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穷达,皆有兼济天下之心 - jjjcb.cn ·...

1
2018年1月26日 星期五 责任编辑:易舜 电话:(010)59598065 邮箱:jjblszk@163.com 8 思想 文化 周刊 古之仁人志士,无不以“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和目标,无论安邦治 国,还是进德立业,其前提和基础就是“修身”。 修身所系大矣!凡立于天地之间,皆有此务。 芸芸凡夫,虽处江湖之远,修身可减少过失、顺遂 安平。有鲲鹏之志、经天纬地之才的才俊,处庙堂 之高,慕圣贤之境界,法圣贤之高行,砥节励行, 即便不能出将入相、大展宏图,亦可建德政于生 前,立心碑于身后。 清代名臣孙嘉淦为了做一个不负平生之志的好 官 , 特 为 自 己 制 定 了 一 个 《居 官 八 约》 以 为 镜 鉴 , 并置之座右时时警醒自己:“事君笃而不显,与人 共而不骄,势避其所争,功藏于无名,事止于能 去,言删其无用,以守独避人,以清费廉取。”短 短42个字,却概括了事君、共人、避争、藏功、 止事、要言、守独、清廉等丰富的内容。 为官之人,必然要面对上下左右、方方面面各 种关系,而要经办的事情更是千头万绪。要想在众 人的放大镜下完满不缺、毫发无损,不是一个简单 的“难”字所能概括的。孙嘉淦却是其中的一个高 手,他对上精诚可靠、鞠躬尽瘁、任劳任怨。他的 谏论《三习一弊疏》即是经典一笔,后世评论说 “只此一篇文章,足以让一个人青史留名,永垂不 朽”。除此之外,他在查贪官、平冤狱、治府库、 修河道等方面都有非常出色的表现。但他从不张扬 炫耀,由于其意甚正,耿耿丹心被欣然嘉纳,历仕 康、雍、乾三朝,皆受到赏识与重用。 古人切己体察,一再谆谆告诫骄兵必败。其实 何止在战场,人生的各个“场”上,只要犯了这个 致命的“骄”字,也大多会以失败而黯然下场。曾 国荃以全军十之六七染病的弱旅一举攻克为患清朝 的太平天国的都城南京,可谓立下不世功勋,但就 是这个“骄”字让他险些不能善终。孙嘉淦则恰恰 相反,对任何同僚都谦恭至极,尽管他的官职一升 再升,但身段却越来越低,尊重别人、和睦相处、 精诚合作,始终使自己处于良好的工作环境中。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凡是利益之地,必然摩肩接踵。然而孙嘉淦不仅不 去争夺有可能争到的蛋糕,即使自己有了功劳,完 全可以按规则分到的那杯羹,也悄悄躲到一边去, 就像春秋时期晋国那个介之推,有功不居,名利不 受,以此为人,何人不亲?以此为官,何官不敬? 做事要实事求是、务求实效,无论兴利还是除 弊,要恰到好处,防止过犹不及。要达到这样的效果, 就得对事情有充分的把握。只有搞清它的前因后 果、来龙去脉、症结在哪儿、要害在何处,才能有效掌 控其发展方向和进程,不拖泥带水,也不节外生枝。 言为心声。人都是要说话的,哪怕就是聋哑人 都要通过手语来表达。为官者不仅要说话,还要说 得有水平,既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又符合逻 辑,准确表达思想。因此,就要不断学习、不断思 考,提升自己的内涵和素质,以避免词不达意、废 话连篇,甚至是信口开河。 吃吃喝喝、拉拉扯扯、团团伙伙,历来为一些 人所热衷,今天你帮衬我,明天我帮衬你,形成一 个小圈子,甚或滚雪球一样滚成一个大圈子,其本 质就是结党营私,就是祸乱纲纪。因而,历代无不 把“朋党”“帮派”这样的痼疾视如大忌,必须以 猛药去疴。孙嘉淦为避免重蹈这样的覆辙,以“守 独”来应之,以“慎独”来护之,以独善其身使自 己如出水芙蓉、一尘不染。 清廉历来是对为官者最美的赞语,而贪赃枉法 则为百姓所切齿痛恨,即便千百年也洗刷不掉,不 仅辱没祖先,也殃及后世抬不起头来,“人自宋后 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这副清代名联即是明 证。不能清廉者有多种原因,生活奢侈、开销无度 是一个重要原因。入不敷出怎么办?就要想歪主 意,天长日久,结果可想而知。《红楼梦》中写贾 府如何做茄子,其穷奢极欲、挥霍无度令人咋舌, 贾家没有不败落的道理。《左传》 曰:“侈,恶之大 也。”孙嘉淦以“清费”对之,甘于过简单朴素的 生活,因而“廉取”也自然在其中了。 “约”大多是与人共同遵守的道义及行为规 范 , 而 孙 嘉 淦 这 个 《居 官 八 约》 却 是 约 束 自 身 的 。 这个超人的智慧就在于,他等于给自己的人生安上 一个制动,每遇险地适时刹车,以保护自己免于滑 入追悔莫及的深渊。在警钟长鸣的提醒下,他坚守 正道、勤勉任事、清廉节俭、谦逊平和、无欲无 求,修身到如此地步,哪有不亨通顺遂的道理呢? 近日,明史学家方志远先生携新书《千 古一人王阳明》亮相北京图书订货会,本报 记者就如何理解王阳明以及为王阳明立传的 心得体会专访了方志远先生。 了解王阳明,先了解他所处的时代 记者: 作为明史学家,您的研究领域十 分广泛,比如您研究过江右商帮,研究过市 民文学,那么是一个什么样的机缘使您决定 要为王阳明立传呢? 方志远: 我的家在江西吉安,我读小 学、中学的时候,吉安最宽敞的一条马路就 叫阳明路,但是阳明是什么人,我那个时 候不知道。真正接触王阳明,那是在后来 读书稍微多了一些之后,特别是1979年读 研究生的时候,我问导师欧阳琛先生的一 些问题,其中就有关于王阳明的。老师把自 己在新中国成立初发表的一篇文章《王阳明 与大礼议》给我读,我觉得很振奋,从此对 王阳明就有了更多的关注,但是没有认真去 研究王阳明。 我硕士论文写的是明代内阁制度,属 “制度史”,因为我的导师就是做明代制度 史的。我做明代制度史大概做了有十来年 的时间,这是我学术生涯的第一个阶段。 后来,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发生了学术兴 趣的转移。1987年,当时的中国商业史学 会组织学者编撰“中国十大商帮”,我有幸 加盟,承担了“江右商帮”即明清江西商 人的研究与写作。商业史是我之前没有接 触过的领域,连地方志都没有读过。但俗 话说“有样没样,看看世上”,于是读别的 学者是怎么做徽商的,怎么做晋商的,再 看看系里的老师是怎么做地方史的。就这 样开始做江右商帮的历史,也做了有十来 年的时间。 到了 45岁的时候,发现没个博士学位还 真不行,于是就去读了文学博士,研究明代 的市民文学,这是我学术生涯的第三个阶 段。在这个阶段,也是一个偶然的机缘,我 开始研究王阳明了。一位台湾书商请我写人 物传记,那个时候我也穷,想赚点稿费解决 生计问题,大概用了三个月的时间,给他写 了一本苏东坡的传记,取名《千古一人苏东 坡》,在台湾出版的时候被改名为《苏东坡外 传》,这是台商为了吸引读者的惯用伎俩, 但我不喜欢。后来再让我写一个人物,我 就选了王阳明。于是读王阳明的文集,读 王阳明同时代的人对他的评价。1997年的 时候写完了王阳明的传记,取名是《千古 一人王阳明》,但在大陆出版时改为《旷世 大儒王阳明》,我也不满意。虽然如此,我 对这本30万字的传记还是满意的,为什么 这么说呢?因为当时我对明代的研究经过 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政治史或制度 史,第二个阶段是商业史和地域社会史, 第三个阶段就是明代的市民文学。有了这 三个阶段的学术积累,再来研究王阳明,那 跟其他人用文学的角度、用哲学史的角度等 来研究王阳明是不一样,因为基础、眼光不 一样。 这一次的修订再版,更注入了近二十年 来对明代社会进程、对王阳明及其心学的最 新认识和体悟。 记者: 有的人研究王阳明是直接奔着王 阳明而去的,您这三个阶段的学术积累,实 际上是先充分了解王阳明所处的时代,再对 王阳明展开仔细的研究。 方志远: 我自信对于王阳明所处的时代 比其他人有更深入的了解。在写苏东坡、王 阳明传之前,我还写过一本人物传记,叫 《成化皇帝大传》。王阳明的出生和少年时代 正是明成化时代。只有知道那个时代是怎样 的,你才能了解人物的遭遇。 王阳明 28岁中进士,这一年是弘治十二 年,也就是1499年。这一年同时出现了两个 伟大的人物:一个是王阳明,因为中了进 士,从此之后他在体制内做官建功,但在体 制外讲学立言,你要知道那个时候的主流思 想还是程朱理学,王阳明的心学是对程朱理 学的直接挑战,所以王阳明的心学起初被人 们称作“异端”。另外一个是唐寅,也就是唐 伯虎。 唐寅比王阳明大两岁,两个人同一年考 进士,唐伯虎是以应天乡试第一的身份也就 是“解元”的身份参加进士考试的,这是很 了不起的,他当时比王阳明的名气大得多。 但是,由于有人检举他考前私下见了考官, 所以被说是作弊,因此革除一切功名,不能 做官,直贬吏。“官”和“吏”在明代有什么 区别?明代人说男女青年谈恋爱,海誓山 盟,说是若要我俩来分离,“除非天变成地、 东变成西、官变成吏”,可见,贬为“吏”是 很严重的一种侮辱。从此之后,唐伯虎就在 体制外玩艺术,也干出了一番事业,虽然唐 伯虎是在体制外玩艺术,但是他恪守体制内 的道德底线,“平生不挣作孽钱”。 这就是王阳明所处的时代,这是一个社 会多元化的时代。你可以做工、可以种田、 可以经商,可以从事文化艺术或其他一切有 “买家”的事情,是真正的“三百六十行,行 行出状元”的时代。同时,人们的私欲也迅 速增长。但总体来说,明朝的好日子刚刚开 始。这一点我与一些学者的观点不同,有的 人说王阳明所处的时代,明朝生了癌症,王 阳明就是来治癌症的,的确明朝此时是有不 少问题,但还没有达到癌症的地步,所以要 对一个人物所处的时代有准确的把握,才能 很好地定位一个人物,不要为了神化王阳 明,而把一切说得一团黑。 不是什么时代都能产生王阳明 记者: 您的新书用“千古一人”来评价 王阳明,这是非常高的评价。 方志远:这个“一”不是“第一”,而是 “唯一”。我写人物传记,挑的都是我认为有 意思的人,或者说是“好玩”的人。 第一个是明朝的成化皇帝,也就是王阳 明出生和少年时代的那个皇帝。这个人很有 个性,但是他不能叫“千古一人”。 第二个是苏东坡,他在我眼里是“千古 一人”,他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宋神 宗有一次问别人,是李白厉害,还是苏东坡 厉害?苏东坡是当代人,李白是过去的人, 把一个当代人和过去第一大诗人比较,你就 知道苏东坡在宋神宗的心中是什么地位了。 别人说,李白才高,苏东坡学博。这个评价 没有褒贬之意,苏东坡和李白都是属于既有 才又有学的人。那些反对苏东坡的人,看不 惯他一天到晚日子过得那么好,跑到哪里都 有那么多追捧者,所以要把他弄到偏远的地 方去。到黄州去,到惠州去,到儋州去。但 是,苏东坡不管到哪里,都写出那种满眼是 青山绿水的诗文,把那些反对他的人气得要 命。苏轼是学不来的,李白也是学不来的, 黄庭坚可以学,杜甫可以学,但是谁说要做 “苏东坡第二”“李白第二”,那就是胡闹。 我写的第三个人物就是王阳明,王阳明 也是学不来的。我经常说,不是什么时代都 能产生王阳明,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成为王 阳明的。我为什么说王阳明是“千古一人”, 他在事业上、在学术上都能开出一片天地, 他在任何一个岗位上都能把事情做到极致, 他孜孜不倦地寻求真理,孜孜不倦地把他的 学术推向民众。 王阳明是一个“作者”、一个“述者”、 一个“行者”。王阳明“作”得其实不算多, 但他也不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学问家,他永远 把自己定位为一个社会活动家,也就是“行 者”。我为王阳明立传,也是首先将它定格为 一个社会活动家。什么是社会活动家?就是学 以致用,一个思想只有真正灌输到民众中去的 时候,它才成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否则只是学 者书斋里的看法而已。如果纯粹从经学的角度 看王阳明,他的贡献并不大,但是从学以致用 的角度、从将学术输送到大众的角度、从知行 合一的角度看王阳明,他确实是“千古一人”, 是“立德”“立功”“立言”的“真三不朽”。 朱熹也是很了不起的,但与王阳明相 比,他没有王阳明那么强烈的“初心”。王阳 明的“初心”是什么?就是报效国家、服务 社会。他是千方百计地要做这件事。这跟孟 子所倡导的又不一样,孟子倡导的是“达则 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朱熹也是这样, 我们很多学者都是这样,说是“不在其位,不 谋其政”。但王阳明不是这样,不管达还是 穷,他都想兼济天下。王阳明是不计个人得 失、不顾家族安危的,任何时候都有挺身而 出的担当精神。这就像孟子说的“舍生而取 义”,文天祥说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 心照汗青”,林则徐说的“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无论穷达,皆有兼济天下之心 — 明 史 学 家 方 志 远 先 生 谈 王 阳 明 (上) ■本报记者 易舜 倾听 偶得 修身之“约” ■马军 王阳明墨迹《矫亭说》(局部): “君子之行顺乎理而已,无所事于偏。偏于柔者,矫之(以刚)。” 方志远,1950年2月出生于江西 吉安,现任江西师范大学教授、校学 术委员会主任,国家社科基金历史学 科评审组专家,曾任第十一届全国人 大代表、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江西 历史学会会长。主要著有《明代国家 权 力 结 构 及 运 行 机 制》《明 清 湘 鄂 赣 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 《明 清 江 右 商 帮》《明 代 城 市 与 市 民 文 学》 等 , 在 《中 国 社 会 科 学》《历 史 研 究》《中 国 史 研 究》《文 史》 等 刊 物 发表学术论文 70余篇。在中央电视台 《百家讲坛》主讲《大明嘉靖往事》 《万 历 兴 亡 录》《国 史 通 鉴》, 广 受 观 众好评。 “笔”在甲骨文、金文中,像手拿笔书写 之形。据清代段玉裁考证,先秦时期不同地 方的人对“笔”的叫法不同,楚国的人称 “笔”为“聿”,吴国的人称为“不律”,燕国 的人称为“弗”,秦国的人称为“筆”。秦统一了 天下,于是我们今天就沿用了秦人的称呼。 “筆”字是在“聿”字上加竹,笔杆本有 以竹、木、象牙等为材料的,从“竹”是以 竹为代表。今天简化的“笔”由“竹”和 “毛”两部分组成,提示笔以毛制笔头。据古 籍记载,制笔的毛有用胎发的,后蜀潘远的 《记文谭》云:“南朝有姥善作笔,以胎发作 者 尤 佳 。 又 有 笔 工 名 铁 头 , 能 莹 (磨 治) 管 如玉,世莫传其法。”“胎发”即初生婴儿未 剃过的头发。还有用黄鼠狼毛的、用羊毛 的、用兔毛的、用鼠须的、用猪鬃的、用鸡 毛的等。 不过,用山兔毛制成的笔,很得古人的 青睐。李白有一首《草书歌行》,赞扬大书法 家怀素的草书艺术,其中有一句“墨池飞出 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传说中北溟之鱼 有几千里大,这么大的鱼从墨池中飞出,极 言墨池之大;同样,为做笔锋把山中的兔 子都杀尽了,李白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怀素 练字时的用功之勤。明代谢肇淛的《五杂 俎》 说:“ (制笔用毛) 要其纯正得宜,刚 柔相济,终不及山中之兔,下此则羊毫 耳。然羊毫柔而无锋,终非上乘。”说的是 最好的笔是用山兔毛做的笔,羊毫笔终究不 及兔毫笔,可见用山兔毛制笔锋的方法被一 直沿用着。 古人制笔,并不完全采用同一种毛,有 时会合用两种毛,比如合用兔毛和羊毛。三 国时期魏国的韦诞曾提到,以兔毫做笔心, 在兔毫外面裹一周羊毫,裹成极圆的圆桶 状,用力捆扎好,使羊毫上部低于兔毫二 分,中部正对笔的中心,这样做的笔显然是 合取羊毛与兔毛的优点,称为兼毫笔。 古人把笔中的精品称作“笔妙”,王羲之 在 《笔经》 中这样描绘:“制笔之法……直中 绳,勾中钩,方圆中规矩,终日握而不败, 故曰笔妙。”后晋时,汝州有位不知名的高 士,做的笔很好用,每夜作十管,天亮后卖 掉。后来此人不知去向,几十年后人们再次 见到他时,容颜竟未有丝毫改变,所以人们 尊称他为“笔仙”。透过这个称呼我们可以看 到古人对制笔的重视。历代我国各地名笔迭 出,争奇斗艳:长沙楚笔、云梦秦笔、江陵 汉笔、武威汉笔等,南宋以后,浙江吴兴 (元代属湖州路)制笔,尤为著名。 纵观我国的制笔历史,汉以前的毛笔锋 短而势单,晋以后笔锋加长、笔毫也更加饱 满,毛笔在制作工艺、种类上的改进和丰 富,使它更能充分地发挥富有弹性、便于随 意提按的特性,有力促进了各种字体的完备 成熟,而且成就了大批风貌独具、垂范后世 的书法家。 古人对运笔留下的墨迹有十分精彩的描 绘。《晋书》说王羲之“尤善隶书,为古今之 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 龙”。而他儿子王献之的书法又被这样评述: “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 束,若严家之饿隶。” “笔底春风殊未老,蟠桃积核已如山。” 在娴熟的书画家笔下,才思有如春风吹过, 留下一幅幅情趣盎然的传世佳作,使我国的 书画苑百花争艳,与此同时也留下了很多的 趣事逸闻。《晋书》说桓温曾经让王献之书 扇 , 王 献 之 “ 笔 误 落 , 因 书 作 乌 駮 牸 牛 (乌 駮意为毛青白相间之状,牸为雌性),甚 妙。”后人因此以“笔误作牛”来比喻随机应 变、化拙成巧的能力。《晋书》还记载王珣曾 做梦有人把如椽一样的大笔塞到他手中,醒 来后对人说:“此当有大手笔事。”果然不久 即应验,后代就以“大笔如椽”来形容重要 的文章或著名的作家。还有五代时王仁裕的 《开 元 天 宝 遗 事》 记 载 , 李 白 少 年 时 , 曾 梦 见 他用的笔头上长出了花,后来李白文才横 逸,成了一代文豪。人们就以“梦笔生花” 来指人的才思俊逸、文笔优美。诸如此类, 都是因笔而滋生出的一段段佳话。 说文解字 说“笔” ■宛兮 从左至右:甲骨文中的“笔”、 《说文解字》 中的“笔”(小篆)、米芾 写的“笔”(行书)

Transcript of 无论穷达,皆有兼济天下之心 - jjjcb.cn ·...

Page 1: 无论穷达,皆有兼济天下之心 - jjjcb.cn · 人的放大镜下完满不缺、毫发无损,不是一个简单 的“难”字所能概括的。孙嘉淦却是其中的一个高

2018年 1月26日 星期五

责任编辑:易舜电话:(010)59598065邮箱:jjblszk@163.com

8 思想文化 周刊

古之仁人志士,无不以“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和目标,无论安邦治

国,还是进德立业,其前提和基础就是“修身”。

修身所系大矣!凡立于天地之间,皆有此务。

芸芸凡夫,虽处江湖之远,修身可减少过失、顺遂

安平。有鲲鹏之志、经天纬地之才的才俊,处庙堂

之高,慕圣贤之境界,法圣贤之高行,砥节励行,

即便不能出将入相、大展宏图,亦可建德政于生

前,立心碑于身后。

清代名臣孙嘉淦为了做一个不负平生之志的好

官,特为自己制定了一个 《居官八约》 以为镜鉴,

并置之座右时时警醒自己:“事君笃而不显,与人

共而不骄,势避其所争,功藏于无名,事止于能

去,言删其无用,以守独避人,以清费廉取。”短

短 42个字,却概括了事君、共人、避争、藏功、

止事、要言、守独、清廉等丰富的内容。

为官之人,必然要面对上下左右、方方面面各

种关系,而要经办的事情更是千头万绪。要想在众

人的放大镜下完满不缺、毫发无损,不是一个简单

的“难”字所能概括的。孙嘉淦却是其中的一个高

手,他对上精诚可靠、鞠躬尽瘁、任劳任怨。他的

谏论 《三习一弊疏》 即是经典一笔,后世评论说

“只此一篇文章,足以让一个人青史留名,永垂不

朽”。除此之外,他在查贪官、平冤狱、治府库、

修河道等方面都有非常出色的表现。但他从不张扬

炫耀,由于其意甚正,耿耿丹心被欣然嘉纳,历仕

康、雍、乾三朝,皆受到赏识与重用。

古人切己体察,一再谆谆告诫骄兵必败。其实

何止在战场,人生的各个“场”上,只要犯了这个

致命的“骄”字,也大多会以失败而黯然下场。曾

国荃以全军十之六七染病的弱旅一举攻克为患清朝

的太平天国的都城南京,可谓立下不世功勋,但就

是这个“骄”字让他险些不能善终。孙嘉淦则恰恰

相反,对任何同僚都谦恭至极,尽管他的官职一升

再升,但身段却越来越低,尊重别人、和睦相处、

精诚合作,始终使自己处于良好的工作环境中。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凡是利益之地,必然摩肩接踵。然而孙嘉淦不仅不

去争夺有可能争到的蛋糕,即使自己有了功劳,完

全可以按规则分到的那杯羹,也悄悄躲到一边去,

就像春秋时期晋国那个介之推,有功不居,名利不

受,以此为人,何人不亲?以此为官,何官不敬?

做事要实事求是、务求实效,无论兴利还是除

弊,要恰到好处,防止过犹不及。要达到这样的效果,

就得对事情有充分的把握。只有搞清它的前因后

果、来龙去脉、症结在哪儿、要害在何处,才能有效掌

控其发展方向和进程,不拖泥带水,也不节外生枝。

言为心声。人都是要说话的,哪怕就是聋哑人

都要通过手语来表达。为官者不仅要说话,还要说

得有水平,既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又符合逻

辑,准确表达思想。因此,就要不断学习、不断思

考,提升自己的内涵和素质,以避免词不达意、废

话连篇,甚至是信口开河。

吃吃喝喝、拉拉扯扯、团团伙伙,历来为一些

人所热衷,今天你帮衬我,明天我帮衬你,形成一

个小圈子,甚或滚雪球一样滚成一个大圈子,其本

质就是结党营私,就是祸乱纲纪。因而,历代无不

把“朋党”“帮派”这样的痼疾视如大忌,必须以

猛药去疴。孙嘉淦为避免重蹈这样的覆辙,以“守

独”来应之,以“慎独”来护之,以独善其身使自

己如出水芙蓉、一尘不染。

清廉历来是对为官者最美的赞语,而贪赃枉法

则为百姓所切齿痛恨,即便千百年也洗刷不掉,不

仅辱没祖先,也殃及后世抬不起头来,“人自宋后

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这副清代名联即是明

证。不能清廉者有多种原因,生活奢侈、开销无度

是一个重要原因。入不敷出怎么办?就要想歪主

意,天长日久,结果可想而知。《红楼梦》 中写贾

府如何做茄子,其穷奢极欲、挥霍无度令人咋舌,

贾家没有不败落的道理。《左传》曰:“侈,恶之大

也。”孙嘉淦以“清费”对之,甘于过简单朴素的

生活,因而“廉取”也自然在其中了。

“约”大多是与人共同遵守的道义及行为规

范,而孙嘉淦这个 《居官八约》 却是约束自身的。

这个超人的智慧就在于,他等于给自己的人生安上

一个制动,每遇险地适时刹车,以保护自己免于滑

入追悔莫及的深渊。在警钟长鸣的提醒下,他坚守

正道、勤勉任事、清廉节俭、谦逊平和、无欲无

求,修身到如此地步,哪有不亨通顺遂的道理呢?

近日,明史学家方志远先生携新书 《千

古一人王阳明》 亮相北京图书订货会,本报

记者就如何理解王阳明以及为王阳明立传的

心得体会专访了方志远先生。

了解王阳明,先了解他所处的时代

记者:作为明史学家,您的研究领域十

分广泛,比如您研究过江右商帮,研究过市

民文学,那么是一个什么样的机缘使您决定

要为王阳明立传呢?

方志远:我的家在江西吉安,我读小

学、中学的时候,吉安最宽敞的一条马路就

叫阳明路,但是阳明是什么人,我那个时

候不知道。真正接触王阳明,那是在后来

读书稍微多了一些之后,特别是 1979 年读

研究生的时候,我问导师欧阳琛先生的一

些问题,其中就有关于王阳明的。老师把自

己在新中国成立初发表的一篇文章 《王阳明

与大礼议》 给我读,我觉得很振奋,从此对

王阳明就有了更多的关注,但是没有认真去

研究王阳明。

我硕士论文写的是明代内阁制度,属

“制度史”,因为我的导师就是做明代制度

史的。我做明代制度史大概做了有十来年

的时间,这是我学术生涯的第一个阶段。

后来,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发生了学术兴

趣的转移。1987 年,当时的中国商业史学

会组织学者编撰“中国十大商帮”,我有幸

加盟,承担了“江右商帮”即明清江西商

人的研究与写作。商业史是我之前没有接

触过的领域,连地方志都没有读过。但俗

话说“有样没样,看看世上”,于是读别的

学者是怎么做徽商的,怎么做晋商的,再

看看系里的老师是怎么做地方史的。就这

样开始做江右商帮的历史,也做了有十来

年的时间。

到了 45岁的时候,发现没个博士学位还

真不行,于是就去读了文学博士,研究明代

的市民文学,这是我学术生涯的第三个阶

段。在这个阶段,也是一个偶然的机缘,我

开始研究王阳明了。一位台湾书商请我写人

物传记,那个时候我也穷,想赚点稿费解决

生计问题,大概用了三个月的时间,给他写

了一本苏东坡的传记,取名 《千古一人苏东

坡》,在台湾出版的时候被改名为 《苏东坡外

传》,这是台商为了吸引读者的惯用伎俩,

但我不喜欢。后来再让我写一个人物,我

就选了王阳明。于是读王阳明的文集,读

王阳明同时代的人对他的评价。1997 年的

时候写完了王阳明的传记,取名是 《千古

一人王阳明》,但在大陆出版时改为 《旷世

大儒王阳明》,我也不满意。虽然如此,我

对这本 30 万字的传记还是满意的,为什么

这么说呢?因为当时我对明代的研究经过

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政治史或制度

史,第二个阶段是商业史和地域社会史,

第三个阶段就是明代的市民文学。有了这

三个阶段的学术积累,再来研究王阳明,那

跟其他人用文学的角度、用哲学史的角度等

来研究王阳明是不一样,因为基础、眼光不

一样。

这一次的修订再版,更注入了近二十年

来对明代社会进程、对王阳明及其心学的最

新认识和体悟。

记者:有的人研究王阳明是直接奔着王

阳明而去的,您这三个阶段的学术积累,实

际上是先充分了解王阳明所处的时代,再对

王阳明展开仔细的研究。

方志远:我自信对于王阳明所处的时代

比其他人有更深入的了解。在写苏东坡、王

阳明传之前,我还写过一本人物传记,叫

《成化皇帝大传》。王阳明的出生和少年时代

正是明成化时代。只有知道那个时代是怎样

的,你才能了解人物的遭遇。

王阳明 28岁中进士,这一年是弘治十二

年,也就是1499年。这一年同时出现了两个

伟大的人物:一个是王阳明,因为中了进

士,从此之后他在体制内做官建功,但在体

制外讲学立言,你要知道那个时候的主流思

想还是程朱理学,王阳明的心学是对程朱理

学的直接挑战,所以王阳明的心学起初被人

们称作“异端”。另外一个是唐寅,也就是唐

伯虎。

唐寅比王阳明大两岁,两个人同一年考

进士,唐伯虎是以应天乡试第一的身份也就

是“解元”的身份参加进士考试的,这是很

了不起的,他当时比王阳明的名气大得多。

但是,由于有人检举他考前私下见了考官,

所以被说是作弊,因此革除一切功名,不能

做官,直贬吏。“官”和“吏”在明代有什么

区别?明代人说男女青年谈恋爱,海誓山

盟,说是若要我俩来分离,“除非天变成地、

东变成西、官变成吏”,可见,贬为“吏”是

很严重的一种侮辱。从此之后,唐伯虎就在

体制外玩艺术,也干出了一番事业,虽然唐

伯虎是在体制外玩艺术,但是他恪守体制内

的道德底线,“平生不挣作孽钱”。

这就是王阳明所处的时代,这是一个社

会多元化的时代。你可以做工、可以种田、

可以经商,可以从事文化艺术或其他一切有

“买家”的事情,是真正的“三百六十行,行

行出状元”的时代。同时,人们的私欲也迅

速增长。但总体来说,明朝的好日子刚刚开

始。这一点我与一些学者的观点不同,有的

人说王阳明所处的时代,明朝生了癌症,王

阳明就是来治癌症的,的确明朝此时是有不

少问题,但还没有达到癌症的地步,所以要

对一个人物所处的时代有准确的把握,才能

很好地定位一个人物,不要为了神化王阳

明,而把一切说得一团黑。

不是什么时代都能产生王阳明

记者:您的新书用“千古一人”来评价

王阳明,这是非常高的评价。

方志远:这个“一”不是“第一”,而是

“唯一”。我写人物传记,挑的都是我认为有

意思的人,或者说是“好玩”的人。

第一个是明朝的成化皇帝,也就是王阳

明出生和少年时代的那个皇帝。这个人很有

个性,但是他不能叫“千古一人”。

第二个是苏东坡,他在我眼里是“千古

一人”,他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宋神

宗有一次问别人,是李白厉害,还是苏东坡

厉害?苏东坡是当代人,李白是过去的人,

把一个当代人和过去第一大诗人比较,你就

知道苏东坡在宋神宗的心中是什么地位了。

别人说,李白才高,苏东坡学博。这个评价

没有褒贬之意,苏东坡和李白都是属于既有

才又有学的人。那些反对苏东坡的人,看不

惯他一天到晚日子过得那么好,跑到哪里都

有那么多追捧者,所以要把他弄到偏远的地

方去。到黄州去,到惠州去,到儋州去。但

是,苏东坡不管到哪里,都写出那种满眼是

青山绿水的诗文,把那些反对他的人气得要

命。苏轼是学不来的,李白也是学不来的,

黄庭坚可以学,杜甫可以学,但是谁说要做

“苏东坡第二”“李白第二”,那就是胡闹。

我写的第三个人物就是王阳明,王阳明

也是学不来的。我经常说,不是什么时代都

能产生王阳明,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成为王

阳明的。我为什么说王阳明是“千古一人”,

他在事业上、在学术上都能开出一片天地,

他在任何一个岗位上都能把事情做到极致,

他孜孜不倦地寻求真理,孜孜不倦地把他的

学术推向民众。

王阳明是一个“作者”、一个“述者”、

一个“行者”。王阳明“作”得其实不算多,

但他也不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学问家,他永远

把自己定位为一个社会活动家,也就是“行

者”。我为王阳明立传,也是首先将它定格为

一个社会活动家。什么是社会活动家?就是学

以致用,一个思想只有真正灌输到民众中去的

时候,它才成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否则只是学

者书斋里的看法而已。如果纯粹从经学的角度

看王阳明,他的贡献并不大,但是从学以致用

的角度、从将学术输送到大众的角度、从知行

合一的角度看王阳明,他确实是“千古一人”,

是“立德”“立功”“立言”的“真三不朽”。

朱熹也是很了不起的,但与王阳明相

比,他没有王阳明那么强烈的“初心”。王阳

明的“初心”是什么?就是报效国家、服务

社会。他是千方百计地要做这件事。这跟孟

子所倡导的又不一样,孟子倡导的是“达则

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朱熹也是这样,

我们很多学者都是这样,说是“不在其位,不

谋其政”。但王阳明不是这样,不管达还是

穷,他都想兼济天下。王阳明是不计个人得

失、不顾家族安危的,任何时候都有挺身而

出的担当精神。这就像孟子说的“舍生而取

义”,文天祥说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

心照汗青”,林则徐说的“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无论穷达,皆有兼济天下之心——明史学家方志远先生谈王阳明 (上)

■本报记者 易舜

倾听 偶得

修身之“约”■马军

王阳明墨迹《矫亭说》(局部):“君子之行顺乎理而已,无所事于偏。偏于柔者,矫之(以刚)。”

方志远,1950 年 2 月出生于江西

吉安,现任江西师范大学教授、校学

术委员会主任,国家社科基金历史学

科评审组专家,曾任第十一届全国人

大代表、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江西

历史学会会长。主要著有 《明代国家

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明清湘鄂赣

地 区 的 人 口 流 动 与 城 乡 商 品 经 济》

《明清江右商帮》《明代城市与市民文

学》 等,在 《中国社会科学》《历史

研究》《中国史研究》《文史》 等刊物

发表学术论文 70 余篇。在中央电视台

《百家讲坛》 主讲 《大明嘉靖往事》

《万历兴亡录》《国史通鉴》,广受观

众好评。

“笔”在甲骨文、金文中,像手拿笔书写

之形。据清代段玉裁考证,先秦时期不同地

方的人对“笔”的叫法不同,楚国的人称

“笔”为“聿”,吴国的人称为“不律”,燕国

的人称为“弗”,秦国的人称为“筆”。秦统一了

天下,于是我们今天就沿用了秦人的称呼。

“筆”字是在“聿”字上加竹,笔杆本有

以竹、木、象牙等为材料的,从“竹”是以

竹为代表。今天简化的“笔”由“竹”和

“毛”两部分组成,提示笔以毛制笔头。据古

籍记载,制笔的毛有用胎发的,后蜀潘远的

《记文谭》 云:“南朝有姥善作笔,以胎发作

者尤佳。又有笔工名铁头,能莹 (磨治) 管

如玉,世莫传其法。”“胎发”即初生婴儿未

剃过的头发。还有用黄鼠狼毛的、用羊毛

的、用兔毛的、用鼠须的、用猪鬃的、用鸡

毛的等。

不过,用山兔毛制成的笔,很得古人的

青睐。李白有一首 《草书歌行》,赞扬大书法

家怀素的草书艺术,其中有一句“墨池飞出

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传说中北溟之鱼

有几千里大,这么大的鱼从墨池中飞出,极

言墨池之大;同样,为做笔锋把山中的兔

子都杀尽了,李白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怀素

练字时的用功之勤。明代谢肇淛的 《五杂

俎》 说:“ (制笔用毛) 要其纯正得宜,刚

柔 相 济 , 终 不 及 山 中 之 兔 , 下 此 则 羊 毫

耳。然羊毫柔而无锋,终非上乘。”说的是

最好的笔是用山兔毛做的笔,羊毫笔终究不

及兔毫笔,可见用山兔毛制笔锋的方法被一

直沿用着。

古人制笔,并不完全采用同一种毛,有

时会合用两种毛,比如合用兔毛和羊毛。三

国时期魏国的韦诞曾提到,以兔毫做笔心,

在兔毫外面裹一周羊毫,裹成极圆的圆桶

状,用力捆扎好,使羊毫上部低于兔毫二

分,中部正对笔的中心,这样做的笔显然是

合取羊毛与兔毛的优点,称为兼毫笔。

古人把笔中的精品称作“笔妙”,王羲之

在 《笔经》 中这样描绘:“制笔之法……直中

绳,勾中钩,方圆中规矩,终日握而不败,

故曰笔妙。”后晋时,汝州有位不知名的高

士,做的笔很好用,每夜作十管,天亮后卖

掉。后来此人不知去向,几十年后人们再次

见到他时,容颜竟未有丝毫改变,所以人们

尊称他为“笔仙”。透过这个称呼我们可以看

到古人对制笔的重视。历代我国各地名笔迭

出,争奇斗艳:长沙楚笔、云梦秦笔、江陵

汉笔、武威汉笔等,南宋以后,浙江吴兴

(元代属湖州路) 制笔,尤为著名。

纵观我国的制笔历史,汉以前的毛笔锋

短而势单,晋以后笔锋加长、笔毫也更加饱

满,毛笔在制作工艺、种类上的改进和丰

富,使它更能充分地发挥富有弹性、便于随

意提按的特性,有力促进了各种字体的完备

成熟,而且成就了大批风貌独具、垂范后世

的书法家。

古人对运笔留下的墨迹有十分精彩的描

绘。《晋书》 说王羲之“尤善隶书,为古今之

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

龙”。而他儿子王献之的书法又被这样评述:

“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

束,若严家之饿隶。”

“笔底春风殊未老,蟠桃积核已如山。”

在娴熟的书画家笔下,才思有如春风吹过,

留下一幅幅情趣盎然的传世佳作,使我国的

书画苑百花争艳,与此同时也留下了很多的

趣事逸闻。《晋书》 说桓温曾经让王献之书

扇,王献之“笔误落,因书作乌駮牸牛 (乌

駮意为毛青白相间之状,牸为雌性),甚

妙。”后人因此以“笔误作牛”来比喻随机应

变、化拙成巧的能力。《晋书》 还记载王珣曾

做梦有人把如椽一样的大笔塞到他手中,醒

来后对人说:“此当有大手笔事。”果然不久

即应验,后代就以“大笔如椽”来形容重要

的文章或著名的作家。还有五代时王仁裕的

《开元天宝遗事》 记载,李白少年时,曾梦见

他用的笔头上长出了花,后来李白文才横

逸,成了一代文豪。人们就以“梦笔生花”

来指人的才思俊逸、文笔优美。诸如此类,

都是因笔而滋生出的一段段佳话。

说文解字 说“ 笔 ”■宛兮

从 左 至 右 : 甲 骨 文 中 的 “ 笔 ”、

《说文解字》 中的“笔”(小篆)、米芾

写的“笔”(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