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人生片段,跃动时代波澜 -...

1
288 3 1978 1986 1992 288 3 2007 2010 2019 70 1949 2019 70 70 70 70 30 4 24 1790 230 1813 1914 1941 30 220 1915 2015 1899 1923 1937 1908 17 ”, 2013 12 2014 2016 38112543? 141243956? 106756809…… · 》, ? —— )、 ), )。 书速递

Transcript of 百年人生片段,跃动时代波澜 -...

Page 1: 百年人生片段,跃动时代波澜 - img1.xinmin.cnimg1.xinmin.cn/xmwb/2020-06-14/100614.pdf · 了太多的漫画,似乎有点吃不准自己该怎么 画了。乐平先生顿了一顿,随后

本版编辑∶郭 影 视觉设计∶黄 娟

新民网:www.xinmin.cn 24小时读者热线:962555 编辑邮箱:[email protected] 读者来信:[email protected] 2020 年 6月 14日 星期日

读书 /

我的童年,物资供应匮乏,文化

产品奇缺。依稀记得,家中原本满架的书籍忽然间了无影踪,只剩下寥寥

几本,这其中就有《三毛流浪记》和《三毛从军记》。于是,父亲藏下的这

两本画册就成了我童年时的最爱,先是父母亲一页一页地讲给我听,后来

自己又颠来倒去地反复翻阅,似乎总也看不够。当我进入少年时代,两本“三毛”早

已残缺不全,有的页面被翻烂,有的页面则被我悄悄地撕下带到学校与同学们分享了。

那年初夏,父亲带着我来到五原路 288

弄 3号,这是我第一次走进那幢被高高的竹

篱笆围起来的小楼,第一次见到了三毛的“爸爸”。那天,我从三毛的“爸爸”手里接过

了一本重新出版的《三毛流浪记选集》,扉页

上,“绍波小朋友留念”的蓝墨水字迹至今仍未褪色,那是 1978年儿童节的前一天。

八年后,我进入新民晚报,在《漫画世界》任编辑,没想到这一份工作竟让我与张

乐平先生成了“同事”。作为一个刚入行的小

编辑,我经常要向主编张乐平先生汇报工作,还时不时地要接张先生来参加编委会,

因此,1986年至 1992年间,我便成了五原路 288弄 3号和华东医院南楼的常客。张先生喜欢漫无边际地聊天,有一次他随口问我

“最近在画什么?”我说因为工作的原因,看了太多的漫画,似乎有点吃不准自己该怎么

画了。乐平先生顿了一顿,随后

慢悠悠地回了一句:画自己的东西就可以了。看似平常的一句

话,对我来说却有醍醐灌顶之效,很多年过去了,我一直没敢

忘记老人家的这一句点拨。

2007年,世界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上海举行。运动会的主题是“你行我也行”,特

奥运动员们坚韧、顽强、积极融入社会的特质,与张乐平先生笔下的三毛那种自强不息、

乐观好动、永不言败、始终努力改善自己处境的性格极其吻合。经过反复斟酌,组委会最终

选定三毛作为特奥会吉祥物的设计原型,张

乐平先生的家人一致同意将其父亲创作的三

毛形象免费供特奥会使用,而我则有幸成为吉祥物的最后设计者。借鉴三毛的造型,我根据特奥会的主旨精神,经过反复勾勒,多次修

改,最终设计完成了吉祥物。这一被命名为

“阳光三毛”的漫画形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征,成为当年上海的一道城市风景线。

世博会是 2010 年上海的城市主旋律,

人们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在汇集全球各地异域风光的世博园里流连忘返。但世博园实

在太大了,绝大多数观众不可能全部逛遍各国展馆,为了让人们更全面地了解世博园,

我征得张乐平先生家人的同意,再次让三毛

“出场”,创作了一套《三毛游园记》在新民晚报上连载,每天让三毛探寻一国展馆的妙

趣。半年间,三毛带着读者逛遍了浦江两岸的所有展馆,让受众对“城市,让生活更美

好”的主题有了更完整的了解。2019年,新中国迎来成立 70周年的大

日子,同样在征得张乐平先生家人的同意后,

我创作了系列漫画《三毛穿越记》。这一次,三毛“玩”得更是爽,通过时空隧道,从 1949年

的上海一下子穿越到 2019年的魔都,漫步大上海的角角落落,蹭着旅游节、购物节、国庆

节以及进博会等热点,三毛“玩”出了新意,“玩”出了境界。连续 70天时间,70组四格漫

画,在新民晚报版面和新媒体上呈现了新中国 70年的巨变,70年的辉煌。

三毛是中国最著名的漫画形象之一,也是上海的城市文化标志,自三毛“出生”后的

八十多年来,这一漫画形象一直出现在报纸、杂志、图书、电影、动漫中以及舞台上,在

时代的重要节点上,三毛从不曾缺席。值此全球战疫的关键时刻,三毛自然不能袖手旁

观,于是,我又一次请三毛“出山”,一起为大

家讲述防疫抗疫的故事,于是就有了您手中的这本《三毛抗疫记》。

30多年来,国家一级编

剧褚伯承先生专做一件事:研究沪剧,写了不少论著。4

月,他又出版了一本《沪剧与海派文化》,24万字,将沪

剧这张“上海的名片”的正反两面、前生今世、高低起

落,介绍得一清二楚,论述

准确而新颖。这本书,可谓是沪剧第一史。

有学者评价:“褚伯承长年累月地收集、访问、评论、介绍,使

沪剧的艰辛吟唱有了一道忠诚不移的‘回音壁’,而砌成这道‘回

音壁’的材料,则是一位书生大半辈子的生命。”构筑这道“回音壁”

的砖石,是这位沪剧史家一块一

块地检出来的。更重要的,它为中国戏曲史和沪剧研究学术论著

填补了不可或缺的空白。《沪剧与海派文化》对沪剧

历史的介绍,让我这个看过无数沪剧的老观众开了眼界:原

来沪剧历史并不短。和京剧作一比较,京剧从徽班进京 1790

年算起,至今有 230年的历史,而沪剧艺术最初发端于浦江两

岸的农村,称为花鼓戏。此说在晚清的历史记载中找到根据。

刊刻于清代嘉庆十八年(1813年)的青浦人诸联在《明斋小

识》一书写道:“花鼓戏传未三十年。”这证明青浦的花鼓戏在

徽班进京时就有了,不过当时还只是活跃在乡镇的以说唱新

闻为主的小戏。褚伯承先生梳理了沪剧的起源和生长、发展的历史。花鼓戏经过

一百多年的传承,改为本滩;1914年本滩易帜,改称申曲;直到 1941年,申曲才更名为沪剧。

本书收集的材料详尽而生动。有史料,更有许多贡献卓著的代表性人物,因而有很强的可读性。

上世纪 30年代,申曲有过盛极一时的辉煌,出现了四大班社竞演沪上的热闹局面。由筱文滨领衔

的“文月社”,后改名为“文滨剧团”,号称“申曲托

拉斯”,曾三进大世界。主要演员阵容强大,有一串弹眼落睛的名单:丁是娥、石筱英、杨飞飞、顾月

珍、筱月珍、小筱月珍、凌爱珍、汪秀英、赵春芳、解洪元、邵滨孙、王雅琴、王盘声等,该团演职员竟多

达 220人。

沪剧当年为何能这样受欢迎?因为它的时装剧成为一面靓丽的海派文化旗帜。近一个世纪以

来,沪剧一直保持着自己的亲民风范。《陆雅臣卖娘子》成为筱文滨的代表作,一曲“叹五更”听得观

众回肠荡气,而《碧落黄泉》中的“志超读信”,又使王盘声一曲走红。这本书的研究还告诉我们:沪剧现代戏引领

沪剧出了一批传世之作。新中国成立后,《罗汉钱》唱响了沪剧现代戏的第一声春雷;《芦荡火种》中的

阿庆嫂成为全国观众家喻户晓的典型;爱华沪剧团原来名不见经传,因创排了《红灯记》,为现代京剧

移植而名扬全国;朱端钧导演《星星之火》,把话剧和西洋歌剧的一些元素手法引入沪剧,“隔墙三重

唱”是打开人物心灵窗户之创举;《雷雨》经精心改编,成为沪剧舞台上久演不衰的保留剧目。曾是京

剧《龙江颂》编剧组长的余雍和,加盟上海沪剧院,创作《一封终于发出的信》,用赵丹的话说,“他把沪

剧的现代品位升格了好几格”。此后一发而不可收。

他创作的《一个明星的遭遇》,有对人生哲理的寻求和对历史有深刻反思,改编成电视连续剧《璇子》更

是风靡全国。一曲《金丝鸟在哪里》的插曲,在浦江两岸街头巷尾传唱,茅善玉的名字遂为天下人知。

同样应当提及的是,马莉莉两次演李铁梅,继而演张志新和宋庆龄,一直演英雄人物和正面人物而不

同凡响,成为“英雄花旦”第一人。

沪剧唱腔的流派众多,形成了邵派、王派、丁派、解派、杨派、石派、袁派等,同样是因为海派文

化善于吸取融汇各种艺术营养。邵滨孙曾拜周信芳为师,在自己的唱腔中融入了京剧的麒派,形成

宽洪醇厚、苍劲丰满的邵派,成为沪剧中最有张力的男声唱腔。杨飞飞的“杨八曲”,又移入一般女腔

不用的“道情腔”,低回深沉,悲切哀怨,传唱了半个多世纪,令人百听不厌。

朱端钧先生曾用“明白晓畅”四字概括沪剧的特征,这一独特的海派城市美学风格,使沪剧之花

在上海得以遍地开放,经久而不衰。作者对沪剧名家、名作一一进行了中肯的评述,对民营沪剧团的

崛起和发展,也抱有殷切期望,都是值得肯定的。

苏珊·桑塔格曾说,“只要时间足够久

远,所有的照片都会变得有意味和感人。”《家事沧桑———外公外婆家族的老照片》收

录了作者郑建邦的外公外婆焦实斋先生、金一清女士及他们家庭自 1915 年左右至

2015年整整一百年的家庭生活照片。作者以质朴隽永的笔调,记述了外公外婆从童年

到老年的人生片段。亲人音容跃然笔端,神

情毕现,字里行间却跃动着大时代的波澜。定格于瞬间的老照片,那些特定的场景

与细节,可以给我们提供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作者外公外婆的一生,历经晚清、北洋政

府、南京国民政府和社会主义新中国,他们和他们子孙们的生活,始终与祖国的命运联

系在一起。《家事沧桑》一书从家事的视角再现了一个普通中国家庭所经历的坎坷,让读

者获得了鲜活而生动的感性历史。焦实斋先生 1899年出生于河北井陉的

没落地主士绅家庭里。1923年,聪颖、勤奋的焦实斋从北京高等师范毕业后,由于学业

优异,被分配到北洋政府交通部天津扶轮中学教授英文,他有学识,见识广,善交际,口

才好。可是就这样一位儒雅的书生,在国难

当头之际,担任了秘密交通员。1937年抗日

战争全面爆发后,他毅然舍弃优渥的生活,冒着炮火只身南下随军抗日;抗战期间,先

后出任中国远征军、中国驻印军加尔各答办事处主任。北平和平解放后,作为傅方三位

代表之一,参加了由叶剑英同志领导的“北平联合办事处”,为北平的和平移交做出了

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以满腔的政治热情

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依我看来,外公心中有对祖国的大爱,

凡事有大是大非的标准和尺度。在国家民族利益面前,个人得失无足轻重。”郑建邦认

为,外公的这些品德和情操,是留给后人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晚辈写老人的传记作品,往往仰视崇拜的角度更多一点,作者对外公的描写却很感性。

如书中写外公胆子小,害怕过大的声响,过年都不准孩子们在院子里放鞭炮。他尤其怕小动

物,凡猫狗鸡鸭之类的动物都唯恐避之不及。作者的外婆金一清女士 1908年出生于

北京一个败落的满清贵族家庭,性格刚毅果敢,极有胆识。她年轻时支持丈夫从事秘密

革命工作,抗战时期一人带着四个年幼的儿

女从北平辗转数

省逃亡大后方,一生无所畏惧。作者

的笔端流露出无限的怀念与敬佩:“论起这方面的胆略和气

魄,在我们这个家族中,恐怕没有谁能超越外婆了。”更令作者敬重的是,无论环境多么

艰难,外婆没有放松对子女们的读书要求。那时她租赁或购买定居之所,首要考虑的问

题是孩子们上学读书是否方便。家与国息息相关。作者讲述的只是家庭故

事,折射的却是特定年代里普通中国人的共同

命运。读者不难从中联想到自己以及父辈或祖辈的某些经历,体悟似曾相识的人生况味。图

文并重的呈现,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老照片的文献性。生动的细节,使正直的爱国知识

分子焦实斋,以及坚韧有胆识的金一清,饱满生动地立在读者面前,既是再现那一段历史中

家庭生活的蹉跎和苦难,也是近现代中华民族所历经的战乱和动荡的真实再现。

书中一些日常中的斑驳碎影显然更生活化更有人情味儿,这是照片之外所承载的

带有温度的生命记忆。

《秘境三关》

文化学者、作家孟德明集四年之功著述

的 17 万字文史专著《秘境三关》 日前由中

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论述内容是一

千年前冀中地区的神秘符号“三关”,全面解

读了“杨家将故事”生发之地的历史变迁及

历史事件,涉及地理、政治、军事、经贸、文化、外交、气候等多个方面,填补了冀中边关

文化的一项空白。

孟德明现为河北散文学会副会长。他在

前期实地调查走访了整个冀中地区,查阅了大量史料,克服了许多困难,几度停笔,终于

完成这部力作。

三关是冀中包括雄安新区的重要历史文化符号,该书详细分析、论证了它的由来、

相关地域沿革,讲述了发生在三关的重大事件、涉及的人物等,并突出介绍了一千年前

这一带的开放口岸“榷场”这个被人淡忘的概念,丰富了古代边贸的内容。

《血殇:埃博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2013年 12月, 几内亚的梅里昂杜村,一

名两岁男孩感染埃博拉病毒去世。 随后,病毒席卷了塞拉利昂、 利比里亚。 2014年至 2016

年,几内亚确诊 3811,死亡 2543?塞拉利昂确诊 14124,死亡 3956?利比里亚确诊 10675,死

亡 6809。 埃博拉病毒在西非肆虐横行……

继《血疫》之后,作家理查德·普雷斯顿

带来新作《血殇:埃博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直击这场席卷西非的瘟疫。 故事中的

人物和事件都是真实的, 来自作者数以百计的个人访谈和数年来对已发表和未发表

的档案及原材料的研究。书中的角色鲜

为人知。 然而,在这场世人生平仅见的

最具毁灭性的迅猛瘟疫中间,始终能窥

见他们的行动和选择、生存和死亡。 希

望读者能够以此为

窗口, 看清未来,把

握命运。

《少而美的极简生活》

当下,人们生活在各种物质的重重包围裹挟之中。 物质的极大丰富带来了便利且舒

适的生活环境, 但物

质丰富并不等同于内

心丰饶。 这该如何是好? ———只留下真正

需要的东西, 简单朴素地生活。多余的、不需要

的东西要毫不犹豫地放下,尽可能过得简单。

为了拥有这种生活,扫除是第一要事。 这不仅仅是单纯地扔

掉多余的东西,打扫干净房间即可,同时也是拂拭内心尘埃(欲望、执念、虚荣、嫉妒

等)、磨砺心灵的修行。 杂乱无章、一片狼藉的房间,正是内心杂念的真实写照。

本书中,作者枡野俊明与扫除专家冲幸子一道,融合禅宗的思维方式,向读者传授

简单生活的扫除、收纳方法(第一、二章),以

及拥有物质简单、精神富足的人生的方法和

诀窍(第三章)。愿帮助大家走向安稳静好且精彩纷呈的人生之路。

沪剧第一史

︱︱︱

评︽

沪剧与海派文化︾

百年人生片段,跃动时代波澜《家事沧桑———外公外婆家族的老照片》读后

◎ 张振胜

我与三毛有缘 ◎ 孙绍波

新书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