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社第二期

43
2013 9 (总第 2 期) 哲学思考 传统文化 科学人类 宗教信仰 玄野: 孔子明道,耶稣践行 侃侃:读心经的一点体会 安博:女娲的路(上) 梦乡懒人:生命是什么 半江红:摸鱼儿 · 钱这玩意儿洛基山人:哲学之死 汤安:《哈姆雷特的独白》译文 再见驴十八:《五毛世家》(连载) 刘宏毅:《千字文》(连载) 显一杂语:什么是哲学的内在经验 老几:深刻源于简单:关于存在的问题 欢乐颂: 存在主义是否会导致道德的滑坡 史语:《道德经》的思想平台 梦乡懒人:《歧路亡羊》译问 老几:中国最大的问题是社会教育的问题 蜉蝣之暮: 中国社会道德和功利的失衡初探 PIA: 中国大妈被套:停止量化引发黄金熊市? 山娃:和神灵的对话

description

思考 未来 哲学 宗教 科学 人类

Transcript of 未来社第二期

Page 1: 未来社第二期

2013 年 9 月 (总第 2 期)

哲学思考 传统文化 科学人类 宗教信仰

玄野: 孔子明道,耶稣践行

侃侃:读心经的一点体会

安博:女娲的路(上)

梦乡懒人:生命是什么

半江红:【 摸鱼儿 · 钱这玩意儿】

洛基山人:哲学之死

汤安:《哈姆雷特的独白》译文

再见驴十八:《五毛世家》(连载)

刘宏毅:《千字文》(连载)

显一杂语:什么是哲学的内在经验

老几:深刻源于简单:关于存在的问题

欢乐颂: 存在主义是否会导致道德的滑坡

史语:《道德经》的思想平台

梦乡懒人:《歧路亡羊》译问

老几:中国最大的问题是社会教育的问题

蜉蝣之暮: 中国社会道德和功利的失衡初探

PIA: 中国大妈被套:停止量化引发黄金熊市?

山娃:和神灵的对话

Page 2: 未来社第二期

P a g e | 1

[未来社 2013 第二期 ] | [总第 2 期]

蜉蝣速写

半生蹉跎 唯好读书

不求甚解 只慰灵修

西安求艺 广州学史

北京漂泊 北美浪迹

亲情知遇 无以为馈

扶助弱者 回报社会

寄身大千 渺若尘沙

不畏力薄 但求努力

未来社电子期刊第二期发刊词

蜉蝣之暮

对于生命,存在和未来思考和诘问,自古及今从来没有

停止过。无论是屈原的《天问》,还是莎士比亚 《哈姆雷

特的独白》;无论是佛陀的教诲,还是耶稣的智语;无论是

科学的探索,还是艺术的讴歌;对于生命的存在及其过去和

未来之关注贯穿始终。

对于未来的思考,或渺小如沙粒,却怀崔嵬之嵯峨;虽微

末如水滴,仍期虹彩之霓光。因常思千里,则不惜累跬步之

功;以微末追远逝,观哲学之微澜,聆国学之新声,窥社会之

万象,寄宗教之情思,融科学之解析,发诗歌之朗音;籍日常哲

思,红尘偶得,追寻生命的意义;托虚拟社区,网络空间,体味

道之流变不居。

幸有同道中人,良朋益友,汇聚璀璨,共俎杂珍。籍此发

刊之际,向所录文章作者,所有参加未来社工作,以及支持

帮助未来社的朋友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祝愿未来社的涓涓细流,能够汇聚动力,激励思考,为

大家提供一份独特的精神食粮!

再次真诚地希望未来社能够得到众方家的指点和参与!

2013 年 9 月

Page 3: 未来社第二期

P a g e | 1

[未来社 2013 第二期 ] | [总第 2 期]

本 期 目 录

哲海观澜 ................................................................................................................................................................ 2

什么是哲学的内在经验 .................................................................................................................显一杂语 2

深刻源于简单:关于存在的问题 ....................................................................................................... 老 几 9

存在主义是否会导致道德的滑坡 .................................................................................................... 欢乐颂 12

国学新声 .............................................................................................................................................................. 13

《道德经》的思想平台 ...................................................................................................................... 史 语 13

《歧路亡羊》译问 ........................................................................................................................ 梦乡懒人 14

社会透视 .............................................................................................................................................................. 15

中国最大的问题是社会教育的问题 .................................................................................................. 老 几 15

中国社会道德和功利的失衡初探 ............................................................................................... 蜉蝣之暮 17

中国大妈被套:停止量化引发黄金熊市? .......................................................................................... PIA 19

宗教情思 .............................................................................................................................................................. 20

一个无神论者与神明的对话 .............................................................................................................. 山 娃 20

孔子明道,耶稣践行 .......................................................................................................................... 玄 野 23

读心经的一点体会 .............................................................................................................................. 侃 侃 26

科学人类 .............................................................................................................................................................. 27

女娲的路(上) .................................................................................................................................. 安 博 27

生命是什么 ................................................................................................................................... 梦乡懒人 30

诗歌 ...................................................................................................................................................................... 32

【摸鱼儿·钱这玩意儿】 ............................................................................................................... 半江红 32

哲学之死 ....................................................................................................................................... 洛基山人 33

哈姆莱特孤独自语 .............................................................................................................................. 汤 安 34

精品连载 .............................................................................................................................................................. 35

五毛世家 (二,三) .............................................................................................................. 再见驴十八 35

千字文讲记(二) ........................................................................................................................... 刘宏毅 38

Page 4: 未来社第二期

P a g e | 2

[未来社 2013 第二期 ] | [总第 2 期]

回总目录

哲海观澜

什么是哲学的内在经验 作者 显一杂语

笔者曾经表达过这样的观点;哲学是连

接人类精神与思想的桥梁。一面是“内在经

验”,一面是“逻辑思辨”。“内在经验”

是把握“存在”整一性(同一律)的途径,

而“逻辑思辨”是理解“存在”局部运动的

方法。有网友问笔者,能否描述一下“内在

经验”。当时笔者回答: 描述“内在经验”

就成思辨了。其后经过思考笔者认为,虽然

“内在经验”的本质不可言,但并不意味

“内在经验”的表现形式无法描述。因此就

动了写此文的心愿。正好,近日有对康德哲

学的讨论。有网友表达如下观点,康德的结

论应该是不可知论。尽管康德本人有某种不

可知论的倾向,但许多追随者更乐意将此结

论赋予他。可是这结论下得偏执,因为不可

知论将人认知“存在”时产生的困惑归结于

“存在”本身,而没有反思自身认识论的局

限。那么人类认识论的误区在哪里呢?它就

在于“认知”的最初始缘起,即觉知上。觉

知产生于当物体与感官相作用的初始瞬间。

当觉知产生后,有两种后继途径来认知“存

在”,1. 要么仍然停留在连续的“当下觉

知”上使之深化,2. 要么流向意识对觉知

进行分别与思维加工。可是绝大多数人都走

向了后者,并认为建立于二元论之上的逻辑

思辨是认识真理的唯一途径。但用二元对立

语言在头脑里复原(make sense)“存在”

本质是不可能的,因为“存在”并不遵循二

元对立而运作。正因为思想对“存在”不可

能达到思辨哲学的终点 - 自洽(自圆其

说),它在阐释“存在”时必然产生自相矛

盾。薛定谔将量子不确定性转换成为无法自

洽的猫论,这种“不死不活” 或者“又死又

活”猫的存在直接指向二元论的局限。然而,

科学家们仍然没意识到认识论的不足,玻尔

进一步将这不确定性归结为自然界“不可知 ”

的内禀属性。遗憾的是,不可知论导致更大

的无法自洽矛盾。它将“存在”整体割裂成

没有联系的“存在的本源”与“存在的细

节”。不可知论的根源是思辨至上,是哲学

认识论错误。它只能说明;世界不可能通过

思辨而被完全理解。直觉(当下觉知)与思

辨是人类认知“存在”的两条腿,而哲学

“内在经验”则是建立在觉知之上。康德本

人具有某些哲学“内在经验”,这可以从他

探讨美感中看出。但是,康德不是精神探索

者,因此没有深入“内在经验”,结果必然

走向逻辑思辨。为深入认识“存在”,人必

须深入认识自身觉知,而深入认识自身觉知

也是深入认识“存在”的一个组成部分。在

此文,笔者探讨深层觉知以及它与“内在经

验”的关系,同时也试图用科学语言来解说

宗教精神的神秘。但此文不会深入精神探讨,

只为说明“内在经验”。

觉知有实在的存在基础,它并非虚无。

对觉知,人们有时称它为直觉,有时称它为

“心”, 有时甚至称它为“良知”。用英文,

它就是 Mindful Awareness。人可以骗别人,

但永远无法骗自己。识别自身谎言的就是

“心”或者觉知。儒学与佛学都在不同层次

上探讨与体验“心”。“心” 或者觉知与物

质有相同的“存在基础”。爱因斯坦说过,

这个世界上只有场(Field),物质只是场强

度非常大的地方。物质的本源是场,场代表

Page 5: 未来社第二期

P a g e | 3

[未来社 2013 第二期 ] | [总第 2 期]

了“存在”的普遍性而物质仅代表“存在”

的某种特殊性。人的觉知从本质上讲也是场,

并具有几乎场的所有性质。例如,方向性,

强度性等等。更进一步,觉知具有微观波函

数的另一特性,测不准规律。笔者自己做过

实验,当将觉知关注在准确时间点(当下)

时,对空间的敏感度非常差,相反当将觉知

关注在准确空间点时,对时间的敏感度也非

常差。大家可以自己做实验来体会。那么觉

知的缘起是什么呢?觉知产生于物体与感官

相触的瞬间。当它刚发生时,是一种无分别

知。中华文明传统将它称为“知道”,也就

是知“道”,用英文说就是 know as is。举

例说明,人的手摸冰时的“感觉”与“知

道”,与用不用“寒冷”语言来表述它是没

关系的。因此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不准

确,应该是“我觉故我知,我知故我在”。

笛卡尔的误解在于他没能清晰地观察到思辨

产生前的觉知,因此他的哲学“内在经验”

远不如康德。那么如何才能探索觉知呢? 人

对觉知的探索只能通过自我认知,也就是说

自身的觉知是实验对象。要深入觉知,必须

停留在觉知当下。但是人很难停留在“当下

觉知”,而且会很快滑向逻辑思维。大家可

以试着静坐来发现这点。这种趋势是由许多

生活习性促成的,例如好奇,贪婪,憎恨,

自大等等。可是,探索觉知的先决条件就是

专注于“当下觉知”,这就是佛教里经常讲

的定力。为建立真正有效的定力,探索者又

必须放弃那些偏执的习性,以培养持续的定

力。这就是佛教理论“戒定慧”之中的“戒”

与“定”了。由此可见,探索觉知,建立哲

学“内在经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与人

自身的生活价值观直接相连。一个人如能坚

持此价值观并加以努力,他迟早会面对觉知

深处的两个特性。

觉知深层次的两个特性 - 觉知的灵敏

度与觉知的空灵性。当具有一定程度的定力

后,探索者就有可能将专注停留在自身连续

的“当下觉知”上。但是人很快会发现,那

仅仅是一连串的直接感知,并没有什么带有

启示性的“内在经验”。这里的根本原因是,

普通人的觉知缺少高深的灵敏度与空灵性。

让笔者用科学的语言进一步说明,觉知灵敏

度有关场的强度。表现在觉察上就是分辨率。

普通人的觉知只具有很低分辨率,它将电影

(间断相片交替)看成连续的场景。觉知空

灵性有关场的方向。普通人的觉知总是朝着

某个方向,只反映局部而不是整体。完善的

觉知空灵应当是各向同性的(Isotropic)。

人的觉知虽然不完善,但是仍然存在着逐步

走向完善的可能。不幸的是,绝大多数人从

自身习性出发否定了觉知完善的可能性,那

也就丧失精神探索的道路。然而弥补觉知这

两方面的缺陷,恰恰是人类精神探索(各种

宗教)实践中要完成的事情。现在让我们将

两者分开来探讨。先来看看如何增加自身觉

知的灵敏度。在佛教修行技术层面,就是

“观”的阶段,它建立在“止”(定力)上。

“观”从佛教理论上属于“戒定慧”之中的

“慧”。也就是说,通过“观”可以带来某

些智慧。从科学上解释,就是通过主动关注

存在现象,从而将自身能量转化为深层觉知

能量,进而达到深度观察存在的可能。“观”

有如下特性,1. 它与定力成正比。2. 它

与努力成正比。3. 它与“有漏”成反比。

笔者将在后面解释什么是“有漏”,现在举

个例子说明由“观”来加深觉知灵敏度。在

张艺谋电影“英雄”中,有个武打场景。雨

中拼杀的武士们能敏锐觉知空中的雨滴。普

通人会认为那是科幻,不是真的。笔者在此

告诉大家,那是完全可能的,并以自身经历

供大家参考。多年前参加一个禅宗道场“佛

七”修行。“佛七”是修行术语,指念佛一

周。此道场崇尚精进,将三个“佛七”连在

一起。二十一天里从早上四点至晚上十一点,

参加者反复念诵“南无阿弥陀佛”。行走念

佛一小时后,改为坐着念佛一小时,然后坐

着默默念佛一小时,彼此相互交替。在那时,

笔者想起南传佛教师父告诫的修“观”要

领 – 尽可能感知更多的“存在”细节。

于是,笔者不光念,更注重将自己的声音听

得清清楚楚。“佛七”结束的那个傍晚天下

着小雨,走出大殿笔者忽然发现周围一切非

Page 6: 未来社第二期

P a g e | 4

[未来社 2013 第二期 ] | [总第 2 期]

常清晰,近处雨滴落下是可清楚分别的。修

“观”的意义在那一刻是不言而喻的。而这

种灵敏度在佛教修行中仅是初步的,觉知灵

敏只有达到非常深层,才能穿透存在表象,

通达事物缘起。但那属于精神深处,不是本

文探讨的内容。在知道觉知灵敏度后,就不

难理解什么是“有漏”了。通俗地说,“有

漏”是指能量在有漏洞的途径流失,从而无

法转化为觉知本身。夫妻生活是个“有漏”,

事后觉知灵敏度丧失而昏昏欲睡。这就是为

什么要出家的原因。饮酒是个“有漏”,酒

后神智不清,所以佛教将不饮酒作为戒律。

“有漏”的例子很多,笔者不再列举。现在

让我们探讨觉知的另一面,即空灵性。觉知

的空灵性是指消除觉知依附某些觉受的习性。

例如,人对可口滋味有享受的习性。当这些

觉受刚产生,觉知就依附于感受。逻辑分辨

也是一种觉知对觉受的依附习性。强烈的依

附使得觉知失去空灵性。因此,精神探索的

另一内容就是消除依附,使得觉知恢复空灵。

在初期,恢复觉知的空灵性是与努力有关。

但是在进入深层次后有如下特性,1. 与努

力成反比。2. 与不努力相联系, 3. 与

“无努力”相契合。觉知走向空灵的本质是

体验“无我自性”,所以它必然与努力成反

比。因为任何努力都是自我的运作,从而无

法超越自我。另外,努力总是对某个方向性

有依附,所以不可能导向空灵。这也是南泉

禅师说“拟向即乖”的原因。觉知空灵与不

努力有联系是因为精神体验道路要“放下”。

佛陀总是提醒人们放下,基督教让人将一切

交给上帝也是寓意于放下。那么为什么不强

调觉知空灵与不努力成正比呢?因为不努力

实际上也是另一种努力,可用它来放下,但

没必要过分强调。最后的“无努力”是精神

领悟的关键,它对映着金刚经里的“无所

住”。具有一定觉知灵敏度的行者在“无努

力”出现时,可能瞥见而 “开悟”,即开始

悟道。用禅宗的话,就是见自性了。那时没

有“觉”与“知”之间的差别。而大彻大悟

是指悟道时刻,行者通透存在的所有缘起,

佛陀就是那样的。禅宗修行就是为创造“无

努力”时刻。探讨到此,读者看到觉知深处

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一

面是极度的努力,一面是无法控制的无努力。

无论那个方面都需要行者毕生的投入与奉献。

笔者在此不再深入精神深处,而关注本文主

题 - 哲学“内在经验”上。在探讨觉知灵

敏度与空灵性后,我们就可以了解什么是哲

学“内在经验”。如果一个人具有一定深度

的觉知灵敏度与空灵性,就构成“内在经验”

的基础。而且,它并不需要人已经开悟或悟

道。这种“内在经验”会对人生产生许多影

响,导致对人生不再疑惑。它上可通达精神

深处而悟道,下可避免思辨极端而偏颇。这

也是为什么传统文化“修齐治平”里的“修”

成为其他的先觉条件。经修身而达“内在经

验”后,人具有平和而敏锐的精神直觉,基本

上脱离浮躁与烦恼的习性;除此之外,如下

这些直觉就明显地体现出来。

美感–对存在的愉悦直觉:美与美感是

另一个复杂的哲学领域。有许多对美的哲学

定义,但那些包含过多思辨。庄子说:“天

地有大美而不言”,指真正的美怎么可能被

表述与抽象呢。如果一定要说,也许美是存

在于我们感性知觉里诸形式关系的整一性,

它缘于直觉。每个人都有某些美感,而具有

“内在经验”人会有更多程度的美感。康德

本人就是如此,他之所以为人“说不尽”,

不仅在其哲学思辨,也源于其美感描述。笔

者没有看过康德的美感著作,但完全理解他。

“内在经验”的美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

内心对“存在”的美感。二是对他人“内在

经验”的共鸣。第一种美感在行者内心深处,

很难形容。花开是美,花落也是美,“存在”

本身就是美。人的平和,轻松,与愉悦使其

有填诗赋词,引曲翩舞之感。想必康德定有

如此感受,以至于著书而论之。但写出的逻

辑很难使人领会直觉美,笔者在此避开它仅

探讨第二点,即对他人“内在经验”的共鸣。

他人“内在经验”的美感就是艺术。以人类

艺术作品作为媒介,探讨美感就不乏味,也

容易沟通。笔者曾经写过几篇“艺术的禅”

小文来表达艺术触及“心”层次的禅意。禅

Page 7: 未来社第二期

P a g e | 5

[未来社 2013 第二期 ] | [总第 2 期]

的意境与美感是相通的,它使人对艺术有更

多领会。现代艺术本无国界,但却分东西方

两大流派。有艺术家说,艺术是排它的,东

西方艺术仅在各自体系里感受“存在”。然

而从禅的境界来看,东西方艺术从不同的角

度走向共同的终点, 它们有相视的惊讶,也

有邂逅的欣然。西方艺术关注直觉的“动”,

它走向个体,走向写实,就像古希腊的神,

完美与缺陷同在。而东方艺术关注直觉的

“静”,它走向整体,走向抽象,就像郑板

桥的画,和谐与矛盾共存。从“内在经验”

的美感看东西方绘画,笔者觉得一面是逼真

现实的色彩,带着个性的张扬与感情的宣泄;

一面是内心感悟的笔墨,带着精神的舒展与

心灵的挣扎。有人说,东方绘画区别于西方

绘画在于其写意,这话有道理但不全面,因

为西方激情式地表达是意的极致。意的“动”

是美的丰满,意的“静”是美的和谐。在德

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中,半裸女性

带着温柔,却引领着革命暴力,战斗中感受

到率真的浪漫,解放的人性,激情里表达出

文艺复兴之魂 – 自由。而在倪瓒的“幽涧寒

松图”中,梳朗草木不求形似,黑白淡抹超

越自然。朦胧中透露出“水墨寓春意” 的内

心悠远。它们都是美,只不过动极思静,静

极思动。近代西方巴比松流派开始超越写实,

柯罗的“梦特芳丹的回忆”给人带来那梦幻

的意境。而近代东方徐悲鸿等人将写实引入

中国绘画。无论是意的动还是意的静,其背后

是动静自如的“心”,它指向艺术的根本,

即人如何认知自己。说到这里,笔者不能不

提一幅西方名画 - 蒙娜丽莎的微笑。在卢浮

宫里,这幅画被放在一个特别位置,因为它

是西方绘画的最高境界。许多艺术家尝试破

解其神秘,但都落入思辨的陷阱,因为他们

试图读懂。达芬奇此画中的动静圆融,既求

真写实又走向超越,使得美感从意的层次走

向心的内容。要真正能感受其美,只有那深

层“内在经验”- 即“心”才能体验;就如

同感受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的心灵一样。而

美到极致,那就是心的内容。

现在让我们转向另一艺术形式。若以巴

别塔象征人类沟通艺术,那它非音乐莫属。

在音乐里,我们同样看到东西方差别。西方

音乐在意之动上注重感情丰富,而东方音乐

在意之静上强调情感平和。它们有各自的风

格。文艺复兴后,西方音乐之丰富使东方音

乐看到差距。在这里笔者要说的是,在心层

次上,东方音乐并不输给西方。什么是心的

音乐,那就是天籁。人们将它说成天上掉下

来的,但它实际上是内心自发。也许,天籁

就是原生态音乐的极致。 文艺复兴后的西方

音乐之所以如此灿烂,是自由给创作形式带

来解脱。作品往往是从不同层次去烘托某个

主题,而天籁是主题的最深演绎。 因此在意

境上,西方引领着音乐形式,而在心境上,

东西方共同演绎着自身的天籁感悟。笔者也

是在禅修有进步时,才体验到音乐上意与心

之差别。“心”的音乐,圆润,自然,愉悦,

没有意向且不重覆。它像一缕清泉流过心田。

如果在里边加一点意向,那就成为“情意”

的音乐。然而与绘画不同,音乐内涵的传递

却要通过作品演绎,而演绎者自身美感主导

了内涵的通达。在欣赏音乐时,人们往往感

受不到作者原创内心。 在柴可夫斯基 D 大调

小提琴协奏曲第二乐章有一 G 小调行板,人

称“小抒情曲”。那是非常接近天籁之音,

在许多大师表演中,笔者感受到的都是演绎

者的情感。他们或加入忧郁,或加入沉思,

更有加入诙谐的意向。实际上对于天籁,那

些情感的点缀是多余的。心的音乐只有“心”

才能传递,只有出于“心”,才能打动心。

如何进入心的状态,那是“内在经验”的领

域。“心”会将人与琴连成整体,使得天籁

从指间自然流出。在当代,马友友是个用心

来演绎作品的音乐家。电影“藏龙卧虎”结

尾,如果没有谭盾那天籁音律,马友友那心

灵演绎是无法体现女主角从偏执到释然的心

灵自由。即使在西方,天籁也总是以独奏形

式,而不再需要被烘托,因为简单即丰富。

它也寓意着人类对原生态音乐的向往,标致

着音乐的还本归源。一曲“鸿雁”响彻在维

Page 8: 未来社第二期

P a g e | 6

[未来社 2013 第二期 ] | [总第 2 期]

也纳金色大厅,西方人同样如痴如醉。因为

那是音乐的“魂”。

艺术形式如此之多,笔者不便一一论述。

在此以中华文明特有艺术 – 书法来总结对美

感的探讨。为何将书法放在如此重要位置呢?

不是因为它仅在中国,而是因为其艺术作用

未被大众重视,更因为它对艺术家的要求更

高。为什么如此呢,很简单;书法作品要求

更大的整一性, 它不允许像绘画般地不断涂

抹,也不允许像音乐般地间隙修改,它必须

是一气呵成,否则不可能有真正的韵味。有

价值的书法作品,总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真

实呈现,难怪俗话说 - 其字如人。自书圣

后,一种翰墨精神出现在中华民族中。它成

为人自身精神体验与修身的方式。不像我们

的邻居,中国人崇尚内敛不轻言道。如此浩

瀚的翰墨精神,古人也仅仅将其说成“法”,

含有“术”的谦虚。然而,有多少前人突破

“法”的束缚,将他们的精神赋予文字,使

作品有了生命。那时人们感受到的已经是

“道”了。颜真卿的祭侄稿是书法情感意向

的极致。悲壮之意在字间是那么酣畅淋漓。

而古人往往不满足于此,常将自身精神中意

向趋于“中和”。于是,后人才有幸一睹

“心”的流转。兰亭序中有很多“之”字,

却没有任何重复。外行总说那是刻意而为,

却不知这正是心路特征,它自然流畅而永不

重复。王羲之在那一刻饮酒许多,使得觉知

更加空灵。过后却再也无法重复那已有的神

奇。这不由使人想起李白作诗要用酒神助,

要贵妃研墨力士脱靴。外行总说那是内在自

傲,却不知心的空灵要摆脱“形”的束缚。

美源于无形,就像艺术源于自由。书圣身处

乱世保持质朴而虔心修道。他体悟“争先非

吾事,静照在忘求”契合着“为学日增,为

道日损”,这才使得他成为一个巅峰后人无

法超越。他总结习字要领:“凡书贵手沉静,

含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

矣”;而其中 “字居心后”是关键。对“心”

的书法,只有心才能深刻感受。笔者从淳化

阁帖里书圣作品中感受“心”的韵味往往比

兰亭序更多。经过临摹的兰亭序其动静自如

的“魂”已部分消失。因此艺术家们遥望昭

陵那沉重心情就不难体会了。在艺术的境界

里,意承载着情感与美感,而心才是真正深

入美的途径,而且它不是终点,它的前面就

是爱。只有心才能爱,它让思辨远离自己。

灵感 - 对存在的智慧直觉: 科学工

作者对灵感都不陌生,因为它是人聪明程度

的标志。人们羡慕大师的灵感,它能使复杂

问题变得简易通达。但人们不清楚灵感是什

么,常常将灵感误解为天赋才智而与生具有,

却不知它本来就是自身属性,只因自己某些

习性使得灵感无法显现。如果希望具有灵感,

只要走进自己的内心即可。实际上灵感就是

“内在经验”在智慧上的表现形式,让我们

深入探讨这点。首先,灵感本身就是思辨哲

学的基础。思辨要求表达概念,句子和理念

符合逻辑意义,用英文说就是 Make Sense。

能体验这个 Sense 就是灵感。康德用“纯粹

理性”来描述,但它侧重于 Sense,而灵感更

侧重于 Make。灵感强的人能敏锐地觉察到逻

辑意义而富有创造性,而灵感弱的人就很难

做到这点。当面临复杂逻辑问题时,灵感尤

为重要。实际上,绝大多数科学发明都是那

一触而就的灵感在瞬间完成的,而不是在彻

夜无眠的思滤中构成的。让笔者举个例子,

有机化学家们曾经对苯分子结构非常困惑,

因为它不符合以往发现的所有规律。凯库勒

在梦中看到长链盘旋最后形成圆环结构而突

然明白。他最后无不感慨地与同事们说:

“各位先生,让我们跟梦学习,那时也许我

们将获悉真知”。实际上,梦只是提供摆脱

思维陷阱的条件,而真正起作用的是灵感。

笔者很长时间对佛理与易经困惑不已,然而

在禅修有进步时突然就明白了很多。那也是

灵感所至,而不是推理所得。让笔者再举个

相反例子,在道场听同修讲一件事。几个美

国年轻人来向老和尚要求出家。虽经多次请

求老和尚都没答应,他们极度失望而去。弟

子问为什么。老和尚说,他们未成年就纵欲

过度以造成永久性身体损害,即使出家也坚

持不下来。显然那些人的灵感已非常弱,烦

Page 9: 未来社第二期

P a g e | 7

[未来社 2013 第二期 ] | [总第 2 期]

躁又无意志力。即使学科学也不会有成就,

最好在家忏悔与积德来慢慢纠正。

虽然灵感是思辨基础,但人不应该过度

沉浸于思辨。为什么?因为思辨消耗灵感。

笔者学会围棋后,每次与人交手,极度思维

导致满脸通红。聂卫平大赛中途总要吃西瓜,

也是燥热所致需要冷却。这种由人为强力推

动的逻辑思辨是一种“有漏”。它使得觉知

能量转化为低效的热能,进而导致的烦躁能

使人丧失觉知的灵敏度。 再则,长期思辨习

性使觉知依附逻辑 Sense,而不是“当下存

在”。其结果也是削弱觉知空灵性。笔者曾

经在其他文章里用“理性的浮躁”来形容这

种思辨至上的特性。灵感的丧失与浮躁的累

积,最终使得人不堪重负草率论证,书生都

能凭读几本书就得出“让西方殖民三百年”

的结论。相反,在深度“内在经验”中思辨

是完全灵性的,那是一种不期而至的闪现。

那什么是逻辑思辨和灵性思辨的差别呢。也

许人们可以这么说,逻辑思辨是自我意念推

动的理念惯性,灵性思辨是无我自性连接的

知觉灵犀。前者有意,而后者无意;前者热

恼,而后者清凉。有心人可以从佛陀说话语

境中感受到这点。

灵感是通达世事的方法,更是通向智慧

的途径。它导向直觉的“由心而发”,其极

至就是智慧的最高层次即佛教的“般若智”

或者基督教的“神启示”。佛教生活禅与日

本各种“道”都是尝试走向那“由心而发”

的智慧。“最后武士”电影里,Tom Cruise 学

武士道而不得要领,一年轻人告诉他“No

mind, No mind for „”。要他摆脱任何由思辨

引起的动作,而任由直觉的心来主导,也就

是让灵感来主导。只有这样,才可能敏锐,

迅速,而且准确。一天看见学校射击队在体

育馆练习,笔者好奇并问他们是否也可试试,

他们笑着允许。出乎他们想象,没打过手枪

的笔者也能精确射击。其原因是笔者很快找

到用直觉射击的要领,“由心而发”的射击

总是非常准确的结果。于是,他们拉笔者去

参加州里比赛以提高整体成绩。日本的箭道

完全与此类似,每当 “由心而发”后,射

手总是鞠躬感谢神灵。灵感存在于生活每个

角落,无处不在。只不过我们过于相信思想,

从而忽略了它。当人远离了灵感,也就是远

离了智慧。智慧不是可拥有的东西,仅因心

的空灵才使智慧出现。

整体感 - 对存在的整一直觉: 说到

对存在的整一认知,它已经与哲学密不可分

了。语言逻辑在整一认知面前是非常苍白的,

它极其需要整一直觉的补充。不同的“内在

经验”带来不同的整一认知,也就造成不同

的哲学素养。哲学从本质上说就是整体论,

而整一直觉是它最重要的支撑。那么整一直

觉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它就是圆润感和圆融

感。笔者在此引入一个与此相反的词 –

“别扭”或者说,“不自在”。有“内在经

验”的人在看到一个不完美的建筑,粗糙的

产品设计,偏执的文章都会有一种“别扭”

的直觉感受,虽然有时说不出哪里不对。但

是如果能持续地关注这些,美感与灵感就会

起作用并告诉你哪里不对。别扭的对立面就

是圆润。艺术大师侯宝林对弟子的作品不满

意时,通常只有一句话:“不圆润”。不圆

润通常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自然。笔者有

个习惯,写好的文章总要放一段时间,用心

去感受一下,整体是否圆润。别扭的另一对

立面就是圆融。它是指在明白各局部之间区

别的基础上,又通透它们之间的联系使得体

系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仅有区别而没

有联系的体系认知同样会造成“别扭”的直

觉。笔者前段时间写的“个人主义与群体主

义的哲学误区”一文就是从整体圆融的角度

来分析西方那些强调区别而忽视联系的理念

对立和主义至上的偏执,因为那是思辨哲学

最容易陷入的误区。在人与人,或者人与社

会的关系上,有“内在经验”的人在遇到不

完美的事情会有另外一种直觉感受,那就是

“不安”;例如有某种对抗情绪,或者憎恨

妒嫉情绪,或者贪婪意念等等。这是因为在

平和宁静的“内在经验”里,存在是一个整

体。而个体之间是平等的,任何导致平等与

平和的丧失都会引起内心的不安。而当不安

产生时,精神探索者会觉察到这些内心的变

Page 10: 未来社第二期

P a g e | 8

[未来社 2013 第二期 ] | [总第 2 期]

化,从而成为进一步观察“不安”缘起的机

会。如果精神探索者能真诚地对待“存在”

与对待“自己”,他自然会发现,这“不安”

恰恰来自于没有整体的圆润与圆融,于是人

可以纠正自身行为。说到这里,读者会发现

这不正是反省的途径吗?的确如此,具有

“内在经验”后,觉知敏锐而宁静致远,它

必然是一条走向德与道的途径。这时,反省

不是理念的强迫,而是直觉的自然;它诉说

着,整体感是道德的基础。从这里,我们也

看到了儒家学说的来源。它是一代代前辈自

己在精神探索道路上的体会,如“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就是在表述一种避免“不安”的

直觉经验。到了孟子这里,这种内观自省就

形成系统,从而成为心学。孟子的四端与四

德将“心学” 即 “整一直觉”系统化;即: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它直接通向道的圆润与圆融。人们也许说那

就是天下大同之路,但笔者更愿意用正大光

明来描述。因为它联系着每时每刻内心的自

如与安祥,而不必顾及终点是什么。

在此文的结尾,笔者想用一个故事来结

束。在全盘西化最高潮的年代里,法国哲学

家让-弗朗索瓦表述了这样的观点;西方文明

的发展并没有解决人类幸福的根本问题,反

而带来更多的困惑。为此,西方的精英正把

眼光投向东方来寻找智慧。而笔者有幸见过

这种东西方交流的场景。那是在加州一个禅

宗道场里,老和尚带笔者去拜访一位 103 岁

的柬埔寨高僧。在高僧的住所里有两位美国

客人,他们是美国顶尖大学的哲学教授,客

人与主人谈论的正是智慧问题。西方哲学促

进了知识的丰富,却导致智慧的遗失。东方

哲学本来富于智慧,却在西学东渐的潮流中

被遗忘。这一切不是很引人深思吗?

原文: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56593/201302/22240.html

Page 11: 未来社第二期

P a g e | 9

[未来社 2013 第二期 ] | [总第 2 期]

回总目录

深刻源于简单:关于存在的问题 作者 老 几

看似简单,往往深刻;貌似高深,往往肤浅。世界上的事往往就是这样子的。就以下面这

个为例

因为 A = B,B = C,所以 A = C

以上是我们最为经常用到的形式逻辑,没有人会怀疑它有什么问题吧?如果老几说它有问

题,那么一定有人说老几的脑子出了问题。可是有人说这里就是有问题,而且是大问题。

现代科学哲学的奠基者笛卡尔有句名言:“我思故我在”;并由此建立了严密的科学体系。

在海德格尔看来,笛卡尔太浅薄。你“在”都没有弄清楚,怎么知道“在”还是“不在”?正

所谓“不知有汉,遑论魏晋”?所以海德格尔说,“我思故我在”有问题,而且是个要命的问

题(当然科学技术就更有问题,此处不论)。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和同是德国人的维特根斯坦一起,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有

影响的哲学家(这里不是讨论政治,与其本人的政治背景无关)。以后有机会对这两人做个对

照,将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这里我们好奇的是:海德格尔到底在想些什么?

依海德格尔的思考方式,我会问:面前这台我认为我看到的电脑是否真的存在?我的头脑

作为我身体的一部分是否真的存在?我认为我正在使用的网络是否真的存在?对这些在一般人

看来不是问题的“常识”的审察,就是海德格尔思想的起点:那就是当我们说什么东西“存在”

与否,究竟意味着什么?

在海德格尔看来,世界是先于主客二分的,就如同中国古人认为,道是先于天地,先于阴

(主观)阳(客观)一样。对事物的理解就是与事物打交道,理解的最真实的方式就是在事物

自身的运作中使自身被揭示出来。以钉锤为例,海德格尔说:“对锤子这物越少瞠目凝视,用

它用的越起劲,对它的关系就变得越原始,它也就越发昭然若揭地作为它所是的东西来照面,

作为用具来照面。”也就是说钉锤的存在的真正意义,是在木匠钉钉的使用过程中显露的。

这种思维方式下的结果就是,事物唯有在使用之际,其本质才能依其天然所是显现出来,

也就是说,海德格尔认为,笛卡儿“思”来的“在”是没有意义的(关于海德格尔与笛卡儿的

观点之争,文后所附链接有详细讨论)。这话有点绕,用老子的话说,事物的本质就是“道”,

让本质自然显现,就是道法自然。这个说法还是有点复杂,尽管其意思很简单。

再举个例子,比如说你拿一个手提电脑去给驻在深山老林,一个不知道计算机为何物的老

农面前,不管他怎么看着这个手提电脑,这个手提电脑的存在对他不过是个盒子罢了。而盒子

于电脑只是个表象罢了,手提电脑的真正存在的本质是计算机的各种功能,而这个本质恰恰对

于老农来说是不存在的。同样,现在城市生长的孩子,你把麦苗给他看,和青草没有什么不同,

因为他没有接触到从麦苗到面粉的生产过程。所以麦苗作为存在的本质,城市生长的孩子无法

从它的实物去直接理解的。所以禅宗说的,“跳柴担水,无非大道”,强调的是实践过程。毛

泽东说的:“实践出真知”,都是一个思想。

Page 12: 未来社第二期

P a g e | 10

[未来社 2013 第二期 ] | [总第 2 期]

再回到我们讨论过的微观世界的量子现象,我们能凭我们的感官来直接把握量子现象吗?

通常是不能的。必须借助特殊仪器,通过专门设计的试验,才能使量子现象自身在自身中显现

出来。海德格尔认为,锤子的锤性是在钉钉子的过程中得到显现的。同样,量子现象也只有从

它的开始状态到它的完结状态的整个过程中才能得到如其所是的显现出来,而不能仅看其完结

状态或开始状态。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明白,我们平时说的,看到的实物存在,对人类并不见得总有实质性的

意义。所以海德格尔认为笛卡尔对存在的认识是肤浅的,没有接触到问题的实质,那就是所谓

的存在对于人类意义究竟是什么?有了上面的几个例子,我们不得不承认海德格尔是有道理的,

至少部分地看,是有着非常深刻的道理的。

有可靠证据表明,海德格尔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老子的粉丝。而海德格尔由于语言的限

制,对老子思想的理解是有局限的。今天仍然有多得说不清的人在研究老子,这不是偶然的。

这个问题笔者在“试译《道德经》”系列讨论过,不再赘述。

回到开始的问题,那就是你怎么知道 A,B,C 是真实存在着?假如 ABC 都不真实(例如量

子处于纠缠态时,既存在又不存在),那么你哪些所谓的逻辑有什么意义?深刻恰由简单而起,

这就是海德格尔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沿着海德格尔的思路,稍微专业一点看看,在海德格尔的

眼里,一个所谓的“存在”究竟是什么,到底根本的存在问题是什么。

为了说明存在的概念,海德格尔的存在,经常被用英文大小写开头的词来表示,即

“Being”(Sein),中文翻译为存在,在,有等和 beings(entities),中文翻译为存在物,

此有,此在,定在等。存在(Being)和存在物(beings)是现象学(Phenomenology)的基本

概念;海德格尔称其为本体论上最为关键的划分。

对海德格尔思想通常的说法是,存在(Being)的意义在于使得存在物(beings)的意义

变得清楚明白;不论存在(Being)的因素是什么,它似乎不能被简单地归于存在物(being)

一类。对崇尚物质世界的西方人来说,理解大写的‘Being’这个存在是很不容易的;它常常

被误解为一个形而上学(metaphysical)的玄虚概念。而实际上存在 Being 是不能离开存在物

而独立存在的(Being is always the Being of some entity, Being itself is not some

kind of higher-order being waiting to be discovered.)这里如果你懂得易经道德经,懂

得阴阳理论,知道阴阳互为其根,就不难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

按照海德格尔说法,西方哲学从柏拉图开始就“习惯于”忽略“存在”Being 在实体和本

体上的区别(ontolog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ontical and the ntological);前者关

注于客观实体的存在,后者则关注它存在的意义。用海德格尔的话说,没有本体上的观念,关

于 一 个 实 体 的 知 识 不 能 对 自 身 有 任 何 说 明 “ an

ontic knowledge can never alone direct itself ‘to’ the objects, because

without the ontological„ it can have no possible Whereto”. 比如一个桌子,如果

离开“桌子”本身功用,去谈论它的颜色,大小高低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海德格尔就是要重新

找回这种“存在”区别的意义,更确切地说“存在人”的意义。 而海德格尔这个看法在一定

程度上就是个"体"和"用"的概念,东晋的王弼早有过类似明确的系统思想。

另外,这种的差异还有第二层意思,那就是局部本体和基本本体(regionalontology and

fundamental ontology, where the former is concerned with the

ontologies of particular domains, say biology or banking, and the latter is

concerned with the a priori, transcendental conditions that make possible

particular modes of Being (i.e., particular regional ontologies) 的差异。

Page 13: 未来社第二期

P a g e | 11

[未来社 2013 第二期 ] | [总第 2 期]

老几曾经用传统文化里面的无极,太极,和阴阳来说明这些“在”的意义。这种诠释虽然

得到“权威”的“肯定”,其实当然是近似地。原因首先当然是东西方看待事物的观念有很大

的不同,这一点好像是一定要说出来,否则人家就以为你是个傻子。除此之外的原因有:

第一,笔者扩展了传统文化里面的无极,太极的概念,使之更为清晰明了,更加合理和普

遍适用(见相关博文)。这种有根本性改变的解释,不仅避免了无极太极不分所引起的一系列

问题(如宋朝的朱熹理学),而且更接近老子《道德经》潜在的本意和《道德经》《易经》思

想的来源。有一种意见认为,无极的概念只能取自《道德经》才算严格,这种看似“严密”的

逻辑,忘了“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基本事实。

第二,海德格尔研究“存在”的意义,多少是带有较强的功利性质的,是为了揭示科学技

术对人类潜在的威胁。这一点虽然非常了不起,却也可能因此局限了他叙述问题的角度。因此

海德格尔对本体的阐述,可能是有界定,不如无极太极阴阳来得普遍。是否可以说海德格尔的

“存在”系列更为精密?而《道德经》《易经》的思想更为根本?有待高人指点。

第三,海德格尔的名著《存在与时间》据说并没有包括计划中的全部内容,后期思想也有

所改变;加上海德格尔的写作风格隐晦难懂,他到底吸收了老子多少思想,实难判定。

在回到基本本体(fundamental ontology)上,海德格尔用“此在”(Dasein,there-

being)来说明“存在”背后的意义。而对 Dasein 一词的不同解释,又构成了“海学”的各种

学派,这中间各有各的道理。就如同众人解说《道德经》,人人不同。

“盲人摸象”?逻辑?语言?东西方人类就是这样被逻辑语言引导着不停地划着类似的自

我为是的怪圈。

附后:

对海德格尔思想的介绍,可参考下面网站:http://plato.stanford.edu/entries/heidegger

(原文:http://chinese-bloggers.com/weilai/?p=113 )

Page 14: 未来社第二期

P a g e | 12

[未来社 2013 第二期 ] | [总第 2 期]

回总目录

存在主义是否会导致道德的滑坡 作者 欢乐颂

最近看到有人评论存在主义时,指出

存在主义的反传统因素会为伦理道德的下

滑提供可能性。

基于“存在先于特质”的观点,萨特

尔又提出了“每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的伦理观。这种论述又因为它在语义上的

模棱两可而很容易被社会接受,成为了一

个流传的时尚。其实,萨特尔的“每个人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有着双重的含义。第

一重是“没有人会对你的行为负责”,由

此而导出第二重的含义是“你也不需对任

何人负责”。萨特尔把这一伦理应用于对

宗教信仰的反对,成为他的反宗教的一个

论据。

但是,萨特尔自身的乱性恰恰是对他

的这个“每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伦

理观一个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注解。当他

在勾引那些年轻女孩的时候,很显然他可

以用“他不需对任何人负责”来为自己解

脱,当他抛弃那些女孩的时候,很显然他

又可以用“她们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再次为他自己解脱。

的确,存在主义很有被误解的可能,

以为就是提倡随心所欲不负责任。但是存

在主义的“每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是在施加伦理道德之前的一个状态。存在

主义的原则一言以弊之就是不要给自己找

借口,你理应为你成为今天的你负完全的

责任。但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在现实生

活中,我成为今天的我离不开社会环境的

塑造和他人的影响,所以“没有人会对你

的行为负责”仅仅是从理论上来讲的;同

样,“你也不需对任何人负责”也仅仅讲

理论上来讲的。如果你抗议:难道玩弄女

姓也不需要对她负责吗?这种抗议就已经

进入了伦理道德的范畴了。

所以说存在主义的“每个人对自己的

行为负责”的普遍对于伦理道德来讲是中

性的,存在主义并不为任何一种伦理道德

来背书,只是描述了一个人生存状态的抽

象原则。那么,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自己对

生命存在的理解为自己制定一套处世的行

为准则。那么是不是就造成了社会上的道

德相对主义了呢-我觉得什么对的就做什

么,对别人会发生什么影响就不是我能控

制的了,那是她自己的事,我只对自已负

责就够了。

这听上去很可怕,但这只是理论上的

可能性,在生活中的大多数人,只要是理

性的,最终都会回归(converge)到传统

的伦理道德中,因为经过千百年的生活实

践流传到如今,传统的伦理道德观被证明

是最适于人们生存的行为准则。当然,这

只是我的个人见解。

存在主义是一门伟大的甚至激动人心

的哲学,因为它打开了一扇窗户,给人们

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同时由于存在

主义伦理中性的开放特点,为各种生活提

供了宽容的理性基础。对于我本人来说,

学习存在主义并不会是把我转化成为一个

新新人类(当然加强了我对新新人类的宽

容),而是使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传统

文化的意义进行反思,结果是加深了对传

统文化的理解。

日前在 youtube 里翻看存在主义时,

看到一个介绍存在主义的视频很有趣。一

个女孩子以“身体厉行“的方式为西蒙.波

娃的《第二性》做了注解。哲学如果都以

这种方式来宣传,还是很有希望走进千家

万户的。

(原文:http://chinese-

bloggers.com/odetojoy/?p=270 )

Page 15: 未来社第二期

P a g e | 13

[未来社 2013 第二期 ] | [总第 2 期]

回总目录

国学新声

《道德经》的思想平台 作者 史 语

研读《道德经》,章句解读是基本功,

但不能停留于此,世世代代注释原文。从

老子的源头出发,再深入下去,后学可仁

者见仁,智者见智,甚或出现新的见解。

《道德经》五千六百言,每次读起来

都有新意,其奥秘何在?笔者以为,《道

德经》跨越几个思想平台,充分了解这几

个平台,才能合理地回答诸多疑问。因此,

可以尝试对这几个平台做些研究。下面是

几点不成熟的屎壳郎看法,供抛砖引玉之

用。

世界四象

道无所不在,很难掌握,以至于有“道

可道,非常道”之说。但是,两千多年后的

今天,我们对道的认识还会停留在当初,

没有丝毫进展吗?我们能否借助现代研究

方法,把“道”架上手术台,剖析一番呢?能

否像数学一样,将无限的“道”分解成有限的

道,然后分别加以研究?能否将部分“常道”

和未知分开,逐步扩展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如果世界是大象,人类是盲人,隐藏

在大象之中的道可以通过分解大象来理解。

按这个思路,一个整体世界可分解为现在,

现象,历史,和未知四象世界:

现在世界:人类在此时此刻的真实世

界,它存在于一个时点上。它是简单的生

存,包括健康,生存的资源,权利,负债,

知识,智力等。它是现象,历史和未知三

象的集中点,也是下一时刻的出发点。

现象世界:人的经验或体验世界,它

开辟人类进入世界的窗口。它包含人类的

观察,经历,联系,所有目前和未来的行

动,方法论,认识论,个人选择,伦理判

断如善恶丑美,好坏高低等。

历史世界:历史是过去积累的总和,

它包括人类的劳动,努力,战争,科学研

究,罪恶,享乐等,是现在的成因。

未知世界:人类未知的客观存在,如

运气,如人类无法抗拒的外力,无法解释

的结果。

人类对道的探索不是寓言中四位盲人

摸一只象,而更类似一位盲人摸四只象。

方法论

四象论将道家理论中的“自然”或“一”划

成四个思想平台,将已知世界和未知世界

分开,现在和过去分开,点和面分开,然

后分别探讨每个区域内的规律。这种方法

在我的专业范围之内可用,其他人可能依

自己的专业,有更好的方法。上述方法将

世界分为四象之时,让人感觉有重复之嫌,

同时有分开之后如何再回头做整体分析的

问题。实际上,四象本来是一体,四象之

间有通道存在,一项有变,可能导致其他

相关象随之而变。这种内在关系的抽象讨

论听起来很难,但如果有实际的内容和数

据,分析起来很清楚。

为道日损,大道至简,这是过来人的

轻松说法。在此之前,需要搜集大量的事

实和学会使用分析工具。

(原文:http://chinese-bloggers.com/shiyu/?p=73 )

Page 16: 未来社第二期

P a g e | 14

[未来社 2013 第二期 ] | [总第 2 期]

回总目录

《歧路亡羊》译问 作者 梦乡懒人

【原文】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

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弟子孟孙阳出,以告心都子。心都子他日与孟孙阳偕入,而问曰:„昔有昆弟三人,游齐鲁之间,同师而学,进 仁义之道而归。其父曰:„仁义之道若何?‟伯曰:„仁义使我爱身而后名。‟仲曰:„仁义使我杀身以成名。‟叔曰:„仁义使我身名并全。‟彼三术相反,而同出于儒。孰是孰非邪?”杨子曰:“人有滨河而居者,习于水,勇于泅,操舟鬻渡,利供百口。裹粮就学者成徒,而溺死者几半。本学泅,不学溺,而利害如此。若以为孰是孰非?”心都子嘿然而出。孟孙阳让之曰:“何吾子问之迂,夫子答之僻?吾惑愈甚。”

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学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异若是。唯归同反一,为亡得丧。子长先生之门,习先生之道,而不达先生之况也,哀哉!” 《列子·说符》

【译文】

杨朱先生的邻居丢了一只羊,他家亲朋好友都出动后,又来请杨子的仆人们帮忙追寻。杨子

说,“奇怪啊,丢一只羊怎么会要这么多人去寻找呢?”邻居说,“岔道太多了。”

等到追羊的人都回来后,杨子问,“找到了吗?”回答说,“丢了。”

“怎样丢的呢?”

“岔道中又有岔道,不知道羊跑哪去了,只好回来。”

杨子听后,面带悲戚,整日不言不笑。学生们觉得奇怪,就问他,“这就是一只羊而已,又不

是老师你的,怎么会这样伤心呢?”杨子仍不说话,学生们也不知该做什么。

一个叫孟孙阳的学生把这件事告诉了心都先生。不久,心都先生就和孟孙阳一起去见杨子。

心都先生问到,“从前有三兄弟,在齐鲁之地游学,共师于一人。学成仁义之道后还乡。他们的父

亲问他们,„仁义之道有什么用啊?‟老大说,„仁义之道让我先保全身家性命,然后才去博取功

名。‟老二说,„仁义之道让我为功名而奋不顾身。‟老三说,„仁义之道让我兼顾身家性命和功名。‟

他们都是一个儒学老师教的,却所学相反,究竟谁对谁错呢?”

杨子回答说,“从前有个人居住在河边,水性很好,激流中游水自如。他划船摆渡营生,一个

人可以养活一大群人。于是,人们自带干粮,争相拜他为师学水性。没想到,很多人水性没学好,

倒有近一半的人在河中淹死了。他们来学水性而不是想被淹死,结果却是这样,这究竟是怎么回

事呢?”

心都先生叹口气而出。孟孙阳跟在后面抱怨道,“先生你是问非所问,老师他是答非所答,这

下我更糊涂了。”

心都子回答说,“路太多了所以羊亡失了,世上的学问太多了所以出现学者河中丧命的情况。

学习的初衷和目的都是一致的,但结果却千变万化。惟有把持事物的本源,才不至于亡丧如此啊。

你是你老师的大弟子,学习他的学问,却不懂老师的比喻,让人伤心啊。”

【懒人梦语】

事物有本源吗?

如果事物有本源,为什么人们视而不见?是本源太隐晦 — 浑水摸鱼,还是人的感知有缺

陷 — 盲人摸象?

歧路已经在哪里了,走丢了还能走回来吗?

(原文:http://chinese-bloggers.com/lanren/?p=228 )

Page 17: 未来社第二期

P a g e | 15

[未来社 2013 第二期 ] | [总第 2 期]

回总目录

社会透视

中国最大的问题是社会教育的问题 作者 老 几

教育关系一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所谓百年树人是也。在老几看来,中国的最大问题,并不

像人们通常所说的那样,是腐败问题,法制问题,或者是什么“大一统”等等问题。中国社会面

临的最大问题,是教育问题;也不仅仅是高等教育问题,是全民教育的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中

国的未来就没有希望,不管什么人执政,不管实行什么体制。

中国古代曾经有过非常好的教育思想,孔老夫子的“有教无类”是人类最早的平等教育理念。

历史上许多人物,如著名的道家思想家庄子和战国时期纵横家苏秦和张仪,都是贫苦出身。但是

儒家的修身齐家平天下和学而优则仕,到最后被全面发展成读书做官思想,而本来是为了选拔国

家管理人才的科举制度,也就成了读书人的唯一出路和目的。换句话说,自秦以来,中国超过两

千年的教育,其目的和手段,都是为了国家机器服务的,是国家机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就

是说,中国的传统教育,形式上是精英教育,本质上是反人民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的传统教育就一无是处。在原始落后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这种制度可能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合理的。与世界上的其它早期文明,也没有什么大的不同。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西方文化,特别是经过文艺复兴的西方文化和教育高速发展,而教育

和文化在中国不仅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却与此相反地一步步走向堕落。到了清末,无论

是官场精英还是民间文化,都已愚昧腐朽到了极点。一部儒林外史,道尽人间百态。中国近代的

落伍,谁敢说不是教育失败造成的?

对长期落后的教育造成的国民素质低劣的情况,一向重视调查研究的毛泽东,是十分清楚的。

除了“解放”初期,曾经搞过一阵子扫盲运动,对提高全民文化水平有所提高以外,其余时期,

毛泽东对基础教育的一些提法,还是很有远见的。比如德智体全面发展,批判读书做官,提倡从

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等等。但是毛本人对高级知识分子的极端反感,以及当局一切为了政治的指

导思想,使得其教育策略离不开“利用,扶持,蒙蔽,压制”的原则。结果是毛时代对教育的各

种努力,都是适得其反。特别是毛通过反右和文化大革命对知识分子的迫害和对高等教育的摧残,

更进一步拉大了中国与西方国家在科技和人文研究上的距离。

邓小平对这个问题有着清醒认识。邓很早就说过,中国最大的问题,出在教育上。70 年代初,

邓小平初复出时,就着手抓教育,抛弃了政治运动那一套。刚有转机,一个反击右倾翻案风,教

育又回到从前。“四人帮”倒台,邓小平再次出山,恢复高考,中国教育才从 10 年浩劫中解放

出来。从 1976 年开始,教育经历了一段辉煌时期。因为各行各业都急需要人才。中国经济发展

的成就,与改革开放初期重视教育分不开。但后来的情况就不同了,片面追求经济的做法冲击了

教育,人们的人生观,价直观发生嬗变,一切朝钱看,中国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教育文化,一夜

之间荡然无存。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红朝到了江以后,教育形势进一步恶化,不仅不再是国家成比例投资,反而成为捞钱的工具。

假大空无所不包。至此,教育腐败已经无可救药。江胡均出身高等学府,却对教育的重要性和紧

迫性毫无远见,不能不说使对中国教育的极大讽刺。

Page 18: 未来社第二期

P a g e | 16

[未来社 2013 第二期 ] | [总第 2 期]

资中筠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说:“我最担心的是教育,教育是百年树人,如果中国的教育再

不改变,人种都会退化,这就像土豆要退化一样,因为你教育出来的学生,再过十年,他就是老

师,然后他再接着用这一套方法去教育下一代,这样一代一代下去的话,教育就是在不断摧毁

人。„中国现在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传授的就是完全扼杀人的创造性和想象力的极端功利主

义。教育没有别的目的,就只是奔着升学去,而且现在的学校两极分化特别明显,如果进不了所

谓的重点,其他的那些学校就变成了放羊的学校。”

资中筠当然说得很对,但是有一点还没有说到,那就是即便进了所谓的重点,学生就真能保

证得到良好的教育吗?我看未必。有位学友留言,说清华北大都应该解散,我深有同感(对不起

网上有些朋友了)。清华北大如此,还有几个“重点”可以依赖?

从客观上说,国家对教育投入和管理上花了一定代价,但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中国的教

育很难使人感到乐观。网上有人对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概括为:教育管理官本位、行政化;学术

成果、教学成果政绩化、报表化,造假化;教育发展产业化、商业化。一句话中国教育正面临危

机!这未见得就是危言耸听。

再说说高端人才的培养问题。钱学森曾经说过:“中国人那么聪明,那么勤奋,为什么培养

不出创新性的拔尖人才?”这就是中国教育界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所谓“钱学森之问”。这一看就

是个伪命题。中国人勤奋不假,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性的拔尖人才?不正是说明中国人并不是那

么聪明?!

中国人需要问的是:“怎么能使自己聪明起来?”而不是钱学森式的似是而非的故作聪明。

更何况一两个人的聪明算什么聪明?中国人整体素质的提高,才谈得上聪明。怎么能使中国人聪

明起来?不靠教育靠什么?中国最需要提高教育的是什么地方?是不是“边,老,少,穷”地区?

而国家教育资源在什么地方,是不是“城市重点”?如此本末倒置,中国人如何能够聪明起来?

清华北大之类解散,资源合理分配,才是正途。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在一次讲话中说,把造成中国缺乏世界级科学大师归结为三个原

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文理分科。中国不缺少才智过人的学者,但是很少有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

情怀的巨匠。一些人过分关注科研的果实,而忽略了成长的过程,在利益的驱使下作科学研究,

往往会急功近利、作风浮躁,甚至欺诈造假。第二个原因是中国人阅读能力下降,导致了公民总

体素质的下降。以阅读量最大的民族犹太人为例,他们平均每人每年的阅读量是 65 本书,中国

是 5.14 本书,其中还包括教学书、教科书,相差 10 多倍。第三个原因是满堂灌的教育体系。

“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小学中学大学都一样。课堂没有对话没有讨论和争论,

没有活力和生命。“智慧没有发挥出来,这是我们的教育的最大问题。中国人的智慧被管死、被

套住了。”“具体来说,地方管的太死,学校管的太死,行政部门权力太大,教育资源配置不合

理,发展不平衡,教育活力没有得到发挥。”

朱永新还特别提到,在中国,民间资本一直没有真正进入教育体系,民办教育的活力及其对

于公办教育的重要补充与激励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教育改革,如果没有民间财智参与,无法真

正进行,势必导致用形式主义对付官僚主义。”

朱先生是教育专家,未见得能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即便中国产生了世界级大师,如何利用大

师?如何保证大师能够保持大师水平?这个问题不解决,出了大师也没有用。

最后说一句,中国人是不是聪明,就要看能不能解决自己的教育问题!

(原文:http://chinese-bloggers.com/laoji/?p=52 )

Page 19: 未来社第二期

P a g e | 17

[未来社 2013 第二期 ] | [总第 2 期]

回总目录

中国社会道德和功利的失衡初探 作者 蜉蝣之暮

和西方文化相比,古代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其对原初道德的珍视。由此而衍生了

一系列哲学政治思想。例如儒家对理想中的“三代”伦理政治的怀恋和推崇,基于伦理道德的

“性善论”和“孝悌”等等规范和习俗。中国文化中对于伦理道德的珍视一方面反映了中国人对

“善”所怀有的美好愿望,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醇厚民俗的积极社会作用。

但是,毋庸置疑,中国人对道德和基于其上的形而上理论的人为“拔高”是建立在轻视功利

和实践应用的基础上的。对道德伦理的极端推崇导致了道德和功利,“形而上”和“器”在古代

中国文化中的二元分离,促使中国文明走向了一条迥异于西方文明的道路,而且在某种程度上限

定并阻碍了中国文明的发展。

众所周知,正是对形而下的“器”的不屑使中国文明屡屡和先进的科学发展机会失之交臂。

《莊子?天地篇》记载的子贡见汉阴丈人“抱瓮而灌”的故事警示人们:先进和以功利为目的机

械和技术会破坏纯洁初朴的“道”,会使人有“机心”,因而会“纯白不备”, 进而“神生不

定”,最终导致“道之所不载”。 然而,汉阴丈人心目中的“道”实际上仅仅是一个经过人类

伦理理想化了的“道”, 并非老子眼中的不可言说的客观自然的“恒道”。中国人所珍视的主

观伦理规范的理想不仅“遮蔽”了原初的道,而且导致了原本浑然一体的道的二元分离。当人类

主观的伦理理想压倒了现实社会中的实践,道似乎逃脱不了地偏离了原本主客共存制衡的轨迹,

不可避免地扭曲为人所用。

不容忽视的是,尽管对伦理道德的推崇在政治统治和思想上似乎占有绝对优势,但是,中国

历史上关于道德和功利的争论事实上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例如,表现在政治上,有“王道和霸道”

之争,表现在哲学上,有理和心性之争,等等。 然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致力于恢复道德和

功利,形而上和实践之间的动态平衡的努力和呼声最终被淹没,被自上而下的利用伦理来获得合

法统治权的统治阶层的功利目的所击败。到理想的伦理统治一旦被用作统治者手中的功利性统治

手段,正如一个完美的上了道德之锁的囊括天下的华美箱笼被强梁所夺,再完美的道德也无法拯

救天下化为强梁的私有之物。

如果我们回溯到儒家尊崇的完美道德统治之初,我们会发现当“私利”被鄙弃时,恰恰是道

德受到玷污之时。以许由洗耳之故事为例,许由一直为儒家奉为道德高尚的典范,因为许由拒绝

尧的禅让和册封,认为现实社会的功明利禄玷污了他的耳朵,洗耳以示不为所污。作为一位隐士,

许由原本没有什么可指摘的,但是,后世认许由洗耳拒绝禅让封官为道德高尚,实在是要打一个

大大的问号。其一,如果许由真能做到以天下百姓为公为己任,则可以寄托天下,是为公仆,何

来玷污之说?如果许由真的认为管理天下百姓的官职是玷污了自己的耳朵,那么只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道德已经堕落,社会公器早已经沦为私天下,因此许由不耻为之;这样一来,儒家的所谓

三代理想政治只不过是痴人说梦而已。另一种情况是,许由自己认为管理天下百姓事实上是谋

“功利”之举,因为要表示自己的清白道德,洗耳以昭示自己的高尚。 如果是第二种情况的下,

许由事实上认为当官管理老百姓是件谋私龌龊的事情,这又和儒家所信奉的以天下为公的崇高道

Page 20: 未来社第二期

P a g e | 18

[未来社 2013 第二期 ] | [总第 2 期]

德理念所矛盾。如果许由相信儒家的理念并怀为公之心,以管理天下百姓为奉公的一个机会,何

曾又会觉得被封官的言论所玷污?

遗憾的是,老子对道德和功利的二元分离在中国文明之初时的警戒并没能阻止“德”的堕落,

反之,儒家对理想的道德统治的迷恋最终导致了道德和功利的彻底分离,对形而上的“德”的理

想化追求扼杀了对改变形而下的现实社会的实践。当和道德相依的功利在政治上被鄙弃,和“公

“相附相成的 ”私”被社会所抛弃和不容,人性中求存的“私”的自我本性在政治和社会生活

中被压抑到最低。然而,“公”事实上是个人之“私”妥协共商后的集合和结果,消灭的每个人

的“私”,“公”只能被少数有权利的人篡夺,公器成了私天下的工具。 如此,中国人对于完

美道德的追求最终导致了道德的蒙污,天下和公器的沦丧。

同理,中国人对善的理想追求导致了善恶的二元分离,为了达到抑“恶”的目的,结果并未

能张扬“善”,反而消灭了“善”所依存的土壤。善恶相生,相信性善似乎并不能使中国人的道

德 脱离“恶”;正如相信性“恶” 也没有使西方人远离慈善一样。当善的力量弱小时, 往往

会借助“恶”,或者说借助功利的非道德的力量来保存或者保护自己,例如说梁山好汉劫富济贫,

不能避免用“恶”的手段来弘扬“善”。当个人善的力量在强大的权力统治或专制体制下显得弱

小而微不足道时, 善往往被等同于“懦弱”, 和“迂腐”,因为善的力量在连自己的存在都不

能保护的状况下牺牲自己的利益,无异于自杀和自取灭亡。 这个时候,善因为被困于狭小的一

隅,变得“自私”,而“恶”却变得张扬。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中国人的善往往体现在

“私德”上,把善的一面留给了自己的家庭亲戚朋友熟识, 而在公德或者社会道德方面却难以

兼顾;而且,由于认为性善之说为自然而然,忽略了人性中“恶”的破坏性成分,导致了“善”

在面对“恶”的时候往往软弱而无能为力,因此“善”非但没有力量抑制“恶”,反而容易被所

料不及的“恶”所吞没。

与之相较,西方人的原罪说源于倾向于对人性本恶的理解和认识。西方人对人性的罪恶的一

方面源于社会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恶的反映,但另一方面,却成为抑制恶的动因和力量。原罪说所

产生的对“罪恶”的愧疚感却往往容易唤起人向善的心,而且,对人性中的“恶“的认识和重视

促使西方人用法制规范来约束人的行为。因而,对人性的“恶”的强调和认识实际上导致了人向

善之心和避恶之行。

总而言之,中国人理想地肯定道德和善并没有达到驱恶和弘扬道德的目的,恰恰意与愿违,

为了珍惜理想中的原初道德,拔高弘扬道德的中国人,却把原本平凡,为人性中人皆有之,源于

“恻隐之心”的“德”, 逐出了平凡人人性的殿堂; “德”只能为“大人”所窃据,成为政治

统治的工具;“德”只能被“英雄”所夺,成为平凡人仰望膜拜的“榜样”; 留给平凡普通的

草民的,只有被鄙弃的“私利”。

当每个“善良”的中国人仅仅把善和道德留给自己和熟识的人,对社会和公器漠不关心,善

和道德只能会永远地困于狭小的一隅,对强大的“恶”的力量漠不关心,或者说无能为力。自上

而下的伦理政治和道德的灌输和提倡永远无法拯救中国社会道的失衡。对道德的极端理想化推崇

稚只能导致社会向极端功利的另一个方向转变。在道德理想越被拔高之时,现实社会的功利化倾

向只能越卑污。只有在承认人之“私” 和“功利”一面的基础上,公德方可以成立,道才可回

复自然的轨迹。

(原文:http://chinese-bloggers.com/baliu/?p=58 )

Page 21: 未来社第二期

P a g e | 19

[未来社 2013 第二期 ] | [总第 2 期]

回总目录

中国大妈被套:停止量化引发黄金熊市? 作者 PIA

黄金一路走跌,技术而言进入熊市,中国大妈被套。是逃命还是巴菲特的神定?

最好还要仔细看一看美联储的 QE 再做考虑。对 QE 的预期以及系统内的流动量(liquidity)

是黄金近年来价格变动的主要驱动, 预期黄金未来价格的走向,对 QE 的前景预期也就至关重要。

先回头看一下过去,为什么要搞 QE,这样能感觉一些未来:

–QE 是什么:它是乱印钞票的美其名曰。QE 只是个”money illusion”,对实体经济并无

用处。

–QE 的用处:乱印钞票会引发膨胀,这样可以稀释债务。二战后,美国的债务很多。有 40%

的债务是靠膨胀直接稀释了。这是欠债不还赖账的一种方式。

–QE 的用处:它好比吹气球,为气球打气,吹起资产气球(asset bubble)取代了破碎的信贷

气球。

–QE 的用处:它人为降低了”钱”的价格,既利息。不要小看这个降价,它有神功:据 BIS

估算,利息(yields)下降 3%,美国债券方面创造的”财富”相当于 8%的 GDP。利息下降,房市创

造的”财富”那就更多。利息降意味债券房价涨。白话而言,这几年的 GDP 增长也是个人为的魔

术,因为它是虚的,故称”money illusion”。

未来有三条路:继续 QE,停止 QE,收回 QE。

–收回 QE,把多印的钱收回来,那么黄金会完全熊市,跌回 300 或 500 那也是可能。FED 当

然不会这么做,那样做的话稀释债务的任务完成不了,人为创造的”财富”与经济增长又是必须

如数奉还。换言,黄金目前的 tail risk不大。

–停止 QE,不再多印钞票,那么大势而言黄金会依旧牛市中,属于大循环的调整,但中期疲

软的概率更高。这个选项的前提是经济真正复苏。目前而言这方面不确定性很多:停止 QE 引发

预期利息增长,债券房价都是个跌。跌得慢可以,快了就受不了:华尔街银行债券的投资比例多

在 80%-90%之间,利息上涨过猛会是个屠龙刀。经济复苏的主力驱动是房市复苏,利息上涨过猛

意味杀鸡取卵。这个节奏非 FED 可以控制。要停止估计也是开放式的暂停,目前欲罢不能的成分

还多。

–继续 QE 并不是小概率。经济复苏要强劲有力才能摆脱 QE 这样的”毒品”。按理,这么大

剂量的毒品该有打鸡血的效果,一飞冲天。没见效果才是真的心患,不排除前面有大麻烦。若真

的是日式的 deflation等在前面,那么 QE还不能停。

QE 本身反正是摸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不确定性很多。预期 QE 很快是过去式了,还为

时过早。基本面而言黄金的 story 还有,若 excessive liquidity 与 asset bubble 依旧挥之不

去。

(原文:http://chinese-bloggers.com/pia006/?p=13)

Page 22: 未来社第二期

P a g e | 20

[未来社 2013 第二期 ] | [总第 2 期]

回总目录

宗教情思

一个无神论者与神明的对话

作者 山 娃

(上)

本人生长在一个没有宗教自由的国度,

靠着文化和科学的哺育,成长为一个具有正

常人格的人,和任何宗教信徒一样,有良知

和罪恶感,但没有神灵观。当宗教信徒向他

们的神明祈祷时,本人用独特的打坐冥想方

式清理自己的思绪,反省过失,蓄精养锐。

此习惯已保持多年,偶尔也能做到瑜伽三摩

地的寂定心境,但从未有过更高境界的神奇,

直到不久前,本人在打坐时经历了一次神奇,

一次 OBE (out-of-body experience),灵魂

脱离了躯体,和神明邂逅。 以下就是这段邂

逅的真实记录:

这是一栋有扶撑墙加固的石头建筑,木

制门和墙壁紧紧相连,沉重而平滑。室内拱

形石柱支撑着屋顶,石柱后面为多个隔间,

隔间的门紧闭,门口站着手持矛的侍卫,把

守着室内显而易见的秘密。石柱上点着蜡烛

灯,照耀着下面的兽性滴水孔。 这个建筑和

人间的圣殿并无差异,按照几何和物理的原

理建成,对称而庄重。让人称奇的是屋里没

有任何宗教装饰。 我小心翼翼的走在留有古

代圣贤脚印的平滑的石板地上,诚惶诚恐,

矜持凝重。大厅里回荡着舒缓的音乐,让人

冥想。 前方有一座升起的大理石平台,上面

有个穿着古代罗马服装,形态消瘦慵懒人坐

在上面,他的脸盘隐藏在身后耀眼的光芒形

成的阴影里。他身后的光芒如此明亮,属于

光谱仪上的高频区,耀眼的紫外线光亮让人

眩晕,我的眼睛不得不眯成一线。 意识我遇

见了宇宙里最高的主宰,我茫然不知所措,

身体僵硬,动弹不得。我知道他身后的光亮

即是永恒,是无限的宇宙和死后的灵魂的去

处,我逝去的外祖母的笑容闪现在我的脑海,

我不禁一颤,闭上了眼睛。

“万能的。。。” 我的喉咙干涸,声音沙

哑,竭力保持冷静,搜寻着可以替代只有信

奉上帝的教徒才用的 “我的主” 这样的称呼,

既能保持我作为一个无神论者仅有的尊严,

又能表达对神明最大的尊重。 神明看出了我

的窘境,友善的说: “你可以坐下。”

我在厅中央坐下,两腿交叉,这是我平

时打坐的姿势。

“你不信奉神明,” 他接着说: “不必拘于

礼节,可以叫我迈特,就像昵称迈克一样。”

他将手臂抬起,把手握成拳头,然后慢

慢地,一个个地把手指伸开,等待最后一个

手指伸直后,一只鸽子在他手心里显现,他

看着我,揶揄道:“怎么样,我是不是名副

其实?”

我的脸上明显地流露出惊奇,无法断定

这是个真实的神奇还是个魔术师的幻术。 刚

进来时的那层冰被他轻松地打破了,我恢复

了镇静。

我快速的在我大脑的储存器里寻找着我

要提的问题,我知道我要提的不仅是困扰着

我个人的问题,而且也是困扰着整个人类的

问题。 这个直接和神明对话的机会千年难遇,

我有责任把问题提到人类智力的最高点,以

证明我们人类具有了和神明交流的智慧和知

识。

我收回思绪,深深地吸了口气,开始提

问,从最容易的问题开始:

“您现在就如您身下的大理石一样可以触

摸到,为什么不保持人形,以终结困扰人类

千年的有关您到底存在与否的争论?”

Page 23: 未来社第二期

P a g e | 21

[未来社 2013 第二期 ] | [总第 2 期]

“乏味的问题,” 神明回答,他的声音愉

悦而欢快,没有一点不耐烦的味道。

“同样的问题在上千个太阳旋转轮回的过

程里被提出了上亿次, 每一次我都回答了,

然而你们还是不明白。 以灯塔来比喻,灯塔

是用来照亮海岸线,在夜里引导航线的。 人

们所要看到的是灯塔发出的光芒而不是灯塔

下面的发动机。 神明必须超越实体和感知,

废虚和空洞,有形和抽象,理解和认知,时

间和空间,神明要超越人类所有的认知界限,

这样才能报持它对于它所创造的宇宙的主宰,

人类的活动在其间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小部

分。”

迈特看到我一脸茫然,知道他的回答超

出了我的智慧, 他停顿了一下,恢复了聊天

的口气,“我不显型体也有世俗的原因,因

为我如果显现,可能会造成混淆和疑虑,导

致争论甚至战争。超越人类熟知的形态可以

保证我不给人间的魔鬼利用我制造种族和族

群之间的争斗的机会。人类应该把我想象成

他们喜闻乐见的模样。你会和不同种族的人

结婚吗?“

“恐怕不会,” 我老老实实的回答,虽

然我太太的喋喋不休让我不厌其烦,但我爱

她。 “所以你鼓励人类把你想象成各种形

象,耶稣,安拉或菩萨?”

“我默许。” 神明回答道。

(下)

本人与神的对话越来越深入,涉及到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宗教作用和神明对人

类的期待等等, 没有掩饰,没有夸张。 本

人当时就想,宁愿冒犯,也要把真实想法

陈述出来。 神明对每一个问题都作了回答,

这些答案有的可以用智慧和常识去领悟,

有些则超出了本人的智慧。本人把这一切

都仔仔细细的记录下来,也许有着更高智

慧的读者能从本人与神明对话里领悟出本

人力所不能及的东西。

“我能否认为您并没有宗教的偏好?” 我

问道。

“你有吗?” 麦特反问道。

“当然没有,我是无神论者。”

“偏好是一种偏袒, 百害而无一利,蓄

意不良,后果严重。 父母的偏袒导致兄弟

姊妹间的不合;统治者的偏袒造成社会的

分裂。 宗教上的偏好形成宗教间的仇恨。

所以,我对于教义励志,鼓励人行善向上

的宗教持绝对的中立态度。”

我说: “人类历史已经为宗教仇恨付出了血

的代价,即使现在世界上依然有因宗教引

发的战争硝烟。”

麦特说: “很不幸。 宗教的野火由于宗

教的热忱引发, 为隐藏的这种热忱后面的

贪婪和仇恨助燃。宗教不是起因,宗教是

结束这种冲突的办法。”

达尔文主义是我们无神论者知识分子

信奉的真理,我早期曾积极参与教会活动,

但由于无法调和宗教的创造论和进化论之

间的分歧,终于退却,没有受洗礼。 这种

分歧对于我来说难以克服。 我告诉麦特这

个过程,然后说:“虽然主意已经拿定,但

还是想听听您的看法。”

麦特口气变得严肃:“达尔文学说是一

种建立在化石和其他证据上的生物进化学

说,成就巨大,但疑问颇多。最引人入胜

的疑问莫过于所谓的 „海洋生物‟和„两栖动

物‟的链接性动物化石从未被发现。这个遗

漏一直为宗教和科学所质疑。这种质疑一

直到你们日历上的 20 世纪末期提带腿的塔

利克魚化石被发现才得到部分解答,但尚

未形成定论。 所以, 达尔文主义本身也在

„进化‟,人类的宗教认知和精神追求也在不

断的变化之中。”

我问: “所以,宗教会随着社会现实和科

学的发展而变迁?”

“是的,” 麦特打了手势,侍卫把石柱后

面所有的隔间的门都打开, 我看见每间小

屋里都坐着一个人,穿着古代的服饰, 在

卷帙上书写着,布制绢纸很长,滚落在地

上。这些人似曾相识,可我想不起他们的

名字,“他们是您的书记员?” 我问道。

Page 24: 未来社第二期

P a g e | 22

[未来社 2013 第二期 ] | [总第 2 期]

“不,他们是对于你们人类的思想发展

作出过卓越的贡献的圣贤智者,几千年来

孜孜不倦地淬炼着宗教的精髓,以适应人

类变异的认知。”

“他们是我灵感的源泉。” 我崇敬地望着

这些圣贤。

我感到现在可以问最敏感最有挑战性

的问题了: “你回答祈祷吗?”

麦特停顿了片刻,抬起头来,若有所

思的答道:“人类无论何时何的祈祷,我都

能听到。 但我只回答寻求精神慰藉的虔诚

祈祷。 对于其他的呼唤我的回答则很慎之。

我不给人类留下任何可以验证我的荣耀的

证据。 宗教的神奇最好保留在宗教里面,

我超越了验证,对不对?”

“是的,” 我高声说道: “您是不是建议

人类需要自我依赖,自己去解决面临的问

题?”

麦特道:“我不是建议,我是激励人类

为了自己的生存和福祉,用各种方法,无

论是宗教,哲学还是科学技术,穷其所有

去探索我创造的广袤的宇宙,无止无休。

我的尊严绝不会被人类对于微观和宏观宇

宙之好奇而有丝毫冒犯。环境问题必须靠

生态科学去解决,健康问题必须靠神经学,

骨科学,妇科学或外科学等等去解决。 当

人类遇到死结,无路可行而灰心丧气的时

候,宗教则会给予人类所需的慰藉和鼓

励。 ”

我说:“英国十六世纪有位著名的学者

名叫培根曾经如此归纳过,‟一知半解的哲

学思考把人导向无神论,而深刻的思考则

必然使人皈依宗教.‟”

“说得太好了。 这些杰出的人们证明了

他们比人类的其他人更接近于我。他们是

把人类引导到文明的先知,他们是建立在

神力之上的人类灯塔。”

“您能举出他们的名字吗?”

麦特毫不犹豫: “阿尔伯特.因斯坦。他

将科学和想象巧妙的连接起来,在没有验

证的条件下,描绘出了能够吸收时间,扭

曲空间的相对的宇宙模型,和我创造的宇

宙极为相似。“

听到神明这番话,我非常欢欣,因为

谁都知道爱因斯坦是个怀疑论者,质疑任

何神明。麦特没有因此而歧视爱因斯坦。

我又问道: “您对人世间的政治争斗有

何建议?”

神明说:“用智慧去解决。”

我笑道: “ 听上去您的话是祝福而不是

建议。”

神明道:“是的,可惜我的祝福没有作

用。 因政治分歧而造成的流血和苦难是人

类自己的愚蠢所为。 我对此感到悲哀。这

是人类所必须经历的一个痛苦的过程,我

选择不干预。 我在创造宇宙的同时也创造

了因果法则。人类的政治纷争就是在因果

法则作用下产生的。 有的宗教把这称为„报

应‟”.

我问道:“人死后会怎样?”

麦特的声音变得严厉:“这不是你该问

的话题!”看到我痴痴注视着他身后的光芒,

麦特知道我在找什么,他的声音柔和了:

“无限是有限生命的延续。”

我垂下眼帘, 点了点头。意识到我们

的谈话接近尾声,我问了最后一个问题:

“您对于一个无神论者的忠告是什么?”

“象永生一样地活着,不要象从未活过

一样地死去。”

我立起身,缓慢地向门口退去。

“那只鸽子是魔术变出的,” 麦特提高声

音,愉悦地说道, “魔术师大卫.考波菲尔的

把戏。”

虽然我看不见他的面容,但我能感到

他的微笑,我不禁也报以微笑。。。

邂逅到此就结束,灵魂回到了躯体。

疑虑依然存在,信念也没有改变,可心灵

得到了一次从未有过的震撼和洗涤,轻松

了,愉快了,升华了。。。

(原文:http://chinese-bloggers.com/suibi/?p=2825 )

Page 25: 未来社第二期

P a g e | 23

[未来社 2013 第二期 ] | [总第 2 期]

回总目录

孔子明道,耶稣践行

作者 玄 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历来儒门弟子都将"从心所欲不逾矩"当作人生的最高境界。其实孔

子这句话并非止于描述一个人生境界,而是开出一片圣道天地。两千五百年来,国人将孔子明

道停滞在现实生活中了,虽然不能算错,却没有让圣人所开出的这片精神天地继续发展而繁荣

兴旺。只有到了今天,地中海文明和中华文明几乎到了骨肉契合的时刻,在耶稣的践行中,我

们才看清楚孔子所要启示给大家的遥远的灵光。

上一篇关于孔子和耶稣的文章从耶稣的福音出发,到孔子的教诲落脚。这一篇将从孔子的

明道出发,推导出耶稣的殉难。因为两位圣人如此密切的联系,我深切地感觉到,任何人如果

在其中一位圣人里去攻击另外一位圣人,都是令人遗憾的。

这里要首先明确"心之所欲"和"矩"两个概念。孔子所谓的"矩"应该就是他所崇尚的

克己复礼的"礼"。孔子崇尚礼不是看重外在形式,而是关注礼所达成的社会秩序。礼的形式

可以不拘一格,随历史而变化,但是社会秩序这个人类追求的根本是不变的。孔子所谓信而好

古和恢复周制也是劝诫世人莫被欲望驱使,而将人生目标放在社会秩序上面。这样的生命理念

到现在依然是人类社会奋斗的长期目标。

人首先是社会的存在,同时又是灵性的存在。因为人必然要生活在社会关系之中,人的天

赋本性和自己的成长经历都规定着人必然要到社会整体中才能找到自我的价值。作为灵性的存

在,人必然不会只局限在物质层面的利益,也将关注自然界的秩序和精神的价值。孔子所谓心

之所欲,应该包括物质欲望且不局限在物质欲望,而必然要向自然秩序和精神价值等方向提升。

思路开阔到这里,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就顺理成章了。我们所接受的基础教育中,孔子

这句话被理解为人生自由的相对性,在物质享受方面要遵守规矩,人的修养到达一定境界时就

能达到内心所想必然符合社会规则。这种理解是在圣人开辟的通向广阔精神世界的道路面前却

步了,从而局限在物质运作的相对自由中。精神自由是更大的自由,是真正的自由。

如果用当代大家熟悉的概念来理解,孔子这句话意思就是感情与理性的合一。从中国天道

观看是顺应天道,从西方一神论看则是合神心意。实际上人的理智本身是强大的,人的感情本

身是深厚的,只是在现实中往往是片面的理性摧毁了直觉与感情,或者是被欲望操纵的感情排

斥了理智。人的理性会受感情的干扰,因为人的各种层面的欲望和执念会在人的思维过程中跳

出来扰乱人的思考。虚荣,恐惧等片面局限的感情,和自私局促的爱,会中断理性思考的进路,

最后选择了眼前的物质利益,从而心理需求得到暂时的满足。突出的例子是世界对中国计划生

育政策的指责。这种指责似乎占据了道德至高点,其实是妇人之仁。世界现代危机的根本原因

就是技术发展导致人类欲望膨胀和人口爆炸。解决方案无非是两个,欧洲的节约能源和中国的

计划生育。当然,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中存在野蛮执法的事情,但本质的障碍并不在这里,

而是在于传统的多子多福和现代的追求自我生活品味的小资观念。首先说,意图推翻传统价值

理念,否定养育儿女的义务而追求自我的思潮已经在美国被证明是巨大的人文灾难了,中国许

多人依然在重蹈覆辙,令人痛惜。生命的延续本来就是生命的一部分,否定生命的这一责任,

也就悖离了生命的根本价值。其次,传统的生儿育女的责任意识并不等效于多子多福。我认为

Page 26: 未来社第二期

P a g e | 24

[未来社 2013 第二期 ] | [总第 2 期]

在当代追求多子多福,反对计划生育是错误的。这是将信念禁锢在教条中,是在人口背景已经

有本质变化后的刻舟求剑,同时也是将感情局限在个人家庭中,将爱和责任局限在血缘关系上

了。在当代社会中,人依然要坚守家庭价值,依然要有养育下一代的神圣责任意识,只是不能

再将这种人类的社会本性局限在血缘关系上。孔子说: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说:幼吾幼,以

及人之幼。耶稣说:爱人如己。所以,大家在限制生育抛弃多子多福意识的同时,也将自己的

爱奉献给素不相识的人,履行生命延续的职责。

如果说,感情干扰理性是矫情,那么理性欺凌感情就是武断了。一些欠完备的理性往往凌

驾来自灵魂的感情。糟糕的是这样的理性往往还妄自尊大,目无天理。这种理性将人和生命的

本质物质化,漠视感情在人灵魂中的决定性作用。在上世纪的全球诸多灾难中,共产主义所导

致的灾难占了很大部分甚至半数以上。在中华大地上,几乎每个人的纯真感情,包括对父母子

女和爱人的至爱,都曾经与那个自负的理性有过激烈的冲突与纠葛。在无边血泪冲刷了近十亿

人的心灵之后,国人痛定思痛,传统开始复归。因为有文革和大跃进,中国堪称遭受共产主义

荼毒最严重的国家,同时中国也将成为最终对共产主义盖棺定论和废物利用的国家。

纯真的感情与透彻的理性之间的凝滞是可以被人的直觉捕捉到的,好像并非十分困难。而

当这感情和这理性化掉其间的隔阂而融合一体,那种顺畅开阔直通天际的直觉,则更加容易被

体验到。也许这里我们又要引用爱因斯坦所推崇的那种以直觉超前发现科学原理的心理状态。

将规律描述出来,其间的自恰性与可解释性的契合,在人的精神中唤起的畅快感,正是人心灵

中的直觉每时每刻都在期待的。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诤臣在君主犯错误时苦谏甚至死谏,其实就是感情和理性的悖离与冲突。

按司马光的说法,就是"彰君之恶,显己之德。"其结果多是诤臣被黜,奸臣横行,君主更加

堕落。诤臣在那个时刻不是用理性去判断利害,而是用教条与历史虚荣判断情势,以偏颇的感

情和冲动行事。这样的状况下,不用说普通君主,就算是品德高尚的名君也不一定那么容易听

得进去。在这样的时刻,需要处乱不惊的沉静内心来感染决策者回归理性道路。春秋时期郑庄

公有一个极著名的典故--黄泉见母,颖考叔说服郑庄公的方式就是着意营造那样一个时刻,

让感情和理性契合一起,郑庄公便幡然醒悟。很多人认为这是说客的智慧,其实这不是人的智

慧,而是人归于天道时刻的灵光。俗话常说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其中的情理会达到程度或

高或低的契合。

中国官场有"文死谏,武死战"的说法,其实许多犯颜直谏者不能算殉国,更不能算殉道,

只能算殉教条。但是,其中有一些殉难者却堪称殉道,与耶稣殉难有相似的味道,我印象最深

刻的就是东汉的杨震,陈蕃与李膺。值得思考的是他们的殉道并非君臣争执,而是跟祸乱朝纲

的外戚争斗。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查阅一下后汉书或者资治通鉴的记载。从这里我们就可以

看出区别来了,与君主直接冲突的人往往拘泥于教条,其着眼点在个人名节。这与基督教世界

的对应,就是那种检视自己的信和行为是否符合教规,自己是否得入天堂。而真正的殉道者并

不看重这些,而是看重实际效果和本质的道。关于君主制度中的君臣各自责任与互动,对当代

人已经比较陌生,这里不想展开讨论,只是提醒大家不要妄下结论而自以为比封建帝王将相崇

高就是了。

最后我们来看耶稣的情形。当我们读耶稣的时候,多有一种特异的感觉,许多基督徒会说,

那是神的话,当然不一样了。我的理解,耶稣的许多话都体现了感情和理性的完美契合,这样

的时刻,也正是天道之光降临到人心灵的时刻。你说那是神的话,倒也不算离谱,只是太笼统

了,容易被教条化,从而忘记了神的灵光,而禁锢在那些有限的词语上。耶稣的话的特点与孔

子老子不同,极其通俗,却又直入人心,让人瞬间澄彻。这样的心理状态也就是感情与理性契

Page 27: 未来社第二期

P a g e | 25

[未来社 2013 第二期 ] | [总第 2 期]

合的时刻。人的生活与成长过程中总有许多烦恼,或是理性的片面与僵滞,或是感情的碰撞冲

突,最难化解的就是感情与理性的直接矛盾。当圣人点透那些滞塞处时,人便豁然开朗了。

耶稣心之所欲是什么?殉难以唤醒民众。这种作为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可能并非合适的抉

择,因为中国文化倾向于生命的和谐审美,死亡是比较令人惋惜的。但是在希伯来文化背景下

却成立,中东地区的历史是充满血腥的,而犹太教又有以生命祭神的说法。社会环境方面,当

时是罗马统治时期,罗马在政体上彪悍,在信仰上虚弱,文化上难以重塑希腊的辉煌。政治导

致的苦难,犹太人内部在信仰上的教条化,造成这个宗教的堕落。

耶稣是奠定人类价值体系的轴心时代的最后一位圣人,也是目睹灾难与危险最全面的一位。

序言中提到,圣人在直觉灵命和感情上是无我的。面临这样的灾难性前景,耶稣的应对是拯救。

耶稣将无我做得十分彻底,他的拯救目标没有局限在自己的民族。这个拯救从犹太民族开始,

并遍及不分种族的所有人。当然,这不是要分个亲疏远近,而是从自己的实际能力和效果上出

发。因为地中海文明的信仰背景,还有犹太教的特定文化背景,耶稣的选择是救赎。耶稣的救

赎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然地中海历史依然血腥,但其驱动力不再单纯为欲望,也同时

包括了意志对欲望的抑制甚至屠戮。耶稣是否可以不用救赎的方式来完成拯救任务呢?从政治

角度看是可能的。罗马执政官对耶稣无敌意,犹太祭司敌视耶稣却没有决定权。但是,那个文

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却决定了耶稣的命运,只有通过救赎这种方式才能唤醒人们。而后续的三百

年基督徒殉道史更加证实了耶稣殉难的无可选择。持那种文化思维的耶稣在感情上选择了救赎,

而那个文化圈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则决定了只有救赎才能唤醒人们,结合历史背景的理性思

考同样让耶稣选择了救赎。这正是感情与理性契合的时刻。

圣人在信仰状态上的感情与理性的完美契合,我倾向于用儒家的"诚"字概括。以下是摘

自旧文的一段:

《中庸》道:"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性指顺乎天理天道的本性,没有外

界规范予以束缚而自然成就。自诚明是通过悟道而得到信仰,然后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再从透彻的信仰生发出系统的宜于大众践行的信念和信条,然后将这些信条广布天下并形成信

众团体,则构成了宗教。世界各大宗教的立教宗师无一不是自诚明,从而能够从个人大彻大悟

的信仰衍生出与当时统治性宗教有异的宗教来。这是从灵感和启示出发对宗教道德体系的演绎

过程。以诚来概括圣哲的信仰状态很精确,这种状态与一般贤能的信仰状态有境界差异。自明

诚则是从宗教达成信仰,首先相信别人的观点,皈依了宗教,然后经过长期的个人实践和领悟,

从各种戒律规范的实际履行中综合性地达到宗教的核心信仰。

关于源自彻悟的信仰和由宗教信条锻造的信仰,在《儒学的信仰宗教和基督教的神迹信心》

一文中有详细的探讨,此处不再赘述,请参见:

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4714

文中后半深入讨论了耶稣神迹与信仰的关系,恭请基督徒朋友们指正。

此文为《圣道三百言》之一章,全书在以下网址陆续发表: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44445/?catid=95628

http://rj2000.net/dispbbs.asp?boardID=4&ID=15650&page=1

(原文: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44445/201304/21980.html )

Page 28: 未来社第二期

P a g e | 26

[未来社 2013 第二期 ] | [总第 2 期]

回总目录

读心经的一点体会

作者 侃 侃

《心经》很短,总共 260 个字,只一卷。《心经》最核心的一句话就是通篇的第一句话: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一个人若能够做到“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即佛也。《心经》第一句后面的文字都

是对第一句话的解释和说明。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词汇“五蕴”。何为“五蕴”呢?色、受、想、行、识为五蕴。

五蕴皆空,即: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四蕴同样是不异空,空也不异四蕴。

色既是空,空既是色。对受、想、行、识而言也是如此。

这样的“五蕴皆空”既是“诸法空相”。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从“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句,直到“远离颠倒梦想”,是在说这样的“诸法空相”

可以“度一切苦厄”。它既是“究竟涅磐”。

那么如何做到“照见五蕴皆空”呢?那就要“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这里的“般若”是

“大智慧”之意,“波罗密多”是“到彼岸”的意思。即“行大智慧到达彼岸”的意思。

佛法中的“参禅”是获得“大智慧”的一个法门。但不是唯一的法门。而“获得大智慧”

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度一切苦厄”。

(原文:http://chinese-bloggers.com/kankan/?cat=6 )

Page 29: 未来社第二期

P a g e | 27

[未来社 2013 第二期 ] | [总第 2 期]

回总目录

科学人类

女娲的路(上) 作者 安 博

当我开始这个华夏人系列的时候,根本没想到女娲会是个真实的人,关于她造人的神话和

补天的传说也玄得太离奇了。可在追寻华夏人足迹的途中,我一抬眼看到了一条路,沿着它走

下去竞然发现女娲在哪儿,她跟传说中的一模一样,在织她的渔网,我呆住了···

前文说到华夏人从非洲迁移到中土的途中有个长时间的停顿,其实我们现代大部分的东亚

人从非洲到东亚的迁徙中共经历了两次大的停顿。

第一次停顿发生在中东,造成那次停顿的原因是北上的路上出现了冰川和尼安德特人,前

头寒冷的气候和恶劣的生活环境让人不得不停下来。化石计录显示人类在那儿停留了约两万年。

那是一个漫长的冬季,当冰雪终于融化,人们再次准备上路的时候,从非洲走出的人只剩下大

约二千人,这些人分了三拨,一拨向北继续前进,变成了后来的欧洲人;另一拨留在原地创造

了人类最早的文明,即两河流域文明和尼罗河的古埃及文明;第三拨则向东出发,形成了亚洲

的印度河文明和中华文明。从线粒线 DNA 分析的数据来看,亚洲人的离开可能早于欧州人因为

亚洲人的线粒体包括了 M和 N 两个系列,而欧洲人基本上是青一色的 N系。我不知道那时候人

类是否己经褪去了皮肤的黑色,是否在外表上已经有了黄种人和白种人肤色上的区别。但真正

(即基因型的)的白种人和黄种人的诞生是此后两三万年以后的事情,所以我一直纳闷当时到

底是什么因素使这两队人的分别成了两种肤色的分野?另外,到底是什么原因促成人分了两股,

是无意识发生的还是因为意见不同?

不管是什么原因促使了分手,我们向东出发的一队人开始一段时间旅程非常顺利,这主要

是因为受得到了早先到达印度次大陆的人的指引,这些先一步到达印度次大陆的人也是从非洲

走出来的,她们很早就和从非洲走岀来的大队分开了,没有去中东,而是沿阿拉伯海岸线直接

向东去了。当冰川过后我们的东亚大队到达南亚时早先的人已占据了海岸,但内陆人还比较少,

所以大队就弃海岸而沿河流走,他们先沿印度河北上,到达喜玛拉雅山根,然后再沿恒河顺流

而下,一路顺利,只用了前一拨人五分之一的时间就达到了恒河下游入海的地方。在这里他们

开始遇到了麻烦。

恒河下游在入海口与布拉马普特拉河(雅鲁藏布江下游今孟加拉段)交汇,形成一个不大

的冲积平原,在这里海岸线离喜马拉雅山大约只有三百五十公里,特别是东部还有一列低山把

冲积平原一分为二,海岸离低山只有一百多公里,这样一来我们这后一拨沿内陆前行的人和前

一拨沿海岸线走的人在此不得不交汇。交通堵塞了,两拨人吵起来了,甚至干起了架。再往更

前方望望,根本没有通过的可能,沿狭窄的海岸线布满了焦急的男男女女和大人小孩,看来出

大事了。

是出大事了,发生了水灾,特大特大的水灾。前一拨人的整个世界被泡在了水里。

这次水灾发生在距今约四万四千年前,我们不知道当时的死亡人数,也不知道财产损失几

何。但借助于现代卫星和 DNA 技术,我们现在大体上知道这次水灾的范围大小。

Page 30: 未来社第二期

P a g e | 28

[未来社 2013 第二期 ] | [总第 2 期]

这次水灾的范围是全球性的。造成这次大水灾的原因是天气突然变暖引起冰川融化而造成

海平面的上升。但对于当时的当事人来说感觉到的则是连绵不断的豪雨加猛烈的山洪。由于气

温升高增加了空气中的水份和大气的活动性,活跃的温暖湿空气遇到山上未融的冰川上空的冷

空气马上凝结成雨,而雨比空气能更快地使冰融化,如此恶性循环,在很短的时间里冰川大面

积融化,豪雨伴着山洪,倾向大海,使海平面上升。在南亚和东南亚特别地猛烈,由于这里南

临赤道大洋,北靠高耸的喜玛拉雅山脉,小范围内巨大的温差让这种降雨作用异常剧烈。圣经

中用天塌地陷,地狱降临这样的词来形容一点也没夸张。

记录显示这次全球暖化造成海平面上升了约一百五十米。在暖化之前海平面低的时候中南

半岛和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菲律宾等是连成一片的陆地,特别是在现泰国和印

度尼西亚岛之间是一片广阔的低地平原( 约现华北平原的三倍,见图一中的浅色部分)。如

果地球上有天堂的话,我想这里便曾是天堂的所在;如果有伊甸园的话,也一定非这里莫属。

这里北,西,南三面环山,东面一水(即现在的南海)之隔是菲律宾山脉,所以是四塞之域。

这里位于赤道,终年无寒季,没有雪,雨温柔而规律(当时空气里水分少),每天阳光灿烂,

树上有吃不完的果子。风景优美,想看山脉崇林可以去北部,中南半岛上有世界上种类最多最

真贵的动植物;想看奇石异景可以去南部,澳大利亚大陆上有世界上最奇特的沙漠矿山;想玩

水的话就去东部,现在的南海那时基本上是个浅海,其中星络棋布着许多岛屿,可以划独木舟

到任意一个上去浪漫。

图一:女娲迁移海路图

这里交通方便,宽阔的海滩像平坦的高速公路,温暖细软的沙子正适合天然的光脚板。沿

途一边是如画的原野山峦,一边是蔚蓝的辽阔大海,一路上则是拣不完的贝壳和吃不完的海鲜。

向西,连着故乡非洲,那是他们来时走过的路;向东北,沿太平洋,则一路通往神秘的未来,

那里是当时还没有见过人世面的东亚,北美,和南美。

女娲就是沿这条海上之路来到中土的。

女娲一行人穿过马六加山谷,来到这个位于现在泰马间的低地平原(泰马低地平原),但

她并没有留步,也许她觉得那儿已经太多人了,也许她想季节稍有点变化,总之,她绕过了马

来半岛和中南半岛,沿东北向的海滩,过西沙,经天岸海角,穿台海谷地,一路来到了现中国

东海,黄海,渤海大陆架的低地大平原上(图一)。

Page 31: 未来社第二期

P a g e | 29

[未来社 2013 第二期 ] | [总第 2 期]

这个东黄渤低地大平原有现华北平原四倍大小,并且它西北连华北平原,西南接长江中下

游平原,三个平原连成一片形成了一个硕大(相当于现华北平原八倍)的平原区,在平原中心

位置有座山,便是泰山。泰山之阴是黄河的入海口,泰山之阳不远处是长江的入海处。由于黄

河泥土的淤积,这里的土壤肥沃,其上布满了树木和这种动物(图一)。

这个东黄渤低地大平原西靠大陆东接日韩,从今上海到达长崎只有七百公里旱路,步行两

星期就到了。早期日本人正是通过这儿到达日本列岛的。

正是在这个东黄渤低地大平原上女娲和她的一行人遇到那场倾天的大豪雨。不知道中土是

不是她当初心中理想的目的地,也不知道跟她同行的其它人的具体下落,我们只知道女娲幸运

脱险并来到了中土。但那是怎样一个惊心动魄、刻骨铭心的记忆呀,在她的头顶,天象开了口

子一样向下倾水;在她的脚下,陆地变成了海底;西北的高山象倒塌了一样一下子高度减掉了

一半···。多少年后女娲仍能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景,她说她当时狠不得攀上去把那天上裂

开的窟窿堵住。

当时处在美丽的东黄勃低地平原上也不只女娲,其它和她一样的非洲来民都住在这里。当

洪水来临时,人们急忙向周围附近的高处撤离,这就形成了现在中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列

岛,以及俄国远东地区的澳亚人分布。之所以把他们称为澳亚人是因为在这次洪水中,前述的

泰马低地平原上除大部分人上了亚洲之外,一小部分人上了澳大利亚大陆。波涛汹涌的大海从

此把澳大利亚与亚洲隔开了,这些在澳洲和东帝汶的人从此和其它人类相隔离,孤独地生活了

近五万年。直到最近我们才知道他们原来和我们一样都是从非洲来的智人。

从图二中泰国南部和马来西亚海岸边女娲族人的密集分布你就可以看出当初有多少人从海中爬到了

岸边,你也可以想象被海水淹没的是多么大的一片陆地。在中国,女娲族的后裔分布中心在华北平原,

特别是华北平原北部,由此可以推测当时的主要逃生路径是渤海湾。

在当时慌乱的人流中,女娲紧紧拉着她那总是心不在焉的哥哥的手,沿渤海湾一路向西,向着有山

的地方奔去···

图二:女娲族线粒体 DNA分布图

(原文:http://blog.creaders.net/amboox/user_blog_diary.php?did=128563 )

Page 32: 未来社第二期

P a g e | 30

[未来社 2013 第二期 ] | [总第 2 期]

回总目录

生命是什么

作者 梦乡懒人

地球生命是具有多层次结构的高级系统。通过探讨各层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再汇总起来,

总结出界定生命的基本特征,既有利于理解生命,也为在宇宙中探寻类似生命存在做好准备。

地球生命的基本构成是以,碳、氢、氧、氮、磷,为主要成分的元素组合(这五种元素占

了大于 97%总人体构成[1])。在这一层次上,构成生命的元素和空气,岩石,土壤,等一切

有形物质中的相应元素没有差别;生命与其它物质的差别是这些元素组合起来,形成高级结构

以后才产生的。这似乎让人领悟到,原本一样的个体,经过不同的组合,就产生了差别,因此,

探索不同组合的内在规律就是理解宇宙构成的关键了。

这五种元素的组合中,合成了三类特征性的生命分子:氨基酸,核苷酸,脂肪酸。氨基酸

进一步组合起来就构成了生命的结构和功能分子:蛋白质。核苷酸聚集起来就构成了生命的基

本信息贮备分子:(脱氧)核糖核酸(DNA/RNA,即基因)。脂肪酸聚集起来形成脂肪酸链,

脂肪酸链不仅是储能和产能分子,脂肪酸链(磷脂)更大的功能是为生命系统提供环境隔离条

件。

基因如同生产各类产品的模具,产品就是蛋白质,二者的关系就像蛋和鸡一样。这就涉及

到了关于生命是如何产生的大争论。如果先有 DNA/RNA 的存在,基因指导合成各种蛋白质,在

蛋白质基础上发生的生命就像是事先被设计好的一样,显然,相应概念如,生命设计者,造物

者,神,大能,等就有了优先话语权。反之,如果蛋白质最早出现,生命在蛋白质和其它物质

组合下逐步体现,生命就更像是自然发生的,逐步进化的;至于有了产品,再选模具,就像有

了图案和文字,再选图章一樣简单,选木头性质的章,铁质章,或合金章,不过是后续过程而

已。遗憾的是,这一争论并不如上面描述那样好解决,因为至今为止,人类还不知道氨基酸和

核苷酸何者最先出现。

生命所处的环境是混乱度增加的环境,就像一滴墨水滴进水里,要分散开来一样。生命体

反其道而行之,把原本分散的各种元素聚集起来,形成大分子,并在时空上产生规则排列,表

达出特别的行为。具体的构成是:磷脂膜将各种生命分子包裹起来,使与混乱度增加的环境选

择性隔离开来;这些生命分子再结合其它物质形成生命系统内的各种基本结构,即主要是存在

于水环境中彼此相关联的各种细胞器;在这样的水环境的中心位置,磷脂膜又将 DNA/RNA 等结

构也包裹起来形成细胞核;这样,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细胞膜,细胞器,和细胞核),就

形成了。细胞通过细胞膜从外环境持续摄取营养物质,相应的细胞器再对输入物质进行合成/

分解,并产生和利用能量,进而输出各种功能和代谢物质 — 这即是广义的新陈代谢 — ,基

本意义上的生命特征行为就产生了。从这一基本生命层次看生命,生命是处于分散状态环境中

的一种逆向存在;是一种能够持续利用环境中的物质能量流,将小分子组合成大分子的系统。

当生命活动终止后,组合成的大分子又会降解成为各种小分子。

生命的基本功能特征之一是其自组织特性。

生命最基本的自组织功能是能够自动而协调地完成生命活动。例如,原始单细胞生物遇到

适合的营养物质时,会自动进行吞噬,胞内消化,营养成分扩散至全细胞产生代谢,代谢产物

再被排出胞外;在适当的时候,个体细胞又会分裂出具有相似性质的子代细胞,使生命得到繁

衍。又例如,人饿了,渴了,性饥饿了,就会去寻食,寻水,寻配偶。寻找到的各类饮食会经

Page 33: 未来社第二期

P a g e | 31

[未来社 2013 第二期 ] | [总第 2 期]

消化系统分解吸收,经心血管系统运输至全身各组织细胞,细胞进行新陈代谢后又将代谢产物

返回血液,再经排泄系统排出体外;两性之间,交配后产生子代以延续生命。这样,生命体就

像一个自动器一样运行着。由此可见,即使如人体这样复杂的生命系统,也无非是增加了各种

辅助结构以更高效,更大范围地维持细胞所必需的物质能量流,基本活动 — 新陈代谢 — 都

是一样的。

生命进一步发展,又产生了有意识的自组织功能。意识即生命体感知自我和客体存在的能

力。意识使高等生物,主要是人,能够主动反映各个层次的宇宙存在,预见事物的发展。因此,

有意识的自组织功能使生命能够提前发现,组建,和改造环境,以便更多更快地利用和储备物

质能量流。这样,生命活动的效率和范围就大大提高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意识功能是生命发

展高一级的表现。但是,由于意识作用可以有不同的目标和发展方向,又使有意识的自组织功

能成为毁灭与发展生命的双刃剑:如果这一功能驱使生命对物质和人力资源无节制地占用和耗

费,就会造成地球上的战争,杀戮,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反之,使意识关注于宇宙时空,自

组织功能促进生命在时空中的拓展与效益提升,生命就有了进一步存在和发展的希望。其实,

从宏观上看,地球生命既渺小又可怜。由于生命完全依靠存在于地球上的元素,以致地球生命

至今在最近的月球上都无法生存,更遑论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以至整个宇宙了。进一

步思考,地球生命要向宇宙发展,必要条件是能够自由和快速合成和转换生命所需元素;充分

条件是具有类似时空穿梭机样的交通工具。

生命的基本结构特征是以熵减小为标志的,依靠物质能量流的持续输入所维持的有序系统。

熵是衡量体系混乱度的物理量。熵减小,表明该体系混乱度减小,即更加有序。比利时物

理化学家普里高津先生(I. Prigogine)在其论文和著作中(如科普性读物[2])提出耗散结

构(Dissipative structure)这一概念。耗散结构是指,在开放系统中依靠能量流的输入和

输出所维持的总熵值减小的有序结构。使用耗散结构这一术语的优点是强调这一类熵减小结构

存在的必要条件是需要耗散,即需要能量流的持续输入与输出。生命存在正是这样的耗散结构,

生命将分散,相对处于热力学平衡态的各种元素(营养成分)摄入体内,在物质能量流持续输

入输出的基础上进行合成与转换,使生命体内部和所在周围环境相比,变得更有序(总熵值减

小);一旦物质能量流停止,生命运动也终止,生命体重新倾向于热力学平衡态。与其它耗散

结构不同的是生命体是具有自组织功能的耗散结构,也即,生命体能够自动调整和发展自身的

结构和功能,以适应和发展生命体和内外环境的关系。

有趣的是,已知物理学上的四种力(强,弱,电磁,和引力[3])可以将基本粒子(能

量?)聚合起来,形成地球生命能感知的物质。从耗散结构理论的观点来看,这已经是从混沌

中产生了有序结构。当随后的能量流停止以后,这些相对有序的结构又以不同的熵增大速率逐

渐回归混沌。这样的有序结构,尤其是熵增大速率很低的物质,如贵金属,就处于相对静止的

有序状态。相比之下,生命体的有序结构的形成,完全不需要上述物质形成时所需的高温高压

条件,只需在常温和水溶液中即可进行。显然,生命体的有序性的表现又不同于上述物质的静

止的有序状态。这种由物质能量流所产生的效应又属于什么样的作用呢?仍能用四种力来解释

吗?更大的挑战和刺激还在于人类能直接感知的宇宙有形成份,就目前所知,只占宇宙时空的

极少比例,宇宙中绝大部分构成(大于 95% [4])是人类不能直接感知的暗能量和暗物质。暗

能量和暗物质的相互作用和存在状态又是什么?

这些讨论,既让人领悟到地球生命的奇妙,因为地球生命能够通过分析,推理,归纳出越

来越深远的宇宙存在,预示生命发展的可行性;同时又令人感到宇宙的博大精深,地球生命发

展到如今,在宇宙中也仅是沧海一粟,也可能都算不上。这样看来,地球生命确实应该共同一

致地努力提升了。

Page 34: 未来社第二期

P a g e | 32

[未来社 2013 第二期 ] | [总第 2 期]

综上所述,生命是以一定类别的元素为基本构成的,以自组织特性为基本功能特征的,依

靠物质能量流的持续输入所维持的,有序系统。

[1]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Guyton AC and Hall JE. Ed (10th edition).

Saunders Elsevier, Philadelphia, 2006.

[2] 《从混沌到有序》(Order Out Of Chaos).伊.普里戈金,伊.斯唐热著。曾庆宏,沈小

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3]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Stephen Hawkin. Bantam; 10th anniversary edition.

1998.

[4] 暗物质: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A%97%E7%89%A9%E8%B4%A8,2012.

(原文:http://chinese-bloggers.com/lanren/?p=15 )

诗歌

【摸鱼儿·钱这玩意儿】 作者 半江红

也真行、竟然能把、灵眼心绪迷缚。

南北往来匆匆客,何止几回寒暑。

多也故,少也罢,总之尽是贪男女。

一生不悟:

就万两黄金,亿元绿背,身后与谁去?

房产热,炒汇囤金弄股,

还来观马豪赌。

技能学术成何事,供职官家多酷,

谁不妒!有谁信:侯王将相归尘土?

民工最苦:

汗水浸砖头,盖楼千座,未有避寒处。

Page 35: 未来社第二期

P a g e | 33

[未来社 2013 第二期 ] | [总第 2 期]

回总目录

哲学之死 作者 洛基山人

不能做梦的人,是 死人

一直做梦的人,也是 死人

但火葬场拒绝接收,

因为吃过 哲学

于是 故至于祖考之庙

有柩车缓缓向西, 出必告

‘客官,要走那条路?’

虽说同个 方向

景致却是 各异

‘跟着马儿,随便走吧...’

反正是条, 有来 无去 之旅.

我躺在棺木上,数天上的星星。

夜市,肩头攒动。

执拂者唱喏,借光...

这个人死了 却不肯下葬。

‘他错过了时辰’

迎亲队伍也混杂其中.

喜字在挽幡间晃...

新娘在花轿里哭...

‘让我回去’

‘我需要回去’

‘我应该回去’

是个 ‘旧曾相识’的地方

什么时候挖了个 ‘坟坑’?

是我的‘新家’吗?向下看 --

有两个影子对弈.

‘请问,现在几点?’

有回声.没有人

‘叫’‘接’‘断’‘长’

我开始数气. 而身体坠落

越落越快 飞速而过的老照片

黑白交替 最后碰倒在枰盘上

每一个细胞都成为散于天空辰星.

这是‘死’吗 这是 ‘哲学’

(原发:http://chinese-bloggers.com/luojisanren/?p=77 )

Page 36: 未来社第二期

P a g e | 34

[未来社 2013 第二期 ] | [总第 2 期]

回总目录

哈姆莱特孤独自语

翻译 汤安

.

生存,还是毁灭?

这问题需要思考确切

究竟怎样才能算崇高人杰

是坚忍坎苛命运的摧残拖拽

还是对烦恼之生绝然不屑

勇敢地将一切了结?

毁灭,一切都可以长眠

如果将不再与所有的痛楚比肩

那怎能不是快活成仙

长眠,如果能结束受伤心灵的苟延

回避一切人生苦痛之虔

那会胜过任何梦昧以求的凯旋

——去毁灭,长眠!

可长眠中会有什么样的幽梦?

这正是选择死亡的桎绊之恸

即使身躯舍弃了尘世万众

长眠却伴随未尽梦魇的折磨苦痛

这不能不使人步履踌躇

依然沉浸在苦难之中

不然谁甘心承受命运的鞭斥嘲弄

忍耐暴政骄奢侮蔑,失恋的苦衷

典法的傲慢,贪官暴敛一空

让庸庸自辱将自己不断欺哄?

如果,一切都可以一刀了之

谁还会与牛马一样的残生相厮

那死后的无奈,满目疮痍 ——

彼境无可知晓,从来没有归期

还是继续忍受烦忧不堪

不踏进彼境的苦难迷离?

这重重顾虑使我们全都受到嘲嗤

让果敢的本色蒙上畏惧妖魑

一切雄伟大业,就此陷进丛蓍

因为这慘白懦弱的思虑

丧失了行动能力

——现在我需要轻声低语

天使奥菲丽娅! 你象女神一样美丽

祈祷时请替我忏悔这复仇火焰的肆虐

(原发:http://chinese-bloggers.com/tangan/?p=1940)

Page 37: 未来社第二期

P a g e | 35

[未来社 2013 第二期 ] | [总第 2 期]

回总目录

精品连载

五毛世家 (二,三)

作者 再见驴十八

(接上期:《未来社》总第一期)

(二)

孔子,开始肯定是不想做五毛的。 对“赵盾弑其君”的董狐,他是持赞成态度。夸他为良史,

直笔不隐。蛛丝马迹是可寻的。如论语记载: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

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於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其思想原理,

倒也与《春秋》一脉相承。但从“隐”到“编”还有关键一步要跨。何况又过了两年,发生了

陈国司败考验孔子的故事,司马迁记载:

陈司败问孔子曰:‚鲁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退而揖巫马旗曰:‚吾闻君子不党,

君子亦党乎?鲁君娶吴女为夫人,命之为孟子。孟子姓姬,讳称同姓,故谓之孟子。鲁君而知

礼,孰不知礼!‛ 施以告孔子,孔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臣不可言君亲之恶,

为讳者,礼也。‛

司败这个官名有意思。礼同姓不婚,鲁昭公娶了同姓的女儿作老婆,都不敢称姓某某夫人,直

接叫大(二)奶。更有意思。孔子在此说谎被戳穿,虽说他其实在辩解, 但显然他先认了错。

这年孔子已经六十出头了,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他还没有成为真正的五毛。这里需要重申五毛

标准。你即使和五毛做完全相同的事,作的假比所 有五毛更弥天,只要你心中尚存一丝不安,

有半点不坚定。你就还不是一个真正的五毛,一个纯粹的五毛。最多升堂矣,未入于室也。相

当于孔子六十岁的水平。

孔子真正成为一个五毛的标志是编纂《春秋》。孔子开始编《春秋》的年限已不可考。虽然他

一直都在研读教授鲁史,但把《春秋》编纂成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我认为当在 69 倒 70 岁

之后。《春秋》建立了一套道德标准,也创立了五毛的基本行为准则。即便不是五毛的司马迁,

也如是赞《春秋》:“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

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拨乱世反之

正,莫近于《春秋》。”

河不出图,雒不出书,但中国出了本《春秋》!正是基于《春秋》的精神,后世的五毛才能堂

堂正正地竖起了“说谎有理,真话有罪。”的大旗。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老头的秉性实在难

以捉摸。一辈子坚持传统正统的家伙,到了七十岁,忽然做起离经叛道的事来,岂能以常理度

圣人哉。

那么孔子编《春秋》,到底给后人留下什么呢?其精髓在“曲笔”。这是五毛专业术语。直说

就是:篡改历史,掩盖事实。还有一个汉语中独一无二的词汇:春秋笔 法。说其独一无二,

是因为一个词,要么是褒义,要么是贬义,要么是中性。但无论在哪个时代,这个词,不像褒,

又不像贬,也无法中性。玄而又玄,究竟是什么 春秋笔法?晋代的杜预,就是那个指挥灭吴

的将军,作了五点总结,后人多从其说。我这里再解释成现代意思:

一曰微而显。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意思是:我所说的其实不是我心里想的。不要只看我的字

面意思。

Page 38: 未来社第二期

P a g e | 36

[未来社 2013 第二期 ] | [总第 2 期]

二曰志而晦。约言示志,推以知例。意思是:我言语不多,但道理深。还有七八层意思,我不

想说,或现在不说,你自去挖掘。

三曰婉而成章。曲从义训,以示大顺。意思是:事实是什么样不重要,一定要按照我想像它应

该是怎样的来写。才是符合道义的。

四曰尽而不汙,直书其事,具文见意。意思是:当事实有利有助于你的观点时说点实话也无妨。

五曰惩恶而劝善。求名而仁,欲盖而彰。意思是:提到人物时,一定要加上好人坏人标签。好

人多写好事,坏人专写坏事。

多好的总结!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今天五毛所用得基本手法,在《春秋》已经具体而微了。如

果你还不太清楚,司马迁马上就举了个例子:

冬,晋侯会诸侯於温,欲率之朝周。力未能,恐其有畔者,乃使人言周襄王狩于河阳。壬申,

遂率诸侯朝王於践土。孔子读史记至文公,曰‚诸侯无召王‛、‚王狩河阳‛者,春秋讳之也。

这 说的是晋文公的事。当年的重耳,终于把中原的各路诸侯,训得基本听话了。开了个胜利

团结的大会。可称霸若无天子背书,宛如二奶未能转正。于是对小弟们说, 我带你们去开开

眼界,见一下周天子。可这帮小弟们太穷了,有好几个国家是割了田里未熟的麦子充口粮来开

会的。真要再让他们赶一个月的路,估计饿死一半也打 不住。考虑到残酷的现实,重耳给周

天子捎信,说你就一家,轻车快马的,不如你赶来主持一下闭幕式吧。周天子也通情达理,你

们还没忘了我,就值得鼓励,何况 我自家还指望晋国帮助维稳呢。颠颠儿的就过来了。这事

其实重耳也没多少小算盘。主要为兄弟们考虑。对他自己来说去趟成周就是顺道回家。但孔子

不乐意了,饿 死人事小,天子这脸丢大了去了。可不能如实纪录,当即指示子夏,刻上:天

王狩於河阳。哦,打猎去了。原来后世出差开会都要顺便旅游娱乐一下,是圣人特批。 子夏

努力把快掉下来的下巴合上。一个字不动地刻上。

春秋笔法,听来似乎很奥秘。其实,经过众多五毛不懈地普及运用,在今天,已经深入我们骨

髓。每个中国人都是运用“春秋笔法”的 大师,这是在我们这儿的基本生存技能。将一项应

该是资深外交官或红衣主教级别以上才能掌握得高精技术,早早完成全民普及,全世界也只此

一家。无怪乎治大国 如烹小鲜。到如今,我们这儿上靠它维系国际和平,下用来指导妯娌婆

媳吵架。即便是平头扒粪,引车卖浆之流,亦烂熟于心。几年前,警察审问一强奸犯:你当时

在干什么?答曰:我在做俯卧撑。这是典型的春秋笔法。此语一出,立马风行神州,类似的还

有:“你妈喊你回家吃饭”和“打酱油”等等。俱深得《春秋》神韵, 微言大义,其辞约而

旨丰。前面的“天王狩於河阳”,用今天的话来写,就是:“周天子,你叔喊你回家打酱

油!”。端得是个贴切会心。

(三)

春秋是个乱世。乃至于弑君三十一,亡国五十二, 诸侯奔走不得保社稷者甚众。孔子修《春

秋》,是乱上添乱。因为他对同样的事都区别对待。比如国君之死有五种不同的称谓,各有其

意。孔子究竟有没有原则?五毛说: 一有,二很多,三无一不合乎道义。比如弑君,孔子的原

则是:凡弑君,称君,君无道也;称臣,臣之罪也(左传)。

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现在是时候,复习一下前面提到的两个故事。

董狐记载的赵盾弑君,《春秋》中记如是:宣公二年,晉趙盾弒其君夷皋。既指名赵盾,那就

是他的罪过。让我们看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Page 39: 未来社第二期

P a g e | 37

[未来社 2013 第二期 ] | [总第 2 期]

被杀的晋灵公夷皋是个匹夫。喜欢起高楼作壁画。在楼上用弹弓往街上打,看行人惊慌躲藏为

乐。厨师炖熊掌,不烂,就把厨师杀了,让宫女用草袋装了偷偷抬出去。死人的手露在袋子外,

半路上被赵盾看到了。就劝谏灵公不要乱杀人。灵公嫌烦,就要杀宰相赵盾。

赵 盾赵宣子就是那个著名的赵氏孤儿的爷爷。他还真是个好干部。团结同僚,爱护百姓。即

使对流浪汉,同情帮助的同时,还顾及别人的自尊。这样的好干部,古时候 大概只有鲁国的

季文子,现代大概只有先总理恩来,能够相提并论。晋国六卿,灭了四家。唯有赵氏孤儿能复

起,一大半要托赵盾积下的阴德。居然动心思想杀这个 人,真是个匹夫,注定要失败。

国 君派出了职业杀手。可杀手爬在赵家门外的树上,看着赵盾简朴勤勉的起居,想着宰相平

日的好处,觉得实在没法执行这种昧良心的任务。当场自杀了。灵公又想把 赵盾在宫中灌醉

了杀掉。可管理饮食的宫官也觉得不该杀这样的好人。他不让赵盾多喝,还手持盾牌把灵公放

出来的藏獒和甲士都挡住了,让赵盾逃出去了。

赵盾只好流亡。可离开父母之邦,行行复迟迟。都过了年,还没走出国境。这时他的堂弟赵穿

找到机会,带了几个人,闯进园子把灵公给杀了。灵公是如此不得人心,他的卫队都没觉得有

必要为他抵抗一下。所以史载“易杀”。

这是赵盾的罪过还是昏君?也许孔子心中也不踏实,所以表白:“赵盾,别怪我。我知道你是

个好干部。要怪只能怪你脚底下没抹油,跑得更快些。要是当时你跑出了国境,就算没你的事

了。”

再看看让齐太史一家万古流芳的那场。《春秋》中记如是:夏五月乙亥,齐崔杼弑其君光。双

方都指名了,是怎么回事。

齐 庄公潜规则执政大臣崔杼的老婆。到人家奸宿还把崔杼的帽子偷出来,显给陪臣们看。可

能这就是我们这儿绿帽子一说的由来。搞得崔杼无脸上朝,称病在家。庄公 不依不饶,借口

探病到崔家,急着就要上崔杼老婆。崔杼两口子躲到房间里拴上门,这庄公就在门外抱着柱子

唱情歌。真是乱。

崔杼手下看不下去了,起来围攻杀了庄公。全国上下没有一个人哭他,除了那个可上滑稽列传

的晏婴。跑过来,嚎了三声,蹦了三下。然后说:国君啊!你要是为国事死的,我一定跟你去。

可你是为私事死的,就没我什么事了。说完扬长而去。

这笔糊涂帐又该怎么算? 显然那个道义原则是靠不住的。

再看看鲁国。《春秋》一共记载十二鲁君,被杀了的有五个。可你在《春秋》中一个鲁国弑君

案都找不到。似乎都寿终正寝在床上了。

依稀我记得有个鲁君,带着老婆回娘家。不幸老婆居然和大舅子通奸。这国君被大舅子灌醉了,

由大力士抱上车的时候,被拉断颈骨谋杀了。哦,好像恒公吧?查一查:桓公十八年:公薨於

齊。我还记得小时候学过一个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不去庆父,鲁难未已)。那个庆父,

不是连杀了两个鲁君吗?《春秋》中找不到,只有:莊公三十二年,子般卒。公子慶父如齊。

閔公二年:公薨。

匡乱世反之於正,意在斯乎!恍惚中不知是在读《春秋》,还是在看新闻联播。可能是在看鲁

国的新闻联播吧。

(待续)

(网址: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58495/92555.html )

Page 40: 未来社第二期

P a g e | 38

[未来社 2013 第二期 ] | [总第 2 期]

回总目录

千字文讲记(二)

作者 刘宏毅

(接上期:《未来社》总第一期)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这两句话说的是开天辟地和宇宙的诞生。天地是怎样形成的?宇宙形成以后的初期又是什么样

子?都在这两句话里,不要小看这八个字。这两句话都是引经,都语出有典。

“天地玄黄”一句出自于《易经》。《易经》里说“天玄地黄”,这里为了押韵改作“天地玄

黄”这种不改动古人文字的引经,为明引。“宇宙洪荒”出自于《淮南子》与《太玄经》。

《淮南子》里说“上下四方叫作宇,古往今来叫作宙”。作《太玄经》的是西汉的杨雄,他在

《太玄经》里说过“洪荒之世”的话。两部经的话合起来就是“宇宙洪荒”,这种引经的方式

叫暗引,所以这两句话都是经典。

如果仅仅从字面上看,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天的颜色是黑的,地的颜色是黄的。这不是无病

呻吟吗?能作为经典流传几千年吗?那么这两句话的深层含义在哪里呢?我只能试着解,大家

来随文入观,看看能体会到哪里。

天地这两个字在古汉语里有多重意思,包括的概念非常之多,我们熟悉的太空之天与地球之地

只是其中之一。要想弄明白天地二字的含义,必须要读《易经》。《易经》是五经之首,讲的

就是天地之道和阴阳之变的道理,中国的传统文化,什么《四书》、诸子百家,统统都是从

《易经》这个根上发展出来的,学中国文化不读《易经》是本末倒置。

《易经》上说:“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天地宇宙未生之前,是混沌状态的,现代

物理学称为大爆炸以前的那个超密度无限塌缩的粒子,中国文化叫太极。150 亿年以前,这个

超密度的粒子瞬间产生大爆炸,形成了现在的物质宇宙,其中有形的物质凝集成星体,就是地;

无形的空间扩展开来形成了太空,就是天。《易经》说:轻清者上升为天,阴浊者下降为地。

不是既形象又具体吗?但这是物理的天地,物质世界的天地。在《易经》文化里面属于形而下

的“器世间”,也就是物质世界。形而上是非物质的道的世间,那不是我们现有的智力能够讨

论的,所以孔子说:“六合之外存而不论”。“存”是承认它确实存在,“不论”是暂且不讨

论,因为我们的智慧不够,一说就吵架,何苦呢!

对智慧高的人讲真话,形而上是天,形而下是地。对智慧不够的人只能说浅话:太空是天,地

球是地。同样都是天地两个字,深人有深解,浅人有浅说,各得其所。

玄,在颜色上指的是深蓝近于黑的颜色,叫玄。在意义上来说,指的是高远、高深莫测,叫玄。

肉眼可见的天的颜色是蓝色的,怎么说是黑色呢?蓝色是水的颜色,是海洋的颜色,日光照到

海洋表面,光线反上去,我们看到的天空就是蓝色。但是现在的宇航员到了太空中一看,黑漆

漆的一片,只有恒星放射出点点微光,确实是黑色的,所以从颜色上说天玄是对的。此外天道

高远,像老子说的,形而上的天道的理体,玄之又玄,深不可测,是我们现有的智慧不能理解

的。这是形而上的天道高深莫测,所以叫天玄。

地黄也有两重意思。我们中国的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确切地说,指的是先秦以前的文化,即

夏商周三代,特别是周代的文化。上古时期,夏商周都在黄河流域立国、建都,中国的传统文

Page 41: 未来社第二期

P a g e | 39

[未来社 2013 第二期 ] | [总第 2 期]

化,如果再缩小范围,应该说是黄河流域的文化。黄河是母亲河,从昆仑山(约古宗列盆地)

发源,汇集于星宿海,过矶石山,经九曲十八弯,从西北高原流下来,同时带下来黄土形成了

冲击性平原。那水的颜色是黄的、土的颜色也是黄的,农作物黍、稷都是黄的,所以说地黄。

另一重的含义,宇宙中的天体,包括地球在内,都是大爆炸的产物,在初始状态都是炽热的物

质。地球就将其温度凝聚在地核的岩浆之内,并借助太阳不断地补充。有温度才可能有生命现

象,在色谱分析上,玄色是冷色,黄色是暖色。地黄也是赞叹温暖的大地有长养和哺育作用,

所以中国人又把大地尊称为“母亲”。

天道高远,地道深邃,黄也代表地道的深邃。迷信的人说:“人死了以后归于黄泉,过了奈何

桥就是黄泉道了”。话虽不可信,其意无非是指那个不为活人所知的另一个深邃的世界。

可见,要弄明白“天地玄黄”四个字,可不是容易的事情。

宇宙洪荒

《淮南子》上说,上下四方叫作宇。上下四方又叫六合,所以宇是空间的概念。古往今来叫作

宙,是历史的承续,是时间的概念。宇宙一个说的是空间,一个说的是时间,代表了现代科学

里“时空”的观念。我们今天所用的宇宙一词,只是言物理的太空,只相当于古人所说的

“宇”,没有宙的概念。为什么呢?因为时间不是客观存在,是人的主观感觉。空间状态的延

续是时间,脱离开空间就没有时间,空间不一样,时间也不一样。空间拓展了时间就随着延长

了,反过来,空间缩小了时间也就随着缩短了。古人有“王质观棋”的故事。晋朝的王质进山

砍柴,看见松下有两个童子在下棋,他就驻足观了一盘棋。棋罢,斧子把儿已经烂了。回到家

里,同时代的人都过世了。可见空间不一样,时间也不一样。今天我们觉得时间不够用,一天

的时间比起我们小时候的一天,显得很短。这很自然,因为空间缩短了。唐朝的玄奘去印度取

经要走三年,现在坐飞机几个小就到了,交通的便利缩小了空间,自然我们在时间的感觉上就

缩短了。

此外,时间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有直接关系。根据爱因斯坦的理论:宇宙中的质量、能量和速度

可以互相转化。宇宙的速度极限是光速,即 30 万公里/秒,当运动速度到达光速,时间就趋近

于零。超过光速运动,时间就倒转了,就是科幻片里描绘的“时光隧道”。到达这一步,人类

才能说“进化”了,否则总是研究猴变人、人变猴的,一点新意都没有。但问题是,零也是存

在的一种形式,不是不存在。我们即使进入了时光隧道,也只是倒计时,还是没有超越时空的

束缚。《金刚经》和《老子》是东西方两大圣人教给我们破时空的经典,早已超越了宗教的界

限,所谓“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古代的读书人没有不读这两部经的,

今天我们把它当作宗教著作拒绝接受,这是我们现代人的福薄,享受不了。

洪荒是指地球形成以后的早期状态,是 50 亿年以前(太阳系形成),那时地球的地壳很薄,

温度极高。造山运动引发了洪水,洪字的本义就是大水,指地球上的早期洪水说的。地球上的

洪水至少闹了三次,大禹治水的一次是最近的一次,大约在 4000 年以前。大禹平水患,定九

州,这是人类史上出现的改造自然的最早的范例。

荒的本义是草木的蒙昧,指代的是远古时期,人类还没有出现以前,离现在至少是 500 万年,

那时的地球上还处在混囤蒙昧的状态中。中国自古就有盘古开天地的故事,说的是盘古氏开天

地。在久远前天地还未分开的时候,有一个人,他像胎儿一样盘缩在像鸡蛋壳一样的天地里面

睡觉,一睡就是一万八千年。谁也不知道他有多少岁了,所以叫他盘古。他睡醒了以后觉得又

黑又闷,就把这个鸡蛋壳一斧子劈成了两半。轻者上升为天,浊者下降为地,为了固定住天地,

他每天身高长一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地终于被固定住了,盘古也化作了天地的一部分。这

虽是个神话故事,但与宇宙大爆炸说有一点神似。

Page 42: 未来社第二期

P a g e | 40

[未来社 2013 第二期 ] | [总第 2 期]

日月盈仄。

谈到日月星象就进入了中国传统天文学的领域。中国的天文学不同于西方天文学,有自己独特

的一套,是中国传统科技的一部分。日月是最容易观察的,同时也是与地球关系最密切的两个

星体。因为,其一日月离我们距离近。月亮距地球 38 万公里,太阳距地球 1.5 亿公里;其二

我们在地球上看月亮和太阳表面直径一样大。中国人将日叫做太阳,把月叫做太阴,再加上金

木水火土五个行星,就叫做七曜,或七政。

七曜,就是七颗光明闪耀的星球。日语里面从星期一数到星期天,他们还再称为日曜日、月曜

日、火曜日、水曜日、金曜日等等,指的就是这七星。

盈指的是盈满,这是针对月亮来说的;仄的意思是倾斜,是针对太阳说的。月亮十五是满月叫

盈,又叫望,望者日月相望也。每个月的阴历十五,夕阳还没落山,满月已经升起来了。一日

一月、一白一黄相对而望,蔚为瑰丽。每个月的初一,没有月光的月体叫朔,每个月的最后一

天也没有月光,那叫晦。初三到初七,慢慢有月牙出来了,开始是 C 形,像镰刀一样,叫新月。

到了初八,是反着的 D 形,这叫上弦。十五是满月,再到D形,是下弦,最后到一线残月,然

后就是晦。这是当月球与太阳处于同一直线的时候,二者的视表面积重合,月体完全遮住了太

阳,看不见月光了。

仄指的是日西斜,太阳每天都东升西落,正午的时候位置最高,一过午时就叫仄。中国自己的

天文学里面讲究黄道、白道和赤道,这是最基本的天体运行的轨道。

中国人出门做事,喜欢挑个黄道吉日。那什麽是黄道呢? 黄道是太阳围绕地球运转一圈所形成

的轨迹。有人一听就跳起来了,胡说!不科学。太阳怎麽会围绕地球转呢?是地球围绕太阳转。

我们说这要看基点在哪里,如果以地球为基点,以太阳为参照物,在地球上观察太阳的运动,

确实是太阳围绕地球转。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来,晚上从西方落下去,我们看到的现象就是日

升日落。我们换一种说法,说成:在地球上观察太阳运动所形成的视运动的轨道就叫黄道。随

你怎么说都是一回事。

黄道一个周天 360 度,分成十二个等份,叫做黄道 12 次或 12 宫。从子到亥,一宫 30 度,每

月走一宫,十二宫走完,太阳转了一个周天。

什麽叫白道呢?白道是在地球上观察月亮围绕地球转一圈所形成的轨道,叫白道。地球赤道是

在南北极之间,画一条假象的平行线,把地球分成南半球北半球两部分。天文赤道是地球赤道

在天球上的投影,以此为标记,天球上才有对应的九州分野。

月亮盈亏变化的一个周期,就是中国最早使用的太阴历,太阴指的月亮。根据月光的盈亏变化

来记载时间的长短,就是太阴历,简称阴历。夏商周三代各自有各自的历法,我们现在用的是

夏历,也就是夏朝的太阴历。

辰宿列张

这一句话,语出《淮南子》。《淮南子》一书是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及门客共同著作的。刘

安是汉高祖刘邦的曾孙,汉厉王刘长之子。《淮南子》中有一句:“天设日月,列星辰,调阴

阳,张四时”。可见《千字文》的作者周兴嗣,对五经和诸子百家读得烂熟,可以信手拈来。

广义的辰是星体的总称,俗称星辰。狭义的辰是北辰,指的是北斗七星。北斗七星属于现代天

文学的大熊星座,可以用来辨方向、定季节。辰又指太阳所行黄道十二宫(子丑寅卯辰巳午未

申酉戌亥)的辰宫。

广义的宿指的是星宿。星和宿有什麽区别呢?单颗的称星,一颗以上的一团星、一组星,就叫

宿。我们看看天上的星,基本上都是星座、星团,一疙瘩一块的,根本数不出有多少个,只能

叫一宿,一个星宿。中国天文学最鼎盛的时代是隋唐时期,那时的星域分区,把视天球分成三

Page 43: 未来社第二期

P a g e | 41

[未来社 2013 第二期 ] | [总第 2 期]

大圈,又叫三垣: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垣是院墙,就是把星域分成三进的大院套。然后

再按东西南北,象切西瓜一样把星域分成四块,每一块选择七组星辰,每组都是恒星。所谓恒

星就是不动的星,向太阳一样,今天是这样,明天是这样,一万年还是这样,永远不变,便于

观察,便于比较。每一方有七组星宿,四七二十八,加起来是二十八组,就是二十八宿。

西方人不叫星宿,叫星座。星座是一个星群,如有大熊座、仙女座、双鱼座等等。西方天文学

本有 48 个星座,以后希腊人又加上 40 个,总共 88 星座,都是根据西方神话传说的人物、动

物、器皿等命名的,例如射手座、水平座、金牛座等等,和我们中国的不一样。

按中国古人的说法: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实际上,是把 28 宿连起来

以后,看它的形状像这四种动物。比如东方苍龙,一共有七组星,“角亢氐房心尾箕”,把它

们用线连起来,活象一只回首收翘、奔腾不已的龙。龙宿居东,在季为春,升发温和,我们是

东方龙的传人,龙的子孙,永远不要忘记我们中国人的发祥地。

南方朱雀七组星宿,“井鬼柳星张翼轸”,好像一只展翅的孔雀。西方白虎,“奎娄胃昴毕觜

参”,连起来的形状像只张口的老虎。北方玄武,“斗牛女虚危室壁”分成两组,一组象个蛇,

另一组象个龟。

古人从小就对星宿非常熟悉,行文写诗,信手拈来。如苏轼的《前赤壁赋》“少焉,月出于东

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斗牛是北方玄武的两宿,月亮运行到斗牛之间,表示时值中夜了。

现代科技发展了,我们对天文反而一窍不通了,中国的孩子参加国际组织的夏令营,居然不会

在夜晚用星辰辨别方向,外国人很觉奇怪。

列是排列,陈摆开来的意思;张是张布,展开挂起来的意思。两句话联起来,字面意思就是:

太阳升起来,又落下去。月亮满了又缺,缺了又满。

星辰闪烁张布,列满了星空。(待续)

《未来社》电子期刊由思考为了未来俱乐部发行

执行主编:蜉蝣之暮

主编:老几 PIA 安博

本期编辑制作:琴韵

封面摄影:山月歌

思考为了未来俱乐部网址: 华博网:http://chinese-bloggers.com/weilai/

文学城:http://blog.wenxuecity.com/myindex/62809/

万维网:http://blog.creaders.net/futureclub

联系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