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與生態

68
海海海海海海海 Ppt borrowed and modified from Dr. 海海海

description

海洋生物與生態. Ppt borrowed and modified from Dr. 盧胡彬. 海洋生態系. 生物的形態、習性和顏色隨深度而變化是很明顯的。所以,每一水層中的生物有共同的特性。 在表層的水域中,有食肉的藍色甲殼綱動物、透明的軟體動物和管水母。 往下是弱光層,顏色發紅和發黑的動物取代了透明的無脊椎動物。. 再往下,是漆黑的深海區,它的光線來自底棲魚類如魷魚、燈籠魚的發光器官。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of 海洋生物與生態

Page 1: 海洋生物與生態

海洋生物與生態Ppt borrowed and modified

from Dr.

盧胡彬

Page 2: 海洋生物與生態

海洋生態系 •生物的形態、習性和顏色隨深度而變化是很明顯的。所以,每一水層中的生物有共同的特性。

•在表層的水域中,有食肉的藍色甲殼綱動物、透明的軟體動物和管水母。

•往下是弱光層,顏色發紅和發黑的動物取代了透明的無脊椎動物。

Page 3: 海洋生物與生態

•再往下,是漆黑的深海區,它的光線來自底棲魚類如魷魚、燈籠魚的發光器官。

•生活在海底上的生物也是隨深度變化而變化,從大陸棚到大陸坡直到深海底。在泥質海底以掘穴動物為主,而在深海軟泥海底則以魚、甲殼綱動物和海參為主。對於那些從海水中吸吮懸浮物質為生的魚類來說,其數量與深度成反比﹔而對於那些從海底沉積物中覓食為生的魚來說,則能生活在很深的海底。

Page 4: 海洋生物與生態

海中的食物鏈 •由於海洋環境要比陸地上復雜得多,因此,一般的海洋生物要比陸地生物的繁殖力強,它們的求偶方式、繁殖、生殖方式,都非常巧妙。即使是這樣,在眾多的海洋生物群落中,也只有少數強壯的在適應了其生存環境之後才存活下來。

Page 5: 海洋生物與生態

• 「大魚吃小魚、小魚吃小蝦」 。在海洋生物群落中,從植物、細菌或有機物開始,經食植性動物至各級食肉性動物,依次形成攝食者的營養關係,這種營養關系被稱為食物鏈,亦稱為“營養鏈”。

• 食物鏈的結構有些像金字塔,底座很大,每上一級都縮小很多。

• 第一級是由數量驚人的植物性浮游生物構成的,是食物鏈金字塔的最基礎部分,通過光合作用生產出碳水化合物和氧氣,是海洋生物生長的物質基礎 。

Page 6: 海洋生物與生態

•食物鏈的第二級是動物性浮游生物,它們以植物性浮游生物為食。

•第三是攝食動物性浮游生物的海洋動物﹔四級則是海洋中的食肉類動物如旗魚、鯊魚等,它們處在金字塔的最高層。

Page 7: 海洋生物與生態

台灣的海洋生態 • 台灣由於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東經一二○度到一二二度,北緯二二度到二五度)北迴歸線通過花蓮及嘉義,位處亞熱帶,日照充足,不論陸上或海域動植物,生長季節長。

• 台灣位於全世界最大的歐亞陸塊和最大洋太平洋交接觸地帶,造就台灣的季風氣候─冬季東北季風、夏季西南季風盛行形成湧浪,使深層水中營養鹽引攪拌,混合上升至表水層。

Page 8: 海洋生物與生態

• 台灣位於菲律賓海洋板塊和歐亞板塊擠壓、隱沒處,形成台灣東部海域為複雜的海底地形,加上溫度高、鹽分高的黑潮(世界最重要的海流 之 一 ) 緊 貼 台 灣 東 部 往 北 流(造成陸域潮溼溫暖加上日照形成高基礎生產力),海流能量驚人的大自然營力,除了是重要攜帶輸送海洋浮游生物的通道,也是提供其它生物食物來源,更由於受海底地形及東海大陸棚邊緣影響,在宜蘭海域、台灣東北海域,沿二百米等深線一直到釣魚台列島一帶形成湧升流現象,使浮流生物密度奇高,形成重要漁場。造成台灣海洋生態活潑。

Page 9: 海洋生物與生態

•台灣海域終年光照充足( 7000 ~15000Lux ),溫度適中(年均溫 20℃),外有強海流,近岸岬灣內則潮汐海流平緩穩定,波浪、湧浪複雜,水中溶氧充足,外海水質佳,北方魚會下來過冬,南方魚則上來避暑,魚種眾多,陸地營養鹽、有機質沖刷旺盛,沿海及湧升流區營養鹽充足,基礎生產力高,浮游生物密度高,生態因子優良,因此台灣海域生物畸異度高、生物量大,擁有世界級活潑的海洋生態。

Page 10: 海洋生物與生態

•台灣海域終年光照充足( 7000 ~15000Lux ),溫度適中(年均溫 20℃),外有強海流,近岸岬灣內則潮汐海流平緩穩定,波浪、湧浪複雜,水中溶氧充足,外海水質佳,北方魚會下來過冬,南方魚則上來避暑,魚種眾多,陸地營養鹽、有機質沖刷旺盛,沿海及湧升流區營養鹽充足,基礎生產力高,浮游生物密度高,生態因子優良,因此台灣海域生物畸異度高、生物量大,擁有世界級活潑的海洋生態。

Page 11: 海洋生物與生態

• 台灣海洋生態的特色:每單位面積生物種名列世界前矛,台灣島佔地球面積不到萬分之一,現生海洋生物種達全世界十分之一包括已記錄大型海洋生物如魚類 1500種海藻 600、珊瑚250,軟體動物如貝類 2500、甲殼類 600、棘皮動物 150以上……。

• 全世界四十四萬公里海岸線,台灣海岸長一千多公里佔四百分之一,但若以浮游動物生產力每日每平方米產生二五○毫克碳以上的主要捕魚場海域而言,台灣佔百分之一(世界一半海岸是懸崖峭壁或長年累積冰雪)也就是說台灣海域都是最高生產力能涵養漁源形成漁場的好海域。

Page 12: 海洋生物與生態

•台灣四面環海,海岸線長達 1,600 餘公里,小島 70 餘處。西部海岸為緩和平坦陸棚,且有大陸南向沿岸寒流、北向之 黑潮支流及季風飄送交匯,基礎生產力豐富,為魚貝介類良好之繁殖棲息場所,底棲、上中層洄游性魚類及貝介類均甚豐富,形成良好漁場。東部海岸陡峻水深且地處寒暖流交會之衝,為大洋性洄游性魚類必經之通路,資源豐富。同時台灣地理位置適中,往返世界各大漁場均甚方便,使台灣具備發展海洋漁業之優良天然環境條件。

Page 13: 海洋生物與生態

• 台灣的竹圍是地球上紅樹林(水筆仔純林)分佈的最北界,蘭嶼也是海蛇分佈最北界,台灣恆春半島南端也是地球上珊瑚礁分佈的北方次極限(再高緯度祇剩稀疏的耐寒珊瑚群眾)沖繩沾台灣洋流高溫的光成為真正最北界,而中國、香港、美國西岸並沒有珊瑚。

• 台灣島最北端是由大屯錐狀火山熔岩流與海相接觸的富貴角、麟山鼻、石門等地形成岬角海岸,為海洋生物提供異常堅硬的安山岩底質。北部海岸北端東北側方向迎接強悍(十月至三月)東北季風,經常巨浪滔天,形成火山腳下的海蝕地形,跳石海岸巨礫灘是一特色,西南海岸則因背風形成沙岸。又近淡水河口,東海陸棚區生態活潑。

Page 14: 海洋生物與生態

• 台灣島最南端墾丁一帶則是生物造陸的隆起珊瑚礁海岸,海域裡密布現在珊瑚,有生物歧異度最高的珊瑚礁生態系。

• 濕地是指水域與陸域之間的交會地帶,經常或間歇地被潮汐、洪水淹沒的土地,涵括了我們所熟知的鹽水及淡水沼澤、草澤、林澤、河口、水塘、低窪積水區和潮汐灘地等。濕地是提供野生生物和魚類棲息地、調節洪水、淨化水質,生產天然物,以及作為休閒和自然教學都好地方。濕地孕育了許許多多的動植物,不但有水生植物和昆蟲,還有魚、 蝦、貝類,以及到此覓食的哺乳類和鳥類等,尤其是許多稀有和瀕臨絕種的動物多依靠濕地所供給的食物而生存,而多數的魚、蝦也成為人類的重要食物來源。

Page 15: 海洋生物與生態

• 濕地能吸收和儲存洪水、調節水位,即使洪水太大無法全部容納,生長在濕地的樹木和草叢也會阻緩洪水的速度,減少災害。只可惜台灣的濕地被大量開發,少了一層防洪的屏障,只要一有颱風或暴風雨,就很容易造河水氾濫或海水倒灌。

•台灣從濱海生物種類特多,沿海、近海、外洋生態系因各式環境生態因子特殊獨特,造成台灣特有海岸生態特色。

Page 16: 海洋生物與生態

海藻、海草與浮游動物 • 海藻和海草是海中的生產者,它們不但提供生物大量的食物來源,也是氧氣的製造者,而且當它們長成一大片時也是許多魚類孵育仔魚及棲息的處所。海草則是一種已經適應了海洋環境的維管束植物,和海藻最大的不同是它會開花、結果,並以匍匐莖向外蔓延。海藻沒有真正的根、莖、葉,有的也只是形狀類似莖葉的特化細胞而已。

Page 17: 海洋生物與生態

•海藻在過去的生物分類中,只有三界,即動物界、植物界及菌類界,這些海藻因為有細胞壁及葉綠素可以行光合作用而歸在植物界中。但目前在生物分類上,已改分為五界,其中包括: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及動物界,而海藻則因無維管束組織而抽離植物界,改為橫跨原核生物界及原生生物界兩界,其中藍藻在原核生物界,綠藻、紅藻及褐藻則改在原生生物界。

Page 18: 海洋生物與生態

• 海藻像陸上的植物一樣,沒有陽光就不能生存。海藻在它的生命過程中,從海水中吸收養料,在太陽光的照射下,通過光合作用,合成碳水化合物,可再轉化合成蛋白質、脂質及核苷酸等物質,以滿足海洋植物生活的需要。光合作用必須有陽光,陽光只能透人海水表層,這使得海藻僅能生活在淺海中或大洋的表層。

Page 19: 海洋生物與生態

• 藻類主要分為兩大類型,一類為浮游性藻類( 微細藻 ) ,另一類為固著性大型藻類,此類一般俗稱海藻。大型的海藻沒有真正的根、莖、葉,有的也只是形狀類似莖葉的特化細胞而已,但可長至幾十米甚至幾百米長,它們柔軟身體的基部有固著器緊貼海底,被波浪衝擊得前後搖擺,但卻不易被折斷。海草的經濟價值很高,像我國淺海中的海帶、紫菜和石花菜,都是很好的食品,有的還可以提煉碘、溴、氯化鉀等工業原料和醫藥原料。

• 為了區分方便,目前一般將漂浮水中的微細藻類統稱為「植物性浮游生物」或「浮游性藻類」,而在海邊肉眼可見的大型海藻則稱為「海藻」,包括藍藻、綠藻、褐藻及紅藻四大類群。

Page 20: 海洋生物與生態

• 海洋魚類及各種海洋動物都是以飄浮在海水中的微小的藻類和動物 -- 浮游生物為食物的,就像我們人類是以農業生產的糧食和畜牧業生產的家畜為食物一樣。海洋浮游生物是海洋生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數量龐大、種類繁多,可以分為海洋浮游動物和海洋浮游植物。它們能夠隨著波浪和海流一起移動。大多數的浮游動物體型變化很大,小的不足一公釐,如有孔蟲,大的則好幾公分,如水母。正是由於它們的存在,其他生物才能夠生存,它們是海洋食物鏈中重要的一環。

Page 21: 海洋生物與生態

•海草可不是一般的草,它生長在海洋邊緣部分一個相當狹窄的地帶,海草場是熱帶水域重要的潮下帶生產者,成為許多經濟魚類和無脊椎動物的天然漁礁。  海草是一類生活在溫帶海域沿岸淺水中的單子葉草本植物。海草有發育良好的根狀莖,葉片柔軟、呈帶狀,花生於葉叢的基部,花蕊高出花瓣,所有這些都是為了適應水生生活環境。

Page 22: 海洋生物與生態

• 海草根系發達,有利於抵禦風浪對近岸底質的侵蝕,對海洋底棲生物具有保護作用。同時,通過光合作用,它能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溶於水體,對溶解氧起到補充作用,改善漁業環境。海草常在沿海潮下帶形成廣大的海草場,海草場是高生產力區。這裏的腐殖質特別多,是幼蝦、稚魚良好的生長場所,同時也有利於海鳥的棲息。它能為魚、蝦、蟹等海洋生物提供良好的棲息地和隱蔽保護場所,海草床中生活著豐富的浮游生物,個別種類海草還是瀕危保護動物儒艮的食物。海草場保護生物群落的作用不可忽視。

Page 23: 海洋生物與生態

海洋無脊椎動物 • 海綿動物是多細胞動物當中結構最簡單、形態最原

始的一類,早在寒武紀以前就已經出現並一直繁衍到了現代。海綿動物由單細胞動物演化而來,它們的細胞已經分化了,但是還沒有形成組織和器官。海綿動物有單體的,也有群體的,外形多種多樣,其中單體海綿有高腳杯形、瓶形、球形和圓柱形等形狀。海綿動物的體壁有許多孔,孔內有水道貫穿,體內有一個中央腔,其上端開口形成整個個體的出水孔。多數的海綿動物具有骨骼。骨骼分兩類,一類是針狀、刺狀的鈣質或矽質小骨骼,稱為骨針﹔另一類是有機質成分的絲狀骨骼,稱為骨絲。

Page 24: 海洋生物與生態

•刺絲胞動物在分類學上屬於低等的動物。珊瑚、水母、和海葵這些長相差很多的物種全屬於刺絲胞動物,因為他們身體都只有一個開口,食物和殘渣都由此進出。開口周圍都有許多觸手,長滿細小的刺絲胞會分泌毒物,有利覓食。長的像海藻的水螅是由許多水螅蟲聚成的群體。刺細胞是刺絲胞動物所特有的,它遍佈於體表,觸手上特別多,此類動物以此得名被稱作為刺絲胞動物。

Page 25: 海洋生物與生態

1.珊瑚 刺絲胞動物有些會分泌外骨骼髓來堅固架構,例如,珊瑚,我們很常見到它們的骨骼,甚至因為其色澤很美而成為裝飾品。可是,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人們一直把珊瑚看成是植物,稱它們為 " 珊瑚樹 " ,這是因為它們的外形太像植物了。珊瑚由整群水螅蟲聚集在一起生活,會分泌外骨骼,群體內還有共生藻來增添珊瑚的繽紛色彩。珊瑚蟲的身體呈輻射對稱,體壁具有石灰質的外骨骼。與水母和水母游走於海中不同,珊瑚營底棲生活。

Page 26: 海洋生物與生態

2.水母 水母的身體呈盤狀或古鐘狀,分為傘蓋體和垂管兩部分。這種體型非常適合漂浮生活。傘蓋體上方隆起的一面稱為外傘,下方凹入的一面稱為內傘,傘緣有一圈觸手。傘管呈長管狀,位於內傘中央,其末端有口。

3.海葵 在海洋中,有許多一年四季盛開不敗

的 " 海菊花 " ,它就是海葵。

Page 27: 海洋生物與生態

海葵形態繁多,有上千種,一般呈圓筒狀,體色艷麗,基部附著在岩石、貝殼、砂礫或海底。菊花似的海葵沒有骨骼,他們會吸附在物體表面或挖洞埋在泥沙裡。雖然是單體生活,卻和小丑魚、蝦、蟹等形成密切的共生關係。海葵上端是圓形的盤,周圍有幾條到上千條菊瓣似的觸手,它們在水中隨波搖曳,一張一合,如花似錦。生活在礁盤的大海葵,有天藍色、紅色、黃色或白色的觸手,組成鮮艷的 " 花叢 " ,遊魚和小蝦爭相嬉戲於 " 花叢 " 之中,一旦被其觸手中的刺細胞刺中,便被麻痺,最後被觸手卷入口中,成為其美食。獨有那色彩鮮艷的小丑魚才可與其共棲,互利互惠。有些生物學家認為,海葵的壽命長達300年,所以這 " 海菊花 " 可長開 300年而不謝,這是陸生菊花無法相比的。

Page 28: 海洋生物與生態

•已知現生的環節動物約有 1100 種,常見的種類如蚯蚓、水蛭、沙蠶等。環節動物分佈在海洋、淡水及陸地,可分為三個綱,即主要生活在海洋的多毛綱,生活在淡水及陸地的寡毛綱及蛭綱。

1.沙蠶 雌雄異體的沙蠶有許多不同的種類,有的體色鮮艷、有的身長可達一公尺長,不論棲息在岩礁或沙地,他們都會利用體腔的液壓讓身體收縮和膨脹,再靠著身體的一伸一縮挖掘,沙蠶就完成掘穴的工程。

Page 29: 海洋生物與生態

2.旋毛管蟲、扇蟲與管蟲在海中遨遊,最令人不能忘懷的,要算那些體色鮮艷造型精緻的活在岩礁區的海域,雖然與沙蠶、蚯蚓同屬環節動物。但牠們由於適應不同的生活,僅能行定著生活,不能自由移動。牠們身體兩側的側足已退化,頭部也退化轉變為美麗的扇形觸手,又稱為鰓冠。旋毛管蟲是屬於環節動物門、毛足綱的動物,扇蟲與管蟲多生

Page 30: 海洋生物與生態

•螺、貝、章魚、烏賊、海蝸蝓這些都是軟體動物。其中的螺和貝類具有殼,海蝸蝓、章魚和烏賊的外殼則已消失。螺有足腹和口蓋;貝類則有兩枚外殼,用斧足來運動;烏賊和章魚具有漏斗構造協助噴射推進;具艷麗色彩的海蝸蝓往往有毒,牠們會把吃入的刺絲胞轉移到身上表皮。除這些動物以外,海邊常見的石鼈也是軟體動物。

Page 31: 海洋生物與生態

1.紅螺 紅螺的貝殼呈球狀,殼質堅厚,表面生有肋紋及棘突。殼口內面很光滑,呈橘紅色,所以便獲得了紅螺的名稱。紅螺除了肉可以食用以外,貝殼也很有用。貝雕廠用它製作的煙具或其他小工藝品很受人們的歡迎。初來海邊的人們很喜歡找幾個紅螺貝殼作紀念品。

Page 32: 海洋生物與生態

2.夜光蠑螺 夜光蠑螺。屬於腹足綱中的軟體動物,肉可食用,殼可做貝雕,暖水產,台灣,琉球,印度洋,菲律賓,印尼及裴濟群島等地有分布。貝殼大,重厚堅固,肉鮮美,目前正發展養殖。殼珍珠層發達,為貝殼雕刻工藝材料近球形。寬可達 25公分。以藻類為食,棲息環境從低潮區至 10m左有水深岩礁間的海底。在潮間帶採到的多為幼體,成體棲息較深。

Page 33: 海洋生物與生態

3.鮑魚 鮑,又稱為鮑螺,也就是一般俗稱的鮑魚,為夜行性、藻食性的螺類,廣泛分布在世界各大洋,特別是在海水清澈、溶氧較高的岩礁海域淺水區。在分類學上屬於軟體動物門( Mollusca )、腹足綱( Gastropoda )、前鰓亞綱 ( Prosobrachia ) 、鮑螺科( Haloitidae )、鮑屬( Haliotis )。殼為盤形,螺塔甚低,沿著肩部有一排呼吸孔。殼內面具有珍珠光澤。成貝無口蓋。腹足寬廣,為 卵 圓 形 , 呈 吸 盤 狀 。 九 孔 ( H. diversicolor )也是鮑的一種,為台灣最常見的種類。

Page 34: 海洋生物與生態

•節肢動物是動物中最大的一個門類,在目前已知的 100多萬種動物中,它約占85%。該門類動物的身體可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附肢分節,故名節肢動物。海洋中的節肢動物有肢口綱、海蜘蛛綱、昆蟲綱和甲殼綱等四大類,其中甲殼綱是很重要的海洋生物類群,像我們平常喜愛吃的蝦和蟹就是屬於這個綱的生物種類。

1.蝦

Page 35: 海洋生物與生態

櫻蝦有兩科約 90 種,特徵為甲殼薄弱,額角短小,第四、五步足有退化傾向。台灣至少有產 3 屬 9 種。主要為小型的浮游性蝦類,有時數量非常多,並有垂直洄游的習慣,櫻蝦的生命周期大多很短,受精卵多是直接排出體外。分佈世界各地,自淺海至深海均有其蹤跡。櫻蝦雖體形小,但數量有時非常豐富,是東南亞、印度及非洲地區的重要漁業蝦類之一,主要以拖網捕捉。

Page 36: 海洋生物與生態

2.螃蟹 生活在海洋中的蟹類,是蟹家族中相當興旺的一支,它們不僅種類繁多,而且本領也各不相同。有行走如飛的沙蟹、不付房租的寄居蟹、能上樹的椰子蟹以及用一米多長的長腿支撐自己身體在海底爬行的高腳蟹等等。

青鋸蟹頭胸甲呈開扇形,殼背平滑無毛,殼前緣兩側各有鋸齒九枚,鉗腳粗大平滑而無毛,體呈青褐色或暗青綠色,贅腳之先端呈淡赤色,步腳與最後泳腳全面呈暗紫色網目。

Page 37: 海洋生物與生態

椰子蟹甲呈心臟形,鰓域甚為擴張,腹部左右相稱,第一腳粗大而短,通常以左側腳為大,體色為咖啡紫色,全身鑲以藍色斑點。穴居於椰林洞中,以鰓室膜行空氣呼吸,白天不活動,只有夜間外出覓食,甲長達 12 公分,甲寬達14公分,體重達 1.3公斤。分布於琉球、台灣、海南島等熱帶地方。

Page 38: 海洋生物與生態

•海星、海百合、海膽和海參雖然長相差異很大,但都是棘皮動物,皮膚中具有很多針狀小骨。海百合有海中之花的美名,牠們利用羽狀手臂上的纖毛把食物送入口中。肉食性的海星什麼都吃,且具有高強的再生能力。身體較柔軟的海參靠肌肉和管足移動,行動十分緩慢,牠們多半是夜行性動物。海膽則利用硬棘運動,大多以藻類和動物的有機碎屑為食。

Page 39: 海洋生物與生態

1.海星 海星是棘皮動物中的重要成員。五條腕的海星,

形狀很像五角星,它的口位於口面 ( 腹面 ) ,肛門在反口面 ( 背面 ).口面為淺黃色或橙色,反口面為淺色底子上襯著紫色或深褐色的斑紋。海星腹部著地,五條腕伸開在淺海的沙地或岩石上不慌不忙地用數目眾多的管足 ( 海星的運動器官 )爬行。海星捕食的方法十分奇特,且特別喜歡吃貝類。當海星用腕和管足把食物抓牢後,並不是送到嘴裏 " 吃 " ,而是把胃從嘴裏翻出來,包住食物進行消化,待食物消化後,再把胃縮回體內。海星吃貝類,還要加一道工續,先用腕和管足把貝類包起來使之窒息而死,把雙殼拉開,然後再翻出胃來吞噬。那些消化不了的貝殼,在海星飽餐之後就被拋棄掉了。

Page 40: 海洋生物與生態

海星的絕招是它分身有術。若把海星撕成幾塊拋入海中,每一碎塊會很快重新長出失去的部分,從而長成幾個完整的新海星來。例如,沙海星保留 l 釐米長的腕就能生長出一個完整的新海星,而有的海星本領更大,只要有一截殘臂就可以長出一個完整的新海星。由於海星有如此驚人的再生本領,所以斷臂缺肢對它來說是件無所謂的小事。目前,科學家們正在探索海星再生能力的奧秘,以便從中得到啟示,為人類尋求一種新的醫療方法。

2.海百合

Page 41: 海洋生物與生態

在很深的海底生長著一種類似“植物”看起來挺拔的“莖稈”節節生枝,頂端是一枚含苞欲放的“花朵”。由於它的形狀像百合,所以人們就稱它為“海百合”。科學家們早已剝去了海百合的偽裝,原來它和海葵一樣也是十分凶殘的動物。海百合屬于棘皮動物,它和海參是近親。美麗的有柄海百合,固著於較深的海域,伸出的腕好像風車一樣,迎著水流捕捉食物,好像陸生的葵花。無柄海百合又名 " 海羊齒 " ,它既可固著又可靠其腕劃動,色彩綺麗,在海中的游泳動作像蝴蝶在糊糊起舞。還有那體大肉厚、紅色的梅花參,身上的棘狀突起像朵朵盛開的梅花,鮮艷奪目。

Page 42: 海洋生物與生態

3.海膽 海膽屬於棘皮動物門,可分為正型海膽及歪形海膽兩亞綱。正型海膽為一般常見外形近似球形之海膽 ; 歪型海膽則包括了外形扁平的「海錢」、盾形的「海餅」以及心臟形的「心形海膽」。正型海膽棲息於礁岩及珊瑚礁等硬質棲底以及沙、泥等軟質棲底 ; 牠們以棘刺及管足來移動,攝食各種底藻、小型動物及死屍等為食。歪型海膽則大多埋藏在沙中生活,以吞食泥、沙底質的方式,攝取其中的有機顆粒為食全世界各海域皆有海膽分佈;本省的正型海膽多出現於岩礁海岸,各離島及東北角、懇丁海域等地皆常見;歪型海膽則多出現於泥、沙地形,如新竹、通霄等地的潮間帶沙灘皆常見。

Page 43: 海洋生物與生態

藍環冠海膽,肛乳突 反口面有「肛乳突」為排泄器官,其開口為白色環或為全黑,肛乳突週圍有藍色圈,並有五對藍線從此圈連至步帶處,體 殼上有五個清楚的白點。棘刺細長尖銳有黑有白也有黑白相間者,體表為黑色。生態習性晝伏夜出,以藻類為主食。棲息地在台灣及各離島沿岸海域也有其蹤跡。白天躲藏於珊瑚礁下的陰暗岩穴中,晚上則爬出礁石上刮食藻類。

Page 44: 海洋生物與生態

4.海參 海參管足本綱,生物外形呈長筒狀,口在前端,肛門

則開口在另一端。身體通常橫臥於海底,有背腹面之差異,故呈兩側對稱之體型。口部周圍的變形為觸手以協助攝食;背方管足退化為疣突,司呼吸及感覺的功能;腹面的管足則大多仍具有吸盤,有爬行及吸附的功能。海參的體壁柔軟,骨板退化為細小的骨針埋藏於體壁中,我們一般即食用其體壁的肌肉部份。其觸手可分泌黏液,使其像捕蠅紙般地黏取附近的食物顆粒或底質,然後將觸手伸入口中舔食其附著物。牠們可攝食底藻、有機碎屑或直接吞入底質泥、沙以攝取其中的養份。生殖行為海參一般為雌雄異體,生殖腺位於體前端,生殖孔開口於體前端背面。海參綱有的種類半埋在泥沙底質中棲息,有的吸附在礁岩表面,有的則縮藏在岩縫或洞穴中。棲息地由潮間帶到水深10000公尺的海底。全世界各地海域,皆有分布。

Page 45: 海洋生物與生態

5.陽遂足 陽燧足屬蛇尾綱,是現生棘皮動物中種類最多的一綱,一般具有一個明顯的中央體盤及五隻細長、易斷的腕足。其口位於體盤腹面中央,篩板位於口面,沒有肛門,食物殘渣直接再由口排出。某些濾食性的筐蛇尾類,腕足產生許多樹枝狀的分枝,形成一片網狀的構造,能捕捉在水中漂浮的食物顆粒及小生物。在潮間帶最為常見的蜈蚣櫛蛇尾、齒櫛蛇尾、環棘鞭蛇尾以及巨綠蛇尾。還有一種小型的沙氏輻蛇尾經常會成群棲息在海綿中。另外在底拖漁獲中則偶可發現一些腕足分枝成網狀的 " 筐蛇尾類 "

Page 46: 海洋生物與生態

海洋脊椎動物 • 脊索動物門生物除了頭索動物的海鞘及尾索動物的文昌魚以外,其它都具有脊椎骨—我們一般稱為脊椎動物,又分為五大類,由演化次序分為魚類、兩生類、爬蟲類、鳥類、與哺乳類。海龜和海蛇是爬蟲類,加上魚類與海洋哺乳類動物,牠們都是海洋中常見的脊椎動物。

Page 47: 海洋生物與生態

•一般來說,盲鰻和八目鰻為圓口魚 ( 無頜魚 ) ;鯊魚、鱝和魟屬於軟骨魚,其他常見魚類則是硬骨魚,這些是我們目前可見到的主要三大類魚類。魚類的體型及外型差異很大,如最大的是鯨鯊可長到 18公尺長;另外,有些魚類的體型才 2 至 3 公分。而在珊瑚礁出沒的熱帶魚中,小丑魚和蝶魚是最美的一群。至於海馬、海龍長得沒有一點魚的模樣,但牠們也是魚類家族中獨特的一員。

Page 48: 海洋生物與生態

•世界魚類分類樹狀圖 ( 脊椎動物亞門 ) 包括 7 綱 7 亞綱 62目 81亞目 515科 4922屬 26821 種。這 7 綱是圓口魚綱 ( 盲鰻綱 ) 、七鰓鰻綱、盾皮魚綱、軟骨魚綱、棘魚綱、條鰭魚綱、肉鰭魚綱。

•魚的外部構造,基本上區分為硬骨魚、軟骨魚及無頜魚 ( 圓口魚 ) 。三種體形及構造差異頗大。因為硬骨魚是我們較常見的魚類,故以下大致介紹,其構造含頭部的口、鼻、眼,另有腮蓋。身體部位具有背鰭、腹鰭、胸鰭、及肛門。尾部還有臀鰭、尾鰭。

Page 49: 海洋生物與生態

台灣海洋生物的多樣性 • 海洋是生命的誕生和孕育之地,它不但佔了地球表面 71%面積,生物棲地體積的 99%,同時更在人類文明的演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海洋不但提供人類食物、交通運輸,也同時主宰著地球的氣候變化、物質循環及整個生態系正常的運作,如果海洋受到污染破壞,陸地上的生命也就會跟著滅亡。但不幸地因為人類為陸生動物,所以以為「海洋」有廣大的涵容能力,可隨意傾倒廢棄物。且誤以為海洋的資源豐富,可以予取予求,肆意破壞,濫捕濫殺無所謂。從生物多樣性的觀點來看,海洋生物多樣性其實遠比陸地來得更為豐富珍貴。如目前所發現的 34個動物門中,海洋其實就佔了 33個門,而且其中有 15個門的動物只能生活在海洋的環境。相反的, 34個動物門裏只有 13個門可以棲居陸地,而其中只有一個有爪動物門是只分佈在陸地上。這個懸殊的比例顯示其實海洋才是保存了地球上絕大部份生物多樣性的地方。

Page 50: 海洋生物與生態

• 這些經長期演化而來,豐富多樣化的海洋生物不但提供人類食物、醫藥與休憩等多功能的需求,也藉由保護海岸、分解廢棄物、調節氣候、提供新鮮空氣等等,成為地球上最大的生命維生系統。這些多樣性極高的海洋生物大多分佈在俗稱「海中熱帶雨林」的珊瑚礁或是紅樹林、陸棚、海草床及河口等沿岸地帶,而這狹窄的沿岸地區,卻又最容易受到人為活動的干擾與破壞。但是人類對沿岸及海洋環境之需求,包括再生性資源、廢棄物處理,生活空間及農工業之發展等卻與日俱增。因此,維護海洋生態、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已是目前各國皆有的共識。

Page 51: 海洋生物與生態

•台灣面積雖小,佔全球陸地面積的比例可能只有千分之三,但台灣海洋生物的種類之多,卻可高達全球物種的十分之一。譬如魚類、珊瑚、海藻、甲殼類等幾個調查及分類工作作的較為完整的生物類別均是如此。至於那些洄游範圍廣的種類,如海龜或海豚,則比例更可高達全球海龜與海豚約 1/3 。因此相對而言,台灣海洋生物種類之多比起其他沿海國家而言,其平均值要高出 500倍之多。

Page 52: 海洋生物與生態

• 造成台灣海洋生物資源豐富的主要原因,除了因為台灣地理位置優越,正好位在全球最大陸棚區的邊緣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台灣海域棲息地的多樣性非常高。這包括了複雜的底質、地形、水深、海流與水溫等的生態因子的多樣化。如台灣西岸皆為沙質淺灘,台灣海峽平均不過 50公尺,除水中表層的洄游魚種外,均為沙泥底棲魚種。此外西海岸還有不少河口與紅樹林,紅樹林甚至是全球紅樹林分布的北限。東岸則水深可達數千公尺以上,孕育著許多鮮為人知奇形怪狀的深海生物,可惜迄今仍缺乏調查與開發。

Page 53: 海洋生物與生態

• 至於俗稱「海中熱帶雨林」物種最多的珊瑚礁,在全球海域面積雖僅佔不到 0.3%,但台灣卻何其有幸,在南北兩端及澎湖、小琉球、綠島及蘭嶼幾個離島也同時都有。不僅如此,由於東部、南部及小琉球等離島主要受到溫暖黑潮北上的影響,與北部及澎湖受大陸閩浙沿岸冷水流南下影響不同,造成溫度在冬季時南北可差到 4 ~ 5℃ 。也因此台灣南北海域海洋生物的物種也有著明顯的差異。像這樣只有 394公里長的島嶼卻可以同時擁有兩種不同的海底景觀與生物種類的確難能可貴,這也提供了學者從事系統分類、地理分布、生態保育、資源利用等等最好的研究地點和材料。

Page 54: 海洋生物與生態

•但是台灣累積的物種多並非表示台灣的資源還很豐富,相反的,其中有將近一半到 2/3 的物種均已從過去的數量豐富、常見,變成今天的偶見、稀有,甚至絕跡。也就是說過去每次潛水可以看到的魚種,現在可能五年十年都看不到一尾。台灣原本的海洋生物甚為豐富,但卻被我們在這短短的卅、四十年裏,重經濟輕環保、重陸域輕海洋,肆意地掠奪及到處污染和破壞下給逐漸葬送掉了。

Page 55: 海洋生物與生態

•海洋生物多樣性及全球之漁產量早已在迅速衰退。造成之原因已公認為:人為因素的 (1) 過漁及誤捕, (2) 棲地破壞, (3) 污染, (4) 外來種;以及自然因素之 (5) 全球變遷。因此,維護海洋生物多樣要避免上列四個人為因素著手,才能有效阻止海洋生物受到破害。

Page 56: 海洋生物與生態

生命中心倫理與生態中心倫理 • 倡導生命中心倫理的學說以史懷哲的尊重生命的倫理和泰勒的尊重自然最具影響力。他們主張一切生物都應平等看待,反對將所有生物分為有價值的與沒有價值的,高等的與低等的。

• 史懷哲倡導的倫理原則就是:鼓勵是維持生命是善良的好事,而毀壞和阻撓生命是醜惡的壞事。他認為尊重生命的原理應該包含所有的生命,包括昆蟲和植物。

Page 57: 海洋生物與生態

• 泰勒 (Taylor , 1986)的生命中心倫理學說,有系統地說明存在於人類與自然間的道德關係。主張所有生物具有自身的善和天賦價值(inherent worth) ,值得具有道德能力的道德者的尊重,認為人類與其他生物都是地球生命社區的成員,人類並不超越其他生物,而且人類與其他生物構成互相依賴的系統。

• 泰勒的環境倫理學說的核心成分就是行動正確、品性良好,並表達尊重自然為終極的道德態度。持有這種態度的道德者具有一套品德標準和行為法則,做為他們自己的倫理原理。所謂行為法則就是對生命個體不傷害、不干擾、誠信和補償性公正等法則。總之,生命中心論的基本概念包括下列六項:

Page 58: 海洋生物與生態

一 . 尊重生命個體,給予道德考量,保障其生存與自由的權利。  

二 . 確信每個生命個體的平等價值,同等考量其個體利益。  

三 . 認為動物是有意識的生命體且有傳承價值,值得道德對待。  

四 . 強調動物的權利,尊重並感受牠們的痛苦與快樂。  

五 . 尊重萬物的生存意志,生命間應該平等對待。  

六 . 尊重自然的態度,邁向永續經營的觀念。

Page 59: 海洋生物與生態

• 生態中心倫理是基於自然世界具有內在價值的哲學前提。通常包含大地倫理 (The Land Ethic)和深層生態學 (Deep Ecology)。

• 李奧波 (Aldo Leopold) 於 1949 年發表其環境倫理學說 - 大地倫理。他認為人類應擴大社區的範圍,涵蓋土壤、水、植物和動物,整個說就是大地。人類只是這社區成員之一,必須尊重與他一起生存的其他成員。自然萬物皆有其生存的權利,而這個權利並非人類所賜給。大地倫理主張一個真實的環境倫理,就是自然本身具有內在價值,而不是由於它對人類的生存和福祉具有意義,而且人類對自然世界有倫理責任。

Page 60: 海洋生物與生態

•奈斯 (Arne Naess) 於 1974年創立深層生態學,認為我們要保護所有物種,否定我們人類超越自然的態度。我們必須承認動物、植物和生態系均具有內在價值,並非它們僅有工具性價值;由於人類的生存賴於自然界眾多生物間的互依關系,消減了其他物種或摧毀了生態系,人類本身的生存亦失去保障。因此我們人類必須學習謙遜,尊重自然。人類並非超越自然,而是自然的一分子。

Page 61: 海洋生物與生態

•深層生態學者認為環境危機的解除唯有藉改變現代人的哲學觀點、改變個人和文化的意識形態結構,培養生態良知,以及認識下列基本原則:

一﹒地球上的人類與其他生物均有內在價值 ( 或天賦價值 ) ,其他生物的價值不能以對人類是否有實用價值予以衡量。

二﹒生命的豐富性或多樣性是其內在價值的實現。

三﹒人類沒有權利減少生命的豐富性與多樣性,除非為了自身維持生命需要。

Page 62: 海洋生物與生態

四﹒人類生命與文化的繁榮只能容納少量人口的存在。

五﹒目前人類對非人類世界正進行激烈的干擾,且情況正繼續惡化中。

六﹒現有政策必須改變,這種改變影響經濟的、技術的和意識形態結構的改變。

七﹒意識形態的改變主要在讚賞生活的品質,而不是提高生活水準。

八﹒贊同上述原理的人有義務直接的或間接的推動所需要的改變與行動。

Page 63: 海洋生物與生態

海洋污染• 依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屬的「政府間海洋委員會( IOC ) 」 的定義, 「 海 洋污染( Marine Pollution)」是指:「由於人類活動,直接或間接地把物質、生物或能量引入海洋環境,造成或可能造成損害海洋生物資源、危害人類健康、妨礙漁業和其他各種合法活動、損害海水的正常使用價值和降低海洋環境的品質等有害影響。」一些自然因素,如水土流失、海底火山爆發以及自然災害等所引起海洋的損害,則不屬於海洋污染的範疇。

Page 64: 海洋生物與生態

• 海洋污染的來源,主要包括:(一)海上船舶運輸的污染。包括所載運之油料洩漏,或洗艙壓艙的污水傾倒注入海洋者;核能動力船舶,或載運核能廢料之船舶,因輻射物質外洩進入海洋者;以及因附著船舶的生物,由甲地區移轉到乙地區後變成優勢生物,造成乙地區之生態浩劫。

(二)陸源性污染。包括陸域人類生活之廢棄物和農業、工業生產過程中所排放之廢料,經由溝渠、河川注入海洋。這種污染,也稱為非點源性污染。

Page 65: 海洋生物與生態

(三)海洋傾棄的污染。人類常將許多產業的污染性廢棄物,或其他污染性物質,經由運輸工具運至海洋中傾倒而造成污染。

(四)海上操作的污染。包括從事大陸礁層或海床之探測及開採時,因處置不當、設備不周,意外致使油、天然氣、泥漿外洩,或進行採礦時,產生大量微粒物質、泥漿等所造成之海洋污染。

(五)來自空氣之污染。包括空氣污染物質,或從事核爆試驗所產生之輻射塵,透過大氣進入海洋而造成污染。

Page 66: 海洋生物與生態

• 海洋污染的特性,首先是污染「來源複雜」,除了人類在海洋的活動外,陸域和空氣傳揚也都可能產生海洋的污染物。其次是「持續性強」,不可能像大氣和江河那樣,通過一次暴風雨或一個汛期使污染得以減輕或消除;污染一旦進入海洋後,可能通過生物的濃縮作用和食物鏈傳遞,對人類造成潛在和長期的威脅。第三是「擴散範圍廣」,海洋是相互連通的整體,一個海域出現的污染,往往會擴散到周邊海域。第四是「防治難度高」,由於海洋污染有很長的積累過程,一旦形成污染,需要長期治理才能消除影響,且治理費用很高;如果造成人體的毒害,更是難以徹底清除。 1950年代中期,震驚國際的日本水俁病,是直接由汞這種重金屬對海洋環境污染造成的公害病痛,影響至今還沒有完全消除。

Page 67: 海洋生物與生態

海洋保護• 有鑑於海洋污染來源廣泛複雜,防治又特別困難,因

此如何保護海洋,進而保護人類用海的福祉,已然成為國際間重大之環保課題。聯合國方面制訂了許多國際公約,例如「 1973 年防止船舶污染公約」和「 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等,呼籲各國重視海洋污染的預防,以及採取具體作為,保護海洋環境。我國於民國 89年公布「海洋污染防治法」,並於民國95年修訂「漁港法」,積極呼應國際趨勢,改善與維護海洋環境品質。除了政府機關的努力外,學界或民間部門也籌組「中華民國海洋污染防治協會」、「海洋台灣文教基金會」等組織。這些趨勢,顯示全球為了保護海洋環境,高度強調人人關心、全民參與和建立「公私部門夥伴關係」的重要性。

Page 68: 海洋生物與生態

資料來源•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教育網• 楊肇岳:〈台灣海洋生態〉• 農委會林務局自然資源與生態資料庫