뇌쿊 뾼dnwh.njmuseum.com/pdf/2012/201203/20120315.pdf2012/03/15  · 뇌쿊 뾼 二...

5
uתଲ໓߄v 2012 3 ௹ሹ 227 收稿日期 2012-04-12 作者简介 王宁邦(1969-),男,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古。 内容提要:碧鲜庵最早是指宜兴刻有“祝英台读书处”的巨岩碧藓岩;碧鲜庵不是梁祝传说中祝 英台读书的地方;新发现的失踪数百年的与梁祝传说有关的“祝英台读书处”石刻,是梁祝传说起源 于宜兴的最重要文物。现存的碧鲜庵碑刻为明代遗存。 关键词:碧鲜庵 梁祝 祝英台 石刻 中图分类号K877.4 文献标识码:A 江苏宜兴善卷洞的英台阁附近有一块“碧鲜 庵”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梁祝传说”源 于宜兴的最重要文物(图一)。一般认为,“碧鲜 庵”是女子祝英台读书的地方,“碧鲜庵”碑文为 唐人或女子祝英台所书。笔者认为:现存“碧鲜 庵”碑刻为明代作品,它已偏离原来位置,最初与 “祝英台读书处”石刻有关;“碧鲜庵”并不是女子 祝英台读书的地方。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久 已湮没的与梁祝传说有关的重要文物“祝英台读 书处”石刻。 人们对“碧鲜庵”的认识 长期以来,“碧鲜庵”被认为是女子祝英台读 书的地方。 《宜兴梁祝文化 · 史料与传说》首页有“碧鲜 庵”插图,下面标注“碧鲜庵李蠙手 书唐碑(梁山伯与祝英台原读书 处)”;该书《综述》中有“现存的《碧 鲜庵》唐刻,一说是李蠙命人将祝 英台手书刻石而成,一说系李蠙手 书” [1 ,史料中尚未发现这种说法的 确切出处。冯其庸为《宜兴梁祝文 · 论文集》作的序中有“事先我并 不知道‘碧鲜庵’的来历,经乡人介 绍才知道这就是祝英台的读书处, 这是我第一次知道祝英台是实有 其人实有其事实有其地的” [2 ,说祝 英台实有其地倒是正确的,不过他 并不知道宜兴的祝英台最初不是女子之名,所谓 女子祝英台读书之地也不过是美丽的传说而已。 陈茆生、路晓龙《碧鲜庵碑考》有“据宜兴史志载 碧鲜庵碑‘谓是唐刻’,这是不争的事实” [3 ,作者 主要根据清嘉庆《增修宜兴县旧志》等志书的记 载,然而志书中并没有肯定其是唐刻,只是不确 定地称其“传为唐刻”或“谓是唐刻” [4 ,宜兴其他 更早的地方史志也没有该碑是唐刻的确切记载。 “碧鲜庵”被认为是女子祝英台读书的地方 的说法由来已久。如明万历《宜兴县志》有:“祝英 台读书处,号碧藓庵。俗传英台本女子,幼与梁山 伯同学,后化为蝶。” [5 明沈周( 1427-1509 )《碧鲜 庵》诗前有引“碧鲜庵,在善权三生堂西北石壁, 旧传祝英台读书之处,唐李丞相亦藏修于此” [6 清徐喈凤(约 1673 年前后在世)《祝 英台碧藓庵》诗有“汉代有佳人,读 书附儒流” [7 ,诗中提到的“佳人”当 指女子祝英台。类似说法在宜兴地 方史志中屡见记载。 然而,更早的史料表明,“碧鲜 庵”根本不是女子祝英台读书的地 方,如宋《咸淳毗陵志》有:“碧藓庵 字,在善权寺方丈石上……俗传英 台本女子,幼与梁山伯同学,后化 为蝶,其说类诞。” [8 将“碧鲜庵”当 作是女子祝英台读书的地方是对 “碧鲜庵”内涵的误识。 თ໓ еᘸॉ ୡϹ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 江苏南京 210093 图一// еᘸЗख़ᅶோ 105

Transcript of 뇌쿊 뾼dnwh.njmuseum.com/pdf/2012/201203/20120315.pdf2012/03/15  · 뇌쿊 뾼 二...

Page 1: 뇌쿊 뾼dnwh.njmuseum.com/pdf/2012/201203/20120315.pdf2012/03/15  · 뇌쿊 뾼 二 “碧鲜庵”即刻有“祝英台读书处”的巨 岩 《江海学刊》2008 年第3 期刊登拙作《祝英台

《东南文化》2012年第 3期总第 227期

收稿日期 2012-04-12作者简介 王宁邦(1969-),男,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古。

内容提要:碧鲜庵最早是指宜兴刻有“祝英台读书处”的巨岩碧藓岩;碧鲜庵不是梁祝传说中祝

英台读书的地方;新发现的失踪数百年的与梁祝传说有关的“祝英台读书处”石刻,是梁祝传说起源

于宜兴的最重要文物。现存的碧鲜庵碑刻为明代遗存。

关键词:碧鲜庵 梁祝 祝英台 石刻

中图分类号:K877.4 文献标识码:A

江苏宜兴善卷洞的英台阁附近有一块“碧鲜

庵”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梁祝传说”源

于宜兴的最重要文物(图一)。一般认为,“碧鲜

庵”是女子祝英台读书的地方,“碧鲜庵”碑文为

唐人或女子祝英台所书。笔者认为:现存“碧鲜

庵”碑刻为明代作品,它已偏离原来位置,最初与

“祝英台读书处”石刻有关;“碧鲜庵”并不是女子

祝英台读书的地方。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久

已湮没的与梁祝传说有关的重要文物“祝英台读

书处”石刻。

一 人们对“碧鲜庵”的认识

长期以来,“碧鲜庵”被认为是女子祝英台读

书的地方。

《宜兴梁祝文化·史料与传说》首页有“碧鲜

庵”插图,下面标注“碧鲜庵李蠙手

书唐碑(梁山伯与祝英台原读书

处)”;该书《综述》中有“现存的《碧

鲜庵》唐刻,一说是李蠙命人将祝

英台手书刻石而成,一说系李蠙手

书”[1],史料中尚未发现这种说法的

确切出处。冯其庸为《宜兴梁祝文

化·论文集》作的序中有“事先我并

不知道‘碧鲜庵’的来历,经乡人介

绍才知道这就是祝英台的读书处,

这是我第一次知道祝英台是实有

其人实有其事实有其地的”[2],说祝

英台实有其地倒是正确的,不过他

并不知道宜兴的祝英台最初不是女子之名,所谓

女子祝英台读书之地也不过是美丽的传说而已。

陈茆生、路晓龙《碧鲜庵碑考》有“据宜兴史志载

碧鲜庵碑‘谓是唐刻’,这是不争的事实”[3],作者

主要根据清嘉庆《增修宜兴县旧志》等志书的记

载,然而志书中并没有肯定其是唐刻,只是不确

定地称其“传为唐刻”或“谓是唐刻”[4],宜兴其他

更早的地方史志也没有该碑是唐刻的确切记载。

“碧鲜庵”被认为是女子祝英台读书的地方

的说法由来已久。如明万历《宜兴县志》有:“祝英

台读书处,号碧藓庵。俗传英台本女子,幼与梁山

伯同学,后化为蝶。”[5]明沈周(1427-1509)《碧鲜

庵》诗前有引“碧鲜庵,在善权三生堂西北石壁,

旧传祝英台读书之处,唐李丞相亦藏修于此”[6]。

清徐喈凤(约 1673 年前后在世)《祝

英台碧藓庵》诗有“汉代有佳人,读

书附儒流”[7],诗中提到的“佳人”当

指女子祝英台。类似说法在宜兴地

方史志中屡见记载。

然而,更早的史料表明,“碧鲜

庵”根本不是女子祝英台读书的地

方,如宋《咸淳毗陵志》有:“碧藓庵

字,在善权寺方丈石上……俗传英

台本女子,幼与梁山伯同学,后化

为蝶,其说类诞。”[8]将“碧鲜庵”当

作是女子祝英台读书的地方是对

“碧鲜庵”内涵的误识。

地域文明

碧鲜庵考

王宁邦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 江苏南京 210093)

图一// 碧鲜庵碑刻照片

105

Page 2: 뇌쿊 뾼dnwh.njmuseum.com/pdf/2012/201203/20120315.pdf2012/03/15  · 뇌쿊 뾼 二 “碧鲜庵”即刻有“祝英台读书处”的巨 岩 《江海学刊》2008 年第3 期刊登拙作《祝英台

碧鲜庵考

二 “碧鲜庵”即刻有“祝英台读书处”的巨

《江海学刊》2008 年第 3 期刊登拙作《祝英台

考》,提出梁祝故事核心人物祝英台最早出现在

江苏宜兴,祝英台最初不是人名而是地名,是东

吴孙皓封禅的台坛。孙皓封禅树立了被后人称为

“东南第一碑”的国山碑,该碑文字有篆书向隶书

过渡的特征,在书界享有非常高的地位。“祝英台

读书处”便是为方便解读国山碑文字、揣摩国山

碑书法的人觅碑而设。

既然“祝英台读书处”刻石不是因女子祝英

台读书的缘起而刻,“碧鲜庵”就不是女子祝英台

读书的地方。

查有关史料与宜兴地方志,发现“祝英台读

书处”石刻古时被称为碧藓(鲜)庵、碧藓(鲜)岩、

碧藓庵字等等。如宋《咸淳毗陵志》有:

碧藓庵字,在善权寺方丈石上。[9]

这是宜兴地方志书中关于“碧藓庵”的最早

记载,从今天现存刻有“碧鲜庵”三个大字的碑来

看,该碑高约 2.2 米,规模与“方丈石”相差较大,

与“善权寺方丈石上”文字不应是同一所指。

至于“善权寺方丈石上”所刻为何文字,宜兴

的地方志书多有明确记载,如明成化《重修毗陵

志》有:

祝陵,在善权山,岩有巨石刻,云:祝英

台读书处,号碧鲜庵。[10]

另,明万历《宜兴县志》有:

祝陵,在善权,其岩有巨石刻,云:祝英

台读书处,号碧藓庵。[11]

以上两段文字清楚记载善权寺附近的巨岩

上所刻文字为“祝英台读书处”,“碧藓庵字”当是

指这六个字。同时不难看出,“祝英台读书处”石

刻被称为“碧藓庵”,“碧藓庵”与“碧鲜庵”是同一

所指。

宜兴地方史志中还大量出现与“碧藓(鲜)

庵”有关的碧藓(鲜)坛、碧藓岩、读书坛、读书台

等名词。通过对宜兴地方志有关“碧藓(鲜)庵”资

料解读,我们发现“祝英台读书处”与今天宜兴的

善权寺大致在同一区域,善权寺就在碧藓(鲜)岩

附近。同一处石刻,为什么有多种说法呢?

事实上,现存的“碧鲜庵”碑最初与祝英台读

书处、碧藓(鲜)庵、碧藓(鲜)坛、碧藓(鲜)岩等并

非同一所指,碧藓(鲜)岩、碧藓(鲜)庵当指刻有

“祝英台读书处”的巨形岩石,而碧藓(鲜)坛、读

书坛、读书台、梁祝读书处则是指祝英台(地名)。

“碧鲜庵”碑是巨形岩石碧藓(鲜)岩的标识。

“祝英台读书处”石刻巨岩为何又称为“碧藓

(鲜)庵”呢?清嘉庆《增修宜兴县旧志》中有解释:

碧鲜庵,一名碧鲜岩,今石刻六字已亡,

惟碧鲜庵长碑三大字字形瑰玮。[12]

清光绪《宜兴荆溪县新志》载:

山有碧鲜岩,为祝英台故宅,后改为寺,

俗称善权寺。寺左侧有岗,曰青龙山,唐司空

李蠙墓在焉。[13]

“祝英台故宅”,其实并不是祝英台读书的地方,

而是地名祝英台上的旧有建筑(王宁邦:《祝英台

考》)。从“碧鲜岩”位置来看,与上面引述的“碧藓

庵”(碧鲜庵)当为同一所指。

另从古代名人关于宜兴题咏来看,更进一步

得出“碧鲜岩”就是“碧藓(鲜)庵”的结论。如,明

蒋时瞻《酬丁刑部约游善权》中“碧鲜岩畔堪携

酒,好事山僧亦爱诗”[14],提到位于善权寺旁的“碧

鲜岩”即“碧藓岩”。前文提到的明沈周《碧鲜庵》

诗前之引“碧鲜庵在善权三生堂西北石壁”[15],“石

壁”显然就是“碧藓岩”(碧鲜庵)。

三 “碧鲜庵”的位置调查

根据“碧鲜庵”内涵的变化,结合考证,经田

野调查,笔者找到了湮没已久的“祝英台读书

处”,即“碧藓岩”(因只揭露局部,故暂未配图)。

从资料看,宋地方志对碧藓庵的理解未产生

错误,宋《咸淳毗陵志》记述善权寺与祝英台读书

处有关信息,作“碧藓庵”,这一称谓明代出现分

化,文献中“藓”“鲜”不分。如明成化《重修毗陵志》

中“碧藓庵”作“碧鲜庵”,明万历《潜确居类书》《宜

兴县志》、清康熙《常州府志》仍作“碧藓庵”,善权

寺曾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被焚,此后人们对“祝

英台读书处”刻字位置究竟在何处,认识已模糊。

清嘉庆《增修宜兴县旧志》有“碧鲜庵一名碧鲜岩

……碑刻现无作藓者”[16],撰者认为“碧鲜”是正确

的,而“碧藓”则不对,可见“碧藓岩”的内涵已发

生变化。同时我们判断出,至少清嘉庆时,“祝英

台读书处”六字已不知所在了。

20 世 纪 20 年 代 初 ,宜 兴 名 人 储 南 强

(1876-1959 年)历时十数载,对善卷洞、庚桑洞

(张公洞)进行开发,令人在善权寺原址及附近区

域深挖,在一米多深的地下发现“碧鲜庵”碑,储

公曾专门为这块碑铭记曰“民国十年始出碧鲜庵

碑于寺后土中,建碑亭”。陈茆生、路晓龙《碧鲜庵

碑考》一文提到,据储南强女儿回忆,储公深挖地

下是为了探寻传说中寺庙下的地下室 [17]。事实真

相恐复杂得多:孙皓当初在宜兴封禅,民间曾传

说在封禅的地点埋下不少宝贝,而善权寺又是在

106

Page 3: 뇌쿊 뾼dnwh.njmuseum.com/pdf/2012/201203/20120315.pdf2012/03/15  · 뇌쿊 뾼 二 “碧鲜庵”即刻有“祝英台读书处”的巨 岩 《江海学刊》2008 年第3 期刊登拙作《祝英台

《东南文化》2012年第 3期总第 227期

祝英台故宅上建立起来的,作为宜兴地方知名人

士,在民国时祝英台作为地名的本原并没有完全

湮没的情况下,储公或多或少应当知道这段历史

与传说。笔者以为,储公挖地三尺寻找地下室的

说法可能是个幌子,目的可能就是为了搜寻祝英

台(地名)的真相。不然的话,挖地下室怎么可能

挖到立“碧鲜庵”碑的地方呢?按照古时封禅要在

祝英台用玉检的制度,说不定出土了一批古物,

可惜的是,除这块碑外,究竟有没有出土过其他

文物,已不为后人所知。

2006 年 12 月中旬,笔者去宜兴善权寺、英台

阁、国山碑等古迹再次实地寻访,发现了久已湮

没的“祝英台读书处”石刻,即真正的“碧鲜庵”。

根据都穆(1459-1525 年)《善权记》中“右偏

石壁刻‘碧鲜庵’三大字,即祝英台读书处”与沈

周《碧鲜庵》诗前引“碧鲜庵在善权三生堂西北石

壁”两条线索,并结合对祝英台(地名)故宅建筑

兴废的考证,笔者在今天宜兴英台阁的后方,去

寻找那块据说早湮没不可考的刻有“祝英台读书

处”的岩石,发现了一块长约十多米、高六七米的

巨岩,正面看,它位于储南强墓的右侧,周围野树

密匝,石面生满了碧绿的苔藓。拂去巨岩上的败

叶后,发现了人工刻石的痕迹,生满苔藓的岩面

上,依稀可辨一巨大的“祝”字,“英”字尚见一半,

一半被乱石浮土与枯枝覆盖。从找到的字来看,

字径约两尺见方,端庄古朴,笔划粗实,其上布满

苔藓,显然这块巨石就是曾刻有“祝英台读书处”

的岩石。作为梁祝文化最重要的文物,惜乎至今

还埋藏在土中,稍作清理,“祝英台读书处”等石

刻摩岩即可重见天日。

现“碧鲜庵”碑,位于善卷洞洞口重建的英台

读书处(英台阁附近)旁边,其上已建有碑亭。根

据古代文献的记载,结合这次调查,不难看出“碧

鲜庵”碑现位置已大大偏离原址:碑原来位于刻

有“祝英台读书处”巨岩之前,与原来寺庙的位置

稍有距离,现碑的位置应从当初的位置向左前方

移动了一段较长的距离。

四 “祝英台读书处”如何被称为“碧鲜庵”

笔者考证以为,宜兴刻有“祝英台读书处”的

那块巨岩(方丈石),因覆满苔藓,被称为“碧藓

(鲜)岩”,“碧藓(鲜)岩”中“藓”本是指岩石上的

“苔藓”,“碧藓(鲜)岩”再又作“碧藓庵”,后又作

“碧鲜庵”。

明汤聘《游善权》诗有“玉带桥头丞相祠,涌

金亭上漫题诗。坐来幽鸟亦自适,老去看山未是

迟。古洞丹青深岁月,石田黄白幻雄雌。江南往事

随流水,无数苍苔没旧碑”[18],诗中“无数苍苔没旧

碑”是指“祝英台读书处”刻石摩岩上布满苔藓。

清任映垣《祝英台读书台》有“红紫秋花浥露

开,读书台畔一徘徊。早逢木叶潇潇下,何处吟魂

冉冉来。粉蝶双飞还似舞,罗裙五色未全灰。壁间

剩有相思句,拂藓搜寻那忍回”[19]。作者在传为女

子祝英台读书的地方,感慨万千,面对碧藓岩,试

图拂去岩上的苔藓来搜寻故事,不忍离去。

其他还如明华察(1497-1574 年)《游善权碧

鲜岩诗》、清张衢(约 1821年前后在世)《瑱为过访

同游善卷洞碧藓岩各赋一诗》、清张起《游国山龙

岩憩善权寺访碧藓岩故址》、清黄中理《碧鲜庵》

诗等 [20],提到的碧藓(鲜)岩、碧鲜庵,均指刻有“祝

英台读书处”的巨岩。

“碧鲜庵”有如此多的名称不是空穴来风。

首先,关于碧藓与石刻的渊源,对“碧鲜庵”

来历产生过影响。明汪子卿撰、周郢校证《泰山志

校证》收录古诗有“碧藓峰中寻汉禅,五云深处谛

秦观”、“典诰文全古,莓苔字半青”、“岱宗自古

金,武帝空赫赫;鸾與西入关,苔藓台中碧”[21]。诗

歌内容表明,与封禅有关的石刻,因年代久远,其

上布满了绿色苔藓,识读石上的刻字要从石面苔

藓中寻找。

其次,中国古代有所谓的“藓书”之说,“藓

书 ”是 指 苔 藓 生 于 石 上 ,斑 驳 如 字 。苏 轼

(1037-1101 年)《送范景仁游洛中》有:“藓书标洞

府,松盖偃天坛(作者自注:欧阳永叔尝游嵩山,

日暮,于绝壁上见苔藓成文,云‘神清之洞’。明日

复寻,不见)。”[22]“祝英台读书处”却不是这样的

“藓书”,这六个字是后人刻上去的,“藓书”的说

法启发了“碧藓岩”名称的出现。

其三,古汉语中,“庵”与“奄”是通假字。“庵”

有两个读音,一作ān,另一作 yǎn。“庵”读作(奄)

yǎn,多作“茂密”解,如“奄简”“奄蔼”均指“树木茂

盛貌”。因此,笔者认为,“碧藓岩”讹成“碧藓庵”

还另有两个来由:一是“碧藓庵”的“庵”字与“碧

藓岩”中“岩”字读音相近,“庵”读作(奄)yǎn 时与

“岩”谐音。今天宜兴方言中,“庵”与“岩”读音仍

相同。二是“碧藓庵”之“庵”有苔藓泛泛或茂盛之

意,因刻有“祝英台读书处”的那块巨石地处潮

湿,易生苔藓,“碧藓岩”作为“碧藓庵”,当指岩石

上的苔藓茂盛。

结合前文明汤聘《游善权》诗来看,当时“祝

英台读书处”字迹早已湮没在苍苔之中了。清黄

中理《碧鲜庵》诗:“碧鲜岩似染,苔绿隐花枝。仙

107

Page 4: 뇌쿊 뾼dnwh.njmuseum.com/pdf/2012/201203/20120315.pdf2012/03/15  · 뇌쿊 뾼 二 “碧鲜庵”即刻有“祝英台读书处”的巨 岩 《江海学刊》2008 年第3 期刊登拙作《祝英台

碧鲜庵考

子读书处,残碑绝妙词。天寒谁倚竹,月上宛扬

眉。窈窕园扉掩,空山叶落时”[23],这里的“碧鲜岩

似染”亦指“祝英台读书处”巨岩上长满了绿苔。

进一步研究认为,因“庵”与“岩”读音相似,

“碧藓岩”异化成“碧藓(鲜)庵”当属文人有意为

之。

五 称“碧鲜庵”是女子祝英台读书的地方

完全是附会

“碧藓庵(岩)”后讹为祝英台读书的地方之

“碧鲜庵”,是为了附会梁祝传说。将“碧藓(鲜)

庵”误作为是寺庙或是读书的地方,一是“庵”有

庙之意,二是古时文人有将书斋称作庵。如《南齐

书·竟陵文宣王子良传》有:“编草结庵,不违凉

署”[24],此处“庵”指草屋;宋米芾题其所居为“米老

庵”,陆游有“老学庵”等。清嘉庆《增修宜兴县志》

收录有明代许岂凡《祝英台碧鲜庵》诗,诗人对梁

祝传说描述中有“当年梳妆台,即汉风雨坛”、“嵯

峨石壁下,遗庵为碧鲜”[25],因“祝英台读书处”附

近有寺庙建筑,许岂凡误把“碧鲜庵”当成了祝英

台读书的庵堂。

又清汤思孝《碧藓岩》有“故址是耶非,芳魂

来此不”[26],面对碧藓岩,作者联想到梁山伯祝英

台读书的故事。

后人不知道“碧鲜庵(岩)”其实就是“碧藓

岩”,望文生义作出了错误的解释,如清嘉庆《增

修宜兴县志》卷九有“碧鲜,本竹名;碑刻现无作

藓者。王志误作藓诗句,平仄失粘,不可读矣!华

诗作碧仙亦属传闻之误。”[27]将“碧藓”误作“碧鲜”

释读成竹子之名,后人因此附会出“碧鲜竹”之

说。今天宜兴善卷洞后的所谓的“碧鲜竹”亦被称

为“英台竹”,该竹被认为是祝英台生前喜欢的植

物,这样来解释“碧鲜”完全是为与梁祝传说相牵

附。另从上文提到的沈周《碧鲜庵》诗引言来看,

“碧鲜庵”亦被他当作祝英台读书之地,且与唐李

丞相读书的地方混为一谈了。再如明代谷兰宗

《祝英台近词并序》有:“阳羡善权禅寺,相传为祝

英台宅基,而碧鲜岩者,乃与梁山伯读书之处也

……因题其崖,复作词一阕,亦取其旧名云。”[28]谷

兰宗做过宜兴县令,对宜兴的掌故应该比较了

解,受梁祝传说的影响,连谷兰宗也认为“碧鲜

岩”为梁山伯祝英台读书之处。明成化间杨守阯

(1436-1512 年)《碧藓坛》诗,诗名下作者注曰

“(碧藓坛)即碧鲜庵,相传祝英台读书处”[29],“碧

藓坛”即指“碧鲜庵”也是误解,将“碧鲜庵”当作

祝英台读书的地方。

明代邵贤《游善权》中有:“碧鲜旧宅名犹在,

玉柱灵根句亦工。山列九峰千古秀,水分双洞一

溪通。三生宰相今何许?抚景长吟思不穷。”[30]从诗

中提到“碧鲜旧宅”等来看,它同时还被当作古代

名人李蠙等读书的地方了。

清史承豫《游善卷洞记》:“稍上有善权寺,寺

即古碧鲜庵古址……寺后傍碧鲜岩,相传为祝英

台读书处,石上镌明谷令君兰宗一词,甚工。披鲜

读之,共为咨赏”[31],表明此时“碧藓庵”与“碧藓

岩”已被他完全误解了。从其“寺后傍碧鲜岩,相

传为祝英台读书处”来看,作者不知“碧鲜岩”是

指“祝英台读书处”刻石,将“祝英台读书处”刻石

作为女子祝英台读书的地点看待了。

前文引清徐喈凤《祝英台碧藓庵》有“遗迹在

碧藓,古佛同千秋。苔封碣半露,姓氏篆如虬”诗

句,“遗迹在碧藓”当指“祝英台读书处”石刻;“苔

封碣半露,姓氏篆如虬”是指“祝英台读书处”的

文字已为苔藓覆盖,尚能看出字体特征。

提到“祝英台读书处”与“碧鲜庵”时,当今许

多学者将诗句“蝴蝶满园飞,不见碧鲜空”,释读

成“蝴蝶满园飞不见,碧鲜空有读书坛”,铸成大

错。如缪亚奇《论宜兴流传的梁祝故事》、周静书

《梁祝“化蝶”的成因及其文化意义》、刘锡诚《“梁

祝”嬗变与文化的传播》、高国藩《冯梦龙〈古今小

说〉中的梁祝故事》等,他们在引证宋《咸淳毗陵

志》或明成化重修《毗陵志》有关内容竟句读成

“祝陵,在善权山,岩前有巨石刻,云:祝英台读书

处,号碧鲜庵。昔有诗云:蝴蝶满园飞不见,碧鲜

空有读书坛”。

对古诗的解读不能只凭语感,原诗“不见碧

鲜空”之“空”是指“祝英台读书处”六个大字的刻

痕,“有读书坛”是承接前面“祝陵”的,指祝陵这

里有读书坛存在。“蝴蝶满园飞,不见碧鲜空”是

指只见蝴蝶满园飞舞,看不到碧藓空处(“祝英台

读书处”六字)刻痕了。将“蝴蝶满园飞不见,碧鲜

空有读书坛”解读为“满园飞舞的蝴蝶看不见,碧

藓的空处有读书台”,这样的识读逻辑上不通,不

仅是对祝英台作为地名真相的不了解,同时又犯

下将“碧鲜庵”真的当作是女子祝英台读书地方

的错误了。

六 “碧鲜庵”碑刻刻石年代考

现存“碧鲜庵碑”无款识,作为梁祝传说源于

宜兴的有力证据,于 1996年被当地政府列为市级

文物保护单位。笔者考证以为,“碧鲜庵”碑刻立

年代较晚,当为明人作品。

从前文资料来看,“碧藓庵(岩)”内涵宋代没

有被误解,明代开始分化,清代被人们完全曲解,

108

Page 5: 뇌쿊 뾼dnwh.njmuseum.com/pdf/2012/201203/20120315.pdf2012/03/15  · 뇌쿊 뾼 二 “碧鲜庵”即刻有“祝英台读书处”的巨 岩 《江海学刊》2008 年第3 期刊登拙作《祝英台

《东南文化》2012年第 3期总第 227期

如明成化《重修毗陵志》称其为“碧鲜庵”,清代嘉

庆间宜兴方志认为“碧鲜庵”中“鲜”作“藓”是不

对的,可判断此碑成刻年代不应晚于清代、早于

明代。另从“碧鲜庵”碑来历考察,清以前未见它

是唐碑或唐代李蠙所书的确切见载,传其为女子

祝英台手书更是无稽之谈。出现误识,原因有二:

一是不清楚“碧鲜庵”名称的真正来历;二是有意

为之,以提高梁祝传说源于当地的知誉度。

“祝英台读书处”石刻名称从最初的“碧藓

岩”到今天的“碧鲜庵”,几经变化。“碧鲜庵”碑刻

的出现,是因“祝英台读书处”刻石被苔藓覆盖,

不易发现,后人便在刻石前方立下了现在的“碧

鲜庵”碑。事实上,“碧鲜庵”碑最初不过是指认

“祝英台读书处”刻石的地标而已。

清《重刊宜兴县旧志》“善权寺碑”条目有“碧

鲜庵三大字,楷书,笔势瑰伟,传为唐刻。嘉靖乙

未王慎中题名,在祖师堂壁”[32]。条目明确记载碑

文为王慎中所书。王慎中 (1509-1559 年),嘉靖八

才子之首,为明朝恢复古风的代表人物之一,擅

长书法。根据现存“碧鲜庵”碑文字体风格,比照

王慎中的其他书刻作品综合判断,此碑文字确为

王慎中于明嘉靖乙未(1535年)所书。

又,明江苏吴县人都穆曾提到“碧鲜庵”石刻

文字,其收录在清嘉庆《增修宜兴县旧志》中《善

权记》有:“入三生堂,观李曾伯书匾。右偏石壁刻

‘碧鲜庵’三大字,即祝英台读书处,而李司空亦

藏修于此。”[33]都穆生活的年代要早于王慎中,由

此来看,是否笔者关于“碧鲜庵”碑文字为王慎中

所书的判断有误呢?答案是否定的!

其一,从都穆提到“右偏石壁刻‘碧鲜庵’三

大字”来看,显然三字刻于碧鲜岩上,而现在的

“碧鲜庵”碑,最早是立在碧鲜岩前作为标识的,

二者不可混淆。其二,按清乾隆吴骞《桃溪客语》

记载,刻有“祝英台读书处”的巨岩上确实“碧鲜

岩”三个大字,是都穆错将“碧鲜岩”误作“碧鲜

庵”,还是巨岩确实刻的是“碧鲜庵”,待巨岩表面

清理后,真相便可知晓。

[1][6] [7] [14][15][18][20][29][30]《宜兴梁祝文化·史料与传

说》,方志出版社 2003年,第 4,190,259,214,190,211,

240、243、246,177,180页。

[2][3][17]《宜兴梁祝文化·论文集》,方志出版社2004年,第

1、2,306,302页。

[4][12][16][19][25][26][27][28][31][32][33]清·嘉庆《增修宜兴

县旧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影印,卷九、卷一○,卷

九,卷九,卷四,卷九,卷一○,卷九,卷九,卷四,卷九,卷

九。

[5][11]明·万历《宜兴县志》古迹志,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

刻本。

[8][9]宋·咸淳《毗陵志》,据清嘉庆刊本影印,台湾成文出版

社1983年,志二七、二九。

[10]明·成化《重修毗陵志》,上海书店影印《天一阁藏明代

方志选刊续编》第二十二册,第560页。

[13]清·光绪《宜兴荆溪县新志》卷一,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

1991年。

[21]明·汪子卿撰,周郢校证:《泰山志校证》,黄山书社2006

年,第464、472、507页。

[22]《苏轼诗集》卷一五,中华书局1982年,第717页。

[23]清·道光《重刊续纂宜荆县志》卷九《艺文》,道光二十年

(1840年)刻本。

[24]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列传第二一,中华书局1987

年,第679页。

A Study of Bixian AnWANG Ning-bang

(History Department of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3)Abstract: Bixian An used to refer to the large stele in Yixing which has the inscription of“Reading

place of Zhu Yingtai”on. Research has, however, revealed that Bixian An is not the place where Zhu Yingtaiused to study. The newly discovered stele engraved with“Reading place of Zhu Yingtai”, which had beenmissing for hundreds of years, is the most important evidence of the tale of Liang and Zhu being originatedfrom Yixing. Bixian An stele is proved to be from the Ming Dynasty.

Key words: Bixian An; Tale of Liang and Zhu; Zhu Yingtai; stele

(责任编辑:张平凤)

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