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宋代的《孫子》學 - cp1897.com.hk · 序二:重文輕武 兵書獨多...

27
序一:宋代的《孫子》學 邱逸博士的新著《兵書上的戰車》終於出版了! 回想香港回歸祖國後的一天,邱逸博士跟我詳細商討後決定以宋 代數量眾多的兵書作攻讀高等學位的研究課題,藉剖析宋代標榜「崇 文抑武」卻又「兵學興盛」的現象,揭示個中的原委。這無疑為當時 香港的宋代軍事史研究注入了新意。 研究宋代數量眾多的兵書,搜羅此等兵書的毅力與閱讀原書原 文、破譯個中奥秘的耐力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礎。邱逸博士年青力壯, 學殖深厚,每能於舊籍中翻出新意。他在宋代眾多兵書中特別垂青 《孫子》學諸作,正充分突顯了個人不落俗套的識見。他的博士論文便 是此等識見的大匯聚。 時光荏苒,香港回歸祖國已十五年。宋代的《孫子》學研究亦與 時俱進。邱逸博士在這時將已完成了七、八年的博士論文付梓,並取 名《兵書上的戰車》,的確令我感到無限喜悅。如果此書名旨在突顯 宋代《孫子》學諸作大都只具紙上談兵的作用時,我更希望邱博士能 再接再厲,寫出一部《戰車上的兵書》,探討宋代《孫子》學諸作被 應用的情況。 許振興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 2012 年 9 月 18 日 i

Transcript of 序一:宋代的《孫子》學 - cp1897.com.hk · 序二:重文輕武 兵書獨多...

序一:宋代的《孫子》學

邱逸博士的新著《兵書上的戰車》終於出版了!

回想香港回歸祖國後的一天,邱逸博士跟我詳細商討後決定以宋

代數量眾多的兵書作攻讀高等學位的研究課題,藉剖析宋代標榜「崇

文抑武」卻又「兵學興盛」的現象,揭示個中的原委。這無疑為當時

香港的宋代軍事史研究注入了新意。

研究宋代數量眾多的兵書,搜羅此等兵書的毅力與閱讀原書原

文、破譯個中奥秘的耐力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礎。邱逸博士年青力壯,

學殖深厚,每能於舊籍中翻出新意。他在宋代眾多兵書中特別垂青

《孫子》學諸作,正充分突顯了個人不落俗套的識見。他的博士論文便

是此等識見的大匯聚。

時光荏苒,香港回歸祖國已十五年。宋代的《孫子》學研究亦與

時俱進。邱逸博士在這時將已完成了七、八年的博士論文付梓,並取

名《兵書上的戰車》,的確令我感到無限喜悅。如果此書名旨在突顯

宋代《孫子》學諸作大都只具紙上談兵的作用時,我更希望邱博士能

再接再厲,寫出一部《戰車上的兵書》,探討宋代《孫子》學諸作被

應用的情況。

許振興香港大學中文學院

2012 年 9 月 18 日 i

序二:重文輕武 兵書獨多

邱逸的博士研究將要出版,他請我為成書寫序,我欣然答應,也

暗暗叫苦。邱逸的論文是研究宋代《孫子兵法》著作,旁及目錄、軍

事、政治、科舉及文化史等方方面面,茲事體大,又互為因果,而我

的研究興趣不在這方面,研究自是困難,寫序也非易事。

在邱逸的論文將要遞交時,我有機會拜讀了一次,並提出一些結

構的改動。這一次,也是在它成書之時,我重讀了它。

事實上,邱逸的研究有三個重點:

一是釐清了宋代兵書數量和名目。兩宋兵書數量極多,題材豐

富,包括了注解類、權謀類、兵錄類、兵鑒類、兵制類、兵器類等 12

種類,內容不僅遍及古代兵書的各個領域,還有所創建。宋人或匯輯

前人兵學研究成果,或整理校勘古兵書典籍,或分門別類摘錄歷代兵

論和戰例,兵書如《武經總要》、《武經七書》、《十一家注孫子》等書,

系統地保存了古代兵學的珍貴資料。但宋代兵書究竟有多少部?存廢

情況如何呢?

整理出這樣一個名單是一個複雜和繁瑣的工程。為此,邱逸遍查

了所有目錄書,如《崇文總目》、《郡齋讀書志》、《通志略》、《遂初

堂書目》、《直齋書錄解題》、《文獻通考》、《宋史.藝文志》、《四庫

全書總目》,並參考《中國兵書知見錄》及《中國兵書總目》等目錄書。

載錄之宋人兵書書目,去蕪存菁,得兵書一百零六部,著者八十四

人,另有兩部不知著者。畢一人之力,而有此功,可見邱逸讀書甚ii

勤,用力甚多,並能靜下心來,本着實事求是的精神,經過精確的考

證,在存書存目和作家生平與文獻方面,糾正了不少原先流行多年的

錯誤,還原歷史面貌,對於宋代兵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二是邱逸在研究中提出一個為人所忽視的問題:宋廷既有明顯的

「崇文抑武」傾向,何以有宋一代,兵書著述的數目卻較前朝有大幅度

的增加?

對「崇文抑武」和兵書發展的矛盾關係,邱逸研究後認為:「抑武」

和「崇文」兩項都影響着宋代兵書的撰述。前者規範了宋人撰述兵書

的領域,使兵書在宋廷許可的範圍內撰述;後者則通過武舉文試等方

法,引導兵書的發展,特別是宋人《孫子兵法》研究的方向。

事實上,宋廷「崇文」的一面,卻對兵學有始料未及的影響。宋

自太宗朝始,文人漸成兵書著述的主流,文人論兵現象在仁宗時到達

了一個高潮。這除了因為其時外患深重,士大夫熱心國是外,文人本

身長於文字而短於領兵的特點,也是因素之一,因此,武風熾烈的五

代,其兵書數目反遠不如「崇文」的宋代。再者,《孫子兵法》有抽象

的哲理、流暢的文字,又有不同注本供參閱,這都使文人易於掌握。

結果,「崇文」而有文人論兵,文人論兵而「孫子學」興盛,道理便在

這裏。

另外,我認為邱逸着眼武舉制度和官定兵書對《孫子兵法》詮

釋的發展,是發前人之所未見的,也是這方面研究的奇兵。宋武舉的

「墨義試」主要環繞《孫子兵法》內容、注文作題,有助《孫子兵法》

合注體的形成和豐富;「策問」以《孫子兵法》用兵原則為試題,催生

了以《孫子兵法》理論來討論史事的兵書,兩宋的「以史論兵」的兵iii

書與武學講義書的出現,實有着武舉的影子。

但弔詭的是,對《孫子兵法》詮釋影響極大的武舉,其根源還是

趙宋的「崇文抑武」心態。就以武舉試生心態為例,鑒於武人地位低

微,武舉試生多視武舉為終南快捷方式,目標仍是置身文官之列。武

舉生及第後其檔案多放於吏部而非兵部,多以鎖廳試換文,1形成了兩

宋特有的「武舉及第——鎖廳換文」的致仕之法,其根源都是在「崇

文抑武」下文臣武將之間的待遇、地位相差太遠所致。

基於宋朝武舉重《孫子兵法》、重文、重兵書、重理論、重背誦

的傾向,宋人便對《孫子兵法》的研讀投以極大的興趣,《孫子兵法》

單注、《孫子兵法》集注、兵鑒類兵書更是層出不窮。

三就是提出宋人對《孫子兵法》發展的貢獻,主要的包括:

首先,宋代是兵學合流的時期。這合流有兩條脈絡:一方面是

《孫子兵法》體系內的合流,另一方面則是古兵書合流。前者指的是

《孫子兵法》是合注體的合輯,北宋由「五家注」到末年的《十家孫子

會注》,再發展至南宋的《十一家注孫子》,注家是愈收愈多,而內容

則愈見豐富。後者則是從北宋初年《兵法七書》、宋太宗時的《太平

御覽.兵部》至神宗時校定《武經七書》。另外,根據邱逸考證,《十一

家注孫子》和《武經七書》是「注」和「經」的關係。

其次,是宋人發展了唐人的「以史注兵」,而有「以史論兵」。北

宋《何博士備論》成書是宋人在《孫子兵法》的詮釋上里程碑,開創

了新的體例——「以史論兵」,此補充了「以史注兵」的不足,通過對

人物事蹟的評論,帶出兵法原則的討論,史事在兵書的詮釋作用上不

再是條條的「死資料」,而能發揮更大的作用。「以史論兵」集中一人iv

或一事論兵,其條理清晰,重點突出,且靈活多變,這俱非「以史注

兵」可比。史書和兵書更能互通,史例不再只是兵書的注釋,而兵法

也可反過來解釋歷史上的治亂興衰。

其三,《孫子兵法》作為武舉試書、武學教授書,又進一步使冀以

武試進仕的考生對《孫子兵法》投入更多的關注,大大有助於對《孫

子兵法》的研究,更為集注本《十家孫子會注》的面世提供氛圍。形

成了以《武經七書》及《十一家注孫子》兩大存世版本,此兩本迄今

仍是研究《孫子兵法》學者的經典。

以上這些都是本書研究所得,第一點可見考據之功,餘下的便是

他的通識,他的見識了。把考證與兵家思想、作品分析、時代背景等

方面的研究結合起來,形式一個體系,這都是此書的貢獻。

在此,我再補兩筆,一是考古學對文本的衝擊。銀雀山漢墓的出

土,爭論多年的《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是否一人,是否一書,

有了定論。由於是研究宋代兵書,邱逸的研究重點在文本,但中國近

三十年的歷史研究重心卻在考古。考古學家蘇秉琦老先生在九七年接

受我的訪問時,他提出了從考古而來的中國國家起源公式——古國、

方國、帝國。而兩宋及其對手遼、夏、金、元,都是這公式的多次重

複。2帝國型態的宋朝如何面對由方國到帝國轉型的遼、夏、金、元,

型態的不同又如何影響彼此的軍事外交政策,這都是可堪細考之處。

誠如蘇秉琦先生引弟子所言:「歷史已逝,考古學使她復活。」我相信

邱逸的文本研究是第一步,他提出了許多大膽的見解,如能結合近年

考古的資料,這些見解將會有更堅實的支持和更有力的發揮。

其次,是資訊科技對研究法的影響。邱逸的研究是在網絡方興v

vi

未艾的年代完成的,他開始應用網上資料庫查找資料,這對資料的排

列、尋找和校對,幫助甚大。不過,資料運用是考據的一種,乾嘉學

派的考據傳統固然代表古代學術的高峰,但僅這種傳統仍不足以代表

中國的學術理論水平。具體史事的考證,眾多材料的掌握,是研究基

礎,在網絡年代,這基礎建立得更廣更快,但最終要有涵蓋面廣得多

的理論體系,這需要長期浸淫,培養史識,是資訊科技不能造就的。

我希望邱逸日後能在具體的文獻研究中,由個案的精深進入文史博通

的境界。

古兆申

注釋

1 「凡命士應舉,謂之鎖廳試。」見《宋史》,卷一五五,〈志〉

一百八,〈選舉〉一,〈科目〉上,頁 3605。

2 邵望平:〈百萬年連線不斷的中華文化——蘇秉琦談考古學的中國

夢〉,載《明報月刊》,1997 年 7 期,頁 82。

目  錄

序一:宋代的《孫子》學(許振興) i

序二:重文輕武 兵書獨多(古兆申) ii

第一章  緒  論 一

第二章  宋代兵書的整理與「崇文抑武」政策 一一

一、兵書的定義/ 一二

二、兵書的分類/ 一五

三、宋元兩代書目對兩宋兵書的整理/ 一七

四、宋代兵書的整理/ 三八

五、宋代兵書的分期/ 四二

六、對「崇文抑武」政策的討論/ 四四

第三章  兩宋的兵書政策與兵學發展 六一

一、宋初三朝的「崇文抑武」政策與兵書的撰述/ 六二

二、宋仁宗朝時局的艱困與文人論兵/ 七六

三、宋神宗朝對兵書「寓倡於禁」的政策/ 九三

四、北宋中期以後的兵學發展/ 一〇二

五、南宋朝廷對兵書的態度/ 一二三

六、南宋官修的兵書/ 一二四

七、南宋的武學武舉和兵書/ 一二九

八、北宋晚期到南宋時期的兵學發展/ 一三七

vii

第四章 《孫子兵法》的承唐啟後時期 一九三

一、唐代《孫子兵法》注家和《通典》/ 一九五

二、宋初研究《孫子兵法》兵書的內容/ 二〇二

三、宋初詮釋《孫子兵法》諸兵書的特點/ 二四二

第五章 《孫子兵法》的詮釋興盛時期 二五七

一、綜合類兵書《武經總要》——官方的《孫子兵法》觀/ 二五八

二、合刻類兵書——《武經七書》與北宋《孫子兵法》四家注/ 二八一

三、兵鑒類兵書——以史注《孫子》到以史論《孫子》的發展/ 二九七

第六章 《孫子兵法》合注發展期 三二五

一、《孫子兵法》集注體的發展和定型/ 三二七

二、兵書合刻和武學的關係——《施氏七書講義》/ 三三九

三、兵鑒類兵書的發展/ 三四六

第七章  結  論 三五七

一、兩宋兵書的發展脈絡/ 三五八

二、宋代《孫子兵法》詮釋的發展概略/ 三六七

三、「崇文抑武」和《孫子兵法》/ 三七七

四、宋代詮釋《孫子兵法》兵書的貢獻/ 三七九

參考資料及書目 三八四

後記:兵以「奇」勝 四一六

第一章

緒  論

兵書上的戰車

本書的撰寫緣起於對趙宋(960-1279年)統治者「崇文抑武」心

態的探究,進而發展為對宋代兵書的梳理,最後結成〈宋代的《孫子

兵法》研究〉。

本研究的初始階段着力於對宋朝一特有現象的觀察:宋朝建立

後,宋廷有着明顯的「崇文抑武」的傾向,並有相應的政策支持,其

武風不振反映在戰場上是屢戰屢敗,反映在社會風氣上則是武人地位

低微,但有宋一代,宋人著述兵書的數目卻較前朝有大幅度的增加,

兵書撰述、注解及編輯風氣異常興盛,我們如何解釋「崇文抑武」和

「兵學興盛」兩個看似矛盾的現象共存呢?

自宋太祖(趙匡胤,927-976年,960-976年在位)黃袍加身獲得

政權後,為了防止武人再以政變手法奪權,宋廷除了採取一系列被後

世稱為「強幹弱枝」的政策,以鞏固中央政權外,還藉「崇文抑武」

政策,圖改變晚唐(618-907年)五代(902-979年)以來社會上重武

輕文的風氣,遏止武將對皇位覬覦之心,使軍事力量更易於掌控,於

是,兵書作為「武」的一個主要部份,自然受到宋廷的抑制,在真宗

(趙恒,968-1022年,998-1022年在位)時期,朝廷曾將兵書列為禁書

的一種,因此在北宋(960-1127年)初期,「人不習兵」,1而「士大

夫恥言兵」。2然而,到仁宗(趙禎,1010-1063年,1022-1063年在位)

時,宋士大夫著述兵書的情況卻有翻天覆地的轉變,不僅「士大夫人

人言兵」,3仁宗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親撰兵書的皇帝,其《攻守圖

術》三卷、4《神武祕略》十卷、《行軍環珠》及《四路獸守約束》一

卷 5等四部兵書雖已佚失,但作為推行「崇文抑武」政策核心的宋朝

天子,不但親撰兵書,而且在位期間,還下令編修大型軍事類書——

《武經總要》作為將帥的教授書,這更是前朝所無之舉。此外,始立

於仁宗天聖七年(1029年)的武舉常選制度,在英宗(趙曙,1032-

第一章   緒  論

1067,1063-1067年在位)朝終成定制,武舉考試形式仿照文試的明經

科,英宗更開創先河,在武試題中引入古兵書的內容,以古兵書作為

考試的範疇,其時宋廷對兵書的重視已非宋初時可比。神宗皇帝(趙

頊,1048-1085,1067-1085年在位)對兵學的態度更為進取,把古代

七部兵書置於「經」的位置,稱作《武經七書》,並設立武學作為研

習兵書的場所。這種對兵書的重視態度,都是宋代以前所無的。為後

世詬病「抑武」的宋朝皇帝竟如此重視兵書,其間的種種,實在是頗

為值得深入研究的。

我們說宋朝「兵學興盛」,有三個具體標誌:

一)宋代兵書的數量遠遠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朝代。《漢書.藝文

志》所著錄的兵書有五十三部七百九十卷,圖四十三卷;《隋書.經籍

志》著錄的兵書有一百三十三部五百一十二卷;而《宋史.藝文志》

著錄的兵書竟多達三百四十七部一千九百五十六卷之多,6不過,《宋

史.藝文志》所記錄的是元(1207-1367年)初存世存目的兵書,把

宋以前的兵書一併計算在內,7因此,宋代兵書數目大增自是必然。但

是,根據近人許保林的整理,宋人著述兵書的實際數字遠較《宋史.

藝文志》所載為多,達五百五十九部。為了清楚說明此一情況,我們

據《中國兵書知見錄》8整理了以下三表作說明:

圖 1.1歷代兵書總目表

兵書上的戰車

時代 存世兵書 存目兵書

部數 卷數 不知卷部數 部數 卷數 不知卷部數

先秦 88 166 25 78 468 11

秦漢 15 23 3 69 574 14

三國至南北朝

88 382 18 87 251 17

隋唐五代 50 192 8 166 776 10

宋朝 221 2193 42 338 1682 31

元朝 5 8 1 13 58 5

明朝 777 9768 130 246 948 108

清朝 908 5798 356 74 176 32

合計 2152 18530 585 1071 4933 228

表 1.1 歷代存書存目表

時代 存目兵書(部數) 兵書總數(部數) 兵書佚失比率

先秦 78 166 47%

秦漢 69 84 82%

三國至南北朝 87 175 50%

隋唐五代 166 216 77%

宋朝 338 559 60%

元朝 13 16 81%

明朝 246 1023 24%

清朝 74 982 8%

合計 1071 3221 33%

表 1.2 兵書總數及佚失比率

據圖 1.1所示,宋代兵書總目較唐代增長了 158%,較秦(前 246-

前 207年)漢(前 206-220年)以來一千一百多年的兵書總和還多! 9

第一章   緒  論

這驚人的數目再對比宋朝「崇文抑武」的政策及積弱不振的武功,其

間的矛盾更為突出。此外,依表 1.1及 1.2所示,宋朝兵書存目在部數

上為歷朝之最,其佚失的兵書數目甚至較存世的為多。

二)宋朝兵書著者身份的多樣性。上至天子,下及在野文人,他

們有研究古代兵書的學者,有著名文人,更有朝中樞臣和邊疆大吏。

天子以外,宋朝兵書著者更包括了不同階層的官員,就以北宋兵學著

述最興盛的的仁宗到神宗朝為例,撰寫兵書而官至宰輔者包括了曾公

亮(999-1078年)、丁度(990-1053年)、韓縝(1019-1097年)、薛

向(1016-1081年)、王存(1023-1101年)、王韶(1030-1081年)、

張商英(1043-1122年)及呂惠卿(1032-1111年)等八人,其他職銜

的官員更是不勝枚舉。宋代兵書著者職級之高,涉及官員之多,是前

代所沒有出現的。

三)宋代兵書的種類繁多。兩宋兵書包括了注解類、權謀類、

形勢類、陰陽類、軍律類、兵錄類、邊策類、兵鑒類、兵制類、兵器

類、合刻類及綜合類等十二種,內容不僅遍及古代兵書的各個領域,

還有所創建。宋朝兵書在體例和內容上都有長足的發展,宋人或匯輯

前人兵學研究成果,或整理校勘古兵書典籍,或分門別類摘錄歷代兵

論和戰例,兵書如《武經總要》、《武經七書》、《十一家注孫子》等書,

系統地保存了古代兵學的珍貴資料,他們還十分注意從新的角度,在

新的領域裏探討兵學原理,如專門論述謀略戰法的《百戰奇法》;專門

論述兵制的如《歷代兵制》、《補漢兵制》、《西漢兵制》;專門論述軍

事歷史人物和事件的《何博士備論》、《百將傳》、《宋朝南渡十將傳》;

專門記述城防制度的《守城錄》等,皆言前人之所未言,推陳出新,

完善了中國的兵學體系。

宋代「兵學興盛」的現象讓我們提出可供思考的問題,諸如究竟

兵書上的戰車

宋廷對兵書持何種態度?宋廷的所謂「抑武」其真實性又有多少呢?

宋廷的「抑武」政策對「兵學興盛」是助長還是抑遏?兩者有何關係

呢?兵書題材與內容是怎樣的呢?兵書的著者是何種身份?他們撰述

的目的為何呢?宋人兵書對其時的政局和軍務有何影響呢?

這些問題都是本書在初始階段的關切點。

在梳理宋代兵書時,我們發現宋人研究《孫子兵法》乃是宋朝兵

學重之所重。作為《武經七書》之首,《孫子兵法》在宋兵書發展中處

於最重要的位置,不僅研讀者眾、注本最多、官方最為重視,並且和

宋代的武舉取士關係最為密切。宋代兵書存世的雖然不多,但存書卻

多與《孫子兵法》有關,並且在版本校勘、注解講義、集注匯解、分

類輯編等方面,均對《孫子兵法》研究有突出的貢獻。事實上,《孫子

兵法》的兩大體系——《武經七書.孫子》版及《十一家注孫子》版

都是在兩宋期間完成的。

宋人為何要投入這麼多的力量於《孫子兵法》研究中呢?宋代「兵

學興盛」,而《孫子兵法》是宋兵學研究中最突出的部分,因此,如

果我們不探討宋代的《孫子兵法》研究,便不能了解宋代兵書的發展,

更不能解決「崇文抑武」和「兵學興盛」的關係。於是,一條清晰的

脈絡由此而生:「崇文抑武」——「兵學興盛」——「《孫子兵法》詮釋

風氣」。如果「崇文抑武」對兵書的發展能產生影響的話,那麼作為

古兵學之首的《孫子兵法》自然首當其衝;反過來,我們也希望從宋

人《孫子兵法》研讀風氣看「崇文抑武」的執行情況,此外,宋人研

讀《孫子兵法》對宋軍在戰場上有多少幫助,《孫子兵法》與「崇文抑

武」又有何種關係?

因此,本書以「宋代的《孫子兵法》研究」為研究重點,是對宋

人《孫子兵法》研究的研究,通過論述《孫子兵法》在兩宋的發展,

第一章   緒  論

探討宋人如何研究及應用《孫子兵法》。由於《孫子兵法》是古兵書

之一,其用兵原則散落在宋人各種類型的兵學著作中,所以我們必要

對宋代兵書作一梳理,以宏觀地了解宋代「兵學興盛」現象背後的種

種因由脈絡,對兵書的著者、內容、特徵及影響等領域作一深入的探

究,並從兵書的發展情況探勘宋廷通過何種政策影響兵書著述,而政

策對研究兵學——尤其是《孫子兵法》又起到哪些作用等。此外,在

宋廷「崇文抑武」的影響下,宋代的《孫子兵法》研究有哪些特點,

這都是本研究所關注和討論的。10

〈宋代的《孫子兵法》研究〉是歷代《孫子兵法》研究的一個片段,

也是研究以《孫子兵法》為代表的古兵學在歷史長河中沉浮興衰的一

段歷史。

本書內容將分為六章,除第一章〈緒論〉外,其餘各章脈絡如下:

第二章為整理宋朝兵書,我們將會討論兵書的定義、分類及其歷

史,着重探討從西漢(前 206-8年)經北宋、南宋(1127-1279年)到

元的兵書分類發展史。其次,此章將討論宋代「崇文抑武」,為「崇

文抑武」作一定義。此外,為了掌握宋代兵書的發展脈絡,本書根據

宋以來諸部目錄書的記載,通過比較、校勘,旨在理順出宋兵學發展

的源流,並且提出對宋代兵書分期的建議。

第三章論述兩宋朝廷對兵書的政策,及該政策與兵學發展的關

係。五代的武風熾烈,篡奪不斷,致使趙宋立國以後採用「崇文抑武」

政策,在此影響下,宋代的兵書如何發展,是我們最關心的問題。此

兩章將分別比較各階段宋廷對兵書的矛盾態度,這種態度如何影響宋

武舉制度及兵學的發展。此外,兩宋兵書著者和類別的分析也是此兩

章主要探討的方向。

第四、五及六章則是從三個階段,分別探討不同時期對《孫子兵

兵書上的戰車

法》兵書的內容、體例及創建的詮釋。在第四章,我們將從官修類書

入手,分析宋人如何因襲唐人的「以史注兵」,表現為宋初《孫子兵法》

研究的特點。而於第五章裏,我們將把「以史論兵」、兵學合流及「宋

人四家注」作為論述重點,討論宋人詮釋《孫子兵法》方面有何突破,

詳述此兵學興盛時期的《孫子兵法》研究。在第六章,我們探討宋人

對各朝《孫子兵法》注書的合輯的經過,南宋《孫子兵法》發展由注

本創作走向注本合輯,《十一家注孫子》本對後世《孫子兵法》研究的

影響。

第七章則為本書之結論。

本書冀能於加強《孫子兵法》基礎研究方面,稍作貢獻,也希望

能為「孫子兵法研究史」作內容上的補充,為宋代詮釋《孫子兵法》

的多部兵書,尋找相互間的關係因果。

注釋

1 語出《郡齋讀書志》「王 注孫子三卷」條。見晁公武撰:《郡齋讀書

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卷一四,〈兵家類〉,頁

634。

2 見劉敝:〈送梅聖俞序〉,載永瑢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

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第一零九五冊,〈集部〉三,〈別集

類〉二,《公是集》,卷三五,頁四,總頁 701。

3 《郡齋讀書志》,卷一四,〈兵家類〉,頁 634。

4 脫脫等編:《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87 年),卷二百七,〈志〉

第一百六十,〈藝文〉六,〈子類.兵書類〉,頁 5283。

5 《宋史》,卷二百七,〈志〉第一百六十,〈藝文〉六,〈子類.兵書

第一章   緒  論

類〉,頁 5287。

6 脫脫等編:《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87 年),卷二百七,〈志〉

第一百六十,〈藝文〉六,〈子類.兵書類〉,頁 5277-5288。

7 如《風后握機》一卷、《六韜》六卷、《司馬兵法》三卷、孫武《孫子》

三卷等,《宋史》,卷二百七,〈志〉第一百六十,〈藝文〉六,〈子類.

兵書類〉,頁 5277。

8 許保林:《中國兵書知見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8 年)

9 秦漢到五代,兵書總數為四百七十五部。

10 據近人魏鴻研究,宋「崇文抑武」治國方略對以《孫子兵法》為代表

的兵學影響包括:一)在邊防大計的制定方面影響有限。二)兵書的

流傳與研習一度受到貶抑,限制了孫子兵學的發展。三)對孫子兵學

研究產生了嚴重的消極影響。四)使儒學對兵學的批判與改造更加深

刻。五)形式特點產生了重要影響。詳見魏鴻:〈宋代「崇文抑武」治

國方略與孫子兵學研究〉,《濱州學院學報》,2009 年 2 期,頁 6-12。

第二章

 宋代兵書的整理與

「崇文抑武」政策

兵書上的戰車

一二

一、兵書的定義

本書既旨在研究宋代的《孫子兵法》和兵書,那麼我們應先對有

關課題的名詞作探討與定義,以便為研究定下範疇。

在為「兵書」下定義之前,我們要弄清和兵書關係密切的四個名

詞,即「兵法」、「兵家」、「兵學」和「孫子學」。

據《辭源》所言,「兵法」即「用兵的方法」;1《辭海》中,關於

「兵法」的解釋有三:一說「古代指用兵作戰的戰略戰術」 ;2一說「用

兵的方法,即戰術」;一說「講兵法的書籍。」3即把「兵法」等同於

兵書。《漢語大辭典》也本着此說,指「兵法」是「用兵作戰的策略和

方法」,也可指為「兵書」。4在本書中,「兵法」與「兵書」是同義的。

對於「兵家」的解釋,《辭源》作了一個簡略的解釋,稱他們是「研

究軍事的學者」。5《大辭典》則指「兵家」為「古代九流之一」,又是「研

究用兵之道的人」。6《漢語大辭典》說他們為「古代對軍事家或用兵

的通稱」;7而《辭海》則有詳盡的解釋,稱其為「中國古代對軍事家

的通稱」。又「兵家」乃「先秦漢初研究軍事的學術派別,《漢書.藝

文志》承劉歆(? -23年)《兵書略》著錄,分兵權謀、兵形勢、兵陰

陽、兵技巧家。兵家代表人物有孫武、吳起、孫臏、尉繚、韓信(? -

前 196年)等。兵家重要著作有《孫子兵法》、《吳子》、《孫臏兵法》

等」。8本書所稱的「兵家」從《大辭典》的說法,主要是指「研究用

兵之道的人」。

至於「兵學」一詞,俱不見於各辭書,本書所言「兵學」即主要

指「兵書的研究」,既有撰述、注釋兵書,也包括了對兵書的合注、

合刻及出版等。另外,所謂「詮釋《孫子兵法》的兵書」即包括了所

有本著《孫子兵法》的著述,「詮釋」包含了論、注、引及輯的意思。

第二章    宋代兵書的整理與「崇文抑武」政策

一三

另,據《孫子學文獻提要》一書所定義,「孫子學」是一門研究《孫

子兵法》文獻、思想及其應用的學說,主要特點包括關於孫子其人其

書的文獻性研究,《孫子兵法》軍事理論研究和《孫子兵法》非軍事應

用研究三個組成部分。9本書所指的宋「孫子學」,包括了《孫子學文

獻提要》一書所列前兩點的,即宋人對孫子其人其書的文獻性研究與

《孫子兵法》軍事理論研究。而對《孫子兵法》非軍事應用研究則不屬

本書的討論範圍。

那麼究竟何謂「兵書」呢?有說「兵書」乃「論述兵法的書籍」;10

或「言兵法之書也」;11或稱「兵書」乃「中國古代軍事著作的統稱。

如《孫子》、《吳子》、《司馬法》、《六韜》等都是兵書。」12《漢語大

辭典》指「兵書」有四種意思:一是「古代軍事著作的統稱」;二是

「戰報」;三是「兵部尚書的簡稱」;四是「幕友,官署中管兵事的佐助

人員。」13這些都是「兵書」較模糊的定義。據上世紀三十年代陸達

節的《歷代兵書目錄》一書,「兵書」定義包括了兵法、陣法、兵占、

兵器、兵技、軍制及名將事略等。14隨着時間的推移,「兵書」的定義

愈來愈廣,1983年出版的《中國古代兵書雜談》把「兵書」的含義定

在十四個方面,即戰爭理論、將帥修養、作戰原則、軍事訓練、軍事

法則、用間、後方補給、軍事地理、兵器、戰事總結、名將事略、歷

代兵制、馬政軍醫、軍事占卜等,15這既為「兵書」定義,又為「兵

書」分類,並且大大擴展了「兵書」的領域。稍晚的《中國兵書知見

錄》則指「兵書」是「清王朝(1616-1911年)滅亡以前中國人著的

有關軍事方面的古籍」。16九十年代出版的《中國兵書總目》除了上

承《中國古代兵書雜談》的定義外,還包括另外四大領域:戰史、邊

防和江海防、軍事工業及近代翻譯西方軍事著作等。17而較近期的「兵

書」定義,則為:「兵書則是以文字或圖畫記錄下來的中國古代軍事知

兵書上的戰車

一四

識。」18這定義覆涵甚廣,它包括了時代性,即 1911年辛亥革命前的

軍事古籍;也包含了地域性,專指中國古代人撰寫及以漢字寫的軍事

知識。可是,何謂軍事知識呢?北宋仁宗時的《武經總要》固然有軍

事知識,南宋陳規(1072-1141年)的《守城機要》當然亦有軍事知識,

但一些以戰爭史為主題的兵書,如北宋末年方勺(1066-?年)的《青

溪寇軌》及南宋楊汝翼的《順昌戰勝錄》,記錄了民亂和戰爭的經過,

當中是否附有軍事知識呢?因此,許氏「軍事知識」一詞反而收緊了

對兵書的定義。

本書對「兵書」的定義,大抵結合許保林前後二書的定義,即「兵

書是清王朝滅亡以前,中國人以文字或圖畫記錄下來的有關軍事方面

的古籍」。「宋代兵書」自是「宋人人以文字或圖畫記錄下來的有關軍

事方面的古籍」。

不過,本書既是通過兩宋「兵書」以研究宋代《孫子兵法》,如

果把有宋一代的「中國人以文字或圖畫記錄下來的有關軍事方面的古

籍」皆作整理,其定義太廣,結果必然會使主題模糊,甚至顛末倒

置、尾大不掉,故本書把上述「兵書」定義加以規範,為此設下了四

項前題,包括:

1) 除大型類書外,「兵書」的大部分內容必須和軍事相關,只有一

章或一節言及軍事的書籍皆不在取錄之列,例如葉適(1150-1223

年)收在其《習學記言》的〈孫子〉一文便不在研究之列;19又,

如高似孫《子略》的〈題孫子〉一文,20或收在《蘇東坡全集》

中的〈孫武論〉也作如是觀。21同理,蘇洵(1009-1066年)的〈孫

武〉雖為其《權書》的一篇,但《權書》其餘各章也和軍事息息

相關,22故本書定《權書》為「兵書」。至於大型類書如《太平御

覽》,因其體例繁大,沒有哪一主題能脫穎而出,如全不取錄,

第二章    宋代兵書的整理與「崇文抑武」政策

一五

大量珍貴的兵書資料必遭湮沒,所以大型類書不在此一限制之內。

2) 與軍事無關的「兵陰陽」類兵書不在本文取錄之列。在班固(32-

92年)的《漢書.藝文志》中,「兵權謀」是包括了「兵陰陽」的:

「權謀者,以正守國,以奇用兵,先計而後戰,兼形勢,包陰陽,

用技巧者也。」 23但自西漢以後,「兵權謀」和「兵陰陽」漸不相

關,「兵陰陽」也和多《孫子兵法》關係不大,故本文的「兵書」

不取宋代與軍事無關的「兵陰陽」類兵書,諸如《太乙秘書》、《奇

門遁甲元機》及《黃帝陰符經》等「兵陰陽」兵書。 24

3) 成書時間不詳的宋代兵書,即使有著者名錄的也不收錄。由於本

書旨在宋《孫子兵法》研究、宋代兵書與「崇文抑武」的相互關

係,故考證兵書成書時間的早晚及著者的身份至關重要。如果

兵書只有著者名,但無法考查出其著述時間在宋代何時,本書

也不收錄其書,例如度濟《兵錄》八十卷、25楊伋《兵法圖議》

一卷、26吳章《司馬穰苴兵法注》三卷、27曾三英《南北籌邊》

十八卷及李大《江東經略》十卷等書 28,《宋志.藝文志》俱列為

宋人,但其人《宋史》無傳,其他史籍亦沒有關於其人其書之記

載,故本書不作收錄。甚至書名和《孫子兵法》相關的,但其書

已佚,著者生平又不可考的,如宋奇撰《孫子解併武經簡要》二

卷,本書也不收錄。反過來,缺著者名但能推斷成書於兩宋時期

的兵書,則本書將列之為宋代兵書,例如成書於紹興年間(1131-

1162年)的《淮西從軍記》便是例子。29

二、兵書的分類

宋代兵書種類繁多,又恰好處於冷熱兵器並用的年代,30故宋代

兵書上的戰車

一六

是兵學發展的重要時期,如果我們只沿用鄭樵等人的兵學分類法,則

有不足,一方面是鄭樵兵書分類法定義過於籠統含糊,好像「兵書」

一項定義明顯過寬,「軍律」、「營陣」則過窄,致使各類兵書數目出

入頗大;另一方面,此分類法又不能顯出宋人在兵書著作種類上的創

新突破,例如官修的大型軍事類書《武經總要》,《通志》歸類為「兵

書」,和《孫子兵法》竟同屬一類。

有鑑於此,我們對近人兵書分類的方法作一綜合,共得二十六

類,依次為:1)權謀類。2)形勢類。3)陰陽類。4)技巧類。5)軍

占類。6)軍律類。7)營陣類。8)邊策類。9)將略類。10)兵政類。

11)防務類。12)兵鑒類。13)雜說類。14)兵法史。15)武經七書

類。16)歷代兵法類。17)兵略類。18)兵制類。19)名將傳略類。

20)通論類。21)訓練類。22)攻守戰陣類。23)兵器類。24)兵法

匯編類。25)叢書類。26)合刻類。

上述的分類法雖然幾乎包羅所有軍事領域,但有分類過細,而且

重複之處。因此,針對宋代兵書的特色,本書以兵書的內容重點作以

下分類:

1) 注解類。指對已有兵書逐章逐句的注釋。

2) 權謀類。是權衡變化得失的謀略,是對戰爭全局的謀劃和指導的

書,屬於戰略範疇。

3) 形勢類。指行軍陣勢、兵要地志,及行軍打仗的戰術方面的兵

書,也包括營陣類,指各種營陣方面的兵書。

4) 陰陽類。即專講戰爭中的天候、地理、醫藥、卜筮問題的兵書。

5) 軍律類。是講軍法軍紀的書,包括了將士的任免等。

6) 兵錄類。對戰事始末、戰爭經過的記載。

7) 邊策類。是關於外交政策、邊防制度及邊境守備的書,也包括邊

第二章    宋代兵書的整理與「崇文抑武」政策

一七

策攻防。

8) 兵鑒類。援據兵法,參以史事戰例、名將傳記,各加論斷。是收

錄、論述古代用兵得失,收錄有關名將傳記,名將事跡以資借鑒

的兵書。

9) 兵制類。收錄兵志、兵考、營制、餉章、軍禮、章程等方面的兵

書,與兵政同。

10) 兵器類。專講兵器、兼及城池的防守。

11) 合刻類。是將若干部兵書合在一起刻印的兵書,編者並沒有加上

個人著述。

12) 綜合類。是包括軍事的大部分層面,沒有單一的重點。

共計十二類。

三、宋元兩代書目對兩宋兵書的整理

要整理有宋一代的兵書,必先從整理宋人本身的兵書記載入手。

由宋人對兵書書目的記錄,我們不僅可見宋人對兵書定義的轉變,還

可管窺宋代兵學的流變,從而了解兵學──以及孫子學在兩宋的發展。

1.  王堯臣等的《崇文總目》

宋代的首部目錄書,當推仁宗朝的《崇文總目》。《崇文總目》是

宋代第一部有解題的官修藏書目錄,也是北宋最早的目錄書。此書上

承《開元群書四錄》,下啟《四庫全書總目》,其目雖已多遺佚,然就

其殘存者視之,頗足為後世編製目錄者之效法。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 年),因榮王宮失火延燔崇文院,

兵書上的戰車

一八

書多焚燼,所存無幾。宋帝深明圖書是治天下之根本道理,於是命樞

密使、翰林學士、館閣校勘等,大量抄寫所缺之書。另一方面,訪求

天下遺書。對上書者,小則授以金帛,大則授之以官。在短短幾年

期間,三館秘閣藏書就十分可觀。可惜所收藏的圖書雜亂無序、偽

謬、殘缺、重複甚眾,對圖書的保存和利用都十分不利。要使書守其

類,人按類索書,書不致於散亡,就必須對圖書進行分類、校勘、編

目等工作。於是,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命翰林學士張觀(985-

1050)、李淑、宋祁(998-1061年)等,審定三館及秘閣藏書的存廢與

校補。據《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

辛酉,命翰林學士張觀、知制誥李淑、宋祁編修三館秘閣書

籍,仍命判館閣盛度(968-1041年)、章得象(978-1048年)、

石中立、李仲容覆視之。31

其成書據《玉海》記載:

慶曆元年(1041年)十二月己丑,翰林學士王堯臣(1001-

1056 年)等上新修《崇文總目》六十卷(原注:堯臣與聶冠

卿、郭稹、呂公綽(999-1055年)、王洙(997-1057年)、歐陽

修(1007-1072年)等撰,以四館書並合著錄),其書總數凡三

萬六百六十九卷。⋯⋯景祐元年閏六月,以三館所藏有謬濫不全

之書。辛酉命翰林學士張觀、知制誥李淑、宋祁將館閣正副本書

看詳,定其存廢,偽謬重複,並從刪去。內有差漏者,令補寫校

對,仿開元四部錄約國史藝文志,著為目錄,仍令翰林學士盛度

等看詳,至是上之。32

王堯臣等人校正條目,討論撰次,並令仿唐代《開元群書四部

錄》,編著書目。經過七年補寫編目,至慶曆元年成書,由王堯臣

第二章    宋代兵書的整理與「崇文抑武」政策

一九

奏上,賜名《崇文總目》。其著錄經籍共三千四百四十五部,三萬零

六百六十九卷。33

《崇文總目》主要是以崇文三館(昭文館、史館和集賢院)及秘閣

所藏的圖書編修而成。宋代建立以後,平定四方,收其圖籍,悉歸三

館秘閣,並下詔購求所缺散亡之書,以達到蓄天下之圖書,為宋朝廷

服務的目的。

《崇文總目.兵家類》收錄兵書共六十部,計一百一十六卷。34其

中宋人撰注的兵書包括:

1. 《孫子》二卷,何延錫(? -956年)注

2. 《神機武略》

3. 《韜珠秘訣》十卷,闕 

4. 《韜鈐秘 》一部五卷,闕 35 

5. 《周易占兵一卷》,闕 

6. 《軍軌兵鈐秘訣》三卷,闕 

7. 《神兵苑三卷》,闕 

8. 《出軍秘略》一卷,闕 

9. 《兵書萬勝訣》二卷,闕 36 

10. 《兵書論語》三卷,闕 37 

11. 《統戎式鑑》二卷 38,闕 

12. 《握鑒方》三卷,闕。 

共十二部 39。

不過,在《崇文總目》成書時,〈兵家類〉收錄的宋人兵書已有十

部闕如,只有《何延錫孫子注》可能是存書,然而,此《何延錫孫子

注》是否即日後《郡齋讀書志》的何氏,或《十一家注孫子》的何氏

呢?我們將在第六章討論。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