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怡心园听雨 一路风景 - haribao.com ·...

1
10版 文化周刊 · 万家灯火 2015年5月11日 星期一 责编:王德智 组版:程慧琳 海安图书馆 海安日报 时光 从古至今,任何一座桥梁的命名都蛮 讲究的。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无论是文 人还是普通百姓,大家都期盼新桥能取个 好名字,可以流芳百世。然而在抗日战争 期间,地处苏中战略要地的海安,在侵略 者的淫威之下,竟然将一座已有几百年历 史的桥梁,强行改成了半殖民地象征的桥 —“东洋桥”。但这个桥名是短命的, 5 年后就消失了。 几百年前,海安县城就有东楹桥、中 楹桥、西楹桥三座木桥,据文史资料记载, 这三座桥是在雍正二年( 1724 年)时,由 陈逻、徐骖等人出资助建的,横跨在当时 的“上官运盐河”,即现在的通扬运河上。 网上查阅“楹”字代表着“门户”的意 思,三桥的分布,在当时也是合理的。这 三座桥的名字也是挺雅的,地理位置在 前,“楹”字居中,桥字在后,无论从哪个方 面评价,三座桥名均是上乘之作,好听、好 记,一直沿用至今。 东楹桥,旧为倪家渡,也就是现在“东 州公园”南边 300 米处的通扬河边口,这 里距老 212 省道约有 200 多米距离,是以 前通向李堡、角斜、老坝港的一条省级公 路通道。 1939 年,日本鬼子侵占海安时,驻有 二三十个日本鬼子在镇上,伪军则是“和 平军”二十六师的部队。那时的海安周围 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多为泥土路,路况 很不好。日本鬼子要想由南通向赣榆方 向用汽车运输物资,往海安镇向北跨过 “通扬河”,必须要有一座结实的桥梁。当 时海安虽有几座桥,但无公路通行。于是 日本鬼子就在东楹桥旧址建了一座木桥, 过桥向北便是丁儿桥,连接由东台县延伸 过来的公路,达到打通南北通道运输掠夺 物资的方便。 按理说,桥是建在中国的土地上,建 桥的材料是中国人的,建桥的工人也是中 国人,桥建在原来的东楹桥旧址上,桥名应 当还是东楹桥。但此时的日伪猖獗,正在 推行所谓的“文化渗透”的策略。此桥建成 后,日本鬼子把桥的名称改为“东洋桥”,意 思是这座桥是我东洋人的桥。这个名称 一出来,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切齿痛恨,这日 本鬼子真是欺人太甚,竟用这个半殖民地 的桥名来欺压中国人。但铁蹄之下,人们 是敢怒而不敢言,恨一直埋在心头。 1945 年,日本鬼子投降后,有民族气 节的海安人立即对“东洋桥”这个桥名提 出抗议,经过当时的国民党地方政权的同 意,将这座建了有 5 年的“东洋桥”拆毁, 让羞辱永远地消失。短命的“东洋桥”终 于寿终,这些都有资料记载。 如今,海安人很少听到“东洋桥”这个 称呼了,但这段有关“东洋桥”的历史,不 应当被人们忘记。 短命的“东洋桥” 苏学勤 怡心园听雨 仲跻和 陈金国 读书,于我纠结又闲散。 五十岁后,更觉眼界逼仄浅陋。生 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早期的海安农村,最 佳读书年龄大多浸泡于文革,课本、雄文 四卷及大量语录本之外,几乎无书可 读。卖中草药,换回盛行的样板戏、青松 岭、邱少云、黄继光等小人书,小伙伴轮 换看,畅快无比。这是十一二岁前的事。 恢复高考,为高考学;步入岗位,为 工作学;学历升级,为文凭学;职称评审, 为急用学。功利性读书直奔功利,有压 力、有动力,上进心伴随紧迫感魅惑着读 书的欲望,痛并快乐着。几许焦虑、凄 惶、无奈中,总也期待着从容、悠闲、自适 地读书。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 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悠然,好不令人 向往。 中学阶段,遇见吴姓、程姓老师,做 贼般地借过几本大书,回避家长、同学、 任课老师和关心你考试成绩的人慌张翻 阅,可惜读本及内容如今都了无印象 了。同期,长四五岁的表哥,先后送我两 本手抄:《增广贤文》、《第二次握手》。情 欲懵懂时读《第二次握手》,沉浸于男女 爱恋情节,专挑关涉情爱的文字阅读;读 《增广贤文》,惊讶其中迥异于老师教导 的做人道理,更惊讶工整精彩的词句文 笔。《文笔精华》是中学时的至宝,助我完 成优美词句,摘抄家庭作业,提高我写 景、记人、叙事的辨识力。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读南通师专 中文专业,一次在上海福州路新华书店 巧碰古籍出版社为供教学研究影印的 《金瓶梅》,几番摩挲,最终高尚情操平抑 了购买淫秽书籍的冲动,竟成憾事。 参加工作,二十出头玩性未泯,站在 三尺讲台,深深体味到“书到用时方恨 少”的警世醒世价值,为教学需要,购买、 约借书籍,恶补充电,总算混了个学生认 可。调入海安县委党校,干部培训与中 学教学不同,科目陌生且内容更新快。 讲法律,我不知皮毛,只得现炒现卖。还 好,党校图书室藏书多、新书多,一捧一 捧借来,边读边摘抄;幸好,其时大多干 部对法律比我还一窍不通,半瓶子醋也 就摇晃发威。冷暖自知,我马上函授获 得法律本科文凭。 为职称、适岗读书外,我没有读书范 畴、目标、专题。刚入行政岗位,没分工, 上班时天天在办公室读书:读法律法规、 岗位资料、管理科学,与工作沾边的书拿 来就读。外人看来遭遇冷落的两三个 月,恰是我工作后难得连贯的读书时光。 现在,网上浏览毫不影响我纸质阅 读的兴趣。偏好的古典书籍,案头、床头 触手可及。近年,每年读一遍《红楼梦》, 不急着读完,要旨于体味。那年出差,禄 口机场飞机误点,闲逛中购得《脂砚斋全 评石头记》,读出一点感觉,再读。后在 大众书局购得《石头记周汝昌校订批点 本》,越读越增添万顷茫然之感,越读越 觉毁弃传统之颟顸。手头还有 1983 版,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点校注释 的《东坡志林》、《仇池笔记》合订本,心有 块垒,就顺手翻看。 不出意外,视力尚可,有时间,总是 要读书的,不为别的,就为不断自我启 蒙。 冬去春来,阳气上升,春风和畅,万物 复苏,花草争艳,正是锻炼身体的好时节。 下班后,怡心园散步,已是我不变的 爱好和习惯。 怡心园散步是惬意的。田园翠绿,桃 花粉红,菜花金黄,微风吹拂,芬芳宜人。 漫步其间,神清气爽,这样的享受非身临 其境难以想象。 虽说有时也有点儿意外,风大了,有 点儿吃力,雨来了,有点儿不便,但只要有 心,并无大碍。风大了,还能多多燃烧脂 肪,达到减肥的效果。雨来了,正好借机 领略另一番风景—或坐长廊,或坐寿星 亭、赋亭,或站雨棚下,聆听雨声,别有情 趣。 怡心园听雨,是件浪漫的事儿。一样 的雨,不一样的地方,不一样的时间,会听 出不一样的味儿,产生不一样的感叹。 长廊听雨,哗哗的雨声沿着长廊由近 及远,慢慢地被廊外的树叶上的雨声淹 没。随风起舞的雨雾,打湿了头发。透过 檐头下的雨帘,朦胧烟雨中枯萎的荷枝, 荡漾在水面,叠石的小山,山腰的小亭,似 有几分神秘。 寿星亭听雨,更像是优雅的交响曲。 亭檐淋下的雨,落在树叶上的雨,打在亭 柱上的雨,掉在地面上的雨,吹在百寿石 上的雨,各自发出不同的多来米发索拉西 ……别有一番韵味。两翁对弈,并未受雨 声任何的影响,仍然是那样专注,看了一 笑:要能如此多好! 赋亭听雨,更像是出征的鼓点儿,令 人兴奋向上。赋亭位于放生池的西南角, 周围是水泥地面,紧挨着放生池。雨落在 地面上,随即就流淌到了池中,没有积水 的水泥地面,雨珠打在上面,又脆又响。 雨棚听雨,就不怎么样了。雨落在彩 钢瓦上,完全是一片噪声,听上去心里觉 得特别烦。恨不能有一把大伞把雨棚撑 起来,或者是向女娲借一块七彩石,把天 补起来,省得心烦。 当然,更多的时候,怡心园听雨是享 受。不仅可因地点不同而听到不同的雨 声,还能因时间不同而听到不同的雨声。 年有四季,春夏秋冬,雨也有四声。 春雨。农民说“春雨贵如油”;诗人韦 应物说“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而在 听雨人的心中,春雨“沙啦沙啦”的声响, 似情侣间的悄悄话。粘在树枝上油汪汪 的,像情侣彼此对视的眼神,贼亮贼亮 的。人们形容时常用“绵绵”、“毛毛”、“蒙 蒙”。 夏雨。夏雨像战士立于雷声,横扫一 切障碍,充满无限的活力。“噼里啪啦”的 声音,特悦耳,特来劲,特有神。难怪诗人 要用“头上云俱黑,一片雨浪浪”、“江南仲 夏天,时雨下如川”、“对面雷嗔树,当街雨 趁人”来抒发心中的感叹。 秋雨。秋雨似大家闺秀,宁静,典 雅。既有春雨的朦胧,又有夏雨的激情。 “人生难得秋前雨,乞我虚堂自在眠”。特 别是李商隐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 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 雨时”,道出了秋雨的情,秋雨的意,秋雨 的烦。秋雨常常带来凉意,“一阵秋雨一 阵凉,三阵秋雨加衣裳”。“淅淅沥沥”的雨 声,有时似女子思念时的低泣声。 冬雨。似乎多了些沉重、凄楚。“雨兼 残叶下,风带暗沙飞,坐看三冬尽,回思百 事非。”“啪啦啪啦”的冬雨,带来冬的寒 意,同时也送来春的希望:“冬天来了,春 天还会远吗?” 怡心园的雨,因了春夏秋冬的四季之 异,因了怡心园特定的长廊、寿星亭、赋 亭、雨棚,而能听到特有的声音,品到特有 的韵味。 兰芳出于关心,常是不允许我雨天散 步,怕我淋湿了受凉感冒。今天傍晚时 候,外面的雨如雾似烟,我又想起雨中怡 心园的宁静、温馨、浪漫,就说:“我散步去 啦!”她急忙说:“你没看到吗?外面正下 雨呢!受凉了怎么办?”我说:“带着伞 呢。”话音未落,我便执拗地迈步走出家 门,去享受怡心园听雨的愉悦了…… 王德智书法 读书 一路风景

Transcript of 读书 怡心园听雨 一路风景 - haribao.com ·...

10版 文化周刊·万家灯火 2015年5月11日 星期一责编:王德智 组版:程慧琳

我的海安图书馆海 安 日 报

阅 时光读

从古至今,任何一座桥梁的命名都蛮

讲究的。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无论是文

人还是普通百姓,大家都期盼新桥能取个

好名字,可以流芳百世。然而在抗日战争

期间,地处苏中战略要地的海安,在侵略

者的淫威之下,竟然将一座已有几百年历

史的桥梁,强行改成了半殖民地象征的桥

名——“东洋桥”。但这个桥名是短命的,

5年后就消失了。

几百年前,海安县城就有东楹桥、中

楹桥、西楹桥三座木桥,据文史资料记载,

这三座桥是在雍正二年(1724 年)时,由

陈逻、徐骖等人出资助建的,横跨在当时

的“上官运盐河”,即现在的通扬运河上。

网上查阅“楹”字代表着“门户”的意

思,三桥的分布,在当时也是合理的。这

三座桥的名字也是挺雅的,地理位置在

前,“楹”字居中,桥字在后,无论从哪个方

面评价,三座桥名均是上乘之作,好听、好

记,一直沿用至今。

东楹桥,旧为倪家渡,也就是现在“东

州公园”南边 300 米处的通扬河边口,这

里距老 212省道约有 200多米距离,是以

前通向李堡、角斜、老坝港的一条省级公

路通道。

1939年,日本鬼子侵占海安时,驻有

二三十个日本鬼子在镇上,伪军则是“和

平军”二十六师的部队。那时的海安周围

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多为泥土路,路况

很不好。日本鬼子要想由南通向赣榆方

向用汽车运输物资,往海安镇向北跨过

“通扬河”,必须要有一座结实的桥梁。当

时海安虽有几座桥,但无公路通行。于是

日本鬼子就在东楹桥旧址建了一座木桥,

过桥向北便是丁儿桥,连接由东台县延伸

过来的公路,达到打通南北通道运输掠夺

物资的方便。

按理说,桥是建在中国的土地上,建

桥的材料是中国人的,建桥的工人也是中

国人,桥建在原来的东楹桥旧址上,桥名应

当还是东楹桥。但此时的日伪猖獗,正在

推行所谓的“文化渗透”的策略。此桥建成

后,日本鬼子把桥的名称改为“东洋桥”,意

思是这座桥是我东洋人的桥。这个名称

一出来,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切齿痛恨,这日

本鬼子真是欺人太甚,竟用这个半殖民地

的桥名来欺压中国人。但铁蹄之下,人们

是敢怒而不敢言,恨一直埋在心头。

1945年,日本鬼子投降后,有民族气

节的海安人立即对“东洋桥”这个桥名提

出抗议,经过当时的国民党地方政权的同

意,将这座建了有 5年的“东洋桥”拆毁,

让羞辱永远地消失。短命的“东洋桥”终

于寿终,这些都有资料记载。

如今,海安人很少听到“东洋桥”这个

称呼了,但这段有关“东洋桥”的历史,不

应当被人们忘记。

短命的“东洋桥”■ 苏学勤

怡心园听雨■ 仲跻和

■ 陈金国

读书,于我纠结又闲散。

五十岁后,更觉眼界逼仄浅陋。生

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早期的海安农村,最

佳读书年龄大多浸泡于文革,课本、雄文

四卷及大量语录本之外,几乎无书可

读。卖中草药,换回盛行的样板戏、青松

岭、邱少云、黄继光等小人书,小伙伴轮

换看,畅快无比。这是十一二岁前的事。

恢复高考,为高考学;步入岗位,为

工作学;学历升级,为文凭学;职称评审,

为急用学。功利性读书直奔功利,有压

力、有动力,上进心伴随紧迫感魅惑着读

书的欲望,痛并快乐着。几许焦虑、凄

惶、无奈中,总也期待着从容、悠闲、自适

地读书。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

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悠然,好不令人

向往。

中学阶段,遇见吴姓、程姓老师,做

贼般地借过几本大书,回避家长、同学、

任课老师和关心你考试成绩的人慌张翻

阅,可惜读本及内容如今都了无印象

了。同期,长四五岁的表哥,先后送我两

本手抄:《增广贤文》、《第二次握手》。情

欲懵懂时读《第二次握手》,沉浸于男女

爱恋情节,专挑关涉情爱的文字阅读;读

《增广贤文》,惊讶其中迥异于老师教导

的做人道理,更惊讶工整精彩的词句文

笔。《文笔精华》是中学时的至宝,助我完

成优美词句,摘抄家庭作业,提高我写

景、记人、叙事的辨识力。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读南通师专

中文专业,一次在上海福州路新华书店

巧碰古籍出版社为供教学研究影印的

《金瓶梅》,几番摩挲,最终高尚情操平抑

了购买淫秽书籍的冲动,竟成憾事。

参加工作,二十出头玩性未泯,站在

三尺讲台,深深体味到“书到用时方恨

少”的警世醒世价值,为教学需要,购买、

约借书籍,恶补充电,总算混了个学生认

可。调入海安县委党校,干部培训与中

学教学不同,科目陌生且内容更新快。

讲法律,我不知皮毛,只得现炒现卖。还

好,党校图书室藏书多、新书多,一捧一

捧借来,边读边摘抄;幸好,其时大多干

部对法律比我还一窍不通,半瓶子醋也

就摇晃发威。冷暖自知,我马上函授获

得法律本科文凭。

为职称、适岗读书外,我没有读书范

畴、目标、专题。刚入行政岗位,没分工,

上班时天天在办公室读书:读法律法规、

岗位资料、管理科学,与工作沾边的书拿

来就读。外人看来遭遇冷落的两三个

月,恰是我工作后难得连贯的读书时光。

现在,网上浏览毫不影响我纸质阅

读的兴趣。偏好的古典书籍,案头、床头

触手可及。近年,每年读一遍《红楼梦》,

不急着读完,要旨于体味。那年出差,禄

口机场飞机误点,闲逛中购得《脂砚斋全

评石头记》,读出一点感觉,再读。后在

大众书局购得《石头记周汝昌校订批点

本》,越读越增添万顷茫然之感,越读越

觉毁弃传统之颟顸。手头还有 1983 年

版,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点校注释

的《东坡志林》、《仇池笔记》合订本,心有

块垒,就顺手翻看。

不出意外,视力尚可,有时间,总是

要读书的,不为别的,就为不断自我启

蒙。

冬去春来,阳气上升,春风和畅,万物

复苏,花草争艳,正是锻炼身体的好时节。

下班后,怡心园散步,已是我不变的

爱好和习惯。

怡心园散步是惬意的。田园翠绿,桃

花粉红,菜花金黄,微风吹拂,芬芳宜人。

漫步其间,神清气爽,这样的享受非身临

其境难以想象。

虽说有时也有点儿意外,风大了,有

点儿吃力,雨来了,有点儿不便,但只要有

心,并无大碍。风大了,还能多多燃烧脂

肪,达到减肥的效果。雨来了,正好借机

领略另一番风景——或坐长廊,或坐寿星

亭、赋亭,或站雨棚下,聆听雨声,别有情

趣。

怡心园听雨,是件浪漫的事儿。一样

的雨,不一样的地方,不一样的时间,会听

出不一样的味儿,产生不一样的感叹。

长廊听雨,哗哗的雨声沿着长廊由近

及远,慢慢地被廊外的树叶上的雨声淹

没。随风起舞的雨雾,打湿了头发。透过

檐头下的雨帘,朦胧烟雨中枯萎的荷枝,

荡漾在水面,叠石的小山,山腰的小亭,似

有几分神秘。

寿星亭听雨,更像是优雅的交响曲。

亭檐淋下的雨,落在树叶上的雨,打在亭

柱上的雨,掉在地面上的雨,吹在百寿石

上的雨,各自发出不同的多来米发索拉西

……别有一番韵味。两翁对弈,并未受雨

声任何的影响,仍然是那样专注,看了一

笑:要能如此多好!

赋亭听雨,更像是出征的鼓点儿,令

人兴奋向上。赋亭位于放生池的西南角,

周围是水泥地面,紧挨着放生池。雨落在

地面上,随即就流淌到了池中,没有积水

的水泥地面,雨珠打在上面,又脆又响。

雨棚听雨,就不怎么样了。雨落在彩

钢瓦上,完全是一片噪声,听上去心里觉

得特别烦。恨不能有一把大伞把雨棚撑

起来,或者是向女娲借一块七彩石,把天

补起来,省得心烦。

当然,更多的时候,怡心园听雨是享

受。不仅可因地点不同而听到不同的雨

声,还能因时间不同而听到不同的雨声。

年有四季,春夏秋冬,雨也有四声。

春雨。农民说“春雨贵如油”;诗人韦

应物说“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而在

听雨人的心中,春雨“沙啦沙啦”的声响,

似情侣间的悄悄话。粘在树枝上油汪汪

的,像情侣彼此对视的眼神,贼亮贼亮

的。人们形容时常用“绵绵”、“毛毛”、“蒙

蒙”。

夏雨。夏雨像战士立于雷声,横扫一

切障碍,充满无限的活力。“噼里啪啦”的

声音,特悦耳,特来劲,特有神。难怪诗人

要用“头上云俱黑,一片雨浪浪”、“江南仲

夏天,时雨下如川”、“对面雷嗔树,当街雨

趁人”来抒发心中的感叹。

秋雨。秋雨似大家闺秀,宁静,典

雅。既有春雨的朦胧,又有夏雨的激情。

“人生难得秋前雨,乞我虚堂自在眠”。特

别是李商隐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

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

雨时”,道出了秋雨的情,秋雨的意,秋雨

的烦。秋雨常常带来凉意,“一阵秋雨一

阵凉,三阵秋雨加衣裳”。“淅淅沥沥”的雨

声,有时似女子思念时的低泣声。

冬雨。似乎多了些沉重、凄楚。“雨兼

残叶下,风带暗沙飞,坐看三冬尽,回思百

事非。”“啪啦啪啦”的冬雨,带来冬的寒

意,同时也送来春的希望:“冬天来了,春

天还会远吗?”

怡心园的雨,因了春夏秋冬的四季之

异,因了怡心园特定的长廊、寿星亭、赋

亭、雨棚,而能听到特有的声音,品到特有

的韵味。

兰芳出于关心,常是不允许我雨天散

步,怕我淋湿了受凉感冒。今天傍晚时

候,外面的雨如雾似烟,我又想起雨中怡

心园的宁静、温馨、浪漫,就说:“我散步去

啦!”她急忙说:“你没看到吗?外面正下

雨呢!受凉了怎么办?”我说:“带着伞

呢。”话音未落,我便执拗地迈步走出家

门,去享受怡心园听雨的愉悦了……

王德智书法

读书一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