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生活滿希望 - rmeceo.org.hk · 8 生活滿希望 建議課節:4節(每節40分鐘) 36...

18
8 生活滿希望 建議課節: 4 節(每節 40 分鐘) 36 兒童當遇到困難時,很多時會不知如何處理,因而令心情不快。 兒童雖已初步認識耶穌復活的事蹟,但聽到「復活」一詞時,可能會因為不同原因, 會誤以為只是指「翻生」的意思。他們未必知道復活的真義不單是指耶穌經歷死亡而復活, 而且亦是每人新生命 ( 永生 ) 的開始,與我們有 密切的關係。 兒童可能會在學校參與有關復活節的祈禱禮,而公教兒童則有機會參與堂區的復活節 禮儀,但他們對於復活節祈禱禮當中的一些標記可能不大理解。 本課透過【耶穌顯現給瑪利亞瑪達肋納】的故事,讓學生知道耶穌的死而復活, 為人帶來了永生的希望與喜樂,使人不用再懼怕死亡,當面對困難時,仍可充滿希望。 而每年燃點的復活蠟燭,正代表永生的希望之光,它提醒我們要時刻懷 復活的希望。 此外,透過司馬遷及龍懷騫的故事,讓學生明白面對困難時,應如何以新的精神度過逆境, 喜樂地生活。 1. 常懷復活的喜樂與希望去生活 2. 從【耶穌顯現給瑪利亞瑪達 肋納】的故事,明白耶穌復活 戰勝死亡為人帶來喜樂與希望 3. 認識死亡並非生命的終結, 相信天主的人都會復活及可享 永生 4. 中國人(例:司馬遷及龍懷騫) 相信只要找到生命的意義, 不論身在任何處境,都能好好 地活下去 5. 認識復活蠟燭這個標記的意義 6. 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時仍充滿 希望 價值與態度 望德、追尋生命意義、喜樂 基督徒故事 20:11-18【耶穌顯現給瑪利 亞瑪達肋納】 滿懷希望的瑪利亞瑪達 肋納 能力 掌握面對困難時仍心存希望, 積極面對的方法。

Transcript of 8 生活滿希望 - rmeceo.org.hk · 8 生活滿希望 建議課節:4節(每節40分鐘) 36...

Page 1: 8 生活滿希望 - rmeceo.org.hk · 8 生活滿希望 建議課節:4節(每節40分鐘) 36 兒童當遇到困難時,很多時會不知如何處理,因而令心情不快。

8 生活滿希望 建議課節:4節(每節 40分鐘)

36

兒童當遇到困難時,很多時會不知如何處理,因而令心情不快。

兒童雖已初步認識耶穌復活的事蹟,但聽到「復活」一詞時,可能會因為不同原因,

會誤以為只是指「翻生」的意思。他們未必知道復活的真義不單是指耶穌經歷死亡而復活,

而且亦是每人新生命 ( 永生 ) 的開始,與我們有 密切的關係。

兒童可能會在學校參與有關復活節的祈禱禮,而公教兒童則有機會參與堂區的復活節

禮儀,但他們對於復活節祈禱禮當中的一些標記可能不大理解。

本課透過【耶穌顯現給瑪利亞瑪達肋納】的故事,讓學生知道耶穌的死而復活,

為人帶來了永生的希望與喜樂,使人不用再懼怕死亡,當面對困難時,仍可充滿希望。

而每年燃點的復活蠟燭,正代表永生的希望之光,它提醒我們要時刻懷 復活的希望。

此外,透過司馬遷及龍懷騫的故事,讓學生明白面對困難時,應如何以新的精神度過逆境,

喜樂地生活。

1.常懷復活的喜樂與希望去生活

2.從【耶穌顯現給瑪利亞瑪達肋納】的故事,明白耶穌復活戰勝死亡為人帶來喜樂與希望

3.認識死亡並非生命的終結,相信天主的人都會復活及可享永生

4.中國人(例:司馬遷及龍懷騫)相信只要找到生命的意義,不論身在任何處境,都能好好地活下去

5.認識復活蠟燭這個標記的意義

6.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時仍充滿希望

價值與態度 望德、追尋生命意義、喜樂

基督徒故事

若 20:11-18【耶穌顯現給瑪利

亞瑪達肋納】

― 滿懷希望的瑪利亞瑪達

肋納

能力掌握面對困難時仍心存希望,

積極面對的方法。

Page 2: 8 生活滿希望 - rmeceo.org.hk · 8 生活滿希望 建議課節:4節(每節40分鐘) 36 兒童當遇到困難時,很多時會不知如何處理,因而令心情不快。

37

學校政策

• 可在校園電視台舉辦「生活滿希望」活動,鼓勵學生把日常的喜樂事寫下,然後在

節目中分享。

• 以【耶穌顯現給瑪利亞瑪達肋納】作為故事,於復活節進行話劇表演,讓學生從中

感受耶穌復活帶給人類永生的希望與喜樂。

相關天主教教理

CCC604 天主慈愛的計劃

CCC641 瑪利亞瑪達肋納最先遇見復活的基督

CCC651 基督復活確認他所行所教的一切

CCC654 基督逾越奧蹟的兩個層面

CCC655 基督的復活是我們將來復活的本原和泉源

CCC1013 死亡是在世旅途的終結

CCC1020 死亡正是進入永生的門徑

CCC1817 望德使我們期盼天國和永生,視之為幸福

CCC1818 望德保護人不致陷於敗興,並在無依無靠中給予支持

CCC1820 天主在望德中保護我們

文字及網站資料

1. 天主教香港教區禮儀委員會:《逾越節》瀏覽日期:30-1-2012,http://catholic-dlc.org.hk/( 禮儀 / 禮儀年 )

2. 白朗 (1994):《復活的基督》,香港,公教真理學會。

3. 吳智勳 (2002):《和平綸音―主日及節日講道 ( 甲年 )》,頁 54 - 56,香港,思維

出版社。( 尋找復活的基督 )

4. 香港天主教教區教理中心、「示」編輯委員會 (1994):《道在家中》,頁 96-101,香港,

「示」編輯委員會。(我期待死人的復活,及來世的生命 )

5. 徐錦堯 (1993):《家庭 • 民主 • 信仰》,瀏覽日期:30-1-2012,http://fr.luketsui.idv.hk( 教研書庫 / 家庭 • 民主 • 信仰 / 八、死亡與復活 )

6. 張春申 (1991):《耶穌的奧蹟》頁 171-179,台北,光啟文化。( 耶穌的復活 )

7. 羅國輝 (1988):《禮者 履也》,頁 63-80,香港,天主教香港教區禮儀委員會。( 聖週

內每日慶典的重點和意義 )

Page 3: 8 生活滿希望 - rmeceo.org.hk · 8 生活滿希望 建議課節:4節(每節40分鐘) 36 兒童當遇到困難時,很多時會不知如何處理,因而令心情不快。

38

1. 《中華里》文化專題網站:《司馬遷寫「史記」》。( 連結見網上教師本 )

第一節

學習重點

生活中能否常存喜樂?

1. 生活中會有悲

有喜

2. 可 從 不 同 的

角 度 去 理 解

生活中遇到的

3. 面對困難時,

天父仍會關愛

我們

第二節

學習重點

耶穌的復活為我有何意義?

1. 耶穌的復活給

我 們 帶 來 新

生命

2. 耶穌的復活帶

給世人希望和

喜樂

3. 每 人 都 可 以

分享耶穌復活

的希望和喜樂

第三節

學習重點

我們也可以得到永生嗎?

1. 耶穌的復活帶

給我們對永生

的希望

2. 復 活 蠟 燭 提

醒 我 們 常 懷

希望,期待新

生 命 帶 來 的

喜樂

3. 相信天主、心

存希望與喜樂、

積極地生活是

得 到 永 生 的

途徑

第四節

學習重點

有哪些人是在生活中充滿希望的好榜樣?

1. 不 怕 苦 痛,

懷 希望完成

志願的中國先

賢 ( 司馬遷 )

2. 生 命 中 常 存

希 望 的 當 代

中國人 ( 龍懷

騫 )

3. 先 賢 及 一 些

積極面對困難

的中國人,是

我們的好榜樣

Page 4: 8 生活滿希望 - rmeceo.org.hk · 8 生活滿希望 建議課節:4節(每節40分鐘) 36 兒童當遇到困難時,很多時會不知如何處理,因而令心情不快。

39

課題 教學重點

小三 第 8 課︰生活滿希望

1. 明白耶穌復活戰勝死亡為人 帶來喜樂與希望

2. 死亡並非生命的終結,相信 天主的人都會復活及可享永生

小二 第 9 課︰悔改後的喜樂 1. 知道耶穌復活帶來重生的喜樂

小一 第 9 課︰亞肋路亞

1. 知道復活節是紀念及慶祝耶穌的死而復活

2. 明白復活節是一個喜樂的節日

Page 5: 8 生活滿希望 - rmeceo.org.hk · 8 生活滿希望 建議課節:4節(每節40分鐘) 36 兒童當遇到困難時,很多時會不知如何處理,因而令心情不快。

40

8.1 死亡是甚麼?

天主教會清楚地表達出對死亡的看法︰「死亡是人在世旅途的終結,而 死亡正是進入永生的門徑。」天主藉 逾越奧蹟(即耶穌基督的死亡和復活),讓人認識死後的生命。而且,耶穌基督的復活改寫了人對死亡的觀念,令人由死後便一無所有的想法,進入對永生的意識。

永生是甚麼?

天主教會相信,天主創造人時,給了人靈魂和肉身。人只有一次現世的生命,死後肉身便會腐朽,並回歸塵土;而不死不滅的靈魂則會與肉身分離,並進入另一個與現世生命不一樣的境界,而這也是生命 旅程的延續― 永生。耶穌基督的復活告訴我們,到了末日,那些在

天主內生活的人,會如同基督一樣,獲得肉身的復活,並與靈魂再次 結合,永享天國的福樂。

新生命是甚麼?

新生命一般有兩個意義︰

(1) 死於罪惡,善度新生︰人在現世的生命中會不斷犯錯,但天主 願意人透過悔改而更新自己,讓生活有轉化或蛻變,活得更好(此屬 小二下冊第 9 課《悔改的喜樂》之內容,非本課重點)。人可透過大 自然中的生命的蛻變(如︰蝴蝶的變態、雞蛋的孵化、種子的生長等),體味新生命的意義。

(2) 死後的永生︰解釋詳見上文。有不少人亦會以蝴蝶的蛻變來比擬 死亡後的新生命的轉化。

生命的希望

耶穌基督的逾越奧蹟為人的現世生命帶來希望,使人在面對困苦的經驗時(包括患重病,甚至是失去至愛),把它看成為「出谷」。一方面知道並意識天主時刻與人同在,因此,人可以繼續向前。另一方面,甚至能把這些經驗轉化成生命的動力,對生命仍充滿希望。

聖洗與復活

對於教友而言,耶穌基督的死而復活更說明了聖洗聖事的意義︰人死於罪惡,活於基督。人自受洗那一天起,便因 基督而獲得了新生命,並活在耶穌基督內,將來在肉身死亡後可在天主的榮福中,獲享 永生,末日時更獲得肉身的復活。

8.2 讓學生明白︰

(1) 死亡並非生命的終結,人死後會進入另一個生命階段;

(2) 耶穌基督死而復活(見小一下冊第 9 課《亞肋路亞》),讓 我們知道應對生命充滿希望,因死後可獲得永生,並與天主在一起;

Page 6: 8 生活滿希望 - rmeceo.org.hk · 8 生活滿希望 建議課節:4節(每節40分鐘) 36 兒童當遇到困難時,很多時會不知如何處理,因而令心情不快。

41

(3) 面對困苦時,不應失去希望,應積極面對,因天主與我們同行。

教師注意不用對學生詳解永生的定義,高小將有不同課題讓學生逐步 認識這概念。

8.3 瑪利亞瑪達肋納在耶穌復活顯現一事上,展示出兩個不同狀態。最初,

她在耶穌的墓門外哭泣,一方面是哭耶穌的死,同時亦因為她以為耶穌

的遺體被人偷去,不知所蹤。此時,她看到一位陌生人站在墓外,誤以

為是園丁,遂要求他告知耶穌的遺體在那裏。直至耶穌叫出她的名字,

她才重拾以往與耶穌一起的感覺而認出耶穌。她認不出耶穌,是因為她

一心要找尋一個死去的耶穌,所以看見復活的耶穌,卻認不出來。可見

她原本因耶穌的死亡而失去了希望,但當她看見耶穌的復活,令她知道

耶穌曾說過的,都實現了,所以不再傷心難過。此外,當瑪利亞瑪達

肋納興奮得抱住耶穌的腳,表達出無盡的喜樂時,耶穌卻不希望她只

獨自沉醉在這喜樂中,便付託給她一個任務,就是去告訴宗徒有關自己

已經復活的喜訊。因此,她便滿心喜樂地去告知門徒。

8.4 教師可以藉【耶穌顯現給瑪利亞瑪達肋納】的故事帶出以下四個重點:

(1)瑪利亞起初未能認出對她說話的人就是耶穌,因她目睹耶穌被釘死,

被埋葬,從沒想過耶穌會復活;

(2) 瑪利亞的傷心是由於耶穌的死亡給她帶來無盡的失望;

(3) 耶穌的復活讓我們知道死亡不是終結;

(4) 瑪利亞因耶穌的復活而重拾希望,我們應效法瑪利亞常懷希望,

充滿喜樂地生活。

猶太人的殮葬習俗︰

- 人死後其親人會用香料撫抹屍體,以蓋過屍體腐爛時發出的惡臭

- 遺體會被葬於山洞內,洞口以大石堵住

Page 7: 8 生活滿希望 - rmeceo.org.hk · 8 生活滿希望 建議課節:4節(每節40分鐘) 36 兒童當遇到困難時,很多時會不知如何處理,因而令心情不快。

42

8.5 光明與人的生命有 密切的關係。在舊約聖經中,光明代表幸福、

快樂、比喻未來的救援。光明同時亦象徵生命,被稱為生命之光

( 約 33:30) 或者光明就是生命。上主是生命的賜予者,因此,

上主就是光明。而在新約聖經中,耶穌曾三次稱自己是「世界之光」

( 若:8:12;9:5;12:46),正符合舊約中所說的光明,象徵默西亞時

代的救援。復活節燃點復活蠟燭 ( 亦稱為巴斯卦蠟燭 ),正象徵基督的

身分、使命和他以整個生命完成的救贖工程。

8.6 燭光很多時都象徵 生命的光(例如我們會在生日蛋糕上燃點蠟燭)。

教會在復活節禮儀中有不少標記,為小三的學生,教師可以在此處教授

學生有關復活蠟燭 ( 亦稱為巴斯卦蠟燭 ),這蠟燭的光正表示新生命的

出現,這新生命正是復活了的耶穌,他給予我們光明,讓我們充滿希望

及喜樂迎接這新生命。

《中華小寶庫》

司馬遷(約公元前 145 ~公元前 90),字子長,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

文學家及思想家,陝西人。司馬遷在故鄉過着貧苦的生活,後隨家遷於京城,

經過不斷的學習,成為了當時朝廷的一位官員。他的遊歷及生活經驗,擴大了

司馬遷的胸襟和眼界,更重要的是使他接觸到廣大人民的生活,體會到人民的

思想感情和願望。這對他後來著作《史記》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龍懷鶱在幾個月大已因為眼疾而失明。由於香港只有一座盲人學校,生活

圈子比較狹窄,加上別人對特殊兒童的歧視眼光,她父親開始擔心女兒在這樣

環境成長會受到不良影響,終於在 2003 年決定移民美國。當時的龍懷騫連一句

英語都不會說,但在短短四年後,她已代表加州,參加全美的點字競賽並且奪冠。

龍懷騫熱愛音樂,亦是學校管絃樂團成員,她更考上巴沙迪那青少年交響管絃

樂團(Pasadena Youth Symphony Orchestra)旗下的青少年室內管絃樂團。

她希望將來能夠任教英文或音樂,能以自身所學,讓盲童也能有機會得到更好的

教育。她於 2011 年入讀柏克萊大學(UC Berkeley)英文系。

教會提醒我們天主時刻與人同在,應該把生活的經驗轉化成生命的動力,

對生命充滿希望。以上兩人在生活上就算遇到困難,仍沒有因此而放棄,反而更

盡力去為自己的夢想而努力,在生活中實踐出生命滿希望。

Page 8: 8 生活滿希望 - rmeceo.org.hk · 8 生活滿希望 建議課節:4節(每節40分鐘) 36 兒童當遇到困難時,很多時會不知如何處理,因而令心情不快。

43

《忍辱負重的司馬遷》

◇ 司馬遷原本在故鄉過 貧苦的生活,之後跟隨家人搬到京城居住。他經過

不斷的學習,成為了當時朝廷的一位官員。他的生活經驗,擴闊了自己的

眼界,更接觸到廣大人民的生活,明白到人民生活的情況和他們的願望。

這對他後來著作《史記》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教材 )

◇ 可是,有一次,他的朋友李陵為朝廷對抗匈奴,兵敗投降,朝廷震驚。

司馬遷認為李陵投降出於一時無奈,必會尋找機會報答漢朝,於是他便替

李陵求情,因而觸怒了當時的漢武帝,認為他是在為李陵辯護,於是便以

重刑去懲治司馬遷 ( 受「腐刑」之苦,此刑又稱宮刑,是中國古代的一種

殘酷的刑罰之一 )。面對如此極刑,司馬遷身心都受到極大的摧殘和侮辱,

他想到尋死,但又希望能完成父親撰寫《史記》的遺願,便放下了輕生的

念頭。( 教材 )

◇ 為了達成心願,司馬遷即使遇到如斯挫折,仍不怕艱苦,最後完成了《史記》,

當中全面地記述了中國上古至漢初三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多方面的

歷史發展,是中國古代歷史的偉大總結。( 教材 )

8.7 教師藉司馬遷的故事,讓學生明白某些人即使面對困苦時,仍能堅毅地

生活下去,實在值得我們學習和景仰。

8.8 《愉快生活的龍懷騫》

在香港九十年代出生長的龍懷騫是家中的小女兒,出生後一個半月,

父母發現她的眼睛有問題,檢查後知道患上「視網膜惡性腫瘤」,她的

父母擔心腫瘤擴散,影響腦部發育,不得不同意讓醫生把才剛剛接觸

世界的龍懷騫拿掉雙眼眼球,她從此進入完全黑暗的世界。然而聰明的

她,雖然是課室內唯一全盲的學生,但在學校的教師協助下,很快便

跟上學習步伐。就算遇到環境上帶來的限制與挑戰,她都不會害怕。

龍懷騫時常因眼瞎而找不 課室,她曾在校園裏迷路,在無人協助下,

足足遲到半小時。生活上的不便無法擊倒龍懷騫,熱愛書本的她不

因此氣餒,除了讀書成績理想,熱愛音樂的她,更是學校管絃樂團小提琴

手之一。有機會到美國一所著名大學求學的龍懷騫表示,希望將來成為

特殊學校教師,以過來人身分幫助其他有需要幫助的人。

Page 9: 8 生活滿希望 - rmeceo.org.hk · 8 生活滿希望 建議課節:4節(每節40分鐘) 36 兒童當遇到困難時,很多時會不知如何處理,因而令心情不快。

44

• 教師展示教材 ( 學生本 P.8)( 檔案可於發展中心網站下載 )

圖中顯示在下雨天中不同人物的情況。

• 教師引導學生分享面對圖中情境時不同人的心情︰

• 小工作︰你認為圖中誰人會因天氣不好而不愉快?請把他們圈

出來。

圖中誰不會因下雨而打消參與活動的熱情?為甚麼?

假如你也在場,你會有甚麼心情?為甚麼?

• 教師指出,生活中有些事情,以不同角度來看,便會帶給我們

不一樣的心情。

• 教師播放宣傳希望的短片「希望在明天」( 檔案可於發展中心

網站連結 ),然後向學生提問:

當中的小學生因為下雨而不能踢足球,他的感受如何?

( 答案:不開心、不愉快。)

你從何得知他的感覺呢?

( 答案:因為他說連天都不喜歡他。)

- 小工作

看圖畫

知道每人皆可以正負兩面去面對不快和困難

學習目標 1:常懷復活的喜樂與希望去生活

學習目標 2:從【耶穌顯現給瑪利亞瑪達肋納】的故事,明白耶穌復活戰勝死

亡為人帶來喜樂與希望

學習目標 3:認識死亡並非生命的終結,相信天主的人都會復活及可享永生

Page 10: 8 生活滿希望 - rmeceo.org.hk · 8 生活滿希望 建議課節:4節(每節40分鐘) 36 兒童當遇到困難時,很多時會不知如何處理,因而令心情不快。

45

- 學習目標 1

- 8.1 , 8.2 - 活動 1:「我的不快事」

- 作業 P.3【生命滿希望】

他的朋友跟他看法一致嗎?

( 答案:不一致。他的朋友認為「明天會更好」。)

你較同意誰的看法?為甚麼?

• 教師向學生提出,在生活中真的有機會遇到很多不愉快的經驗,

但很多時候若我們能凡事向好處看,這樣,雖然不愉快不會

即時離我們而去,但我們卻能更輕鬆地去面對。

• 教師可向學生提問:

你曾面對過不快樂的事嗎?哪一件事令你最不快樂? 你當時如何面對?

• 教師可請學生把不愉快的經驗填在教材

( 檔案可於發展中心網站下載 ),然後

安排學生 4 - 6 人一組進行小組討論;學生把

自己的經驗告訴組內成員,其他成員嘗試為

他想出正面的面對方式;最後,選出其中

一個例子作匯報。

• 教師向學生提問:

信天主的人,生活中會面對不愉快事情嗎?

• 教師指出,相信天主的人存 「希望在明天」和「生命滿希望」

的信念,深信天主愛我們,他未必會把我們的不愉快消滅,

但卻會與我們一起度過所有的苦困。

• 教師帶領學生唱學生本 P.35( 教師本 P.112 - 113) 的歌曲《希望

在我心》( 檔案可於發展中心網站下載 ),讓學生從歌詞中明白

到不論我們遇到甚麼,仁慈的天主總是與我們一起,照顧我們

的。

• 教師指導學生在課堂內完成 作業【生命滿希望】,藉此讓學生

謹記在面對困難及不快時,仍可有以下的信念:

(1) 滿懷希望

(2) 相信天主

(3) 其他 ( 教師可鼓勵學生在救生圈內寫出正面的答案 )

• 生命中會有喜也有悲。遇到傷心與不快樂的事時,一直關愛

我們的天主會與我們一起,因此我們可以放心去面對。

知道天主會陪伴我們一起面對不快和困難

唱《希望在我心》

小結

Page 11: 8 生活滿希望 - rmeceo.org.hk · 8 生活滿希望 建議課節:4節(每節40分鐘) 36 兒童當遇到困難時,很多時會不知如何處理,因而令心情不快。

46

• 教師跟學生重溫上一節課的教學重點︰當我們遇上不快事,

我們應積極地面對,深信天主愛我們,他未必會把我們的

不愉快消滅,但卻會與我們一起度過所有的苦困。

• 教師向學生指出,在聖經中,有一位婦人

經歷了一次令她極不愉快的事,她當時會做

些甚麼呢?教師展示教材 ( 檔案可於發展

中心網站下載 ),向學生講述【耶穌顯現給

瑪利亞瑪達肋納】的故事。教師可在講述故

事期間,簡單向學生介紹猶太人的葬禮習俗。

• 故事後,教師向學生提問:

她為何傷心?

(答案︰因為她最要好的朋友耶穌被人釘死了,當她想到

墳墓去看看他的遺體時,發現它不見了。)

• 教師指出,耶穌的死已令她非常傷心和難過,現在,連他的

遺體都不見了,瑪利亞瑪達肋納就更加傷心。

• 教 師 展 示 教 材 -

( 檔案可於發展中心網站

下載 ),繼續向學生講述

有關【耶穌顯現給瑪利亞

瑪達肋納】的故事。

- 學習目標 2

- 8.3 , 8.4 - 故事研習:【耶穌顯現給瑪利亞瑪達肋納】

- 學習目標 2

- 8.3 , 8.4

知 道 耶 穌 已 經 從 死亡中復活

明白耶穌的復活為人帶來希望與喜樂

Page 12: 8 生活滿希望 - rmeceo.org.hk · 8 生活滿希望 建議課節:4節(每節40分鐘) 36 兒童當遇到困難時,很多時會不知如何處理,因而令心情不快。

47

- 學習目標 1,3

- 8.1 , 8.2 - 活動 2:「我也有希望」

明 白 人 人 都 可 享 復活帶來的希望與喜樂

• 故事後,教師向學生提問:

當耶穌呼喚瑪利亞瑪達肋納時,她有甚麼反應?

(答案︰喜樂 / 又驚又喜。)

為甚麼瑪利亞瑪達肋納會如此反應?

(答案:因為她看見已死去的耶穌復活了並站於她眼前。)

• 教師指出瑪利亞瑪達肋納一直視耶穌為重要的朋友,她相信

耶穌所說的一切。當耶穌死亡時,她傷心、難過,感到不知

所措。但當她看到復活後的耶穌,便重新有了希望,並知道

耶穌的死亡並沒有讓她失去這位心愛的朋友。

• 教師向學生提問:

除了瑪利亞瑪達肋納外,還有誰會因耶穌的復活而 充滿希望和喜樂?

(答案︰他的門徒、他的母親瑪利亞,以及所有愛他

的人。)

• 教師指出耶穌的復活對我們也有重要的意義。他的死亡告訴

我們就算生命中有多大的困難,甚至是死亡,都不必害怕,

因為連可怕的死亡也給他戰勝了,且更為我們帶來新生命

( 永生 )。教師此時指出耶穌的復活也對自己很有意義,然後

跟學生分享一次面對困苦仍常存喜樂的個人經驗,讓學生明白

基督徒因 復活的耶穌所賜的永生的希望,在生活中遇到困苦

時,仍能充滿希望、喜樂與平安。然後向學生提問:

你有類似的經驗嗎?

• 教師讓學生分享自己的經驗,並藉此指出各人可因不同的原因

而對生活充滿希望,但對於相信天主的人來說,耶穌復活帶來

的永生,就是人充滿希望和喜樂地生活的最大原因。

• 教師跟學生朗讀課文 ( 學生本 P.9) 以鞏固本節重點。

• 耶穌從死亡中復活的事件告訴我們,相信他的人都可以獲享

永生,這永生帶給我們生活中的希望和喜樂,即使在面對困難

時,仍能積極地面對。

朗讀課文

看圖畫

Page 13: 8 生活滿希望 - rmeceo.org.hk · 8 生活滿希望 建議課節:4節(每節40分鐘) 36 兒童當遇到困難時,很多時會不知如何處理,因而令心情不快。

48

學習目標 3:認識死亡並非生命的終結,相信天主的人都會復活及可享永生

學習目標 5:認識復活蠟燭這個標記的意義

• 教師跟學生重溫上一節課的教學重點,相信耶穌的人在最後都

可以得到永生。

• 教師向學生提問:

耶穌帶給我們的新生命 ― 永生,讓我們生活有 希望和喜樂。那麼,到底永生是甚麼?

(問題旨在引出永生的意思。)

• 教師籍「蝴蝶破繭」短片 ( 影片可於發展中心網站連結 ) 比擬

永生的狀態,讓學生從中感受永生所帶來的喜樂。)︰

◇ 現世生命比擬為毛蟲

◇ 死亡比擬為毛蟲結繭的狀態(但生命並沒有結束)

◇ 永生的開始比擬為破繭的一剎

◇ 永生的狀態比擬為蝴蝶(展現出生命的美麗狀態)

• 教師指導學生在課堂內完成 作業【讓蝴蝶飛】,讓學生剪出

繭內蝴蝶,並藉此讓學生明白耶穌復活帶來永生的意思。

• 完成後,教師更可補充有關永生的四個重點︰

(1)永生是死後的生命延續,但這生命不用再面對死亡,是永

遠的;

(2)人死後,身體便會回到大地去,變回塵土,但天主除了給

我們身體,也給了我們不死不滅的靈魂。人死後靈魂便會

離開身體,轉變成生命的另一境界,情況就像剛才的蝴蝶

蛻變;

(3)死亡後的生命將是美好的,因有機會與天主在一起;

(4)在世而認識永生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生活上會滿載喜樂

和希望,他們相信即使生命中有困苦,仍能在天主的陪伴下

走過。

• 教師邀請一位同學出來,替他帶上眼罩,然後向學生提問:

你現在的感覺如何?如果要你返回座位,有困難嗎?

( 學生表達自己的感受。)

在一片黑暗中,你最希望有的是甚麼?

( 可能答案:有人提示、除下眼罩、光。)

- 學習目標 3

- 8.1 , 8.2 - 活動 3:「永生的希望」

- 作業 P.4【讓蝴蝶飛】

知道永生的意義

- 學習目標 5

- 8.5 , 8.6 - 活動 4:「黑暗中的光明」

知道復活蠟燭正是耶 穌 復 活 的 標 記 之一

Page 14: 8 生活滿希望 - rmeceo.org.hk · 8 生活滿希望 建議課節:4節(每節40分鐘) 36 兒童當遇到困難時,很多時會不知如何處理,因而令心情不快。

49

唱《希望在我心》

小結

• 教師請學生脫下眼罩返回座位,然後向學生指出,當我們在 黑暗中的時候,都會感到不知所措,這感覺就好像瑪利亞瑪達肋納失去了耶穌,更找不到耶穌的遺體一樣。當她再次見到 復活的耶穌,就好像在黑暗中再見到光明一樣。而我們在遇到悲傷困難時,不知怎樣解決,感到失望,這時我們就像活在 黑暗中,但只要我們相信耶穌,常懷希望,同樣都會在黑暗中再見到光明。

• 教師展示教材 (檔案可於發展中心網站下載),教會在復活節時,會用一些物件 ( 標記 ) 去 提醒我們這位復活的耶穌,其中一個就是「復活的蠟燭」。就如我們會在生日蛋糕上燃點蠟燭慶祝生命的誕生,我們的教會以「復活的蠟燭」的光顯示新生命的出現,這生命正是復活了的 耶穌,他給予我們光明,讓我們充滿希望迎接這新生命。

• 教師指出,耶穌希望我們明白,若他沒有復活,他所教導的 一切便成了空談;但他現在復活了,他所做和所教訓的都是 真實,例如:寬恕、悔改、愛主愛人等等,這一切能讓我們以愛去生活,常存喜樂,面對逆境時仍相信天主的照顧,使我們感到活 是福,感到生命真好。耶穌的復活更向我們保證了對永生所存的希望,使我們的生命得到圓滿的喜樂。然後請 學生一起誦讀本課金句:耶穌說:「我就是復活,就是生命。」 ( 若 11:25)

• 教師可利用本課禱文與學生一起祈禱,籍祈禱鼓勵學生常存 希望與喜樂,活好每一天,將來獲享永遠的生命。

• 教師帶領學生一起唱學生本 P.35( 教師本 P.112 - 113) 的歌曲《希望在我心》( 檔案可於發展中心網站下載 ),以鞏固學習 重點。

• 耶穌的復活是一件值得喜樂的事,我們應與人分享,將復活的訊息傳開,使更多人相信天主,對天主懷 希望,準備這新 生命的來臨。

Page 15: 8 生活滿希望 - rmeceo.org.hk · 8 生活滿希望 建議課節:4節(每節40分鐘) 36 兒童當遇到困難時,很多時會不知如何處理,因而令心情不快。

50

學習目標 4:中國人相信只要找到生命的意義,不論身在任何處境,都能好好地

活下去學習目標 6: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時仍充滿希望

• 教師跟學生重溫上一節課的教學重點︰耶穌從死亡中復活,

為相信他的人帶來永生的希望和喜樂。而我們在生活中都

會面對不少的困難,我們應該懷 希望,敢於面對。

• 教師展示教材 - ( 檔案可於發展中心網站下載 ),告訴

學生在中國古時有一位人物也曾面對過一些傷痛的事。( 或

建議教材《司馬遷寫「史記」》短片 )

• 教師向學生提問:

假如你是司馬遷,面對如此困苦,你會怎樣做?

(問題旨在讓學生分享意見。)

司馬遷遇到困難為何仍不放棄理想?

- 學習目標 4

- 8.1 , 8.2 ,8.7

- 故事研習:【忍辱負重的 司馬遷】

知 道 生 命 中 就 算 遇 到 困 難, 都 仍 可以滿懷希望

司馬遷是中國一位

偉大的學者。

司 馬 遷 被 寃 枉 受

罰,但他懷着完成

父親遺志的希望。

司馬遷排除所有困

難與痛苦,最後完

成了《史記》。

Page 16: 8 生活滿希望 - rmeceo.org.hk · 8 生活滿希望 建議課節:4節(每節40分鐘) 36 兒童當遇到困難時,很多時會不知如何處理,因而令心情不快。

51

• 教師指出,我們在生活中都會遇到不同的困難及不開心的事,

我們可以因為這些事而傷心、流淚,但這並不是解決困難的

唯一方法,我們應對事情存有希望,就像司馬遷一樣,懷

完成父親心願的希望,不放棄自己的生命,最後得到成功。

• 教師向學生指出,除了中國古代的先賢之外,有一位當代中國

人,她面對 不同的困難及痛苦,仍能對生命存有希望,繼續

努力生活,就好像瑪利亞瑪達肋納一樣,從傷心再次得到喜樂。

教師播放短片 ( 影片可於發展中心網站連結 ),讓學生留意當中

那位中國人龍懷騫,她的人生充滿希望,愉快地生活。

• 教師指出,不論是誰都曾遇到困難及悲傷的事,教會提醒我們

只要深信天主愛我們,他未必會把我們的不愉快消滅,但卻會

與我們一起度過所有的苦困,例如是透過親友、師長和同學在

旁幫助我們。因此,我們應堅持不屈,對生命充滿希望。然後

向學生提問:

你們在生活中有甚麼困難?你會學習以他們的方法 去解決嗎?為甚麼?

• 教師安排學生二人一組討論,然後請他們

把討論結果寫在「喜樂小秘笈」( 教材 )

( 檔案可於發展中心網站下載 ),最後請

學生分組匯報。

• 教師可讓學生把教材 張貼在「我的小

天地」,提醒自己在面對困難時,可能會

因為自己對事情的看法而有不同的感受(教師可以學生重溫

第一節所學),但我們應常存希望和喜樂,並知道天主時刻與

我們在一起去面對一切,然後與學生一起以本課禱文作祈禱。

• 教師跟學生朗讀課文 ( 學生本 P.11) 以鞏固本節重點。

• 當我們遇到困難 / 傷心的事時,我們可懷着耶穌復活帶給我們

的信心和希望,同時,可效法先賢司馬遷的堅毅不屈,積極

面對一切困苦,好能愉快地生活。

- 學習目標 4,6

- 8.1 , 8.2 ,8.8

- 短片研習:【愉快生活的 龍懷騫】

- 活動 5:「喜樂小秘笈」

懂得在希望中找到喜樂

朗讀課文

小結

全課總結

教師跟學生重溫本課學習重點(見「本課主旨」及「學習目標」),

並從總結中評估學習成果及作跟進。

Page 17: 8 生活滿希望 - rmeceo.org.hk · 8 生活滿希望 建議課節:4節(每節40分鐘) 36 兒童當遇到困難時,很多時會不知如何處理,因而令心情不快。

52

• 此作業旨在讓學生知道面對困難時仍可存有希望,信靠天主及

其他在課堂中整理出來的經驗;

• 教師可鼓勵學生在救生圈內寫出「滿懷希望」、「信靠天主」及

其他正面的答案。

作業指引

學生自由作答。

信靠天主

滿懷希望

Page 18: 8 生活滿希望 - rmeceo.org.hk · 8 生活滿希望 建議課節:4節(每節40分鐘) 36 兒童當遇到困難時,很多時會不知如何處理,因而令心情不快。

53

• 此作業旨在讓學生感受耶穌復活帶給我們新生命的希望與

喜樂;

• 教師可先請學生帶備長飲管回來,以防學生遺忘,教師宜先

準備適量長飲管作備用。

作業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