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额授信风险管理机制研究 - cbrc.gov.cn€¦ ·...

14
58 大额授信风险管理机制研究 总第 45 大额授信风险管理机制研究 ——基于风险成因、合作博弈及路径选择的视角 山东银监局课题组 1 摘要:大额授信客户的风险管理问题对维护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和社会金融生态环境的稳定 至关重要。 2013 年以来,山东辖内大额授信客户风险不断暴露,大额授信客户多头、过度授信、 关联担保问题集中,贷款挪用、关联占用及担保圈风险突出,成为影响银行业资产质量和稳健 发展的重要因素,并对“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造成严重冲击。本文深 入分析了大额授信风险形成的原因,结合区域监管实践,尝试性地阐释了在市场失灵前提下的 联合授信管理机制,并确定了监管边界;同时,以银行与监管部门的合作博弈作为基础,借鉴 国外先进经验,探索并提出了企业、银行、监管部门、政府之间相对平衡的制度安排。 关键词:大额授信 ; 风险管理 ; 市场失灵 ; 联合授信 一、引言 目前我国处于三期叠加时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明显不足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已进 新常态阶段近期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呈现较快暴露态势不良贷款持续反弹特别是 大额授信客户风险陆续显现以山东为例2013 年以来辖内大额授信风险不断暴露2014 则呈集中多发态势共计 14 户发生不良贷款合计 435 亿元多头过度授信关联担保问 题集中贷款挪用关联占用及担保圈风险突出成为影响银行业资产质量和稳健发展的重要 因素这使辖内区域风险压力和风控任务变得十分艰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 风险的底线造成了严重冲击大量事实和调研分析表明除受宏观经济影响外银行和企业协作关系长期严重失衡是 1 课题组组长:解晓非;课题组成员:于雷、赵培显、秦军、侯向丽和李阳。作者感谢匿名审稿人意见, 文责自负。

Transcript of 大额授信风险管理机制研究 - cbrc.gov.cn€¦ ·...

58 大额授信风险管理机制研究 总第 45 期

大额授信风险管理机制研究——基于风险成因、合作博弈及路径选择的视角

山东银监局课题组 1

摘要:大额授信客户的风险管理问题对维护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和社会金融生态环境的稳定

至关重要。2013 年以来,山东辖内大额授信客户风险不断暴露,大额授信客户多头、过度授信、

关联担保问题集中,贷款挪用、关联占用及担保圈风险突出,成为影响银行业资产质量和稳健

发展的重要因素,并对“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造成严重冲击。本文深

入分析了大额授信风险形成的原因,结合区域监管实践,尝试性地阐释了在市场失灵前提下的

联合授信管理机制,并确定了监管边界;同时,以银行与监管部门的合作博弈作为基础,借鉴

国外先进经验,探索并提出了企业、银行、监管部门、政府之间相对平衡的制度安排。

关键词:大额授信 ; 风险管理 ; 市场失灵 ; 联合授信

一、引言

目前,我国处于三期叠加时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明显不足,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已进

入“新常态”阶段。近期,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呈现较快暴露态势,不良贷款持续反弹,特别是

大额授信客户风险陆续显现。以山东为例,2013 年以来,辖内大额授信风险不断暴露;2014 年,

则呈集中多发态势,共计 14 户发生不良贷款,合计 435 亿元。多头、过度授信、关联担保问

题集中,贷款挪用、关联占用及担保圈风险突出,成为影响银行业资产质量和稳健发展的重要

因素。这使辖内区域风险压力和风控任务变得十分艰巨,对“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

风险的底线”造成了严重冲击。

大量事实和调研分析表明,除受宏观经济影响外,银行和企业协作关系长期严重失衡是

1课题组组长:解晓非;课题组成员:于雷、赵培显、秦军、侯向丽和李阳。作者感谢匿名审稿人意见,

文责自负。

592015 年第 9 期

诱发大额授信风险的根本原因。银企信息不对称、银行的盲目授信和过度授信,助推企业过度

融资、扩张发展。银企之间缺少必要的约束,挪用资金、过度担保、民间高息融资、异地投机

授信等得不到管控,导致各方对风险预判不足。多数银行和部分企业呼吁,在当前风险压力和

大额授信竞争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亟需建立一种新的机制,引导银行业由过度竞争走向理性

合作,引导企业由过度扩张走向理性发展,以实现金融服务水平的提升与大额授信风险的有效

防范。

从监管角度来看,2013 年 11 月巴塞尔协议Ⅲ正式启用,从宏观审慎的视角强化了资本监管,

并引入杠杆率、流动性、逆周期和系统重要性机构的监管理念和工具,以期从根本上提高金融

监管水平和对系统性风险的管理能力,将宏观审慎监管提上新的高度;而其最终目标则是防范

系统性风险,避免宏观经济波动。与过去的微观审慎监管相比,其重点将金融机构之间的相关

性和共同的风险敞口纳入了监管范畴。因此,银行大额授信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对于满足宏观

审慎监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从国内外研究来看,对于大额授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授信风险评估和形成机理上,而对

大额授信风险管理的研究较少。Borio(2009)指出,金融体系内大部分机构均持有共同的大

额授信客户风险敞口,一旦出现问题,极容易导致系统性风险。Joanna Moris(2001)对金融

监管机构对大额信贷风险敞口的防范和管理的相关规定进行了综述性阐释。山东银监局课题组

(2013)首次提出“区域重要性客户”概念,指出了目前监管中存在的不足,并从银行、行业

自律组织、监管部门、地方政府四个方面,提出了完善大额授信风险防控机制的对策建议。李

佳颐(2013)认为,监管部门和银行应共同联手,进一步提高对大额风险敞口的管控能力,维

护银行体系的安全稳健。李一凡(2009)通过对比我国和发达国家关于外资银行资产集中度的

监管规定,指出应建立大额风险敞口定期报告及预警机制,完善现有的监管制度体系。胡振海

(2008)对基层国有银行大额客户授信风险成因进行了分析,指出国有商业银行要积极推广银

团贷款,强化大额客户授信的统一管理。甘肃银监局课题组(2005)阐述了大额授信集团客户

风险管理现状、问题,从银行和监管部门两个层面,提出加强对集团客户大额授信风险管理的

设想。

针对目前大额授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尝试性提出了建立授信联合管理模式,以

有效解决同业合作、授信测算、异地授信、担保等问题。主要是通过强化商业银行大额授信风

险管理理念,在制度安排上形成新的路径选择,实现银行和监管部门的有效配合,共同防范大

60 大额授信风险管理机制研究 总第 45 期

额授信风险。

二、大额授信风险的形成原因

由于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银行和企业之间、银行和银行之间沟通不畅,导致市场竞争格局

失衡,银行普遍缺乏合力。另一方面,在非理性绩效考核导向下,银行为了提高业绩,逐步丧

失了对大客户的话语权,授信管理日益被动,加上监管的部分缺失,导致大额授信风险的形成。

(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指交易中的各方拥有的信息不同,从而对信息劣势者的决策造成不利影响。在

大额授信发放和贷后管理过程中,企业、银行之间信息高度不对称,各方非理性的行为选择直

接导致风险形成。

1. 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

目前银行在与大型客户的合作中,获取信息手段有限,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对客户很难做

到完全了解,如对客户的投资方向、投资回报率及可能出现的风险等缺乏了解,难以准确评估

其真实的风险状况。特别是银行如果过于相信大额授信客户,在对企业的信息判断中,会进一

步提高大额授信客户的风险。

一是大型客户经营风险不确定。除市场经济中企业共同面对的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外,大

的集团或单一客户跨区域和多元化经营模式还会加剧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大型授信客户对资

金管理和使用要求更高,一旦管理水平滞后,很容易造成投资决策失误。二是大型客户资金流

向复杂。为控制财务费用总量,有效把握整体经营风险,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目前大部分大型

集团类客户均成立了内部资金结算中心或正规的财务公司,内部资金由集团统一调度使用,部

分集团客户还利用统贷统还模式融资。集团获得贷款后 , 贷款的实际使用情况和资金流向很难

得到有效跟踪,贷款人可能会对资金使用缺乏责任感,并随意改变资金用途,使银行难以准确

了解并掌握客户的资金流向。集团客户获得大额授信后出现的“道德风险”,使商业银行在贷

后管理过程中工作难度加大,导致风险进一步扩散。三是大型客户关联企业众多。目前由于公

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和各类监管机制的缺失,集团客户母子公司之间非正常类关联交易普遍存

在,使其滥用关联交易、担保关系与资金链缠绕在一起,获得不正当利益,逃废金融债权,影

响市场稳定。

2. 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

612015 年第 9 期

目前,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优质的大型客户,往往会引来多家银行争夺向其发放

贷款,进而导致信贷投向的羊群效应,形成信贷的“买方市场”。一是造成集团客户过度授信。

各家银行虽基于自身对客户的判断确定合理的授信额度,但却很难获得客户在其他银行的授信

情况,导致多家银行向同一家客户授信,远远超过其正常生产经营的资金需求。这很容易引起

企业盲目扩张或将资金投向主业之外的高风险行业,诱发信用风险。二是导致信贷审批和贷后

管理中的搭便车现象。部分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的风险识别判断,主要基于大银行对该客户

的授信情况。这在信息不完全透明的情况下,加剧了大额授信风险的形成。三是难以形成合力。

银行之间缺乏行之有效的沟通渠道,一旦客户风险暴露,部分银行通过风险预警逐渐退出,这

种“抽贷”行为,加剧了企业风险状况的恶化。

(二)绩效考核体系下的非理性激励

从银行角度来看,在激烈的绩效考核导向下,机构及客户经理为了完成指标,存在过度发

展业务的问题。在绩效考核约束和各自利益驱动下,由于大客户存贷款金额较高,对商业银行

的综合贡献大,对客户经理个人利益的影响也大,因而被视为优质客户。银行在一定程度上会

放松对大客户的授信审查,导致授信前提条件难以落实,对企业的了解不充分,对其资金使用、

对外担保和投资也都不清楚,对大客户逐步失去了准确的风险判断。特别是大额授信客户还会

成为异地银行信贷投放的重点,而异地银行的授信管理则更为粗放,由于对客户的实际经营情

况掌握不足,大多会采取跟随战略和到期日前置战略—在本地银行大额贷款到期前撤退,从而

加大了本地授信银行对企业资金活动管控的难度。在激烈的同业竞争和各自的利益面前,单家

银行已基本失去对企业的判断能力和风险掌控能力。

从政府角度来看,往往过度看重大额授信客户对地方税收、就业等方面的贡献,而忽视了

其授信风险巨大的外部性。在项目审批、经营行为监管等方面经常会给予更多关照,甚至帮助

企业协调银行授信。各银行分支机构尽管直属总行管理,但在当地经营,与当地政府不可避免

地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政府在 GDP 考核驱动下,处理大额授信客户时也不能做到完全

理性。这使部分企业甚至会利用政府支持,套取银行信用,大肆扩张;而一旦出现风险,则倒

逼政府采取保护或救助措施,致使企业损失社会化。

(三)监管缺失问题

一是监管制度的顺周期性。在经济下行期,大额授信客户自身经营和银行内部控制、风险

管理中的潜在问题日益暴露,而监管制度存在顺周期性,与经济形势变化存在一定的时滞,造

62 大额授信风险管理机制研究 总第 45 期

成一定时期内监管缺位。

二是监管信息缺失。在现有的监管体系下,监管部门主要通过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数据获取

银行各类信息,无法真正掌握大额授信客户的实际经营情况和风险预警状况。尤其是面对多头

授信、异地授信和过度授信,监管部门在银行大额授信业务的信息服务和信贷业务监管方面存

在缺失。

三是监管指引滞后。目前,大额授信客户风险持续暴露,但现有的监管制度和政策难以有

效引导银行和企业积极化解风险,监管配套制度及指引建设较为滞后。特别是在大额授信风险

处置中,各方职责边界不清晰,主体定位不明确,影响到大额授信风险的处理和化解,难以有

效提升大额授信风险的防控能力。

三、授信联合管理机制的构建

正确认识和处理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是建立联合授信管理机制的理论基础。授信联合

管理机制的核心问题是债权银行联席会议的职责、银企及银行同业两个合约关系和授信总额的

测算。

(一)授信联合管理机制建立的必要性

十八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市场与政府的角色定位,提出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

用。要素配置要通过市场,同时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政府不是退出、不作为,而是政府

和市场各就其位。在目前大额授信风险管理过程中,单纯的市场行为已经无法达到资源和要素

配置的最优化,“无形的手”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导致所谓的市场失灵。面对金融市场陷入无

序竞争状态,风险频频暴露,需要“有形的手”进行适当地干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目前

授信管理被动的情况下,如何推动银行从过度的同业竞争走向理性的同业合作,平衡局部利益

和整体利益,形成有序的合作竞争态势,是解决大额授信风险需要破解的首要问题。大额授信

风险管理的最终方向是制度顶层设计的改变,需要建立一种合作机制,使企业、银行、监管部

门、政府尽可能获得各自利益的最大化,通过寻求各方利益的共同点,对大额授信管理做出制

度性安排,改变当前大额授信风险管理的被动局面,建立一个“银企对等、银银协作、信息透

明、风险可辨”的新格局。

(二)授信联合管理机制的核心内容

所谓授信联合管理机制,是鼓励和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对 20 亿元以上授信,由最大债权

632015 年第 9 期

银行牵头,其他授信银行参与,组成债权银行联席会议,根据企业资金需求,共同核定一个授

信总额,进行联合授信管理。即在充分提供金融服务的基础上,共同防范过度授信风险,为构

筑新型银企关系提供一个合作平台。

1. 建立债权银行联席会议机制

按照“监管机构监督,银行业协会指导协调,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起组建”的原则,对凡达

到规定组建起点的客户,组建债权人联席会,融资归还完毕时自行解散。债权人联席会设主席

单位,一般由融资份额最大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担任或协商选举产生。联席会议需要明确主要工

作职责,包括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定期交流客户的授信总额和贷款情况,交流客户运行管理、

市场发展、经营效益、重大项目投资对外担保、关联交易、交叉违约和风险状况等重要信息;

分析研究授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协商、起草和签订银企合作协议,制定客户授信总额联合管

理方案;研究制定维护金融债权安全工作方案;建立向监管部门和银行业协会报告制度。

2. 建立银企、银银两个合约关系

银企信息不对称、银行同业合作不畅,是授信联合管理的难点。对此,可通过加强银企、

银行同业合约关系,重塑良性健康的银企、银行同业合作格局。一是加强银企合作行为约束。

通过监管挤压,推进银企双方签订《银企合作协议》,明确银企双方的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

突出对企业信息透明及非理性融资的合同约束。要求银行在加强企业授信管控的同时,提供高

效质优的金融服务,以有效解决企业信息不透明、银行对企业重要经营及投融资信息和非理性

融资行为缺乏约束等问题,间接制约企业盲目扩张和对外投资冲动。二是加强银行同业间合作

行为约束。通过银行同业间签订《债权人联席会议合作公约》,明确各授信银行的工作职责、

授信份额确定、信息交流沟通及自律约束等内容,加强银行间的相互制约;同时,由银行同业

联合测算客户授信总量和对外最大担保额,共享企业风险预警信息,减少盲目授信、多头授信

行为;此外,在企业出现风险时,银行同业要保持协同共进,提高风险处置效率。通过银企、

银行同业间两个协议,将联合授信机制打造成为银企、银行同业合作共赢平台。

3. 加强授信额度测算

授信总额度的测算是授信联合管理机制中的关键环节。融资上限的测算及确定,可以尝试

以下两种模式:一是在松散型管理方式下,各成员银行在联席会研究确定的授信上限和融资方

案框架内,自行组织营销管理,但单一机构确定的授信总额,不得突破联席会议测算确定的授

信上限;同时,融资条件与其他成员银行基本保持一致,不得故意形成明显区别。二是在紧密

64 大额授信风险管理机制研究 总第 45 期

型管理方式下,由主席单位牵头确定成员机构授信基数和相应份额比例,新发生业务原则上以

银团贷款方式组织提供。

在实际操作中,2014 年山东银监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授信联合管理工作的指导意

见》,以加强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大额授信管理,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推进授信联合管理机制

建设,促进辖内银行同业协作和信息共享,防范和化解大额授信风险,实现银行和企业健康发展。

截至 2014 年末,山东辖内已完成 212 家大型客户或区域性重要客户债权人联席会议组建工作,

各银监分局根据大额授信实际情况分别对授信 20 亿元、10 亿元以上的区域性重要客户建立了

授信银行委员会,重新测算了授信总额,提升了银行授信的合理性,进一步明确了银企、银行

同业间的权利义务,改善了银企关系。总体来看,联合授信管理机制已取得明显效果。

四、大额授信联合管理机制中政府行为的边界

如何确定政府行为边界,是大额授信管理的关键,也是达到各方预期效应的必要环节。授

信联合管理机制的推广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是企业、银行、监管部门和政府。其中,企业

和银行是市场运行手段的主要力量,监管部门和政府是政府干预行为的主要推手。对授信联合

管理机制推行过程中监管部门和政府行为边界进行探讨,主要是分析政府干预与市场行为的资

源配置效率,找出政府干预行为的最优点,确定合理的监管边界。

(一)授信联合管理中政府与市场的选择

授信联合管理机制中政府行为最优点的选择,实际也是企业、银行、监管部门、政府四方

之间利益的博弈。政府干预和市场手段具有替代性和互补性,在大额授信的风险管理中,在经

过一定的边界后,才具有替代效应。本文通过无差异曲线和边际替代两个视角来分析政府与市

场的选择。

1. 通过无差异曲线工具分析政府与市场的选择

在一定时期,特定的经济、金融资源约束下,无差异曲线带来在同等效用水平下,市场和

政府两种方式选择的组合。对于无差异曲线上任意两点 A 和 B,其效用没有差别。监管部门作

为非生产部门,在对大额授信风险进行管理,推动联合授信机制的过程中,面临预算约束,约

束线代表社会经济条件对选择的约束。根据经济学的基本原理,O 点将成为监管部门和政府组

织干预与市场手段的均衡点(见图 1)。

652015 年第 9 期

G

C

A

O

B

图 1:授信联合管理中政府干预与市场手段的无差异曲线

2. 通过边际替代方法分析政府与市场的选择

在大额授信管理过程中,政府干预与市场手段的关系首先是互补的,经过一定界限后,两

者具有一定的替代关系。在理性假设的前提下,授信联合管理机制中政府行为的边界取决于政

府行为的边际成本与市场行为边际成本的对比。当监管部门、相关政府部门的规模、投入以及

政府在引导大额授信联合机制推进过程中产生的成本等于金融市场本身作用下的成本时,政府

与市场的边界可以确定。如图 2 所示,左边轴表示授信联合管理中政府干预的边际成本,即监

管部门与政府共同干预大额授信行为实施增加的成本;右边轴表示市场边际成本,即大额授信

完全由市场决定时所增加的成本;横轴表示所有的大额授信活动;F 点为市场与政府行为的分

界点,左边表示政府干预成本大于市场交易成本,右边表示市场行为成本大于政府行为成本。

因此,在授信联合管理机制实施过程中,监管部门及政府干预的适度规模为 D1 这个范围所对

应的规模,在达到 F 点时政府的边际成本等于市场的边际成本。

综上所述,政府与市场的界限取决于在授信联合管理机制实施过程中,各方资源配置体现

的制度安排的边际成本和相互间的替代性。监管部门或相关政府部门介入大额授信管理的理论

前提是市场失灵,而这也为政府行为边界的确定提供了依据。在政府干预行为的边际成本小于

66 大额授信风险管理机制研究 总第 45 期

市场组织的边际成本时,则会选择政府,反之选择市场。在大额授信资源的配置上,如果单纯

市场调节成本更低,则完全由市场运作;如果政府干预后成本更低,效用更高,则选择政府干

预。在这样的原则下,才可以实现大额授信管理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0 D1 D2

F

M

C

Q1Q2

图 2:授信联合管理中政府与市场的协调过程

(二)政府行为的最优点

上文通过无差异曲线和边际分析方法分析的政府和市场边界,只是大额授信管理过程中监

管部门和政府行为合理性的范围,并非政府行为的最优点。因此在实施干预的过程中,监管部

门和相关政府部门是要付出成本的,影响因素包括投入规模、干预效率、政府责任、官僚体制

等;其成本与效用也存在边际递减规律,即在授信联合管理推出的初期,投入较少会取得较大

的效用。因此,监管部门和政府共同干预的最优点,是通过政府行为成本与政府行为绩效的对

比得出的。政府干预的最优点应该是其边际效用等于边际成本时,使得效益最大化,并以此来

确定政府介入大额授信管理的最优程度以及政府规模的最优化(见图 3)。图 3 中,横轴表示

政府规模,纵轴表示政府成本与效用。当政府规模和投入为 Q2 时,政府行为的边际效用等于

边际成本,此时政府干预使各方效用最大化;当政府规模超过 Q2 时,边际成本将大于边际效用,

使收益受损。

672015 年第 9 期

0 D1 D2

F

M

C

Q1Q2

图 3:授信联合管理中政府行为最优点

授信联合管理机制的推出,有利于企业信息透明、理性发展,为进一步建立企业信息档案

创造条件;有利于银行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有利于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并有效防控风险;有

利于政府对经济的总体把握和合理布局。实际上,这仅是一个理论模型,在真正的推进过程中,

各方考虑更多的是目标与目标的实现。真正的最优点是在不断的实践中被证明的,而不是依靠

某个模型得出的结论。这最终要取决于银行、企业各利益相关方的配合程度。

五、授信联合管理机制推进的路径选择

本文借鉴目前国外大额授信管理中的经验,从有效监管、银行风控理念、和谐金融生态环

境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引起各方对授信联合管理机制的关注和讨论,为大额授信的风险管

理提供有效路径。

(一)提供有效的大额授信监管

国外银行监管部门非常重视大额授信客户的信贷风险集中问题,对特定客户贷款实施比例

限制,对银行向借款人(单一自然人或法人、集团客户)提供贷款的数量规定明确的指导,并

要求银行按规定向监管当局报告。如 1997 年德国中央银行设计开发了信贷登记信息系统,银

行须将对企业超过 300 万德国马克的授信信息报送至该系统,央行会将各家银行给同一借款人

的授信进行汇总,并将借款企业情况及所涉及的银行数量、授信金额等信息反馈给所有银行机

构;英格兰则规定,各商业银行须以月报形式向其报告最大的 20 家风险敞口和任何其他超过

68 大额授信风险管理机制研究 总第 45 期

资本金 100% 的风险敞口。上述国家对信贷集中的比例和限额管理及大额授信监督管理制度,

对我国防范大额授信客户信用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银行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应认真借鉴,加

强对大额授信客户的风险管理。

一是要加强联合授信制度的顶层设计。根据联合授信管理实践,健全大额授信联合管理监

管指导意见,从监管顶层推进相关配套法规的建设,为联合授信管理工作提供法规支撑。要加

强配套系统建设,探索建立大额授信联合管理系统,加强联合授信管理对企业、银行的监测,

提高监管信息透明度。要加强监管约束力度,对落实联合授信管理和风险管控不力的银行,加

大现场检查频率和力度,依法查处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的行为。

二是要加强对大额授信客户风险管理的指导。监管部门必须对大额授信客户的风险给予充

分提示,引导银行提高对大额授信风险的认识,并鼓励和支持银行业联合起来,推行授信联合

管理机制。要加强对大额授信企业信息的整体把握,指导银行利用授信合同约束,将风险管理

各项审慎要求转化为对企业的合同约定;同时,在科学评级、联合授信和动态管理的基础上,

加强大额授信总量控制;要格外关注票据、贸易融资等高风险领域,防范多头开户、多头授信、

一单多融、期限错配、挪用资金等风险。

三是要推进担保圈的风险化解。从国际经验来看,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对于关联企

业之间的互相担保设有一定限制:各商业银行只允许母公司为子公司担保,不允许子公司之间

的关联企业相互担保,也不允许子公司为母公司提供担保。实际上,关联企业之间担保的能力

较差。由于之间关系紧密,在一定程度上担保形同虚设,等同于信用借款,难以保证信贷资产

的安全性。

各监管部门要加强对担保圈的风险监测,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担保圈风险识别与化解

制度。要推动各银行按照客户自身经营出现的问题、对外担保出现的不良、联保互保关系等风

险情况,将本机构授信客户的担保圈贷款风险从低到高划分等级,并按照“摸清底数、划分等

级、分拆压缩、隔离风险”的总体思路,建立完善客户担保圈台账,逐户制定担保圈风险化解

方案,确定降低担保圈风险的具体量化指标和时间表。

四是要规范异地授信业务。目前监管机构对于异地授信业务管理并无统一的制度要求,但

很多区域已经开始尝试规范异地授信业务。各级监管部门需要引导商业银行对异地授信业务制

定具体的管理要求,包括但不限于风险管理、授权管理、授信占用等。通过多种手段,加强对

异地授信业务,尤其是大额授信风险的监测、管理。对于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盲目开展异地授

692015 年第 9 期

信导致较大风险的银行机构,监管部门可采取约见谈话、暂停异地业务、直至暂停市场准入等

监管措施。

五是要强化绩效考核指引。2012 年,监管部门制定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绩效考评监管指引》,

要求各银行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树立稳健经营的绩效观,旨在加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绩

效考评管理,规范市场竞争行为。在此基础上,各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强化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大

额授信客户方面的绩效考核指引,如加强对贷款客户集中度、贷款行业集中度等指标的关注和

监管,引导各银行金融机构改进大额授信绩效考评体系。在充分评估区域经济发展和银行各级

机构授信管理及风险防控能力的基础上,还要合理制定大额授信发展战略及目标,实行差别化

授权,优化信贷投向,调整信贷结构,改善目前存在的“贷大、贷长、贷集中”的状况。

(二)强化商业银行大额风险管理理念

国外商业银行在对大额授信客户,特别是集团客户的选择和授信政策方面有其独特性。如

在与企业关系方面,美国商业银行对目标客户的选择差别性较大,通常根据自身的经营规模大

小,选择不同的客户群体,争夺客户资源的现象较少;日本的商业银行更偏重与大型客户的长

期合作,追求共同利益最大化,商业银行与大客户互相持股,为其提供多种金融服务,并时刻

监督企业的经营情况。在授信政策方面,国外商业银行对大型集团客户大多执行统一授信管理

和集中办理。如花旗银行就严格执行总行授信客户名单制管理,对于不在名单上的客户提出的

业务申请,一律予以拒绝。借鉴国外银行的经验,我国商业银行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改进经营理念。商业银行应及时调整信贷经营理念,正确处理系统性风险及银行个体

利益、银行同业竞争和协作配合的关系,强化大额授信联合管理理念,加强同业合作,联合测

算联合授信融资总额,灵活设置新增授信需求额度。既为企业提供了更高效的金融服务,又提

高了银行同业对大额客户的信息透明度和授信合理性。

二是完善内控制度。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大额授信客户的风险防范,首先要解决制度先行

问题。这包括树立审慎经营的信贷理念,完善内部考核机制;建立大额授信客户的关联客户及

关联交易的识别制度,有效控制关联风险;制定科学、谨慎的集团客户统一授信制度;确定大

额授信客户风险预警机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优化大额授信客户担保方式,严防关联互保风

险等。

三是防范操作风险。商业银行要强化内部管理,引导从业人员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流程操作:

在贷前调查环节,严格客户准入,防止财务欺诈、过度融资、多头融资等;在审查环节严格做

70 大额授信风险管理机制研究 总第 45 期

好统一授信管理、担保落实等,对集团客户及其成员企业进行约束;在贷后管理环节尽职尽责,

确保资金用途合理、合法、合规,对于大额授信客户的财务变化及时预警并采取相应的风险控

制措施。要切实做到履职尽责,通过同业合作、合同效力约束、法律追责等方式,形成对企业

的有效制约,积极扭转银行在授信管理中处于信息劣势的局面。

四是提高人员素质。通过系统专业的业务培训、历史发生案件的风险警示等多种手段,全

面提升前、中、后台人员素质,使全行员工对风险识别、风险预警、风险化解形成系统化认识。

在业务快速发展时期,要注重风险管理部门的人员配备,使风险管理人员与业务发展相匹配,

确保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相适应,全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三)构建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

一是适当弱化对经济增长率等指标的关注。从现有的政绩考核体系来看,政府仍然高度关

注 GDP、税收等经济增长指标,带动了商业银行的激进发展和对利润增长的无限追求。要从

根本上有效控制大额授信风险,需要适当弱化对经济增长、市场份额、利润增幅、税收贡献的

考核,推动企业、银行合理发展,保持正常增速,减少相关媒体宣传、关注度等,构建和谐的

金融生态环境。

二是完善征信系统。目前,我国信用体系建设已经进入新的阶段,但是仍存在信息不完整、

系统滞后等问题。如各商业银行基础信息与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企业信用基础数据库的对接,存

在银行内部数据系统对接不完整、不能全面充分反映企业征信情况的问题。这就要求政府牵头

做好系统维护,进一步推进完善各商业银行基础数据库建设,并使之与征信系统及时、充分对

接,保证信息的准确、及时和完整。尤其对于大额授信客户,要充分反映信贷额度、注册资本、

借款人实际控股股东、法人代表、关联方等信息,充分解决银行之间对于大额授信客户信息的

不对称问题,以便及时发现其风险隐患,采取防范措施。

三是推动工商、税务、海关等部门的信息公开。目前各商业银行获取企业信息手段有限,

如能充分利用工商、税务和海关等部门的信息,将可为其了解企业的历史交易、物流、资金流、

真实贸易背景等提供有效帮助,在客户报送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去伪存真,对企业生

产经营情况和银行授信做出正确判断,从而有效防范大额授信客户的信贷风险。在现有体系下,

可以推动该部分信息的联网和实时查询功能,共享社会资源。

四是加强企业诚信建设。企业应理性分析和看待自身经营的优势,根据自身实际经营状况

提出合理的融资需求,并严格遵守合同约定,对银行提供真实经营信息、完整的报表资料;同

712015 年第 9 期

时,避免过度融资、虚假融资、挪用资金等非理性行为。

参考文献

1. 李佳颐,商业银行大额风险敞口的测算与控制,国际金融,2013 年第 8 期,28-32。

2. 李阳,西部地区农村金融深化中的政府行为研究,兰州大学,2009 届博士毕业论文。

3. 胡振海,基层国有商业银行大额客户授信风险成因分析与防范,新疆金融,2008 年第 7 期,40-

42。

4. 于雷,强化集团客户授信风险管理的思考,中国银监会工作论文,2013 年第 6 期。

5. 张晓朴,系统性金融风险研究——演进、成因与监管,国际金融研究,2010 年第 7 期,60-69。

6. Borio, C., The Macroprudential Approach to Regulation and Supervision: Where do We Stand?, The

Special Volume Celebrating the 20th Anniversary of Kredittilsynet, 2009.

7. Morris. J., Risk Diversification in the Credit Profit: An Overview of Country Practices, IMF Working Paper,

2001.

8. Samulson. P., and W. Nordhaus, Economics,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989.

Abstract: The management of controlling large exposure credit risk is of greatest importance for the quality

of commercial bank asset and the stability of financial eco-environment. Since 2013, the large exposure credit

risk constantly exposed in Shandong. Meanwhile, the phenomenon of multi-headed credit, excessive credit and

associated guaranty is quite serious and the problems of loan misappropriation, associated occupancy and security

risk is particularly prominent, becoming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assets quality and steady operation of

the Commercial Bank. 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s on the formation factor of large exposure credit risk, focuses

on aims at explaning the joint credit management mechanism combined with regional regulatory practice when

market failure occurs, and determines the boundary of supervision. On the basis of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bank and the supervision, referred to advanced experience abroad, it is explored an arrangement of system which

better keeps the balance between enterprises, banks, regulators and government.

Key Words: Large Credit; Risk Management; Market Failure; Joint Credit

(责任编辑:孙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