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政治

15
中中中中 中中中 中中中中 中中中中中中

description

     中共政治. 潘兆民  東海大學 通識教育中心. 第三章 中共意識形態. 一. What is ideology ? 二. Functions of ideology. 三.中共意識形態的內容. practical part 實踐性部分 告訴大                     眾如何完成目標 pure part           核心部分         告訴大眾一套原理原則. 1. 核心部分( pure part ) 2. 馬列主義中國化 3. 新民主主義論. 四.中國大陸如何塑造成功的意識型態.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of      中共政治

Page 1:      中共政治

     中共政治 潘兆民  東海大學 通識教育中心

Page 2:      中共政治

第三章 中共意識形態 一. What is ideology ?

二. Functions of ideology

Page 3:      中共政治

三.中共意識形態的內容

            practical part 實踐性部分 告訴大

                     眾如何完成目標 pure part           核心部分         告訴大眾一套原理原則

Page 4:      中共政治

1. 核心部分( pure part )

2. 馬列主義中國化

3. 新民主主義論

Page 5:      中共政治

四.中國大陸如何塑造成功的意識型態1.符號化的訓練

( symbolization )2. 非符號化的訓練

( de-symbolization )

3. 典範paradigmatization

Page 6:      中共政治

五.中共在建立政權後,希望能實踐那些功能?

   1. 期望意識型態成為社會大眾與黨員幹部在生活共同語言

   2. 使意識型態成為人民生活及政治正統的依據

   3. 成為當權者的合法基礎

Page 7:      中共政治

六.後毛時期中共意識型態的變遷 1. 意識型態的核心仍不變(不可能變),在實踐領

域上做調整,放棄了「興無減資」的主張,改而提出肅清封建主義的影響,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接下來的改革開放,提供一套依據。

2. 對外將毛澤東的思想與毛個人加以區分,鄧小平認為毛思想是全體共產黨員的結晶,非毛澤東個人的成就,毛也犯了許多錯誤(如大躍進、文革)。

Page 8:      中共政治

鄧小平除了放棄興無減資的主張外,所採取的主要改變方向:

( 1 )從革命轉向生產

( 2 )從政治轉到經濟

( 3 )從自力更生轉到對外開放

( 4 )從平均主義轉到按勞分配

  

Page 9:      中共政治

邓小平认为,搞理论争论,就会贻误时机,错过发展机遇。空洞的争论无济于事,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应该大胆地实践,大胆地试,先不要下结论,干了再说。“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Page 10:      中共政治

浦东、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相继启动,一直走在我国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特区,自去年以来则启动了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的新一轮综合改革。以这三大区域极点向改革“深水区”突进为标志,中国改革开放新的“三驾马

车”格局逐渐形成。

Page 11:      中共政治
Page 12:      中共政治

江澤民的三個代表 中共於 2000年提出 ----

         各地各界人士踴躍購買《江澤民文選》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

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通知》( 中发 [2003]8 号 ) ,号召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这是党的事业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战略任务 。

Page 13:      中共政治

三個代表的意義:

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

展需求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

方向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以便確立江澤民路線

Page 14:      中共政治

背景江澤民繼位後,除了必須定位毛澤東思想

與鄧小平理論關係外,同時也要思考個人的思想與毛鄧思想的聯繫。

市場經濟的發展,產生了許多所謂的官僚資產階級或私營資產階級。使得中共必須抉擇是按群眾路線,將這些具有影響力的新階層吸引在並凝聚在黨的內部,或是按黨的意識形態將他們排除在黨的門檻外。這使中共在黨性與發展的價值上,面臨選擇的困境。

Page 15:      中共政治

提出三個代表的目的確立江澤民路線,為江澤民路線的歷史定位,

提供理論依據。 使得中共黨的轉型更具有包容性與代表性,並回應社會的變遷。

也為了憲法的修改提供了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