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史蹟探源8(上網)

19
高高高高高高 高高高 高高高 高高高 ( 高高高高高高高高高高高高高高高高高高高高高 )

Transcript of 高雄史蹟探源8(上網)

高雄史蹟探源第八講

主講人:謝貴文(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助理教授 )

牡丹社事件西元 1871 年 10 月,一艘琉球宮古島船隻,因遭遇颱風遇難,漂流至台灣八瑤灣 ( 現在的九棚灣 ) 登陸,船上 69 名乘客溺死 3 人,有 66 人登陸,無意間闖入高士佛社原住民住地,並因文化與語言溝通不良,遭到原住民殺害了 54 人,其餘 12 人逃離後在漢人的保護下歸國。

牡丹社事件

日軍以此為藉口, 1874 年,日本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率軍攻台,於社寮 ( 現在的車城鄉射寮村 ) 登陸,轉進石門時,於石門天險遭遇抗日原住民強烈抵抗 ( 就是現在的石門古戰場) ,最後日軍陸戰隊攀上峭壁居高臨下,情勢逆轉,原住民敗逃,抵抗軍原住民酋長阿祿古父子雙亡。之後日軍勢如破竹,掃蕩牡丹社、高士佛社以及女仍社,後移營龜山長期駐紮。

牡丹社事件

此役日軍戰死 12 人,病歿 561 人,史稱「牡丹社事件」。此役過後,中國體認到台灣的重要性,轉為積極治理台灣,派遣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來台籌建海防,並在琅嶠設縣築城,即為現在的恆春古城。

旗後砲台「旗後砲台」為 1874 年(同治 13 年)牡丹社事件後,清廷派船政大臣沈葆楨來台辦理海防事務,乃先後派淮軍統領唐定奎、副將王福祿主持,聘英籍哈務德( J. W. Harwood )四品總教習督造,於 1875 年(光緒元年)在旗後山上興建一座中西合璧的砲台,於次年完工。

旗後砲台「旗後砲台」為 1874 年(同治 13 年)牡丹社事件後,清廷派船政大臣沈葆楨來台辦理海防事務,乃先後派淮軍統領唐定奎、副將王福祿主持,聘英籍哈務德( J. W. Harwood )四品總教習督造,於 1875年(光緒元年)在旗後山上興建一座中西合璧的砲台,於次年完工。「旗後砲台」基座為下大上橢圓,砲台分三區:北區為兵房;中區為指揮區;南區為彈藥庫,其上安置四門 6.5噸英製阿姆斯壯前膛砲。

旗後砲台「旗後砲台」之正門為中國式建築風格之八字牆,而門牆兩邊用磚砌的「囍」字,為其特色。 1895 年乙未之役, 10 月15 日清晨 6 時 55分,日艦「吉野」號率「秋津州」等艦,於旗後外海砲擊,擊毀旗後砲台門額。砲擊之前,指揮官劉成良已於清晨 4 時,隻身前往安平。日軍開始登陸,迅即佔領無人防守之「旗後砲台」。日治末期,大砲被拆走、熔毀,「旗後砲台」成為斷垣殘壁。

四草砲台

安平小砲台

旗後燈塔

1860 年(咸豐 10 年)北京條約後,打狗於 1863 年(同治 2 年)正式開港,商船往來日繁,而導航設施日趨迫切,至 1883 年(光緒 9 年)水師副將王福祿聘英籍工程師於旗後山北端山頂上,興建中式方形紅磚建築的燈塔,內設英製六等單蕊定時光燈,見距約 10哩,以維夜間船隻進出打狗港的安全,可惜現今已不復存在,徒留基座於今燈塔北邊。

旗後燈塔

日治時期日人為擴建高雄港,於 1916 年(大正 5 年)著手重建燈塔, 1918 年完工成現有之燈塔。燈塔底層為文藝復興後期的巴洛克建築,主體後方則是八角形磚塔,頂部轉為圓筒狀,設三等電燈,見距約 20.5浬,並有 24小時電報發報系統。目前已換裝為新式四等旋轉透鏡電燈,光力增為八十五萬支燭光。它從 1918 年以來無間斷的發出光芒,指引海上的船隻。

旗後砲台

旗後砲台門額於乙未之役( 1895 年)遭日艦砲擊毀損,門額之「□□天南」四字,僅能從老照片中辨識「天南」二字,因此高雄市政府於 1991 年進行修復時,「天南」二字參考老照片摹寫放大施作,「威震」二字以虛字呈現。有關門額所缺二字有二說:一為依據 1915 年劉範徵、謝鳴珂來此旅遊,並於《台灣旅行記》一書,提到其門額為「砥柱天南」;二為 1927 年陳錫如在《留鴻軒詩文集》之〈旗山記〉中,提到「營門匾書,威振天南。」

旗後砲台1875 年(光緒元年),沈葆禎派唐定奎督造,同時興工建造雄鎮北門砲台、旗後砲台以共扼打狗港,而於 1876 年完工。因聘任英國工程師設計,砲台雖屬歐式,但仍融入中國式城門,與旗後砲台各具特色。 1888 年(光緒 14 年)劉銘傳再於打狗山加建大坪頂砲台, 1894年(光緒 20 年)又於雄鎮北門砲台增置兩門 4.5噸重的阿姆斯壯大砲(砲管口徑 6吋)。

旗後砲台雄鎮北門砲台規模較小,屬不規則橢圓砲台,其入口處為紅磚砌成之中國式城門,其上有五個雉堞,雉堞上有窺孔,城門上可容數人站立,門楣「雄鎮北門」字體雄勁有力,與旗後砲台門楣「□□天南」之題字相呼應。至於兵舍則採地下化,在入口斜坡兩側地下設置兵房及貯藏庫。砲台四周厚牆乃以三合土與海邊的咾咕石疊成,配合地形高低起伏呈不規則狀。砲座前的牆堵則使用版築法,表面可見一層一層的痕跡。

西子灣隧道及其防空設施 西元 1927 年(昭和 2年)由海野三次郎負責開發興建,而翌年 10 月竣工。全長 260公尺、寬 6公尺、高 3.6公尺,可分前、中、後三段,隧道兩端入口以混凝土澆製成仿石砌拱圈。原名壽山隧道,在美軍轟炸時曾改作防空洞使用。

蔣介石行館蔣介石是歷史上重要的政治人物,西子灣蔣介石行館是蔣介石時代在高雄市最重要的象徵。建物建於西元 1937 年(民國 26 年),西元 1952 年(民國 41 年)海軍總司令部將其移交總統府,作為先總統蔣介石在南部的駐蹕之地,現為一座和風形式的二樓建築。蔣公行館除二樓主體建築外,並設置有昔日蔣公南京座車的展示空間,與當時的廚房和隨從休息室等附屬空間。

蔣介石行館

該區現狀分布尚有三棟建築,分別由過水廊道連接,廊道的動線與內部空間緊密接合,而廊道上部屋瓦材料則與主體建築相同,廊道本身構造材料為木構造,其一已被改成玻璃帷幕。目前由中山大學管理,規劃作為藝文展覽場所,稱為「西灣藝廊」。

半屏山隧道群

位於高鐵左營站旁的半屏山隧道群,是日據時代海軍燃料廠半屏山洞窟工場,隧道內有日軍煉製油料等設備遺跡並滿佈鐘乳石結晶。屏山隧道群呈三個「王」字形,現有九條隧道彼此可相通,對外有九個洞口可供出入。隧道內部大多鋪設耐熱磚,昔日用以煉製潤滑油、製造氧氣等,隧道內設備包括,「氧氣工場」的加熱爐遺跡、排煙道、直通山頂的煙囪、噴水泥的機械坑道、原油蒸餾設施等。

小港駱駝山隧道群

清領時期,鳳鼻山即建有海防砲台。日本據台後期,新設砲陣防衛高雄港,並在鳳鼻山與駱駝山挖掘隧道坑洞。隧道主線目前可通至九百公尺處,壁道圓頂均有混凝土,結構穩定。主線平均寬度一公尺,高一七五公分,支線有單支線和雙支線,支線又有分岔線,多數闢有出入洞口及槍堡洞口。支線平均寬度八十公分,高一七○公分。進入主線隧道近四百公尺處,隧道豁然寬敞,並有岔道,拾階而上是戰情中心,約有八、九坪大,其下為通往支線的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