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者 生于虑 成于务 失于傲 - jjjcb.cn ·...

1
赛江:一江清水养忠廉 ■林德发 陈启西 2019年1月18日 星期五 责任编辑:张欢 电话:(010)59598071 邮箱:[email protected] 5 5 文化 周刊 WEN HUA ZHOU KAN 地理志 历史文化源流 古人说:“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 —习近平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事者 生于虑 成于务 失于傲 ■谢毅 “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出自《管子 · 马》。这句话用简洁朴素的语言系统阐述了谋事创业的诀 窍,告诉我们做成一件事,往往产生于周密考虑,成功于 实践探索,失败于骄傲自满。《管子》一书被认为是稷下 道家推尊管仲之作的集结,汇集了道、法、儒、名、兵等 百家之学,内容庞杂,思想丰富。书中的这句话正是基于 国家经济发展提出来,但其揭示的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却 不只局限于一域。 “生于虑”,就是要未雨绸缪,周密考虑。在古人看 来,凡事都应反复考虑、三思而行,才能够事半功倍。 《大学》指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 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是在告诉我们周密考 虑是干事创业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中庸》 提出:“凡事豫 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 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这是说我们做任何事之前都应 该思虑周全、做足准备。不止如此,“古之立大事者”还 结合自己的人生感悟,对后辈阐述“思则得之,不思则不 得”的道理;孙子告诫征战沙场的将领,“谋定而后动, 知止而有得”;王安石勉励后世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 取”;吕本中教诲为官之人,“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 清、曰慎、曰勤”。然而,当前“有的不顾地方实际和群 众意愿,喜欢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表态,盲目铺摊子、上 项目,最后拍屁股走人,留下一堆后遗症”,凡此种种, 都是对工作缺乏思考的表现。我们一定要引以为鉴,在开 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谋划全局、通盘思考,做到“一任接 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才能避免“盲人骑瞎马, 夜半临深池”的危害,才能把党和人民交付的事业做好。 当然,做成一件事的关键不仅在于谋划决策,还需要 有执行力和行动力,否则必将陷入“过缓则无及”的困 局。因此,便有了“成于务”这第二点诀窍。这里的 “务”指的是努力和实践。古代的鸿儒学士喜欢把道理寄 托于生活的细微处,借此启发后人躬行实践。“道虽迩, 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脍炙人口的名言最能体现“务” 的意义。《论衡》中也提出:“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 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木以作室屋,采草 以和方药者,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这便是以建房和配 药来进行类比,说明做事不能局限于“观望”,而应身体 力行。还有,鲁迅以喝“酸辣汤”作比,指出“耳闻口讲 的,总不如亲自呷一口的明白”,更是让人醍醐灌顶、耳 目一新。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的“马上就办、真抓实干” “撸起袖子加油干”等重要论述,正是当前我们共产党人 所应坚持的工作作风。面对新形势下的新挑战,我们要进 一步提升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 的韧劲,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确保各项重大改革举措 落到实处。” 古人云:“人生之大病,只一傲字。”因此,要真正做 成一件事,还需时刻警惕“傲”这一顽疾,始终保持谦虚 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五千多年来,“谦逊”的基因早 已融入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这一点在古籍善本之中多 有体现。魏徵说:“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 则思江海下百川。”这句话的意思是:想到自己的地位高, 就要谦虚谨慎自我约束;害怕自己骄傲自满,就想一想江 海在百川之下。朱熹说:“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 市,后之人则以石为玉而又炫之也。”这是把德行不足的 人同古之君子对比,告诉我们要有自知之明,不可夜郎自 大、骄傲卖弄。张廷玉说:“盛满易为灾,谦冲恒受福。” 这是将骄傲自满和谦虚进行对比,同“满招损,谦受益” 等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老舍先生也用朴素的语言告诉我 们,“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 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由此可见,“失于傲”的道理 从古至今都没有过时。纵观近年来的重要会议和考察调 研,“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等字眼常被习近平总书记提 及。他曾指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无论什么时候我 们都不能骄傲自满,党不能骄傲自满,国家不能骄傲自 满,领导层不能骄傲自满,人民不能骄傲自满,而是要增 强忧患意识、慎终追远,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事实上,我们国家 40年的改革开放恰恰印证了“事 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这句话的丰富内涵。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立足国家发展大局,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 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而后,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埋头 苦干、锐意进取,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 得历史性成就。当前,我们已经到了一个“船到中流浪更 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到了一个“愈进愈难、愈 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我们只有继续 念好“虑”“务”这两字口诀,警惕“傲”这一“人生大 病”,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才能“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 生活的向往”,才能“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 迹”“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开闽进士传清廉 开闽第一进士薛令之的故乡—廉村,原 名石矶津,位于赛江上游白云山麓、穆水之畔 的福安市溪潭镇,它不但是一个在中国东南乡 间罕见的古城堡,还是皇帝以“廉”敕封的村 落。 《八闽通志》载:薛令之,字君珍,号明 月,长溪廉村人,永淳二年(683年)八月十 五日生,乃福建第一个进士。唐开元中期,薛 令之被授左补阙之职,并与贺知章同为太子侍 讲。 薛令之成为开闽第一进士,与他的苦读是 分不开的。在距廉村 10公里外的山间,是薛令 之读书的地方—灵谷草堂。青少年的薛令之 就在草堂内日夜苦读,因他家贫,村民还常常 取笑爱读书的薛令之“不务正业”。据说有一 天,一个农夫上山垦种,看到薛令之在读书, 又笑话了他。不久后,薛令之就写下了一首《灵 岩诗》。在诗中,薛令之抒写了白云做伴、春日垂 钓的美妙的“苦读时光”,同时也道出“家贫耽学 人争笑”的无奈心情,更直抒自己远大的抱负: “君不见苏秦与韩信,独步谁知是英俊?一朝得 遇圣明君,腰间各佩黄金印。” 薛令之为官后清正廉洁,在任期间始终恪 尽其职,保持自己的清廉名誉和操守。辞官返 乡时,薛令之囊无积蓄,两袖清风。回乡后仍 然过着穷研经书、抱瓮灌园的生活。去世时, 竟家徒四壁,什么财产都没有,只给子孙后代 及村邻亲友留下了二十个字:父言慈,子言 孝,家声永振;书可读,田可耕,世业悠存。 唐玄宗在薛令之辞官告老还乡不久后,想 到薛令之在朝多年,为官清廉,并且教诲太子 有恩,又听说他一直清贫过日,便下诏石矶津 所在邑地长溪县衙特别照顾,多给薛令之几百 亩田地的租金为岁赋,但薛令之却只按标准拿 岁 赋 , 一 点 都 不 多 取 。 至 德 元 年 (756 年), 太 子李亨在宁夏灵武即位。翌年九月,回到京都 长安后的李亨,思及与薛令之的师生情谊欲召 其入朝,但在此前数月,薛令之已卒。于是肃 宗嘉叹其廉,“敕命其乡曰‘廉村’,溪曰‘廉 溪’,岭为‘廉岭’”。因此,“苜蓿廉臣”名垂 千古。 薛 令 之 生 前 所 著 《明 月 先 生 集》 和 《补 阙 集》,今已无存。《全唐诗》 仅录其 《自悼》 和 《灵岩寺》 二诗,《高岑三廉薛氏族谱》 录其诗 五 首 。 明 清 读 书 人 童 年 必 读 的 启 蒙 课 本 《幼 学 琼 林》 中 的 “ 桃 李 在 公 门 , 称 人 子 弟 之 多 。 苜 蓿长阑干,奉师饮食之薄”,更是旧时人熟知的 名句,由此可见薛令之清廉品德对中国读书人 深而久远的影响。 满腔正气爱国情 “残年哭知己,白日下荒台。泪落吴江水, 随潮到海回。故衣犹染碧,后土不怜才。未老 山中客,惟应赋 《八哀》。”谢翱的一首 《西台 哭 所 思》 尽 显 民 族 气 节 。 谢翱,字皋羽,号宋累,又号晞发子,宋 淳祐九年(1249年)出生于闽东穆阳樟南坂, 宋末抗元志士,爱国诗人,“福安三贤”之一。 咸淳年间参加进士考试,不第。德佑二年(1276 年),这位忧患余生的爱国青年当知悉文天祥在 南剑州(今南平市)建立都督府,遂变卖家产, 募乡勇数百前往投效,任谘议参军等职,跟随 文公转战漳、梅、赣诸州。在文天祥兵败后, 谢翱携带文公生前赠送的玉带生砚,一度隐于 广东潮阳、福建浦城、浙东永嘉一带。 由于幼年受良好家教,再加上熟读历史上 忠诚英烈之传记文章,谢翱从小就有落拓不羁 的个性与坚贞的民族气节。宋咸淳元年(1265 年),谢翱赴临安参加进士科考虽然不中,但他 所 作 《宋 祖 铙 歌 鼓 吹 曲》 12 篇 和 《宋 骑 吹 曲》 10篇,被太常寺采作朝廷乐曲,元代文学家吴 莱称赞其诗“文句炫煌,音韵雄壮”,可与柳宗 元媲美。 至 元 十 九 年 (1282 年), 谢 翱 听 到 文 天 祥 被害于燕京柴市的消息,无比悲愤,常独自行 游于浙水之东,见到与文天祥握别时相似的景 物,便徘徊顾盼,失声恸哭。为此登严子陵钓 台,设文天祥牌位于荒亭隅,以竹如意击石, 歌招魂之词曰:“魂朝往兮何极,暮来归兮关水 黑,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亡国之痛溢于言 表 , 歌 罢 竹 石 俱 碎 。 著 名 的 散 文 《登 西 台 恸 哭 记》 等 诗 文 , 都 是 这 个 时 期 哀 悼 故 国 和 亡 友 的 泣 血 吞 声 之 作 。 元 贞 元 年 (1295 年), 谢 翱 寓 居杭州西湖,后因肺疾复发客死他乡。其友方 凤、吴思齐等人遵其嘱,将谢翱葬于严子陵钓 台南,并在墓前修建“许剑亭”。 谢翱诗、文、词俱工,而诗的成就尤为突 出。其诗重苦思锤炼,既屈蟠沉郁又激越雄 迈,善于曲折达意,时造新境。许多诗作真实 地再现当时沦陷区的荒凉景象,“归来多雨臼生 鱼,穴虫祝子满户枢”;描述沦为遗民的凄苦, “夜长天籁绝,宛转愁奈何”;抒发对文天祥死 难的深沉哀思,“残年哭知己,白日下荒台”; 直陈雪耻复国的心志:“鞭尸仇未报,函首捷终 驰”……其诗作深刻反映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 和重大的政治时事,拓展了诗歌的表现领域。 谢翱逝世后,与薛令之、郑虎臣等被奉为福安 “三贤”,至今人们还深深地感念他的“西台恸 哭”和爱国主义情怀。 舍身护民节气高 “万壑通幽处,悬岩斗水开。断云随鸟云, 飞瀑卷山来。难劝雷霆静,惟闻风雨哀。遐心 思穴石,满种一峰梅”,每每读到此诗,福安人 都会感念这位顶天立地、威武不屈的民族英雄 —刘中藻。 刘中藻,福安县苏阳村人。明万历三十三 年(1605年)生。刘中藻10岁丧父,寄居彭洋舅 家。15岁,娶穆阳缪氏女为妻,后由恩贡入太 学;崇祯六年(1633年),应顺天府乡试,中举 人,任福建闽清教谕。崇祯十三年(1640年), 进士及第。授官行人司行人,奉诏犒劳辽东将 士,又领旨册封代藩。崇祯十七年三月返京复 命时,李自成义军已据北京,刘中藻被捕,后 趁乱逃回福安,隐居彭洋,辟九潭,筑石莲山 房,读书著文度日。他身在山野,心忧故朝, 每谈到清兵入关,声泪俱下。 隆武元年(1645年),唐王朱聿即位福州, 经户部尚书何楷和阁臣黄道周等举荐。受唐王 召见,中藻慷慨陈述恢复大计,唐王大喜,当 即授与兵部给事中。颁给库银500两,令其统 领义勇,出关拒清。 不久,唐王升刘中藻为右佥都御史,巡抚 金华、衢(辖境相当于今衢县、常山、江山、开 化四县地)。隆武二年(1646年)八月,唐王汀州 战败,被俘身死,刘中藻改事鲁王,跋涉浙南 山区,聚部卒万余人,克复庆元、泰顺、寿 宁、福安、宁德、古田、罗源七县。鲁王晋封 中藻为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在南明文臣 中,通晓军事者首推刘中藻。他善抚慰、激励 将士,士卒多来自少数民族,勇敢善战,所部 成为抗清劲旅。 永历三年(1649年)正月,刘中藻移师驻守 福安县城。清总督陈锦率兵 10万围剿,久攻不 下,便在城外挖沟、树栅,团团围困。此后 4 月间,刘中藻团结全城军民,为保这一块明朝 残疆身先士卒浴血奋战,击退了清军多次攻 城,其间清廷曾多次以高官厚禄诱降于他,都 被拒绝。为要挟其投降,清军将刘中藻长子捕 获囚禁,闻此消息,刘中藻虽然心疼儿子,却 仍凛然回复:“我岂以千秋易一子!” 奋力抵抗4个月后,在内无食粮、外无 救兵的情况下,刘中藻知道此战已经回天无 力了。恐决战后,清军屠城,累及满城百 姓,刘中藻思虑良久,决定以自身的一死来保 住福安城十余万的民众。因而举册籍,开列府 库钱粮数额清单,致信陈锦,示决死之志, 并呼吁清军不要屠戮无辜百姓。将此类事项 逐一交代清楚后,刘中藻悬挂明高祖的画像于 中堂上,穿上明朝衣冠,叩头哭诉:“臣力已 经耗尽,这一块残破的疆土,眼看就要沦入清 人之手,我只一死来报列帝在天之灵了。”据清 朝版《福安县志》记载,刘中藻是吞金屑自 杀,在刘氏族谱中有载,刘中藻两次服毒,都 没有死,最后自缢身亡。家人按其生前嘱咐, 为他穿上明朝衣冠,坐于中堂上,以示他的一 片忠心。 刘中藻死后,清军入城,果然无犯城中民 众,福安民众躲过了一场浩劫。 刘中藻的民族气节也影响了他周遭人。相 传刘中藻的部下,有 9700人与他一同自杀。而 刘中藻的儿子刘思沛被囚在浦城,刘中藻死 后,清兵有意想放过这个忠烈之后,遂故意问 其:“你是否不是刘中藻的亲生儿子?”授意其 否认为刘中藻亲生儿子,则可放其出狱。刘思 沛却不愿苟且偷生:“父为国尽忠,子当为父尽 孝。怎么能因为贪生而不认父亲?”此后,也自 杀身亡。 刘中藻坚持气节,不屈死难,终年 45岁。 墓葬于苏阳青坑,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进 士、内阁中书邑人吴瑞焉,为其撰墓志铭。 赛江,闽东的母亲河,这一江清水从古至 今,不仅滋养着众多忠勇廉明之士,也将继续 感召着一代又一代福安人。 美的对象,何以能陶养感情? 因为它有两种特性:一是普遍;二 是超脱。 一瓢之水,一人饮了,他人就 没得分润;容足之地,一人占了, 他人就没得并立;这种物质上不相 入的成例,是助长人我的区别、自 私自利的计较的。转而观美的对 象,就大不相同。凡味觉、嗅觉、 肤觉之含有质的关系者,均不以美 论;而美感的发动,乃以摄影及音 波辗转传达之视觉与听觉为限。所 以纯然有“天下为公”之概。名山 大川,人人得而游览;夕阳明月, 人人得而赏玩;公园的造像,美术 馆的图画,人人得而畅观。齐宣王 称“独乐乐,不若与人乐乐”,“与 少乐乐,不若与众乐乐”;陶渊明 称“奇文共欣赏”;这都是美的普 遍性的证明。 植物的花,不过为果实的准 备;而梅、杏、桃、李之属,诗人 所咏叹的,以花为多。专供赏玩之 花,且有因人择的作用,而不能结 果的。动物的毛羽,所以御寒,人 因有制裘,织呢的习惯,然白鹭之 羽,孔雀之尾,乃专以供装饰。宫 室,可以避风雨就好了,何以要雕 刻与彩绘?器具可以应用就好了, 何以要图案?语言,可以达意就好 了,何以要特制音调的诗歌?可以 证明美的作用,是越超乎利用的范 围的。 既有普遍性以打破人我的成 见,又有超脱性以透出利害的关 系;所以当着重要关头,有“富贵 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的气概;甚至有“杀身以成 仁”而不“求生以害仁”的勇敢; 这种是完全不由于知识的计较,而 由于感情的陶养,就是不源于智 育,而源于美育。 所以吾人固不可不有一种普通 职业,以应利用厚生的需要,而于 工作的余暇,又不可不读文学,听 音乐,参观美术馆,以谋知识与感 情的调和。这样,才算是认识人生 的价值了。 —节选自蔡元培《中国人的 修 养》 微文化 美育与人生 赛江,古称长溪,发源于浙江, 是闽东第一大河,也因长而得名。长溪 水系由若干段落和支流组成,其主要部 分在福安境内。现存最早的古代总地 志 ,唐 元 和 八 年(813 年)编 修 的《元 和 郡县图志》,对这条河流有了最早的描 述:“长溪,在县南四十五里,流入大 海。” 赛江是闽东的母亲河,她养育了许 多忠廉之士。清光绪十年版《福安县 志》载:“福安入仕者多以抗直辞旧,宦 囊纤薄,盖亦薛令之遗风也。”一语道 出福安仕者走向。

Transcript of 事者 生于虑 成于务 失于傲 - jjjcb.cn ·...

Page 1: 事者 生于虑 成于务 失于傲 - jjjcb.cn · 十一届三中全会立足国家发展大局,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 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赛江:一江清水养忠廉■林德发 陈启西

2019年 1月 18日 星期五

责任编辑:张欢电话:(010)59598071邮箱:[email protected] 文化 周刊

WEN HUA ZHOU KAN

地理志

历史文化源流古人说:“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

——习近平2018年 12月 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事者 生于虑 成于务 失于傲■谢毅

“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出自 《管子·乘

马》。这句话用简洁朴素的语言系统阐述了谋事创业的诀

窍,告诉我们做成一件事,往往产生于周密考虑,成功于

实践探索,失败于骄傲自满。《管子》 一书被认为是稷下

道家推尊管仲之作的集结,汇集了道、法、儒、名、兵等

百家之学,内容庞杂,思想丰富。书中的这句话正是基于

国家经济发展提出来,但其揭示的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却

不只局限于一域。

“生于虑”,就是要未雨绸缪,周密考虑。在古人看

来,凡事都应反复考虑、三思而行,才能够事半功倍。

《大学》 指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

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是在告诉我们周密考

虑是干事创业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中庸》 提出:“凡事豫

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

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这是说我们做任何事之前都应

该思虑周全、做足准备。不止如此,“古之立大事者”还

结合自己的人生感悟,对后辈阐述“思则得之,不思则不

得”的道理;孙子告诫征战沙场的将领,“谋定而后动,

知止而有得”;王安石勉励后世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

取”;吕本中教诲为官之人,“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

清、曰慎、曰勤”。然而,当前“有的不顾地方实际和群

众意愿,喜欢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表态,盲目铺摊子、上

项目,最后拍屁股走人,留下一堆后遗症”,凡此种种,

都是对工作缺乏思考的表现。我们一定要引以为鉴,在开

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谋划全局、通盘思考,做到“一任接

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才能避免“盲人骑瞎马,

夜半临深池”的危害,才能把党和人民交付的事业做好。

当然,做成一件事的关键不仅在于谋划决策,还需要

有执行力和行动力,否则必将陷入“过缓则无及”的困

局。因此,便有了“成于务”这第二点诀窍。这里的

“务”指的是努力和实践。古代的鸿儒学士喜欢把道理寄

托于生活的细微处,借此启发后人躬行实践。“道虽迩,

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脍炙人口的名言最能体现“务”

的意义。《论衡》 中也提出:“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

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木以作室屋,采草

以和方药者,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这便是以建房和配

药来进行类比,说明做事不能局限于“观望”,而应身体

力行。还有,鲁迅以喝“酸辣汤”作比,指出“耳闻口讲

的,总不如亲自呷一口的明白”,更是让人醍醐灌顶、耳

目一新。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的“马上就办、真抓实干”

“撸起袖子加油干”等重要论述,正是当前我们共产党人

所应坚持的工作作风。面对新形势下的新挑战,我们要进

一步提升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

的韧劲,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确保各项重大改革举措

落到实处。”

古人云:“人生之大病,只一傲字。”因此,要真正做

成一件事,还需时刻警惕“傲”这一顽疾,始终保持谦虚

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五千多年来,“谦逊”的基因早

已融入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这一点在古籍善本之中多

有体现。魏徵说:“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

则思江海下百川。”这句话的意思是:想到自己的地位高,

就要谦虚谨慎自我约束;害怕自己骄傲自满,就想一想江

海在百川之下。朱熹说:“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

市,后之人则以石为玉而又炫之也。”这是把德行不足的

人同古之君子对比,告诉我们要有自知之明,不可夜郎自

大、骄傲卖弄。张廷玉说:“盛满易为灾,谦冲恒受福。”

这是将骄傲自满和谦虚进行对比,同“满招损,谦受益”

等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老舍先生也用朴素的语言告诉我

们,“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

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由此可见,“失于傲”的道理

从古至今都没有过时。纵观近年来的重要会议和考察调

研,“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等字眼常被习近平总书记提

及。他曾指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无论什么时候我

们都不能骄傲自满,党不能骄傲自满,国家不能骄傲自

满,领导层不能骄傲自满,人民不能骄傲自满,而是要增

强忧患意识、慎终追远,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事实上,我们国家 40年的改革开放恰恰印证了“事

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这句话的丰富内涵。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立足国家发展大局,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

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而后,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埋头

苦干、锐意进取,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

得历史性成就。当前,我们已经到了一个“船到中流浪更

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到了一个“愈进愈难、愈

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我们只有继续

念好“虑”“务”这两字口诀,警惕“傲”这一“人生大

病”,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才能“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

生活的向往”,才能“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

迹”“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开闽进士传清廉

开闽第一进士薛令之的故乡——廉村,原

名石矶津,位于赛江上游白云山麓、穆水之畔

的福安市溪潭镇,它不但是一个在中国东南乡

间罕见的古城堡,还是皇帝以“廉”敕封的村

落。

《八闽通志》 载:薛令之,字君珍,号明

月,长溪廉村人,永淳二年 (683年) 八月十

五日生,乃福建第一个进士。唐开元中期,薛

令之被授左补阙之职,并与贺知章同为太子侍

讲。

薛令之成为开闽第一进士,与他的苦读是

分不开的。在距廉村10公里外的山间,是薛令

之读书的地方——灵谷草堂。青少年的薛令之

就在草堂内日夜苦读,因他家贫,村民还常常

取笑爱读书的薛令之“不务正业”。据说有一

天,一个农夫上山垦种,看到薛令之在读书,

又笑话了他。不久后,薛令之就写下了一首《灵

岩诗》。在诗中,薛令之抒写了白云做伴、春日垂

钓的美妙的“苦读时光”,同时也道出“家贫耽学

人争笑”的无奈心情,更直抒自己远大的抱负:

“君不见苏秦与韩信,独步谁知是英俊?一朝得

遇圣明君,腰间各佩黄金印。”

薛令之为官后清正廉洁,在任期间始终恪

尽其职,保持自己的清廉名誉和操守。辞官返

乡时,薛令之囊无积蓄,两袖清风。回乡后仍

然过着穷研经书、抱瓮灌园的生活。去世时,

竟家徒四壁,什么财产都没有,只给子孙后代

及村邻亲友留下了二十个字:父言慈,子言

孝,家声永振;书可读,田可耕,世业悠存。

唐玄宗在薛令之辞官告老还乡不久后,想

到薛令之在朝多年,为官清廉,并且教诲太子

有恩,又听说他一直清贫过日,便下诏石矶津

所在邑地长溪县衙特别照顾,多给薛令之几百

亩田地的租金为岁赋,但薛令之却只按标准拿

岁赋,一点都不多取。至德元年 (756年),太

子李亨在宁夏灵武即位。翌年九月,回到京都

长安后的李亨,思及与薛令之的师生情谊欲召

其入朝,但在此前数月,薛令之已卒。于是肃

宗嘉叹其廉,“敕命其乡曰‘廉村’,溪曰‘廉

溪’,岭为‘廉岭’”。因此,“苜蓿廉臣”名垂

千古。

薛令之生前所著 《明月先生集》 和 《补阙

集》,今已无存。《全唐诗》 仅录其 《自悼》 和

《灵岩寺》 二诗,《高岑三廉薛氏族谱》 录其诗

五首。明清读书人童年必读的启蒙课本 《幼学

琼林》 中的“桃李在公门,称人子弟之多。苜

蓿长阑干,奉师饮食之薄”,更是旧时人熟知的

名句,由此可见薛令之清廉品德对中国读书人

深而久远的影响。

满腔正气爱国情

“残年哭知己,白日下荒台。泪落吴江水,

随潮到海回。故衣犹染碧,后土不怜才。未老

山中客,惟应赋 《八哀》。”谢翱的一首 《西台

哭所思》尽显民族气节。

谢翱,字皋羽,号宋累,又号晞发子,宋

淳祐九年 (1249年) 出生于闽东穆阳樟南坂,

宋末抗元志士,爱国诗人,“福安三贤”之一。

咸淳年间参加进士考试,不第。德佑二年(1276

年),这位忧患余生的爱国青年当知悉文天祥在

南剑州(今南平市)建立都督府,遂变卖家产,

募乡勇数百前往投效,任谘议参军等职,跟随

文公转战漳、梅、赣诸州。在文天祥兵败后,

谢翱携带文公生前赠送的玉带生砚,一度隐于

广东潮阳、福建浦城、浙东永嘉一带。

由于幼年受良好家教,再加上熟读历史上

忠诚英烈之传记文章,谢翱从小就有落拓不羁

的个性与坚贞的民族气节。宋咸淳元年 (1265

年),谢翱赴临安参加进士科考虽然不中,但他

所作 《宋祖铙歌鼓吹曲》 12篇和 《宋骑吹曲》

10篇,被太常寺采作朝廷乐曲,元代文学家吴

莱称赞其诗“文句炫煌,音韵雄壮”,可与柳宗

元媲美。

至元十九年 (1282年),谢翱听到文天祥

被害于燕京柴市的消息,无比悲愤,常独自行

游于浙水之东,见到与文天祥握别时相似的景

物,便徘徊顾盼,失声恸哭。为此登严子陵钓

台,设文天祥牌位于荒亭隅,以竹如意击石,

歌招魂之词曰:“魂朝往兮何极,暮来归兮关水

黑,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亡国之痛溢于言

表,歌罢竹石俱碎。著名的散文 《登西台恸哭

记》 等诗文,都是这个时期哀悼故国和亡友的

泣血吞声之作。元贞元年 (1295年),谢翱寓

居杭州西湖,后因肺疾复发客死他乡。其友方

凤、吴思齐等人遵其嘱,将谢翱葬于严子陵钓

台南,并在墓前修建“许剑亭”。

谢翱诗、文、词俱工,而诗的成就尤为突

出。其诗重苦思锤炼,既屈蟠沉郁又激越雄

迈,善于曲折达意,时造新境。许多诗作真实

地再现当时沦陷区的荒凉景象,“归来多雨臼生

鱼,穴虫祝子满户枢”;描述沦为遗民的凄苦,

“夜长天籁绝,宛转愁奈何”;抒发对文天祥死

难的深沉哀思,“残年哭知己,白日下荒台”;

直陈雪耻复国的心志:“鞭尸仇未报,函首捷终

驰”……其诗作深刻反映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

和重大的政治时事,拓展了诗歌的表现领域。

谢翱逝世后,与薛令之、郑虎臣等被奉为福安

“三贤”,至今人们还深深地感念他的“西台恸

哭”和爱国主义情怀。

舍身护民节气高

“万壑通幽处,悬岩斗水开。断云随鸟云,

飞瀑卷山来。难劝雷霆静,惟闻风雨哀。遐心

思穴石,满种一峰梅”,每每读到此诗,福安人

都会感念这位顶天立地、威武不屈的民族英雄

——刘中藻。

刘中藻,福安县苏阳村人。明万历三十三

年(1605年)生。刘中藻10岁丧父,寄居彭洋舅

家。15岁,娶穆阳缪氏女为妻,后由恩贡入太

学;崇祯六年(1633年),应顺天府乡试,中举

人,任福建闽清教谕。崇祯十三年(1640 年),

进士及第。授官行人司行人,奉诏犒劳辽东将

士,又领旨册封代藩。崇祯十七年三月返京复

命时,李自成义军已据北京,刘中藻被捕,后

趁乱逃回福安,隐居彭洋,辟九潭,筑石莲山

房,读书著文度日。他身在山野,心忧故朝,

每谈到清兵入关,声泪俱下。

隆武元年(1645 年),唐王朱聿即位福州,

经户部尚书何楷和阁臣黄道周等举荐。受唐王

召见,中藻慷慨陈述恢复大计,唐王大喜,当

即授与兵部给事中。颁给库银 500两,令其统

领义勇,出关拒清。

不久,唐王升刘中藻为右佥都御史,巡抚

金华、衢(辖境相当于今衢县、常山、江山、开

化四县地)。隆武二年(1646年)八月,唐王汀州

战败,被俘身死,刘中藻改事鲁王,跋涉浙南

山区,聚部卒万余人,克复庆元、泰顺、寿

宁、福安、宁德、古田、罗源七县。鲁王晋封

中藻为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在南明文臣

中,通晓军事者首推刘中藻。他善抚慰、激励

将士,士卒多来自少数民族,勇敢善战,所部

成为抗清劲旅。

永历三年(1649年)正月,刘中藻移师驻守

福安县城。清总督陈锦率兵10万围剿,久攻不

下,便在城外挖沟、树栅,团团围困。此后 4

月间,刘中藻团结全城军民,为保这一块明朝

残疆身先士卒浴血奋战,击退了清军多次攻

城,其间清廷曾多次以高官厚禄诱降于他,都

被拒绝。为要挟其投降,清军将刘中藻长子捕

获囚禁,闻此消息,刘中藻虽然心疼儿子,却

仍凛然回复:“我岂以千秋易一子!”

奋力抵抗 4 个月后,在内无食粮、外无

救兵的情况下,刘中藻知道此战已经回天无

力了。恐决战后,清军屠城,累及满城百

姓,刘中藻思虑良久,决定以自身的一死来保

住福安城十余万的民众。因而举册籍,开列府

库钱粮数额清单,致信陈锦,示决死之志,

并呼吁清军不要屠戮无辜百姓。将此类事项

逐一交代清楚后,刘中藻悬挂明高祖的画像于

中堂上,穿上明朝衣冠,叩头哭诉:“臣力已

经耗尽,这一块残破的疆土,眼看就要沦入清

人之手,我只一死来报列帝在天之灵了。”据清

朝版 《福安县志》 记载,刘中藻是吞金屑自

杀,在刘氏族谱中有载,刘中藻两次服毒,都

没有死,最后自缢身亡。家人按其生前嘱咐,

为他穿上明朝衣冠,坐于中堂上,以示他的一

片忠心。

刘中藻死后,清军入城,果然无犯城中民

众,福安民众躲过了一场浩劫。

刘中藻的民族气节也影响了他周遭人。相

传刘中藻的部下,有9700人与他一同自杀。而

刘中藻的儿子刘思沛被囚在浦城,刘中藻死

后,清兵有意想放过这个忠烈之后,遂故意问

其:“你是否不是刘中藻的亲生儿子?”授意其

否认为刘中藻亲生儿子,则可放其出狱。刘思

沛却不愿苟且偷生:“父为国尽忠,子当为父尽

孝。怎么能因为贪生而不认父亲?”此后,也自

杀身亡。

刘中藻坚持气节,不屈死难,终年 45岁。

墓葬于苏阳青坑,清乾隆十五年(1750 年)进

士、内阁中书邑人吴瑞焉,为其撰墓志铭。

赛江,闽东的母亲河,这一江清水从古至

今,不仅滋养着众多忠勇廉明之士,也将继续

感召着一代又一代福安人。

美的对象,何以能陶养感情?

因为它有两种特性:一是普遍;二

是超脱。

一瓢之水,一人饮了,他人就

没得分润;容足之地,一人占了,

他人就没得并立;这种物质上不相

入的成例,是助长人我的区别、自

私自利的计较的。转而观美的对

象,就大不相同。凡味觉、嗅觉、

肤觉之含有质的关系者,均不以美

论;而美感的发动,乃以摄影及音

波辗转传达之视觉与听觉为限。所

以纯然有“天下为公”之概。名山

大川,人人得而游览;夕阳明月,

人人得而赏玩;公园的造像,美术

馆的图画,人人得而畅观。齐宣王

称“独乐乐,不若与人乐乐”,“与

少乐乐,不若与众乐乐”;陶渊明

称“奇文共欣赏”;这都是美的普

遍性的证明。

植物的花,不过为果实的准

备;而梅、杏、桃、李之属,诗人

所咏叹的,以花为多。专供赏玩之

花,且有因人择的作用,而不能结

果的。动物的毛羽,所以御寒,人

因有制裘,织呢的习惯,然白鹭之

羽,孔雀之尾,乃专以供装饰。宫

室,可以避风雨就好了,何以要雕

刻与彩绘?器具可以应用就好了,

何以要图案?语言,可以达意就好

了,何以要特制音调的诗歌?可以

证明美的作用,是越超乎利用的范

围的。

既有普遍性以打破人我的成

见,又有超脱性以透出利害的关

系;所以当着重要关头,有“富贵

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的气概;甚至有“杀身以成

仁”而不“求生以害仁”的勇敢;

这种是完全不由于知识的计较,而

由于感情的陶养,就是不源于智

育,而源于美育。

所以吾人固不可不有一种普通

职业,以应利用厚生的需要,而于

工作的余暇,又不可不读文学,听

音乐,参观美术馆,以谋知识与感

情的调和。这样,才算是认识人生

的价值了。

——节选自蔡元培《中国人的

修养》

微文化

美育与人生赛江,古称长溪,发源于浙江,

是闽东第一大河,也因长而得名。长溪

水系由若干段落和支流组成,其主要部

分在福安境内。现存最早的古代总地

志,唐元和八年(813 年)编修的《元和

郡县图志》,对这条河流有了最早的描

述:“长溪,在县南四十五里,流入大

海。”

赛江是闽东的母亲河,她养育了许

多忠廉之士。清光绪十年版《福安县

志》载:“福安入仕者多以抗直辞旧,宦

囊纤薄,盖亦薛令之遗风也。”一语道

出福安仕者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