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簡單的 土地風景 -...

1
境關懷 24 台灣教會公報 2013年6月17日~6月23日/3199期 1 喜願共合國的小麥復育 梁瓊丹 不簡單的 土地風景 不簡單的 土地風景 「喜願共合國」創辦人施明煌 「喜願共合國」(統稱)在1999年4月1日 愚人節創立。「總兼」施明煌的造型與行事都 相當性格,頂著黑色大目鏡、看起來幾分像土 匪,種小麥時蓄落腮鬍,摘大豆時則理光頭 以明志,造型端看今年收成決定,算是「種什 麼、像什麼」。 從做喜願麵包到種小麥,本來都是以小搏 大,竟然越玩越大。在日常烘焙工作中,將專 業去權威化,讓身心受限朋友都成了麵包師 傅,更持續帶領一群小農沿著島嶼開闢麥田, 計畫栽種大豆、芝麻、蕎麥等多元雜糧,發展 出友善小麥契作、大豆雜糧復育有成的「喜願 共合國」,進而建立一個「喜願社區協力農業 營生群組」,實在是連自己都始料未及。 堅持「工作適應人、而非人適應工作」、 相信「麵包不會騙人,只有人會騙人」,發現 了「解決自己的問題之前,要先解決別人的問 題」,因而一頭栽進了台灣小麥復育之路。 「喜願共合國」創辦人施明煌 相片提供/新自然主義出版社 小麥復育 小麥在台灣重新扎根 稻米原為台灣主食,但國人飲食逐漸受西化影響,自 2009年開始,小麥已一躍而成台灣最大食用類作物。更 驚人的是:台灣的麥子近乎百分之百都是由國外進口, 幾乎等同於台灣稻作量。 麵包的原料來自麵粉,麵粉的原料來自小麥。施明 煌回憶起5年前民生物資突然大幅飆漲,麵粉「隨人喊 價」,從400元飛漲至700元,產業猶如突遭綁票勒索。 「商場的手段沒有對錯,只是選擇。有人選擇順服轉嫁, 有人選擇收攤下台,但也有人選擇對抗以自立自足。」 施明煌選擇後者,於是不斷思考:「如果台灣自己能種 小麥,為什麼需要靠進口?難道台灣種不出小麥嗎?」 施明煌爬梳歷史、走訪各地發現,從雲林「麥寮」、 彰化福興「麥厝庄」、屏東恆春「麥仔田」等傳統地名, 能窺見台灣過往栽種小麥的軌跡,尤其台中的大雅,至 今仍大面積栽種小麥。施明煌說:「台灣不是不適合種 小麥,而是缺乏產銷計畫性培植,尤其在台美『貿易平 衡』的壓力下,是我們刻意選擇遺忘了小麥!」 遍地開花 重現麥田金黃色記憶 面對不斷飛漲的國際糧價,為了捍衛 經營成本,施明煌決意抵禦國際麵粉 寡頭壟斷的壓迫,成為一個農業運動 者。從2007年開始契作小麥1公頃, 從3公噸小麥收成種起,北自陽明山、 苗栗苑裡、灣寶,一路往南到彰化、台 南、高雄、屏東,甚至沿著東海岸經台 東、花蓮、宜蘭,復育小麥的種植可說是 遍地開花,至2013年已進展至契作200公頃, 小麥收購量更上看500公噸。 考量到小麥種植經驗已在庶民記憶完全消失,施明煌 推廣契作小麥,不考慮大面積集中耕作,反而廣邀各地 小農共同契作,從布「點」開始,逐步連「線」,最終構 成環島「網」,讓僵化的公務體系產生壓力。在提供台 灣秋冬更多元的種植選擇之際,也讓好久不見的台灣小 麥再現江湖,施明煌不忘提醒:「冬天可以看麥田,而且 麥田很漂亮喔!」 推廣小麥 台灣小麥進入主流市場 施明煌從2007年推廣種植小麥,因為掌握足夠的麵包 銷量,讓「喜願小麥」有籌碼跟農民談合作。過去施明 煌自己買機器磨粉、焙炒,尚可自行應付,但隨著小麥 種植的量能任督二脈逐漸打通,為了讓麵粉達到最小量 入庫,也幫農友種植的小麥找到未來,接下來就必須重 新尋找適宜的麵粉廠與選定適合的商品加工選項,幫助 產銷建立連結。 2011年,「喜願小麥」幸運地得到「聯華實業」(台 灣最大規模的麵粉廠)的承諾,決定與世界平均栽種面 積最小的「喜願麥農」攜手合作,改善過往台灣小麥面 臨的磨粉、品質分析與銷售等問題。透過「聯華麵粉」 的專業銷售體系,果然迅速讓各大連鎖烘焙業及台灣諸 多國際比賽烘焙大師,紛紛開始選擇以台灣本土小麥麵 粉作為基底,以專業研發支持在地食材,台灣小麥推進 主流常民生活。 農業群組 改變台灣土地風景 到了小麥契作第4年,施明煌又再度看到了大豆的困 境,乃與全台各地種植小麥的班底農友一拍即合,決定 再成立「大豆特工隊」與「雜糧聚樂部」,致力建立一個 以生產者、加工者、消費者和服務者互相承諾、相互 支持的「社區協力農業營生群組」。 施明煌以此與眾人相互鼓勵:「只要每 位消費者能主動認識你的農友,認識你 的作物,認識台灣的產地社區,就能進 而建立一個彼此身心安頓、穩實安命 的群組。」喜願共合國的建國理念,就 是「喜願社區協力農業營生群組」的實 踐。一路走來,猶如「麵包公車」蛻變 成「喜願聯結車」,再次進化為「喜願火 車」,連結起在地生產、在地加工、在地消 費的相互承諾。沒想到一塊好滋味、簡單而健 康麵包,就此成為奪回台灣糧食自主權的先鋒。 不只是浪漫熱情,引領這一群「傻子」成為「信徒」, 施明煌以人為本的思考、大膽串連弱勢小農、以行動建 立農糧自主,也催生發展出一段由消費者、生產者自主 推動的意識行動,改變了台灣的土地風景。而這樣的企 業行動,不就是一種強而有力的社會運動? (本系列文章與新自然主義出版社合作,更多資訊請參 考:www.thirdnature.com.tw/event/20130426)

Transcript of 不簡單的 土地風景 -...

Page 1: 不簡單的 土地風景 - weekly.pctpress.org.twweekly.pctpress.org.tw/2013/3199/3199_24.pdf土地風景 「喜願共合國」創辦人施明煌 「喜願共合國」(統稱)在1999年4月1日

境關懷環

24 台灣教會公報 2013年6月17日~6月23日/3199期

1新土 命地 生

喜願共合國的小麥復育

梁瓊丹

不簡單的土地風景不簡單的土地風景

「喜願共合國」創辦人施明煌

「喜願共合國」(統稱)在1999年4月1日

愚人節創立。「總兼」施明煌的造型與行事都

相當性格,頂著黑色大目鏡、看起來幾分像土

匪,種小麥時蓄落腮鬍,摘大豆時則理光頭

以明志,造型端看今年收成決定,算是「種什

麼、像什麼」。

從做喜願麵包到種小麥,本來都是以小搏

大,竟然越玩越大。在日常烘焙工作中,將專

業去權威化,讓身心受限朋友都成了麵包師

傅,更持續帶領一群小農沿著島嶼開闢麥田,

計畫栽種大豆、芝麻、蕎麥等多元雜糧,發展

出友善小麥契作、大豆雜糧復育有成的「喜願

共合國」,進而建立一個「喜願社區協力農業

營生群組」,實在是連自己都始料未及。

堅持「工作適應人、而非人適應工作」、

相信「麵包不會騙人,只有人會騙人」,發現

了「解決自己的問題之前,要先解決別人的問

題」,因而一頭栽進了台灣小麥復育之路。

「喜願共合國」創辦人施明煌

相片提供/新自然主義出版社

小 麥 復 育 小麥在台灣重新扎根

稻米原為台灣主食,但國人飲食逐漸受西化影響,自

2009年開始,小麥已一躍而成台灣最大食用類作物。更

驚人的是:台灣的麥子近乎百分之百都是由國外進口,

幾乎等同於台灣稻作量。

麵包的原料來自麵粉,麵粉的原料來自小麥。施明

煌回憶起5年前民生物資突然大幅飆漲,麵粉「隨人喊

價」,從400元飛漲至700元,產業猶如突遭綁票勒索。

「商場的手段沒有對錯,只是選擇。有人選擇順服轉嫁,

有人選擇收攤下台,但也有人選擇對抗以自立自足。」

施明煌選擇後者,於是不斷思考:「如果台灣自己能種

小麥,為什麼需要靠進口?難道台灣種不出小麥嗎?」

施明煌爬梳歷史、走訪各地發現,從雲林「麥寮」、

彰化福興「麥厝庄」、屏東恆春「麥仔田」等傳統地名,

能窺見台灣過往栽種小麥的軌跡,尤其台中的大雅,至

今仍大面積栽種小麥。施明煌說:「台灣不是不適合種

小麥,而是缺乏產銷計畫性培植,尤其在台美『貿易平

衡』的壓力下,是我們刻意選擇遺忘了小麥!」

遍 地 開 花 重現麥田金黃色記憶

面對不斷飛漲的國際糧價,為了捍衛

經營成本,施明煌決意抵禦國際麵粉

寡頭壟斷的壓迫,成為一個農業運動

者。從2007年開始契作小麥1公頃,

從3公噸小麥收成種起,北自陽明山、

苗栗苑裡、灣寶,一路往南到彰化、台

南、高雄、屏東,甚至沿著東海岸經台

東、花蓮、宜蘭,復育小麥的種植可說是

遍地開花,至2013年已進展至契作200公頃,

小麥收購量更上看500公噸。

考量到小麥種植經驗已在庶民記憶完全消失,施明煌

推廣契作小麥,不考慮大面積集中耕作,反而廣邀各地

小農共同契作,從布「點」開始,逐步連「線」,最終構

成環島「網」,讓僵化的公務體系產生壓力。在提供台

灣秋冬更多元的種植選擇之際,也讓好久不見的台灣小

麥再現江湖,施明煌不忘提醒:「冬天可以看麥田,而且

麥田很漂亮喔!」

推 廣 小 麥 台灣小麥進入主流市場

施明煌從2007年推廣種植小麥,因為掌握足夠的麵包

銷量,讓「喜願小麥」有籌碼跟農民談合作。過去施明

煌自己買機器磨粉、焙炒,尚可自行應付,但隨著小麥

種植的量能任督二脈逐漸打通,為了讓麵粉達到最小量

入庫,也幫農友種植的小麥找到未來,接下來就必須重

新尋找適宜的麵粉廠與選定適合的商品加工選項,幫助

產銷建立連結。

2011年,「喜願小麥」幸運地得到「聯華實業」(台

灣最大規模的麵粉廠)的承諾,決定與世界平均栽種面

積最小的「喜願麥農」攜手合作,改善過往台灣小麥面

臨的磨粉、品質分析與銷售等問題。透過「聯華麵粉」

的專業銷售體系,果然迅速讓各大連鎖烘焙業及台灣諸

多國際比賽烘焙大師,紛紛開始選擇以台灣本土小麥麵

粉作為基底,以專業研發支持在地食材,台灣小麥推進

主流常民生活。

農 業 群 組 改變台灣土地風景

到了小麥契作第4年,施明煌又再度看到了大豆的困

境,乃與全台各地種植小麥的班底農友一拍即合,決定

再成立「大豆特工隊」與「雜糧聚樂部」,致力建立一個

以生產者、加工者、消費者和服務者互相承諾、相互

支持的「社區協力農業營生群組」。

施明煌以此與眾人相互鼓勵:「只要每

位消費者能主動認識你的農友,認識你

的作物,認識台灣的產地社區,就能進

而建立一個彼此身心安頓、穩實安命

的群組。」喜願共合國的建國理念,就

是「喜願社區協力農業營生群組」的實

踐。一路走來,猶如「麵包公車」蛻變

成「喜願聯結車」,再次進化為「喜願火

車」,連結起在地生產、在地加工、在地消

費的相互承諾。沒想到一塊好滋味、簡單而健

康麵包,就此成為奪回台灣糧食自主權的先鋒。

不只是浪漫熱情,引領這一群「傻子」成為「信徒」,

施明煌以人為本的思考、大膽串連弱勢小農、以行動建

立農糧自主,也催生發展出一段由消費者、生產者自主

推動的意識行動,改變了台灣的土地風景。而這樣的企

業行動,不就是一種強而有力的社會運動?

(本系列文章與新自然主義出版社合作,更多資訊請參

考:www.thirdnature.com.tw/event/2013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