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107
金牛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修编稿) O 一九年一月

Transcript of 金牛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金牛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修编稿)

 

 

 

 

 

 

 

 

 

 

 

二 O 一九年一月 

— 2 —

目    录 

 第一篇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 1 

第一章 规划背景 ............................................................................. 1 

第二章 总体要求 ............................................................................. 5 

第一节 指导思想 ............................................................................. 5 

第二节 基本原则 ............................................................................. 6 

第三章 发展目标 ............................................................................. 7 

第二篇 加快创新驱动发展 ........................................................... 12 

第一章 全面推进创新创业 ........................................................... 12 

第一节 打造“双创”载体 ........................................................... 12 

第二节 激发“双创”活力 ........................................................... 13 

第三节 汇聚“双创”力量 ........................................................... 13 

第四节 塑造“双创”品牌 ........................................................... 14 

第二章 大力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 14 

第一节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 14 

第二节 提升校院(所)企地协同创新能力 ............................... 16 

第三节 强化政府创新创业引导力度 ........................................... 16 

第四节 加快推进“互联网+”行动 ............................................ 17 

第三章 加快创新创业重点区域建设 ........................................... 18 

第一节 强化“一城”带动 ........................................................... 18 

第二节 推动“一带”崛起 ........................................................... 19 

第三节 加快“三园”聚集 ........................................................... 19 

— 3 —

第四节 突破“多点”空间 ........................................................... 19 

第四章 完善创新创业体制机制 ................................................... 20 

第一节 增强主体创新创业动力 ................................................... 20 

第二节 强化创新创业投入支持 ................................................... 20 

第三节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 21 

第四节 优化创新创业服务环境 ................................................... 21 

第三篇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 22 

第一章 聚焦两大主攻方向 ........................................................... 22 

第一节 打造总部经济新高地 ....................................................... 22 

第二节 培育新经济发展新动能 ................................................... 23 

第二章 突出发展主导产业 ........................................................... 23 

第一节 构建都市工业新形态 ....................................................... 23 

第二节 塑造商贸商务业新优势 ................................................... 24 

第三节 打造科创服务业新引擎 ................................................... 25 

第三章 打造精品特色产业 ........................................................... 25 

第一节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 25 

第二节 发展都市旅游产业 ........................................................... 26 

第三节 发展医药健康产业 ........................................................... 26 

第四章 推进高质量发展 ............................................................... 27 

第一节 构建产业生态圈 ............................................................... 27 

第二节 推进高端化发展 ............................................................... 27 

第三节 推进标准化发展 ............................................................... 27 

第四节 推进品牌化发展 ............................................................... 28 

— 4 —

第四篇 构建城市发展新格局 ....................................................... 29 

第一章 强化“两轴”引领 ........................................................... 30 

第一节 人民北路城市发展功能轴 ............................................... 30 

第二节 金牛大道天府文化景观轴 ............................................... 30 

第二章 突出“两廊”带动 ........................................................... 30 

第一节 金牛活力绿廊 ................................................................... 30 

第二节 锦江生态绿廊 ................................................................... 31 

第三章 推动“一核三城”发展 ................................................... 31 

第一节 推进人北中央商务区建设 ............................................... 31 

第二节 推进环交大智慧城建设 ................................................... 32 

第三节 推进国宾高科新城建设 ................................................... 34 

第四节 推进北部新城建设 ........................................................... 34 

第五节 推进市级产业功能区建设 ............................................... 36 

第五篇 加快提升城市功能 ........................................................... 37 

第一章 健全基础设施体系 ........................................................... 37 

第一节 优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 37 

第二节 加快市政设施建设 ........................................................... 40 

第三节 完善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 42 

第二章 加快新型城区建设 ........................................................... 43 

第一节 大力推进旧城更新 ........................................................... 43 

第二节 大力推进新城建设 ........................................................... 43 

第三节 有序疏解非核心功能 ....................................................... 43 

第三章 大力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 44 

— 5 —

第一节 执法资源整合化 ............................................................... 44 

第二节 城市管理精细化 ............................................................... 44 

第三节 政府协作高效化 ............................................................... 45 

第四节 便民服务普惠化 ............................................................... 45 

第六篇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 47 

第一章 构建绿色宜人生态环境 ................................................... 47 

第一节 加快构建美丽宜居公园城区形态 ................................... 47 

第二节 加快推进环城生态区建设 ............................................... 49 

第三节 加强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 ............................................... 50 

第二章 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 ................................................... 51 

第一节 深入实施大气雾霾治理 ................................................... 51 

第二节 深入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 ............................................... 52 

第三节 深入实施土壤污染治理 ................................................... 54 

第四节 深入实施市容市貌治理 ................................................... 54 

第五节 深入实施违法建设治理 ................................................... 56 

第三章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 56 

第一节 健全科学决策机制 ........................................................... 56 

第二节 加快生态机制改革 ........................................................... 57 

第三节 创新监督考核机制 ........................................................... 57 

第七篇 提升开放发展水平 ........................................................... 58 

第一章 培育和发展枢纽经济 ....................................................... 58 

第一节 推进枢纽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 58 

第二节 推动过境经济转变为枢纽经济 ....................................... 58 

— 6 —

第三节 推进轨道路网转变为轨道经济 ....................................... 59 

第二章 努力提升国际化水平 ....................................................... 60 

第一节 提升招商投资水平 ........................................................... 60 

第二节 提升品牌发展水平 ........................................................... 60 

第三节 提升开放合作水平 ........................................................... 61 

第三章 加快推进多层次区域合作 ............................................... 62 

第一节 积极加强区(市)县合作 ............................................... 62 

第二节 积极融入成都经济区合作 ............................................... 62 

第三节 积极参与多区域协同发展 ............................................... 63 

第四章 积极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 ............................................... 64 

第一节 营造高效便捷的企业生态环境 ....................................... 64 

第二节 营造舒适宜居的企业生活环境 ....................................... 65 

第八篇 全面增进民生福祉 ........................................................... 66 

第一章 提升就业、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 ................................... 66 

第一节 大力促进就业创业 ........................................................... 66 

第二节 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 ................................................... 68 

第三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68 

第二章 提升教育、卫生和体育事业水平 ................................... 70 

第一节 提升全民教育素质水平 ................................................... 70 

第二节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 72 

第三节 提升体育事业发展水平 ................................................... 73 

第三章 提高人口管理和服务水平 ............................................... 74 

第一节 积极优化全区人口结构 ................................................... 74 

— 7 —

第二节 提升人口管理服务水平 ................................................... 75 

第三节 积极发展老年事业 ........................................................... 76 

第四节 保障妇女儿童和残疾人权益 ........................................... 77 

第四章 大力实施精准扶贫 ........................................................... 78 

第一节 大力开展城市精准扶贫 ................................................... 78 

第二节 大力推进对口帮扶 ........................................................... 79 

第五章 推进法治金牛建设 ........................................................... 80 

第一节 完善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 80 

第二节 大力推进依法行政 ........................................................... 81 

第三节 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 81 

第九篇 提升区域人文魅力 ........................................................... 83 

第一章 提高全社会文明素质 ....................................................... 83 

第一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 83 

第二节 加强精神文明创建 ........................................................... 83 

第二章 丰富城市文化生活 ........................................................... 84 

第一节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 84 

第二节 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 84 

第三章 全面打造文化北城品牌 ................................................... 85 

第一节 塑造凸显文化底蕴的文化品牌 ....................................... 85 

第二节 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合作 ................................................... 86 

第十篇 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 87 

第一章 完善市场化配置资源机制 ............................................... 87 

第一节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87 

— 8 —

第二节 持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 87 

第三节 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 88 

第四节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 88 

第二章 深化服务型政府改革 ....................................................... 88 

第一节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 88 

第二节 推进政务服务方式创新 ................................................... 89 

第三节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 89 

第三章 创新社会治理工作机制 ................................................... 90 

第一节 深化社会治理网格化建设 ............................................... 90 

第二节 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化制度 ............................................... 90 

第三节 推进公共安全常态化管理 ............................................... 91 

第四节 构建城市安全保障体系 ................................................... 92 

第五节 提升食品安全现代化治理水平 ....................................... 92 

第十一篇 规划实施与保障 ........................................................... 93 

第一章 完善规划体系 ................................................................... 93 

第二章 做实项目支撑 ................................................................... 93 

第一节 加强重点项目建设 ........................................................... 93 

第二节 加强项目动态管理 ........................................................... 93 

第三节 完善统筹推进机制 ........................................................... 94 

第三章 营造良好氛围 ................................................................... 94 

第四章 开展评估考核 ................................................................... 94 

名词解释 ........................................................................................... 96 

— 1 —

 

金牛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三五”时期(2016-2020 年),是金牛区率先高标准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是加快建设中西部综合实力领先城

区的关键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攻

坚时期,是加快美丽宜居公园城区建设的起步时期。本纲要根据

《中共成都市金牛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

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

宏伟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全区人民的共同愿景,是政

府履行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职责的重要依

据,是引领市场主体自主决策的重要参考。

第一篇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必须深入研究全区发展的阶段和面临的问

题,正确认识、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认

识、适应、引领新常态,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一章 规划背景

“十二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区

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的决策部署,把“北改”

作为消除城市二元结构、推动转型发展的一号工程和根本举措,

— 2 —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经济实力迈

上新台阶,产业升级取得新进展,城市品质得到新提升,对外开

放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实现新突破,社会民生取得新实效,生

态环境得到新改善,打开了金牛科学发展新局面。

专栏 1 “十二五”时期发展成效

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全区 GDP 从 2010 年的 502.5 亿元发展到 2015 年的 875.4 亿元,连续

跨过 3 个百亿台阶,经济总量保持五城区首位。常住人口人均 GDP 达 11844 美元,实现一般公共预算

收入 50.9 亿元,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产业升级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结构由 0.05∶28.96∶70.99 调整为 0.01∶22.20∶77.79,服务

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批发零售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成为全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累

计增长贡献率达到 80%以上。批发零售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金融业位列服务业增加值的前三

强,是服务业的支柱行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批发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营业总额占比

达 72.5%,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城市品质得到新提升。大力推进北改工程,启动实施北改项目 377 个,完成投资 1036 亿元,

新建、改扩建道路 60 公里,旧城改造约 325 万平方米,畅通城北、发达城北、宜人城北面貌不断呈现。

对外开放形成新格局。签约引进西部地理信息科技产业园、中国中铁科学研究院集团中国总

部项目、恒大集团曹家巷城市综合体等 97 个重大项目,实际到位内资 965.8 亿元,实际利用外资 35

亿美元。金新彭、金郫、金邛圈层融合深入实施,对口援助石渠工作成效显著。

深化改革实现新突破。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创新,推进了产业功能区、街道财政管理体制、招

商引资机制、社会基层治理机制等改革,开展了行政审批事项的清理、精简、调整、承接和下放等工

作,推行了审批服务事项全程网上办理,创新了“一窗式”综合服务模式,启动了工商注册“先照后

证”试点,开展了“创业天府·金牛行动”计划,创新创业氛围不断浓厚,发展活力不断涌现。

社会民生取得新实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34419 元,增速高于 GDP 增长速度。社会

保障和民生事业全面改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 98%和 90%,教育、

医疗、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得到明显加强,圆满完成“六五”普法工作。初步实现“人有普保、劳有

应获、学有良教、病有适医、老有颐养、住有安居”,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区、首批全国社会工作

服务标准化建设示范地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最佳案例奖等 70 项国家省市级表彰奖励。

生态环境得到新改善。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力度,环城生态区、“四改六治理”等国家生

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重大工程加快建设,环境卫生、市容秩序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总量减排任务全面完

成。新增城市绿地 206 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 12.63 平方米,宜人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 3 —

专栏 2 “十二五”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主要指标 “十二五”规划目标值 2015 年完成值

地区生产总值(现价,亿元) >850 875.4

常住人口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美元) 9300 11844

地均生产总值(亿元/平方公里) 7.87 7.99

服务业增加值(亿元) >650 680.9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0.65 2.3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 >15 14

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 >15 >15

出口总额年均增长(%) >10 >1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 >9 11.3

年度城镇登记失业率(%) <4 <4

每年新增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0.8 1.26

每年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加率(%) ≥98 98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 ≥90 90

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 5.5 5.5

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率(%) 100 100

城市清洁能源使用率(%) ≥96 ≥96

生活垃圾处理率(%) 100 100

绿化覆盖率(%) 41.8 42.6

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 11.2 12.6

“十三五”时期,金牛区发展将迈入“新常态、千亿级”的

新阶段。从国际来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

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但

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国际经济形势复杂性和不

确定性增加的严峻挑战。从国内来看,我国经济正处于经济增长

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

的特定阶段,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

改变。从全省来看,四川省将在打造国家内陆开放高地的过程中

继续深化改革,推动四川从过去的“西部内陆”逆转为“开放前

                                                              12013、2014 年的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分别为 6.1932、6.1428,2015 年采用 2014 年中间价。

— 4 —

沿”,在全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背景下,成都在四川

发展全局中担当关键的“主干”责任,为金牛区转型发展、科学

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从全市来看,成都作为

国家中心城市,发展迈入“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天府,建成可持续

发展的世界城市”的新阶段,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创

新创业日益活跃,为金牛区加快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

新注入了强大的推进动力;“主体功能区战略”深入实施,“中

优”区域着力打造城市极核和最能代表国家中心城市能级水平的

高品质高能级生活城区,为金牛区培育投资亮点和经济增长点提

供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

“十三五”时期,金牛区已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从发展的

优势来看,金牛区地处国家“一带一路”重要战略通道和成德绵

创新示范区的起点,是成都“百里中轴线”北中轴的核心位置,

枢纽地位优势凸显;金牛区位于都江堰自流灌溉区和城市上风上

水,山水本底良好;区域内有金牛传说、扁鹊医书、驷马典故、

天子回头、交子故里等文化印迹,历史文化底蕴丰富;全区可利

用的土地资源约 4 万亩,发展空间在五城区中相对较为广阔,且

改造开发空间连片,后发规划优势显著。从面临的挑战来看,在

总体发展进程中,金牛区正处在从“转型阵痛”向“蓄势上扬”

转折的重要节点,经历着传统产业布局和城市空间“解构”后的

“重构”阶段;在发展动力转换中,金牛区正处在从“要素主驱

动”向“要素创新双驱动”转换的重要节点,支撑经济快速发展

— 5 —

的传统要素优势正在减弱,创新驱动尚未成为发展的主引擎;在

产业发展进程中,金牛区正处在从“传统产业主导”向“新兴产

业培育”转变的重要节点,金牛区传统产业比重较大,高端产业

和产业高端发展相对不足,产业升级任务较重;在城市化进程中,

金牛区正处在从“规模化扩张”向“集约化提升”转型的重要节

点,高端载体建设滞后,路网体系不够完善,公建配套水平不高,

提升城市功能任务较重;在国际化进程中,金牛区仍处于国际化

的初始期,国际化的生产、生活环境尚未形成,国际化影响力较

小,对外开放合作任务较重;金牛区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问题日

益突出,城市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尚未全部消除,

公共服务供给有待进一步增强,社会治理能力提升任务依然较重。

在战略机遇与矛盾凸显并存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准确把握

新时期新征程的要求,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继续集

中力量把金牛区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

九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七中、十九届二中、三

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

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和四川省构建“一干

多支、五区协同”新格局要求,全面落实成都市建设“全面体现

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重大部署及“五个城市”的目标

— 6 —

任务,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提升金牛品质、打造金牛品牌、

重振金牛雄风”为主攻方向,按照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统

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

设,全面开启新时代金牛区“三步走”战略发展新征程,确保率

先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形成“两轴两廊一核三城”发

展新格局,初步打造“科贸金牛、文化北城”一张名片,美丽宜

居公园城区特点初步显现,为建设全域城市化、全面现代化、充

分国际化的中西部综合实力领先城区奠定决定性基础,为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更多金牛力量。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共创共享。迈向“中西部综合实力领先城区”,必

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全区人民福祉、促进人

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

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不懈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人民民主,维

护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全区

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坚持创新驱动。迈向“全面现代化”,必须把创新作为

改革最本质的要求,统筹推进科技、管理、组织、品牌、商业模

式创新,构建创新生态链,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制度环境,

激发全区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引擎的经济

体系和发展模式,高水平打造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

区“桥头堡”。

— 7 —

——坚持绿色协调。迈向“全域城市化”,必须立足区情实

际,统筹谋划经济、人口、产业功能区和生态布局,在协调发展

中拓展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不断提高发

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

——坚持扩大开放。迈向“充分国际化”,必须主动适应全

方位对外开放的发展要求,坚持“四向拓展、全域开放”,全面

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充分用好区位上升、

资源富集等优势,创新开放体制机制,搭建开放平台,形成与全

球经济紧密相联的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构建更加开放的经

济发展格局。

第三章 发展目标

按照新时代新思想新目标新征程的要求,在贯彻成都新时代

“三步走”战略中明晰方向,实施新时代金牛区“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到 2020 年,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全面体现

新发展理念国家中心城市“中优提质典范区”,成为引领城北、

带动成德绵城市群发展的核心增长极;第二步从 2020 年到 2035

年,全面建成全域城市化、充分国际化的中西部综合实力领先城

区,全面建成国际领先、引领区域发展的全域 TOD 体系,成为

泛欧泛亚有重要影响力的轨道交通国际门户枢纽。第三步从 2035

年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设现代化新金牛,走在新时代国家中心

城市改革发展前列,成为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的高品质高能级生

活城区。

— 8 —

“十三五”时期,是“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一步,围绕率

先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初步打造“科贸金牛、文化北城”

一张名片,通过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为全面建设现代化新金牛,成为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的高品质高

能级生活城区开好局、起好步。具体目标是:

——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先导区。紧扣创新驱动先导城市建

设,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

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创新创业能力显著增强,构建以总部经

济和新经济为发展方向,都市工业、现代商贸商务、科技服务、

都市文化旅游为主导的都市型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培育转换城市

动力,深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人才链、创新链、

产业链无缝对接,推动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

式。。

——加快建设中优提质典范区。紧扣城乡统筹示范城市建

设,深入落实中优“三降两提”要求,坚持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

提升城市功能互促共进,基本消除城市二元结构、城乡二元结构,

大力夯实城市基础承载能力,全面提升城市功能;深入实施环境

综合治理,明显改善水和空气质量,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的科学化、

法治化、现代化水平,加快形成天蓝、地绿、水净、人和的宜居

宜业环境,努力实现城市得科学发展、群众得真切实惠。

——加快建设枢纽经济示范区。紧扣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

重构城市经济地理,坚持“更全面、更深入、更务实”的新开放

观,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主动参与

— 9 —

成渝城市群和成都平原经济区等区域合作,依托国家级“市场采

购贸易方式试点”,积极打造引领西南、面向国内、辐射南亚中

亚及涉欧的跨境商贸物流总部;紧抓成都火车站改造和地铁建设

契机,创新发展 TOD 经济,着力使枢纽优势成为产业优势,推

进“过境经济”向“枢纽经济”转变,促进和带动资金流、商品

流、技术流、人才流有效集聚和辐射,逐步提升在全球创新链、

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影响力,基本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

局。

——加快绿色文旅新兴区。紧扣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建设,着

力塑造城市独特魅力,依托文化北城核心区等一批重大项目规划

建设,全力打造在中西部具有领先吸引力的文化创意、都市旅游

品牌,全面提升金牛发展软实力和品质感;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

本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构建生态发展体系、生态制度体

系和绿色经济体系,促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向绿色、低碳

转变,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区。加强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宣传教育,大力营造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普遍提

升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加快建设幸福和谐首善区。紧扣和谐宜居生活城市建

设,持续改善民生,大力推进创业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提升就业、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

文化、教育、卫生和体育事业;积极优化全区人口结构,提高人

口管理和服务水平;落实扶贫攻坚十大工程,大力实施精准扶贫;

完善依法决策机制,大力推进依法行政,推进法治金牛建设;深

— 10 —

入推进社区发展治理,深化社会治理网格化、基层群众自治化和

公共安全常态化建设,加快建设“大联动、微治理”中心,实现

城市服务网、民生网、安全网“三网合一”,不断增强人民群众

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为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必须准确把握区情特征和时代

要求,抢抓发展机遇,科学确定发展路径,坚持创新发展,增强

发展新动力;坚持协调发展,形成平衡发展新格局;坚持绿色发

展,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区;坚持开放发展,开创合作共赢新局

面;坚持共享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经

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专栏 3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2015 年 2020 年 指标 属性

责任 部门

1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875.4 年均增长 7%

左右 预期性

发改局统计局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73769 101500 预期性 发改局统计局

3 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例 0.01:22.20:77.79 0.01:19.99:80.00 预期性 发改局统计局

4 新经济增加值占 GDP 比重(%) / 25 预期性 经科局

5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 5.8 >7 预期性 财政局

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679.2 1131 预期性 商务局

7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亿元) 360 450 预期性 经科局

8 产业载体面积(万平方米) 500 1000 预期性 经科局

9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2.2 3 预期性 经科局

10 创新创业载体孵化面积(万平方米)

30 >80 预期性 经科局

11 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家) 10 100 预期性 经科局

12 互联网普及率(%) 65 80 预期性 经科局

— 11 —

序号

指标名称 2015 年 2020 年 指标 属性

责任 部门

13 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件) 10.3 25 预期性 经科局

14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年) 14.5 15 约束性 教育局

15 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 -27 10 预期性 投促局

16 世界 500 强企业落户(家) 11 >30 预期性 投促局

17 进出口总额(亿元) 35.75 100 预期性 商务局

18 城市道路路网密度(公里/平方公里)

4.3 >6.5 预期性 建交局

19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密度(公里/平方公里)

0.13 >0.5 预期性 建交局

20 空气质(%)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

约束性 环保局PM2.5浓度下 -

21 主要污染物排放减(%)

化学需氧量 3.35

完成市政府 下达目标

约束性 环保局氨氮 5.86

二氧化硫 14.42

氮氧化物 -

22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16 完成市政府 下达目标

约束性 经科局

23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 排放降低(%)

/ 完成市政府 下达目标

约束性 环保局

24 绿地覆盖率(%) 42.6 45 约束性 城管园林局

25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 / 15 约束性 城管园林局

2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7.8 不低于 GDP

增速 预期性

发改局 统计局

27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1.5 [7.5] 预期性 人社局

28 城市棚户区住房改造数量(户) 4814 [10000] 约束性 棚改 中心

29 人均预期寿命(岁) 78.42 79.4 预期性 卫计局

30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参保率(%) 98 全覆盖 约束性 人社局

31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0 全覆盖 约束性 人社局

32 八项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

55 55 约束性 财政局

33 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 / 100% 约束性 社治委

注:带[]为 5 年累计数据。

— 12 —

第二篇 加快创新驱动发展

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业天府·金牛

行动”计划,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推动科技创新为

核心任务,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科技成果就地转

化,着力打通军民融合、科技与经济、科技与金融、所有制融

合四个通道,推动科教资源优势向创新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变,

打造“全国重要科技中心”的“科创示范区”,不断提升金牛

创新力、创造力和创业力。

第一章 全面推进创新创业

第一节 打造“双创”载体

实施双创平台提能增效工程,加快众创空间建设,鼓励社会

资本建设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众创空间,支持

各类线上虚拟众创空间发展,引导众创空间提供专业化、集成化、

便利化的创新创业服务,到 2020 年,建成国家级众创空间 10 家。

扩大以孵化器为代表的载体规模,通过旧厂房改造、商业楼宇电

子商务改造、传统商圈升级等手段,快速扩大创新创业载体规模,

加快推进“三泰魔方”创新创业特色街区建设,着力打造“创业

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创业园区(基地)”的孵化载体体系。高

标准持续推进众创空间联盟建设,建成创业要素密集、创业主体

繁荣、创业平台高效、创业网络密集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形成

— 13 —

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器”。

第二节 激发“双创”活力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通过企业内部资源平台化,积极培

育内部创客文化,激发员工创造力;鼓励大中型企业通过投资员

工创业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开发创新产品,提升市场适应能力和

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建立健全股权激励机制,突破成长中的管理

瓶颈,形成持续的创新动力。发挥高校在科技和人才方面的资源

优势,积极支持区域内高校利用自身及周边存量土地和楼宇联合

建设创新创业载体,大力吸聚国内外高校研发机构和创新创业团

队入驻发展,形成围绕和依托高校的创业群落。激发科研院所创

新力,支持科研院所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与企业开展科技合作

和创办企业,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最大程度

释放创新资源效能,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持久动力。

第三节 汇聚“双创”力量

深入落实“成都人才新政”,大力实施“金牛人才九条”,

分层分类为各级人才提供住房、落户、配偶就业、子女入园入学、

医疗、出入境和停居留便利、创业扶持等服务保障。聚焦高层次

人才创新创业,柔性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国家

“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来我区创新创业。吸引海内外高

端人才创新创业,重点引进一批熟悉国际惯例、具有较强运作能

力的高级运营管理人才,遴选和定向支持一批我区各领域的高层

次创新创业人才,提升创新创业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支持高校

— 14 —

院所科技人才创新创业,落实成都市促进国内外高校院所在蓉协

同创新的政策措施,引导高校院所在我区设立新型产业技术研究

院,支持高校院所科技人才带技术、带项目在我区创办企业,推

动科技人才聚集和成果转化。引导和激励青年大学生创业,依托

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大学生创业园等载体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政

策咨询、工商注册、信息对接等一站式服务,引导青年大学生到

创业载体创新创业,落实支持大学生创业的财政及税收优惠政

策,大力培育大学生创业先锋,壮大创新创业队伍。鼓励企事业

人员、个体工商户连续创业,加大对连续创业者的创业服务力度,

提升人才保障水平,在创业项目选择、团队组建、融资等方面给

予支持,大力营造公平公正的人才发展氛围。

第四节 塑造“双创”品牌

系列化、常态化、持续化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打造特色

鲜明的金牛创新创业品牌,扩大创业影响力。持续推进全域“创

新+创业”生态建设,吸引更多海内外优秀人才和创业团队,打

造知名创新创业人才聚集的“创业群落”。利用各类媒体,传播

创业故事,宣传典型创业企业和创业人才,大力弘扬敢为人先、

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培育创业家精神和创客文化。

第二章 大力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第一节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

— 15 —

中心、技术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打造吸引科技领军人才的

创新平台。鼓励大型企业以合作研发推广、技术成果交易、联合

创办科技企业等多种形式开展协同创新,共享研发成果。支持领

军企业开发战略性新兴产品、重点新产品和创新商业模式,创制

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龙头企业承

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开发前沿新产品新技术,参与重大科研国

际分工。

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与高校院所建设产学研联合实验室、检

测中心等研发机构,增强企业对创新资源的吸聚能力。鼓励中小

企业参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业集群协同创新项目,加强产业

链企业配套协作。激励中小企业开展新产品推广应用和市场拓

展,积极推广科技成果示范应用。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型科技企业

到创业板、新三板上市挂牌融资。

支持新经济企业做大做强,推动新经济与优势产业融合发

展,促进“六大新经济形态”“七大应用场景”在现代商务商贸、

科技服务、都市文化旅游三大主导产业广泛应用。培育新经济发

展沃土,创新信息、人力资源、资本、技术、平台等要素供给,

促进各类要素向新经济领域中优势企业有效聚集。支持引进和发

展一批优势突出、前景广阔、带动效应明显的准独角兽企业,支

持引进其核心配套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关联企业共同创新

发展,营造产业生态圈。鼓励新经济企业发展壮大,支持新经济

企业上市。

— 16 —

第二节 提升校院(所)企地协同创新能力

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

校院协作、社会参与的协同创新机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开展

技术服务,积极引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

建设校企联合实验室、技术工艺产品研发中心等协同创新平台。

建设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探索共同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子基金,

开展共性技术、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打通研发、中试、应用转

化渠道。

推动辖区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按照“市场

主导+政府扶持+内生性发展”模式,围绕科研成果就地转化,

与西南交大、电子十所、二十九所等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环交

大知识经济圈”。支持西南交大、成都中医药大学等高校院所

利用存量土地和楼宇建设创新创业载体,加快形成创新创业群

落。促进高校院所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和技术平

台面向社会开放,形成跨机构、跨地区的开放运行模式。

第三节 强化政府创新创业引导力度

加大财政投入,引导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开展“拨改投、

拨改贷、拨改贴”的财政投入方式,引导社会资本聚力“双创”,

鼓励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支持科技创新发展。引导国有

大中型企业提高研发投入在销售收入中的比例,鼓励科技型中

小微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创投机构、高校院所、领军企业

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创业发展基金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资

— 17 —

金,充分发挥社会资本作用,以市场化机制促进多元化供给与

多样化需求更好对接。

改善科技服务管理方式,建立科技项目统筹管理制度,搭

建统一项目投入的管理和信息平台。加强科研项目分类管理,

探索依托专业机构管理科研项目的机制,完善科研项目形成、

遴选、评审和监管工作机制。争取简化科研项目预算编制,扩

大科研项目单位和项目主持人对经费的自主使用权。

第四节 加快推进“互联网+”行动

推动“互联网+产业”发展,大力推动智能制造,推进互联

网在商贸流通领域的普及应用和创新发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

升级。推动“互联网+公共服务”,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医疗、

文化、旅游、家居等社会领域的创新运用,开展智慧社区示范

建设。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大力实施“政务云”建设,

推动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涉及重要政务信息系统的互联互

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调,优化办事流程,促进政府提供更优

质、更高效的服务,加快建设智慧政府。

推动大数据广泛深度应用,挖掘数据资源的经济社会价值,

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提升大数据应用范围和水平。实施城市

大数据管理,建立和完善大数据公共服务支撑体系,推进金融、

交通、医疗、养老、食品安全等重点领域的信息数据平台建设,

促进数据资源融合利用。促进云计算发展,引导行业信息化应

用向云计算平台转移。

— 18 —

专栏 4 八大“互联网+”重点工程

“互联网+”创新创业:组织实施“互联网+”众创空间示范工程,积极对接“科创通”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打造“创业天府·金牛行动”计划云孵化体系,建设线上线下创新创业服务产品交易市场;建立完善金牛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打造覆盖企业成长全过程的不同服务需求的资源共享体系。

“互联网+”协同制造: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加快工业云及工业大数据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示范。加快发展个性化定制,开展基于个性化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研究和推进部署工业互联网及相关应用。深化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鼓励推广按需制造、定制服务等模式,推进服务型制造,实施电子商务与制造业融合示范工程。

“互联网+”商贸流通:积极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大宗贸易,发展电子交易、电子发票、电子会计档案、金融 IC 卡等多领域应用,推动专业市场零售卖场等运用电子商务打造网上商城和智慧商圈。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搭建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和体验展示中心,建设跨境电商产业园区。积极发展便民服务新业态,打造智慧便民生活服务社区。

“互联网+”普惠金融:支持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建设创新型互联网金融业务。积极拓展互联网金融服务创新的深度和广度,建立服务实体经济的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创新和加强监管相互支撑。

“互联网+”惠民服务:配合成都市开展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建设,积极探索和鼓励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便民服务,加快推进社保、医疗、教育、养老、健康等领域信息惠民行动计划的实施,努力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程度。

“互联网+”绿色生态:推动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完善污染物监测及信息发布系统,形成覆盖主要生态要素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动态监测网络,实现生态环境数据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充分发挥互联网在逆向物流回收体系中的平台作用,促进再生资源交易利用便捷化、互动化、透明化,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

“互联网+”政务服务:集约化建设政务互联网基础设施,统筹规划使用市政务云平台,完成区政府门户网站集约化。使用市共享交换平台实现金牛区公共服务接入,提升网络化公共服务水平。推广应用省一体化平台,形成网上与实体大厅、线上和线下结合的一体化新型政务服务模式。探索公众参与网络化社会管理服务。

“互联网+”安全生产工程:推进安全生产信息数据库、综合监管系统、安全生产预警预控系统、安全监管业务系统、公共服务系统建设。

第三章 加快创新创业重点区域建设

第一节 强化“一城”带动

全力打造环交大智慧城,深化推进与西南交大、电子十所、

二十九所等合作共建行动,推进校院地协同创新,重点发展轨道

交通、文创设计展示、创新创业孵化等产业,着力打造成为产业

资源整合、高端人才聚集、创新发展引领的环高校知识经济圈,

— 19 —

努力实现由“知识载体聚集”向“知识经济聚集”跃升,形成“南

有科学城、北有智慧城”的创新驱动双核引擎发展新格局。依托

科技创新大厦打造“菁蓉创业广场”,集成科技金融、创业交流

和教育、创业推广、创业孵化、政务服务五大功能,积极探索

B2G、R2G 等创新服务模式,构建“互联网+孵化”的创新创业

平台,打造辐射全域的创新创业生态圈。

第二节 推动“一带”崛起

推动金牛高新技术产业园转型发展,以创新为驱动力,以“互

联网+”为手段,以全力打造“高端总部新城、创新创业新区”

为契机,以一批“互联网+”龙头企业为主体,以一批工业总部

楼宇的众创空间为载体,着力构建高科技产业创新带。

第三节 加快“三园”聚集

依托大院大所资源,加快特色园区建设。加快中铁轨道交通

高科技产业园建设,引进国内外综合交通领域上下游关联企业,

大力发展综合交通智能化产业、科技信息产业、技术服务产业,

打造世界级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创新与服务基地。加快西部地理

信息科技产业园建设,推进地理信息技术与云计算、物联网等信

息技术的融合,延伸发展系统集成、服务外包等地理信息服务,

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家级地理信息科技产业示范园区。加快

成都国际商贸城创新创业孵化园建设,打造配套功能完善、承载

能力强大、管理服务规范的创新创业孵化园区。

第四节 突破“多点”空间

支持 436 文化创意机构、无里创意工厂、飞大文创中心等众

创空间建设,引导区内一批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充分利用楼宇

— 20 —

资源,打造创新创业载体,实现向市场化、专业化、网络化的众

创空间转型,为全域创新创业提供坚实的载体支撑。

专栏 5 “多点”创新创业载体重点项目

“多点”创新创业载体重点项目:花都财富创新创意基地、436 文化创意机构、无里创意工厂、飞大文创中心、中铁九天创客空间、华凌摄影创客体验馆等众创空间,龙湖北城天街、量力医药健康城、兴盛国际商务总部等孵化载体。

第四章 完善创新创业体制机制

第一节 增强主体创新创业动力

加快推进金牛“国家知识产权强区工程试点区”建设,深入

推进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推广职务科技成果

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着力打造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

范区“桥头堡”。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科技成果就

地转化,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自主处置试点。建立技术创新企业主

导机制,支持企业开展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的研

发攻关,建立首台(套)创新支持机制,完善首台(套)奖励和

保险补偿、远期约定购买、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等制度。支持企业

高端化升级,鼓励企业转型以及发展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第二节 强化创新创业投入支持

健全创业投资引导机制,发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产业投资

引导基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发起设立天使投

资、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推动商业银行投贷联动,鼓励证券公

司、融资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开展针对“双创”企业的金融业务,

构建“创业投资+债权融资+上市融资”的多层次、多渠道融资服

务体系。支持国内外知名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产业投

— 21 —

资基金等各类投资机构在金牛设立区域性总部,加强面向创新创

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增强金融创新服务能力。建立创

新投入风险分担、贷款风险补偿和担保风险补偿金制度,大力发

展风险投资和科技保险。

第三节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建立军民融合协调与对接机制,搭

建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和资源共享体系,统筹军地信息沟通联络、

重大项目及军民融合工作绩效考核,促进军用民用技术相互转化

应用。推进军民融合载体建设,充分发挥电子十所、电子二十九

所等军工优势,积极搭建电子信息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平台,建设

特色军民融合产业园。创建军民兼容的国家重点试验室、产学研

用联盟等协同创新平台,在电子信息等领域开展技术项目联合攻

关,支持军民共建中试基地、技术转移中心、产业孵化中心,共

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第四节 优化创新创业服务环境

完善我区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措施,从资金、租

金等方面支持创业团队和创业企业在金牛区发展壮大。全力落实

国家、省、市有关创新创业和就业的各种扶持政策,积极探索政

策落地的最佳途径。完善人才集聚机制,推动人才政策从普惠制

向精准化转变,为优秀创新团队量身定制激励政策,实施“一人

一策”,建立健全更有效的育才模式、更有竞争力的人才引进机

制和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服务机制,到 2020 年,各级人才计划的

高层次人才总量达 35 人以上,形成“金牛人才高地”品牌效应。

— 22 —

第三篇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围绕率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以构建产业生态圈、创

新生态链为核心,转变经济组织方式,深化产业链垂直整合,加

快构建以总部经济和新经济为发展方向,现代都市工业、现代商

贸商务、科技创新服务为主导,文化创意、都市旅游、医药健康

为特色的都市型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升金牛区产业国际竞争力

和城市发展动力。

专栏 6 都市型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章 聚焦两大主攻方向

第一节 打造总部经济新高地

发挥都市工业总部、商贸总部、工程咨询总部为特色的总部

经济集聚规模优势,围绕都市工业、现代商贸商务、科技服务、

都市文化旅游主导产业,聚焦轨道交通、“北斗+”等特色产业,

都市型现代产业体系

发展方向 主导产业

总部经济 新经济

现代都市工业、现代商

贸商务、科技创新服务

壮大规模,聚集发展 提档升级,突出发展

特色产业

文化创意、都市旅游、

医药健康

错位打造,差异发展

— 23 —

主攻“六类 500 强”企业,加快引进一批管理型职能总部、区域

型功能总部、新兴业态总部以及二三线城市企业总部,以盘活存

量、做优增量为抓手,打造一批优质专业楼宇,推进全区产业发

展高端化,逐步嵌入全球高端价值体系,全面提升金牛区对中西

部地区的产业集聚力和辐射力。到 2020 年,实现新增“六类”

500 强企业 30 家以上,甲级标准写字楼达 10 栋,税收亿元楼宇

达 10 栋。

第二节 培育新经济发展新动能

以“五新路径”为引领,深入实施《关于加快推动新经济

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力实施新经济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推动

“六大经济形态”“七大应用场景”加速转化,推动新经济在

智能交通、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商贸商务等 4 大领

域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打造新经济发展先进城区。到 2020 年,

新经济产业产值增速达 12%、营业收入增速达 12%,实现新增

新经济企业 1000 家以上,准“独角兽”企业 1 家。

第二章 突出发展主导产业

第一节 构建都市工业新形态

依托成都特有的信息流、物流、人才流、资金流和技术流等

资源要素,以研究开发型、技术密集型、市场导向型、绿色环保

型为导向,高质量发展现代都市工业。依托金牛高新技术产业园、

中铁轨道交通产业园、西部地理信息产业园等特色园区载体,规

— 24 —

划建设一批标准化厂房、工业楼宇物业,布局一批公共设施、品

质配套项目,大力引进科技研发设计、高端智能制造、无人机研

发制造、轨道交通软件开发、标准认证、检验检测等都市工业企

业,加快打造主题鲜明、功能复合、职住平衡、生态环保的都市

工业集聚区。依托医药工业、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机械工业、

食品饮料业等传统优势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研发生产、北斗

应用产品开发、电子产品加工、机械装备设计加工、绿色食品加

工等细分领域,切实加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步伐。到 2020 年,

初步形成有税收、有环保、有形象的现代都市工业新业态。

第二节 塑造商贸商务业新优势

重点发展现代商贸、商务服务、电子商务、新兴金融等细

分行业。现代商贸业依托人北、茶花、国际商贸城“三大特色

商圈”和锦江夜消费商圈(金牛段)建设,引进一批品牌店、

概念店,布局一批新零售、新业态,创新消费模式、营造消费

场景;商务服务业加快引进一批调解公证、评估鉴定、产权代

理、财务会计、会议会展、高端商务等商务服务机构;电子商

务业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跨境电商平台,支持电商龙头企业做

大做强;新兴金融业按照“一核多点”布局,制定出台金融业

发展专项扶持政策,重点发展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科技金

融、融资租赁、资产管理等新兴金融业态。到 2020 年,社会消

费品零售总额超过 1100 亿元;商务服务业主营业收入达 1000

亿元,基本建成“西部法律服务聚集区”;电子商务交易额突

— 25 —

破 1000 亿元,年交易额过亿元的电商企业达 15 家;金融业增

加值达 170 亿元以上,新增新兴金融机构 26 家以上。

第三节 打造科创服务业新引擎

重点发展轨道交通、电子信息等细分行业。轨道交通业按照

“一校一城一园”布局,持续推动轨道交通产业链垂直整合、科

技研发成果转化,打造“轨道交通总部、产业研发高地”;电子

信息产业按照“两园一带”布局,积极培育发展“北斗+”和“5G”

产业,大力发展电子竞技、人工智能、无人机、云制造等重点产

业,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发展、规模发展。到 2020 年,实现

轨道交通全产业链主营业务收入 1000 亿元以上,轨道交通龙头

企业和创新型科技企业达到 120 家以上;电子信息企业达 200 家

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达 320 亿元以上。

第三章 打造精品特色产业

第一节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重点发展创意设计、文化娱乐、音乐传媒、动漫游戏等细分

行业。创意设计大力发展规划咨询、概念设计等产业链价值高端

环节业务,促进建筑设计与文化艺术的跨界融合;文化娱乐依托

大型文化娱乐项目建设、文化特色街区打造,引进国内外知名文

化企业、文化团体、文化经纪公司,重点发展主题游乐、体育娱

乐、演艺等业态;音乐传媒以凤凰山露天音乐公园为载体,创办

高品质音乐节庆活动,重点发展数字音乐创作、原创音乐孵化、

— 26 —

音乐衍生产品开发、音乐版权交易等新兴业态。动漫游戏以竞技

世界等骨干企业为依托,深度开发国际赛事平台(WCA)、电

子竞技游戏频道(GTV)等动漫赛事品牌。到 2020 年,实现文

创产业增加值达 150 亿元以上。

第二节 发展都市旅游产业

重点发展游乐休闲、观光购物、美食体验等细分行业。游乐

休闲依托欢乐谷主题游乐公园等重大项目,以“天府绿道”建设

为契机,重点支持新型娱乐体验项目、购物消费体验项目、生态

都市旅游项目、生态康体健身项目、绿色运动项目等特色发展;

观光购物依托人北中央商务区、成都国际商贸城、西部国际珠宝

中心、荷花池中药材市场等载体,鼓励企业开发特色旅游商品,

开办各类高端商品体验中心,打造都市观光购物精品旅游线路;

美食体验依托一品天下特色美食街区等项目,规划建设成都国际

美食城等“三城三都”标杆项目、传承餐饮中华老字号,支持引

进国内外知名餐饮品牌和菜系,打造成都美食名片。到 2020 年,

实现旅游总收入 300 亿元以上。

第三节 发展医药健康产业

重点发展医药流通、中医康养、医疗美容等细分行业。医药

流通依托量力医药健康城等市场,打造全产业链的药品流通集散

中心;中医康养依托成都中医药大学,加快打造“国医汇”等特

色项目,培育中医药文化旅游、中医治疗、中医康复、中医养生

等产业化项目,推进医养融合发展;医疗美容瞄准引进培育一批

— 27 —

高端医美项目,加快医美技术服务提升发展。到 2020 年,实现

医药健康产业总收入达 500 亿元以上。

第四章 推进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构建产业生态圈

加快转变经济工作组织方式。按照“主题鲜明、要素可及、

资源共享、协作协同、绿色循环、安居乐业”的要求,加快构建

“枢纽经济生态圈”“环高校知识经济圈”“轨道交通产业生态

圈”。明晰细分产业发展路径。瞄准产业发展前沿和技术演进规

律,精准挖掘比较优势,加快弥补发展短板,绘制重点产业全景

图、重点产业链全景图、重点产业生态发展路径图、重点企业和

配套企业名录表。

第二节 推进高端化发展

聚焦战略性和优势高端产业以及产业链高端环节,围绕高端

产业和产业高端,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技术先进、核心竞争力强、

主业优势明显、具有较强扩张能力和持续盈利能力的重点企业,

助推金牛区抢占现代服务业高端环节和关键环节,全面增强区域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后劲。以构建都市型现代产业体系为重

点,通过政策引导和分类指导,外引内培,扶优扶强,全面提升

产业竞争力。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都市型工业转型,促进制造业加

速服务化,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三节 推进标准化发展

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包括技术标准、工作标准、管理标准在内

— 28 —

的企业标准体系,支持重点行业企业形成技术标准联盟,推动专

利与技术标准相结合,逐步形成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标准化团体

组织。推动企业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活动,争取

更多国家标准化组织在金牛区设立分支机构。推广先进质量管理

办法,建立产品质量信息可追溯系统,提高企业质量控制和质量

管理水平。充分发挥价格指数的影响力,推广中药材价格指数、

五金机电价格指数等行业指数的引领作用,支持金牛区更多企业

获得价格指数发布权和行业标准制定权。

第四节 推进品牌化发展

充分发挥品牌的聚集和引领效能,以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为

龙头,打造金牛品牌。积极推进第三产业品牌战略工作,着力打

造欢乐谷、永陵、交子故里等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大力发展国际

商贸城等商贸品牌,积极培育医药健康城等医药健康品牌,推动

服务业提档升级和繁荣发展。促进支撑产业、特色产业集群集约

发展,打造品牌影响广、示范辐射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高

地。

— 29 —

第四篇 构建城市发展新格局

按照“片区谋划、片区开发、片区建设”的理念,坚持完善

城市布局与提升城市功能互促共进,强化以分区规划和城市设计

为引领,重塑城市空间结构和经济地理,推动形成“两轴两廊一

核三城”城市空间结构体系,推动形成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

可持续的空间发展模式,全面增强城市能级。

专栏 8 金牛区空间发展格局图

— 30 —

第一章 强化“两轴”引领

第一节 人民北路城市发展功能轴

依托人民北路轴线,以展现城市功能和国际形象为目标,突

出“南北贯通、亮山见水”,串联人北中央商务区、北部新城、

环城生态区,提升区域开发整体协调性,推进实施新华印刷厂南

片区、成都铁路局—木综厂片区、成都火车站扩能改造、凤凰新

城、成都国际商贸城等一批重大项目,打造南连天府锦城、北接

北改区域,高端总部集聚、多元功能复合,带动北改区域和成德

绵创新经济带协同发展的城市经济主轴。

第二节 金牛大道天府文化景观轴

依托金牛大道轴线,以展示天府文化和城市风貌为目标,突

出“文化珠链、公园簇群”,串联人北中央商务区、环交大智慧

城、国宾高科新城,提升城市整体风貌的品质品位,推进实施茶

店、花照城中村改造、金牛宾馆周边片区改造等一批重大项目,

打造体现金牛历史印记、展示川西文化特色、承载天府文化记忆、

带动西控区域协同发展的城市人文走廊。

第二章 突出“两廊”带动

第一节 金牛活力绿廊

东西方向打造金牛活力绿廊,以强化区域横向联系、打破城

市空间分割为目标,依托地铁 9 号线打造 20 公里都市慢行绿道,

连接“三大生态绿楔”,串联北部新城、国宾高科新城,盘活富

— 31 —

集土地资源,打造集生态游憩、文化展示、高科文创、宜居生活

为一体的都市山水文化游廊。

第二节 锦江生态绿廊

南北方向打造锦江生态绿廊,以锦江连通锦城绿道、熊猫绿

道,欢乐谷主题公园等九个城市公园,串联人北中央商务区、环

交大智慧城、国宾文化旅游商贸区、环城生态区,整合生态游憩、

文化记忆、智慧科创等城市功能,打造碧水绕城、生机盎然的世

界级宜居滨水廊道。

第三章 推动“一核三城”发展

第一节 推进人北中央商务区建设

突出“极核引领、七星联动”,加快推进人北中央商务区建

设。以火车站综合枢纽扩能改造为契机,强化铁路枢纽的极化聚

合功能,加快“一轴三片”地上地下空间统筹规划、综合开发,

同步引入现代商贸、现代金融、商务服务等新兴业态,打造国际

领先的 TOD“枢纽型商业商务中心”。以一、二环路之间的人

民北路中轴线为核心,提档升级传统市场,积极引进一批商业商

务地产、高品质商住地产,引导产城综合体开发,拓展发展科技

服务、现代商务,推动发展“互联网+现代商贸业”,建设成都

最具活力的城市级核心商务商业圈。加快吸引集聚高素质人才,

引进或培育研发设计、建筑施工、项目咨询服务等企业总部。依

靠中医传统理念,依托环成都中医药大学特色街区打造,发展医

药健康产业。以核心区为中心,积极开展小街区规制和院落整治,

— 32 —

加快推进道路、绿化、景观、立面、光彩等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美化城市形态,提升人北中央商务区整体形象。

专栏 9 人北中央商务区空间布局及任务

总体定位:打造国际领先的 TOD“枢纽型商业商务中心”。 空间布局:到 2020 年,形成“一核、七星”的空间发展布局。一核即人民北路商务商

业核心区;七星即火车北站节点、路局节点、人民北路节点、沙湾节点、中医学院节点、解放路节点、抚琴节点。

重大任务:初步形成城市形态换新、产业业态领新、历史文态塑新、公共资源配套功

能更新的都市商务商贸区和产业集中度高、对外开放程度高、商业商务形态高端的枢纽商务区。

重点项目:火车北站扩能改造项目、火车北站南广场东西两侧棚户区改造项目、恒大

曹家巷广场项目、成都铁路局人北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木综厂片区改造项目、中铁鹭岛艺术

城项目、一环路北四段 102 号棚户区改造项目、北成 8 号项目、新华印刷厂南片区及北片区旧

城改造项目、西锦国际二期、老会展•现代城二期项目、成都中医药大学特色街区项目、城北橡

树林项目、瑞安中心项目、北辰浩银海中心项目、中铁九天大厦项目等。

第二节 推进环交大智慧城建设

坚持“校地协同、三区联动”,突出交大智慧谷“一谷”引

领,带动茶花智慧商务区和五块石智慧商贸区协同发展,依托西

南交大、中铁二院、电子十所、电子二十九所等人才和技术优势,

— 33 —

利用西南交大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国家大学科技园等科研资源,

在西南交大九里校区周边区域打造高智力密集度、高产业附加值、

高创新创业活力的创新资源聚集区,进一步强化校区、园区、社

区有机联系,推动形成全国一流的以双创为特色的环高校知识经

济圈。以锦江绿道链接青创岛,打造“24 小时不间断的双创集聚

高地、智慧商务中心”。加强与西安交大、上海交大、北京交大、

台湾新竹交大的交流合作,积极引入具有技术优势的产业研究院、

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建立重点领域的学术联盟、技术研

发联盟和产业发展联盟,促进环交大智慧城成为我国环高校智慧

城建设和发展的先行者、创新者和推动者。

专栏 10 环交大智慧城发展目标及任务

总体定位:打造全国一流的以双创为特色的环高校知识经济圈。 空间布局:到 2020 年,形成“一谷两翼”的空间发展布局。一谷即以西南交

大九里校区及其周边区域为核心的“交大智慧谷”;两翼即以茶店花照为核心的“环交大智慧商务区”和以五块石及其周边区域为核心的“五块石智慧商贸区”。

重大任务:全力打造高智力密集度、高产业附加值、高创新创业活力的“环交大智慧城”。

重点项目:旭泰花照产城综合体、龙湖西宸原著、大西南建材城自主改造“洺悦府”、蓝光中央天地、成都大学金牛校区自主改造、天乐商业综合体等。

— 34 —

第三节 推进国宾高科新城建设

坚持产、城、人一体化发展,突出“文化+科技”协同,依

托“天府文化景观轴”“金牛活力绿廊”形成十字金廊,带动金

牛科技新城,国宾文旅商贸区核心区“产城共兴”,全面提升国

宾高科片区产业层次、城市形态和功能品质。统筹金牛科技新城

产业功能和国宾片区宜居属性,加快推进片区土地拆迁和整理,

有序推动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建设,吸引高端产业集聚,推动城

中村向高品质社区转变,大力吸引高端人才入住,着力打造职住

平衡、产城融合的“新经济产业新区、高品质生活社区”。

专栏 11 国宾高科新城发展目标及任务

总体定位:打造职住平衡、产城融合的“新经济产业新区、高品质生活社区”。 重大任务:金牛科技新城以新经济引领工业园区转型升级;金牛宾馆区域整体

打造成极具蜀风雅韵的“文化国宾馆、宜居健康城”。 重点项目:华侨城项目、国宾智慧医药康城项目、宝泰豪升商业酒店项目、龙

湖源著项目、华宇西城雅郡项目、北京城建龙樾熙城综合体项目、蓝光金悦金沙项目、金牛山庄自主改造项目等。

第四节 推进北部新城建设

依托天回场镇、川陕路沿线、凤凰山片区的文化资源,以

天回古镇打造及凤凰山公园提档升级为重点,全力打造集文体

— 35 —

娱乐、美食体验、休闲旅游、博览展销、文化创意、商务会议

为一体的文化北城核心区。坚持“产业带动”,强化国际商贸

城、中铁轨道交通产业园、西部地理信息产业园“一城两园”

辐射带动作用,推进轨道交通、北斗+等特色产业发展。坚持“文

体驱动”,依托凤凰山体育中心、凤凰山露天音乐广场等大型

文体项目,依托成都国际美食城项目带动区域产业发展,打造

科技服务引领、现代商贸支撑、文旅功能驱动的城北副中心。

坚持“生态融城”,依托环城生态区锦城绿道,打造蓝绿交融、

功能复合的城北生态绿肺。

专栏 12 北部新城发展目标及任务

总体定位:打造科技服务引领、现代商贸支撑、文体功能驱动的城北副中心。

空间布局:到 2020 年,初步形成“两区三心一带”的空间发展格局。三心即北星大道城市“都心”、天回镇“文心”、凤凰山“绿心”;两区即现代商贸区和科技创新区;一带即环城生态带。

重大任务:夯实生态体系、交通体系和公建配套基础,做优发展本底。依托三大特色核心与两个特色产业区形成北部新城发展格局上的核心与重点,并通过汇聚历史文化资源、城市特色文化活动、大型市级文化公建的文化走廊建立强有力的拉结串联,初步形成花园为底、文化为脉的北部新城。

重点项目:凤凰山露天音乐广场、凤凰山体育中心、成都国际美食城项目、西部地理信息科技产业园项目、成都国际商贸城项目、中铁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园项目、成都国际商贸城客运枢纽公交场站项目、绿地世纪城三期项目、保利·公园里综合体项目、碧桂园城北综合体项目、麓筠国际项目、金樾首府项目等。

— 36 —

第五节 推进市级产业功能区建设

坚持错位协同,培育产业生态,深入推进北部新城商贸商

务集聚区、人北商业商务集聚区、环交大智慧商务集聚区 3 个

市级产业功能区建设。北部新城商贸商务集聚区重点发展现代

商贸,人北商业商务集聚区重点发展商务服务、商贸产业,环

交大智慧商务集聚区重点发展科技服务,推动产业功能区错位

协同发展。优化功能区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配置,促

进资源要素供需匹配,完善产业功能区创新生态。高水平建设

专业楼宇、人才公寓、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功能设施,将产

业功能区建设成为集研发、生产、居住、消费、人文、生态等

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城市新型社区。

专栏 13 市级产业功能区位置示意图

— 37 —

第五篇 加快提升城市功能

全面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四川省委,成都市委经济工作

暨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一尊重五统筹”理念,加快城市功

能向经济、民生、生态等多元功能并重转型,积极推动城市业态、

形态、生态、文态同步优化升级,建设宜商、宜业、宜居、宜人

的现代化国际化精品城区。

第一章 健全基础设施体系

第一节 优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加快火车北站、地铁交汇站、重要出城通道节点等交通枢

纽建设,完成火车北站综合客运枢纽、国际商贸城客运枢纽建

设,增强交通枢纽的辐射力,为建设枢纽经济示范区提供强力

支撑。抢抓“三铁融合”机遇,全力配合推进地铁 3、5、6、9、

17、18、27 号线拆迁建设,实现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上与地

下统一规划、综合开发,着力构建“5+9+N”全域 TOD 规划体

系。

— 38 —

专栏 14 “5+9+N”全域 TOD 枢纽建设体系

5 个 TOD 核心圈:人北片区、茶花片区、北部副中心片区、交大片区、国宾-高科片区

9 个 TOD 重要节点:金府站、西华大道站(欢乐谷)、洞子口站、赖家店站、金芙蓉大道站、古柏站、植物园站、三圣站、聚霞路站

N 个 TOD 一般站点

加快推进“11 纵 12 横”城市骨干路网建设,尽快完成火车

北站片区、凤凰山片区、金牛宾馆片区等区域道路系统规划,

增加道路路网密度,提高交通转换能力。打通中小街道微循环,

运用网格化道路对小尺度城市空间进行覆盖,加大中小街道整

治力度,增强区域可步行性、通达性。加快路网关键节点建设,

推动路网关键节点与功能区核心区域、重点项目同步规划、融

合建设。加快打通断头路,完善路网转换,实现长途客运、铁

路、地铁、公交线路的有机转换和无缝衔接,构建全域高密覆

— 39 —

盖、便捷畅达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提升交通通达性。

以提升互联互通为目标,推进地面常规公交线(站)优化

加密,积极争取接驳城市公交、社区公交、通勤班车、定制公

交等多品种、多层次的特色服务模式。提升区域道路质量,提

高行车舒适度,增设慢行系统,提升小街区互联互通水平。实

施智慧交通工程,加强综合交通运输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提高

运输管理服务信息化水平。

专栏 15 “12 横 11 纵”骨干道路网

12 横:一环路、二环路、中环路、金府路、三环路、凤凰大道、金芙蓉大道、天丰路、天龙大道、金华寺西路、绕城高速、三河大道

11 纵:IT 大道、羊西线、金牛大道、西华大道、成彭路、商贸大道、王贾大道、北星大道、凤凰山高架、金凤凰大道、川陕路

— 40 —

专栏 16 轨道交通路线图及重点项目

轨道交通项目:地铁 1 号线三期、地铁 3 号线一期工程项目、地铁 5 号线一、二期工程项目、地铁 6 号线建设项目、地铁 7 号线建设项目、IT 大道有轨电车项目等。

第二节 加快市政设施建设

加快社区用房、图书馆、工人文化宫、派出所、基层文体

设施、养老设施等社会综合体建设,推进城市停车场、农贸市

场、公共绿地以及污水管网、垃圾收集等环保环卫设施的建设,

不断增强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提

高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率。加快市政道路黑化、农村公路整治、

老旧院落和涉农社区的区间道路整治,强化日常管养维护,确

— 41 —

保“十三五”期间市政道路完好率 95%以上,中心城区市政道

路黑化率 85%以上。

加快推进安靖湖库区等重点水利设施建设,实施河道清淤疏

通工程,加固河道堤防,加强洪涝防治。在老城改造、新城开发

中推进“海绵城区”建设,构建“渗、滞、蓄、净、用、排”的

综合排涝体系,统筹解决城市内涝、雨水资源化利用等多个问题,

提升区域防洪防涝能力,提高水资源节约利用水平。

配合市上重点做好能源设施布点规划和建设工作,保障能

源基础设施用地完成拆迁,加快推进北府河 220kv、天斑 110kv、

营门口 110kv 等变电站建设,完成成黄线电力通道建设,全力

保障一批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加油站布局,进一步完善加

油站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完善新能源车充电装置服务体系,加

快在商务楼宇、大型商超等人流集中地区规划设立新能源车充

电装置服务站点,加快在老旧小区院落建设新能源车充电装置。

专栏 17 市政设施建设重点项目

市政公用设施: 社区服务:大力推进 6 个社区综合体新建项目,2 个社区服务中心新建项目,1 个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新建项目,36 个社区用房新建项目,32 个社区用房提档升级项目等。

农贸市场:黄忠路农贸市场、曹家巷农贸市场、茶店子农贸市场、五块石八达农贸市场、蜀西社区农贸市场、全兴片区配套农贸市场、高家农贸市场、何家片区农贸市场、石材城片区农贸市场等建设项目。

其它市政公用设施:加快推进石材城片区公交场站、金沙湿地项目、蜀兴西街公共停车场、茶店子西街公共停车场建设等。

能源设施:北三环 220KV 电力隧道建设(金牛段)项目、天斑路 110KV 输变电工程、万石路输变电工程、金青路输变电工程、商贸大道输变电工程、北府河输变电工程、220KV 成黄路变电站至 110KV 营门口变电站金牛段电力隧道工程。

— 42 —

第三节 完善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发展宽带网络,优化完善光纤城域网和接入网建设,

统筹推进通信管线、局房和配套设施建设,提升通信网络覆盖

范围和服务质量。推进公众网络由 IPv4 向 IPv6 平滑演进过渡,

骨干网全面支持 IPv6。积极争取 5G 基站布局,进一步扩大市

域内无线局域网和重要公共区域热点覆盖,扩大第四代移动通

信技术(4G)的网络覆盖,提高覆盖质量,积极配合第五代移

动通信技术(5G)网络建设和产业化发展。到 2020 年,通讯网

络覆盖率达 100%。

提升应用基础设施,扩大内容分发网络容量和覆盖范围,

增加网站接入带宽,实现互联网信息源高速接入。完善人口、

法人、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实现各类信息的空间

化集成目录化管理,为各类决策与应用提供实时定位与导航。

完善政务信息共享交换标准和机制,加大重点领域信息资源的

开发利用。

加快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推动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和

高清交互式电视网络设施建设,加快广播电视模数转换进程。

加快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宽带接入网,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海

量下行宽带、室内多信息点分布的优势,满足不同用户接入带

宽的需要。加快电信和广电业务双向进入,大力推动交互式网

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有线电视网宽带服务以及各类基

于互联网的应用服务(OTT)等融合性业务普及发展。

— 43 —

第二章 加快新型城区建设

第一节 大力推进旧城更新

坚持“产城一体、集约发展”理念,以人北中央商务区、环

交大智慧城两个核心增长极为带动,加快城市有机更新。扎实推

进旧城更新改造行动,有序推进一批片区棚改项目,稳步推进一

批城中村重点片区改造,加快推动老旧院落提档升级,全面推进

“两拆一增”。落实“小街区规制”理念,加快规划建设一批“小

街区规制”示范区,形成分割围合、规模适中、服务配套的开放

式街区。将旧城物理空间的再生、经济功能的再生和城市社会机

能的再生有机结合,延续和提升居民区的宜居性,切实提升旧城

活力。

第二节 大力推进新城建设

坚持“四态合一、独立成市”理念,以北部新城、国宾高科

新城两个新兴增长极为重点,加快新区规划建设,加快土地整理

统筹推进力度,加大安置房拆迁建设力度,高标准配套教育、医

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大力发展为高端产业配套的生产

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

第三节 有序疏解非核心功能

落实中优“三降两提”要求,坚持“分类、分时、分区”原

则,统筹推进一般制造业、传统批发市场、仓储物流市场搬迁改

造,中职学校专业整合,医疗资源均衡配置,推动传统中心城区

向城市功能核心区转变。精准制定促进一般制造业企业调迁政

— 44 —

策,加强区域合作,有效落实企业调迁承接地,推动低端业态向

外疏解;以荷花池、五块石、金府和城隍庙四个片区为重点,关

闭疏解一批、转型提升一批、规范整治一批传统商品市场;以川

陕路沿线和金府路片区为重点,加强区域合作,有效推进一般仓

储、物流企业外迁;推进成都市财贸职业高级中学校和成都市洞

子口职业高级中学校专业整合;优化医疗资源结构,促进医疗资

源合理布局。

第三章 大力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第一节 执法资源整合化

整合公安、交巡警、城管执法资源,建立“三位一体”的

综合执法队伍,增强执法力量,整合辖区派出所、综治、食药

监所、环保、城管执法中队等执法力量,建立街道综合执法队

伍,优化执法模式。加强对综合执法队伍的业务指导、监督、

检查力度,形成全区统一的网格管理模式。借助联合执法、集

中整治等手段,做到多方用力、联动推进,提升管理效率、管

理质量和社会治理能力。

第二节 城市管理精细化

推进环境保护与环卫工作统一规划、同步实施、统筹管理,

实现环保环卫宣传发动一体化、设施建设一体化、执法联动一

体化。推动大数据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

息技术融合发展,整合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形成面向大数据相

关领域的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实施“互联网+城市”行动,构建

— 45 —

智能化城市基础设施运行管理体系,形成联防联控、智能高效

的城市联动机制。构建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完善网上

政务大厅功能,逐步实现与居民密切相关的劳动就业、社会保

障等“一门式”服务。拓展数字城管、数字公安,扩大覆盖范

围和服务内容,加快构建城市管理信息化体系。加快安全生产

信息化监管系统建设,提高预防生产安全事故的能力。加强网

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大力推进身份认证和电子签名等网络信任

服务,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监管能力和系统安全防护水平。加

强网络舆情分析,健全网上舆论动态引导管理机制。建设公众

诉求信息管理平台,深入推进网上信访,改进信访工作方式。

第三节 政府协作高效化

大力实行部门、街道、社区分级管理的城市管理体制,理

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职能的协调机制,实现“规建管”无

缝衔接。利用互联网开展电子政务业务和创新为民服务,推动

重要政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建设和完

善网上行政审批、信息公开、网上信访、电子监察和审计体系,

加强市场监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重要信息系统建设,完

善地理、人口、法人、金融、税收、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体系,

强化信息资源整合,规范信息采集和发布,加强社会化综合开

发利用。

第四节 便民服务普惠化

完善全区政务服务体系,加快各级政务大厅功能升级,推

— 46 —

动公共服务事项全部进驻,提供项目齐全、标准统一、便捷高

效的公共服务。积极推行一站式办理、上门办理、预约办理、

自助办理、同城通办、委托代办等服务。扎实推进网上办理和

网上咨询,凡具备网上办理条件的事项,推广实行网上受理、

网上办理、网上反馈,逐步构建实体政务大厅、网上办事大厅、

移动客户端、自助终端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相统一的公共服务

平台。推进 IC 卡在公共服务领域一卡多用,集成劳动社保、社

区服务、居家养老、医疗保健、家政、缴费与帐单管理等信息

便民惠民服务,不断优化移动金融 IC 卡受理环境。

— 47 —

第六篇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贯彻落实公园城市建设要求,加强生

态环境保护,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

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切实把生态文明融入经济社会发

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奋力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区。

第一章 构建绿色宜人生态环境

第一节 加快构建美丽宜居公园城区形态

塑造公园城市格局,依托良好生态本底,全面落实城市总

规和生态空间规划,加快构建“两轴引领、两廊带动”的城市

骨架、“两山作屏、八水润城”的城市肌理、“三楔镶绿、多

园支撑”的城市生态,加快建设“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

相融、人城和谐”的美丽宜居公园城区。到 2020 年,初步形成

“透风见绿、开合有致”的公园城市空间形态。

完善公园城市肌理,坚持以绿道为核心骨架、公园为关键

节点、小游园微绿地为生态脉络,加快推进 932.5 公里三级绿道

建设,高标准建设沙河源公园等“十大公园”,统筹实施为民

广场、百寿路、外化成等“小游园、微绿地”建设,加强后续

常态化管理,全力构建全域覆盖、通道连续、功能丰富的五级

绿化网络。到 2020 年,全区新增绿地面积 83 万平方米,建成

以熊猫绿道、锦江绿道、沙河绿道、锦城绿道为重点的三级绿

道 230 公里,全面建成新金牛公园、人北中央公园和沙河源公

— 48 —

园,打造“小游园、微绿地”示范项目 30 处,基本实现“300

米见绿、500 米见园”的目标。

专栏 18 绿化体系示意图

专栏 19 绿地景观重点工程

绿地景观工程:加快工业园区配套绿化、高家生态绿地、万石路与天丰路交汇处绿化景观节点、沙河源社区绿地、金泉社区绿地、绿色天回、西华片区绿地、金牛区三环路沿线生态建设。完成两河特色生态园、银杏园天回山片区、上府河片区建设。实施环城生态区、天回场镇和高科大北区、土桥和石材片区配套绿地、毗河沿岸 5 公里生态绿化屏障、黄金路公园、旧城改造、城市道路等项目的绿地建设。

营造公园城市风貌。持续深化“增花添彩”工程,按照“集

中化、特色化、多样化”的原则,在重要景观片(节点)、历

史文化街区、特色街巷实施增花添彩、绿化提升。到 2020 年,

完成 6 个重要绿地节点增花添彩点位和花园式特色街区提升改

造,实现 6 万平方米立体绿化建设,实现“常年见绿、四季有

— 49 —

花”。深入推进“两拆一增”,建立“两拆一增”长效工作、

点位后期绿化管护机制,加强垂直绿化和拆墙透绿,扩大城市

开放空间,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第二节 加快推进环城生态区建设

着力打造都市绿色客厅。立足于“一轴贯穿,双环串联”

的绿道优势,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和良好的生态本底,按照成

都市环城生态区建设要求和山水城绿融合发展的理念,串联建

设两河、上府河(西华、沙河源)、外环路、银杏园五大生态

板块,重点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要

生态功能,在生态优先的基础上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打造以

生态休闲、健康养生为主的都市“绿色客厅”。

推动五大片区互补融合,联动发展。两河片区依托两河森

林公园生态资源,积极发展康养怡产业;上府河(西华)片区

以都市高端商务休闲为主题定位,着力打造安靖水库旅游区;

上府河(沙河源)片区以文化生态休闲为主题定位,推动建设

居家特色生态园;外环路片区利用天府锦城绿道及金华寺文化

优势,大力营造慢生活氛围;银杏园片区借助天府锦城绿及天

回山的地形优势,聚力打造观光休闲示范区。到 2020 年,初步

形成两河养老养生特色生态园、沙河源居家特色生态园、安靖

水库旅游区、外环路田园风光示范区、银杏园休闲观光示范区

“两园、三区”的空间发展布局。

— 50 —

第三节 加强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

营造简约适度、绿色低碳、健康优雅的绿色生活空间实施

全民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行动,全面加强节能降耗。继续

推进节能减排,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强力推进燃气锅

炉余热余压利用为重点的重大节能工程项目建设。积极推广绿

色建筑,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开展节约

型公共机构示范创建,加快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加快推进

建筑工业化,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和绿色建筑技术。

统筹区域土地资源,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土地可

持续发展。提升产业用地效率,规范管理工业用地,清理和盘

活工业用地存量,提高单位土地的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率。依托

非核心功能疏解,腾换改造低效用地,推进旧城物理空间、经

济功能和城市机能的再生,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

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推进企业节水、生

活节水。加大中水回用和雨水利用力度,构建以河道生态用水

为主、市政绿化用水为辅的污水回用体系,建设工业用水、建

筑用水、市政设施用水等再生水利用系统,逐步推进新建小区、

宾馆、饭店、学校等配套建设再生水利用系统。推进节水型社

会单元载体建设,开展节水型企业(单位)创建活动。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绿色能源体

系有机一体的绿色经济系统。支持绿色清洁生产,大力发展清

— 51 —

洁能源,鼓励传统行业开展绿色清洁工艺改造,推动企业循环

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大力扶持环保企

业创新、研发、引入和使用新型环保技术。加强生活垃圾分类

处置回收全过程系统建设,落实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完善再

生资源回收体系。推动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加快餐厨废弃物收集系统全面覆盖餐饮企业。发展绿色交通,

推进轨道交通、公共交通等低碳交通设施建设,科学管理共享

单车、共享汽车,营造简约适度、绿色低碳、健康优雅的绿色

生活空间。开展全民绿色行动,提倡分享经济等绿色消费生活

方式,鼓励采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倡导步行、自行车等

绿色低碳出行,引导广大群众共建共享绿色低碳生活。加强绿

色价值观教育,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的自觉意识。

第二章 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

第一节 深入实施大气雾霾治理

深入落实“治霾十条”,大力开展“锦城蓝天”行动。深

入实施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加强废气排放监管,对重点行业、

企业、设施建立监管名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全面完成淘汰

落后产能工作各项目标任务,加快燃气锅炉低氮燃烧装置改造,

减少氮氧化物排放量。深入实施城市扬尘污染治理,严格执行

环保准入约束,禁止对未通过环评审查的项目提供许可和开工、

运行条件。强化文明施工过程动态管理,严格执行建设工地扬

尘治理“六必须、六不准”标准,加强建筑垃圾运输和去处管

— 52 —

理。大力实施道路硬化、裸土覆盖、绿化带提挡降土和树池覆

盖扬尘治理“四大工程”,逐步硬化绕城高速公路环线以内所

有道路及市域其它主要道路,注重从源头治理扬尘。

深入实施机动车排气污染治理,建立健全在用机动车环保

监管体系,严格执行新车环保准入,全面淘汰黄标车,加速淘

汰老旧车辆,鼓励购买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机动车辆。加大重型

柴油车尾气排放场检路检,严格执行非道路移动机械登记备案

管理。深入实施餐饮油烟污染治理,全面推动饮食服务单位安

装油烟净化设施,推动特大型饮食服务单位全部安装油烟在线

监控设施,禁止饮食油烟通过城市公共管道排放。加强综合整

治颗粒物污染,严控绕城高速内露天烧烤行为。

深入实施重污染天气应急应对,建立重污染天气应急机制,

将重污染天气应急纳入全区应急管理体系,结合污染程度和持

续时间,启动不同等级的应急措施,加强检查巡查,督促有关

企业和单位落实减产限排等应急措施。到 2020 年,PM2.5 年均

浓度小于 49 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达 256 天,基本消除重污染

天气。

第二节 深入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

严格落实“治水十条”,坚持重拳治水、重拳治岸,全面

落实河长制,营造水清岸绿、亲水宜居的水景观。建立健全和

全面推行“河长制”,推动河道治管工作再上新台阶。建立党

委政府主导,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统筹协

— 53 —

调、督促指导、检查考核、失职追责工作机制。设立总河长领

导下“二级党政、三级管理”的区、街办、社区三级河长管理

体系。

深入实施水环境污染源头治理,建立排污重点监控清单,

动态监管各类污水源,全面推进水源地环境整治,强化饮用水

水源地和地下水资源保护,从源头对各类污染源进行综合治理,

推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深入实施黑臭河渠治理,建立全区排

水口排污档案,完善入河排水口动态管理机制和治污责任制,

按照全域截污、综合治理的原则,对摸底河、凤凰河、凤凰河

二沟等 7 条黑臭河渠进行综合治理。到 2020 年,生活污水处理

率达 95%,主要河渠劣五类水体全面消除,地表水考核断面年

度水质全面达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水质优良率达

100%。深入实施清垃圾、清淤泥、清杂物、清拆违建“四清”

治理,实现无垃圾、无淤泥、无集中漂浮物、无违建“四无”

目标要求。

加快以建设水清、草绿、宜人宜居宜业为目标的良好城市

水生态环境,综合规划区域内河道景观打造,加快推进九道堰、

锦江、摸底河等重要河渠沿线生态景观打造。落实生态化管理,

重要河道保持生态基流,逐步恢复河道水生态系统。实现都市

旅游、生态保护、城市防洪、文化景观等多种功能,做活滨水

生态环境。到 2020 年,水系、岸线、通道、绿化“四通”基本

形成,重点河段堤防达标不低于 70%。构建生态河道,营造河

— 54 —

道自然生态景观,恢复建立河流的水生生物生态环境,提高城

市滨水空间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提升城市亲水品质。

落实常态化管理,建立健全河道及排水管网长效管理机制,

进一步建立入河排水口监督管理办法,完善市场化管理机制。

深入持久地实施全区城乡河渠沿线水域环境卫生治理。坚持清

理河道水体、河岸、河滩垃圾,整治河道卫生死角,清除河道

内淤泥、杂物以及腐化变质发臭、发黑底泥。以拦河水闸、拦

水坝、涉河桥梁等为重点,集中打捞水体杂物和睡眠漂浮物。

治理河道沿岸乱搭乱建,依法清理拆除违法建筑。

第三节 深入实施土壤污染治理

深入落实“治土十条”,加强土壤环境污染防治,推动土

壤污染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切实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保护土

壤生态平衡。大力推进固体废物治理,制定危险废物处置联单

管理制度,规范危险废物和污泥处置管理制度,强化产废单位

危废设施建设,提高危险废物管理水平和监管效能。到 2020 年,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 94%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

90%以上,全区土壤污染状况得到初步遏制,土壤环境质量总

体保持稳定,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

第四节 深入实施市容市貌治理

深入实施环境卫生治理,做好规划点位的垃圾站建设工作,

分批次对不合格的生活垃圾压缩站实施提升改造。进一步开展

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加快小型生活垃圾转运站全覆盖,完善综

— 55 —

合收运处置体系。到 2020 年,全区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商业综

合体等企业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 100%,居民院落生活垃圾分

类覆盖率达 60%。推动公共厕所密度达标建设,鼓励公共厕所

向旅游厕所升级,完善公共厕所市场化管理机制。大力推进重

点街区美化亮化工程,加快实施景观立面改造,清理整治违法

户外广告,改造提升卖场户外广告及各类招牌档次,强化夜景

灯饰管理,确保城市空间整洁、美观、清爽。深化城郊结合部

环境“脏乱差”治理攻坚,全面实施背街小巷“五整治、五提

升、五打造”,启动“最美阳台、最美院落”等评选活动,加

快打造环境优美、秩序井然、干净整洁的现代化城区。到 2020

年,完成五块石、金泉等七个片区 61 条道路黑化整治,全面完

成 381 条背街小巷综合整治。

深入实施市容秩序治理,建立联动管理和长效监管机制,

加强公交场站、地铁出入口、商业街区等重点公共场所市容秩

序整治维护。严格整治占道经营、越门经营等违章行为,全面

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加快实施市政设施治理,加强对占

用、挖掘城市道路的监管,加快城市道路维修整治、路面“白

加黑”改造,开展城市道路检查井盖病害治理,加快架空管线

下地改造,强化供排水管网病害治理。

深入实施建筑垃圾治理,加大建筑垃圾排放和运输管理力

度,加强运行建筑垃圾处置监督管理信息共享平台,严格依法

凭证排放,完善建筑垃圾运输企业备案管理。积极探索建筑垃

— 56 —

圾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方法途径,培育发展建筑垃圾综合

利用主体,完善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建筑垃

圾乱倾倒问题。加快实施餐厨垃圾收运处置,落实餐厨垃圾收

运处置政策,推动餐厨垃圾统一收运和集中处理,确保餐厨垃

圾不回流餐桌。

第五节 深入实施违法建设治理

深入实施主要城市道路周边违建治理,依法清理主要城市

道路和主要出入城通道两侧 50 米范围内违法建设,加强违法建

设巡查和复查力度,防止新增违法建筑。

加快实施主要河道沿线两侧违建治理,依法清理城市主要

河道沿线两侧滨河绿地区域内违法建设及临河建筑违法建设,

禁止危害排涝泄洪、破坏城市景观、侵占河道资源的行为发生。

加快实施主要公共建筑内违建治理,大力推动棚户区改造、

老旧院落改造、城中村改造、老旧市场改造、河渠污染治理及

市容市貌治理等专项工作。完善违法建设分类处置标准办法,

强化联动执法、公众参与,畅通违法建设举报渠道,营造良好

的防违治违舆论氛围。到 2020 年,实现公共区域内违法建设“零

增长”。

第三章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第一节 健全科学决策机制

完善科学决策制度,推行重大事项行政决策生态环保风险评

估制度。完善生态文明重大决策专家论证、群众评议制度,开展

— 57 —

重大环境政策、规划和法规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价,建立和完善公

众环境权益项目听证会和企业环保措施审议听证会制度。

第二节 加快生态机制改革

落实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实行严格的资源

环境源头管控与过程监管,完善生态资源开发管理制度,严格土

地用途管理。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明确企业环境责任,

建立资源回收利用制度、企业环保信息公开制度、企业环保信用

评级制度、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度。

健全环境治理和保护的体制机制,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调整优化部门职能,建立大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格局。

第三节 创新监督考核机制

提高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的考核权重,强

化约束性指标考核。完善责任追究制度,积极探索建立领导干部

任期资源消耗和环境容量上限制度,建立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

问责制和终身追究制。强化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积极培育资源

环境领域民间组织,建立社会舆情引导监督机制,加强对生态文

明建设的舆论引导和公众监督。细化目标任务,强化进度要求,

定期对《金牛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各项指标建设情况进行跟踪

督导,高质量推动建设指标、重点工程落地实施,确保到 2020

年顺利通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考核验收。

— 58 —  

第七篇 提升开放发展水平

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落实省委“四向拓展、全域开

放”战略部署,积极融入以成都为“四向开放”起点的立体开放

格局,完善对外开放机制,加快充分国际化进程,形成全方位、

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建设在中西部具有综合竞争力的枢

纽经济示范区。

第一章 培育和发展枢纽经济

第一节 推进枢纽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充分发挥金牛作为成都北部综合高铁枢纽的区位优势,加快

高铁、市域铁路、地铁“三铁融合”的建设步伐,积极融入全市

泛欧泛亚大通道、大物流、大平台建设,推动枢纽优势转化为产

业优势。强化区内交通枢纽的物资与信息集散功能,加快成都国

际商贸城等大宗商品产品交易平台建设,利用批零市场信息优势

吸引上游设计、结算、行政、电商等总部产业集聚金牛,促进商

贸企业向商贸品牌、商贸集团转化,提高集团总部、区域总部、

设计总部的聚集度。加快总部经济、电子商务等高价值产业发展,

扩大金牛区现代商贸、总部经济辐射力,成为中西部地区重要枢

纽产业承载地。

第二节 推动过境经济转变为枢纽经济

积极融入四向铁路大通道,发挥成都火车站的高铁枢纽优势

和极化聚合功能,强化交通枢纽对信息流、物流、人流、资金流

— 59 —  

的汇聚功能,加快要素载体培育和建设,不断提升枢纽的功能集

聚力。瞄准各类总部经济实体的需要,高起点规划建设人北中央

商务区,重点集聚高铁企业总部、商贸企业总部、研发设计及咨

询服务企业总部、国际品牌和跨国企业区域总部,推动人北中央

商务区建设成为西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总部经济基地。抓住成都

市建设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的机遇,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特

色国际商业街区,形成富有金牛特色的国际化展厅,提升中高端

购物供给水平,推动金牛区向现代化国际购物天堂核心区转变。

第三节 推进轨道路网转变为轨道经济

加快构建“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体系,加

快金牛区交通骨干路网建设,增强交通枢纽的辐射力,促进城市

空间快速拓展,推动道路周边区域快速开发,加速推进都市型现

代产业体系形成。深化“5+9+N”全域 TOD 体系建设,度发挥

地铁站点对轨道沿线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提升地铁站点周

边地块的商业价值,加快形成较大型的交通枢纽和商业、就业中

心。

专栏 20 地铁 TOD 重点项目

人北核心区 TOD:依托人民北路的 3 个轨道换乘站和城市中轴线建设,规划打造地

上地下空间,形成立体城市核心区。

茶店子路站 TOD:依托 7 号线茶店子路站进行“四合一”综合开发。

二环交大路口站 TOD:依托 6、7 号线的二环交大路站打造 TOD。

候家桥站 TOD:依托 6 号线的候家桥站打造 TOD。

大丰核心区 TOD:依托 5 号线的大丰站—九道堰北站—金新路站,形成城北核心区。

9 号线金牛段沿线开发:利用快速轨道环线的优势,对 9 号线金牛段 14 公里沿线站

点周边 800 米整体开发。

— 60 —  

第二章 努力提升国际化水平

第一节 提升招商投资水平

强化招商引资对开放发展的支撑作用,构建以产业功能区为

主体的现代投资促进体系。借助土地资源、重点产业、优质载体

等优势,积极推进招商专班建设,重点聚焦“六类 500 强”和其

他综合实力强的企业,尽快引进一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品牌

企业落户金牛区。深入实施招商引资体制改革,设立区投资促进

中心、街道投资服务中心,改革资源信息共享、重大项目招引和

利益分配制度,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增强招商引资统筹化、专业

化水平。全力实施新兴产业对接促进计划,大力引进知名创新创

业孵化平台和高科技企业,积极打造“创投+孵化”的创新型孵

化载体,提升招商工作水平。

第二节 提升品牌发展水平

围绕产业功能区错位布局,多点打造大型商业载体,汇集国

际顶级品牌,打造一批错位发展、特色鲜明的城市商圈和商业副

中心,引进一批高端百货、购物中心、星级酒店、品牌集成店、

主题概念店、个人定制店和品牌企业。完善国际化消费环境,向

境外客商和消费者提供多语种服务、免税商店等国际消费服务,

积极打造外来消费、国际消费和时尚消费活跃的国际购物天堂核

心区。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推进中铁二院、中铁二局、成都轨

道交通集团、华西集团等大企业强强联合,抱团“走出去”深度

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参与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等“六大经济走

— 61 —  

廊”铁路通道规划及重点项目建设,着力建设“一带一路”国际

品牌工程。积极参与优势行业产业顶层设计,支持更多的龙头企

业获得价格指数发布权、行业标准制定权,以西博会等各大会展

为平台,促进金牛品牌走出中国、走向世界,不断提升金牛区国

际影响力。

第三节 提升开放合作水平

加快推进“市场贸易采购方式试点”,建设“四川品牌馆”

和“国际商品馆”,打造出口贸易集散中心,拓展国际贸易功能。

主动融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积极营造开放型经

济环境,培育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新优势。健全对外投资促

进政策和便利化的服务支持体系,鼓励产业、企业、产品、技术、

标准、服务等“一体化”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支持中铁二院、

中铁二局等轨道交通龙头企业积极开拓国际高铁市场,推进轨道

交通产业实现设计引领、技术带动、施工建设、运营维护的全产

业链输出。密切推进科技人文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国内外一流大

学到我区设置办学机构、科研机构,提升我区国际化交往水平。

积极支持西南交大轨道交通重点实验室申建国家实验室,借助轨

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的行业领袖影响力和高端平台资源,与世界知

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建立国际化高端研发中心,促进轨道交通

前沿科技成果在金牛区实现产业转换。依托成都中医药大学,推

动中医药事业加快发展,加强中医药国际人才教育、培训、交流,

努力建设中医药人才国际培训基地。推进世界华商资源与金牛商

— 62 —  

机大融合,加强与海外华侨华人联谊,加强与国际华商商会的联

系,建立固定的世界华商交流设施,引导各国商会来金牛区设立

分会,推动金牛区招商工作融入国际商务环境。

第三章 加快推进多层次区域合作

第一节 积极加强区(市)县合作

密切与其它中心城区之间的合作,加快推进城区间的产业分

工和城市功能互补,强化城区连接部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协同合

作,共同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发挥成都中医药大学等医科教育优

势,加强与温江区国际医学城合作,加快医药健康、生物医药产

业集群发展;依托西南交大轨道交通研发优势,推动科技研发创

新企业、高端商务企业集聚,与郫县共同打造智慧经济产业品牌;

充分发挥丰富的人文资源优势,与新都区共同打造文化旅游品牌

和商务商贸品牌。建立健全与相邻城区在规划互融、基础设施互

通、环境治理互动等方面的多领域合作机制,加快推进区域一体

化发展。密切与郊区新城之间的合作,发挥金牛区商贸、科研、

信息、服务业等优势,支持与彭州市、都江堰市、邛崃市等区(市)

县的产业链分工合作,鼓励金牛区总部经济在郊区新城建立生产

基地、分支机构,支持郊区新城企业在金牛区设立总部或办事机

构。

第二节 积极融入成都经济区合作

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融入成都经济区发展,探索建立区

域利益共享和区域合作联动机制,探索制定跨区域经济核算、税

— 63 —  

收分成、基础设施投融资、资源调度使用、环保容量调剂补偿、

土地利用统筹等共建共享政策,探索在土地、资金、人才及管理

创新等方面开展合作。加大产业合作力度,提高金牛区三大主导

产业与其他区域优势产业的协同合作,扩大合作领域,大力提升

区域之间产业链价值。深化“蓉欧+金青”战略合作,重点推进

双方在进口商品展销、跨境贸易、口岸通关、物流通道等方面的

务实合作。推动成都国际商贸城与新都仓储物流园、成都国际铁

路港“商品集聚-仓储物流-离岸出口”商贸生态圈形成,依托

国家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着力打造泛欧泛亚进出口商

品集散中心,构建“城-园-港”联动发展的商贸“黄金三角”。

充分发挥中心城区作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社会事业领域的

合作发展。继续深化在生态建设和文化交流方面的全方位合作。

第三节 积极参与多区域协同发展

坚持“更全面、更深入、更务实”新开放观,抢抓国家推动

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四川四向拓展开放、成都成为开放前沿的

历史机遇,积极参与成渝城市群、成都平原经济区等多个区域协

同发展。探索“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等区域合作和产业协

作模式,推动“环成都经济圈”知名企业总部、蓉欧铁路沿线城

市适铁适欧产业总部加快聚集。进一步强化与中西部城区的经济

往来,实现交通互通、产业互补、信息互畅。全面加强与长三角

地区各中心城区在信息、金融等高端服务业方面的联合与协作,

推进与泛珠三角地区各中心城区在产业、项目、产品等方面多层

— 64 —  

次实质性合作。

第四章 积极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

第一节 营造高效便捷的企业生态环境

加强国际国内交往,不断拓展城市包容开放程度,弘扬宽容

亲清的营商环境,促进区域企业在主动融入、扩大交流、开展合

作、参与竞争中发展壮大。通过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化比较优势的

生产服务环境、体现国际品质的生活服务环境、遵循国际惯例的

投资服务环境,真正让投资企业引得进、落得下、建得快、发展

得好。加快构建“管家式”“保姆式”全链条服务体系,推进企

业办照“零见面”“最多跑一次”和“三天办结”,到 2020 年,

全面完成企业办照“013”工程和“证照分离”改革目标。健全

完善四套班子成员和法检两长定期联系大企业大单位制度,持续

推进“大走访”活动,广泛收集企业诉求和项目需求。完善企业

“走出去”服务体系,鼓励区内企业走出国门,在主动融入、扩

大交流、开展合作、参与竞争中发展壮大。完善支持企业上市融

资发展政策体系,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引进调解公证、评估

鉴定、产权代理、财务会计、会议会展、高端商务等服务机构,

积极推动技术、信息、法律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提供“找

得着、用得起、有实效”的专业服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引导各行业组建各种联盟,为企业发展创造新的经验,解决制约

产业发展的共性问题。

— 65 —  

第二节 营造舒适宜居的企业生活环境

大力建设以产业园区和重点企业为依托的新型人才工作站,

着力引进和建设一批国际知名的教育、医疗、文化、咨询和酒店

管理机构,加快建设国际商务社区,为更多外籍人士、外资企业

来蓉投资发展、创业生活,打造具有国际品质的生活服务环境,

提升对国际高端人才的吸引力。重视国际化物管服务,引导成立

国际化社区物业服务联盟,对应外籍人士需求提供服务,指导外

籍人士更好地适应在成都的工作生活学习。

— 66 —  

第八篇 全面增进民生福祉

持续加大改善民生力度,加快构建覆盖常住人口的公共服务

体系,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优质化水平,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

平地惠及全区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

感。积极建设法治金牛,不断加强法治城区、法治政府、法治社

会一体化建设,使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第一章 提升就业、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

第一节 大力促进就业创业

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实施推进创业促进就业“六项计划”,

完善创业扶持鼓励机制,健全区级、街道、社区创业服务体系,

落实创业环节的税费减免政策,实施创业贷款贴息、创业种子基

金等多种金融扶持政策。鼓励创业企业优先吸纳应届毕业大学生

和失业人员,支持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加强对有创业

能力和愿望的劳动者进行创业培训,提升劳动者的创业能力和致

富能力。建立创业导师队伍,加强创业服务,举办创业大赛、创

业分享、创业培训等活动,以创业带动就业。

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加快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健

全岗前培训、岗中培训、转岗培训服务体系。实施职业技能提升

行动,创新“技能培训+岗位”等订单式培训方式,支持工学结

合、校企合作,进一步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

提升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水平,加强失业人员新技能培训,加强

企业在岗农民工技能培训,支持在蓉高校在校大学生和毕业年度

— 67 —  

高校毕业生学习更多应用技术技能。加强行业和专业比赛练兵活

动,广泛开展技能比赛、技术交流和岗位练兵活动,努力建设适

应金牛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职工队伍。

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完善劳动力自由流动、公平竞争和

平等享有公共就业服务的体制,健全区级、街道、社区就业服务

体系,强化就业信息无偿发布平台建设,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

加大就业援助,重点做好就业失业登记和就业援助扶持,努力解

决城市低收入家庭和被征地农民、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重

点群体就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建立健全就业形势分析

研判制度和失业预警监测体系,形成就业和失业调控、就业与社

会保障联动的长效机制。

专栏 21 促进创业就业重点工程

创业促进就业计划:培育高水平、高层次、高素质的创业团队,吸纳优秀创新创业人才,

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提升就业岗位的质量和数量,每年新增就业岗位 1.6 万个以上。

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对符合条件的、参与创业的在校大学生和高校毕业生及时发放创

业补贴,鼓励大学生就业。 实名制动态管理落实计划:做好失业动态监测和工业园区企业用工监测,落实实名制动

态管理。

创业导师专家队伍建设计划:探索建立政府购买创业指导咨询服务的机制,为创业者提

供免费的政策咨询、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降低创业风

险。 专栏 22 健全就业服务体系重点工程

专业化订单培训:准确把握市场用工需求,开展专业化订单培训,定向推荐就业。 就业援助基地(青年见习基地)建设工程:跟踪服务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用工企业,建立

就业援助基地(青年见习基地),优化就业结构,扩大就业容量。 就业援助系列计划:推进园区岗位对接、创业基地吸纳、“政府购买公益岗位”等措施,

加大就业岗位开发力度;完善岗位发布与求职登记相结合,职位需求与求职愿望相匹配的数据平台;举办“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民营企业招聘周”等系列活动。

— 68 —  

第二节 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

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全面落实劳动合同制度,依法保障

职工和企业合法权益,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和矛盾调处机制,

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完善健全企业职工工资分配制度,

推进国有企业薪酬制度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劳动

报酬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促进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努力缩小

不同行业之间的工资收入差距,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在工资分配中

的决定作用,健全符合市场规律、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

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推

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第三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养老保险体系。依法推进各类用人单位全员参保、足额

缴费,引导和鼓励符合条件的各类人群参保,切实做好参保扩面

征缴工作,进一步提高养老保险覆盖面。落实职工基础养老金全

国统筹,建立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优化城镇职

工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程序,逐步实现养老保险关

系“无障碍”转移,推进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一体化,

按照国家、省、市统一部署推进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加快

发展基本养老保险、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等多层

次养老保险体系。

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报销比

例调整机制,完善政府、单位和个人合理分担的筹资机制,提高

— 69 —  

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待遇水平。进一步配合探索医疗保险付费方式

改革,切实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提高基金使用效率。深入开

展居民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工作,不断完善居民医疗保险门诊统筹

保障机制,落实基本医疗保险转移接续和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

完善定点医疗机构服务协议,加强对医疗服务行为和医疗费用的

监管。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严格落实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散居

特困人员审批制度,探索设立区级社区基金(会)和关爱援助基

金,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为基础,

以医疗、教育、住房、就业、临时救助为支撑,以社会力量参与

为补充的托底线、救急难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救助标准随

经济发展及时调整的自然增长机制,实现社会救助事业与公共财

政收入同步增长,不断提高社会救助标准。继续落实“三无人员”

供养政策,实施城乡统筹的医疗救助制度,完善自然灾害应急救

助体系,健全临时救助制度。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大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结合功能

区产业人才住房需求,规划建设一批高端人才公寓。全面落实公

租房保障制度,按照租赁住房补贴和实物配租相结合的方式,逐

步改善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条件。加快棚户区、城

中村、城边村、老旧院落改造,全面完成余家新居、万圣新居等

安置房建设。同步推进配套设施建设,统筹解决好群众就学、就

医、交通出行等生活急需问题。

— 70 —  

第二章 提升教育、卫生和体育事业水平

第一节 提升全民教育素质水平

全面提升教育均衡化水平。以“提升教育品质、建设教育强

区”为目标,深入实施中小学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扩大学位

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到 2020 年,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学校覆盖率

达 85%,培育市级领航高中 2 所、市级特色高中 4 所,建设国际

化窗口学校 7 所,构建全域覆盖的优质教育服务圈。不断提升基

础教育高位均衡水平,完善贫困特殊学生资助体系,推进教育基

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名校集团建设,实施名师“闪耀”工程,

深化教师“跨校”走课,开展民办学校帮扶。

全面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实行管

办评分离,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全国“教

育评价与质量管理”改革实验区建设,完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

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区域教育质量进入中西部第一方阵。创新发

展民办教育,大力推进分类管理,积极引导民办学校从外延扩张

向内涵发展、质量提高、特色培育和品牌塑造转变。全面推进“智

慧教育”建设,构建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提升教师信息

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鼓励发展

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

全面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加快教育国际化步伐,开展多层

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构建“立足本土、兼收并蓄、多

元互动”的发展格局。开设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培养具有国际意

识、知晓国际规则并能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型人才。充分利用国际

— 71 —  

国内教育市场,优化配置国际教育资源,提升教育国际化服务环

境和服务能力,提高教育开放的层次和水平。加强与国际教育机

构和国外教育部门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举办)国际国内高端

论坛(会议),增强金牛教育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专栏 23 教育提升重点工程

学前教育工程:保利天汇及配套幼儿园项目、西延锦绣小区配套幼儿园工程项目、万圣新居配套小学和幼儿园项目、人北中央商务区幼儿园项目、黄忠配套幼儿园项目、王贾桥片区配套幼儿园项目、茶花 B1 地块幼儿园项目、互助幼儿园项目、木龙湾幼儿园项目、万圣 9 组幼儿园项目、省林业厅机关幼儿园项目、大北区住宅地块配套幼儿园工程项目、沙河源配套幼儿园项目、五块石幼儿园项目、清淳家园二期配套幼儿园、四川天乐药业集团幼儿园项目、大西南建材城配套幼儿园项目、华侨城六幼儿园项目、曹家巷幼儿园项目,木龙湾 9、10 组幼儿园项目。

小学校舍建设工程:新木综厂小学建设工程项目、中国电建代建小学项目、茶店子小学新区建设工程项目、互助家园配套小学项目、人北中央商务区配套小学项目、王贾桥片区配套小学项目、余家小学项目、原成大校区规划小学项目、万圣片区配套小学项目、木龙湾小学项目、万圣 10 组小学项目、黄忠配套小学项目、土桥片区配套小学项目、清淳家园二期配套小学项目、行知小学临时教学用房建设工程项目。

中学校舍建设工程:外化成中学工程项目、成都市第二十中学改扩建工程项目、韦家碾配套中学项目、金牛区沙河源中学项目、黄忠中学项目、余家中学项目、人北中央商务区配套中学项目。

优质特色学校发展计划:2020 年全区所有公办学校实现“六个 100%”,即 100%的学校达到省市区优质学校标准;100%的学校达到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100%的学校实现本校育人目标标准;100%的中小学(幼儿园)制定并实施高标准的学展规划或者学校改进提升计划;100%的学校完成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100%的学校(幼儿园)实施标杆管理,或者与标杆学校形成集团学校或者联盟学校,追赶或者超越标杆学校。鼓励民办学校自愿参与优质学校建设的探索。

数字校园建设工程:建成一批在中西部领先的信息化特色学校。

职业教育工程: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搭建普职融通、校企合作平台,深化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各专业实训室建设,持续推进课程改革,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培养技能型人才。

成人教育工程: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完善社区教育三级运行平台,实现零至终身教育全覆盖,助力社区治理。

成都市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建设工程:搭建国际化综合平台,推动区域学校与国(境)外学校(机构)合作办学,共同开展教学研究、课程建设和资源共享等活动。

学校品牌提升行动计划: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快学校品牌培育孵化,推动金牛品牌学校高位求进、一般学校品质发展、薄弱学校持续提升。

校(园)长领导力提升工程:严格落实校(园)长专业标准,抓好“先锋校长”和“启明星”行动计划。

名师培养工程: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推进教师队伍梯队建设,建立开放高效的教师培训体系。

— 72 —  

第二节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优化区域现代医疗资源布局。积极引导社会优质资本和优质

医疗资源创办优势明显、特点鲜明的医疗机构,形成公立医院保

基本、民营医院重特色的多元化、多层次办医格局。认真落实分

级诊疗政策,深化与三甲医院战略合作,建立完善患者双向转诊

工作机制。加快全科医师培养,建立首诊在社区的制度,实现社

区卫生服务功能的“六位一体”。全面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

体系,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

健全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坚持“大卫生、大健康、大服

务、大共享”理念,着力构建均衡协调、一体高效的“15 分钟健

康服务圈”。以“医联体”建设为依托加快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以三级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为中心,

以二级医院、专科医院为纽带,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基

础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医疗设施建设,加快区中医院

和西华、黄忠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深入推进公立医院综合

改革,大力引进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积极探索区域医疗集成、

集群发展模式。加强三级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机构的联系,定期

组织专家下基层坐诊,开展业务指导和培训,积极提高社区卫生

服务机构预防保健、基本诊疗服务能力。促进中医资源与高端托

老养老机构相结合、中医服务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形成以养老、

老年保健、老年病治疗和临终关怀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

— 73 —  

切实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

建设,持续改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创建一批国

家、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巩固和发展妇幼卫生服务体系

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保健与临床相结合、技术全面的妇幼保健

队伍。切实做好传染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以区

人民医院为主体、其他各类医院为基础,建立全区应急体系,提

高传染病筛查预警、救治和防控能力。

专栏 24 医疗卫生事业重点工程

医疗服务重点项目:新建金牛区人民医院工程项目、新建金牛区中医院一期工程项目、四川省建筑医院新院区建设项目、成都大学附属医院项目。

公共卫生重点项目:五块石医养综合体项目、金牛区卫生及社区用房项目,金泉社区、城北商贸城社区、凤凰山社区、荷花池社区、五块石社区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

示范区巩固和创建计划:巩固免疫规划示范区、艾滋病防治综合示范区创建成果,大力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结核病防治示范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示范区创建工作。

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设工程:健全社区卫生监督派出机构,实现经常性卫生监督管理重心下移。通过人员素质、设施设备、信息化管理“三配套建设”工程,大力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水平。以卫生信息化建设为依托,创新监督执法手段。

第三节 提升体育事业发展水平

统筹全民健身设施场地布局,加快凤凰山体育中心规划建设

和区体育中心、城北体育馆等改造提升,结合天府绿道建设优化

配置健身设施和场馆,着力打造“15 分钟健身圈”。到 2020 年,

基本建成“一场一馆一池两中心”,全面形成区、街、社区三级

全民健身设施网络。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类健身场所,引导和鼓

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建体育场馆设施和户外休闲体育设施。加快街

道特色健身广场建设,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积极开展

— 74 —  

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提升全民身体素质。提升全民健康意

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广泛普及宣传健康知识,促进市民树立健

康理念。健全心理健康疏导、干预机制和心理保健服务体系,开

展多样化的社区活动,营造健康舒心的生活环境。高标准筹办全

国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全国青少年棒球锦标赛等重大体育赛事,

打造金牛体育赛事品牌。

专栏 25 体育事业重点工程

体育事业发展重点项目:凤凰山体育中心项目、城北体育馆项目。

全民健身计划:开展“运动成都·活力金牛——全民健身 400 惠民工程”系列活动,让人民群众走出门,走进运动场,参与体育活动,享受运动的乐趣;组织开展中小学生、干部职工等各类人群体育活动,确保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 40%以上。

特色体育活动计划:开展“棒球进校园”、“击剑进校园”、“足球进校园”等特色体育活动。

区国民体质监测行动计划: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在推进全民健身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为人民群众科学健身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不断提升老百姓对公共体育活动的满意度,确保参加国民体质测试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达到 80%以上。

第三章 提高人口管理和服务水平

第一节 积极优化全区人口结构

吸收创业人才提升人口质量。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

人才政策创新,增强人才体制机制的灵活度和人才政策的开放度,

加快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来金牛创业。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创

新创业人才及团队,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造活力,打造区域性人

才高地。针对不同层次人才制定不同政策,对人才居留落户、教

育医疗、社会保障、创业资助、成果转化等政策进行重点突破。

产业高端发展改善人口结构。针对产业高端发展对人才的需

— 75 —  

求,制定人才引进、培育、奖励计划和政策,促进人口合理分布。

分层次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落户政策体系,有效提升和改善

区域人口素质和结构,带动区域转型发展。

城市有机更新疏散人口。通过淘汰低质低效高耗型产业,引

导五块石、荷花池等生活用品批发市场外迁,全面推进棚户区、

城中村改造,实现城市有机更新疏散人口。

第二节 提升人口管理服务水平

提升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全面落实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

政策,提升人口素质,逐步降低人口老龄化率,推进人口长期均

衡发展。整合母婴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资源,加快产前诊断

中心、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中心建设,建立健全母婴保

健服务体系,提高生育质量。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

提高孕产妇保健能力,有效预防和减少出生缺陷。加强出生人口

监测和风险防控,建立健全人口监测和预报预警制度,加快人口

基础信息库和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

提升常住人口服务水平。优化调整户籍政策,加快建设和共

享人口基础信息库。推进社区服务“均衡化”,按照每百户居民

不低于 30 平方米的标准,通过国资划拨、开发配建返还、区域共

建、市场化购买和租用等方式,推进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标准化建

设。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

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重点解决进城时间

长、就业能力强、可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市场竞争环境的人员

— 76 —  

落户问题。

提升人口全过程服务水平。健全生命全过程关爱服务体系,

关注生命的各个阶段。完善儿童早期发展教育、青春健康教育、

妈妈孕期培训、养生健康保健、男性健康指导、老年保健等服务,

提升人口服务质量。

提升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水平。全面实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

促进流动人口在子女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

房保障等方面逐步与户籍人口享受同等待遇。提高流动人口自治

管理与服务能力,在流动人口聚集区探索流动人口自治服务管理

模式。加强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等基础信息采集,实行公安、人

社、民政、教育、卫计等多部门人口管理信息共享机制。

第三节 积极发展老年事业

大力发展老年事业。依托西南交大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等专

业机构,加强老年事业科学研究。强化老年人权益保障,提升老

年人优待水平,健全老年卫生保障体系和社会福利服务体系,丰

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完善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开展养老院服

务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大力培育、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老年活动中

心等老年服务设施建设和老年宜居社区建设。持续推动“医养结

合”,大力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加快构建多层次、普惠制的养

老服务体系,到 2020 年,实现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全区养

老床位达标,机构护理型床位占养老床位达 45%以上。

— 77 —  

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家庭等多

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统筹布局养老服务和医

疗服务资源,支持发展康复、老年病、长期护理、慢性病防治和

临终关怀等延续性医疗服务。完善养老体系筹资机制,支持政府、

社会资本和个人筹资建设养老机构,鼓励“民办公助”兴办养老

机构。加强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整合教育、医疗、康复等资源联

合培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完善养老服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到

2020 年,实现养老服务专业技术人员 100%持证上岗。

加快构建丰富多彩的老年文体生活。支持有条件的社区、企

事业单位建立心理健康辅导站,鼓励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规范发

展心理咨询、治疗和精神康复等心理健康服务。推进基层老年群

众组织建设,引导老年群众组织规范发展,实现基层老年人协会

城乡全覆盖。充分发挥其在社区治理、关心教育下一代、调解邻

里纠纷和家庭矛盾、维护社会治安、参与基层治理、院落自治等

方面的作用,鼓励和支持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老年志

愿服务,积极倡导和支持老年人自助互助,老年志愿者数量达到

老年人口的 15%以上。

专栏 26 养老服务设施重点工程

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工程:新建 10 个以上不低于 500 张床位数的社会养老机构;每个街道建设 1 个不低于 100 张床位数的社会养老机构,建设 1 个以上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第四节 保障妇女儿童和残疾人权益

推动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依法保障妇女平等获得教育、就业

和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权利,依法保障儿童和青少年的生存权、

— 78 —  

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积极推进救助管理站规范化建设,

加强对未成年人、残疾人和困难人群的社会救助。努力推进残疾

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残疾人基本保障水平,着

力改善残疾人教育、康复、就业和社会保障状况,加大对残疾人

的就业技能培训力度,保障残疾人权益。

专栏 27 保障妇女儿童和残疾人权益重点工程

“妇女儿童之家”建设工程:在 90%以上社区建立“儿童之家”、社区“妇女之家”,为妇女儿童提供游戏、娱乐、教育、卫生、社会心理支持和转介等服务。

反家庭暴力部门联动预警机制建设:健全反对家庭暴力的预防干预机制和联动工作机制。

残疾人福利工程: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残疾人就业技能培训。

第四章 大力实施精准扶贫

第一节 大力开展城市精准扶贫

实施就业扶贫。整合职业培训资源,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众的

职业技能培训,力争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至少获得一项就业

技能。采取开发公益性岗位、提供就业信息、建设帮扶就业基地、

鼓励企业招聘贫困人口、推进转移就业等多种方式提高贫困人口

就业率。落实就业优惠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给予灵活就业的困

难人员社保补贴,给予吸纳困难人员的企业政策扶持。

实施助学扶贫。全面实施贫困助学,建立健全贫困学生档案,

全面落实中职学生免学费政策和社会捐助、学校奖学金以及政府

补贴等资助政策,确保贫困家庭子女不因贫辍学,让贫困学生机

会均等地接受教育。强化生源地助学贷款扶持,帮助贫困大学生

— 79 —  

顺利完成学业。

实施医疗救助扶贫。完善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相关政策,健

全大病救助机制,完善贫困人口购买重大疾病医疗保险的财政支

出机制,逐步提高困难群众医疗救助标准。设立惠民医院,对优

惠对象实施系列帮扶,切实减少城市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数。

实施低保兜底扶贫。把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放到更加突出

的位置,坚持低保兜底全覆盖,力争把所有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

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强化扶持低保家庭失能、半失能老

年人、失独老年人,完善低保家庭和低收入家庭临时救助和医疗

救助制度,完善贫困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救助制度,加强对孤儿

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抚养。加强低保人群义工队伍建设,探索

设立区级社区基金(会)和关爱援助基金,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

体系。

第二节 大力推进对口帮扶

对口帮扶简阳。遵循成都市委、市政府统一安排部署,围绕

简阳市经济社会“两年脱贫攻坚、三年巩固提升、五年全面小康”

的“三步走”战略目标,深入实施对口帮扶简阳市灵仙、周家、

宏缘 3 个乡脱贫奔康工作。通过大力发展生态、绿色、安全的特

色农产品,推进农旅深度融合,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能力提升

为根本,以帮助打造农业产业园项目为载体,帮扶 3 个乡在实现

全员脱贫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巩固提升,逐步走上生产发展、生

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到 2020 年,助推简阳市灵

— 80 —  

仙、周家、宏缘 3 个乡已脱贫对象生产生活条件稳定达到小康水

平。

对口帮扶石渠。按照省内对口帮扶藏区彝区贫困县工作统筹

安排,抓好《成都市金牛区对口帮扶甘孜州石渠县规划(2017-

2021 年)》的推进实施,以产业扶持夯实致富基础,以政策兜底

助推脱贫攻坚,以党建引领筑牢发展根基,以智力援助激发内生

动力,以医疗保障服务贫困百姓,以环境治理提升城乡形象,以

公益行动牵线爱心援助,以技能培训解决民生就业难题,精准施

策开展金牛区对口帮扶石渠县脱贫攻坚工作。通过援受双方共同

努力,助推石渠县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力抓好

发展、稳定、民生“三件大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和包虫病综

合防治硬仗,到 2020 年与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稳定实现“两

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目标。

第五章 推进法治金牛建设

第一节 完善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推动重大改革、重要规划、重大民生、政府重大投资和建设

项目等重点领域决策的法治化,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公开化和

民主化。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建立健全人民群众依法参与管理国

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的工作机制。完善政府

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

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决策法定程序。建立法律顾问制度,落实

重大行政决策公示听证、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制度和行政决策终

— 81 —  

身责任追究制度。落实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

制。

第二节 大力推进依法行政

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推进办事公开,强化行政监督和问

责。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

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持续推进行政执法“三

项制度”改革和城市执法体制改革,确保权力规范公开运行。依

法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整合执法主体,加强执法程序建设,建立

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基准制度,健全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行

政执法考评、案卷评查、责任追究制度。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建

立执法依据定期梳理和公布制度,完善行政执法职权公告制度。

第三节 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全面落实“七五”普法规划,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完善“谁

执法谁普法”的部门普法责任制度,建立法官、检察官、行政执

法人员、律师以案释法制度。深化“法治大讲堂”,扎实推进“法

律七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

好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深化法治示范创建活动,推进法治创建

“细胞”工程建设,深入开展法治示范区、法治示范街道、法治

示范社区、法治示范校、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活动,争创“省

级法治示范区”。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推进法治公园、法治广场、

法治长廊等法治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健全媒

体公益普法制度,加强新媒体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构建完备的

普惠型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综合性法律服务平台,支持、鼓励法

— 82 —  

律服务机构和社会力量开展法律惠民公益活动,培育社会化的法

治文化研发基地,开发推广法治文艺作品和法治公益产品。加强

普法讲师团、法治宣传志愿者、法治文艺小分队和法律人才库建

设。

— 83 —  

第九篇 提升区域人文魅力

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全面

推进文化北城建设,加快构建具有金牛特色的“两廊八片”文化

展示体系,留住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底蕴、建筑风格等金牛特

色,塑造凸显文化品味、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北城品

牌,着力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

第一章 提高全社会文明素质

第一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持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

聚共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重点人群示范引

领作用,加强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学习宣传,进一步加强社会公

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

德建设,广泛开展主题教育实践,积极发挥学校思想阵地作用,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开展全民公益行动,积极培育

文明道德风尚,在全社会积聚向上向善力量。

第二节 加强精神文明创建

不断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深化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全面提高公民文

明素质。加强网络精神文明建设,积极运用新兴技术,不断创新

内容形式、方式方法、途径载体,构建精神文明建设全媒体平台。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地方志、档案等工作。深入开展学

— 84 —  

雷锋志愿服务,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建设,建

立健全志愿服务奖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加大政府购买公益组织服

务的力度,进一步壮大志愿服务队伍。

第二章 丰富城市文化生活

第一节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推进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快“四馆一平台”

建设和凤凰山体育中心、城北体育馆等文体设施建设,规划建设

金牛文化艺术中心,着力打造“15 分钟文化圈”。到 2020 年,

区图书馆新馆、区文化馆新馆建成并对外开放,基层公共文化设

施全面达标。完善公共文化管理、运行和保障机制,逐步提高公

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快社区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和全覆

盖,保障群众就近享受基本文化服务。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

改革力度,探索管办分离的有效形式。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

强化业务技能培训,提升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

第二节 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依托民间摄影文化发展优势,打造“中国摄影之都”。深入

开展天府文化“九进”行动,创新开展“文化金牛大擂台”“交

响金牛”等文化惠民品牌活动,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

神文化需求。发动更多优秀文艺团队参与文艺演出,夯实“全国

社区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示范基地”。大力创作和推介舞台艺术、

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精品力作,丰富文化供给,提升文化品质,

创作生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满足群众不同层次需求的优秀

文化作品。

— 85 —  

第三章 全面打造文化北城品牌

第一节 塑造凸显文化底蕴的文化品牌

发挥文化底蕴深厚的资源优势,深度挖掘以金牛道为代表的

古蜀文化、以驷马桥为代表的蜀汉文化、以天回古镇为代表的汉

唐文化和以交子为代表的金融文化,提炼文化精华、打造文化品

牌。创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坚持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并重,

着力保护和承接好区域的历史记忆和人文信息,将历史文化融入

到街区建设、景观打造和产业发展中。以体现地域美食文化为主

题,打造成都国际美食城地标性项目,推进一品天下美食文化特

色街区提档升级;全面融合锦江绿道、熊猫绿道,打造“华侨城

欢乐里”休闲游乐特色街区;依托成都中医药大学,打造“国医

汇”中医药文化特色街区;保护利用中成铁运校教学楼、双子院

苏式建筑等院落空间,打造“双子院”铁路文化特色街区;建设

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培育孵化基地,打造“三泰魔方”创新创业特

色街区。依托天回旧场镇、凤凰山区域,以文化北城核心区项目

专栏 28 文化事业重点工程

文化事业服务重点项目:区图书馆、区档案馆新馆建设项目,区美术馆、区博物馆项目;凤凰山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项目,曹家巷、高家村 8 组、金鱼街社区、石材城片区、何家片区等文化活动中心项目。

公共文化数字平台建设工程:在街道社区推进基层图书通借通还平台建设,进一步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到 2020 年,完成区数字化博物馆平台建设。

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工程:区图书馆、区文化馆专业人员占比达到 80%以上;各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应配备 2 名以上的专职工作人员,各社区落实 1 名文化宣传辅导员;加强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完善持证上岗制度和奖励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强与驻区艺术院团的合作,壮大优化文化志愿者群体,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文化惠民实效。

— 86 —  

规划建设为带动,加快打造以丝路文化为代表的文化北城品牌,

积极争取省、市布局露天音乐广场等一批重大功能性文化设施项

目,努力实现文化产业、都市旅游、文化建设融合发展,将文化

北城塑造成为文化底蕴深厚、群众获得感丰富、影响力广泛的区

域文化品牌。

第二节 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合作

依托凤凰山露天音乐广场、凤凰山体育中心等大型文体载体,

着力打造金牛音乐节会品牌、“金牛杯”体育赛事品牌、展览展

会品牌和文化活动品牌,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开展“大道金

牛”系列传播活动,推动金牛典故、人文故事和地名传说广泛性

传播、创造性发展、创新性转化。围绕“科贸金牛、文化北城”

区域名片塑造,积极承办或参与国际重要会议论坛,支持辖区高

校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密切科技人文交流合作,形成对外文

化宣传、对外文化交流与对外文化贸易“三位一体”对外开放新

格局。

— 87 —  

第十篇 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着

力点,重点推进市场化配置资源、政府职能转变、社会治理等体

制机制创新,加快形成富有活力的创新发展新体制。

第一章 完善市场化配置资源机制

第一节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创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两轴两廊一核三城”产

业空间布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构建都市型现代产业体系,

推进金牛区产业高端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强化创新驱动发

展,以夯实载体、激活主体、聚集人才为主要抓手,推动发展动

力由主要依靠要素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加快形成金牛区经济发

展新的增长动力。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新技术、新

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加快发展,通过为社会提供高端产品

和优质服务,引领和培育新的消费需求。

第二节 持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以管资本为主,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进国资监管机构

职能转变,深化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合理

流动优化配置。推动国企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有条件

的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落实国企领导

人员分类分层管理制度,深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引入非国

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

— 88 —  

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强化国有资产监

督,维护国有资产安全。

第三节 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鼓励非公有制企业依法进入包括特许经营在内的更多领域,

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做大做强,加大扶持非公有制企业上市融资力

度,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家财产和合法权益。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

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第四节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严格执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消除各

种隐性壁垒,建立公开、公平市场准入条件,依法平等开放投资

领域,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尤其是民间资本投资进入交通、

金融、市政基础设施、医疗、教育、文化等行业及领域。强化企

业投资主体地位,鼓励项目投融资模式多元化,根据投资项目经

营性差异,区别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政府购买服

务等方式投资建设或运营。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健全政府投资决

策机制,对政府投资项目实行年度计划和年度预算管理。

第二章 深化服务型政府改革

第一节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按照国家、省、市工作要求,围绕减程序、减时限、减费用,

承接、清理、取消、调整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优化并公

开审批流程、压缩并明确审批时限,约束自由裁量权。持续深化

商事制度改革,积极探索非禁即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大力推进

— 89 —  

“放管服”改革,深入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开展服务倍增、

素质提升、党建引领“四大行动”,打造最有温度、最有效率的

金牛政务品牌。到 2020 年,实现集线下实体大厅、线上办事大

厅、微信公众号等多位一体的全通道服务,实现市民企业“少跑

路”、信息数据“多跑路”。

第二节 推进政务服务方式创新

完善产业扶持、人才集聚、公共服务等各类政策,定期发布

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等“政策攻略”,加强政策的系统集成和实

践创新。积极推进责任清单工作,厘清与行政职权相对应的责任

事项,建立责任清单,健全问责机制,坚决纠正和惩处不作为、

乱作为、慢作为和失职、渎职等行为。以群众和企业需求为导向,

大力推进政务服务方式创新,推行预约服务、延时服务、代办服

务、上门服务、跟踪服务、联合服务、问需服务和网上服务等政

务服务方式。建立“互联网+政务”新服务模式,提供个性化、

定制化的优质政务服务。

第三节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实施区街两级财政体制改革,合理划分区街两级财权事权,

将民生领域作为街道新增财力主要投向,把社区工作经费、社区

人员经费纳入预算全额保障,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

财政管理水平。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完善政府

预算体系,实施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提高

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占公共财政比重。继续推进以“营改增”和完

— 90 —  

善地方税体系为重点的税制改革,强化征税技术保障,优化纳税

服务体系,堵塞税收征管漏洞。规范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完善

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建立一般性转移支付稳定增长机制,健

全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体系。

第三章 创新社会治理工作机制

第一节 深化社会治理网格化建设

着力加快基层治理联动网格建设,合理界定社区前后台服务

内容,科学划分服务网格,加快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综治

中心、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三中心”并轨运行,逐步构建以

网格化管理为核心、社区院落自治化为基础、基层警务机制改革

为重点的基层治理联动网络,实现社会治理、城市管理、公共服

务“一张网”全覆盖。着眼社区居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通过

指导培训、岗位设置等办法,实现一专多能、一岗多责,为社区

群众提供“订单式”个性化优质服务。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

转”的原则,以财政拨款、购买服务的方式,保障网格员工作经

费,并通过强化目标管理考核,形成多方参与网格化治理机制。

第二节 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化制度

完善“一核三治、共建共享”基层治理机制,深入推进党建

引领社区发展治理“十大筑基工程”,深化开展社区发展治理“五

大行动”和“百千万”工程,全面提升社区发展治理精细化水平

和组织化程度。到 2020 年,全区商圈、楼宇、市场等党组织覆

盖率达 100%,培育社会组织 1100 家以上、专业社工人才 400 人

— 91 —  

以上。推进街道社区职能归位,深化社区公共服务改革,完善社

区事项准入制度,促进社区减负增效。推行清单管理,厘清政社

权责边界,理顺社区居委会依法履职与协助政府管理的关系,进

一步下放基层管理事项权力。大力推进“社区院落自治”,完善

民事民治的组织机制、民事民定的决策机制、民事民办的协商机

制、民事民评的监督机制,推进院落自治管理常态长效,完善院

落自治组织直选制度,健全院落自治公约。增强基层党组织对辖

区资源的协调能力,提升院落自治成员的履职管理能力,建立培

训、考察、交流机制,提升院落自治成员管理院落、服务居民的

能力。完善以项目为导向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和

专业社工融入社区管理与服务。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发展机制,加

强社会组织培育,引入支持型社会组织,不断做多、做大、做强

本土社会组织。

第三节 推进公共安全常态化管理

提升公共安全保障水平,整合全区公安、交警、城管、环保、

安监和市场监管等执法力量,调整优化执法队伍结构,实行“联

勤巡逻、综合执法”,提高执法工作效率。筑牢基层公安战斗基

础,继续深化“一室三队”为核心的基层警务机制改革,探索新

形势下符合金牛区社会治安实际的警务运行机制。全方位实现社

会公共安全问题的长效治理,加快应急联动、城市管理数字化平

台和社会综合治理管理平台“三网合一”建设,提升公共安全管

理现代化水平。完善矛盾纠纷滚动排查、多元调解等机制,健全

— 92 —  

治安防控“五张网”,扎实推进治安整治、扫黑除恶、禁毒反恐

等重点工作,严密防范、依法惩治违法犯罪活动。有效监控违法

犯罪人口动态,不断深化“一标三实”工作,健全流动人口动态

服务管理体系。

第四节 构建城市安全保障体系

深入实施“12222 工程”,逐步完善安全责任体系、安全预

防体系、安全治理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四大体系,着力构建系统

性、现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切实提高城市的治理能力和安

全生产水平。积极推进安全工作由生产安全向城市安全提升,有

效减少生产安全一般事故。杜绝较大及以上等级生产安全事故,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有效减少。

第五节 提升食品安全现代化治理水平

全面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贯彻落实食品安全“四个最严”,

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完善食品生产企

业风险分级监管,推动规模以上企业开展食品安全认证;健全大

中型市场、超市及食品流通环节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严格食用农

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开展餐饮环节食品安全质量提升工程,持

续推进大中型餐饮及学校幼儿园食堂“明厨亮灶”工作;强化食

品加工小作坊、小经营店、小摊贩等“三小”行业监管,加强群

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专项整治,提升食品安全整体水平;加强

应急能力建设,提高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加强食品安全

法制教育,压实经营主体责任,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水平。

— 93 —  

第十一篇 规划实施与保障

积极调控引导社会资源,汇集各方智慧、凝聚各方力量,合

力推进规划实施,确保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重

点任务。

第一章 完善规划体系

建立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为统领,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规划纲要、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规划多规融合

的规划体系。强化规划纲要的引领作用,与国家、省、市行业部

门相关规划紧密衔接,加快编制实施重点专项规划,明确各领域

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确保规划纲要目标的实现。

第二章 做实项目支撑

第一节 加强重点项目建设

加强重点项目的规划、筛选和储备,实现“规划一批、储备

一批、在建一批、开工一批”的滚动式发展。加强产业前瞻研究

和规划培育,充分发挥重点项目对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和调整优化

产业结构的引导作用。科学做好重点项目建设用地供需分析,制

定合理的土地供需计划,既要保障重点项目顺利落地,也要预留

发展用地,力争在用地安排上做到科学安排、统筹兼顾。

第二节 加强项目动态管理

建立门类齐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项目信息管理系统,

为每一个重点项目建立项目动态管理档案,并实时跟踪,构建职

— 94 —  

责明确、公开透明、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通过对都市型现代产

业体系,“两轴两廊一核三城”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城市管理

和服务等领域的深入研究,进一步完善年度重点项目策划包装、

编制储备和调整制度。

第三节 完善统筹推进机制

加强重点项目策划、招商、融资、报批报建等前期工作,做

好前期论证。建立项目推进责任制度,统筹规划,分级管理,责

任到人,定期考核,增强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和服务意识。严格重

大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程序,规范招投标行为,加强项目法人责任

制、项目资本金制、工程质量责任制和工程监理责任制的监督和

管理。完善重点项目督查考核机制,对重点项目工作定期督查、

定期考核、实行激励。

第三章 营造良好氛围

加大对金牛区建设中西部综合实力领先城区的报道力度,深

入宣传“十三五”规划纲要的思路、目标及重点任务,加强对金

牛区发展成果的宣传推广。通过各种渠道,引导社会力量、借用

民间智慧参与到金牛区发展中来,激发市民参与金牛区建设中西

部综合实力领先城区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第四章 开展评估考核

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规划纲要相关领域实施情况的评估,

自觉接受区人大、区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检查。规划纲要主管

部门要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推动规划确定的目标、

任务和重大工程、重大项目落实,对约束性指标和主要预期性指

— 95 —  

标完成情况进行督促、评估,并适时向区政府提交规划实施进展

情况报告。在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组织开展全面评估,并向区

人大常委会提交评估报告。需要对本规划修订时,由区政府提出

修订方案,报区人大常委会批准。

— 96 —  

名词解释

〔1〕一干多支、五区协同:“一干”即充分发挥成都引领辐

射带动作用;“多支”即推动环成都经济圈、川南经济区、川东

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竞相发展,形成四川区域发展多个支点支

撑的局面;“五区协同”即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含成都和环成

都经济圈)、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

生态示范区协同发展。

〔2〕四向拓展、全域开放:即突出南向、提升东向、深化西

向、扩大北向,打造立体全面开放格局。“突出南向”就是要主

动融入国家中新合作机制,参与中国—东盟框架合作、中国—中

南半岛、孟中印缅、中巴等国际经济走廊建设,对接南亚、东南

亚拥有 23 亿人口的巨大市场,拓展四川开放型经济发展新空间。

“提升东向”就是要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强与京津冀、

长三角、中原经济区、华中经济区合作,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

合作机制等方面全面提升,更好对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环太平

洋国家先进生产力。“深化西向”就是要优化释放中欧班列通道

能力,发挥西部国际航空门户枢纽优势,推进对欧高端合作,着

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支点。“扩大北向”就是要服务国

家外交战略,积极参与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

〔3〕百里中轴线:以天府广场为原点,向南沿人民南路出城,

经国道 213 线连接眉山;经人民北路、国道 108 线串联德阳、绵阳。

〔4〕三降两提:降低中心城区开发强度、降低中心城区建筑

— 97 —  

尺度、降低人口密度,提高中心城产业的层次、提升城市的品质。

〔5〕成都平原经济区:包括成都、德阳、绵阳、乐山、眉山、

资阳、遂宁、雅安 8 市。

〔6〕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指“以公共交通

为导向”的开发模式,即以公共交通站点 400 米-800 米(5-10 分

钟步行路程)为辐射半径进行城市规划设计,促进交通、商业、

文化、教育、住宅等设施建设协调开发的一种发展模式。

〔7〕互联网+:是创新 2.0 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

是知识社会创新 2.0 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

会发展新形态,其本质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

新的发展生态。

〔8〕B2G:Business to Government,指政府运用互联网+思维,

为企业提供个性化优质政务服务,全力支持企业做大做强的新型

政企合作关系。

〔9〕R2G:Resident to Government,指政府与公众之间通过

线上线下方式建立起全天候、全方位、多元化的新型沟通交流机

制,形成互联网时代的新型政民关系。

〔10〕六类 500 强:世界 500 强、中国 500 强、中国服务业

500 强、中国民营企业 500 强、美欧日 500 强、新经济 500 强。

〔11〕六大经济形态: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创

意经济、流量经济、共享经济。

〔12〕七大应用场景:大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大力推

进智慧城市建设、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创业、大力推进人力资本协

同、大力推进消费提档升级、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大力推进

— 98 —  

现代供应链创新应用。

〔13〕四态合一:现代化的城市形态、高端化的城市业态、

特色化的城市文态和优美化的城市生态有机融合起来。

〔14〕经济外向度:即外贸依存度,是进出口总额、出口额

或进口额与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是反映一个地区

的对外贸易活动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依赖程度的经济分析

指标。从最终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角度看,该指标还可以反映一

个地区的外向程度。

〔15〕科技金融: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由于高科技

企业通常是高风险的产业,同时融资需求比较大,因此,科技产

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更多的是科技企业寻求融资的过程。

〔16〕两总一特:即总经销、总代理、特许经营,是被各类

名特优产品企业所采用现代营销方式。取得一个区域的“两总一

特”业务,就能抢占该区域的市场份额;“两总一特”经营者越

集中,商品辐射能力就越强。

〔17〕众创空间:是顺应创新 2.0 时代用户创新、开放创新、

协同创新、大众创新趋势,把握全球创客浪潮兴起的机遇,根据

互联网及其应用深入发展、知识社会创新 2.0 环境下的创新创业

特点和需求,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构建的

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的统称。

〔18〕小街区规制:构建城市主干道围合、中小街道分割、

路网密度较高、土地功能复合、公共交通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就

近配套的开放街区。

〔19〕海绵城区: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

— 99 —  

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

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20〕两拆一增:拆除公共区域的违法建筑、拆除有碍空间

开放的围墙、增加城市公共绿地。

〔21〕四改六治理:“四改”是指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

老旧院落改造、老旧市场改造;“六治理”是指大气雾霾治理、

河渠污染治理、交通秩序治理、市容市貌治理、违法建设治理、

农村环境治理。

〔22〕零就业家庭:城镇零就业家庭是指本地区非农业户籍

家庭中,在法定劳动年龄内(在校学生、现役军人、内退人员、

办理提前退休人员除外)有劳动能力的家庭成员,均进行了失业

登记,且无一人就业的家庭。农村零就业家庭是指本地区农业户

籍家庭中,男 16-59 周岁,女 16-49 周岁,有劳动能力的家庭

成员,既未从事一产(农、林、牧、副、渔)经营项目,又均进

行了转移就业登记,且无一人在二、三产业就业的家庭。

〔23〕一核三治、共建共享:以党建为核心,积极推进自治、

法治、共治;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

〔24〕法律七进:指法律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

进寺庙、进企业、进单位。

〔25〕12222 工程:1 个规划,金牛区城市安全规划;2 张清

单,安全生产责任清单和安全风险隐患清单;2 个地图,重大危

险源电子地图和城市安全风险电子地图;2 个库,金牛区安全专

家和城市安全风险防控资源库;2 个平台,安全生产新闻宣传数

字传播平台和危险源实时动态监控信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