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Web...

download 吕梁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Web view重点:正确理解文档制作的一般步骤,利用Word 2010提供的菜单及相关工具,掌握文档的建立、打开、选定、插入、修改、移动等编排方法,掌握文档中字符、段落及版面的编辑,文档的保存和文档的打印等

If you can't read please download the document

Transcript of 吕梁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Web...

吕梁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吕 梁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

二零一四年六月

前 言

根据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要求,结合我省、我区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对工程测量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校内外专家的反复探讨,确定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测绘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了吕梁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职业岗位标准。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根据确定的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岗位标准,我们构建了体现岗位职业需求与能力培养为本位的课程体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践能力训练课程体系。核心理论课程有两课、数学、计算机基础知识、控制测量、数字化测图、测量平差、工程测量、GPS定位测量等,由学校完成;实践训练课程有地形测量实习、控制测量实习、工程测量实习、GPS定位测量实习、数字化测图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由校内和校外结合、交叉共同完成。力争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素养和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本书分两大部分: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各门课程标准。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为核心,按照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及“教学做一体化”的要求,每门课程标准均有教学目标、内容要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学时建议、教学方法建议、考核考评建议等,力求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提供很好的建议。

本书在学院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由刘振国、陶永峰带领编写组,经过反复论证,确定了编写任务、目标及整体结构。全书由李巧娥统稿,人才培养方案部分由李巧娥编写,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由李巧娥、成一、王晓、程飞等编写,公共基础课程标准由张素萍、贺晖、王旭华、宋哲光等编写。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书籍和文献资料,在此谨向这些参考书籍和文献资料的作者表示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时间仓促,书中可能存在不少疏漏和错误之处,恳请师生批评指正。

编者

2014年6月

目 录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

招生对象

教育类型

学制与学历

就业面向

培养目标与规格

职业证书

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实施安排

专业办学基本条件和教学建议

继续专业学习深造建议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课程标准

《体育与健康》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英语》

《高等数学》

《计算机基础知识》

《形势与政策》

《职业生涯规划》

《工程制图》

《地形测量》

《测绘工程CAD》

《线性代数》

《摄影测量与遥感》

《控制测量》

《数字化测图》

《工程变形监测》

《工程测量》

《测量平差》

《GPS定位测量》

《地籍测量》

《VB测绘程序设计》

《测绘法规与管理》

《测绘专业英语》

《测绘仪器检测与维修》

《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

《测绘工程监理》

《矿山地质》

《采煤概论》

《地理信息系统》

《生产矿井测量》

《地形测量实习》

《数字化测图实习》

《控制测量实习》

《GPS定位测量实习》

《工程测量实习》

《顶岗实习》

《控制测量课程设计》

《测绘程序课程设计》

《生产矿井课程设计》

《毕业设计及答辩》

工 程 测 量 技 术 专 业

人 才 培 养 方 案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名称 工程测量技术

专业代码 540601

招生对象 普通高中毕业生或中职学校毕业生

教育类型 高等职业教育

学制与学历 三年 专科

就业面向

1、职业领域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测绘、水利、电力、公路、铁路、国土资源、城市规划、建筑、地质勘探、矿山、林业、农业、石油、海洋等行业、为各项工程顺利实施提供空间位置信息与测绘技术保障。

2、工作岗位

(1)主要职业岗位:工程测量等岗位。

(2)相近职业岗位:大地测量、地籍测绘、房产测量、摄影测量、矿山测量、地理信息数据采集等岗位。

(3)发展岗位:通过5~10年的工作或进修深造可胜任测绘队队长、项目经理、测绘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等岗位。

培养目标与规格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备的工程测量理论知识,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在测绘、水利、电力、交通、国土资源、城市规划、建筑、冶金、地质(地勘)、矿山、林业、农业、石油、海洋等行业生产一线,能胜任工程建设规划及勘察设计、工程施工、运营管理阶段测绘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2、职业核心能力

(1)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

(2)建立工程控制网、矿区控制网。

(3)工程施工测量、矿山测量,并绘制相关工程图。

(4)变形监测。

(5)测绘项目技术设计、产品质量检查与技术总结。

(6)仪器设备检修维护。

(7)测绘项目管理、矿山生产技术管理。

3、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测绘事业,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安全生产,具有良好的文化、身体和心理素质,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团结协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学习、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创新能力。

4、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

(1)本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

(2)计算机基本知识。

(3)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知识,测绘规范与有关技术规定的知识。

(4)常用测绘仪器设备的操作知识。

(5)测图控制网、工程施工控制网和变形监测控制网的布网方法、施测方法、数

据处理知识。

(6)矿山建设、生产与安全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一定的矿山地质、矿山开采专

业基础知识。

(7)地形图数据采集与成图的知识。

(8)工程施工测量的知识。

(9)矿山建设与生产阶段的测绘知识。

(10)变形监测的施测及数据处理知识。

(11)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技术规定的知识。

(12)测绘工程管理的基本知识。

(13)安全生产常识。

5、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

(1)常用测绘仪器使用与维护的能力。

(2)计算机应用能力。

(3)测图控制网、工程施工控制网和变形监测控制网的布网、施测及数据处理的

能力。

(4)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组织与实施能力。

(5)工程施工测量的组织与实施能力。

(6)变形监测的组织实施及数据处理的能力。

(7)测绘项目技术设计书、技术总结报告的编写能力。

(8)测绘成果的检查与验收能力。

(9)相关专业文献资料的检索能力。

(10)安全生产、项目管理的初步能力。

6、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态度

(1)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

(2)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意识,遵纪守法。

(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

(4)具有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刻苦钻研的实干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职业证书

1、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考取工程测量员(工)(中级或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安排详见表1)。

2、学生还可据就业需要,考取与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中级或中级以上)。

表1 资格证书考核安排:

序号

考 证 名 称

考 核 等 级

考 试 时 间

备 注

1

计算机应用水平考试

2级

第2学期

必试

2

职业资格证书

中级

第5学期

必试

3

英语应用能力考试

B级

第4学期

选试

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教学内容)

一、课程体系架构

围绕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参照工程测量员(工)职业岗位

的任职要求,并体现相近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以测绘和工程建设相关的现行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和技术规范为依据,紧贴测绘领域的最新发展变化,构建以下课程体系:

(一)公共学习领域

公共学习领域共9门课程,总计694学时,各课程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如下:

1、体育与健康(94学时)

学习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术技能,掌握科学锻练身体的方法,培养自觉锻练身体的习惯,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58学时)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做人的道德标准和要求,并突出强调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使学生毕业后做一个合格的、遵纪守法的劳动者。

要求学生掌握法律的基本常识,做到懂法、守法,并能利用法律武器来解决经济问题和日常工作、生活问题;要求学生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立足于现实,为改变中国目前生产力的落后状况而努力学习,打好基础。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60学时)

系统学习毛泽东思想理论的基本观点,完整全面地把握毛泽东思想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运用毛泽东思想和理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系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帮助学生进一步正确认清世情、国情、党情,引导学生立足现实,运用理性的、科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4、大学英语(116学时)

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在巩固高中英语的基础上,加深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在语法、词汇的应用方面进一步提高。在完成这门课的学习时,能熟练掌握3000左右的单词及用法,能灵活运用1000左右的短语用法,能阅读一般性文章,取得全国高等职业院校英语应用能力要求的等级证书(见表1)。

5、高等数学(146学时)

主要讲授高职高等数学,内容包括:函数、极限、连续导数与微分、导数的应用、积分与定积分的应用、微分方程,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多元函数微分学、无穷级数等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的情况下,强化应用,提高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6、计算机基础知识(60学时)

主要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及常用文字处理软件等的使用,使学生熟练使用和操作计算机。获得国家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的等级证书(见表1)。

7、职业素质选修课(28学时)

开设应用文写作、综合艺术欣赏和文学欣赏三门课程,学习应用文写作基本知识,提高应用文、工程技术设计说明书和技术总结写作能力;学习有关音乐、文学鉴赏的基本知识,培养一定的艺术欣赏水平,拓展学生的综合艺术、文学素质。

8、形势与政策(36学时)

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指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民情,了解国家的发展方向,树立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

9、职业生涯与规划(36学时)

通过讲座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学会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以此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为顺利就业、创业创造条件。

(二)基本能力学习领域

基本能力学习领域共4门课,共计304学时,各课程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如下:

1、工程制图(60学时)

本课程是研究工程图样的绘制和阅读的一门学科,主要讲授投影法解决空间几何问题及在平面上表达空间物体的基本知识。熟悉常用测量工具与测量方法

2、地形测量(116学时)

主要学习水准仪、经纬仪和全站仪的使用和检验方法, 掌握图根控制测量的施测和计算方法,并具有测绘大比例地形图的基本技能。

3、测绘工程 CAD(56学时)

学习测绘工程CAD 制图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方法,为学习相关测量软件奠定基础。

4、线性代数(72学时)

主要学习行列式、向量空间、矩阵、线性方程组、二次型的基本理论,熟悉线性代数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三)岗位技能学习领域

岗位技能学习领域共9门课,总计632学时,各课程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如下:

1、摄影测量与遥感(72学时)

学习摄影测量与遥感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掌握航空摄像测量的基本作业方法和工作流程,具备摄影测量内外业工作能力;掌握遥感图像处理的基本方法与技能,了解最新的遥感科技成果。

2、控制测量(96学时)

本课程是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学习各类工程控制网的布测方法,学习控制测量仪器的基本结构、性能、使用方法和检校方法,学习椭球测量的基本理论、控制成果概算、坐标换带等,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建立满足测绘大比例尺地形图精度要求的测图控制网的能力、建立满足工程建设精度要求的施工控制网的能力和建立以监测建筑物变形为目的的专用控制网的能力。

3、数字化测图(48学时)

本课程是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学习数字测图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野外数据采集、内业计算机成图的作业方法,具有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测绘的能力。

4、工程变形监测(48学时)

本课程是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学习变形监测的理论、技术、方法和仪器等内容,掌握变形监测的数据分析方法和处理技术,较熟练地解决各种工程建筑物的变形监测问题,具备处理和分析监测数据的基本能力。

5、工程测量(112学时)

本课程是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学习工业与民用建筑、道路、管道、地质勘探、城市建设等各类工程施工控制网测设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学习各类工程放样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技能。通过学习能进行各种工程施工放样测量,能进行地下工程测量和能进行特种工程测量。

6、 测量平差(64学时)

本课程是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学习测量误差理论的基本知识及处理测量数据的基本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会利用误差理论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测量中实际问题,具有处理测量数据的能力。

7、GPS定位测量(64学时)

本课程是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学习GPS定位测量的原理及外业作业方法和内业数据的处理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利用GPS进行静态相对定位测量,能利用RTK技术进行地形数据的采集和测设工作,对GPS技术的发展有所了解。

8、地籍测量(64学时)

学习地籍测量的法规、测量方法和要求,掌握地籍测量的基本技能, 并进行适当的实训。

9、VB测绘程序设计(64学时)

学习测绘程序设计的有关基本知识,掌握VB在测绘专业方面的一些应用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程序设计。

(四)专业拓展能力学习领域

专业拓展能力学习领域共9门,总计368学时,各课程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如下:

1、测绘法规与管理(28学时)

学习测绘法及其行业性法规规程和规范,学习测绘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增强遵守测绘法律法规的自觉性。

2、测绘专业英语(36学时)

通过学习测绘专业英文词汇与短语,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测绘专业英文资料和科技文章的能力。

3、测绘仪器检测与维修(36学时)

本课程主要学习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及内部结构,初步培养学生掌握常见测量仪器的检校、检测与维修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4、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36学时)

本课程主要学习工程施工管理和施工组织的一般规律,掌握主要工种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和施工组织原理及方法,具有解决工程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问题的能力。

5、工程监理(36学时)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工程项目从可行性研究开始,直至工程投入生产运营整个过程中,监理工作的基本理论、技术与方法。

6、矿山地质(36学时)

本课程主要学习和掌握煤系地层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特征,了解生产矿井地质日常工作内容和方法;学习煤矿建设和生产中遇到的地质现象及处理方法。

7、采煤概论(48学时)

本课程主要讲授矿井开拓、采煤、掘进、通风与安全等内容,使学生具有矿井开拓、巷道布置、采煤方法以及通风安全的基本知识,熟悉回采、掘进工作面的生产工艺过程和安全防护措施,具有初步阅读常见矿图的能力

8、地理信息系统(48学时)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显示与应用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是分析和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通用技术,学习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拓展专业知识。

9、生产矿井测量(64学时)

学习井下控制测量、矿井联系测量、贯通测量、施工测量以及精度分析的基本知识与作业方法; 使学生具有矿井联系测量、 贯通测量工作的设计和精度估算的技能。

(五)集中实践学习领域

集中实践学习领域共10项,总计810学时,各项目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如下:

序号

实践项目名称

主 要 内 容 及 要 求

周数

1

地形测量实习

学会常规测量仪器的检校及使用,图根点布设、观测及内业计算大比例尺测图。

4

2

数字化测图

实习

训练并掌握数字化测图外业数据采集、草图绘制、数据传输、内业数字化成图作业程序与方法,熟练掌握成图软件使用。

3

3

GPS定位实习

学习卫星定位测量的原理及方法。掌握GPS网的布设、外业数据采集和内业数据处理

2

4

控制测量实习

学会精密仪器检校及使用,控制点布设,等级点的观测计算。

2

5

工程测量实习

学会在各种工程建设中施工控制网的建立、施工放样和建筑物变形监测工作的实际操作及计算技能。

3

6

顶岗实习

综合练习测量工程技术及方法,收集毕业设计资料。

4

7

矿井测量课程设计

完成矿井巷道贯通测量误差预计及方案设计,学会贯通测量工作的组织及实施。

1

8

测绘程序课程

设计

利用所学程序设计知识编制并调试测绘应用程序,学会利用VB语言编制简单测量程序。

1

9

控制测量课程

设计

学会测区控制网的方案设计、精度估算、建立、工作组织和外业实施。

1

10

毕业设计

根据顶岗实习收集的资料,进行相关测量工程专题方案设计,编写设计说明书及工作组织计划。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

表2: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集中实践项目、内容要求

说明:集中实践项目周课时按30课时计算

二、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包括:数字化测图、控制测量、测量平差、工程测量、GPS定位测量、工程变形监测。

教学实施安排

一、课程教学进程安排(见表3)

表3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及时间分配表

学习领域

教学时数

课堂教学周数及周学时

集中实践学习领域

一学年

二学年

三学年

其 中

15

14

18

12

16

15

实 习

1

2

3

4

5

6

地形测量

实习

数字化测图

实习

控制测量

实习

GPS定位

实习

工程测量

实习

顶岗实习

4

(17-20)

3

(18-20)

2

(16-17)

2

(19-20)

3

(2-4)

4

(5-8)

公共

学习

领域

1

体育与健康

体能测试

94

32

62

2

2

2

2

思想道德修养与

法律基础

笔试

58

58

0

2

2

3

毛泽东思想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笔试

60

56

4

2

2

4

大学英语

笔试

116

106

10

4

4

5

高等数学

笔试

146

146

0

6

4

6

计算机基础知识

笔试+操作

60

20

40

4

7

职业素质选修课

笔试

28

28

0

2

8

形势与政策

报告

36

讲座

0

每学期6学时

9

职业生涯规划

报告

36

讲座

0

每学期6学时

10

社会实践Ⅰ、Ⅱ

报告

60

调研

60

小计

694

518

176

基本

能力

学习

领域

11

工程制图

笔试+操作

60

40

20

4

12

地形测量

笔试+操作

116

84

32

4

4

13

测绘工程CAD

笔试+操作

56

20

36

4

14

线性代数

笔试

72

72

0

4

小计

304

216

88

课 程 设 计

岗位

技能

学习

领域

15

摄影测量与遥感

笔试+操作

72

52

20

4

序号

16

控制测量

笔试+操作

96

60

36

4

2

17

数字化测图

笔试+操作

48

28

20

4

1

2

3

控制测量

课程设计

测绘程序

课程设计

生产矿井

课程设计

1

(15)

1

(1)

1

(9)

18

工程变形监测

笔试+操作

48

28

20

4

19

工程测量

笔试+操作

112

72

40

4

4

20

测量平差

笔试+操作

64

40

24

4

21

GPS定位测量

笔试+操作

64

40

24

4

22

地籍测量

笔试+操作

64

50

14

4

23

测绘程序设计

笔试+操作

64

40

24

4

小计

632

410

222

专业

拓展

能力

学习

领域

24

测绘法规与管理

笔试

28

28

0

2

25

测绘专业英语

笔试

36

30

6

2

26

测绘仪器检测与维修

笔试+操作

36

10

26

2

27

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

笔试

36

36

0

任选一门

2

毕 业 设 计

28

测绘工程监理

笔试

36

36

0

29

矿山地质

笔试

36

30

6

2

30

采煤概论

笔试

48

38

10

4

毕业设计及毕业

答辩

6

(10-15)

31

地理信息系统

笔试+操作

48

24

24

4

32

生产矿井测量

笔试+操作

64

44

20

4

小计

368

276

92

总 计

1998

1420

578

26

24

24

24

24

30

集中实践总周数

27

二、教学活动时间(周)分配(见表4)

表4 教学活动时间分配表(单位:周)

学年

第 一 学 期

第 二 学 期

合计

军训、教育

入学教育

劳育

教学

测试

寒假

劳育

教学

测试

毕业教育

暑假

1

2

15+2

1

5

1

18

1

7

52

2

1

18

1

5

1

18

1

7

52

3

1

18

1

5

1

15+2

1

44

小计

2

2

53

3

15

3

53

2

1

14

148

说明:第一学期新生推迟2周入学,即表格中+2;第六学期毕业生提前两周离校,即表格中+2

三、教学项目进程安排(见表5)

表5 教 学 进 程 表

周 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

2

X

X

X

X

3

4

X

X

X

X

X

5

X

X

6

X

X

X

注:~ 理论教学;X 实习、实训;□ 考试;● 顶岗实习;☆ 入学及军训教育、毕业教育;

V劳动教育;○课程设计; ⊙毕业设计 △机动

四、各教学项目学时分配比例(见表6)

课程类别

课内教学学时

所占比例

理论课时

实训课时

合计

公共学习领域

518

176

694

35﹪

基本能力学习领域

216

88

304

15﹪

岗位能力学习领域

410

222

632

32﹪

拓展能力学习领域

276

92

368

18﹪

小计

1420

578

1998

100.0﹪

理论教学

1420

50﹪

实践教学

课内实践

578

50﹪

集中实践

810

总课时

2808

100﹪

表6 各教学项目时数汇总表(学时)

专业办学基本条件和教学建议

一、专业教学团队

1、专业师生比

专业师生比40 :1

2、师资力量

专业专任教师基数3人(以50名学生组建1个班为例)。

3、师资结构

(1)专业专任教师应具有高等学校教师任职资格;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不底于20﹪;具有高级专业职称者不低于20﹪;具有“双师型”教师比例达50﹪。企业兼职教师数量应与专业专任教师同比配置。

(2)专业核心课程应由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和较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专任教师担任;企业兼职教师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承担的专业课程课时比例50﹪。

(3)每年不少于20﹪的专业专任教师进行相应的企业生产实践或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教学能力。

二、教学设施

教学用房和教学行政用房应满足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规定。

以50名学生组建一个班为例,进行实验实训设备的配置。

1、实训设备的配置要求

(1)在专业机房配置。至少配置50台计算机及满足教学要求的相关测绘软件。

(2)主要实训仪器标准配置。开展实训教学时,以4~6人组建1个实训小组为宜。应配置普通水准仪12台套、精密水准仪8台套、全站仪12台套;2″及以上全站仪1台套/组;GPS/RTK接收机1台套/组;经纬仪1台套/组。激光指向仪1台套/组。

(3)学校有条件可配置陀螺全站仪(经纬仪)、测量机器人、精密水准仪、激光准准直仪、三维激光扫描仪等设备。

2、校内实训场所建设

(1)应按照“教学做合一”的模式,建立具有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开发与社会服务等功能的校内实训场所,满足控制测量、地形测量、施工测量和变形监测等实训教学需要。

(2)为避免风雨天气干扰日常课堂实训教学,学校可建立室内实训场所。

3、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应体现学生系统化职业能力训练的要求。

三、教材及图书、数字化(网络)资料等学习资源

1、教材

(1)教材选用。使用高职高专教材,优先选用优秀国家规划教材。

(2)教材建设。根据本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服务行业,与企业共同开发“工学结合”校本教材。

2、图书

与本专业相关的书籍生均不少于10册,期刊不少于5种。

3、数字化(网络)资源

(1)具有检索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各种信息资源的条件。

(2)具有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条件。

(3)应建设与完善核心课程网络教学资源。

四、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组织形式建议

根据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实践性强和强调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实施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教学改革。以测绘项目为导向,开展现场教学,重视实践教学、项目教学和团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工程测量员(工)的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实行测绘工程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多种形式的“做中学、做中教”教学模式。组织测绘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程教学设计,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训基地的优势,促进教学环境与工程环境、课堂与实训基地的一体化,促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对接,突出学生在实际工程环境下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教学方法可采用“兴趣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和“现场教学法”等。

课程教学过程中,把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育技术和现代化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

2、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应“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公共基础课程:建议采用传统教学形式组织教学。

(2)专业核心课程:建议采用“教学做合一”的形式组织教学。

(3)实习实训课程:建议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形式组织教学。

五、教学评价、考核建议

应建立和完善考核评价制度。以能力为核心、以工程测量员(工)三级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以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水平和职业能力评价为重点,采取理论知识考试、技能操作考核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针对各阶段的教学内容,由校企专兼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考核。实施学生评教、同行互评、行业企业和社会有关机构评教,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教学管理

(1)根据人才需求状况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掌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2)教学计划管理。根据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制定课程教学标准,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制定教学实施方案。并根据教学评价与反馈意见,不断优化教学方案。

(3)教学运行管理。发挥校内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作用,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按照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工学结合”的特点,根据开展生产项目的实践需要,可机动调整教学进程。

(4)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测评制度。根据教学要求建立教学检查制度、教师听课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制定课程考核标准、实验实训项目考核标准、教材编写标准等,逐步形成完善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5)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体,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三校生”(职高、中专、技校毕业生)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建立相关课程的补(免)修制度。

继续专业学习深造建议

1、继续学习的渠道

(1)专升本。

(2)自学考试(本科)。

(3)函授(本科)。

(4)攻读硕士学位。

2、更高层次教育的专业面向

(1)测绘工程专业

(2)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

(3)地理信息与技术专业

3、更高层次专业职业发展

注册测绘师。

工 程 测 量 技 术 专 业

课 程 标 准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课程类型:职业素质课 94学时)

一、课程性质

1、体育与健康课程是我院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院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为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配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主的教育活动课程。

2、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

3、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促进身心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职业素养教育于身体活动中并有机结合的综合基础教育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4、课程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与职业素质教育相适应,运动技能与职业技能相结合。在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的基础上,侧重发展与未来职业相关的身体技能与身体素质。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服务。

二、课程教学目标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是指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实践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属。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依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从面向全体学生出发,做到既能有效地体现出全体学生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又要充分考虑从学生的个性出发激励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教育需要。因此,将我院体育与健康课程分成两个层次的目标(基本目标、发展目标)。同时,结合活动课程的特点,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分为五个领域的具体目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使课程的隐性目标“显性”化。为使课程目标更加具体化,更具操作性,进一步将五个领域目标按学段划分出水平目标(基本目标水平、发展目标水平),构建成吕梁职业技术学院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

(一)基本目标

1、运动参与目标: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1)水平目标一

△能主动参加体育课学习和参与课堂运动。

△对经常参加的活动项目,健身锻炼产生兴趣。

△是班级、院(系)开展体育活动的观赏者或参与者。

(2)水平目标二

△喜爱体育课,自觉参与课堂学习和运动体验。

△基本养成锻炼身体习惯,每周至少参加1次健身锻炼活动。

△是班级、院(系)开展体育活动的热心观赏者,或积极参与者。

(3)水平目标三

△能选择自己有兴趣的项目、参加体育课学习。

△基本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能根据自己需要安排个人锻炼计划,每周参加锻炼不少于3次。

△是班级、院(系)开展单项体育活动的骨干,具有一定组织能力和运动欣赏能力。

2、运动技能目标: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1)水平目标一

△了解学习内容的基本知识、锻炼方法。

△掌握一、二项运动项目的技术、规则。

△使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基本运动素质有提高。

(2)水平目标二

△了解竞技比赛与健身锻炼的区别。

△熟悉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提高运动能力、素质指标并达到合格标准。

③水平目标三

△认识运动项目的锻炼价值以及对促进身体健康的作用。

△熟练掌握运动项目技术、技能,学会科学锻炼的方法,掌握常见运动损伤处理方法。

△达到一定的反映运动能力的测试标准。

3、身体健康目标: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

(1)水平目标一

△学习掌握健康的基本知识。

△学习发展体能的基本知识和锻炼方法。

△掌握测试体质健康的自我评价方法。

(2)水平目标二

△学习掌握体育锻炼对身体形态、机能的影响知识。

△学习掌握体育活动时的基本卫生常识。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3)水平目标三

△学习、了解我国传统养生保健方法及价值。

△了解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

△懂得环境因素与运动、健康的关系。学会选择适宜的环境锻炼身体。

4、心理健康目标:能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

(1)水平目标一

△了解心理状态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对体育活动表现出较高的热情。

△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2)水平目标二

△了解运动愉快的获得对坚持体育锻炼的影响。

△培养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适宜的自信心的能力。

△学会并掌握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

(3)水平目标三

△选择充分展示自己能力的体育活动、健身项目。

△通过合理设置目标使之在体育活动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能根据自身的运动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

5、社会适应目标: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1)水平目标一

△学会在集体体育活动中如何与他人合作的行为、意识。

△在体育活动中尊重与关爱运动能力弱的同伴并及时给予帮助的习惯。

△能从报刊、媒体上有意识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的能力。

(2)水平目标二

△学会在与他人合作中完成体育活动任务。

△能参加多种类型的课余体育活动,如班级间竞赛交流、体育俱乐部、培训班等健身活动。

△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

(3)水平目标三

△正确处理体育活动中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掌握通过网络获取体育与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方法。

△能在不同的场合积极宣传体育与健康的作用。

(二)发展目标

1、运动参与目标: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能独立制订适用于自身需要的健身运动处方;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素养和观赏水平。

(1)水平目标一

△学会合理安排锻炼时间,运用脉搏测定等常用方法测量运动负荷。

△知道如何为自己制定锻炼身体的运动处方。

△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2)水平目标二

△有感染和动员他人一起参加体育活动的能力。

△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个人锻炼计划。

△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素养和观赏水平。

2、运动技能目标:积极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发展自己的运动才能;在某个运动专项上达到或相当于国家等级运动员水平;能参加有挑战性的野外活动和运动竞赛。

(1)水平目标一

△能积极参加运动竞赛,或参加富有挑战性的野外活动。

△对安全和不安全的运动行为做出区分和评价。

△具有组织小型比赛的能力和裁判工作的能力。

(2)水平目标二

△积极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发展自己的运动才能。

△用安全的方法运动,具有较强的自我保护能力。

△在某个运动项目上达到或相当于国家等级运动员标准水平。

3、身体健康目标:能选择良好的运动环境,全面发展体能,提高自身科学锻炼的能力,练就强健的体魄。

(1)水平目标一

△理解身体健康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树立良好的健康意识。

△知道营养需求与年龄、性别、身体活动等关系。

△能选择良好的运动环境,进行全面发展体能的各种锻炼。

(2)水平目标二

△学习身体健康的测评方法,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

△学会选择适合运动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

△提高自身科学锻炼的能力,练就强健体魄。

4、心理健康目标:在具有挑战性的运动环境中表现出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1)水平目标一

△自觉运用所学的生理和心理知识分析自己的身心发展状况。

△在不断提高运动能力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感觉。

△将体育活动作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水平目标二

△自觉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有助于身心发展的体育活动。

△正确评价自己的运动能力,培养自觉克服体育运动中遇到的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在具有挑战性的运动环境中表现出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5、社会适应目标: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主动关心、积极参加社区体育事务。

(1)水平目标一

△在体育活动、锻炼中能自觉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

△经常从网络上了解和获取体育健康的各种知识。

△热心关注和积极投入到学院开展的各项体育活动、健身活动中。

(2)水平目标二

△养成具有良好的助人为乐的行为习惯,主动关心他人的健康。

△具有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心得交流能力和习惯。

△积极为学院、社会组织的体育与健康活动服务。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内容

1、理论知识部分

运动项目的技术、战术理论和知识;运动健身的基本原理与锻炼方法;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体育养生及职业保健知识。

2、实践部分

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武术、田径、体育舞蹈、健美操 。

3、身体素质部分

(1)速度素质:高抬腿跑;行进间加速跑;重复跑;追逐跑;变速跑;往返跑;冲刺跑;

(2)力量素质:仰卧起座;俯卧撑;立卧撑;屈臂撑;负重深蹲起;单脚跳;双脚轮换跳;推小车;弓步跳;纵跳摸高;蛙跳;三级跳;多级跳等等。

(3)灵敏素质:游戏;报数;跳绳;障碍跑;交叉步跑;变速跑;往返跑;滚翻;后退跑;

(4)耐力素质: 定时跑;越野跑;长跑;重复跑;变速跑;台阶跑;跳绳;走跑结合;弓步走等等。

(5)柔韧素质:体前屈;纵叉;横叉;摆腿;弓步走;压肩;拉肩;悬垂;转髋跑。

4、WKB素质拓展练习

(二)教学要求

1、基础知识:了解常见运动项目的起源与发展趋势,学会强身健体自我锻炼的方式方法,了解职业保健知识。

2、篮球:掌握基本技术和战术,了解主要竞赛规则,能在比赛中合理使用技、战术,主要提高学生的协调、力量等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接受竞争等方面的良好志品质。

3、排球:掌握基本技术和战术,了解主要竞赛规则,能在比赛中合理使用技、战术,主要提高学生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和相互尊重等方面的良好意志品质。

4、足球:掌握基本技术和战术,了解主要竞赛规则,能在比赛中合理使用技、战术,主要提高学生力量、速度等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团结一致,努力拼搏等方面的良好意志品质。

5、武术(24太极拳):了解武术运动知识,掌握和熟练掌握24式太极拳,主要提高学生的灵敏、柔韧等素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吃苦耐劳等良好的意志品质。

6、健美操:熟练掌握一套套路,提高学生的协调、耐力身体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7、田径:掌握基本跑、跳技术,主要提高学生的速度、耐力和力量等素质,培养学生自力、自强等方面的良好意志品质。

8、体育舞蹈:体育舞蹈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融体育、音乐、美学、舞蹈为一体。通过学习基本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塑造形象、陶冶情操、展示高雅气质和风度,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审美观点。

9、WKB素质拓展练习:了解和熟悉定WKB素质拓展,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改善学生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体验运动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能表现出良好的个人体育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

10、羽毛球:掌握基本技术和战术,了解主要竞赛规则,形成稳定的运动技能,学会比赛和观赏比赛。提高学生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敢顽强等方面的良好意志品质。

四、学时分配建议

本课程总学时为 94 学时。其中理论课32学时,实践课62学时。

第一学期30学时,第二学期32学时,第三学期32学时,分配如下:

学 时 分 配 表

学 期

教学内容

讲课学时

实践学时

合 计

体育与健康概述

2

0

2

体育锻炼与健康生活

2

0

2

田径运动

4

14

18

武术(24太极拳)

2

6

8

职业病的预防和体育疗法

4

0

4

足 球

2

6

8

篮 球

2

8

10

排 球

2

8

10

基层体育比赛的组织与裁判

4

2

6

WKB素质拓展练习

2

4

6

羽毛球

2

6

8

体育舞蹈与健美操

4

8

12

五、教学建议

(一)课程组织安排说明

1、课程设置

第一学期以教学行政班为单位,开设基础引导课。主要以形成爱好、培养体育兴趣、建立终身体育意识和培养健身习惯为主,以田径项目为基本运动手段,达到基本目标。

第二学期主要以三大球为练习项目提高运动能力、完成由体育兴趣向志趣的转变、建立终身体育意识和培养健身习惯。

第三学期以素质拓展、体育舞蹈和健美操为练习项目,从而塑造形象、陶冶情操、展示高雅气质和风度,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敢顽强等方面的良好意志品质。

2、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见附表:《课程内容及建议学时分配》

(1) 第一学期开设基础引导课,主要以田径和身体素质内容为主。

第二和第三学期实施各专项课程,以竞技体育、球类运动和社会体育项目为主,安排适量的专项身体素质内容。课程选项尽量使学生兴趣得到充分满足与个性的充分发展。开设6个体育专项,分别为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健美操、体育舞蹈。

(2)为促进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以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执行,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每学期将1000米(男)800米(女)作为各类课程实施教学的必修内容。

3、网络教学环境

(1)将教师情况与项目内容(理论与实践)介绍实施网上简介。

(2)开设知识窗,介绍相关体育健身与养身的知识与各项目锻炼的方法,指导学生将课外锻炼与课内学习相结合。

(3)链接或推荐相关介绍体育知识、新闻报道、运动保健的专业网站。

(二)教学方法建议

1、理论课教学手段与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分为理论课与实践课,用于全院学生各年级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理论与实践课教学。用在理论课时,如足球、篮球、健美、健美操、体育舞蹈等部分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解决体育教学追求直观、生动、标准化的教学难题,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体验,从而达到直观、快速、标准、深刻的教学效果,进一步为学生建立运动技能标准化、规范化的概念,培养学生学习与健身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与自主健身能力。

【专题讲座式教法】 该方法对学生集中关注的新知识,新内容,采用大课堂进行专题讲座,向学生传授健身知识,达到培养学生健身意识,养成健身习惯的良好效果。

【座谈互动式教学法】每名教师每学期确定 1-2个时间段在运动场或学生宿舍,甚至是郊外进行师生座谈交流,教师依据学生的提问解答一些有关体育健身的问题,传授一些健身知识,达到良好的互动效应。

【自主作业法】该方法面对所有学生。教师按课程标准要求每学期1次向学生提出一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试题,要求学生在老师指定的教材、参考书和通过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并结合个人的健身锻炼实践采用书面作业的形式解答有关的问题,使学生能更扎实地掌握知识,有效促进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对知识掌握的深度,克服常规考试学生死记硬背、心理紧张的问题,进一步体现人性化教学效果。

  2、 实践课教学手段与方法

【分级式教学与考试方法】该方法面对基础体育课学生。依据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内容,教师按学生身体条件和运动水平进行教学。

【个性化教学与考试方法】该方法在学生群体中,针对体差异制定学习计划与目标,实施个性化教学。主要是采用常规的和特殊的教学方法在课内外进行个性化辅导与教学,考试依据个体的进步幅度,进行个性化考试。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促进个体学习进步与身心健康。

【视屏图像模拟法】该方法面对各运动队和部分学生。院运动队和各优秀运动员和教师示范,录像和图片展示,向学生进行技术动作的分解与整合,让学生反复模拟,达到掌握运动技能的目的。

【个性辅导法】在课堂教学、体育俱乐部、单项体育社团、单项体育协会活动中,教师依据不同对象和不同水平层次进行重点辅导,促进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运动健身技能的提高。

【学生互导法】在课堂内外,学生根据自己已掌握的健身技能,相互之间开展互相指导,互相启发,互相评价,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十分钟理论教学法】在每节课的开始部分的前十分钟,教师根据班级、项目特点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辅导,用来加强学生体育健身理论知识。课末10分种,进行身体素质练习与辅导。

六、考核与评价方法

1、考核性质

每学期进行分项综合测评,本课程考核性质为考查。

2、期未考核评价及方式

学 期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第三学期

运动参与

10%

10%

10%

早操、课外活动

10%

10%

10%

基础知识

10%

10%

10%

运动技能

40%

40%

40%

体质健康

10%

10%

10%

身体素质

10%

10%

10%

心理健康

5%

5%

5%

社会适应

5%

5%

5%

3、教学过程评价

(1)基础知识的测试主要采用综合作业或提问、口试等形式,每学期进行一次。

(2)技、战术及素质测试实行同一项目统一标准。

(3)学生每项考试一次,无补考或缓考,当学期不及格需在下学期补考。

(4)学生成绩累计60分或合格便为及格,但必须参加所有内容的考核。

(5)学生必须按时上课,方准参加课程考核。若未经请假,擅自旷课者,按学院相关制度执行。

(6)重修课程取得的成绩,可替换原来的成绩。

(7)考试的组织与管理由体育部负责实施。

(8)未尽事宜以吕梁职业技术学院学籍管理规定决定为准

4、课程成绩形成方式

对于体育课程的评价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在对大学生技、战术和理论知识进行评价的同时,把学生良好的参与意识、良好的学习态度、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以及学生的进步幅度、考勤等纳入评价内容,并成为教学效果的组成部分。根据评分标准计算学期体育成绩。90分以上为优秀,89分—80分为良好,79分—70分为中,69—60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合格。

根据各专项教学内容的不同要求,对技战术、专项素质和基础知识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课堂表现除考勤外,主要以定性评价为主。

【运动参与】指学生爱好运动,能积极参与各项体育活动,该项分值将依据学生体育课的出勤率,活动表现以及各级运动训练竞赛成绩评定。

【早操/课外活动】该项分值依据学生的学期出勤次数确定。

【体育基础知识】指学生基本掌握或比较熟练掌握健身运动的基本知识、方法。

【运动技能】基本掌握或比较熟练掌握健身运动技术与战术,测试单项或专项运动技战术。

【体质健康】按《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内容评定。每学期末测试。

【身体素质】指学生通过参加体育锻炼,全面发展与健康有关的各项素质与技能,提高自己运动能力的基础,使身体更强健,第一、三学期,测试身体素质。男:立定跳远或 50米;1000m;女:一分钟仰卧起坐或立定跳远、;800m。

【心理健康】指学生能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能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克服各种困难。

【社会适应】指学生在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中能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风貌和合作精神,能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体育竞赛和相关的组织、裁判等体育社会活动者均可得分。

七、说明

1、本课程标准适用于三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所有专业。

2、针对课程的改革和增设,专业师资的紧缺情况,将对综合素质高,业务水平高的中青年教师进行外出进修培训和内部培训。

3、加强专业人才和优秀专业教师的引进。

4、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工作,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及学术活动,拓展教师的知识面。利用教法研究时间广泛交流经验,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水平。

5、要求有条件的中青年教师熟练掌握计算机,使用计算机建立个人教学档案,书写教案,评选优秀教案择优上网。

6、建议使用教材:

《高职体育》 梁培根,河海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第一版

主要参考书:

(1)《新编高职体育与健康教程》,赵永林等,中国书籍出版社;

(2)《现代大学体育选项教程》,张桂梅,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3)《教育与职业》,中华职业教育社;《体育与科学》,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

(4)《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专业期刊:《学校体育》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

附:【WKB素质拓展练习项目库】

1、项目名称:毕业墙

项目简介:所有人通过合作,翻越一面4米高的墙目的意义: 计划,分工,沟通与合作。

2、项目名称:蜘蛛网

项目简介:每人均需穿越一张大小不一的蜘蛛网目的意义:计划性,明确的分工,信任与合作。

3、项目名称:大脚板

项目简介:团队所有成员一起利用两条长板从一起点走到终点目的意义:平衡感、沟通与协调。

4、项目名称:过河抽板

项目简介:团队所有成员利用若干油桶和木板从起点走到终点目的意义:团队责任及执行力。

5、项目名称:泰山绳

项目简介:团队所有成员在规定的区域内转移到指定的另一区域目的意义:尝试与挑战,信任伙伴,合作与支持

6、项目名称:生化危机

项目简介:团队所有成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安全将“核弹”转移到指定的另一区域 目的意义:尝试与挑战,信任伙伴,合作与支持 7、项目名称:拆炸弹

项目简介:团队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炸弹安全拆除目的意义:团队协调与分工

8、项目名称:孤岛生存

项目简介:珍珠岛的队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另外两个岛的队员成功转移到珍珠岛目的意义:角色互换,相互理解

9、项目名称:信任倒

项目简介:每一队员站在离地1。8米高的平台背向倒下。“背摔”对体力上的要求不高,在这个项目中,你所要做的就是站在约1.8米高的台子上,合起双手,向后直倒下去,下面会有同伴们的手臂将你接住。从这个角度说,背摔是非常容易的一个项目,但也有人感觉这个项目对自己的胆量以及对同伴的信任是个巨大考验。

目的意义:信任、承诺,克服恐惧,团体对个人的支持。

10、项目名称:生死电网

项目简介:所有队员在规定时间内利用一根竹子成功翻越到对面目的意义:计划性,信任与合作。

11、项目名称:同心石

项目简介:所有队员站在一个非常小的平台坚持一段时间目的意义:打破思维定式,团队协作。

12、项目名称:怪兽过河

项目简介:团队所有队员创造出一个怪兽并造成一个整体,从A点到B点。目的意义:打破常规思维,领导与配合。

13、项目名称:珠行万里

项目简介:队员利用PVC管将球从A点运送到B点目的意义:目标设定,沟通与协作。

14、项目名称:解 手 链

项目简介:所有队员与相交叉手拉手组成一个锁链在规定时间内解开目的意义: 沟通的重要性,协作。

15、项目名称:地雷阵

项目简介:所有队员在不允许说话的情况从地雷阵A点通过B点目的意义: 目标设定,沟通与协作。

16、项目名称:盲人摸号

项目简介:所有队员在规定的时间内找回自己的团队长并按照号码大小排好目的意义: 计划的重要性及沟通能力。

17、项目名称:漫步人生路

项目简介:团队学员在看不见,不允许说话的情况下走过一段艰辛的路程。目的意义:计划信任与支持。

18、项目名称:传真机

项目简介:团队在不允许说话的情况下通过其它方式将数据从最后的队员一直往上传至前面的队友。 目的意义:默契配合及计划性。

19、项目名称:塞车

项目简介:所有队员利用中间空置的方格认最少的步伐及最短的时间把左右两方的成员对调。 目的意义:体验团队的合作精神。 20、项目名称:机器人

项目简介:队员在看不见的情况下通过团队的指引克服一些障碍最终完成。目的意义:领导与沟通,执行力。

21、项目名称:牧羊

项目简介:在看不见、不允许用语言来沟通的情况下,通过其他方式来集合所有人员到同一地点 目的意义:体现沟通和领导的重要性 22、项目名称:信任靠

项目简介:不允许用手撑地的情况下,通过合作及两个人同时站立起来目的意义:培养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关系

23、项目名称:梅花桩

项目简介:所有队员保持连体的情况下从A点到达B点目的意义:领导与执行、沟通与配合

24、项目名称:胜利大逃亡

项目简介:所有人在不允许碰到电网的情况下在规定的时间内成功逃生目的意义:体现分工计划、领导的重要性

25、项目名称:基地寻宝

项目简介:在规定的时间内找到目标返回集合地点目的意义:领导力、协调力、分工与合作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类型:职业素质课 58学时)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它是高等学校的公共基础课,属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系列课程之一。它是一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为主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主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运用多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环境、认识时代特征,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法律素养、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的课程。该课程既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较强的理论性和知识性,又具有突出的实践性和修养性。

本课程的任务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大学生确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使学生顺利实现由中学生活向大学生活的过渡;树立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不断加强自我修养、追求人格的完美;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法治观念,为逐渐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一)知识目标

1、认识大学生活和高职生活的特点,了解高职教育的内涵、特征、发展趋势,明确“基础”课的性质和目的。确立和坚定理想信念、将远大理想与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做新时期坚定的爱国者。

2、系统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理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关人生是什么、人生意义是什么等基本问题,领悟人生真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投身人生实践,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3、了解社会主义道德基本理论、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社会主义荣辱观、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规范。

4、了解社会主义法律在公共生活、职业生活等主要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具体规定,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明确社会主义法律规范。

5、了解职业道德的涵义及养成、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掌握择业与创业的方法,明确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和维权的途径。

(二)能力目标

1、 能够在了解大学生活和高职生活的特点、高职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深刻认识高职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初步培养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的规划设计能力。

2、能够在明确个体对自然、社会、他人和自身应该承担责任的基础上,提高学习、交往及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培养合理生存和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

3、能够将道德的相关理论内化为自觉的意识、自身的习惯、自主的要求,成为校园道德生活的主体,提升职业实践中德行规范的意识和能力。

4、能够运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在社会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规范,分析和解决职业生活、家庭生活等领域的现实法律问题。

5、能够在熟悉职业素质、职业理想及选择、职业法规等内容和要求的基础上,培养成功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通过课程教学,逐步提高学生走向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文化、身心、法律、职业等方面的综合素质,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纪律,更好地促进高职学生成长成材和终身发展。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理论教学

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教学目标]

1、了解大学学习生活的特点,认清当代大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树立明确的成才目标,塑造大学生应有的新形象。了解本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要求,明确学习本课程对自己成才成长及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

2、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3、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及意义。

[教学内容]

1、适应人生新阶段

(1)认识大学生活特点:学习要求的变化、生活环境的变化、社会活动的变化。

(2)提高独立生活能力:确立独立生活意识、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

(3)树立新的学习理念:自主学习、全面学习、创新学习、终身学习。

(4)培养优良学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2、肩负历史新使命

(1)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

(2)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德智体美。

(3)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理想远大、水球真理、德才兼备等。

3、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1)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担待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

(2)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凝聚力量,用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3)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4、学习“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1)学习“基础”课的意义。

(2)学习“基础”课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1、大学生活的特点。

2、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3、社会主义荣辱观、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及意义。

难点:

1、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及意义。

2、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关系。

3、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成才目标。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教学目标]

1、了解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及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马克思主义信念。

2、正确理解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理想与实践的关系。

3、把握实现理想的基本条件。

[教学内容]

1、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才

(1)、理想信念的涵义与特征:什么事理想、什么事信念。

(2)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理想信念的作用、理想信念与大学生。

2、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1)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和崇高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以改造世界为己任。

(2)树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坚定事项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3、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1)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立志当高远、立志做大事、立志须躬行。

(2)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与曲折性: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

(3)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重点难点]

重点:

1、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2、大学生如何将理想转化为现实。

难点:

1、如何认识理想、信念和信仰之间的关系?

2、大学生如何确立和坚定理想信念。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目标]

1、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优良传统和时代价值。

2、理解爱国主义这一民族优良传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把握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1、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2)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同仇敌忾抗御外侮。

(3)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2、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1)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

(2)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形势下要弘扬爱国主义,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

(3)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4)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时代精神的内涵,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做忠诚的爱国者

(1)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承担对国家的义务,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3)增强国防观念。

(4)以振兴中华为已任。

[重点难点]

重点:

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优良传统和时代价值

2、以振兴中华为已任

难点:

1、关于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与弘扬民族精神问题

2、关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必须弘扬爱国主义与怎样弘扬爱国主义问题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教学目标]

1、了解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理论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关人生是什么、人生意义是什么等基本问题,领悟人生真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投身人生实践,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2、理解理解价值观和人生价值的内涵、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

3、把握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科学对待人生环境需要协调的四种关系。

[教学内容]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世界观与人生观:世界观来源于人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观和人生观紧密联系。

(2)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人生道路、人生态度、人生价值标准。

(3)确立进取的人生态度:人生态度与人生观、端正人生态度。

(4)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

2、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1)价值观与人生价值。

(2)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人生价值标准,人生价值的评价。

(3)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4)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3、正确对待人生环境

(1)协调自我身心关系。

(2)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3)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4)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

1、关于“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2、人生价值及其标准与评价。

难点:

正确对待人生环境和协调四种关系。

1、自我身心的关系。

2、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3、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4、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

[教学目标]

1、了解道德的起源与本质、功能与作用、历史发展。

2、理解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3、把握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诚信道德对大学生成长的意义,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教学内容]

1、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1)道德的起源与本质:道德的起源、道德的本质。

(2)道德的功能与作用:道德的主要功能、道德的社会作用。

(3)道德的历史发展。

2、继承和弘扬中华族优良道德传统

(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2)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推崇“仁爱”原则,讲求谦敬礼让等。

(3)继承和弘扬中华族优良道德传统。

3、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核心与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宣传和弘扬共产主义道德。

[重点难点]

重点: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2、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坚持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基本原则。

难点:

1、为什么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2、诚信及大学生的诚信建设问题。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教学目标]

1、了解公共生活及其特点,公共生活需要哪些公共秩序,维护公共秩序需要哪些基本手段。

2、理解社会生活领域中,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规范的具体要求及其必要性与重要性。

3、把握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规范的基本内容;帮助大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公德的概念、特点、主要内容、实践与养成,以及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教学内容]

1、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1)公共生活及其特点:活动范围的广泛性,活动内容的公开性,交往对象的复杂性等。

(2)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3)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风俗、道德、纪律、法律等。

2、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1)社会公德及其特点:继承性、基础性、广泛性、简明性等。

(2)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

(3)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当前的基本现状,在实践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4)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正确、健康、自觉、自律。

3、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1)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指引、预测、评价、强制、教育。

(2)公共生活中相关法律规范。

[重点难点]

重点:

1、社会公德、国民公德、公民道德概念的区别。

2、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难点:

1、公共生活规范意识的培养中的矛盾问题。

2、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和法律要求。

第六章 培养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

[教学目标]

1、了解职业活动的特点以及与职业活动相关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

2、理解我国的就业形势,自觉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法律素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做好艰苦创业、实践成才的准备。

3、把握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家庭美德观,履行婚姻家庭法律规范的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1、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1)职业与道德规范。

(2)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3)职业生活中法律的基本要求:了解基本法律,坚持法律的基本原则,明确法定权利和义务,依法处理纠纷等。

(4)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与职业法律素质的培养:努力学习法律知识,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努力锻炼实际履行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能力。

2、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

(1)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

(2)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树立崇高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服务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

(3)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在艰苦中锻炼时成才的必要条件,社会实践是锻造人才的熔炉。

3、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

(1)爱情与人生:爱情的本质,恋爱中的道德,大学生的恋爱。

(2)婚姻与家庭:两个既密切相关又具有明显区别的概念。

(3)家庭美德: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4)婚姻家庭法律规范。

[重点难点]

重点:

1、关于职业的内涵和本质。

2、职业生涯设计。

3、关于爱情的本质。

难点:

1、关于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

2、性爱、理想和责任的统一体。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教学目标]

1、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体系及运行机制。履行维护国家安全义务的内容。

2、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

3、把握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性质、关系,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意识。

[教学内容]

1、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法律的内涵及本质。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法律的制定、遵守、执行、适用。

(4)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配置新型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

2、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1)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观念: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2)法律权利与义务观念:权力与义务的性质,关系等。

(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

3、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1)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

(2)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国家安全的一般法律,国防安全法律制度,经济安全法律制度,网络信息安全法律制度等。

(3)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的义务;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提供便利条件或其他协助的义务。

4、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1)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含义、特征、途径等。

(2)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维护法律权威的意义,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重点难点]

重点:

1、领会法治精神,培养现代法治观念,是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关键。

2、法治观念的正确引导,尤其应重视培养他们对法律的信仰。

难点:

1、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依法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观念,依法规范生产和生活即依法办事的观念,依法监督国家权力行使的观念,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观念,依法履行法定义务的观念等。

2、帮助学生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法律问题。

第八章 了解法律制度 自觉遵守法律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宪法、实体法、程序法的基本知识以及我国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

2、理解公民在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增强对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认同感和维护法律尊严的责任感;学会面对和正确处理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问题,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能自觉运用法律,保护自身合法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