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漫长的一天dzb.whb.cn/imgPath/2020-02-29/80229.pdf2020/02/29  ·...

1
! ”。 —— )。 16 ”。 796 3 ”。 1890 —— 1900 1926 )。 · 1926~19672017 226 —— · 1902 8 · ”。 1947 …… 20 ……”。 1959 9 109 ! 27 58.7%”。 》。 —— …… …… 8 / / hbhb@whb.cn wwwhb.cn 2020 2 2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Transcript of 这漫长的一天dzb.whb.cn/imgPath/2020-02-29/80229.pdf2020/02/29  ·...

Page 1: 这漫长的一天dzb.whb.cn/imgPath/2020-02-29/80229.pdf2020/02/29  · 馆老板为了不让骆驼客饿肚子, 灵机一 动将丸子放在开水锅里, 加进去一碗牛 肉汤,

丸子汤王 族

前几天与同事说到与昌吉有关的一

件事, 说着说着就说到了丸子汤。 丸子

汤是昌吉的名片 , 有时候人们提起昌

吉 , 情绪明显高涨 , 嘴一滑便冒出一

句: 昌吉的丸子汤好吃! 好像马上去吃

一碗才能解馋。

说起来, 以前的新疆人聚餐, 丸子

汤是最后一道菜, 寓意吃完便离开的意

思 。 而现在则是新疆人的快餐 。 这些

年, 昌吉市和木垒、 吉木萨尔和奇台的

丸子汤, 名气越来越大, 经常听到人们

称赞。

丸子汤的历史很有意思, 说是有一

天 , 一家饭馆刚招待一群骆驼客吃完

饭, 外面又传来驼铃声, 又有一群骆驼

客到了门口, 但厨房里只剩下丸子, 饭

馆老板为了不让骆驼客饿肚子, 灵机一

动将丸子放在开水锅里, 加进去一碗牛

肉汤, 然后又放入一些新鲜蔬菜, 一锅

丸子汤便那样做好了。 因为有丸子又有

汤, “丸子汤” 一名遂被传开。

如今在昌吉有一个约定俗成的习

惯, 做丸子汤是体现回族媳妇厨艺的标

准 , 所以大姑娘和小媳妇都会做丸子

汤。 在昌吉等地的回族人家中, 丸子汤

和粉汤是家常饭菜, 经常出现于餐桌。

熟悉或喜欢吃丸子汤的人, 只要看一眼

圆润的丸子、 大块头的牛肉片、 软滑的

粉条、 吸足汤后变得蓬松的冻豆腐、 漂

着油花的牛骨头汤, 以及新鲜的绿色菜

叶, 恐怕就迈不开脚步了。 汤中除了要

放丸子外 , 通常还会放入阿魏菇和粉

块, 吃起来可依次享受到香糯、 爽滑、

筋道和酥软的口感。

我每去昌吉办事后 , 如果时间充

足, 必然要吃一碗丸子汤才返回乌鲁木

齐。 如果住在昌吉, 第二天早上便不在

宾馆吃早餐, 而是早早地起床上街, 找

一家丸子汤店吃一碗。 我常去的是离汽

车站不远的一家丸子汤店, 点一碗丸子

汤, 配两个油塔子, 一小碟凉菜, 便吃

得很舒服。

一碗丸子汤好不好, 最关键的是丸

子 。 人们先把牛肉洗干净 , 切成小细

丁, 放入盐、 熟植物油、 胡椒粉、 味精

和鸡蛋, 并加一点水, 不停地搅拌和成

肉泥 , 然后捏成球状放在熟油锅里煎

炸, 九成熟时从锅里捞出即可。 炸熟的

丸子炖到汤里, 外脆里嫩, 一口咬开便

透出紧凑密集的肉香。

丸子汤做起来不难, 但熬汤却很讲

究, 要把牛肉和牛骨头放在一起, 用五

六个小时才能熬出好的高汤。 熬汤的时

间是否够, 火候是否掌握得合适, 以及

后续加进去的调料是否适当, 这几样都

要达到标准。 然后选择合适的配菜, 如

果菜自身的味道太冲, 就会影响丸子的

味道, 譬如芹菜就永远不会被用于做丸

子汤 , 而像菠菜这样味道淡 , 色彩鲜

美, 而且口感绵软的蔬菜, 一直是人们

配入丸子汤的首选。

汤虽然是早已熬好的牛骨头高汤,

但必须经过加工才会可口。 通常的做法

是, 先在熬好的牛肉汤中放进粉条用小

火煮, 然后在另一炒锅中将油烧到五成

热, 放入胡萝卜丁、 葱头丁, 撒上胡椒

粉、 干红椒等调料, 炒少许时间后和丸

子一起倒进粉条汤里, 用大火烧开, 然

后改小火稍煮, 最后加入盐和味精, 一

锅可口的丸子汤就做好了。

我吃丸子汤有一个习惯, 吃之前要

先喝一大口汤。 不可小看这一口汤, 会

吃丸子汤的人都深谙此道, 其作用是先

品一下汤中熬出的牛骨、 肉味及其他调

料是否合适。 如果是冬季, 这一口汤不

但给口腔带来新鲜滋味, 还会让全身都

热起来。

吃丸子汤的标配是油塔子, 也有餐

馆配烤饼和花卷, 是因为较之于油塔子

更方便做, 成本也低。 常吃丸子汤的人,

一问餐馆配的不是油塔子, 往往会转身

走人。 吃一碗丸子汤, 不吃一两个油塔

子, 用新疆话说会吃得不够 “瓷实”。

我结婚后, 经常在家做丸子汤。 有

时候自己动手炸牛肉丸子, 有时候为了

图方便去超市买一些, 做出的味道都差

不多。 现在的人都不放心食品, 但我从

未发现有人在丸子上偷工减料的, 看来

丸子是不容做假的食物。

在微信朋友圈经常见到晒家庭中做

出的丸子汤, 十有八九是不成功之作。

做丸子汤首先要把握好时间 , 前后有

四十分钟即可 。 首先要在汤烧开后放

入难煮的牛肉片 、 丸子和粉条 , 煮二

十分钟左右放入粉块 、 豆腐和其他耐

煮的蔬菜 , 最后五分钟放菠菜 , 煮少

许时间即可关火 。 同时要把握的是汤

与菜的比例 , 要知道煮四十分钟便有

不少汤会被耗掉 , 加之肉和菜均会膨

胀 , 会使丸子汤越煮越显得稠 , 以至

于到最后看一眼便没有食欲 。 所以一

定要在事先相应地多加一点汤 , 保证

做出后汤水充足 , 丸子和肉菜在汤中

宽松灵动, 吃起来才舒服。

偶然间听说昌吉的 “四十九” 丸子

汤已开到了乌鲁木齐, 便心中欣喜。 在

期待 “四十九” 丸子汤的那一阵子, 玛

纳斯的一位老板在乌鲁木齐的西北路开

了一家丸子汤馆, 经营一段时间后不景

气 , 便请人题写了店名 , 以期招徕顾

客。 那一阵子我和单位同事每天中午去

打羽毛球, 打完后便到那家店, 每人要

一份丸子汤, 再加一两个烤饼, 连吃带

喝觉得颇为惬意。

吃过两次后, 我喜欢上了那家的丸

子汤, 他们的汤味很正宗, 喝一口便可

尝出牛肉的味道。 汤好至少就成功了一

半 , 剩下的就是丸子炸得是否外脆内

软, 其他配菜是不是新鲜。 那家老板请

来的厨师一定做了很多年丸子汤, 所以

配制的牛肉切得薄 , 煮得也刚好到火

候, 吃起来不烂不硬。 我还喜欢丸子汤

中的豆腐, 看上去略粗一些, 却有脆嫩

的口感。

因为多年吃丸子汤一直配油塔子,

便有些排斥他们配的烤饼。 后来, 因为

天冷便让服务员把饼子烤一会儿后端

上, 外面已变得焦黄, 等吃过一口, 便

感觉到了温热和绵软 。 我们都颇为欣

喜, 看来将饼子适当烤一下, 无论外观

和内质都会不一样。 自此之后再进那家

丸子汤店 , 熟悉我们的服秀员便问我

们: 三个丸子汤? 我们应声的同时又加

上一句话, 饼子烤一烤再上。 服务员马

上明白, 应一声而去。

这漫长的一天路 明

那是八十年代的事了。 我妈在镇上

的卫生院上班, 院里有辆救护车, 碰到

危重的病人, 就送县人民医院, 再重一

点的, 直接送上海。 司机姓姚, 跟我妈

一样 , 也是上海知青 , 大家叫他姚师

傅。 一开始, 姚师傅一个人开车, 等于

没有下班时间。 半夜来了病人, 说走也

得走。 好几次, 我家正吃着晚饭, 听见

救护车长长的笛声, 我妈就说, 不知道

是啥病人呢, 过了一会儿, 又说, 姚师

傅大概是吃不成饭了。

几年后 , 卫生院又买了一辆救护

车, 增加了一名司机, 姚师傅的工作就

轻松一点。 从那时起, 院里多了一项福

利———用救护车送职工 (及家属) 去上

海。 一般情况, 去上海得换三四辆公交

车 , 风里雨里 , 辛苦得很 。 救护车直

达, 还能省下车票钱, 大家都说, 谢谢

院长, 院长有良心。

头一回享受坐救护车的待遇, 是在

我七岁那年。 车次不定期, 大致两三个

礼拜走一趟。 发车时间一般在周日的早

晨 , 下午再开回来 (当时还没有双休

日)。 那天我和我妈起了个大早, 拎着

大包小包出了门。 天蒙蒙亮, 救护车停

在路边, 好几个人已经等着了。 后厢拆

掉担架, 两边可以对坐八人, 副驾还能

坐一个。 临开车时, 我爸追上来, 塞进

一只刚从菜场买回的大白鹅 。 有人笑

说, 路老师不陪老婆一起啊? 我爸挥挥

手, 骑上车走了。

开车了, 救护车驶上国道。 在我的

印象中, 那时这条国道好像永远在修,

永远都修不好。 窗外是农田和工厂, 远

处有炊烟升起。 渐渐的, 商店和路上的

行人多了。 当看见曹杨新村密密麻麻的

工房, 我就知道, 外婆家不远了。

不单是上海人坐, 本地的职工也不

时搭个便车, 去上海兜兜马路, 买点东

西 。 小腊梅坐在我妈对面 。 她新婚不

久, 经常约几个小姐妹搭伴去上海买衣

服和零食。 一路上, 大家说说笑笑, 时

间很快过去了。 车停在南汇路上, 往西

是静安寺, 往东是人民广场, 去哪都方

便。 姚师傅熄火, 说了声发车时间, 一

般是下午四点。 大家谢过, 各自散了。

外婆家离南汇路不远, 走几分钟就

到了。 经过灶披间时, 我看见外婆正弯

着腰炒菜, 空气里弥漫着油煎带鱼的香

气。 我叫, 外婆。 外婆回过头说, 乖囡,

先去楼上坐着吧, 一会儿就吃饭了。

午饭后 , 我睡午觉 , 我妈跟外公

外婆 、 两个舅舅在外间聊天 。 碰到天

气好 , 大家就一起逛静安公园 。 三点

半一过, 就要准备归程了。 一日之内,

景物变换, 像白日梦。 对我妈来说, 上

海就是一场梦。 她 16 岁插队, 去淮北

农村 “战天斗地”。 无数次的, 她想回

到那个梦里 。 外婆抢过行李 , 板着脸

说 , 好了好了 , 又不是不来了 , 哭彻

乌拉 (哭丧个脸 ) 做啥 。 说着 , 自己

的眼圈红了。

小腊梅讲, 上海也没啥了不起, 不

就是街宽一点, 店里的衣服多一点。 大

家都笑 , 都知道 , 下回跟车没准还有

她。 要过很多年后, 我才知道, 人总是

这样, 熟悉了, 就觉得没啥稀奇。 要相

处得久一点, 再久一点, 才会生出亲切

和依赖。 救护车开出市区, 一车的人沉

默着, 打着盹, 或看着窗外的风景, 想

心事。 我想, 这漫长的一天终于快过完

了呀。 我等不及回家看动画片了。

有一年除夕, 我跟我爸我妈一起,

坐上姚师傅的救护车。 小腊梅没来, 一

车人都是回上海过年的。 听说昨天前天

走了两拨 , 我们是最晚的 。 车开到地

方, 我爸递上一支烟, 说, 姚师傅, 辛

苦了 。 姚师傅接过烟 , 笑笑说 , 没啥

的, 习惯了。 我这才想到, 姚师傅一会

儿还得把空车开回去 , 再转公交车回

来。 一个人。 年年如此。

“文汇笔会”

微信二维码

江南小镇

(水印木刻)

古 元

出小镇记

新疆味道

那响遍全球的乒乓声郁 土

春节前 , 一日午休 , 骑共享单车

去黄浦区局门路 796 号的国际乒乓球

联合会博物馆参观, 亲眼目睹了世界上

第一个乒乓球拍、 第一只乒乓球、 乒乓

球之发展史, 亦即乒乓球在全球之传播

历史 。 该馆原设瑞士洛桑 , 去年 3 月

始迁来沪上 。 故而我在随后微信朋友

圈分享的照片按语便是 “假装去了趟

瑞士”。

想我自上晋南村里的初中, 即参加

由闫玉虎师组建的校乒乓球队, 球拍是

亲戚家拿来的旧拍子, 水泥台子则为师

生动手所垒, 前后只训练过一年, 不外

推挡、 扣杀与步伐。 然就是这一年基本

功之训练, 却令我终身受益。 高中、 大

学没怎么打乒乓, 参加工作后方才重新

拿起球拍, 就再也没有停过, 且在单位

组织的乒乓比赛中多有斩获, 虽然我所

采用的正胶左推右攻、 近台快攻战术早

已落伍, 遇拉前冲弧圈球与打长胶者多

有败绩, 然亦乐在其中。 四十多年来,

打乒乓于我, 非止健身, 且有益于精神

者实多。

对于我这名忠实的乒乓球爱好者来

说 , 国际乒联博物馆可谓心目中之圣

殿。 在这里, 我见到了 1890 年左右盛

行于英国上流社会的乒乓球———桌上

网球 , 球是软木与橡胶制成 , 球拍类

似小号网球拍 , 中间是穿线的 。 1900

年 , 当美国人将用赛璐珞制成的银球

传入英国 , 工匠们为适应此一变化 ,

用薄羔羊皮代替了球拍中间的穿线 ,

蒙着羔羊皮的球拍像只小鼓 , 赛璐珞

球打上去会发出 “乒乒乓乓” 之响声,

“乒乓球” 的称呼便来源于此。 然后是

木板球拍的出现 , 再后来依次是木板

上贴胶皮 、 贴海绵 、 贴海绵胶皮 , 最

后发展成今日之胶粒向外的正胶 (含

生胶、 长胶) 与胶粒朝内的反胶球拍。

相应的 , 球网 、 球台 、 比赛规则也逐

步形成并发展着 。 1926 年 , 国际乒乓

球联合会在伦敦成立 , 并举办了欧洲

乒乓球锦标赛 (后被认定为首届世界

乒乓球锦标赛 ) 。 在国际乒联首任主

席 、 英 国 人 伊 沃·蒙 塔 古 (任 期 :

1926~1967) 的努力下, 乒乓球也由原

先的娱乐活动 , 变为一项具有竞赛规

则的体育赛事 , 而开始走向五大洲 ,

并正式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 。 演变至

后来欧洲横拍削球的一枝独秀 , 日本

长抽攻击打法异军突起 , 中国直拍近

台快攻横空出世 , 及弧圈球打法风靡

全球。 至 2017 年, 国际乒联已经拥有

226 个会员, 成为世界最大的单项体育

组织。

在国际馆的最后 , 我戴上耳机 ,

将曾经流行的十几种打法之录像看了一

遍。 上到二楼的中国馆, 我更是看到了

最早玩乒乓球的中国人之一———爱新觉

罗·载振, 他于 1902 年 8 月被清政府派

往英国参加爱德华七世的加冕典礼, 随

后又前往纽约拜访西奥多·罗斯福总统。

他在轮船上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打乒乓

球。 《纽约世界》 称赞他是一位 “乒乓

球的痴迷者”。 看到了 1947 年早春, 毛

泽东在延安王家坪打乒乓球的黑白照

片 。 看到了操场上的中小学生人手一

拍 , 在做乒乓操 。 看到美国乒乓球协

会所赠的纪念中美乒乓外交的球拍 :

上画毛泽东和尼克松每人握一个乒乓

球拍, 相视而笑……正如展览 《前言》

所说, “20 世纪初, 随着 ‘西风东渐’

的脚步 , 乒乓球运动叩开了华夏大地

的国门……”。 谁曾料想, 这项发明于

英伦上流社会的娱乐活动 , 就像那蒲

公英的种子 , 竟然在中华大地上生根

发芽、 开花结果, 自 1959 年容国团为

中国夺得第一个世界冠军起迄今 , 我

们已经涌现出 9 位 “大满贯 ” 球星和

109 位世界冠军, 乒乓球也当之无愧地

成了中国国球!

乒乓球由原先英国上流社会之一项

娱乐活动 , 最后竟然发展到遍及全球

的一项竞技体育运动 , 它无疑是人类

所创造的非常成功之体育文化项目 。

而人类文化的特性, 总是从有传向无,

从高流向低 。 以小小的乒乓球为例 ,

它发源于英国 , 自英伦传到欧洲 、 美

洲 、 亚洲 、 非洲等 , 就像当年的佛教

自印度传至中国 , 再从中国传到日本

一般 , 此一过程 , 非常像水自高处流

向低地一般 。 在其传播过程中 , 凡接

受它的民族 , 都不会原封照搬 , 而是

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改造,

比如日本人就发明了长抽攻击打法 ,

从而超越欧洲人而站在乒乓运动的前

列 。 而我们也发明了直握球拍的近台

快攻战术 , 张燮林更是发明了长胶胶

皮及战法 。 据 《前言 》 介绍 , “中国

乒乓健儿发明创造的 27 项新技术、 新

打法 , 占了世界乒乓球运动创新成果

总量的 58.7%”。 这一点颇像佛教之由

印度而传入中华 , 便有了佛教的中国

化, 如禅宗与 《六祖坛经》。 而中国化

的佛教又一路向东传入日本 。 现在 ,

日本又肩负起向西方传播佛教的重任。

乒乓球运动非我们所固有, 然它似

乎特别适合中国的国情 。 而我们在接

受、 学习的同时, 又对其进行了适当改

造 , 在这股人类文化的河流里洒下了

我们的汗水 。 这些努力之成果 , 随着

国际交流的进行 , 最终不仅回馈到发

明者那里 , 而且成为全人类共享的果

实 , 这便是人类文化之特性———凡一

国之人所创造之文化 , 只要适合人类

特性者 , 必会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

之传播 。 一同事旅行至德国慕尼黑 ,

在一大型社区见到两男青年在水泥乒

乓球台上挥拍鏖战 ; 另一退休同事在

埃及的酒店里和一老外打了场比赛 ;

移民美国的同事 , 在其居住的社区竟

然见到了久违了的水泥乒乓球台……

非止乒乓球也, 篮球、 排球运动为美国

人所发明, 现代足球、 羽毛球运动诞生

于英国, 网球则为法国人所发明……它

们都冲破了国界的限制 , 到达一切喜

爱者的手中 、 脚下 。 这些现代体育运

动, 发明者固获美誉, 然于其传播过程

中作出贡献者, 其努力之成果也因惠及

整个人类而被铭记。

乒乓球带给我们的启示是: 能够有

所发明创造 , 在别人发明创造的前提

下, 我们不妨虚心学习一切适合自己之

外来文化成果, 于吸收的过程中, 我们

同样可以对这些文化成果进行改进, 贡

献聪明才智于其中, 于是, 这股容纳着

我们聪明才智的文化河流, 便会继续惠

及我们和所流经之民族与国家。 如此,

我们于人类文化的创新、 发展, 也就贡

献了一份自己的力量。

那响遍全球之美妙乒乓声中 , 早

已有了中国的味道。

8策划/舒明责任编辑/潘向黎 whbhb@whb.cn

www.whb.cn

2020 年 2 月 29 日 星期六笔会

给妈妈的“盾牌”

看到自己的画和妈妈的照片被一

起刊登在报纸上 , 一诺又开心又难

过。 开心的是, 报纸上的妈妈头戴燕

尾帽, 身着白色工作服, 她前倾着身

子, 脸上微笑着, 仿佛要亲吻一诺似

的; 难过的是, 自从春节过后妈妈匆

匆离家去了单位, 一诺已经好久好久

没有看到妈妈了……

那天晚上, 妈妈一脸庄重地跟一

诺说 : “儿子 , 妈妈就要去一个地

方, 可能要在那儿呆一段时间, 不能

回家陪你了, 你要乖一点啊!”

“妈妈要去哪里啊?” 六岁的一

诺眨巴着眼睛, 狐疑地问。

“妈妈要去打病毒。”

打病毒 ? 一诺知道 , 妈妈是护

士, 她的工作就是在医院里和病毒、

细菌作战, 救治那些生病的人。 可是

以前不管妈妈忙到多晚, 一诺总会等

到妈妈回家。 这次, 妈妈为什么说自

己不能回家了呢?

一诺不依, 大哭起来, “妈妈是

不是不要一诺了?”

妈妈紧紧搂着一诺说 :“这次的

病毒特别厉害 , 是一种超级病毒 ,

需要很多很多人团结作战 。 妈妈要

和同事们在隔离区并肩战斗 , 要是

自己偷偷溜出来 , 就可能让病毒也

借机逃跑了。”

妈妈拖着一只大箱子出门了。 一

诺想让爸爸拉住妈妈, 可他一回头,

竟看到爸爸眼里噙着的泪花。 一诺不

敢再说话了, 只能无助地目送妈妈的

背影越走越远。

离开妈妈的日子, 一诺好像飞快

地长大了, 他不再像过去那样吵闹顽

皮。 以前吃饭时他喜欢乱跑, 现在每

天他都自己乖乖地吃饭。 因为他记得

妈妈走的时候跟他说, 如果一诺不好

好吃饭, 她就不回家了。 一诺努力让

自己变得很乖。 他想妈妈, 他要妈妈

早点回家。

可是一连十多天了, 妈妈就像消

失了一样。 一诺见不着妈妈, 甚至连

妈妈的声音都听不到了。 为什么妈妈

连个电话都不打给他呢? 他问爸爸,

爸爸总是含糊地说:“快了快了, 妈妈

打了胜仗自然就会回家了。”

一诺不依不饶, 他问爸爸:“这个

可恶的病毒长得什么样子呀?”

爸爸从手机里找了一张图片 ,

告诉他 :“这个花冠一样的怪兽就是

超级病毒 , 又凶狠又狡猾 , 看不见

也摸不着。”

一诺心想, 看不见敌人, 妈妈怎

么能打败它呢? 故事书上说, 知己知

彼才能百战百胜啊。 我要让妈妈看见

它, 战胜它!

一诺悄悄地拿起了水彩笔, 将病

毒画了出来———圆圆的身子, 周边长

满了毛刺……他想, 妈妈看到 “病毒

怪兽” 的样子, 就能击败它了。

一诺让爸爸把他的画发给妈妈。

爸爸神秘地告诉一诺, 妈妈看到了一

诺画的病毒, 果然神勇无比, 在 “战

斗” 中连连打胜仗。 一诺很开心。 以

后的日子里, 每当他想妈妈了, 他就

情不自禁地拿起画笔。

那天夜里, 一诺做了个噩梦。 他

梦见一大群病毒怪兽围攻着妈妈, 妈

妈手握针筒左冲右突 , 终是寡不敌

众, 竟被一个病毒怪兽打倒在地……

一诺被吓醒了, 大哭着对爸爸喊道:

“我要妈妈! 我要妈妈!”

爸爸走过来抱起一诺 , 安慰他

说: “一诺不哭, 妈妈没事的, 病毒

怪兽伤害了许多人, 妈妈正在解救他

们呢!”

“那妈妈打得过病毒怪兽吗?” 一

诺想起梦里的情景, 依然心有余悸。

“妈妈还有许多同事, 他们都很

勇敢, 一起在战斗。”

翌日 , 一诺又悄悄地拿起了画

笔, 用蓝、 紫、 白三种颜色画了一个

大大的盾牌。 他想, 有了他的盾牌,

再凶狠再狡猾的病毒怪兽也不会伤害

到妈妈了。

令一诺喜出望外的是, 就在那天

下午 , 他在爸爸的手机里看到妈妈

了。 视频里, 妈妈好像变了, 神色憔

悴, 脸上分布着许多凌乱的压痕……

一诺拿起他画的 “盾牌 ” 举给

妈妈看 :“妈妈 , 我画了一个盾牌送

给你 ! 妈妈在打仗 , 这个盾牌能保

护妈妈!”

视频那头, 妈妈开心地说: “妈

妈好喜欢一诺的盾牌啊, 有了这个盾

牌, 妈妈什么病毒都不害怕啦!”

一诺没想到自己的 “盾牌” 这么

厉害, 他还想告诉妈妈, 自己这段时

间有多听话, 有多乖, 央求妈妈早点

回来。 可是, 这时候, 妈妈却转过头

去擦拭眼睛, 慌慌张张地就把电话挂

掉了。 这让一诺郁闷了好久。

现在, 一诺的 “盾牌” 和妈妈的

照片一起登上了报纸 。 爸爸指着报

纸对一诺说 : “这里还刊登了妈妈

的工作日志呢 ! 你看 , 妈妈每天投

入战斗前都要穿上一层又一层的隔

离衣, 佩戴好口罩、 护目镜、 面罩、

手套等全副装备 。 病房里有位染上

病毒的老奶奶 , 妈妈不但要为她挂

水 , 打针 , 还要帮老奶奶喂饭 , 翻

身, 擦洗身子……”

爸爸告诉一诺 , 妈妈的日志和

一诺的 “盾牌 ” 感动了小城的许多

人 , 市委书记看了报纸 , 还特别做

了批示, 表扬了妈妈和她的同事们,

称赞他们不仅是天使 , 更是战士 。

爸爸说 :“一诺啊 , 在可恶的病毒面

前 , 妈妈和她的同事们就是一道盾

牌呢 , 我们是不是要为妈妈的工作

感到骄傲?”

尽管一诺对爸爸的话似懂非懂,

他还是认真地点了点头。 他在心里暗

暗盘算着, 他还要画出许许多多的盾

牌, 将它们送给妈妈的同事们, 送给

那些正面临病毒攻击的人们……

抗疫盾牌

姜一诺(刘宁儿子)画

一诺的妈妈名叫刘宁, 是一名护

士, 今年春节主动请战去了医院的隔

离病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