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真:2873 2453 電郵:[email protected]/2013/03/20/b09-0320.pdfB 9 文匯副刊...

1
B 9 責任編輯:張旭婕 2013年3月20日(星期三) 文匯副刊 使 使 MISS YOU MUCH LESLIE 滿 MV T 簿 稿 張國榮.繼續寵愛 查小欣 翠袖 乾坤 —— ⋯⋯ 便 便 便 便 —— ⋯⋯ 滿 舉重若輕與苦中作樂 琴台 客聚 宿 X CT 便 使 十年前一場病 吳康民 生活 語絲 —— 滿 不同時代的美 楊天命 天言 知玄 便 西 西 便 西 西 西 西 西 西 西 西 西 西 西 東西 隨想 調 便 調 Fish Story —— ︿ Sacrifice ︿ 西 ︿ 滿 使 耀 西 調 調 伊㝴式人物迷宮 湯禎兆 路地 觀察 出河北省會石家莊,西行40公里,便是素有 「太行八陘第五陘」之稱的井陘縣。 陘者,山脈中斷之處,是為山口。遠在秦代, 井陘已置縣,因地形而得名。《太平寰宇記》 稱:「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陘, 故謂之井陘。」看地圖可知,太行山橫亙八百餘 里,猶如一道屏障,擋在華北平原與西北地區之 間,井陘長生口、核桃園、微水一帶恰恰處於群 山縫隙處,修有古驛路,號「燕晉通衢」,其戰略 地位十分重要。因之,歷史上許多大事件發生在 這裡,就不足為奇了。 一個裹㠥輕霧的冬日,我騎㠥自行車來到井 陘,站在甘淘河口,我任憑自己的思緒如潮水奔 流。 《井陘縣志》載,該地戰國時屬中山國,公元 前295年,趙、齊、燕滅中山,井陘歸屬趙國。公 元前210年,秦始皇第5次出巡,亡於沙丘,遺體 由丞相李斯等護送,經井陘回歸咸陽。6年後,漢 將韓信在此面對20萬趙軍,卻背對河水列陣迎 敵,使部下「置之亡地而後存」,「背水一戰」由 此著名。我現在站立的地方,就是當年漢軍的陣 地,而剛才路過的上安、東天門,就是當年韓信 部下追擊潰敗中的趙軍的戰場。654年,井陘大雨 如注,河水氾濫。755年,安祿山叛唐,遣將士數 千人守井陘口。1644年,李自成起義大軍經由此 地湧入華北平原,幾個月後,李兵敗北京,也是 經由此路退守山西,不知他當時如何反省「其興 也勃焉,其亡也忽焉」。1825年,飛蝗蔽天,從東 而西飛來,秋禾幾被食盡。1901年,八國聯軍 德、法各一部襲擾井陘。幾千西洋人憑借槍炮竟 侵入中國腹地如此深遠,但正是在井陘,侵略軍 遭到頑強抵抗,被消滅1000餘人。 歷史是沉重的,在後代人審視的目光中,有時 又是多義的。而我個人與井陘、與這條路的關 聯,也不輕淺。 事情要追溯到1975年。那一年,我17歲,在省 城第24中學讀高中。當時還是「文革」時期,整 個高中階段一會學工,一會學農,沒有正經上過 幾節課。為了讓學生更貼近農村生活,學校在井 陘胡家灘一座山腰上蓋了兩排平房,設立了分 校。當年5月的一天,我和同班同學同乘一輛大卡 車,翻山越嶺向分校駛來。中途經過孤台時,一 條明亮、幽靜的小河,不期然撞入我的眼簾,剎 那間便牢牢抓住了我。兩個星期後,我和幾個同 學徒步走了十多里山路,又來到這條小河旁。同 學們都歡呼㠥跳進水裡游泳了,我卻又往上游走 了一程,在一塊伸入河水的岩石上,在一種少年 的莫名憂傷中,默默地伴水而坐直到天晚。從 此,這條明滅㠥一身淺蘭色的碎光靜靜流淌的小 河,就不再僅僅行走於太行山了。 高中畢業後,我就下鄉了,後來回城,進了工 廠,曾幾次利用節假日的時間,來看望這條小 河。1988年,我到報社當了記者,採訪的第一個 縣就是井陘縣,寫的第一篇稿件,也是關於井陘 的。 而今天,我並不是為憑弔古戰場而來,也不單 單在感懷自己的青春已逝,此刻我懷想最多的一 個人,是譚嗣同。 1889年,譚嗣同由蘭州去往京師,翻越太行山 時走的正是井陘關。當看到飽經風雨的山梁、殘 舊的關隘、滿是滄桑記憶的古驛道、道路上那些 被戰車和軍馬踏磨得青光反照的石板及深嵌的轍 痕,他思緒萬千,賦詩一首:「平生慷慨悲歌 士,今日驅車燕趙間。無限蒼茫懷古意,題詩獨 上井陘關。」 後來,譚嗣同寫出了氣貫長虹的 名著《仁學》,批判專制制度,鼓吹 自由平等和人格獨立。他說:「二 千年來之政,秦政也,皆大盜也; 二千年來之學,荀學也,皆鄉願也;惟大盜利用 鄉願,惟鄉願工媚大盜。」1898年6月,光緒詔告 天下,宣佈變法,譚應召抵京,參議新政。9月21 日,慈禧發動政變,戊戌變法失敗。「嗣同聞 變,竟日不出門,以待捕者」,7天後,譚等幾位 志士於北京菜市口英勇就義。 對譚嗣同,我心中充滿了敬慕。我常想,在那 樣一個王朝的末年,在那樣一個腐朽沒落的年 代,居然誕生了這樣一位思想深邃、見解卓越、 氣概昂揚、敢作敢為的大英雄。同時我也無數次 設想,如果當年權貴集團和守舊勢力不蓄意阻 撓,如果戊戌變法成功,近代中國會是怎樣?今 日中國又會怎樣?別的不知道,但肯定不會有義 和團運動,不會有八國聯軍,不會有辛丑條約, 不會有軍閥割據、連年混戰,人民要減少多少流 血犧牲,國家要免受多少屈辱和損失呀。令今日 有識之士夢寐以求的憲政理想,肯定也早已落 成。一個立足於現代政治根基之上的中國,必是 一個強大的國家,雄居於世界的東方。 可歷史偏偏是另一種樣子。譚嗣同啊,你不僅 不幸,也是可悲的,因為你的血,還有後來追隨 你的許多人的血,流遍了大地,染紅了山河,卻 對這個國家殊少改變。而你留下了足跡和詩句的 井陘,也同樣感受㠥變法失敗的中國苦澀。政治 黑暗,腐敗污濁,民心不振,國勢衰微,八國聯 軍的鐵蹄,很快便踩踏到這裡,幾十年之後,這 裡又遭到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 1937年,侵華日軍發動盧溝橋事變後,又進攻 山西。當年10月,日軍一部由石門出發,進犯井 陘,欲西出娘子關。國民革命軍38軍17師奉命在 乏驢嶺一帶抗擊,血戰9晝夜,給日軍以重大殺 傷,遲滯了日軍西進的計劃。直到今天,人們仍 然能在山坡上看到17師官兵修建的掩體,有的像 彈坑,有的像石頭壘的圍牆,一處環形機槍掩體 保存得最好。 日軍長期佔領井陘縣城,在多地還修建了據 點。1941年,日偽軍搜尋抗日武裝,沿途對南北 孤台、柿莊等進行掃蕩,前頭莊、蘆莊被燒光。 當年乏驢嶺戰鬥結束後,很多陣亡官兵的屍骨 被村民埋葬在雞架岩山的東溝掌。為緬懷這些抗 日英雄,70多年來,很多村民每年11月都要到這 裡祭奠,給英烈「送寒衣」。他們站成一排,向英 烈深深鞠躬,一些老人還把冥紙放在石頭中間點 燃⋯⋯ 井陘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無一不與國家命 運相連,這個看似偏僻寧靜的地方,刻㠥每一個 時代的痕跡。而我,一個晚輩、一個後來人,由 於某種巧合,也早與這片山河結下不解之緣。在 這個寒冷的冬天,在四處瀰漫的霧霾中,我站在 這裡,我極力想弄明白,如果井陘的山關水土能 夠思想、說話,她會想些什麼,她會講出什麼樣 的話語,她如何感知和評論兩千多年來的朝代更 迭、戰亂頻仍、社會變遷?我更想知道,霧霾中 的井陘,霧霾裡的中國,未來將會怎樣?為了走 向光明、自由與進步,我們還需要闖過多少險 關,走過多少渡 口?還有什麼樣的 災禍和困阻在前方 等㠥我們? 1982年,我曾經 徒步在井陘漫遊, 途中寫下了一首 詩,權且把此詩放 在這裡,作為本文 的尾聲吧:太行重 重山連山,鄉河遙 遙暮雲間。惆悵秋 風思萬里,天涯望 斷走蒼關。 山關鄉河 憂思如水 本版逢周一至五刊出 傳真:2873 2453 電郵:[email protected] 井陘在古代具有重要的戰 略地位。 網上圖片

Transcript of 傳真:2873 2453 電郵:[email protected]/2013/03/20/b09-0320.pdfB 9 文匯副刊...

B 9 ■責任編輯:張旭婕 2013年3月20日(星期三)文 匯 副 刊

二零零三年,張國榮一躍而下。

哥哥被抑鬱症所殺,令全城認識及正面

看待抑鬱症,他離世十年間,大眾改變對

抑鬱症的負面觀念,令抑鬱症患者不會受

到歧視,哥哥在人間的使命除了帶來經典

金曲、好看的電影來娛樂大家外,他的另一項

使命就是要幫助抑鬱症患者得到外界的體諒和

接受。

一代巨星,雖已歸塵土,但精神仍在,影響

深遠,逝世十周年,歌迷對哥哥的思念從未間

斷,今年哥哥生前好友兼經理人陳淑芬將為哥

哥舉行三大紀念活動及推出七款紀念品。

首個活動於三月二十九日啟動,直至五月一

日在時代廣場舉辦的﹁繼續寵愛.十年.紀念

展覽﹂,哥哥好友唐鶴德特地拿出哥哥的戲服展

覽,並會舉行一個壯舉,就是展出內地榮迷摺

的紙鶴,登上世界健力士大全,為榮迷對哥哥

的懷念烙下永久的印記。

第二個活動是在三月三十一日在紅館舉行一

場﹁繼續寵愛.十年M

ISS

YO

UM

UC

HLESL

IE

﹂紀念演唱會,由哥哥一班好友演繹哥

哥的名曲,已火速爆滿,一票難求。

第三個活動是四月一日在紅館舉行﹁繼續寵

愛.十年.紀念晚會﹂,是專為榮迷而設,陳淑

芬請製作高手,將哥哥導演的M

V

、主演的電影、所唱的

金曲剪輯,在晚會上播出,讓榮迷再度欣賞哥哥的風

采。七

件紀念品包括印有張國榮肖像的T恤、咖啡杯、張

國榮一比六︵十二吋︶像珍藏人偶、紅色及白色紙鶴襟

針、環保購物袋、兩款記事簿,當中包含哥哥的手稿和

唐唐寫的一段紀念文字,還有唐唐首次公開他和哥哥兩

張合照,所有紀念品屬限量版發售。

百家廊

吳小彬

張國榮.繼續寵愛查小欣

翠袖乾坤

有一句成語叫﹁舉重若輕﹂。

平生遇到舉重若輕的人不多,首先我自

己就做不到。

周有光先生就有這個能耐。

世界上什麼多大多難的問題,在他的眼

中,都沒有什麼了不起。因為再苦再難再黑暗

的事,他都可以轉為﹁苦中作樂﹂、﹁難中取

易﹂、﹁暗中看明﹂。

他常援引古人的一句名言:﹁猝然臨之而不

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這種高深莫測的學問,古人固然不容易做得

到,今天更戛戛乎其難。

周老就是做得到!

經歷過文革打擊的老一輩文化人,談起這段

經歷,無不義憤填膺。

周老卻專挑文革趣事來談。

﹁文革﹂期間,周老被打成﹁反動學術權

威﹂。一

九六九年六十五歲的他,被下放到寧夏平

羅的國務院﹁五七幹校﹂,在那兒勞動改造了兩

年零四個月。

幹校勞動大都是厭惡的和粗重的工種,很多

人叫苦連天。

周老卻另有一番感受。提起﹁五七幹校﹂的

勞動改造,他經常說起一樁咄咄怪事—

—⋯

林彪死的第二天開大會。中午特別熱,

我們開會又很長,我就戴了一頂大草帽預備中

午用。開到大概九點半鐘的時候,上面飛來許多大雁,

這在煙囪多的北京看不見,在寧夏可以看見。

幾千、幾萬隻大雁飛來,蓋天鋪地,飛到我們頭上

時,有一隻大雁一聲怪叫,大雁們都下大便,像雨一樣

下來,我的草帽上全是大雁的大便,袖子上面也搞了一

點。那

些不戴帽子的人不得了,大雁的大便黏得不得了,

黏在頭髮裡面,洗都洗不乾淨。

像這樣的事,人家說要一萬年才碰到一次啊。這個事

情是沒有多大特別意義的,可是要遇到這樣的一個怪事

情是很難的。

周老頭上

了大雁的糞便,不視作倒霉、狼狽的事,

卻視作怪事、趣事。可見其心態與常人的迥異。

周老深諳苦中作樂之道,他說起一段在﹁勞改﹂時,

和七十一歲的教育家林漢達被派去看守高粱地時的往事

——

某一天,林老考周老一個常識問題:﹁未亡人﹂、﹁遺

孀﹂、﹁寡婦﹂哪一種說法好?

﹁大人物的寡婦叫遺孀,小人物的遺孀叫寡婦。﹂他

開玩笑又認真地說。

周老又說,從前有一部外國電影,譯名︽風流寡婦︾,

如果改為︽風流遺孀︾,觀眾可能要減少一半⋯

兩人最後一致同意,語文大眾化要﹁三化﹂:通俗

化、口語化、規範化。

這還不光是苦中作樂,難得的是,苦中作樂之餘,還

探討嚴肅的文化課題。

兩人談話的結語,最後以﹁語言應該走向大眾化﹂為

依歸。

後者是一種積極進取的態度。

﹁幹校勞動不一定是壞事﹂,周老說:﹁我多年患失眠

症,不容易睡

。下放到農村,做體力勞動的我失眠症

卻治好了,一直到現在我都不再失眠。人遇到不順利的

事情,不要失望,也不要讓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周老這句話充滿禪意。特別末一句話:﹁不要失望,

也不要讓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更是一種大智慧。

︵︽周有光印象記︾之三︶

舉重若輕與苦中作樂彥 火

琴台客聚

月來,坊間正在熱議發生在十年前的沙士

大傳播,當年這個恐怖的疫症,奪去了香港

近三百條寶貴的性命,包括一些在醫護前線

的醫生和醫護人員。那時候,香港差不多成

為死城,街上人人戴上口罩,酒樓飯店生意

跌了九成,口罩和消毒藥水及某些中成藥都

幾乎賣到絕市。香港雖然還未到﹁萬戶蕭疏

鬼唱歌﹂的地步,但市面商店﹁蕭疏﹂的情

況,的確前所未見。

我的經歷,只有一次,是一九四三年。剛

到粵北坪石鎮,進入搬遷至該地的中山大學

就讀。當年坪石霍亂流行,鎮裡差不多家

家有死人。因為當地人共飲北江水,衛生

消毒不足,所以傳染極快。加上戰時缺醫

缺藥,鎮裡只見哭聲震地,門口焚香燒

衣,為死者祈福,氣氛極為恐怖。我們學

生卻不敢出外就餐,都在宿舍內自行煮

﹁煲仔飯﹂果腹。

在二○○三年沙士流行那一年稍前,我

卻因咽喉病急診而入醫院。翻開舊日記的

記錄,我在一月二日晚因咽喉腫痛,至凌

晨已不能吞咽唾液,近乎﹁鎖喉﹂。於是召

救傷車去灣仔律敦治醫院急診。

當值醫生診斷,這是病毒感染,咽喉紅

腫,如果化膿,必須開刀,需留醫觀察。凌

晨時分,照了兩次X光片,轉去東區醫院的

耳鼻喉科病房。

該院經診斷後認為有窒息危險,先送特別

監護部觀察,並吊鹽水及抗生素。

翌日又照C

T

等。知道我有眼疾,再請眼

科醫生會診。結果在東區醫院住了五天。

如果此病遲發一個月,遇上沙士的流行

期,必會進入沙士隔離病房。是不是沙士,

會不會受傳染,未敢肯定。今天看來,可說

是﹁執回一條命﹂。想起後來的一個多月的

沙士流行的恐怖日子,不禁慶幸當年早發病

的幸運。

經過此役,身體大不如前。往後眼疾便一

目失明,腸胃和心臟都不太好,骨頭也不大

﹁聽使﹂。最近幾次新春酒會,都因站立太久

而酸痛。想起十年前的這一場咽喉病,仍是

不寒而慄。

十年前一場病吳康民

生活語絲

成語﹁燕瘦環肥﹂中的﹁燕瘦﹂,乃指

漢朝據說善於﹁掌中舞﹂且體態輕盈的

美人趙飛燕,﹁環肥﹂者,則是大家熟

悉的唐明皇寵妃楊玉環,據說她的體態

豐腴,把帝王迷得﹁三千寵愛在一身﹂,

所以她到底有多﹁肥﹂,向來也是史家津津樂

道的研究題目。

對天命而言,這個成語正好帶出在不同的

時代,甚至對不同的人來說,美麗的定義,

也各有不同的標準,其實就連八字學說,也

反映

相近的有趣現象:以傳統的算命理論

為例,八字以﹁正官﹂、﹁七殺﹂、﹁食神﹂

及﹁傷官﹂為美女特徵。﹁正官﹂的女生美

得來端莊,﹁七殺﹂美在體態誘人,﹁食神﹂

及﹁傷官﹂則是一種聰明靈秀的吸引力,令

人感覺如沐春風。

不過有趣的是,天命近年曾排列過不少時

代美女明星的八字,發現不少也不符合以上

的條件,命造反而以﹁比劫星﹂當道。要知

道,﹁比劫星﹂的特性在於與日主的五行相同,所以

命中此星當道的人,性格通常也較自我及強勢,不但

為人主動,也懂得發揮自己的優點,舉手投足也表現

出一股懾人的自信—

以傳統八字理論中的美女相比,

﹁比劫星﹂的女生大概更符合現代女性所追求的獨立自

主形象,加上擅於運用自己的長處,逐漸形成另一種

符合時代標準的美女八字,也由此可見,現今世代對

美的認同,明顯也在轉變之中。

所以正如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有無相生,

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

隨﹂,所謂的美,也不過是一種不斷變化的標準,與其

追求別人及社會膚淺的認同,倒不如做好自己,

然後就能由內心散發一種跨越時代的滿足之美。

不同時代的美楊天命

天言知玄

東,在我們的了解

裡,是指方向。東這個

字,從甲骨文發展到小

篆時,發生了一些筆劃

的轉變。小篆的東字和

如今的東字基本一樣,許慎

就根據這個造型指出,東是

日和木組合而成,太陽升到

樹木的中央,表示東方。但

仔細想想,太陽不管升到哪

裡,只要未到中天,都是在

東方,而我們看日出美景

時,都喜歡從山裡看,那

麼,東為什麼不用山和日來

組成呢?

左安民在︽細說漢字︾便說,許慎錯

了,因為甲骨文的東字,那個後來發展

為日的兩頭,是像一個紮起來的口袋,

而在金文裡,這個口袋更是裝了不少直

的和橫的線條來代表物品。所以,東這

個字原來不是指方向,而是指物品,就

是現在我們說的東西。

所以東這個指方向的字,是後來的假

借,把東西的東用來指東方的東。因此

便有了後來的主人家坐東方,賓客坐西

方的﹁東家﹂和﹁西賓﹂的說法。

而西這個字,甲骨文和金文就像一個

鳥巢,到了小篆的字,更加複雜,上面

加了彎彎曲曲的線條,用來代表一隻

鳥,下面是鳥巢。因此,西這個字的原

來意義,就是鳥在鳥巢上,棲息也。所

以用來指方向的西字,也是個假借字。

東和西是相反的方向,但東西兩個字

合用時,就有不同的意義,可以是指從

東到西,可以指四面八方,也可用來指

附近,比如歐陽修就有詩說:﹁念花意

厚何以報?唯有醉倒花東西。﹂而薛濤

也有詩說:﹁雪耳紅毛淺碧蹄,追風曾

到日東西。﹂

這兩個組合在一起的字,現代人用得

最多的,我想是帶

情緒性的:你是什

麼東西?

東 西興 國

隨想國

與東野圭吾的處理手法稍有不同,伊

幸太

郎編織小說內部的人物網絡圖時,往往較為明

顯,而且很多時候是以兩兩相扣的方式來組

織,A小說中的主角在B小說中可能成了配

角,甚或是過鏡式的閒角,簡言之就是盡量不

用浪費刻意經營的人物魅力,好讓他在不同文本時

空中可以有重新的機會。

這種組織過程於處理人物的性格上,可以有僅取

其形,又或是涵接發展的不同模式。在︽死神的精

確度︾中,名為千葉的死神,職責是以一星期去調

查不同對象,然後決定他/她是否值得及應該喪

命。大抵是這種角色太過獨特,於是伊

偶爾都會

徵召千葉出場來預警作用,於︽重力小丑︾中小春

及泉水兩兄弟,都分別曾與千葉擦身而過的體驗。

至於在︽魔王︾中就來得更加明晰,擁有超能力的

安藤,因為公司的電腦壞了,而器材管理部派來的

維修員工正好名叫千葉。最終當安藤打算去阻止極

右傾向的政治家作出演說時,他在被其他異能者襲

擊至死之前,正好在人叢中看到千葉,恰好呼應了

千葉充任擔當的身份。

另一個耐人尋味的角色就是黑澤,他是︽華麗人

生︾中的主角之一,正職是小偷,副業是偵探。

︽華麗人物︾把弄的是數日間內發生,而且同步進

行交錯的人物交叉敘事詭計模式,可說是推理群像劇﹁考牌﹂

作。及後黑澤便背負以上兩重身份在不同作品中游走,於

︽重力小丑︾中泉水拜託他去調查名為葛城的一名男子身世,

而在︽Fish

Story

龐克救地球︾中更兩現—

於︿Sacrifice

中是主角,而在︿洋芋片﹀中則成了今村及大西的心靈導

師。事實上,導演中村義洋更把原先出現在︽華麗人物︾中

的情節,移花接木地轉移到︽洋芋片︾的電影版中去︵一名

青年人與黑澤討論牛頓力學的問題,但當時並沒有今村的名

字出場︶。而且小說︿洋芋片﹀中,黑澤更再度同時以小偷及

偵探兩重身份登場。

至於在前後發展式的人物而言,則不得不提陣內了。他在

︽孩子們︾中以主角登場,通篇警句滿溢,即使成為人質被困

於打劫銀行的現場中,仍然毫無懼色高歌娛人,是伊

筆下

極為耀目的小說角色。後來在︽沙漠︾中,西鳩曾遇上一名

奇怪的家事裁判調查官,會借書給年輕人。而其實在︽孩子

們︾的其他篇章中,陣內正好已成為家事裁判調查官,而且

曾借了芥川龍之介的︽侏儒的話︾給同事武藤,內裡卻夾雜

很多從公廁找下來的冷笑話,結果成功協助武藤與問題少年

破冰。

式的人物網絡圖,正是如此一點一滴地編織而成。

伊 式人物迷宮湯禎兆

路地觀察

出河北省會石家莊,西行40公里,便是素有「太行八陘第五陘」之稱的井陘縣。

陘者,山脈中斷之處,是為山口。遠在秦代,井陘已置縣,因地形而得名。《太平寰宇記》稱:「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陘,故謂之井陘。」看地圖可知,太行山橫亙八百餘里,猶如一道屏障,擋在華北平原與西北地區之間,井陘長生口、核桃園、微水一帶恰恰處於群山縫隙處,修有古驛路,號「燕晉通衢」,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因之,歷史上許多大事件發生在這裡,就不足為奇了。

一個裹 輕霧的冬日,我騎 自行車來到井陘,站在甘淘河口,我任憑自己的思緒如潮水奔流。

《井陘縣志》載,該地戰國時屬中山國,公元前295年,趙、齊、燕滅中山,井陘歸屬趙國。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5次出巡,亡於沙丘,遺體由丞相李斯等護送,經井陘回歸咸陽。6年後,漢將韓信在此面對20萬趙軍,卻背對河水列陣迎敵,使部下「置之亡地而後存」,「背水一戰」由此著名。我現在站立的地方,就是當年漢軍的陣地,而剛才路過的上安、東天門,就是當年韓信部下追擊潰敗中的趙軍的戰場。654年,井陘大雨如注,河水氾濫。755年,安祿山叛唐,遣將士數千人守井陘口。1644年,李自成起義大軍經由此地湧入華北平原,幾個月後,李兵敗北京,也是經由此路退守山西,不知他當時如何反省「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1825年,飛蝗蔽天,從東而西飛來,秋禾幾被食盡。1901年,八國聯軍德、法各一部襲擾井陘。幾千西洋人憑借槍炮竟侵入中國腹地如此深遠,但正是在井陘,侵略軍遭到頑強抵抗,被消滅1000餘人。

歷史是沉重的,在後代人審視的目光中,有時又是多義的。而我個人與井陘、與這條路的關聯,也不輕淺。

事情要追溯到1975年。那一年,我17歲,在省城第24中學讀高中。當時還是「文革」時期,整個高中階段一會學工,一會學農,沒有正經上過幾節課。為了讓學生更貼近農村生活,學校在井陘胡家灘一座山腰上蓋了兩排平房,設立了分校。當年5月的一天,我和同班同學同乘一輛大卡車,翻山越嶺向分校駛來。中途經過孤台時,一條明亮、幽靜的小河,不期然撞入我的眼簾,剎那間便牢牢抓住了我。兩個星期後,我和幾個同學徒步走了十多里山路,又來到這條小河旁。同學們都歡呼 跳進水裡游泳了,我卻又往上游走了一程,在一塊伸入河水的岩石上,在一種少年的莫名憂傷中,默默地伴水而坐直到天晚。從此,這條明滅 一身淺蘭色的碎光靜靜流淌的小河,就不再僅僅行走於太行山了。

高中畢業後,我就下鄉了,後來回城,進了工廠,曾幾次利用節假日的時間,來看望這條小河。1988年,我到報社當了記者,採訪的第一個縣就是井陘縣,寫的第一篇稿件,也是關於井陘的。

而今天,我並不是為憑弔古戰場而來,也不單單在感懷自己的青春已逝,此刻我懷想最多的一個人,是譚嗣同。

1889年,譚嗣同由蘭州去往京師,翻越太行山時走的正是井陘關。當看到飽經風雨的山梁、殘舊的關隘、滿是滄桑記憶的古驛道、道路上那些被戰車和軍馬踏磨得青光反照的石板及深嵌的轍痕,他思緒萬千,賦詩一首:「平生慷慨悲歌士,今日驅車燕趙間。無限蒼茫懷古意,題詩獨

上井陘關。」後來,譚嗣同寫出了氣貫長虹的

名著《仁學》,批判專制制度,鼓吹自由平等和人格獨立。他說:「二千年來之政,秦政也,皆大盜也;

二千年來之學,荀學也,皆鄉願也;惟大盜利用鄉願,惟鄉願工媚大盜。」1898年6月,光緒詔告天下,宣佈變法,譚應召抵京,參議新政。9月21日,慈禧發動政變,戊戌變法失敗。「嗣同聞變,竟日不出門,以待捕者」,7天後,譚等幾位志士於北京菜市口英勇就義。

對譚嗣同,我心中充滿了敬慕。我常想,在那樣一個王朝的末年,在那樣一個腐朽沒落的年代,居然誕生了這樣一位思想深邃、見解卓越、氣概昂揚、敢作敢為的大英雄。同時我也無數次設想,如果當年權貴集團和守舊勢力不蓄意阻撓,如果戊戌變法成功,近代中國會是怎樣?今日中國又會怎樣?別的不知道,但肯定不會有義和團運動,不會有八國聯軍,不會有辛丑條約,不會有軍閥割據、連年混戰,人民要減少多少流血犧牲,國家要免受多少屈辱和損失呀。令今日有識之士夢寐以求的憲政理想,肯定也早已落成。一個立足於現代政治根基之上的中國,必是一個強大的國家,雄居於世界的東方。

可歷史偏偏是另一種樣子。譚嗣同啊,你不僅不幸,也是可悲的,因為你的血,還有後來追隨你的許多人的血,流遍了大地,染紅了山河,卻對這個國家殊少改變。而你留下了足跡和詩句的井陘,也同樣感受 變法失敗的中國苦澀。政治黑暗,腐敗污濁,民心不振,國勢衰微,八國聯軍的鐵蹄,很快便踩踏到這裡,幾十年之後,這裡又遭到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

1937年,侵華日軍發動盧溝橋事變後,又進攻山西。當年10月,日軍一部由石門出發,進犯井陘,欲西出娘子關。國民革命軍38軍17師奉命在乏驢嶺一帶抗擊,血戰9晝夜,給日軍以重大殺傷,遲滯了日軍西進的計劃。直到今天,人們仍

然能在山坡上看到17師官兵修建的掩體,有的像彈坑,有的像石頭壘的圍牆,一處環形機槍掩體保存得最好。

日軍長期佔領井陘縣城,在多地還修建了據點。1941年,日偽軍搜尋抗日武裝,沿途對南北孤台、柿莊等進行掃蕩,前頭莊、蘆莊被燒光。

當年乏驢嶺戰鬥結束後,很多陣亡官兵的屍骨被村民埋葬在雞架岩山的東溝掌。為緬懷這些抗日英雄,70多年來,很多村民每年11月都要到這裡祭奠,給英烈「送寒衣」。他們站成一排,向英烈深深鞠躬,一些老人還把冥紙放在石頭中間點燃⋯⋯

井陘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無一不與國家命運相連,這個看似偏僻寧靜的地方,刻 每一個時代的痕跡。而我,一個晚輩、一個後來人,由於某種巧合,也早與這片山河結下不解之緣。在這個寒冷的冬天,在四處瀰漫的霧霾中,我站在這裡,我極力想弄明白,如果井陘的山關水土能夠思想、說話,她會想些什麼,她會講出什麼樣的話語,她如何感知和評論兩千多年來的朝代更迭、戰亂頻仍、社會變遷?我更想知道,霧霾中的井陘,霧霾裡的中國,未來將會怎樣?為了走向光明、自由與進步,我們還需要闖過多少險關 , 走 過 多 少 渡口?還有什麼樣的災禍和困阻在前方等 我們?

1982年,我曾經徒步在井陘漫遊,途 中 寫 下 了 一 首詩,權且把此詩放在這裡,作為本文的尾聲吧:太行重重山連山,鄉河遙遙暮雲間。惆悵秋風思萬里,天涯望斷走蒼關。

山關鄉河 憂思如水

本版逢周一至五刊出傳真:2873 2453 電郵:[email protected]

■井陘在古代具有重要的戰

略地位。 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