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 发展 超越 - Peoplepaper.people.com.cn/rmrb/page/2020-06/19/20/rmrb2020061920.pdf ·...

1
副刊 副刊 2020 6 19 日 星期五 20 20 本社社址:北京市朝阳门外金台西路 2 号 电子信箱: rmrbpeople.cn 邮政编码: 100733 电话查号台:(010 65368114 印刷质量监督电话:(010 65368832 广告部电话:(010 65368792 定价每月 24.00 零售每份 1.80 元广告许可证:京工商广字第 003 京剧“四大名旦”是梅兰芳、尚小 云、程砚秋、荀慧生。四位戏曲大家每 一位的成长、成名与创立流派的过程, 都给人以启示。今年恰逢尚小云、荀 慧生诞辰 120 周年,值此之际回望四位 艺术家走过的继承、发展与超越之路, 对中国戏曲的当代发展乃至筑就中国 文艺新高峰,具有启示意义。 转益多师为我所用 四大名旦共创传奇 梅、尚、程、荀四位都曾在京剧大 家王瑶卿门下学艺,得到过他的指 点。梅、尚、程、荀与王瑶卿之间是师 承关系,但最终他们都超越师父及众 多前辈,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进而奠 定流派发展基础,合力把京剧推向巅 峰,成为发展古典戏剧艺术乃至发展 优秀传统文化的标杆。 梅兰芳的表演从传统青衣到融青 衣、花旦、刀马旦于一身,创编大量时 装新戏和古装新戏,丰富了旦角的人 物类型和舞台表现力,成为少有的唱 大轴(最后一出戏)的旦角演员。在剧 目选择、妆发、服装改革以及文武场的 调整和增删上,梅兰芳及其团队也始 终紧跟时代审美,《贵妃醉酒》《霸王别 姬》《凤还巢》《宇宙锋》等剧目在当时 领风气之先,且传承不断。梅派发展 至今,继承者众,爱好者众。 尚小云功底深厚,文武兼备。他 创造性地打破旦角端庄、典雅、隐忍的 传统形象,为旦角艺术拓展出“侠义” “刚健”“刚柔相济”等丰富内涵。在剧 目创排上,他关注那个时代女性的生 存现状,剧本选择慧眼独具。此外,他 以少数民族题材和域外故事为背景, 对舞台整体形象进行改革,进一步拓 展旦行的表现空间,对京剧的整体表 现力做出可贵的探索。 说到程砚秋,众所周知的是他幽 咽婉转、若断若续的“程腔”。若按当 下选拔戏曲人才标准,程砚秋并非唱 戏的“好材料”。然而,在王瑶卿等提 点下,他扬长避短、化劣为优,另辟蹊 径地探索出独具个性的唱腔风格。 上世纪 30 年代,怀着沟通中西文化的 愿景,程砚秋赴欧洲六国游历考察。 归国后,他在第一时间撰写《赴欧考 察戏曲音乐报告书》,对中西方音乐 交流、梨园行改进、戏曲教育改革和 调整都具有长远意义,体现出程砚秋 兼容并蓄的文化胸怀。 再看荀慧生。他在传统京白和 韵白基础上,创造了一种介乎两者之 间、掺杂了苏白的“荀派韵白”,即“谐 白”。韵白的旋律加上京白的语气, 兼收苏白的软糯,“荀派韵白”既符合 人物性格、年龄和真实情感,又注入 浓郁生活气息,感染力更强,更贴近 观众。在服饰和化妆上,荀慧生亦大 胆创新:他以亮色珠片代替传统刺 绣,将生活中的披肩演变成红娘身上 的云肩,丰满的唇形和“蚕眉”替代传 统“ 樱 桃 小 口”和“一字眉”等等,不一 而足。 继“四大名旦”之后,旦角表演艺 术家张君秋创立的张派在诸多流派中 也是独树一帜,是公认的京剧声腔艺 术集大成者。张君秋跟梅、尚、程、荀 四位艺术家都学过戏,但最终都化为 己用,融入自身独特的唱腔中。他的 代表作品《状元媒》《望江亭》《诗文会》 等受到“四大名旦”影响,同时又有自 己独创的艺术风格。 发扬传统超越传统 借力时代再创辉煌 “四大名旦”共同成就京剧艺术发 展史上的辉煌,为当前京剧发展、演员 培养与流派创立,以及文艺的创造性 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有益经验。 其一,注重艺术积累、尊重艺术规 律、探索时代精神。梅兰芳每一步创 新都是在全面深入掌握京剧艺术本体 基础上进行的。正如梅兰芳在其《舞 台生活四十年》中所回忆的,一小段唱 就要反复练习几十遍;科班里一边学 戏,一边舞台实践,前后学了 30 多出青 衣传统剧目,逐一登台展示,为以后的 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脱离传统, “创新”只能是无本之木。 30 多出戏奠定梅兰 芳扎实的基本功和审美 标准,才有后来的“移 步不换形”和“随心所 欲不逾矩”。 “形”是什 么?“矩”又是什么? 是京剧本体。梅兰 芳的创造不管有多 新、走多远,其本质始 终是“京剧”,始终未离 剧种发展规律。与此 同时,其剧目和创新亦 契合时代主题和社会价 值、引领时代审美,从而为 大众所喜爱。离开时代, “创 新”只能是无源之水。 其二,善于“拿来”、敢于摒 弃。对传统,我们要有辩证客观的 认知:并非所有传统都是精华、都具有 传承价值。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敢于 完善,是对传统真正的尊重。对其他 艺术形式、他国优秀文化,我们则应开 放、包容、客观,不自傲更不自卑,善于 发现他人优长化为我用。比如梅兰芳 剔除传统戏《贵妃醉酒》中低俗的部 分,保存并强化衔杯、卧鱼、醉步等表 演技巧,提升了整出戏的艺术格调;尚 小云在《摩登伽女》中大胆塑造异域少 女形象,表演上突破传统程式。纵观 京剧发展史,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去 芜存菁,融合吸收多剧种、多曲调优 点,集文学、美术、武术、舞蹈、表演等 于一身的“两创”过程。 其三,良性竞争有助于激发艺 术创造。“四大名旦”之称,由沙大风在 1921 年天津《大风报》创刊号上首次提 出。 1927 6 月,北京《顺天时报》评 选“首届京剧旦角最佳演员”,梅、尚、 程、荀四位艺术家当选,被誉为京剧 “四大名旦”。名角儿是演出市场良性 竞争的结果,竞争意识极大地激发演 员的创造力和创新力,推动流派发展 成熟。如今,戏曲生存环境优化很多, 我们不能丢失竞争意识,要敢于比拼、 敢于与各种艺术形式同台竞技,尽情 绽放。 其四,积极借力科技发展成果,推 动文艺创新步伐。京剧鼎盛时期,就 不乏跟电影业、唱片业以及纸媒的紧 密合作。譬如梅兰芳早在 1948 年就拍 摄京剧艺术片《生死恨》,名家大师竞 相灌录唱片,名角名作连连登上报刊 头条位置……如今,面对新技术、新平 台和新的传播渠道、传播方式,戏曲人 惟有及时转换思维、调整定位、提高市 场敏锐度,方能拓展舞台空间,赢得更 多观众。 其五,好戏是集体的智慧,“角儿” 是众星捧月的成果,戏曲的璀璨辉煌更 离不开众人托举。再厉害的角儿也难 独唱整台大戏。从作品的成功到戏曲 的整体发展,除了主角,配角和龙套演 员亦功不可没,乐队、作曲、编、导、舞 美、灯光、服装等“一个都不能少”。当 年,梅兰芳身边有齐如山、李释戡等人 组成的智囊团;尚小云有还珠楼主为之 整理、编写剧本;程砚秋有罗瘿公、翁偶 虹的强大助力;荀慧生也曾有陈墨香为 之出谋划策。除此之外,每个人还有相 对固定的班底,如今称之为“团队”。 其六,怀抱文化自信,走进国际视 野。戏曲蕴含中华优秀文化基因,当 以写意、虚拟的艺术表现方式,传达真 善美的精神向往,讲述古往今来中国人 的故事、情怀与梦想,彰显中国人的骨 气、底气与人格魅力,凸显中国特色、中 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所有这一切都应 化做厚重的文化自信,坚定中国文化走 出去的步伐,在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 事、在跨文化交流中舒展中国文化魅 力,赋予传统以新的生命活力。 “四大名旦”在各自舞台上完成 继承、发展与超越,都留下精湛的表 演艺术和传世的经典剧目,更留下宝 贵的创造经验与启示,共同创造京剧 发展史上的高峰。今天,以“四大名 旦”为榜样,把握时代特点和要求,面 向古今中外一切人类优秀文化成果, 积极转化、为我所用,在“创造性转 化、创新性发展”中,广大文艺工作者 一定能创造新的辉煌。 制图: 汪哲平 继承 发展 超越 —“四大名旦”的艺术风格及启示 近几年,网络文艺佳作迭出,网络 电影进入 5000 万元分账票房时代; 5G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深入应用 于文化产业,云制播、沉浸式观影、互动 剧等新模式、新产品不断涌现;抖音、快 手等领军视听产品出海,爱奇艺、优酷 上百部原创节目进入全球市场,网络视 听成为满足社会文化需求、实现国际文 化交流的重要领域。 发挥优势,加强高质 量网络文艺内容供给 从《毛驴上树》《我来自北京》等引 领现实主 义 网 络 电 影 创 作 ,到《辛 弃 疾 1162 》发掘历史英雄题材新空间;从 《法医秦明》开拓网络职业剧之路,到 《我是余欢水》探索强情节、快节奏的 短剧集模式;从《挑战吧!太空》还原 太空场景致敬航空英雄,到《乐队的夏 天》实现音乐文化的跨圈层传播,北京 网络视听业发挥各项优势,持续推出 精品佳作。行业主管 部门通过制度引导、政 策激励、资金扶持,引 领视听平台和影视机 构围绕脱贫攻坚等重 大主题和重大节点,深 耕现实题材创作,通过 影像语言讲述新时代 发展故事,将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融入作品 之中。 网络视听节目生产 是广播电影电视艺术在 数字时代的延伸升级, 更是贯通科技创新和文 艺创作的系统工程。头 部视听平台是网络视听 行业的风向标,要不断 健全内容负责制,加强 导向把关,起到旗舰作 用。另外,丰富的技术、 人才、资金等资源是头 部平台优势,要支持他 们在互动节目、 VR 影等新模式、新体验上 积极探索视听“新玩 法”。专业化、精细化、 特色化的中小企业是视 听生态的有机力量,特 别是近年来精品短视 频持续推出,一批影响 力广泛的视频博主成为 视听产业知名品牌。接 下来,要聚集各方合力 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鼓励中小微企业创新创 优,推动小体量、大情 怀、微传播的精品内容 不断涌现。 中国网络视听产业 的发展带来视听叙事和 传播能力的飞跃。新媒 体平台的视听语言已 经成为开展文化交流 合作、促进民心相通的 重要桥梁,要加强视听 行业国际交流合作,鼓 励视听平台引进展现各国悠久历史和 灿烂文化的优秀作品。同时坚定站稳 中国立场,引导创新产品和精品节目 海外传播,向产业链、价值链上游迈 进,促进节目模式和 IP 的国际推广, 发挥好网络视听讲好中国故事、传播 中国声音的重要作用。 创新业态,促进产业 融合发展 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已达 8.5 亿,占网民整体的 94.1% 。网络视听已 不仅仅是收视行为,更是联动线下消费 和实体行业的数字经济活动。站在国 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高度上,秉持共建 共治共享的发展理念,推进视听产业 化、产业视听化,引导网络视听和实体 经济深度融合是发展趋势。 当下,网络视听正加速与文化、旅 游、教育等行业有机融合,越来越成为 带动消费升级和产业发展的“云端”枢 纽。从西瓜视频与德云社、开心麻花等 文化演艺机构合作推出线上相声专场、 打造“网络话剧”,到抖音、快手推动文 博资源的数字化呈现,人们在家即可 “云游”各地博物馆,再到近期,爱奇艺、 优酷联手全国教育机构,为中小学生免 费推出中小学同步课程,网络视听在赋 能产业发展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当前, 4K+5G+AI”的融合发展为网络视听的 创新场景应用提供坚实科技基础。未 来,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 深度融合的“网络视听+”将更好地服务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要从产业维度统筹运用网络视听 资源要素,主动融入城市治理当中。目 前,北京正在逐步构建有效的超大城市 治理体系,网络视听具有实时触达终端 的优势,是解决“最后一公里”的有效工 具。疫情防控中,北京 16 家视听平台矩 阵传播北京市疾控中心制作的科普短 视频,浏览量突破 10 亿次,有效帮助群 众掌握科学防疫知识。网络视听平台 通过互联网空间,书写全民团结一致抗 疫的伟大精神。 当前,网络视听与脱贫攻坚结合具 有广阔发展前景。通过图文视听导流, 电商行业大大增强产品吸引力和品牌 效应;人工智能、大数 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 善于搭建沟通桥梁,可 以深度挖掘贫困地区的 农业和旅游资源、培育 “网红”景点、打造“爆 款”商品,从而充分释放 市场潜力—网络视听 有能力为精准扶贫持续 发力,提高扶贫实效。 主动作 为,打造正能 量传播主渠道 网络视听发展影响 舆论生成与传播。我 们要主动发挥网络视听 传递主流声音作用,让 网络视听成为宣传引导 抓手。 要在牢牢把握正确 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 价值取向基础上,针对 不同受众群体特点,开 展分层垂直的精准传 播,从“千篇一律”转变 为“个性定制”。针对网 民关切,可主动设置传 播议题,综合运用音视 频、直播、图文、 H5 动画 等多种形式,引导网民 互动参与,用人们喜闻 乐见的方式传递主流声 音、凝聚社会共识。前 不久,视听新媒体平台 通过长短视频结合、多 种题材并用等方式,推 出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 网络视听作品,涌现出 《第一线》《冬去春归》等 一批网络纪录片和“战 疫有我身边暖故事”系 列短视频。同时,西瓜 视频、快手、新浪微博推 出直播答题活动,发挥 移动传播优势和互动闯 关吸引力,广泛宣传防疫政策,为全民 齐心协力共同战胜疫情注入正能量。 如今,贯通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 开展全媒体传播、放大主流声音,越来 越成为共识。多家信息平台联动主流 媒体账号,直播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 会,及时发布权威信息。短视频平台联 合北京多家区级融媒体中心,开展“首 都抗疫快行动 妙手回春暖京城”系列 直播,观看人数超过 2000 万。实践证 明,用好新技术、新手段,打通信息传输 堵点,查摆舆论引导盲点,才能让主旋 律、正能量牢牢占据舆论引导和思想引 导的传播高点。 统筹当下与长远目标,探索新路径, 明确着力点,形成激发全域要素活力、推 动视听业可持续增长的发展理念,是北 京网络视听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努力 在继续加速精品供给、创新应用、融合传 播基础上,丰富内涵、拓展外延,在加强 和创新社会治理、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现 代化水平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未来,网络视听领域还将在契合人民群 众对美好网络文化生活新期待的基础 上,向社会传递更多正能量。 (作者为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党组书 记、局长) 近期热映的网络剧《十日游戏》, 改编自知名悬疑小说。剧集在原著精 巧的设定基础上,进行本土化改编,丰 富了故事脉络和角色背景;采用结果 先行、双线并行的叙事结构,时间线 索和多视角的人物讲述,为全剧增添 戏剧性和悬疑感,让人物形象饱满生 动。全剧只有 12 集,但紧扣“十日”主 题,情节抓人,节奏明快,反转连连, “小而精”的故事体量更切合悬疑剧的 叙事特色,也体现出网络短剧模式的 发展潜力。若是能在细节设计和逻辑 推理上做得更严密些,效果会更好。 (萧 晨) 改编精良 节奏明快 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综艺节目 层出不穷,其中大多是以情景纪录的 方式进行,虽沉浸感强,未免有些重 复。网络综艺《巧手神探》另辟蹊径, 以破案游戏形式架构节目,神探团需 要在众多真假混合的艺术品中甄别出 手工作品,不仅增强节目趣味性,同时 借助神探视角,展开对手艺人及其作 品的层层解读。另外,节目中除刺绣、 面塑、微缩木雕等中国传统技艺外,还 有分子料理、树脂画等时下热门手工 题材,非遗传承人与新兴艺术发明家 的碰撞颇具看点。 (三 智) 创新模式独具“匠心” 网络纪录片《早餐中国》第二季, 继续将镜头对准早餐这一地域色彩浓 厚又贴近百姓生活的美食品类。纪录 片中,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重庆小面、宜 昌牛筋面端上,一天的生活由此开 启。继《舌尖上的中国》火遍大江南北 之后,美食类纪录片一直热度不减。 《早餐中国》新意在于,采取短视频形 式,背景音乐和特效调性轻松,适应短 平快的节奏、接地气。不过,故事讲述 方式隐约可见“舌尖”身影,仍是“一门 手艺、一家店、一家人”的设置,观众难 免审美疲劳。 (冰 然) 有点新意 少点惊喜 核心阅读 “四大名旦”在各自舞 台上完成继承、发展与超 越,都留下精湛的表演艺 术和传世的经典剧目,更 留下宝贵的创造经验与启 示,共同创造京剧发展史 上的高峰。今天,以“四大 名旦”为榜样,把握时代特 点和要求,面向古今中外 一切人类优秀文化成果, 积极转化、为我所用,在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 展”中,广大文艺工作者一 定能创造新的辉煌 视听产业化、产业视听化,在推动文艺发展、经 济与社会发展等方面大有可为 上图为“四大名旦”合影。

Transcript of 继承 发展 超越 - Peoplepaper.people.com.cn/rmrb/page/2020-06/19/20/rmrb2020061920.pdf ·...

Page 1: 继承 发展 超越 - Peoplepaper.people.com.cn/rmrb/page/2020-06/19/20/rmrb2020061920.pdf · 发扬传统超越传统 借力时代再创辉煌 “四大名旦”共同成就京剧艺术发

副刊副刊 2020年 6月 19日 星期五2020

本社社址:北京市朝阳门外金台西路 2号 电子信箱:rmrb@people.cn 邮政编码:100733 电话查号台:(010)65368114 印刷质量监督电话:(010)65368832 广告部电话:(010)65368792 定价每月 24.00元 零售每份 1.80元 广告许可证:京工商广字第 003号

京剧“四大名旦”是梅兰芳、尚小

云、程砚秋、荀慧生。四位戏曲大家每

一位的成长、成名与创立流派的过程,

都给人以启示。今年恰逢尚小云、荀

慧生诞辰 120 周年,值此之际回望四位

艺术家走过的继承、发展与超越之路,

对中国戏曲的当代发展乃至筑就中国

文艺新高峰,具有启示意义。

转益多师为我所用四大名旦共创传奇

梅、尚、程、荀四位都曾在京剧大

家 王 瑶 卿 门 下 学 艺 ,得 到 过 他 的 指

点。梅、尚、程、荀与王瑶卿之间是师

承关系,但最终他们都超越师父及众

多前辈,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进而奠

定流派发展基础,合力把京剧推向巅

峰,成为发展古典戏剧艺术乃至发展

优秀传统文化的标杆。

梅兰芳的表演从传统青衣到融青

衣、花旦、刀马旦于一身,创编大量时

装新戏和古装新戏,丰富了旦角的人

物类型和舞台表现力,成为少有的唱

大轴(最后一出戏)的旦角演员。在剧

目选择、妆发、服装改革以及文武场的

调整和增删上,梅兰芳及其团队也始

终紧跟时代审美,《贵妃醉酒》《霸王别

姬》《凤还巢》《宇宙锋》等剧目在当时

领风气之先,且传承不断。梅派发展

至今,继承者众,爱好者众。

尚小云功底深厚,文武兼备。他

创造性地打破旦角端庄、典雅、隐忍的

传统形象,为旦角艺术拓展出“侠义”

“刚健”“刚柔相济”等丰富内涵。在剧

目创排上,他关注那个时代女性的生

存现状,剧本选择慧眼独具。此外,他

以少数民族题材和域外故事为背景,

对舞台整体形象进行改革,进一步拓

展旦行的表现空间,对京剧的整体表

现力做出可贵的探索。

说到程砚秋,众所周知的是他幽

咽婉转、若断若续的“程腔”。若按当

下选拔戏曲人才标准,程砚秋并非唱

戏的“好材料”。然而,在王瑶卿等提

点下,他扬长避短、化劣为优,另辟蹊

径 地 探 索 出 独 具 个 性 的 唱 腔 风 格 。

上世纪 30 年代,怀着沟通中西文化的

愿 景 ,程 砚 秋 赴 欧 洲 六 国 游 历 考 察 。

归 国 后 ,他 在 第 一 时 间 撰 写《赴 欧 考

察 戏 曲 音 乐 报 告 书》,对 中 西 方 音 乐

交 流 、梨 园 行 改 进 、戏 曲 教 育 改 革 和

调整都具有长远意义,体现出程砚秋

兼容并蓄的文化胸怀。

再 看 荀 慧 生 。 他 在 传 统 京 白 和

韵白基础上,创造了一种介乎两者之

间、掺杂了苏白的“荀派韵白”,即“谐

白 ”。 韵 白 的 旋 律 加 上 京 白 的 语 气 ,

兼收苏白的软糯,“荀派韵白”既符合

人 物 性 格 、年 龄 和 真 实 情 感 ,又 注 入

浓 郁 生 活 气 息 ,感 染 力 更 强 ,更 贴 近

观众。在服饰和化妆上,荀慧生亦大

胆 创 新 :他 以 亮 色 珠 片 代 替 传 统 刺

绣,将生活中的披肩演变成红娘身上

的云肩,丰满的唇形和“蚕眉”替代传

统“樱桃小口”和“一字眉”等等,不一

而足。

继“四大名旦”之后,旦角表演艺

术家张君秋创立的张派在诸多流派中

也是独树一帜,是公认的京剧声腔艺

术集大成者。张君秋跟梅、尚、程、荀

四位艺术家都学过戏,但最终都化为

己用,融入自身独特的唱腔中。他的

代表作品《状元媒》《望江亭》《诗文会》

等受到“四大名旦”影响,同时又有自

己独创的艺术风格。

发扬传统超越传统借力时代再创辉煌

“四大名旦”共同成就京剧艺术发

展史上的辉煌,为当前京剧发展、演员

培养与流派创立,以及文艺的创造性

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有益经验。

其一,注重艺术积累、尊重艺术规

律、探索时代精神。梅兰芳每一步创

新都是在全面深入掌握京剧艺术本体

基础上进行的。正如梅兰芳在其《舞

台生活四十年》中所回忆的,一小段唱

就要反复练习几十遍;科班里一边学

戏,一边舞台实践,前后学了 30 多出青

衣传统剧目,逐一登台展示,为以后的

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脱离传统,

“创新”只能是无本之木。

这 30多出戏奠定梅兰

芳扎实的基本功和审美

标准,才有后来的“移

步不换形”和“随心所

欲不逾矩”。“形”是什

么?“矩”又是什么?

是 京 剧 本 体 。 梅 兰

芳 的 创 造 不 管 有 多

新、走多远,其本质始

终是“京剧”,始终未离

剧种发展规律。与此

同时,其剧目和创新亦

契合时代主题和社会价

值、引领时代审美,从而为

大众所喜爱。离开时代,“创

新”只能是无源之水。

其 二 ,善 于“ 拿 来 ”、敢 于 摒

弃。对传统,我们要有辩证客观的

认知:并非所有传统都是精华、都具有

传承价值。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敢于

完善,是对传统真正的尊重。对其他

艺术形式、他国优秀文化,我们则应开

放、包容、客观,不自傲更不自卑,善于

发现他人优长化为我用。比如梅兰芳

剔 除 传 统 戏《贵 妃 醉 酒》中 低 俗 的 部

分,保存并强化衔杯、卧鱼、醉步等表

演技巧,提升了整出戏的艺术格调;尚

小云在《摩登伽女》中大胆塑造异域少

女形象,表演上突破传统程式。纵观

京剧发展史,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去

芜 存 菁 ,融 合 吸 收 多 剧 种 、多 曲 调 优

点,集文学、美术、武术、舞蹈、表演等

于一身的“两创”过程。

其 三 ,良 性 竞 争 有 助 于 激 发 艺

术创造。“四大名旦”之称,由沙大风在

1921 年天津《大风报》创刊号上首次提

出。 1927 年 6 月,北京《顺天时报》评

选“首届京剧旦角最佳演员”,梅、尚、

程 、荀 四 位 艺 术 家 当 选 ,被 誉 为 京 剧

“四大名旦”。名角儿是演出市场良性

竞争的结果,竞争意识极大地激发演

员的创造力和创新力,推动流派发展

成熟。如今,戏曲生存环境优化很多,

我们不能丢失竞争意识,要敢于比拼、

敢于与各种艺术形式同台竞技,尽情

绽放。

其四,积极借力科技发展成果,推

动文艺创新步伐。京剧鼎盛时期,就

不乏跟电影业、唱片业以及纸媒的紧

密合作。譬如梅兰芳早在 1948 年就拍

摄京剧艺术片《生死恨》,名家大师竞

相灌录唱片,名角名作连连登上报刊

头条位置……如今,面对新技术、新平

台和新的传播渠道、传播方式,戏曲人

惟有及时转换思维、调整定位、提高市

场敏锐度,方能拓展舞台空间,赢得更

多观众。

其五,好戏是集体的智慧,“角儿”

是众星捧月的成果,戏曲的璀璨辉煌更

离不开众人托举。再厉害的角儿也难

独唱整台大戏。从作品的成功到戏曲

的整体发展,除了主角,配角和龙套演

员亦功不可没,乐队、作曲、编、导、舞

美、灯光、服装等“一个都不能少”。当

年,梅兰芳身边有齐如山、李释戡等人

组成的智囊团;尚小云有还珠楼主为之

整理、编写剧本;程砚秋有罗瘿公、翁偶

虹的强大助力;荀慧生也曾有陈墨香为

之出谋划策。除此之外,每个人还有相

对固定的班底,如今称之为“团队”。

其六,怀抱文化自信,走进国际视

野。戏曲蕴含中华优秀文化基因,当

以写意、虚拟的艺术表现方式,传达真

善美的精神向往,讲述古往今来中国人

的故事、情怀与梦想,彰显中国人的骨

气、底气与人格魅力,凸显中国特色、中

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所有这一切都应

化做厚重的文化自信,坚定中国文化走

出去的步伐,在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

事、在跨文化交流中舒展中国文化魅

力,赋予传统以新的生命活力。

“四 大 名 旦 ”在 各 自 舞 台 上 完 成

继 承 、发 展 与 超 越 ,都 留 下 精 湛 的 表

演艺术和传世的经典剧目,更留下宝

贵的创造经验与启示,共同创造京剧

发 展 史 上 的 高 峰 。 今 天 ,以“四 大 名

旦”为榜样,把握时代特点和要求,面

向古今中外一切人类优秀文化成果,

积 极 转 化 、为 我 所 用 ,在“ 创 造 性 转

化、创新性发展”中,广大文艺工作者

一定能创造新的辉煌。

制图:汪哲平

迦 山

继承 发展 超越——“四大名旦”的艺术风格及启示

近几年,网络文艺佳作迭出,网络

电影进入 5000 万元分账票房时代;5G、

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深入应用

于文化产业,云制播、沉浸式观影、互动

剧等新模式、新产品不断涌现;抖音、快

手等领军视听产品出海,爱奇艺、优酷

上百部原创节目进入全球市场,网络视

听成为满足社会文化需求、实现国际文

化交流的重要领域。

发挥优势,加强高质量网络文艺内容供给

从《毛驴上树》《我来自北京》等引

领现实主义网络电影创作,到《辛弃疾

1162》发 掘 历 史 英 雄 题 材 新 空 间 ;从

《法医秦明》开拓网络职业剧之路,到

《我是余欢水》探索强情节、快节奏的

短剧集模式;从《挑战吧!太空》还原

太空场景致敬航空英雄,到《乐队的夏

天》实现音乐文化的跨圈层传播,北京

网络视听业发挥各项优势,持续推出

精 品 佳 作 。 行 业 主 管

部门通过制度引导、政

策 激 励 、资 金 扶 持 ,引

领 视 听 平 台 和 影 视 机

构 围 绕 脱 贫 攻 坚 等 重

大主题和重大节点,深

耕现实题材创作,通过

影 像 语 言 讲 述 新 时 代

发展故事,将社会主义

核 心 价 值 观 融 入 作 品

之中。

网络视听节目生产

是广播电影电视艺术在

数字时代的延伸升级,

更是贯通科技创新和文

艺创作的系统工程。头

部视听平台是网络视听

行业的风向标,要不断

健全内容负责制,加强

导向把关,起到旗舰作

用。另外,丰富的技术、

人才、资金等资源是头

部平台优势,要支持他

们 在 互 动 节 目 、VR 观

影等新模式、新体验上

积 极 探 索 视 听“ 新 玩

法”。专业化、精细化、

特色化的中小企业是视

听生态的有机力量,特

别 是 近 年 来 精 品 短 视

频持续推出,一批影响

力广泛的视频博主成为

视听产业知名品牌。接

下来,要聚集各方合力

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鼓励中小微企业创新创

优 ,推 动 小 体 量 、大 情

怀、微传播的精品内容

不断涌现。

中国网络视听产业

的发展带来视听叙事和

传播能力的飞跃。新媒

体 平 台 的 视 听 语 言 已

经 成 为 开 展 文 化 交 流

合作、促进民心相通的

重要桥梁,要加强视听

行业国际交流合作,鼓

励视听平台引进展现各国悠久历史和

灿烂文化的优秀作品。同时坚定站稳

中国立场,引导创新产品和精品节目

海 外 传 播 ,向 产 业 链 、价 值 链 上 游 迈

进 ,促 进 节 目 模 式 和 IP 的 国 际 推 广 ,

发挥好网络视听讲好中国故事、传播

中国声音的重要作用。

创新业态,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中 国 网 络 视 频 用 户 规 模 已 达 8.5亿,占网民整体的 94.1%。网络视听已

不仅仅是收视行为,更是联动线下消费

和实体行业的数字经济活动。站在国

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高度上,秉持共建

共治共享的发展理念,推进视听产业

化、产业视听化,引导网络视听和实体

经济深度融合是发展趋势。

当下,网络视听正加速与文化、旅

游、教育等行业有机融合,越来越成为

带动消费升级和产业发展的“云端”枢

纽。从西瓜视频与德云社、开心麻花等

文化演艺机构合作推出线上相声专场、

打造“网络话剧”,到抖音、快手推动文

博资源的数字化呈现,人们在家即可

“云游”各地博物馆,再到近期,爱奇艺、

优酷联手全国教育机构,为中小学生免

费推出中小学同步课程,网络视听在赋

能产业发展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当前,

“4K+5G+AI”的融合发展为网络视听的

创新场景应用提供坚实科技基础。未

来,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

深度融合的“网络视听+”将更好地服务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要从产业维度统筹运用网络视听

资源要素,主动融入城市治理当中。目

前,北京正在逐步构建有效的超大城市

治理体系,网络视听具有实时触达终端

的优势,是解决“最后一公里”的有效工

具。疫情防控中,北京 16 家视听平台矩

阵传播北京市疾控中心制作的科普短

视频,浏览量突破 10 亿次,有效帮助群

众掌握科学防疫知识。网络视听平台

通过互联网空间,书写全民团结一致抗

疫的伟大精神。

当前,网络视听与脱贫攻坚结合具

有广阔发展前景。通过图文视听导流,

电商行业大大增强产品吸引力和品牌

效 应 ;人 工 智 能 、大 数

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

善于搭建沟通桥梁,可

以深度挖掘贫困地区的

农业和旅游资源、培育

“ 网 红 ”景 点 、打 造“ 爆

款”商品,从而充分释放

市场潜力——网络视听

有能力为精准扶贫持续

发力,提高扶贫实效。

主 动 作为,打造正能量传播主渠道

网络视听发展影响

舆 论 生 成 与 传 播 。 我

们要主动发挥网络视听

传递主流声音作用,让

网络视听成为宣传引导

抓手。

要在牢牢把握正确

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

价值取向基础上,针对

不同受众群体特点,开

展 分 层 垂 直 的 精 准 传

播,从“千篇一律”转变

为“个性定制”。针对网

民关切,可主动设置传

播议题,综合运用音视

频、直播、图文、H5 动画

等多种形式,引导网民

互动参与,用人们喜闻

乐见的方式传递主流声

音、凝聚社会共识。前

不久,视听新媒体平台

通过长短视频结合、多

种题材并用等方式,推

出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

网络视听作品,涌现出

《第一线》《冬去春归》等

一批网络纪录片和“战

疫有我身边暖故事”系

列短视频。同时,西瓜

视频、快手、新浪微博推

出直播答题活动,发挥

移动传播优势和互动闯

关吸引力,广泛宣传防疫政策,为全民

齐心协力共同战胜疫情注入正能量。

如今,贯通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

开展全媒体传播、放大主流声音,越来

越成为共识。多家信息平台联动主流

媒体账号,直播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

会,及时发布权威信息。短视频平台联

合北京多家区级融媒体中心,开展“首

都抗疫快行动 妙手回春暖京城”系列

直播,观看人数超过 2000 万。实践证

明,用好新技术、新手段,打通信息传输

堵点,查摆舆论引导盲点,才能让主旋

律、正能量牢牢占据舆论引导和思想引

导的传播高点。

统筹当下与长远目标,探索新路径,

明确着力点,形成激发全域要素活力、推

动视听业可持续增长的发展理念,是北

京网络视听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努力

在继续加速精品供给、创新应用、融合传

播基础上,丰富内涵、拓展外延,在加强

和创新社会治理、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现

代化水平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未来,网络视听领域还将在契合人民群

众对美好网络文化生活新期待的基础

上,向社会传递更多正能量。

(作者为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党组书

记、局长)

着力建设网络视听文化高地

近期热映的网络剧《十日游戏》,

改编自知名悬疑小说。剧集在原著精

巧的设定基础上,进行本土化改编,丰

富了故事脉络和角色背景;采用结果

先行、双线并行的叙事结构,时间线

索和多视角的人物讲述,为全剧增添

戏剧性和悬疑感,让人物形象饱满生

动。全剧只有 12 集,但紧扣“十日”主

题,情节抓人,节奏明快,反转连连,

“小而精”的故事体量更切合悬疑剧的

叙事特色,也体现出网络短剧模式的

发展潜力。若是能在细节设计和逻辑

推理上做得更严密些,效果会更好。

(萧 晨)

改编精良 节奏明快

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综艺节目

层出不穷,其中大多是以情景纪录的

方式进行,虽沉浸感强,未免有些重

复。网络综艺《巧手神探》另辟蹊径,

以破案游戏形式架构节目,神探团需

要在众多真假混合的艺术品中甄别出

手工作品,不仅增强节目趣味性,同时

借助神探视角,展开对手艺人及其作

品的层层解读。另外,节目中除刺绣、

面塑、微缩木雕等中国传统技艺外,还

有分子料理、树脂画等时下热门手工

题材,非遗传承人与新兴艺术发明家

的碰撞颇具看点。

(三 智)

创新模式 独具“匠心”

网络纪录片《早餐中国》第二季,

继续将镜头对准早餐这一地域色彩浓

厚又贴近百姓生活的美食品类。纪录

片中,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重庆小面、宜

昌 牛 筋 面 端 上 ,一 天 的 生 活 由 此 开

启。继《舌尖上的中国》火遍大江南北

之后,美食类纪录片一直热度不减。

《早餐中国》新意在于,采取短视频形

式,背景音乐和特效调性轻松,适应短

平快的节奏、接地气。不过,故事讲述

方式隐约可见“舌尖”身影,仍是“一门

手艺、一家店、一家人”的设置,观众难

免审美疲劳。

(冰 然)

有点新意 少点惊喜

核心阅读

“四大名旦”在各自舞台上完成继承、发展与超越,都留下精湛的表演艺术和传世的经典剧目,更留下宝贵的创造经验与启示,共同创造京剧发展史上的高峰。今天,以“四大名旦”为榜样,把握时代特点和要求,面向古今中外一切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积极转化、为我所用,在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广大文艺工作者一定能创造新的辉煌

视听产业化、产业视听化,在推动文艺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等方面大有可为

上图为“四大名旦”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