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科技研發中心 -...

92
九十四年度 技專校院發展學校重點特色專案計畫 保健科技研發中心 崑山科技大學 中華民國九十四年六月二十六日

Transcript of 保健科技研發中心 -...

  • 九十四年度

    技專校院發展學校重點特色專案計畫

    保健科技研發中心

    崑山科技大學

    中華民國九十四年六月二十六日

  • 九十四年度

    技專校院發展學校重點特色 暨推動技專校院整合專案計畫

    申請項目(請勾一項) ■發展學校重點特色

    計畫名稱: 保健科技研發中心

    申請學校: 崑山科技大學

    聯 絡 人:

    單 位: 電子工程系

    職 稱: 副教授

    姓 名: 衛祖賞

    電 話: 06-205-0521

    傳 真: 06-205-0523

  • 崑山科技大學 九十四年度「發展學校重點特色」專案補助計畫

    壹、計畫名稱

    保健科技研發中心

    貳、背景及現況(含學校中程校務發展計畫重點) 一、計畫背景

    生物科技被譽為 21 世紀最耀眼的明星產業,2001 年美國 Celera Genmics 公司公佈破解人體 97%基因圖譜的排序之後,生技概念席捲全球,也成為我國繼半導體電子後,行政院大力推動的「挑戰 2008-國家重點發展計畫」之一,並由經濟部擬定「兩兆雙星產業發展計

    畫」,明確勾勒出生物科技新興產業政策方向。先進國家的民眾已逐

    漸有個人保健的觀念,美國的健保體系預定自 2005 年起主推「個人保健」,再加上近年來生物科技的長足進步,使得美國生醫製藥產業

    已將醫療保健類的產品(Healthcare Products)列為重點方向,此舉勢必帶動世界保健科技產業這一個特大的新主流。

    在節約健保成本的趨勢下,減少長期住院治療成為首要項目。藉

    由居家照護器材的輔助,配合家庭護理服務,減少慢性病患住院時

    間,省下大筆費用,在未來的幾年,居家照護市場將快速發展。同時

    由於健保給付的龐大負擔,政府逐漸將重點從治療行為轉而重視早期

    預防與早期診斷的醫療體系,以降低整體醫療支出。這正是大趨勢與

    大環境給保健科技廠商發展的好機會。 另據日本產經省對全球高齡產業市場所進行的調查與統計,2001

    年全球高齡產業市場約為 10.92 兆美元,推估 2025 年時將達到 37.38兆美元的規模。世界衛生組織推測,全球在 2025 年時將有近 6.9 億的老年族群。因此,無論在藥物開發、醫療器材或健康照護服務等相

    關產業的消費市場將隨之擴大,高齡產業市場將明顯地成長,居家照

    護產業將是未來十年間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產業。 我國由於出生率急遽下降及平均壽命不斷拉長,人口快速老

    化。估計我國 2010 年時 65 歲以上人口達 10.08%,2020 年增為 18%。

  • 為因應人口老化現象對經濟、醫療、家庭、社會乃至於個人身心健康

    等層面可能產生的衝擊,居家照護醫療將成為政府、社會大眾以及專

    家學者們注目的焦點之一。美國醫療儀器正朝向居家保健應用的方向

    發展,民眾可以在家中自我理療身體健康的角色範圍更擴大。 我國醫療儀器廠商宜配合此一契機拓展產品線,增加競爭優勢。

    廠商亦視創新技術是醫療儀器產品擁有高價位的主要原因,紛紛強化

    研究發展投資。政府有鑑於此,將充滿商機的醫療器材研發列為當務

    之急。目前經濟部推展的醫療器材關鍵技術,已包括生物晶片技術、

    多功能生理訊號技術、高品質居家護理相關產品技術。 從以往產業發展趨勢來看,我國對產業的投入走勢與日本很相

    似,市場又以美國為主要參考。圖 1~3 中數據顯示,美國健康服務產業的營收及市場規模在未來幾年呈現上揚趨勢,日本國民醫療佔國民

    所得比例亦呈線性上揚,所以醫療保健產業仍有相當大的成長空間。 綜合上述,保健產業市場有三股強大力量在推動:

    ﹒人口結構之變化,高齡社會的來臨。 ﹒對於醫療品質提升及預防醫學的重視。 ﹒政府及醫療單位對於降低醫療成本之要求。

    正是國內業界在此一「保健」新主流投入的適當時機。本校為了

    協助國內企業界掌握此一正在興起的「保健」新主流的相關機會,以

    便對台灣經濟的再創高峰作出具體的大貢獻,因此選定保健產品為技

    術研發的重點方向,成立「保健科技研發中心」進行資源整合與推動

    研發與服務業務。

  • 圖 1 美國健康服務產業的營收(資料來源:IT IS 計畫)

    推估:2003 年 5131;2005 年 5973;2008 年 7249; 使用 1997-2007 年市場規模之數據, 迴歸指數分析推知 y = 331103e0.0653x (資料來源:IT IS 計畫)

    圖 2 美國醫療健康照顧產業市場規模(單位百億美元)

    日本國民醫療費用佔國民所得比例之推估,依據 1990~2001 年資料, 回歸推估 y = 0.2445x + 5.8236(資料來源:平成十五年厚生勞動白書)

    圖 3 日本醫療健康照顧產業市場規模

    0

    2

    4

    6

    8

    10

    12

    1991 99

    319

    9519

    9719

    9920

    0120

    0320

    0520

    07

    百分

    0

    100000

    200000

    300000

    400000

    500000

    600000

    700000

    800000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 二、現況 (一) 工研院生醫工程中心

    工業技術研究院將生物科技術列為主要策略領域之一,八十八年

    七月成立生物醫學工程中心(Biomedical Engineering Center),積極推動電子、光電、材料、化工等跨領域的前瞻創新生醫技術研發,以發

    揮工研院在工程及材料之特色,為生技與醫藥研發開創嶄新之未來。

    研發重點領域有四:基因技術、醫藥工程、組織工程、醫療工程 。 21 世紀的醫療工程,不僅提供疾病的診斷或治療工具而已,更

    進一步提出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幫助人類提昇在保健、預防、早期

    診斷、治療、乃至復健等各階段的生活品質。因此,現代醫療工程幾

    乎涵蓋了的每一個科技領域,例如:電子、資訊、生物、微機電、奈

    米、影像、光電等,是最典型的跨科技整合的工程。有鑑於此,工研

    院生物醫學工程中心醫療工程技術網羅了各領域的人才,建立醫療電

    子、醫學影像、醫學資訊與網路、微型生醫診療系統、生醫光子診療

    系統、生醫奈米等六大類之技術主軸,並致力各主軸技術的整合,激

    發高附加價值的產品,厚植國內產業未來發展基礎。 1.醫療電子

    應用國內成熟之電子產業,整合醫學界研發及臨床經驗,引進國

    外先進技術,開發快速檢測、診斷、使用便利之電子醫療系統。同時

    提供產業所需之測試與諮詢服務,提昇產業水準。其核心技術包括: ﹒微型生理監視系統 ﹒生醫系統模型及模擬分析技術 ﹒電腦輔助復健系統 ﹒醫療儀器電性安全與電磁相容性測試技術 ﹒人體膝關節韌帶生物力學分析模擬技術 ﹒人體平衡能力評估測試系統 2.醫學影像

    醫學影像是醫師診斷的重要工具,其發展有三大趨勢:降低傷害

    與侵入性、提高解析度、體積微小化。其核心技術包括: ﹒X 光機高頻高壓電源系統 ﹒高解析度數位 X 光乳房攝影系統

    http://www.bmec.itri.org.tw/chinese/spec/core_1.htmhttp://www.bmec.itri.org.tw/chinese/spec/core_2.htmhttp://www.bmec.itri.org.tw/chinese/spec/core_3.htmhttp://www.bmec.itri.org.tw/chinese/spec/core_4.htm

  • ﹒超音波影像診斷機微型高頻超音波換能器 3.醫學資訊與網路

    目前所有的醫療技術都面臨相同的課題--醫療儀器產生的訊

    息如何數位化,以搭上網路通訊列車?醫事人員如何能利用通訊網路

    提供的醫學資訊?針對醫院常用且不具網路通訊能力的設備,開發出

    醫療儀器網路通訊技術,節省了繁瑣的抄寫工作,降低人為錯誤的機

    率。其核心技術包括: ﹒多媒體臨床電子病歷系統技術 ﹒醫療儀器網路通訊技術 ﹒醫學資訊系統整合技術 ﹒生醫無線傳輸監控技術 4.微型生醫診療系統

    微小化是 21 世紀醫療工程的重要目標之一。對於普遍使用化的儀器,例如糖尿病患的血糖計、帕金森氏症病患的電刺激器等,微小

    化可使儀器能隨身佩戴或植入體內,使其得以普及於個人及居家,將

    傳統侷限於一時、定點的發病後醫療行為,提昇為連續、全面的預防、

    早期診斷和及時冶療,病患的痛苦因而降低;儀器微小化可使其輕巧

    易使用,供專業人員在診所、病床旁、救護車上,迅速完成診斷、檢

    驗、或治療程序,不受時空限制。其核心技術包括: ﹒具特殊機能的機電式、光電式與電化學式感測器 ﹒以混成晶片實現生醫系統 ﹒植入式生醫微元件技術 ﹒血流微循環量測技術 5.生醫光子診療系統

    生醫光子診療系統,結合雷射與光學技術,從事生物醫學技術的

    研發。可分兩大類,一是發展高解析度之顯微與斷層等成像技術、及

    精準之雷射光鉗或近場光學等光操縱技術,以從事尖端生物技術,如

    基因體學、蛋白質體學、藥物學與組織工程等之研究;另一是發展各

    項生物螢光量測、標識與定位技術、螢光共振能量轉移檢測技術,從

    事早期診斷、極小侵入性診療等應用技術之開發。其核心技術包括: ﹒生醫螢光技術

  • ﹒高解析共焦顯微技術 ﹒超快雷射技術 ﹒光機掃描技術 ﹒3D 影像擷取、處理與重建技術 ﹒多光子雷射掃描顯微技術 ﹒細胞光操縱技術 ﹒生物晶片檢測微光電模組技術 6.生醫奈米

    奈米技術是 21 世紀最熱門、用途最廣的技術之一,在生物醫學上有許多用途,例如作為葯物輸送載具、替代人體組織的生醫材料、

    奈米機器人等。工研院之生醫奈米技術將結合生物材料本身所具有之

    複製、重組、環境感應之能力,並配合生物技術,與奈米技術所具有

    之特殊光電磁特性結合,使生醫診斷、檢測系統更精準,且更易仿生

    化、個人化與微小化。其核心技術包括: ﹒奈米生物材料開發 ﹒奈米技術於生物標示與醫檢之技術開發 ﹒奈米微粒修飾不同功能基於生物標記之技術 ﹒金屬、半導體奈米微粒合成技術 ﹒奈米陣列之仿生感測系統建立 (二)國科會醫工學門

    1998 年國科會醫學工程領域開始獨立成一新學門,以便更有系

    統地結合國內各相關研究學者、專家,從事規畫,舉辦相關學術活動

    及推動研究專案,以期能繼續快速提升醫工領域的學術水準,並與國

    內產業界更密切的互動。在醫工學門努力推動下,醫學工程技術研發

    成果大量被應用於醫療診斷、臨床治療、傷害防治、及人體工學設計。

    醫工研究在協助相關產業發展,扮演極為重要之角色,對提升醫療保

    健水準與協助照顧殘障生活深具助益。

    醫工學門依據生醫工程進展趨勢,配合國家整體科技政策,就產

    業需求,提升學門或跨學門之合作機制,以提昇生醫工程之科技整合

    特性,設定學門推廣方向,以期提供有效之技術推廣與支援。

  • 1.醫學電子重點方向: ﹒微小化感測技術 ﹒智慧型監測技術 ﹒非侵入量測技術 ﹒無線式傳測技術

    相關研究可以從分子、細胞、組織、器官、系統等切入。 傳統醫學電子研究由創新與改進觀點進行。

    2.生醫資訊重點方向: ﹒生物資訊技術 ﹒醫學資訊技術 ﹒資通科技應用技術 ﹒生醫影像技術

    3.生醫材料重點方向: ﹒再生醫學組織技術 ﹒奈米醫學技術 ﹒先進檢測技術 4.生物力學重點方向: ﹒細胞/組織工程(與醫學電子、生物材料有關係) ﹒骨科與復健生物力學 ﹒牙科生物力學 ﹒生物流體力學 ﹒科技輔具與健康器材

    (三)國內醫療器材產業

    經濟部技術處與二十多家民間企業合作成立遠距居家照護研發

    聯盟,結合台灣以往在資訊、通訊科技、精密機械設計的優勢,搶攻

    高齡社會衍生的居家照護產業大餅。參與遠距居家照護研發聯盟的民

    間企業以醫療器材與資訊科技類的公司最為踴躍、積極。 奇美電子旗下的奇菱電子打算開發紅血球計算器、藍天電腦轉投

    資的豪展科技,投入電子血壓計的開發。從事飛機製造、設計的漢翔

  • 公司則準備發展輪椅、電動代步車;雃博生技也與工研院生醫中心合

    作,開發居家型的醫療氣墊床。 我國過去在電子及半導體領域已培養出一流的競爭力,若能再結

    合光電技術及微機電(MEMS/Bio-sensor)、產品商品化及成本下降的能力,一定可以發展出高附加價值的居家醫療保健器材,如非侵入式

    血糖計、隨身生理監測系統等。 經濟部估計,台灣居家醫療照護市場約有一千五百億元,是台灣

    未來醫療器材產業發展的重要領域。工研院初估台灣約有五百萬個居

    家照顧需求的市場,每年可以創造年兩百億元的產值。

    台灣擁有全球最具競爭優勢的高科技產業,資訊硬體產品的產值

    全球第四,通訊產業產值逐年攀升,這些都是國內發展遠距居家照護

    的優勢。台灣可以結合基層醫療院所的醫療人力、資源,建構全世界

    最綿密、完整的居家照護服務網,提昇老人或失能病患居家照護的品

    質,更可普及到一般有照護需求的家庭。

    逢甲大學與民揚生化公司合作,研發「智慧衣」成功,帶動業界與大學院校合作的熱潮。「智慧衣」-結合奈米科技與高科技纖維的

    長期生理監測系統,主要是利用一些偵測元件如:溫度、EKG 或植入式生物晶片(例如血糖晶片)等,應用在不同偵測領域上,可隨身、多功能生理自動監測的效果。如溫度監測系統可以應用於 SARS 期間的隔離監控,還可以利用現有的裝置模組進行遠端即時求援,如裝置

    去顫模組,當使用者心跳停止時,可以立予電擊。若增加全球定位模

    組(GPS),還可以讓遠端的監控中心了解病患所在的位置。簡單的說,就是將現有的偵測感應元件整合為一套多功能的生理監測,以及緊急

    處置的系統,並裝置在衣服上,針對不同族群或需要開發不同產品。

    「智慧衣」完全不需要使用傳統的導電貼片也不必塗膠,外觀與

    一般衣服一樣,還可以直接換洗。使用者只需要穿著一般舒適的衣服

    就可量測到心電圖、體溫、呼吸、跌倒等生理參數,進行遠距居家照

    護。同時也不必擔心老人家或患者身上帶著一大推感應器、貼片,而

    覺得渾身不對勁,影響生理監測的效果和意願。

  • (四)本校現況

    本校於五十四年四月二十九日創立,由於辦學績優,八十五年八

    月,第一批改制為技術學院,八十九年改名為科技大學。九十四年起

    將調整組織,共計五個學院,大學部有二十系一組,八個研究所,學

    生總數一萬六千餘名,教職員工五百五十二人。簡介如下: 1、工程技術學院

    (1).機械工程系(含智慧車輛組):學士、碩士班 (2).電子工程系:學士、碩士班 (3).電機工程系:學士、碩士班 (4).環境工程系:學士、碩士班 (5).高分子材料系:學士班 (6).微精密製慥中心 (7).奈米技術研究與發展中心 (8).保健科技研發中心(籌設中)

    2、商業管理學院

    (1).企業管理系:學士、碩士班 (2).國際貿易系:學士班 (3).會計資訊系:學士班 (4).財務金融系:學士班 (5).不動產經營系:學士班

    3、創意媒體學院

    (1).視覺傳達設計系:學士、碩士班 (2).視訊傳播設計系:學士班 (3).空間設計系:學士班 (4).公共關係暨廣告系:學士班

    4、資訊科技學院

    (1).資訊管理系:學士、碩士班 (2).資訊工程系:學士班 (3).電腦與通訊系:學士班

  • (4).資訊傳播系:學士班 5、人文科學學院

    (1).應用外語系:學士班 (2).幼兒保育系:學士班 (3).通識教育中心 (4).師資培育中心

    保健科技研發中心隸屬工程技術學院,與工程技術學院各系所與中心發展相輔相成: 1.電子工程系發展重點為 VLSI/CAD、電腦與通訊、儀器系統、光電材料與顯示器技術。

    2.機械工程系(含智慧車輛組)發展重點為微精密製造、資訊設備工程、先進車輛技術。

    3.電機工程系發展重點為電能研發與管理、電力電子相關應用技術、伺服驅動與控制技術、通訊與資訊技術應用、半導體技術應用。

    4.環境工程系發展重點為奈米及環境綠色材料應用、永續資源及安全科技發展、污染防治及生物科技應用、環境策略規劃。

    5.高分子材料系以高分子材料研發為基礎,重點發展為高分子光電材料、高分子奈米材料、高機能性纖維材料及精密高分子材料。

    6.微精密製造中心初期發展以逆向工程、快速原型及快速模具主題出發。中期成立 Delcam CAD/CAM 訓練中心、Solid-Edge 訓練中心、CAE 模流分析研發室、醫學工程應用研發室作為推動之基礎。未來以網路遠端服務與視訊傳輸及監控為主軸,發展成為鄰近廠商之設

    計、技術及研發之諮商中心。 7.奈米技術研究與發展中心結合儀器設備資源,提升整體研究競爭力。中心研究方向為為奈米級材料製程與奈米級檢測技術之研究能

    量 建 立 ; 奈 米 結 構 化 材 料 (nanostructured materials) 及 元 件(nanodevices)製作;奈米結構及奈米元件組成之系統開發及應用。

    三、本校中程校務發展計畫重點 (一)、計畫目標

    本校本期中長程發展計畫的總目標為: 1.培育學生成為「新世紀最佳領導人才」。

  • 2.協助老師成為「世界主流科技的應用專家」。 3.塑造學校成為「增進人類福祇的研發及教育中心」。 (二)、階段目標 1.質與量

    (1).中程 ①增設碩、博士班。 ②構建校內網路教學系統,提升教與學的廣度與互動。

    (2).長程 ①配合社會及國際脈動,做前瞻性之課程規劃,期與世界接軌。 ②構建國際網路教學系統、加強國際交流,邁向國際化大學。 ③融合教、研、服務為一體,使師生均具備領導研發團隊的運

    作能力。 2.教師參與

    (1).中程 ①建立教師危機意識,積極參與校務革新與發展。 ②強化師、生、校之溝通管道,俾齊一觀念、緊密團結。

    (2).長程 ①結合教師自我期許與學校發展為一體,主動引領校務。 ②建立「以校為家」、「以生為友」的團隊認同,營造組織融合、

    崑山一體之組織氣候。 3.校務行政

    (1).中程 ①強化各單位行政電腦化之合理性及效能化。 ②強化服務觀念,增進服務品質。

    (2).長程 ①校務行政精緻化。 ②構建全面性的校園校務行政網路資源系統。 ③持續提昇服務品質。

    4.教學

    (1).中程

  • ①配合社會結構變遷,檢討課程架構、調整教學內容。 ②教學方式的電子化。 ③強化理論與實務並重、研究與實作並進。 ④建立學生正確的學習觀念與學習態度。

    (2).長程 ①網路教學系統之運用。 ②誘發學生自我期許、主動學習。 ③強化研發團隊系統運作之教育。 ④導入世界主流科技的理論教學及實作運用。

    5.研究發展

    (1).中程 ①建立教學與研發並重的學府。 ②建立各系的「研究群組」。 ③協助企業進行相關研發。 ④籌設院級研究中心。

    (2).長程 ①橫向整合院際研究專長。 ②籌組產品研發、實作之運行團隊,發展團隊運作模式。 ③結合企業做產品研、製、行銷運作。

    6.社會服務

    (1).中程 ①彙整校內軟硬體資源,提供企業服務。 ②將校內各項教學活動與社區需求結合。 ③結合師生共同參與社會回饋活動,培養正確的服務態度。

    (2).長程 ①主動關心社會需求,規劃並投入社會服務事宜。 ②透過學生社團之活動規劃,導引社會人士或青少年以健康

    的、正確的社團活動。 ③開展網路教學資源,分享社區及社會大眾。

    7.學生品德

    (1).中程

  • ①建立學生正確的道德觀與價值觀。 ②建立學生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是非觀。 ③建立學生崇尚法治、自我約束的習性。

    (2).長程 ①以校訓「堅毅誠樸」為砥礪學生品德操守的終極目標。 ②不論為學研究或做人做事,均能以「堅定」的信念、持之以

    恆的「毅力」、盡心盡力的「誠心」與「質樸」無華的踏實

    精神,自我修養,使「崑山人」成為企業的最愛。 8.校園規劃

    (1).中程 ①清理校地中之公地。 ②校園整體景觀規劃。 ③興建新圖書資訊大樓,完成後原五層樓之圖書資訊館專供研

    發中心使用。 (2).長程

    ①擴充校地。 ②興建新行政大樓。 ③持續校園景觀規劃與實施。

    9.國際合作

    (1).中程 ①持續推展國際建教合作。 ②持續推動國際校院學術交流。 ③持續建立海峽兩岸互動合作關係。 ④推展國際校院交換學生。

    (2).長程 ①推廣全球華人世界的遠距教學。 ②推廣全球企業的建教合作計劃。 ③做為亞太地區企業的研發基地。

    10.校友交流

    (1).中程 ①建立校友全球通訊網路。

  • ②整合校友事業需求資訊。 ③強化校友互動。 ④透過網路系統為校友之工作提供諮詢服務顧問。

    (2).長程 ①媒合校友與建教合作廠商間之業務。 ②協助校友進行提升水準及企業研發。 ③協助校友從事生涯規劃。

    (三)、發展政策 1.培育學生

    (1).提供具有競爭力的專業課程,使學生具備就學與深造的基本智能。

    (2).提供「培養領導能力」的權威學程,以網路教學方式提供學生修習。

    (3).提供全方位的通識課程使學生具備美好生活最重要的基本知識。

    (4).營造提升心靈層次的最佳學習環境使學生具備真善美的人生觀。

    (5).加強培養學生敬業精神、職業道德,與倫理觀念。 2.協助老師

    (1).鼓勵教師的多元成就,教學、研究、服務並重。 (2).持續改善教學環境,使老師們能將研究成果應用於教學上。 (3).持續改善研究環境,鼓勵老師參與整合型計畫,建立專業特色。 (4).快速提升具有競爭力的專業技能,與學術界、產業界密切互動。

    3.快速提升學校

    (1).禮聘大師級學者、產業界專家指導本校教師,應用世界主流科技來整體規劃具有特色的大型研究計畫。

    (2).以重點研究群及跨院系整合方式引進世界主流科技來推動上述大計畫,以「增進人類福祉」。

    (3).與南部科學園區及產業界密切互動,有計劃地推銷學校的教育資源與研發成果,大量增加雙方互惠的合作。

    (4).邀請校內外具代表性人士及校友代表組成「校務諮詢顧問團」,

  • 定期提供興革意見,使學校能隨時掌握社會的脈動,擬具最佳

    的對策。 (5).暢通全校師生的意見反應管道(如網路、專線),由專人負責收

    集、分案、並追蹤改進情形,以增強全校師生的向心力。 (6).投資網路資源設施達到世界水準,提升學校師生在研究、學習,

    與學術交流等方面的效率,迎接全球網路時代的來臨。 (7).暢通學校對外的各項管道,整合各方資源,協助本校快速發展,

    並與南台灣大社區緊密結合,透過互動、服務、回饋,提高其

    對本校的依賴程度,使本校的地位日益重要且能屹立不搖。 (8).真正落實國際化:

    ①鼓勵老師善用網路相關技術,與國外姊妹校相關學者進行交

    流或合作。 ②與姊妹校及其他國際一流大學合作,互相引進網路教學課

    程。 ③與國際化大企業合作,進行對兩岸及國際有益的計劃.

    (9).透過校友會的協助,強化學校對校友各項服務管道,且結合校友共同服務及回饋南台灣大社區,凝聚校友的向心力。

    參、計畫目標(發展重點項目) 本校過去在各系短中程研發重點規劃的基礎下,透過跨院系的資

    源與技術整合,陸續為業界解決技術及服務的實際問題。憑著紮實的

    基礎與明確的目標,一些研發的績效已陸續浮現,使得本校由廠商回

    饋的建教合作模式,將逐漸轉為技術研發成果輸出的互動模式。 本校工程學院已成立的微精密製造中心、奈米技術研究與發展中

    心及即將成立的保健科技研發中心的支撐下,並結合崑山寬頻網路應

    用園區之規劃經驗,我們鎖定個人保健相關產品為本校這一波的發展

    主軸。保健科技研發中心的成立,不僅整合本校跨院系之專業人才,

    更可使學生在校學習一技之長,老師與產業之脈動相結合,更達到互

    補共贏的創新思維。

    (一)蘊釀簡述 1. 八十五年『教育部製造業自動化科技教育改進計劃』補助,規劃

    製造業(模具與精密零件)自動化與精密機械之教學課程。

  • 2. 英國達康科技公司捐贈兩千多萬軟體作為人才培育教育訓練,八十六年元月成立「微精密製造中心」,附設 Delcam CAD/CAM 教育

    訓練中心。 3. 八十六年度『教育部製造業自動化計畫』補助,八十七年至八十

    九年『教育部精密機械』三年期補助。完成網際網路對外服務,

    並成立 Solidedge 教育訓練中心及 CAE 研究室。 4. 八十八、八十九年『教育部醫學工程教育改進計劃』補助(唯一非

    醫護學系,榮獲補助),建立醫學電子實驗室,完成醫學電子實習

    教材,並於專題製作增設醫學工程與生醫信號題材。

    5. 八十九年八月教育部補助開辦為期一週『醫學電子技術應用研習班』,由於講座學養俱豐,題材前瞻先進,獲得廣大回響。

    6. 八十九年『教育部促進技職教育之多元化與精緻化中程計劃』-成立「微機電系統(MEMS)整合中心」。

    7. 八十八年起,配合『殘障輔具』研發,由教授組成醫學工程研究群,進行醫學工程相關之研究計畫與廠商委託之產學計畫,研發

    重點有:

    ﹒復健輔助系統(遠紅外線、熱療)開發、殘障輔具(機械、電子、

    電機系)。

    ﹒逆向工程、快速原型、快速模具(機械系)。

    ﹒環境監視與控制技術(電子、電機、環工系)。

    ﹒生醫訊號量測與處理、生物回饋系統(電子、電機系)。

    ﹒微生物機電系統(機械、電子、電機系)。

    ﹒透氣、殺菌(防褥)纖維、醫療用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材料系)。

    ﹒醫療廢棄物處理(環工系)。

    8. 本校榮獲教育部生醫相關交流專案:九十年『生物學工程與科技學術交流計畫』;九十一年『生物醫學工程與科技國際合作計畫』;

    九十二、三年『生醫工程、奈米工程與精密模具多國合作計畫』,

    由於學校支持,同仁齊心,成效斐然,產官學界一致贊揚。 9. 九十二學年起醫學電子背景出身的楊明興教授接任校長,親自督

    導研究團隊。楊校長從事醫學電子、保健科技研究二十多年,曾

    榮獲傑出研究獎,並於八十七至八十九年曾擔任國科會醫工學門

    召集人,現任醫工學門諮議委員,對於保健科技研發深具心得。

    楊校長特別禮聘醫工專研有成的王唯工教授擔任講座教授,指導

    研究團隊,規劃發展重點。

  • 10.為擴大推廣本校在保健科技之研究成果,並結合產業界進行應用技術研發與技術轉移,以落實學術支持產業升級之政策,特籌設

    保健科技研發中心。著重於產學合作、產品與技術開發、保健產

    業培育、以及產業技術諮詢服務等。期為臺灣醫療產業提供有利

    的產學合作媒介,為整體醫療產業研發與升級,提供最佳之助

    力。(近年保健科技研發中心相關教學與研究成果請參閱附件。)

    (二)發展重點項目

    配合學校短中長期發展計畫,本著「視我所在、以我所有、盡我

    所能」的精神原則,建立跨院系整合研發團隊-『保健科技研發中

    心』,將個人保健產品定為現階段之重點發展特色。預期個人保健產

    品產業極有可能成為下一波的明星產業,所以我們結合儀器系統、微

    精密製造、微機電、奈米材料、資訊通訊、資訊管理等專長之研發人

    力資源組成研究群,並由創意媒體學院針對 prototyping 產品進行功

    能設計及產品包裝,搭配商業管理學院之整合行銷與經營企劃,積極

    建立跨院系整合服務團隊,期許在發展重點特色的同時,以創意的思

    維及跨領域的技術應用,突破傳統各領域之專業壁壘,尋求超越之效

    果整合,提供業界所需之專業技術人才,以達成使得相關產品的功能

    更強、成本更低、使用更便捷及操作更安全的目標。

    圖 4.『保健科技研發中心』跨系整合圖

  • 圖 5.『保健科技研發中心』跨領域整合圖

    政策鬆綁後,學校育成中心開放成立公司,除研發成果移轉外,

    育成中心廠商可以在少量試產之同時即完成工廠之設立。保健科技研

    發中心的研發成果,結合創意媒體、商業管理學院之設計與行銷企

    劃;搭配產學合作處、技術移轉中心及育成中心等單位推展;與產業

    密切交流互動,方便把研發成果導入市場。企業在研發費用、人力及

    時間的投資風險也得以降低,提昇公司競爭力與收益。而且也能帶動

    學生實際投入產業研究,將課本的知識轉化成創新研究思考行動,以

    培養具實務經驗的高級人力。

    本計畫針對保健科技進行以下相關之計畫目標:

    1.建立產學合作之保健產品研發中心。

    2.建立保健科技檢測服務中心。

    3.建立居家照護服務諮商中心。

    計畫涵蓋範圍有:

    1.保健科技先導技術與新產品之開發。

  • 2.研發成果技術轉移。

    3.產學或科專計畫之執行。

    4.醫療保健器材產品測試。

    近期研發重點大致分為三類:

    1. 全方位智慧型型照護系統:進行中相關子題有

    (1) 網路遙控行動式監視系統 (2) 微感測電極製作技術—網版與 V 槽 (3) 遠距居家照護之萬用無線資料傳輸架構 (4) 失智老人與幼童行蹤自動回報系統 (5) 嵌入式醫療影像處理系統實現 (6) 具空調、空氣濾清、低噪音之智慧型照護房間的研發 (7) 藍芽智慧型家庭監控系統 (8) 身心壓力評估、舒緩與調適、情緒引導 (9) 銀髮族睡眠輔助系統

    2. 一般醫療保健器材:進行中相關子題有

    (1) 抗傳染病風扇防護頭罩的研發 (2) 多媒體生理回饋系統 (3) 眼動儀和 3D 頭部追蹤系統 (4) 數位式聽力損失頻譜檢測系統 (5) 竹碳非織物保健品之製備及其功能性之研究 (6) 紅外線式老人學習輔具 (7) 電化學式生醫訊號轉換系統 (8) 戶外 UV 防護感測系統 (9) 光熱變色鏡片對眼睛(矯正)視力之研究 (10) 背心式治療新生兒黃疸之光線照射器 (11) 保健用照光包巾系統 (12) 電子式骨傷(折)復健系統 (13) 遠紅外線復健產品 (14) 防褥、防菌纖維研製 (15) 醫療影像傳輸系統

    3.保健食品:進行中相關子題有

  • (1) 養生雞蛋之製作 (2) 補鈣健康食品之製作 (3) 建立安全平價保健食品開發技術平台(包含選擇天然食

    材、萃取內含物、分離並分析成分、功效對照)

    保健食品行業學問深奧,橫跨醫學、經濟學、財務學、心理學、

    社會學、人際關係學、營銷學甚至法律學、藥理學等學科,富挑戰性

    和競爭性。然而由於業者心態不健康、短視近利,品牌意識淡薄,專

    業化、規範化不夠,功能單一,信用缺失,導致消費者失去信心,產

    品短命,又糾紛不斷。

    中心特別將保健食品納入發展項目,期能

    1. 適應廠家降低成本的要求。

    2. 適應消費者信任的要求。

    3. 適應消費者服務的需求。

    導正市場現有缺失。

    圖 6. 『保健科技研發中心』進期研發方向藍圖

    中心有以下各長短程任務,依照性質歸納程數個領域說明。

    1.教學:

  • (1) 整合本校保健技術相關課程,集中教學力量。

    (2) 成立醫護工程學程,培養生物技術人才。

    (3) 定期開設保健技術核心技術實驗班,強化基礎人力素質。

    (4) 因應實際需求,籌設關鍵性教學或實驗課程。

    (5) 協調並舉辦跨校內外的『保健科技暑期課程』。

    2.研究發展:

    (1) 設立核心實驗室以流通儀器資源,發揮儀器之最大效用。

    (2) 集中本校保健科技人才,發揮集體力量。

    (3) 籌組校內大型整合性研究計畫,發揮科技大學之功能。

    3.技術服務:

    (1) 建立技術服務網提供保健技術相關之儀器分析服務。

    (2) 設立有效技術服務網站,以提供技術服務平台之最新消息。

    (3) 設立本中心專屬網站,聯繫校內外各保健科技個人與單位。

    4.產學合作:

    (1) 建立產官學之保健科技資料庫,以進行接續的產學合作工

    作。

    (2) 籌設產學聯誼,溝通雙方,主動協助產業界之人才培育。

    (3) 協助校內之研究或技術成果與產業界之合作開發,以創造

    經濟利益。

    (4) 積極參與國內、國際保健技術合作、推廣與研討,增加視

    野。

    肆、具體內容及配套措施 一、校內發展整合情形

    (一)、系所發展整合

    本校自改制學院以來,即逐步進行整合,首先是各系規劃專精學

    程與研發重點,再依發展重點及教師專長,組成研究群進行子項目研

    發。工程技術學院為本校創校根基,有機械、電機、電子、環境、高

    分子材料系及機械工程系智慧車輛組,共計五個系及一個組。專任教

    師近二百位,規模宏大,整合功效更加顯著。

    表一、崑山科技大學工程技術學院教學與研發重點

    系 專精學程 研發重點 研究群

    機械 1微精密製造整合學程 精密機械研發 1精密製造與微機電系統

    http://www.cbt.ntu.edu.tw/Teaching/Program.htmhttp://www.cbt.ntu.edu.tw/BCT/Introduction.htmhttp://www.cbt.ntu.edu.tw/apbp/summer index.htm

  • 工程系 2資訊熱流學程

    3車輛設計與控制學程

    (微感測器) 2車輛傳動與低污省能

    3資訊設備工程

    電機

    工程系

    1電力控制學程

    2微電學學程

    資訊技術與機電 系統整合應用

    1電力品質改善與再生能源

    2電力電子系統

    3元件製造

    4數位信號處理

    5控制與驅動電路設計

    電子

    工程系

    1電通學程

    2積體電路學程 3C應用產品設計

    1ASIC設計

    2網路與通訊系統設計

    3儀器系統設計

    4光電與材料

    環境

    工程系

    1環境工程學程

    2環境規劃管理學程

    污染防治

    (IC半導體產業為重點)

    1作業環境安全衛生

    2污染防治

    3環境規劃與管理

    高分子

    材料系

    1材料學程

    2造形學程

    功能性高分子開發 (功能性奈米高分子開發)

    1功能性高分子研發

    2 高性能材料研發

    (二)、跨系所發展整合

    本校工程技術學院完成院內各系資源整合後,隨即進行第二階段

    院內跨系資源整合,成立研發中心: 1. 八十六年元月成立「精密製造中心」,附設 Delcam CAD/CAM 教

    育訓練中心。再成立 Moldex 與 Solid Edge 兩個教育訓練中心。 2. 八十八學年,成立「微機電系統中心」。 3. 八十九學年,成立「半導體實驗室」。 4. 八十九年精密製造中心合併「微機電系統中心」正式改名為「微

    精密製造中心」。 5. 九十年成立「微感測系統研究發展中心」。 6. 九十一年成立「奈米技術研究與發展中心」。

    7. 「微精密製造中心」、「奈米技術研究與發展中心」運作順暢,

    教研成果豐碩,九十二年先後通過院教評會與校教評會評估,成

    為正式編制之院級研發中心,九十三年二月一日在正式運作。

    「「保保健健科科技技研研發發中中心心」」為延續先前「微精密製造中心」與「奈米

    技術研究與發展中心」的發展,將原先「模具」、「機構」、「基礎分析」、

    「材材料料製製程程」」、、「「材材料料檢檢測測」」、、「「材材料料加加工工」」等等技技術術提提升升到到應應用用、、實實用用層層

    次次,,實實現現完完整整功功能能之之系系統統製製作作。。也也將將偏偏重重機機械械、、材材料料的的中中心心與與著著重重電電

    子子電電機機、、化化學學、、高高分分子子醫醫工工研研究究群群緊緊密密結結合合。。中中心心近期研發重點以「智

  • 慧型照護系統」之開發為主;含 bio-optics application, bio-medical signal detection 等,亟需「微精密製造技術」與「奈米技術」的支援。

    由於照護系統或個人保健產品為消費性產品,具有創新特色,具

    容易操作、使用輕便,甚至結構外觀都需獨具風格。未來將推廣至跨

    院合作,由其他學院提供設計與行銷等協助。

    (三)、保健科技研發中心近、中、長程整合發展

    保健科技研發中心的成長可分為三階段:

    1. 近程:從工程技術學院內各系資源調查、分析,整合研發重點與師資,組成「醫工研究群」,完成中心雛型架構。研究領域有復健、

    輔具、快速模具、環境監控、生醫訊號量測、生物回饋、透氣(防

    褥)纖維等,傾向於個別型研究。

    2. 中程:建構完整中心建設,成立照護系統、生醫檢測、生物回饋、醫用超音波、新概念照明、環境奈米及環境生物技術等實驗室。

    進行基礎技術研究與應用系統開發,朝向整合型研究,主題分為

    一般醫療保健器材與全方位智慧型型照護系統。

    3. 長程; 結合其他學院篩選具有發展潛力的研發成果,進行設計、規劃,

    強化產品功能,提昇產出品質。透過創新育成中心及技術移轉中

    心,進行技術移轉或自創公司經營。

  • 圖 7.保健科技研發中心成長三階段

    二、現有設施

    本校現有與保健科技研發相關(單價 50 萬元以上) 重要設備有:

    表二、本校現有保健科技研發相關貴重儀器設備 項次 設 備 名 稱 數量 單價(元) 放置地點

    1 紅外線測溫儀 1 1,250,000 熱工實驗室 2 紅外線測溫儀週邊設備 1 1,160,000 熱工實驗室 3 紅外線熱影儀 1 1,575,000 精密製造中心 4 力回饋觸控系統硬體 1 580,000 精密製造中心 5 壓電感測相關設備 1 610,000 精密流機分析室 6 高速影像擷取系統 1 1,280,000 微觀熱傳實驗室

  • 7 微感測訊號擷取系統 1 585,000 微結構檢測室 8 網路分析儀 1 1,250,000 顯示器中心 9 頻普分析儀 1 601,000 顯示器中心 10 光致發光 PL 光譜儀 1 680,000 顯示器中心 11 PL 光譜儀(含配件) 1 540,000 顯示器中心 12 數位儲存式示波器 1 550,000 醫學電子研究室 13 光學實驗儀器設備 1 650,000 醫電/量測研究室 14 光學光通訊及光波導系 1 579,000 智慧型儀器設計研究室 15 數位儲存示波器 1 536,170 通訊研究室 16 動態旋轉伺感測器系統 1 638,500 矽智財設計研究室 17 動態旋轉運動機構組 1 630,000 矽智財設計研究室 18 醫電感測實驗裝置 1 610,000 矽智財設計研究室 19 動態直線運動伺服感測 1 585,380 矽智財設計研究室 20 動態直線運動機構組合 1 546,000 矽智財設計研究室 21 場接點模組化分散式 I/ 1 1,134,000 多媒體網頁研究室 22 三軸光纖定位系統 1 1,158,000 光纖與光電量測實驗室 23 光譜分析儀 1 960,000 光纖與光電量測實驗室 24 光纖熔接機 1 560,000 光纖與光電量測實驗室 25 高頻向量訊號量測系統 1 3,000,000 VLSI/CAD 中心 26 脈衝式電流電壓量測系 1 766,008 FPGA 實習室 27 數位信號處理發展模組 1 625,000 數位信號處理研習室 28 紅外線分光光度計 1 713,475 高分子材料檢測室 29 氣相層析儀 3 850,500 儀器分析實驗室 30 原子吸收光譜儀 2 1,380,000 儀器分析實驗室 31 紫外線分光光度計 1 520,000 儀器分析實驗室 33 總有機碳分析儀 1 884,366 儀器分析實驗室 34 離子液相色層分析儀 1 878,960 儀器分析實驗室 35 離子層析儀 1 1,350,000 儀器分析實驗室 36 微分掃描卡計 1 1,124,800 儀器分析實驗室 37 螢光光譜分析儀 1 719,000 資源再利用研究室 38 FTIR 傅立業轉換紅外 1 2,100,000 資源再利用研究室 39 吹氣捕集裝置 1 720,000 資源再利用研究室 40 氣相層析質譜儀 1 2,100,000 資源再利用研究室 41 紫外線光譜儀 1 578,000 微生物實驗室 42 超低溫冷凍櫃 1 538,000 微生物實驗室 43 雷射粒徑分析儀 1 1,385,000 貴重儀器實驗室 44 總有機碳分析儀 1 1,390,000 貴重儀器實驗室

  • 45 發酵槽 1 656,000 貴重儀器實驗室 46 電解透析設備 1 625,000 單元操作實驗室 47 實驗室綜合廢水處理設 1 1,350,000 單元操作實驗室 48 接觸式曝氣 1 675,000 單元操作實驗室 49 微波消化儀 1 1,200,000 單元操作實驗室 50 TCLP 毒性特性溶出程序 1 760,000 廢棄物分析室 51 熱卡計 1 1,060,000 廢棄物分析室 52 全自動熱卡計 1 1,390,000 廢棄物分析室 53 HPLC 液相層析儀 1 770,000 半導體污染防治室 54 擴散反射紫外光可見光 1 600,000 半導體污染防治室 55 凝膠滲透層析儀 1 981,000 分析化學實驗室 56 GFC 膠凝過濾層 析儀 1 915,000 分析化學實驗室 57 超純水製造設備 1 725,000 水質分析實驗室 58 凱氏氮測定儀 1 500,000 水質分析實驗室 59 電化學分析儀 1 648,000 奈米中心(204 室) 60 GIS 工作站 1 830,000 環工系辦公室

    三、未來設施規劃

    (一)、空間規劃 保健科技研發中心將設置於本校教學研究大樓六樓,樓板面積為970m2,預定九十四年底完工,大樓宏偉壯觀。中心內部規劃有辦公室、簡報/會議室、研發成果展示空間、智慧型行動照護系統實驗室、生醫訊號檢測實驗室、生物回饋技術實驗室、醫用超音波實驗室、新

    概念照明技術實驗室、環境奈米技術實驗室、環境生物技術實驗室。

    圖 8. 新教學研究大樓透視圖

  • 圖 9. 保健科技研發中心空間規劃

    (二)、本計畫預定增購之研發設施

    1、第一年(94 年)預定增購之研發設施 (資本門) 項目 設備名稱 用途說明 數量 單價 總價 備註

    1 電位儀(Potentiostat) 電化學感測訊號量測 1 組 950,000 950,000 生化 技術

    2 負離子測定儀 測定材料的負離子含量

    1 600,000 600,000

    3 超音波震盪器 材料分散加工 1 350,000 350,000 4 分光輻射度計 量度光源或物體各波

    段的光譜分佈、測量色

    度、三色值、亮度及校

    正色溫等功能或更高

    1 1,070,000 1,070,000 新概念 照明

  • 規格等級

    5 ARM 發展系統 藍牙生理訊號傳輸系統

    4 20,000 80,000 行動照護

    6 ARM 發展板 藍牙生理訊號傳輸系統

    2 80,000 160,000 行動照護

    7 藍牙發展系統 藍牙生理訊號傳輸系統

    1 200,000 200,000 行動照護

    8 藍牙發展板 藍牙生理訊號傳輸系統

    4 20,000 80,000 行動照護

    9 六軸運動酬載平台裝置

    1 860,000 860,000 壓力 調適

    10 行動資訊應用發展系統

    配合及建立在相關行

    動上網的功能需求

    1 450,000 450,000 行動照護

    11 腦波量測系統 生理訊號量測 1 2,500,000 2,500,000 壓力 調適

    12 介電材料及感測分析軟體

    1 700,000 700,000

    總計 8,000,000 13 自律神經系統反應

    量化評估設備

    利用心電圖量測取得

    相關參數 1 300,000 300,000 標餘款

    14 亮度色度計 1 462,000 462,000 標餘款

    15 可控式生理參數量測平台

    可調式生理參數量測

    平台

    1 150,000 150,000 標餘款

    16 微電極製作相關設備

    自行生產製作研究用

    微電極

    1 套 100,000 100,000 標餘款

    17 照度式光色計 1 228,000 228,000 標餘款 在經費總量控管下,設備採購作較多的排序,使設備與需求作最佳之調配。

    2、第二年(95 年)預定增購之研發設施 (資本門) 項目 設備名稱 用途說明 數量 單價 總價 備註

    1 HP4294 阻抗分析儀 元件及材料特性測試 1 1,100,000 1,100,000 2 數位燈光混色系統 數位控制光線混色系

    1 1,000,000 1,000,000

    3 HPLC 樣品定量分析 1 組 900,000 900,000 4 生理參數量測系統 取得生理參數相關資

    1 800,000 800,000

    5 紅外線熱相儀 人體溫度擷取 1 1,800,000 1,800,000 6 體適能量測相關設運動體適能量測 1 1,100,000 1,100,000

  • 備 7 音像設計系統 音像設計 1 1,000,000 1,000,000 8 聽覺與觸覺感知系

    統 觸覺感測器 1 1,500,000 1,500,000

    9 親和性生物感測器 微量感測分析用 1 組 800,000 800,000 10 皮膚影像顯微鏡 皮膚表面分析 1 138,000 138,000 11 體脂肪測定儀 連續紀錄人體各項活

    2 192,000 384,000

    12 UV/Vis 光譜儀 定性定量分析用 1 組 463,000 463,000 13 自律神經系統反應

    量化評估設備

    利用心電圖量測取得

    相關參數 1 300,000 300,000

    14 亮度色度計 1 462,000 465,000 15 可控式生理參數量

    測平台 可調式生理參數量測

    平台

    1 150,000 150,000

    16 微電極製作相關設備

    自行生產製作研究用

    微電極

    1 套 100,000 100,000

    總計 12,000,000

    3、第三年(96 年)預定增購之研發設施 (資本門) 項目 設備名稱 用途說明 數量 單價 總價 備註

    1 能量測定儀 測定能量養生雞蛋之用

    1 400,000 400,000

    2 微感測訊號擷取系統

    Micro-sensor

    information capture

    1 650,000 650,000

    3 高壓反應器 感測晶片製作 1 組 450,000 450,000 4 高階動態影像平台 數為動態影像之建立 1 2,850,000 2,850,000 5 網路工作站系統 配合網路功能及遠端

    控制需求伺服器功能

    1 1,000,000 1,000,000

    6 整合系統開發軟體 1 642,000 642,000 7 三維顯示器 整合全像與立體影像 1 920,000 920,000 8 生理回饋儀 生理參數收集 1 220,000 220,000 9 人體活動紀錄儀 紀錄人體之跑走站坐 2 180,000 360,000 10 半導體元件電流電

    壓曲線分析儀 元件 CV 分析需求 1 1,350,000 1,350,000 0

    11 ZETA2000 介面電位檢測儀

    量測介面電位 1 1,200,000 1,200,000

    12 阻抗分析儀 訊號量測及整合校正 1 組 650,000 650,000

  • 13 奈米級超細微粒磨粉機

    製造活性奈米鈣之用

    兼可使用於後續之中

    草藥奈米化研究之用

    1 600,000 600,000

    14 PDA 發展系統 穿戴式藍牙生理訊號傳輸系統

    1 50,000 50,000

    15 PAD 發展板 穿戴式藍牙生理訊號傳輸系統

    2 80,000 160,000

    16 藍牙發展系統 穿戴式藍牙生理訊號傳輸系統

    2 95,000 190,000

    17 藍牙發展板 穿戴式藍牙生理訊號傳輸系統

    4 20,000 80,000

    18 照度式光色計 1 228,000 228,000 總計 12,000,000

    (三)、經常門預算編列 1、第一年(94 年) 項目 名 稱 用途說明 數量 單價 總價 備註

    1 研究用相關耗材 提供相關研究主題所需之電子材料、實驗化

    學品以及電腦耗材

    1 批 1,200,000 1,200,000

    2 辦理研討會、不定期對外展示及推廣活

    200,000 200,000

    3 中心展示及週邊相關設施

    600,000 600,000

    總計 2,000,000 2、第二年(95 年) 項目 名 稱 用途說明 數量 單價 總價 備註

    1 研究用相關耗材 提供相關研究主題所需之電子材料、實驗化

    學品、設計零件以及電

    腦等相關耗材

    1 批 1,600,000

    2 儀器維修費及設備相關使用耗材

    1 批 400,000

    3 辦理相關研討、成果會

    400,000

    總計 2,400,000

  • 3、第三年(96 年) 項目 名 稱 用途說明 數量 單價 總價 備註

    1 研究用相關耗材 提供相關研究主題所需之電子材料、實驗化

    學品、設計零件以及電

    腦耗材

    1 批 1,600,000

    2 儀器維修費及設備相關使用耗材

    1 批 400,000

    3 辦理相關研討、成果會

    400,000

    總計 2,400,000

    四、人力資源

    (一)本校人力資源

    表四、本校參與保健科技研發人員簡表

    職稱 姓名 最高學歷 專長

    校長 楊明興 成功大學電機博士 (醫學電子組)

    儀器系統設計 人體潛能工程 保健科技研究與應用

    講座教授 王唯工 美國約翰霍浦金斯 大學生物物理博士

    血液流體力學 中醫基礎 電磁場對身體之影響

    工學院院長 周煥銘 成功大學機械博士

    熱傳學 計算流體力學 熱流分析 超微波動

    研發副處長 微精密製造 中心主任

    張仲卿 美國匹茲堡大學 機械博士

    逆向工程與快速模具 微精密製造 醫療工程

    工學院副院長 奈米中心主任

    盧陽明 成功大學材料博士 感測材料 光電材料

    產學合作處長 育成中心主任

    莊昌霖 美國紐約大學博士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 石溪分校博士後研究

    Self-assembly device 儲能元件 分子電子工程

    研發組長 陳龍泉 成功大學化工博士 儀器分析電化學

  • 幼保系主任 賈璟祺 陽明大學生理博士 運動與關節活動/肌肉作用生理學 幼兒疾病預防

    電子系主任 林明權 交通大學光電博士 光電工程 數位 IC 設計

    機械系主任 林穀欽 美國奧克拉荷馬州立 大學機械航空博士

    機電整合 數位影像處理及應用 影像伺服控制

    電機系主任 張永昌 清華大學電機博士 控制理論與應用 機械手臂系統之控制

    高分子材料系

    主任 顏明賢

    台灣科技大學高分子 材料博士

    高分子加工 有機合成 機能性色素

    環工系主任 李志賢 成功大學環工博士 地理資訊系統 決策支援系統 環境策略模式

    教授 陳澤生 英國里茲大學資訊科學

    博士

    醫療資訊 管理資訊系統 專家系統

    教授 蔡三元 成功大學化工博士 功能性高分子材料 奈米複合材料

    教授 陳伯寬 美國耶魯大學 化工博士

    高分子材料合成 製程研發

    教授 毛齊武 美國普度大學電機碩士 德國漢威諾大學研究

    數位影像處理 電磁學 人體潛能工程

    教授 林水木 成功大學機械博士 聲學與波動學 流體機械技術 振動及噪音控制

    教授 黃國賢 臺灣科技大學纖維 及高分子碩士

    高分子表面改質 奈米塑料加工

    副教授 許旭東 清華大學化工博士 醫學工程 人工臟器 化學工程吸附質傳

    副教授 衛祖賞 成功大學電機博士 (醫學電子組)

    數位影像處理 醫學電子

    http://www2.ksut.edu.tw/ksutFS/BACKUP/28.htm

  • 副教授 廖慶聰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 機械博士

    反算理論 熱傳 醫學工程

    副教授 曾清標 成功大學電機博士 (醫學電子組)

    微處理機應用 醫學電子 生醫訊號量測

    副教授 張世熙 成功大學電機博士 (醫學電子組)

    微算機系統設計應用 醫學電子 網路資訊技術

    副教授 蔡國瑞 交通大學電子碩士 工業控制 微處理機應用

    副教授 徐孟輝 成功大學機械博士 自動化機構設計 機電整合

    副教授 黃俊岳 成功大學電機博士 VLSI 設計 模糊理論

    副教授 黃慶祥 成功大學電機博士 視窗程式規劃 介面設計 網路資訊技術

    副教授 蔡福人 成功大學化工博士 機能性高分子材料 高分子聚合 有機合成

    副教授 潘定中 成功大學化工博士 高分子合成 生醫材料

    副教授 林聰樂 成功大學化工博士 聚合物合成 電化學 有機反應

    副教授 蕭明謙 成功大學環工博士 減廢及資源再生 有機栽培 保健食品

    副教授 吳明芳 台灣科技大學電機博士 機器視覺 數位影像處理

    副教授 謝聰烈 成功大學電機博士 電動機控制 電力電子

    副教授 呂正中 成功大學物理博士 電磁學 低溫物理 固態物理

    助理教授 粘譽薰 美國 DREXEL 大學 材料博士

    生醫及光電高分子材料 合成與應用

    http://www2.ksut.edu.tw/ksutFS/BACKUP/09.htm

  • 助理教授 陳朝烈 成功大學資工博士 VLSI 設計 影像傳輸

    助理教授 吳崇民 成功大學電機博士 生醫訊號處理 殘障輔具設計

    助理教授 曹俊文 美國紐澤西州立羅格斯

    大學環境科學博士

    生物技術 毒性研究

    (二)校外合作人力資源 與本校保健科技研發中心合作的人員及單位有: 1. 柯文謙主任 成大醫學院醫學系副教授、成大醫院感染科 2. 葉宗烈醫師 成大醫學院醫學系副教授、成大醫院精神科 3. 吳晉祥醫師 成大醫學院醫學系副教授、成大醫院家醫科 4. 楊宜青醫師 成大醫院家庭醫學科 5. 江日崇主任 彰化秀傳心臟血管外科 6. 蔡明峻醫師 新樓醫院小兒科 7. 吳建勳醫師 寬儒健康空間針灸 8. 高玉英醫師 天一中醫聯合診所 9. 鄭青境組長 成大醫院資訊室 10. 台灣人工心臟中心(改善鳳凰七號人工心臟之模具製作) 11. 長庚大學、長庚醫院、中正大學(逆向工程、快速模型、模具研究) 12. 署立嘉南療養院 13. 署立永康榮民醫院 14. 中華醫學技術學院 15. 成功醫事檢驗所 16. 力伽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17. 亞星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8. 寬譜國際健康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 勤晉工業及勤晉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20. 祖揚股份有限公司 21. 東鴻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22. 金德昌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23. 三田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24. 南良聯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25. 茂發厚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6. 普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27. 崑明國際醫療器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8. 金佰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五、課程規劃

    (一) 、健康與生命科學講座 (A Course of Lecture on Health and Life Science) 本通識課程於九十三年第二學期起實施,讓學生了解生命的組

    成,生命反應機制,人體器官構造,生病起因,常見疾病與治療,進

    而重視生命,關心健康,並增進對週遭生物與環境的關懷。

    表五、健康與生命科學講座課程資料 主 題 講 座 學 歷

    1 生命的組成物質 成大生物系麥愛堂教授 亞伯丁大學生化博士 2 細胞的構成及活力 成大生物系曾淑芬教授 維吉尼亞大學生化博士 3 生命的密碼 成大生化所莊偉哲教授 佛羅里達大學博士 4 生物技術與基因移轉 成大生物系吳文鑾教授 諾丁漢大學遺傳博士 5 生態與保育 成大生物系侯平君教授 麻州大學動物博士 6 動物:生命的維護(一) 成大解剖所陳淑姿教授 倫敦大學解剖博士 7 植物:生命的維護(二) 成大生物系黃浩仁教授 牛津大學生化博士 8 物種的演化 成大生物系蔣鎮宇教授 華盛頓大學生物博士 9 生命的防衛 成大免疫所林秋烽教授 天普大學免疫博士 10 生命的溝通 成大藥理所呂增宏教授 維吉尼亞大學生化博士 11 人體的器官 成大解剖所江美治教授 辛辛那堤大學博士 12 致命的敵人-病毒 成大免疫所劉校生所長 德州理工大學博士 13 致命的敵人-細菌 成大分醫所吳俊忠所長 天普大學微生物博士 14 親密的敵人-寄生蟲 成大醫學系辛致煒教授 台灣大學動物博士 15 內科常見的疾病及保健 成大醫學系盧豐華教授 美國凱斯西儲大學博士 16 外科常見的疾病與治療 成大醫學系李政昌教授 台灣大學醫學系學士

    主 題 講 座 學 歷

    1 醫院/病人/健保? 高雄醫學院李麗娟主任 高雄醫學院公衛所 2 如何面對醫療現況 許夙君律師 台大法律系/成大 EMBA 3 心靈的成長 陳興星主任 台大社工系 4 美容醫學 林聖哲教授 成大醫工所博士 5 運動傷害 林啟禎教授 成大醫工所博士 6 移植醫學 李伯璋教授 台北醫學院醫學系

  • 7 組織工程 謝式洲教授 成大臨醫所博士 8 什麼情況要復健 官大紳主任 成大醫工所碩士 9 婚前健康檢查 游振祥教授 成大醫學院醫學系 10 怎麼吃藥? 葉鳳英組長 成大臨床藥學所碩士 11 如何保護牙齒? 王東曉教授 台大醫學院牙醫系 12 如何獲取網路醫療資源 范慧蘭技術師 高雄第一科大資管所 13X 光可以看到什麼 謝志強醫師 陽明醫學院醫學系 14 老人家常見的疾病 楊宜青教授 哈佛大學公衛碩士 15 如何美麗? 趙曉秋教授 成大醫學院後醫學系 16 由921大地震至南亞賑災 蔡明哲教授 哈佛大學公衛碩士 17SARS 隔離日記 謝鎮陽醫師 成大醫學院醫學系 18 經神壓力 楊延光教授 高雄醫學院醫學系

    (二)、醫護工程學程 本中心為推廣居家看護,九十四學年起開設醫護工程學程,課程

    名稱與校外支援單位如下,並逐年增加英語授課內容:

    1. 應用美語 2. 網路傳輸與資料庫系統設計(成大醫學院) 3. 醫療器材原理與品質系統(中華醫事技術學院) 4. 遠距醫療系統(成大醫學院) 5. 護理概論(中華醫事技術學院) 6. 糖尿病生理、病理及照護(永康榮民醫院) 7. 循環疾病生理、病理及照護(永康榮民醫院)

    六、使用規劃

    「保健科技研發中心」為工程技術學院之院級中心,主要任務包

    括以下八項:

    1. 整合學院各系資源,推動保健米科技在校內之學術發展。 2. 規劃及推動具整合性、創新性,並能表現崑大學術卓越性的保健

    基礎性研究。

    3. 規劃及推動各項保健相關學術交流活動。 4. 延聘傑出學者來訪並參與或領導研究。 5. 發表國內外學術著作。 6. 接受委辦計畫及辦理保健相關推廣教育。 7. 提供各類型專業技術及檢測服務。

  • 8. 其他。

    七、管理規劃

    表六、保健科技研發中心工作執掌表

    工作執掌 備註

    中心主任 中心方向訂定、督導 由楊校長兼任

    執行長 執行及協調研究中心、實驗室等資源 由教授兼任

    諮詢委員會 中心相關事務之諮詢與建議 人選由遴聘之顧問及相關

    行政教學主管組成

    技術研發組 各實驗室資源及檢測服務技術之立 組長由教授兼任

    待聘技術員一名

    服務組 處理相關行政作業流程及廠商服務

    工作

    組長由教授兼任

    待聘辦事員一名

    圖 10. 保健科技研發中心組織架構

  • 伍、實施進度及分工

    一、 工作內容及執行進度: 衡諸本校研究群之人力、設備資源及現有技術研發發展方向,結

    合商、管、設計之團隊加入,以居家照護及個人保健產品之應用開發

    為主,同時加強營造未來舒適生活空間及銀髮族便利照顧產品研發: (一)以目前推動新產品之經驗為基礎,著重在技術及相關產品之開發

    與推廣: 1. 生醫訊號量測與處理、生物回饋系統、環境監視與控制技術。 2. 復健輔助系統、遠紅外線產品、熱療系統開發、輔具研發。 3. 逆向工程、快速原型、快速模具。 4. 居家照護系統。 5. 銀髮族睡眠環境改善。 6. 照護影像傳輸系統。 7. 藍牙生理訊號傳輸系統之研製。 8. 舒適生活空間之聲、光與情境設計。 9. 壓力評估、情緒引導、舒緩排除輔助系統研發。

    (二)加入材料及生物技術 ,評估相關研發的成果或技術在個人保健產品應用之可行性及列出所需補足或加強的地方,篩選可應用或移

    轉技術架構與產品結合之可行性: 1. 透氣、殺菌(防褥)纖維、醫療用高分子材料。 2. 微生物機電系統、奈米科技、特殊材料。

    本計畫第一年執行將以較成熟之相關技術移轉及推廣為主,加強

    在保健產品之應用產品開發。同時主導與本計畫相關週邊技術之研發

    方向,做適度之結合與修正,以使用者及推廣的觀點來做技術的整合

    與包裝。在運作上除與設計學院在創意設計與產品之結合來提升技術

    層級與產品吸引力,並與學輔中心、幼保系及體育組的專業實務結

    合,建立量測系統及提供量化的量測數據,透過與鄰近幼稚園、醫院、

    安養中心及學校之合作,了解設計之可行性,進而激發創新的設計與

    實用的產品,成為在技術移轉的強大誘因及提高廠商承接的意願。

    二、 計畫查核點: (一) 計畫工作推動進度表

  • 1.第一年 94 年度 95 年度 月份

    工作項目 進度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第一年設備變更、採購、驗收

    現有技術之產品開發及下階段技術研發

    第一年研發成果發表暨 移轉技術推廣活動

    第二年設備變更、採購、驗收 查核點 * * * * *

    2.第二年 95 年度 96 年度 月份

    工作項目 進度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現階段產品開發及下階段技術研發

    第二年研發成果發表暨 移轉技術推廣活動

    第三年設備變更、採購、驗收 查核點 * * * * *

    3.第三年 96 年度 97 年度 月份

    工作項目 進度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現有技術之產品開發及下階段研發

    第三年研發成果發表暨 移轉技術推廣活動

    第二年設備變更、採購、驗收 查核點 * * * * *

  • (二)查核點說明: 執行進度 計畫序號

    及名稱 年度查核點

    超前 符合 落後落後原因說明

    94 年度進行第一年設備

    採購、配置及驗收查核

    94 年度進行第一年執行

    研發成果與技術移轉績

    效查核

    95 年度進行第二年設備

    採購、配置及驗收查核

    95 年度進行第二年執行

    研發成果與技術移轉績

    效查核

    96 年度進行第三年設備採購、配置及驗收查核

    96 年度進行第三年執行研發成果與技術移轉績

    效查核

    保健科技

    研發中心

    97 年度進行計畫總體執行績效查核

    業務進度查核點 查核點之工作說明 設備採購、配置 及驗收查核

    完成相關設備採購及補助款執行清冊

    執行研發成果與 技術移轉績效查核

    1. 對外可移轉技術之發表 2. 統計可移轉技術產品化之件數 3. 對新產品之設計規劃 4. 下一年計畫申請及下學年度經費編列

    研發成果發表暨 移轉技術推廣活動

    1. 年度成果展示及可移轉技術成果發表會 2. 提出可行方案評估報告

    年度工作報告 1. 訂定下學年度藍表 2. 年度結案報告

  • 陸、經費需求及行政支援

    一、經費應用規劃:

    在經費應用除依計畫執行進度執行相關經費報核程序辦理核

    銷,行政人員人事費部分由學校編列經費支出不列入經費預估,在資

    本門部份主要用於加強研發技術之建立、技術驗證、產品設計及小型

    量產所需之設備採購,以加速可移轉技術與市場之差距並提高廠商接

    受度,經常門部份另編列用於相關耗材及推動所需費用。

    第一年(九十四年)經費表:

    項 目 金 額 編 列 說 明 佔教育部補助款比例

    教育部補助款

    (資本門) 800 萬

    加強研發技術之建立、技術

    驗證及小型量產所需之設

    備採購 100%

    教育部補助款

    (經常門) 0 萬

    相關技術研發人力、推動費

    用及耗材 0%

    學校配合款

    (資本門) 0 萬

    加強研發技術之建立、技術

    驗證及小型量產所需之設

    備採購 0%

    學校配合款

    (經常門) 200 萬

    相關技術研發人力、推動費

    用及耗材 25%

    合計金額 1,000 萬

    第二年(九十五年)經費預估表:

    項 目 金 額 編 列 說 明 佔教育部補助款比例

    教育部補助款

    (資本門) 1,000 萬

    加強研發技術之建立、技

    術驗證及小型量產所需之

    設備採購 83.33%

    教育部補助款

    (經常門) 200 萬

    相關技術研發人力、推動

    費用及耗材 16.67%

    學校配合款

    (資本門) 200 萬

    加強研發技術之建立、技

    術驗證及小型量產所需之

    設備採購 16.67%

    學校配合款

    (經常門) 40 萬

    相關技術研發人力、推動

    費用及耗材 3.33%

    合計金額 1,440 萬

  • 第三年(九十六年)經費預估表:

    項 目 金 額 編 列 說 明 佔教育部補助款比例

    教育部補助款

    (資本門) 1,000 萬

    加強研發技術之建立、技

    術驗證及小型量產所需之

    設備採購 83.33%

    教育部補助款

    (經常門) 200 萬

    相關技術研發人力、推動

    費用及耗材 16.67%

    學校配合款

    (資本門) 200 萬

    加強研發技術之建立、技

    術驗證及小型量產所需之

    設備採購 16.67%

    學校配合款

    (經常門) 40 萬

    相關技術研發人力、推動

    費用及耗材 3.33%

    合計金額 1,440 萬

    二、學校行政支援配合情形

    學校除今年編列之跨院系整合計畫及夥伴關係推動經費之挹注

    外,同時已提出組織人力編列與教學研究大樓完工後之裝潢佈置及本

    中心辦公室所需之基礎設施、業務費用、耗材及相關配合款等經費,

    繼續加強投入相關業務推動,落實與產業界之互動與共同成長。

  • 柒、預期成效及影響

    一、本計畫發展的重點是將本校現有在保健科技相關之技術研發成果 產品化,並將相關技術移轉給廠商,進而建立整合之服務模式。

    二、預期每年推出至少三項可移轉技術成果參與相關技術平台之交易 活動;或作 prototype 產品開發。

    三、結合學生體適能及訓輔工作推動,提供相關科學量測數據,作為

    相關學術研究探討,並建立本校在此領域之發展特色。 四、提供保健相關產品創新設計及製造技術,培育具有保健科技相關

    產品開發、技術研發、設計及製造的人才。 五、與鄰近幼稚園、、醫院、安養中心及學校等單位合作,建立產、

    醫、學合作模式,提升國內保健科技產業研發能力,並確實與市

    場端結合,針對實際需求設計有效應用之產品。 六、透過執行本計畫建制之推廣平台,納入本校其他可移轉技術成果

    ,擴大執行績效及技術移轉成果。 七、結合南部相關產業之廠商及中小企業,建立保健科技產業聚落,

    提供人力與研究方面的支援與服務,包含人才教育訓練與進修、

    產學合作、技術服務等。 八、本計畫執行過程,透過保健科技相關學程,學生得以完整學習,

    理論與實務配合,建立保健科技新概念,有利日後發展。 九、計畫參與教師,在團隊合作、互相支援下,研發成果豐碩可期,

    預期計畫執行後發表國際期刊論文(SCI、EI)20-30 篇,國內外研討會期刊共計 30-40 篇,國科會及產學合作案 20-30 件。

  • 捌、觀摩活動規劃

    配合崑山技術研發成果產品化規劃,將可移轉技術成果及小型量

    產成品公開展示,並透過招商及參與各式發表會對外推廣可移轉之技

    術研發成果,目前已規劃新產品發表會、參與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

    並與工研院及成大技轉平台洽商結合機制,並配合區域產學合作中心

    活動,擴大崑山可移轉技術及產品曝光及推廣管道。 同時不定期結合各相關工商企業社團活動,適度推展本中心之技

    術研發成果,並於三月起辦理中小企業主管高階顧問基礎班,使本校

    除工程及設計專長發揮外,突顯本校管理實務能力。 舉辦年度推廣成果展示及相關可移轉技術成果發表會,擴大使企

    業界先進、校友及師生了解本校推動技術研發成果的運作機制及在技

    術移轉上的努力績效。

    玖、附錄(含歷年執行計畫執行情形及成效)

    附件一:計畫主持人

    一、 基本資料 楊明興 YOUNG MING-SHING 聯絡電話:(06)2727175#201 傳真號碼:(06)2728944 E-MAIL:[email protected]

    二、 主要學歷

    國立成功大學電機研究所博士 1977/09 至 1983/05

    國立成功大學電機研究所碩士 1975/09 至 1977/06

    國立成功大學電機系學士 1971/09 至 1975/06

    三、 現職及與專長相關之經歷

    現職:

    崑山科技大學校長 2003/08 至

    國立成功電機系特聘教授 2002/08 至

    mailto:[email protected]

  • 經歷:

    國立勤益技術學院校長 1999/07 至 2000/11

    國立勤益工商專科學校校長 1996/11 至 1999/06

    國立成功大學國科會工程科技推展中心主任 1996/08 至 1997/01

    國立成功大學電機系主任兼所長 1993/08 至 1996/07

    國立成功大學電機系教授 1991/08 至

    國立成功大學工學院秘書 1987/07 至 1993/07

    國立成功大學電機系副教授 1983/05 至 1991/07

    國立成功大學電機系講師 1978/08 至 1983/04

    國立成功大學電機系助教 1975/08 至 1977/07

    四、 專長

    儀器系統設計;類比信號量測;人體潛能工程;保健科技研究與應用

    五、論文著述:

    (一)期刊論文 1. 楊明興,林昆旺 (1990) "鼠類心電圖與血壓波形的頻域分析之研究"Journa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IEE, Vol.33, No.6, PP.375-381, 1990, R.O.C. 2. M. S. Young, M. T. Ho, and M. T. Lin (1990) "Monitoring of Dopamine Turnover

    in the Rat Brain by Voltammetry-A Preliminary Study" Journal of Cheng-Kung University, Vol.24, PP.75-83, 1990, R.O.C.

    3. 楊明興 (1990) "淺談醫用超音波診斷裝置"科儀新知, Vol.11, No.4, PP.60-68, 1990, R.O.C.

    4. 楊明興,林昆旺 (1990) "鼠類心電圖與血壓波形的時域分析之研究" Journa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IEE, Vol.33, No.6, PP.395-405, 1990, R.O.C.

    5. 楊明興,張明溫,李彥杰,高士典 (1991) "微電腦控制式簡化型紅外光動物行為偵測系統之設計"中華民國醫學工程學刊, Vol.11, No.2, PP.87-97, June, 1991, R.O.C.

    6. M. S. Young, and Y. C. Li (1992) "A High Precision Ultrasonic System for Vibration Measurements" 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 Vol.63, No.11, PP.5435-5441, 1992, U.S.A. (SCI)

    7. M. S. Young, K. W. Lin, and M. T. Lin (1992) "Effects of Adrenoceptor Agonist and Antagonist on Cardiovascular Functional Parameters in Rat"Pharmacology, International J. of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Pharmacology, Vol. 44, PP. 225-236, 1992, U.S.A. (SCI)

    8. M. S. Young, K. W. Lin, and M. T. Lin (1992) "A Microcomputer-Aided System for Electrocardiograms and Blood Pressure Analysis During Drug-Induced

  • Transient Periods" Pharmacology, International J. of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Pharmacology, Vol. 44, pp. 215-224, 1992, U.S.A. (SCI)

    9. Y. C. Li, M. S. Young, and Y. Z. Tzeng (1992) "Data Acquisition of Electrocardiograms on the Recording Charts" Journal of Chinese Institute of Engineers, Vol. 15, No. 2, pp. 109-114 ,1992, R.O.C.

    10. M. T. Lin, M. T. Ho, and M. S. Young (1992) "Stimulation of the Nigro-striatal Dopamine System Inhibits Both Heat Loss and Heat Production Mechanisms in Rats" Naunyn-Schmiedeberg’s Arch. Pharmacol., 346: 504-510, 1992. (SCI)

    11. M. S. Young, H. F. Pan, T. Y. Kao, and M. T. Lin (1993) "Alterations of Cardiovascular Functional Parameters after Onset of Heat Stroke in Rats" The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ology, Vol. 36, No. 4, pp. 193-198, 1993, R.O.C.

    12. M. S. Young, Y. C. Li, and M. T. Lin (1993) "A Modularized Infrared Light Matrix System with High Resolution for Measuring Animal Behaviors " Physiology & Behavior, 53: 545-551, 1993, U.S.A.

    13. M. T. Lin, S. F. Chuang, Y. C. Li, M. S. Young, and C. Y. Chai (1993) "Antagonistic Effects of Stimulation of Paramedian Reticular Nucleus in Rat Medulla and of Amphetamine on Locomotor Activity and Striatal Release of Dopamine-Like Material" Naungn-Schmiedeberg’s Archives of Pharmacology, 348: 256-263, 1993. (SCI)

    14. B. Y. Liao, H. P. Lio, C. Y. Wang, M. S. Young, M. T. Ho, and M. T. Lin (1993) "A Simplified Method for Selecting A Carbon Fiber Electrode in Pulse Voltammetry" J. of Neuroscience Methods, 50: 291-299, 1993, Netherlands. (SCI)

    15. M. T. Lin, K. W. Lin, and M. S. Young (1994) "Effects of Body Temperature on Cardiovascular Functional Parameters in Rats" Journal of Thermal Biology, Vol. 19, No. 2, pp. 123-128, 1994, U.S.A. (SCI)

    16. B. Y. Liao, M. S. Young, and C. Y. Wang (1994) "PC-based Instrument of A Modified Differential Normal Pulse Voltammetry with Background Current Correction Technique" 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 Vol. 65, No. 5, pp. 1679-1685, 1994, U.S.A. (SCI)

    17. M. T. Lin, Y. B. Chen, Y. C. Li, and M. S. Young (1994) "A High-Precision Ultrasonic System for Vertical Movement Counts in Rats" Physiology & Behavior, Vol. 56, No. 4, pp. 781-784, 1994, U.S.A. (SCI)

    18. 楊朝旺, 楊明興, 王傳穎 (1994) "生物的生活周期量測系統之研究"中華醫學工程學刊, Vol. 14, No. 3, pp. 260-269, 1994, R.O.C.

    19. T. S. Wey, C. W. Mao, B. Y. Liao, and M. S. Young (1995) "A Simulation System to Predict Parameter Effects on Voltammogram Features in Differential Normal Pulse Voltammetry" Int. J. of Microcomputer Applications, Vol. 14, No. 2, pp. 74-80, 1995, U.S.A. (SCI)

    20. Y. H. Sheu, and M. S. Young (1995) "Fast and Precise Thermoregulation System in Physiological Brain Slice Experiment" 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 Vol. 66, No. 12, pp. 5609-5617, 1995, U.S.A. (SCI)

    21.S. D. Kao, F. Z. Shaw, M. S. Young, and G. J. Jan (1995) “ A New Automated Method for Detection and Recording of Animal Moving Path” J. of Neuroscience Methods, Vol. 63, pp. 205-209, 1995, Netherlands. (SCI)

    22.Y. H. Sheu, M. S. Young, and T. W. Hsieh (1996) “ A Simplified Interval Data Acquisition System for a Long-Term Recording of Neuroelectric Signals” Chinese

  • J.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Vol. 16, No. 3, pp. 282-296, 1996, R.O.C.

    23.C. W. Young, M. S. Young, Y. C. Li, and M. T. Lin (1996) “ A New Ultrasonic Method for Measuring Minute Motion Activities on Rats” J. of Neuroscience Methods, Vol. 70, pp. 45-49, 1996, Netherlands. (SCI)

    24.H. P. Lio, and M. S. Young (1997) “ New Digital Phase Meter Concept and Its Application” 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 Vol. 68, No. 4, pp. 1894-1901, 1997, U.S.A. (SCI)

    25.C. W. Young, M. S. Young, and M. T. Lin (1997) “ Ultrasonic Analysis of Tremorine and Cold Tremor Activity in Unanesthetized Rats” Chinese J. of Physiology, Vol. 40, No. 2, pp. 85-90, 1997, R.O.C.

    26.楊朝旺, 楊明興 (1997) “ 生物體相關生理參數即時量測與分析系統” 中華醫學工程學刊, Vol. 17, No. 3, pp. 177- 185, 1997, R.O.C.

    27.Y. H. Sheu, and M. S. Young (1998) “ A Combined Long-Term Recording System for Studying Single-Unit Activity and Neurotransmitter Efflux in a Brain Slice” 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 Vol. 69, No. 4, pp. 1860-1868, 1998, U.S.A. (SCI)

    28.C. F. Huang, and M. S. Young (1999) “ A Multiple-Frequency Continuous Wave Ultrasonic System for Accurate Distance Measurement’’ 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 Vol. 70, No. 2, pp. 1452-1458, 1999, U.S.A. (SCI)

    29.M. C. Lee, M. S. Young, B. Hung, R. P. Ma, and C. M. Uang (1999) “ The Application of Taguchi Quality Engineering Method on Back-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 Optical Memory & Neural Network, Vol. 8, No. 2, pp. 91-103, 1999, U.S.A.

    30.C. B. Tzeng, M. S. Young, and Y. C. Liu (1999) “ Visible Light Monitor and Control System for the Study of the Neonatal Growth Environment” Microcomputer Applications, Vol. 18, No. 3, pp. 103 - 112, 1999, U.S.A. (SCI)

    31.M. S. Young, C. W. Young, Y. C .Li (2000) “A Combined System for Measuring Animal Motion Activities” J. of Neuroscience Methods, Vol. 95, pp. 55-63, 2000, Netherlands.(SCI)

    32.C. F. Huang, K. N. Huang, Y. C. Li, and M. S. Young(2001)“Two-Frequency Continuous Wave Ultrasonic System for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in an Infant Incubator” Biomedical Engineering-Application, Basis & Communications, Vol.13 ,No.6 ,pp.296-303,2001,R.O.C.(E.I.)

    33.M. T. Lin, J. J. Wang, and M. S. Young(2002)“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di-tetrahydropalmatine Against the Development of Amygdala Kindling Seizures in Rats"Neuroscience Letters, Vol.320 No.3 , pp.113-116 , 2002, Ireland.(S.C.I.)

    34.Tang-Jen Liu, Ming-Shing Young(2002)“Eliminating Contaminants with a Piezoelectric Transducer in the Design of Low-Cost Smart Kitchen Range Hoods" IEEE Sensor Journal,Vol.2, No.4, pp.314-321, 2002, U.S.A.(S.C.I.)

    35.Tang-Jen Liu, Ming-Shing Young(2002)“A Digital Method for Measuring the Thermal Comfort of the Air"Biomedical Engineering-Application, Basis&Communications, Vol.14 ,No.4 , pp.175-181, 2002, R.O.C.(E.I.)

    36. S. S. Huang, C. F. Huang, K. N. Huang, and M. S. Young(2002)“A High Accuracy Ultrasonic Distance Measurement System Using Binary FSK Signal and Phase Detection"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 Vol.73, No.10, pp.3671-3677,

  • 2002, U.S.A.(SCI) 37. K. N. Huang, M. S. Young, Y. C. Li, and C. F. Huang(2002)“High Precision,

    Fast Ultrasonic System for Temperature Measurement"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 Vol.73, No.11, pp.4022-4027, 2002, U.S.A.(SCI)

    38. C. C. Cheng, M. S. Young, S. W. Young, and C. L. Chuang (2002)“An Intelligent Digital Voltammetric System with Multiple Functions Executed through Stand-Alone Operation or PC-Control”Biomedical Engineering-Application, Basis&Communications, Vol.14 , No.5 , pp.218-236, 2002, R.O.C.(E.I.)

    39. K. N. Huang, Y. C. Li, and M. S. Young(2002)“Non-Contact Monitoring of Respiration Based on an Ultrasonic Phase-Shift Reconstruction"Biomedical Engineering-Application, Basis&Communications, Vol.14 , No.6 , pp.262-268, 2002,R.O.C.(E.I.)

    40. C. W. Hsieh, C. W. Mao, M. S. Young, T. L. Yeh, and S. J. Yeh(2003)“The Respiratory Effect on the Pulse Spectrum " J. of Medic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Vol.27, No.2, pp.77-84, 2003, U.K.(SCI)

    41. M. H. Yang, Y. H. Sheu, Y. H. Shih, and M. S. Young(2003)“Portable Tremor Monitor System for Realtime Fullwave Monitoring and Analysis"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 Vol.74, No.3, pp.1303-1309, 2003, U.S.A.(SCI)

    42. C. C. Cheng, M. S. Young, C. L. Chuang, and C. C. Chang(2003)“Fabrication Optimisation of Carbon Fiber Electrode with Taguchi Method "Biosensors&Bioelectronics, Vol.18, No.7, pp.847-855, 2003, Switzerland(SCI)

    43. C. W. Hsieh, C. W. Mao, M. S. Young, and T. L. Yeh(2003)“Assessment of Parasympathetic Control of Blood Vessel by Pulsation Spectrum and Comparison with Spectral Method of RR Intervals”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Basis&Communications, Vol.15 , No.1 , pp.8-16, 2003, R.O.C.(E.I.)

    44. S. S. Huang and M. S. Young(2003)“A New Method for Designing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System Using Two Phase-Locked-Loops” 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 U.S.A.(In Press)(SCI)

    45. M.H.Yang, K.N.Huang, C.F.Huang, S.S.Huang, and M.S.Young(2003)“A High Accurate Ultrasonic Measurement System for Tremor Using Binary Amplitude-Shift-Keying and Phase-Shift Method”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Basis&Communications, R.O.C. (In Press)(E.I.)

    46. C.F. Tsai and M.S. Young ( 2003 ) “A Pyroelectric Infrared Sensor-based Thermometer for Monitoring Indoor Object” 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 U.S.A. (In Press)(SCI)

    47.Y.H. Shih, C.C. Huang, K.E. Hsu, Ming-Shing Young, and M.T. Lin(2003)“Combined Digital Image and Accelerometer Measurement of Rat Locomotor and

  • Vibratory Behavior” Submitted to J. of Neuroscience Methods , Netherlands.(SCI)

    (二)研討會論文 1. 楊明興 (1987) "醫學電子之研究"Proceeding of Annual Meeting of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Engineers, pp. 91-102, 1987, R.O.C. 2. 林昆旺, 楊明興, 林茂村 (1989) "紙面上心電圖波形簡易數位化,截段,複製

    與儲存之研究" JBMES, Vol. 9, No. 2, pp. 187-190, 1989, R.O.C. 3. 李彥杰, 楊明興, 王建宗 (1989) "動物行為偵測用簡化型超音波偵測法之初

    步研究" JBMES, Vol. 9, No. 2, pp. 97-99, 1989, R.O.C. 4. 李廣民, 楊明興 (1989) "以掌上型掃描器對紙面上心律不整心電圖波形予

    以數位化之研究" JBMES, Vol. 9, No. 2, pp. 148-152, 1989, R.O.C. 5. 卜昭坤, 楊明興, 林茂村 (1989) "離體腦神經細胞電生理研究之溫度控制"

    JBMES, Vol. 9, No. 2, pp. 131-134, 1989, R.O.C. 6. 張明溫 , 楊明興 (1989) "複合式動物行為偵測系統數據擷取之研究"

    JBMES, Vol. 9, No. 2, pp. 100-104, 1989, R.O.C. 7. 何明聰, 楊明興, 林茂村, 范麗人 (1989) "活體內Dopamine釋放率之電化學

    伏安法檢測用多重碳纖維電極之初步研究" JBMES, Vol. 9, No. 2, pp. 127-130, 1989, R.O.C.

    8. 李彥杰, 楊明興 (1989) "超音波偵測系統校準用微電腦式動物行為模擬裝置之研究" JBMES, Vol. 9, No. 2, pp. 142-144, 1989, R.O.C.

    9. K. W. Lin, M. S. Young, and S. K. L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