国人则更多是第二种势利。

英语的“势利”一词最早使用是在 19 世纪 20年代,德波顿在《身份焦虑》一书中说,那时

的英国牛津、剑桥大学学生考试名单分为两列,一列是有门第身世背景的,一列是没有的,注明

“sine nobilitate”(非贵族出身)或“snob”。势利的其实是那些自以为出身优越、高人一等

的人群。

中文里出现“势利”要早得多。《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天下吏士趋势利者,皆去魏

其归武安,武安日益横。”《汉书·张耳陈馀传第二》:“势利之交,古人羞之。”应该说是侧

重于下位者巴结、讨好上位者的那种势利。

相比起中文里那种奴颜媚骨、百般讨好、趋炎附势的势利,英语里的势利则更表现为自视优

Page 37: jifengshuxunno.377

评论

37

越、目中无人、倨僈无礼。爱泼斯坦在《美国式势利》一书里认为,“今天的美国虽然是一个比

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平等主义的社会,但却是一个势利在加剧和泛滥的社会,每一个势利者都想

要占据一个制高点,才好看不起除了少数人之外的所有国人。”

当势利者眼看就要爬到较高的社会位置时,却发现“那个制高点在不断变化和消失”,所以

还得更加努力地往上爬。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他们的势利可以成为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这正

是爱泼斯坦对势利者的定义:“那些想安全地置身于最好的、最优雅的、最有德性的、最时尚的、

最有趣的人群之中的人们。”

相比之下,许多国人的势利就要猥琐、平庸得多。吕嘉健在《一意孤行与伟大的妥协》一文

里指出,安于现状的“‘识时务者为俊杰’是中国势利文化的一种本质”。中国式的势利是有奶

便是娘、仰人鼻息、唾面自干——“中国人最大的上帝就是‘势利’二字,从势从利,没有世俗

社会之外的‘超越意识’,缺乏终极关怀,一切以‘身’的安顿为依归,造成‘有一口饭吃就行’

的极端世俗化的人生态度。在中国的制度中,‘强政府、弱社会’的结果,反过来造成了中国人

个人对官和势力的依赖,谁的势力大,对我有利,我就可以委曲求全依附之,不惜改变自己的信

念和意志,于是感情跟进,谄媚摇尾。”

社会中普遍存在这种势利,才使得那些骗术本不高明的骗子们照样能成功行骗,招摇于世。

任何人只要头上顶着某种荣誉的光环,尽管有众人皆知的不良行为记录,也一定会有人替他刻意

维护、百般遮掩,甚至肉麻地大肆吹捧。这种犬儒式的从势从利,日积月累,形成了别具特色的

“势利”。这样的势利古人已经能引以为羞,我们今天还有什么理由让它在社会里大行其道呢?

Page 38: jifengshuxunno.377

评论

38

《一滴泪》新版序(余英时)余英时 黄灿然小站(2014-11-16)

大约十年前,我便读了《一滴泪》的英文原本 A Single Tear。当时感受很深,至今犹在记

忆中。这是我读到的第一部“右派分子”的自述。运用高超的文学剪裁,把二、三十年的苦难─

─从个人、家庭到亲友──生动地勾勒了出来。作者文笔的流畅自然,显示出他在英美文学与语

言上的深厚造诣。他将三十年的坎坷人生归结为"I came· I suffered· I survived"(“我归

来、我受难、我幸存”),尤使我为之击节。在中国文史传统中,这正是所谓“春秋笔法”。当

然,作者的隽语是从恺撒(Julius Caesar)的名言:"I came, saw and overcame"(拉丁原文是

veni, vidi, vici)脱化而出的,经过莎翁的引用(As You Like It V·ii),在西方早已家喻

户晓。但作者融合中西的文学修养和匠心独运,即此可见。

这是我在未识作者之前对于《一滴泪》的认识,应该说是相当客观的。我当时对作者 Wu

Ningkun 的中文姓名也茫无所知,更不必说他的身世背景等等了。但在读《一滴泪》原本时,我

发生了一点悬念,使我渴想一见作者其人。什么悬念呢?作者是应燕京大学的西语系教授赵萝蕤

电召,回到燕大任教的,而我则恰好于一九四九年秋季考入燕大历史系二年级,读过一学期的书,

当时教我英文的便是赵教授。一学期下来,我感到她是一位既热心又亲切的老师。我记得她曾请

全班同学去她家中吃过一次饺子,也见到了她的先生陈梦家。后来我的专业使我时时有机会阅读

Page 39: jifengshuxunno.377

评论

39

陈梦家有关甲骨、金文、汉简的著作。阅览之际,我总不免怀念在她班上受教的情景。陈梦家不

甘受辱而自杀后,我更想知道赵教授的处境。我曾听说她一度陷于精神崩溃的状态,但传闻不详,

终成为我的一个悬念。我想《一滴泪》的作者一定会告诉我不少关于她的事情。

几年之后,我偶然在《吴宓日记》(第九册,页八六、一○八)中发现了“巫宁坤”三个字,

下面注语说:“成都空军第三路司令部翻译”,我才确定了作者的中文姓名。但是我还是不知道

他究竟是在大陆或海外。二○○五年十月我在华府国会图书馆读书期间,由于高克毅先生的介绍,

我才有幸与巫先生同席,这给我带来了意外的惊喜。接谈之下,我不但知道了关于赵萝蕤老师后

半生的遭遇,而且更欣幸结识了这样一位才华洋溢而宅心仁厚的前辈作家。当天听巫先生谈论,

真有“咳唾成珠玉”之感。他心直口快,表里如一;一席话之后,我便完全懂得:他为什么绝对

逃不过毛泽东的“阳谋”了。

回到普林斯顿之后,承巫先生寄赠《一滴泪》的中文本,我才知道他在二○○二年曾用中文

将此书重写了一次。中文本的大纲领虽与英文本不殊,但在叙事方面则详细多了,使中国读者能

由语境而深入情境,尽其曲折。所以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我断定中文本比英文原本具有更高的原

料的价值。本书有五章是根据夫人李怡楷的口述而写成,其中事实都在作者的闻见之外。作者运

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式,把他全家苦难的经历完整地呈现了出来,好像是佛经上说的

“两束芦苇,互倚不倒”。这不但是文学的技巧,而且有象征意义。巫先生之所以终能“幸存”

下来,如果没有夫人的全心全意的支持,是不可想象的。如果不是夫人给他寄寒衣,恐怕他在北

大荒非冻死不可;如果不是夫人千里迢迢的“探监”,送食品之外更为他的病情而向原单位要求

早日释放,他也可能饿死在清河农场。(吴弘达《昨夜雨骤风狂》中所写清河农场的情况恰可印

证。)作者和夫人在二十多年受难时期,也一直是“两束芦苇,互倚不倒”。

但是本书的最高价值并不止于保存了一人一家“受难”的真相。更重要的,它写出了中国知

识人在历史上最黑暗期间的“心史”。在毛泽东“乾坤独御”的二十八年中(一九四九-一九七

六),老、中、青三代知识人都在炼狱中受煎熬。大致说来,中共政权成立之初,五、六十岁的

属于老一代,三四十岁的属于中年一代,二十岁前后的则是青年一代。但在一九八○年代左右,

大陆思想气氛开始松动的时候,老一代知识人或死或衰,已发不出什么声音;中年一代则已进入

晚景,惊魂甫定,战战兢兢地保持着刚刚得到的“皇恩浩荡”,不敢越雷池半步;青年一代此时

正进入中年,精力虽然旺盛,但成长在一个绝对封闭的社会中,一时还没有足够的精神与思想的

资源,作为反思三十年劫难的凭借。巫先生独能在一九八六年写成〈从半步桥到康桥〉自传初稿,

五年以后又扩大成《一滴泪》,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异数。从客观条件说,作者的“劫后余生录”

不但是在英国和美国撰写的,而且用的也是英文。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得出结论说:由于具有这

一客观的优势,作者才能捷足先登,写出这部深刻反思的名著来。这里必须重视的是作者的主观

条件。

巫先生的《一滴泪》是中国数以百万计的知识人“泪海”中之“一滴”。然而这《一滴泪》

也如实地折射出整个“泪海”的形势,也可以说是“泪海”的具体而微。这是我断定《一滴泪》

是知识人“心史”的主要根据。能写出这样“心史”的作者,必须具备一项最重要的主观条件:

即在精神和肉体都被践踏了三十年之后,还能很快地重整旗鼓,恢复了精神上的自我。一九七八

年以来,我曾会见过不少老一代的知识人,而且还包括过去在哲学、史学、文学方面卓然成家者。

稍一接谈,我便发现他们在精神世界中已到了方向莫辨的状态(disoriented)。在几十年以暴

力为后盾的不断“思想改造”下,他们原有的精神自我竟彻底散灭了。就我所见到的文字记录而

言,似乎也只有陈寅格、吴宓等极少数的人还能至死不失其故我。这使我不能不五体投地佩服巫

Page 40: jifengshuxunno.377

评论

40

先生的巨大而坚韧的精神抗力,能够数十年如一日,顶得住铺天盖地而来的胡言乱语。他并不是

在一九八六年开始写自传时才神定气足:早在“右派”尚未彻底改正之前,他便已“故态复萌”

了。一九八○年十二月在成都“全国外国文学会议”上,他语惊四座,发出了狮子吼──“选取

自由的文学,谢绝奴役人的革命!”事实证明,他说出了人人心中想说而不敢说的话,所以会后

许多同行纷纷向他致敬,有的还含着眼泪。正因如此,我才毫不迟疑地认定他的《一滴泪》写出

了整整一代知识人的“心史”。

巫先生在一九五一年回国之前,已具备了深厚的中西文化修养;他的价值意识及由此而衍生

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也已大致定型。但难能可贵的是:他经过无数劫难而始终保持住原有的价值系

统。他好像庖丁解牛所用的那把刀一样,“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

硎。”他也像庄子所描绘的“真人”:“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他和大多数同难知

识人的分别便在于此。我当然不是说,巫先生是唯一经得起“党天下”炼狱考验的知识人。仅仅

就五十五万“右派”而言(事实上远不止此数),其中不肯向“党天下”屈服的人必然占有一个

很高的比例,但他们却不像巫先生那样,能够“幸存”下来或留下文字的记录。最近受到大家高

度注视的北大“右派”学生林昭,她为民主、自由而殉道的精神便足以惊天地而泣鬼神。青年一

代“右派”写回忆录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的。

巫宁坤,中国著名翻译家,英美文学研究专家。

但是我写这篇序文,却时时联想到今年出版的《吴宓日记续篇》(共十册,北京,三联,二

○○六年)。这部晚年日记始于一九四九,终于一九七四,中间虽有残缺,但大体上延续了二十

六年,恰好涵盖了毛泽东的当权时期。吴先生记述了每一次所谓“运动”的实况,包括“思想改

造”和“检讨”中的种种胡言乱语;他也巨细不遗地写下了他自己和其它同事备受凌辱的经过。

Page 41: jifengshuxunno.377

评论

41

以个案而言,这是我见到的内容最丰富的一部记录,把中国知识人在这一时期的苦难镜头一一摄

取了下来,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但更重要的是他自始至终都抱着“殉道”的精神与征服了中国的

斯大林体制──“党天下”──相抗争。他所谓“道”即建立在对中西古典文化的体认之上的价

值信仰。在《吴宓日记》前十册(一九一○-一九四八)中,他曾屡屡自誓“殉道”的决心,而

《续编》则充满了实践的事迹,两相对照,他的“知行合一”是无可怀疑的。在暴力威胁之下,

表面上他自然不能不向“党天下”低头。但是在日记中他则一再为此自责,而且自比于“身降心

不降”的吴梅村。限于篇幅,让我举两三个实例来说明他的殉道精神。一九五一年八月二十八日

他写道:宓 4-6 至柑园赴三组学习会,续研《实践论》。念古今东西哲学之伟大而奉此一册为不

易之真理、无上之精思,竞事赞颂发挥,可笑尤可耻也。(《续编》第一册,页 200)

能在日记中对毛的〈实践论〉作此大不敬之语,他非具有强大的自信力不可,而当时哲学名

家如金岳霖、冯友兰则无不奉此文为“不易之真理、无上之精思”。相形之下,真信仰与观念游

戏之辨已无所遁形。一九五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他在《日记》中说:

2:30-5:00 大礼堂聆(1)郭豫才北碚市人民代表会议传达报告;(2)周西卜宣布“中苏友

好月”庆祝办法;(3)张伯华“中苏友好”之意义,解释(i)花布倾销(ii)旅大占领(iii)

长春铁路经营皆为助中国而非利苏俄之举动。末言庆祝及欢迎苏联文艺团办法,极详尽。呜呼,

古今亡国之速且易,又其国人之甘心亡国,惟恐人之不我取,未有如今中国之亡于苏俄者也!(同

上,页 462-463)

当时毛泽东正在全力推行“一边倒”政策,从体制到作风,没有一处不是奉斯大林治下的苏

联为楷模;至于苏联侵夺中国权益的种种举动,如日记所列的事实,中共则一概为之文过饰非。

吴先生对此表现了最大的愤怒;他认定中共是心甘情愿地使“中国亡于苏俄”。以后几年他在日

记中反复论述这一观点。一言以蔽之,他痛惜中国古典文化已彻底毁灭,而西方古典文化也不复

有存身之地,他“心目中的中国”正在迅速地消失中,而“今日或未来的中国”或将成为“苏维

埃联邦之一部分”,或“苏联之羽翼”。(见同书,第二册,页 148-149;第三册,页 138-139)

“反右”运动展开之后,他写了一首〈记学习所得〉诗:

阶级为邦赖斗争,是非从此记分明。

层层制度休言改,处处服从莫妄评。

政治课先新理足,工农身贵老师轻。

中华文史原当废,仰首苏联百事精。

一九五七年七月十六日将晓作(同上第三册,页 131)

中国的现况和知识人的处境都浓缩在这一首诗中。吴先生与“党天下”抗争从未停止过。文

革时期,他屡遭毒打,右腿一度折成三截,日记中自不敢畅所欲言。但即使在这种极端恐怖气氛

之下,他仍然坚持以曲折方式传达他的反抗。一九七三年十月二十六日,他在日记中写道:

宓读十月十九日至二十二日《参考消息》。台湾驻美大使沈剑虹在 Detroit 宣言:闻知国内

“批孔”,使我心中悲痛云云。(第十册,页 511)

这显然是借《参考消息》的报导来表示他反对当时的“批孔”运动;他自己未着一字,但满

腔孤愤已藉此宣泄出来了。

Page 42: jifengshuxunno.377

评论

42

我为什么要在这里郑重介绍《吴宓日记续编》呢?这有三重理由:第一、吴先生是巫先生的

老师。我曾向巫先生求证过,他说他在西南联大时选过吴先生“欧洲文学史”的课程。第二、前

面已指出,毛泽东虽能恃其“党天下”的暴力逼使大多数中国知识人“降志辱身”,但老、中、

青三代中都有特立独行的豪杰之士,自始至终不为威势所屈。巫先生属于中年一代而吴先生则代

表老年的一代。所以这部新出的《吴宓日记续编》正好与《一滴泪》互相印证。第三、巫先生之

所以能写出一部知识人的“心史”,我深信是由于他原有的精神价值从未为政治上的狂风暴雨所

撼动。这在上面已经说过了。吴先生晚年只要有机会便闭户读中西古典文学或重读早年师友以至

自己的诗文集。这正说明,他必须不断地回到他的精神世界的源头,去汲取和增强与暴力抗争的

动力。

巫先生在《一滴泪》中没有明确点出他的精神抗力从何而来。我最近曾向他提出一个很严肃

的请求,希望他能再写一本劫难中的心路历程,与《一滴泪》互为表里。我盼望他不会让我失望。

但是细心的读者并不难在《一滴泪》中找到线索。一九五八年四月十七日他向半步桥劳教所报到

的时候,行囊中便带了英文本《哈姆雷特》和《杜甫诗选》。这两本书便是支持他渡过半步桥、

北大荒、清河农场三处艰苦岁月的精神伴侣。他把女儿取名为“一毛”,即出于杜诗“万古云霄

一羽毛”之句。在北大荒,他又从难友那里借到一些沈从文的小说,他的精神世界也更丰富了。

从他在一九六二年的回忆,他在劳改营里,一直是“与《哈姆雷特》、杜甫的诗篇、和沈从文小

说相依为命”的。(第十章〈暂回人间〉)这和吴宓先生的精神奋斗岂不如出一辙?

最后,我要借美国作家何伟(Peter Hessler)二○○二年六月对巫先生的访问,作为这篇

序文的结束。但这必须从何伟的新书谈起。何伟是《纽约客》(New Yorker)驻北京的记者,他

的第一本报导文学《江城》(River Town),通过许多小故事,写变动中的中国,十分生动深刻。

其中单篇文字在《纽约客》上刊出时,早已脍炙人口,集结成书后更是好评如云。今年他又把最

近的散篇集成《甲骨》一书(Oracle Bones, New York: HarperColins, 2006)。这部新书的有

些篇章也是先在《纽约客》上刊出的。书名《甲骨》,因为其中一个主要故事是写陈梦家的。因

陈梦家而涉及他的夫人赵萝蕤,再从赵萝蕤蔓延到《一滴泪》作者,所以才有对巫先生的专访。

何伟的研究精神实在令人钦佩。他不但访问了陈梦家、赵萝蕤的亲友,而且连领头迫害陈梦家的

人也不肯放过。由于陈梦家打成“右派”的罪状是他反对文字改革,何伟竟遍访与文字改革有直

接关系的人,包括一位九十多岁老先生;他对有关陈梦家的每一件事都非追到水落石出不止。这

件事恰好又与吴宓发生了瓜葛,让我引两条日记为《甲骨》一书添一点有趣的证据。一九五七年

五月二十日吴宓记道:

午饭时,接张天授剪寄(1)一九五七年五月十七日上海《文汇报》陈梦家撰〈慎重一点改革

汉字〉文,(2)一九五七年五月十七日上海《文汇报》专电〈首都学术界激烈争论“汉字要不要

改革?”记〉。即复函申谢。宓读此剪报,始知宓一向太过慎重,太为畏怯,愧对自己平生之志

事矣。即致唐兰、陈梦家一函,述感佩之意。写示“不死惊看汉字亡”一诗。(第三册,页 88-89)

吴先生是誓死捍卫汉字的,陈的文章和唐的发言给他陡然增添了无限的勇气,竟写信去支持。

但八月十六日他在日记中说:

北京有陈梦家,以反对文字改革为其罪。按宓于五月二十日致唐兰、陈梦家一函,似因浆糊

潮湿,邮票脱落,该函竟以“欠资无人收领”退回,宓幸免牵连矣。然宓自愧不如梦家之因文字

改革而得罪也。(同上页,152-153)

Page 43: jifengshuxunno.377

评论

43

吴先生因“邮票脱落”而幸免打成“右派”的可能,这种事实在太巧了。但他并不“自幸”,

而是“自愧”,这又是他“殉道”精神的充分体现。巫先生便是和陈梦家同时落入“阳谋”的陷

阱的。

何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尚不止此。由于甲骨的发现地是安阳,他亲到安阳考古站访

问,希望找到和陈梦家相识的考古人员。皇天不负苦心人,他终于在那里找到了一位已退休的老

杨,老杨是当时看守陈梦家的人员之一,他向何伟回忆了陈自杀前后的一些事迹。但是何伟并不

照单全收,他要和其它的采访数据互相比勘,才试作推断或存疑。更不可思议的是,为了进一步

理解安阳发掘,他竟于二○○一年十二月亲至台北中央研究院访问了百龄老人石璋如先生,因为

他是当年参加发掘的仅存人证了。

A Single Tear : A Family's Persecution, Love, and Endurance in Communist China

Wu Ningkun

只有介绍了《甲骨》一书是怎样写成的,我们才能认真对待何伟对巫先生的专访。巫先生初

到燕京大学时,暂时寄居在陈梦家、赵萝蕤的家中,直接和陈先生交往过,并且亲身听到他说:

“这是『一九八四』来了,这么快!”这一切何伟早已知道得一清二楚,他是有备而来的。但何

伟此书并不是专写陈梦家一人;他不过是借陈的个案为线索,来探索在党天下的蹂躏下,几代中

国知识人是怎样活下来的。因此他每访一位与陈有关的人,除了搜集资料之外,笔锋一转,便以

被采访者为主体;对于巫先生,他也是如此。被采访者对于中共一浪高于一浪的“运动”,特别

是“文革”,反应各有不同。他只作现象学的描述,不下任何道德判断。但对于巫先生,他显然

Page 44: jifengshuxunno.377

评论

44

另眼看待。他说,他特别尊敬巫先生的宁静。正是由于内心的宁静,他才能在回忆录中把自己的

经历清理出来,并循此而寻求其苦难人生的意义所在。在这一方面《一滴泪》体现了极高的价值。

何伟也很想知道:巫先生怎样在监狱和劳改营中还能保持住坚韧的精神。巫先生说,他常常想到

杜甫、莎士比亚和迪伦·托玛斯。他特别引了托玛斯〈死亡也一定不会战胜〉的诗句,也就是他

在《一滴泪》中译出的几句:

当筋疲腱松时在拉肢刑架上挣扎,

虽然绑在刑车上,他们却一定不会屈服;

死亡也一定不会战胜。

(见第三章)

这又再一次证实了上面在于他的精神世界源头的推测。

巫先生对于“我归来、我受难、我幸存”的人生并不悔恨,他对何伟说:

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或反右运动,我也许会是一个更有成就的学者,也许我会写出几部有关

英、美文学的专著。但是那又怎么样呢?关于这一方面的专书早已汗牛充栋了。《一滴泪》也许

是一部更重要的作品。(p·456)

我完全同意巫先生的看法。王国维曾引尼采的名言:“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人间

词话》卷上)《一滴泪》便是“以血书者”,巫先生以“受难”的全部人生为中国史上最黑暗时

代作见证,这是他个人的不朽的盛业,然而整个中华民族所付出的集体代价则是空前巨大的。我

不禁想起了赵翼的两句诗,引之以为序文的结语:

国家不幸诗家幸,吟到沧桑句便工!

二○○六年耶诞日■

Page 45: jifengshuxunno.377

本周最新到货

45

本周最新到货

文学类序号 书名 分类名称 作者 出版社 价格

1 与鲁讯有关 作家作品集 顾农 凤凰出版社 35

2 张锐锋作品集:大树的重心 作家作品集 张锐锋 东方 43

3 智囊全集 作家作品集 冯梦龙 中华书局 48

4 李煜-怡情书吧 作家作品集 董希平 中华书局 30

5(全二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林

徽因作品全集作家作品集 林徽因 天津人民 48

6 我对这些微笑 对你也一样 中国散文 俞力佳 上海文化 20

7 (附光盘)云来云去 中国散文 林青霞广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79

8 南书房-徐风散文选 中国散文 徐风 世界知识 42

9 凋谢之美 中国散文 林白 江苏文艺 36

10 (全五册)缪荃孙全集 金石 阅读赏析 缪荃孙 凤凰出版社 380

11 (全四册)缪荃孙全集 日记 阅读赏析 缪荃孙 凤凰出版社 280

12 天津方言词典 语言文字 谭汝为 天津人民 148

13 (上下)边缘人·暗战 悬疑、科幻美/丹尼·科林/伊

藤·科林重庆出版社 59

14文本内外的世界:中外文学文化

关系研究新视野文学评论

顾钧/马晓冬/罗

湉北京大学 48

15文澜同声集『传承与创新:中国语

言文学学术研讨会』文学评论 肖瑞峰 浙江大学 58

16 "文学"观念:理论、批评与文学史 文学评论 周保欣/荆亚平 浙江大学 42

17 (上)语言与文体(英文版) 文学评论英/丹·麦金太尔

德/毕翠克丝·布塞北京大学 39

18"真实""真情""今时"的文学:李

钰文学思想与文学创作研究文学评论 任晓丽 北京大学 39

19 跨文化阐释的多维模式 文学评论 李庆本 北京大学 48

20沃尔夫冈·伊瑟尔的虚构诗学研

究文学评论 贺晓武 浙江大学 46

21"为了灵魂的纯洁而含辛茹苦"-

艾·巴·辛格与创作书写文学评论 丁玫 浙江大学 39

22 (下)语言与文体(英文版) 文学评论英/丹·麦金太尔

德/毕翠克丝·布塞北京大学 52

23 灯下录-谈鲁讯、现代文学及其他 文学评论 张铁荣 天津人民 49

24 曾朴:文化转型期的翻译家 文学评论 马晓冬 北京大学 48

25 莫里哀喜剧与 20世纪中国话剧 文学评论 徐欢颜 北京大学 42

Page 46: jifengshuxunno.377

本周最新到货

46

26 芥川龙之介学术史研究 文学评论 邱雅芬 译林出版社 58

27 哈代学术史研究 文学评论 聂珍钊/刘富丽 译林出版社 58

28 高尔基学术史研究 文学评论 陈寿明/邱运华 译林出版社 58

29 辛弃疾集-名家精注精评本 文学丛书 刘乃昌 凤凰出版社 29

30 李商隐集-名家精注精评本 文学丛书 周建园 凤凰出版社 29.8

31 杜甫集-名家精注精评本 文学丛书 张忠纲/孙微 凤凰出版社 29.8

32曹操曹丕曹植集-名家精注精评

本文学丛书 张可礼/宿美丽 凤凰出版社 29

33 柳宗元集-名家精注精评本 文学丛书 尚永亮/洪迎华 凤凰出版社 29.8

34 纳兰性德集-名家精注精评本 文学丛书 施议对 凤凰出版社 27

35 柳永集-名家精注精评本 文学丛书 王星琦 凤凰出版社 29.8

36 李白集-名家精注精评本 文学丛书 郁贤皓 凤凰出版社 29.8

37 李贺集-名家精注精评本 文学丛书 吴企明 凤凰出版社 26

38 苏轼集-名家精注精评本 文学丛书 陶文鹏/郑园 凤凰出版社 29.8

39 刘禹锡集-名家精注精评本 文学丛书 吴在庆 凤凰出版社 29.8

40 陶渊明集-名家精注精评本 文学丛书陈庆元/曹丽萍/

邵长满凤凰出版社 29.8

41 王维集-名家精注精评本 文学丛书 董乃斌/王继洪 凤凰出版社 28.8

42 黄庭坚集-名家精注精评本 文学丛书 蒋方 凤凰出版社 29.8

43 欧阳修集-名家精注精评本 文学丛书 刘扬忠 凤凰出版社 29

44 李璟李煜-名家精注精评本 文学丛书 蒋方

凤凰出版社

(原江苏古

籍)

28

45 韩愈-名家精注精评本 文学丛书 卞孝萱/张清华 凤凰出版社 29.8

46 李清照集-名家精注精评本 文学丛书 王英志 凤凰出版社 27

47 陆游集-名家精注精评本 文学丛书 蒋凡/白振奎 凤凰出版社 28

48 王安石集-名家精注精评本 文学丛书 王兆鹏/黄崇浩 凤凰出版社 28

49 白居易集-名家精注精评本 文学丛书 严杰 凤凰出版社 29

50 论语(精华本)-名家名作精华本 文学丛书 李炳南 长江文艺 32

51曾国藩家书(精华本)-名家名作

精华本文学丛书 清/曾国藩 长江文艺 32

52鲁讯作品(精华本)-名家名作精

华本文学丛书 鲁讯 长江文艺 34

53林徽因作品(精华本)-名家名作

精华本文学丛书 林徽因 长江文艺 32

54丰子恺作品(精华本)-名家名作

精华本文学丛书 丰子恺 长江文艺 32

55顾城作品(精华本)-名家名作精

华本文学丛书 顾城 长江文艺 32

56唐诗三百首(精华本)-名家名作

精华本文学丛书 俞陛云/袁行霈 长江文艺 32

57北岛作品(精华本)-名家名作精

华本文学丛书 北岛 长江文艺 35

58 徐志摩作品(精华本)-名家名作 文学丛书 徐志摩 长江文艺 32

Page 47: jifengshuxunno.377

本周最新到货

47

精华本

59纳兰词(精华本)-名家名作精华

本文学丛书 清/纳兰性德 长江文艺 30

60老子 庄子(精华本)-名家名作精

华本文学丛书 夏国强 长江文艺 22

61 杜牧集-名家精注精评本 文学丛书 罗时进 凤凰出版社 29.8

62萧红作品(精华本)-名家名作精

华本文学丛书 萧红 长江文艺 33

63余光中作品(精华本)-名家名作

精华本文学丛书 余光中 长江文艺 33

64古文观止(精华本)-名家名作精

华本文学丛书

清/吴楚材/吴调

侯长江文艺 39

65沈从文作品(精华本)-名家名作

精华本文学丛书 沈从文 长江文艺 31

66人间词话(精华本)-名家名作精

华本文学丛书 王国维/ 长江文艺 28

67金刚经心经坛经(精华本)-名家

名作精华本文学丛书

江味农/李叔同/

净空法师长江文艺 34

68中外名家散文(精华本)-名家名

作精华本文学丛书 法/罗曼·罗兰 长江文艺 32

69中外微型小说(精华本)-名家名

作精华本文学丛书 莫言 长江文艺 34

70宋词三百首(精华本)-名家名作

精华本文学丛书 清/上彊村民 长江文艺 31

71经典格赖斯语用学研究:一个整

体视角-语言学论丛文学丛书 姚晓东 北京大学 46

72海子作品(精华本)-名家名作精

华本文学丛书 海子 长江文艺 32

73 漫长的告别 文学 雷蒙德·钱德勒 南海 39.5

74 张贤亮长篇小说系列:绿化树 文学 张贤亮 人民文学 35

75中国文化阅读:2100 单词话中国

(英文版)外文读物 黄建宾 浙江大学 28

76中国文化阅读:300 单词话中国

(英文版)外文读物 黄建滨 浙江大学 25

77中国文化阅读:1500 单词话中国

(英文版)外文读物 黄建滨 浙江大学 28

78屠格涅夫作品(精华本)-名家名

作精华本外国文学 俄国/屠格涅夫 长江文艺 32

79培根作品(精华本)-名家名作精

华本外国文学 英/培根 长江文艺 29

80蒙田作品(精华本)-名家名作精

华本外国文学 法/蒙田 长江文艺 31

81世界短篇小说四巨匠作品(精华

本)-名家名作精华本外国文学

法/莫泊桑 美/欧·

亨利 俄/契诃夫长江文艺 33

Page 48: jifengshuxunno.377

本周最新到货

48

美/马克·吐温

82泰戈尔(精华本)-名家名作精华

本外国文学 印/泰戈尔 长江文艺 31

83世界悬疑小说(精华本)-名家名

作精华本外国文学

英/柯南·道尔 美/

希区柯克长江文艺 31

84 孤独与荣誉:哥伦布航海日记 外国文学 意大利/哥伦布 江苏文艺 38

85 别对我撒谎 外国文学 澳/莉安·莫利亚提广西科学技

术出版社39.8

86 美国的故事:狄更斯游记 外国文学 美/狄更斯 江苏文艺 39

87探访被上帝遗忘的角落:萨哈林

旅行记外国文学 俄国/契诃夫 江苏文艺 44

88 去世界各地:纪德游记 外国文学 法/纪德 江苏文艺 38

89 前往美洲:夏多布里昂游记 外国文学 法/夏多布里昂 江苏文艺 34

90 遥望星空 随笔 李斧 江苏文艺 26

91 闲花 随笔 沈胜衣 中华书局 45

92 两京论诗 诗歌 江锡铨 北京大学 56

93 2014 中心 诗歌 沁茹 上海三联 20

94 宁波历代饮食诗歌选注 诗、词、赋 张如安 浙江大学 89

95 (上下)新曲苑 诗、词、赋 任中敏 凤凰出版社 100

96 (上中下)敦煌歌辞总编 诗、词、赋 任中敏 凤凰出版社 140

97 南翔竹枝词 诗、词、赋 陈珑/张帆 上海文化 74

98 个人化历史想象力的生成 诗、词、赋 陈超 北京大学 58

99 人间词话 诗、词、赋 王国维 上海古籍 24

100 云翔寺诗文选注 诗、词、赋 释昌明 上海文化 53

101为新诗赋形:闻一多诗歌语言研

究诗、词、赋 肖学周 北京大学 45

102 (修订版)在北大课堂读诗 诗、词、赋 洪子诚 北京大学 49

103 咪咪噜和小荟 青少年读物 黄石 上海文化 48

104 我只是对人生过敏 青少年读物 俄/兰迪诗 中信 38

105 最容易写错的汉字 青少年读物 沈伯文/章晓林 北京大学 20

106 诗礼传家-嘉定望族 青少年读物 王光乾 上海文化 68

107 蘑菇拉 青少年读物 徐去霄 上海文化 65

108 民族英雄郑成功 青少年读物 杨正 上海文化 20

109 小狮子塔奇 青少年读物美/乔治·H.韦斯特

布译林出版社 26

110 女孩像你 流行、畅销 康沛 中信 35

111 国学百家讲坛·道学分卷·坐忘 国学 宋一夫现代教育出

版社29.8

112 国学百家讲坛·道学分卷·道德 国学 宋一夫现代教育出

版社29.8

113 国学百家讲坛·道学分卷·齐物 国学 宋一夫现代教育出

版社29.8

114 国学百家讲坛·道学分卷·养性 国学 宋一夫现代教育出

版社29.8

Page 49: jifengshuxunno.377

本周最新到货

49

115 国学百家讲坛·道学分卷·动静 国学 宋一夫现代教育出

版社29.8

116 国学百家讲坛·道学分卷·天人 国学 宋一夫现代教育出

版社29.8

117 国学百家讲坛·道学分卷·无为 国学 宋一夫现代教育出

版社29.8

118 国学百家讲坛·道学分卷·形神 国学 宋一夫现代教育出

版社29.8

119 国学百家讲坛·道学分卷·制欲 国学 宋一夫现代教育出

版社29.8

120 国学百家讲坛·道学分卷·养气 国学 宋一夫现代教育出

版社29.8

121 国学百家讲坛·道学分卷·云游 国学 宋一夫现代教育出

版社29.8

122 国学百家讲坛·道学分卷·炼丹 国学 宋一夫现代教育出

版社29.8

123 阮籍集校注-中华国学文集 国学 三国魏/阮籍 中华书局 35

124 群书治要-中华经典普及文库 古籍 唐/魏徵 中华书局 40

125 (全二册)金代艺文叙录 古籍 薛瑞兆 中华书局 198

126 (外二种)范祥雍文史论文集 古籍 范祥雍 上海古籍 68

127 汉唐文学的历史文化考察古代文学研

究陈伟强 凤凰出版社 56

128 (上下)唐宋馆驿与文学资料彙编古代文学研

究李德辉 凤凰出版社 148

129 中西古典语文伦衡古代文学研

究苏杰 浙江大学 38

130 国语〔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古代文学研

究陈桐生 中华书局 30

131 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古代文学研

究张伟然 中华书局 49

132短片的法则:来自业内达人的靠

谱忠告电影 美/金·阿德尔曼 上海世图 35

社科类序号 书名 分类名称 作者 出版社 价格

1 (第一辑)量化历史研究 中国政治陈志武/龙登高/

马德斌浙江大学 49

2民主党派基层工作者的思考与实

践-我的开明之路中国政治 林咸刚 浙江大学 59

3 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 中共党史 陈锡喜 上海交大 30

4帝国的惆怅:中国传统社会的政

治与人性政治学 易中天 浙江文艺 39

5 费城风云:美国宪法的诞生及其 政治学 易中天 浙江文艺 39

Page 50: jifengshuxunno.377

本周最新到货

50

启示

6帝国的终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批评政治学 易中在 浙江文艺 39

7 2014 南开日本研究 政治文明 李卓 天津人民 48

8 (精装插图本)日本论 政治文明 戴季陶 九州出版社 29.8

9 哲学评书 哲学 尼克 浙江大学 34

10 从文学规训到文化批判 哲学 周宪 译林出版社 58

11 哲学也没? 哲学 张智晧 中信 36

12启蒙的三个批评者-人文与社会

译丛哲学 英/以赛亚·伯林 译林出版社 48

13 心理学了没? 心理学 林肇贤 中信 36

14(上下)实验心理学-西方心理学

名著译丛心理学

美/伍德沃斯·施

洛斯贝格北京大学 150

15 历史价值论思想文化研

究王学川 浙江大学 49

16 柳亚子史料札记二集 思想人物 张明观 上海人民 48

17 朱彝尊年谱 思想人物 张宗友 凤凰出版社 148

18玛格丽特·德拉布尔"光辉灿烂"

三部曲中的社群意识研究

社会学、人类

学孙艳萍 浙江大学 38

19(第一辑)文明研究:多元文明与

区域变迁

社会学、人类

学刘新成/刘文明 浙江大学 52

20论个体主义:人类学视野中的现

代意识形态-人文与社会译丛

社会学、人类

学法/路易·迪蒙 译林出版社 30

21 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 商务 盎格鲁 商务 32

22 唐代法律与佛教 历史研究 张海峰 上海人民 50

23解《周官》:读熊十力 给毛泽东

的一封长信历史研究 郑绍昌/朱小平 上海三联 78

24(全二册)呈现意义:晚清中国新

学领域历史研究

德/朗宓谢/费南

山天津人民 98

25 清代浙东钱业史料整理和研究 历史研究 张介人/朱军 浙江大学 55

26 中国凤凰:从神坛到人间 历史研究 吴艳荣 浙江大学 48

27 中国国际关系史研究述评 国际问题 徐蓝 世界知识 42

28(1792年6月-9月)法国革命恐怖

统治的降临国际问题 张弛 浙江大学 68

29 (图解版)依法治国七讲 法学 本书编写组 人民 29.8

30 实践刑法学讲义:刑法关键词 法学 刘树德 北京大学 49

31 老爸老妈的法律枕边书 法学 她品法律课题组 江苏文艺 26

32通往法治的道路:社会的多元化

与权威体系法学 季卫东 法律出版社 36

33 聪明女人的法律枕边书 法学 她品法律课题组 江苏文艺 28

34 中国案例指导制度研究 法学 陈兴良 北京大学 98

35 法哲学 法学 美/安德瑞·马默 北京大学 28

36 (第一卷)中国土地安全评论 当代中国题 谭荣 金城出版社 36

37 (1945-1975)战后台湾农会研究 当代中国题 程朝云 凤凰出版社 59

Page 51: jifengshuxunno.377

本周最新到货

51

38 (第一卷)中国环境安全评论 当代中国题 张晓 金城出版社 38

39 (第一卷)中国城市安全评论 当代中国题 李萌/彭启民 金城出版社 45

40 (第一卷)中国生态安全评论 当代中国题 李周/孙若梅 金城出版社 30

41 (第一卷)中国金融安全评论 当代中国题 何德旭 等 金城出版社 36

经管类序号 书名 分类名称 作者 出版社 价格

1 (第 8 版)经济思想史 经济理论

美/斯坦利·L.布

鲁/兰迪·R.格兰

北京大学 68

2 轻松读懂财务报表求职培训、市

场营销张昕 北京大学 38

3领导力教学手册:知识、技能和品

求职培训、市

场营销

美/斯科特·A.斯

努克/尼汀·诺瑞

亚/拉克什·库拉

北京大学 98

4冲到最后一刻:caffe bene 领军

韩国咖啡市场的秘密企业史 韩/金善权 北京大学 39

5 移动时代生活 企业史 王建宙 中信 58

6以奋斗者为本:华为公司人力资

源管理纲要企业史 黄卫伟 中信 68

7 营销管理精要 经济理论

美/格雷格·W.马

歇尔/马克·W.约

翰斯顿

北京大学 68

8 经济学也没? 一般经济学 张昱谦 中信 36

9近代中国票据市场的制度变迁研

究中国经济 万立明

上海远东出版

社56

10集体行动的逻辑-当代经济学译

库经济理论

美/曼瑟尔·奥尔

森汉大 35

11 稀见民国银行史料初编 报告年鉴 刘平 上海书店 288

12理念的力量:什么决定中国的未

来?中国经济 张维迎 西北大学 49

13 市场与政府 中国经济 张维迎 西北大学 65

人文类序号 书名 分类名称 作者 出版社 价格

1 大戒东渐 宗教文化 林鸣宇 浙江大学 36

2 佛教现代化与化现代 宗教文化 圣凯 金城出版社 40

3 西藏脸书:一个时代的藏人肖像 游记、印象 黄静薇 海南 48

4你是尘埃也是光:面纱正反阿富

汗游记、印象 梁子 中信 48

Page 52: jifengshuxunno.377

本周最新到货

52

5 放弃的艺术 心理励志

美/佩格·斯特里

普/艾伦·伯恩斯

中信 38

6 职场不逃跑 心理励志 小 V 中信 38

7 (下卷)看得见的世界史 外国史 郭方 北京大学 49

8 霍金传奇:病魔成就的人生 人物传记 杨建邺 金城出版社 39.8

9我到人间只此回:绝代民国剩女

吕碧城人物传记 一翎 浙江大学 32

10 民国 将军 女 人物传记 邓元玉 江苏文艺 38

11 如何做好生动培训 人文图书 梅尔·西尔伯曼 机械工业 40

12 沃顿商学院创新课 人文图书 乔治·S.戴伊中国青年出版

社29.9

13 拆出你的沟通力 1 人文图书 赵周 中央党校 28

14 教练式领导力 人文图书 王伟 宋京佳 文汇出版社 38

15 如何组织培训 人文图书罗伯特 L. 乔勒

斯机械工业 40

16 哲学是每个人的事 人文图书 穆蒂莫·艾德勒 北方文艺 32

17 拆出你的沟通力 2 人文图书 赵周 32

18无“微”不至:微信这样改变世

界人文图书 孔斌

中国长安出版

社29.8

19 德·逸至-悠游自驾德国行 旅游、地理 杨周彝 上海文化 58

20 精酿啤酒赏味志 流行、时尚 谢馨仪 光明日报 49.8

21 中华祖脉 历史文化 李琳之 西苑出版社 36

22 台湾草木记 科学探索 凌拂 江苏文艺 38

23 鬼故事都是骗人的 科学探索 史钧 江苏文艺 32

24

重正化群理论-对实验磁学的影

响(中外物理学精品书系)(英文

版)

科学史 德/克布勒/霍泽 北京大学 69

25一面多彩的镜子:论生命在宇宙

中的地位科学史 美/弗里曼·戴森 浙江大学 38

26(最新升级图文版)中国秘密战:

中共情报保卫工作纪实军事战争 郝在今 金城出版社 58

27 上海人事 记忆珍藏 崔益军 上海文化 48

28 坐坐就能瘦 保健、养生 日/福辻锐记 吉林科技 39.9

29 『内经知要』选讲 保健、养生俞尚德/叶蔚/俞

文武/王小奇浙江大学 25

30 别让身体发脾气 保健、养生 初舍 江苏文艺 28

31投资健康收获幸福:从你的健康

帐户谈起保健、养生 王一飞 上海文化 25

32 孩子,爸爸在这儿 保健、养生 邓笛 上海文化 28

33 不生气就不生病 保健、养生 郝万山 东方 33

艺术类

Page 53: jifengshuxunno.377

本周最新到货

53

序号 书名 分类名称 作者 出版社 价格

1 微运动:最最简单的塑型健身法 音乐、体育 牛国卫 北京大学 39

2 艺术批评原理与写作艺术人物、理

论王洪义 北京大学 43

3柳公权楷书毛笔字贴《玄秘塔碑》

结字方法书法篆刻

苏士澍/姚俊卿/

宋一夫

现代教育出版

社19.8

4欧阳询楷书毛笔字贴《九成宫碑》

偏旁部首书法篆刻

苏士澍/姚俊卿/

宋一夫

现代教育出版

社19.8

5欧阳询楷书毛笔字贴《九成宫碑》

结字方法书法篆刻

苏士澍/姚俊卿/

宋一夫

现代教育出版

社19.8

6欧阳询楷书毛笔字贴《九成宫碑》

基本笔法书法篆刻

苏士澍/姚俊卿/

宋一夫

现代教育出版

社19.8

7欧阳询楷书毛笔字贴《九成宫碑》

结构布局书法篆刻

苏士澍/姚俊卿/

宋一夫

现代教育出版

社19.8

8颜真卿《颜勤礼碑》结构与章法

学习指导书法篆刻

苏士澍/姚俊卿/

宋一夫

现代教育出版

社17

9颜真卿楷书毛笔字贴《多宝塔碑》

结构布局书法篆刻

苏士澍/姚俊卿/

宋一夫

现代教育出版

社19.8

10颜真卿楷书毛笔字贴《多宝塔碑》

基本笔法书法篆刻

苏士澍/姚俊卿/

宋一夫

现代教育出版

社19.8

11 遂昌古代金石书画 书法篆刻 华治武 浙江大学 88

12颜真卿楷书毛笔字贴《颜勤礼碑》

偏旁部首书法篆刻

苏士澍/姚俊卿/

宋一夫

现代教育出版

社19.8

13欧阳询《九成宫碑》基本笔法学

习指导书法篆刻

苏士澍/姚俊卿/

宋一夫

现代教育出版

社17

14柳公权《玄秘塔碑》偏帝部首学

习指导书法篆刻

苏士澍/姚俊卿/

宋一夫

现代教育出版

社16

15颜真卿楷书毛笔字贴《多宝塔碑》

偏旁部首书法篆刻

苏士澍/姚俊卿/

宋一夫

现代教育出版

社19.8

16颜真卿楷书毛笔字贴《颜勤礼碑》

基本笔法书法篆刻

苏士澍/姚俊卿/

宋一夫

现代教育出版

社19.8

17颜真卿《多宝塔碑》基本笔法学

习指导书法篆刻

苏士澍/姚俊卿/

宋一夫

现代教育出版

社15

18柳公权楷书毛笔字贴《玄秘塔碑》

结构布局书法篆刻

苏士澍/姚俊卿/

宋一夫

现代教育出版

社19.8

19柳公权楷书毛笔字贴《玄秘塔碑》

基本笔法书法篆刻

苏士澍/姚俊卿/

宋一夫

现代教育出版

社19.8

20颜真卿《多宝塔碑》结构现章法

学习指导书法篆刻

苏士澍/姚俊卿/

宋一夫

现代教育出版

社16

21欧阳询《九成宫碑》结构与章法

学习指导书法篆刻

苏士澍/姚俊卿/

宋一夫

现代教育出版

社16

22颜真卿《颜勤礼碑》偏旁部首学

习指导书法篆刻

苏士澍/姚俊卿/

宋一夫

现代教育出版

社15

23 颜真卿楷书毛笔字贴《颜勤礼碑》 书法篆刻 苏士澍/姚俊卿/ 现代教育出版 19.8

Page 54: jifengshuxunno.377

本周最新到货

54

结字方法 宋一夫 社

24颜真卿《颜勤礼碑》基本笔法学

习指导书法篆刻

苏士澍/姚俊卿/

宋一夫

现代教育出版

社15

25欧阳询《九成宫碑》偏旁部首学

习指导书法篆刻

苏士澍/姚俊卿/

宋一夫

现代教育出版

社15

26颜真卿《多宝塔碑》偏旁部首学

习指导书法篆刻

苏士澍/姚俊卿/

宋一夫

现代教育出版

社15

27柳公权楷书毛笔字贴《玄秘塔碑》

偏旁部首书法篆刻

苏士澍/姚俊卿/

宋一夫

现代教育出版

社19.8

28柳公权《玄秘塔碑》基本笔法学

习指导书法篆刻

苏士澍/姚俊卿/

宋一夫

现代教育出版

社15

29颜真卿楷书毛笔字贴《多宝塔碑》

结字方法书法篆刻

苏士澍/姚俊卿/

宋一夫

现代教育出版

社19.8

30柳公权《玄秘塔碑》结构与章法

学习指导书法篆刻

苏士澍/姚俊卿/

宋一夫

现代教育出版

社16

31 中国摄影史上的无锡影响 摄影工艺 王海宝 上海文化 50

32 辛亥时期袁世凯秘牍 精品图书 刘路生 等 中华书局 580

33 教育人生 精品图书上海教育新闻网

编上海文化 360

Page 55: jifengshuxunno.377

三辉链接

55

三辉链接《明代的社会与国家》导言:南昌墓地案(节选)

明代的社会与国家

The Chinese State in Ming Society

[加] 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

陈时龙 译

商务印书馆

2014 年 11 月

49.00

1499 年 11 月 29 日,案卷送达弘治皇帝书案时,案子已经变得很复杂——它不得不按规定送

达皇帝那里。

王珍在江西省城南昌城外拥有一小块山地。在这长江以南的多山地带,人多地少,当地人经

常要为寻找工作或土地而迁徙别处。南昌的一位学者在解释当地人贫穷的原因时说,此地“山多

田少”。[ 《靖安县志》(1565),卷一,页 18a。]即便是作为墓地而非农田的山地,也极为

珍贵。人们最想得到的山地,是那些风水师认定为气脉流经、吉聚之地。在这样的风水宝地安葬

祖先,死者的灵魂就会给他的后人带来好运。在江西,宗族间为最好的墓地互不相让。在为获得

好运而以他人为代价的斗争中,他们会诉诸欺诈或者暴力。纵观明清两代,因墓地纠纷而引发家

Page 56: jifengshuxunno.377

三辉链接

56

族世仇,成了江西的地方陋俗。

上报到弘治皇帝那里的案子,起因于张应奇未得王珍允许,就在王珍的墓地安葬死人。张是

南昌县学的廪膳生员。作为更高一级精英的候选人,假如幸运、教育和财富能持续眷顾于他的话,

他是有机会升为上流绅士的。张应奇在王珍的地里埋的是谁?以及为什么张应奇要选择一块不属

于自己的土地来安葬那个人?对此,官方记录《孝宗实录》中关于此案的记载并没有做出说明。

[ 《孝宗实录》,卷一五五,页 4b—5a。]张应奇这么做,似乎不是受贫穷的驱使。很可能风水

先生断言过那块地是最优良的葬地,而张应奇如果能在那里体面地安葬祖先,好运将不尽倾泻于

生者,包括张应奇本人。

墓地的所有者王珍不是生员,也没有任何官方身份。然而,一个普通人是可以将他的事情诉

诸法律的,如果他乐意应付来自那些居于他与主审官员之间的胥吏的勒索与骚扰。王珍就这样做

了。他向南昌府提出诉讼。考虑到一场官司的昂贵费用以及结果的不可操纵性,也许只有真正绝

望的人,才会将他们的冲突交由官方仲裁。不过,南昌人似乎一直有一种不同的诉 2讼文化。明

初《南昌府志》的编纂者——该志编纂于 1378 年,以应对洪武皇帝(1368—1398 年在位)让各

地将方志送交朝廷的要求——赞扬过当地人对道德的崇尚以及勤劳。这大约也是受风水师们感应

到的乡土之“气”的鼓舞。但是,他也提到,这种激情也可能变成尚气太过,不能忍小忿以及好

讼。对洪武皇帝来说,这并不新鲜。在 1398 年的《教民榜文》里,他指出江西人“好词讼”,

并且抱怨说江西人“虽细微事务,不能含忍,径直赴京告状”。[ 范德(Edward Farmer)“Placard

of the People’s Instructions”,见:Edward Farmer,Zhu Yuanzhang and Early Ming Legislation,

p.203。]江西之好讼,不独擅名于明初。境内另外一种方志的编纂者说,元朝时期南昌人就有“喜

斗、易怒、好讼”的名声。稍后大约编成于王珍案发前后的弘治年间的府志,则观察到过重的赋

税、贫穷和土地稀缺正加剧着好讼之风。[ 《南昌府志》(1588),卷三,页 28a—29a。财产

诉讼纠纷,在江西数不胜数。《吉安府志》曾记录过一件事情。15世纪,有人变卖家族的财产,

以换取有利的判决。故事的结尾很愉快。购买者慷慨地撕毁了契约,将土地还给那位被迫变卖田

产的主人。参见《吉安府志》(1776)卷五十一,页 38 a。]南昌人难以治理的声名,并没有随

着时间而淡化。1565 年地方志的作者,哀叹当地人“好兴嚚讼,逞血气以图小利”。[ 《靖安

县志》(1565),卷一,页 18a。]几十年后,另一位江西的评论者将南昌人概括为“勤生啬施,

薄义喜争,弹射腾口,嚣讼鼓舌”。[ 赵秉忠:《江西舆地图说》,页 2b。]推官接受了王珍

的诉讼,并做了有利于王珍的判决。大概,推官命令张应奇将埋在那里的尸骨迁葬别处。然而,

张应奇决定抗争。他求助于南昌县学的同学刘希孟。刘希孟颇有些能帮得上张应奇的本事,与一

位高级官员有交情。刘希孟曾辅导过按察副使吴琼(1469 年进士)的儿子。他一直努力讨好吴

琼一家,给吴家送礼,于是成了一个介于吴琼及有求于吴琼的人之间的不甚重要的权力经纪人。

这种关系对张应奇来说完全足够,因为按察副使的地位高于知府。金钱从一只手到了另一只手。

刘希孟把话传到吴家某个人的耳朵里,并成功地将王珍状告张应奇的案子颠倒过来。

张应奇不满足于这一胜利。引起争端的尸体大概仍旧在墓地里,张应奇还会受到王珍的反击。

他选择继续进攻,对王珍提起诉讼。由于推官曾经做了不利于他的判决,张应奇选择寻求别的保

护人——提学佥事苏葵(1487 年进士)。苏葵职掌江西省官学的生员入学,以及定期对入学的

生员进行考试。这一职责使张应奇能够合法地与他接触。然而,这种问题是在苏葵的正当权限之

外的。苏葵曾因拒绝代表私人利益行事而享有声誉。这也让人对他涉嫌受贿并且帮助张应奇感到

迷惑不解。很可能,受贿一事不是真的,而是张应奇误导了苏葵,让他在没有意识到有什么问题

的时候就为张应奇采取了行动。与此同时,看到张应奇从南昌的其他官僚机构里得到支持,王珍

则寻求与另一种国家权力层宦官机构的关系。镇守太监董让,是皇帝派来监督地方安全的皇家宦

Page 57: jifengshuxunno.377

三辉链接

57

官。[ 蔡石山(Shih shan Henry Tsai)在《明代宦官》(The Eunuchs in the Ming Dynasty)

中曾谈及“镇守”,页 59—63。]王珍是如何接近董让的,并不清楚。也许,只要你知道行进的

通道,合适的一笔钱可以开启任何一扇方便之门。王珍将他的案子呈递给董让,董让则帮忙将张

应奇和刘希孟投入监狱。在那里,行刑者们会劝说刘希孟和张应奇,让他们不再声称自己拥有那

块土地的所有权。

至此,这场小型故事剧里所有角色的表演并没有什么不寻常之处。纠纷双方,仰望着国家下

级官僚机构,寻找能帮助他们的社会关系,而中层省级官员也乐意插手其中。双方都有金钱的交

易。司法体系不再是用来解决争端,而变成了一张滋生贿赂以及从相互牵制的权力节点寻找影响

的网络。两位诉讼人正是这么做的。他们遵循着自己发现的政治体系的惯例,这也正是明代国家

的运作方式。明代的国家,也许可以定义为一种具有领土权以及为确保王朝财富和安全而设计的

有秩序地流动着信息、资源和人员的传播体系的强制性系统。皇帝处于传播体系的顶端:不同系

列的官方机构,构成信息、资源和人员流通的渠道。经由渠道的逐级上报,则过滤了皇帝通过皇

室、官僚、军队而实施的运作能力。因此,在寻求那些深处于国家行政网络内的官员的影响力时,

张应奇和王珍不过是在权力图景中抓住了一些有效机会而已。他们的目的,显然不是要将他们的

纠纷一路送到皇帝那里去解决,而是要将它沿着影响和信息的逆向流动,送往国家系统的底层。

这是底下过滤国家权力的一个微不足道的例子。有人不希望它发生(例如王珍),有人则希望它

发生(例如张应奇)。

当镇守太监董让将张应奇、刘希孟交付善于罗织

的狱吏时,这一传播过程的转折点终于到来。一件家

庭间的墓地纠纷沿着传播体系一路上传,引起皇帝的

注意并在朝廷实录中留下痕迹。董让只打算威胁这两

位生员退缩,但是行刑者们走得太远了。不幸的两位,

很容易地就揭发说他们曾经贿赂政府官员并让官员

们支持自己。此事一经披露,原本是当时情景下很容

易解决的地方财产纠纷,变成了不得不逐级上报到北

京的官僚犯罪,一开始到了巡按御史那里,然后到了

刑部,最后到了皇帝那里。董让也走得太远了。现在,

皇帝关注起南昌的情况,要求刑部调查此事。底下合

理的受贿这样微不足道的行为(如果贿赂恰好有效地

上诉到那些能解决问题的人,受贿则显得更加合理),

颠覆了这样一种自上而下的国家权力过滤。之所以如

此,部分是因为这位略有特性的弘治皇帝(1488—

1505 年在位)对其中包含的信息感兴趣。事实表明,

弘治皇帝非常关注腐败问题。他统治期间的实录里,

充斥着比其他任何一位明代皇帝都要多的因官员渎

职或无能而被罢免的记载,除了他的六世祖、明朝的

开创者洪武皇帝外——当然,他可能在任何事情上都

不及洪武皇帝。

调查发现,宦官董让在王珍向他求助之前,已经把苏葵当作对手。事实上,他们之间的敌对

给贿赂带来了方便。董让感觉苏葵曾经在另外一件事情上侮辱了自己,因此同意袒护王珍,以便

借机陷害苏葵。苏葵真的同意支持张应奇吗?或者是董让将苏葵、张应奇之间的正当关系捏造成

Page 58: jifengshuxunno.377

三辉链接

58

某种事情,让查办此案的官员觉得苏葵不恰当地卷入到一桩土地纠纷里去,而他董让却清清白

白?这很难说。清楚的是,这件纠纷已经超出了肇事者张应奇、王珍的控制。案子变得与“谁有

权力在哪里埋葬先人”全不相干,而与省城里宦官、官僚的政治冲突息息相关。对于董让对自己

的厌恶,苏葵是敢于回击的。他也并不是官员中唯一这样做的人。董让代表皇室的横征暴敛,激

怒了其他官僚机构中的官员们。在弘治皇帝活着的时候,他们上书给弘治皇帝,后来又上书给继

位的正德皇帝,请求撤回董让,都没有什么效果。[ 《明史》卷二○三《郑岳传》记载,郑岳曾

上疏弹劾董让,反遭弘治皇帝惩罚(页 5351);《明史》卷一八二《刘大夏传》记载,武宗正

德元年刘大夏乞请按治董让,也没有成功(页 4848)。]董让处于强势,并且设法利用别的一件

事情,以腐败为名指控苏葵,并将其投入监狱。南昌县学的生员们被宦官董让的攻击行为激怒了。

数以百计的生员冲击了监狱,将他们的提学官放了出来。苏葵被证明是无辜的,稍后还得以晋升

(每个人都证明苏葵是清白的,显然他们也愿意相信是这样的)。然而,董让却也不受任何追究。

[ 中央图书馆,《明人传记资料索引》,页 944;焦竑,《国朝献征录》,卷九十,页 9a。此

事没有说明时间,估计与墓地案无关,而且可能发生在此后。然而,这种推测一直无法证实。

事情完全失控,皇帝也许早就应该给当事者们严厉的判决。但是,他没有这么做。他的权力

之手,也许一直要用来保护那位被揭发的宦官奴仆。毕竟,董让是为皇家(也就是皇帝本人)的

利益而派往南昌的。或者,他想要避免站在国家的左膀一边来打压右臂,以便保证官僚机构与宦

官机构能互相牵制。弘治皇帝解释说,他不采取严厉的措施,是因为此事对各方都没有造成实质

的伤害。不过,皇帝申斥了董让和苏葵违制受词以及他们收受回报的行为。这样的判决,并没有

给他的官员们多大负担。5然而,负担却重重地落到两位肇事生员的身上。当然,如果落在一个

更易怒的皇帝手里,张应奇、刘希孟可能难逃或杖或罚或者充军的命运。但是他们没有。他们被

削夺了生员的资格与廪膳,并且永远不得再获得功名。当然,在明代中期中国的身份社会里,这

样的惩罚已经足够!

南昌事件的小题大做,凑巧引起了皇帝的注意,也合乎我的意图。我正想通过探讨明代社会

中国家的出现及其影响,来结构本书中的八篇小论文。弘治皇帝戏剧性的介入,可以看作国家对

社会的控制能力的生动例证,证明朝廷可以一路伸手到王国的最底层,插手于两个小民之间的墓

地争夺案。换作在明史研究领域中根深蒂固的帝王崇拜情结还很强烈的时候,[ 柯律格(Craig

Clunas)《东方文物/远东艺术》(“Oriental Antiguities/Far Eastern Art”)对“帝王崇

拜”曾有很有趣的个性化曲解。]明史学者们也许就会用这样的理解来解读这个故事。这种帝王

崇拜情结,是明史学者们从明代官员们记录下的第一手资料里继承下来的。当学者们在处理那些

面对公众的、华丽的文辞,并在这些冠冕堂皇的委婉表述的驱使下,将问题归结到皇帝那里并将

其放大时,帝王崇拜情结便形成了(如洪武皇帝称“圣祖”,以帝王崇拜情结来解读,就可能将

朱元璋理解成“儒学圣人”)。我们这种帝王崇拜情结,同样是欧洲历史编纂传统的产物。这种

传统至少可上溯至黑格尔(Georg Hegel)。黑格尔把中国想象成一个这样的国家:在这里,只

有皇帝具有完全的个性,而其他人都是奴才。[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中称:“我们称之为主观性的东西,都集中于国家的最高领袖”,页 113。]如果那位

不凡的明王朝开创者只是明朝的唯一君主的话,考虑到他那超人的精力以及兴废的随意,那么这

种帝王崇拜倒真是合适。然而,朱元璋不是明王朝唯一的皇帝,所以帝王崇拜情结也就不合适。

Page 59: jifengshuxunno.377

季风征文

59

季风征文十月,季风书园联合 UTC 行家发起了名为“在路上”的征文活动,活动截稿日期为 10 月 15

日,收到征文近百篇,不乏行文流畅者。

我们的甄选形式如下:

初选:将文章分为五组,每组近 20篇,每组选出 5篇,共计 25 篇进入复选;

复选:由季风书园总经理于淼负责筛选,选出 10篇交给最终评审;

终选:由作家小宝、夏商分别以百分制对选出的 10 篇文章进行评分,两者分数相加则得出

最后的结果。

在评审中我们发现文章的水平比较接近,优点差不多,缺点也差不多。优点是文字都比较流

畅,比较扣题。缺点是见识和感受都似曾相识,没有特点。另外对旅行地的描写也没有自己的独

特发现,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太少。

最终经过两位老师认真地打分,获胜者排名如下:

文章名称 姓名 最终得分

侧面 卢 洲 84.5

行 远 念 近 邓劫狱 75

在路上 赵天宇 74

行走的路上 沈洁 72.5

旅行的意义 武斌 72

人文行走之天台山 樊阳 71.5

以上六位读者,按得分高低分获一、二、三等奖,其中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三

名。在上期书讯里,已经登出一名一等奖和两名二等奖的获奖作品,本期书讯里,将继续登出余

下的三篇三等奖的获奖作品。

Page 60: jifengshuxunno.377

季风征文

60

旅行的意义(三等奖获奖作品)

武斌

2001 年 3 月的一天傍晚,手头拿着纽约城市景点套票,我在美国纽约市曼哈頓的街头踟躇,

犹豫着到底去帝国大厦还是世贸中心。这是我 15 天美国之行的最后一晚,第二天一早即将从纽

约回国。思前想后,帝国大厦的顶楼是开放的,可站到阳台上环视纽约的璀璨夜景,而世贸中心

则是从上到下全封闭,只能透过玻璃窗眺望窗外。所以,最后还是决定乘着夜色登上帝国大厦顶

楼,凛凛寒风中饱览了高楼环抱的曼哈顿和远处游船如梭的哈得逊河口。

第二天的回程飞机上,从拉瓜迪亚机场起飞不久,坐在飞机眩窗口看到世贸中心的大楼,我

心里曾暗想,总有一天我还要回来登一下世贸中心的顶楼,看看和在帝国大厦的有什么不同。而

那份没有用掉的世贸中心门票就静静躺在我的行李中,带回了中国。

一晃过了近半年,某日的中午,我正在上海的餐馆里吃午餐,电视中突然插播了一条紧急新

闻,有两架民航客机被恐怖分子劫持,先后撞向了纽约的世贸双塔,顿时震惊了全世界。

我那一刻下意识地心头猛的一颤,伴着世贸中心的轰然倒下,纽约的街景一一浮现在我的脑

Page 61: jifengshuxunno.377

季风征文

61

海中,我知道半年前离开纽约时的心愿再也不会实现了,留下的只有对逝者无尽的唏嘘和曾经的

美好回忆。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关于纽约的故事,但这是我自己关于纽约的亲身经历。电台中经常会提到

纽约这个大都市,也许我们会一听而过,但是去过的人和没有去过的人,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就

像字典中也会有“威尼斯”这个条目,可是对没有亲自去过的人而言,那只是一个地理名词而已,

而对亲眼目睹圣马克广场、坐过“冈多拉”游船的人而言,威尼斯这个城市又是代表了另外一段

美好回忆和难忘经历。

旅行就是这样,使你感受各地的风情,使你接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民,使你在行走中成长,

使你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就像圣奥古司汀说曾说的,这个世界就是一本书,如果你不去旅行,

只能看到书的第一页。

没有什么能像旅行一样,能让我们开拓眼界,亲身体验社会,感受世界的千姿百态,并从中

真正成熟起来。我们也许可以从课堂中听老师讲课,也可以在家中听我们的父母亲言传身教,但

是我们终究有一天会明白,我们真正理解这个世界,并不是来自课本或是口口相传。如果没有亲

身经历并自己感悟,这个世界其实不过是字典里的那一个个条目而已,你可以看到,但是无法真

实感受到。

今天,如果你提到夜生活,在中国,可以是中国的大妈们在空旷的马路边大跳广场舞,也可

以是年轻白领在下班后去酒吧醊酒言欢,而在伊朗的古城伊斯法罕,人们则会去古桥上哼唱波斯

民歌,抑或去诗人墓前吟诵古代波斯诗歌。同样,在中国遍地开花的网吧,其实很多国家也有,

在肯尼亚的首都内罗毕,通常网吧就是快餐店内的一角,多了几台连接电话线的电脑而已;阿富

汗的喀布尔则是更为简化的版本,靠大街的马路墙角挖个洞,塞入显示器和主机,就是一个网吧

了。当然在德国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宽敞干净安静的包房内,大屏幕液晶屏整齐摆放在钢面台桌

上,上网迅捷而感觉舒服惬意。

在中国的很多生活细节,其实在其他地方有不同的定义,我们只是习惯了自己的方式而已。

追溯旅行的历史,在 17 世纪的英国,年轻的贵族子弟一定要周游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大陆

国家,十几岁出门,短则一两年,长则五六年,年轻人通过这样的旅行学到很多东西,开拓了视

野,增长了见识,并树立个人的独立性。这种发源于英国的年轻人的大巡游,就是当代旅行业的

开山鼻祖。后来不单单是英国,当时整个西欧社会中都有类似的习俗,并成为一种文化,深深扎

根于人们的生活之中。18世纪的德国诗人歌德,把 37岁时周游意大利的旅行笔记整理成《意大

利纪行》,从此歌德成为德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诗人之一。据说,正是通过这次旅行,德国古典文

学才得以创立。通过旅行改变人生的大师可谓举不胜举,比如,勒.柯布西耶、安藤重雄、杰克·

凯鲁亚克、泰戈尔,等等。

不难发现,旅行是我们每个人自我成长,自我学习的最好方式之一。正是通过旅行,我们可

以了解一个真实的世界,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而不再通过电影、电视、报纸、杂志的渲染

和修饰,使想象和真实世界混淆起来。正是通过旅行,我们可以了解对很多问题,其实并没有标

准答案。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见解,而寻求答案的过程远远要比答案本身更有意义。就像从北京

去柏林,有人乘飞机,有人坐火车,也有人徒步、骑自行车、搭顺风车,这些方式有区别吗?本

质上并没有,只要你最后到达了目的地。你的选择只是个人的偏好而已,你的选择别人也无法替

Page 62: jifengshuxunno.377

季风征文

62

代。正是通过旅行,我们可以慢慢理解我们自己,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我们的过去和现在。

当有一天,通过旅行,我们真正看到这世界充满了多样性,不同地区的人们对世界有自己的

阐述,通过音乐、建筑、服饰、生活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就会慢慢感受旅行带给我们的

精神内涵。我们在旅行中的点点滴滴,会让我们内心充实起来,会让我们的见识不断增长,更会

让我们的思想展现新的高度。通过旅行得到真正的人生历练和成长,过去是,现在亦是如此,将

来也不会变。

曾经,有人问登山家,为什么要去登山,登山家回答说,“因为山在那里。”

今天,倘若有人要问为何要去旅行,我们可以大声回答,“因为外面的世界在等我!”■

Page 63: jifengshuxunno.377

季风征文

63

人文行走之天台山(三等奖获奖作品)

樊阳

人文行走之天台山国清寺:

虽然是第一次去,但和孩子谈起这个隋代古刹的历史,在古人山水形胜的佳境中不由激动起

来——从智者大师创立中国第一个宗教宗派天台宗,到受还未登基的杨广之邀讲经,敕建寺院,

再到天台宗到日本、韩国的发展,在中国的没落以及后来从日本的回归。这里体现了东方文化代

际相承与国际相续的文明之脉。接着又讲起僧一行长途跋涉三千里,至天台山国清寺向一个隐名

大德研习数术,到后来领导我国古代第一次天文大地测量,也是一次史无前例、世界罕见的全国

天文大地测量工作,直至在人类史上首次推算出子午线纬度一度之长的传奇。再讲徐霞客两次游

天台山,将他一生行走的开端放在此的原因,描摹从昆仑到天台的万里龙脉,探究古人行万里路

的哲学之思。以至中国旅游日日期就是《徐霞客游记》开篇的《天台山游记》的日子。还有隋塔

的选址与赤城山的风水美学、东汉以来的神仙福地与中国人的“乌托邦”山水形胜等等——这是

一处充满东方传奇的宝地,尽管世人鲜闻,但我辈实有彰明传续之责。想到此,便不避晒晒长假

出行照片的举动了。

人文行走之天台山 2:

天台山是以神仙传说而闻名的,可惜现代国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似乎早已转化为对现实的追

逐,所以东晋孙绰在《游天台山赋序》中描写道:“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夫其峻极

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矣。”也就难以找到共鸣者。如果考察一下汉朝

“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二仙女,留住半年,思归甚苦。既归则乡邑飘零,经已十世。”

Page 64: jifengshuxunno.377

季风征文

64

(《神仙记》)的故事,再到谢灵运沿着剡溪到永嘉山水的的寻访发现,以及李白等的浙东探寻

歌咏,直至徐霞客的三次登临,这其中贯穿的是人们持续不断地对神仙世界既向往,又留恋人世

欢愉的矛盾心态。

因为祖籍浙东,浙东山水是自己每年行之必到之所,我常想,浙东为何成为中国山水诗的重

要发源地,为何成为佛道两教共同兴盛之所?——首先当然源自于山水之美,其山势峥嵘峻峭,

奇峰纷呈,怪石错列。奇山秀水,引人入胜之地遍布州郡。而那些神仙传说与名人足迹又给了人

们太多的文化叠加与精神超越的空间。

我一直觉得这个长假如果是对我们这片土地与民族的理解与热爱,那么行走会有她特别的意

义与价值。

人文行走之天姥山沃洲湖: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

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一作“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

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读过高中的人都会背这首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吧。不知你是否问过,唐人歌咏过的名

山大川当今都是旅游胜地,唯独这壮丽的天姥山为何隐默无闻?

还是前两年我才明白,从剡溪一路到天姥山天台山的唐诗之路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

可还是难以解释宋朝之后,她为何如此备受冷遇以至被人们遗忘,但知道更为毁灭性的打击是

1970 年修间修建的水库将古老的沃洲和东晋以来建造的一些大小寺院及三白堂等胜迹全部淹没

水底。只有原来山顶的真君庙残存湖边,从这仅存的遗迹中,还可想见那些古人给予无数美好想

象与依托的胜迹。

沃洲湖作为景区一般人是很少光顾的,来此也不过和很多类似景点一样,乘船在水库中观光

一览。谁知遥远古代,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三座浙东大山在沃洲汇聚,而沃洲是一块山间清

溪流淌的小盆地,于是旁边的天姥山(实际是天台山的一部分)便显示出独到的壮丽与风姿了!

白居易在<沃洲山禅院记>称“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足见这里自古

以来,即为江南绝胜。它还曾经是东晋时期江南佛教活动中心,士族文化中心。以竺道潜、支道

林为首的十八高僧和孙绰、王羲之等十八名士,曾长期游止于此,或结庐讲经,或翰墨游弋,盛

极一时。这里也是道家的活动重地,是全国七十二福地中的第十五福地。而后的历代文人相继往

来,络绎不绝。尤其是到了唐代,这里成了诗歌帝国文人雅士汇聚之所,留下了上百首诗文,从

而形成为名副其实的唐诗之路上的明珠。

东晋名士支道林爱鹤的凌霄之姿,便养了一只鹤,又怜惜鹤的孤清、高洁,不忍让它成为自

己手中的玩意,就把鹤放飞了。其养鹤放鹤之雅事后传为千古佳话,成为唐代诗人津津乐道的对

象。可昔日秀美高俊的放鹤峰已成了酷似马鞍的小岛。养鹤放鹤之追求更在国人心中了无痕迹,

只有旁边天姥山高大雄伟,在夕阳中默默守候这一片梦游之地。■

Page 65: jifengshuxunno.377

季风征文

65

行走的路上(三等奖获奖作品)

南霜

01.

我是趁着窗外晴好的光景决定要出去走一走。

两块的公交车费,绕着江南小城走了半圈。没有人头攒动、摩肩接踵,而这大概就是国庆的

福利。最终逗留在未落成博物馆旁的植物园。不过是寻常巷陌,难得幽静里去看些普通景致。本

也没打算有多少收获,后来才知道真正美好的东西如同静水流深,在最平常的路上,在应时盛开

的花枝上。

我在池塘边折了一支芦花。这种《诗经》里称作蒹葭的植物,已是美极。偏偏在江南遇见,

愈加浮想联翩。我顺手在风中扬起,让它招摇四散。空中飘舞着轻细的白花,无枝可依,像是动

漫里初雪时的场景。仰起头,碧空如洗,万里无云。芦花在蔚蓝的映衬里,美得让人感叹。幼时

学习《蒹葭》,总也觉着蒹葭是清冷的植物。到此时,才知道芦花也可以这么美,一种明亮的美。

那一片格桑花真的是以猝不及防的姿态出现在我的视线里。转角遇见的花,姹紫嫣红的开着。

又恰巧盛开在明澈的晴空下,我竟错觉正徘徊在云南的街角路边。像个小孩似的快步跑了过去,

看见蝴蝶立在轻巧的花枝上,简直高兴坏了。脚步轻俏的靠近花枝,几次惊起蝴蝶,整个人便似

泄气的皮球。又固执着不肯放弃,总算拍到立在格桑花上的蝴蝶。

格桑花有平安吉祥的花语。大概是积攒了几辈子的缘分,所以总是盛放在我今生的路旁。这

样想着,异乡漂泊也多了一份温暖。

Page 66: jifengshuxunno.377

季风征文

66

02.

坐了早班车去看长江。依旧是暖暖的阳光倾洒下来,刚好的温度。也许梅雨季过去不久,江

水应时而涨,浑浊又苍莽。远处货轮响着鸣笛,背后民国时的海关兀自伫立。如同蹒跚衰弱的老

人坚守着岗位,不肯退居二线依旧守着陪伴了自己一生的江水。浓浓的沧桑沿着长江溢了开来。

我看着东流而去的江水,觉得人真的是蜉蝣微末。河声入海遥,那些远去的岁月也早就看不

见去处。我们终成过往,杳无声迹。那么是不是,不该那么自以为是,而是学着谦卑?

宋人有词: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简直美得让人浮想联

翩。真见了长江,又不得不感叹作者那支笔,是怎样将旖旎情思付诸于磅礴江水的?

沿着观景桥一路向前走去,脑子里不断冒出念头。出来走一走正是生出思虑的吧!

03.

偏安这样的静寂,如鱼得水。

每天的快节奏,形形色色又道不相同的人,于是不定期的开始疲累。只有在不断的自我救赎

中,才能重新出发。“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这句被疯传的话,

我始终认同。趁着拥有一颗碧水云青的心,出去走走和看看。不断的浏览,不断的借阅,哪怕生

活贫乏也要内心丰盈。

趋之若鹜,趁着假期出去看人潮汹涌。想想都觉得累。更多的时候,我们只是需要一个自由

的空间来审视自己。因之,去哪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路上。

在人生的路上。在修行的路上。■

Page 67: jifengshuxunno.377

制作者

67

制作者上海季风图书有限公司

上海季风书园读书俱乐部

Email:[email protected]

【季风书讯】网站:http://www.jifengshuyuan.com

季风书园官方微博 http://e.weibo.com/jifengts

季风书园淘宝商城店:http://jifengts.tmall.com

QQ群 1:328386406(季风书园读书俱乐部)

QQ群 2:85186717(季风志愿者之家)

联系电话:021-5382 1942 021-6415 2843

季风微信公众平台:jifengshuyuan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