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晚清台灣(下)

14
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 ()

description

第四章晚清台灣(下). 第三節清法戰爭. 即一般所稱之 中法越南戰爭 ( 1884〜1885 ) 1884 年因越南問題引發清法兩國間的衝突。戰事起,巡撫 劉銘傳 ( 1836〜1895 )守北台,以兵備道 劉璈 (? 〜1889 )守南台 法國欲「據地為質」,遂其索賠兵費之要求,先是占基隆,盡毀砲台。劉銘傳反擊,法死傷 100 餘。繼而突襲福州馬江,南洋水師全軍覆沒。繼分攻 基隆 、 淡水 。法毀淡水砲台後登陸。劉銘傳於基隆敗法軍. 法軍水土不服、死傷慘重.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of 第四章晚清台灣(下)

Page 1: 第四章晚清台灣(下)

第四章晚清台灣(下)

Page 2: 第四章晚清台灣(下)

第三節清法戰爭即一般所稱之中法越南戰爭( 1884〜 1885) 1884 年因越南問題引發清法兩國間的衝突。戰事起,巡撫劉銘傳( 1836〜 1895)守北台,以兵備道劉璈(?〜 1889)守南台

法國欲「據地為質」,遂其索賠兵費之要求,先是占基隆,盡毀砲台。劉銘傳反擊,法死傷 100餘。繼而突襲福州馬江,南洋水師全軍覆沒。繼分攻基隆、淡水。法毀淡水砲台後登陸。劉銘傳於基隆敗法軍

Page 3: 第四章晚清台灣(下)

法軍水土不服、死傷慘重法軍自進駐基隆開始,即受水土不服之症困擾,遭到赤痢、瘧疾、甚至霍亂的侵襲,病死數百人。據估計,基隆墓場埋葬法軍約 700人,戰死 120人,因傷致死 150人,其餘皆因風土病而死。法軍在澎湖之死亡人數約為 900餘人。

海軍中將孤拔也因負傷,加以赤痢與霍亂之故, 1885年 6月 11日病逝澎湖。

Page 4: 第四章晚清台灣(下)

基隆法國海軍公墓佔地 400多坪

Page 5: 第四章晚清台灣(下)

清軍的勝利 1885年 3月 28日法軍轉攻澎湖,毀西嶼砲台,占澎湖。法將孤拔( Anatole Courbet,1827〜 1885)於此役中負傷,於 6月 11日死於澎湖,遺體運回法國

同時,清軍統率馮子材、黑旗軍劉永福在陸續之戰役中獲得勝利

1885年 4月 4日清法簽「巴黎協定」, 6月21日法軍撤離基隆、 6月 22日撤離澎湖

Page 6: 第四章晚清台灣(下)

法將孤拔( Anatole Courbet,1827〜 1885)

Page 7: 第四章晚清台灣(下)

澎湖法國孤拔將軍墓

該墓位馬公市公車總站斜對面(民生路與民族路交叉口)陳春蓮攝, 95.08.21

Page 8: 第四章晚清台灣(下)

法軍選定台灣的原因 1884年中法戰爭中,戰場除在越南外,後法軍將戰區擴大至中國東南沿海,重點即開闢台灣戰場,理由如下

1) 台灣孤懸中國之外,守禦薄弱,易於攻佔2) 台灣有豐富且質佳之煤礦,可供法國軍艦用3) 進攻台灣不會引起國際干涉4) 可據以控制西太平洋的基地

Page 9: 第四章晚清台灣(下)

中法雙方之議和 對中國而言,隨著戰爭進行之際,議和並未停止,但戰爭續而發展,雙方愈感議和之要。中國直隸總督李鴻章對此之看法如下:

1) 中國實力不足,越南已為法據,難望再復2) 因海防空虛,法軍若北擾津京,尤屬可慮3) 因台灣遭封鎖,情況危急,一失將不可收拾4) 日本乘機在朝鮮滋事,需加應付

Page 10: 第四章晚清台灣(下)

法國在此役之中亦持議和態度 法國的態度為1) 法國在遠東用兵,勞師遠襲,時間不宜過久2) 法國自 1870年普法戰爭後,受德國牽制甚大,不便在海外多費國力

3) 因埃及問題與英國交惡,法封鎖台灣引發英之不滿

Page 11: 第四章晚清台灣(下)

台灣民間稱此役為「西仔反」「走西仔反」:即指清光緒 10年( 1884年法軍侵台,於基隆登陸)。日治時代之基隆海水浴場,日人叫做( Ku Ru Be Ha Ma)即孤拔濱。當時逃難者稱為「走西仔反」

「走番仔反」:光緒 21 年( 1895) 5月,中日甲午戰後,台灣割讓日本,日本皇族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親率日軍自澳底(今福隆鹽寮)登陸,當時逃難者稱之「走番仔反」,「番仔」指日軍之意

Page 12: 第四章晚清台灣(下)

左為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右為日人在八卦山為親王所築的碑資料來源:簡後聰編, 2000,福爾摩沙傳奇:台灣的歷史源流,台中文建會中辦室

Page 13: 第四章晚清台灣(下)

中法戰爭對中國的影響屬於湘軍系統之閩浙艦隊和馬尾船廠被毀,益使淮軍成為中國唯一的勁旅,李鴻章繼續左右中國政局十餘年

中法越南條約正式承認越南為法國所有。是日後中國南方門戶洞開,邊省受法國侵略日亟

Page 14: 第四章晚清台灣(下)

參考、延伸閱讀資料陳正茂, 2000,台灣史綱,台北文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