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 从“9”到“5”...

1
“馨”课程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健康与成长 健康与成长 思维与科创 思维与科创 阅读与生活 阅读与生活 口语与交际 口语与交际 艺术与 艺术与 表现 表现 1 2 3 4 5 目前,双林小学一年级 7 个班都 在使用“馨”课程教材,上课方式也 有所改变。 区别于传统的每节 40 分钟的标 准课,双林小学的课表上出现了 60 分钟的长课和 20 分钟的短课。王维 令介绍,每天上午 4 节标准课,主要 上阅读与生活、思维与科创等基础 课程,下午安排一节长课 60 分钟,包 括艺术与表现等课程,用于活动、实 践以及学生特长培养。此外,再加 一节短课 20 分钟,内容包括作业辅 导,学国学经典、吟诗等。 另外,将采取双班主任制,跨学 科教学。“目的是促进教育教学一体 化,打破学科边界。”据王维令介绍, 一位老师要负责两门左右课程的跨 学科教学。 王维令说,对于选修课程和运 动特长训练课堂,学校探索实施走 班制教学;而常规的“馨”课程,则采 用行政班教学。 程郑说, 2014 年底,学校就有了 编排“馨课程”丛书的想法,当时充 分征求了老师以及在读学生、家长 的意见,展开调研,并寻求专家指 导。最终,由 5 位教师领衔,全校 50 多位教师参与了教材的整合,其中 《阅读与生活》《思维与科创》由省特 级教师领衔主编。 茹敏,是双林小学教师,是四川 省语文特级教师,她就是 5 位领衔人 之一。最初决定要整合教材时,她 还有些担心,她虽然参与过编写国 家级、省市区各级的教材、教参,但 心中依然没底。看到学校反复开 会,找各种专业力量参与反复论证, 茹敏也放下了顾虑,全身心地投入 其中。 茹敏说,刚开始做出来的版 本,仍然拘泥于语文学科,直到和 专家一起探讨,“既然是编整合教 材,就不应该围绕学科来,应该根 据生活来。”专家的一句话让她醍醐 灌顶,找到了教材的编写方向。 小学生的生活是什么样?沿着 这条主线,茹敏所在的《阅读与生 活》编写组,把幼儿园进入小学阶段 的生活,作为第一章的主题,孩子们 可以认识学校、认识新朋友,在这些 活动中,将说话、识字和品德习惯融 入其中。“这其中有倾听、观察、表 达,有听说读写,有行为习惯,把小 学生应该具有的品质和能力融会贯 通起来。”茹敏说。 课程改革,最考验的还是师 资。据程郑介绍,双林小学这所建 校不到 30 年的学校,先后涌现出 60 余名国家级和省市区级名师,足以 承担起这项创造性工作。 建校以来,双林小学开发了近 60 门校本课程,其中科创、阅读等很 多特色课程成为了经典案例。“以前 一直在做‘加法’,现在我们要做‘减 法’。”程郑说,将国家教材、地方教 材“吃透”,与校本教材融为一体,给 学生减负,也是对儿童认知规律的 回归。 上课方式改变 长短课+标准课 “馨”课程最考验学校师资 目前,一名普通的小学生要上 多少门课?记者通过走访观察成都 多所小学的课表发现,除了语、数、 外、音、体、美外,大多数学校还开设 有品德、信息技术等课程。而双林 小学的课表上却显示,传统的 9 门学 科,被《阅读与生活》《思维与科创》 5 门课程代替。 “学科课程过早分化、课程内 容重复交叉、课业负担过于沉 重。”双林小学课程研发中心主任 王维令说。基于此,学校构建了基 于健康素养、科学素养、人文素养 为核心价值追求的“馨”课程,将 9 门课整合成 5 门,编辑了一套 “馨”课程丛书。而整合的目的是 为了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实质是 国家教材、地方教材的校本化实 施。 “以前语文课本上认识学校一 课,配图大多是北京的学校,孩子不 了解,更没法实地观察。现在这套 书里,我们选择了孩子熟悉的学校 作为配图,还能去实地观察、了 解,对孩子来说更真实和具象。” 王维令表示,校本教材除了延续北 师大版教材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 求外,突出知识和生活的联系,加 入了很多孩子生活中常见的图片。 双林小学一年级 4 班家长刘钫 告诉记者,儿子第一天上课回去就 兴奋地告诉她,在课本上看到了自 己的幼儿园。她翻开《阅读与生活》 发现,第一课讲的是告别幼儿园进 入小学,学校用的幼儿园图片正好 是孩子之前就读的。 记者看到,这 5 本“馨”课程丛书 区别于传统教材最直观的变化是编 排和配图。以配图为例,每本教材 的封面都是双林小学的师生照片。 翻开课本可以看到社区周边的幼儿 园、街道和双林小学的校园景物以 及高年级学生的活动情景。 “一年级孩子进入小学,面临 9 门科目,往往难以适应。”王维令 说,学科整合并加入校本元素,给 “幼升小”的孩子搭建一个适应的 “缓坡”,同时也是对教育规律的尊 重。王维令认为,通过对传统分科 教材中的碎片化、重复性内容进行 “近亲学科”整合,能节约知识学 习时间,为孩子减负。从而让位给 孩子动脑动手、想象和创造,以及 兴趣和潜能的开发,使学习的过程 回归到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上 来。 知识点不变 内容更加校本化 从 9 门到 5 门,整合在于培养“核心素养” 2016 年 9 月 24 日 星期六 编辑 周睿 美编 李静 邮箱 [email protected] 热线(028)86110109 教研 3 JYDB EASR 在这里,见证教育的无限可能…… 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 本报记者 倪秀 胡敏 新学期 新学期成都市成华区双林小学一年级家长在孩子报到时 成都市成华区双林小学一年级家长在孩子报到时发现了学校与其他学校不同的 发现了学校与其他学校不同的 变化 变化”。 ”。相比其他学校新生拿到的 相比其他学校新生拿到的 9 9 本课本 本课本双林小 双林小 学的孩子只拿到 学的孩子只拿到 5 5 而且这 而且这 5 5 本不是传统的语文 本不是传统的语文数学 数学英语等学科教材 英语等学科教材取而代之的是 取而代之的是 阅读与生活 阅读与生活 》《 》《 思维与科创 思维与科创 》《 》《 健康与成长 健康与成长 》《 》《 口语与交际 口语与交际 艺术与表现 艺术与表现 》。 》。 这是我们的 这是我们的 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通过学科整合 通过学科整合实现对国家课程 实现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实施 地方课程校本化实施。” 。” 双林小学校长程郑介绍说 双林小学校长程郑介绍说课本数量从 课本数量从 9 95 5”, ”, 这只是 这只是 学校这次改革中最外显的部分 学校这次改革中最外显的部分也只是学校课程改革的一部分 也只是学校课程改革的一部分更多课堂和教学的变化正在双林小学发生 更多课堂和教学的变化正在双林小学发生看到这样的变化 看到这样的变化家长们难免开始担心 家长们难免开始担心课本减少了 课本减少了知识点是不是也减少了 知识点是不是也减少了孩子的学习会受影响吗 孩子的学习会受影响吗那么 那么学校为什么要这么做 学校为什么要这么做课改的 课改的 理念是什么 理念是什么如何实施 如何实施面对这些疑问 面对这些疑问记者走进了双林小学 记者走进了双林小学成都市双林小学全课程融合观察 从“9”到“5” 减法背后的学科融合 更重视情境下的英语口语练习 当前,这套“馨”课程教材,只在一 年级使用,学校暂时只完成了一年级 的教材整合编写。程郑说,这场课改 并不是浅尝辄止,没有全面大规模实 施,是希望有一个观测的过程。 家长对这场改革的态度转变也 有个过程。 “最初很担心,我还去借了传统 教材来一一对比。”一年级 2 班家长 裴锫榆说,看了课本之后发现每个 学科该有的知识点都包含在内,她 才放心了。她说,社会发展需要创 新性的尝试,教育也是一样,作为家 长,她支持学校创新。 家长的另一个担心是换教材 后,教师能做好吗?其实学校和教 师也有此担忧。 茹敏说,老师们担忧的是如何 把教材用好,这是目标能否达成的 关键一环。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 以教学活动为板块,探索学科融合 课程的教学,通过集体备课,将学科 融合的理念、教学活动的设计,整合 进课程教学之中,并建立了课程反 馈机制,教师互助,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丁晶是四川省数学特级教师, 也是双林小学此次课改中《思维与 科创》编写的领衔人。她告诉记者, 老师们正在探索如何做好“馨”课程 区别于传统的评价体系。 程郑介绍,目前在一年级的 21 名任课教师中,有 15 名都参与了教 材编写,这对他们更好地实施教材, 是一个基本的保证。为了让老师们 更好地用好这套校本教材,开学前, 学校对老师们进行了一周的培训和 解读。下一步是让全校教师跟上学 校课改的步伐。 成华区教育局教育一科科长李 晓静说,双林小学的改革并非学校 的“一时兴起”,而是基于成华区从 2013 年启动的新一轮课程改革背 景。今年全区 43 所义务教育阶段学 校都有相应的改革。 李晓静表示,这些学校的改革 探索,都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 的校本化实施,教育局对这些改革 的态度是鼓励和呵护的。同时,教 育局会对这些学校的改革进行过程 性指导和帮扶,并对学生的学业水 平进行不定期监控,让家长放心。 课程延续性、配套评价改革是关键 区域教育局:鼓励探索并给予过程性帮扶 传统课程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语文 语文 数学 数学 外语 外语 美术 美术 体育 体育 音乐 音乐 思想 思想 品德 品德 心理 心理 健康 健康 思维 思维 科学 科学 整合了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生态安全教育 整合了数学、科学、信息技术学科和体验特色教育等 整合了语文、品德与生活(社会)、班会队会 整合了音乐、美术、舞蹈和戏剧 图片由受访学校提供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中小学教育管理》杂志社社长 柴纯青 学科融合,改变的不只是教材 我国提出深化课程改革,是一种 倡导人本主义教育的转向,在培养目 标中强调人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样的 顶层设计需要学校课程、管理,包括 学校空间结构都要发生改革。 目前,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在 做的课程改革中,都非常强调课程 整合,培养有社会责任感、有实践 能力、有创新精神的活生生的人。 深化课程改革,要推动学校教 育形态整个的改变。它更强调学习 的内容一定是在情境中发生,孩子 学习的过程,不是知识点的记忆,而 是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与生活建 立起紧密的连接。不仅仅是改课 程、改教材,包括学校的育人目标、 校园文化环境都要发生变化。 校长在新进教师时,就会考虑 老师要有跨学科教学的能力;教研 形式也要打破“学科本位主义”,作 出相应的制度调整;学校的组织架 构也要发生变化。过去的经验告 诉我们,任何“单兵突破”的改革都 不可能长远,未来,学校教育的形 态会产生联动变化。 未来,学科融合一定会遇到很 多阻力。分科教育已深深地扎根 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高校对教 师的培养、教科书的编写、学校组 织机构的建立、课程建设、教师评 价,方方面面都是按照分科教学的 系统实施,改起来很困难。 多学科合作之下,知识是整体 的,老师的角色也相应改变,不只 是语文老师、数学老师,而是学校 的老师,学科分界就会越来越少。 现在北京市实行考试改革,取代传 统的考知识记忆,而用“怎样评价 苏东坡”这样的开放式题目,更接 近生活。 对于像成都市成华区“学校教 育品质提升及品牌建设”课程联盟 和成都市双林小学这样的改革,社 会应该更加宽容,不着急,不能太 苛责,不急着看效果,不急着评奖 评优,也要允许犯错。政府也应该 思考如何给改革者创造良好的氛 围,从政策上支持,也帮助家长排 除疑虑,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记者 胡敏 倪秀 采访整理) 健康与成长 健康与成长 1 思维与科创 思维与科创 2 阅读与生活 阅读与生活 3 口语与交际 口语与交际 5 艺术与表现 艺术与表现 4

Transcript of 教研 从“9”到“5”...

Page 1: 教研 从“9”到“5” 减法背后的学科融合jydb.scedumedia.com/upload/201609/b/16926030939129.pdf · 区别于传统的每节40 分钟的标 准课,双林小学的课表上出现了60

“馨”课程

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门

健康与成长健康与成长

思维与科创思维与科创

阅读与生活阅读与生活

口语与交际口语与交际

艺术与艺术与表现表现

1

2

3

4

5

培养核心素养

阅读与生活

目前,双林小学一年级7个班都

在使用“馨”课程教材,上课方式也

有所改变。

区别于传统的每节40分钟的标

准课,双林小学的课表上出现了 60分钟的长课和20分钟的短课。王维

令介绍,每天上午 4 节标准课,主要

上阅读与生活、思维与科创等基础

课程,下午安排一节长课60分钟,包

括艺术与表现等课程,用于活动、实

践以及学生特长培养。此外,再加

一节短课 20 分钟,内容包括作业辅

导,学国学经典、吟诗等。

另外,将采取双班主任制,跨学

科教学。“目的是促进教育教学一体

化,打破学科边界。”据王维令介绍,

一位老师要负责两门左右课程的跨

学科教学。

王维令说,对于选修课程和运

动特长训练课堂,学校探索实施走

班制教学;而常规的“馨”课程,则采

用行政班教学。

程郑说,2014年底,学校就有了

编排“馨课程”丛书的想法,当时充

分征求了老师以及在读学生、家长

的意见,展开调研,并寻求专家指

导。最终,由 5 位教师领衔,全校 50多位教师参与了教材的整合,其中

《阅读与生活》《思维与科创》由省特

级教师领衔主编。

茹敏,是双林小学教师,是四川

省语文特级教师,她就是5位领衔人

之一。最初决定要整合教材时,她

还有些担心,她虽然参与过编写国

家级、省市区各级的教材、教参,但

心中依然没底。看到学校反复开

会,找各种专业力量参与反复论证,

茹敏也放下了顾虑,全身心地投入

其中。

茹敏说,刚开始做出来的版

本,仍然拘泥于语文学科,直到和

专家一起探讨,“既然是编整合教

材,就不应该围绕学科来,应该根

据生活来。”专家的一句话让她醍醐

灌顶,找到了教材的编写方向。

小学生的生活是什么样?沿着

这条主线,茹敏所在的《阅读与生

活》编写组,把幼儿园进入小学阶段

的生活,作为第一章的主题,孩子们

可以认识学校、认识新朋友,在这些

活动中,将说话、识字和品德习惯融

入其中。“这其中有倾听、观察、表

达,有听说读写,有行为习惯,把小

学生应该具有的品质和能力融会贯

通起来。”茹敏说。

课程改革,最考验的还是师

资。据程郑介绍,双林小学这所建

校不到 30 年的学校,先后涌现出 60余名国家级和省市区级名师,足以

承担起这项创造性工作。

建校以来,双林小学开发了近

60门校本课程,其中科创、阅读等很

多特色课程成为了经典案例。“以前

一直在做‘加法’,现在我们要做‘减

法’。”程郑说,将国家教材、地方教

材“吃透”,与校本教材融为一体,给

学生减负,也是对儿童认知规律的

回归。

上课方式改变 长短课+标准课“馨”课程最考验学校师资

目前,一名普通的小学生要上

多少门课?记者通过走访观察成都

多所小学的课表发现,除了语、数、

外、音、体、美外,大多数学校还开设

有品德、信息技术等课程。而双林

小学的课表上却显示,传统的9门学

科,被《阅读与生活》《思维与科创》

等5门课程代替。

“学科课程过早分化、课程内

容 重 复 交 叉 、 课 业 负 担 过 于 沉

重。”双林小学课程研发中心主任

王维令说。基于此,学校构建了基

于健康素养、科学素养、人文素养

为核心价值追求的“馨”课程,将

9 门课整合成 5 门,编辑了一套

“馨”课程丛书。而整合的目的是

为了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实质是

国家教材、地方教材的校本化实

施。

“以前语文课本上认识学校一

课,配图大多是北京的学校,孩子不

了解,更没法实地观察。现在这套

书里,我们选择了孩子熟悉的学校

作为配图,还能去实地观察、了

解,对孩子来说更真实和具象。”

王维令表示,校本教材除了延续北

师大版教材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

求外,突出知识和生活的联系,加

入了很多孩子生活中常见的图片。

双林小学一年级 4 班家长刘钫

告诉记者,儿子第一天上课回去就

兴奋地告诉她,在课本上看到了自

己的幼儿园。她翻开《阅读与生活》

发现,第一课讲的是告别幼儿园进

入小学,学校用的幼儿园图片正好

是孩子之前就读的。

记者看到,这5本“馨”课程丛书

区别于传统教材最直观的变化是编

排和配图。以配图为例,每本教材

的封面都是双林小学的师生照片。

翻开课本可以看到社区周边的幼儿

园、街道和双林小学的校园景物以

及高年级学生的活动情景。

“一年级孩子进入小学,面临9门科目,往往难以适应。”王维令

说,学科整合并加入校本元素,给

“幼升小”的孩子搭建一个适应的

“缓坡”,同时也是对教育规律的尊

重。王维令认为,通过对传统分科

教材中的碎片化、重复性内容进行

“近亲学科”整合,能节约知识学

习时间,为孩子减负。从而让位给

孩子动脑动手、想象和创造,以及

兴趣和潜能的开发,使学习的过程

回归到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上

来。

知识点不变 内容更加校本化从9门到5门,整合在于培养“核心素养”

2016 年 9 月 24 日 星期六 编辑 周睿 美编 李静邮箱[email protected] 热线(028)86110109 教研 3JYDB

EASR

在这里,见证教育的无限可能……

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 本报记者 倪秀 胡敏

新学期新学期,,成都市成华区双林小学一年级家长在孩子报到时成都市成华区双林小学一年级家长在孩子报到时,,发现了学校与其他学校不同的发现了学校与其他学校不同的““变化变化”。”。相比其他学校新生拿到的相比其他学校新生拿到的99本课本本课本,,双林小双林小学的孩子只拿到学的孩子只拿到55本本。。而且这而且这55本不是传统的语文本不是传统的语文、、数学数学、、英语等学科教材英语等学科教材,,取而代之的是取而代之的是《《阅读与生活阅读与生活》《》《思维与科创思维与科创》《》《健康与成长健康与成长》《》《口语与交际口语与交际》》《《艺术与表现艺术与表现》。》。

““这是我们的这是我们的‘‘馨馨’’课程改革课程改革,,通过学科整合通过学科整合,,实现对国家课程实现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实施地方课程校本化实施。”。”双林小学校长程郑介绍说双林小学校长程郑介绍说,,课本数量从课本数量从““99””到到““55”,”,这只是这只是学校这次改革中最外显的部分学校这次改革中最外显的部分,,也只是学校课程改革的一部分也只是学校课程改革的一部分,,更多课堂和教学的变化正在双林小学发生更多课堂和教学的变化正在双林小学发生。。

看到这样的变化看到这样的变化,,家长们难免开始担心家长们难免开始担心::课本减少了课本减少了,,知识点是不是也减少了知识点是不是也减少了??孩子的学习会受影响吗孩子的学习会受影响吗??那么那么,,学校为什么要这么做学校为什么要这么做??课改的课改的理念是什么理念是什么??如何实施如何实施??面对这些疑问面对这些疑问,,记者走进了双林小学记者走进了双林小学。。

——成都市双林小学全课程融合观察

从“9”到“5”减法背后的学科融合

更重视情境下的英语口语练习

当前,这套“馨”课程教材,只在一

年级使用,学校暂时只完成了一年级

的教材整合编写。程郑说,这场课改

并不是浅尝辄止,没有全面大规模实

施,是希望有一个观测的过程。

家长对这场改革的态度转变也

有个过程。

“最初很担心,我还去借了传统

教材来一一对比。”一年级 2 班家长

裴锫榆说,看了课本之后发现每个

学科该有的知识点都包含在内,她

才放心了。她说,社会发展需要创

新性的尝试,教育也是一样,作为家

长,她支持学校创新。

家长的另一个担心是换教材

后,教师能做好吗?其实学校和教

师也有此担忧。

茹敏说,老师们担忧的是如何

把教材用好,这是目标能否达成的

关键一环。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

以教学活动为板块,探索学科融合

课程的教学,通过集体备课,将学科

融合的理念、教学活动的设计,整合

进课程教学之中,并建立了课程反

馈机制,教师互助,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丁晶是四川省数学特级教师,

也是双林小学此次课改中《思维与

科创》编写的领衔人。她告诉记者,

老师们正在探索如何做好“馨”课程

区别于传统的评价体系。

程郑介绍,目前在一年级的 21名任课教师中,有 15 名都参与了教

材编写,这对他们更好地实施教材,

是一个基本的保证。为了让老师们

更好地用好这套校本教材,开学前,

学校对老师们进行了一周的培训和

解读。下一步是让全校教师跟上学

校课改的步伐。

成华区教育局教育一科科长李

晓静说,双林小学的改革并非学校

的“一时兴起”,而是基于成华区从

2013 年启动的新一轮课程改革背

景。今年全区43所义务教育阶段学

校都有相应的改革。

李晓静表示,这些学校的改革

探索,都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

的校本化实施,教育局对这些改革

的态度是鼓励和呵护的。同时,教

育局会对这些学校的改革进行过程

性指导和帮扶,并对学生的学业水

平进行不定期监控,让家长放心。

课程延续性、配套评价改革是关键区域教育局:鼓励探索并给予过程性帮扶

传统课程

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门

语文语文数学数学

外语外语

美术美术体育体育

音乐音乐

思想思想品德品德

心理心理健康健康

思维思维科学科学

整合了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生态安全教育

整合了数学、科学、信息技术学科和体验特色教育等

整合了语文、品德与生活(社会)、班会队会

整合了音乐、美术、舞蹈和戏剧

图片由受访学校提供

专家观点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小学教育管理》杂志社社长

柴纯青

学科融合,改变的不只是教材

我国提出深化课程改革,是一种

倡导人本主义教育的转向,在培养目

标中强调人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样的

顶层设计需要学校课程、管理,包括

学校空间结构都要发生改革。

目前,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在

做的课程改革中,都非常强调课程

整合,培养有社会责任感、有实践

能力、有创新精神的活生生的人。

深化课程改革,要推动学校教

育形态整个的改变。它更强调学习

的内容一定是在情境中发生,孩子

学习的过程,不是知识点的记忆,而

是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与生活建

立起紧密的连接。不仅仅是改课

程、改教材,包括学校的育人目标、

校园文化环境都要发生变化。

校长在新进教师时,就会考虑

老师要有跨学科教学的能力;教研

形式也要打破“学科本位主义”,作

出相应的制度调整;学校的组织架

构也要发生变化。过去的经验告

诉我们,任何“单兵突破”的改革都

不可能长远,未来,学校教育的形

态会产生联动变化。

未来,学科融合一定会遇到很

多阻力。分科教育已深深地扎根

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高校对教

师的培养、教科书的编写、学校组

织机构的建立、课程建设、教师评

价,方方面面都是按照分科教学的

系统实施,改起来很困难。

多学科合作之下,知识是整体

的,老师的角色也相应改变,不只

是语文老师、数学老师,而是学校

的老师,学科分界就会越来越少。

现在北京市实行考试改革,取代传

统的考知识记忆,而用“怎样评价

苏东坡”这样的开放式题目,更接

近生活。

对于像成都市成华区“学校教

育品质提升及品牌建设”课程联盟

和成都市双林小学这样的改革,社

会应该更加宽容,不着急,不能太

苛责,不急着看效果,不急着评奖

评优,也要允许犯错。政府也应该

思考如何给改革者创造良好的氛

围,从政策上支持,也帮助家长排

除疑虑,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记者 胡敏 倪秀 采访整理)

健康与成长健康与成长1

思维与科创思维与科创2

阅读与生活阅读与生活3

口语与交际口语与交际5

艺术与表现艺术与表现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