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38
第第第 战战战战战战战战战战 战战

description

第二章.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设计.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设计的基础和依据 第二节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组成要素 第三节 人力资源管理的机制 第四节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业务运行. 人力资源价值链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以关键业绩指标为核心的绩效管理体系. 以职位和以能力为基础的薪酬体系. 基于战略的 人力资源规划. 职位说明书 与素质模型. 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开发系统. 人力资源的获取与再配置. 人本价值理论. 使命、愿景与战略. 组织体系. 人性假设. 素质模型. 职位分析与评价.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of 第二章

Page 1: 第二章

第二章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设计

Page 2: 第二章

主要内容 • 第一节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设计

的基础和依据

• 第二节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组成要素

• 第三节 人力资源管理的机制

• 第四节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业务运行

Page 3: 第二章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使命、愿景与战略使命、愿景与战略

组织体系组织体系

职位分析与评价职位分析与评价 素质模型素质模型

人性假设人性假设

人本价值理论人本价值理论

职位说明书与素质模型

以职位和以能力为基础的薪酬体系

基于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

以关键业绩指标为核心的绩效管理体系

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开发系统

人力资源的获取与再配置

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人力资源价值链管理人力资源价值链管理

Page 4: 第二章

第一节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设计的基础和依据

Page 5: 第二章

一、企业的使命、愿景与战略 • 企业的可持续成长与发展,必须依赖于两方面的依据。一

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依据,即企业的使命与愿景;二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依据,即企业的市场与客户。– 所谓使命,就是企业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即回答为谁创造价

值,以及创造什么样的价值。 – 所谓愿景,最早由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和组织行为专家彼

得 · 圣吉在其著名的《第五项修炼中提出》。所谓愿景,就是企业渴求的未来状态,即回答企业在未来将成为什么样的企业。

Page 6: 第二章

知名企业的经营理念:使命和愿景• NEC公司: NEC 公司通过 C&C ,加深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理解,

为实现充分发挥人类本性的丰富社会贡献力量。• 三星集团:以人才和技术为基础,提供最优的产品与服务,贡献

人类社会。• 索尼公司:体验发展技术造福大众的快乐。• 麦肯锡公司:帮助杰出的公司和政府更为成功。• 沃尔玛公司:给普通百姓提供机会,使他们能买到与富人一样的

东西。• 3M公司:创造性的解决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 惠普公司:为人类的幸福和发展作出技术贡献。• 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华为的追求是在电子信息领域实现顾客

的梦想,并依靠点点滴滴、锲而不舍的艰苦追求,使我们成为世界级的领先企业。

Page 7: 第二章

知名企业的经营理念:使命和愿景•联想集团的使命:–为客户:联想将提供信息技术、工具和服务,使人们的生

活和工作更加简便、高效、丰富多彩;–为员工:创造发展空间,提升员工价值,提高工作生活质

量; –为股东:回报股东长远利益; –为社会:服务社会文明进步。

•联想集团的愿景:–高科技的联想、服务的联想、国际化的联想

Page 8: 第二章

企业的使命、愿景与战略– 企业的战略则是将这样的使命和愿景进行落实的关键步骤。

• 公司层战略:主要描述一个公司的总体方向,主要包括一家公司如何来建立自己的业务组合、产品组合和总体增长战略,比如一家公司决定同时从事家电、 IT 和通讯终端设备等几个领域来保持企业的快速成长。

• 事业层战略:主要发生在某个具体的战略事业单位(比如事业部或者子公司),具体是指该战略事业单位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来获取自己的竞争优势,保持本战略事业单位的成长与发展,以及如何来支持公司层面的总体战略。比如:某家公司决定在其彩电事业领域采取低成本战略吸引低端消费者来获取自己的竞争优势。

• 职能层战略:主要在某一职能领域中采用,比如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财务战略、研发战略、营销战略等,它们通过最大化公司的资源产出率来实现公司和事业部的目标和战略。

Page 9: 第二章

二、组织系统的研究 • 任何企业在确定了其使命、愿景和战略的基础上,必须使

其在组织和管理上得以有效的落实与传递。因此组织设计就成了企业目标系统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行衔接的桥梁。

• 组织设计的原理主要包括组织模式的选择、部门设置和流程梳理。

• 组织模式的选择:确定企业要采用什么样的组织结构类型。– 直线职能制– 事业部制– 集团公司制– 项目制– 矩阵制

Page 10: 第二章

几种典型的组织结构

研发 生产 市场与销售

总裁

直线职能式

事业部1

事业部2

事业部3

总裁

研发

生产

市场与销售

事业部式

Page 11: 第二章

几种典型的组织结构

事业部1

事业部2

总裁

研发

生产

市场与销售

混合式人力资源 财务

研发 生产 销售

总裁

事业部1事业部2事业部3

矩阵式

Page 12: 第二章

几种典型的组织结构的比较直线职能式 事业部式 混合式 矩阵式

关联背景

结构:职能式环境:较低的不确定性,稳定技术:例行,较低的相互依存战略,目标:内部效率,技术质量

结构: 事业部式环境: 中度到高度的不确定性,变化性技术: 非例行,部门间较高的的相互依存战略,目标:外部效益、适应,顾客满意

结构:矩阵式环境:中度到高度的不确定性,变化的客户要求规模:大技术:例行或非例行,职能间一定的依存战略,目标:外部有效性,适应,顾客满意

结构: 矩阵式环境: 高度不确定性技术: 非例行,较高的相互依存规模: 中等,少量产品线战略,目标: 双重核心—产品创新和技术专门化

内部系统

经营目标: 强调职能目标计划和预算: 基于成本的预算,统计报告正式权力:职能经理

经营目标: 强调产品线计划和预算: 基于成本和收益的利润中心正式权力:产品经理

经营目标: 强调产品线和某些职能计划和预算: 基于事业部的利润中心,基于核心职能的成功正式权力:产品经理,取决于职能经理的协作的责任

运作目标: 同等地强调产品和职能计划和预算: 双重系统—职能和产品线正式权力: 职能与产品首脑的联合

Page 13: 第二章

几种典型的组织结构的比较直线职能式 事业部式 混合式 矩阵式

优势 1. 鼓励部门内规模经济2. 促进深层次技能提高3. 促进组织实现职能目标4.在小到中型规模下最优5.一种或少数几种产品时最优

1. 适应不稳定环境下的高度变化2.由于清晰的产品责任和联系环节从而实现顾客满意3. 跨职能的高度协调4.使各分部适应不同的产品、地区和顾客5.在产品较多的大公司中效果最好 6.决策分权

1.使组织在事业部内获得适应性和协调,在核心职能部门内实现效率2.公司和事业部目标更好的一致性效果3.获得产品线内和产品线之间的协调

1.获得适应环境双重要求所必需的协作2.产品间实现人力资源的弹性共享3. 适于在不确定环境中进行复杂的决策和经常性的变革4.为职能和生产技能改进提供了机会5.在拥有多重产品的中等组织中效果最佳

Page 14: 第二章

几种典型的组织结构的比较直线职能式 事业部式 混合式 矩阵式

劣势 1. 对外界环境变化反应较慢2.可能引起高层决策堆积、层级超负荷3. 导致部门间缺少横向协调4. 导致缺乏创新5. 对组织目标的认识有限

1. 失去了职能部门内部的规模经济2. 导致产品线之间缺乏协调3. 失去了深度竞争和技术专门化4.产品线间的整合与标准化变得困难

1.存在过多管理费用的可能性2. 导致事业部和公司部门间的冲突

1. 导致员工卷入双重职权之中,降低人员的积极性并使之迷惑2. 意味着员工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技能和全面的培训3. 耗费时间,包括经常的会议和冲突解决4. 除非员工理解这种模式,并采用一种大学式的而非纵向的关系5.来自于环境的双重压力以维持权力平衡

Page 15: 第二章

部门设置与流程梳理• 在确定了企业采用何种组织结构类型后,就需要对企业的部门进行划分,即考虑设置哪些部门来实现企业的战略与功能。

• 流程是指 完成某一项具体工作的一系列步骤或程序。企业为顾客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最终都要靠流程来实现。企业的流程包括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业务流程包括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和客户服务流程;管理流程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流程、财务流程。

Page 16: 第二章

三、职位系统研究 • “职位”是指承担一系列工作职责的某一任职者所对应的组织位置,它是组织的基本构成单位。

• 职位与组织的交换模型:(见下图)。– 对这种“交换”过程的解析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建立的现实“土壤”;– “交换”的性质和特征以及交换过程中组织和任职者的反馈是实

现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运行有效性的根本动因;– 如何最大限度的激活双方的这种“交换”活动,实现组织和任职者的共赢,是人力资源管理乃至所有企业管理活动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

职位 组织任职者行为

职责履行、业绩实现

物质报酬、社会认同、自我实现

战略达成

Page 17: 第二章

职位与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关系

上级

下级

流程的上游环节

流程的下游环节

从组织结构看职位

从流程角度看职位

职位

Page 18: 第二章

职位本身是一个投入产出系统

投入 过程 产出

职 位对任职者知识、技能与能力的要求?完成 工 作需要什么样的材料、工具以及其他非人力资源?

通 过完成 什 么 职责和任务将投入的资源转化为组织期望的产品与服务?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采用什么样的流程、技术与方法?

组织期望该职位取得什么样的成果?该职位的成果如何与其他职位相区别?

工作环境:工作负荷、工作条件、工作关系等

Page 19: 第二章

职位分析与职位评价• 职位分析是一种应用系统方法,收集、分析、确定组织中职位的定位、目标、工作内容、职责权限、工作关系、业绩标准、人员要求等基本因素的过程。职位分析以组织中的职位以及任职者为研究对象,它所收集、分析、形成的信息及数据是有效联系人力资源管理各职能模块的纽带,从而为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设提供了理性基础。

• 职位评价是一个为组织制定职位结构而系统的确定个体职位相对价值的过程。职位评价的意义在于解决了组织对职位关注的另一个方面——职位价值的问题,即组织如何看待职位的问题,它为组织的“报酬系统”提供基础信息。

Page 20: 第二章

四、人性的基本假设( 1) • 1、 X理论与 Y理论 ——美国管理学家道格拉斯 ·麦克戈雷格

• 根据 X 理论,管理者持有以下四种假设:– 员工是天生厌恶工作,并尽可能地逃避工作;– 由于员工厌恶工作,必须对其进行管制、控制或惩罚,迫使其达成目标;

– 员工逃避责任,并且尽可能地寻求正式的指导;– 大多数员工认为,安全感在工作的相关因素中最为重要,并且员工不具备进取心。

• 根据 Y 理论,管理者持有与 X 理论相反的四个假设:– 员工会把工作看成同休息或娱乐一样自然的事情;– 员工如果对工作作出承诺,他能自我引导和自我控制;– 一般的人都能学会接受甚至主动承担责任;– 人们普遍具有创造性决策的能力,而不只是管理层的核心人物具有这种能力。

讨论:唐僧西天取经, (同一个人对不同工作、不同阶段表现不同)

Page 21: 第二章

人性的基本假设( 2)• 2、超 Y理论 :• 人性假设:

– 1、人们怀着许多不同的动机和需要参加工作,但最主要的需要是去实现胜任感。

– 2、胜任感每个人都有,但因人而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满足方法,而要看这种需要与个人的其他需要——如权力、自立、地位、物质、待遇、成就、归属感——的相互作用如何。

– 3、当工作任务与组织相适合时,胜任感的动机极可能得到实现

– 4、即使胜任感达到了目的,它仍继续起激励作用,一俟达到一个目标后,一个新的、更高的目标就树立起来了。

Page 22: 第二章

人性的基本假设( 2)续• 根据超 Y 理论,在管理上往往主张:– 1、设法把工作、组织和人密切配合起来,使特定的工

作,由适合的组织与适合的人员来担任。– 2、先应从对工作任务的确知和对工作目标的了解等方

面来考虑,然后决定管理阶层的划分、工作的分派、酬劳和管理程度的安排

– 3、合理确定培训计划和强调适宜的管理方式,使组织更妥当地配合工作与人员,这样能够产生较高的工作效率和较高的胜任感的激励。

– 4、各种管理理论,不论是传统的或是参与式的,均有其可用之处,主要应由工作性质、职工对象而定。

Page 23: 第二章

人性的基本假设( 3)• 3 、人性的正态分布模型 ——何凡兴

市场经济、竞争

处罚淘汰 宣传教育

损人利己 无私奉献 合法利己敬业精神职业道德

感性 中性 理性人性的缺点 马斯洛的(中性)需要 人性的优点惰性、投机取巧、 X 理论 自我实现 好竞争、好创新、 Y 理论妒忌、死要面子、斤斤计较 自尊(不愿被淘汰) 追求公开、公平、公正孤独、厌世、自闭、无聊 爱、归属、娱乐 爱工作爱社交、感谢生活今朝今醉、贪婪、贪污受贿 安全、内心平衡 居安思危、勤奋纵欲、斩断欲望 衣食住行性 有节制、张驰有度

Page 24: 第二章

五、人的内在能力结构与特征 • 关于人的内在能力结构与特征,最早是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后来管理学家和组织行为专家为了能够更为有效的把握和预测人在具体的工作情景中,是何种个人特征驱动其获得成功,于是开始着手研究人的能力结构与特征。在这些研究中,目前最为著名的当属对于个人“素质模型”的研究。

• 素质模型:指在特定的工作情景之中,驱动个体取得卓越工作绩效的一系列特征组合,它反映了员工以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知识、技能、个性与内驱力等。

• 麦克利兰( 1970年帮助美国政府甄选外交官• ( 1)传统的性向测验和知识测验• ( 2)行为事件访谈法,试图研究影响工作绩效的因素,

即哪些因素能够预测某一外交官能在未来工作中取得较大成功。

• ( 3) 1973年发表论文《测量素质而非智力》美国心理学杂志

Page 25: 第二章

六、人力资本价值理论 • 人力资本的价值性:人力资源所拥有的知识、经验、技能、个性、内驱力、团队意识、学习力与创造力等各种因素通过个体的积极整合,可以对企业形成并深化竞争优势或核心能力发挥作用,尤其是核心员工的知识与技能对于组织形成核心竞争力更是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

• 人力资本的开发:有针对性地从内部开发和培育核心技能将使企业与员工个人双赢成为可能。

Page 26: 第二章

第二节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组成要素

Page 27: 第二章

五大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基于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系统

• 人力资源的获取与再配置

• 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开发体系

• 以关键业绩指标为核心的绩效管理体系

• 以职位和能力为基础的薪酬体系

Page 28: 第二章

第三节

人力资源管理的四大机制

Page 29: 第二章

五大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人力资源的四大职能之间的关系

选人 用人 留人 育人基于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系统 √人力资源的获取与再配置 √ √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开发体系 √ √以职位和能力为基础的薪酬体系 √ √

以关键业绩指标为核心的绩效管理体系

√ √

Page 30: 第二章

人力资源管理的四大机制

牵引机制

激励机制 竞争淘汰机制

约束机制

压力

拉力控制力

推动力

Page 31: 第二章

牵引机制——拉力• 通过明确组织对员工的期望和要求,使员工能够正确地选择自身的行为,最终组织能够将员工的努力和贡献纳入到帮助企业完成其目标,提升其核心能力的轨道中来。

• 牵引机制的关键在于向员工清晰的表达组织对员工的行为期望和绩效期望。

• 牵引机制主要依靠以下人力资源管理模块来实现:– 企业的文化与价值观体系 (创新或以客户为中心)– 职位说明书与任职资格标准– KPI指标体系 – 培训开发体系

Page 32: 第二章

激励机制——推力• 激励的本质是指员工去做某件事的意愿,这种意愿是以满足员工的个人需要为条件。

• 激励的核心在于对员工的内在需求把握与满足。而需求意味着使特定的结构具有吸引力的一种生理或者心理上的缺乏。

• 激励机制主要依靠以下人力资源管理模块来实现:– 薪酬激励体系– 职业生涯管理与升迁异动制度– 分权与授权系统

Page 33: 第二章

约束机制——控制力• 所谓约束机制,是对员工的行为进行限定,使其符合企业

的发展要求。它使得员工的行为始终在预定的轨道上运行。• 约束机制主要依靠以下人力资源管理模块来实现:– 以 KPI 指标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 以任职资格体系为核心的职业化行为评价体系– 员工基本行为规范

Page 34: 第二章

竞争与淘汰机制——压力• 企业不仅要有正向的牵引机制和激励机制,不断推动员工

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业绩,而且还必须有反向的竞争淘汰机制,将不适合组织成长和发展需要的员工释放于组织之外,同时将外部市场的压力传递到组织之中,从而实现对企业人力资源的激活,防止人力资本的沉淀或者缩水。

• 企业的竞争与淘汰机制主要依靠以下人力资源管理模块来实现:– 竞聘上岗制度– 末位淘汰制度

Page 35: 第二章

四大机制的重心在于企业人力资源价值链管理的整合

价值创造价值创造 价值评价价值评价 价值分配价值分配

创造要素的价值定位

•谁创造了企业的价值,价值创造理念的整合•知识创新者和企业家是企业价值创造的主导要素。 2: 8原则•依据战略要求对价值贡献排序

创造要素的价值定位

•谁创造了企业的价值,价值创造理念的整合•知识创新者和企业家是企业价值创造的主导要素。 2: 8原则•依据战略要求对价值贡献排序

基于人才价值本位的价值评价机制与工具

•以素质模型为核心的潜能评价系统•以任职资格为核心的职业化行为评价系统•以 KPI指标为核心的绩效考核系统•以经营检讨及中期述职报告为核心的绩效改进系统•以提高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责任为核心的绩效管理循环系统

基于人才价值本位的价值评价机制与工具

•以素质模型为核心的潜能评价系统•以任职资格为核心的职业化行为评价系统•以 KPI指标为核心的绩效考核系统•以经营检讨及中期述职报告为核心的绩效改进系统•以提高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责任为核心的绩效管理循环系统

分配机制与形式

•多种价值分配形式:机会、职权、工资、奖金、红利、股权、信息、分享、认可、学习•分权的机制与分权手册•分享报酬体系的建立•两金工程(“金手铐”、“金饭碗”)•报酬的内在结构与差异•确定富有竞争力的报酬水平•核心是组织权力和经济利益分享

分配机制与形式

•多种价值分配形式:机会、职权、工资、奖金、红利、股权、信息、分享、认可、学习•分权的机制与分权手册•分享报酬体系的建立•两金工程(“金手铐”、“金饭碗”)•报酬的内在结构与差异•确定富有竞争力的报酬水平•核心是组织权力和经济利益分享

人力资源价值链管理,使得企业的牵引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能够相互整合,使四大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能够形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Page 36: 第二章

第四节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业务运行

Page 37: 第二章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业务运行机制与各模块的相互关系

培训方法

提供个性素质标准

能力依据

能力测评方法

调资涨薪依据

培训依据(业绩与能力的考核)

能力测评内容

提供分配方式

提供关于工作内容和工作特性的信息

业务依据

培训制度培训制度

培训开发系统

素质模型素质模型

素质词典素质词典

素质定义与描述

素质模型

测评管理办法

测评管理办法

考核评价

考核制度考核制度

考核方法

KPI指标KPI指标

考核标准

绩效管理系统

课程设置课程设置

培训需求分析

提供职业生涯通道

职位描述职位描述

薪酬制度薪酬制度

薪酬管理系统

薪酬等级确定依据

招聘(选人)

配置(用人)

培训(育人)

调配、晋升与保留(留人)

价值分配

规划计划

人力资源规划系统

任职资格任职资格

提供工作要求和标准

提供工作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要求

提供人员配置的标准和依据

提供人员配置的标准和依据

招聘和配置系统

职位分析与职位评价

职位评价职位评价

职位等级职位等级

提供招聘需求计划、素质提升计划、人才调配和保留计划等

培训方法

提供个性素质标准

能力依据

能力测评方法

调资涨薪依据

培训依据(业绩与能力的考核)

能力测评内容

提供分配方式

提供关于工作内容和工作特性的信息

业务依据

培训制度培训制度

培训开发系统

素质模型素质模型

素质词典素质词典

素质定义与描述

素质模型

测评管理办法

测评管理办法

考核评价

考核制度考核制度

考核方法

KPI指标KPI指标

考核标准

绩效管理系统

课程设置课程设置

培训需求分析

提供职业生涯通道

职位描述职位描述

薪酬制度薪酬制度

薪酬管理系统

薪酬等级确定依据

招聘(选人)

配置(用人)

培训(育人)

调配、晋升与保留(留人)

价值分配

规划计划

人力资源规划系统

任职资格任职资格

提供工作要求和标准

提供工作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要求

提供人员配置的标准和依据

提供人员配置的标准和依据

招聘和配置系统

职位分析与职位评价

职位评价职位评价

职位等级职位等级

提供招聘需求计划、素质提升计划、人才调配和保留计划等

Page 38: 第二章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各模块• 一、职位分析与职位评价• 二、素质模型• 三、人力资源规划• 四、培训开发系统• 五、绩效管理系统• 六、薪酬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