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綜觀新加坡的教育,重視菁英、分流教學 納孩子的個別差異。 … ·...

1
4 臺大教育實習輔導通訊 第五十九期 2011.12 三、芬蘭的平等─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 在《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一書中,我們可以看 出芬蘭表現之所以如此優秀不是沒有原因的。如同作 者陳之華認為:「芬蘭教育的最大特質,就在於政府 與社會各方都願意真正去落實教育政策上的四大基石 ,亦即公平、平等、高品質、全納式。」芬蘭的教育 揚棄只有考試、升學、過早分流的教育體制。他們不 標榜所謂的「明星學校」,更不放棄每一位求學的學 生,甚至將教育資源注入於最需要扶持的學生,也就 是國中階段以及學習遲緩者身上,力求公平、全納式 原則。另外堅持平等的精神,亦即「一個都不能少, 將每個孩子帶上來」的策略。1985年取消能力分班, 同時增加各地學校的自主權,老師視學生個別學習情 況彈性分組,學生可以隨時轉換到較適合自己的組別 ,落實每一項學習都是高品質,而所有的評估與考試 都是為了讓學生了解自己對於這門科目的理解程度, 知道哪裡需要改進。此外,芬蘭的教育也非常強調國 際觀,小孩從八歲開始學習英文,到高中修第二、甚 至第三外國語言,但並不因此偏廢本國語學習。芬蘭 的教育,在在落實了本土精神以及全球視野的兩大核 心素養。 四、比較分析 比較新加坡以及芬蘭的教育,兩者在國際的評比 中均表現十分優異,再者,雙方注重國際觀、重視外 國語的教育理念,也頗有雷同之處。然而,互相比較 之下,我們可以看出兩者背後大相逕庭的教育策略。 首先,新加坡非常注重菁英教育以及考試升學導向, 認為講究分數以及排名才是最能提升競爭力的教學方 法。芬蘭卻認為公平是教育的核心目標,所以他們放 棄能力分班,讓每位學生都能公平享受到好的教育品 質。其次,新加坡「後段班」的學生是被老師、家長 、甚至是社會所放棄的孩子,沒有人相信他們能夠有 所成就,也不會肯定他們的才華。芬蘭相信教育的最 終目標是培養學生成為一個「文化人」,社會不會以 考成績試來衡量一位學生的能力或價值,家長也願意接 納孩子的個別差異。這麼單純的教育理念,卻是在新 加坡、甚至是台灣的教育體制下看不到的。最重要的 是,新加坡的小孩多是在填鴨式的教育體制下強逼出 來的好成績。這種學習方式非但減低學生的學習動機 ,也讓整個教育體制偏向只要唸會考的科目就好。相 反地,芬蘭學生卻是真正享受學習的樂趣,這可從百 分之四十的學生選擇閱讀為他們最喜歡的休閒活動中 看出端倪。芬蘭學校不開設「輔導課」,老師也不發 派所謂的「作業和功課」,從學生自己安排的課外活 動中學習到更多課本上學不到的技能及培養獨立性。 五、反思台灣的教育 從芬蘭及新加坡兩個國家的教育體制來反思,我 認為台灣的教育方式,較類似新加坡的教育體制。台 灣的學生也是在升學、考試導向的教育模式下,逼出 2006年數學素養排名第一,科學第四等等的好成績。 在填鴨式的教育方法之下,導致台灣學生並不是真的 樂在學習,而是視學習為考試拿高分的手段。如果台 灣家長能夠學習芬蘭,那麼就不會有台灣孩子每天上 課九小時,下課還要補習,導致學習興致低落的情形 ;如果台灣老師能夠學習芬蘭,那麼學生會有無限的 潛能被激發,而不是只侷限在分數的框架裡;如果台 灣的社會能夠學習芬蘭,那麼成績高低不再被視為判 斷一個人品格好壞的依據,每個學生都能夠適性發展 ,在自己擅長的領域中發光發熱,同時也了解公平、 互助是讓這個社會更好的原則。國際評比之後,我覺 得不該計較排名,汲汲營營地想著該怎麼訓練學生下 一次的成績更好,而該像芬蘭教育人員說的:「我們 從不會因考試而訓練考試,而只是堅守我們相信教育 的原則。」因此,我們應思考如何讓台灣教育更有助 於人本的發展,回歸教育本有的初衷。 分。綜觀新加坡的教育,重視菁英、分流教學 ,以及讀書最大的「金科玉律」,在無形中抹殺了學 生的其他才能,而成績不好的國彬,在這樣的環境下 ,差點無法一展繪畫的才能。

Transcript of 分。綜觀新加坡的教育,重視菁英、分流教學 納孩子的個別差異。 … ·...

4 臺大教育實習輔導通訊 第五十九期 2011.12

三、芬蘭的平等─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

在《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一書中,我們可以看

出芬蘭表現之所以如此優秀不是沒有原因的。如同作

者陳之華認為:「芬蘭教育的最大特質,就在於政府

與社會各方都願意真正去落實教育政策上的四大基石

,亦即公平、平等、高品質、全納式。」芬蘭的教育

揚棄只有考試、升學、過早分流的教育體制。他們不

標榜所謂的「明星學校」,更不放棄每一位求學的學

生,甚至將教育資源注入於最需要扶持的學生,也就

是國中階段以及學習遲緩者身上,力求公平、全納式

原則。另外堅持平等的精神,亦即「一個都不能少,

將每個孩子帶上來」的策略。1985年取消能力分班,

同時增加各地學校的自主權,老師視學生個別學習情

況彈性分組,學生可以隨時轉換到較適合自己的組別

,落實每一項學習都是高品質,而所有的評估與考試

都是為了讓學生了解自己對於這門科目的理解程度,

知道哪裡需要改進。此外,芬蘭的教育也非常強調國

際觀,小孩從八歲開始學習英文,到高中修第二、甚

至第三外國語言,但並不因此偏廢本國語學習。芬蘭

的教育,在在落實了本土精神以及全球視野的兩大核

心素養。

四、比較分析

比較新加坡以及芬蘭的教育,兩者在國際的評比

中均表現十分優異,再者,雙方注重國際觀、重視外

國語的教育理念,也頗有雷同之處。然而,互相比較

之下,我們可以看出兩者背後大相逕庭的教育策略。

首先,新加坡非常注重菁英教育以及考試升學導向,

認為講究分數以及排名才是最能提升競爭力的教學方

法。芬蘭卻認為公平是教育的核心目標,所以他們放

棄能力分班,讓每位學生都能公平享受到好的教育品

質。其次,新加坡「後段班」的學生是被老師、家長

、甚至是社會所放棄的孩子,沒有人相信他們能夠有

所成就,也不會肯定他們的才華。芬蘭相信教育的最

終目標是培養學生成為一個「文化人」,社會不會以

考成績試來衡量一位學生的能力或價值,家長也願意接

納孩子的個別差異。這麼單純的教育理念,卻是在新

加坡、甚至是台灣的教育體制下看不到的。最重要的

是,新加坡的小孩多是在填鴨式的教育體制下強逼出

來的好成績。這種學習方式非但減低學生的學習動機

,也讓整個教育體制偏向只要唸會考的科目就好。相

反地,芬蘭學生卻是真正享受學習的樂趣,這可從百

分之四十的學生選擇閱讀為他們最喜歡的休閒活動中

看出端倪。芬蘭學校不開設「輔導課」,老師也不發

派所謂的「作業和功課」,從學生自己安排的課外活

動中學習到更多課本上學不到的技能及培養獨立性。

五、反思台灣的教育

從芬蘭及新加坡兩個國家的教育體制來反思,我

認為台灣的教育方式,較類似新加坡的教育體制。台

灣的學生也是在升學、考試導向的教育模式下,逼出

2006年數學素養排名第一,科學第四等等的好成績。

在填鴨式的教育方法之下,導致台灣學生並不是真的

樂在學習,而是視學習為考試拿高分的手段。如果台

灣家長能夠學習芬蘭,那麼就不會有台灣孩子每天上

課九小時,下課還要補習,導致學習興致低落的情形

;如果台灣老師能夠學習芬蘭,那麼學生會有無限的

潛能被激發,而不是只侷限在分數的框架裡;如果台

灣的社會能夠學習芬蘭,那麼成績高低不再被視為判

斷一個人品格好壞的依據,每個學生都能夠適性發展

,在自己擅長的領域中發光發熱,同時也了解公平、

互助是讓這個社會更好的原則。國際評比之後,我覺

得不該計較排名,汲汲營營地想著該怎麼訓練學生下

一次的成績更好,而該像芬蘭教育人員說的:「我們

從不會因考試而訓練考試,而只是堅守我們相信教育

的原則。」因此,我們應思考如何讓台灣教育更有助

於人本的發展,回歸教育本有的初衷。

分。綜觀新加坡的教育,重視菁英、分流教學

,以及讀書最大的「金科玉律」,在無形中抹殺了學

生的其他才能,而成績不好的國彬,在這樣的環境下

,差點無法一展繪畫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