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文章 醒俗警世 日 晕 -...

1
安徽是个出文人的地方,其他不说,单 说清代的桐城派就很了不得,戴名世、方 苞、刘大櫆、姚鼐都是清代赫赫有名的散文 家,我也很喜欢他们的散文。桐城派散文, 在思想性方面“阐道翼教”,在文字语言方 面“清真雅正”。桐城派被认为是清代文坛 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主盟清代文坛200余 年,后代的不少作家深受这个流派的影响。 袁良才也是安徽桐城人,而且自号“思 桐斋主人”。顾名思义,这个“桐”十有八九 就是桐城派。看来他对桐城派有点顶礼膜 拜,想来桐城派对他的影响不小。他自称是 文学发烧友。从我与他时间不算太长的接触、 交往中,知道他可算名副其实的文学发烧友。 我与他至今没有见过面,但我感觉得到 他对文学的虔诚,对文学的痴迷,对文学的尊 重,对文学的投入。自从他与我因文结缘后, 经常会发他写的新作品给我。创作量很大,让 我很是吃惊。袁良才的勤奋,我算是领教了。 从袁良才的作者简介知道,他创作过大 戏,还发表了,只是不知搬上舞台没有?大戏 与微型小说在篇幅上,在分量上,在创作难度 上,不可同日而语,舞台剧讲究“三一律”,要求 有舞台效果,难度显然比一般小说、散文要高。 说起来戏剧与小说不是同一个文学艺术类别, 但艺术到一定境界,都有相通之处。会写舞台 剧,会写大戏,对写其他文学作品必大有帮助。 我是以微型小说为主的,袁良才发给我 的作品也以微型小说为主,还有短篇小说、故 事等。 说老实话,开始我并没有十分看好他。 没有想到,他的进步很快,大有渐入佳境的味 道,看来他因为勤奋和禀赋,从量变到质变了。 去年底,我读到他几篇新作,都眼前一 亮。正好《雨花》请我主持微型小说栏目, 我很想为他编发一组,但考虑到篇幅有限, 就选编了他的《狗娃的作文》,还写了点评, 很快在《雨花》3 期发出。我估计这篇会有 选刊选用。 下面,是我为《狗娃的作文》写的点评: “我记得,评论家常常评论某些优秀作品为 “直面人生”,但直面人生的小说真的不多, 写得精彩的更少。不过袁良才的这篇《狗 娃的作文》当得“直面人生”四个字。读完 这篇作品,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复。如果 这篇是参加微型小说征文大赛的,我若当 评委,一定投他一等奖。 这篇以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狗娃的视 角、口吻写的小说,写他父亲在他一年级的 时候外出打工,三年没有回来探望他们母 子俩了,是打工的父亲忘了老家,忘了他们 母子俩吗?不是!第一年是因为要为老板 春节值班,可拿三倍的工钱;第二年是因为 老板拖欠农民工的工钱不发,又无法回家; 第三年父亲终于可以回家过年,一家团聚 了,狗娃是多么高兴啊。谁知父亲是披着红 衣回来了,却躺在了那小小的木盒里—父 亲为了多挣钱,去小煤窑打工,发生塌方事 故,撇下他们娘俩去了另一个世界。这是一 个悲剧故事,可能还在发生着的故事。 小说的结尾,触中了读者心灵最柔软 的那部分,我止不住眼泪就下来了。请再 读一遍:“遇难者挖出来,从爸爸贴身衣袋 里发现了—张全家福照片”。—这位生 活在最底层的农民工父亲也想家,也想他 的老婆与孩子,那张贴身藏着的全家福就 是最好的明证。 微型小说能抓住这种题材,说明作者 有一颗悲悯之心,有一颗正义之心,能写到 这样感人的程度,一是作者的文学功力,二 是作者的胆识。感谢作者为我们读者创作 了一篇有分量的好小说。” 袁良才把自己的集子起名为《俗尘异 事》,很有意思。我的理解:俗尘,即红尘中 的人与事,饮食男女,七情六欲,芸芸众生, 家长里短,无非食人间烟火的故事。异事, 就是异乎常人,异乎常规的事情。事是人 做出来的,这些人怪异、奇特也就想得通 了。《俗尘异事》就是在平凡世界里的怪人 怪事,奇人奇事。通读全文,果然有笔记体 小说的写法。用他自己的说法:专记奇事 雅事荒唐事,直指善心恶心机诈心。写作 是手段,不是目的,那么作者的目的何在 呢?袁良才有自己的表述:为良心写作,为 正义呐喊,为社会疗伤,为生活圆梦。 袁良才生活在黄山脚下、太平湖畔,于 是,他虚拟了一个文化地理意义上的石埭 县紫石镇疙瘩寨。让他笔下的三教九流、 各色人等在他虚拟、搭建的这个舞台上亮 相、表演,演绎他心目中的故事,以告诉读 者,他的所思所想。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地 政府应该奖励他,因为他宣传了当地的风 土人情,扩大了当地的知名度。 平心而论,袁良才是个聪明的微型小 说作家。因为微型小说的篇幅有限,两千 字内的容量,与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 小说毕竟不在一个等量级上,反映社会、反 映生活的广度、深度肯定比不过短篇小说、 中篇小说,更不要说长篇小说,那么怎么办 呢?于是地域性微型小说应运而生。譬如 我就营造了“娄城微型小说系列”,已创作 了好几百篇,还专门出版过《娄城风情系 列》,孙方友创作过《陈州笔记》,一度专写 陈州故事,滕刚有张三系列,沈祖连有“三 岔口系列”,这实际上就是借助地域性的系 列来扩大微型小说的外延与内张力。一篇 两篇不起眼,十篇八篇也许还不足以打动 读者,那么一百篇两百篇呢,三百篇五百篇 呢?能不能超过短篇小说,能不能与中篇小 说相媲美,能不能与长篇小说相提并论呢, 我想只要是优秀的微型小说作品,从理论说 完全可以做到与大小说抗衡。这就为被人 小瞧的微型小说拓展了一条康庄大道。 袁良才正在为此努力着。他正努力把 他塑造的人物,尽可能地安排在石埭县紫 石镇疙瘩寨出现,构成了一幅错综复杂的 皖南社会图卷。在袁良才的笔下,有文人, 有雅士,有奇人,怪客,有官商,有匪徒,有 妓女,有乞丐,形形色色,杂七杂八,光怪陆 离,目不暇接。从题材与笔法看,颇有孙方 友小说的笔意。孙方友是笔记体小说一等 一的高手,虽然方友已大去,但他的作品影 响还在。袁良才的作品也在朝笔记体小说 的方向靠,这不失为一个路子。确实,写笔 记体小说是袁良才比较擅长的,扬长避短, 也是袁良才短期内长足进步的主要原因。 集子的打头篇是《背嫁》,爱情题材,一 个凄美而无奈的爱情故事。爱情故事多数 的套路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大团圆收场,皆 大欢喜;或棒打鸳鸯,悲剧终结。会写的往 往一波三折,很是抓人眼球,但终究俗套。 袁良才笔下的爱情故事,也许是他编撰的, 但读之,感觉来自生活,所谓源于生活,高 于生活。美玲与建生是一对情侣,一对穷 村寨患难情侣,已谈了五年,彼此有很深的 感情。袁良才以他俩最后一次小树林约会 为契机,展开了细腻的描写,小伙子建生因 为穷,美玲终于在老板的金钱诱惑下,准备 放弃她真正相爱的男朋友,嫁给可以当她 父亲的老板,去追求她所谓的幸福。说起 来写的是疙瘩寨的一个爱情小故事,但折 射的是整个社会的大问题,扭曲的爱情观, 一切向钱看—这不仅仅是建生个人的悲 哀,简直是整个社会的悲哀。这也是这篇 小说的深刻之处。 我比较欣赏的还有袁良才的环境描 写,如“月亮真地从疙瘩寨的东山前升起来 了,是一弯冷冷的新月,看上去好瘦啊,瘦 得仿佛三九的寒风稍一用劲就能将她刮 落。月亮好白啊,白得像阿妹迷人的肌肤, 亮汪汪的水银一般,从河畔密密的柳树林 的枯枝残叶间爬过来,跌碎在同样瘦瘦冷 冷的河边。”他笔下营造的氛围与后来发生 的故事是相吻合的,以景衬情,效果倍增。 还有小说的题目也起得好,好在题目 上没有透露半点故事信息,却因为建生答 应背嫁,使得建生这人物丰满了起来,高大 了起来。 背嫁是当地的一种风俗,以此点题,以 此煞尾,更增添了地方色彩,民俗色彩。而 “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 想起我的阿哥 在深山……”以此开头,以此终结,也颇 具匠心,文中又出现一次,一次次地撞击读 者心扉,让读者久久地久久地沉浸在那种 旋律中,那种氛围中。 《一条奔跑在岸上的鱼》,一看题目就 让读者兀自一愣,鱼,怎么会在岸上奔跑 呢?这就吸引读者看下去,一探究竟。我 不掩饰自己的观点,这是我比较喜欢的一 篇作品,带有黑色幽默的味道。如今的城 市,高楼林立,住在水泥森林里的居民,同 一楼面的邻居不来往的很多。小说写了某 公司职工老张下班回家,看到楼梯拐角上 挂着一条十多斤的大鲤鱼,因为正对着他 家的301室门,想当然地以为是哪个乡下 亲戚送来的,见家中没有人就挂在了楼道 里,他就拿回家,杀好后放进了冰箱。可他 突然觉得不对,为什么没有亲戚打电话告 诉他。会不会是 302 室的?这家主人是个 局长,常有人来送这送那。老实的老张赶 紧把鱼从冰箱拿出,又挂到了楼道里。如 果故事到此结束也可以,但就是个一般般 的故事。妙就妙在后面,302室的女主人 拿到了杀好的鱼后,非但没有感谢老张的 义务劳动,还来质问老张:鱼肚里有没有东 西?弄得没有当过官,没有收到过礼品的 老张莫名其妙—这个小细节,胜过了许 多描写贪官的几千字,个中韵味,读者自可 去品咂,无需我再来赘言。小说如果到此 结束,也算有头有尾,相对完整。有意思的 是此时家中的座机突然响了,老张的老婆 来的,问他手机为什么关着,说老家的二顺 子送来一条大鲤鱼,打你手机打不通,就把 鱼挂在楼梯拐角上了。老张检查手机才发 现自己手机不知什么时候自动关机了。 小说到此戛然而止,却留给了读者大 大的空间,让读者联想多多。 我认为这篇小说不但好在不动声色地 揭露了某些贪官的受贿行为,更重要的是 还揭露了他们的贪婪的心理,并且以普通 百姓的诚实来反衬他们,显得更有深度。 而且故事有曲折,有变化,层层推进,渐近 高潮,突然又从高处跌回来原处,那种落 差,产生了艺术的冲击力与震撼度。 短篇小说《躁夏》也是篇反映现实,让 读者反思的作品。作品写到了农村中留守 女士的艰难,孤儿寡母会有种种诱惑与不 堪的遭遇,以及她们的性压抑,还写到了走 出深山,外出打工的青年人进入灯红酒绿 的城市后,思想急剧变化,最后造成家庭的 破裂。小说中的人与事,不是单独现象,这 就有社会意义。小说有反思作用,有警示 作用,也算是一种成功。 这本文集读后,想必不会让你失望。 当然,袁良才的作品集也有不足,某些篇 章偏重于讲故事。希望袁良才以后的作品, 在讲故事的同时,更加注重人物的塑造。我 相信,袁良才的脱颖而出,是早晚的事。 1883 / 3 散花坞 2016 年 7 月 13 日 星期三 www.huangshannews.cn 传奇文章 醒俗警世 —读袁良才小说 □ 凌鼎年 / E-mail:[email protected] 老马平时不抽烟,不喝酒,不唱歌,不 跳舞,不按摩,不写字,不画画,不摄影,都 说他是一个缺少生活情趣的人。但老马 也有一个业余爱好,就是钓鱼,毕竟他是 从水乡走出来的,从小捕鱼捉虾惯了。不 过现在政务缠身,老马只是节假日时不时 过过钓瘾。志不在鱼,在乎山水之间也, 实际上也是一种休闲和娱乐。 这天,老马又独自骑车悄悄来到城郊 的清水湾钓场。钓场老板牛二似有先知 先觉,已给老马选好了钓位,并支起了遮 阳伞,还摆好了塑料圆桌,塑料椅子,圆桌 上放着一瓶开水,一小罐太平猴魁。老马 蛮高兴,心说,这牛二,看似忠厚老实,其 实猴精猴精呢。不过,自己钓鱼每回都是 照价付款,而且是自掏腰包,起初牛二高低 不肯收费,见自己不像是假客套,也就顺坡 下驴了,这样好,君子坦荡荡嘛。一来二 去,老马对牛二的印象倒是越来越好了。 老马扔出海竿,坐在遮阳伞下,开始垂 钓。对钓鱼,老马堪称行家里手,不过他还 是婉拒了县钓鱼协会名誉会长的虚衔,钓 鱼就钓鱼呗,咋还非要弄个乌纱帽戴戴? 现在他的工作压力已经够大了,他真向往 无官一身轻的平头百姓的闲适生活呢。 老马钓鱼,往往率性而为,有时钓大 鱼,有时钓野杂鱼,不在钓起来多少,在个 钓趣,跟官场的不看过程看结果是两码事 哩。老马深谙,若想钓到鲤鱼鲫鱼等深水 鱼,得把鱼线放长鱼钩垂到水底,若想钓 草鱼青鱼,鱼钩该悬在水下一半的位置, 若只钓胖头鲢子或小河鱼,鱼钩潜到水面 以下即可。现如今,钓鱼的人多了,鱼也 变得鬼精鬼精了,轻易不肯上钩,什么时候 下饵料下什么样的饵料什么火候收竿,就 显得尤为关键了。这其中大有学问,大有 玄机呢,老马不想轻易示人或炫耀于人。 今天似乎有点怪,出师不利咋的?老 马脑子里在琢磨钓鱼经的当儿,个把钟头 过去了,浮标动都没动一下。往常,再不 济,老马也钓上来—两条鱼了呀!即便没 钓上来,鱼儿也该咬钩呀!怪哉,怪哉。 虽说老马志不在鱼,但毕竟还没修炼到全 无功利意识的境界,不免有些焦躁,颓丧。 牛二这时蹑手蹑脚地走拢来,似乎察 觉了老马的心思,悄声说,我猜到马县长 您今天要来,昨天就开始在这个位置打窝 子,咋还是没鱼上钩呢? 老马说,让牛总费心了。再等等,或 许就有鱼上钩了,我在和水里的鱼斗智斗 勇比耐力呢。 牛二点头称是,给老马茶杯里续了 水,然后陪着满脸的笑说,马县长,上回我 跟您汇报的准备就地转型发展的事,不知 研究得怎么样了? 老马喝了几口茶,若有所思地回答, 现在反腐抓得紧,你这钓场生意大不如前 了,适时转型发展不失为明智之举。投资 创办汽车配件厂是好事,无工不富嘛,只 是电镀环节易造成水源污染啊。目前我 们正在权衡利弊,进行可行性论证。 牛二脸上笑得更真诚,更灿烂了,赌 咒发誓道,环保的事,马县长尽管放心! 我会同时建设污水处理设施,一定做到达 标排放。 老马满意地点了点头,好吧,我相信 你。近期我就召集会议,把这事定夺下 来。不过,先难不为难,牛总,到时你一定 要兑现承诺,成为全县的纳税大户哟! 决不食言,决不食言。马县长,您接 着钓,接着钓。牛二掩饰不住兴奋,唯唯 而去。 老马继续钓鱼。鱼儿还是不吃食,浮 标也懒洋洋地一动不动,老马禁不住打起 了哈欠。朦朦胧胧中,老马手头一紧,钓 线一沉,老马欣喜若狂,有大鱼上钩了! 老马提醒自己要沉着冷静,千万别得意忘 形利令智昏。这上面他经验多多,可谓老 成持重。他与这条大鱼展开了拉锯战,时 而将钓线收紧,时而任由大鱼负线而逃, 收收放放,欲擒故纵,大战了几多回合,老 马本想将大鱼折腾得精疲力尽后好收入 囊中,岂料突然钓线猛地一紧,他竟被那 条大鱼拖拽落水,直沉入水底。 怪,这是什么地方?传说中的水府龙 宫吗?那条大鱼突然变成了一个白发苍 苍的老者,匍匐在老马脚下哀哀恸哭。周 围还穿梭着不少人面鱼尾的美貌少女,有 的在饮泣抹泪,有的将曼妙的娇躯贴向老 马,目光凄楚哀怨,似有所求。忽听那老 者疾呼道,从此再无清水湾,我们水族大 难临头矣!发疯般扑向老马…… 老马猛地从瞌睡中惊醒过来,出了— 身冷汗。老马不声不响,收了钓具,也没 跟牛二打招呼辞行,悄悄地走了。 这以后,老马毁了钓具,再不钓鱼。 人们用复杂的口吻说,马县长是个工作狂 不假,但真是一个毫无生活情趣的人。 (小小说) □ 袁良才 因为自相残杀而走向灭亡的事例,在 历史上举不胜举。而最典型的,恐怕要算 南北朝时期的南宋刘家。 南朝的宋文帝刘义隆,早期因为任用 王弘等良臣,取得了“元嘉之治”的政绩。 可是,后期的宋文帝猜忌宿将檀道济,杀之 而自毁长城;又与弟弟刘义康互相猜忌,最 终杀刘义康。统治阶级内部的尖锐矛盾, 导致南宋国力衰退,而且自相残杀之势越 演越烈:宋文帝自己被太子刘劭杀害,刘劭 还杀死宗室多人;刘劭被兄弟孝武帝刘骏 所杀…… 历史留下的教训是深刻的。以后人 的眼光看历史,封建王朝那种只能“有难 同当”不能“有福同享”的悲剧是无法避 免的,人治的制度决定了这些。一个人 的命运,没有强有力的社会制度来保障, 完全取决于某个最高统治者,在这样的 环境下,统治者之间,怎能做到互相信任 呢? 一项事业的成败,需要的是“同船” 的人和衷共济。通过一个朝代的兴衰史, 我们可以发现这么一个规律:这个朝代的 建立,靠的是开国君臣们的齐心协力,在这 个时期,君臣之间的关系如手足,充满着 “革命”的友谊、感情。而当君臣之间互相 猜忌,关系出现裂缝时,那就兆示着这个朝 代的辉煌时期就要结束了。 统治者家族内部的那种残酷斗争,已 随着专制制度的结束而一去不返。但是, 不团结的社会现象并没有因此消失。在今 天,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单位的创业经历来 继续观察这个规律。单位(特别是企业)创 业之初,靠的正是上下一条心,精诚团结, 这样才能做到无坚不克。而单位内部出现 矛盾时,如果决策者不能采取有效措施来 化解,那么,这个单位一定要面临发展的危 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涌现了大量的民 营企业,可是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三 五年。有人归纳了影响中国民企发展的若 干个“死穴”,“祸起萧墙”(企业决策层不团 结)是其中之一。许多最终失败了的民营 企业,创业者正是经历了“创业之初同甘共 苦、企业壮大产生分歧、事业红火相互排 挤”的轨迹。 做到和衷共济,需要大家共同营造良 好的创业环境。“团结”是个深刻的社会 命题,导致不团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中央党校教授王东京认为:“班子不团 结,表面上看,似乎是官员性格不和,但 实质则是利益冲突所致。”王教授言之有 理。对官员来说是这样,对其他集体而 言也是这个道理。人们对私利考虑得多 了,矛盾自然产生,而且越积越深厚,终 于无法调和,在这样的环境下,哪里谈得 上“和衷共济”?恐怕只有互相拆台了。 笔者认为,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出现信 任危机,也是导致“团结”成为难事的重 要原因。由“不信任”而互相猜疑、互相 提防,人与人之间在这方面要消耗多少 精力! 那么,如何破解这个现象和问题呢? 根据历史与现实给我们的教训,“团结”二 字既要靠人们提高道德水平来实现,也需 要一定的制度来保障。比如,在政府部门 要建立起对领导层的民主监督机制,使之 无法产生“利益”冲突;对企业或其他单位 来说,也应多建立一些“阳光操作”的制度, 让涉及到公众利益的事情都能公开化,以 消除大家的猜疑。只有让破坏团结的因素 找不到生存的土壤,“和衷共济”才能真正 长久地实现。 □ 黄永强 和衷共济事乃成 □ 李伟明 太阳刚爬上高岗山,薄薄的金光 均匀地撒播开来,北边的金佛山、松萝 山稳稳当当的,被镀上一层金边。园 子里,那些浓密的树影仿佛还未醒过 来,鸟雀按捺不住性子,七嘴八舌地开 起了晨会。坐隐先生拄着黎杖,已经 在门口站了好一会,脸上的欣悦表情 依然还在。仆人们抿嘴偷笑,南京来 的客人,哪能这么早就到呢? 这是万历三十六年( 1608 )的一个 秋天,徽州著名的乡贤、剧作家汪廷讷 在自家的环翠堂前等候一个重要的客 人。汪廷讷,( 15731619 ),字昌朝, 一字无为,自号坐隐先生,是一位有着 隐士情怀的读书人和写作者。 408 年后,一个初夏的晴日,我和 休宁县地志办主任汪顺生陪北京回来 的吴浩走访万安汪村。吴浩是休宁海 阳人,曾以吴子桐为笔名,写成《徽州 少年歌》一书,他有着浓烈的徽州情 结。如今,这位北大才子已经转型为 青年徽州学人,每年都踏实地为发扬 徽州文化做些实事。 车子开到村口,发现除了时空变 幻,地貌也有惊人的挪移。汪村的环 翠堂自然早就不见了踪影,北边已是 黄山市经济开发区的地盘,连同村庄 本身,去年已划入屯溪区。黄山高铁 站就在附近,要是归隐先生那位尊贵 的客人现在前来,乘坐高铁倒是便捷 快速—我们笑着说。 村庄安静,村口寂然,我们沿着水 田,走到一处小小的山水环绕之处。 汪顺生经过考察,认定这是一处人工 修筑的水系,是汪廷讷精心打造的阴 阳八卦山水图景。前几日下了暴雨, 现在,小河里流动的是红色的水流,水 边的草木蓬蓬勃勃,浑然忘却了短促 的自己,在无人关注的世界,热烈地盛 开。顺生向吴浩介绍着这一处的奥秘 和玄机,身旁,初夏花草的香味汹涌而 来,一瞬间竟让人有迷离之感,我抬起 头,看到高处的树叶晶亮而翠绿…… 晌午时分,客人终于到了,汪廷讷 迎上前去,高声唤道: “海若先生,别来 无恙乎?” —来人便是海内闻名的戏 剧大家汤显祖,陪同前来的是程伯 书。三人在门口作揖问候,脸上分明 漾着欢喜。汪廷讷搀着汤显祖的手 臂,大步跨入了环翠堂的大门。从明 万历二十八年到三十年,汪廷讷潜心 干了一件大事,就是在家乡汪村修了 一座园子。这位早年以经营盐业致 富,由贡生授南京盐运使及宁波府同 知等职的休宁人,在官场炙手可热,却 不恋仕途,对戏剧情有独钟。他博学 能文,创作了大量的戏剧作品,讽刺喜 剧《狮吼记》、杂剧《广陵月》、《种玉 记》、《彩舟记》等在业内颇受好评。汪 廷讷已经在虚拟的世界营造了广阔的 人生,他觉得还应该在现实的世界里 安顿好自己的灵魂,于是,环翠堂花园 应运而生。这座梦幻之园主体为归隐 园,规模浩大,却又精巧华美,园内亭 台楼阁、假山池沼交错,小桥流水、曲 径回廊相通,花草树木、蟠根藤萝相 缀。汪廷讷是一位围棋高手,花园的 布局设计也同下棋一般,走一步看三 步,步步为营,浑然天成。园内昌公湖 和百鹤楼犹如棋盘上的两只眼,清澄 的湖泊和高妙的楼阁,让环翠堂充满 生命活力和艺术灵气。车子开到村庄 那端,下车走了百十米,眼前一亮:一 处秀雅的湖泊静静地呈现眼前,这就 是著名的昌公湖。昌公湖以汪廷讷之 字昌朝命名,湖泊细长似上弦月,四围 绿树,观之便让人心旷神怡。我们沿 着湖边的小道漫步,树林里清幽安静, 一头牛立在树荫下,用温顺的眼神观 望我们;几只鸡优雅地在草丛踱步,丝 毫不理会我们这些外来者;村里的狗 吠声倒是传来了,让此刻的正午时光 充满烟火气息。想象这条小径汪廷讷 也曾带客人走过,一路鸡犬相闻,他与 客人之间也定有会心的谈笑。突然 间,身边的灌木丛中飞出一只体型硕 大的野鸡,一声鸣叫,拍打着翅膀,掠 过湖面奋力飞起……三人相视大笑。 第二天,汤显祖和主人汪廷讷在 百鹤楼下纹枰手谈,云子清脆地碰击 着盘面,阵阵白鹤的鸣叫声传来。汤 显祖抬起头,发现数十只白鹤旋空而 下,对舞阶前,舞姿是那般优美,有两 只白鹤还舞到了棋桌旁,用翅膀扇起 他们的衣袂。坐隐先生起身以长袖轻 拂,白鹤才鸣叫着散开。汤显祖看呆 了,不禁叹道:妙啊! 其实,这一趟休宁之旅,对汤显祖 来说,是有着疗伤的期待的。在完成 了千古名剧《牡丹亭》之后,汤显祖的 命运发生了许多惨痛的变故,先是 23 岁的长子士遽带病应试,客死南 京;接着他又被吏部以“浮躁”革职 除名;接下来的两年间,挚友李挚和 达观禅师先后被害,死于北京狱中 ……这一连串的磨难,使得 59 岁的 汤显祖万念俱灰,但从他步入环翠 堂的第一步起,他觉得自己真的又 回来了。后来,他在《坐乩笔记》中 说:“抵达海阳,果见环翠之堂、百鹤 之楼、昌公之湖,芝房菌阁、露榭风 亭,美不胜收。”更何况,这里的主人 和他惺惺相惜,在如画的园子里,他 们把酒临风,吟诗赋词,抚琴对弈, 纵谈古今,何等快慰!两位晚明的 文化人在徽州的山水里找到了知 音。从连句诗中可以读到他们的心 情: 杰阁中天起(汤),横波大地流 (汪)。旋题山月映(程),飞阶海云留 (汤)。水际成高市(汪),江关镇帝州 (程)。人烟槛外合(汤),帆影席间收 (汪)。红日明津树(程),清风满画楼 (汤)。登临多感慨(汪),一局而悠游(程)。 汤显祖在环翠堂一待数日,乐而 忘返,后经程伯书提醒,才作返程。性 情中人汪廷讷,居然率性地随他们一 起出游,经芜湖赴南京,一路吟诗联 句,抒发心志,留下了一段佳话。显 然,汤显祖的感慨更多,那首著名的五 言诗句就明白不过地袒露了他的心 迹: “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 绝处,无梦到徽州。” 八年后,即万历四十四年(1616)汤显祖离世。而此时,汪廷讷撇下环 翠堂, “豁尔顿悟”,遁入了空门。汤显 祖的去世带给他的一定是人生的虚空 和悲哀,枯寂的禅院也会传来白鹤的 鸣叫,但没有先生的相伴,这叫声是如 此的孤独。环翠堂没有了主人,一如 寂寞的时光渐渐模糊。所幸汪廷讷离 去之时,还为我们留下了精美无比的 《环翠堂园景图》版画,展开这幅画,又 是另一个文化话题了。结束了昌公湖 的游览,我们转到了村中。汪村的大 部分农舍沿山而建,坡地上层层叠叠, 和别的村子不同,房子边上是清幽的 古树林和茂密的竹林,小道上随处可 见残缺的石碑,这点滴的历史碎片是在 告诉我们,这里曾有过的奢华过往。突 然晴空里有巨大的日晕,后来微信的朋 友圈里疯发了日晕的照片。那一刻,巨 大的日晕悬在村庄的上空,也许是为汪 廷讷和汤显祖的相知相遇,为这一段徽 州往事,涂抹最炫目的色彩。

Transcript of 传奇文章 醒俗警世 日 晕 -...

Page 1: 传奇文章 醒俗警世 日 晕 - hsdaily.cn与微型小说在篇幅上,在分量上,在创作难度 上,不可同日而语,舞台剧讲究“三一律”,要求 有舞台效果,难度显然比一般小说、散文要高。

安徽是个出文人的地方,其他不说,单说清代的桐城派就很了不得,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清代赫赫有名的散文家,我也很喜欢他们的散文。桐城派散文,在思想性方面“阐道翼教”,在文字语言方面“清真雅正”。桐城派被认为是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主盟清代文坛200 余年,后代的不少作家深受这个流派的影响。

袁良才也是安徽桐城人,而且自号“思桐斋主人”。顾名思义,这个“桐”十有八九就是桐城派。看来他对桐城派有点顶礼膜拜,想来桐城派对他的影响不小。他自称是文学发烧友。从我与他时间不算太长的接触、交往中,知道他可算名副其实的文学发烧友。

我与他至今没有见过面,但我感觉得到他对文学的虔诚,对文学的痴迷,对文学的尊重,对文学的投入。自从他与我因文结缘后,经常会发他写的新作品给我。创作量很大,让我很是吃惊。袁良才的勤奋,我算是领教了。

从袁良才的作者简介知道,他创作过大戏,还发表了,只是不知搬上舞台没有?大戏与微型小说在篇幅上,在分量上,在创作难度上,不可同日而语,舞台剧讲究“三一律”,要求有舞台效果,难度显然比一般小说、散文要高。说起来戏剧与小说不是同一个文学艺术类别,但艺术到一定境界,都有相通之处。会写舞台剧,会写大戏,对写其他文学作品必大有帮助。

我是以微型小说为主的,袁良才发给我的作品也以微型小说为主,还有短篇小说、故事等。

说老实话,开始我并没有十分看好他。没有想到,他的进步很快,大有渐入佳境的味道,看来他因为勤奋和禀赋,从量变到质变了。

去年底,我读到他几篇新作,都眼前一亮。正好《雨花》请我主持微型小说栏目,我很想为他编发一组,但考虑到篇幅有限,就选编了他的《狗娃的作文》,还写了点评,很快在《雨花》3期发出。我估计这篇会有选刊选用。

下面,是我为《狗娃的作文》写的点评:“我记得,评论家常常评论某些优秀作品为“直面人生”,但直面人生的小说真的不多,写得精彩的更少。不过袁良才的这篇《狗娃的作文》当得“直面人生”四个字。读完这篇作品,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复。如果这篇是参加微型小说征文大赛的,我若当评委,一定投他一等奖。

这篇以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狗娃的视角、口吻写的小说,写他父亲在他一年级的时候外出打工,三年没有回来探望他们母子俩了,是打工的父亲忘了老家,忘了他们母子俩吗?不是!第一年是因为要为老板

春节值班,可拿三倍的工钱;第二年是因为老板拖欠农民工的工钱不发,又无法回家;第三年父亲终于可以回家过年,一家团聚了,狗娃是多么高兴啊。谁知父亲是披着红衣回来了,却躺在了那小小的木盒里——父亲为了多挣钱,去小煤窑打工,发生塌方事故,撇下他们娘俩去了另一个世界。这是一个悲剧故事,可能还在发生着的故事。

小说的结尾,触中了读者心灵最柔软的那部分,我止不住眼泪就下来了。请再读一遍:“遇难者挖出来,从爸爸贴身衣袋里发现了—张全家福照片”。——这位生活在最底层的农民工父亲也想家,也想他的老婆与孩子,那张贴身藏着的全家福就是最好的明证。

微型小说能抓住这种题材,说明作者有一颗悲悯之心,有一颗正义之心,能写到这样感人的程度,一是作者的文学功力,二是作者的胆识。感谢作者为我们读者创作了一篇有分量的好小说。”

袁良才把自己的集子起名为《俗尘异事》,很有意思。我的理解:俗尘,即红尘中的人与事,饮食男女,七情六欲,芸芸众生,家长里短,无非食人间烟火的故事。异事,就是异乎常人,异乎常规的事情。事是人做出来的,这些人怪异、奇特也就想得通了。《俗尘异事》就是在平凡世界里的怪人怪事,奇人奇事。通读全文,果然有笔记体小说的写法。用他自己的说法:专记奇事雅事荒唐事,直指善心恶心机诈心。写作是手段,不是目的,那么作者的目的何在呢?袁良才有自己的表述:为良心写作,为正义呐喊,为社会疗伤,为生活圆梦。

袁良才生活在黄山脚下、太平湖畔,于是,他虚拟了一个文化地理意义上的石埭县紫石镇疙瘩寨。让他笔下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在他虚拟、搭建的这个舞台上亮相、表演,演绎他心目中的故事,以告诉读者,他的所思所想。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地政府应该奖励他,因为他宣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扩大了当地的知名度。

平心而论,袁良才是个聪明的微型小说作家。因为微型小说的篇幅有限,两千字内的容量,与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毕竟不在一个等量级上,反映社会、反映生活的广度、深度肯定比不过短篇小说、中篇小说,更不要说长篇小说,那么怎么办呢?于是地域性微型小说应运而生。譬如我就营造了“娄城微型小说系列”,已创作了好几百篇,还专门出版过《娄城风情系列》,孙方友创作过《陈州笔记》,一度专写陈州故事,滕刚有张三系列,沈祖连有“三

岔口系列”,这实际上就是借助地域性的系列来扩大微型小说的外延与内张力。一篇两篇不起眼,十篇八篇也许还不足以打动读者,那么一百篇两百篇呢,三百篇五百篇呢?能不能超过短篇小说,能不能与中篇小说相媲美,能不能与长篇小说相提并论呢,我想只要是优秀的微型小说作品,从理论说完全可以做到与大小说抗衡。这就为被人小瞧的微型小说拓展了一条康庄大道。

袁良才正在为此努力着。他正努力把他塑造的人物,尽可能地安排在石埭县紫石镇疙瘩寨出现,构成了一幅错综复杂的皖南社会图卷。在袁良才的笔下,有文人,有雅士,有奇人,怪客,有官商,有匪徒,有妓女,有乞丐,形形色色,杂七杂八,光怪陆离,目不暇接。从题材与笔法看,颇有孙方友小说的笔意。孙方友是笔记体小说一等一的高手,虽然方友已大去,但他的作品影响还在。袁良才的作品也在朝笔记体小说的方向靠,这不失为一个路子。确实,写笔记体小说是袁良才比较擅长的,扬长避短,也是袁良才短期内长足进步的主要原因。

集子的打头篇是《背嫁》,爱情题材,一个凄美而无奈的爱情故事。爱情故事多数的套路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大团圆收场,皆大欢喜;或棒打鸳鸯,悲剧终结。会写的往往一波三折,很是抓人眼球,但终究俗套。袁良才笔下的爱情故事,也许是他编撰的,但读之,感觉来自生活,所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美玲与建生是一对情侣,一对穷村寨患难情侣,已谈了五年,彼此有很深的感情。袁良才以他俩最后一次小树林约会为契机,展开了细腻的描写,小伙子建生因为穷,美玲终于在老板的金钱诱惑下,准备放弃她真正相爱的男朋友,嫁给可以当她父亲的老板,去追求她所谓的幸福。说起来写的是疙瘩寨的一个爱情小故事,但折射的是整个社会的大问题,扭曲的爱情观,一切向钱看——这不仅仅是建生个人的悲哀,简直是整个社会的悲哀。这也是这篇小说的深刻之处。

我比较欣赏的还有袁良才的环境描写,如“月亮真地从疙瘩寨的东山前升起来了,是一弯冷冷的新月,看上去好瘦啊,瘦得仿佛三九的寒风稍一用劲就能将她刮落。月亮好白啊,白得像阿妹迷人的肌肤,亮汪汪的水银一般,从河畔密密的柳树林的枯枝残叶间爬过来,跌碎在同样瘦瘦冷冷的河边。”他笔下营造的氛围与后来发生的故事是相吻合的,以景衬情,效果倍增。

还有小说的题目也起得好,好在题目上没有透露半点故事信息,却因为建生答

应背嫁,使得建生这人物丰满了起来,高大了起来。

背嫁是当地的一种风俗,以此点题,以此煞尾,更增添了地方色彩,民俗色彩。而

“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 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 以此开头,以此终结,也颇具匠心,文中又出现一次,一次次地撞击读者心扉,让读者久久地久久地沉浸在那种旋律中,那种氛围中。

《一条奔跑在岸上的鱼》,一看题目就让读者兀自一愣,鱼,怎么会在岸上奔跑呢?这就吸引读者看下去,一探究竟。我不掩饰自己的观点,这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篇作品,带有黑色幽默的味道。如今的城市,高楼林立,住在水泥森林里的居民,同一楼面的邻居不来往的很多。小说写了某公司职工老张下班回家,看到楼梯拐角上挂着一条十多斤的大鲤鱼,因为正对着他家的301 室门,想当然地以为是哪个乡下亲戚送来的,见家中没有人就挂在了楼道里,他就拿回家,杀好后放进了冰箱。可他突然觉得不对,为什么没有亲戚打电话告诉他。会不会是302室的?这家主人是个局长,常有人来送这送那。老实的老张赶紧把鱼从冰箱拿出,又挂到了楼道里。如果故事到此结束也可以,但就是个一般般的故事。妙就妙在后面,302 室的女主人拿到了杀好的鱼后,非但没有感谢老张的义务劳动,还来质问老张:鱼肚里有没有东西?弄得没有当过官,没有收到过礼品的老张莫名其妙——这个小细节,胜过了许多描写贪官的几千字,个中韵味,读者自可去品咂,无需我再来赘言。小说如果到此结束,也算有头有尾,相对完整。有意思的是此时家中的座机突然响了,老张的老婆来的,问他手机为什么关着,说老家的二顺子送来一条大鲤鱼,打你手机打不通,就把鱼挂在楼梯拐角上了。老张检查手机才发现自己手机不知什么时候自动关机了。

小说到此戛然而止,却留给了读者大大的空间,让读者联想多多。

我认为这篇小说不但好在不动声色地揭露了某些贪官的受贿行为,更重要的是还揭露了他们的贪婪的心理,并且以普通百姓的诚实来反衬他们,显得更有深度。而且故事有曲折,有变化,层层推进,渐近高潮,突然又从高处跌回来原处,那种落差,产生了艺术的冲击力与震撼度。

短篇小说《躁夏》也是篇反映现实,让读者反思的作品。作品写到了农村中留守女士的艰难,孤儿寡母会有种种诱惑与不堪的遭遇,以及她们的性压抑,还写到了走出深山,外出打工的青年人进入灯红酒绿的城市后,思想急剧变化,最后造成家庭的破裂。小说中的人与事,不是单独现象,这就有社会意义。小说有反思作用,有警示作用,也算是一种成功。

这本文集读后,想必不会让你失望。当然,袁良才的作品集也有不足,某些篇

章偏重于讲故事。希望袁良才以后的作品,在讲故事的同时,更加注重人物的塑造。我相信,袁良才的脱颖而出,是早晚的事。

(1883)

坐看云起

迅/

散花坞

第3版

散 花 坞2016年7月13日 星期三 www.huangshannews.cn

传奇文章 醒俗警世——读袁良才小说

□ 凌鼎年

本版责任编辑/

阮文生

E -m ai l: hs r ws @1 26 . co m

老马平时不抽烟,不喝酒,不唱歌,不跳舞,不按摩,不写字,不画画,不摄影,都说他是一个缺少生活情趣的人。但老马也有一个业余爱好,就是钓鱼,毕竟他是从水乡走出来的,从小捕鱼捉虾惯了。不过现在政务缠身,老马只是节假日时不时过过钓瘾。志不在鱼,在乎山水之间也,实际上也是一种休闲和娱乐。

这天,老马又独自骑车悄悄来到城郊的清水湾钓场。钓场老板牛二似有先知先觉,已给老马选好了钓位,并支起了遮阳伞,还摆好了塑料圆桌,塑料椅子,圆桌上放着一瓶开水,一小罐太平猴魁。老马蛮高兴,心说,这牛二,看似忠厚老实,其实猴精猴精呢。不过,自己钓鱼每回都是照价付款,而且是自掏腰包,起初牛二高低不肯收费,见自己不像是假客套,也就顺坡下驴了,这样好,君子坦荡荡嘛。一来二去,老马对牛二的印象倒是越来越好了。

老马扔出海竿,坐在遮阳伞下,开始垂钓。对钓鱼,老马堪称行家里手,不过他还是婉拒了县钓鱼协会名誉会长的虚衔,钓鱼就钓鱼呗,咋还非要弄个乌纱帽戴戴?现在他的工作压力已经够大了,他真向往无官一身轻的平头百姓的闲适生活呢。

老马钓鱼,往往率性而为,有时钓大鱼,有时钓野杂鱼,不在钓起来多少,在个钓趣,跟官场的不看过程看结果是两码事

哩。老马深谙,若想钓到鲤鱼鲫鱼等深水鱼,得把鱼线放长鱼钩垂到水底,若想钓草鱼青鱼,鱼钩该悬在水下一半的位置,若只钓胖头鲢子或小河鱼,鱼钩潜到水面以下即可。现如今,钓鱼的人多了,鱼也变得鬼精鬼精了,轻易不肯上钩,什么时候下饵料下什么样的饵料什么火候收竿,就显得尤为关键了。这其中大有学问,大有玄机呢,老马不想轻易示人或炫耀于人。

今天似乎有点怪,出师不利咋的?老马脑子里在琢磨钓鱼经的当儿,个把钟头过去了,浮标动都没动一下。往常,再不济,老马也钓上来—两条鱼了呀!即便没钓上来,鱼儿也该咬钩呀!怪哉,怪哉。虽说老马志不在鱼,但毕竟还没修炼到全无功利意识的境界,不免有些焦躁,颓丧。

牛二这时蹑手蹑脚地走拢来,似乎察觉了老马的心思,悄声说,我猜到马县长您今天要来,昨天就开始在这个位置打窝子,咋还是没鱼上钩呢?

老马说,让牛总费心了。再等等,或

许就有鱼上钩了,我在和水里的鱼斗智斗勇比耐力呢。

牛二点头称是,给老马茶杯里续了水,然后陪着满脸的笑说,马县长,上回我跟您汇报的准备就地转型发展的事,不知研究得怎么样了?

老马喝了几口茶,若有所思地回答,现在反腐抓得紧,你这钓场生意大不如前了,适时转型发展不失为明智之举。投资创办汽车配件厂是好事,无工不富嘛,只是电镀环节易造成水源污染啊。目前我们正在权衡利弊,进行可行性论证。

牛二脸上笑得更真诚,更灿烂了,赌咒发誓道,环保的事,马县长尽管放心!我会同时建设污水处理设施,一定做到达标排放。

老马满意地点了点头,好吧,我相信你。近期我就召集会议,把这事定夺下来。不过,先难不为难,牛总,到时你一定要兑现承诺,成为全县的纳税大户哟!

决不食言,决不食言。马县长,您接

着钓,接着钓。牛二掩饰不住兴奋,唯唯而去。

老马继续钓鱼。鱼儿还是不吃食,浮标也懒洋洋地一动不动,老马禁不住打起了哈欠。朦朦胧胧中,老马手头一紧,钓线一沉,老马欣喜若狂,有大鱼上钩了!老马提醒自己要沉着冷静,千万别得意忘形利令智昏。这上面他经验多多,可谓老成持重。他与这条大鱼展开了拉锯战,时而将钓线收紧,时而任由大鱼负线而逃,收收放放,欲擒故纵,大战了几多回合,老马本想将大鱼折腾得精疲力尽后好收入囊中,岂料突然钓线猛地一紧,他竟被那条大鱼拖拽落水,直沉入水底。

怪,这是什么地方?传说中的水府龙宫吗?那条大鱼突然变成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匍匐在老马脚下哀哀恸哭。周围还穿梭着不少人面鱼尾的美貌少女,有的在饮泣抹泪,有的将曼妙的娇躯贴向老马,目光凄楚哀怨,似有所求。忽听那老者疾呼道,从此再无清水湾,我们水族大难临头矣!发疯般扑向老马……

老马猛地从瞌睡中惊醒过来,出了—身冷汗。老马不声不响,收了钓具,也没跟牛二打招呼辞行,悄悄地走了。

这以后,老马毁了钓具,再不钓鱼。人们用复杂的口吻说,马县长是个工作狂不假,但真是一个毫无生活情趣的人。

钓(小小说)

□ 袁良才

因为自相残杀而走向灭亡的事例,在历史上举不胜举。而最典型的,恐怕要算南北朝时期的南宋刘家。

南朝的宋文帝刘义隆,早期因为任用王弘等良臣,取得了“元嘉之治”的政绩。可是,后期的宋文帝猜忌宿将檀道济,杀之而自毁长城;又与弟弟刘义康互相猜忌,最终杀刘义康。统治阶级内部的尖锐矛盾,导致南宋国力衰退,而且自相残杀之势越演越烈:宋文帝自己被太子刘劭杀害,刘劭还杀死宗室多人;刘劭被兄弟孝武帝刘骏所杀……

历史留下的教训是深刻的。以后人的眼光看历史,封建王朝那种只能“有难同当”不能“有福同享”的悲剧是无法避免的,人治的制度决定了这些。一个人

的命运,没有强有力的社会制度来保障,完全取决于某个最高统治者,在这样的环境下,统治者之间,怎能做到互相信任呢?

一项事业的成败,需要的是“同船”的人和衷共济。通过一个朝代的兴衰史,我们可以发现这么一个规律:这个朝代的建立,靠的是开国君臣们的齐心协力,在这个时期,君臣之间的关系如手足,充满着

“革命”的友谊、感情。而当君臣之间互相猜忌,关系出现裂缝时,那就兆示着这个朝代的辉煌时期就要结束了。

统治者家族内部的那种残酷斗争,已随着专制制度的结束而一去不返。但是,不团结的社会现象并没有因此消失。在今天,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单位的创业经历来

继续观察这个规律。单位(特别是企业)创业之初,靠的正是上下一条心,精诚团结,这样才能做到无坚不克。而单位内部出现矛盾时,如果决策者不能采取有效措施来化解,那么,这个单位一定要面临发展的危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涌现了大量的民营企业,可是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三五年。有人归纳了影响中国民企发展的若干个“死穴”,“祸起萧墙”(企业决策层不团结)是其中之一。许多最终失败了的民营企业,创业者正是经历了“创业之初同甘共苦、企业壮大产生分歧、事业红火相互排挤”的轨迹。

做到和衷共济,需要大家共同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团结”是个深刻的社会命题,导致不团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中央党校教授王东京认为:“班子不团结,表面上看,似乎是官员性格不和,但实质则是利益冲突所致。”王教授言之有理。对官员来说是这样,对其他集体而言也是这个道理。人们对私利考虑得多了,矛盾自然产生,而且越积越深厚,终于无法调和,在这样的环境下,哪里谈得上“和衷共济”?恐怕只有互相拆台了。笔者认为,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出现信任危机,也是导致“团结”成为难事的重要原因。由“不信任”而互相猜疑、互相提防,人与人之间在这方面要消耗多少精力!

那么,如何破解这个现象和问题呢?根据历史与现实给我们的教训,“团结”二字既要靠人们提高道德水平来实现,也需要一定的制度来保障。比如,在政府部门要建立起对领导层的民主监督机制,使之无法产生“利益”冲突;对企业或其他单位来说,也应多建立一些“阳光操作”的制度,让涉及到公众利益的事情都能公开化,以消除大家的猜疑。只有让破坏团结的因素找不到生存的土壤,“和衷共济”才能真正长久地实现。

日 晕□ 黄永强

和衷共济事乃成□ 李伟明

太阳刚爬上高岗山,薄薄的金光均匀地撒播开来,北边的金佛山、松萝山稳稳当当的,被镀上一层金边。园子里,那些浓密的树影仿佛还未醒过来,鸟雀按捺不住性子,七嘴八舌地开起了晨会。坐隐先生拄着黎杖,已经在门口站了好一会,脸上的欣悦表情依然还在。仆人们抿嘴偷笑,南京来的客人,哪能这么早就到呢?

这是万历三十六年(1608)的一个秋天,徽州著名的乡贤、剧作家汪廷讷在自家的环翠堂前等候一个重要的客人。汪廷讷,(1573—1619),字昌朝,一字无为,自号坐隐先生,是一位有着隐士情怀的读书人和写作者。

408 年后,一个初夏的晴日,我和休宁县地志办主任汪顺生陪北京回来的吴浩走访万安汪村。吴浩是休宁海阳人,曾以吴子桐为笔名,写成《徽州少年歌》一书,他有着浓烈的徽州情结。如今,这位北大才子已经转型为青年徽州学人,每年都踏实地为发扬徽州文化做些实事。

车子开到村口,发现除了时空变幻,地貌也有惊人的挪移。汪村的环翠堂自然早就不见了踪影,北边已是黄山市经济开发区的地盘,连同村庄本身,去年已划入屯溪区。黄山高铁站就在附近,要是归隐先生那位尊贵的客人现在前来,乘坐高铁倒是便捷快速——我们笑着说。

村庄安静,村口寂然,我们沿着水田,走到一处小小的山水环绕之处。汪顺生经过考察,认定这是一处人工修筑的水系,是汪廷讷精心打造的阴阳八卦山水图景。前几日下了暴雨,现在,小河里流动的是红色的水流,水边的草木蓬蓬勃勃,浑然忘却了短促的自己,在无人关注的世界,热烈地盛开。顺生向吴浩介绍着这一处的奥秘和玄机,身旁,初夏花草的香味汹涌而来,一瞬间竟让人有迷离之感,我抬起头,看到高处的树叶晶亮而翠绿……

晌午时分,客人终于到了,汪廷讷迎上前去,高声唤道:“海若先生,别来无恙乎?”——来人便是海内闻名的戏剧大家汤显祖,陪同前来的是程伯书。三人在门口作揖问候,脸上分明漾着欢喜。汪廷讷搀着汤显祖的手臂,大步跨入了环翠堂的大门。从明万历二十八年到三十年,汪廷讷潜心干了一件大事,就是在家乡汪村修了一座园子。这位早年以经营盐业致富,由贡生授南京盐运使及宁波府同知等职的休宁人,在官场炙手可热,却不恋仕途,对戏剧情有独钟。他博学能文,创作了大量的戏剧作品,讽刺喜剧《狮吼记》、杂剧《广陵月》、《种玉记》、《彩舟记》等在业内颇受好评。汪廷讷已经在虚拟的世界营造了广阔的人生,他觉得还应该在现实的世界里安顿好自己的灵魂,于是,环翠堂花园应运而生。这座梦幻之园主体为归隐园,规模浩大,却又精巧华美,园内亭台楼阁、假山池沼交错,小桥流水、曲径回廊相通,花草树木、蟠根藤萝相缀。汪廷讷是一位围棋高手,花园的布局设计也同下棋一般,走一步看三步,步步为营,浑然天成。园内昌公湖和百鹤楼犹如棋盘上的两只眼,清澄的湖泊和高妙的楼阁,让环翠堂充满生命活力和艺术灵气。车子开到村庄那端,下车走了百十米,眼前一亮:一处秀雅的湖泊静静地呈现眼前,这就是著名的昌公湖。昌公湖以汪廷讷之字昌朝命名,湖泊细长似上弦月,四围绿树,观之便让人心旷神怡。我们沿

着湖边的小道漫步,树林里清幽安静,一头牛立在树荫下,用温顺的眼神观望我们;几只鸡优雅地在草丛踱步,丝毫不理会我们这些外来者;村里的狗吠声倒是传来了,让此刻的正午时光充满烟火气息。想象这条小径汪廷讷也曾带客人走过,一路鸡犬相闻,他与客人之间也定有会心的谈笑。突然间,身边的灌木丛中飞出一只体型硕大的野鸡,一声鸣叫,拍打着翅膀,掠过湖面奋力飞起……三人相视大笑。

第二天,汤显祖和主人汪廷讷在百鹤楼下纹枰手谈,云子清脆地碰击着盘面,阵阵白鹤的鸣叫声传来。汤显祖抬起头,发现数十只白鹤旋空而下,对舞阶前,舞姿是那般优美,有两只白鹤还舞到了棋桌旁,用翅膀扇起他们的衣袂。坐隐先生起身以长袖轻拂,白鹤才鸣叫着散开。汤显祖看呆了,不禁叹道:妙啊!

其实,这一趟休宁之旅,对汤显祖来说,是有着疗伤的期待的。在完成了千古名剧《牡丹亭》之后,汤显祖的命运发生了许多惨痛的变故,先是23 岁的长子士遽带病应试,客死南京;接着他又被吏部以“浮躁”革职除名;接下来的两年间,挚友李挚和达观禅师先后被害,死于北京狱中……这一连串的磨难,使得 59 岁的汤显祖万念俱灰,但从他步入环翠堂的第一步起,他觉得自己真的又回来了。后来,他在《坐乩笔记》中说:“抵达海阳,果见环翠之堂、百鹤之楼、昌公之湖,芝房菌阁、露榭风亭,美不胜收。”更何况,这里的主人和他惺惺相惜,在如画的园子里,他们把酒临风,吟诗赋词,抚琴对弈,纵谈古今,何等快慰!两位晚明的文化人在徽州的山水里找到了知音。从连句诗中可以读到他们的心情:杰阁中天起(汤),横波大地流(汪)。旋题山月映(程),飞阶海云留(汤)。水际成高市(汪),江关镇帝州(程)。人烟槛外合(汤),帆影席间收(汪)。红日明津树(程),清风满画楼(汤)。登临多感慨(汪),一局而悠游(程)。

汤显祖在环翠堂一待数日,乐而忘返,后经程伯书提醒,才作返程。性情中人汪廷讷,居然率性地随他们一起出游,经芜湖赴南京,一路吟诗联句,抒发心志,留下了一段佳话。显然,汤显祖的感慨更多,那首著名的五言诗句就明白不过地袒露了他的心迹:“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八年后,即万历四十四年(1616),汤显祖离世。而此时,汪廷讷撇下环翠堂,“豁尔顿悟”,遁入了空门。汤显祖的去世带给他的一定是人生的虚空和悲哀,枯寂的禅院也会传来白鹤的鸣叫,但没有先生的相伴,这叫声是如此的孤独。环翠堂没有了主人,一如寂寞的时光渐渐模糊。所幸汪廷讷离去之时,还为我们留下了精美无比的

《环翠堂园景图》版画,展开这幅画,又是另一个文化话题了。结束了昌公湖的游览,我们转到了村中。汪村的大部分农舍沿山而建,坡地上层层叠叠,和别的村子不同,房子边上是清幽的古树林和茂密的竹林,小道上随处可见残缺的石碑,这点滴的历史碎片是在告诉我们,这里曾有过的奢华过往。突然晴空里有巨大的日晕,后来微信的朋友圈里疯发了日晕的照片。那一刻,巨大的日晕悬在村庄的上空,也许是为汪廷讷和汤显祖的相知相遇,为这一段徽州往事,涂抹最炫目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