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五蕴论》听法记录Ÿ³频/北塔法师讲法音频/2013年4月云丹师讲《大乘五... ·...

13
1 《大乘五蕴论》听法记录 01 大乘五蕴论 20130417 一、 缘起 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正明烦恼部分,在讲十 种烦恼时说了一句话:大意是这部分的内容我只是说了一点点而已, 如果想去详细了解的话,应该去学习各种各样其他的大论,至少应该 学习《五蕴论》。所以我们今天所学的《大乘五蕴论》也就是宗大师 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部分所提到的,对我们认明我们内心的 烦恼等等心理因素非常重要的一部论——世亲菩萨的《大乘五蕴论》。 在讲这部论之前, 我先说说讲这部论的缘起,还有我们大家一 起学习这部论的意义。 我们都知道佛法有两种——教法与证法,一个是用来讲说的法, 一个是用来实修的法,这两者密不可分。我们每天都在修道次第、学 现观,两方面齐头并进,是非常好的一个势头。但是会有一个问题, 我们在学习《现观庄严论》的时候,会发现论中出现的法相名词特别 多,《现观庄严论》本身是安立大乘基、道、果非常完善的一部论著, 但是在格鲁派一般的学制当中,这部论并不是一开始就学的,是学习 很多基础课之后再来学习《现观庄严论》的,里面许多的名词、概念、 术语可能对于初学的同修来说会有一些障碍,学习《现观庄严论》的 同时要去看许多论典来补充这方面的知识。怎样补充呢?一般有两种 方案,第一种方案就是按照藏传佛教传统的学习方案,学习《现观庄 严论》之前,已经学了很多年佛学基础如:摄类学、心类学、因类学、 宗义、地道、七十义,这样就将基本的名词概念、术语都学会了,这 是有藏地的做法。第二种方案按照印度佛教传统,学习这些论典之前, 已经对小乘的论典,尤其是对《俱舍论》特别精通了,在学习小乘精 通的基础之上再来学习大乘,等于把之前所学的名词概念、术语再做 一次系统的梳理、深化和拔高。其实这两种方案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可 取的,如果我们对藏传佛教的典籍比如摄类学、心类学、因类学比较 熟悉,也比较具备条件的话,当然可以走这条路。如果暂时没有条件 想自学的话,我给大家推荐的还是应该学习《俱舍论》,这是非常基 础的一部大论。藏地将《俱舍论》放在最后学习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不管怎么说,这部论立宗的宗见是在毗婆沙宗与经部宗,如果他的根 器不是大乘根器,也许学了这部论可能就会以此为足了。仁波切也说

Transcript of 《大乘五蕴论》听法记录Ÿ³频/北塔法师讲法音频/2013年4月云丹师讲《大乘五... ·...

1  

《大乘五蕴论》听法记录

01 大乘五蕴论 20130417   

一、 缘起 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正明烦恼部分,在讲十

种烦恼时说了一句话:大意是这部分的内容我只是说了一点点而已,如果想去详细了解的话,应该去学习各种各样其他的大论,至少应该学习《五蕴论》。所以我们今天所学的《大乘五蕴论》也就是宗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部分所提到的,对我们认明我们内心的烦恼等等心理因素非常重要的一部论——世亲菩萨的《大乘五蕴论》。

在讲这部论之前, 我先说说讲这部论的缘起,还有我们大家一起学习这部论的意义。

我们都知道佛法有两种——教法与证法,一个是用来讲说的法,一个是用来实修的法,这两者密不可分。我们每天都在修道次第、学现观,两方面齐头并进,是非常好的一个势头。但是会有一个问题,我们在学习《现观庄严论》的时候,会发现论中出现的法相名词特别多,《现观庄严论》本身是安立大乘基、道、果非常完善的一部论著,但是在格鲁派一般的学制当中,这部论并不是一开始就学的,是学习很多基础课之后再来学习《现观庄严论》的,里面许多的名词、概念、术语可能对于初学的同修来说会有一些障碍,学习《现观庄严论》的同时要去看许多论典来补充这方面的知识。怎样补充呢?一般有两种方案,第一种方案就是按照藏传佛教传统的学习方案,学习《现观庄严论》之前,已经学了很多年佛学基础如:摄类学、心类学、因类学、宗义、地道、七十义,这样就将基本的名词概念、术语都学会了,这是有藏地的做法。第二种方案按照印度佛教传统,学习这些论典之前,已经对小乘的论典,尤其是对《俱舍论》特别精通了,在学习小乘精通的基础之上再来学习大乘,等于把之前所学的名词概念、术语再做一次系统的梳理、深化和拔高。其实这两种方案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可取的,如果我们对藏传佛教的典籍比如摄类学、心类学、因类学比较熟悉,也比较具备条件的话,当然可以走这条路。如果暂时没有条件想自学的话,我给大家推荐的还是应该学习《俱舍论》,这是非常基础的一部大论。藏地将《俱舍论》放在最后学习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不管怎么说,这部论立宗的宗见是在毗婆沙宗与经部宗,如果他的根器不是大乘根器,也许学了这部论可能就会以此为足了。仁波切也说

2  

过,学习《现观庄严论》一开始就建立以瑜伽行中观自续派为主的思路,先入为主先建立这样一个庞大的佛教思想体系,再汲取《俱舍论》等等论典中的观点,就非常符合大乘佛教的要求了。大家对大乘佛教基本的理论已经有了解了之后,去读《俱舍论》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如果课下去翻一翻一些讲记什么的,对学习《现观庄严论》是非常有帮助的。

宗喀巴大师本人也是这样,他学习《现观庄严论》时是有很多基础,学习《现观庄严论》的同时学习《俱舍论》、《阿毗达磨集论》,反复讲、反复学习,不知讲了多少遍、学了多少遍。如果自己时间不是很够学习《俱舍论》,就可以学习这部《大乘五蕴论》,可以说此论是《阿毗达磨俱舍论》的心要,是《阿毗达磨俱舍论》的简单入门,有了这样的基础,今后再去学习《俱舍论》、《集论》比较方便。

具体到现在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大乘五蕴论》呢?我手中有一本藏研中心刚刚出版的梵藏汉对照的《大乘五蕴论》,梵文的《大乘五蕴论》是新整理出来的,整理完之后我把这本书供养给仁波切,仁波切看了之后说特别好,上梵文课就用这个当教材吧。梵文是最新也是第一次整理出来的,现在是藏文班学习的一门教理的基础课程。在学校时学过一遍汉文的《大乘五蕴论》。如果《俱舍论》的第一品与《阿毗达磨集论》的第一品学得比较扎实的话,会很容易趣入此论。 二、 释题:

世亲菩萨著《大乘五蕴论》时,正处于从小乘向大乘的转型的阶段。

世亲菩萨最初是小乘说一切有部的论师,后来在他的哥哥无著菩萨的感召下归信于大乘,有归信大乘之前,他已经是水平非常非常高的一位论师,写了这部《俱舍论》。后来他作为唯识的论师也写了很多论,也非常精彩。《大乘五蕴论》可以视为是两者之间的一个论著,里面既有小乘的影子又有大乘的影子,具体说来既有小乘有部与经部宗的特征,又有大乘唯识宗的特征。 因此我们即将学习的《大乘五蕴论》虽然非常短,但是可以体现三个宗义的特色,应该说对于我们了解这些宗义的内容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玄奘法师翻译这部论时,特意加上“大乘”二字,简别此论中五蕴的安立并不是之前著的《俱舍论》当中,小乘安立五蕴的方法安立起来的,所以加上“大乘”两个字。“五蕴”就是我们具体要讲的内容,所以这里也不做具体的展示。一般我们知道五蕴指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但是具体里面有哪些细分

3  

的东西,未必大家都了解得非常清楚,那么这部论揭示的也就是这个内容。最后一个“论”字,我们所说的经、律、论有两种标准,一类叫经藏、论藏、律藏,一类叫经典、论典、律典,我们通常在汉地所说的经、律、论指的是经典、论典、律典。佛说的是经典,佛说的戒律是律典,菩萨及祖师大德所说的是论典。主要诠释定学的叫经藏,主要诠释戒学的叫律藏,主要诠释慧学的叫论藏。比如说《现观庄严论》就是论典中的经藏,又如《般若经》就是经典中的论藏。因为《般若经》显义上来讲,说的是缘起性空,侧重于慧学方面,而《现观庄严论》显义说的是地道安立次第,是定学所摄。这部《大乘五蕴论》属于哪类呢?论典中的论藏,因为它既是祖师大德写的,所诠释的又是阿毗达磨慧学的内容。藏地一般解释“论”,包含改造与拯救两种意思。能够改造我们的烦恼等种种问题,能够拯救我们出离种种痛苦, 这样的书籍我们把它称之为论。

不过这部《大乘五蕴论》里面,不仅仅有五蕴论的内容,里面还有

十二处和十八界的内容。 三、 作者简介

世亲菩萨,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世亲菩萨最初是小乘佛教的一

位论师,具体来说他是说一切有部的,他的哥哥无著菩萨是化地部的,两个人出家的部派并不完全一样。世亲菩萨是婆罗门种,无著菩萨是刹帝利种,两个人是同母异父。在印度,种姓一般是由父亲决定的。因此世亲菩萨一直与哥哥之间关系非常微妙。世亲菩萨从小就受到非常良好的教育,他的母亲在之前就发愿:我作为一个女流之辈,没有办法广大地弘扬佛法,我的两个孩子以后一定要绍隆如来家业。世亲菩萨受过非常完善的婆罗门基础教育,他写的梵文简直就像语法学的著作,用我们现代话来说像科技文献,一个字不多一个字不少,特别特别地严谨。种种的知识也是非常丰富。以前有一个外道论师想跟世尊菩萨辩论,在理论上辩不过他,试图想在语言文字上,语法声明上胜过他,也没有获胜。

他的哥哥无著菩萨由于种种原因归依了大乘佛教,尤其是在唯识宗的理论上颇有建树,但是世亲菩萨对别人说,我哥哥闭关闭了十二年,闭傻了,自以为得到了大乘,整天开始胡说八道,写一些乱七八糟的论典误导众生,天天说他哥哥的不是,他哥哥觉得这事不妙,于

4  

是称病,吸引世亲菩萨探望从而度化他。世亲菩萨到了他哥哥这里,听到有人在诵《十地经》,马上意识到大乘佛法很有道理,又经过几次与哥哥的长谈,对自己之前所作心生后悔,想割舌赎罪,哥哥劝他与其这样,倒不如弘扬大乘佛法,这样不就把以前的罪业忏悔干净了吗,还能造积无量无边的功德。从此以后世亲菩萨变成唯识宗非常著名的一位论师。由于世亲菩萨毁谤了大乘佛法,所以他在当世并没有见道,即使唯识宗的一些大德也承许他修到加行道。

世亲菩萨在学习说一切有部的阿毗达磨论时,具体的过程是这样的。

说一切有部在世亲菩萨这个年代可以分成两支:东方有部与西方有部,都是在北印度。西方有部相当于现在的阿富汗,东方有部相当于现在的喀什米尔即迦湿弥罗。据一些学者的考据,说一切有部最初的兴起不是在东方的迦湿弥罗,得到弘扬是在迦湿弥罗这个地区。,迦湿弥罗的诸大论师结集了共 600 卷的《大毗婆沙论》,经、律、论各 200卷。现存《毗婆沙论》有 200 卷,显然是论毗婆沙。我个人认为经毗婆沙论也许是说一切有部的“阿含”,说一切有部当时编订的“阿含”是非常完整的。现存的已经是不完整的。《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是有部广大弘传非常显明的一个标志。据说《大毗婆沙论》造出来以后不允许外传,只允许自己内部弘扬,传出去恐怕遭人非议或者受到种种的损害。世亲菩萨是西方犍陀罗人,不是东方的迦湿弥罗人,他特别想学习《大毗婆沙论》,他的智慧非常了,乔装打扮成为一名虔诚的弟子去迦湿弥罗学习。到了之后随悟入论师学习《大毗婆沙论》。当时东方的毗婆沙宗是比较传统的,西方的说一切有部融合了非常多的经部宗的思想,所以在东方人看来,西方的说一切有部已经不是纯粹的而是受过染污的毗婆沙宗,自认为东方的说一切有部是非常纯粹的。世亲菩萨学成之后返回西方,他准备给西方的弟子讲这部论,于是造了共八品六百多个偈颂的《俱舍论》,这部颂被传回到东方迦湿弥罗,东方的论师们一看都非常高兴,认为世亲菩萨到我们这里来学习,回去之后弘扬我们的论典,西方人被我们调伏了。可是悟入论师是位阿罗汉,他看出来,世亲菩萨所造的论,看似是弘扬有部的理论,其实其中很多是批评有部的理论,论里面加了很多据说,凡是加据说的地方,悟入论师认为肯定是有文章的,不一定是我们自己的见解。悟入论师说:如果大家不信的话,可以请世亲写一个自释拿回来看一看。果然,凡是有据说的地方,都是世亲菩萨予以批判的地方,《俱

5  

舍论》就是把东方有部的思想说一遍然后再进行批判,但不是完全批判,有些是站在说一切有部一边,有些是站在经部宗一边,有些是二者折中,他自己取一个方案。

《俱舍论》是经部与有部之间调和的一个结果,我们有些学者把它定义为西方有部的论著。其实西方有部不一定只有一部《俱舍论》,在《俱舍论》之前,像《阿毗昙心论》、《杂阿毗昙心论》、《阿毗昙心论经》、《阿毗昙甘露味论》等等,这些论典也非常鲜明地带有西方有部的特色。《俱舍论》的结构与《阿毗昙心论》、《杂阿毗昙心论》的结构是完全一样的,与《大毗婆沙论》却截然不同。

后来世亲菩萨转入大乘,造了很多论典如《摄大乘论释》、《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等等,所以世亲菩萨是集说一切有部与唯识宗两重背景的非常出色的一位大德。

关于世亲菩萨名字的解释,在窥基大师著的《异部宗轮论疏述记》中有非常详细的描述。

此论是玄奘法师奉诏译,玄奘法师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位法师,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四、 造论的目的及必要性:

安慧菩萨在《大乘五蕴论释》中归纳了世亲菩萨造此论的目的有三:1、鉴于《瑜伽师地论》与《阿毗达磨集论》内容太广,有的人觉得自己智慧不够,所以世亲菩萨适合他们的根器造了《大乘五蕴论》;2、有些人想趣入大论典,也有这样的智慧,但是一部部深入大论典有些太麻烦,不太容易学会,头绪太多,世亲菩萨为这种人造了这部比较短的论,作为入门的阶梯; 3、有些慧根非常利的人,用不着学习大论典,他学一部小的论典,基本上就可以掌握整个《阿毗达磨论》了,所以世亲菩萨为这一类人造了这部论典。 五、 参考资料:

印度有三个:安慧菩萨造的《大乘广五蕴论》,安慧菩萨是世亲菩

萨所有弟子里面弘扬阿毗达磨最得力的一位弟子。《大乘广五蕴论》实际上是对《大乘五蕴论》的一个解释,在“大藏经”中有完整的保存,也有梵文,不过梵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整理出来,比大正藏里的《五蕴论》要广得多得多。“大正藏”中的《大乘广五蕴论》只是《大乘广五蕴论释》的一个缩略。它不是玄奘法师翻译的,我个人揣测:安慧菩萨虽然是世亲菩萨所有弟子里面弘扬阿毗达磨最得力的一位

6  

弟子,照理来说讲阿毗达磨的论典应该把安慧菩萨的论拿来讲是最合适的,但是安慧菩萨唯识宗的宗见是无相唯识,玄奘法师是有相唯识,似乎可以看出这种端倪,玄奘大师在翻译论典时在有意无意地在回避无相唯识这一派,弘扬的主要是护法和戒贤论师这一派。因此安慧菩萨的论典玄奘法师基本上没有翻译。而且汉传佛教对安慧菩萨的看法与藏传佛教是截然不同的。藏文之中安慧菩萨的《五蕴论释》非常完整,有英文版与梵文版,但是没有汉文版。我特别想大家以后有机会把这个翻译成汉语,不难翻译,有很多内容是与《瑜伽师地论》和《集论》是相同的,其中有些辨析特别有意思。

除了安慧菩萨,在藏文大藏经中还有两个对五蕴论的解释,一个是

功德光论师,是藏传佛教中律经的作者,他有一个《五蕴论释》,地亲论师也有一个《五蕴论释》。在藏地,《五蕴论》方面的解释非常非常多,我们色拉昧扎仓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作者叫扎巴希珠,扎巴希珠大师曾经写过一部五蕴论方面的论典,叫做《五蕴建立对法心要》,我们正在翻译,翻译好了之后争取当作大家学习的一个教材。

除了《五蕴论》之外,还给大家推荐心与心所的两部书。心与心所在我们藏传佛教中是属于学习心类学当中的一部分来学的,或者说在整体的摄类学中境与有境的部分来学的,心与心所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许多扎仓都有心与心存详细解释的教材。

在《五蕴论》中,也包括《集论》、《俱舍论》,虽然有很详细的解释,但是它不像我们藏传佛教非常有精确的定义、分类、作用、界限等等,藏地大德写得非常细致,给大家推荐心与心所的两部书:雍增益西坚赞写的《心与心所的建立》,而且他还写过《心与心所根本颂》,前者是对后者的一个解释,很多地方都在学习这个。我们这里的马艳译师正在翻译,今年应该会完成,完成经过修改之后争取与大家共享。

另外一部心与心所的论著是华莽班智达所著,他是哲蚌寺果莽扎仓的一位教材作者,他写的心与心所的辨析非常细致,我们这里的陈乐译师正在翻译,完成之后争取与大家共享。

至于现代的一些大德的讲解,并不是很多,智敏师《大乘五蕴论讲记》,在网上随时都可以找到,大家可以参考。

总之,《大乘五蕴论》是《俱舍论》学习的前行课程,对以后趣入学习更广的论典是一个很好的帮助。

7  

六、 《大乘五蕴论》的框架:

ར་གར་སད་ད། པཉ་སན་པ་ཀ་ར་ཎ། བད་སད་ད། ཕང་པ་ལའ་རབ་ཏ་བད་པ།

འཇམ་དཔལ་གཞན་ནར་གར་པ་ལ་ཕག་འཚལ་ལ། ། 大乘五蘊論 ཕང་པ་ལ་ན་གཟགས་ཀ་ཕང་པ་དང༌། ཚར་བའ་ཕང་པ་དང༌། འད་ཤས་ཀ་ཕང་པ་དང༌།

འད་བད་ཀ་ཕང་པ་དང༌། རམ་པར་ཤས་པའ་ཕང་པའ། ། 如薄伽梵略說五蘊,一者色蘊,二者受蘊,三者想蘊,四者行蘊,五者識蘊。

薄伽梵有三义:破坏、具足、超越。破坏指破坏四魔,即烦恼魔、蕴魔、死魔、天子魔。具足六德,即自在圆满、形色圆满、祥瑞圆满、声名圆满、智慧圆满、精进圆满。超越指超越轮回涅槃二边,当然这里的涅槃指小乘的涅槃,《大智论》中对于薄伽梵的解释如下:

释曰:云何名婆伽婆?婆伽婆者,婆伽言德,婆言有,是名有德。

复次,婆伽名分别,婆名巧,巧分别诸法总相别相故,名婆伽婆。复次,

婆伽名名声,婆名有,是名有名声,无有得名声如佛者。转轮圣王释梵

护世者,无有及佛,何况诸余凡庶,所以者何?转轮圣王与结相应,佛

已离结;转轮圣王没在生老病死泥中,佛已得渡;转轮圣王为恩爱奴仆,

佛已永离;转轮圣王处在世间旷野灾患,佛已得离;转轮圣王处在无明

闇中,佛处第一明中;转轮圣王若极多领四天下,佛领无量诸世界;转

轮圣王财自在,佛心自在;转轮圣王贪求天乐,佛乃至有顶乐亦不贪着;

转轮圣王从他求乐,佛内心自乐,以是因缘佛胜转轮圣王,诸余释梵护

世者亦复如是,但于转轮圣王小胜。复次,婆伽名破,婆名能,是人能

破淫怒痴故,称为婆伽婆。问曰:如阿罗汉辟支佛,亦破淫怒痴,与佛

何异?答曰:阿罗汉辟支佛虽破三毒,气分不尽。譬如香在器中,香虽

出,余气故在。又如草木薪火,烧烟出炭灰不尽,火力薄故。佛三毒永

尽无余,譬如劫尽火烧须弥山一,切地都尽无烟无炭。如舍利弗瞋恚气

残,难陀淫欲气残,必陵伽婆磋慢气残。譬如人被锁初脱时行犹不便。

时佛从禅起经行,罗睺罗从佛经行,佛问罗睺罗:何以羸瘦,罗睺罗说

偈答佛:

若人食油则得力 若食酥者得好色

食麻滓菜无色力 大德世尊自当知

8  

佛问罗睺罗:是众中谁为上座?罗睺罗答:和上舍利弗。佛言:舍

利弗食不净食。尔时舍利弗转闻是语,实时吐食自作誓言,从今日不复

受人请。是时波斯匿王长者须达多等,来诣舍利弗所,语舍利弗,佛不

以无事而受人请,大德舍利弗复不受请,我等白衣云何当得大信清净?

舍利弗言:我大师佛言,舍利弗食不净食,今不得受人请。于是波斯匿

等至佛所白佛言:佛不常受人请,舍利弗复不受请,我等云何心得大信?

愿佛勅舍利弗还受人请。佛言:此人心坚不可移转。佛尔时引本生因缘,

昔有一国王,为毒蛇所囓,王时欲死呼诸良医令治蛇毒,时诸医言,还

令蛇嗽毒气乃尽。是时诸医各设呪术,所囓王蛇即来王所,诸医积薪燃

火勅蛇,还嗽汝毒,若不尔者当入此火。毒蛇思惟:我既吐毒云何还嗽,

此事剧死,思惟心定实时入火。尔时毒蛇舍利弗是,世世心坚不可动也。

复次,长老必陵伽婆蹉常患眼痛,是人乞食常渡恒水,到恒水边弹

指言:小婢住莫流水,即两断得过乞食,是恒神到佛所白佛:佛弟子必

陵伽婆蹉,常骂我言小婢住莫流水。佛告必陵伽婆蹉,忏谢恒神。必陵

伽婆蹉实时合手语恒神言:小婢莫瞋今忏谢汝。是时大众笑之:云何忏

谢而复骂耶?佛语恒神,汝见毕陵伽婆蹉合手忏谢不,忏谢无慢而有此

言,当知非恶,此人五百世来常生婆罗门家,常自憍贵轻贱余人,本来

所习口言而已,心无憍也。如是诸阿罗汉,虽断结使犹有残气,如诸佛

世尊,若人以刀割一臂,若人以栴檀香泥一臂,如左右眼心无憎爱,是

以永无残气。栴阇婆罗门女,木杅谤佛于大众中言:汝使我有娠,何以

不忧与我衣食?为尔无羞诳惑余人。是时五百婆罗门师等,皆举手唱言

是是。我曹知此事,是时佛无异色亦无惭色,此事实时彰露地为大动,

诸天供养散众名华,赞叹佛德佛无喜色。复次,佛食马麦亦无忧戚,天

王献食百味具足,不以为悦,一心无二,如是等种种饮食衣被卧具,赞

呵轻敬等种种事中心无异也,譬如真金烧锻打磨都无增损,以是故阿罗

汉虽断结得道,犹有残气不得称婆伽婆。问曰:婆伽婆正有此一名更有

余名?答曰:佛功德无量,名号亦无量,此名取其大者,以人多识故。

复有异名,名多陀阿伽陀等,云何名多陀阿伽陀?如法相解如法相说,

如诸佛安隐道来,佛亦如是来,更不去后有中,是故名多陀阿伽陀。复

名阿罗呵,云何名阿罗呵?阿罗名贼,呵名杀,是名杀贼。如偈说:

佛以忍为铠 精进为刚甲 持戒为大马 禅定为良弓

智能为好箭 外破魔王军 内灭烦恼贼 是名阿罗呵

归纳一下在《大智度论》中,关于“薄伽梵”的解释有四:1、具

9  

足功德者 2、善巧分别一切法的总相与别相 3、名声最为广大 4、能破贪嗔痴。

“薄伽梵”在梵文藏文中没有,只在汉文中有。梵文这句话直接就是:五蕴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玄奘法师翻译经的时候经常处理成为四个字四个字的。佛在经中说一切法时经常说五蕴,摄略而言一切法概括成为五蕴,就叫略说五蕴。

讲这个的时候我们要知道,佛经当中对一切法的分类有好几种方法,色、受、想、行、识就是五蕴的分类方法。十二处是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十八界再加上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心经》中言: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

是。这是五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

法。这是十二处。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这是十八界。 还有一种分类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佛经和论典中经常出现的,

就是所谓的五位。1、心法,即心的本身 2、心所有法,即种种心理的现象 3、心不相应行法 4、色法 5、无为法。

现在我们讲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五位法,以及它们之间怎样相配的问题。

五位中的心法相当于五蕴中的识蕴,五位中的心所有法相当于五蕴中的受蕴、想蕴、行蕴中的一半是心所有法,另一半是心不相应行法;五位中的心不相应行法就是除去心所有法后剩下的行蕴;五位中的色法相当于色蕴;五位中的无为法不在五蕴之中,蕴所不摄,因为五蕴是有为法。五位法中的心法、心所有法、心不相应行法、色法称为有为法。有为法是造作而成的法,即因缘和合而成是有为法,种种的色法如青黄赤白、云烟尘雾、影光明暗等等皆是因缘和合的有为法。无为法是非造作而成的法,非因缘和合而成的法,如虚空、真如、空性、择灭,虚空、真如等等,这些法都不是造作而成,法尔如是,所以是无为法。

色法与色蕴同义,有十一个:五根、五境和无表色。受蕴、想蕴各占一个心所。行蕴中的心所有法:如触心所与作意心所。行蕴中的心不相应行法:如生、住、异、灭;识蕴:如眼识、耳识、鼻识、舌识、心识、意识这六识。如果是唯识宗再加上末那识与阿赖耶识。

以上就是五蕴与五位法的关系,下面是十二处与五蕴、五位法的关系。

10  

首先十二处中,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这十个处都是色蕴,也都是色法,色法中的五根与五境;意处是识蕴,意处与识蕴、心法都是同义词;法处包括四个内容:1 所有心所有法 2 所有心不相应行法 3 无表色 4 无为法。

十二处与五蕴相配合:色蕴是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这十个,加上法处一分,因为无表色在法处;受蕴与法处相合,因为法处包括所有的心所有法,所以受蕴含摄在法处中。想蕴、行蕴与法处相配合,因为是心所有法,识蕴与意处相配合。

十八界五蕴相配合:十二处再加上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就是十八界。心法与识蕴共有七个:意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六识界是现在的六识,是当下刹那的六识,现在刹那六识灭了,腾出位置来给下一刹那的识生起,作为基础,从这个意义上称为意界,也叫意根。意根是生起意识的基础。在各种经论中,佛自己也说过,一个心现象生起必须具有四缘: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其中等无间缘在色法中没有,只有心与心所法有,上一刹那识灭,腾出位置来给下一刹那的识生起,叫做等无间缘。《俱舍论》中言:由即六识身,无间

灭为意。上一刹那的六识灭了,给下一刹那生作一个毫无间断的基础,这就叫做意界。分为现在刹那与过去刹那。法界有四:心法、心所法、心不相应行法、无表色。五蕴与十八界可以这样配合:色蕴配合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里的无表色。受蕴、想蕴、行蕴配合法界,识蕴配合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界。意界与意识界是不一样的,意界是根,意识界是识,一个是过去刹那,一个是现在刹那。

下面我们做这样一个游戏:藏传佛教中辩论这些问题时,两件事物的关系有四类:

1 同义:是 A 即是 B,是 B 即是 A. 2 相违:是 A 必不是 B,是 B 必不是 A 3 三句:包含关系,如出家人与比丘 ;答:是出家人亦是比丘,

是出家人不是比丘——沙弥,既不是出家人亦不是比丘。 4 四句:交叉关系,如青年与团员;答:既是青年又是团员——

张三,是青年但不是团员——没入团的青年,是团员但不是青年——超龄团员,既不是青年也不是团员——老党员。

11  

问题一、问:菩萨和佛是什么关系?答:相违。 问:观世音是正法明如来的化身。他是不是菩萨?是不是佛? 问题二、色蕴与色法是什么关系? 答:同义。 问题三、色蕴与色处是什么关系?答:三句:既是色蕴又是色处——猴子,是色蕴但不是色处——耳处,既不是色蕴也不是色处——心法、意识、不相应行法。 问题四、心所有法与行蕴是什么关系?答:三句:既是心所有法又是行蕴——触心所与作意心所,是行蕴但不是心所有法——心不相应行法,既不是心所有法也不是行蕴——色法。 问题五、五蕴与有为法是什么关系?答:同义。 问题六、意处与意界是什么关系?答:三句。既是意处又是意界——过去刹那的眼识。是意处不是意界——眼识界。既不是意处又不是意界 ——色法、无为法、心不相应行法。 问题七、十二处与无为法是什么关系?答:三句。既是十二处又是无为法——虚空、择灭、非择灭、真如。是十二处但不是无为法——色处。既不是十二处也不是无为法——龟毛、兔角。 问题八、色蕴与法处是什么关系?答:四句。既是色蕴又是法处——无表色,是法处而不是色蕴的——心所有法,是色蕴而不是法处的——眼处,既不是色蕴又不是法处的——识蕴。

གཟགས་གང་ཞ་ན། གཟགས་གང་ཡན་པ་ཅ་ཡང་རང་ས།

ད་དག་ཐམས་ཅད་འབང་བ་ཆན་པའ་བཞ་དག་དང༌།

འབང་བ་ཆན་པའ་བཞ་དག་རར་བས་པའ། ། 云何色蘊?謂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諸色。

这种定义方式是典型的列举式的定义,并不是内涵式的定义,以前我们讲《摄类学》时,色蕴内涵的定义是:堪为色者。“色”翻译成“滞碍为性”或者“变碍者”比较合理。《俱舍论》中色是“变坏者”或者“变碍者”。《俱舍论》把色分成几种:1、有见有对,如青黄赤白;2、无见有对——声、香、眼根等根,看不见但是有滞碍;3、无见无对——无表色。有见是可以看得到的,有对是有滞碍的。

《大乘五蕴论》中所下的定义,“云何色蕴?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诸色。”在这里就非常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首先规定了四大种是

12  

色蕴,其次规定了由四大种所造诸色也是色蕴。《俱舍论》非常明确地说了:无表色是大种所成,无表色也是大种所造。乱心无心等

随流净不净 大种所造性 由此说无表   按照无表色的定义来说,它是符合色蕴的定义的。 འབང་བ་ཆན་པ་བཞ་དག་གང་ཞ་ན། སའ་ཁམས་དང༌། ཆའ་ཁམས་དང༌། མའ་ཁམས་དང༌། རང་ག་ཁམས་ས། ། 云何四大種?謂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ད་ལ་སའ་ཁམས་གང་ཞ་ན། ས་བ་ཉད་ད། ། 云何地界?謂堅強性。 ཆའ་ཁམས་གང་ཞ་ན། གཤར་བ་ཉད་ད། ། 云何水界?謂流濕性。 མའ་ཁམས་གང་ཞ་ན། ཚ་བ་ཉད་ད། ། 云何火界?謂溫燥性。 རང་ག་ཁམས་གང་ཞ་ན། ཡང་ཞང་གཡ་བ་ཉད་ད། ། 云何風界?謂輕等動性。

首先是地界,并不是只有大地中才有地界,水中也有地界,如果水中没有地界的话,就没有办法把东西乘载起来,它的作用就是乘载,能把一个东西保存起来,不使它散坏,有支撑的作用。

其次是水界,水界谓流湿性,流湿性的作用是摄,不光水中有水界,土中也有水界,如果土中没有水界的话,那么土就散开了,凝结不到一块去。使色法凝结在一起就叫做水界。如果我们看扎巴希珠大师的《五蕴论》会有一大段告诉你地里面有水界,水里面有火界,火里面有风界等等。

接着是火界,火界的作用是熟,比如一个种子一点一点长出来,必须要有温度。水里面也有火界,因为有温度。

接着是风界,包含两个意思:轻与等动。这是玄奘法师翻译的一个特点。轻是飘起来的意思,动是摇动的意思。水里面也有风界,水可以流动靠的就是风的作用。

具体的东西中一般来说四大都是俱全的。《俱舍论》中言: 大种谓四界 即地水火风 能成持等业 坚湿暖动性 地水火风的作用:持、摄、熟、长。地界能持、水界能摄、火界能熟、风界能长。

我们平时所说的地、水、火、风并不是这里所说的地界、水界、

13  

火界、风界这四大,平时所说的是假四大种,其实大地里面既有地、也有水、也有火、也有风。所以必须分清楚真实四大种与假四大种。

《俱舍论》的第二品中言:欲微聚无声 无根有八事   意思是在欲界当中,欲界中只要是微尘所聚合,若无根亦无声就一定有八个东西同时存在——地、水、火、风、色、香、味、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