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119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 第第 第第第 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 一 、? 第第第第第第 一 、? 第第 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 ,, 第第 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 ,,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description

第二节 声训 一 、什么是声训? 声训,也叫 “ 音训 ” ,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字义,推求事物命名的由来,即所谓 “ 以同声相谐推求称名辨物之意。 ”.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训诂学. 二、声训的语音关系 1. 可以取同音字来解释字义。 ○ 《 礼记 · 哀公问 》 : “ 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正矣。 ” ○ 《 孟子 》 : “ 征之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战。 ” ○ 《 释名 》 : “ 景,竟也,所照处有竟限也。 ” ○ 《 释名 》 : “ 盲,茫也,茫茫无所见也。 ” ○ 《 释名 》 : “ 土,吐也,吐生万物也。 ”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of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Page 1: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第二节 声训第二节 声训• 一 、什么是声训?一 、什么是声训?• 声训,也叫“音训”,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声训,也叫“音训”,是用音同或音近的

字来解释字义,推求事物命名的由来,即字来解释字义,推求事物命名的由来,即所谓“以同声相谐推求称名辨物之意。”所谓“以同声相谐推求称名辨物之意。”

Page 2: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二、声训的语音关系二、声训的语音关系• 1.1. 可以取同音字来解释字义。可以取同音字来解释字义。• ○○ 《礼记《礼记 ·· 哀公问》:“政者,正也。君为正,哀公问》:“政者,正也。君为正,

则百姓从正矣。”则百姓从正矣。”• ○○ 《孟子》:“征之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孟子》:“征之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

战。”战。”• ○○ 《释名》:“景,竟也,所照处有竟限也。”《释名》:“景,竟也,所照处有竟限也。”• ○ ○ 《释名》:“盲,茫也,茫茫无所见也。”《释名》:“盲,茫也,茫茫无所见也。” ○ ○ 《释名》:“土,吐也,吐生万物也。”《释名》:“土,吐也,吐生万物也。”• ○ ○ 《释名》:“晷,规也,如规画也。”《释名》:“晷,规也,如规画也。”

Page 3: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月晷

Page 4: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星晷

Page 5: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22 。同字为训。。同字为训。• ○○ 《易《易 ·· 序卦》:“蒙者,蒙也,物之穉序卦》:“蒙者,蒙也,物之穉

zhizhi 者。”者。”• ○○ 《孟子》:“徹者,徹也。”《孟子》:“徹者,徹也。”• ○○ 《礼记《礼记 ·· 哀公问》:“大昏既至,冕而哀公问》:“大昏既至,冕而

亲迎,亲之也。亲之也者,亲之也。”亲迎,亲之也。亲之也者,亲之也。”

Page 6: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3.3. 音近为训。音近为训。• (1)(1) 双声为训。双声为训。• ○○ 《说文》:“恺,康也”;《说文》:“恺,康也”;• ○ ○ 《说文》:“星,散也,列位布散也。”《说文》:“星,散也,列位布散也。”• ○○ 《说文》:“火,化也,消化物也。”《说文》:“火,化也,消化物也。”• ○○ 《说文》:“木,冒也,华叶自覆冒《说文》:“木,冒也,华叶自覆冒

也。”也。”• ○○ 《说文》:“偏,颇也。”《说文》:“偏,颇也。”

Page 7: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 22 )叠韵为训。)叠韵为训。• ○○ 《说文》:“侨,高也。”《说文》:“侨,高也。”• ○○ 《说文》:“八,别也。”《说文》:“八,别也。”• ○○ 《释名》:“山中丛木曰林。林,森也,森《释名》:“山中丛木曰林。林,森也,森

森然也。”森然也。”• ○ ○ 《释名》:“矢,指也《释名》:“矢,指也 ,, 言其有所指向迅疾言其有所指向迅疾

也。”也。”• ○○ 《释名》:“言,宣也,宣彼此之意也。”《释名》:“言,宣也,宣彼此之意也。”

Page 8: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 33 )音转相近。)音转相近。• ○○ 《释名》:“船,循也,循水而行也。”《释名》:“船,循也,循水而行也。”• ○○ 《释名》:“癣,徙也,浸淫移徙处日《释名》:“癣,徙也,浸淫移徙处日

广也。故青徐谓癣为徙也。”广也。故青徐谓癣为徙也。”• ○○ 《释名》:“鼓,郭也,张皮以冒之,《释名》:“鼓,郭也,张皮以冒之,

其中空也。”其中空也。”• ○○ 《释名》:“辔,拂也,牵引拂戾以制《释名》:“辔,拂也,牵引拂戾以制

马也。” 马也。”

Page 9: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三、声训的发展阶段三、声训的发展阶段• (一)早期声训——先秦至汉代(一)早期声训——先秦至汉代 特点:政治性强、随意性强、主观性强。特点:政治性强、随意性强、主观性强。 代表书籍:代表书籍: ○ ○ 董仲舒《春秋繁露》董仲舒《春秋繁露》 ○ ○ 班固《白虎通》班固《白虎通》 ○ ○ 《尔雅》、《说文》等辞书。《尔雅》、《说文》等辞书。 ○ ○ 《释名》《释名》

Page 10: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例如:例如:• ○○ 《周易《周易 ·· 说卦》:“乾,健也;坤,顺也;说卦》:“乾,健也;坤,顺也;

……坎,陷也;离,丽也;兑,说也。”……坎,陷也;离,丽也;兑,说也。”• ○○ 《尔雅《尔雅 ·· 释训》:“鬼之言归也。”释训》:“鬼之言归也。”• ○○ 《说文》:“王,天下所归往也。”《说文》:“王,天下所归往也。”• ○○ 《郑笺》:“仪,宜也。”《郑笺》:“仪,宜也。”• ○○ 《荀子》:“君,群也。”《荀子》:“君,群也。”• ○○ 《论语》:“政者,正也。”《论语》:“政者,正也。”

Page 11: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11 。 《说文》中的声训。 《说文》中的声训

《说文》字从何声,即从其义者,《说文》字从何声,即从其义者,实居多数。 实居多数。

—— —— 黄侃黄侃

Page 12: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黄侃黄侃,初名乔鼐,后更名乔馨,最后改为侃,,初名乔鼐,后更名乔馨,最后改为侃,字季刚,晚年自号量守居士,湖北省蕲春县人。 字季刚,晚年自号量守居士,湖北省蕲春县人。 19051905 年留学日本,在东京师事章太炎,受小学、年留学日本,在东京师事章太炎,受小学、经学,为章氏门下大弟子。经学,为章氏门下大弟子。 19141914 年后,曾在北京年后,曾在北京大学、武昌高等师范(武汉大学前身)、北京师大学、武昌高等师范(武汉大学前身)、北京师范大学、山西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范大学、山西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金陵大学等学校任教授。在北京大学期间,向刘金陵大学等学校任教授。在北京大学期间,向刘师培学习,尽通春秋左氏学的家法。师培学习,尽通春秋左氏学的家法。 19351935 年年 1010月月88日日殁于南京,年仅殁于南京,年仅 4949 岁。岁。

Page 13: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黄侃黄侃在经学、文学、哲学各个方面都有很深的在经学、文学、哲学各个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尤其在传统“小学”的音韵、文字、训诂造诣,尤其在传统“小学”的音韵、文字、训诂方面更有卓越成就,人称他与章太炎、刘师培为方面更有卓越成就,人称他与章太炎、刘师培为“国学大师”,称他与章太炎为“乾嘉以来小学“国学大师”,称他与章太炎为“乾嘉以来小学的集大成者”,“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承前启后的集大成者”,“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承前启后人”。人”。

• 他主张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研究应以《说他主张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研究应以《说文》和《广韵》两书为基础,他重视系统和条理,文》和《广韵》两书为基础,他重视系统和条理,强调从形、音、义三者的关系中研究中国语言文强调从形、音、义三者的关系中研究中国语言文字学,以音韵贯穿文字和训诂。字学,以音韵贯穿文字和训诂。

Page 14: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说文》声训举例:《说文》声训举例:• ○○ 天,颠也;天,颠也;• ○○ 日,实也;日,实也;• ○○ 月,阙也;月,阙也;• ○○祈,求福也;祈,求福也;• ○○祺,吉也;祺,吉也;• ○○香,芳也;香,芳也;• ○○葩,华也。葩,华也。• 以上为音近为训。以上为音近为训。

Page 15: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古,故也;古,故也;• ○○羊,祥也;羊,祥也;• ○○祰,告祭也;祰,告祭也;• ○○祫祫 xiaxia,大合祭先祖亲疏远近也;,大合祭先祖亲疏远近也;• ○○娶,取妇也;娶,取妇也;• ○○帐,张也;帐,张也;• ○○祡,烧柴焚燎以祭天神。祡,烧柴焚燎以祭天神。• 以上为同音为训例。 以上为同音为训例。

Page 16: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说文》声训在材料上的表现形式。 《说文》声训在材料上的表现形式。• AA 亦声部首。《说文》有亦声部首。《说文》有 3535 个“亦声部首”,属字为个“亦声部首”,属字为 338338 个,以部个,以部首作为亦声的亦声字有首作为亦声的亦声字有 4040 个。个。

• 如:丩部收入兩字。:纠、(茻+丩),朻未收。如:丩部收入兩字。:纠、(茻+丩),朻未收。• 句部收入拘、鈎、笱句部收入拘、鈎、笱 gougou,但未收駒、狗、枸、佝,但未收駒、狗、枸、佝

• BB 亦声字。体例一般是在注解字形时注明亦声,多为“从亦声字。体例一般是在注解字形时注明亦声,多为“从 AA从从 B,BB,B 亦亦声”的格式,如“琀”、“政” “伍”、“佼” 字,如“溢”、声”的格式,如“琀”、“政” “伍”、“佼” 字,如“溢”、“诂”。“诂”。

• C“C“ 读若”。 《说文》的“读若”字与被“读若”字,并非只有音同读若”。 《说文》的“读若”字与被“读若”字,并非只有音同关系,而是还有意义关系 。关系,而是还有意义关系 。

• 如:(月+夬),读若決水之決。如:(月+夬),读若決水之決。• (木+軍),讀若浑天之浑。(木+軍),讀若浑天之浑。

Page 17: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DD 重文声符互换。《说文》收集了重文声符互换。《说文》收集了 11631163个个重文,有许多是重文和正篆都是形声字只重文,有许多是重文和正篆都是形声字只是声符互换而已 。是声符互换而已 。

• EE 形声字与声符字互训,同声符字互训形声字与声符字互训,同声符字互训 , , 嗻,嗻,遮也 ;荫,草阴也;兑,说也。遮也 ;荫,草阴也;兑,说也。

• FF此外,《说文》还采用了说解中揭示声符此外,《说文》还采用了说解中揭示声符所表示的词义特点,旁见说解等方式探讨所表示的词义特点,旁见说解等方式探讨“声符表义”的问题。“声符表义”的问题。

Page 18: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2.2. 《释名》中的声训《释名》中的声训

Page 19: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刘熙刘熙(生卒年不详),或称(生卒年不详),或称刘熹刘熹,,字成字成国国,北海(今山东昌乐)人,曾师从著名,北海(今山东昌乐)人,曾师从著名经学家郑玄。官至南安太守,东汉经学家,经学家郑玄。官至南安太守,东汉经学家,训诂学家。生当汉末桓、灵之世,献帝建训诂学家。生当汉末桓、灵之世,献帝建安中曾避地交州。著有安中曾避地交州。著有《释名》《释名》和和《孟子《孟子注》注》。。

Page 20: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熙以为,自熙以为,自古造化制器立象,有物以来古造化制器立象,有物以来,迄于,迄于近代,或典礼所制,或出自民庶,名号雅俗,各近代,或典礼所制,或出自民庶,名号雅俗,各方多殊。圣人于时,就而弗改,以成其器,著于方多殊。圣人于时,就而弗改,以成其器,著于以往。哲夫巧士,以为之名,故兴于其用,而不以往。哲夫巧士,以为之名,故兴于其用,而不易其旧,所以崇简易省事功也。易其旧,所以崇简易省事功也。夫名之于实各有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论叙指归,谓之《释名》,凡二十庶应用之器,论叙指归,谓之《释名》,凡二十七篇。至于事类,未能究备。凡所不载,亦欲智七篇。至于事类,未能究备。凡所不载,亦欲智者以类求之。博物君子,其于答疑解惑,王父幼者以类求之。博物君子,其于答疑解惑,王父幼孙。孙。

• —— —— 《释名《释名 ·· 序》序》

Page 21: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 11 )《释名》的释义方式就是先出声训,)《释名》的释义方式就是先出声训,然后再用一句话作补充说明,其声训共然后再用一句话作补充说明,其声训共 11711733条。条。

• ○○河,下也。随地下处而通流也。河,下也。随地下处而通流也。• ○○ 广平曰原,原,元也。如元气广大广平曰原,原,元也。如元气广大

也。也。○○山夹水为涧。涧,间也。言在两山之山夹水为涧。涧,间也。言在两山之间也。间也。

• ○○身,伸也。可屈身也。身,伸也。可屈身也。• ○○ 通,洞也。无所不贯洞也。通,洞也。无所不贯洞也。

Page 22: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 22 )《释名》声训在形体关系上的关)《释名》声训在形体关系上的关系:系:

• A.A. 用同一字训释,即释字与被释字字形相用同一字训释,即释字与被释字字形相同。 《释名》声训中使用同字为训的共有同。 《释名》声训中使用同字为训的共有2828 条 。条 。

• ○○被,被也,所以被覆人也。被,被也,所以被覆人也。• ○○ 寢,寢也,所以寢息也。寢,寢也,所以寢息也。

Page 23: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BB释词与被释词都是形声字,其声符相同。释词与被释词都是形声字,其声符相同。《释名》声训中使用同声符相训的形声字《释名》声训中使用同声符相训的形声字共有共有 204204 条。条。

• ○○ 氛,粉也,润气著草木,因寒冻凝色,氛,粉也,润气著草木,因寒冻凝色,白若粉之形也。白若粉之形也。

• ○○ 妖,殀也,殀害物也。妖,殀也,殀害物也。

Page 24: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CC 被释词是释词的声符,释词是含声符的形被释词是释词的声符,释词是含声符的形声字。《释名》中使用形声字释声符字共声字。《释名》中使用形声字释声符字共有有 7979 条。条。

• ○○ 害,割也,如割削物也。害,割也,如割削物也。• ○○ 眉,媚也,有妩媚也。 眉,媚也,有妩媚也。

Page 25: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DD释词是被释词的声符,被释词是含声符的释词是被释词的声符,被释词是含声符的形声字。《释名》中使用声符字释形声字形声字。《释名》中使用声符字释形声字共有共有 122122条。条。

• ○○ 谊,宜也,裁制事物,使合宜也。谊,宜也,裁制事物,使合宜也。• ○○ 娣,弟也。 娣,弟也。

Page 26: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EE 释词与被释词都是形声字,其形符相同。释词与被释词都是形声字,其形符相同。《释名》中有一部分声训释词与被释词选《释名》中有一部分声训释词与被释词选用同形符的字作训,共有用同形符的字作训,共有 6161条 。条 。

• ○○ 拍,搏也,以手搏其上也。拍,搏也,以手搏其上也。• ○○枕,橫也,橫在前如卧床之有枕也。 枕,橫也,橫在前如卧床之有枕也。

Page 27: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FF释词与被释词字形无关。《释名》中声训释词与被释词字形无关。《释名》中声训释词与被释词字形之间并无关系的共有释词与被释词字形之间并无关系的共有 679679条 。条 。

• ○○ 青,生也,象物生时色也。青,生也,象物生时色也。• ○○ 良,量也,量力而动不敢越限也。良,量也,量力而动不敢越限也。

Page 28: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第二节 右文说第二节 右文说• 王圣美(王圣美(王子韶字圣美,太原人。宋神宗时中进士,王安石王子韶字圣美,太原人。宋神宗时中进士,王安石荐引入条例司,后为监察御史里行。著有《字解》二十卷荐引入条例司,后为监察御史里行。著有《字解》二十卷))治字治字学,演其义为右文。古之字书,皆从左文。凡字,学,演其义为右文。古之字书,皆从左文。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木类,其左皆从木。所。如木类,其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如戔,小也。谓右文者,如戔,小也。水之小者曰淺,金之小水之小者曰淺,金之小者曰錢,歹者曰錢,歹 (( 音五割切音五割切 )) 而小者曰殘,贝之小者而小者曰殘,贝之小者曰賤,如此之类,皆以“戔”为义也。曰賤,如此之类,皆以“戔”为义也。

• ———— 《梦溪笔谈》卷十四《梦溪笔谈》卷十四

Page 29: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Page 30: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王圣美王圣美为县令时,尚未知名,谒一达官,值其为县令时,尚未知名,谒一达官,值其方与客谈《孟子》,殊不顾圣美。圣美窃哂其所方与客谈《孟子》,殊不顾圣美。圣美窃哂其所论。久之,忽顾圣美曰:“尝读《孟子》否?”论。久之,忽顾圣美曰:“尝读《孟子》否?”圣美对曰:“本生爱之,但都不晓其义。”主人圣美对曰:“本生爱之,但都不晓其义。”主人问:“不晓何义?”圣美曰:“从头不晓。”主问:“不晓何义?”圣美曰:“从头不晓。”主人曰:“如何从头不晓?试言之。”圣美曰:人曰:“如何从头不晓?试言之。”圣美曰:“‘孟子见梁惠王’,已不晓此语。”达官深讶“‘孟子见梁惠王’,已不晓此语。”达官深讶之,曰:“此有何奥义?”圣美曰:“既云孟子之,曰:“此有何奥义?”圣美曰:“既云孟子不见诸侯,因何见梁惠王?”其人愕然无对 。不见诸侯,因何见梁惠王?”其人愕然无对 。

• —— —— 《《梦溪笔谈梦溪笔谈》》

Page 31: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1.1. 主要观点:主要观点:• 形声字的左文,即形符,只负责指示字形声字的左文,即形符,只负责指示字

义的大类;义的大类;• 根据右文,即声符,则可以归纳同声符根据右文,即声符,则可以归纳同声符

的一组形声字;的一组形声字;• 由声符求意可以找到同声符字的意义共通由声符求意可以找到同声符字的意义共通

之处,所以,声符细致地隐含着字义的具之处,所以,声符细致地隐含着字义的具体内容 。体内容 。

Page 32: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22 。如何评价右文说 ?。如何评价右文说 ?• (( 11 )右文说的合理性和右文说的价值 。)右文说的合理性和右文说的价值 。 这一学说的重要价值在于它想突破《说文这一学说的重要价值在于它想突破《说文

解字》以来的形的束缚,而想通过声来研解字》以来的形的束缚,而想通过声来研究字与字之间的语义关系。究字与字之间的语义关系。

—— —— 徐通锵徐通锵

Page 33: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22 )右文说的缺点和不足之处 )右文说的缺点和不足之处 AA名称不严密。名称不严密。BB 举例失当,反映出王氏缺乏文字发展观念。举例失当,反映出王氏缺乏文字发展观念。

“金之小者曰錢”,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金之小者曰錢”,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说文》曰:“錢,铫也。古田器。《说文》曰:“錢,铫也。古田器。《诗》曰:‘庤乃錢镈’”,可见“錢”《诗》曰:‘庤乃錢镈’”,可见“錢”本义是指一种古田器。本义是指一种古田器。

Page 34: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 33 )一概说“凡”、“皆”,学说没有)一概说“凡”、“皆”,学说没有限制范围。 限制范围。

• (( 44)学说缺乏分析。 )学说缺乏分析。 • 王氏没有看到声符表义问题的复杂性:王氏没有看到声符表义问题的复杂性:• 同声符的一组字不一定每个字都可以用同声符的一组字不一定每个字都可以用

“右文说”解释;“右文说”解释;• 同声符的字也不一定“数字同宗”,而很同声符的字也不一定“数字同宗”,而很

可能分为几个系列,出现“同族而不同可能分为几个系列,出现“同族而不同宗”的现象 宗”的现象

Page 35: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3. 3. 右文说的完善和发展 右文说的完善和发展 • 王观国(宋高宗时人)创“字母说”,王观国(宋高宗时人)创“字母说”,• 张世南(宋宁宗时人)在《游宦记闻》中张世南(宋宁宗时人)在《游宦记闻》中继承了右文说,继承了右文说,

• 戴侗,宋末元初人。戴氏以戴侗,宋末元初人。戴氏以 3030 年之功,著年之功,著《六书故》《六书故》 3333卷,刘又辛先生称之为“现卷,刘又辛先生称之为“现存研究右文最完整一部”。存研究右文最完整一部”。

• 黄生、段玉裁、王念孙、朱骏声、黄承吉黄生、段玉裁、王念孙、朱骏声、黄承吉等人。等人。

Page 36: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沈兼士沈兼士《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

Page 37: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

• 沈兼士(沈兼士( 1887——19471887——1947 ),浙),浙江吴兴人 。江吴兴人 。沈尹默之弟。中国语言之弟。中国语言文字学家、文献档案学家、教育学文字学家、文献档案学家、教育学家。曾与其兄家。曾与其兄沈士远、沈尹默同在、沈尹默同在北大任教,有“北大三沈”之称北大任教,有“北大三沈”之称

• 19221922 年,清室曾以经济困难为由,年,清室曾以经济困难为由,欲将由沈阳运抵北京故宫的文溯阁欲将由沈阳运抵北京故宫的文溯阁《四库全书》盗售日本人,且价已《四库全书》盗售日本人,且价已议定,为议定,为 120120 万元。此事被当时的万元。此事被当时的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教授沈兼士沈兼士获悉,于是他获悉,于是他致函民国教育部,“竭力反对,其致函民国教育部,“竭力反对,其事遂寝”。 。事遂寝”。 。

Page 38: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中土文书,以形声字为夥,谓形声字声中土文书,以形声字为夥,谓形声字声不寓义,是直谓中土语言不含义也,遂发不寓义,是直谓中土语言不含义也,遂发愤求形声字之说。愤求形声字之说。

•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自序》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自序》

Page 39: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形声之字虽以取声为主,然所取之声必形声之字虽以取声为主,然所取之声必兼形、义方为正派。盖同音之字甚多,若兼形、义方为正派。盖同音之字甚多,若不就义择取之,则何所适从也。右文之说,不就义择取之,则何所适从也。右文之说,固有至理存焉。固有至理存焉。

• —— —— 黄侃黄侃

Page 40: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44。右文说对训诂学研究的价值 。右文说对训诂学研究的价值 • (( 11 )通过声符分析讲解词义。)通过声符分析讲解词义。• “ “肪”,《说文》:“肪,肥也。” 肪”,《说文》:“肪,肥也。” • 杨树达在《形声字有义略证》中就批评杨树达在《形声字有义略证》中就批评

“许氏但作泛词,不为切训。” “腰在身旁,“许氏但作泛词,不为切训。” “腰在身旁,此犹室在旁则名曰房耳。” 以“方”谐声的此犹室在旁则名曰房耳。” 以“方”谐声的形声字还有“放”字,“放”,《说文》:形声字还有“放”字,“放”,《说文》:“放,逐也。”杨树达先生按:“放训逐,“放,逐也。”杨树达先生按:“放训逐,所以从方声者,谓屏之於四方,实则屏诸四所以从方声者,谓屏之於四方,实则屏诸四旁耳。”旁耳。”

Page 41: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 22 ))通过声符进行同义词辨析。在《段注》中,段玉裁通过声符进行同义词辨析。在《段注》中,段玉裁就已经领会了这种方法的要旨,开始了同义词(字)辨析。就已经领会了这种方法的要旨,开始了同义词(字)辨析。

• ““谤”,《说文》:“谤,毁也。”《段注》:谤”,《说文》:“谤,毁也。”《段注》:“谤之言旁也。旁,溥也。大言之过其实。”;“谤之言旁也。旁,溥也。大言之过其实。”;

• “ “诽”,《说文》:“诽,谤也。”《段注》:诽”,《说文》:“诽,谤也。”《段注》:“诽之言非也。非也,非其实。”;“诽之言非也。非也,非其实。”;

• “ “ 诬”,《说文》:“诬,加言也。”诬”,《说文》:“诬,加言也。”• •

Page 42: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说文《说文 ·· 心脏》:“悲,痛也”。段注:心脏》:“悲,痛也”。段注:“按僭者,痛之深者;恫者,痛之专者也;“按僭者,痛之深者;恫者,痛之专者也;悲者,痛之上腾者也。各从其声得之。”悲者,痛之上腾者也。各从其声得之。”《段注》由此可见段玉裁对同义词辨析的《段注》由此可见段玉裁对同义词辨析的精审之处。精审之处。

Page 43: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 33 )声符表义理论在探求古代名物制度)声符表义理论在探求古代名物制度中的作用。中的作用。

• 从汉字角度探讨古代文化,是一条非常从汉字角度探讨古代文化,是一条非常宽广的道路,研究的角度和具体方法很多,宽广的道路,研究的角度和具体方法很多,但无论如何都不能忽视从分析汉字的字形、但无论如何都不能忽视从分析汉字的字形、结构,尤其是从占汉字大部分的形声字入结构,尤其是从占汉字大部分的形声字入手的重要性。声符表义理论,在“汉字文手的重要性。声符表义理论,在“汉字文化学”研究中完全可以大显身手。化学”研究中完全可以大显身手。

Page 44: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 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解释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解释

一字既是做一部文化史,一字既是做一部文化史,•

• —— —— 陈寅恪 陈寅恪

Page 45: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流流,《广韵》:“演也,求也,覃也,放也。《说文》,《广韵》:“演也,求也,覃也,放也。《说文》曰:‘水行也。’”曰:‘水行也。’”

• ○○瑬瑬,《说文》:“垂玉也,冕饰。” ,《说文》:“垂玉也,冕饰。” • ○○旒旒,《广韵》:“旗旒,《广雅》:“天子十二旒至地,,《广韵》:“旗旒,《广雅》:“天子十二旒至地,诸侯九旒至轸,大夫七旒至毂,士三旒至肩。”诸侯九旒至轸,大夫七旒至毂,士三旒至肩。”

• ○○裗裗,《广韵》:“《尔雅》曰:”衣,《广韵》:“《尔雅》曰:”衣裗裗谓之袮,郭璞云谓之袮,郭璞云衣缕也,齐人谓之攣,或曰袿衣之飾。”衣缕也,齐人谓之攣,或曰袿衣之飾。”

• ○○硫硫,《广韵》:“石硫磺,药名。”《本草纲目》:,《广韵》:“石硫磺,药名。”《本草纲目》:“硫磺丙纯阳火石之精气而结成,性质通流,色赋通黄,“硫磺丙纯阳火石之精气而结成,性质通流,色赋通黄,故名硫磺。”故名硫磺。”

Page 46: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利用声符表义功能,可以了解古人对名物的命名心理。利用声符表义功能,可以了解古人对名物的命名心理。

• 僆,《廣韻》:“畜生双子。”僆,《廣韻》:“畜生双子。”• 连,《广韵》:“合也,续也,还也。”连,《广韵》:“合也,续也,还也。”• 涟,《广韵》:“涟漪,风动水貌。”按应得名于水波联涟,《广韵》:“涟漪,风动水貌。”按应得名于水波联绵。绵。

• 翴,《广韵》:“翴翩,飞相及也。”翴,《广韵》:“翴翩,飞相及也。”• (口+连),《广韵》:“~喽,言语繁絮貌。”(口+连),《广韵》:“~喽,言语繁絮貌。”• 縺,《广韵》:“縺缕,寒具。”按:縺有“丝线纠结不縺,《广韵》:“縺缕,寒具。”按:縺有“丝线纠结不

解”义。解”义。• (疒+连),《广韵》:“疰~,恶病也。”(疒+连),《广韵》:“疰~,恶病也。”• 莲,《尔雅》:“荷,芙蕖,其实莲。”如蜂房各小室相莲,《尔雅》:“荷,芙蕖,其实莲。”如蜂房各小室相连。连。

Page 47: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 44)利用声符的表义功能进行古籍校勘。)利用声符的表义功能进行古籍校勘。• 段玉裁在为《说文》做注时就注意到了这一点。《说段玉裁在为《说文》做注时就注意到了这一点。《说

文》:“侊,小貌。从人光声。”《段注》:“小当作大,文》:“侊,小貌。从人光声。”《段注》:“小当作大,字之误也。凡光声之字多训大,无训小者。侊,盛貌。” 字之误也。凡光声之字多训大,无训小者。侊,盛貌。” 桄桄,《说文》:“桄,充也。,《说文》:“桄,充也。”;”;

• 洸洸,,《《说文说文》》:“洸,水涌光也。:“洸,水涌光也。从水光,光亦声。”;从水光,光亦声。”;(马+光),《说文》:“ ,马肥盛也。”;(马+光),《说文》:“ ,马肥盛也。”;

• 觥觥,《说文》:“觥,阔也。”;,《说文》:“觥,阔也。”;• 晃晃,《说文》:“晃,明也。”。,《说文》:“晃,明也。”。• 《广韵·十一唐》中就记载:“《广韵·十一唐》中就记载:“侊侊,盛貌。”可谓确解。,盛貌。”可谓确解。

Page 48: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 再如:《尔雅再如:《尔雅 ·· 释丘》经文释丘》经文 :“:“ 宛中,宛中,宛丘。”郭璞注宛丘。”郭璞注 :“:“ 宛,谓中央隆高。”可宛,谓中央隆高。”可是臧庸辑《汉注》:李是臧庸辑《汉注》:李 ((巡巡 )) 曰:“中央曰:“中央下。”孙下。”孙 ((炎炎 )) 曰:“谓中央汙也。”曰:“谓中央汙也。”

Page 49: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婉”为柔顺;婉”为柔顺;• 琬,《说文》:“琬,圭有琬者。”王筠曰:琬,《说文》:“琬,圭有琬者。”王筠曰:

“以声求之,盖宛屈宛转之意。”;“以声求之,盖宛屈宛转之意。”;• 腕,是指关节可以弯曲,《释名腕,是指关节可以弯曲,《释名 ·· 释形体》:释形体》:

“腕,宛也,言可弯曲也。”;“腕,宛也,言可弯曲也。”;• 宛,《说文》:“宛,屈草自覆也。”宛,《说文》:“宛,屈草自覆也。”• 碗是中间凹四周高的样子,碗是中间凹四周高的样子,• 剜孔是挖一个中央比四周深的洞。剜孔是挖一个中央比四周深的洞。• 焦循曰:“凡从宛之字皆有曲义,马屈足为踠,焦循曰:“凡从宛之字皆有曲义,马屈足为踠,貌委曲为婉,睕为深目,谓目上下高中深,正与貌委曲为婉,睕为深目,谓目上下高中深,正与宛丘同。”,宛丘同。”,

Page 50: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5.5.右文说举例:右文说举例:• (( 11 )○)○笼笼,《广韵》:“西京杂记曰:‘汉制天,《广韵》:“西京杂记曰:‘汉制天

子以象牙为火笼。’”子以象牙为火笼。’”• ○○櫳櫳,《广韵》:“槛也,养兽所也。” ,《广韵》:“槛也,养兽所也。” • ○○胧胧,《广韵》:“朦胧”。按:如在蒙笼之中,,《广韵》:“朦胧”。按:如在蒙笼之中,不清楚而得义。不清楚而得义。

• ○○咙咙,《广韵》:“喉咙。 ,《广韵》:“喉咙。 • ○○龓龓,《广韵》:“龓头。”又(革,《广韵》:“龓头。”又(革 ++ 龙),同龓。龙),同龓。• ○○聋聋,《广韵》:“耳聋。”……《释名》:“聋,,《广韵》:“耳聋。”……《释名》:“聋,笼也,如在蒙笼之内不可查也。”笼也,如在蒙笼之内不可查也。”

Page 51: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此外:此外:• 珑,《广韵》:“玉声。”当得名于玉声珑,《广韵》:“玉声。”当得名于玉声悠长。悠长。

• 昽,《广韵》:“日欲出也。”昽,《广韵》:“日欲出也。”• 瀧,《广韵》:“聋涷,沾漬。”《说瀧,《广韵》:“聋涷,沾漬。”《说

文》:“雨瀧瀧也。”文》:“雨瀧瀧也。”

Page 52: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 22 )○蛉,《广韵》:“蜻蛉。” )○蛉,《广韵》:“蜻蛉。” • ○○铃,《广韵》:“似钟而小。”铃,《广韵》:“似钟而小。”• ○○ (令(令 ++ 瓜),《广韵》:“小瓜名,出安南。”瓜),《广韵》:“小瓜名,出安南。”• ○○ (令(令 ++虎),《广韵》:“似虎而小,出南虎),《广韵》:“似虎而小,出南海。”海。”

• ○○羚,《广韵》:“羊子。”羚,《广韵》:“羊子。”• ○○ (罒+令),《广韵》:“(罒+丁)~,小(罒+令),《广韵》:“(罒+丁)~,小网。”网。”

• ○○笭,《广韵》:“笭箐,小笼。”笭,《广韵》:“笭箐,小笼。”

Page 53: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 33 )○厽,《说文》:“坂土为墙壁。”)○厽,《说文》:“坂土为墙壁。”• ○○垒,《说文》:“垒积也。”垒,《说文》:“垒积也。”• ○○絫,《说文》:“增也,十黍之重也。”絫,《说文》:“增也,十黍之重也。”• ○○磥,《广韵》:“众石貌。”磥,《广韵》:“众石貌。”• 诔,《广韵》:“铭诔,诔。垒也。垒述诔,《广韵》:“铭诔,诔。垒也。垒述前人之功德。” 《释名》:“诔,累也,累前人之功德。” 《释名》:“诔,累也,累列其事而称之也。”列其事而称之也。”

Page 54: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第三节 因声求义第三节 因声求义• 一、清人对因声求义认识一、清人对因声求义认识• 小学有形、有音、有义小学有形、有音、有义 ,, 三者互相求。举三者互相求。举

一可得其二。……圣人之制字一可得其二。……圣人之制字 ,, 有义而后有义而后有有音音 ,, 有音有音而后有形。学者之考字而后有形。学者之考字 ,,因形以得因形以得其音其音 ,,因音以得其义。因音以得其义。治经其重于得义治经其重于得义 ,, 得得义莫重于得音。义莫重于得音。

• —— —— 段玉裁段玉裁

Page 55: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段玉裁(1735-1815),字若膺,号茂堂。江苏常州金坛人。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零)举人。官巫山知县。游戴震之门,湛深经史,尤精六书,  

著作段玉裁生平著述有《说文解字注》、《六书音韵表》、《古文尚书撰异》、《经韵楼集》、《毛诗故训传定本》、《诗经小学录》、《戴东原年谱》等。

Page 56: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窃以窃以训诂之旨,本于声音训诂之旨,本于声音。故有声同字。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譬如振裘必提起领,举网必挈其纲。共贯,譬如振裘必提起领,举网必挈其纲。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啧而不可乱也。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啧而不可乱也。

• —— —— 王念孙王念孙

Page 57: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二、音义关系的探讨二、音义关系的探讨• 11.语言史研究中,一直有规定说和约定说.语言史研究中,一直有规定说和约定说

的争论。 的争论。 • 规定说规定说主张音义结合的关系有理据性 。主张音义结合的关系有理据性 。• ○○ 斯多葛斯多葛派,认为“最初的声音就是模仿派,认为“最初的声音就是模仿

所称呼的事物” 所称呼的事物”

• ○○ 类比论类比论 analogiaanalogia ,强调语言规则性,词,强调语言规则性,词进入句之后形态变化进行类比 进入句之后形态变化进行类比

Page 58: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 洪堡特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被布龙菲尔德称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被布龙菲尔德称为“为“第一部关于普通语言学的巨著第一部关于普通语言学的巨著”;”;

• 强调语言的内部民族精神,认为一个民强调语言的内部民族精神,认为一个民族怎么思考就怎么说话,反之亦然。强调族怎么思考就怎么说话,反之亦然。强调语言的天赋创造性,强调音义结合有理据语言的天赋创造性,强调音义结合有理据性的“内部形式”;关注语言内部形式,性的“内部形式”;关注语言内部形式,关注词中音义之间的理据性联系,找出得关注词中音义之间的理据性联系,找出得名之由。 名之由。

Page 59: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约定说主张音义结合具有约定性、任意性。约定说主张音义结合具有约定性、任意性。• ○○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就是约定论者,认为“语言就是约定论者,认为“语言

是约定的,因为没有一个名称是按本质产是约定的,因为没有一个名称是按本质产生的” ,符号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音与义生的” ,符号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音与义的结合是任意的,由社会约定俗称的” 的结合是任意的,由社会约定俗称的”

• ○○ 变则论变则论 anamaliaanamalia ,强调语言的不规则,强调语言的不规则性和人学习语言的天赋能力 性和人学习语言的天赋能力

Page 60: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 索绪尔索绪尔创立结构主义语言学,着眼于语创立结构主义语言学,着眼于语言结构的线条结构关系,强调语言符号的言结构的线条结构关系,强调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的任意性和线条性。在它那里,音义结合的任意性和线条性。在它那里,更多地关注结构,也就是组合和聚合关系,更多地关注结构,也就是组合和聚合关系,而非语言的内部形式。而非语言的内部形式。

Page 61: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22.中国传统上名实关系的争论.中国传统上名实关系的争论• ○○荀子:“名无固宜,约之以命,荀子:“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约定俗成谓之谓之宜,异于约谓之不宜。” 宜,异于约谓之不宜。”

• ○○管子:“管子:“名生于实名生于实”,“物固有名,形固有”,“物固有名,形固有名”认为名称决定于现实现象的性质。名”认为名称决定于现实现象的性质。

• ○○孔子 孔子 正名正名,讲名分 “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讲名分 “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强调名实相符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强调名实相符

• ○○ 董仲舒“董仲舒“名号之正,取之于天名号之正,取之于天也。”“名则圣也。”“名则圣人所发天意,不可不深观也。”人所发天意,不可不深观也。”

Page 62: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33 。音义关系的再思考 。音义关系的再思考 • (( 11 )音义关系具有偶然性 )音义关系具有偶然性

• (( 22 )音义关系的约定性 )音义关系的约定性 • 音义关系虽然不存在必然联系,但存在着与音义关系虽然不存在必然联系,但存在着与现现实的联系实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由使用语言的社会成员,这种联系是由使用语言的社会成员共同约定的。一经约定,音义之间的偶然关系共同约定的。一经约定,音义之间的偶然关系便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同时有了某种规定性,便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同时有了某种规定性,谁都不可随便更改这种联系。谁都不可随便更改这种联系。

Page 63: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 33 )音义关系具有回授性 )音义关系具有回授性 • •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到了一个词到了一个词

演变成几个词的时候,就不再是任意的,演变成几个词的时候,就不再是任意的,而是在语音上发生关系了。”而是在语音上发生关系了。”

Page 64: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 44)音义关系的延展性 )音义关系的延展性 • 地域延展性地域延展性,是指同一事物的名称,甲乙,是指同一事物的名称,甲乙两地说法不同,同一事物名称有不同地方两地说法不同,同一事物名称有不同地方变体,但在音义关系上有明显的脉络可寻。变体,但在音义关系上有明显的脉络可寻。

• 11庸谓之倯,庸谓之倯,转语转语也。(《方言》) 也。(《方言》) • 22鼅鼄:……或谓之蠾鼅鼄:……或谓之蠾 zhuzhu 蝓蝓 yuyu。蠾蝓者,。蠾蝓者,侏儒侏儒语之转也语之转也。。

Page 65: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33铤,澌,尽也。南楚凡物尽生者曰扑生。铤,澌,尽也。南楚凡物尽生者曰扑生。物空尽者曰铤,铤,赐也……铤物空尽者曰铤,铤,赐也……铤 tingting,空,空也,也,语之转语之转也。 也。

44囒哰 謰謱,拏也。东齐周晋之鄙曰囒哰。囒哰 謰謱,拏也。东齐周晋之鄙曰囒哰。囒哰,亦通语也。南楚曰謰謱,或谓之支囒哰,亦通语也。南楚曰謰謱,或谓之支注,或谓之詀謕,注,或谓之詀謕,转语转语也。也。

Page 66: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历史延展性历史延展性,同一事物名称有不同时代变体,但,同一事物名称有不同时代变体,但在音义关系上有明显的脉络可寻如:在音义关系上有明显的脉络可寻如:

• 11 《集韵》:“蟢,蟢子,虫名。”《正字《集韵》:“蟢,蟢子,虫名。”《正字通》:”按,小蜘蛛,微红,长者俗呼为喜通》:”按,小蜘蛛,微红,长者俗呼为喜子。” 子。”

原平:喜蛛蛛为小者,大者为老马蛛蛛。原平:喜蛛蛛为小者,大者为老马蛛蛛。• 22 《说文》:“缇,帛丹黄也。”《说文新附》:《说文》:“缇,帛丹黄也。”《说文新附》:

“醍,清酒也。”“醍,清酒也。”• 港、沪等地的市场通常将粒大、皮厚、汁少、优港、沪等地的市场通常将粒大、皮厚、汁少、优质、皮肉难分离、耐贮运的欧亚种葡萄称为质、皮肉难分离、耐贮运的欧亚种葡萄称为提子提子 。 。

Page 67: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33 。《方言》:“荄杜,根也。”。《方言》:“荄杜,根也。”• 今俗言树根“树突子。”今俗言树根“树突子。”• 44。《宋史》:“执骨朵充禁卫。”。《宋史》:“执骨朵充禁卫。”• 兵器之于棍棒端以铁或坚木为首如锤者。兵器之于棍棒端以铁或坚木为首如锤者。• 今:今: gu-lugu-lu 锤。锤。• 55。糷,《广韵》:“饭相着。”《尔雅》:。糷,《广韵》:“饭相着。”《尔雅》:

“摶者谓之糷。”“摶者谓之糷。”

Page 68: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 55)音义关系的类聚性 )音义关系的类聚性 • 阳部字多有大义阳部字多有大义::• 阳、光、明、朗、亮、旺、王、晃、黄、阳、光、明、朗、亮、旺、王、晃、黄、

强、洋、广、狂、壮、皇、旷、泱强、洋、广、狂、壮、皇、旷、泱• 明母字多有黑暗义明母字多有黑暗义:幕、墓、霾、昧、暮、:幕、墓、霾、昧、暮、霧(雾)、梦、茫、渺、冥、晚霧(雾)、梦、茫、渺、冥、晚

Page 69: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影母字多黑暗、忧郁义:影母字多黑暗、忧郁义:• 阴、茵、荫、影、幽、奥、杳、隐阴、茵、荫、影、幽、奥、杳、隐 // 烟、怨、烟、怨、冤、哀、瘀、淤、郁冤、哀、瘀、淤、郁

• 上古否定词都是唇音字上古否定词都是唇音字,如:不、弗、否、,如:不、弗、否、非、匪、莫、末、靡、曼、无、勿等 非、匪、莫、末、靡、曼、无、勿等

Page 70: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来母字来母字• 11.“.“流淌”义流淌”义,如:沥、流、溜、旒、瑬、淋、,如:沥、流、溜、旒、瑬、淋、霖、落、酹等词,霖、落、酹等词,

• 22.“.“联绵、连续、成双”义联绵、连续、成双”义,如:联、连、恋、,如:联、连、恋、挛、吕、累、屡、缕、邻、鳞、侣、两、辆、丽、挛、吕、累、屡、缕、邻、鳞、侣、两、辆、丽、骊、痢等词,骊、痢等词,

• 33.“.“收拢、聚束”义收拢、聚束”义,如:拢、搂、敛、帘、略、,如:拢、搂、敛、帘、略、萝、掠、牢、捞、涝、栏等词,萝、掠、牢、捞、涝、栏等词,

• 44.“.“圆、突起”义圆、突起”义,如:隆、垄、笼、罗、轮、,如:隆、垄、笼、罗、轮、沦、卵、螺、镙、粒、栗、髅、莲、瘤、榴等字。沦、卵、螺、镙、粒、栗、髅、莲、瘤、榴等字。

Page 71: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 66)音义关系的多元性 )音义关系的多元性 • 是指某一音素所允许联系的意义不是单一是指某一音素所允许联系的意义不是单一

的,而某一意义单位也允许由不同语音形的,而某一意义单位也允许由不同语音形式负载。音素有限,义位无限,某一语音式负载。音素有限,义位无限,某一语音单位只表某一义位,势必不可能。使用语单位只表某一义位,势必不可能。使用语言材料注意条分缕析,不能一概言凡 。言材料注意条分缕析,不能一概言凡 。

Page 72: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三、词族的结构特征三、词族的结构特征

•语根语根→根词→同族词→根词→同族词→词群→词族→词群→词族

Page 73: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一)语根(一)语根• 产生于语言萌芽时期,在成熟语言词汇系产生于语言萌芽时期,在成熟语言词汇系统中比例少。统中比例少。

• 感叹词、摹声词等,如:感叹词、摹声词等,如: kl- kl- ,咕噜,咕噜• 产生于二三百万年前。产生于二三百万年前。

Page 74: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二)根词(二)根词• 从语根直接产生的词。在人类语言初始阶从语根直接产生的词。在人类语言初始阶

段,以少数词语满足交际所需。段,以少数词语满足交际所需。

• MamaMama ,英语,英语 mammamamma 、西班牙语、西班牙语 mamamama 、、德语德语 mammamamma 、法语、法语 mamallemamalle 均为乳房均为乳房义,一些方言中指乳汁。义,一些方言中指乳汁。

• 如:如: kl-kl- 产生果,瓜,果裸产生果,瓜,果裸

Page 75: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三)同族词,词族中单个的词。(三)同族词,词族中单个的词。• 词族如大树参天,有根有干,越往下理据词族如大树参天,有根有干,越往下理据

性越强,越靠上,理据性越弱。性越强,越靠上,理据性越弱。

• 如:窟窿、角落、旮旯、佝偻等均为同族如:窟窿、角落、旮旯、佝偻等均为同族词。词。

Page 76: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四)词群(四)词群• 词族中属于同一个意义层次的同族词的群词族中属于同一个意义层次的同族词的群体。大词群可以由小词群构成。体。大词群可以由小词群构成。

• 词群大小因人而异词群大小因人而异。。• 风义:飚、飙、扶摇、漂风义:飚、飙、扶摇、漂• 飞义:票、翲、旚、飘飞义:票、翲、旚、飘• 疾义:剽、驃、嘌疾义:剽、驃、嘌• 轻义:缥、標、鏢轻义:缥、標、鏢

Page 77: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五)词族,是同出一源的所有同族词的总合。(五)词族,是同出一源的所有同族词的总合。

• 寻找词群之间的内在联系性,是词族组合的关键。寻找词群之间的内在联系性,是词族组合的关键。• 意义关系:横向联系(类同关系意义关系:横向联系(类同关系 //对偶关系);对偶关系);纵向关系(引申关系)纵向关系(引申关系)

• 语音关系:同源同派(同出一源语音关系相同相语音关系:同源同派(同出一源语音关系相同相近);同源异派(同出一源而分流数派,语音关近);同源异派(同出一源而分流数派,语音关系后来相差较远)系后来相差较远)

Page 78: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 骨碌”词族谱:骨碌”词族谱:• 圆形义:圆形义:• 骨碌 蝌蚪 葫芦 骷髅 疙瘩骨碌 蝌蚪 葫芦 骷髅 疙瘩• 蓓蕾 骨突 骨朵 颗 蓓蕾 骨突 骨朵 颗 • 块状义:块状义:• 块垒 苦累 谷垒 傀儡 磈磊块垒 苦累 谷垒 傀儡 磈磊• 短小义:短小义:• 侏儒 孑孓 蜘蛛 短缺缺 侏儒 孑孓 蜘蛛 短缺缺

Page 79: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圆全义:圆全义:• 囫囵 团 丸 全囫囵 团 丸 全• 混沌义:混沌义:• 馄饨 混洞 洪同 混同 混沦 虹同馄饨 混洞 洪同 混同 混沦 虹同• 糊涂义:糊涂义:• 昏 糊涂 童蒙 童昏 鲧 混蛋昏 糊涂 童蒙 童昏 鲧 混蛋• 运行义:运行义:• 轱辘 辘轳 碌碡 碌碌 淋漓 轱辘 辘轳 碌碡 碌碌 淋漓

Page 80: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拘束义:拘束义:• 律 稽留 规矩 规律 勾栏 干阑 律 稽留 规矩 规律 勾栏 干阑 • 卷束义:卷束义:• 卷 撩 缠 捆 困 卷 撩 缠 捆 困 • 隆起义:隆起义:• 骨堆 骨垫 佝偻 隆强 瓯窭 骨堆 骨垫 佝偻 隆强 瓯窭 • 坑洞义:坑洞义:• 窟窿 闶阆 旮旯 阁老窟窿 闶阆 旮旯 阁老

Page 81: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四、古音知识四、古音知识

• 1.1.上古声母音值表上古声母音值表

• 唇音 帮(非)【唇音 帮(非)【 pp 】 滂(敷)【】 滂(敷)【 p’p’ 】 并(奉)【】 并(奉)【 bb 】 明(微)】 明(微)【【 mm 】】

• 舌头音 端(知)【舌头音 端(知)【 tt 】 透(彻)【】 透(彻)【 t’t’ 】 定(澄以)【】 定(澄以)【 dd 】 泥】 泥(娘)【(娘)【 nn 】 来【】 来【 ll 】】

• 舌面音 章【】 昌 【】 船【】 书 【】 禅 【】 日【】舌面音 章【】 昌 【】 船【】 书 【】 禅 【】 日【】• 齿头音 精 【齿头音 精 【 tsts 】 清【】 清【• ts’ts’ 】 从 【】 从 【 dzdz】 心【】 心【 ss 】 邪【】 邪【 zz】 】 • 正齿音 庄【 】 初 【 】 崇【 】 生【 】正齿音 庄【 】 初 【 】 崇【 】 生【 】• 牙音 见 【牙音 见 【 kk】 溪 【】 溪 【 k’k’ 】 群 【】 群 【 gg】 疑【 】】 疑【 】• 喉音 影 【喉音 影 【 00 】 晓 【】 晓 【 xx】 匣(云)【 】】 匣(云)【 】

Page 82: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主要有两派:黄侃定为主要有两派:黄侃定为 1919纽,主要从材料纽,主要从材料分析,不太考虑分化的条件。没有章组和分析,不太考虑分化的条件。没有章组和庄组。庄组。

• 王力则在《汉语史稿》、《汉语音韵》中王力则在《汉语史稿》、《汉语音韵》中定为定为 3232个,承认:个,承认:古无轻唇,古无舌上,古无轻唇,古无舌上,喻三归匣喻三归匣三说,对“章纽和端纽”、“日三说,对“章纽和端纽”、“日母和泥纽”、“母和泥纽”、“喻四与定母喻四与定母”、“庄组与”、“庄组与精组”认为只是音近而非音同。精组”认为只是音近而非音同。

Page 83: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a.a.古无轻唇音 钱大昕(古无轻唇音 钱大昕( 1728—17861728—1786)字晓徵,)字晓徵,一字辛楣,号竹汀。江苏嘉定人,乾隆进士,官一字辛楣,号竹汀。江苏嘉定人,乾隆进士,官至少詹事。〔~事〕古代官名,掌皇后太子家事。至少詹事。〔~事〕古代官名,掌皇后太子家事。主讲钟山、娄东、紫阳书院。音韵训诂著作有主讲钟山、娄东、紫阳书院。音韵训诂著作有《潜研堂文集》和《十驾斋养新录》。还有史学《潜研堂文集》和《十驾斋养新录》。还有史学著作《廿二史考异》等,重修元史。著作《廿二史考异》等,重修元史。

• 钱大昕认为古无轻唇音。也就是中古的“非敷奉钱大昕认为古无轻唇音。也就是中古的“非敷奉微”不存在。认为“凡轻唇之音,古皆读为重唇,微”不存在。认为“凡轻唇之音,古皆读为重唇,知轻唇之非古矣。”知轻唇之非古矣。”

• ““ 文水”文水” =“=“门水”,“汾水”门水”,“汾水” =“=“盆水”;盆水”;“负,背也”,“房,旁也”,“望,茫也”;“负,背也”,“房,旁也”,“望,茫也”;“闽音文饰之文”,“蔓音万”等。“闽音文饰之文”,“蔓音万”等。

Page 84: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b.b.古无舌上音 钱大昕《古音类隔之说不可信》古无舌上音 钱大昕《古音类隔之说不可信》论述:“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论述:“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以今音读之,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古音,以今音读之,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也就是说,三十六字母则与端、透、定无异。”也就是说,三十六字母中的“知彻澄娘”中的“知彻澄娘”

• ““陟其高山”“陟,登也。”,“直读如特”;陟其高山”“陟,登也。”,“直读如特”;“都、猪”同声符,“迪、抽”同声符,“他、“都、猪”同声符,“迪、抽”同声符,“他、池”同声符。后世分为两组,上古同声母。池”同声符。后世分为两组,上古同声母。

• 厦门话许多舌上音读为舌头音:知、遮、竹、张厦门话许多舌上音读为舌头音:知、遮、竹、张——知母【——知母【 tt】】 ;; 彻、诧、痴、抽——彻母彻、诧、痴、抽——彻母【【 t’t’】;澄、直、召、丈——澄母【】;澄、直、召、丈——澄母【 tt】】 ;; 池、池、驰、场、程——澄母【驰、场、程——澄母【 t’t’】】

Page 85: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潮州话,舌上音“猪、茶、赵、宙、箸、潮州话,舌上音“猪、茶、赵、宙、箸、潮”等字念【潮”等字念【 tt 】。】。

• 临川话,舌上音“知、遮、者、猪”念临川话,舌上音“知、遮、者、猪”念【【 tt 】】 ,,痴、潮、抽、滞念【痴、潮、抽、滞念【 t’t’ 】。】。

• 湘方言的双峰话,舌上音知母的“猪、株、湘方言的双峰话,舌上音知母的“猪、株、张、注” 【张、注” 【 tt 】,彻母“畅、怅”】,彻母“畅、怅”【【 t’t’ 】,澄母“除、厨、丈”【】,澄母“除、厨、丈”【 dd 】】

Page 86: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c.c.娘日归泥 清代湖南人邹汉勋在《论泥娘娘日归泥 清代湖南人邹汉勋在《论泥娘日一声》中已经提到,章太炎进一步论证。日一声》中已经提到,章太炎进一步论证。

• 认为“古音有舌头泥纽,其后支别,则舌认为“古音有舌头泥纽,其后支别,则舌上有娘纽,半舌半齿有日纽,于古皆泥纽上有娘纽,半舌半齿有日纽,于古皆泥纽也。”主要根据是谐声,异文,声训等。也。”主要根据是谐声,异文,声训等。

Page 87: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上古有很多泥、娘相通的例子。而且泥、上古有很多泥、娘相通的例子。而且泥、娘都为鼻音,发音部位接近,娘母可以从娘都为鼻音,发音部位接近,娘母可以从泥母分化出来。“娘”归“泥” 如:仲尼泥母分化出来。“娘”归“泥” 如:仲尼(娘母)也写为仲屔(娘母)也写为仲屔 ni,ni, 仲泥(泥母)。奴仲泥(泥母)。奴(泥)-詉(娘母)(泥)-詉(娘母)

• 多数学者认为娘、日在《切韵》时代还是多数学者认为娘、日在《切韵》时代还是一类,到了唐宋之际才分开,所以上古时一类,到了唐宋之际才分开,所以上古时应该还是一类。所以同意“娘母归泥”的应该还是一类。所以同意“娘母归泥”的说法。说法。

Page 88: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 日母归泥”:日母归泥”:• 女、尔(日母)分别和驽、乃(泥母)同声母,女、尔(日母)分别和驽、乃(泥母)同声母,涅(日母)和泥(泥母)同声母,《广雅涅(日母)和泥(泥母)同声母,《广雅 ·· 释释诂》:“涅,泥也。”《释名》:“入(日),诂》:“涅,泥也。”《释名》:“入(日),内(耐)也”;而(日)——耐(泥),若内(耐)也”;而(日)——耐(泥),若(日)——诺(泥),弱(日)——溺(泥),(日)——诺(泥),弱(日)——溺(泥),仁(日)——佞(泥)仁(日)——佞(泥)

• ““ 日纽归泥”说并没有得到大多学者的承认,上日纽归泥”说并没有得到大多学者的承认,上古“日”、“泥”应当分立古“日”、“泥”应当分立

Page 89: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d.d.喻三归匣,喻四归定喻三归匣,喻四归定• 曾运乾《喻母古读考》认为,中古三十六曾运乾《喻母古读考》认为,中古三十六

字母中的喻母,上古应该分为两类,喻母字母中的喻母,上古应该分为两类,喻母三等上古归匣母,称为“喻三归匣”;喻三等上古归匣母,称为“喻三归匣”;喻母四等归入定母,称为“喻四归定”。母四等归入定母,称为“喻四归定”。

• 喻三,即云母,曾氏称“于”母,也就是喻三,即云母,曾氏称“于”母,也就是中古的喻三在上古可以归入匣母。中古的喻三在上古可以归入匣母。

Page 90: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喻三,即云母,曾氏称“于”母,也就是喻三,即云母,曾氏称“于”母,也就是中古的喻三在上古可以归入匣母。中古的喻三在上古可以归入匣母。

• 《韩非子》:“自营(于倾切)为私。”《韩非子》:“自营(于倾切)为私。”《说文》:“自环”按:环,互关切,匣《说文》:“自环”按:环,互关切,匣母。母。

• 古读围(喻三)如淮(匣)。淮,互乖切,古读围(喻三)如淮(匣)。淮,互乖切,匣母;古读域(喻三)(雨逼切)如或匣母;古读域(喻三)(雨逼切)如或(匣母)。(匣母)。

Page 91: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关于“喻四归定”,目前还有争论, “喻四归关于“喻四归定”,目前还有争论, “喻四归定”的例子:定”的例子:

• 《易《易 ··涣》:“匪夷(以母)所思。”《释文》:涣》:“匪夷(以母)所思。”《释文》:“夷,本作弟(定母)”“夷,本作弟(定母)”

• 《释名《释名 ·· 释亲属》:“妻之姊妹曰姨(以母),释亲属》:“妻之姊妹曰姨(以母),姨,弟(定母)也。言与己妻相长弟也。”姨,弟(定母)也。言与己妻相长弟也。”

• 秩(以母)——迭(定母);“易牙”又作“狄秩(以母)——迭(定母);“易牙”又作“狄牙”;牙”;

• 舀(以母)——稻(定母);也(以母)——地舀(以母)——稻(定母);也(以母)——地(定母);弋(以母)——代(定母);攸(以(定母);弋(以母)——代(定母);攸(以母)——條(定母)母)——條(定母)

Page 92: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e.e. 照二归精。近代黄侃提出,认为中古三十六字母中的照照二归精。近代黄侃提出,认为中古三十六字母中的照组二等(庄、初、崇、生),上古应当归入精组(精清从组二等(庄、初、崇、生),上古应当归入精组(精清从心)心)

• 从形声字来看,精组和庄组往往相混。“宰”(精母)—从形声字来看,精组和庄组往往相混。“宰”(精母)——滓(庄母);“粽”(精母)——崇(庄母);蓑、胥—滓(庄母);“粽”(精母)——崇(庄母);蓑、胥(心母)——衰、疏(生母);(心母)——衰、疏(生母);

• 从双声的词来看:“蟋蟀、爽朗、洒扫”都是精庄两族构从双声的词来看:“蟋蟀、爽朗、洒扫”都是精庄两族构成的;成的;

• 从方言来看,闽南、双峰话里,庄组都读如精组。从方言来看,闽南、双峰话里,庄组都读如精组。• 从一字两读看,有的一读精组,一读庄组。“参”从一字两读看,有的一读精组,一读庄组。“参” sansan,,苏甘切,心母;所今切,苏甘切,心母;所今切, shenshen,生母;仓含切,,生母;仓含切, cancan,,清母;楚簪切,清母;楚簪切, cencen,初母。,初母。

Page 93: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f.f.关于复辅音的问题关于复辅音的问题• 有些学者认为汉语也象藏语一样,存在复辅音。有些学者认为汉语也象藏语一样,存在复辅音。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是英国人伊特金斯(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是英国人伊特金斯( EdkinEdkinss),高本汉也认为上古汉语有复辅音,有辅音),高本汉也认为上古汉语有复辅音,有辅音声母声母 1919种:种: glgl 吕凉楼乐吕凉楼乐 ,kl,kl 裸果兼剑裸果兼剑 ,xl,xl险险 ,bl,pl,,bl,pl,

• 林语堂也认为有复辅音:“古有复辅音有两种证林语堂也认为有复辅音:“古有复辅音有两种证据……直接的如暹罗语之据……直接的如暹罗语之 klongklong、、 kluangkluang、、 kukuangang可谓保留中国古语复辅音最明白无疑的凭据。可谓保留中国古语复辅音最明白无疑的凭据。又如古今俗语中“突郎”、“屈挛”、“勃兰”又如古今俗语中“突郎”、“屈挛”、“勃兰”也可以说是直接的凭据。也可以说是直接的凭据。

Page 94: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二)对于上古韵部系统的研究成果(二)对于上古韵部系统的研究成果• 顾炎武(顾炎武( 1613-16821613-1682 )著有《音学五书》,)著有《音学五书》,拿《广韵》的韵部来审查先秦的用韵,并拿《广韵》的韵部来审查先秦的用韵,并没有把《广韵》韵部当成一个整体,而是没有把《广韵》韵部当成一个整体,而是拆开重新组合以求得古韵的真实面貌。拆开重新组合以求得古韵的真实面貌。分分古韵为古韵为 1010 部。部。

Page 95: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江永(江永( 1681-17621681-1762 )字慎修,江西婺源人。)字慎修,江西婺源人。《古韵标准》定为《古韵标准》定为 1313 韵,真元分立,侵谈韵,真元分立,侵谈分立,幽宵分立,鱼侯分立(侯部从鱼部分立,幽宵分立,鱼侯分立(侯部从鱼部分出转入幽部。) 分出转入幽部。) 韵部阴、阳声韵部阴、阳声 1313 部,部,入声入声 88 部,共部,共 2121 部。部。

Page 96: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戴震(戴震( 1723-17771723-1777),字东原,安徽休宁),字东原,安徽休宁人。《声韵考》、《声类表》把先秦古韵人。《声韵考》、《声类表》把先秦古韵分为分为 2525 部,特点部,特点是阴阳入三类韵部配合,是阴阳入三类韵部配合,分为九类二十五部。分为九类二十五部。

Page 97: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段玉裁(段玉裁( 1735-18151735-1815),字若膺,号茂堂,),字若膺,号茂堂,江苏金坛人。《六书音韵表》江苏金坛人。《六书音韵表》分古韵为分古韵为 1717部部。创见有:支脂之分成三部,真谆分为。创见有:支脂之分成三部,真谆分为两部,侯部独立。两部,侯部独立。

Page 98: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孔广森(孔广森( 1752-17861752-1786)字众仲,山东曲阜)字众仲,山东曲阜人。《诗声类》,提到阴阳对转,是他的人。《诗声类》,提到阴阳对转,是他的创见。创见。阳声阳声 99 部,阴声部,阴声 99 部,共部,共 1818 部部。阴。阴阳对转指阴声和阳声主要元音相同,不同阳对转指阴声和阳声主要元音相同,不同的韵味可以互相转化,或者把韵尾失去。 的韵味可以互相转化,或者把韵尾失去。 不承认先秦有入声,认为入声是南北朝人不承认先秦有入声,认为入声是南北朝人创造出来的“入声创自江左,非中原旧创造出来的“入声创自江左,非中原旧读。”把入声并入阴声,都不独立。读。”把入声并入阴声,都不独立。

Page 99: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江有诰和王念孙的观点许多不谋而合,二江有诰和王念孙的观点许多不谋而合,二人都定为人都定为 2121 部部。。

• 章太炎定为章太炎定为 2323 部部,观点见于《国故论衡》、,观点见于《国故论衡》、《文始》《文始》

• 黄侃也主张阴阳入系统相配,《音略》、黄侃也主张阴阳入系统相配,《音略》、《声韵通略》《声韵通略》定为定为 2828 部部。。

Page 100: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现代音韵学家都是继承了阴阳入三声相配。现代音韵学家都是继承了阴阳入三声相配。罗常培、周祖谟分先秦古韵为罗常培、周祖谟分先秦古韵为 3131部,王力部,王力《汉语史稿》分为十一类,《汉语史稿》分为十一类, 2929 部,但在部,但在《汉语语音史》等书中增加“冬”部。认《汉语语音史》等书中增加“冬”部。认为在战国时期才出现。(《诗经》音系为在战国时期才出现。(《诗经》音系 2929部,《楚辞》音系部,《楚辞》音系 3030 部)。经过比较,认部)。经过比较,认为罗周系统更加合理。为罗周系统更加合理。

Page 101: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33 。上古韵部音值表。上古韵部音值表• 阴声韵 入声韵 阳声韵阴声韵 入声韵 阳声韵• 第一类 之 职 蒸第一类 之 职 蒸• 第二类 幽 觉 冬第二类 幽 觉 冬• 第三类 宵 药第三类 宵 药• 第四类 侯 屋 东 第四类 侯 屋 东 • 第五类 鱼 铎 阳第五类 鱼 铎 阳• 第六类 歌第六类 歌• 第七类 支 锡 耕第七类 支 锡 耕• 第八类 脂 质 真第八类 脂 质 真• 第九类 微 物 文第九类 微 物 文• 第十类 祭 月 元第十类 祭 月 元• 第十一类 缉 侵第十一类 缉 侵• 第十二类 叶 谈第十二类 叶 谈

Page 102: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五。因声求义的作用五。因声求义的作用• 1.1.明通假。陆宗达说:“解决同音替代问明通假。陆宗达说:“解决同音替代问题,排除通假造成的形义分离现象。求得题,排除通假造成的形义分离现象。求得本字以更好利用以形说义。”所谓通假,本字以更好利用以形说义。”所谓通假,就是在用字时不写本字而就是在用字时不写本字而 ,, 取另一个声音相取另一个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以声音为线索,区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以声音为线索,区别本字和借字。别本字和借字。

Page 103: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战国策《战国策 ·· 齐策》:“狗马实外厩(圏养齐策》:“狗马实外厩(圏养狗马的处所),美人充下陈。”有人理解狗马的处所),美人充下陈。”有人理解“陈”为“行列”,“下陈”为“下列”。“陈”为“行列”,“下陈”为“下列”。从对偶句看,下陈当对外厩,“陈”当为从对偶句看,下陈当对外厩,“陈”当为“墀“墀 chi”chi” 之借。《说文》:“墀,涂地也。之借。《说文》:“墀,涂地也。天子赤墀天子赤墀 chi” chi” 墀为宫殿的台阶,汉制未墀为宫殿的台阶,汉制未央宫以丹涂其阶,故曰“丹墀”。下陈就央宫以丹涂其阶,故曰“丹墀”。下陈就是台阶下面的地方。是台阶下面的地方。

Page 104: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22 推求同源词。因时间、地域不同或者推求同源词。因时间、地域不同或者其他原因而音有转变的语词。弄明白方言其他原因而音有转变的语词。弄明白方言词语语音变化的问题。词语语音变化的问题。

• ○○ 《释名》:“人脐居腹之中央,故谓之《释名》:“人脐居腹之中央,故谓之脐。脐者,齐也。”脐。脐者,齐也。”

• ○“○“ 蝦、霞(日边赤气)、瑕(玉小赤)、蝦、霞(日边赤气)、瑕(玉小赤)、葭葭 jiajia (芦之杂红者)、騢(芦之杂红者)、騢 xiaxia (马赤白杂(马赤白杂毛)”都有赤义。毛)”都有赤义。

Page 105: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六 、声训法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六 、声训法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 (( 11 )) 要运用古音研究成果。“要运用古音研究成果。“古音古音”,指”,指

韵书产生以前先秦两汉时代的语音韵书产生以前先秦两汉时代的语音 ,, 即上古音,即上古音,主要体现在声、韵两方面。音韵学知识是训诂学主要体现在声、韵两方面。音韵学知识是训诂学不可缺少的工具,学习训诂学应了解不可缺少的工具,学习训诂学应了解音韵学基础音韵学基础知识知识。利用声训,一定要注意字词的读音必须相。利用声训,一定要注意字词的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而且要以先秦古音为依据,这是因为同或相近,而且要以先秦古音为依据,这是因为转语、通语、通假、同源,绝大多数是上古时代转语、通语、通假、同源,绝大多数是上古时代就形成了。其次,对于语音相近的字一定要注意就形成了。其次,对于语音相近的字一定要注意语音转化语音转化的条件,不能不顾条件地运用通转直说。的条件,不能不顾条件地运用通转直说。介绍大家课后可以借阅中华书局出版的王力《汉介绍大家课后可以借阅中华书局出版的王力《汉语音韵》。语音韵》。

Page 106: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 22 )) 要确定文字通假、方言沟通、字要确定文字通假、方言沟通、字词同源词同源 ,,要有古代文献资料作为根据。明古要有古代文献资料作为根据。明古音,也必须重证据,切忌滥用,否则容易音,也必须重证据,切忌滥用,否则容易陷入主观,流于穿凿。谨防“以通转杀陷入主观,流于穿凿。谨防“以通转杀人。”语音方面,注意利用谐声、直音人。”语音方面,注意利用谐声、直音(读如、读若、读为、读曰等)、异文、(读如、读若、读为、读曰等)、异文、声训材料;语义方面,要有确凿的文献作声训材料;语义方面,要有确凿的文献作为佐证。为佐证。

Page 107: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语源学基础语源学基础• 一、思考题一、思考题• 11 。英语里有大量同源词,如刘毅《英文字根字。英语里有大量同源词,如刘毅《英文字根字典》就收录了大量英语同源词,那么汉语在音、典》就收录了大量英语同源词,那么汉语在音、义、字形上有何联系? (义、字形上有何联系? ( radio/radar/radial/radio/radar/radial/radiant/radiator/radicalradiant/radiator/radical))

• 22 。 “豌豆”为何得名?。 “豌豆”为何得名?• 33 。“匣子”与“盒子”都是盛东西的,有没有。“匣子”与“盒子”都是盛东西的,有没有

可能是同源词?可能是同源词?

Page 108: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二、同源词定义二、同源词定义• (一)王力《同源字典》:“凡音义皆近,(一)王力《同源字典》:“凡音义皆近,

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字,叫做同源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字,叫做同源字。”字。”

• (二)白兆麟《简明训诂学》:“(二)白兆麟《简明训诂学》:“由同一由同一根词派生出来根词派生出来,因而音义皆近,音近义同,因而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词,叫做同源词。”或义近音同的词,叫做同源词。”

Page 109: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三、同源词的系联方法:三、同源词的系联方法:• (一)声训法——利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一)声训法——利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解释词义。 (东汉 刘熙《释名》)词解释词义。 (东汉 刘熙《释名》)

• (二)右文说——以形声字的声符为线索(二)右文说——以形声字的声符为线索系联同源词。(宋代 王圣美 《字解》) 系联同源词。(宋代 王圣美 《字解》)

• (三)语转法——以语音的古今、地域转(三)语转法——以语音的古今、地域转变规律为依据探讨词源。(扬雄《方变规律为依据探讨词源。(扬雄《方言》)言》)

Page 110: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王念孙《广雅疏证》大量使用:王念孙《广雅疏证》大量使用:• 封(帮纽东韵):坟(并纽文韵)封(帮纽东韵):坟(并纽文韵)• 通(透母东部):道(定母幽部)通(透母东部):道(定母幽部)• 药(喻母药部):疗(来母宵部)药(喻母药部):疗(来母宵部)• 匣(匣母叶韵):盒(匣母缉部)匣(匣母叶韵):盒(匣母缉部)• 商滳(审母阳部):漳(照母阳部)商滳(审母阳部):漳(照母阳部)• 杨树达:“滳水盖亦今河南省境之水,以杨树达:“滳水盖亦今河南省境之水,以

字音求之,盖即今之漳水也。”字音求之,盖即今之漳水也。”

Page 111: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1.1.上古声母音值表上古声母音值表

• 唇音 帮(非)【唇音 帮(非)【 pp 】 滂(敷)【】 滂(敷)【 p’p’ 】 并(奉)【】 并(奉)【 bb 】 明】 明(微)【(微)【 mm 】】

• 舌头音 端(知)【舌头音 端(知)【 tt 】 透(彻)【】 透(彻)【 t’t’ 】 定(澄以)【】 定(澄以)【 dd 】 泥】 泥(娘)【(娘)【 nn 】 来【】 来【 ll 】】

• 舌面音 章【】 昌 【】 船【】 书 【】 禅 【】 日【】舌面音 章【】 昌 【】 船【】 书 【】 禅 【】 日【】• 齿头音 精 【齿头音 精 【 tsts 】 清【】 清【 ts’ts’ 】 从 【】 从 【 dzdz】 】 • 心【心【 ss 】 邪【】 邪【 zz】 】 • 正齿音 庄【 】 初 【 】 崇【 】 生【 】正齿音 庄【 】 初 【 】 崇【 】 生【 】• 牙音 见 【牙音 见 【 kk】 溪 【】 溪 【 k’k’ 】 群 【】 群 【 gg】 疑 【 】】 疑 【 】• 喉音 影 【喉音 影 【 00 】 晓 【】 晓 【 xx】 匣(云)【 】】 匣(云)【 】• ((同纽为双声;同类同直行为准双声;同横行为旁纽;同同纽为双声;同类同直行为准双声;同横行为旁纽;同类不同横行为准旁纽;喉与牙,舌与齿为临纽;鼻音与鼻类不同横行为准旁纽;喉与牙,舌与齿为临纽;鼻音与鼻音,鼻音与边音也算临纽)音,鼻音与边音也算临纽)

Page 112: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33 。上古韵部音值表。上古韵部音值表• 阴声韵 入声韵 阳声韵阴声韵 入声韵 阳声韵• 第一类 之 职 蒸第一类 之 职 蒸• 第二类 幽 觉 冬第二类 幽 觉 冬• 第三类 宵 药第三类 宵 药• 第四类 侯 屋 东 第四类 侯 屋 东 • 第五类 鱼 铎 阳第五类 鱼 铎 阳• 第六类 歌第六类 歌• 第七类 支 锡 耕第七类 支 锡 耕• 第八类 脂 质 真第八类 脂 质 真• 第九类 微 物 文第九类 微 物 文• 第十类 祭 月 元第十类 祭 月 元• 第十一类 缉 侵第十一类 缉 侵• 第十二类 叶 谈第十二类 叶 谈

Page 113: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四、语源学的功能四、语源学的功能• (一)阐释语词意义的由来,揭示事物得名之由(一)阐释语词意义的由来,揭示事物得名之由• 例如:石榴为何得名?例如:石榴为何得名?• 瘤,《说文》:“肿也。”;瘤,《说文》:“肿也。”;• (豆+留)豆,豌豆也;(豆+留)豆,豌豆也;• 镏,《集韵》:“梁州谓釜曰镏。”炊具,圆形。镏,《集韵》:“梁州谓釜曰镏。”炊具,圆形。• (鼠+留),《本草纲目》:“竹~,食竹根之(鼠+留),《本草纲目》:“竹~,食竹根之鼠也,出南方,居土穴中。”体肥足短形圆。鼠也,出南方,居土穴中。”体肥足短形圆。

• 今犹言圆溜溜。今犹言圆溜溜。

Page 114: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二)改善语文学辞书的编纂:区分义项与语词;(二)改善语文学辞书的编纂:区分义项与语词;解释义项来由;订正文字归部之误。 解释义项来由;订正文字归部之误。

• 亡,无也。(段注:亡,假借为有无之无)亡,无也。(段注:亡,假借为有无之无)• 今按:“亡”本身即有“无”之义,当为逃亡义今按:“亡”本身即有“无”之义,当为逃亡义

之引申。之引申。• 亡(明纽阳部):无(明纽鱼部) 鱼阳对转。亡(明纽阳部):无(明纽鱼部) 鱼阳对转。• 何谓儒家?何谓儒家?• 《素问《素问 ·· 皮部论》:“少阴之阴,名曰枢儒。”皮部论》:“少阴之阴,名曰枢儒。”

王冰注:“儒,顺也。”张智聪注:“少阴为三王冰注:“儒,顺也。”张智聪注:“少阴为三阴开合之枢,而阴气柔顺,古名枢儒。“阴开合之枢,而阴气柔顺,古名枢儒。“

Page 115: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说文》:“儒,柔也。术士之称。”《说文》:“儒,柔也。术士之称。”• 孺,《释名》:“儿始能行曰孺。” 合成词:孺弱孺,《释名》:“儿始能行曰孺。” 合成词:孺弱• 蠕,《类篇》:“虫行貌。”为虫类缓慢爬行貌。蠕,《类篇》:“虫行貌。”为虫类缓慢爬行貌。• 薷,《集韵》:“木耳。”为柔软之物。薷,《集韵》:“木耳。”为柔软之物。• 鑐,《说文》:”铁之耎者。“熟铁,性柔软有弹性。鑐,《说文》:”铁之耎者。“熟铁,性柔软有弹性。• 嚅,《说文》:”嚅,嗫嚅,欲言复缩也。“为柔弱胆怯,嚅,《说文》:”嚅,嗫嚅,欲言复缩也。“为柔弱胆怯,

欲言又止貌。欲言又止貌。• 穤,《说文通训定声》:”按,稻比于黍稷性而耎,故古穤,《说文通训定声》:”按,稻比于黍稷性而耎,故古

谓之糯。“谓之糯。“• 需,《集韵》:”需,柔也。“需,《集韵》:”需,柔也。“• 需:心纽侯部 弱:日纽药部 软: 需:心纽侯部 弱:日纽药部 软:

Page 116: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三)揭示词汇发展的一般规律(三)揭示词汇发展的一般规律

• 语源分化促使语词增殖,词汇发展。语源分化促使语词增殖,词汇发展。

• 钳子、、拑制、柑(夹含于马口之衔木)、掮客(指替买卖钳子、、拑制、柑(夹含于马口之衔木)、掮客(指替买卖货物的双方介绍交易,从中赚取佣金的人。 )货物的双方介绍交易,从中赚取佣金的人。 )

• 《《说文》:“尺,十寸也。” 说文》:“蒦,度也。”《《说文》:“尺,十寸也。” 说文》:“蒦,度也。”• 尺蠖尺蠖,《说文》:“尺蠖,屈伸虫。”,《说文》:“尺蠖,屈伸虫。”• 寸寸 , , 《说文〉:“十分也。人手却一寸《说文〉:“十分也。人手却一寸 ,,动脉谓之寸口。” 动脉谓之寸口。” 十十

• 分等于一寸,十寸等于一尺。指事。小篆字形分等于一寸,十寸等于一尺。指事。小篆字形 ,, 从又从又 ,, 从从• 一。“又”象手形一。“又”象手形 ,“,“ 一”指下手腕一寸之处。“ 一”指下手腕一寸之处。“ • 拃,张开大拇指和中指拃,张开大拇指和中指 (( 或小指或小指 )) 来量长度 。来量长度 。

Page 117: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 锷,《说文》:“刀剑刃也。”锷,《说文》:“刀剑刃也。”• 鄂,颜师古:“鄂,垠也。”鄂,颜师古:“鄂,垠也。” 崿,《集韵》:“崖也。”《说文》: 崿,《集韵》:“崖也。”《说文》:

“崖,高边也。”“崖,高边也。”○○ 《尔雅》:“杜,赤棠。”《尔雅》:“杜,赤棠。” 王引之《春秋名字解诂》:“徒读为赭。王引之《春秋名字解诂》:“徒读为赭。古者赭徒相近。……杜与徒声亦相近,故古者赭徒相近。……杜与徒声亦相近,故赤谓之徒,亦谓之杜。”赤谓之徒,亦谓之杜。”

Page 118: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 荠菜、鲫鱼、柴、籽、子、觜、啙荠菜、鲫鱼、柴、籽、子、觜、啙• 均得名于小,外形相似均得名于小,外形相似 //• 荠菜,《广雅疏证》:“荠亦菜之小者,荠菜,《广雅疏证》:“荠亦菜之小者,

故又谓之靡草。”故又谓之靡草。”• 柴,《说文》:”小木散材。“柴,《说文》:”小木散材。“• 觜,嘴边之须。今称小胡子。觜,嘴边之须。今称小胡子。• 吾乡犹言:小吾乡犹言:小 zi lezi le 子子

Page 119: 第二章训诂方法论

• 思考:思考:• • 军队、君主、菌、裙、晕、囷军队、君主、菌、裙、晕、囷 qunqun(粮(粮仓)有何相近之处?仓)有何相近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