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 - cch.org.twpharm.cch.org.tw/files/newsletter/newsletter96_1.pdf · 2019-04-03 ·...

5
林水木、葉怡柔藥師 一、前言 糖尿病至今仍是日趨嚴重的全球性健康威脅 1 目前約有3.7億的人口受其影響,估計至2030年將增 加至5 億人,佔世界人口的10 %。而胰島素在糖尿 病的治療中具有關鍵性的角色,自1922年開始有胰 島素以來,在生產、純化及配方方面取得了重大進 展,應用重組DNArDNA)的技術,更使得胰島素 類似物有了突破性的進展。本文針對基礎胰島素類 似物的臨床發展及應用,做進一步的探討。 二、基礎胰島素的發展史(圖1、圖21, 2 1922 Frederick Banting 分離胰島素以 來,發展重點從1930 年複合胰島素與添加劑,胰 島素製劑加入魚精蛋白和鋅,可延緩皮下注射部 位的吸收。雖然魚精蛋白鋅胰島素的作用時間持 續超過24 小時,但因不穩定,無法混合成可溶性 胰島素。 1946 年丹麥科學家 Hagedorn 研發出中 效(intermediate-acting )的neutral protamine hagedornNPH),內含isophaneNPH)的胰 島素懸浮液(在中性pH 下存在少量的鋅和酚或酚 衍生物),NPH 可與可溶性胰島素預先混合,同 時保留不同胰島素的個別特色,隨後NPH 成為20 世紀的主要基礎胰島素,每天注射一次或兩次,可 單獨使用或根據需要與可溶性胰島素合併使用。最 初提取胰島素的來源是經由牛胰腺,後來被豬胰腺 取代,因具較低的抗原性和較短的持續作用時間。 1970年代出現人類胰島素(human insulin),於 1980 年代初開始供應,最初由豬胰島素半合成衍 生而來,後來rDNA 技術進行生物合成,修飾胰島 素的氨基酸序列,並改變製劑配方而達到延遲吸 收目標。1992 年甘精胰島素(insulin glargine 成為第一種長效基礎胰島素類似物,比NPH 有更 長的藥物動力學(Pharmacokinetic:PK )和藥效 Pharmacodynamic:PD)優勢,利用DNA 重組 基礎胰島素的 過去、現在和未來 臨床 藥學 中華民國一百零八年三月 第二十七卷 第一期 中華郵政彰化雜字第55號 登記證登記為雜誌交寄 發行人:簡素玉 主編:彰化基督教醫院藥學部 總編:施雅分 基礎胰島素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 林水木、葉怡柔藥師 殺菌性漱口水之選用原則 ‧‧‧‧‧‧‧‧‧‧‧‧‧‧‧‧‧‧‧‧‧‧‧ 林雪香藥師 本期 要目 1 96 Vol.

Transcript of 96 - cch.org.twpharm.cch.org.tw/files/newsletter/newsletter96_1.pdf · 2019-04-03 ·...

Page 1: 96 - cch.org.twpharm.cch.org.tw/files/newsletter/newsletter96_1.pdf · 2019-04-03 · 1946年丹麥科學家Hagedorn ... vs glargine U100: 32.9%; T2DM detemir: 48% vs ... U200台灣未上市是一種長效)

● 林水木、葉怡柔藥師

一、前言

糖尿病至今仍是日趨嚴重的全球性健康威脅1,

目前約有3.7億的人口受其影響,估計至2030年將增

加至5億人,佔世界人口的10%。而胰島素在糖尿

病的治療中具有關鍵性的角色,自1922年開始有胰

島素以來,在生產、純化及配方方面取得了重大進

展,應用重組DNA(rDNA)的技術,更使得胰島素

類似物有了突破性的進展。本文針對基礎胰島素類

似物的臨床發展及應用,做進一步的探討。

二、基礎胰島素的發展史(圖1、圖2)1, 2

自1922年Frederick Bant ing分離胰島素以

來,發展重點從1930年複合胰島素與添加劑,胰

島素製劑加入魚精蛋白和鋅,可延緩皮下注射部

位的吸收。雖然魚精蛋白鋅胰島素的作用時間持

續超過24小時,但因不穩定,無法混合成可溶性

胰島素。1946年丹麥科學家Hagedorn研發出中

效(intermediate-acting)的neutral protamine hagedorn(NPH),內含isophane(NPH)的胰

島素懸浮液(在中性pH下存在少量的鋅和酚或酚

衍生物),NPH可與可溶性胰島素預先混合,同

時保留不同胰島素的個別特色,隨後NPH成為20世紀的主要基礎胰島素,每天注射一次或兩次,可

單獨使用或根據需要與可溶性胰島素合併使用。最

初提取胰島素的來源是經由牛胰腺,後來被豬胰腺

取代,因具較低的抗原性和較短的持續作用時間。

1970年代出現人類胰島素(human insulin),於

1980年代初開始供應,最初由豬胰島素半合成衍

生而來,後來rDNA技術進行生物合成,修飾胰島

素的氨基酸序列,並改變製劑配方而達到延遲吸

收目標。1992年甘精胰島素(insulin glargine)

成為第一種長效基礎胰島素類似物,比NPH有更

長的藥物動力學(Pharmacokinetic:PK)和藥效

(Pharmacodynamic:PD)優勢,利用DNA重組

基礎胰島素的

過去、現在和未來

臨床 藥學

中華民國一百零八年三月 第二十七卷 第一期

中華郵政彰化雜字第55號登記證登記為雜誌交寄

發行人:簡素玉 主編:彰化基督教醫院藥學部 總編:施雅分

● 基礎胰島素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 林水木、葉怡柔藥師

● 殺菌性漱口水之選用原則 ‧‧‧‧‧‧‧‧‧‧‧‧‧‧‧‧‧‧‧‧‧‧‧ 林雪香藥師本期要目

1

96Vol.

Page 2: 96 - cch.org.twpharm.cch.org.tw/files/newsletter/newsletter96_1.pdf · 2019-04-03 · 1946年丹麥科學家Hagedorn ... vs glargine U100: 32.9%; T2DM detemir: 48% vs ... U200台灣未上市是一種長效)

技術,從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之K12株所

製造的人體胰島素類似物。Insulin glargine與人

類胰島素的差異在於A鏈21th胺基酸以glycine取代

asparagine,而B鏈的末端則加上了兩個arginine,

故命名為glargine,其pH值為4.0之清澈液體狀

(其它胰島素的pH為7.4)。因呈酸性,注射處

偶會有輕微灼熱感,皮下注射後形成一微晶體沈

澱物(microcrystalline precipitate)積於皮下脂

肪成一貯藏所,而後緩緩釋出維持長效性,可當

作24小時基礎胰島素。1996年Novo Nordisk利用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菌種經重組DNA技術製

成(insulin detemir),因與水溶性脂肪酸(myristic acid)結合,皮下注射被人體吸收後,在組織及血液

中有98%與albumin結合,隨著時間增長,detemir才會脫離albumin,達到在血中穩定地釋出,而產生

緩慢且延長的效果,和glargine不同的是非酸性(pH 7.2~7.6),故注射部位較無灼熱感且不痛。可溶於

中性環境(不同於insulin glargine),不會形成結

晶,但仍不建議和其他insulin混合。

三、長效胰島素新發展:

( 1 ) 濃縮型胰島素3:

目前最常用的胰島素濃度為“U100”胰島素,

以100單 位 的 胰 島 素 懸 浮 或 溶 解 在1mL液 體 中 。 U100基礎胰島素包括NPH,glargine,degludec和

detemir,以及短效human regular insulin和速效胰

島素類似物(如lispro,aspart和glulisine)。然而長

效基礎胰島素(如glargine,degludec和detemir)

雖具有比NPH胰島素更長和穩定的藥物動力學和藥

效學特色,在U100濃度下與NPH相比,可有效地

改善飯前血糖控制,降低造成低血糖的風險,不過

PK / PD研究顯示在較低劑量的glargine或detemir不具有穩定持續24小時的作用時間。當調高基礎胰

島素劑量,以改善空腹/夜間高血糖症時,仍會有

發生夜間低血糖的情形,導致部分病患必須每天注

射兩次glargine或detemir(T1DM detemir: 62.5% vs glargine U100: 32.9%; T2DM detemir: 48% vs glargine U100:13%)。因而開發了新的濃縮基礎胰

島素類似物,如:glargine U300、degludec U200,

提供持續的降血糖作用,且不增加低血糖風險,降低

個體差異性,克服嚴重的胰島素阻抗,具有以低體積

提供臨床必需的高劑量胰島素的優勢(表一)3。

2015 年 美 國 食 品 藥 物 管 理 局 ( FDA ) 核 准

insulin glargine U300 (Toujeo®) 上市,Insulin glargine U300 是將glargine 濃度增為300U/mL,胰

島素血清濃度與時間的關係曲線較為平緩,吸收較

為緩慢且較持久,故藥效作用時間增加至36小時。

目前有研究顯示insulin glargine U300(Toujeo®)與

insulin glargine U100 (Lantus®) 相比,造成夜間低血

糖減少18-21%。但要注意的是Toujeo®(0.4 U/kg)

相對於Lantus®,其24小時降血糖效果比Lantus®相

同劑量之降血糖效果大約低了27%,故Toujeo®可能

需要增加11-17.5%的每日劑量才能達到相同的血糖

控制。

新一代超長效基礎胰島素Tresiba® ( Insul in degludec U100; U200台灣未上市)是一種長效

型基礎人類胰島素類似物,為皮下注射。 Insulin degludec的生產流程是在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中以重組去氧核醣核酸(DNA)表

現,接著進行化學修飾。insulin degludec與人類

胰島素的差異在於缺少B30位置的胺基酸蘇胺酸

(threonine),並接上含麩胺酸(glutamic acid)及 C16 脂 肪 酸 的 側 鏈 ( 化 學 名 : LysB29 (N ε -hexadecandioyl-γ-Glu) des (B30)人類胰島素)。

Tresiba®注射到皮下組織後會形成多六聚體,產生

皮下insulin degludec團,從皮下組織吸收進入全

身循環的時間有延遲,較少一部分是由於 insulin degludec會與循環白蛋白結合。半衰期約25小時,

有效作用時間可超過42小時。研究顯示degludec U100與glargine U100相比,作用時間更長、穩定

性更好且沒有高峰期,不僅夜間低血糖發生率減少

25% [0.75 (0.58-0.97) 95% CI,P=0.026],更可顯著

減少嚴重性低血糖症,且不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

險。

( 2 ) 基礎胰島素及類升糖素肽-1受體促效劑(GLP-1 RA)複方新製劑:

根據2019年美國糖尿病學會的治療指引4中,針

對併用2-3種口服降血糖藥物治療,仍無法控制達標

2

中華民國一百零八年三月 第二十七卷 第一期

Page 3: 96 - cch.org.twpharm.cch.org.tw/files/newsletter/newsletter96_1.pdf · 2019-04-03 · 1946年丹麥科學家Hagedorn ... vs glargine U100: 32.9%; T2DM detemir: 48% vs ... U200台灣未上市是一種長效)

的患者,建議優先加上GLP-1 RA治療,或是基礎胰

島素及GLP-1 RA複方製劑治療,或是速效搭配基礎

胰島素治療。這三種治療中,GLP-1 RA注射亦是有

效治療第二型糖尿病的藥物,能夠持續有效的降低

血糖及糖化血色素,控制食慾及減低體重,而且不

會造成低血糖。其副作用主要是噁心、嘔吐及注射

位出現皮膚紅腫及硬塊等不良反應。同時應用這兩

種針劑可發揮相輔相成,互補不足的效果,因此研

發新的GLP-1 RA 配長效胰島素混合針劑。研究指

出,在使用基礎胰島素控制不良的第二型糖尿病患

者,加上GLP-1 RA比起加上隨餐胰島素,能下降更

多的血糖,達到更好的體重控制,更少的低血糖事

件,以及更好的生活品質。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糖尿病新藥

Soliqua®100/33及Xultophy®100/3.6上市,Soliqua®

與Xultophy®作用相似,都是結合了長效型基礎胰島

素和GLP-1類似物的複方製劑,只是成分有所差別。

Soliqua®使用的是insulin glargine(基礎胰島素)及

lixisenatide(GLP-1類似物);在1900名患者的第

三期臨床試驗中(30週),55%患者的糖化血色素

降到7%以下,僅使用Lantus®則只有30%患者的糖

化血色素降到7%以下。Soliqua®適用於基礎胰島素

(每日劑量少於60單位)或以lixisenatide治療時,

血糖控制不佳的成人第二型糖尿病病人,除飲食與

運動外,做為改善血糖之輔助治療。而Xultophy®是

一種結合了insulin degludec(長效型基礎胰島素)

及liraglutide(GLP-1類似物)的複方製劑,於2014年9月已獲歐盟核准使用於第二型糖尿病的治療,近

期美國才核准其上市,根據一大型臨床試驗之結果

顯示(1400名患者),每天注射一劑Xultophy®可降

低糖化血色素1.9%,並可減輕體重2.7公斤。近年

來有越來越多的糖尿病新藥被核准上市,多為新療

效複方,而非新成分,但由於是針劑在使用上不如

口服藥物方便,以往若要同時使用胰島素及GLP-1類似物,患者每天都需要多挨一針,Xultophy®及

Soliqua®的上市便能改善此困擾,也可增加患者的遵

醫囑性。

四、生物相似性藥品(Biosimilars)2:

胰島素是以生物科技製造的醫藥產品,因此被

稱為生物製劑。許多主要廠牌胰島素產品的專利將

在未來幾年內到期(如2015年insulin glargine),

因此其他製造商可能會製作這些生物製劑的“複製

品”,稱為“生物相似性藥品”。由於生物製劑製

造過程複雜,生物相似性藥品較無法與原始產品

100%相同。目前各國政府管理機構進行制定的生物

相似性藥品規範,仍有所差異,舉例來說,如2013年12月FDA已暫定核准LY2963016 insulin glargine的新藥申請,表示其在美國不被視為“生物相似性

藥品”,但在歐盟則核准可在其規範條件下使用。

另外在部分國家,如:印度,巴基斯坦,墨西哥和中

國等,生物相似性藥品已經在市場上銷售,但這些

圖1:基礎胰島素的發展史1

3

中華民國一百零八年三月 第二十七卷 第一期

Page 4: 96 - cch.org.twpharm.cch.org.tw/files/newsletter/newsletter96_1.pdf · 2019-04-03 · 1946年丹麥科學家Hagedorn ... vs glargine U100: 32.9%; T2DM detemir: 48% vs ... U200台灣未上市是一種長效)

產品可能仍不符合其他國家政府管理機構的

核准標準。因此,生物相似性藥品的優點是

可以降低糖尿病治療成本,增加胰島素的種

類和接受度,缺點是仍需由足夠實證去證明

這些產品與原廠一樣安全有效。

五、發展中的基礎胰島素2:

Basal insulin peglispro (LY2605541):

i n su l i n l i sp ro 以 大 於 等 於 1 的 聚 乙 二 醇

(PEG)鏈與蛋白質連接(聚乙二醇化)

可延長其暴露時間,降低降解並減少免疫

抗原性。基礎胰島素peglispro是經修飾B鏈

28th胺基酸以共價連接20-kDa聚乙二醇取代

lysine部分,這種聚乙二醇化使得原本速效

胰島素類似物insulin lispro,從皮下組織吸

收變慢,並且降低腎清除率,具有血中濃度

穩定的特色,達到延長作用,持續時間可超

過24小時,基礎胰島素peglispro顯示出與

insulin glargine U100相似的血糖控制和低血

糖率,且能降低日間血糖變異性和夜間低血

糖發生率。但第1和第2階段臨床試驗顯示會

影響肝功能,增加三酸甘油酯、低密度脂蛋

白膽固醇與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等副作

用,因此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欲進一步了解

basal insulin peglispro (LY2605541)造成脂

質紊亂的潛在影響,故延遲其上市的時間。

六、結論:

許多糖尿病患者一輩子都需要依賴胰

島素才能將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內,由於近

年來基礎胰島素製劑持續的進展,對於血糖

控制不佳的患者有莫大的幫助,研究更證實

新一代的基礎胰島素能有效減少低血糖的發

生率。因此,過去十年胰島素的成本以數倍

的速度持續攀升,對醫療支出也相對造成負

擔,如何進行有效控管更是一大課題,也相

信未來會有藥效更長、穩定性更好、不會造

成夜間低血糖、安全性高且符合醫療經濟之

產品上市,造福更多糖尿病患者。

圖2: 基礎胰島素的分子結構2

4

中華民國一百零八年三月 第二十七卷 第一期

Page 5: 96 - cch.org.twpharm.cch.org.tw/files/newsletter/newsletter96_1.pdf · 2019-04-03 · 1946年丹麥科學家Hagedorn ... vs glargine U100: 32.9%; T2DM detemir: 48% vs ... U200台灣未上市是一種長效)

表一、濃縮型胰島素之比較3

類別 Humulin-R U500 Glargine U300 Degludec U200

商品名 Humulin-R® Toujeo® Tresiba®

製造商 禮來 賽諾菲 諾和諾德

濃度 (units/mL) 500 300 200

單一劑量最大注射量(units/dose) 100 80 160

藥品作用時間 6-10 小時 > 30 小時 42 小時

半衰期 4 小時 18-19 小時 25 小時

穩定狀態 - 5 天 2-3 天

減少 HbA1c -1.6%(T2DM) -0.4% (T1DM)-0.8% (T2DM)

-0.4% (T1DM)-1.3% (T2DM)

體重增加 +4.9 公斤-0.6 公斤 (T1DM)+0.2 公斤 (T2DM)

+0.2 公斤 (T1DM)-0.11 公斤 (T2DM)

參考文獻:

1. David RO, Glenn Matfin, Louis Monnier : Basal insulin analogues in the management of diabetes mellitus: what progress have we made? Diabetes Metab Res Rev 2014; 30: 104–119.

2. Jeremy Pettus, Tricia SC, William VT :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basal insulins . Diabetes Metab Res Rev 2016 Sep; 32(6): 478-96.

3. Elizabeth ML, Lisa MY, Stephen ND : Concentrated insulins: the new basal insulins. Ther Clin Risk Manag. 2016; 12: 389–400.

4. Melanie JD , David AD , Judith Fradkin : Pharmacologic Approaches to Glycemic Treatment: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d .Diabetes Care Volume 42, Supplement 1, January 2019.

5

中華民國一百零八年三月 第二十七卷 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