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度炎夏 消暑“凉”方多 - hxsbs.com · 2018年7月18日 星期三 责任编委...

1
2018年7月18日 星期三 责任编委 雍海涛 编辑/美编 韩瑞利 校对 韩瑞利 电话:0951-6035401 编辑(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史海 新报 07 做有深度的报纸 SHIHAIXINBAO 说到对抗炎热的工具,最能消 暑的当然是冰了。我国在冬季采冰 贮 冰 的 习 俗 早 已 有 之 ,据《周 礼》 载,负责冬季采冰的叫“凌人”:“凌 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 其凌。”采好的冰贮藏在地下室里, 称为“凌室”,到了夏天再把冰拿出 来用。君主还要把冰赏赐给大臣, 称为“颁冰”或“赐冰”,这一制度一 直保持到了清代。湖北随县曾侯乙 墓出土的战国青铜冰鉴,就是利用 冰块来冰酒的器皿,可以说是最早 的冰箱了。唐代,人们将大量冰块 贮藏到夏天,杨国忠“每至伏中,取 大冰使匠琢为山,周围于宴席间,座 客虽酒酣而各有寒色。” 宋代出现了各种用冰制成的冷 饮,《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街市上 有卖“冰雪冷元子”“冰雪凉水荔枝 膏”等。《本草纲目》还有“宋徽宗食 冰太过,病脾疾”的记载。明清时期 民间凿冰藏冰更加普遍,特别是北 京地区,“冬至三九则冰坚,于夜内 凿之,声如錾石。”清代还有了家庭 用的冰箱,一般为木质、瓷质或景泰 蓝制成,里面放上冰块,称为“冰 桶”。夏天不光能冷藏食品,还能对 居室起到降温的作用。《匋雅》载: “其尤为适用者,莫如冰桶,各色俱 备,且甚美观。冰桶制方,而盖分两 半,各有钱窍五孔者二枝,木桶有铜 箍两道,瓷桶亦摹仿箍式。” 夏日时节,为度过酷热的长夜, 古人发明了用瓷枕消暑的办法。瓷 枕出现在隋代,流行于宋代,它质坚 清凉,中空透气,能够起到降低头部 温度的作用。宋代张耒《谢黄师是 惠碧瓷枕》诗曰:“巩人作枕坚且青, 故人赠我消炎蒸。持之入室凉风 生,脑寒发冷泥丸惊。”正是瓷枕消 暑的真实写照。宋代瓷枕艺术水平 极高,形状有孩儿、卧女、老虎、狮 子、楼阁等;装饰纹式有花卉、飞禽、 猛兽、婴戏、蹴鞠、骑马、诗文等。到 了明代,高镰《遵生八笺》中还有对 宋代瓷枕神奇功用的描述:“有特烧 为枕者,长可二尺五寸,阔六七寸 者。有东青磁锦上花者,有划花定 者,有孩儿捧荷偃卧,用花卷叶为枕 者。此制精绝,皆余所目击,南方一 时不可得也。有用磁石为枕,如无 大块,以碎者琢成枕面,下以木镶成 枕,最能明目益睛,至老可读细书。” 为了在夏天好好入睡,古人还 发明了“消暑抱枕”。《红楼梦》中, 薛宝钗做了一首灯谜诗:“有眼无珠 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 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谜底 就是这种特质的抱枕 —“竹夫 人”。竹夫人又称竹几、竹夹膝,也 是夏季纳凉用的物品,它由竹篾编 成,网状圆筒形,可怀抱人睡,以此 消暑度夏。唐代陆龟蒙《以竹夹膝 寄赠袭美》便咏叹道“截得筼筜冷似 龙,翠光横在暑天中”,宋代苏东坡 《送 竹 几 与 谢 秀 才》也 提 到 了“竹 夫 人”:“留我同行木上坐,赠君无语 竹夫人。”黄庭坚则认为“憩臂休膝 似非夫人之职”,又给“竹夫人”起 了新的名字“青奴”,并为此写诗赞 曰:“青奴元不解梳妆,合在禅斋梦 蝶床。公自有人同枕簟,肌肤冰雪 助清凉。” (据《北京晚报》) 古人度炎夏消暑“凉”方多 进入三伏天,古人是如何度过 夏天的?白居易《消暑诗》曰:“何 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 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 生为室空。”俗话说“心静自然 凉”,但精神层面的“降温”无法解 决现实的炎热,除了保持心态平和 外,古人也发明出了许多消暑妙招 …… 先秦时期,主要通过建造台榭 来避暑。“台”就是高台,“榭”则是 建筑在台上的房屋,一般没有墙 壁,类似于亭子。《尔雅》曰:“无室 曰榭”,《说文》曰:“榭,台有屋也。” 这种建筑在高台上的亭榭,四面通 风,古人在其中宴饮坐卧,能够起 到很好的消暑效果,如《管子》中有 “为宫室台榭,足以避燥湿寒暑,不 求其大 ”。 汉代已经有了专门避暑的宫 殿,称为清凉殿,也叫延清室。 《三辅黄图》记载,汉武帝的宠臣 董偃常在延清室消暑纳凉,“以画 石为床,文如馆,紫琉璃帐,以紫 玉为盘,如屈龙,皆用杂宝饰 之。”里面“清室则中夏含霜”,可 见十分凉快。 到了唐代出现了更高级的“水 力空调房”,称为含凉殿。《唐语林》 记载:“时暑毒方甚,上在凉殿,座 后水激扇车,风猎衣襟。知节至, 赐坐石榻。阴溜沈吟,仰不见日。 四隅积水成帘飞洒,座内含冻。”这 种水冷建筑不光皇帝用,大臣也有 建造的,如《封氏见闻记》记载,天 宝年间的奸臣王鉷便在家里修了个 “自雨亭”,水“从檐上飞流四注,当 夏处之,凛若高秋。” 据《旧唐书》记载,西海之上的 拂菻国(也称大秦,即古代东罗马 帝国),“至于盛暑之节,人厌嚣热, 乃引水潜流,上遍于屋宇,机制巧 密,人莫之知。观者惟闻屋上泉 鸣,俄见四檐飞溜,悬波如瀑,激气 成凉风,其巧妙如此。”可见这种水 冷技术是东西方交流的产物。元代 王 振 鹏 所 绘《大 明 宫 图》中 就 有 楼 阁顶上装饰喷泉的场景,看起来颇 具中西合璧的风格。 除了水冷的办法,还有利用地 井中的凉气来降温的。曹操修建 的铜雀台旁边还有一座冰井台, 便是依此原理降温。《邺中记》中 有“北则冰井台,有屋一百四十 间,上有冰室,室有数井。井深十 五丈,藏冰及石墨”。《云仙杂记》 记载唐代宦官霍仙鸣“别墅在龙 门,一室之中,开七井,皆以雕镂 木盘覆之。夏月,坐其上,七井生 凉,不知暑气”。 清代帝王则选择离开高墙深院 的紫禁城,躲到水系丰富、绿树成 荫的园林中避暑。据统计,乾隆平 均每年有一百多天住在圆明园,雍 正更是达到了每年两百天之久。 古人也会根据季节更换衣物,在 夏天穿葛、麻等植物纤维做成的衣 服,这些衣服薄透凉爽,能够起到消 暑 的 作 用 。 白 居 易《夏 日 作》便 写 道:“葛衣疏且单,纱帽轻复宽。一 衣与一帽,可以过炎天。”而用苎麻 纤维纺织加工成的夏布更是轻如蝉 翼、薄如宣纸。此外,通过特殊织造 方法所制出的纱、縠和罗也是轻薄 透气的衣物原料。马王堆汉墓出土 的素纱襌衣就是平纹纱制成,它轻 薄透气,重量不足 50 克,穿在身上必 然十分凉快。纱是官员、皇室成员 常用的夏衣布料,《宋史 · 舆服志》记 载,“诏夏祭百官朝,祭服用纱。”而 据《国朝宫史》记载,清代皇后吉服 褂的面料随时节而变,“春秋以缎 绸,夏以纱,冬以裘,随时所宜。” 明 末 冯 梦 龙 纂 辑《喻 世 明 言》 中,《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一篇描绘 了一件珍珠衫,“暑天若穿了他,清 凉透骨。”而《西游记》中四位菩萨 用来戏弄猪八戒的也是件珍珠篏 锦汗衫儿。神奇的珍珠衫不知是 否真实存在,但古代确有一种用细 小竹管串接成的网状衬衣,同样能 起到透气隔汗的效果,称为“隔汗 衣”,是一种普通老百姓常穿的夏 日衣物。 如同夏衣一样,扇子也是古人 必不可少的“夏日伴侣”。扇子的起 源很早,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扇子 是湖北江陵拍马山砖厂一号战国墓 出土的短柄竹扇。除了竹编外,制 作扇子的材料还有丝绸、纸张、蒲 葵、芭蕉和羽毛等。汉代出现了丝 绸制作的团扇,成书于汉代的《西京 杂记》还记载了一种七轮扇,“连七 轮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 堂寒颤。”宋代折扇由日本传入我 国,到明代广为流行,人们手里摇着 一把考究的折扇,成了身份的象征。 明宣宗御笔《山水人物扇》,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古时候也有“空调房” 通风降水有凉气 换上夏衣摇扇子 “一衣与一帽,可以过炎天” 战国时就有了“冰箱” 睡觉时最常用瓷枕和“竹夫人” 宋摹本《北齐校书图》局部,现 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 竹 夫 人”实 物 图。 我们通常说的“空气湿度”一般 都是指“相对湿度”,它是空气中实际 水汽压与当时气温下的饱和水汽压 之比,用百分数表示,百分数越大,表 明空气湿度越大。 古人当然不知道相对湿度的百 分数,但大致的空气干湿概念还是有 的:湿度越小表示空气越干燥,湿度 越大表示空气越潮湿。早在西晋,傅 玄就有一首《炎旱诗》问世,诗中的 “河中飞尘起,野田无生草”,就写出 了空气的干燥和旱情的严重。宋代 梅尧臣的《梅雨》诗中就有“湿菌生枯 篱,润气醭素裳。”其中的“润气”就是 潮气、湿气。古人甚至还能根据空气 湿度的大小进行天气预测,唐代黄子 发著的《相雨书》里便有“壁上自然生 水者,天将大雨”“石上津润出液,将 雨数日”等记载。 空气湿度肉眼是看不到的,怎样 大致评估出空气湿度的大小,其实就 涉及空气湿度的测量了。 我国是最早发明测湿仪器的国 家。东汉王充在《论衡 · 变动篇》中曾 经谈到,琴弦变松,天就要下雨。琴弦 变松,是天变潮湿、弦线伸长所造成 的,表示空气湿度较大。可见,古代的 弦琴也可当作原始的空气湿度测量仪 器。现代毛发湿度计中的“毛发”,其 实就是古代琴弦的微缩和精确。 元末明初娄元礼在《田家五行》一 书中也说,如果质量很好的干洁弦线 忽然自动变松宽了,那是因为琴床潮 湿的缘故;出现这种现象,预示着天将 阴雨。他还谈道,琴瑟的弦线所产生 的音调如果调不好,也预兆有阴雨天 气,这其实也是因为变松宽了的弦线, 其音准敏感度降低了,合乎科学道理。 在《史 记 · 天官书》中曾提到一种 把土和炭分别挂在天平两侧,以观测 挂炭一端天平升降的仪器。这其实就 是原始的“湿度计”。原理是:天气干 燥了,炭就轻,天平就倾向于土;天气 潮湿了,炭就重,天平就倾向于炭。 也就是古人说的“燥故炭轻,湿故炭 重”。《淮南子 · 泰族训》曰:“夫湿之至 也,莫见其形,而炭已重矣。”翻译成 现代汉语就是:湿气到来的时候,人 是看不见的;但是炭已经表现出沉重 了。这就进一步阐明了这个测湿仪器 能测量出看不见的水汽多少。显然, 这样的测湿仪器在测量方式和精确度 上,比“琴弦测湿”又进了一步。 清康熙年间,西方来华传教士南 怀仁曾用小鹿的筋做成一个弦线湿 度表,以验空气中的燥湿。其原理也 是“鹿筋吸湿”,但如此制作仪器,取 材太残忍也太昂贵了。 最接近现代湿度计的测湿仪器的 发明者,当数清代发明家黄履庄。1656 年出生的黄履庄,发明或改进过许多光 学仪器(如探照灯、望远镜、显微镜),也 发明过许多“验器”,其中的验冷热器, 就是现代“温度计”的雏形;而验燥湿 器,就是现代“湿度计”的雏形,它利用 弦线吸湿伸缩的原理,测量空气中的湿 度,比瑞士人索修尔发明的毛发湿度 计,早了一百多年。 (据《羊城晚报》) 古人如何测量空气湿度 元代刘贯道所绘《消夏图》,现藏于 美国纳尔逊 · 艾金斯美术馆。 历史 熟水,堪称古人夏日里的凉茶。 炎炎夏日,腹胀胸闷,在所难 免。怎么办?喝点熟水。什么是 熟水?用现在的话来理解,可能 是烧开的水。在古代,这解释虽 不中,亦不远。 古代的熟水,确实是烧开的水, 但水中,多了些药膳俱佳的植物。 这么一来,熟水也就分为不同的种 类。其中,就有可作为夏日消暑之 用的饮品,相当于如今的凉茶。 怕上火,怕中暑,喝熟水。这 在古代,已然是夏日消暑的常识。 这种熟水,怎么做?对此, 古书屡有记载。一是滚汤。所 谓滚汤,就是烧开沸水。二是要 加入材料。把滚汤装在瓶子里, 将材料投入,然后马上密封瓶 子。等到里头的熟水凉了,就可 以饮用了。 这种熟水,看起来很亲民 吧?可喜欢熟水的,不仅有百姓, 还有皇帝。 到了清代,消暑的方法多 了,但在慈禧和光绪的药方中, 仍屡屡可见熟水的踪迹。而宋 代的宋仁宗,更是熟水的忠实 粉丝。 迷恋到什么程度?在《本草纲 目》中,就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宋仁宗痴迷于熟水,还曾下 令,命负责宫廷熟水制作的翰林 司,为熟水评定等级。这场熟水 大赛,不仅见于《本草纲目》,在南 宋 人 写 的《事 林 广 记》中 也 有 记 载。当然,熟水尽管也不乏其他 功效,但更多的是作为凉茶饮 用。所以,要评定熟水,主要也是 根据各类熟水在消暑方面的功 效,来区别等级。 哪种熟水夺魁呢?紫苏熟 水。紫苏,根据《本草纲目》中的 记载,以叶煮水,可以祛湿消暑, 是夏日里不可或缺的茶饮。 第二名呢?是沉香熟水。第 三名,是麦门冬熟水。这麦门冬 熟水,连苏东坡都赞叹不已,曾 亲手烹制,夏日可消暑,冬日可 暖胃,堪称暑寒两用。而这荣登 前三甲的熟水,除了功效好,口 感也都不错,所以才深受宋仁宗 的喜爱。 和如今相比,这古代的凉茶, 口味更多,也更丰富。 宋仁宗的熟水大赛 少年时,最喜背李白那首大 名鼎鼎的《行路难》:“金樽清酒斗 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 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 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 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 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 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 挂云帆济沧海。”为什么喜欢这首 诗呢?无他,一个字帅而已。尤 喜“停杯投箸”“欲渡黄河”四句和 最后两句,真乃千古绝唱啊。 及至年长,方知李白的《行路 难》并非一首,而是三首。第二首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第三 首“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 阳蕨”,文辞固然也十分优美,然 用典颇多,有掉书袋的嫌疑,自然 不如第一首那样直抒胸臆,酣畅 淋漓。所以,《唐诗三百首》的编 者蘅塘退士才选了第一首。这样 的选诗标准还是很符合大众口味 的。实际上,李白的这三首诗联 系紧密,层层递进,不可分割。 文学史上,《行路难》堪称最 著名的诗题了。《行路难》是《乐 ·杂曲歌辞》旧题,内容多写世 路艰难和离别悲伤之意。最先写 这个题目的乃南朝宋的鲍照,他 写有《拟行路难》十八首,语言遒 劲,辞藻华丽,而且这些诗有五 言、七言及杂言句,对后世影响巨 大。李白“停杯投箸”两句就脱 胎于鲍照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 柱长叹息”,“吾观自古贤达人”则 化用鲍照的“自古圣贤尽贫贱”。 在鲍参军巨大号召力的影响 下,南朝诗人掀起了第一轮《行路 难》创作潮。其中有南齐的诗僧释 宝月、齐梁间的吴均、梁朝的王筠 等人。值得一提的是,吴均就是 《与朱元思书》的作者,他的《行路 ·洞庭水上一株桐》虽咏桐木, 实为嘲笑那些貌似高贵的显赫权 贵,不过是一些枯木朽枝而已。 唐朝诗人们对《行路难》情有 独钟。初唐四杰中的卢照龄首开 先河,骆宾王也有《从军中行路 难》二首传世。盛唐王昌龄、高 适、贺兰进明,中唐柳宗元、戴叔 伦、顾况,晚唐贯休、齐己,都创作 过《行路难》。唐代诗人写这个诗 题多是组诗,除了李白的三首,骆 宾王、高适、齐己二首,柳宗元、顾 况三首,诗僧贯休则一气写了五 首,直追鲍参军矣。 唐朝之后,创作《行路难》的 诗人也有一些,像南宋陆游、杨万 里,元朝郭翼,明朝王廷陈、薛蕙, 清朝陈梦雷等人。有趣的是,北 宋词人贺铸创作了一阙《行路难 · 缚虎手》,集前人诗句为词,标新 立异,独树一帜,而词意激越,节 短而韵长,调高而音凄。 最有意思的是,地质学家 李四光也创作了一首《行路难》, 只是这不是诗歌,而是咱中国第 一首小提琴曲。 古今多少《行路难》 古代医疗设备有限,如果遇 到了医疗难题,医生们怎么办 呢?在宋代就有这么一位临产妈 妈被调皮的胎儿给卡住了,但她 有幸遇到了一位神医。据《宋史 · 庞安时传》记载:桐城县有个民妇 临产,七天未生下来,百法治疗不 效。名医庞安时的徒弟李百全正 好来她的邻居家办事,听说此事 后,立即邀请他的老师前来给予 诊治。庞安时一见患者便连声说 病不危急。他让产妇家人用热水 温敷产妇的腰腹,自己又给产妇 施以按摩术;产妇感觉肚子微痛, 在呻吟之间生下一个男孩。全家 人转忧为喜,但不知难产的原 因。庞安时说:“你的孩儿已经出 胞,因在母腹以手抓住母肠,所以 不能生下,这并不是服药所能奏 效的。我是隔腹摸着胎儿手,在 其虎口穴位扎了一针,胎儿觉着 疼痛立即松手,所以很快就生了 下来,并没有别的神术妙法。”产 妇家人抱起小儿一看,右手虎口 穴位的针痕尚在! 这个庞安时可不一般,他是宋 代 蕲 州 蕲 水(今 湖 北 浠 水 县)人 , 幼年跟父亲学医,擅长内科,尤精 通针灸,还写下了不少学术著作。 产妇找到他,算是捡回两条命。 古人生孩子没少遇难题,上 面这样的调皮胎儿治得了,遇到 犯二的胎儿就是不出来又有何办 法?据明《蓬窗类记》载:明朝的 时候,有一孕妇要生孩子,忽然胎 气上攻,痛得忍耐不住,可就是生 不下来。无奈,请来当时的名医 葛可久治疗。葛可久诊视后,略 一沉思,就用手猛拍桌案,并严厉 地大喊一声,孕妇突然一惊,立时 生下一子。产后,葛可久赶紧安 慰她说:“我看您的面色发青,这 是胎气上攻的缘故,如不急切抢 救,时间久了就很危险,使你猛 然受到惊吓,胎气必然下降,所以 才顺利生下一子。”葛可久的做法 是有道理的,《素问·举 痛 论》就 说:“惊则气乱,恐则气下。”葛可 久之法,奇验却并非偶然。 这还不算最难的,还有妈妈 生儿子,让二货儿子给累死了,神 医也能让其复生。宋代,有一位 神医就创造了这样的奇迹。据元 《稗史》载:陆岩是宋代浙江奉化 人,因医术精湛誉满当时。新昌 有位姓徐的妇女,产后病情危 重。家人从二百里外请来陆岩, 他到门口时,产妇已经死了。陆 岩没有犹豫,还是进屋诊脉检查 一番。此时产妇胸膈部位尚温, 他说:“这是血闷病症啊!快买红 花数十斤,可能救活。”病人家属 急忙如数买到。陆岩用大锅煮 药,待药汤煮沸,倒入大木桶中, 取一个花格木窗放在桶上,然后 让产妇躺在木窗之上,以药气熏 蒸;药汤稍冷,又换一桶。不大一 会,产妇手指能动;只熏蒸了半天 时间,产妇苏醒。 这大概是红花能够活血化 瘀的缘故吧?早在唐代,名医 许引宗治柳太后病风不语就是 用的这个办法:“许用黄芪防风 汤数十斛,置于床下,气如烟 雾,当夜即能言语。”陆岩仿效 前法也用熏蒸疗法,令药气行 血活络而病愈。 (本组稿件均据《羊城晚报》) 古代名医创造的奇迹

Transcript of 古人度炎夏 消暑“凉”方多 - hxsbs.com · 2018年7月18日 星期三 责任编委...

Page 1: 古人度炎夏 消暑“凉”方多 - hxsbs.com · 2018年7月18日 星期三 责任编委 雍海涛 编辑/美编 韩瑞利 校对 韩瑞利 电话:0951-6035401 编辑(投稿)邮箱:nxhxsb@163.com

2018年7月18日 星期三责任编委 雍海涛 编辑/美编 韩瑞利 校对 韩瑞利电话:0951-6035401编辑(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史 海 新报 07做有深度的报纸SHIHAIXINBAO

说到对抗炎热的工具,最能消暑的当然是冰了。我国在冬季采冰贮 冰 的 习 俗 早 已 有 之 ,据《周 礼》载,负责冬季采冰的叫“凌人”:“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采好的冰贮藏在地下室里,称为“凌室”,到了夏天再把冰拿出来用。君主还要把冰赏赐给大臣,称为“颁冰”或“赐冰”,这一制度一直保持到了清代。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青铜冰鉴,就是利用冰块来冰酒的器皿,可以说是最早的冰箱了。唐代,人们将大量冰块贮藏到夏天,杨国忠“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为山,周围于宴席间,座

客虽酒酣而各有寒色。”宋代出现了各种用冰制成的冷

饮,《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街市上有卖“冰雪冷元子”“冰雪凉水荔枝膏”等。《本草纲目》还有“宋徽宗食冰太过,病脾疾”的记载。明清时期民间凿冰藏冰更加普遍,特别是北京地区,“冬至三九则冰坚,于夜内凿之,声如錾石。”清代还有了家庭用的冰箱,一般为木质、瓷质或景泰蓝 制 成 ,里 面 放 上 冰 块 ,称 为“ 冰桶”。夏天不光能冷藏食品,还能对居室起到降温的作用。《匋雅》载:

“其尤为适用者,莫如冰桶,各色俱备,且甚美观。冰桶制方,而盖分两半,各有钱窍五孔者二枝,木桶有铜箍两道,瓷桶亦摹仿箍式。”

夏日时节,为度过酷热的长夜,古人发明了用瓷枕消暑的办法。瓷枕出现在隋代,流行于宋代,它质坚清凉,中空透气,能够起到降低头部温度的作用。宋代张耒《谢黄师是

惠碧瓷枕》诗曰:“巩人作枕坚且青,故 人 赠 我 消 炎 蒸 。 持 之 入 室 凉 风生,脑寒发冷泥丸惊。”正是瓷枕消暑的真实写照。宋代瓷枕艺术水平极高,形状有孩儿、卧女、老虎、狮子、楼阁等;装饰纹式有花卉、飞禽、猛兽、婴戏、蹴鞠、骑马、诗文等。到了明代,高镰《遵生八笺》中还有对宋代瓷枕神奇功用的描述:“有特烧为 枕 者 ,长 可 二 尺 五 寸 ,阔 六 七 寸者。有东青磁锦上花者,有划花定者,有孩儿捧荷偃卧,用花卷叶为枕者。此制精绝,皆余所目击,南方一时不可得也。有用磁石为枕,如无大块,以碎者琢成枕面,下以木镶成枕,最能明目益睛,至老可读细书。”

为了在夏天好好入睡,古人还发明了“消暑抱枕”。《红楼梦》中,薛宝钗做了一首灯谜诗:“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谜底就 是 这 种 特 质 的 抱 枕 ——“ 竹 夫人”。竹夫人又称竹几、竹夹膝,也是夏季纳凉用的物品,它由竹篾编成,网状圆筒形,可怀抱人睡,以此消暑度夏。唐代陆龟蒙《以竹夹膝寄赠袭美》便咏叹道“截得筼筜冷似龙,翠光横在暑天中”,宋代苏东坡

《送竹几与谢秀才》也提到了“竹夫人”:“留我同行木上坐,赠君无语竹夫人。”黄庭坚则认为“憩臂休膝似非夫人之职”,又给“竹夫人”起了新的名字“青奴”,并为此写诗赞曰:“青奴元不解梳妆,合在禅斋梦蝶床。公自有人同枕簟,肌肤冰雪助清凉。” (据《北京晚报》)

古人度炎夏 消暑“凉”方多

进入三伏天,古人是如何度过夏天的?白居易《消暑诗》曰:“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 为 室 空 。”俗 话 说“ 心 静 自 然凉”,但精神层面的“降温”无法解决现实的炎热,除了保持心态平和外,古人也发明出了许多消暑妙招……

先秦时期,主要通过建造台榭来避暑。“台”就是高台,“榭”则是建 筑 在 台 上 的 房 屋 ,一 般 没 有 墙壁,类似于亭子。《尔雅》曰:“无室曰榭”,《说文》曰:“榭,台有屋也。”这种建筑在高台上的亭榭,四面通风 ,古 人 在 其 中 宴 饮 坐 卧 ,能 够 起到很好的消暑效果,如《管子》中有

“为宫室台榭,足以避燥湿寒暑,不求其大”。

汉 代 已 经 有 了 专 门 避 暑 的 宫殿 ,称 为 清 凉 殿 ,也 叫 延 清 室 。

《三 辅 黄 图》记 载 ,汉 武 帝 的 宠 臣董 偃 常 在 延 清 室 消 暑 纳 凉 ,“ 以 画石 为 床 ,文 如 馆 ,紫 琉 璃 帐 ,以 紫玉 为 盘 ,如 屈 龙 ,皆 用 杂 宝 饰之 。”里 面“ 清 室 则 中 夏 含 霜 ”,可见十分凉快。

到了唐代出现了更高级的“水力空调房”,称为含凉殿。《唐语林》记载:“时暑毒方甚,上在凉殿,座后 水 激 扇 车 ,风 猎 衣 襟 。 知 节 至 ,赐 坐 石 榻 。 阴 溜 沈 吟 ,仰 不 见 日 。四隅积水成帘飞洒,座内含冻。”这种水冷建筑不光皇帝用,大臣也有建造的,如《封氏见闻记》记载,天宝年间的奸臣王鉷便在家里修了个

“自雨亭”,水“从檐上飞流四注,当夏处之,凛若高秋。”

据《旧唐书》记载,西海之上的拂 菻 国(也 称 大 秦 ,即 古 代 东 罗 马帝国),“至于盛暑之节,人厌嚣热,乃 引 水 潜 流 ,上 遍 于 屋 宇 ,机 制 巧密 ,人 莫 之 知 。 观 者 惟 闻 屋 上 泉鸣,俄见四檐飞溜,悬波如瀑,激气成凉风,其巧妙如此。”可见这种水冷技术是东西方交流的产物。元代王 振 鹏 所 绘《大 明 宫 图》中 就 有 楼阁顶上装饰喷泉的场景,看起来颇具中西合璧的风格。

除了水冷的办法,还有利用地井 中 的 凉 气 来 降 温 的 。 曹 操 修 建的 铜 雀 台 旁 边 还 有 一 座 冰 井 台 ,便 是 依 此 原 理 降 温 。《邺 中 记》中有“ 北 则 冰 井 台 ,有 屋 一 百 四 十间 ,上 有 冰 室 ,室 有 数 井 。 井 深 十五 丈 ,藏 冰 及 石 墨 ”。《云 仙 杂 记》记 载 唐 代 宦 官 霍 仙 鸣“ 别 墅 在 龙门 ,一 室 之 中 ,开 七 井 ,皆 以 雕 镂木 盘 覆 之 。 夏 月 ,坐 其 上 ,七 井 生凉,不知暑气”。

清代帝王则选择离开高墙深院的 紫 禁 城 ,躲 到 水 系 丰 富 、绿 树 成荫的园林中避暑。据统计,乾隆平均每年有一百多天住在圆明园,雍正更是达到了每年两百天之久。

古人也会根据季节更换衣物,在夏天穿葛、麻等植物纤维做成的衣服,这些衣服薄透凉爽,能够起到消暑 的 作 用 。 白 居 易《夏 日 作》便 写道:“葛衣疏且单,纱帽轻复宽。一衣与一帽,可以过炎天。”而用苎麻纤维纺织加工成的夏布更是轻如蝉翼、薄如宣纸。此外,通过特殊织造方法所制出的纱、縠和罗也是轻薄透气的衣物原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就是平纹纱制成,它轻薄透气,重量不足 50 克,穿在身上必然十分凉快。纱是官员、皇室成员常用的夏衣布料,《宋史·舆服志》记载,“诏夏祭百官朝,祭服用纱。”而据《国朝宫史》记载,清代皇后吉服褂 的 面 料 随 时 节 而 变 ,“ 春 秋 以 缎绸,夏以纱,冬以裘,随时所宜。”

明 末 冯 梦 龙 纂 辑《喻 世 明 言》中,《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一篇描绘了一件珍珠衫,“暑天若穿了他,清凉透骨。”而《西游记》中四位菩萨用 来 戏 弄 猪 八 戒 的 也 是 件 珍 珠 篏锦 汗 衫 儿 。 神 奇 的 珍 珠 衫 不 知 是否真实存在,但古代确有一种用细小竹管串接成的网状衬衣,同样能

起 到 透 气 隔 汗 的 效 果 ,称 为“ 隔 汗衣 ”,是 一 种 普 通 老 百 姓 常 穿 的 夏日衣物。

如同夏衣一样,扇子也是古人必不可少的“夏日伴侣”。扇子的起源很早,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扇子是湖北江陵拍马山砖厂一号战国墓出土的短柄竹扇。除了竹编外,制

作 扇 子 的 材 料 还 有 丝 绸 、纸 张 、蒲葵、芭蕉和羽毛等。汉代出现了丝绸制作的团扇,成书于汉代的《西京杂记》还记载了一种七轮扇,“连七轮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 寒 颤 。”宋 代 折 扇 由 日 本 传 入 我国,到明代广为流行,人们手里摇着一把考究的折扇,成了身份的象征。

明宣宗御笔《山水人物扇》,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古时候也有“空调房”通风降水有凉气

换上夏衣摇扇子“一衣与一帽,可以过炎天”

战国时就有了“冰箱”睡觉时最常用瓷枕和“竹夫人”

宋摹本《北齐校书图》局部,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竹夫人”实物图。

我们通常说的“空气湿度”一般都是指“相对湿度”,它是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当时气温下的饱和水汽压之比,用百分数表示,百分数越大,表明空气湿度越大。

古 人 当 然 不 知 道 相 对 湿 度 的 百分数,但大致的空气干湿概念还是有的:湿度越小表示空气越干燥,湿度越大表示空气越潮湿。早在西晋,傅玄 就 有 一 首《炎 旱 诗》问 世 ,诗 中 的

“河中飞尘起,野田无生草”,就写出了空气的干燥和旱情的严重。宋代梅尧臣的《梅雨》诗中就有“湿菌生枯篱,润气醭素裳。”其中的“润气”就是潮气、湿气。古人甚至还能根据空气湿度的大小进行天气预测,唐代黄子发著的《相雨书》里便有“壁上自然生

水者,天将大雨”“石上津润出液,将雨数日”等记载。

空气湿度肉眼是看不到的,怎样大致评估出空气湿度的大小,其实就涉及空气湿度的测量了。

我 国 是 最 早 发 明 测 湿 仪 器 的 国家。东汉王充在《论衡·变动篇》中曾经谈到,琴弦变松,天就要下雨。琴弦变松,是天变潮湿、弦线伸长所造成的,表示空气湿度较大。可见,古代的弦琴也可当作原始的空气湿度测量仪器。现代毛发湿度计中的“毛发”,其实就是古代琴弦的微缩和精确。

元末明初娄元礼在《田家五行》一书中也说,如果质量很好的干洁弦线忽然自动变松宽了,那是因为琴床潮湿的缘故;出现这种现象,预示着天将

阴雨。他还谈道,琴瑟的弦线所产生的音调如果调不好,也预兆有阴雨天气,这其实也是因为变松宽了的弦线,其音准敏感度降低了,合乎科学道理。

在《史记·天官书》中曾提到一种把土和炭分别挂在天平两侧,以观测挂炭一端天平升降的仪器。这其实就是原始的“湿度计”。原理是:天气干燥了,炭就轻,天平就倾向于土;天气潮 湿 了 ,炭 就 重 ,天 平 就 倾 向 于 炭 。也就是古人说的“燥故炭轻,湿故炭重”。《淮南子·泰族训》曰:“夫湿之至也,莫见其形,而炭已重矣。”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湿气到来的时候,人是看不见的;但是炭已经表现出沉重了。这就进一步阐明了这个测湿仪器能测量出看不见的水汽多少。显然,

这样的测湿仪器在测量方式和精确度上,比“琴弦测湿”又进了一步。

清康熙年间,西方来华传教士南怀仁曾用小鹿的筋做成一个弦线湿度表,以验空气中的燥湿。其原理也是“鹿筋吸湿”,但如此制作仪器,取材太残忍也太昂贵了。

最接近现代湿度计的测湿仪器的发明者,当数清代发明家黄履庄。1656年出生的黄履庄,发明或改进过许多光学仪器(如探照灯、望远镜、显微镜),也发明过许多“验器”,其中的验冷热器,就是现代“温度计”的雏形;而验燥湿器,就是现代“湿度计”的雏形,它利用弦线吸湿伸缩的原理,测量空气中的湿度,比瑞士人索修尔发明的毛发湿度计,早了一百多年。(据《羊城晚报》)

古人如何测量空气湿度相关

▶元代刘贯道所绘《消夏图》,现藏于美国纳尔逊·艾金斯美术馆。

历史点 滴

熟水,堪称古人夏日里的凉茶。炎炎夏日,腹胀胸闷,在所难

免。怎么办?喝点熟水。什么是熟水?用现在的话来理解,可能是烧开的水。在古代,这解释虽不中,亦不远。

古代的熟水,确实是烧开的水,但水中,多了些药膳俱佳的植物。这么一来,熟水也就分为不同的种类。其中,就有可作为夏日消暑之用的饮品,相当于如今的凉茶。

怕上火,怕中暑,喝熟水。这在古代,已然是夏日消暑的常识。

这 种 熟 水 ,怎 么 做 ? 对 此 ,古 书 屡 有 记 载 。 一 是 滚 汤 。 所谓滚汤,就是烧开沸水。二是要加入材料。把滚汤装在瓶子里,将 材 料 投 入 ,然 后 马 上 密 封 瓶子。等到里头的熟水凉了,就可以饮用了。

这 种 熟 水 ,看 起 来 很 亲 民吧?可喜欢熟水的,不仅有百姓,还有皇帝。

到 了 清 代 ,消 暑 的 方 法 多了 ,但 在 慈 禧 和 光 绪 的 药 方 中 ,仍 屡 屡 可 见 熟 水 的 踪 迹 。 而 宋代 的 宋 仁 宗 ,更 是 熟 水 的 忠 实

粉 丝。迷恋到什么程度?在《本草纲

目》中,就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宋 仁 宗 痴 迷 于 熟 水 ,还 曾 下

令,命负责宫廷熟水制作的翰林司,为熟水评定等级。这场熟水大赛,不仅见于《本草纲目》,在南宋 人 写 的《事 林 广 记》中 也 有 记载。当然,熟水尽管也不乏其他功 效 ,但 更 多 的 是 作 为 凉 茶 饮用。所以,要评定熟水,主要也是根 据 各 类 熟 水 在 消 暑 方 面 的 功效,来区别等级。

哪 种 熟 水 夺 魁 呢 ? 紫 苏 熟水。紫苏,根据《本草纲目》中的记载,以叶煮水,可以祛湿消暑,是夏日里不可或缺的茶饮。

第二名呢?是沉香熟水。第三名,是麦门冬熟水。这麦门冬熟 水 ,连 苏 东 坡 都 赞 叹 不 已 ,曾亲 手 烹 制 ,夏 日 可 消 暑 ,冬 日 可暖胃,堪称暑寒两用。而这荣登前 三 甲 的 熟 水 ,除 了 功 效 好 ,口感也都不错,所以才深受宋仁宗的喜爱。

和如今相比,这古代的凉茶,口味更多,也更丰富。

宋仁宗的熟水大赛

少 年 时 ,最 喜 背 李 白 那 首 大名鼎鼎的《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 黄 河 冰 塞 川 ,将 登 太 行 雪 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为什么喜欢这首诗呢?无他,一个字帅而已。尤喜“停杯投箸”“欲渡黄河”四句和最后两句,真乃千古绝唱啊。

及至年长,方知李白的《行路难》并非一首,而是三首。第二首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第三首“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文辞固然也十分优美,然用典颇多,有掉书袋的嫌疑,自然不如第一首那样直抒胸臆,酣畅淋漓。所以,《唐诗三百首》的编者蘅塘退士才选了第一首。这样的选诗标准还是很符合大众口味的。实际上,李白的这三首诗联系紧密,层层递进,不可分割。

文 学 史 上 ,《行 路 难》堪 称 最著 名 的 诗 题 了 。《行 路 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之意。最先写这个题目的乃南朝宋的鲍照,他写有《拟行路难》十八首,语言遒劲 ,辞 藻 华 丽 ,而 且 这 些 诗 有 五言、七言及杂言句,对后世影响巨大。李白 “停杯投箸”两句就脱胎于鲍照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

柱长叹息”,“吾观自古贤达人”则化用鲍照的“自古圣贤尽贫贱”。

在鲍参军巨大号召力的影响下,南朝诗人掀起了第一轮《行路难》创作潮。其中有南齐的诗僧释宝月、齐梁间的吴均、梁朝的王筠等人。值得一提的是,吴均就是

《与朱元思书》的作者,他的《行路难·洞庭水上一株桐》虽咏桐木,实为嘲笑那些貌似高贵的显赫权贵,不过是一些枯木朽枝而已。

唐朝诗人们对《行路难》情有独钟。初唐四杰中的卢照龄首开先 河 ,骆 宾 王 也 有《从 军 中 行 路难》二 首 传 世 。 盛 唐 王 昌 龄 、高适、贺兰进明,中唐柳宗元、戴叔伦、顾况,晚唐贯休、齐己,都创作过《行路难》。唐代诗人写这个诗题多是组诗,除了李白的三首,骆宾王、高适、齐己二首,柳宗元、顾况三首,诗僧贯休则一气写了五首,直追鲍参军矣。

唐 朝 之 后 ,创 作《行 路 难》的诗人也有一些,像南宋陆游、杨万里,元朝郭翼,明朝王廷陈、薛蕙,清朝陈梦雷等人。有趣的是,北宋词人贺铸创作了一阙《行路难·缚虎手》,集前人诗句为词,标新立异,独树一帜,而词意激越,节短而韵长,调高而音凄。

最 有 意 思 的 是 ,地 质 学 家李四光也创作了一首《行路难》,只是这不是诗歌,而是咱中国第一首小提琴曲。

古今多少《行路难》

古 代 医 疗 设 备 有 限 ,如 果 遇到 了 医 疗 难 题 ,医 生 们 怎 么 办呢?在宋代就有这么一位临产妈妈被调皮的胎儿给卡住了,但她有幸遇到了一位神医。据《宋史·庞安时传》记载:桐城县有个民妇临产,七天未生下来,百法治疗不效。名医庞安时的徒弟李百全正好来她的邻居家办事,听说此事后,立即邀请他的老师前来给予诊治。庞安时一见患者便连声说病不危急。他让产妇家人用热水温敷产妇的腰腹,自己又给产妇施以按摩术;产妇感觉肚子微痛,在呻吟之间生下一个男孩。全家人 转 忧 为 喜 ,但 不 知 难 产 的 原因。庞安时说:“你的孩儿已经出胞,因在母腹以手抓住母肠,所以不能生下,这并不是服药所能奏效的。我是隔腹摸着胎儿手,在其虎口穴位扎了一针,胎儿觉着疼痛立即松手,所以很快就生了下来,并没有别的神术妙法。”产妇家人抱起小儿一看,右手虎口穴位的针痕尚在!

这个庞安时可不一般,他是宋代蕲州蕲水(今湖北浠水县)人,幼年跟父亲学医,擅长内科,尤精通针灸,还写下了不少学术著作。产妇找到他,算是捡回两条命。

古 人 生 孩 子 没 少 遇 难 题 ,上面这样的调皮胎儿治得了,遇到犯二的胎儿就是不出来又有何办法?据明《蓬窗类记》载:明朝的时候,有一孕妇要生孩子,忽然胎气上攻,痛得忍耐不住,可就是生不下来。无奈,请来当时的名医葛可久治疗。葛可久诊视后,略一沉思,就用手猛拍桌案,并严厉

地大喊一声,孕妇突然一惊,立时生下一子。产后,葛可久赶紧安慰她说:“我看您的面色发青,这是胎气上攻的缘故,如不急切抢救,时间久了就很危险, 使你猛然受到惊吓,胎气必然下降,所以才顺利生下一子。”葛可久的做法是 有 道 理 的 ,《素 问·举 痛 论》就说:“惊则气乱,恐则气下。”葛可久之法,奇验却并非偶然。

这 还 不 算 最 难 的 ,还 有 妈 妈生儿子,让二货儿子给累死了,神医也能让其复生。宋代,有一位神医就创造了这样的奇迹。据元

《稗史》载:陆岩是宋代浙江奉化人,因医术精湛誉满当时。新昌有 位 姓 徐 的 妇 女 ,产 后 病 情 危重。家人从二百里外请来陆岩,他到门口时,产妇已经死了。陆岩没有犹豫,还是进屋诊脉检查一番。此时产妇胸膈部位尚温,他说:“这是血闷病症啊!快买红花数十斤,可能救活。”病人家属急 忙 如 数 买 到 。 陆 岩 用 大 锅 煮药,待药汤煮沸,倒入大木桶中,取一个花格木窗放在桶上,然后让产妇躺在木窗之上,以药气熏蒸;药汤稍冷,又换一桶。不大一会,产妇手指能动;只熏蒸了半天时间,产妇苏醒。

这 大 概 是 红 花 能 够 活 血 化瘀 的 缘 故 吧 ? 早 在 唐 代 ,名 医许 引 宗 治 柳 太 后 病 风 不 语 就 是用 的 这 个 办 法 :“ 许 用 黄 芪 防 风汤 数 十 斛 ,置 于 床 下 ,气 如 烟雾 ,当 夜 即 能 言 语 。”陆 岩 仿 效前 法 也 用 熏 蒸 疗 法 ,令 药 气 行血活络而病愈。

(本组稿件均据《羊城晚报》)

古代名医创造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