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2823695 邮箱:[email protected] 原工人文化宫...

1
我的清东陵日志 副刊 副刊 副刊 副刊 副刊 副刊 副刊 副刊 副刊 副刊 副刊 副刊 副刊 副刊 副刊 副刊 副刊 副刊 副刊 副刊 副刊 副刊 文化 文化 文化 文化 文化 文化 文化 文化 文化 文化 文化 文化 文化 文化 文化 文化 文化 文化 文化 文化 文化 文化 8 8 ■版式设计:王烁辉 责任编辑:王烁辉 ■联系电话:2823695 邮箱:[email protected] ■2017年 12月4日 ■星期一 旧时乡景 在东陵和马兰峪地区,提起“六百米”这个地 方来,差不多人人都知道。它位于东陵宝华峪道 光陵遗址西砂山外侧,现在柏油路之南。之所以 叫这个名字,就因为那个地方有一个四棱形石 柱。石柱北侧面镌刻“东学路”,东面和西面各镌 刻“陆百米”。这个地方就由石柱而得名。 为什么在这里立这个石柱?上面刻的“陆百 米”和“东学路”是什么意思?要解开这些谜,必 须先讲一下东陵学日本侵略中国期间日本人为了加强对陵地区的统治1937年在马兰峪地区“东 陵地区管理处”, 受伪满洲国热河省直接领导“东陵地区管理处”的总务科长千叶弥次郎本文化特务,是一名“中国通”。1939年冬,在主持下,在南大村小招收了一个名“东陵学”, 址在南大村围墙内东北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民灌输奴化想、进行文化侵略工具,东陵学院最初课程设 日语、满语、数、写又增加了经 书、体育、 音乐等科千叶弥次郎院长叶弥次郎日本裕仁天皇妻侄在南大村 的东陵官员福绍贤家。东陵学日语课叶弥次郎老婆任教又增加了千叶弥次 妻侄女贺子原也教授语课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班增加、 多,学房屋够用,于是村大以北的住户迁走分别迁移到兴隆泉和马兰峪地, 有这些由学。学院后了大礼堂药部19 42 年又在东陵西大河以西的扳倒井,开约两亩地的试验田种植 稻子为学的学农基地。日本投降,这个 地方有住户并逐渐多, 来形一个,因为是东陵学试验田名叫“学 ”。这就是今天的来由。东陵学毛纺厂,由学劳动。学 相应的各管理制度19 42 院最旺时,有 22 班、 4 0 多人7 4 0 多名。 19 44 日本中国统治穷途末路, 西山。这6月 2 6 日千叶弥次郎在马兰峪街子饭店明盛客栈 头会”, 宴请马兰峪地区的清朝社会此举前被八 地方武装六区队侦知, 4 侦察装潜入明盛客栈当场击毙千叶 弥次郎千叶弥次郎,东陵学院院长先由日本,不日本斋藤继直处日本侵略统治之下,东陵学秘密与我党我军取联系进行19 4 5 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东陵学也随之解了9年9 大村是宝华峪道光陵的内务府营,四面开一个东道光陵西砂山有一路, 马兰峪东陵的 。这世纪80 代才消失。东陵学期间出操时门出沿跑步路的正好 600 米。于是在这路的南侧, 起, 1 00 米立一个 石柱, 6 个石柱。个石柱为四棱柱形。石标准青白石。柱北的那面镌刻“东学路”字“东陵学路”之意。东西侧面分别镌刻“百米”“百米”“百米”“百米” 百米”“陆百米”字,字刻。石柱以上1 米。石柱0 . 2 5 米,地下埋深待考证今天们看的那“陆百米”的石柱是最后石柱, 下来, 5 几十见踪影2 0 13年7 9日东陵在南大村村民口发一个在地上的石柱,四 棱柱形。,上面刻“东学路”, 一面刻百米”,这第三根石柱, 形柱,下截伤当时我照像机拍照下来, 年后去看百米”石柱 不知“陆百米”石柱是历史坐标,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国、对中国民进行奴化铁证广 现存的“陆百米”石柱 文化摆放块铁 黑色的石状如卧牛。来文化宫游玩的人很喜 它, 下, 成了层包浆使的一些非常石是物质的,有不法: 下来的“石” ;二说是在包破裂凝固”,人它形,就运送文化 观赏从此人, 文化景观,多提起这石。是在 2 00 9年工改造都不知道它的向了为一名山的关注文化。有石的由来, 来有些现。事情2 0 1 6 年1 2 17 起。这送给在上世纪 80 民间文期间挖掘搜集理民间文化《唐旧事》( 1 - 3 卷) ,在风土调查录”的 5 1 铁牛文中说: 铁牛,原是我市境内名胜古迹之一,位于我市郊 区双桥公社双桥村西南约五里处的丰山脚下,陡河南 岸,双桥镇冶里村西北。据《滦县志》记载:“丰山,在 围山西南,山前有顽铁如牛,半入土内,愈掘愈深,卒 莫能起。”在我市北部、东北部乡村,很多四十岁以上 的人都亲眼见过这只铁牛,它大小与真牛差不多, 以,在这一带关于铁牛的传说几乎人人皆知时候,丰山脚下有一眼山泉水清澈甘甜吸引着天庭对神牛, 每天来饮水,这对神牛一铁 ,铁牛为雄为雌,它们喝完水便卧边休息,铁牛却欢蹦乱跳地西祸害了片庄稼起这一带农民不满。一天夜里,大泉边挖了许陷阱铁牛, 想狠狠把惩治下。次日,铁牛和铜又来了,它们喝完水照例和 以前一休息,铁牛撒欢儿突然扑通铁牛掉进陷阱里, 链子拴住条腿,它越拼命挣 ,铁链子锁得越紧急忙跑来搭救结果也跌 陷阱内, 玉皇帝发现铁牛和铜没回便吩咐一位天神变成个白胡老头间查 访白胡老头从当的土地神解到实情 天庭禀报给玉皇玉皇:“铁牛有 在人间; 无罪。” 白胡头重新返回玉皇帝旨意法气陷阱白胡老头跃云端。铁牛思念牛, 每天吼叫,在围山 与丰山之的山口中如牛传说是铁 牛的解放初期,铁牛在,只是残缺状依稀可辨,据传说因修建陡河库填低洼,铁牛并非牛,只过是块形如牛、 份较高的大(原文曾 发表于《唐山劳动日报》1983年 1月 30日) 读完我被,于是的一世纪50 ,上面是同事石的文化石, 确实形。在来,它可能就是书中描绘的那个铁牛。于是, 这一 有些离奇法告诉当我辨认它就是见过那个铁牛讲, 老家铁牛里地, 放牛就在铁牛休息地百讲, 铁牛位于区的西南, ,人们再过铁牛以为铁牛中了,它竟然了工文化2 006 决定凤凰公园文化 并到一起, 公园进行了大景观改造改造工程工后,于 2 00 9年 5月 1日公众起,人们再石” 铁牛 。多过去眷恋石”, 正如所讲,它是山人的一个石” 关注凤凰公园广的一位讲, 文化西展览锅炉院内见过石”,之多的 信息年7 退休《唐劳动篇稿的是“”。稿刊载8月 2 1日 《唐 劳动8 鲁杰微信称赞,之后又,在“文化沙龙说说文化有的一 景观。在备资料过程中次想文化石”的石,于 又写了希望引多人的关注,得多的信息2 0 17年9 9日六上交桥双休处书摊买示认友黄 稿他对总工摆放头与,不知是去看这个信息振奋黄志强后便总工所,这里 果真摆放二) 与我上的形解,这石是由文化的,而文化石。 那就是它9 11日了进文化的“石”就是铁牛赶回老家 双桥双桥村、 村、 村、 辨认,“石”就是 的那个铁牛人讲,“铁牛”位来就 西北字路的南北路北侧路中间,是地的,以不知讲, 铁牛地先世代,以挖掘期文化,是地。这我联 ,这可能是先人下来的石, 由有二:( 它是,它的量远达标准(二) 它是石,它,因它 量较低,所以暴晒吹雨淋而不以为是下来的“石”。凹凸有棱有现为它可能是先人在程中 下来的废弃文化 19 5 2 年初利厅进行期工作19 55 年1 0月5 工程至冶路,为 道路 做好准 地人 铁牛 就位于道路的 中间 199 2 8 《唐,“19 5 2 年7 1 5 劳动公园破土公园文化区, 舞池 、文化 展览 ”。滦煤矿劳动公园的开非常除捐款1 5 亿元 (旧凤凰东侧以上的得知, 工作是在 19 5 2 年初 年7 劳动 破土,有可能当时址的地民间信息滦煤矿,开滦煤矿则初期将奇石由文化当时恐怕有开 人有这关奇石形民间两种说法:( 中国文化源甚早历史为人取代,为人贡献,因崇拜;(二) 寿两种说法文化内的来讲它的是长命,在姓心吉祥详细解一些9 11日文化总工所, 文化负责人, 讲起当时 石”的一些这位负责人讲,在文化期间石” 在西展览院内2 00 9年工文化宫机址, 当时 石”, 叉车叉车起, 来在叉车石” 。以估算,这石” 4 当我为什么文化以来, 文化石” ,它的文化价值文化里是的。石” 结果不是人的“外来”, 能说它是量较 的一石。 石” 铁牛文化,人,因为它的。现 于“”, 文化那位 负责人讲, 文化在南,在不和“石”一起址。那石” 展示原工人文化宫“铁牛”寻踪 马连珠 图一 图一 图二 图二 丰润屯始,东为一个历史,这 里开较早地百由来已久要在地和地区的品贸易当时西 4 华里之外,有一名为家庄 的地条件、村 规模物产上下。为 了通本村一方水土家庄两 激烈竞争来, 决定各一,以重决雌雄结果家庄 家庄奈落。于是,在六为一开旱船西,一 ,以 。来 河、 丰润 贾云 集新 进行 起来, 上有种农购销,有 鸡鸭鱼猪羊这些农用牲畜。由于西南个方的地芦苇,所以过去这里上的也占上的目也丰富杂耍多, 杂技气功……人的就是“打把的”,各顶白布棚里一木椅,一烧炭上面 一个铜盆,这就 上不的, 多。布衣布袜之外, 孩虎的, 的。民国年间直世纪60 西的。那的西景可是在 尚未行年的一期间在一板凳上, 过放西的人里面一张张下来,因2 1 世纪今天上的一些这一民间上的随着时代展更丰富,人的形规模需求,不丰富新军屯集的传说与风俗 陈欣 残损的“三百米”石柱

Transcript of 联系电话:2823695 邮箱:[email protected] 原工人文化宫...

Page 1: 联系电话:2823695 邮箱:tsldrbyy@163.com 原工人文化宫 ...szb.huanbohainews.com.cn/tsldrb/page/1/2017-12/04/8/...我的清东陵日志 8版 版式设计:王烁辉 责任编辑:王烁辉

我的清东陵日志

副刊副刊副刊副刊副刊副刊副刊副刊副刊副刊副刊副刊副刊副刊副刊副刊副刊副刊副刊副刊副刊副刊����������������������文化文化文化文化文化文化文化文化文化文化文化文化文化文化文化文化文化文化文化文化文化文化88版版 ■版式设计:王烁辉 责任编辑:王烁辉■联系电话:2823695 邮箱:[email protected] ■2017年12月4日 ■星期一

旧时乡景

在东陵和马兰峪地区,提起“六百米”这个地方来,差不多人人都知道。它位于东陵宝华峪道光陵遗址西砂山外侧,现在柏油路之南。之所以叫这个名字,就因为那个地方有一个四棱形石柱。石柱北侧面镌刻“东学路”,东面和西面各镌刻“陆百米”。这个地方就由石柱而得名。

为什么在这里立这个石柱?上面刻的“陆百米”和“东学路”是什么意思?要解开这些谜,必须先讲一下东陵学院。

在日本侵略中国期间,日本人为了加强对东陵地区的统治,1937年在马兰峪地区成立了“东陵地区管理处”,受伪满洲国热河省直接领导。“东陵地区管理处”的总务科长千叶弥次郎是日本文化特务,是一名“中国通”。1939年冬,在他的主持下,在南大村小学招收了一个中学班,命名“东陵学院”,校址在南大村围墙内东北角。

作为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人民灌输奴化思想、进行文化侵略的工具,东陵学院最初课程设有日语、满语、数学、写字等,后来又增加了经书、体育、音乐等科目。千叶弥次郎任院长。千叶弥次郎是日本裕仁天皇的妻侄,住在南大村的东陵官员福绍贤家。东陵学院的日语课由千叶弥次郎的老婆任教,后来又增加了千叶弥次郎的两个妻侄女石原多贺子和小石原也教授日语课。随着学院规模的不断扩大、班级的增加、学生的增多,学院的房屋不够用,于是强迫南大村大街以北的平民住户迁走,分别迁移到东沟、兴隆泉和马兰峪等地,原有这些民房由学院占用。学院后来建立了大礼堂,设立了图书馆、医药部。1942年又在东陵西大河以西的扳倒井地方建立了分校,开垦了约两亩地的试验田,种植稻子,作为学生的学农基地。日本投降后,这个地方有了住户,并逐渐增多,后来形成一个村庄,因为曾是东陵学院的试验田,故村名叫“学田”。这就是今天学田村的来由。东陵学院还办了毛纺厂,由学院的女学生在厂里劳动。学院建立了相应的各项管理制度。到1942年学院最兴旺时,有22个班、教师40多人、学生740多名。

1944年,日本在中国的统治已是穷途末路,日薄西山。这年的6月26日千叶弥次郎在马兰峪横街子饭店明盛客栈举行“老头会”,宴请马兰峪地区的清朝遗老和社会名流。此举提前被八路军地方武装六区队侦知,4名侦察员化装潜入明盛客栈,当场击毙千叶弥次郎。千叶弥次郎死后,东陵学院院长先由日本人羽生代理,不久又由日本人斋藤继任。尽管一直处于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之下,东陵学院里仍有许多具有爱国思想的师生秘密与我党我军取得联系,进行抗日活动。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东陵学院也随之解散,前后存在了9年零9个月。

南大村原是宝华峪道光陵的内务府营房,四面砌有高大的砖墙,只开一个东大门。从东大门到道光陵西砂山有一条路,与马兰峪到东陵的大道相接。这条路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消失。东陵学院存在期间,每天学生出操时,从东大门出发,沿着这条路跑步到这条路与大路的相接处,正好600米。于是在这条路的南侧,从东大门起,每隔100米立一个石柱,共立了6个石柱。每个石柱为四棱柱体,顶部做成桃形。石料是不标准的青白石。柱身朝北的那面镌刻“东学路”字样,寓“东陵学院之路”之意。东西两侧面分别镌刻“壹百米”“贰百米”“叁百米”“肆百米”“伍百米”“陆百米”字样,字均为楷体,阴刻。每根石柱自地表以上高1米。石柱每面宽0.25米,地下埋深多少有待考证。今天我们看到的那根刻着“陆百米”的石柱是当年的最后一根石柱,幸存了下来,其他5根石柱已有几十年不见踪影了。

2013年7月9日下午,我带着清陵爱好者冯建明到东陵考察“妃子坑”时,曾在南大村街旁一家村民家门口发现了一个躺在地上的石柱,四棱柱形。我近前一看,上面刻着“东学路”,另一面刻着“叁百米”,这正是当年路边的第三根石柱,只不过柱子上端的桃形柱头没有了,下截伤断了。当时我用照像机拍照了下来,但一年后再次去看这块“叁百米”石柱时,却已不知去向。

“陆百米”石柱是历史的坐标,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对中国人民进行奴化教育的又一铁证。

﹃六百米﹄与东陵学院

徐广源

现存的“陆百米”石柱

在我市原工人文化宫的场地内,曾摆放着一块铁黑色的石头,状如卧牛。来文化宫游玩的人们都很喜欢它,总爱摸它几下,日久天长形成了一层包浆,使它的一些部位非常光亮。

有关这块奇石是何种物质形成的,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是天上掉下来的“陨石”;二说是在炼铁时因铁包破裂,铁水外流,凝固后形成的大“铁流子”,人们见它形状奇特,就将它运送到正在修建中的工人文化宫供游人观赏,从此成为了宫内一景。

现如今我市许多中老年人,谈起原工人文化宫内景观时,多会提起这块赏石。只是在2009年工人文化宫改造以后,大家都不知道它的去向了。

作为一名唐山的普通市民,我热爱家乡,也一直关注市区内的文化遗存。有关这块赏石的由来,笔者近来有些新的发现。事情还得从2016年12月17日说起。这天上午,王国新先生送给我他在上世纪80年代担任唐山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期间,挖掘、搜集、整理民间文化遗产写出的《唐山旧事》(1-3卷),在第一卷“唐山风土调查录”的51页有《铁牛》一文,文中说:

铁牛,原是我市境内名胜古迹之一,位于我市郊区双桥公社双桥村西南约五里处的丰山脚下,陡河南岸,双桥镇冶里村西北。据《滦县志》记载:“丰山,在围山西南,山前有顽铁如牛,半入土内,愈掘愈深,卒莫能起。”在我市北部、东北部乡村,很多四十岁以上的人都亲眼见过这只铁牛,它大小与真牛差不多,所以,在这一带关于铁牛的传说,几乎人人皆知。

古时候,丰山脚下曾有一眼山泉,泉水清澈甘甜,吸引着天庭一对神牛,每天下来饮水,这对神牛一铁一铜,铁牛为雄,铜牛为雌,它们喝完水,铜牛便卧在岸边休息,铁牛却欢蹦乱跳地东奔西跑,祸害了大片大片庄稼,引起这一带农民的不满。一天夜里,大家在泉边挖了许多陷阱以捉铁牛,想狠狠把它惩治一下。次日,铁牛和铜牛又来了,它们喝完水,照例和以前一样,铜牛休息,铁牛撒欢儿。突然,扑通一声,铁牛掉进陷阱里,被铁链子拴住四条腿,它越拼命挣扎,铁链子锁得越紧。铜牛急忙跑来搭救,结果也跌进另一个陷阱内,玉皇大帝发现铁牛和铜牛没回来,便吩咐一位天神变成一个白胡子老头,来到人间查访。白胡子老头从当地的土地神那里了解到实情后,回天庭禀报给玉皇大帝,玉皇大帝说:“铁牛有罪,罚它留在人间;铜牛无罪,招它归天。”白胡子老头重新返回人间,按照玉皇大帝旨意,朝铜牛吹了口法气,铜牛跳出陷阱,驮着白胡子老头跃上云端,回天庭去了。铁牛思念铜牛,每天朝天吼叫不止,在围山山岭与丰山之间的山口中,风声如牛吼,传说就是铁牛的叫声。

解放初期,铁牛仍然存在,只是残缺不全了,但牛状依稀可辨,据传说后因修建陡河水库填入低洼处被淹没了。其实,铁牛并非神牛,只不过是自然形成的一块形状如牛、含铁成份较高的大石头罢了。(原文曾发表于《唐山劳动日报》1983年1月30日)

读完后,我被故事的内容所打动,于是翻出家中

保存的一张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照片,上面是我父亲和同事与赏石的合影。从照片看,原工人文化宫的那块赏石,确实像半入土内的牛形。在我看来,它很有可能就是书中所描绘的那个铁牛。于是,我将这一有些离奇的想法告诉了王国新老师,当我把照片的复印件递给他时,他一眼就辨认出它就是幼年时见过的那个铁牛。听王老师讲,他老家离铁牛只有几里地,幼年时常来此处放牛,累了就在铁牛背上休息。据当地百姓讲,当年,修陡河水库时铁牛位于库区的西南,水库建成蓄水后,人们再也没有看到过铁牛的影子,以为铁牛一定被淹没在水中了,怎能想到,它竟然来到了工人文化宫。

2006年市政府决定,将凤凰山公园与原工人文化宫合并到一起,对公园整体重新规划,进行了大面积景观改造。改造工程竣工后,于2009年5月1日重新向公众开放。自开园那天起,人们再也没有看到“陨石”(铁牛)的影子。多年过去,许多市民还是眷恋着那块“陨石”,正如人们所讲,它是唐山人的一个念想。笔者对“陨石”关注多年,据在凤凰山公园广场写地书的一位老先生讲,他在原工人文化宫西展览馆背后的锅炉房院内曾见过那块“陨石”,之后没有更多的信息。

今年7月初,笔者将退休之际,向《唐山劳动日报》投了一篇稿子,写的是“从几张照片看原工人文化宫北门的变迁”。稿件有幸被刊载在8月21日《唐山劳动日报》第8版。当天,唐山博物馆鲁杰馆长看到后给我发来微信称赞,之后又约我结合家中的老照片,在“文化沙龙”说说原工人文化宫内旧有的一些景观,我答应了。在准备资料过程中,我再次想到了原工人文化宫那块被人们说成“陨石”的赏石,于是又写了一篇文章,希望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得到更多的信息。

2017年9月9日星期六上午,我带着写好的文章来到启新立交桥下找王国新老师(他双休日常在此处书摊买书),他看后表示认同。同日上午与好友黄志强有事相约,我又将稿件拿给他看。他对我讲:在唐山市总工会招待所楼前摆放着一块石头与它相似,不知是否,你可以去看一看。听到这个信息,我心情振奋,告别黄志强后便前往总工会招待所,这里果真摆放着一块奇石(见图一、图二),与我家那张老照片上的形象相似。据了解,这块赏石是由原工人文化宫运到此处的,而原文化宫内只有过一块赏石。那就是它了!

9月11日上午,王国新老师为了进一步核实工人文化宫的“陨石”就是当年的铁牛,特意专程赶回老家双桥镇,找到双桥村、冶里村、于庄村、泉河头村的刘效来、刘文坦等老人请教。经辨认照片,“陨石”就是当年的那个铁牛。据几位老人讲,“铁牛”位置原来就在冶里村西北十字路口的南北公路北侧路中间,是当地的标志物,以后不知去向。

据老人们讲,铁牛之说是当地先民世代口耳相传,以前附近曾挖掘出商代和战国时期文化遗迹。据记载,冶里原名冶炼,是古代的冶炼基地。这让我联

想到,这块赏石很有可能是先人早期遗留下来的铁流石,理由有二:(一)你说它是铁,它的含铁量远达不到铁的标准。(二)你说它是石,它又含有铁的成份,因它含铁量较低,所以露天暴晒、风吹雨淋而不生锈,被人们误以为是天上掉下来的“陨石”。走近物体可以看到,凹凸不平的赏石没有棱角,也没有现代铁流子的特点。笔者认为它很有可能是先人在试炼的过程中遗存下来的废弃物。

关于赏石何时来到工人文化宫,笔者查阅了唐山水利志。志中记载,1952年初,省水利厅着手对陡河水库坝址进行前期工作,1955年10月5日,唐山市建设局市政工程队动工修建唐山至冶里公路,为水库施工开通道路做好准备,据当地人确认,铁牛当年就位于道路的中间。另据1992年8月版《唐山城市建设志》大事记载,“1952年7月15日唐山劳动公园破土动工,公园里划分文化区、游览区,设有露天舞池、露天剧场、文化宫展览馆等”。当年开滦煤矿对劳动公园的开发建设非常支持,除捐款人民币15亿元(旧币),还拨出了凤凰山东侧旧马场圈地块。从以上的记载中我们得知,陡河水库选址工作是在 1952年初,同年 7月劳动公园破土动工,有可能当时在此选址的地质人员将民间奇石信息传递到开滦煤矿,开滦煤矿则在建宫初期将奇石由冶里运往文化宫,当时恐怕也只有开滦人有这样的能力。

有关奇石形象在民间也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牛说,中国农耕文化起源甚早,用牛耕地也有着悠久的历史。牛耕之前为人耕,牛耕取代人耕,为人类的生产生活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先民崇拜牛;(二)龟说,龟代表着长寿。两种说法有着各自的文化内涵,总的来讲它带给我们的是生活美满,长命百岁,在老百姓心中它寓意着吉祥。

为了更详细了解一些情况,9月11日下午,我再次来到工人文化宫临时办公地唐山市总工会招待所,见到了现工人文化宫负责人,他和我讲起当时“陨石”的一些情况。据这位负责人讲,在文化宫拆迁待建期间,曾将“陨石”存放在西展览馆背后的锅炉房院内。 2009年工人文化宫机构搬出原址,当时为了拉运这块“陨石”,特意租了一辆三吨的叉车。在装车时,叉车没能叉起,后来在叉车上站上七八个人才勉强将“陨石”装上车。以此估算,这块“陨石”大约有4吨多重。当我问他为什么对这块石头不离不弃时,他讲:自文化宫建宫以来,工人文化宫一直与“陨石”相伴,它的文化价值在工人文化宫员工心里是很高的。该“陨石”曾经取样鉴定,结果证明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天外来客”,只能说它是含铁量较低的一块奇特赏石。

“陨石”或称“铁牛”离开原工人文化宫后,人们都认为丢失了,因为很长时间没能寻找到它的踪迹。现在终于“水落石出”,期待它重新回到文化宫。据那位负责人讲,新文化宫已在南湖建成,在不久的将来全体员工将和“陨石”一起迁入新址。那时“陨石”将重新展示在市民面前。

原工人文化宫“铁牛”寻踪□ 马连珠

图一图一 图二图二

丰润区新军屯始建于汉代,东汉时期曹操还曾在此建立军屯。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重镇,这里开集设市的时间也较早,当地百姓赶集的风俗由来已久。

相传,最早是朝廷要在新军屯一带设立集市,促进当地和周边地区的农副产品贸易。当时,距新军屯西4华里之外,有一村名为杨家庄(此庄至今仍在),与新军屯村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村落规模、人口数量、物产品类等,均不相上下。为了通过设集兴本村一方水土,新军屯和杨家庄两村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朝廷一时也难以定夺,后来,决定让两村取同体积的沙土各一份,以其净重决一雌雄。结果,新军屯村的沙土重于杨家庄村的沙土,杨家庄无奈落选。于是,在新军屯设集,逢一、六为集日。农历初一开集之时,新军屯

东街的旱船、西街的小车会、南街的龙灯、北街的高跷,一齐出动,以庆开市大吉。来自宁河、玉田、遵化和丰润北部的商贾云集新军屯进行交易,盛况空前。

新军屯大集自此兴盛起来,集市上有大豆、玉米、高粱等各种农产品和农村生活用品的购销,有鸡鸭鱼猪羊的交易,还有骡马驴牛这些农用牲畜的买卖。由于新军屯往西南两个方向的地势较洼,盛产芦苇,所以过去这里集市上的苇席交易也占一定比重。

集市上的娱乐节目也较丰富,其中杂耍较多,杂技、武把操儿(武术)、气功……用新军屯人的话说就是“打把式卖艺的”,各献绝活。

一顶白布棚里一把木椅子,一只烧炭炉子上面一个黄铜的盆子,铜盆的水里边泡着白手巾,这就

是老百姓说的剃头棚儿,也是集市上不可或缺的,那年头赶集上店的老百姓剃头的很多。集市上除卖布衣布袜之外,还有卖小孩虎头鞋、虎头帽的,吹糖人儿、卖泥人儿的。从民国年间直至上世纪60年代初还有看西洋景的。那时的西洋景可以说是在电影尚未流行年代产生的一种类似于影视节目的娱乐,逢庙会赶集期间,许多大人孩子一拨一拨地轮流坐在一条长板凳上,通过放大镜向盒子里看,放西洋景的人拉着绳子,把盒子里面一张张图片拉拽下来,因此也叫拉洋片。

21世纪的今天,旧日集市上的一些场景与货物已经不复存在了,但赶集这一民间风俗没有改变,集市上的物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更加丰富多彩,人们赶集的形式、规模、需求也融入现代元素,不断丰富、扩展、完善。

新军屯集的传说与风俗□ 陈 欣

残损的“三百米”石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