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了•忘不了

84
ʆ ʐ ʓ Ϸ ˘

description

二十三週年「六四」特刊

Transcript of 亡了•忘不了

Page 1: 亡了•忘不了

香港浸會大學學生會第四十五屆編輯委員會「眾」

亡了.忘不了

香港浸會大學學生會第四十五屆編輯委員會

眾「

Page 2: 亡了•忘不了
Page 3: 亡了•忘不了

3

    二十三年了,「六四」是否已經離你太遠?為何要堅持平反?意義何在?每年喊著相同的口號,已使你無奈生厭?

    對中共而言,那是所謂「春夏之交的政治風波」,但這場「小風波」,曾否為你帶來一點啟示、一絲感動?

    也許,歷史總是在重複。

    警權過大、新聞自由受壓制、官商勾結、二十三條和纏擾法,到最近著名民運人士方勵之逝世⋯⋯可曾想過這些

看似離你很遠的問題對自身的威脅有多大?這是否一個警號,讓你想想,作為學生,或者一個普通香港市民,除了埋

怨還能為社會做些甚麼?

    《亡了 ‧ 忘不了》談的是「傳承」。但我們要傳承的不單是平反的口號,不只是對「六四」亡魂的哀悼,更重要是

傳承那二十三年來前人從沒動搖,從未遺忘過,那追求民主與自由的精神、熱誠與信念。希望你能從這書全面、多角

度的對「六四」這組不一樣的數字有更深的了解和思考。繼而再進一步,多點發聲、多點行動,接好這民主棒,是為

了社會,更是為了自己。因為有些事,不堅持就會消失;因為有些事,當你察覺它消失時已經太遲;因為有些事,最終

會是你的事。

    你,是在等時代迎合自己,還是積極創建屬於自己的時代?█

他死了,他還活著

文 /方孟翹

Page 4: 亡了•忘不了

4

1.  5 月 18 日廣場上聲援學生的壯觀場面。

2.  6 月 5 日北京市民在路燈上寫下心聲「血的歷史人民不會忘記」。

1

2

Page 5: 亡了•忘不了

5

2.  5 月 17日絕食第五天的晚上 11時,有逾二千名學生倒下,其中六人病況較重,

一人有變為植物人之虞。當日聲援的人不計其數,連中央幹部黨員,外交部人員等

也到來聲援。

3.  李鵬在 5 月 19 日對黨政幹部講話,將學運定為動亂,學生獲悉,便將本來已

宣布停止絕食的決議中止,並宣布廣場二十萬人大絕食。

4.   6 月 4 日被戒嚴部隊殺死了的市民,屍體被遺北京行人來往的地方。

21

3

4

1.  北京新聞界站出來支持學生,發洩不平之氣。

Page 6: 亡了•忘不了

6

1. 廣場上的戒嚴部隊及軍人。

2. 中央美術學院約四十多個學生豎立民主女神

像於廣場上。

3. 中學生遊行到廣場聲援絕食的高校學生。

4. 由北京臨時學生聯會呼籲北京各高校的罷課

由即日開始,提出「請願七條」。

1 2

3 4

Page 7: 亡了•忘不了

7

6 月 5日,坦克軍隊穿梭於長安街上。

Page 8: 亡了•忘不了

8

錄他死了,他還活著

相片集

目錄

編者的話

「六四事件」背景 . 八九年的中國

口述「八九」「六四」時間廊

一九八九年的中國北京天安門廣場

港人看「六四」

聲音──內地人談「六四」

1

2

6

8

9

1010

16

18

26

Page 9: 亡了•忘不了

9

投稿請重新關注「六四」

XY「六四」回首,鹿死誰手?

「六四」的堅持與平反 專訪李卓人專訪吳志森

新生一代與未來挑戰    專訪袁智仁專訪林匡正專訪成名

追溯——近年社會民主運動

眾編的話

圖片及參考資料來源

鳴謝

工作人員名單

34353638

404146

50515458

62

68

74

75

76

Page 10: 亡了•忘不了

10

    近年香港傳統的「六四」悼念列車正被堵在死胡同裡,進退維谷。

  二十三年來,萬人靜坐,時而高聲疾呼,燭火炎炎的空隙,偶見淚光閃爍。這是支聯會「六四燭光晚會」每年如是的

電視畫面。

  於是,有人問平反「六四」,該何去何從。這無法不讓人聯想起,在 1989 年夏,北京天安門廣場紮營的學生,日夜

討論著:撤或不撤,猜度著愛民的政府何時肯給予一個交代。1989 年的辯論,又被歷史的輪轉回 2012 年的今天。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徒勞無功的爭取磨蝕了耐性和熱情,香港人自己都開始質疑平反的意義。開始忘記

1989 年天安門專制刀下慘烈的亡魂,忘記 2012 年仍不斷有維權人士因進諫而鋃鐺入獄。

  只是,民主運動是場沒有退路的持久戰。香港人尚且能吸入一絲自由空氣,醒覺的內地同胞卻口不能言,耳不能聽。

在為中國栽種民主花的過程裡,平反「六四」體現了核心精神,展現了血流的教訓。即使最後只剩下機械式的口號,也應

不猶豫地繼續叫喊。

「昨天是一個世紀,一個月後,歷史就會重來,那時我們會跑到上面去

拆毀那株牆,吶喊,為了一無所有。」

                                                              ──節錄自《戰歌》璇筠

香港浸會大學學生會

第四十五屆編輯委員會

總編輯  林穎欣

編者的話

Page 11: 亡了•忘不了

11

▲經濟發展急速

▲政府內部腐化

▲中共高層的對立局面

▲人民社會意識提高

▲知識份子鼓吹改革

1989 年初,全國通脹嚴重,物價上漲速度太快,影響當時人民的生活質素,部分

城市居民的實際生活水平有所下降。能源、原材料供應、交通和通訊緊張。法律和

制度沒有跟上市場開放的腳步而作出調整。

當時國內偷稅漏稅、行賄受賄等問題時有發生,有幹部更以權謀私,貪污成風。

當時政府領導層出現兩派主張。一是所謂「開明派」,以胡耀邦、趙紫陽、習仲勛

等為代表,認同政治改革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並強調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

另一派是「保守派」,以陳雲、李先念、胡喬木等為代表,他們認為「資產階級自

由化現象到處泛濫」。

眼見經濟開放速度迅速,很多學者及學生公開提倡自由、人權、平等和民主等普世

價值,深信經濟改革必須與政治改革同步進行。當時大部分人均認為學潮是表達個

人意見的方式、是對社會不公的一種反抗,也表現了學生的愛國之心。

一部分知識份子進入體制並作出變革,有些則在社會廣泛宣揚民主政治及人文關懷。

1989 年 1月 6日,方勵之致函鄧小平,要求借建國四十年及「五四運動」七十週

年實行全國大赦,釋放魏京生等政治犯。

編 /方孟翹

八九年的中國

「六四事件」背景

Page 12: 亡了•忘不了

12

編 /張文英

口述「八九」

胡總書記病逝。

哀傷。

「六四」時間廊

三千多名學生一同遊行至天安門廣場悼念胡總書記。

我和同學在隊伍中高喊:打倒貪污!打倒官僚!

我們凌晨在新華門靜坐,要求與領導人對話,可惜遭到武警的阻

撓。

凌晨,我們被在新華門外的公安襲擊,三百多名學生被打傷了。北

京學生自治籌委會成立「首都高校學生聯合體籌備組」,我們要罷

課!

15

19

20

17

四月

Page 13: 亡了•忘不了

13

我們在天安門廣場靜坐,與近萬名軍警對峙。我們要求參加追悼會及與領導

人對話和遞交請願信,最後周勇軍、郭海峰、張智勇在人民大會堂門前跪了

半小時,才獲准進場送花圈和遞交請願書。

學校無限期罷課!要悼念,更要爭取民主!

《人民日報》「四 ‧ 二六」社論作出強烈反應,把我們爭取民主的運動定性

為暴動,我覺得很憤怒!國家就是這樣看待我們的嗎?

約二十萬名學生遊行至天安門廣場,沿途逾萬群眾吶喊助威。

我們是和平請願,不是動亂!

北高聯成立,我們要與政府直接平等對話!

22

23

26

27

28

29國務院發言人袁木和國家教育委員會副主任何東昌等與北京高校學生對話。

Page 14: 亡了•忘不了

14

「五四運動」七十週年紀念日,我們衝出校園,發動主題為「慶祝

五 ‧ 四,為民請命」的大遊行,十多萬名學生遊行至天安門,數

百名新聞工作者加入聲援,運動漸轉化為要求新聞自由,打擊貪

污,嚴懲官倒,及繼續進行改革開放。

「北京高校學生對話代表團」向中共中央、人大常委及國務院遞交

請願書,要求盡快對話,並允許記者採訪,全面真實報導對話過程。6

8「北京高校學生對話代表團」到國務院信訪局等候對話時間安排,

但未獲官方確實答覆。

11政府遲遲不回覆對話要求,我們決定在5月15日戈爾巴喬夫訪

華時舉行大遊行。

4

五月

Page 15: 亡了•忘不了

15

13遊行及罷課無效,我們要將行動升級,開始無限期絕食!

14國家教委主任李鐵映、北京市委書記李錫銘、北京市長陳希同來

勸我們,但我們是不會妥協的!絕食學生增至三千人,聲援的市

民及學生多達二十萬人。

北京公安局下令我們要在凌晨3時離開,並宣佈上午8時半開始

實施12小時廣場戒嚴,但是我們不會走,我們要堅持到底! 15

絕食行動升級為絕水絕食行動,有很多人不支倒地,但政府仍然

對我們不聞不問。情何以堪? 16

17中共總書記趙紫陽代表中央政治局常委肯定學運為愛國,呼籲我

們停止絕食,並聲言絕不「秋後算賬」,但我們仍在堅持。媽媽,

我們餓,但我們吃不下。

總書記趙紫陽、國務院總理李鵬到天安門廣場慰問我們。趙紫陽

含淚道歉,對我們說:「我們來了,但太晚了,對不起!」他誠

懇的態度令我們在當晚結束絕食,改以靜坐形式請願。19

Page 16: 亡了•忘不了

16

一百萬學生、幹部及市民不顧戒嚴令,參加遊行,大喊「李鵬下

台」!

李鵬在「黨政軍機關幹部大會」上的講話,將學運定為動亂。李

鵬宣佈十時起,開始實施戒嚴。戒嚴部隊在坦克車、裝甲車的配

合下,乘坐卡車入城。大家沒有理會戒嚴令,在入城主要通道架

設路障,阻截軍隊入城。我們的國家真的要用武器對付我們嗎?

20

楊尚昆在軍委緊急會議上指學運是動亂,並指趙紫陽不執行中央指

示,須把他撤換。24

23

30 民主女神像豎立在天安門廣場,爭取民主的意志堅定不移!

Page 17: 亡了•忘不了

17

3

4

深夜大軍向天安門廣場逼近,決定清場。 我們是要撤離,

還是堅守?

六月

Page 18: 亡了•忘不了

18

口述「八九」

一九八九年中國北京天安門廣場

「十多萬學生游行,幾乎是百萬群眾夾道歡迎。」──

《八九民運史》

「五月三十日,由中央美術學院同學塑造、高十米的「民

主女神像」屹立在廣場上,與城樓上的毛像遙遙相對,

數十萬市民日夜前來觀看,令沉寂一時的廣場再度熱鬧

起來。」 ──《人民不會忘記》

「從第一輛軍車陸續向廣場推進,槍聲不絕於耳,如燃

燒爆竹。極目所見,軍隊推進時都是槍口朝天。錄影機

拍攝到洗手間的牆不時被子彈打中⋯⋯事後結合各行各

家的採訪情況,(我們)得知滿街都是載著死屍的單車、

木板車,醫院裡也擱著很多屍體。」「六四」當時他以

亞洲電視新聞記者身分在現場拍攝。 ──《奠  ·   六四》

第 38頁,對謝志峰的訪問報道。

「看到後面有幾輛坦克駛近,聽到後面有慘叫,同學們就跑,

因為感覺坦克車會碾過來。」梁曉燕,時任教師,在「天

安門廣場」紀錄片中接受訪問時道。

「(我看見坦克)撕扯我的腿,還拖行了一段。但坦克是

有人駕駛著的,可以轉彎,(根本)可以避免傷害(我)

的。」方政,「六四」受害者,「六四」當晚失去雙腿,

在接受美國傳媒訪問時道。

「軍隊並沒有刻意去殺學生和群眾,但是流彈誤傷了不少

人。」──香港浸會大學學生會第四十三屆編輯委員會的

《「六四」二十一周年紀念特刊》第 19 頁,對一位親歷

「六四」的內地同胞的訪問報道。

 

「晚上已經(有學生)流血了,多數同學在廣場上沒親眼

看見(襲擊),(所以)都不怎麼相信。」封從德,在「天

安門廣場」紀錄片中接受訪問時道。

編 /林穎欣、瑩

Page 19: 亡了•忘不了

19

黎明前北京的大街上擠滿市民,是為了保護天安門廣場的

學生,使他們免遭軍事攻擊。──「美聯社」

「支持學生的工人和市民,一到晚上就湧向廣場周圍,據認

為,抵抗軍隊的陣勢在整個市區有二百萬人以上。」

──「共同社」

「6月 4日凌晨四時半至五時半,戒嚴部隊在天安門廣場執

行清場任務的過程中,絕對沒有打死一個學生和群眾,也

沒有軋死軋傷一個人。社會上流傳著一個說法叫做解放軍

『血洗了天安門廣場』,還有的傳說打死了多少多少人,並

且在天安門廣場焚屍,這純粹是謠言,根本沒有這個事情。

我想這是極少數別有用心的人所製造的,希望大家不要相

信這個謠言。」張工,時任戒嚴部隊某部政治部主任,於

1989 年 6月 6日下午於中南海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稱。

「當時受到來自高層建築物的磚頭的襲擊,不知是誰(打

的)。(我)當時沒有帶槍,也沒有打死過人,包括我

的營都沒有打死過人。」張世軍,戒嚴軍人,隸屬當時第

54 軍營,稱因拒絕參與鎮壓活動,向上級請辭,但被送

進勞改營,他在接受訪問時稱。

柴玲間接承認並未親眼看見坦克車輾學生。──柴玲於

1997 年5月下旬曾到香港並接受傳媒訪問。

「解放軍同志們,在天安門廣場靜坐的學生,有很多已經

絕食七天了,我們為的是與政府對話,要求清除官倒,剷

除腐敗;解放軍同志,你們會忍心拿槍對著我們這群手無

寸鐵的學生嗎?」──《人民不會忘記》

「今夜,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夜。歷史將不會忘記這

一夜!」──《歷史的大爆炸六四事件全景實錄》█

Page 20: 亡了•忘不了

20

港人看「六四」

    二十三年前發生的「六四事件」,時至今日仍是中國內地的禁忌,而香港是中國境內

最常舉辦大型活動來紀念「六四」的地方。究竟與北京學生一同經歷「八九民運」的香港

人作何感想?一直留意事態發展的他們有怎樣的心情轉變?而在 1989 年尚未出生的年青

人對「六四」的看法又是如何?他們又能否成為推動「六四」平反的新力量呢?

文 /張文英攝 /Hans、Yuru

Page 21: 亡了•忘不了

21

馮惠賢姑娘 謝昌達同學

陳綺玲同學黎汶洛先生 吳偉昌老師

Page 22: 亡了•忘不了

22

程為中國人帶來了希望,卻又帶來了絕望,當中的心情起

伏,相信只有一同經歷過「八九民運」的人最清楚。吳老

師表示:「其實『六四事件』前,大家都盼望看到一個新

的中國。但在『六四』後,相信大部分人都會感到恐懼,

為何手無寸鐵的平民得到如斯下場?」

  馮姑娘形容雖然香港與北京有一段距離,但是在1989

年 4 月至 6月期間香港人與天安門廣場的學生一起經歷整

個民運,每一日香港人通過新聞得知事態發展。「運動的

發起由胡耀邦逝世開始,有一群學生在悼念他,演變下去,

便成為學生、群眾的聚集。『四  ·   二六』社論的發表,學

生的聚集被評為叛亂。懸掛八號風球的晚上,我與朋友曾

到維園集會。在過程中,看到學生與領導人對話,以為中

國會有希望。 追溯至 1988 年時, 中國有著開放改革的

氣氛,令人覺得中國有步向民主的契機。加上那年剛好是

『五四』的七十週年,有很多紀念活動,例如,我與朋友一

起參與一些『五四』展覽、宿營活動。胡耀邦逝世後這麼

多學生發聲追求民主,本來以為中國可踏入民主的改革,

但接下來的演變,我相信全世界都感到驚訝。」

當年的感受:那日月無光的一天

於1989年,現職社工的馮惠賢姑娘剛踏入社會工作。

6月3日,馮姑娘正參加婚宴,她回憶道:「在電視中看到天安門廣場的燈熄滅後,留意事態發展的人都很悲傷,喜慶的氣氛一下子沒了。」不過,並不是所有在場的賓客都知悉

北京天安門廣場發生的慘劇,因而婚宴還在繼續。那天,

是喜與悲交織的一天。

  「六四」那年,現為中學教師的吳偉昌老師是一名

中六學生。「6月 3 日晚上,天安門廣場的燈熄滅前,

我和父親整天都守在電視旁看新聞報道。」事情發生後,

吳老師形容他十分激動,而他仍記得父親當時的一臉愁

容。

心路歷程:猶如坐過山車般起伏

  那麼大規模的民主運動,那麼多地方響應,那麼多

人參與,堅持了那麼長時間,期間出現了那麼多契機,

最後卻以武力鎮壓、流血收場。追求民主之路不進反退,

相信沒有人會預測到這場民運始於死亡,終於死亡。過

Page 23: 亡了•忘不了

23

二十三年後看「六四事件」:心中的「刺」

  談到吳老師現時對六四的看法,他說他已在社會工作了

一段時間,也組織了自己的家庭,而且從小父母教導他不要

參與太多政治,因此他並不熱衷於政治,只會間中參與「六四

晚會」。但他相信大部分這一代的人對「六四」心中都會有

根「刺」,但又未至於盲目到認為「六四事件」沒甚特別,

覺得不平反也沒有所謂,或天安門沒有流過一滴血這類想法。

  馮姑娘重提當年情境時仍然熱淚盈眶,可見時間是不能

沖淡她心裡的哀傷。她表示難以接受政府殘殺自己的人民。

•    即使有不少人質疑學生的做法不當,但學運源頭是學生對民主的訴求,而他們手無寸鐵,能怎樣呢?

這個據稱名叫王維林的年輕人隻身站在坦克車隊前,阻擋坦克前進。

Page 24: 亡了•忘不了

24

年青人得知「六四事件」後的感想:對國家的失望與憤怒

  香港浸會大學應用生物學二年級生謝昌達以好奇、憤

怒及無奈形容他對「六四」的感覺。好奇是基於對事情的

不認識,憤怒源於對事件的了解,無奈於他們有限的力量。

  當愈了解,愈接近真相,感覺便愈難受、憤怒。即使

在香港這個自由的地方,教學課程中也避免涉及「六四」,

謝同學覺得十分遺憾。他解釋感到無奈是由於短期內無力

改變中國的現況,八九年的百萬人遊行之後,即便每年有

燭光集會,但不論做甚麼,成效都不大。

  香港浸會大學歐洲研究二年級生陳綺玲直言中國政府

此舉如一場屠殺。眼看自己的國家視人命如草芥,扼殺言

論自由,只灌輸愛國思想,談論「六四」的人犯禁,可見

政府一直意圖淡化「六四事件」。

對平反「六四」的看法:在流逝時間中尋找希望

  要成功平反「六四」,馮姑娘認為人民必須發聲。「此

事並不容易,但俗話說:『團結就是力量。』我們雖然是

普通的小市民,如果每一個人都發聲的話, 中央政府都會

有所顧忌。」

  

    吳老師寄望有獨立學者成立專責組織就「六四事件」作

出研究及結論,並發佈未被公開的資料,名正言順地把資料

詳細收納於教科書中,避免事件遭到淡化和遺忘,令下一代

對事件不至無知,尤其是中國內地的下一代,此舉令支持平

反「六四」的群體能夠不斷壯大、延續。

  謝昌達及陳綺玲同學相信時間可以令人淡忘事件,但

也可以造就希望。陳同學表示:「假若這一代年青人也不評

論,那麼我們也不能冀望下一代會繼續爭取,大家只會慢慢

遺忘,時間沖淡一切。」故謝同學及陳同學均有出席近幾年

的「六四燭光晚會」,在晚會中觀察到出席集會的年青人頗

多。年青人一同身體力行支持平反「六四」的話,即使時間

流逝,也不會輕易遺忘事件。與此同時,謝同學指出當國家

領導人更替,總有一天,有新領導人站出來,聆聽民眾的聲

音,並為過往的行為承擔責任,向人民作一個合理的交代。

香港整體對「六四」的反應:「六四」造成的震盪

  在 1984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英國簽署的《中英聯合聲

明》中,確立了 1997 年香港將回歸中國。事隔五年後,發

生了「六四事件」,最後中央政府以武力鎮壓,難免令香港

人感到恐懼,所以當時興起了移民潮。吳老師回憶他還是中

學生的時候,很多老師都有移民的意欲,「六四事件」後,

就更加深了他們的想法。

  

Page 25: 亡了•忘不了

25

「六四」發生時《大公報》,《文匯報》的報道。

Page 26: 亡了•忘不了

26

當年香港支援「八九民運」的行動:這麼遠那麼近

  翻閱 1989 年的報章,經常會看到很多團體刊登的

聲援學生的聲明,香港大專生也以罷課形式表示支持。

北京學生在天安門的行動被定性為動亂後,十萬港人冒

著八號風球遊行。之後,更有百萬人上街聲援,這是香

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遊行。

  「民主歌聲獻中華」是香港市民為支持「八九民運」

而舉辦的籌款活動,於 1989 年 5月 27 日,在香港跑馬

地馬場舉行,演唱會台前掛上寫著「全港演藝界支持北

京學運」的紅字白底布條。活動持續長達十二小時,共

籌得一千三百萬港幣。

  「六四」發生後,香港人以罷工、罷課、罷市等形

式去聲援內地同胞。而馮姑娘和其公司的同事也有響應

罷工行動。「我拿着社區中心的物資參與百萬人大遊行,

兩次遊行都有出席。第一次是在東區走廊,主辦單位鼓

勵團體自發組織,我們拿着自己的物資,如標語、大聲

公等,而我們的中心主管礙於身份問題沒有支持,但也

沒有反對。第二次的百萬人大遊行,就是『黑色大聲討』,

那次的參與者也是自發出來,穿上黑衣。」

現今悼念「六四」的活動:冒起的生力軍

   「二十週年的時候,有大學的學生會說『六四事件』中

沒有人死亡,有很強烈的反對聲音說即使沒有死過人也不可

以否定這場運動的意義,這件事令我更深入了解這件事件,

Page 27: 亡了•忘不了

27

所以二十週年及之後都與朋友一同參與燭光晚會。」中六學

生黎汶洛說第一次一同前往集會的朋友並不多,只有四個,

到了第二次透過社交網站組織活動,保守估計有三十人一起

參與集會,當中絕大部分都是中學生。

  黎同學是「社會記錄協會」的成員,「社會記

錄協會」的工作是盡量把香港不被主流傳媒關注的社

會議題記錄下來,並通過互聯網免費發放給公眾。所

以黎同學經常參與社會運動,他現在也是一個民間

「六四」二十三週年紀念活動的籌委,黎同學說:「我

們現正把當年一些照片、電腦記錄、遺物、『六四』

親歷者的口述歷史整合中,希望可以於『六四』前夕

在『六四燭光晚會』和網上『六四』紀念館跟市民大

眾分享。另外,我們現正聯絡更多民間團體,如『沒

有製作』,期望與學生合作。」

  「沒有製作」是一個由八十後及九十後年青人組

成的團體,他們以街頭劇的形式,進行名為「報哀音」

的活動,大約十多人到元朗、上水、旺角、銅鑼灣

等地區的街頭唱一些如「自由花」的歌曲,讓公眾關

注「六四」。黎同學提到:「平反『六四事件』不是短時間內完成的事,所以我們要以各種形式,如圖片、影片、街頭劇等,把這件事傳承下去。」█

1. 被群眾阻截到的軍車。1

Page 28: 亡了•忘不了

28

聲音──內地人談「六四」

    二十三年後,親歷六四的內地人如何回憶往事?噤聲之中,內地的新生一代如何傳承上

代精神?來港求學,突然襲來的種種聲音又會給年輕的內地學生帶來怎樣的衝擊和轉變?儘

管面臨重重威脅,種種束縛,所幸的是,這些人仍在不斷地探尋價值、追問意義、紀念歷史。

編 /Yuru

Page 29: 亡了•忘不了

29

「這場運動發生的環境很特殊。1989 年的中國,文革的陰影仍未散去。改革開放十餘年來,經濟改革

遇到瓶頸,西方文化和思想大量湧入。而改革開放仍未滲透到政治體制。國際環境也很複雜,蘇聯解體,

東歐巨變,社會主義制度遭到質疑。兩極格局結束,西方國家開始把目光轉移到中國。」

——內地大學學生

「改革開放十年,經濟政治發展嚴重的不平衡。社會不公平開始凸現:官僚貪污腐敗,而人民的生活

舉步維艱。人民的不滿長期積累,但卻沒有任何渠道來表達。」——北京來港學生

「這場運動很多地方不太成熟,首先這個機會很偶然,誰也沒想到胡耀邦會去世。」——柴玲

見•證

暗•湧

「當時人們有不滿需要發洩,但是因為有人曾因言論入獄,都不敢隨便說。當人們聚集起來紀念胡耀

邦的時候,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談論當時政治弊端。」——北京來港學生

「保障人權,愛國無罪,罪行可恥,言論自由,解除報禁,耀邦不朽。」——當時學生的口號之一

「學生在爭取的,不過是憲法已經賦予我們的權利。人民當家作主,這也是共產黨一直以來的承諾。

說起來都覺得很可笑,也很無奈。」——內地來港學生

Page 30: 亡了•忘不了

30

「我記得一次下班以後想去天安門廣場送物資,在路邊等車時,出租車司機可能看見我帶著校徽,或

者感覺我像是學生,就免費把我送到天安門。我的學校在首都機場那裡,離天安門很遠。市民都認為

民眾的力量不可抗拒,政府將被迫接受學生的各種要求。大概沒有人會預料到最後的結果。」

——46歲,女,教師,「六四」時剛剛大學畢業

「部隊進城後,集結在廣場附近。很多市民自發去向官兵說明北京城裡運動的事實真相,勸說他們不

要介入。」——57歲,女,教授,「六四」時居住於天安門附近

「我媽媽覺得那是她一輩子最恐怖的時候。因為不知道甚麼時候能結束。外面很亂,總有槍聲,不敢出門。

在家裡天天算計存糧還能吃多久,甚至要計劃每天只能吃多少米多少面。」——內地來港學生

「當我站在紀念碑上看到萬眾歡騰,覺得克服戒嚴有望的時候,聲音中就再也沒有了理性。進入具體

的運作能不能用理性把握自己的行為,在萬眾歡呼中知道自己的角色是什麼,這太難了。」

——「六四四君子」之一劉曉波

「我高中老師的妻子當時在北大讀書,她說,有一天回宿舍發現宿舍空了,問同學才知道室友去了天

安門。她自己在宿舍呆著覺得無聊,就也去了。晚上到了那裏,發現大家都在一起唱歌跳舞,覺得很

有趣,就這樣參與了運動。」

「學生的單純和熱情都無可非議。政治運動的成功非常需要技巧、經驗和智慧。我們這個年紀的大學生,

是不可能具備的。沒有理由要求學生做到完全冷靜和理智。」——內地來港學生

「政治意見是一定有分歧的。關鍵在於如何處理這種分歧。當時的中共領導人缺乏政治智慧。不了解

很多現代政治的基本元素。比如談判、辯論、妥協。我感覺他們的『革命』和『階級鬥爭』思想還是

很濃,總覺得不是你推翻我,就是我推翻你。很絕對。」——內地來港學生

Page 31: 亡了•忘不了

31

「6月 4日凌晨零點,天安門廣場關燈。那種情景和聲音很難遺忘。」——57歲,教授,「六四」親歷者

黑•暗

「我記得一位高官當時說,『江山是老子打下的,要奪江山,拿血來換。』——袁世凱和歷代封建王朝

都是這個邏輯。」

「很多母親失去了年輕的兒女,很多妻子失去了深愛的丈夫。他們至今仍活在痛苦和折磨中。」

——一位同情學生的知識份子

「流血後,心理感到緊張。一段時間後主要是悲哀。從那以後,中國青年學生參加政治活動的熱情不

再。」——北京人,「六四」親歷者、旁觀者

「小學時一直聽『新聞聯播』的官方宣傳,大部份都是在勸誡國人不要參加這場民運,循環強調這是『動

亂』。」——石女士,31歲,北京高中教師

「最後的鎮壓暴露了共產黨的本質。他完全地站在了人民的反面。」——北京來港學生

「反應遲鈍,處理失當,手段殘酷,知錯不改(指至今仍未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北京市民,「六四」

親歷者評論當時的中國政府

「腐敗從此獲得了通行證,良知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一位同情學生的知識份子

Page 32: 亡了•忘不了

32

「我記得『六四』之後,所有老師都被組織起來學習關於『六四』的官方文件。大概是關於『應該怎麼

正確看六四』一類的官方說法。後來,就慢慢沒人提起這件事了。」——46歲,女,教師

禁•聲

「來到香港以後第一次聽說了『六四』。當時很震驚。並不是因為血腥殘忍,而是因為,這麼大的一件事,

竟然教科書上沒有寫,別的渠道也從來沒聽說過!直到現在,中國政府這種不正視歷史的態度讓我很

不滿。我參加了去年的在維港的『六四燭光晚會』。香港對於『六四事件』紀念如此隆重,也和內地

無理地封鎖消息有關。越是封鎖,我們就越要高調的抗議。」——內地來港學生

「來香港之前,新聞上、教科書上的話我都相信是真的。來了香港知道了很多事情,甚至有中國官員的

孩子親口給我講貪污腐敗,我慢慢開始討厭共產黨。我覺得共產黨很虛偽。」——內地來港學生

「我來香港以後,曾經一度被內地同學批評我(講很多不滿中國政府的言論)『憤青』。我對他們說,

當你看到那麼多無辜的人被殺,你還能理智冷靜嗎?」——內地來港學生

Page 33: 亡了•忘不了

33

「麻木中保持清醒,沉默中保持憤怒,生活中保持理想」——「六四」同情者談「六四」對他的影響

沉•思

「我媽媽是八十年代初上的大學。她說那時候,大學裡大家常常討論國家、政府、未來。那時大學生

很有理想,有朝氣,都想在未來大有作為。他們的畢業歌都是『明朝朝霞天邊紅,有我們在奮鬥』。

當我上了大學看到現在的大學生,才真正感受到這種變化。我不敢說這完全是因為『六四』,但是一

定是有關係的。」——內地來港學生

「『六四』鎮壓之後,中國理想主義的東西消失了。我所謂的理想主義,就是你看到一個東西是好的

就願意去追求,去改變,甚至不計代價。你覺得自己有能力、有資格,自己的努力不會受到來自暗處

的傷害。這種理想主義的消失,這種信心和安全感的消失,是深遠而難以修補的,它的影響是極深極

廣的。」——內地來港學生

「每當我提起『六四』,我知道我目所不能及之處,全是槍口。」——內地大學學生

「『六四』鎮壓之後,人們心裡一直有種深刻的恐懼感。首先人開始對自己的行為語言進行自我審查,

有些話不敢說,有些事不敢做。人們心裡限制太多,就自我遏制了許多創造力和思想的自由。」——

內地來港學生

「『六四』之後,中國的道德底線某種程度上消失了。『六四』鎮壓,是政府首先打破底線。從那以後,

中國人反而得到解放了——我不需要再為誰貢獻,為誰效忠了,只管自己賺錢。今天的毒奶粉、地溝

油等等事件,其實都是道德底線缺失的體現。」——浸大教授,內地人

Page 34: 亡了•忘不了

34

「我們在內地甚麼都不能說,但我聽說台灣和香港民間都在自發的組織紀念活動。我相信爭取信仰

和自由的勇士不會白白犧牲,歷史會還給他們一個清白,讓時間來證明一切。」——內地大學學生

悼•道

「我們現在對『六四』的紀念,很多時候是情緒上的。第一是感動於『六四』學生的家國情懷,

不計代價的追求民主自由。第二是悲憤於當年政府鎮壓學生殘暴的手段。二十三年後的今天,或

許我們應該在這個基礎上開始更深刻的反思。歷史是一面鏡子,從中找到未來的方向乃是最好的

紀念。」——北京來港學生

「一兩百年的過程中,中國人留了無數的血,但是勇氣到現在並沒有消失。他還在不斷地追求理想,

但最後帶來的常常是悲劇,是理想的破滅。所以我覺得中國人缺的不是理想,而是實現理想的辦法。

中國人缺少的不是勇氣,而是智慧。」——吳國光,前中國政府官員

「歷史最厚重的時刻,就是思想和槍械發生直接的對抗。承載思想的肉被摧毀了,但思想會被傳承。

思想是世界上生命最長的東西,沒有任何力量有能力、有資格阻止它的存在。」——同情學生的

知識份子

Page 35: 亡了•忘不了

35

總理說給人民一個交代,政府就真的給了人民一個膠帶。

Page 36: 亡了•忘不了

36

投稿

Page 37: 亡了•忘不了

37

請重新關注「六四」!

文/Bambi

小時候,對「六四」的認識不多。唯一記得,其中一

年六月四號晚上,電視直播維園六四燭光集會的

盛況,我問母親︰「『六四』是甚麼?」母親支吾而對,

只說︰「這是一個政治悲劇。」到了中學,才明白她口

中的「政治悲劇」是這麼震撼,這麼使人覺得悲傷呢……

    中學時,自己會主動搜集有關「六四」的前因,經

過及後果。繼而對事件產生了一個立場︰抹開政治因素。

一個政權視人命如草芥,這已足夠令人髮指。不過,一

直以來都沒有跟同輩談論這個話題,因為氣氛不對,根

本沒有人會喜歡討論政治。到了近年,甚至愈來愈少人

會公開談論「六四」。

    「六四」誰是誰非,大家心中一定有一個答案。愈

來愈少人談論「六四」,不是自己關注的地方。反令自

己感動痛心的,是很多名人近年的言論及立場,令人看

出是有意想淡化「六四」。

    拿已故民建聯主席馬力為例子。他在某次公開訪問,

否定「六四」屠城之說,「否則四千人(學生)應該死

晒」。他又稱,不相信當日天安門曾經燒屍、否認坦克

車壓死人變肉餅,更叫人「咁咪搵隻豬去試係咪會變肉

餅!」這種冷血、刻薄的言論簡直令人心寒!

    另外,現任特首曾蔭權和候任特首梁振英在

一九八九年也公開發表講稿,譴責中國政府在「六四事

件」的態度及採取的行動。但近年一被問到對「六四」

的看法時,不是沒有回應,就是說出跟當年立場相反的

言論。

    自己想指出,上述人士乃公眾人物,所發表的言論

對社會有影響力!我也不要求你們說出「平反六四」等

激進的口號,但也請不要把「六四」像國內文化般「河蟹」

吧!

    在公眾人士都有這樣言論下,從主流傳媒中全面地

了解「六四」的資訊已愈來愈困難。身為大學生,應主

動地、全面地了解這件事件。更應明白人民的性命比任

何東西更重要!沒有人民,何來有國家?█

Page 38: 亡了•忘不了

38

信息不對稱,使我們無法得悉事物的全貌和真相,既與未可知的他者拉遠,也讓沉重變得輕鬆、龐雜變得簡單。後現代和後極權的秩序下,微不足道的反思、無關痛癢的吶喊,訴諸為一種情緒情感的宣泄,對專制壓迫的不滿和價值理想的尋索,如國民教育之於意識形態,對國家圖騰的莫名感喟。

泅泳的人想喝水,一如民主女神在憲法保障自由的城市裡苦

無容身之所。新的權力系統之下,我們過著愈發失序、寂

寞、抓狂的生活,愈來愈難以協商一個恰當的位置,或者悍然以

立場鮮明的旗幟介入歷史事件。用哪一種集體姿態看待 XY,端

視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將往何處而去。

我是誰

    殖民此城留下了好多意義不明的歷史日期,用任何具像的數

字填塞 XY,為民主抗爭,立下符號式的存照。社會訊息、社會

心理及社會連結,透過諸種儀式化的社會活動,體驗、傳遞、昇

華、再轉化,意圖口耳相傳,薪火不息。我之嗅幻、之回憶、之

湧泉,始於每年燭光閃爍的前後。

    我之存在被二元分裂,既為物質,也是意識。「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有正必有負,

物質與反物質相隨,意識與反意識同塑,無法統攝於「有物」之

一體。我為甚麼是誰,誰又是我呢?「誰」不存在,我只是一個

XY文 /伊夫

Page 39: 亡了•忘不了

39

虛無的概念,但無我不是沒有自我,但自我又重新被撕裂,

歸於寂寥。

    XY 還原為一堆虛實不明的符號,乍明還昧之後,終

究蘇醒,清醒地意識到軀殼存留,理智地察覺到靈魂已逝。

我從哪裡來

    芥川龍之介有一篇著名小說《河童》,聞說河童族的

嬰孩將要出生,他的父母便會詢問它是否願意降生人間,

如果回答不願意,他的生命將自動消失殆盡。人類無此幸

運。尼采云:「最好的東西就是你永遠得不到的:不要出生,

不要存在,化為虛無。」人被拋擲至世上,無次序的存在,

經過了生。

    據聞我的誕生與 XY 相關。當年,各地知青為公義抗

爭,熱血父親北上支援內地學生,順道遊覧祖國壯麗河山。

遊至滬城,遇見了母親。就這樣,我一無所知,因「拋擲」

而來,世界對我來說不過是偶然。

    既為偶爾,又何足道哉?我來自太虛、來自無、來

自空、來自那個一。我為公義而生,不,剛好擦身而過

罷了。

未來呢?我往何處而去

    「XY」恰似科幻小說裡的懸空地景,充滿烏托邦色

彩的符號意涵。永恆天國存在與否,雲層之上都是一樣

的陽光。看望凝滯的歷史,勇武同樣人皆有之。黃土之

下的義者,不訴說地下生活的寂寞。他們沉默凝眸世俗

生活的七色,瞧著後輩的雙鬢漸白。XY悄然站在殖民此

城的禁忌邊緣,人們對此噤聲。蕪雜的盛世,不曾喧嚷。

    血的腥膻揉雜茉莉花的芬芳。「XY」之所以描繪為

XY,原委藉以凸顯荒謬之種種。我發覺原來自己未曾認

真對待過任何理念與價值,所以我將在原地或在異地,

其實都是一回事。有人稱此為玩世不恭,若真是如此,

我們都不必活得這樣辛苦。█

Page 40: 亡了•忘不了

40

    在二十三年前的六月四日,一顆由中國學生與人民從悲傷、絕望的眼神中流出的巨大水滴,經過十多小時的長流與聚集,那顆水滴終於也經不起如泰山般的沉重涔涔而下,滴在一個清澈如明鏡般的「中國湖」上,泛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漣漪,並在湖中擴散,衝擊了整個「中國湖」,使這一夜變得十分動盪不安、可歌可泣!然而「六四」在歷史的長河中彷彿泛起了一閃即逝的浪花,中國的民主亦在這一晚中被這激起的浪花悲壯地淹沒了 ! 悄悄地淹沒在歷史長河中⋯⋯

相信不少較為年長一輩的人,在電視中看到一幕幕慘無人道

的屠殺事件而感到悲憤,什至是不寒而慄 ! 身為「九十後」

的筆者也沒法在那一刻感受到當時的震撼,可是當筆者在歷史遺

留下來的片段及相片中看到:幾乎每一個中國的大中城市、全國

的所有高等院校、將近一半的中等專科學校;城市的工礦企業、

機關事業單位及農村人民⋯⋯成千上萬的人直接或間接地參與了

這次運動,牽起了筆者沸騰的熱血,更牽動了每一青年的一顆赤

子之心 ! 

    還記起當時國家領導鄧小平先生堅持把這場示威評價為「動

亂、革命」。可是,不少人在片段中發現了在「六四」示威中,

絕大部份的學生均是手無寸鐵的 ! 他們只是以自身的肉軀與堅定

不移的意志,築成了一道「人牆」以抵擋槍林彈雨及坦克,何以

中共政府堅稱他們持有槍械及攻擊性武器 ? 他們只是和平集會,

進駐天安門廣場絕食以表達訴求,希望中國能反貪污及追求民主,

文 /史忽痕

「六四」回首,鹿死誰手

?

Page 41: 亡了•忘不了

41

為何中共政府不能坐下心平氣和地談判,反而要以軍隊大

砲回敬 ? 最令人懷疑的一點是:中共政府在事件發生後發

放的一片段,在片段中的學生均是和平散去,並沒有發生

衝突。可是,卻也有不少事件中受害的父母口述及其他人

在現場實況拍下的片段中看到:學生被軍隊使用實彈槍擊

及坦克撞到! 究竟誰是真,誰是假 ? 是誰在說謊 ?

    令人遺憾的一點是:縱然經過了二十三年的抗爭與集

會,中共政府還是不肯平反「六四」;當時幸存的學運領

袖還是不能回國,繼續流放海外;受害者的父母還是以淚

洗面,不能在兒子的墳墓前拜祭;中國的學生們還是不能

集會及不能發聲,只能選擇啞忍與沉默;中國追求民主的

學者們被軟禁,不得發表有關民主言論與文章⋯⋯究竟在

這二十三年間,香港及中國的人民為民主做過了什麼 ?有

什麼回報 ? 中共政府有否聆聽到我們的聲音,接收到我們

對民主表達的信息 ?

    雖然香港的人民在「六四」事件發生後,每年的六月

四日發起了燭光晚會,人民在會中以燃點白色的巨燭來默

哀及悼念「六四」死難者,更重要的一點是它象徵著追求

民主的意念來薪火相傳,一代傳一代,以中國能實現民主

體制為目標;以及在會中播放受害者父母或學運領袖的

感言,讓香港人民能得以接近事賓的真相⋯⋯可是種種

的民主活動給筆者所帶來的感覺還是迷失,不知道究竟

這是香港人自我安慰而製造的民主與和平假象,還是一

些政治團體假借讓中國民主為名,實質上卻是進行政治

鬥爭,而我們更成為了他們政治所利用的工具、手段及

犧牲品!一切一切使筆者感到虛無縹緲及迷茫⋯⋯

    可是,即使是多麼迷茫、多麼徬徨、多麼失落,有

一件卻是鐵一般的事實 - 中國還沒有真正的民主 ! 近日

在中國及香港流傳著國家總理溫家寶先生已開始著實計

劃平反「六四」,還學生、人民及受害者一個公道!這

無疑是一個天大的喜訊、進展與突破! 自從鄧小平先生

的改革與開放,中國人民確實是富有起來,可是心靈素

質、道德規範及民主精神卻停濟不前,令很多中國人民

為了利益而失去自我,更別想去討論民主了 ! 若果人民

只顧著「浪費多個心跳,多買一隻金錶。」 而徹底地忽

略了國家民主的步伐,那麼「六四」中奔灑在長安街的

血是白流的了!千千萬萬青年人的靈魂也含著悲傷的情

感而悄然逝去,隨著歷史的長河流進靜止了的時間大海

中慢慢消散⋯⋯█

Page 42: 亡了•忘不了

42

「六四」的堅持與平反

Page 43: 亡了•忘不了

43

李卓人

現任香港立法會新界西直選議員,香港第

二大工會職工盟秘書長,同時是現任支聯會

兼工黨主席,也是香港泛民主派的一員。

自由使香港成為平反基地

香港在平反「六四」一事上一直擁有特殊地位,李卓人解

釋當中的原因可分為兩方面:一是歷史因素,二是現今

因素。當年「六四事件」後香港有一百萬人上街,代表當時

很多人投入這運動;其二是當時的人,也即整個「五、六十後」

在當年很受「六四」衝擊。當年感覺回歸是對香港民主、自

由的衝擊。基於香港與內地命運的連結,當時市民覺得中國

的民主是香港的保障。香港人明白如果中國沒民主對香港也

有很大負面影響。所以「八九民運」時,市民是很感動和充

滿希望:有人民起來爭取自由民主,不用擔心回歸後要在專

制政權下生活。

    「六四事件」與二十三年後的今天有何關連呢?現在,

內地在政治、信息傳遞方面處於封閉狀態,連一般維權、申

訴也不行。眼見中共如何打壓劉曉波,如何操控政治,令現

專訪李卓人

當時也有希望與絕望的反差,

『六四』震撼了所有人的心,固

出現兩極反應:移民與繼續抗爭,

對抗專制政權。

文 /方孟翹攝 /彭琦姍

Page 44: 亡了•忘不了

44

在八九十後覺得中共的一黨專政是對民主發展最大的威脅。

這顯示這兩代人均是中共專權下的受害者。而香港得到中

共的承諾和國際社會的監察,使她多年來都能以燭光這種

和平的方式悼念「六四」和與中國政府抗衡,李卓人認為

這個持續多年的傳統不能倒退。因為中國別的地區沒有這

種空間。他指,香港成為中國主權下唯一能悼念「六四」

的空間,這種自由是非常寶貴的,希望香港人珍惜。

    加上香港與其他國家不同的地方在於香港與內地有「命

運上的扣連」,是「命運共同體」。這是香港特有的因素。

因此香港在「六四」問題上比其他地方更堅持「平反」的

責任。

聲援帶來迴響

    李卓人指香港雖然給供自由的空間,但是他和很多民

主人士不能回內地推動更多運動,很難做主導角色,令支

聯會始終是以「支援」為定位。視乎國內有甚麼行動,再

加以配合和支持,例如劉曉波、艾未未被捕,他們在香港

聲援。儘管如此,這些支援行動是有作用的,因為不少消

息都是透過香港傳回內地,故也能以香港作為表達和宣揚

他們訴求的基地。如「艾未未事件」中,有港人以塗鴉的

Page 45: 亡了•忘不了

45

方式抗議,引來廣州的仿傚,這反映香港的運動是對中

國有影響的,這是非常令人鼓舞的。

良知的呼喚

    被問到會否擔心九十後一代沒親身經歷過「六四」

而令他們在這議題上不夠堅持和熱血時,李卓人認為熱

血是不用經歷過事件後才有的:「每個人都有良知的呼

喚和公義之心,這會使你熱血和投入參與。」

    但是,李卓人也舉「茉莉花革命」為例,指出抗爭

是需要長時間投入的,但香港人即使站出來遊行,也未

必有作長期抗爭的準備。他希望當帶來改變的機會到來

時,市民要有充分的準備。雖然不希望全港市民都要以

參與社運形式作抗爭,但他認為一切都是由市民本著自

己良心說話開始。「現在功能組別背後的支持者其實也

是有學識的人,但為何有了知識,仍是如此自私?連講一

句良心的話都那麼難?另外,我也不希望年輕人只停留於

談論『六四』。」

    去年支聯會的聲明談維權多於談「六四」。李卓人

指這是因為想賦予新的元素:中共到現在仍然繼續對民主

自由進行打壓。支聯會的活動也不再只談「六四」,也

有談「艾未未事件」等等,對國內維權的鎮壓有更多回

應。如果能加入新元素,即談論現在中國的處境,便能

使年輕人感到有「時代感」。他又提到一些悼念活動也許

有點過時,但支聯會需要平衡不同參與者的感受。他認

為最重要的都是當中有互相尊重的感情和氣氛,形式則可

以多元。但由於「六四」紀念館,受空間所限,現時只

能展示當年「六四」的資料,未能與中國現在的社會情

況及相關資料結合。支聯會同時希望青年人能有更大程

度的參與,因此會有「支聯會青年組」(下稱「支青組」),

或到中學舉辦講座,讓年輕人能承傳當中的精神。

安慰和鼓舞:近年年輕人的參與多了

    多年來,香港市民都非常支持悼念「六四」的活動。

其中一種支持方式就是捐款。每年大眾的捐款都能使該年

的「六四」晚會達至收支平衡;另外有不少專業人士都

願意免費為支聯會提供協助,例如設計、寫新聞稿。因此,

李卓人不期望每個人均需以參與社運的方式表達對社會

的關注,而認為只要各人在各自的崗位作出支持已經是一

種參與。

Page 46: 亡了•忘不了

46

李卓人期望將來活動的組織不必太正規,而是多辦些一次性

的計劃和活動,例如「廣場日與夜」,讓更多青年人參與,

而不一定要他們加入「支青組」。因他們在這些短期的活動

參與度是較高的。加上現今有很多年輕人有自己的平台和方

式參與,例如非「支青組」成員的年輕人會幫支聯會作有關

「六四」的歌曲。可見年輕人喜歡自由發揮,有自己參與的

形式。

「六四」與現今民主發展和爭取人權有何關係?

    李卓人首先認為「六四」能凸顯中共專政的特點和本質。

當時無人相信中共會開槍,但「六四」血腥鎮壓令人民對中

共政權不再存有幻想。「六四」的影響是它迫使政府要以金

錢來換取政權的合法性,以經濟開放來麻醉人民,使他們

忘記「六四」和政治壓迫和剝奪,使其能苟延殘喘。

•    他指,國內不少維權運動是源自「八九」,現在活躍的維權人士例如劉曉波,都是由「八九民運」時冒起的。這群人到現在,仍一直與中共抗爭。

    二十三年過去,年輕人的參與度一直提高。雖然

他們都沒有「八九學運」的背景,沒有那種上一代人的

「六四感情」,但他們對「六四事件」的憤怒使他們更能

投入當中的感情,仍然會覺得需要結束一黨專政的政治

取態,令「平反六四」等口號成為他們參與社會運動一

種強烈的道德訴求。因此,「平反六四」成為表達對一

黨專政不滿的象徵和符號,這是對中共政權最大的挑戰。

    談到年輕人在支聯會的角色,李卓人表示會做到

「五十五十」。讓老一輩和年輕一代能共同參與,例如在

「六四燭光晚會」中請學聯代表年輕一代發言,司儀也會

盡量邀請年輕人來擔任。

    另外「支青組」希望鼓勵年輕人用自己的方式做事。

而在常委層面,則結合不同年齡組群,例如來自學聯或

前學生會的成員。因此現在常委內出現了八十後的成員。

    但李卓人也明言「支青組」正面對活躍的會員不足

的現象:「即使有年輕人登記做義工,但流失很快,因

為現今年青人有太多選擇和競爭,有很多校內活動,例

如學生會之類,怎能使他們專注於支聯會的工作?」但

Page 47: 亡了•忘不了

47

教師立場是關鍵

    李卓人相信國民教育是有「洗腦」之嫌的,也因而

成為其中一項最大的挑戰。這是因為支聯會或一般支持

平反「六四」的團體,在資源上難以與政府抗衡。例如政

府會辦內地團,資助中學生、大學生到內地交流。但李

卓人相信當中有不少的「交流」會對政府歌功頌德,這才

能與「國民教育」這一環扯上關係。李卓人希望能守住

教師這一關,當他們要為學生安排活動時,能訓練學生

獨立思考。而「六四」紀念館透過《教協報》來宣傳,

就成為一個契機,老師能藉此去向學生講解「六四」的

歷史。所以老師的立場很重要。另外,支聯會也跟「通

識教師組」交流和合作,借此將信息傳達給教師。█

Page 48: 亡了•忘不了

48

「平反」需要真相

常將「平反六四」掛在嘴邊,究竟怎樣才算是「平

反」?有人會說「平反」是種很封建的說法,是

當權者的恩賜。為何要用「平反」?吳志森認為無需過

於執著字眼。因為市民心底裡大概理解「平反」的意義:

就是當年犯了錯的人需站出來認錯,把事件真相講清

楚,並對受害者作出道歉及賠償,然後政府應自問犯錯

的根源是甚麼,制度上應該有甚麼改革。也會有人將平

反「六四」變成一個介入點去激起更多不同形式的訴求,

令這口號不止局限於「六四事件」本身。吳指香港是個

多元社會,而多元社會是很難統一各人的行為模式和想

法。民主運動的過程裡必然會有不同聲音。不論是平反

「六四」,還是爭取民主,出現百花齊放的意見是正常不

過的。

    對於那些以經濟成就為由淡化「六四」真相重要的人,

吳志森相信他們可能是既得利益者。

•    他同時認為這些人很冷血:「假如你們自己死了,或者你們的親人死了,還會說出這樣的話嗎?」

    他重申,如果不尋求真相,歷史的傷口是永遠無法癒

合的。即使只有一個人遭遇不公平而死於非命,政府都應

找出真相,何況現在有這麼多人死了。他指和解的大前提

是真相。

專訪吳志森

文 /方孟翹攝/彭琦姍

Page 49: 亡了•忘不了

49

對於「六四」,香港團結一心

    香港一向被視為一個功利社會,為何卻在平反「六四」

這個看不到終點的道路上默默堅持了二十三個年頭?吳志

森認為這不能用理性解釋,因為這是一個情意結。香港當

年扮演著一個「窗口」的角色,當時香港幾百萬人都一直

透過新聞媒介關注天安門的局勢發展,由學生集會到最後

被血腥鎮壓的整個過程,香港人一直接收著很詳細和轟動

的資訊,是感覺極強烈的一群,程度可能比世界其他地方

還高。香港人會覺得這是個很大的歷史責任,作為事件見

證者,他們想令這件事能完滿地劃上句號,也就是平反。

全世界也許只得我們有這情意結。

    不止如此,香港市民更有在此事上出力。吳志森憶述

因當時北京交通不便,當地電視台又禁止用衛星傳送影像,

因此記者在機場見到貌似香港人的陌生人,就託他們將錄

影帶送回香港,而每次他們也是非常安全和及時地送到電

視台。可見當時每個香港人都本著同一個心、做同一件事:

將真相呈現給全世界知道。

    這廿多年來,吳志森認為香港正扮演著「燈塔」的

角色。華人社會中,唯一最大規模的、每一年都沒有間斷、

風雨不改來悼念「六四」的地方,就是香港。「六四燭

光晚會」更是一個難得的機會讓內地人參與其中。因此不

論在當年還是今天,香港在「六四事件」中依然佔有很特

殊的位置。

權力需要制衡

    無可否認,在「六四」過後,的確會有香港人有「不

能與中共政府鬥」的負面想法,這是鎮壓帶來的震攝作用。

但同時,吳志森相信「六四」有為港人帶來啟發:權力

吳志森

資深傳媒人,前香港電台烽煙節目《自由風自由 PHONE》主持,

現為《頭條新聞》主持。同時常在《明報》和《蘋果日報》等報

章評論社政時弊,作風敢言硬朗

Page 50: 亡了•忘不了

50

沒了制衡是個很的大問題,制度上的制衡是對的核心價值

如人權、民主、自由、法治的保證。市民也明白這些價值

一旦消失,當權者就會胡來。另外他們認同民主的重要性。

它雖然有很多缺點,也定非最好的制度,但已沒有另一個

制度比它更好。一旦沒了民主,國家就有機會發生「六四」

這種悲劇。這是隨時間增長港人對於「六四」便有更深的

領悟。大家在「平反」的議題上更加堅定。

希望的種子

    吳志森慨嘆,現今中國的大學因管制很嚴密而令討論

社會政治的氣氛相對平靜,老師會查探學生領袖的想法,

了解他們的思想,從而方便問話。而且不少內地大學生比

較安於現狀,無論畢業與否,已考慮當公務員、做幹部,

尋找最好的出路。可能思潮的激盪和活躍的討論已由大學

轉到網絡或其他民間社區等非官方組織(NGO)裡。

    他相信,「六四」的真相越是少人知道,改變的機會就越渺茫。越多人知道,便等同撒下更多希望的種子,就越有機會改變現況。因此他慶幸內地仍然有一

批人,雖然人數未必多,未必足夠形成一種變革的動力,

但他們當中包含了各個年齡層,即使面對種種箝制,冒

著危險仍然用盡方法去尋找這段歷史,了解背後的真相。

例如他們將香港的電視台當年播出的「六四」片段輯錄

成特輯,私下在大學生之間,以電腦硬盤或「USB」流

傳和保存;因他們很難從父母、同學或老師得悉相關資

訊,很多內地學生來香港讀書時,藉此了解這件事。他

們不甘被人抹去應有的記憶,不甘活在一片空白中,不

甘於每天只是吃喝玩樂,如行屍走肉。一切都是由了解

和掌握細節開始,他覺得這是動力,即使這批人非大多

數,影響可能不夠大,但他指這是一個「火種」,希望

慢慢可以燃點開去。

Page 51: 亡了•忘不了

51

以教育傳承

    面對香港新政府上場、二十三條立法、纏擾法等問題,

吳志森將這希望的種子寄望於教育。每次政府說要推行國

民教育時,社會最擔心的是老師能否自由地在課堂裡討論

「六四」。他期望可將「六四」這段歷史透過教育承傳下去。

誠然有親身經歷,與得到二三手資料的感受是不同的。很

多歷史事件也如此,當社會一直發展下去,都需要靠這些

資料來傳承。香港相當自由,可以將各種資訊,通過不同

的方式傳遞給大眾,包括互聯網、口耳相傳、書籍、課堂,

資料變質的機會不高。也因為資訊來自不同方面,只要學

的人用心了解更多這段歷史的細節,和其前因後果,他相

信能傳承下去的機會是很大的,除非學校或政府當局禁止

人談論這件事。但他覺得當局很難禁止:「是否禁止舉辦燭光晚會?禁止父親向兒子講解?不行的。所以我是有信心「六四」能傳承下去。當然危機

是存在的。新政府上場會怎樣?如果政府態度強硬,

有機會甚麼都禁。」但他深信市民、學生都不會這樣

「順攤」的。

「有何不可?為何不可?」

    回看古今中外的歷史,不少社會變革,包括

「六四」,都是以大學生作為先鋒。吳志森認為成年人

比較世故,因經歷得較多,認為很多改變不了的事是

理所當然。而且當他們的社會地位提高了,就不會想

失去現有的利益,因想明哲保身故而缺乏實際行動。

反之,由於年輕人比較理想主義,有想改變社會現狀

的熱情。加上大學裡有較自由的氛圍,他們思考的方

式可以很天馬行空。「有何不可?為何不可?」的想

法驅使學生想去改變一些事物,對不公義的事看不過

眼,想盡快改變現狀。█

Page 52: 亡了•忘不了

52

新生一代與未來挑戰

Page 53: 亡了•忘不了

53

  

「六四」尋根

袁智仁與很多香港的新一代一樣,父母早年從內地偷渡來港,他祖父曾不停

地叫他將《爭鳴》、《開放》等雜誌偷運回內地。他的家人喜愛論政,爺

爺是知識份子,一家人因懼怕在文革被批鬥,於是便來到了香港。「六四」零碎

的記憶,像種子一樣植入他的童年,成了一個烙印。他表示現在自己參與社運,

在某程度上也是一種尋根,一種解答自己的方式。

八十後進行社會運動的特別模式

    從旁觀到決定親身參與社會運動,對袁智仁來說不須花太多時間,一切都來

得相當即興。以天星碼頭保衛活動的經驗為例。他坦言自已和很多同輩的天星碼

頭保衛者一樣,對天星碼頭並沒有甚麼認識或特別的回憶。很多時候甚至未必是

直接的持份者,只是看到社會上有事發生,而自己認為當中有不公不義的成分,

便自發起來抗爭表達不滿。他們每每先有立場,之後到閒下來時才重新組織抗爭

的理由。他覺得參與這種自發的社會行動,使他強烈地感受到自己是社會的一份

子。而且,一班人一起做一件事來保衛這城市和其核心價值,是非常愉快的。因

此,他和這班「同志」選擇站出來「快樂抗爭」,這就是所謂「八十後」。

參與民間組織社運更具自由度

    說到現代和七十年代社運形態的相異之處。他指出社交網絡將許多本來互不

相識但擁有相同信念的人們召集並連結起來。袁智仁舉了近期的「四一遊行」作

為例子,—路上看到許多不認識的人,或是非社運圈的人都參加了遊行表達訴求。

專訪袁智仁

█他眼中的「六四」

    1989年「六四事件」發生時,

袁智仁自言已經是一位略懂世事

的幼稚園生。他憶述當年事件發

生時,只見電視機不斷地重播相

似的畫面:人們在廣場上示威、一輛重型坦克車將民主女神像輾碎。小時候的他

不明白這些影像背後沉重的意義,

父母也沒有作出甚麼解釋。直到

小學六年級,學校才蜻蜓點水式

地向學生簡述「六四」是甚麼。

所以,「六四事件」對他來說只是一齣妨礙他欣賞卡通片集的鬧劇。

袁智仁

又名原人,八十後人士,活躍於

社運圈子,參與不同民間組織如

「香港獨立媒體」、「社區文化關

注」等。

文 /黃愛珊攝 /張文英

Page 54: 亡了•忘不了

54

只有社交網絡能夠如此高效率、高涵蓋率地召集一群這樣的人。袁智仁又認為

這是好事,一些平常較少接觸政黨或其他民間組織的人士若希望就一個社會議

題去發表意見,接受了網上號召後可以在志同道合的人陪伴下參加社會運動,

不必順從大組織的意願。這樣的自由度吸引更多的人關心社會,因這方式減去了

社會運動沉重的感覺,使運動更大眾化及易於接受。

    袁智仁指出當下青少年政治冷感是每個時代都存在的問題,但他認為新一

代人對社會事務的關注度和參與度已比以前提升不少,故他對新一代的運動抱

樂觀態度。他指出香港的教育制度可能未能將現時的年青人培養成關心社會的

人,但社交網絡和智能電話加速了資訊的流通。新一代要獲取最新的社會資訊

可謂易如反掌,至少現在上街抗爭的學生比以往為多。雖然新一代年輕人在對

政治思考上,無論是深度、闊度都未必夠,例如他們的討論依然停留在「惡搞」、

「改圖」的階段。但袁智仁認為這並不重要,重點是社政議題已經透過受年輕人

歡迎的方式「入屋」,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這是以前的年輕人所沒有的。

情緒化抗爭為反抗政府收緊權利

    說到近期社會上頻頻出現衝擊政府機關和行為藝術等情緒化抗爭,袁智仁

認為這種情緒化抗爭的出現是無可避免的,更是不可或缺的。香港民主進程停

滯不前,要上街抗爭的,香港人都做過了,但政府依然無動於衷,對市民的訴

求不聞不問。袁智仁認為香港的民主運動已經進行了三十多年,但前路依然茫

然不明。正所謂「官逼民反」,袁智仁指出民眾正在進行一種實驗,由於政府

不斷收窄示威的權利,因此群眾正不斷挑戰政府底線。不然,警方對於民眾示

威的打壓將會愈來愈大。

Page 55: 亡了•忘不了

55

對民主未來路去向樂觀

    問到袁智仁有關香港民主未來發展去向的看法時,他認為四、五十歲的人

對於香港民主的發展的看法偏向悲觀,但他和一群八十後的看法則相對樂觀。

年長的一代由八八年開始爭取直選,在爭取民主的道路上走得愈長,發現民主

發展依然停滯不前時,想法便會變得較悲觀。但他續指出他觀察到近年社會和

民主運動的動員人數及參與模式及組織性上都有改變,香港人選擇用更多不同

的方式表達不滿,例如現時藝術家在選材及作品方面有不少是反映了政治及社

會現況;音樂製作人例如周博賢、黃耀明也會創作內容包含政治、社會時事的

歌曲,抒發對於現實社會的不滿。有改變就會有生機。

八十後,未來的挑戰

    作為八十後一分子,袁智仁認為新生一代正面對著的的挑戰是法例上的挑

戰。梁振英上台後,二十三條立法、二次創作的法例都是他們要面對的困難。

袁智仁形容二次創作等同將「改圖」及「惡搞」等行為列為刑事罪行,這變相

是減少新生一代討論及了解政治的機會;而他也相信當政府將二十三條分拆上

市時,遊行及示威必會遭到警方的打壓。警方的取態及行為、政府的立法同樣

是新生一代在爭取民主時會面對的挑戰。八十後應思考如何改變表達意見的形

式,動員更多群眾,這才可令民主再向前走。█

Page 56: 亡了•忘不了

56

林匡正

八十後作家、時事評論員、

「OurTV」及「香港人網」節目

主持人,活躍於平面和廣播媒

體。著有《八十後運動》及《香

港大崩壞》等書籍。

由反對平反,變為支持平反「六四」

於2003 年,二十三條立法鬧得熱哄哄,林匡正開始懷疑自己一直所相信著

的民建聯。對於政治、對於政府、對於「六四」,他的看法和信念都起

了三百六十度轉變。「零三年過後,我的想法開始改變,同時也開始支持平反

『六四』。直到『六四』二十週年,我對於這件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對於平反

『六四』一事的取向也更堅定。」他說著。而二十三條立法一事也令他開始接觸社

會運動。他明言自己並不是在社運圈子中最前線的一群,而是跟隨社會風氣向前

走的人。

    談到每年的「六四燭光晚會」,自二十週年的「六四燭光晚會」起,他都會

參與其中。他認為現時「六四」的燭光晚會除了時時重申要平反「六四」外,也

是一個社會向中央政府抒發不滿的渠道。「燭光晚會像是一個踏腳石,讓年青人

從這個機會重新認識『六四事件』,從而再了解中國政府的統治手段。每當市民

對中國政府有什麼不滿,他們都會自覺以這些場合作為切入點來宣洩不滿。」

尋求追求民主的新道路

    二十三年後,作為一位積極參與社運的人士,林匡正指出現時新生代對於政

治及社會都有自己的一套看法。有些人會加入政黨或參與地區工作去實踐自己所

追求的理念,林匡正舉出梁國雄助理作為例子,指出這些議員的助理可以把握機

會去實踐自己的理念。

專訪林匡正

█他眼中的六四

    1989年,林匡正還只有六

歲。那年,他從新聞報道裡看

到關於「六四事件」的消息,

 但他對於這件事的了解不多。

他說:「家中的老一輩說如果

中國政府當時不選擇鎮壓的話,中國就會發生暴動、內戰。」林匡正說

自己當時也是相信這一套說法

的,又坦言自己以前是民建聯

的支持者。但到了 2003 年,

他對於「六四」的看法起了

三百六十度的大轉變。 

 

文 /瑩

Page 57: 亡了•忘不了

57

    另外,林匡正舉出其他例子,他說:「年輕一代也會選擇把這些想法直接化為

行動,例如『香港中學生聯盟』曾就反對國民教育課程作出行動。」他又提到「大

專 2012」,指出香港大專學生自發性地組織並參與「五區公投」選舉的舉動突顯

了香港的新一代會以自己的手法去處理事情,縱使未必一定獲得成功,但自發性的

參與,以各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都代表著他們正在開創一條屬於自己尋找民主的

道路。

缺乏一種爆發點

  

    談到新一代運動的挑戰,林匡正舉出了一些例子,「現時這些運動都缺乏一種

爆發點,即是應該要有一些讓人意想不到的舉動,令政府措手不及。可惜,我現在

看到的是很多行動都在政府預料範圍內,於是每次都動用警察,把相關人士拘捕然

後扣留。相反,如果突然作出外間預料之外的行動,例如『反高鐵』事件中曾有千

人突然包圍禮賓府,這些突發的舉動所得到的響應相對較大。」

去個人化的色彩減弱民主運動成效

    林匡正又指出現時的一些運動,甚至一些政黨如社民連,都希望「去個人化」

──以組織代替個人作為一個運動的代表。但他認為這種方式的效果未必佳。以往

「個人化」是當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站在台上便有一定的號召力。黃毓民便是其

中一個例子,他會有一批固定而且為數不少的支持者。他認為人都有一種崇拜英雄

的心態,當一個人崇拜黃毓民的處事手法時,他自然會主動了解其政黨的理念,從

而參與活動。

林匡正作品

Page 58: 亡了•忘不了

58

    以一個集體去代替一個精神領袖不是不可行,林匡正說明「去個人化」的前

提下是一個團體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和吸引力。但他認為現時社運團體

中並沒有這個情況出現,令「去個人化」在一定程度下減弱了運動成功的機會。

民主運動舞台上擠滿了八十後

  

    林匡正又提及到民主運動的成功需要靠新意,而新意很多時都是新加入人士

提出的。因此他認為未來的挑戰是香港這個舞台是否真正承載新生一代和他們的

理想。林匡正坦言由於香港的社會和民主運動歷史並不長,只有四、五十年,因

此舞台相對較小。而現時,他看到的是這個舞台上逐漸擠滿了八十後,變相是減

少了九十後參與籌備活動的機會。「我認為八十後應該給予更多機會予九十後的

年青人。九十後一代是不容忽視的。在大規模的運動上,可以由八十後人士以及

社運年資較長的人士負責組織;至於規模相對地較小的運動,則可以放手讓九十

後嘗試,這是有助更多年輕人參與,真正了解社會和民主運動。」

  

爭曝光率為社運密集的誘因

    近年的社會運動、民主運動幾乎是以一種密集的方式進行,除了是由現時社

會及政治環境引致外,林匡正同時表明密集式的運動能表現出八十後的「害怕」

心態。到底八十後在怕什麼?

    「參與、籌辦社運的人固然是為了表達自己意願,為自己、大眾的意願發聲,

但也十分害怕自己的曝光率不足,使號召力減低。誰是八十後的代表,誰的曝光

Page 59: 亡了•忘不了

59

率比較高,這也是他們要考慮的因素之一。為了保持曝光率,所以促使他們

有密集式的運動。」但他相信,即使面對著眾多的挑戰,在這個政治舞台上,

新生一代都擔當著重要的角色。

「未來,香港民主會倒退」

    談到香港民主的走向,林匡正正色道:「香港的民主會不斷倒退。中國

經常說『一國兩制』,『一國』始終會比『兩制』走在前面。中國政府不容

許香港有『政黨法』的原因是不希望香港的政治有連貫性,也不希望有一黨

獨大的情況出現。即使往後真的有普選出現,香港特首在行事方面或多或少

都要依靠中央,這是香港走進民主的一大阻礙。」

    林匡正隨後又以立法會的情況來反映現時民主倒退的程度。「現時立法

會著議員尊重正反聲音,當不同人士發言他人都應該要予以尊重,要和平、

理性、非暴力。但這其實是一件很荒謬的事。即使一些文明的國家,例如英國,

在議會裡政府支持者及反對派根本不存在互相尊重,反對派會以不同方式阻

礙對方發言。所謂的『和平、理性、非暴力』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議會文化。

中國希望立法會的議會文化能倒退到國內的情況──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席上的人只懂舉手,在『人大政協會議』的人就只會拍手。香港不少政黨派

別都墮入這個困局,在議會上追求理性、包容,這正好中了中共的下懷,令

民主發展停滯,甚至倒退。」█

Page 60: 亡了•忘不了

60

成名

現為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

副教授,作出多項學術研究,

包括研究亞洲民主發展、香港

政制發展等。

現今年青一代的覺醒

近年到維園參與「六四燭光晚會」的人數以及年青人佔參與人數的比例都有上升

的趨勢。成名認為原因在於近年國內對於維權人士的打壓愈發嚴重,再加上中

小學老師不遺餘力地把「六四事件」的真相告知學生。同時,近年香港民主發展停滯

不前,而政府卻無力改變現狀。在這些因素下,有一班年青人,特別是中學生,他們

開始懂得反思、懂得站出來悼念「六四」,同時也逐漸明白人權的重要性。

 

    成名提及浸會大學及中文大學也有研究指出現時在眾多的年齡組合中,十八歲至

二十多歲這個年齡層對於政府的不滿度是最高的。而當中他們對政府不滿的原因都是

一致的,包括官商勾結、貧富懸殊以及真普選遙遙無期。這反映出政府的不濟令香港

年青一代時感到鬱悶,令他們對政治不滿的程度高,容易爆發。這種不滿反映在態度

層面,而重點就在於有多少年青一代會將這種態度轉化為政治行為,小至多看報紙、

留意時事,大至採取實際行動,如遊行去表達自己的意見,但他現時難以猜測這轉

化的程度有多少。不過,成名表示近年看到社會上不少運動,例如反高鐵、要求普選

等的參與者不少是八十後,甚至是九十後。他指出反高鐵行動不少中學生在行動的第

一天中對於高鐵的細節還沒完全清楚的,但後來他們在活動中逐漸領悟到更多,因為

對政府和政制加深了解,對於政府更感到失望。這種情感成為日後他們參與各種民

主運動、社會運動的種子。

民主傳承的新方式

    無論是中國內地還是香港,民主運動的歷史都不算長。但隨著時間推移,民主

運動的方式、規模等均起了不少變化。首先,成名指出年青人透過不同傳播媒介去

表達意見,集結群眾正是之前沒有的,例如「Twitter」就成為一個新的集結點。

專訪成名

█他眼中的「六四」

    在成名眼中,他認為

「六四事件」反映了一個獨

裁政體因感受到威脅而作

出血腥鎮壓的行動,而這

個行動所鎮壓的人,正是一

班純真,渴求民主、反

貪污及裙帶關係的學生。

文 /瑩

Page 61: 亡了•忘不了

61

    成名也認為新一代民主運動的組織性存在著明顯的轉變。以往年青人在參與民主

運動上都會選擇加入一個大規模的民運組織,特別是八零年代末有明顯的民主運動聯

盟。這些聯盟的組織結構有階層性,即有一位明顯的領袖去領導市民參與運動,例如

司徒華和李柱銘。但現在多出現一些細小,並且出於自發性建立的組織,以往的大聯

盟組織已不復見。

    此外,成名又提到現今新一代不再只將焦點單一地放在民主運動上,而是更多地

考慮到其他方面的影響,而這些議題大多圍繞保育、環保、商業化等。例如在反高鐵

議題上,抗爭者能反思到功能組別的存在才是問題的核心,要解決問題必須要從政治

制度上著手。他又形容現時新一代所組成的組織結構相對鬆散,並且較少有長遠的策

略,反而更多的是自由地表達感受,因此出現一些衝擊行為。

八十後很激進嗎?

    現時傳媒慣常以「激進」來形容八十後表達訴求的行動。成名認為這並不能一概

而論。他指出傳媒以「激進分子」形容八十後是過分簡單,並坦言一些歸邊的傳媒是

以這種標籤以及陰謀論來醜化、打擊新一代。他指出,事實上現時很多遊行、示威都

是和平、理性及非暴力的,而衝擊行為大多只出現在活動的尾聲。實質上,八十後不

會時時進行衝擊行為,有時也會選擇以悲情的表達方式來喚起外界的關注,例如在反

高鐵事件中,他們以二十六步一跪的方式成功吸引大眾眼球。

    年青人衝出中環街頭,阻塞交通超過一小時,這些行為也會令受影響的市民不滿。

不過,在事件發生後,相關人士也作出了反思,檢討這些行動是否有成效,可見社會

不能就此一概而論說八十後就是激進的。

Page 62: 亡了•忘不了

62

香港政治存在的憂慮逐漸浮現

 

    對於香港民主未來的發展,成名坦言十分擔憂。「下屆特首梁振英以往發表

關於民主的言論,不是含糊不清,就是走強硬的鷹派路線,言論極為保守。零三

年「七一」的五十萬人大遊行後,梁振英繼續表明二十三條立法是香港的責任。

至於功能組別,他也完全沒有承諾會將之廢除。而且很多證據也顯示梁振英是地

下黨員,這令我感到很憂慮。」

    而另一個隱憂則是泛民的團結性。他指出在現時的情況下,泛民有較大的壓

力,他們也知道自己需要團結。因此在這次特首選舉中,可以看到公民黨和民主

黨的合作增多,而民主黨對於社民連仍有一定的容納度。

    另外,成名也提及爭取民主是需要和平非暴力的民主運動。成名提及人民力

量及社民連正因在抗爭時運用一些非必要的暴力手段,令市民對他們的支持度大

減。他形容出現這個現象原因在於香港並不是一個完全獨裁的國家,政府對市民

的壓迫也不及北韓等地方嚴重,市民認為不需要以暴力手段來爭取民主。

    除了在政黨及政府管治方面有極大擔憂外,成名對於媒體的政治取向也有很

大的憂慮。今年新一屆特首選舉前,傳媒歸邊情況嚴重,如《成報》擅自篡改劉

銳紹的專欄文章的內容。其他印刷媒體如《明報》及《南華早報》也有類似情況,

傳媒這種偏坦報道方式會令香港傳媒新聞自由、不偏不倚的核心價值瓦解,也同

時影響著大眾的立場及價值觀。

  

Page 63: 亡了•忘不了

63

    在這個不明朗的政治環境下,成名指出香港人只有三個選擇,一是移民,但

這代價太大;二是選擇沉默不動,直至負面影響浮現。但這樣只會令香港終有一

天「大陸化」,引發更大的恐懼;三是選擇發聲,表達自己的訴求,主動爭取民

主改革。民主發展的前境如何,是視乎有多少市民真正地覺醒。

寄語年青人

    中國內地和香港的民主發展前路都很崎嶇。成名認為年青人應先裝備自己,

培養批判思考。同時,成名希望年青人在接受各種傳媒的訊息時要懂得比較。「年

輕人的立場很容易被一份報章所影響,因此他們應多循不同傳媒渠道了解社會及

政治議題,令自己在意識及思想層面上都有批判性思考。在任何事件上都不應被

動地去等待他人告知真相,而是主動去尋找真相。另外,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也

應以自己能力所及去支持民主發展。」█

•    成名在最後提到所謂的公民社會,是以民間的力量組織而成的,不能期望政府去為我們作出改變。我們要依靠的,是自己的力量。

Page 64: 亡了•忘不了

64

 追溯——近年社會民主運動 

    1989 年,中國大學生帶領的民主運動所追求的是民主、自由和平等。二十三年過去了,民

主運動卻從未消失。知名維權人士如劉曉波、艾未未等為民主、為公義發聲;「中國茉莉花行動」、

「陸豐烏坎村事件」顯示人民勇於表達自己的聲音,推動民主發展進程。如成名教授所言,現今

民主運動很多時都受社會議題所影響。香港回歸祖國踏入第十五年,近幾年也有不少民主運動、

社會運動。回歸後的香港,市民以不同形式參與社運及民運。

編 /瑩

Page 65: 亡了•忘不了

65

反對二十三條立法

遊行

自 1989 年 全 港 華 人 大 遊 行( 即

「八二五」大遊行)(「八二五」大遊

行是聲援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絕食抗議的

學生的遊行,香港有一百萬人參與)以

後最大規模的一次遊行

近五十萬人參與

政府曾就二十三條立法作出讓步並修改

條文,但最後宣布撤回《國家安全(立

法條文)條例草案》

二十三條立法事件令市民意識到一旦政

府通過法案,人權、新聞及言論等自由

都會隨之消失。社會對於二十三條立法

的關注和不滿,令政府無法通過法案,

正好讓市民知道表達自己意見,站出來

進行抗爭的意義及重要性。

檔案一反對二十三條立法

反對遷拆皇后碼頭

1. 民間團體提出不同方案,以求可在原

址保留皇后碼頭

2. 舉行人民規劃大會,討論填海及保留

皇后碼頭等事宜

3. 靜坐、絕食

「可持續發展公民議會」、「香港建築

師學會」、「香港專上學生聯會」、「長

春社」及「本土行動」等組織及普羅大

2007 年 8月 1日清拆皇后碼頭

市民由此可了解更多有關皇后碼頭歷

史、香港歷史建築的保育及城市規劃民

主化。同時令市民意識到一些社會和民

生的議題需要靠眾人的力量以及人民規

劃大會等多樣化方式去引起關注。

檔案二反對遷拆皇后碼頭事件

2003 年7月1日 2007 年

起因  :

表達方式:

註 :

參與者 :

政府回應:

影響  :

起因  :

表達方式:

參與者 :

政府回應:

影響  :

Page 66: 亡了•忘不了

66

喚醒香港人,爭取所有的立法會議員由

全民一人一票選舉

公民黨及社會民主連線發起「五區總辭」

行動,以「盡快實現真普選、廢除功能

組別」為議題,進行「變相公投」

活動由公民黨及社民連發起,學界組織

「大專 2012」也派了五人參選

總投票率為 17.1%(超過五十萬人),

五名辭職的公民黨及社民連前議員全部

當選重返議會

就是次事件提出遞補機制法案

政黨成員以過往未曾發起過的形式再次

帶出普選議題,對特區政府及中央造成

一定的壓力,並且讓選民以「公投」表

達出自身對於普選的渴求,引起社會及

國際關注,普選再一次成為社會間熱門

的議題。

檔案三五區公投行動

檔案四反高鐵事件

在欠缺諮詢、欠計劃情況下香港將要建全長二十六

公里的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

1. 立法會舉行審議高鐵撥款會議時,反對人士於立

法會大樓外集會,曾有萬人在現場反對高鐵撥款

2. 反高鐵人士於 2010 年初到禮賓府後門外,要求

與特首進行直接對話

3. 五區苦行(即捧著米和種子,代表著公帑和菜

園村在五個立法會分區的街上每步行二十六步則

跪下一次。)

4. 發起反高鐵停撥款大遊行

5. 舉行反高鐵文化營,於立法會外露營

總參與人數難以估計

高鐵工程撥款最終被通過

市民意識到高鐵撥款之所以通過是因為功能組別存

在,更關注及了解香港政治體制(註:特別是新一

代的九十後人士),從而帶動他們了解香港民主發

展。加上八十後在這場反高鐵運動中擔當重要角

色,令所謂「八十後」抬頭,並以各種新穎的形式

來表達不滿。

起因  :

表達方式:

參與者 :

結果        :

政府回應:

影響  :

2009 年7月 2009 年末

起因  :

表達方式:

參與者 :

政府回應:

影響  :

Page 67: 亡了•忘不了

67

檔案五反遞補機制事件

政府提出遞補機制方案以免有同類「五區

公投」事件發生;又指「變相公投」投票

率偏低而「表示」政府建議已經獲得廣泛

支持,而無需再作任何諮詢

1. 民間人權陣線發起「反遞補惡法大遊行」

2. 此事件成為「七一」遊行其中一個重大

議題

3. 一百三十九名大專學者昨日發表聯署聲

明反對遞補機制

4. 沈旭暉等八百多名學者以「尊重知識、

尊重邏輯、尊重理性、尊重選民」為題,

在報章以廣告反對此機制

有一千五百人參與民陣發起之「反遞補惡

法大遊行」(2011 年「七一」遊行參與人

數見表格)

在受到眾多批評下,政府作出讓步及修訂,

並有兩個月諮詢期。於 2012 年初定下最終

建議方案。

2011 年5月始

香港大學舉辦了百年慶典,中國國務院副

總理李克強親臨主禮。典禮當日,整個校

園被封鎖,更有三名學生聲稱被警方推倒

在後樓梯後禁錮一小時。加上是次李克強

到訪香港期間警方多次阻撓記者採訪,觸

發一連串遊行及集會以捍衛新聞、言論自

由    

1. 過千名市民於 8月 26 日在香港大學的

廣場集會

2. 約有三百人於同日晚上遊行到西區警署

抗議警方在「818 事件」上的安排

3. 一批青年組成「反鷹抗暴行動組」,並

召開記者會,在 9月3日發起遊行

港大校友、師生、「反鷹抗暴行動組」及

市民

保安局局長李少光及警務署署長曾偉雄,

在 8月 29 日到立法會保安事務委員會解

畫;港大也成立小組調查是次事件,但被

校友批評為欠缺獨立性。

檔案六港大 818 事件

2011 年 8月 18 日

起因  :

表達方式:

參與者 :

政府回應:

起因  :

表達方式:

參與者 :

政府回應:

Page 68: 亡了•忘不了

68

檔案七反特首小圈子選舉

反對小圈子選舉、反對中國政府干預是次

選舉

1. 學聯及多間大學的學生會,在行政長官

選舉前夕於灣仔中環廣場外的空地舉行晚

會,並通宵紮營

2. 民間組織 「全民運動」也舉行集會呼籲

選委杯葛小圈子選舉,多個團體亦有遊行

3. 「民間人權陣線」也於4月1日組織「豺

狼當道 港人憤怒 4月1日抗議中聯辦亂港」

大遊行

1. 有百多人出席該學聯舉辦的活動

2. 社工學聯、民陣、社民連多個組織及團

體在會展及灣仔外遊行

3. 在短短一星期時間的籌備下,4月1日

的遊行有一萬五千人參與

無直接回應,而警方則被指在示威者未有

作出暴力舉動時,用胡椒噴霧鎮壓示威者。

檔案八七一遊行

主要是表達民間的訴求,望加快中國內地

與香港民主發展的步伐

遊行

近年網上討論區會自發組織參與遊行。而

每年參與人數及主題則詳細列與第 67 頁

的表格。

2011 至 2012 年 每年7月1日

起因  :

表達方式:

參與者 :

政府回應:

起因  :

表達方式:

參與者 :

Page 69: 亡了•忘不了

69

年份 主題∕口號                         遊行人數(人)

主辦單位 香港大學調查報告  警方

1997 結束一黨專政  3000 4000

1998 「平反六四」,釋放民運人士  40

1999 反對人大就居港權事件釋法 500

2000 董建華下台,爭取民主改革 3700

2001 支持普選,欽點無恥 700

2002 打倒金權政治,堅決捍衛生活尊嚴 350

2003 反對二十三條,還政於民 500000 429000 - 502000 350000

2004 爭取 07、08 雙普選 530000 180000 - 207000 20000

2005 爭取全面普選,反對官商勾結 21000 20000 - 24000 11000

2006 平等公義新香港,民主普選創希望 58000 33000 - 39000

2007 爭取普選,改善民生 68000 30000 - 34000 20000

2008 同一夢想、同一人權,還政於民,改善民生 47000 16000 - 19000 15500

2009 施政失誤、貧富懸殊、還政於民、改善民生 76000 32000 - 37000 26000

2010 「七一」向前走,香港前途在我手 52000 22000 - 26000 20000

2011 還我 2012 雙普選,打倒地產霸權,曾蔭權下台 218000 54000 - 64000 54000

表格

Page 70: 亡了•忘不了

70

    有人說,時間可以讓人淡忘一切。

    八九年距今經已二十三年,歲月流逝,人們卻不曾遺忘過「六四」。沒有選擇忘記,

是因為「六四」這個詞語已經早早烙在心中。追求民主、人權,渴望自由,這種純粹

與堅定的信念竟換來政府不仁、殘暴的對待。學生曾擁有的希望最終化成了對國家徹

底的失望。

    作為九十後的我,「六四」這一詞同樣早已烙在心中。中學時課堂上播放「天安

門廣場」,得知「六四」事件後的那種震驚至今我仍清楚記得。一個國家怎能以這種

殘忍的方式對待自己的人民呢?那些曾是中國未來希望的種子被軍隊奪去了生命,政

府卻未曾承認過過錯。這讓我不想遺忘也無法遺忘「六四」,如果連我們都選擇忘記

的話,我知道屬於民主的光明只會在這片國土永遠熄滅。

    「傳承」,不單是我們這一代要承傳平反六四的堅持,更是承傳對民主追求的信念。

不單是要還學生們一個清白,更要把他們最初、最純粹的希望堅守下去。一顆種子未

必能開出健全完美的花,但在無數顆的希望種子下,我相信總會有綻放出自由花的一天。

即使力量微弱,但只要我們願意堅持,我相信,民主的光明終有一天會被我們點亮。

眾編的話文/瑩

Page 71: 亡了•忘不了

71

    我的父母從來都不會主動和我談論「六四」。

    我父母的觀念非常保守,可能因為他們小時候家裡很窮的關係,他們會覺得中國共產

黨當初很辛苦才在抗日戰爭中勝利,共產主義亦為窮人帶來了希望,所以他們非常推崇共

產黨。當然他們也是清楚內地的貪污問題是很嚴重的,沒有盲目地認為共產黨非常完美。

不過,當我和他們提及我正在製作「六四」特刊時,他們堅定地說在事件中沒有人死亡,

國家並沒有武力對待學生。

  我明白對於一個單純的愛國人士來說,讓他相信國家這樣踐踏人民的性命、人民的尊

嚴、人民追求民主的心,是很困難的事。因為當他承認了之後,這個國家還值得他去愛嗎?

  我們都不想祖國有這樣不堪的一面,但就是因為愛國,我們才更應該直視存在在這個

國家的陰暗面。不面對又何來改過?不面對又可來進步?為了國家的將來我們更要高呼國

家的不是。

  我會把這本「六四」特刊送給我的父母,讓他們更了解「六四事件」的真相。並以這

本特刊向在追求「平反六四」這條路上走了二十三年的人致意,謝謝你們從未遺忘,讓我

們年青一代了解這件事。更希望將這本特刊派發給青少年,讓他們了解「六四」後一同踏

上追求平反及爭取民主之路。

文/Mandy

Page 72: 亡了•忘不了

72

    廿三年了。

    如果有人欠你一句抱歉、一個交代,欠了足足廿三年,你會怎麼想?

耿耿於懷?憤怒?無所謂?還是,這件事你早就忘了?

    如果這只是一件小事,選擇「遺忘」可能是大度的表現。但如果,是一個以軍隊無

理鎮壓結束,死亡人數至今未有公認數字的事件呢?

    你會忘記嗎?你敢忘記嗎?我不會,我也不敢。

    縱使前人已亡,我們忘不了。忘不了他們為「追求民主」所作的犧牲,忘不了他們

所灑的熱血,忘不了他們的堅毅與執著,忘不了他們的精神與遺志。

    抗爭吧,趁我們還「年輕」。

文/ Kit

   久不久會聽到內地進一步收緊言論,然後是一個又一個維權人士被收監、被軟禁的

消息。觀乎香港,稍有社會地位的人都不願多談與在位者意見相悖的話題。很多這裡的

人不知道甚麼是核心價值,知道的也沒當其是一回事。現實似乎告訴我們這一切還不夠

絕望,尚可更絕望。究竟我們是真的不在乎,還是早就認為與其以卵擊石,永遠埋葬曾

經一刻我們激發過的願望和情緒?

  現實環境使人覺得沮喪無力,不代表事情沒有給聚焦過、推進過、發展過,就此給

劃上句號。人非草木,並不是你我想像的能容易習慣傷痕,我深信沒有人會就這樣忘記

當年的事。是誰向下一代承傳教育過,誰曾為網上那些血肉糢糊的圖片驚訝過,誰瞞著

誰參加過燭光晚會,誰會美好幻想過事情的另一個可能結局,誰又為發生過的事感到抱

歉內疚?我們不知道是誰,但全靠那誰每刻留下來的痕跡,事情才一直得以證實存在過。

毋忘一切尚待改變的信念,其實並不是你想的渺小,也不孤單。

文/Jerry

Page 73: 亡了•忘不了

73

    「有的人他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他雖活著,他還是死了。」

    我不是一個凡事熱血的人,不會絕食抗議,更沒有以身軀擋坦克的勇氣。我只知道,

對於一些事,人要有基本的良知;我只知道,人應有堅持的決心。

    「六四」讓人悲痛的不單是血腥的屠殺,而是它反映出:愛國也是罪。這「具中國

特色的愛國」,也就是對黨、對國力歌功頌德。但愛國不等如愛黨。真正的愛國,是會

願意正視國家的不足,會為她的缺點而痛心,並會努力尋求改變而絕不退縮。這也是我

尊敬「六四」亡魂的原因。然而我們的政府並不容許人民愛。

    也許有人會說:「何不看看國家的強盛?為何還要時刻提起那些已成歷史的事?算

了吧。」怎能說算?我只知道,一個不肯面對過去的國家不配擁有將來;一個以極權欺

壓人民的政府只顯示政權的脆弱。欠了律己的精神、缺了容人的氣度,叫我如何欣賞這

國家?

    我深信,一個人的力量可以很大。只要人人有相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標,集合這些

力量,即使未必明顯,但總能逐漸為社會帶來轉變。

    不要讓人小看我們年輕,因為這是最大的本錢。有些夢想、有些信念,如果不趁年

少去爭取、去捍衛,哪要等到何時?反正,我們已經 “Nothing to lose” 了。

    「有的人他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他雖活著,他還是死了。」

    你呢?

文 /方孟翹

Page 74: 亡了•忘不了

74

    為何我們要為中國五千年歷史洪流中的一點沙石聲嘶力竭?──原因很簡單:

不平,則鳴。無論沙礫如何的微小,只要它扎痛道德的脊柱,便須以拒絕妥協

的態度與之糾纏到底,直至將其鏟除。何況,「六四」之於中國民眾,非只是

襟上一顆吹彈可除的沙塵,而是心頭一塊大石。如何移除這塊大石?我們都有

心理準備,有生之年都未必有圓願的可能,我們還需要堅持嗎?

    絕對需要,以義無反顧的姿態,以愚公移山的姿態。

    但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要令頑石點頭,要改

寫歷史,我們需要以時間作戰線,長期抗爭少不了,而抗爭的精神需要傳承,

一代接一代。

    也許你會問,「六四」與我的關係大嗎?

    嗯,如果你人生只專注於吃喝睡拉,升學升職結婚生子,工作工作工作,

退休和後事,你可以說「六四」和你的關係不大。

    當然,這都是人生值得關注的事,但有些價值不能不持守。

    聽過身邊許多許多朋友說過,不希望在了解事件始末前妄下判斷。但,此

話有何用意敬請三思──為了免責?迴避?不知不想不用嘆氣不理,為自已對此

事件的冷漠、懶散、無知或遲鈍設立一個逃遁的藉口──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

人,要了解事件始末,只要上網按按超連結,平反不平反,誰對誰錯,真真假假,

一切有關六四事件,你都可以了解到一個程度,那麼,了解、認識,然後判決,

就是你,一個青年,應該盡的責任。

文/黃愛珊

Page 75: 亡了•忘不了

75

    回首望之,其實中國正在高速發展之中,很多問題的存在難以避免,但

是考慮到現在的國際趨勢和國內形式,理性來講,民主並不適合現在的中國,

我雖然不喜歡一黨專制的中共,但是難以否認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發展成

果,也不能否認一黨專制對凝聚浩瀚中國各省各族的重要性。

    但是這麼多年來我們的經濟一直高速發展,國際競爭力在逐漸增強的同

時,人們似乎在精神上面有一個很大的缺失。柏楊早就在《醜陋的中國人》

中寫過中國人有「死不認錯」的醜陋習慣。我覺得這就是一種精神上的空虛。

無論面對歷史,還是面對生活,我想這都是滯礙當今中國崛起的一大因素。

就好像日本政府不承認「南京大屠殺」一樣,中共對六四事件的否認讓我惡

寒。

    所以我覺得這本特刊其實帶給大家的可能不僅僅是資料上的一些東西,

更不是煽動大家反對共產黨。我希望所有的華人都可以從這個事件背後認真

思考一下我們根本的問題,從改變自我開始,漸漸改變這個社會。使為政者

清,為法者公,為師者仁,為商者誠。其實只有改變自己,才能改變世界。

文/Hans

Page 76: 亡了•忘不了

76

親愛的 

您們,

一切可安好?

那年,

那一條橫路,

您們

向着東走,

誓要看旭日高照,

被逼往西,

另覓天堂。

我們,

南轅和北轍,

因您們,

聚首,

在這一條豎路,

在這十字路口。

點點燭光,

在黑暗中,

為您我指路,

深信,

終會得贖。

文/袁寶6 + 4

    還要沉默多久才肯怒吼?還要怎樣怒吼才會被聞?還要多少人聽聞才能覺

醒?

    有人問我,爲何「六四事件」過去多年,還要反復重提?我笑笑,我重提

的不僅是「六四事件」,還有「六四精神」,自由民主的精神。如果死了都是

白死,活著的也是白活。「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

「六四」老了,但精神絕不能老。

文/ Ty

Page 77: 亡了•忘不了

77

    「平反六四」是每年在「六四」集會中都會聽的到口號。到底「六四」

需要「平反」的是甚麼?是中共無理殺害大學生?是當年大學生所堅持

爭取的民主?正正因為大眾對「六四」事件的不了解,所以才有需要為

它平反。我們要知道真相,要知道當年大學生被殺的原因﹑生還的知識

份子要流亡海外的原因﹑以及被視為異見人士的「六四」參與者仍在囚

禁的原因。「平反六四」並不單單是一句口號,我們要為民主﹑為生命

而奮鬥。

    中共不能無視數以萬計民眾的鮮血。我們不敢妄言可以憑一己之力

去改變整個中國,但我知道我們每年都必須要站出來,提醒他人「六四」

的意義,讓支持「平反六四」的力量能夠薪火相傳。不論是「八十後」﹑

「九十後」﹑還是「零零後」,市民都應該要了解這段歷史。歷史不能

被抹殺,我們要正視當年中共所做的事,還「六四」一個真相﹑還死者

一個清白。

文/歐陽麗儀

Page 78: 亡了•忘不了

78

圖片及參考資料來源

支聯會資源中心

星島日報

太陽日報

明報

僑報網

大紀元時報

香港獨立媒體

輔仁媒體

美聯社

共同社

香港教育城——「七一慶回歸」

Facebook  五區公投頻道

「天安門廣場」紀錄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7ou2-Kv4UA

《八九中國民運報章頭版專輯》

香港浸會大學「六四」二十週年紀念特刊——

《奠 ‧ 六四》(謝志峰訪問稿)

香港浸會大學「六四」二十一週年紀念特刊(內地

同胞訪問)

香港浸會大學第四十二屆編輯委員會

《中國「六四」真相 上冊》

2011 年   張良  

明鏡出版社 

 

《歷史的大爆炸:六四事件全景實錄》

2009 年 張萬舒

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人民不會忘記 :八九民運實錄》二十周年再版

六十四名香港記者編著

香港記者協會出版

《天安門之變:八九民運史》 

1996 年 陳小雅

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

Page 79: 亡了•忘不了

79

鳴謝

受訪者

成名先生

李卓人先生

林匡正先生

袁智仁先生

吳偉昌先生

吳志森先生

黎汶洛先生  

陳綺玲小姐  

謝昌達先生

馮惠賢女士

Peterson

以及各受訪的內地人士

(以上姓名皆按中文姓名/筆名的筆劃及英文字母次序排列)

投稿

伊夫

史忽痕

Bambi

(以上姓名皆按中文姓名/筆名的筆劃及英文字母次序排列)

Page 80: 亡了•忘不了

80

香港浸會大學學生會

第四十五屆編輯委員會「眾」

地址:九龍窩打老道 224 號香港浸會大學

      善衡校園楊瑞生紀念館 601A室

電話/傳真:3411 7882

電郵:[email protected]

工作人員名單

《亡了 ‧ 忘不了》

工作人員名單

總編輯:林穎欣

內務副總編輯:黃愛珊

外務副總編輯:方孟翹

執行編輯:張文英(Mandy)、彭棨駿(Jerry)、伍倩瑩 (瑩 )、羅亮濤(Kit)、

程裕如(Yuru)、歐陽麗儀、袁美婷(袁寶)

美術編輯:譚韻(Ty)、李子瀚(Hans)

記者:何樂瑤、吳怡、王一嵐

攝影記者:彭琦姍

封面設計:吳森枝

印刷商:陳湘記圖書有限公司

Page 81: 亡了•忘不了

81

支聯會通訊地址:九龍旺角彌敦道618號好望角大廈8樓電話:(852) 27826111 圖文傳真:(852) 27706083

電郵:[email protected]網頁:http://www.alliance.org.hk

支聯會籌辦臨時 「六四紀念館」 ,展出各類 「六四」 文物,盼能將歷史真相呈現給年輕一代。

日期:4月29日至6月10日

地址:九龍深水埗汝州街269號2樓(汝 州 街 和 桂 林 街 交界,近深水埗港鐵站C2出口)

時間:星期一至五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中午12時至晚上8時

* 支聯會希望永久設立 「六四紀念館」 ,希望各界人士踴躍捐款支持 *

六四紀念館

六四紀念館

六四紀念館

六四紀念館

六四紀念館

六四紀念館

六四紀念館

六四紀念館

六四紀念館

六四紀念館

六四紀念館

六四紀念館

六四紀念館

六四紀念館

六四紀念館

六四紀念館

六四紀念館

六四紀念館

六四紀念館

六四紀念館

六四紀念館

六四紀念館

六四紀念館

六四紀念館

六四紀念館

六四紀念館

六四紀念館

六四紀念館

六四紀念館

六四紀念館

六四紀念館

Page 82: 亡了•忘不了

82

愛國民主大遊行日期:5月27日(星期日)時間:下午3時集合地點:維園足球場

至金鐘政府總部

「六四」燭光集會

日期:6月4日(星期一)時間:晚上8時地點:維園足球場

﹁六四紀念館﹂展覽內容

毋忘六四傳真相

民主潮流不可擋

歷史廊「血染的歷史」和 「腳印

與戰叫─香港人與八九民運」圖文展覽。

互動區「未敢忘記─六四屠殺」多媒體影音資料學習區。

文物區展示與 「六四」有關的歷史文物、複製品,如彈頭、廣場學生簽名T恤、單張等。

圖書閣陳列與八九民運和 「六四」屠殺有關的書籍、雜誌、報章和單張等,部分可供翻閱。

心意卡歡迎參觀者在電腦或心意卡上,繪畫或書寫感想和意見等。

禮品閣有若干民運書籍及紀念品可供選購。

支聯會戶口:262-273-733-001(恒生銀行)580-108-934-001(匯豐銀行)

支票請寄往九龍旺角彌敦道618號好望角大廈8樓支聯會秘書處收。支票抬頭請寫:「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

Page 83: 亡了•忘不了

83

愛國民主大遊行日期:5月27日(星期日)時間:下午3時集合地點:維園足球場

至金鐘政府總部

「六四」燭光集會

日期:6月4日(星期一)時間:晚上8時地點:維園足球場

﹁六四紀念館﹂展覽內容

毋忘六四傳真相

民主潮流不可擋

歷史廊「血染的歷史」和 「腳印

與戰叫─香港人與八九民運」圖文展覽。

互動區「未敢忘記─六四屠殺」多媒體影音資料學習區。

文物區展示與 「六四」有關的歷史文物、複製品,如彈頭、廣場學生簽名T恤、單張等。

圖書閣陳列與八九民運和 「六四」屠殺有關的書籍、雜誌、報章和單張等,部分可供翻閱。

心意卡歡迎參觀者在電腦或心意卡上,繪畫或書寫感想和意見等。

禮品閣有若干民運書籍及紀念品可供選購。

支聯會戶口:262-273-733-001(恒生銀行)580-108-934-001(匯豐銀行)

支票請寄往九龍旺角彌敦道618號好望角大廈8樓支聯會秘書處收。支票抬頭請寫:「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

Page 84: 亡了•忘不了

84

香港浸會大學學生會第四十五屆編輯委員會「眾」

亡了.忘不了

香港浸會大學學生會第四十五屆編輯委員會

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