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心不死 情怀依旧...

1
2017年2月10日 星期五 10 值班总编:蒋斯乔值班主任:黎家璇值班校对:符莉萍 www.sanyarb.com.cn 新闻 · 文娱 随着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 落幕,一场诗词嘉年华暂告一段落。 然而,由之引发的各种讨论远未结束。 千百年前的诗词何以引起当今民 众的浓厚兴趣?我们应以何种姿态面 对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优秀传统文 化如何才能真正走上复兴之路? 一颗颗火热的“诗心”成就 节目“火爆” “这个节目火最深层次的原因,就 是中国人仍有不死的‘诗心’。”节目嘉 宾、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说,诗歌 是中国人表达情感的最古老的方式, 一部中国诗歌史既是中华文明在语言 文字上的浓缩精华,更是几千年来中 国人精神风貌的展示。 本届《中国诗词大会》的入选诗词 从中国诗歌的缘起《诗经》开始,包括 楚辞、汉魏六朝诗,唐宋诗词、明清诗 词,一直延续到当代名人诗词,时间跨 度数千年。 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纯真质 朴,到“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上下求索; 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雄心壮志, 到“心远地自偏”的隐士风流;从“黄河 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到“帘卷西 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缠绵。千百年 来,中国人就是从这些意味无穷的诗词 中得到滋养,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传媒研究者靳智伟表示,中华民族 是诗的民族,中国人对诗词有着独特 的文化情结,这构成《中国诗词大会》 热播的社会基础。“当中国人遇到天大 的困难或灾难时,甚至当我们一无所 有时,我们还有诗。中华民族创作了 世界级的华彩诗章,而这些诗章又锻 造着我们的民族性格。” 事实上,本届选手已经展现出诗词 对他们精神的“锻造”。冠军选手武亦 姝说,苏轼“可以根据人生境遇调整心 态”,读东坡诗词会让人有好的心情, 不知不觉中,苏轼豁达的人生观也让 她有勇气笑对各种人生挑战。选手陈 更说,古诗词中关于人性、历史的内 容,可以映照在自己当下的生活里, “给你一点引导,让你面对挫折的时 候、情绪起伏的时候该怎样去自我修 行,像书法一样是修身养性的媒介。” 2月1日播出的节目中,武亦姝在 “飞花令”环节以“月”字吟诗,被提醒 所说诗句重复了,她脱口而出《诗经· 七月》中的诗句:“七月在野,八月在 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蒙 曼随即点评道:“诗歌的真善美是渗透 到她心里去的。武亦姝的谦逊不是装 出来的,而是有诗意在她心中,她站在 那里气定神闲的样子,诗意就出来了, 这就是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张静说, “诗词大会”选手展现出的是中华民族 谦谦君子、挥洒谈笑的气度与风貌。 “当有选手屡败屡战再度出现在舞台 上说出‘只为挑战自己、战胜自我’的 时候,当有选手得知母亲住院主动选 择放弃比赛的时候,他们的知行合一 践行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品格与修 养,正是他们的取舍彰显了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与妙义。” 期待节目展现更多更 丰富的文化魅力 在节目获得好评的同时,也有不少 人对节目的方式进行理性的思考。“我 觉得古诗很好,但是,诗好,去读,去品 味,实在喜欢背背也无妨,我其实更希 望你能自己去创作,唯独求你别当比 赛一样去背。”音乐人叁拾在自己的微 信公众号表达了对节目中“背诵”古诗 词的看法。 这种看法并非吹毛求疵。有一期 节目的题目是填空:“风吹()花满店 香,吴姬压酒劝客尝”。正确答案是 “柳”,但是为什么是柳花,而不是杏 花、桃花?而专家寥寥几句的点评,也 并没有揭示这句诗的奥妙。 北京四中语文教师王黛薇认为, “诗词大会”本质上还是一档文化竞技 类节目,其走红和节目“打擂台”式的 环节设置有很大关系,主要是考查选 手的诗词储备和记忆力。“对于传播诗 词文化,节目还有继续提升的空间,最 重要的是让人们学会欣赏,能够理解 其中的意蕴和美感。” 而蒙曼认为,作为电视竞技类节 目,“诗词大会”采取记诵的方式并没 有问题。“在诗歌复兴起步阶段跨过记 忆去考创作,就像还没学会走就去跑 一样,没有意义也行不通,而且创作的 评审缺乏客观的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谢琰也 建议,下一季可以改变单纯考记诵的 方式,而是考理解、审鉴乃至文化史的 综合知识,让点评老师用诗词作引子 来讲述历史、传播文化。 事实上,对于诗词背后的含义及其 价值观,节目也是时有涉猎。比如节 目嘉宾、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郦 波就对诗人宋之问进行了辩证评判。 “他的一个外甥叫刘希夷写《代悲白头 翁》写得非常好,其中‘年年岁岁花相 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成为名句,就想 窃为己用,外甥不同意,宋之问就用麻 袋装土,把外甥害死埋掉。尽管宋之 问的诗歌‘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诗写得很好,但是人品不足道。” “今日的我们诵读千载以上的诗 词,为的不仅仅是能背会写、刻舟求 剑,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去体会那一颗 颗诗心,与古人的生命情感发生碰撞, 进而提升自己的修为。”张静说。 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 社会更好地继承发展 《中国诗词大会》过后,对于古诗词 能否在民众中热起来,成为中华传统 文化复兴的有效载体,不少人对此寄 予期望,但也提出了一些建议。 本季节目亚军、《中国汉字听写大 会》《中国成语大会》双料冠军彭敏认 为,这一波热闹过后,诗词可能还是会 回到一个相对边缘的状态,因为文言 文的诗歌文体的边缘化,使得古诗词 逐渐失去其经世致用的实用价值。“比 赛首先是个噱头,但是只要传播力足 够广,肯定有一部分影响力会转化为 诗词和传统文化复兴的一个因素。相 比现代诗歌,大众对古典诗歌还是有 敬畏之心的。” 专家指出,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是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 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体现,为此应加大诗 词等传统文化在国民教育中的比重。 事实上,春节刚过,中办、国办就发 出通知,将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发展工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 国民教育始终,中小幼课堂和教材更是 其中的重点,近期目标是到 2025 年,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 王黛薇认为,把传统文化纳入教育 考核体系,已是一种必然趋势,但她希 望不仅仅是考查知识点和记忆力,应该 引导学生理解、欣赏。“希望优秀的学者 能够深入浅出做一些传统文化的普及 工作,让以古典诗词为代表的优秀传统 文化在当代社会得以更好地传播。” 蒙曼指出,以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 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时,应注意系统 性,循序渐进地给孩子建立一个传统 文化的体系,而不是这个学期让孩子 背《卖炭翁》,下个学期让孩子学《琵琶 行》,两者之间没什么关系。“古时对儿 童的教育,是非常有学问的,什么阶段 读什么都有详细的系统安排,绝不是简 单的‘四书五经’可以概括。我们现在 的传统文化教育,问题在于太零碎。” 在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 语文老师贺春秋看来,诗词教学如果 仅停留在抄背默释,确实容易让学生 失去兴趣,因此学校正在探索将诗词 透露的传统文化知识串联起来。“比如 诗词大会上有一句‘旧时王谢堂前燕 ’,出自于刘禹锡的《乌衣巷》,也是课 本上有的,虽然要求仅是吟诵,但我们 会为孩子讲解其中的魏晋氏族制度, 读诗讲史,把古诗词变成一个个小故 事,孩子们一下子就理解并且熟记了 这首名诗。” 诗心不死 情怀依旧 —从《中国诗词大会》看优秀传统文化复兴 新华社记者 白瀛 史竞男 施雨岑 考生在学校里候考。 近日,由上海电影集团、胡氏传媒联 合出品,著名导演胡雪桦执导,胡军、余 男、凤小岳、郭采洁、秦昊、曹可凡、多布 杰、刘佩琦、李梦、段博文、蒲巴甲、乔翰 · 厄布、何赛飞、徐冬冬等实力派演员联袂 主演的黑帮传奇系列电影《上海王》,继宣 布《上海王》定档 2 月 24 日、《上海王 II》定 档3月16日,两部电影一个月内接力上映 后,该系列电影的第一部《上海王》,再曝 倒溯版预告及终极版海报。在此次发布 的终极海报中,《上海王》主要角色集体亮 相,余男饰演的申曲名伶筱月桂,一袭红 裙笼罩十里洋场,暗喻其终将被时代的洪 流推上洪门无冕之王的人生巅峰。而与 之前发布的缘起版预告相对应的倒溯版 预告,以时光倒溯为主题,在命运回转中 叹英雄宿命世事无常,进一步勾勒出乱世 奇女子筱月桂与三代上海王之间错综复 杂的情感纠葛,以及十里洋场中权力更 迭、帮派纷争下,群雄逐鹿所带来的阵阵 杀机。 黑帮传奇系列电影《上海王》、《上海 王 II》,前后跨度长达近二十年,以余男饰 演的申曲名伶、奇女子筱月桂与胡军、秦 昊、凤小岳饰演的三代上海王之间的爱恨 情仇为主线,通过对上个世纪洪门历史的 回 溯 ,全 景 式 展 现 了 从 1905 年 到 1925 年 , 纷繁乱世中上海这个“东方巴黎”的城市 记忆。《上海王》剧情所处的时代背景,是 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转折阶段。当时 的上海,租界林立、鱼龙混杂、帮派纷争不 断,为了生存、权力、爱欲,每个人或主动 或被动,都被席卷进时代的洪流中,备受 命运的摆布。 正如余男饰演的筱月桂所言,情与义 的背后,是无尽的杀戮、黑暗与血腥。风 云变幻的大时代,造就了各方时势英雄。 以三代上海王为代表的江湖豪杰,在胜者 为王、败者为寇的十里洋场,开启王者之 梦,展现当时社会各阶层现状的同时,也 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城市记忆。 (新 娱《上海王》曝终极海报 时光倒溯演绎时代传奇 《上 海 王》海 报 2月9日,由华纳兄弟电影公司出品 的《乐高蝙蝠侠大电影》曝光一支特别视 频,黑暗骑士蝙蝠侠首次作为阔少布鲁 · 韦恩的“室友”带大家参观“宇宙最豪 华庄园” —韦恩庄园。 在当日曝光的特别视频中,蝙蝠侠一 出场就和观众开了一个玩笑:“那些谣言 都是真的,我就是布鲁斯 · 韦恩……的室 友”,由此引出了他的双胞胎“兄弟”布鲁 · 韦恩。其后,两人更是轮番炫耀了一 下共同住所,韦恩庄园,将其说成是“宇宙 中最豪华,也最有品味”的私人宅邸。这 座 庄 园 中 不 仅 收 藏 了 带 有“ 乐 高 style”的 世界珍宝,还拥有设备先进的厨房,养有 海豚的私人泳池,看起来有800平方米的 卧室,以及大家最关心的蝙蝠侠密室。只 是当蝙蝠侠讲解密室有多么神秘因此“拒 绝参观”的时候,“不小心”碰到了正在打 扫卫生的管家阿福和少爷罗宾,当然二人 也“不小心”称呼蝙蝠侠为“主人”,得到 了他的严厉纠正。 即将在北美上映的《乐高蝙蝠侠大电 影》一经点映就大获好评,不少媒体预测, “《乐高蝙蝠侠大电影》将会轻松拿下本周 北美票房冠军”。而很多看过片的媒体也 纷纷表示:“《乐高蝙蝠侠大电影》可以被 称为DC动画电影的回归之作,因为它从 头到尾都很完美”;而且,它还是一个“最 适合全家老少一起去看的超级英雄电 影”;其中“搞笑段落密集,妙语连珠”, “连一向冷漠脸的蝙蝠侠都变得超级有 爱”,尤其是他喜欢“自嗨”,“爱吃龙虾”, 和“小丑上演激情”更是让人激动不已。 动画电影《乐高蝙蝠侠大电影》已定 于2017年3月3日国内上映,电影将会同 步 推 出 2D、3D、 IMAX3D 和 中 国 巨 幕 3D 版本。 新 华) 《乐高蝙蝠侠大电影》 3月3日国内上映 “宇宙最豪华庄园”首次曝光 《乐高蝙蝠侠大电影》海报 2月8日一早,2017年北京电影学院 艺术类考试启幕。记者获悉,2017年北 京电影学院本科计划招生499人,总报考 人 次 达 38144 人 次 ,同 比 去 年 增 长 约 25.5% ,再 创 历 史 新 高 。 考生压力大 虽然当日北京刮起了4-5级的大风, 最高气温只有4℃,但大部分艺考考生仍 早早地来到北京电影学院备考。7 时许, 记者在北影校园中看到,考生们已排队 等待进入考场。同时也有大批考生家 长、媒体记者在考场外等待。 9时左右,有考生陆续走出考场。刚 刚结束早上考试的辛同学告诉记者,当 日北影初试考的是诗歌朗诵,她觉得自 己在考试中发挥的“还不错”。 记者注意到,不少考生一走出考场就 被媒体团团围住。来自辽宁的小唐就被 一众媒体围拢着大秀“一字马”。 这已经是小唐第二次进入北影艺考 的考场了。她告诉记者,自己原本就有 舞蹈功底,但因去年文化课成绩不佳最 终落榜。所以,她对8日的这场考试颇为 看重,压力自然也不小。“我真的是不想 再复读了。”她说。 为了让这次艺考不再失利,小唐报考 了十多个院校。学校大多分布在北京、上 海等地。这意味着,这个月她要不断往来 于各地艺术类高校。“只能是赶吧,也是多 给自己几次机会。”小唐告诉记者。 和小唐不同,在考场外,不少准备明 年参加艺考的学生也来到北影感受紧张 的气氛。而他们更多的是感受到了不小 的“压力”。有来到北影观摩的高二学生 小陈就告诉记者,“看完感受就是挺紧张 的,感觉未来压力还挺大的”。 表演专业“三试变化较大” 考生的压力,来自于不断增长的报考 人数。 北影党委书记侯光明介绍,2017年北 京电影学院本科计划招生499人,总报考 人 次 达 38144 人 次 ,同 比 去 年 增 加 7744 人 次,增长约 25.5%,再创历史新高。 以往年颇受关注的表演学院为例,今 年报考人数达8526人次,相比去年增加 900 多人次。同时,本科录取 75 人,也比 去年增加30人。 今年,北影表演学院分为初试、复试 和三试,考试内容包括朗诵、才艺展示、 表演艺术综合会试。 北影表演学院院长张辉介绍,表演学 院的初试和复试和往年相比没有太大的 变化,“但三试变化较大”。 “最重要的还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 行全面考核,我们把很多内容浓缩在一 起。虽然考试时间没有增加,但是考试 的量加大了。” 他说:“形象气质是考官很关注的一 个方面,综合考虑大众审美和艺术审美, 不仅要考核学生的艺术素质,还要考察 他的人文素养。” 新增专业“受热捧” 此外,记者还注意到,北影今年新增 加了四个专业。侯光明坦言,各个专业 报考人数都很多,其中新建的几个专业 颇为抢眼,都受到社会的热捧。 在这四个新设专业中,“广播电视编 导”专业竞争最为激烈,报录比达到274: 1,超过了“表演”专业 114:1 的报录比。 侯光明说:“这个专业招取的方向是 网络电影制作方向。专业一出来,招15 个人,报考4000多人。这是我们始料未 及的,但回想起来也在情理之中,因为他 有市场需求。” 他认为,整体报考人数的增长正“反 映了市场需求大增”。“电影产业发展迅 猛,这使得社会对电影人才需求越来越 多。” 宋 宇 晟) 北影艺考启幕 报考人数再创新高 新增专业受热捧

Transcript of 诗心不死 情怀依旧...

Page 1: 诗心不死 情怀依旧 时光倒溯演绎时代传奇epaper.sanyarb.com.cn/resfile/2017-02-10/10/10.pdf · 10 2017年2月10日 星期五 值班总编:蒋斯乔 值班主任:黎家璇

2017年2月10日 星期五10 值班总编:蒋斯乔 值班主任:黎家璇 值班校对:符莉萍www.sanyarb.com.cn

新闻·文娱

随着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 幕 ,一 场 诗 词 嘉 年 华 暂 告 一 段 落 。然而,由之引发的各种讨论远未结束。

千百年前的诗词何以引起当今民众的浓厚兴趣?我们应以何种姿态面对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才能真正走上复兴之路?

一颗颗火热的“诗心”成就节目“火爆”

“这个节目火最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中国人仍有不死的‘诗心’。”节目嘉宾、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说,诗歌是中国人表达情感的最古老的方式,一部中国诗歌史既是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的浓缩精华,更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精神风貌的展示。

本届《中国诗词大会》的入选诗词从中国诗歌的缘起《诗经》开始,包括楚辞、汉魏六朝诗,唐宋诗词、明清诗词,一直延续到当代名人诗词,时间跨度数千年。

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纯真质朴,到“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上下求索;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雄心壮志,到“心远地自偏”的隐士风流;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缠绵。千百年来,中国人就是从这些意味无穷的诗词中得到滋养,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传媒研究者靳智伟表示,中华民族是诗的民族,中国人对诗词有着独特的文化情结,这构成《中国诗词大会》热播的社会基础。“当中国人遇到天大的困难或灾难时,甚至当我们一无所有时,我们还有诗。中华民族创作了世界级的华彩诗章,而这些诗章又锻造着我们的民族性格。”

事实上,本届选手已经展现出诗词对他们精神的“锻造”。冠军选手武亦姝说,苏轼“可以根据人生境遇调整心态”,读东坡诗词会让人有好的心情,不知不觉中,苏轼豁达的人生观也让她有勇气笑对各种人生挑战。选手陈更 说 ,古 诗 词 中 关 于 人 性 、历 史 的 内容 ,可 以 映 照 在 自 己 当 下 的 生 活 里 ,

“ 给 你 一 点 引 导 ,让 你 面 对 挫 折 的 时候、情绪起伏的时候该怎样去自我修行,像书法一样是修身养性的媒介。”

2 月 1 日播出的节目中,武亦姝在“飞花令”环节以“月”字吟诗,被提醒所说诗句重复了,她脱口而出《诗经·七月》中的诗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蒙曼随即点评道:“诗歌的真善美是渗透到她心里去的。武亦姝的谦逊不是装出来的,而是有诗意在她心中,她站在那里气定神闲的样子,诗意就出来了,这就是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张静说,“诗词大会”选手展现出的是中华民族谦 谦 君 子 、挥 洒 谈 笑 的 气 度 与 风 貌 。

“当有选手屡败屡战再度出现在舞台上说出‘只为挑战自己、战胜自我’的时候,当有选手得知母亲住院主动选择放弃比赛的时候,他们的知行合一践 行 了 中 国 古 典 诗 词 中 的 品 格 与 修养,正是他们的取舍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与妙义。”

期待节目展现更多更丰富的文化魅力

在节目获得好评的同时,也有不少人对节目的方式进行理性的思考。“我觉得古诗很好,但是,诗好,去读,去品味,实在喜欢背背也无妨,我其实更希望你能自己去创作,唯独求你别当比赛一样去背。”音乐人叁拾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表达了对节目中“背诵”古诗词的看法。

这种看法并非吹毛求疵。有一期节 目 的 题 目 是 填 空 :“ 风 吹()花 满 店香 ,吴 姬 压 酒 劝 客 尝 ”。 正 确 答 案 是

“柳”,但是为什么是柳花,而不是杏花、桃花?而专家寥寥几句的点评,也并没有揭示这句诗的奥妙。

北京四中语文教师王黛薇认为,“诗词大会”本质上还是一档文化竞技类节目,其走红和节目“打擂台”式的环节设置有很大关系,主要是考查选手的诗词储备和记忆力。“对于传播诗词文化,节目还有继续提升的空间,最重要的是让人们学会欣赏,能够理解其中的意蕴和美感。”

而蒙曼认为,作为电视竞技类节目,“诗词大会”采取记诵的方式并没有问题。“在诗歌复兴起步阶段跨过记忆去考创作,就像还没学会走就去跑一样,没有意义也行不通,而且创作的评审缺乏客观的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谢琰也建议,下一季可以改变单纯考记诵的方式,而是考理解、审鉴乃至文化史的综合知识,让点评老师用诗词作引子来讲述历史、传播文化。

事实上,对于诗词背后的含义及其价值观,节目也是时有涉猎。比如节目嘉宾、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郦波就对诗人宋之问进行了辩证评判。

“他的一个外甥叫刘希夷写《代悲白头翁》写得非常好,其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成为名句,就想窃为己用,外甥不同意,宋之问就用麻袋装土,把外甥害死埋掉。尽管宋之问的诗歌‘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诗写得很好,但是人品不足道。”

“今日的我们诵读千载以上的诗词 ,为 的 不 仅 仅 是 能 背 会 写 、刻 舟 求剑,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去体会那一颗颗诗心,与古人的生命情感发生碰撞,进而提升自己的修为。”张静说。

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更好地继承发展

《中国诗词大会》过后,对于古诗词能否在民众中热起来,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有效载体,不少人对此寄予期望,但也提出了一些建议。

本季节目亚军、《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双料冠军彭敏认为,这一波热闹过后,诗词可能还是会回到一个相对边缘的状态,因为文言文的诗歌文体的边缘化,使得古诗词逐渐失去其经世致用的实用价值。“比赛首先是个噱头,但是只要传播力足够广,肯定有一部分影响力会转化为诗词和传统文化复兴的一个因素。相比现代诗歌,大众对古典诗歌还是有

敬畏之心的。”专家指出,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是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体现,为此应加大诗词等传统文化在国民教育中的比重。

事实上,春节刚过,中办、国办就发出通知,将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国民教育始终,中小幼课堂和教材更是其中的重点,近期目标是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

王黛薇认为,把传统文化纳入教育考核体系,已是一种必然趋势,但她希望不仅仅是考查知识点和记忆力,应该引导学生理解、欣赏。“希望优秀的学者能够深入浅出做一些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让以古典诗词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得以更好地传播。”

蒙曼指出,以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时,应注意系统性,循序渐进地给孩子建立一个传统文化的体系,而不是这个学期让孩子背《卖炭翁》,下个学期让孩子学《琵琶行》,两者之间没什么关系。“古时对儿童的教育,是非常有学问的,什么阶段读什么都有详细的系统安排,绝不是简单的‘四书五经’可以概括。我们现在的传统文化教育,问题在于太零碎。”

在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语文老师贺春秋看来,诗词教学如果仅停留在抄背默释,确实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因此学校正在探索将诗词透露的传统文化知识串联起来。“比如诗词大会上有一句‘旧时王谢堂前燕’,出自于刘禹锡的《乌衣巷》,也是课本上有的,虽然要求仅是吟诵,但我们会为孩子讲解其中的魏晋氏族制度,读诗讲史,把古诗词变成一个个小故事,孩子们一下子就理解并且熟记了这首名诗。”

诗心不死 情怀依旧——从《中国诗词大会》看优秀传统文化复兴

新华社记者 白瀛 史竞男 施雨岑

考生在学校里候考。

近日,由上海电影集团、胡氏传媒联合出品,著名导演胡雪桦执导,胡军、余男、凤小岳、郭采洁、秦昊、曹可凡、多布杰、刘佩琦、李梦、段博文、蒲巴甲、乔翰·厄布、何赛飞、徐冬冬等实力派演员联袂主演的黑帮传奇系列电影《上海王》,继宣布《上海王》定档 2 月 24 日、《上海王 II》定档 3 月 16 日,两部电影一个月内接力上映后,该系列电影的第一部《上海王》,再曝倒溯版预告及终极版海报。在此次发布的终极海报中,《上海王》主要角色集体亮相,余男饰演的申曲名伶筱月桂,一袭红裙笼罩十里洋场,暗喻其终将被时代的洪流推上洪门无冕之王的人生巅峰。而与之前发布的缘起版预告相对应的倒溯版预告,以时光倒溯为主题,在命运回转中叹英雄宿命世事无常,进一步勾勒出乱世奇女子筱月桂与三代上海王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以及十里洋场中权力更迭、帮派纷争下,群雄逐鹿所带来的阵阵杀机。

黑帮传奇系列电影《上海王》、《上海王 II》,前后跨度长达近二十年,以余男饰演的申曲名伶、奇女子筱月桂与胡军、秦昊、凤小岳饰演的三代上海王之间的爱恨情仇为主线,通过对上个世纪洪门历史的回溯,全景式展现了从 1905 年到 1925 年,纷繁乱世中上海这个“东方巴黎”的城市记忆。《上海王》剧情所处的时代背景,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转折阶段。当时的上海,租界林立、鱼龙混杂、帮派纷争不断,为了生存、权力、爱欲,每个人或主动或被动,都被席卷进时代的洪流中,备受命运的摆布。

正如余男饰演的筱月桂所言,情与义的背后,是无尽的杀戮、黑暗与血腥。风云变幻的大时代,造就了各方时势英雄。以三代上海王为代表的江湖豪杰,在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十里洋场,开启王者之梦,展现当时社会各阶层现状的同时,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城市记忆。(新 娱)

《上海王》曝终极海报时光倒溯演绎时代传奇

《上海王》海报

2 月 9 日,由华纳兄弟电影公司出品的《乐高蝙蝠侠大电影》曝光一支特别视频,黑暗骑士蝙蝠侠首次作为阔少布鲁斯·韦恩的“室友”带大家参观“宇宙最豪华庄园”——韦恩庄园。

在当日曝光的特别视频中,蝙蝠侠一出场就和观众开了一个玩笑:“那些谣言都是真的,我就是布鲁斯·韦恩……的室友”,由此引出了他的双胞胎“兄弟”布鲁斯·韦恩。其后,两人更是轮番炫耀了一下共同住所,韦恩庄园,将其说成是“宇宙中最豪华,也最有品味”的私人宅邸。这座庄园中不仅收藏了带有“乐高 style”的世界珍宝,还拥有设备先进的厨房,养有海豚的私人泳池,看起来有 800 平方米的卧室,以及大家最关心的蝙蝠侠密室。只是当蝙蝠侠讲解密室有多么神秘因此“拒绝参观”的时候,“不小心”碰到了正在打扫卫生的管家阿福和少爷罗宾,当然二人也“不小心”称呼蝙蝠侠为“主人”,得到了他的严厉纠正。

即将在北美上映的《乐高蝙蝠侠大电影》一经点映就大获好评,不少媒体预测,

“《乐高蝙蝠侠大电影》将会轻松拿下本周北美票房冠军”。而很多看过片的媒体也纷纷表示:“《乐高蝙蝠侠大电影》可以被称为 DC 动画电影的回归之作,因为它从头到尾都很完美”;而且,它还是一个“最适 合 全 家 老 少 一 起 去 看 的 超 级 英 雄 电影”;其中“搞笑段落密集,妙语连珠”,

“连一向冷漠脸的蝙蝠侠都变得超级有爱”,尤其是他喜欢“自嗨”,“爱吃龙虾”,和“小丑上演激情”更是让人激动不已。

动画电影《乐高蝙蝠侠大电影》已定于 2017 年 3 月 3 日国内上映,电影将会同步推出 2D、3D、IMAX3D 和中国巨幕 3D版本。 (新 华)

《乐高蝙蝠侠大电影》3月3日国内上映

“宇宙最豪华庄园”首次曝光

《乐高蝙蝠侠大电影》海报

2 月 8 日一早,2017 年北京电影学院艺术类考试启幕。记者获悉,2017 年北京电影学院本科计划招生 499 人,总报考人 次 达 38144 人 次 ,同 比 去 年 增 长 约25.5%,再创历史新高。

考生压力大

虽然当日北京刮起了 4-5 级的大风,最高气温只有 4℃,但大部分艺考考生仍早早地来到北京电影学院备考。7 时许,记者在北影校园中看到,考生们已排队等 待 进 入 考 场 。 同 时 也 有 大 批 考 生 家长、媒体记者在考场外等待。

9 时左右,有考生陆续走出考场。刚

刚结束早上考试的辛同学告诉记者,当日北影初试考的是诗歌朗诵,她觉得自己在考试中发挥的“还不错”。

记者注意到,不少考生一走出考场就被媒体团团围住。来自辽宁的小唐就被一众媒体围拢着大秀“一字马”。

这已经是小唐第二次进入北影艺考的考场了。她告诉记者,自己原本就有舞蹈功底,但因去年文化课成绩不佳最终落榜。所以,她对 8 日的这场考试颇为看重,压力自然也不小。“我真的是不想再复读了。”她说。

为了让这次艺考不再失利,小唐报考了十多个院校。学校大多分布在北京、上海等地。这意味着,这个月她要不断往来于各地艺术类高校。“只能是赶吧,也是多

给自己几次机会。”小唐告诉记者。和小唐不同,在考场外,不少准备明

年参加艺考的学生也来到北影感受紧张的气氛。而他们更多的是感受到了不小的“压力”。有来到北影观摩的高二学生小陈就告诉记者,“看完感受就是挺紧张的,感觉未来压力还挺大的”。

表演专业“三试变化较大”

考生的压力,来自于不断增长的报考人数。

北影党委书记侯光明介绍,2017 年北京电影学院本科计划招生 499 人,总报考人次达 38144 人次,同比去年增加 7744 人次,增长约 25.5%,再创历史新高。

以往年颇受关注的表演学院为例,今年报考人数达 8526 人次,相比去年增加900 多人次。同时,本科录取 75 人,也比去年增加 30 人。

今年,北影表演学院分为初试、复试和三试,考试内容包括朗诵、才艺展示、表演艺术综合会试。

北影表演学院院长张辉介绍,表演学院的初试和复试和往年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但三试变化较大”。

“最重要的还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

行全面考核,我们把很多内容浓缩在一起。虽然考试时间没有增加,但是考试的量加大了。”

他说:“形象气质是考官很关注的一个方面,综合考虑大众审美和艺术审美,不仅要考核学生的艺术素质,还要考察他的人文素养。”

新增专业“受热捧”

此外,记者还注意到,北影今年新增加了四个专业。侯光明坦言,各个专业报考人数都很多,其中新建的几个专业颇为抢眼,都受到社会的热捧。

在这四个新设专业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竞争最为激烈,报录比达到 274:1,超过了“表演”专业 114:1 的报录比。

侯光明说:“这个专业招取的方向是网络电影制作方向。专业一出来,招 15个人,报考 4000 多人。这是我们始料未及的,但回想起来也在情理之中,因为他有市场需求。”

他认为,整体报考人数的增长正“反映了市场需求大增”。“电影产业发展迅猛,这使得社会对电影人才需求越来越多。” (宋宇晟)

北影艺考启幕

报考人数再创新高新增专业受热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