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114
22/6/14 三三 三三三三三三三 《》 鄞鄞鄞鄞鄞鄞 鄞鄞鄞 Email:[email protected] Xwd @ nbyzedu . cn QQ:331776454

description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鄞州区教科室 徐卫东 Email:[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QQ:331776454. 关于教科书 ——世界银行曾对世界各国教材与其作用情况做过全球调查 教科书是学生成就的重要指示剂。 教科书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所能提供给儿童和青年的教育内容和经验,决定着未来一代将具有的科学文化素质。 在教科书上所进行的投资,对教育质量产生的效果比其他任何方面都要明显. 三年级科学探究发展目标 —— 培养探究过程对物体的系统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of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Page 1: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鄞州区教科室 徐卫东Email:[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QQ:331776454

Page 2: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关于教科书关于教科书—— 世界银行曾对世界各国教材与其作用情况做过全球调查

教科书是学生成就的重要指示剂。 教科书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所能提供给儿童和青年的教育内容和经验,决定着未来一代将具有的科学文化素质。 在教科书上所进行的投资,对教育质量产生的效果比其他任何方面都要明显

Page 3: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 三年级科学探究发展目标——• 培养探究过程对物体的系统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 学习对特定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和描述,重

点放在对观察的理解和体验上,能发现观察对象更多的观察内容和采取多种观察方法;

• • 学会使用简单工具(放大镜、量筒)进行观察,懂得工具提供的信息比感官更丰富;

• • 学习在目标集中的环境下,对物质的特征和变化进行观察,并进行一段时间内的持续观察;

• • 尝试对被观察物体的性质进行推测和验证;• • 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课堂教学所提供的信

息和收集的证据,对某些现象进行简单解释。

Page 4: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为什么要设“混合”单元?

• 混合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基点

• 混合是一种操作上的概念: “掺合” —— 学生认识混合的程度

• 混合是一种描述性的概念

不生成新的物质• 物质混合后 ——学生学习混合的目的

生成新的物质

Page 5: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为什么要修改“混合”单元?•2002 版观察土壤 形成“混合”概念 混合后的变化 身边的混合物 制作混合物 分离混合物•2003 版混合——建立一个操作性的概念分离——物质的成分是否发生了变化物质混合后的两种情况——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研究一种混合物——土壤的探究活动制作混合物——阅读与拓展(我们的饮料)

Page 6: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本单元的典型活动

• 第一课时主体活动——沙和豆子的混合与分离附加活动(延伸)——油和水的混合• 第二课时主体活动——小苏打和醋的混合附加活动(延伸)——泻盐( MgSO4•7H2O )和洗衣粉的混

合• 第三课时主体活动——分离粳米和面粉(至少用三种方法分离 )

附加活动——分离木屑和铁钉(至少用三种方法分离 )

—— 纸上层析• 第四课时主体活动——研究土壤• 阅读与拓展我们的饮料

Page 7: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1 混 合提示本单元要研究的内容:• 混合是一种需要• 混合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物质混合后没有发生变

化——土壤(一般的混合现象)

• 物质混合后生成了新的物质——白醋与小苏打的混合

Page 8: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第一课时 混合身边的物质(一)

• 沙和豆子的混合观察——沙和豆子猜测——沙和豆子混合会怎 样?混合——沙发生变化了吗? 豆子发生变化了吗?• 分离沙和豆子

目的——检验物质的各个成 分是否发生了变化。

Page 9: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 固体混合物的分离

• 用合适的材料做一个筛子—— 材料的性质、沙粒的 大小• 分离物 ( 沙和豆子)的

比较—— 沙和豆子是否发生变 化

Page 10: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其他物质的混合

•油和水的混合—— 液体与液体的混合

观察到“没有变化”同观察到“发生变化”同样重要。

—— 关注物质混合的 过程—— 关注学生真实的学 习过程

Page 11: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第二课时 混合身边的物质(二)• 小苏打和醋的混合观察与描述——小苏打、醋实验—— 醋 + 小苏打现象—— 大量气体溢出

( CO2 )检验—— 燃烧的火柴

小苏打与醋混合后生成了新的物质。

Page 12: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另外一些物质的混合

—— 这是混合后生成新 物质的实验;—— 这是一个延伸实验 (硬水实验);—— 这不是一个非做不 可的实验。肥皂水(洗衣粉) + 泻盐(石灰水) 絮状物质

Page 13: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生活中的混合物

Page 14: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第三课时 分离混合物

• 分离粳米和面粉—— 用多种方法—— 记录方法和过程

分离方法的引导:• 合理• 实用记录的引导:• 关键词语• 真实准确

Page 15: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分离混合物的其他方法

• 这是一堆木屑和细铁钉得混合物,我们能用多少种方法,把铁钉和木屑分开?

混合物 分离方法 简单过程木屑和细铁钉

Page 16: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第四课时 研究土壤

这是本单元中典型的探究活动探究对象——土壤探究方式——小组合作各组讨论——充分制定研究计划——细致取样、观察、分离、记录……实施计划发现问题做出判断

Page 17: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土壤的组成

王康小组

Page 18: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我们组——

研究土壤中的成分• 是否有水?• 是否有空气?• ……

研究的方法• 含水实验• 验证空气实验• ……

做出判断

Page 19: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单元特点

• 围绕物质混合前后的变化与否建立概念—— 观察到“没有变化”同观察到“发生了变化”

同样重要• 理解《课程标准》中“物质世界”内容的基础—— 混合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贯穿三个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

度价值观—— 物质的属性和认识物质的方法—— 真实的科学过程和科学品质

Page 20: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 空气”单元教材分析

Page 21: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 过程与方法:• * 学习按照“问题——假设——验证

——结论”的科学认识程序进行关于空气的探究活动。

• * 能运用对空气的已有了解,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对现象或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或有依据的推测。

• * 能根据假设,设计简单的验证性实验、证实假设。

单元教学目标

Page 22: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 * 能运用借助 水、烟雾等可见物质的实验方法间接观察认识不可见的空气。

• * 观察、测量、想象、联想、描述、交流、记录有关空气性质及其应用的探究与成果。

• *通过调查和实验,搜集证据。

Page 23: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 知识与技能:

• * 能用一定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知道空气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

会流动、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等性质;

• 了解风的形成及人类对空气性质的利用;

• *知道空气与生命息息相关。

Page 24: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感受,体验空气对于生命的重要性,并通过经历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保护空气,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 引领学生经历对压缩空气应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调查活动,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科学技术能够改善我们的生活。

Page 25: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二、单元结构与课时安排

Page 26: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空 气打足气的足球

注射器里的空气

流动的空气

感觉空气

纸的奇遇

谁赶走了杯中的水

瓶里的空气

称称空气

我们每分钟呼吸多少次

离不开的空气

收 集资料 ,讨论 动 物、植物、人类和 空 气的关系

谁闻到了香味

烟带来的消息

我们也能制造风

了解空气

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被压缩的空气

Page 27: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1、了解空气• 感觉空气

• 用薄塑料袋装空气 • 用感官感觉空气 • 说说对空气的感觉

• 纸的奇遇• 组装实验器材• 对纸是否会湿做出假设• 进行实验 • 验证假设并解释纸为什么不会湿

• 谁赶走了杯中的水• 准备实验• 对可能发生的现象做出假设• 实验验证假设并解释原因

Page 28: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 瓶里的空气• 准备实验• 对瓶内打入和抽出一些空气是否仍为一瓶做出假设• 对瓶内打入和抽出一些水出现的现象做出假设• 分别进行打入和抽出空气、水的实验• 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 称称空气• 称吹了气的气球,使其平衡• 放掉一个气球的空气后再称• 发现了什么并解释为什么会这样• 与石头、水比较,空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填写科学文件夹• 整理文件夹获得对三者区别的认识• 初步建立固体、液体、气体的概念

Page 29: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2、被压缩的空气 • 打足气的足球

• 准备几个足球,有的气足有的气不足• 猜测它们是否都能跳得很高• 实际拍打,观察现象• 对原因和解决的办法做出假设• 打入空气后再拍打,验证假设

• 注射器里的空气• 准备注射器• 做压缩空气的实验并观察现象• 在科学文件夹里做记录• 整理记录获得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力的

结论

Page 30: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3、流动的空气 • 谁闻到了香味

• 准备实验器材• 进行闻气味的实验• 解释香味的传播并画路线

• 烟带来的消息• 点燃香观察轻烟• 观察门口的香烟飘动方向及教室各处的风向• 画教室里的风流动图• 讨论大自然里的风

• 我们也能制造风• 用书或扇子制造风• 用其他方法制造风• 想制造热风和冷风的方法

Page 31: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4、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 我们每分钟呼吸多少次

• 做平静和运动呼吸次数的测量并记录• 分析数据获得结论

• 离不开的空气• 屏住呼吸的实验• 想像人离开空气能活下去吗• 推想潜水员为什么带上氧气瓶• 收集资料,讨论动物、植物、人类和空气的

关系• 生活在陆地上、土壤和水中的动物怎样呼吸• 植物怎样呼吸• 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如何利用压缩空气• 整理调查记录

Page 32: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地方• 1、本单元是本套教材引入“实验”——这

一科学探究方法的开始。

• 尽管教材中没有明确写出“实验”这个名词,都是以活动的形式出现,教材中的“实验”也还不是十分严格的实验,但这些活动的的确确已经是实验范畴了。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当注意到教材的这一变化,研究如何引领学生从自然状态下的观察活动,顺利地过渡到在控制状态下的实验观察活动上来,并使学生知道实验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初步理解什么样的活动是实验活动。

Page 33: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 2 、收集资料,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单元中首次明确提出来的。

• 是学生正式学习这些方法的开始。我们应当在组织好这些活动的同时,使学生逐步理解收集资料和讨论的意义。

Page 34: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 3、有些活动有一定的难度。

• 如:往瓶中打入和抽出空气的实验、空气重量的测量、往足球中充气、观察注射器上的刻度及收集资料等。

• 在教学组织时要细心指导,有的可以直接帮助学生去做,如往足球中充气,有的可以做演示实验,如往瓶里打气、抽气,称空气重量。

Page 35: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 4、在空气中也很难称出空气的重量。• 但有质量(在地球引力作用下,表现为

有重量)是空气物质性的重要证明,实验又很有兴趣,

• 教材安排了称空气的内容。气球中的空气是被橡皮压缩了的,它比同体积的空气重一点点,是可以称量的。

• 教材选用了杠杆通过比较来揭示空气有重量,是简单而直观的方法。实验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Page 36: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a 、作杠杆使用的竹条或木条越轻、越长,效果越明显。

•b 、实验程序是:• 在两个气球内打满气;• 把它们分别拴在杠杆两边,调节平衡;

• 保持一会儿,放一个气球的气,观察杠杆的平衡状况。

Page 37: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5、注射器反复按压、用力较大、按压时间较长都可能漏一些气。

• 做压缩空气实验时,可以用水浸湿针筒和活塞,以增加气密性。

Page 38: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6 、空气流动形成风的部分内容是这一单元的难点。

学生凭借香味和烟来想像空气的流动有较大的难度。

在组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尽量设计更直观的方法。

如斜对着手背吹气,用皮肤来感觉气流;吹排成一条直线的几支蜡烛的火焰,让学生通过观察蜡烛火焰倾斜的情况或熄灭的先后顺序来推断空气的流动等等。

Page 39: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 7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 如观察和实验中的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合作意识。

• 在讨论人类、动物、植物和空气的关系中,进行珍爱生命与保护环境的价值观教育等。

Page 40: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8、强调在分析教材、理解教材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 通过教学使教材的教育价值得到提升,抓住教材中活动设计的理念与目标,灵活生动地开展切合当地实际的教学活动,不提倡把教材当圣经来使用。

Page 41: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三个可以借鉴的活动例子• 1 、在认识空气的过程中,可以设计开展一系列

“吹泡泡”活动,达到对空气的更多了解。• *吹出的泡泡可以使无色透明的空气更加具体直观,吹的气多,泡就大些;吹的气少,泡就小些。

• *纸团卡在杯底扣入水槽而不湿,也可以变为泡泡吹入杯底扣入水槽而不破。

• *通过泡泡的飞舞、扩散,看空气的流动,在扇动、驱赶泡泡中,加深对风的认识。

Page 42: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2、空气的压缩程度 与弹力大小的连续观测研究 ( 1 )、充满气的排球举起后放手,观测排球跳几下,跳多高;

( 2 )、用导气管通过排水集气法排出一瓶气后,先预测,再测量记录;

( 3 )、连续三次; ( 4 )、分析记录数据,得出结论。

Page 43: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做个竹管枪(取材方便)• 研究问题•怎样使竹管枪的“子弹”射得远?• • *“子弹”的厚薄、材料、干湿;

• *用力的快慢;• * 管的粗细等。

Page 44: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植物的一生

Page 45: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Page 46: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科学探究

认识科学探究

过程与方法

观察、实验、操作

制定计划

猜想与假设

提出问题

搜集整理信息

思考与结论

表达与交流

Page 47: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科学探究的具体发展目标:

• 猜想与预测:• 播下的种子会发生什么变化?• 预测以后几周凤仙花生长变化。• …

Page 48: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 观察: 用感官直接观察(植物的外部形态); 用简单工具(放大镜)观察(花的构造); 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尺子)测量花苗

的高度;

Page 49: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搜集整理信息:   能利用简单的表格(凤仙花的生长

发育表格、凤仙花苗的高度变化表格等)、图形(凤仙花的生长发育过程图)、统计(一粒凤仙花的种子能产生多少粒种子)等方法整理有关凤仙花的一生资料。

Page 50: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 表达与交流:   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画等)表达、交流观察到的凤仙花的特点(如观察描述凤仙花茎的特点)。

Page 51: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待自然

珍爱生命

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科学对社会的双重作用

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欣赏自然美

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用科学改善生活

对待科学学习 对待科学

坚持性

重证据

想知道爱提问

大胆想像

愿意合作交流

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科学不迷信权威

Page 52: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具体发展目标:• 对待科学学习:   尊重证据:观察记录要实事求是。   能参与较长时期科学观察活动:凤花的周期长达一个学期。   愿意合作与交流:小组种植凤仙花、交流凤仙花苗的生长变化等。   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保护好大家

种植的凤仙花

Page 53: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 对待自然:   珍爱生命:对待自己栽培的花草要倍加爱护。

Page 54: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生命世界

多样的生物 生命的共同特征

常见的植物

常见的动物

常见的其它生物

生物的生命周期

生物的繁殖

生物的结构和功能

生物的基本需求

健康生活 生物与环境

生理与健康

生长发育 良好生活习惯 进化

现象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遗传现象

Page 55: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具体发展目标:• 多样的生物:  了解更多的植物种类,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种子。   通过栽培凤仙花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Page 56: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 生命的共同特征:   与第 4 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一起,

了解不同的生物的生命过程是不一样的,感受不同生命过程复杂多样。   通过观察凤仙花的身体能指认植物的六

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Page 57: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Page 58: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Page 59: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观察种子:可以把研究的种子粘(或画)在下面图形框里

Page 60: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Page 61: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Page 62: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Page 63: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Page 64: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 )厘米

芽出土 一周 二周 三周 四周 五周 六周 七周月 日

这是我画的凤仙花花苗变化的情况 :

Page 65: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凤仙花开花了,观察花的构造。小心把花的各部分撕下来粘贴在下面框里:

Page 66: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果实的构造(小心把拆开果实的各部分粘贴在下面椭圆形里)

Page 67: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Page 68: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第二册第四单元

《动物的生命周期》

Page 69: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本单元让学生亲历养蚕的过程,能从养蚕的直接经历为基础,运用这个模型去认识各种动物的生命周期。

养蚕是途径,拓展的方向是各种动物的生命周期。

Page 70: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教材按蚕的生长变态过程编写,用四课时的教学时间进行教学。

这四节课既有当堂指导学生观察记录的任务,又有指导学生课外观察的任务,同时还有对蚕生长发育情况的预测。

(预测是为了使学生更有目的、更加能动地进行观察)

Page 71: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1 、迎接蚕宝宝的诞生 (卵)

2 、可爱的蚕宝宝 (幼虫)

3 、蚕宝宝变了新模样 (蛹)

4 、蚕的生命周期 (成虫)

主要活动内容

Page 72: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用放大镜观察蚕卵 认识其它动物的卵 从卵里出来的小生命 争当养蚕小专家 测量蚕宝宝的体长

1

、迎接蚕宝宝的诞生

Page 73: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交流蚕的新变化 爱换外衣的蚕宝宝 身肥体壮的蚕宝宝 其它动物的宝宝是生么模样的 蚕宝宝为自己盖新房

2

、可爱的蚕宝宝

Page 74: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蚕宝宝变成了什么样

 

观察蚕茧

3

、蚕宝宝变了新模样

Page 75: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蚕茧所发生的变化 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 小结蚕的一生 认识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4

、蚕的生命周期

Page 76: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过去几周观察到了什么? 现在的蚕是什么样? 预测蚕今后的变化(引导学生能动的再进行课外观察)。 对下一步的观察进行指导。

每课的基本教学程序

Page 77: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1 、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历一些基本的活动过程: 经历对蚕进行养育的过程; 经历对蚕卵、蚕宝宝、蚕蛹、蚕茧等蚕一生形态变化的观察、测量和描述过程; 经历用蚕的一生的发展变化与其它动物相比较,发现动物的生命周期的过程。

教学目标

Page 78: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让学生获得对科学观察的认识和了解(科学是用事实、数据说话,通过观察、记录、实际事实来认识蚕的生长变化,这才是科学学习)。

培养学生较长期地观察、记录的意识及能力。

2、探究

Page 79: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在活动过程中鼓励提出问题,发现更多观察内容。

Page 80: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指导并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养蚕的活动;鼓励学生在养蚕的活动中发现、体验生命的发展变化。进行珍爱生命,保护态环境的教育。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我国养蚕缫丝的发明、发展有一定的了解,培养民族自豪感。

Page 81: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在养蚕的活动中,使学生了解昆虫的生长发育过程,获得关于动物生命的变化及周期、动物和食物、动物和环境等多方面的认识。

4、科学概念

Page 82: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要求学生能以小组参与或个人参与的形式,获得以下活动经历:对蚕进行养育过程的经历;进行简单的观察和描述活动的经历;初步按蚕的不同生长时期进行动态观察、细节观察的活动经历;学生能坚持养育蚕,记录蚕生长变化,并能在小组或班级交流自己的养蚕的体会。

Page 83: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在科学课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喜欢有生命的东西,特别喜欢饲养和种植活动。

在种植和饲养的活动中 , 大部分学生是自己动手 ,只有极少数同学是依靠父母。

绝大多数学生家长对种植和饲养活动能够支持。

教学情况介绍

Page 84: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蚕卵 饲料 管理 观察记录

养蚕活动的困难

观察不够全面、不够精细,描述时只言片语。不能坚持记录。不善于用数据说明问题。

Page 85: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教学实施建议 与《植物的一生》合起来上,交叉进行。 让孩子把养蚕活动坚持到底。 选择恰当的课堂教学时机。 鼓励学生有更多的发现。

Page 86: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指导科学的观察方法(数一数、量一量、算一算),指导学生综合描述的能力。 争取家长的支持

教师亲自饲养

Page 87: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蚕的一生

卵孵化: 3月底 4月初

幼虫期: 35天

蛹期: 13天

蛾期: 6天

一生蜕皮 6次(包括幼虫变蛹、蛹变蛾各一次)

Page 88: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第 5单元 沉与浮•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造一艘小船

Page 89: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中比较常见的几个问题:1 、内容多,在一节课里完成

不了2 、材料准备有难度3 、教学目标的理解和把握

Page 90: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一、关于观察物体沉浮的两种方法 ( 46页) 1 、观察和描述中出现问题的时候 2 、有两种方法的时候 3 、许多人进行研究、交流的时候

Page 91: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二、物体的沉浮与轻重、大小的关系

—— 有关 ——无关 —— 有关 —— ……

Page 92: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三、关于 48页的四个问题1 、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2 、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3 、我们用大小不同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

出物体的轻重对沉浮的影响,这里的原因是什么呢?

4 、我们用轻重不同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的大小对沉浮的影响,这里的原因是什么呢?

Page 93: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四个问题和活动:一、我用什么方法改变玻璃瓶的沉浮?二、我用什么方法改变浮标的沉浮?三、我们用什么方法改变物体的沉浮?四、挤压瓶子与“潜水艇”的下沉有什么关系?

Page 94: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强化和应用 应用于解决问题 应用于现象解释 应用于理解技术

Page 95: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中碰到的问题:

对科学的认识 对科学探究的认识 对教材科学探究活

动设计的认识

Page 96: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活动:马铃薯的沉浮

• 一个水槽里的马铃薯沉,一个水槽里的马铃薯浮,我们怎么解释?

• 两个马铃薯在第一个水槽里全沉下去了,在第二个水槽里全浮上来了。我们怎么解释?

• 在“马铃薯的沉浮”活动中,我们让孩子们经历的是什么?

Page 97: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观察比较两个水槽里的液体

• 看到马铃薯浮起来了,有的孩子就说:有盐!老师一听,马上紧张起来……

——马铃薯浮起来能作为水里有盐的猜测的依据吗?

…… —— 液体蒸发后留下许多

白色的粉末,于是就能认为“水里确实有盐”吗?

Page 98: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 插图中的孩子们的话: —— 这是一杯什么水呀? ——也许盐水能使马铃薯上浮吧? —— 我来做一杯盐水试试。

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

Page 99: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活动 推测与验证 ( 54页)

• 清水里沉的马铃薯,在盐水里浮了,这是因为盐水比较重的缘故吧?(推测)

• 量出 50毫升清水和盐水放在天平上比较比较轻重(验证)

• 油比水轻……• 水银很重……• …… 联系与拓展 选用、课外

Page 100: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造一艘小船• 单元的应用层面的活动• 科学、社会、技术

Page 101: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各种各样的船(拓展)

Page 102: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揭示思维矛盾,发展对沉浮的认识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强化认识发展成果,应用与联系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从液体的角度研究沉与浮 观察与解释,猜测与依据造一艘小船 沉与浮的认识的应用,科学社会技术

Page 103: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冷与热》单元

学生经历了对物体沉浮现象的探究活动后,探究的欲望得到了张扬,能力也相应地得到了增强,而设置“冷与热”单元。以学生对冷水和热水的感受和描述活动作为开端,后续活动涉及对冷和热的物体的观察,引出热胀冷缩现象的研究,引申出温度概念和温度计的使用与测量的内容。

该单元的教学,建立在学生前期所获得的探究能力的基础之上。

学生亲历探究的活动多,教材安排 24项观察探究活动。

Page 104: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冷与热

冷水与热水 热胀冷缩 温度和温度计 测量物体的温度

Page 105: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冷水与热水

冷热不同的水倒出四杯温度不同的水——怎样倒?触摸感受冷热温差——获取感性认识给热水分类——巩固认识记录整理发生烫伤的场景回顾——往日记忆再现

冷水与热水还有什么不同往冷水和热水中各滴一滴红墨水——实验辅助 发现差异(仅观察现象)

观察冷水和热水的沉浮——实验辅助 认识差异(尝试解释原因)冷水中,热水袋——浮;热水中,冷水袋——沉

Page 106: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研究热水上浮的原因观察水受热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天平秤经过冷热

变化的一试管水的质量观察用气球皮蒙住的试管在冷、热水中的变化——气球皮的细微变化观察,得出热水体积变大得出热水体积变大,导致上浮——活动目标指向“热胀冷缩”

Page 107: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热胀冷缩

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冷水变成热水后水面是怎样的——回顾怎样清楚地观察水在受热后的体积变

化——提出新问题,设计新实验、验证(注意材料的密封性)

观察水在受热或受冷时的体积变化——水热胀冷缩实验

其他液体也热胀冷缩吗观察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拓

展性活动

Page 108: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空气是否热胀冷缩呢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什么容器装空气?什么方

法使空气受热受冷?有什么方法观察空气体积的变化?观察固体的热胀冷缩

观察铜球的热胀冷缩现象——酒精灯安全使用,防烫伤,可考虑演示实验

Page 109: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温度和温度计观察几种温度计

观察温度计的构造——玻璃管、玻璃泡(水银、煤油、酒精等)、刻度。

认识温度计的设计原理——插图,液体热胀冷缩

观察各种各样的温度计——拓展,最好实物观察:干球湿球温度计、体温计、数字温度计……

摄氏温度的读和写认读和记录摄氏温度——最好用模型辅助。如: 36℃、 0℃、- 5℃等,注意 0℃上下差别

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准确使用温度计——视线与温度计液

面平。技能训练

Page 110: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测量物体的温度测量水的温度

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的方法——掌握测水温的基本方法测量四种不同温度的水——操作、观察、记录能力锻炼

测量空气的温度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的方法——掌握测气温的方法测量教室等处的空气温度——多处测量、正确读、记录。

测量沙子的温度讨论如何测量沙子的温度——设计方案对干燥和潮湿的沙子进行温度测定——实施测定

拓展了解体温计的使用

Page 111: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认识冷水、热水存在的差异。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发生热胀冷缩的现象。认识常见的温度计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在观察实验中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生活之中。尝试把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Page 112: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能力目标:引领学生认真观察、收集有关物体冷与热的事实材

料,整理、研究材料,使之经历一些有关冷与热的探究活动。经历用触摸等方法进行冷热不同四杯水的分配过程。经历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探究的过程。经历认识温度计、使用温度计的过程。使学生在有结构的活动中掌握对自然界进行独立探

究的技能。

Page 113: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培养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思想意识。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Page 114: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23/4/19

材料下载地址

鄞州教育科研网http://www.yzjks.net—— 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