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里裹着桂花香 -...

1
4 JYDB 绿原 2017 年 9 月 23 日 星期六 编辑 郭路路 美编 彭浩然 邮箱 [email protected] 热线(028)86110109 本报全国发行 邮政编码: 610041 报址:成都市锦江区上南大街 49 邮发代号: 61-30 广告联系电话: 028-86140497 定价 1.30 元 本报法律顾问:万刚律师 电话: 13908091146 广告发布登记编号:川广登字[2017]045 号印刷:成都博瑞传播股份有限公司印务分公司 早晨走在风里,突来一阵 香直入心底,甜丝丝的。在花 香里一愣神,哦,原来是桂花 开了。 真香啊!她像一个顽皮 的孩子,让风带着到处跑,钻 进敞开的窗子,偷袭着人的感 官,扰乱着人的心思。 她的香是独特的,可以说 是没有一种花香能与她媲 美。只要你轻轻地一嗅,你就 知道是她,你马上会在香里感 叹:呀!八月了啊,真快! 其实,你并不是真的感叹 于这时光的流逝,而是欣喜于 这桂花的香。你忍不住的,在 风里,使劲地嗅,恨不得大喊 一声,告诉人们,桂花开了 呢!你的喜形于色,终于也让 擦肩而过的人也喜悦起来,驻 足,张望,似自语,又似对你 说,是啊,真香呢。 彼此相视一笑。让本陌 生的人,因为这点点花香,瞬 间濡了心,生了暖。还有什么 比这个更美好的呢?那么,就 在风里,在花香里,静静地陪 着走一段路吧。 这时的桂花,还害羞着, 静静地藏着。只是,悄悄地, 这里一朵、那里一朵地调皮 着。似乎是在看人们对她的 反应。突然等某一天,人们循 着香而来,她就高兴得一塌糊 涂,爬上风的翅膀,就飞奔起 来。一边飞一边笑得那么没 心没肺的,所有的桂树也按捺 不住那阵喜悦,于是撒了欢地 泼洒她们的热情,于是,满街 满巷,便是它的香了。 这之后,有桂香的日子 里,它总能与你相伴缠绕。在 每一个露水暗生的夜晚,你闻 着闻着,就被它的香扰乱了思 绪。你忍不住想,捡一些回 去,用蜜浸。在有月亮的夜晚 和他相偎,他一口,你一口的, 吃着花蜜,享受着每一刻的甜 蜜。或是做茶饮,一口一口地 小抿,在书香茶香中做个优雅 的女子。抑或是,泼墨成画, 让满室的清香,绕书桌案头, 沉潜其中而不乏味。这样想 着,似乎每个日子都满是温 情,让你的心也像长了翅膀跟 着花香飞远了。 甜蜜的花香,浸染着心中 的柔情,会不自主地在开满桂 花的小道上漫步。你摘了一 小把桂花拿回家,轻轻地放在 他的掌心,让他握着。第二 天,他下班回来,迫不及待地 告诉你说,手上全是香呢。 突然想起,白居易的那几 句诗来:“遥知天上桂花孤,试 问嫦娥更要无。月宫幸有闲 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你实 在是被这诗句逗乐了,这神仙 有什么好啊,才种两株桂花 呢。还不如我们人间的粗茶 淡饭,有许多的桂花树可看, 有许多的桂花香可闻。高兴 了,摘一把,让爱人相握,每个 日子都是香的。 30 多年前,我从上海迁居 武汉,去菜场时常常被营业员 (那时菜场还是国营的)的豪迈 惊得目瞪口呆。有一回“做活 动”,菜薹一堆才2 毛钱。那一 堆我们全家一星期都吃不完, 看到我手里提着个大篮子,营 业员好心地递过来一把铁铲, 让我方便铲菜。把这一情节告 诉远在上海的亲戚们,他们都 将信将疑,觉得太离奇了。 同样在菜场里,记得当年 母亲曾向邻居借过一毛钱,第 二天在菜场相遇,准备还给人 家。邻居是湖北人,觉得如此 小的金额根本不需要还。于是 两个人一个追,一个跑,绕着菜 场跑了 3 圈,成为了众人驻足 围观的对象。最后,另一位邻 居看不过眼,夺下母亲手里的 一毛钱,一把撕掉(那人不知道 损毁人民币犯法),还愤愤然地 对母亲说:“这点小钱追来追 去,真给我们棉纺大院丢人!” 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不 同地方的人“底蕴”似乎没有 多少改变。我姑妈住在上海, 还是经常去菜场买两个鸡蛋, 去水果店买一个苹果。要是 在湖北,这样难免挨骂,被说 小气;若到东北、西北,说不定 有血光之灾,人家卖家会以为 你是来砸场子的。 北方人买菜,一买就是一 大捆,南方人则都是两棵三朵 地买。前一阵儿,网上流传有 一位北方小伙漂到上海,曾壮 胆试着在肉铺买二两肉,还要 求切成肉丝。结果肉贩子欣 然从命,肉丝切得一丝不苟。 网友评论,这很正常啊,所以, 鲁智深与镇关西因为买肉发 生的血案,在上海这样的地方 不可能发生。在肉铺前,小伙 子被感动了,因为这二两肉丝 他决定留在上海,他觉得这是 个精致、方便的城市。 买菜的南北差异是怎么 形成的?有些人想当然地说 属于气候原因,北方寒冷,买 回一堆菜可以放很长时间不 坏;南方湿热,买多了也许第 二天就蔫了。然而,这个理由 30 年前就开始有点站不住脚 了,如今,家家都有冰箱,怎么 还会有这样的南北差异?我 觉得恐怕还是要从经济学角 度去分析,南方明清甚至南宋 就进入了商业社会,近代上海 人投资理财观念尤其普遍比 较强。虽然解放后经历了二 三十年无财可理时期,但改革 开放之后,很快出现了全民炒 股的景象。如此社会氛围之 下,许多人养成了一些下意识 的生活习惯,诸如尽可能避免 不必要的资金积压,在买菜上 不愿“囤货”…… 豪爽也好,“小气”也罢, 自己的钱怎么花都行。如果 看不惯当地的“习俗”,可以迁 移到自己喜欢的地方去生 活。北方人可以南漂,南方人 也可以北漂,如今这年月,每 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 栖息地。 又到了玉米上市的时节,母 亲打来电话说,她在院子周围种 了好几排玉米,长得可好了,但 我家是圩上第一家,她就怕过路 的人顺手扳走了,所以要经常在 那转悠着。 她知道我爱吃玉米,等玉米 成熟了,玉米须由金黄变成褐 色,就摘了托人带到城里来,我 接着电话,心不在焉地答应着, 工作的时候,忙乱着,哪顾及电 话那头母亲的欣喜。 母亲总是这样,每到一个时 节,若我不打电话回家,她就会 打电话问我,米够不够吃?有没 有菜籽油?我说超市里什么都 有。她说米不够就回来拿,自家 地里种的,没有漂白,吃着放心; 菜籽油是自家地里的油菜籽榨 的,比超市里的色拉油好;有的 商铺的玉米都加了东西的(她不 知道那叫黏稠剂),吃了不健康, 我一一答应着,其实只顾着忙着 手中的工作,哪有心听她的唠 叨。 但是,过了几日,母亲真的 托人带了二十几根玉米棒来了, 剥开绿皮的包裹,一排排金灿灿 的排列整齐的玉米粒,于是迫不 及待地下锅,放了些水,把玉米 放入,煮熟,屋里飘满玉米香,打 开锅盖,拿出一根,咬了一口,好 有嚼劲,颗粒饱满,真的好吃。 母亲种的玉米是圩上数一 数二的,印象中,上小学时,母亲 还挎着盛满玉米的篮子去学校 门口卖过玉米,我家在圩西边第 一家,而学校在圩最东边,那时 同学们都羡慕我说,你家的玉米 真好吃啊。 一会儿,姐姐打来电话问: “小妹,有没有吃到玉米呀?”我 说:“吃到了,今年的玉米蛮大的 啊。”姐姐假装生气地说:“玉米 哪是个个都那么大的?是母亲 偏心,特意挑了最大的给你,说 我在乡下可以随时回家扳着吃, 托人上城带给你一次不容易。” 我不禁想到如此的画面:每 天母亲提着篮子,在玉米秆前一 个个地精心挑选,看着成熟的就 摘下,攒到一定数量时,再从中 挑选大的、饱满的。太阳的金色 光芒,洒落在母亲花白的头发 上,既有丰收的喜悦,也有一位 母亲对女儿满满的爱。母亲心 中定是在想,这是给小女儿吃 的,她最爱吃这个,自家地里种 的,有营养,母亲因此脸上会露 出欣慰的笑容,再托人带给我 时,兴许还会塞上几个玉米棒给 托带的人,说上几句客气的话。 凡是乡下收获时的东西, 母亲都会打电话给我,如果我 说不要麻烦了,她会有些失 望,如果我说好的,她会很开 心,像孩子帮你做了一点家务 活,就渴望得到夸奖与鼓励似 的,其实她是在证明自己还是 有能力帮助你的。 想来,要让母亲高兴,不但 要记得打电话给她,关心她,更 要时不时地问她“索要”,告诉 她,她种的玉米最甜,她榨的菜 籽油最香,她送来的大米最好 吃,这比口头上的嘘寒问暖更能 让她感到开心,她会因此快乐而 健康,因为她要好好地活着,她 的孩子还需要她呢。就这点小 欢喜,为何不满足她呢? 每次去健身房,都感觉前台姑娘态度 不太友好。别说露出八颗牙齿的微笑,她 几乎都不正眼看我。总是用余光一瞥,接 过我的会员卡刷入电脑,单手递给我一把 钥匙。全程目光低垂着,双眉紧蹙,连樱 桃小嘴也显着不耐烦。 我就纳闷了,每次都柔和地喊她一声 美女,为什么总没好脸色?转念一想,人 家每天接待那么多人,即便我经常来,也 不过公事公办吧。 然而,后来我又去健身房,发现一名 属于老会员的大姐弯着腰双手趴在台上, 正与冷漠脸姑娘聊天呢。神奇的是,姑娘 感兴趣地听着,不光有目光交流,还笑靥 如花。我也算老会员了,为什么前台姑娘 态度截然不同?我凑过去听,原来,该大 姐正在绘声绘色地讲述锻炼中的一些小 事。 我和大姐经常在团体课程中见到,从 眼熟到目光交流到点头之交到偶尔搭话, 勉强算熟人吧。我发现她不管跟教练还 是工作人员还是其他学员都很熟的样 子。我应该是她不太熟的“同学”,但她却 是我在健身房最熟悉的。逮着机会,我问 她,你跟大家都很熟的样子,以前就认识 吗?她回答:来健身房才认识的。随意搭 个话,聊聊彼此的事,不就熟了。和大家 都熟了,来锻炼也就更有动力了。 原来如此。听大姐这么说以后,我注 意到,那些彼此亲昵的会员之间,确实会 聊聊彼此的事。其实,我偶尔也会与人搭 话,打个招呼,但不会多说什么,就没存在 感。仔细回忆,好像一开始前台姑娘对我 也是笑脸相迎的。作为经常光顾的会员, 我除了刷刷脸以外,没有和前台姑娘交流 任何故事,其他老会员则多少都会和她唠 嗑。她参加工作不久,还不到 20 岁,正是 活泼率性的年纪。 美国作家杰里 · 克利弗说:故事持续 不断地在我们身边上演,而我们就是那些 演故事的演员。大家都有自己的故事,生 活的技能就是讲故事的技能。故事不只 是一个物,还是一个过程。故事是一种表 达,是我们沟通联系的桥梁,是我们寻求 意义和谅解的途径。我们通过讲故事产 生情感共鸣、维持人际关系,这种情感达 到了最个性化的层次,这种关系达到了最 亲密的层次。故事是我们最深刻的社会 化需求之一。故事就是我们。假设我们 没有了故事,就丧失了个性身份,我们也 就不存在了。 从这个角度看,良好的人际沟通其实 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讲好自己的故事,听 进去别人的故事。当然,作为人际沟通的 讲故事不是发挥想象力虚构,也不一定情 节有头有尾,往往只言片语勾勒出一个鲜 活的片断甚至是片刻。 每个人都有千变万化的讲故事能力, 毕竟我们的生活就是由层次丰富的故事 组成。在健身房,会员之间主要交流健身 相关的起落变化。在出租车上,乘客可以 与司机谈论路线、路上所见、堵车等等事 情。恋人之间,则有更深更广的讲述。与 人同处,倘若不想袒露自己,讲讲此时此 刻发生着的事也可以建立联系感,而且不 会跑偏。只要有一双善于捕捉故事的眼 睛,什么时候都不会无话可说。 相遇以故事,才有人情味。明白了这 个道理,世界亲切了许多。以往我逛店总 有些拘谨不安,店员虚张声势的热情令人 感到压迫,试过几件衣服又不买更是做贼 似的如芒在背。实际上,稍稍关注店员, 搭几句话,她们很容易就抛下店员身份和 你结成自己人。“哇!你们店里好多新 款。这种花边、荷叶边的裙子今年很流行 啊,我看好多女孩子穿着仙仙的,一直想 去哪好好选一条。”在服装店,我这么一 说,服装店的阿姨立马眼睛一亮,主动跟 我说起她的故事:“这就是我年轻时流行 的!没想到,流行又回去了。”显然,她眼 前浮现出了几十年前的美好往事,被内心 的情怀滋润得水灵灵的。阿姨精心地帮 我挑选适合的裙子,试穿衣服这个故事进 展得情真意切,大家都轻松愉快。携着故 事逛店,试穿而不买的情况下,店员几乎 全都真挚友好地接纳我的决定,丝毫没有 流露出失望的情绪。 故事蕴含着充沛的情感,折射出心灵 的丰富。交流故事不只是陌生人之间的 投名状,也是亲人、朋友、情侣之间持续保 持连接的方式。听得懂故事、有故事可 讲,需要拥有敏感的心,全然地生活,了然 身边发生的事情以及引起的感受。用心 生活,练就善于捕捉故事的慧眼、慧耳,敏 锐掌握生活状况并且充分运用生活素材, 我们就能用故事架起心灵之桥。 许多事情不站在旁人的角度, 也许这一生都无法发现,就像那空 气一般的亲情。 早上不到 8 点,双耳塞上耳 机,我轻轻靠在地铁的扶杆上。今 天的地铁好像比往日多了一色。地上多了一个大红色格纹的编 织口袋,拉链已经有些撑开,露出 里面洗得发了白的花被子。编织口 袋旁是几个盒子,盒子上的两根红 绳被一只有些干瘦的手紧紧拽住, 似是怕盒子被甩出去,又像是紧紧 抓着什么好不容易得来的美好。我 顺着那只手望上去,那是一个大概 四五十岁的男人。他的双鬓已花 白,脸上不只是那个年龄的成熟, 更多的是一种沧桑,略微发白的嘴 唇干裂出了一些小口子。猛然想起 的电话铃声使他的眉毛皱得更紧 了,他压低声音对着电话几乎是吼 道:“知道了,知道了!嗯,我明 天尽力赶回来,行行行,我尽力 嘛!你别催了,烦不烦!”茶店子 客运站到了,他急匆匆地跳下了地 铁。 一个小孩子“咯咯”的笑声吸引 了我的注意力。一个三口之家走到 了之前男人空出的位置边,妈妈双 手环抱着宝宝,坐在之前男人的位 置上,用毛巾为宝宝细细地擦拭着 嘴角的口水。爸爸把妈妈的包背在 肩上,手拉着吊环,挡在母子面前, 为她们挡住了任何可能的碰撞。小 宝宝一脸专注地用小手去挠自己手 腕上的银铃,被不时发出的叮当声 逗得“咯咯”笑。爸爸妈妈看着她, 看着他们的珍宝,听着她的笑声,嘴 角翘起弧度。 我收回视线,望向站在我身旁 的两人—我的爸爸和妈妈。爸爸 的眼袋越来越重了,妈妈靠在他肩 上尽可能地多休息一会儿,可那厚 重的黑眼圈却怎么也不下去。从 高一开学起,他们就开始了每天奔 波的日子。我家在郊县,他们每天 下了班驱车近一个小时赶到学校所 在的市区为我而租的出租房里。许 多同学都很羡慕我,因为每天晚上 都是他们两个人来接我回家,第二 天又一起送我上学,我却觉得这只 是他们管我的另一种方式罢了。每 天晚上,他们急匆匆赶来,第二天早 上不到 7 点,他们又急匆匆赶回郊 县上班,长时间睡眠不足让两人有 些吃不消。慢慢地,有一丝丝酸涩 涨满了我的胸膛,一点一点漫上我 的眼眶。 心中似乎被触到了最柔软的地 方,老男人的焦虑急躁与三口之家 的温馨甜蜜似乎让我找到了一些未 曾想过的宝藏,但父母的倦容更让 我意识到我的不耐烦让我正在一点 点失去它。那个老男人那么急,是 在奔向什么?那一家三口是为什么 而快乐?而我的父母又是为什么而 日夜奔波?那是亲情。 在这个世界上有人曾远离过亲 情,于是,他匆匆回头去找寻那遗失 的温暖;有人正在享受着亲情,于 是,他们满含微笑;而有的人正在忙 碌中一点点遗忘亲情,等待有人去 触动心底的最柔软。而在中秋节, 当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才能用我们 的亲情去填满月亮,故而月亮,还是 中秋的圆。 刘芳 风里裹着桂花香 月是中秋圆 相遇以故事 冯娟 程丽芬 母亲的小欢喜 母亲的小欢喜 朱辉 买菜 杨慧 摄 “别看我,我超凶的”

Transcript of 风里裹着桂花香 -...

Page 1: 风里裹着桂花香 - jydb.scedumedia.comjydb.scedumedia.com/upload/201709/b/17925103605876.pdf · 涂,爬上风的翅膀,就飞奔起 来。一边飞一边笑得那么没 心没肺的,所有的桂树也按捺

4

JYDB 绿原 2017 年 9 月 23 日 星期六 编辑 郭路路 美编 彭浩然 邮箱[email protected] 热线(028)86110109

本报全国发行 邮政编码:610041 报址:成都市锦江区上南大街49号 邮发代号:61-30 广告联系电话:028-86140497 定价 1.30元 本报法律顾问:万刚律师 电话:13908091146 广告发布登记编号:川广登字[2017]045号 印刷:成都博瑞传播股份有限公司印务分公司

早晨走在风里,突来一阵

香直入心底,甜丝丝的。在花

香里一愣神,哦,原来是桂花

开了。

真香啊!她像一个顽皮

的孩子,让风带着到处跑,钻

进敞开的窗子,偷袭着人的感

官,扰乱着人的心思。

她的香是独特的,可以说

是没有一种花香能与她媲

美。只要你轻轻地一嗅,你就

知道是她,你马上会在香里感

叹:呀!八月了啊,真快!

其实,你并不是真的感叹

于这时光的流逝,而是欣喜于

这桂花的香。你忍不住的,在

风里,使劲地嗅,恨不得大喊

一声,告诉人们,桂花开了

呢!你的喜形于色,终于也让

擦肩而过的人也喜悦起来,驻

足,张望,似自语,又似对你

说,是啊,真香呢。

彼此相视一笑。让本陌

生的人,因为这点点花香,瞬

间濡了心,生了暖。还有什么

比这个更美好的呢?那么,就

在风里,在花香里,静静地陪

着走一段路吧。

这时的桂花,还害羞着,

静静地藏着。只是,悄悄地,

这里一朵、那里一朵地调皮

着。似乎是在看人们对她的

反应。突然等某一天,人们循

着香而来,她就高兴得一塌糊

涂,爬上风的翅膀,就飞奔起

来。一边飞一边笑得那么没

心没肺的,所有的桂树也按捺

不住那阵喜悦,于是撒了欢地

泼洒她们的热情,于是,满街

满巷,便是它的香了。

这之后,有桂香的日子

里,它总能与你相伴缠绕。在

每一个露水暗生的夜晚,你闻

着闻着,就被它的香扰乱了思

绪。你忍不住想,捡一些回

去,用蜜浸。在有月亮的夜晚

和他相偎,他一口,你一口的,

吃着花蜜,享受着每一刻的甜

蜜。或是做茶饮,一口一口地

小抿,在书香茶香中做个优雅

的女子。抑或是,泼墨成画,

让满室的清香,绕书桌案头,

沉潜其中而不乏味。这样想

着,似乎每个日子都满是温

情,让你的心也像长了翅膀跟

着花香飞远了。

甜蜜的花香,浸染着心中

的柔情,会不自主地在开满桂

花的小道上漫步。你摘了一

小把桂花拿回家,轻轻地放在

他的掌心,让他握着。第二

天,他下班回来,迫不及待地

告诉你说,手上全是香呢。

突然想起,白居易的那几

句诗来:“遥知天上桂花孤,试

问嫦娥更要无。月宫幸有闲

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你实

在是被这诗句逗乐了,这神仙

有什么好啊,才种两株桂花

呢。还不如我们人间的粗茶

淡饭,有许多的桂花树可看,

有许多的桂花香可闻。高兴

了,摘一把,让爱人相握,每个

日子都是香的。

30多年前,我从上海迁居

武汉,去菜场时常常被营业员

(那时菜场还是国营的)的豪迈

惊得目瞪口呆。有一回“做活

动”,菜薹一堆才2毛钱。那一

堆我们全家一星期都吃不完,

看到我手里提着个大篮子,营

业员好心地递过来一把铁铲,

让我方便铲菜。把这一情节告

诉远在上海的亲戚们,他们都

将信将疑,觉得太离奇了。

同样在菜场里,记得当年

母亲曾向邻居借过一毛钱,第

二天在菜场相遇,准备还给人

家。邻居是湖北人,觉得如此

小的金额根本不需要还。于是

两个人一个追,一个跑,绕着菜

场跑了 3圈,成为了众人驻足

围观的对象。最后,另一位邻

居看不过眼,夺下母亲手里的

一毛钱,一把撕掉(那人不知道

损毁人民币犯法),还愤愤然地

对母亲说:“这点小钱追来追

去,真给我们棉纺大院丢人!”

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不

同地方的人“底蕴”似乎没有

多少改变。我姑妈住在上海,

还是经常去菜场买两个鸡蛋,

去水果店买一个苹果。要是

在湖北,这样难免挨骂,被说

小气;若到东北、西北,说不定

有血光之灾,人家卖家会以为

你是来砸场子的。

北方人买菜,一买就是一

大捆,南方人则都是两棵三朵

地买。前一阵儿,网上流传有

一位北方小伙漂到上海,曾壮

胆试着在肉铺买二两肉,还要

求切成肉丝。结果肉贩子欣

然从命,肉丝切得一丝不苟。

网友评论,这很正常啊,所以,

鲁智深与镇关西因为买肉发

生的血案,在上海这样的地方

不可能发生。在肉铺前,小伙

子被感动了,因为这二两肉丝

他决定留在上海,他觉得这是

个精致、方便的城市。

买菜的南北差异是怎么

形成的?有些人想当然地说

属于气候原因,北方寒冷,买

回一堆菜可以放很长时间不

坏;南方湿热,买多了也许第

二天就蔫了。然而,这个理由

30 年前就开始有点站不住脚

了,如今,家家都有冰箱,怎么

还会有这样的南北差异?我

觉得恐怕还是要从经济学角

度去分析,南方明清甚至南宋

就进入了商业社会,近代上海

人投资理财观念尤其普遍比

较强。虽然解放后经历了二

三十年无财可理时期,但改革

开放之后,很快出现了全民炒

股的景象。如此社会氛围之

下,许多人养成了一些下意识

的生活习惯,诸如尽可能避免

不必要的资金积压,在买菜上

不愿“囤货”……

豪爽也好,“小气”也罢,

自己的钱怎么花都行。如果

看不惯当地的“习俗”,可以迁

移到自己喜欢的地方去生

活。北方人可以南漂,南方人

也可以北漂,如今这年月,每

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

栖息地。

又到了玉米上市的时节,母

亲打来电话说,她在院子周围种

了好几排玉米,长得可好了,但

我家是圩上第一家,她就怕过路

的人顺手扳走了,所以要经常在

那转悠着。

她知道我爱吃玉米,等玉米

成熟了,玉米须由金黄变成褐

色,就摘了托人带到城里来,我

接着电话,心不在焉地答应着,

工作的时候,忙乱着,哪顾及电

话那头母亲的欣喜。

母亲总是这样,每到一个时

节,若我不打电话回家,她就会

打电话问我,米够不够吃?有没

有菜籽油?我说超市里什么都

有。她说米不够就回来拿,自家

地里种的,没有漂白,吃着放心;

菜籽油是自家地里的油菜籽榨

的,比超市里的色拉油好;有的

商铺的玉米都加了东西的(她不

知道那叫黏稠剂),吃了不健康,

我一一答应着,其实只顾着忙着

手中的工作,哪有心听她的唠

叨。

但是,过了几日,母亲真的

托人带了二十几根玉米棒来了,

剥开绿皮的包裹,一排排金灿灿

的排列整齐的玉米粒,于是迫不

及待地下锅,放了些水,把玉米

放入,煮熟,屋里飘满玉米香,打

开锅盖,拿出一根,咬了一口,好

有嚼劲,颗粒饱满,真的好吃。

母亲种的玉米是圩上数一

数二的,印象中,上小学时,母亲

还挎着盛满玉米的篮子去学校

门口卖过玉米,我家在圩西边第

一家,而学校在圩最东边,那时

同学们都羡慕我说,你家的玉米

真好吃啊。

一会儿,姐姐打来电话问:

“小妹,有没有吃到玉米呀?”我

说:“吃到了,今年的玉米蛮大的

啊。”姐姐假装生气地说:“玉米

哪是个个都那么大的?是母亲

偏心,特意挑了最大的给你,说

我在乡下可以随时回家扳着吃,

托人上城带给你一次不容易。”

我不禁想到如此的画面:每

天母亲提着篮子,在玉米秆前一

个个地精心挑选,看着成熟的就

摘下,攒到一定数量时,再从中

挑选大的、饱满的。太阳的金色

光芒,洒落在母亲花白的头发

上,既有丰收的喜悦,也有一位

母亲对女儿满满的爱。母亲心

中定是在想,这是给小女儿吃

的,她最爱吃这个,自家地里种

的,有营养,母亲因此脸上会露

出欣慰的笑容,再托人带给我

时,兴许还会塞上几个玉米棒给

托带的人,说上几句客气的话。

凡是乡下收获时的东西,

母亲都会打电话给我,如果我

说不要麻烦了,她会有些失

望,如果我说好的,她会很开

心,像孩子帮你做了一点家务

活,就渴望得到夸奖与鼓励似

的,其实她是在证明自己还是

有能力帮助你的。

想来,要让母亲高兴,不但

要记得打电话给她,关心她,更

要时不时地问她“索要”,告诉

她,她种的玉米最甜,她榨的菜

籽油最香,她送来的大米最好

吃,这比口头上的嘘寒问暖更能

让她感到开心,她会因此快乐而

健康,因为她要好好地活着,她

的孩子还需要她呢。就这点小

欢喜,为何不满足她呢?

每次去健身房,都感觉前台姑娘态度

不太友好。别说露出八颗牙齿的微笑,她

几乎都不正眼看我。总是用余光一瞥,接

过我的会员卡刷入电脑,单手递给我一把

钥匙。全程目光低垂着,双眉紧蹙,连樱

桃小嘴也显着不耐烦。

我就纳闷了,每次都柔和地喊她一声

美女,为什么总没好脸色?转念一想,人

家每天接待那么多人,即便我经常来,也

不过公事公办吧。

然而,后来我又去健身房,发现一名

属于老会员的大姐弯着腰双手趴在台上,

正与冷漠脸姑娘聊天呢。神奇的是,姑娘

感兴趣地听着,不光有目光交流,还笑靥

如花。我也算老会员了,为什么前台姑娘

态度截然不同?我凑过去听,原来,该大

姐正在绘声绘色地讲述锻炼中的一些小

事。

我和大姐经常在团体课程中见到,从

眼熟到目光交流到点头之交到偶尔搭话,

勉强算熟人吧。我发现她不管跟教练还

是工作人员还是其他学员都很熟的样

子。我应该是她不太熟的“同学”,但她却

是我在健身房最熟悉的。逮着机会,我问

她,你跟大家都很熟的样子,以前就认识

吗?她回答:来健身房才认识的。随意搭

个话,聊聊彼此的事,不就熟了。和大家

都熟了,来锻炼也就更有动力了。

原来如此。听大姐这么说以后,我注

意到,那些彼此亲昵的会员之间,确实会

聊聊彼此的事。其实,我偶尔也会与人搭

话,打个招呼,但不会多说什么,就没存在

感。仔细回忆,好像一开始前台姑娘对我

也是笑脸相迎的。作为经常光顾的会员,

我除了刷刷脸以外,没有和前台姑娘交流

任何故事,其他老会员则多少都会和她唠

嗑。她参加工作不久,还不到20岁,正是

活泼率性的年纪。

美国作家杰里·克利弗说:故事持续

不断地在我们身边上演,而我们就是那些

演故事的演员。大家都有自己的故事,生

活的技能就是讲故事的技能。故事不只

是一个物,还是一个过程。故事是一种表

达,是我们沟通联系的桥梁,是我们寻求

意义和谅解的途径。我们通过讲故事产

生情感共鸣、维持人际关系,这种情感达

到了最个性化的层次,这种关系达到了最

亲密的层次。故事是我们最深刻的社会

化需求之一。故事就是我们。假设我们

没有了故事,就丧失了个性身份,我们也

就不存在了。

从这个角度看,良好的人际沟通其实

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讲好自己的故事,听

进去别人的故事。当然,作为人际沟通的

讲故事不是发挥想象力虚构,也不一定情

节有头有尾,往往只言片语勾勒出一个鲜

活的片断甚至是片刻。

每个人都有千变万化的讲故事能力,

毕竟我们的生活就是由层次丰富的故事

组成。在健身房,会员之间主要交流健身

相关的起落变化。在出租车上,乘客可以

与司机谈论路线、路上所见、堵车等等事

情。恋人之间,则有更深更广的讲述。与

人同处,倘若不想袒露自己,讲讲此时此

刻发生着的事也可以建立联系感,而且不

会跑偏。只要有一双善于捕捉故事的眼

睛,什么时候都不会无话可说。

相遇以故事,才有人情味。明白了这

个道理,世界亲切了许多。以往我逛店总

有些拘谨不安,店员虚张声势的热情令人

感到压迫,试过几件衣服又不买更是做贼

似的如芒在背。实际上,稍稍关注店员,

搭几句话,她们很容易就抛下店员身份和

你结成自己人。“哇!你们店里好多新

款。这种花边、荷叶边的裙子今年很流行

啊,我看好多女孩子穿着仙仙的,一直想

去哪好好选一条。”在服装店,我这么一

说,服装店的阿姨立马眼睛一亮,主动跟

我说起她的故事:“这就是我年轻时流行

的!没想到,流行又回去了。”显然,她眼

前浮现出了几十年前的美好往事,被内心

的情怀滋润得水灵灵的。阿姨精心地帮

我挑选适合的裙子,试穿衣服这个故事进

展得情真意切,大家都轻松愉快。携着故

事逛店,试穿而不买的情况下,店员几乎

全都真挚友好地接纳我的决定,丝毫没有

流露出失望的情绪。

故事蕴含着充沛的情感,折射出心灵

的丰富。交流故事不只是陌生人之间的

投名状,也是亲人、朋友、情侣之间持续保

持连接的方式。听得懂故事、有故事可

讲,需要拥有敏感的心,全然地生活,了然

身边发生的事情以及引起的感受。用心

生活,练就善于捕捉故事的慧眼、慧耳,敏

锐掌握生活状况并且充分运用生活素材,

我们就能用故事架起心灵之桥。

许多事情不站在旁人的角度,

也许这一生都无法发现,就像那空

气一般的亲情。

早上不到 8 点,双耳塞上耳

机,我轻轻靠在地铁的扶杆上。今

天的地铁好像比往日多了一抺红

色。地上多了一个大红色格纹的编

织口袋,拉链已经有些撑开,露出

里面洗得发了白的花被子。编织口

袋旁是几个盒子,盒子上的两根红

绳被一只有些干瘦的手紧紧拽住,

似是怕盒子被甩出去,又像是紧紧

抓着什么好不容易得来的美好。我

顺着那只手望上去,那是一个大概

四五十岁的男人。他的双鬓已花

白,脸上不只是那个年龄的成熟,

更多的是一种沧桑,略微发白的嘴

唇干裂出了一些小口子。猛然想起

的电话铃声使他的眉毛皱得更紧

了,他压低声音对着电话几乎是吼

道:“知道了,知道了!嗯,我明

天尽力赶回来,行行行,我尽力

嘛!你别催了,烦不烦!”茶店子

客运站到了,他急匆匆地跳下了地

铁。

一个小孩子“咯咯”的笑声吸引

了我的注意力。一个三口之家走到

了之前男人空出的位置边,妈妈双

手环抱着宝宝,坐在之前男人的位

置上,用毛巾为宝宝细细地擦拭着

嘴角的口水。爸爸把妈妈的包背在

肩上,手拉着吊环,挡在母子面前,

为她们挡住了任何可能的碰撞。小

宝宝一脸专注地用小手去挠自己手

腕上的银铃,被不时发出的叮当声

逗得“咯咯”笑。爸爸妈妈看着她,

看着他们的珍宝,听着她的笑声,嘴

角翘起弧度。

我收回视线,望向站在我身旁

的两人——我的爸爸和妈妈。爸爸

的眼袋越来越重了,妈妈靠在他肩

上尽可能地多休息一会儿,可那厚

重的黑眼圈却怎么也抺不下去。从

高一开学起,他们就开始了每天奔

波的日子。我家在郊县,他们每天

下了班驱车近一个小时赶到学校所

在的市区为我而租的出租房里。许

多同学都很羡慕我,因为每天晚上

都是他们两个人来接我回家,第二

天又一起送我上学,我却觉得这只

是他们管我的另一种方式罢了。每

天晚上,他们急匆匆赶来,第二天早

上不到 7 点,他们又急匆匆赶回郊

县上班,长时间睡眠不足让两人有

些吃不消。慢慢地,有一丝丝酸涩

涨满了我的胸膛,一点一点漫上我

的眼眶。

心中似乎被触到了最柔软的地

方,老男人的焦虑急躁与三口之家

的温馨甜蜜似乎让我找到了一些未

曾想过的宝藏,但父母的倦容更让

我意识到我的不耐烦让我正在一点

点失去它。那个老男人那么急,是

在奔向什么?那一家三口是为什么

而快乐?而我的父母又是为什么而

日夜奔波?那是亲情。

在这个世界上有人曾远离过亲

情,于是,他匆匆回头去找寻那遗失

的温暖;有人正在享受着亲情,于

是,他们满含微笑;而有的人正在忙

碌中一点点遗忘亲情,等待有人去

触动心底的最柔软。而在中秋节,

当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才能用我们

的亲情去填满月亮,故而月亮,还是

中秋的圆。

■ 刘芳

风里裹着桂花香月是中秋圆■ 张渃曦 相遇以故事

■ 冯娟

■ 程丽芬母亲的小欢喜母亲的小欢喜

■ 朱辉买菜

杨慧 摄“别看我,我超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